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是未来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之一,其从教意愿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以江苏省某高校175名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该专业职教师范生从教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调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篇1:

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与育人视角的职业院校功能性党小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从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视角,分析了职业院校建立功能性党小组的必要性,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功能性党小组的划分原则,分析了功能性党小组的工作机制,构建了功能性党小组的成效评价体系。通过实例进行了功能性党小组的实践,证实了功能性党小组可达到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和协同育人的双重效果。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功能性党小组;职业能力;育人;探索与实践

一、功能性党小组设置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1]。而目前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不匹配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不辱使命,职业教师必须具有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的职业能力与高素质人才培养之间还存在较大矛盾。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可通过挖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目前职业院校的二级学院一般设置党总支,党总支下设党支部,有的党支部按照专业教研室划分党小组,有的党支部未划分党小组,按照专业教研室设置的党小组不能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自身特长,无法完全解决上述矛盾。为此,本文探索通过设立功能性党小组的方式来解决上述矛盾。张雅静对职业院校建立功能性党小组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2],证实了职业院校设立功能性党小组的可行性。

二、功能性党小组的设置原则

(一)以党员教师特长为依据

每一名党员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特长,将具有相似特长的教师划分在同一个党小组,可营造良好的氛围,发挥集体的力量,针对某一主题,教师之间可开展深入交流,通过交流和改进,使每位教师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以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

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3]。为更好地完成育人目标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升自身职业能力,而通过党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提升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三)以育人为根本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划分功能性党小组时,要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不断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4]。在育人过程中,通过不断发挥党小组的功能,从而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四)以党建工作为纽带

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要以党建工作为纽带,将职业院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和育人结合起来,在不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和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职业人才。

三、功能性党小组的工作机理

(一)通过功能性党小组内部互动,实现党小组内党员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

各功能性党小组党员教师之间通过党小组会议和定期开展活动,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经验,针对某一主题或某一项目开展分工协作,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以此来提升党小组内部党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指导学生参与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的能力。

(二)通过功能性党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实现党小组之间教师职业能力的互补

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术业有专攻,在某一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外,还需要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此可通过功能性党小组之间的交流来获得,通过功能性党小组之间开展活动、分享经验,不同党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党员教师不同方面的职业能力,丰富党员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三)以功能性党小组为载体,带动非党员教师职业能力提升

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组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功能性党小组为载体,通过功能性党小组带动非党员教师提升职业能力,同时依靠党员教师在育人成效和职业能力提升方面的榜样作用,促使非党员教师不断发挥自身驱动力,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职业能力,从而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

(四)以育人为目标,实现全员全过程育人

育人是职业院校的根本目标,以功能性党小组为载体将党员教师、非党员教师和学生筑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充分发挥党员教师、非党员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将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与育人协同统一起来,可以提升育人效果,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能力提升和育人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实现全过程育人。

四、功能性党小组的成效评价

功能性党小组的成效可通过构建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包括3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师职业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和党建工作,其中教师职业能力包括4个三级指标,分别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教师的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包括3个三级指标,分别为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党建工作包括2个三级指标,分别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对功能性党小组成效评价进行评价时,总分为100分,其中教师职业能力为40分,人才培养质量为40分,党建工作为20分。每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相应的分值,根据功能性党小组对该指标的成效进行评价得分,如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一指标,把功能性党小组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成效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5个等级,其对应的分值分别为10分、8分、6分、4分和2分。将功能性党小组对所有三级指标的成效得分累加起来即为功能性党小组成效评价的最终得分,根据分值情况可对功能性党小组进行优化。

五、功能性党小组探索实例

以我校某教工支部为例,根据党员教师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和育人需求,将党员教师划分为四个功能性党小组。

(一)教学创新和改革党小组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之授课对象不断发生变化,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同时需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参与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从而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因此,需设置教学创新和改革功能性党小组。

(二)技能竞赛和双创大赛党小组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可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方便教师查找原因,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和对应指导的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将相应的教师党员划分为技能竞赛和双创大赛功能性党小组。

