产学研结合发展农业经济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利益应有机连接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宏观研究室主任李宁辉种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无疑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承担。科研机构追求的主要是科研成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产学研结合发展农业经济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产学研结合发展农业经济论文 篇1:

树立典型 走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道路

摘要: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对河南省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了应从建立典型模式、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实施订单式教学、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

关键词:典型;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

一、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定义

产学研结合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育过程中的“所学”与就业职场上的“所用”相互配合。为缩短“学”与“用”的差距,产学研合作是最有效的途径,即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二、河南省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典型案例分析

(一)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

2005年4月,河南省成立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牵头的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之后,河南省依托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专业为纽带,新组建一批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

集团运行模式系“契约型伙伴合作式”,成员单位之间以契约、股份合作、租赁等合作形式开展工作。其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产学研结合,建设基地,实现集团成员单位资源共享。

第二,企业和学校合作,零距离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双赢: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企业投资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并派出工程师、农艺师到校上课,并接收学生顶岗实习。

第三,校校联合,资源互补,促进学校共同发展:联合招生,培养师资,实现双证融合,并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集团化办学进一步理顺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部门协调配合,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打破了部门和学校类别界限,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充分调动了行业企业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这些职教集团成立以来,共招收农村学生22.2万人,安置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23.9万人,吸纳企业资金1.3亿元,创建出若干河南职教专业品牌。

(二)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科技学院因农而生、缘农而兴,建校61年来,始终坚持“面向农民、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经济”的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的宗旨,充分发挥农科优势,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立足河南,面向基层,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服务定位。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既要面向千家万户又要面向企业的特点,学校构建了“学科+团队+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品种、技术和人员一起下基层、到农户;探索了“订单育种”新模式,即由企业根据市场发展提出品种性状目标,学校委托育种专家按需育种,“农民想种啥,企业想卖啥,学校培育啥”,实现了学校、企业、农民的良性互动,达到了“百姓满意、企业得利、学校受益”的目标,大大加快了新品种研制与转化速度。

学校开展区域经济服务时,注重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联系,建立了以科技处为牵头单位、科技处处长为组长的新乡市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新乡市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将地方农民技术需求信息、政府的科技服务需要传达到学校,成为学校与当地农民、地方政府联系的绿色纽带。

该校2005年底育成的“百农矮抗58”小麦新品种,5年累计推广1亿多亩,已成为黄淮麦区第一大品种,累计增产效益超过100亿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百棉”1号、2号、3号系列棉花品种已在黄淮流域、长江流域和新疆三大棉区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2 700万亩,增产效益超过20亿元,并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五国示范种植;“百玉”1号、2号两个玉米新品种分别在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各省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30多万亩,累计增产效益达1 300万余元。

在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组织开展的“河南省科技推广先进单位”评比活动中,河南科技学院荣获“河南省科技推广十佳示范单位”称号,这也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河南高等院校。

(三)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黄河水院)根据产学研结合教育的要求,每个专业都与至少两个技术先进、与专业相关、热心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了具有真实工程环境、企业文化氛围的训练场地。目前,该院与行业合作,共建了76个相对稳定、运行效果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覆盖的专业面宽,分布地域广,学生实习效果好。如该院在三峡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花园口水文站、开封火电厂、开封第三水厂、开封玉祥大酒店等100多处工地和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在产学研结合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黄河水院通过校外生产实训、校内仿真实训、校园职业氛围熏陶和产学双方参与教学等环节实现了学生的“零距离”培养。在这些实训基地,学生在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操作设备、学习技术,实际操作技能得到极大提高。同时,该院还建有机械实习工厂、工程机械实训中心、污水处理厂等20多个生产实训场馆,相应专业的学生在这些场馆里边学边练,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无缝对接。

黄河水院多数专业对学生的培养实行“2+2”办学模式,学生第一年和第二年在校学习基础课,并参加和教学联系紧密的实习,第三学年则要到生产单位参加顶岗实习。“2+2”办学模式让学生直接进入生产单位,从生产一线学习到宝贵的实战经验,并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树立典型,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

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已经迈开了重要的一步,但高职教育因为尚处在创业的起步阶段,因而,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

(一)建立典型模式

通过对以上典型模式的个案研究,可以展示产学研结合的效果和效益,为其他学校提供可以学习和借鉴的范例;逐渐推广和宣传典型经验,可以推动产学研结合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最终促进新的、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当前,应尽快组织力量对产学研结合比较好的高职院校进行认真总结,形成可供其他学校学习参考的典型经验。

