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业经济学

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文章认为,农业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及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等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实践中,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较为滞后,存在着行为不规范、传统意识影响严重和政府支持不够等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广泛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

[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Economy by Consummating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Cao Xinghua

(Department of Law, Chongq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Chongqing 650111)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gricultural economy;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中共十六大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增收问题,关键就是要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解决好这一问题, 2006—2008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指出了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发展方向。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为支持和引导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然而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实践中,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较为滞后,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分析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又称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尤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及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新型的农业合作关系,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归大堆、硬撮合”,而是农民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自发性地广泛联合,是农业生产者自愿结合起来,将资金、劳动、技术和其他生产资料作为股份入股,按自主劳动、经营和民主管理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从而实现互利的目的。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

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使得个体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经济主体的合作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市场地位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合作经济组织的一般特征。包括成员的自愿加入和退出、民主平等管理、互助共赢和利益共享等。

2.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协作经营。农业作为特殊的行业,即经营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从而农业经营的个体经济就是家庭经营经济,这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更带有社区性和综合性。

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有较大难度。农业经营是一种典型的分散经营,尤其是传统农业,其商品化率很低,农民的合作欲望和合作意识不高,这说明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市场竞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的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但由于农民的合作意识较差,自我管理能力不高,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和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在教育、培训和信息方面予以积极的支持。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基本原因

1.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需要农业合作制。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农业生产越专业化、商品化,就越要求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或联合。如果利用非经济手段强行地把不同的农户组合到一起,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在各个农户之间,出现相当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各个不同环节、阶段由不同的生产组织去完成的情况下,彼此之间才有合作的必要。

2.为了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农业需要合作制。分散的农户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骤增;农业还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产业,单家独户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

3.农产品的易腐性和农业资产的专用性使农民需要合作制。大部分农产品具有易腐性,特别是蔬菜、水果和畜产品等,这些产品一旦成熟或采摘以后,如果不进行储存或加工,就必须马上卖掉,否则就会腐烂,农户会因此蒙受损失。农业生产中所购买或建设的许多生产资料具有专用性,若放弃该项经营的话,处理这些资产的价格也非常低廉。为了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农户也在寻求长期的合作。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需要合作制。一般来说,农户的经营规模比较狭小,单独采购生产资料难以获得价格优惠和运输上的经济实惠,单独出售农产品也难以卖得好价钱。在生产中单独使用某些大型农业机械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也可能变得不经济。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盈利,就需要通过合作制联合起来,借助外部交易规模的扩大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寻求规模经济。

5.农业合作制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合作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的扩张是农业合作制产生的土壤,而农业合作制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为它的进一步协调发展起推动作用。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发展农业市场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笔农产品的交易量日趋增大。分散的小农户也没办法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大市场。因此,发展农业市场,农民合作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它能够把农户的单体资源在合作框架下进行整合,改变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化解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和控制开支,提高市场效率。

国外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凡是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都存在合作经济组织,并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角色不仅表现在内部的双层经营和市场运作效率的提高上,而且还集中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合作社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瑞典约有75%的农产品是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其居民消费的食物中有1/3~1/2是由农业合作社的企业加工生产的。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在大规模的农业市场前提下,在农业市场的大宗交易中,无论单个农户经营的规模有多大,其交易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在交易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强势主体对农民利益的侵占,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样既有利于让农民分享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的利润,获得更多的收益,也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强抵御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单个农户自愿结合起来,使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按自主劳动、经营和民主管理方式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不仅便于使用大型农用机械设备,而且还便于实施先进的农业技术。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

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民主管理”,而且,将一些农户组织起来,共同生产、共同销售,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能够有效地实施,从而获得规模收益,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水平。