(三)1+X证书党小组

1+X证书是指学历证书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国家“职教20条”的重要举措。为保障1+X制度的顺利实施,将相应的党员教师划入1+X证书党小组,研究相关的1+X证书文件,组织学生开展培训和考试等工作,保证1+X证书制度落到实处。

(四)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党小组

职业院校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科技研发能力,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接相应的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因此需划分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功能性党小组。

利用前述功能性党小组成效评价体系对功能性党小组的成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可知功能性党小组在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和育人效果成效显著,与实际情况相符。该教工支部划分功能性党小组一年来,教师在职业能力大赛、学生的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参加1+X证书考试通过率大幅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开展社会服务性工作全面增加。

六、结论

根据职业院校教师党员的特长、职业能力提升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划分功能性党小组,把功能性党小组作为党建工作与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点,从而实现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育人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基于双高视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思路研究[J].职教论坛,2020(3):62-67.

[2]张雅静.高职院校建立“功能性党小组”可行性分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32(5):119-120.

[3]李亮亮.高职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建设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5):74-76.

[4]赵晓丹.用人單位引进高职毕业生标准的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32):67-68.

◎编辑 尹 军

作者:刘大鹏,王婧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篇2:

职教师范生从教意愿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是未来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之一,其从教意愿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以江苏省某高校175名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该专业职教师范生从教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调研。结果表明:该专业职教师范生在从教意愿上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社会认可、学生自身内、外因的驱动都会对其从教意愿产生重大影响。基于此,提出从三个方面增强本专业职教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即:增强职教师范生的职业使命感,树立职教信念;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教师范生的从教信心;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气氛,为职教师范生就业提供政策保障。

关键词: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从教意愿;调查与分析

职教师范生的从教意愿是指职教师范生对从事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所持有的看法和情感反应,即他们是否愿意从事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愿意的程度[1-2]。职教师范生是未来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其从教意愿直接反映了他们对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的热爱程度,也反映了他们是否会以职教教师为自己的职业目标,积极投身于本科期间的学习,努力发展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能力,为将来进入职业学校成为一名职教教师做准备。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也会对未来职教师资质量及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3]。职教师资质量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因此,研究职教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对促进高素质职教师资的培养有重大意义。目前,江苏省内具有服装专业的中职学校因为各种原因依然存在师资短缺的现象,但培养该专业职教师资的院校比较有限。如果该专业职教师范生从教意愿不强,对本地区该专业人才培养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本研究以江苏某高校服装专业为例,对职教师范生的从教意愿进行较为客观的调查与分析,以期更有效地加强该专业职教师范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其职业能力及综合素养。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从教意愿进行调查与分析。

调查对象为江苏某高校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包括大一到大四的在校师范生及刚毕业的职教毕业生。调查时间为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为保证样本发放及回收数量,在本专业每个年级的师范生都不缺席的情况下,采用现场集中发放问卷并指导和监督填写的形式进行,保证了问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共发放问卷175份,回收到有效问卷1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二)问卷设计

本问卷在借鉴已有的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从教意愿调查问卷的基础上[4-7],结合所调查学校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的实际情况,编写成《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从教意愿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及特征,包括性别、生源地、年级、报考本专业职教师范方向的原因等;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主要对该专业职教师范生从教意愿进行调查,包括本专业职教师范方向满意度、职校教师职业价值观、职校教师职业归属感、职校教师从教能力、职校教师职业情感;第三部分为访谈部分。选取15名本专业职教师范生,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其从教意愿,进一步分析影响其从教意愿的因素等,作为对问卷主体部分的补充和解释,使问卷内容更加完整。

(三)数据分析

本次对调查问卷的选项设置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从否定到肯定(或从非常弱到非常强、非常不喜欢到非常喜欢、非常不愿意到非常愿意、不符合到符合等)分别记为1~5分,依此对相关问题作出回答。使用 SPSS20.0 软件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从教意愿强度、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以获得相关结论及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样本基本特征