典型案例的选取应具有一定代表性:(1)有多年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成功经验;(2)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施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率在90%以上;(3)典型案例要具有代表性,体现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产学研结合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适用性。

典型案例一旦选取,即可聘请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帮助学校结合校情,理清思路,做好总结并进行分析研究。对典型案例,要从培养方式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式的安排、评价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技术开发的探索及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总结出有代表性的、可借鉴的典型经验。

(二)发挥政府调控职能,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政策支持

职能部门的领导协调对推进产学研结合有重要意义。日本曾把这归结为“官产学研”,说明了政府部门在其中的重要职责。实践也表明,有了政府的参与,产学研结合是可以做好的,如医学院校在相关职能部门的主持下都有自己固定的实习医院,这和对医学专业重要性的认识、政府的直接统筹密切相关。在产学研结合领域,政府还有许多有所作为的地方,政府部门应成立相应机构,来领导、组织、协调校企之间的合作,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督促和评价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的情况,制定包括税收在内的倾斜政策,从宏观上保障产学研结合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完善校企合作体制,实施订单式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可以为定向的企业提供良好的知识、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科研和生产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也看到,大部分的职业学校为企业提供的职业培训都可以成功地完成职工技术以及技能的更新,使得企业能够及时掌握一些新技术的应用。要切实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间的相互合作,要按照企业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来充分推动职业院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各职业学校也必须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充分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和规格,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各职业院校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并优先向合作企业输送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工资待遇,引进“双师型”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改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优秀的兼职教师队伍是有效改善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的途径之一,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制定科学的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大力吸纳和积极培育企业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并通过制定有效的兼职教师考核管理办法,推进兼职教师队伍的良性运转。

2.重视高职院校现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一线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到生产、管理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或科研课题研究,着力培养社会亟需的工程型和实践性的教学团队,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3.聘请社会上的专家、企业家或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定期举办讲座或进行技术指导,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信息和专业技术动态引进课堂,帮助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和专业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

参考文献:

[1] 吴宪洲.论以就业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11).

[2] 倪志红.浅议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对策[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

作者:李小丽

产学研结合发展农业经济论文 篇2:

我国种业发展应加强产学研结合

利益应有机连接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宏观研究室主任 李宁辉

种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无疑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承担。科研机构追求的主要是科研成果。如果科研机构不能从其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中获得经济效益,那么科研机构的全部活动过程也基本上到成果发布为止,并完全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某些成果进步很大,但为了今后一定时期内能不断有新成果出现,每次科研机构只拿出一小部分公布于世。让科研机构参与分享科研成果应用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可有效避免这些弊端。

目前,我国种业公司或实体企业尚处于一个发展壮大的阶段,实力与外国同行相差较大,尤其是自有的科技研发能力十分欠缺。他们主要是推广应用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品种,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他们并不关注推广应用的品种是国内研发的还是国外研发的。

由此可见,要发展壮大我国民族种业,必须做好产学研结合这篇大文章。要从利益上把科研机构与种业公司或实体企业有机连接起来。科研机构可以从种业公司或实体企业了解到种业市场需求现状、动态和发展趋势,积极研发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新品种或改良品种;而种业公司或实体企业能以较低成本或有能力主动获得市场前景好的品种。

模式创新促合力

河南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 汤其林

河南省通过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促进种业产学研结合,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新路子。

推动企业联合买断品种权是促进种业产学研结合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河南省引入万向德农种业,与省内的秋乐种业、金博士种业、金娃娃种业共同买断了玉米新品种郑单958的经营权,在河南农科院的技术支持和四家公司的共同努力下,自2004年以来,郑单958一直居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第一位。

“联繁体”经营模式是河南种业产学研结合的一个创举。以郑麦9023的推广为例,河南农科院与100多家种子企业签订联繁协议,由河南省农科院提供种源,由企业进行繁育,河南农科院派出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统一进行质量检测,由企业在合同区域内进行销售。通过这一模式,2006—2009年,郑麦9023居我国小麦种植面积第一位。这一模式有效整合了中小企业的力量,形成了合力,使新品种得以迅速推广。

产学研互相促进,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河南省的小麦种子销往整个黄淮流域和湖北、江苏等省区,玉米种子销往全国各地。小麦品种“周麦18”、“矮抗58”,玉米“郑单958”及“浚单20”等品种成为全国的主导品种。

