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阐述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意义,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现状,围绕课程教学、培养方案、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高职教育在工匠精神引领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职业道德;建立学生工匠精神教育模式;丰富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和形式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1:

浅议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教育教学的方针政策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模式而言,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需解决。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帮学生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通过企业的实践体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实操技能。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等,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企业发展;影响

引言:

职业素养包含了职业行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识等方面。其是所在职业内在的要求和行为规范,也是在任职过程当中所展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是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实践而得来的基础能力。更是支撑学生人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软实力。学生后期也可以通过在企业的工作实践中继续学习相关的培训、工作技能等逐渐成为拥有更强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都能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的必备品质,也是每个职场人的基本素养,也是需要其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完善的内容。优秀的职业素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技能,还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职业发展规划中走得更顺利、更长久。对企业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会影响其企业内部的发展。职业素养过硬的人才对企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不断加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更有利于实现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一)职业行为习惯方面。

职业素养指的是人们在职业场所当中,所遵循的文明行为规范。恰当的文明礼仪能够大大提升一个人的职业形象。提升职业形象可以从妆容、举止、自信心、待人接物的态度,应变能力等来实现。每个职场人都需要树立自己的职业形象,从而使自己的职场道路更顺畅。

(二)职业敬业方面。

敬业方面要求职工必须要不断提升自我,保质保量完成自身的工作。在职场当中,爱岗敬业是每个职场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除了要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还要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所以职业敬业精神方面,包括了对自我的提升,以及知识、能力的更新,从而使自己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

(三)职业态度方面。

职业态度包括了诚实、主动、积极、守信、反省等态度。是工作人员胜任自己职责岗位的基本涵养。其有助于顺利开展自身的本职工作,提高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四)职业技能方面。

职业技能是指从事某项工作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其可以通过学习、时间、培训等获得。但是职业技能也会受自身条件、环境因素,老师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自身职业技能熟练程度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一)课程开设不规范。

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重视对其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形成。教学内容单一,教学计划不完善。甚至有的学校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只有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企业文化,艺术修养,礼仪修养等素质教育课程知识以选择性的形式开展[1]。这使得职业素质培养流于表面,没有发挥其实际的作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师兼职居多,专职较少。在这些素质教育教师当中也很少有人接受过完整的职业培训,大部分都是别的学科转岗过来的。这样就使得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工作只是照本宣科,缺少实质内容,学生上课积极性被大大降低。而且教师的教学内容与现阶段的企业需求脱节,无法形成学生在企业竞争中的基本素质要求。

(三)学校文化氛围不浓厚。

就目前而言,除了一些校企行业共通办校的院校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以外,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没有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是因为职业院校的建筑物設置追求高大上,不能通过建筑风格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特点。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专业文化建设并没有有效的与企业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物质文化,这样一来,也难以实现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建设[2]。

(四)职业素质水平考核不科学。

大部分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考核。而对于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软实力缺少重视。高职院校考核方式一般是纸质考试或者上机考试。而通过一张试卷是很难全面了解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的。另一方面,考试评价的主体大多是学校任课教师或者辅导员,其素质教育的评价能力相对薄弱,不能客观的给予学生指导建议。由此职业素质教育的考核体系相对落后,存在不完整等问题。

三、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对企业发展影响分析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发展。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核心的体现,在育人方面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职业素养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素养意识。比如,开展“能工巧匠”、“职业素养交流会”的让优秀的毕业校友回校讲座[3]。或者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开展一些职业素养方面的宣传、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只有将爱岗敬业、务实严谨的优秀职业精神融入到教学当中,才能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发展。这样的人才进入企业工作后,也能够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推动企业的发展与生产。

(二)完善课程体系,推动企业发展。

高职院校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将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例如,加大素质教育课程的占比,开设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等,都能够极大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水平的提升。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学习相关技能,通过思想教育、职业规划、心理素质培养的多元化的手段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高效发展。完善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也能够为实现企业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推动企业发展。

要想提升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高标准要求,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观念。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观念,并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体系,为学生做好榜样力量。同时,教师还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课堂积极性,从而实现高标准教学,培养更优秀的专业人才,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4]。