表1所示为职教师范生的基本情况。从性别来看,男、女生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8.5%和81.5%,呈现出明显的女多男少、比例不均衡的特征。这与教师职业已形成性别区隔,影响了男性选择教师职业有一定的关系[8]。另外,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在通常的认识中,服装行业女性偏多,因此在报考服装专业时男生选择报考的较少。从生源地情况来看,来自城镇与农村的比例也不均衡。来自城镇的学生稍多,显示出一定的城乡差异性。有资料显示,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加深,“90后”的城镇化率在逐步增高,进入城市读书和就业的概率也在增加,这也使得“90后”的城镇生源有所增加[9]。而各年级学生人数分布比例则显示出逐年增多的现象,这与学校的发展方向及增加师范类招生计划数有关。

(二)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从教意愿现状分析

1.从教意愿总体特点

意愿本身是一种对某个事物的感知、态度或倾向,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职教师范生的从教意愿是学生本人在经历了高考志愿的填报、专业及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对教师职业的感知等过程后对将来从事中职学校教师的选择倾向。

从表2可以看出:在175名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中,不确定自己是否愿意到中职学校任职的学生比例最高,为29.1%,且该选项大部分来自于一年级学生,表现出对将来是否从事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很茫然的态度;其次为比较愿意从事中职学校教师职业的学生,为20.0%,而非常愿意的人并不多,占16.6%;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的学生占总体数量的36.6%,不到总体数量的一半,说明本专业的职教师范生到中职学校做老师的倾向并不突出;而比较不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8.9%和15.4%,总共为34.3%,超过了总体人数的三分之一。从总体情况来看,持有“愿意”态度的(36.6%)比持有“不愿意”態度的(34.3%)学生人数比例稍大,但二者并没有明显差异,持有“不确定”态度的占29.1%。进一步访谈得知,本专业学生有近半数是因为高考志愿被调剂而进入本专业师范班的学习,因此部分学生对于职校教师这一职业并不了解,对将来是否能进入职业学校任教也并不清楚,这一点在一年级新生中表现最为突出。

如表3所示,进一步对师范生的从教意愿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进行赋值,并求取平均值,得出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到中职学校的从教意愿均值为3.08,介于“不确定”和“比较愿意”之间,且更偏向于“不确定”。

2.从教意愿各因子分析

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从教意愿具体表现在本专业职教师范方向上的满意度、职校教师职业价值观、职校教师职业归属感、职校教师从教能力、职校教师职业情感5个方面。从表4可以看出,“本专业职教师范方向满意度”这一因子得分最高,为3.26分,显示出大部分师范生对师范方向比较满意。访谈中发现学生认为与非师范生相比,一方面除了学习专业课程外,还能学习教育类课程,而教育实习的机会也增加了与外界的交流,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师范生的就业选择范围更广,因为有教师资格证,毕业后既可以从事教师职业,也可以从事服装行业的工作。因此总体来说,学生对师范方向的满意度较高。

得分比较高的还有“职校教师职业价值观”,为3.11分,说明职教师范生对职校教师的认识较为积极。在当下,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海量知识,但学生想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依然要依靠教师对知识的筛选和对学生的引导,因此职校教师不仅是学生专业知识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学生道德品行、能力发展的引导者。在校师范生在专业实践及教育实习中也感受到了作为职校教师的重要性,对于职校教师的评价也很高,认为从事这一职业较有意义和价值。另外,江苏省纺织服装业较为发达,服装从业人员需求量也较大,职业学校为服装行业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因此总体来说职校教师职业价值观水平较高。而职校教师从教能力得分为3.02分,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学生对自身教育教学能力评价并不高,认为自己执教能力还有待提高。师范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专业课,又要学习教育课程,与非师范生比,在有限的四年时间中他们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教育理论课与教育实践课的学习上需更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其职业自信心。

得分较低的两项分别为“职校教师职业情感”、“职校教师职业归属感”,分别为2.38分、1.93分。尤其是职业归属感,得分最低。由于职教师范生并没有教育政策为其提供毕业后到职业学校就职的保障,依然要依靠自身的努力,通过考试、面试等一系列环节才能进入职业学校。且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教师学历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师范生与教育硕士相比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就业压力很大,他们并不能确保自己将来能进入职业学校。访谈中不少学生都提到了这个问题,这一点对他们的就业心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表现出了很弱的职业归属感。除毕业班的学生和刚毕业的学生外,其他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到职校实习的经历,不能真正体验一个职校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对职校教师的职业情感并不高。

