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化的互动和互融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文章通过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应然分析,提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途径:通过移植企业精神,培育校园精神文化;通过引企入校,打造校园物质文化;通过嫁接企业制度,促进校企制度文化的融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1: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问题初探

[摘要]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渗透在各级各类教育活动中,通过职业化的培养和培训过程,在人才培养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文章指出了目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些对策,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 校园文化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冬娜(1976- ),女,广东汕尾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广州510665)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青年科研课题“技术师范院校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一所学校所特有的校园文化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反映着一所学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以职业院校为载体,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含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要素构成。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中有其独特优势:一是强大的主导功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以鲜明的思想舆论导向、行为规范导向和价值取向导向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等。二是广泛的主体参与,职业院校校园文化面对全体师生员工,尤其更强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和智慧、意志与能力以及特长在参与中得到充分体现。三是多样的育人形式,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形式新颖多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既有娱乐性的,又有高雅艺术的;既有学生社团的群体活动,又有学校的统一组织形式。四是丰富的教育内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几乎囊括了学校教育的一切领域,既有有形的,也存在无形的;既有涵盖校园之内的,也有跨越校园篱笆,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既存在优秀传统的继承,又有时代新风的开拓。

一、目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属起步阶段,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入研究者较少,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且,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普遍存在着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的现象,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以下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基调重“职业特色”,忽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这种特色就在于它以“职业”为定向,但以“职业”为定向并不是以“职业”为定性。职业院校应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有专业素养的应用型的全面人才,这是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是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根本区别。但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沦为中技中专、职业高中教育,只注重职业技能教育,只是培养“能工巧匠”。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全方位、多类型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优秀人才,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要针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探索自身办学规律,形成各自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层面,不能很好地体现文化育人的功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不尽相同,忽视两者的区别会使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职业院校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其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专业精神和传统作风,形成校园人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有鲜明的个体特征,所培养的学生在气质、特点与倾向性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的学校,工作手段和方法上可能有所不同,内容上则不会有太大差异。这表明“文化”可能呈现出多元性特征,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指向性明显,不能多元化。

尽管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区别,但其育人功能是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贯穿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根红线,要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创造出更多能使主体认同的、灵活多样的建设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并以此为渠道,做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方法进一步创新。

3.校园文化偏重于一般化的文艺活动,缺乏高层次、高格调的文化品位。把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等同于大学生课余丰富多彩的文艺娱乐类活动,如卡拉OK大赛、舞蹈比赛、文艺晚会、电影鉴赏等。虽然这些活动结合了大学生自身特长,带动了大学生文艺素养、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但其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较弱,高雅的文化活动少,低层次、一般化的活动较多。

高雅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世界上一切给人鼓舞、催人奋进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要处理好娱乐消遣性文化与创造性文化的关系,既关注流行文化又不随波逐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大力倡导格调清新、品位高雅、思想性强、内涵深刻的文化内容和形式,避免表面轰轰烈烈,内容平庸、空乏,使校园文化真正沿着先进文化方向发展。通过这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使青年大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和奋发图强意志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和激发。

二、加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我国各高等学校校园文化都在共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主流文化影响之下,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大的共性。如果校园文化缺少或失去自己的固有特色,无法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自然也就不具有吸引社会的巨大魅力和竞争能力。作为职业院校更是如此,失去吸引力和竞争力,也就意味着学校的生存受到考验。因此,必须在保持自身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方向一致的前提下,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民族特征、办学传统、发展目标、教育教学活动、人才培养特点等方面出发,从学校发展建设的历史中去提炼校园文化,从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中去挖掘校园文化,在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去创造和实现校园文化。

1.以校园精神凝聚校园文化,不断吸纳时代新风。校园文化是一个传承和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历史沉淀与积累的过程;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成果和蕴含这些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两方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因此,又被称为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渗透在校园内的各种载体上,并通过校训、校歌、校徽等一系列教育活动,鼓舞着广大学子奋发成才。

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办学时间较长的老校,尤其是知名老牌高校,其办学历史造就了校园深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这点上职业院校是无法比拟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20年,但大面积兴起还不到10年,办学历史不是很长。从文化的传承性来看,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积淀不够,但作为新兴的高等教育力量,它可以在社会中寻找发展的热点和需要,反过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各职业院校的办学属性、发展历史和服务面向是有区别的,可据此对社会文化进行选择、认可和吸收,努力营造着地方特色的校园精神,使其文化的先导性、不可模仿性得到加强。职业院校的定位是地方性、行业性很强的“职业型”,因此,应在研究职业类型人才培养的特有规律中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从体现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中提炼出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知行统一的校园精神。