(四)完善职业素质水平考评机制,推动企业发展。

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以往纸质考试的单一模式,而是将思想政治水平、职业技能、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等加入职业素质水平的考核当中,才能够建立科学、完善的考试机制。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促进教师、学生的共通发展,共通进步。为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提供可供参考的制度,从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高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要想提高职业素养的教育水平,就需要着眼于学校教育,自我提升,企业时间等途径来完成。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教师和学校通过教学、时间、活动等多元化的方式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教师、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观念,认识其重要性,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提供保障,也能为企业的高标准发展提供新鲜动力。

参考文献:

[1]孙栋, 张标. 企业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研究问卷调查分析报告[J]. 2022(1).

[2]王钰岚. 企业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体系的构建[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22):2.

[3]曹涛.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J]. 新时代职业教育, 2020, 18(4):3.

[4]张晓丽.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J]. 山西青年, 2019(12):1.

作者:杨鑫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2:

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阐述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意义,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现状,围绕课程教学、培养方案、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高职教育在工匠精神引领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职业道德;建立学生工匠精神教育模式;丰富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和形式等。

【关键词】高职学校学生 工匠精神 职业素养 教育模式

【中圖分类号】G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体现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及行为表现。工匠教育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一线技能人才的主力军。企业在选择学生时,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凭,更重视学生个人的基本素质和工匠技能。企业期望学生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工匠必备的专业技能、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工匠精神为职业人在职业行为中体现的敬业、诚信、精业、奉献的统一,是职业人的价值取向及行为追求,是工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工匠行为、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质。工匠精神直接影响中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未来。因此,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的现状

当前,部分学生的专业素养及道德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学生出现厌学和弃学等行为,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整体学风出现很大偏差。他们缺乏学习兴趣与动力,学习效率低,课上睡觉、玩手机等现象随处可见。

第二,部分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态度不明确,甚至没有就业的目标,对未来充满迷茫。这些学生对专业缺少了解,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有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是由家长直接决定,入学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

第三,学生缺乏工匠精神及职业素养。根据实习巡岗情况及部分企业人员反馈,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迟到早退、随意跳槽、质量和安全问题意识差、不能吃苦、缺少奉献精神等不良现象。这是缺乏工匠精神的表现,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在职场上的发展。

二、工匠精神引领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应该将工匠精神培养放在首要位置,这是人才战略的需求,是高职教育的必然。高职院校在做好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大培育工匠精神的力度,有利于学生熟悉工匠文化,走上岗位后更加容易适应岗位需求,更加容易通过企业的考核。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对比,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不同。进入高职的学生,往往将自己的地位放置很低,他们觉得自己没有本科学历,只是一名大专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学习和工作丧失热情。谈到职业目标时,更是不敢面对,导致他们对职业的态度不够重视。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工匠,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其负担,与他们共同分析所处的环境、变化的趋势、自身的条件、职业的需求等,让他们了解自己存在的优势,树立就业信心;让他们相信任何工作,只要专心专注都能做到极致,从而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确定自己的目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更要贯穿工匠精神,让学生明白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只有拥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才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发展,做出业绩。教师可以收集往年的优秀毕业生就业案例在课堂上分享。让学生观看成功的案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自己,在行动上以工匠标准完成各项任务,使他们看见方向,有更强的动力完成学习任务。

(二)引导学生养成职业道德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把工匠精神放在重要位置。各个专业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殊性制订工匠精神培养方案。首先,从学期开始前就做好充足的准备,针对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或内容归类,制订职业道德培育计划。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内容形式、实施步骤、活动要求等。学校在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让工匠精神融会贯通于技能学习中,引导学生走职业道德路线。其次,每个学期开展职业道德培养项目,如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规划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带领学生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第四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社会接班人。

(三)建立学生工匠精神教育模式

1.工匠精神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中

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是辅导员或者基础课程教师的工作,也是每门课程教师的任务与责任。将工匠精神渗透于专业课程内容中,并将其作为专业考核的重点,从教学计划切入,在教学方案中选择与工匠精神关联的知识,渗入教育教学中;在课堂授课中,将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与工匠精神教育融合在一起;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专业。如装饰专业对口的工作,职业人最基本的原则为“诚信为本”。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重合同、守信用,严格恪守工匠道德,不使用、不销售不达标的装饰材料和假冒伪劣材料;不偷工减料,不贬损同业者,不破坏行业内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不恶意拖欠材料款和克扣员工薪酬。