三、我国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缺陷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后完成土地改革到1956年的互助合作。当时将分得土地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生产合作社,以避免小农经济“两极分化”。第二阶段是实行集体化及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化。由于违背了自愿、民主的原则,侵害了农民的利益,最终导致失败。第三阶段,是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实施到现在的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时期。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规模较大、管理较好以及活动比较规范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万余个。然而,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和经营的实践来看,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许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不够规范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自愿组织在一起的民主组织形式,是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协会。国际上公认的原则主要有七个:自愿与开放原则;互助合作性原则;民主管理原则;一人一票原则;非赢利和社员参与分配原则;自主和不负债原则;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以及社会性原则。然而,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不符合这七条原则。很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目标定位不明确、商业化程度较高、以赢得为目的、服务职能较差,这就使得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开放程度不够。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被忽视,业务范围过于繁杂,从而影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及有序发展。

(二)多数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严重

自古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小户的生产经营习惯形成了较强的“小农经济思想”。再加上我国大部分农村比较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使得不少农民素质较低,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表现得比较急功近利,对自己有利的就支持、不利的就抵触,爱打个人的小算盘,不听从合作经济组织的决策安排。从而使组织内的经营行为难以统一,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除了小农意识以外,很多人还会受到“大锅饭”时期思想的影响。认为搞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实施以前的“人民公社化”等“一大二公”的“大锅饭”体制。并且认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而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政府支持不够

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许多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然而许多政策的实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特别是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缺乏法律支持,如果不能从立法上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出明确的规定,那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就得不到保证,进而会阻碍国家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种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一)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规范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常常和村委会、党支部混为一体,经常出现领导在三者之间相互兼职的状况。这就使得本来应该是为农民服务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相互混淆,职能不清。所以,在以后的实践中,应该明确管理责任,增强运营规范。要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围绕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生产而展开,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机械化和规模化。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要加大政府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的外部市场环境。各级政府应该做好组织领导、宣传协调等指导工作。要转变政府工作职能,优化市场环境,切实为农业生产服务。另外,还要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完成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实行,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法可依。

(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政府除了在政策和立法等方面给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支持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使农民早日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此外,还要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同过去人民公社有着本质的区别,纠正人们的认识偏见。只有从根本上解放思想,才能够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收入过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晓霖,方天堃.对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般性思考[J].南方农村,2005,(4):17-19.

[2]蒋康穆,王学林.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关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44-48.

[3]刘劲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体模式及治理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273-276.

[4]王海娟.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J].现代化农业,2008,(10):37-38.

[5]巫肇胜.我国现阶段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44-48.

[6]云南省盐津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报告[R].2006.

[7]张庆亮,张宝兵.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8,(8):49-51.

[8]朱绍格.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4-26.

[责任编辑:黄兴豪]

作者:曹兴华

第2篇: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 要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现阶段面临建设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挑战。针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面临的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思想滞后、政府扶持力度不强等问题,地方政府应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宣传教育,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土地资源开发、劳动力配置、农产品经营及先进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的速度。

关键词 资源配置;宣传教育;政府主导

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局势的不断变化,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多元化、现代化发展。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政策的深入施行,在改善农村地区经营建设环境的同时,也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以下简称农经合组织)的规模化、集成化发展提供了土壤。为合理发挥农经合组织对农业产业链构建的积极作用,增强乡村发展资源的综合利用质效,需政府部门发挥组织领导、政策扶持、沟通协调的功能,转变农业体系新时期的建设管理思想,完善农经合组织的规范管理,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广泛施行奠定基础[1]。