(三)影响从教意愿的因素分析

1.师范生个人基本情况的影响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级上的从教意愿得分上分别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性别上看,女生从教意愿明显高于男生,这与表1的分析中女生报考人数明显多于男生是有关系的,当然,这也与教师职业性别标识化及服装专业特点也有关系。一方面,通常认为教师职业较稳定,假期较多,符合社会对女性“兼顾家庭”的期望,认为教师职业更适合女性,但却难以满足男性的职业期待,这种职业期待既包含了教师工作的安稳和缺乏挑战性,也包含了男性“養家糊口”的收入需求。另一方面,服装专业本身存在女多男少的特征,从事该专业工作的女性也偏多,造成了职业性别的刻板印象。这两方面都可以说是一种性别壁垒,对男、女生的从教意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就出现了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就生源地而言,农村生源从教意愿要高于城镇生源。虽然“90后”的城镇化率在逐步增高,但在访谈中发现,农村生源与城镇生源在家庭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父辈工作、生活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且父辈也希望子女有一份稳定的教师工作,这一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择业,因此农村生源从教意愿也相对高一些。就各年级的师范生而言,二年级师范生的从教意愿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其次为刚毕业师范生。访谈发现,二年级师范生刚结束大基础课程的学习,已基本适应了大学学习生活,并开始接触专业课程及教师教育课程,对职教教师有了一些认知,部分学生甚至对职教教师职业产生了兴趣。但三、四年级的学生经历了教育实习、教师资格证考试等环节后,对入职中职学校反倒信心不足,主要由于一方面能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学生非常有限,而教师资格证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也更清楚地了解了职校招录教师的条件。江苏地区有服装专业的中职学校虽然不少,教师需求量也较大,但对教师入职时各方面的条件也越来越高,除了对其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有要求外,对学历、职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师范生到职业学校竞聘的竞争很激烈,他们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入职职校,再加上本专业职教师范方向就业有多种途径,因此他们在从教意愿的选择上反倒偏低,这与表4中师范生的职业归属感较低是一致的。

2.报考原因的影响

从表6可以看出,学生报考职教师范有多重因素的驱使。一方面体现在外在功利的考虑上,如“教师假期多”“教师工作稳定”“家人意愿”“教师社会地位高”,这四项因素中前三项所占比例都较高,分别为38.5%、39.3%、35.7%。从访谈中发现,亲戚朋友中有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多数家庭都希望子女也能从事这一职业,认为这一职业较稳定,且假期多也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有内在使命的驱动,如因热爱教师职业而选择报考,但该项所占比例仅为18.2%,居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可以看出,学生在选择报考职教师范方向时,外在功利因素占了主导作用。而其他选择因素比例都较低,说明大部分学生在报考职教师范方向时是经过了认真考虑的。

3.社会承认对职教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影响

社会对职校教师的认可度是影响职教师范生从教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职教师范生对职校教师的评价上。本调查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即:职校教师就业环境、职校教师社会地位、职校教师收入、职校教师压力和职校教师发展前景五个方面。从表7中各项的得分来看,职校教师压力这一项得分最高,为3.78分,反映出师范生大多认为职校教师工作压力大,除了忙于上课、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外,科研、职称评定的难度也很大,这给师范生到职校从教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也影响了其从教意愿。从表中还看出,职校教师的就业环境、社会地位、收入这三项得分不高,分别为2.23分、2.81分、3.03分,而这三方面直接关系到职教师范生就业后的根本利益,这与表6中对外在功利的考虑是一致的。这几方面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师范生的择业。除此之外,所有评价要素中,能得到学生基本认可的为“职校教师的发展前景”这一项,该项得分为3.41分,偏向于发展前景较好。这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加强及对职教师资培养政策的扶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是有很大关系的。再加上江苏地区纺织服装业较为发达,对服装人才需求量很大,因此不少学生认为服装专业教师的发展能满足自己今后的发展期望,这是其愿意从教的一个动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江苏该高校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从教意愿的调查数据统计及访谈结果的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到中职学校任教的意愿不高,并且对从教意愿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从教意愿的总体情况反映出该专业师范生对师范方向较为满意,认为就业途径更多。既可以去职校任职,又可以到服装公司或企业做相关的设计或管理工作。他们对职校教师价值也有较高的认可,但职业归宿感和职业情感并不高,职业使命感也不强,大部分学生选择师范方向仅仅是因为“教师假期多、工作稳定、家人意愿”等外在原因,总体表现出“虽然认可但并不愿意”的特点。