2.融合工匠精神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比如引入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从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入手,将学生的思想认识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工匠人的职业精神。通过师生互动,在相互探讨中提高交流和互动的频率,引导学生找到答案。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思考,或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案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及合作探究。教师总结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不足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技能理论与工匠精神融合在一起,让学习更有趣、更有效。

3.融合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提倡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有效的教学模式,也最能反映职业教育特点。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将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实训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工匠精神对企业生产及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认识。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人员进校举办讲座或参与教学活动。学校将企业优秀的人才引进来,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灌输给学生。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是多方面的,如遵守企业制度、端正工作态度、明确业务能力、倡导团结协作精神、重视工作效率、严格核查出勤情况等,对员工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企业员工参与教学,学生初步认识到工匠精神是职业人的素养基础,作为职业人必须拥有工匠精神。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实习期间,对学生以一名正式员工标准进行考核,不允许违反企业制度,要忠于职守,让学生体会犯错意味着增加生产成本。在企业中,因个人原因带来的生产利益损失,将由个人承担,应受到严厉的处罚。另外,教师可以深入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完成工作项目,学习企业文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巡查,了解学生的工作表现,随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动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他们走正确的职业路线,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健康成长。

(四)丰富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和形式

1.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良好的氛围

除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应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中。鼓励学生担任班干,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学生干部要做到以身作则,起表率和模范带头作用,激发自身良好的工作热情;团结同学,与人和睦相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有责任心,对同学、对自己负责等。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为自己的工匠之路做好铺垫。

2.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履行社会责任

學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可以更多地了解国情和民情,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更容易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利用社会道德资源,把工匠道德贯穿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如开展社区服务,到居委会、敬老院进行义工活动,增加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激发学生的社会热情,培养他们的正义感。

3.走进社会,感受工匠精神的作用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外出实习,进入人文氛围较好的企业实习,亲身体验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实习结束,学校及时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对学生的满意程度,多沟通、多采纳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培育工匠精神,提高职业素养。

近年来,中国经济历经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逐渐向高质量发展,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工匠精神对学生、企业、社会、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匠道德是提高个人素养、专业水平的核心,是企业招聘人才的必要条件,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使学生成长为能工巧匠。

【参考文献】

[1]王文涛.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2]胡文龙.智能化时代的工匠《国家工匠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

[3]杨海峰,黄陈,王莹,等.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工匠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融合培养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1).

[4]乔琪.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与工匠技能融合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9(11).

注: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虚拟交互视觉体验的装饰设计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研究”(GXGZJG2018B068);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1学年度科研能力提升项目“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研究”(2021RSY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小玲(1984— ),女,瑶族,广西平南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装饰设计和高职教育教学;罗金梅(1986— ),女,汉族,广西藤县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及人文素质教育。

(责编 黄 煌)

作者:胡小玲 罗金梅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3: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

[摘 要]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首先讨论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炼出新形势下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新要求,积极探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创新课程设置,重视职业素养;对接市场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重视顶岗实习;“三全育人”模式,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关 键 词] 新形势;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再单纯追求规模而是更加注重育人质量,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不仅仅是技术技能型,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此来缩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不平衡和不匹配的差距。

职业素养是指人们在从事社会活动时所具有的素质和修养,也是一个人在从事某种职业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和职业要求。职业素养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从麦克利兰创立的“素质冰山模型”来看,个体素质表现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职业素养也是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的一个评价指标,职业素养的爱岗敬业、诚实、团队合作等隐性素养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培养计划的首要目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忽略。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职业素养课程也比较单一且传统,教学的内容大多数都是教师围绕教材进行,很少结合形势下的新要求,忽略实际社会及企业的相关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即至,需要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培养和努力,而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在事业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所在,必须进行体系设计和目标培养。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灵活、学习方法形式更多样化,表现出来的形式主义、“三无”思想、佛系思想也越来越凸显。很多学生毕业后存在对工作环境不满意、抱怨众多、缺乏爱岗敬业精神、适应职场的能力弱、频繁辞职、依然依靠父母来维持生活等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适应企业、融入企业的能力,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二、新形势下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现实需求