1 农经合组织对现代农业经济的积极影响

1.1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质效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构成,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现代农村建设及可循环经济发展等战略的施行,基于农村生产地域性特点,推进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与经营形势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通过经济合作社的形式,对当地生产经营资源进行开发,是当前农业产业优化转型建设的重要路径,对提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随着农业生产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与应用,现代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经合组织可将土地资源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目标,针对性地提高土地生产资料的利用质效。同时,城镇化建设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针对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管理改革方案,促进闲置土地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土地流转制度的制定与施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矛盾,而合作社可将零散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发挥資源集成化、统一化整合的集群效应,对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产业化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1.2 优化闲置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需大量的人力支持才能保证实际生产效益。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突破创新,原有的粗放式生产模式暴露出较多的缺陷,上升空间狭窄,导致大量的劳动力闲置。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劳动力缺失,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工、技术人才转移,地方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难以得到保障。在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下,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由此创造出了许多就业岗位,从而使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得到安置[2]。在现代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形势下,经济组织合作经营的项目也更多样,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服务领域,还涉及农产品深加工、电商销售、物流运输等二三产业领域。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扶持待业人员创业及合理调整技术人才待遇等措施,控制劳动力外流,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进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1.3 有利于先进生产科技与模式的推广

现代经济整体发展格局的逐步变化,在全面推进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施行的同时,也对农业生产实践模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家庭联产生产模式在长期的施行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产管理机制,在推进自动化、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时,部分农民受原有思维认识的限制,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接受度不高。农村合作组织属于集体性的经管组织,是结合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而成立,以盈利为目的,将分散的个体经营有组织地联合起来,有助于新科技的推广与使用,可将零散的农业生产资源重新组合,为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奠定基础[3]。同时,农经合组织还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地方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应用进程,使农民群体更快、更深地认识到技术改革对生产经营效益的促进作用。

1.4 促进农产品多元化生产与销售模式的建立

在传统农业产业链中,农民往往处于供应链的最下游,在销售上缺乏选择的主动权,经济收益普遍较低。通过农经合组织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统一调配,集中进行销售,可有效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1)依靠合作社的集群效应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宽产品的市场影响力。通过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立与推广,可帮助农业生产方在销售链上获得更多的选择空间,在销售价格的制定与调整方面,可根据产品市场定位,进行自主定价。2)农业合作社可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生产方、销售方情况,对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并借助农业市场对农业发展形式进行预测,从而对生产模式、销售渠道等进行优化调整。同时,从全局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衔接紧密的生产、销售规划,促进销售效益的整体提升。3)在产品的营销管理方面,农经合组织还可借助互联网、广播与电视等平台创新销售运作模式,逐步加强农产品生产、销售及售后管理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力度,促进合作社向着企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2 新时期农经合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运行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从农村地区农经合组织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尽管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改革不断深化,但在运行管理规范、约束、保障等制度建设中,仍旧缺乏协同化的建设指导。如在合作社运行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环节,部分组织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可靠的参考依据,导致监督制度与实际管理工作存在矛盾,存在管理漏洞、职能交叉等问题。此外,由于经营主体构成复杂,在利益分配管理的过程中,易出现经营管理权力与责任难以清晰界定、监督职权划分不明确等情况。运营管理规范制度的部分空白,也使合作社的生产服务、农产品经营等经济活动的开展受到较大限制。

2.2 思想认识不正确,合作经营形式不合理

目前,部分农村居民受文化程度、思想认识的限制,对农村合作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家庭经营形式为主,对新技术、生产模式的应用不积极,对集体经营与管理项目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现阶段,农村合作社的成员以农民群众为主,而农民的小农意识较强,缺乏合作意识,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不能清晰且客观地掌握市场机遇和风险[4]。同时,由于地区之间的实际经济发展形式不同,部分经济组织的独立性经营性质较强,无法跨地区实现资源交换与共享,合作经营模式单一,集群效应无法有效发挥出来。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下滑,很多农村地区更是出现了耕地抛荒、撂荒等现象,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此外,部分经济组织对政府、企业的依赖性过强,自主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不利于地方资源的全面开发。

2.3 政府主导与支持职能有待强化

农业组织的发展与经营具有地域性的特征,政府部门作为农业产业建设的主体,通过税收、保障等相关政策的引导,可帮助企业、合作组织、经营个体等利益主体明确地方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局势看,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受自然资源、管理政策、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建设与管理规划方面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弱,部分经济合作社的地位与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农经合组织开展经营活动时,相应的制度、政策、法律依据不健全,影响了合作组织的规模化发展。