其次,职教师范生对入职中职学校信心不足。主要表现在认为自己教育教学能力不足,在服装实践能力及辅导学生技能竞赛方面有欠缺、教师资格证考试难度大,学历上也难以与硕士竞争等,导致在入职中职学校的激烈竞争中信心不足。

最后,社会对职教教师的认可也严重影响到职教师范生的从教意愿。在学生对职校教师的评价中,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职校教师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高压力、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从教意愿。

(二)提高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建议

1.增强职教师范生的职业使命感,树立职教信念

服装专业职教师范生是未来培养服装行业人才的主力军。作为未来的职教师资,对职校教师职业应有深入的理解,而不仅仅只是看到作为一名职校教师的好处。因此,应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强从事职校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整自己的职业认知观念,提升自己对职校教师职业的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应积极拓展各类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服装专业的中职学校进行见习和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服装专业职教教师的教学及工作状态。在各类服装工作室及课堂积极实践中,促使学生认真体会和反思,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断提升自己对职校教师职业的认同,加强服装专业技能的学习,树立职教信念。

2.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职教师范生的从教信心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及是否满足中职学校对教师的需求。一方面,可通過提高职教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其信心。这也是保障培养职教师范生“师范性”的重要条件。如:可增加选修课门类,让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也可增加“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等实践环节,有效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还可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设置相应的课程,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教育类课程建设及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另一方面,可探索和实践服装专业“本硕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职教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为其进入中职学校做好充分的职前准备。

3.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气氛,提供就业政策保障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职校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同时,也应积极引导社会对职校教师的重新认识及对其价值的认可。对服装专业而言,可通过多种途径的活动和宣讲营造重视职业教育、尊重职校教师的社会氛围,如通过各类职校学生的服装设计作品展演、各类设计大赛成果展示等,帮助本专业职教师范生实现他们应有的社会价值。同时,在就业政策上可适当向职教师范生倾斜,如提高职校教师待遇,以及职教师范生在校期间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或获得一定级别学科竞赛、教学比赛奖项的可直接入职中职学校等,为职教师范生提供就业保障,这也是增加其职业归宿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陈娟怀,高智红,刘辉. 职业教育师资本科生从教意愿的实证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2018(6):66-72.

[2] 陈红彩, 蓝欣. 职技高师院校学生从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生为例[J].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2,22(4):59-63.

[3] 蓝欣,兰欣,陈红彩. 职技高师学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5,36(779):46-51.

[4] 殷霁芬. 体育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5] 魏淑华.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8.

[6] 崔莎莎. 艺体类免费师范生从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7] 孙苏敏.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初探[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8] 敖俊梅,林玲. 中小學教师性别结构“女性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 民族教育研究,2020,31(2):54-62.

[9] 周宇香. 中国“90后”人口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解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20(11):43-51.

责任编辑 张栋梁

An Investigation on Teaching Willingness of Vocational Normal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Costume Design Majors in a University in

Jiangsu Province

DUAN Xingyuan1,SU Aiguo2

(1. School of Art Design,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China; 2.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Tourism,Yangzhou 225000,China)

Key words: the costume design major;vocational normal students;teaching willingness;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作者:段杏元 苏爱国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篇3: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其对策

摘 要:文章从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职业院校教师现状等角度深入剖析了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阐述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依法执教、科学执教、以德执教;强化管理、科学评价等方法措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教师;建设;职业道德

作者简介:高 明(1963—),男,江苏徐州人,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教师的劳动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对社会的全面进步,国家的兴衰有着特别深远的意义。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职业院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由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决定