(一)职业素养的时代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表现出来的个人的综合素养就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内容。职业素养是学生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往往是毕业生就业的法宝,也是走上职场后进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优势。

(二)新形势下企业对职业素养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生存发展遇到更大的挑战和冲击力,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工作责任心、服务意识等对企业具有比较高的忠诚度、吃苦耐劳精神、工作态度端正,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等。

2.职业行为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团队与合作、6S行为准则、安全意识等。职业行为习惯,就是在职业场上日积月累的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这就需要学生日复一日的练习才能成为习惯,这些习惯会使毕业生更快地转变角色,适应职场。

3.职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等。学生的知识要通过实践才能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职业技能。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创新课程设置,重视职业素养

首先,结合专业特点确定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岗位有深入了解。其次,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方法要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设施和软件,比如慕课(MOOC)、微信公众号、QQ群、云课堂等模式,适应学生的个性需求。最后,鼓励支持辅导员参与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把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根据新形势下企业的需求建立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

(二)对接市场需求,深化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应该精准对接市場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符合市场需求,与企业高度衔接,紧跟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和企业的资源,推动校企校地合作。

1.聘请企业人士担任职业规划咨询师。新形势下,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逐渐提高,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开交流会,指导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理性面对择业就业。根据专业特点,将企业文化与校内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使人才的输出与企业岗位需求高度匹配。

2.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新生入学后,完成入学教育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对本专业的发展及职业有一定的理解。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近距离接触企业的工作状态,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寻找差距,去伪存真,重新理解职业岗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

(三)以就业为导向,重视顶岗实习

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理念,充分利用顶岗实习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提高职业素养。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既为就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学校高度重视顶岗实习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原则,以提高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做好顶岗实习的动员工作,让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意义;学校系部做好企业的走访调研,为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岗位,加强对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指导老师和辅导员齐抓共管,积极为学生的实习全过程服务,不断提高实习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对学生的指导要渗透到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真正发挥顶岗实习对职业素养的推动作用。

(四)“三全育人”模式,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三全育人”,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过程中,培养出真正符合新形势的高素质高职人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单纯靠学工队伍,也不能单纯靠课程教师,也不能把培养停留在学校里、课程上、宿舍里,更不能把培养停留在某一个时期。“三全育人”模式,首先做好顶层设计,育人达成目标共识。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特点搭建不同的培育平台。

1.全员育人,加强队伍建设,发挥所长。育人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同心协力,全体教职员工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必然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及岗位分工,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进行协同管理。另外,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严抓落实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理论和价值引领等九大工作职责,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全过程育人,职业素养全覆盖。根据企业的需求,将职业素养与第二课程相结合,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第二课堂的实施设计方案,遵循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成长规律,针对刚入校新生、在校学生、毕业班学生开展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第二课程活动,每个阶段都能获得职业素养的提升。第二课程不能脱节第一课程,应该是第一课堂的延伸,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开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3.全方位育人,职业素养知行合一。全方位育人需要利用学校中的多种教育载体,包括职业素养课程、就业创业技能比赛、勤工助学、诚信教育等活动,将职业素养的培养寓于活动中。全方位做好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相结合,不断拓宽职业素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从意识、观念、行为上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

四、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为社会培养和输出的人才逐年上升。高职院校既要培养有职业技能的人才,也要培养出有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的高素质型人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毕业后从业具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让一个人终身受益。因此,高校毕业适应新时代发展,为了学生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帮助高职院校真正实现高质量育人。

参考文献:

[1]唐永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的研究[J].经济师,2020(8):183.

[2]马粉丽.大学生职业素质视角下的就业能力培养问题分析[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11):152-153.

[3]桑雷,马蕾.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优化的四维径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1):108-112.

[4]曾铄.大数据时代高职“三全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基于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素质教育量化管理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10):92-96.

[5]承湘宇.“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9):99-101.

[6]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編辑 张 慧

作者:徐覃萍

上一篇:镇府机关党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县总工会帮扶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