深化改革促结合

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 孟庆华

由于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种业长期存在研究新种子、繁育新种子和把新种子推广到农民手里这几个重要环节脱节的问题。

目前承担种子新品种选育的主力军是科研机构,但当前对科研机构创办种业实体的准入政策限制太多,严重阻碍了这些单位种子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科研机构人才队伍强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国家应重点加强对他们的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产业项目的投入。科研机构所办种业实体,大部分为科技型创新型高新企业,同时承担着良种良法配套、试验示范、产业化和成果转化等重要公益性技术工作,这种性质的企业亟需国家加大投入,通过项目资金带动促进产学研结合。

促进产学研结合应解放思想,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促进横向合作。应倡导多渠道多行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明确产权关系,理顺分配关系,严格按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科学管理,尽快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业集团。产学研合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共建产业园和企业孵化器、技术转让、技术合作、委托研发、共建育繁推一体化实体等。

作者:曲昌荣

产学研结合发展农业经济论文 篇3:

新型农科教结合机制的探索

摘 要:本文从农科教结合的特点、新型农科教结合中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形式、科技特派员在新型农科教结合中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涉农高校科教工作所起作用进行了阐述,以便更好发挥农科教结合的优势,破解三农难题,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科教 产学研 科技特派员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机遇。无论是农业发展、农村繁荣还是农民致富都离不开教育和科技的支撑。而我国农业教育和科研推广体制不顺,农、科、教等部门在生产、科技、教育上自成体系,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事业的发展。探索新型农科教结合机制,促进产学研进一步结合,对农业科教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将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将是这种新型农科教结合的有效机制,以农村科技特派员为技术纽带,传播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带动农业产业技术联盟,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1 农科教结合与产学研的异同点

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都是由国家教育部发起,科技部、科协、农业部参加实施的项目。其共同目标是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农业等管理部门中的技术推广部门结合起来,利用自身优势,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农科教结合有别于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是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与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实践中的一个创举[1],农科教结合就是在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中,以振兴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推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动力,以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素质为手段,把经济发展、科技推广、人才培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政府统筹安排,使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得以综合利用,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农科教结合作为科教兴农的具体形式,其实质是使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教育的有机结合,使科教兴农找到了具体的实践形式,是落实党和国家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2]。

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从根本上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这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在1906年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3]。1983年成立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标志着合作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麻省理工学院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明确规定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学习和任务;德国所谓的大学教育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指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英国大学则实行工读交替制,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到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部门工作一年或两年,这已经成了制度[4]。当今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成为培养高级复合应用人才的主要教育模式。

2 农村科技特派员是新型农科教结合机制的纽带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农科教结合,整合农业科教力量,通过人才、项目的对接,探索推进农科教结合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农科教结合取得实效,最大限度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和农业科教优势,促进农业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探索新型农科教结合的有效机制是农业、科技、教育部门一直在积极思考的问题,近几年通过在全国不同地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践证明,农村科技特派员已经发展成为新型农科教结合机制的纽带[5],农村科技特派员就是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从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选聘优秀科教人员,深入农业、农村生产一线,进行科技服务或创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后备干部下派到农村生产实践第一线,进行农业技术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特派员制度起源于福建省南平市,而后在宁夏得到全面发展。我国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等7部门也共同发布的《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和《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指导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各省结合省情也及时出台了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细节,通过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形成以涉农龙头企业、乡镇农村、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依托的新型农科教结合机制。

农村科技特派员是新农村建设中最活跃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开展技术传播和科技培训等服务形式,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活跃和壮大农村经济[6]。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与“科技下乡”和“科技进村”不同,它把短期行为变为长期行为;与传统的农村推广体系不同,它把生产咨询行为变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和面向市场需求的经济行为;与简单的技术服务不同,它把生产环节的单一运作变为实现产供销的集成运作和农村经济系统运转。科技特派员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科技致富的火种,也为农民奔小康带来了新的希望。在科技方面,科技特派员成为把科技的“星星之火”撒向广大农村的有效形式;在经济方面,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在政治方面,它可通过发展经济,建立和谐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实践证明,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已发展成为新型农科教结合的有效形式。