2.促进校园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的有机结合,为“应用型”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成人成才已成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的心理欲求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作为成人成才的主要环境之一,日益表现出重要性。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标准,除了必备的、全面的科学文化专业知识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而这些必须通过课内、课外的长期锻炼逐渐获得。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职业教育类型,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它所形成的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的内在特色,那就是培养“潜在的职业者”。因此,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术气氛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氛围。职业院校要坚持建设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园学术气氛,突出创新这个主题,凸显科学文化这条主线,通过一系列的学术、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将课堂内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

同时,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又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职业特性的校园文化。如通过开展科技制作、社会服务、专业技能大赛、创业实践、就业指导与训练等各类职业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3.加强“三个课堂”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育人的合力。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能够把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来,使课堂专业教学(第一课堂)、校内学生活动(第二课堂)和校外社会实践(第三课堂)三者统一起来。校园文化活动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对课堂教学补充、完善、深化。坚持主题鲜明、格调高雅,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拓宽知识领域,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应用能力。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往往是以具体的活动表现出来的,健康、高雅的课外活动,特别是与专业、职业有机结合的课外活动不仅能够启迪大学生的思想,而且能使大学生增长知识,锻炼才干,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主要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实现。课堂教学主要以班级、专业为单位来进行,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直接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校园文化以其丰富性和灵活性为层次不同、兴趣广泛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场地和施展才能的机会,使学有余力者能按自己的意图设计研究新课题,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校园文化还以其知识的广泛性,能够满足广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扩大知识面,培养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此外,校园文化还以其社会实践性把大学生所学的科学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关心政治和国家大事,具体地了解国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孕育和滋养校园人的沃土,是校园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培养大学生的高尚品格和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重要条件。职业院校特定的文化优势、文化氛围、文化心理和文化行为,构成了一种最佳的人才成长环境,以文育德、以文育才、以文育能,直接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罗国杰.当代中国职业道德建设[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温景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高教探索,2005(6).

[5]董丁戈,邓如辛.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6(7).

[6]胡树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7]王晓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36).

作者:李冬娜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2:

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

[摘要]文化的互动和互融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文章通过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应然分析,提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途径:通过移植企业精神,培育校园精神文化;通过引企入校,打造校园物质文化;通过嫁接企业制度,促进校企制度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职业院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作者简介]杨金栓(1967- ),女,河南长葛人,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部门主任,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2)

职业院校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决定其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结合之路。因此,研究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和互融问题,进而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透析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进行的职业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学校传统等因素,是学校精神、学校活动、学校秩序和学校环境的集中体现,一般应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从校企深度融合的视野看,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存在偏颇。不少职业院校领导认为,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经营市场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由于目标、价值取向不同,导致文化的建设理念、形式等均应不同。引进企业文化只能导致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在校园的泛滥,对于培养人才则弊大于利。即使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受招生过多、设备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其目光也往往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上,把更多的精力和资金用于建筑、设备购置、校园环境的美化上。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校企文化融合等问题也就束之高阁。

2.建设主体缺失。美国学者博耶指出,学校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必须有共同的愿景,能够彼此交流。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由师生共同承担。校园文化既包含着教师文化又包含着学生文化,教风是教师文化的内核,学风则是学生文化的核心,教风和学风的有机统一构成校风。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他们的文化水平、职业道德、行为取向等直接影響学生;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校园生活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环境和条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但在实践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多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事实上是学生管理部门和少部分特长生在唱“独角戏”。

3.内容缺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放在学校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实施,并且应当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但是,不少院校的校园文化缺乏长久的传承和积淀,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从生源特点上看,其管理方式更多地采取普通高中的管理模式;从培养目标上看,其教学内容安排和管理方法又借鉴了普通高校的手段;与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相比,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缺乏“职业”特色。

4.目标导向不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渐展开实践。但现实是,不少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校园文化的泛化现象,为“文化”而文化,把礼仪、修身等基本道德观念作为唯一重要的内容,从而忽视了当前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崭新的时代要求,未能及时树立“以就业为导向、德育为先”的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目标导向。

5.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融合。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校园文化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这种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其人才培养必须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而校企文化的互动、互融、互惠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因此,校园文化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企业特点具有先天的相关性。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过多地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校企文化深度融合仍未能引起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课程文化、管理制度、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等方面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