(1)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要求更高、更全面。

教师职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变人,促进人的发展。因此,社会的任何优秀人才都离不开教师的培养,这种特殊责任要求教育者先接受教育,把培养“五爱、四有新人”等精神贯穿于教师道德的各个方面。

(2)在道德影响上比其他行业更深远、更广泛。

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和推行者,教师的思想道德总是直接影响着儿童、少年、青年,并通过学生影响家长,影响到社会的千家万户,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它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同时由于教师的思想道德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所以,教师道德更具其深远性。

(3)在道德行为上要做有自觉性的“人之楷模”。

由于教師的劳动方式一般表现为集体协作性的“个体劳动”,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自己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教育者自身的自我修养,而不是社会教育。教师的这种职业性质决定着一个合格的教师要自觉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人之楷模,不然就得不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赖,起不到应起的作用,完不成应完成的职责。

2.加强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由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决定

职业院校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是一个复杂而又富有探索性的群体。

首先,从年龄结构上看,职业院校学生绝大多数是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也有少部分往届毕业生和复员军人。他们大部分还处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阶段。

其次,从学生文化成绩看,进入职业院校的不少都是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中考或高考成绩不理想,对文化课有些“畏难情绪”,甚至是“恐惧”的学生。尽管我们要尊重学生,不能歧视学生,不能说学生不行,不能说学生差之类的话,但是,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必须承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差距。

最后,从学生心理看,职业院校学生除了具有和其他学校同龄人的生理、心理特征,还有另外一种心理“上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成绩不好的”“成绩好谁上这学校”等。这种心理既是学生对职业院校的偏见,也是学生自卑的表现。

以上种种现象,反映出这个群体的复杂性和教学管理的难度。所以,大多数职业院校的老师认为任教“太累”。这也正说明了加强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加强职业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由职业院校教师现状决定

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结构相当复杂:有的是师范类大学毕业,有的是非师范类大学毕业;有的是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或在职人员,有的是留校的毕业生,有的是军转人员,等等。在这些人员中,比例很大的是承担班级管理和教学任务的临时教师。

不同类型的人员有着不同的想法,当然也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尽管他们有各自的不同,但是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教学中,只注重讲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口无遮拦,甚至发表一些不当的政治言论;不能按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去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课堂上,不能严格管理,甚至是放任学生,缺乏责任心,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影响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缺乏爱心,缺乏教育方法,动辄训斥学生,讥讽、歧视学生,造成师生矛盾,甚至使学生有抵触情绪,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凡此种种,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但都不是小问题,都是教师缺乏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其后果相当严重,必须加以改之。

二、职业院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广泛学习,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1)学习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法律和文件,规定了一名教师应尽的义务、应具备的条件和具体的要求。教师只有广泛学习了这些法律和文件,才能保证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法执教,不犯法、不违法。

(2)学习专业知识,做到科学执教。

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只有抱着“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观念,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做到科学执教,不出错,不误人子弟。

(3)学习师德模范,做到以德执教。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如师德楷模一样,严于自律,以身作则,不断学习,不断修炼,不断提高,言传身教,既要做一名有“德”的教师,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心爱护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做到以德执教。

2.强化管理,科学评价

通过明确评价目的、制订评价内容、选取评价方法、运用评价结果等环节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评价,使其发挥最大、最好的效率。尽管每个学校的做法不同,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评价。

(1)建立师德考核档案。

建立师德考核档案,一方面,可以加强学校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使得教师个人的档案资料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教师师德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学校对教师师德的管理。

(2)与年度奖惩挂钩。

对师德考核优秀者,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评先评优时优先考虑。师德考核不合格者,或几年内不得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或取消荣誉称号,或降职聘用,情节严重的或予以解聘,等等。

“德”,从人,从心,从直,是指一个人要把心放得端正。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定要有爱心不能有恶心,有公心不能有私心、偏心,有上进心不能有不思进取之心。每个教师只有从内心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重要,才能做到爱业、敬业,才能谱写教师职业道德新篇章。

参考文献:

钱焕琦.职业道德概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刘旺洪.教育法教程.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刁建平.德育(第三册).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作者:高明

上一篇:理学院团委工作总结下一篇:车间管理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