3 新型农科教结合中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形式

本着互惠互利的宗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大胆探索,科技特派员在实践中不断创建新型农科教结合新机制[5]。(1)加盟农业龙头企业有偿服务,促进农产品产销。科技特派员通过加盟涉农企业,有偿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既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又扩大了优质农产品基地,农民从中大受其益。科技特派员利用公司健全的网络和市场化推广的手段,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通过提供技术、信息、营销、市场定位等有偿服务,取得合理报酬,又使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2)带头创办实体和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市场等优势,自筹资金创办公司或建立示范基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广大农民发家致富。即科技特派员以独立法人身份出资建立农资经销、良种繁育经济实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公司为载体,对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研究、示范和推广,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3)技术入股,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努力实现互利双赢。科技特派员通过技术入股,与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建立基地,共同拓展市场。科技特派员作为技术持有人,以无形资产方式作价出资给企业,通过技术入股取得股东地位,按股分红,参与企业经营,与企业形成实现利益共同体。(4)依托技术协会或农民合作组织,开展技术合作。科技特派员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在当地党政的支持下,科技特派员以技术为纽带,指导有一定技术的大户、示范户组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或专业合作社,自己充当协会(合作社)的技术顾问,为其社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技术信息、农产品加工销售、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等,推动农业产业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辐射广大农户。(5)科技特派员利用承担的科研项目或者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带动当地涉农经济的发展,将项目任务与科技特派员工作相结合,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又完成了项目研究任务。

4 新型农科教结合中的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先进性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我国新形势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举措。科技特派员成为新型的社会化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双向选择,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双赢。科技特派员通过示范带动,将农业科技实现了由点带面式的推广和应用,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化的农技推广体系[6]。科技特派员与大户、农民和基地对接,通过双向选择,自愿结成利益共同体,而不是完全的无偿服务,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体现,科技特派员通过诚实劳动,通过发挥自己的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取得应有的报酬。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推动科研院所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发挥人才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科技特派员的主要来源是高校、院所等事业单位,但目前高校、院所中论资排辈的现象非常严重,人才资源闲置、科技资源浪费,有许多科技人员作用不能正常发挥,与其在原单位闲置不用,就不如到农村去、到农业去,给农民服务,发挥他的特长。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后,把闲置的人才资源输送到农村,真正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由此看来,新型农科教结合中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的积极性,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5 新型农科教结合中的科技特派员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一是科技特派员带动农民应用优良品种、种(养)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大发展。二是科技特派员是带着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下去的,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三是科技特派员降低了农民获得技术和市场信息的成本,强化了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四是科技特派员带动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管理、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农村的有机结合与合理流动,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支撑,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五是科技特派员通过基础技术服务和创业,实现了自身的价值[7]。

6 新型农科教结合对涉农高校教学科研的促进作用

新型农科教结合中的科技特派员在服务农村的工作岗位上,在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知识广度、沟通技巧、理念提升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和强化锻炼,更能胜任今后更高要求的工作;科技特派员在调研、提炼、挖掘农村农业技术需求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企业欢迎的人才应该具备何种素质、拥有哪种知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特色定位、教学改革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和相关的课程设置的架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今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更有利;科技特派员在为农村农业服务的过程中,针对社会需求,容易形成市场为导向的新的研究方向,启发生成产业共性的新研究内容,甚至有可能拓展、改变或者萌生新的学科发展方向,促进高校发展贴近社会最紧缺的需求方向。通过科技特派员工作,高校锻炼了师资队伍,拓展深化了教学改革思路,牢固树立了为地方服务的思想,甚至影响到高校学科发展的方向[8,9]。

参考文献

[1] 赵庆惠,张雨.创新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新体系—— “科技特派员”传播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0,4:266~268.

[2] 陈礼达.农科教结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立新功[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10:1~1.

[3] 陶冶,于俭,张世龙.美国的大学创业教育对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84~86.

[4] 刘民义.英国促进技术转移和产学研的分析及启示[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5:21~24.

[5] 马春林,项朝阳.科技特派员制度中校企对接模式的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村科技,2010,5:56~59.

[6] 刘道.浅谈农村成人教育在农科教结合中的地位和任务[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09,8:34~35.

[7] 程琦.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19~222.

[8] 洪菁霞,朱容皋.基于农科教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60~162,166.

[9] 许皞.建立农业高校公益性推广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0,7:7~7.

作者:黄艳群 陈文 韩瑞丽 孙桂荣

上一篇:大队长演讲稿作文600字下一篇: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