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应然分析

1.职业院校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是职业院校完成育人使命的需要。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的是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将是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文化内涵深厚的创业群体。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行“校企融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有利于学校更好地为市场服务,实现其培养目标。国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样重视校企文化的融合。德国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即学校和企业为办学主体,共同负责实施职业教育,把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美国的社区学院“普及开放”教学模式、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五年一贯制”教学模式都是如此。大量事实证明,校企文化融合是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必经渠道。

2.职业院校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当前,职业院校推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场所,由课堂扩大到企业的车间、实训基地等。可以说学生有相当一段时间将在企业顶岗实习、在实训基地实践操作,这必然要求学校要主动面向企业,服务企业,融入企业,要求学生要了解企业,适应企业,热爱企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两种文化必须相融合、相贯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应当借鉴先进企业文化的理念和制度;同时职业校园文化又可通过毕业生为介质,对企业文化起到辐射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3.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是职业院校拓宽文化建设视野的需要。企业文化的历史经验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将提供有益借鉴。多年来,不少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各自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建设正在从表层向深层、由自发向自觉、从局部向系统发生新的变化。一是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正在出现一种深度融合。把刚性制度管理与柔性的文化管理结合起来,是“人企合一”的境界。二是企业文化建设更加突出了对人的培育和塑造。更加突出对企业员工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建设,关心关注员工,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达到培养人、教育人和提升人的境界。三是企业文化更加注重创新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正在成为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动力源泉。四是企业文化更加注重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正在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背后,是企业与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企业文化建设方向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路径。

4.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是职业院校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的需要。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素质和文化的竞争。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实质是各类人才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速度加快,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市场瞬息万变,企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职业技能人才,而这些人才最终还是来源于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在育人的过程中,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需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又必将通过创新型技能人才的输送满足企业的发展,丰富企业的文化。

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路径

职业院校应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企业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本点,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校园生活中锻炼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移植企业精神,培育校园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式和心理特征,其核心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是校风。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内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综合。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核心的表现。职业院校必须以校企精神文化融合为突破口,按照鲜明的办学理念,通过移植企业精神,培育校园精神文化。一要积极吸纳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和企业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企业核心价值观是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后首要面临的问题,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二要借鉴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和成功案例,设计学生社团活动。活动要围绕学生诚信教育、纪律养成教育、吃苦耐劳的体验教育展开。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

2.引企入校,打造校园物质文化。职业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必须引企入校,按照企业的要求搞好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搞好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主要包括学校的标识、教学生活设施、建筑与布局、雕塑、校园美化和周边环境等,应当在建设和设计上,积极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二是加强实验实训设备建设。职业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突出职校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技能教室”,营造出真实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或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促进校企物质文化的融合。三是按照企业需求建设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职业教育的课程文化,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及课程活动观。在职业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上,要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并有效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核心价值体系和企业精神等。学校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標,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上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在教学中要采用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在此过程中,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使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配合,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

3.嫁接企业制度,促进校企制度文化的融合。学校制度文化,即由学校制度所承载、表达、衍生和推动的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渗透在体系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中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也是在生成和执行各类制度的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在企业基层从事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从事的是团队性工作,这些工作要求有非常严格的纪律,非常规范的操作和管理,高标准的技术要求和高效率的劳动。因此,在制度建设上,职业院校必须多方面引进企业制度,促进校企制度文化的融合。一是参照企业机构,构建教学系部。在开展“订单教育”的学校以企业名称命名系部,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气息。二是按照企业要求,建立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中,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要求进行现场管理;在实习中采用企业管理模式,使学生熟悉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流程,让学生形成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在学习及生活纪律方面,更应强调过程的严格管理。三是引进企业制度,促进校企融合。职业院校教学活动中的实习、实训活动,为有效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中提供了极好的机遇。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熟悉企业规章制度,让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员,真切、客观地去体会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受到企业制度的约束。四是选聘优秀企业家做学生校外兼职辅导员。不少企业都是职业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从校外实训基地中选聘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做学生校外兼职辅导员,让企业家为学生诠释企业文化、企业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人才需求,更好地融入企业的工作中,让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校企双方都应该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丰富彼此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从而使学校能够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好的技能型人才,也使得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能够得到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美)E.L.博耶.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M].王晓平,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林崇德,俞国良.论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1).

[3]雷久相.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1).

[4]顾建德,喻志杰.关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4).

[5]耿晓东,王庆报,吴晓飞,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J].现代企业教育,2010(6).

[6]裴娣娜.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王平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杨金栓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3:

基于泰山文化传承背景下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传统文化也逐渐受到了社会和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文化一直以来都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将泰山文化融入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能够起到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对泰山文化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能对我国广大职业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泰山文化;文化传承;校园文化;文化建设;传统文化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校园文化是他们重要的发展土壤,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根基所在,更是美好品格的集中体现。要想打造积极健康、和谐长久的校园文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持。泰山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将泰山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学生能更好的接受泰山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品格和涵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泰山文化与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之间的契合

(一)泰山精神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契合

文化是精神的重要载体,精神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泰山精神文化已经与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性格实现了高度融合。深度探索泰山文化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点,能够为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注入新的活力。泰山精神文化包含了诸多方面,具体如下:

1、顶天立地的担当精神

在我国许多古代文化古籍当中,“泰山北斗”“稳如泰山”“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等,都体现出了这一精神。尤其是“泰山石敢当”,在我国悠久的岁月传承中,俨然已经成为“顶天立地”的代名词。我国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吉祥物——泰山童子,就是从泰山石敢当的形象演化而来[1]。在十九大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重点鼓励山东人民要争做“泰山石敢当”,在新时期改革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为全国人民作出表率。国家领导人对“泰山石敢当”精神的肯定,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对泰山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科学的方向,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敢于刻苦、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2、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古时期泰山又称“太山”,是比大还大之山,因此被称之为“太山”。泰山的“太”,不仅包含了岩岩气象的特点,更代表了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胸襟。相较于我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山,泰山文化在凝聚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这也是泰山文化包罗万象、文化多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融入泰山文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包容、谦虚、谨慎的品格,还能让学校一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文化,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校园文化体系。

3、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精神是在时代更替中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精神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自古以来,泰山就给人留下了稳重、磅礴的印象。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集中体现出了泰山文化所蕴含的价值[2]。毛泽东也存在《为人民服务》当中,对泰山做出了形象比喻:“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赋予了泰山文化新的时代精神,这也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同根同源。校园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相应的改变。广大职业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借鉴泰山文化中的先进经验,还要在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让校园文化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

(二)泰山物质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契合

泰山的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和谐方面。泰山现存的文化遗迹,大都是一些石刻和建筑。在泰山目前所保留下来的古建筑群当中,多数都是依山傍水,和泰山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比如在泰山南天门的建筑中,在位置的選择和建筑的塑造方面,人工形成的天门和自然形成了天门,其意境方面实现了高度的融合,这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同时坐落在泰山顶部的碧霞祠建筑群,结构合理、布局十分具有艺术气息。往来游客游览其中,能明显感受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另外,泰山许多摩崖石刻都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极致的视觉享受。也正是由于泰山如此优美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泰山成为世界第一例文化和自然双遗产。职业院校完全可以将泰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校园文化、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三)泰山制度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契合

自古以来,泰山就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誉。在攀登泰山的过程中,心旷神怡的感觉会油然而生,伫立在泰山之巅,人们的内心会不由自主的迸发出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泰山上随处可见的古建筑,古代帝王在泰山上封禅的传统,再到现如今泰山的封禅大典演出,这些都几种体现出了泰山悠久的制度文化。同时在泰山文化中,无论是古时期的祭祀文化,还是古代民间所信奉的泰山府君,都和江山社稷息息相关[3]。由此可见,“黎民安乐、国泰民安”正是泰山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诉求,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泰山制度文化完全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保证校园文化紧跟时代发展,顺应时代需求。

(四)泰山行为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契合

泰山的行为文化主要指的是“挑山工”的奋斗精神何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泰山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拥有近七千余级的盘道。在攀登泰山的过程中,有许多蕴含“登”的提刻。如云步桥有“若登天然”、红门有“登高必自”、壶天阁有“勇登仙境”等等,而到了整座泰山中最险峻的十八盘,有鼓励人们继续向前的“共登青云梯”等。这些题刻无一不蕴含着奋勇向前、勇敢登攀的宝贵精神,同时也在无形中告诫着人们要想实现心中的理想,必须要先经历顽强的拼搏。泰山的行为文化完全可以在思想方面基于当代大学生正向的引导,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不畏艰险、奋勇向前。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质疑,心无旁骛,勇于向困难发出挑战。泰山的行为文化可以很好的弥补当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不仅可以增强泰山文化的生命力,还可以让校园文化更加完善。

二、基于泰山文化传承背景下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职业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平台,当代大学生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传播者。他们身上肩负着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在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实施背景下,泰山文化也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认识到了泰山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的重要性。但从我国目前的发展需求来看,泰山文化在职业院校中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还稍显不足,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塑造作用还十分有限。因此广大职业院校应该通过以下几种有效途径,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泰山文化进行深度融合:

(一)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对泰山精神的认同感

职业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在校学生,他们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新时代下,院校应该充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并努力激发学生对泰山文化的认同感,这让泰山文化能够真正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入的影响,具体方法如下:

1、开设泰山文化相关课程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课堂也带有一定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加快泰山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职业院校应该开设带有泰山文化特征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泰山文化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泰山文化的魅力[4]。比如泰山学院相继开设了《泰山碑刻书法》《泰山文化研究》等选修课程。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对泰山文化的深入讲解,让学生深刻的领略到了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位其他院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2、开展泰山文化相关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化活动。职业院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泰山文化活動,以此来加深对学生的泰山文化教育。首先院校应该努力打造具有泰山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和鼓励学生编排和泰山文化有关的文娱节目。比如可以积极鼓励艺术专业的学生参与到泰山封禅大典的演出活动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泰山及其文化的多大精神;其次院校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泰山民间艺术。泰山民间艺术种类多样、技术高深,是人类文化领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如泰山泥塑、剪纸、雕刻、皮影等民间艺术,院校都可以将其发展成为校内艺术社团,为学生搭建与泰山民间艺术近距离接触的平台。

3、在校园内营造泰山文化相关人文景观

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与校园环境密切相关,学生每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因此,职业院校要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泰山文化,应该从自身的办学理念、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等方面入手,在学校的整体环境当中适当加入一定的泰山文化元素。尤其是学生频繁出现的场所,如教学楼、操场、寝室楼等,都可以融入相应的泰山文化元素,从而实现教育、文化和人文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另外,院校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让一些有相关特长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环境的设计中,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激烈碰撞,以此来引发学生对泰山文化的广泛关注。

(二)充实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展现泰山文化价值

对于任何院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充足的时间进行沉淀和发展。他肩负着正确价值观念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承载了无数失声的热烈期望。因此广大职业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要不断充实和丰富文化建设的内涵。而泰山文化无疑能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取之不竭的动力和活力[5]。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魄、“责任重于泰山”的担当精神、“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心理素质等等,都是目前校园文化体系中十分缺乏的内容。所以职业院校应该深度挖掘泰山文化的内涵,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让学生具备宽容、担当、拼搏等美好品格。

(三)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播方式,丰富泰山文化的传播载体

1、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积极作用

在传播泰山文化中,传统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如杂志、广播等,他们拥有无可比拟的史料价值。因此广大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刊物、宣传栏、广播站等传统媒体平台,开设以泰山文化为主题的专栏,并加大泰山文化的宣传力度。比如泰山学院所主办的《泰山学院学报》,它是以泰山的文化背景为核心的校内刊物,并以传承和弘扬泰山文化为主旨,创造性的开设了“泰山文化研究”专栏,在全校范围内刮起了一股“泰山文化”风,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不光如此,泰山学院早在2007年就与泰安电视台共同创办了“泰安论坛”系列文化讲座,讲座中对泰山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在校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启迪。这些都值得其他院校进行广泛学习。

2、借助新媒体做好辅助宣传

新媒体是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于一身的现代传播手段,也是当代大学生主要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渠道。因此广大职业院校为了实现泰山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除了传统媒体之外,还要合理运用新媒体手段,通过微信、QQ、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弘扬泰山文化,并真正将泰山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中,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到泰山文化的熏陶。比如由泰山学院播音专业学生所创建的微信公众号——泰山有声,深受校内师生的喜爱,同时也在社会上收获了许多粉丝,该公众号中通过泰山文化、泰山文学、学子园等生动有趣的栏目,详细的讲解了泰山的发展历史、民风民俗、建筑文化等。同时还能与学生进行在线互动交流,这在泰山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的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

总结

总而言之,广大职业院校要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好的融入泰山文化,应该充分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加强学生对泰山文化的认同感,并以泰山文化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同时还要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赋予泰山文化新时代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泰山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文慧,武雯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 现代经济信息,2019(30):402.

[2]宋巧霞,杜宝萱,殷晓蒙. 以泰山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在联系研究[J]. 现代企业文化,2020(20):7-8.

[3]刘西军,孙庆升. 中职“蓝领泰山”特色德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31):160-161.

[4]李勇图. 泰山"挑山工"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2):13-16.

[5]宋巧霞. 泰山文化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以泰山医学院为例[J]. 现代商业,2019(16):183-184.

作者:丁兆永

上一篇:英语教师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网络安全教育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