3 基于农经合组织建设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3.1 建立健全农经合组织的监督与管理机制

农经合组织的运行监督与管理机制是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与发展的制度保障。依托于完善的监管制度,建立科学的内控机制,才能进一步增强合作社的领导力与组织力,为地方农业产业的优化发展奠定基础。1)在协同化管理机制的建设方面,需政府部门与相关合作社全面调查、分析地方农业经济产业的布局和发展特点,统一经济管理目标,并根据多方利益主体的需求,合理调整利益分配模式,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同时,建立配套的监督制度,监督机制的建立能够避免在农经合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确保合作组织的廉洁性及整体性[5]。2)加强协调沟通平台的建设,对各单位、组织的责任与权利进行明确划分,做好经济管理工作的对接,保证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有序落实。

3.2 强化政策宣传,做好思想引导与教育普及

由于合作社的成员构成性质复杂,为有效发挥合作社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需各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及合作社加强协作,基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强化政策宣传,引导组织成员正确认识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及绿色农业生产等理念,通过先进农业技术引进、农产品市场情况的调查、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分析等工作,提高农民群体的创新发展认识。同时,合作社还应发挥示范带头与组织领导作用,按照地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方面不同的需求,加快现代生产技术、经营模式的引进,基于农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注重深加工、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研发,打通供销链的上下游,拓宽销售渠道,从根本上提升农经产业的效益。

3.3 增加扶持力度,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

在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为合理发挥农经合组织的作用,形成跨区域的经济发展合作格局,需政府部门从整体规划、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宏观调节,改善市场环境,在不断完善法律管理体系的同时,结合乡村振兴阶段性发展重点的不同,做好财政扶持、政策引导工作。1)政府应深入分析不同乡镇地区生产、经营的优势,运用税收优惠、产业扶持、资金倾斜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合作社创新经营发展形式。2)通过经济组织间的有效联合,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切实提升农经合组织生产服务的综合质效。3)从法律角度确定农经合组织的地位,为合作社各项生产与经营活动提供法律依据,针对性地提升农经合组织服务农业发展的能效。

3.4 强化专业管理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地方政府逐步加强了农业经济产业布局的规划调整,在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与引进方面,通过就业、创业鼓励政策,吸引了更多的返乡青年、技术人才,为农经合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智力方面的支持。1)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理念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与经济组织应重视专业型、实践型人才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培养规划。2)在现有管理队伍的建设方面,相关政府、企业与合作社应拓宽管理人才参与对外交流、专业培训、专题研讨会议及技术讲座等活动的机会,并合理地对配套绩效考核、奖惩机制、薪酬待遇体系进行调整,通过制度引导,调动职工自主学习、创新发展的积极性。3)在人才的引进方面,优化原有的招聘标準,基于合作社的阶段性经营规划与发展目标,提升高素质人才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4 结语

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在优化转型建设的过程中,原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农经合组织的建设与运行,可有效集中地方农业生产资源,提升闲置劳动力的利用率,并为先进技术与经营理念的推广奠定基础,引导广大农民群体在充分认识农经合组织发展优势与建设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盘活地方经济,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的速率。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逐步推进,政府部门应积极承担起主导责任,正确认识合作社的服务职能,强化政策宣传与引导,加快农经合组织管理规范体系的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集成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杰,陈美玲,刘从九.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基于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52-59.

[2] 都光明.农业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商场现代化,2020(3):141-142.

[3] 张立娜.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营销界,2019(51):13.

[4] 黄波.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J].乡村科技,2020(6):44.

[5] 花龙飞.探讨乡镇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J].农家参谋,2020(19):87.

收稿日期:2021-11-18

作者简介:薛丽(1973—),女,山东聊城人,大专,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E-mail:1271812742@qq.com。

作者:薛丽

第3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经济振兴

摘 要: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振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农业经济振兴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发展循环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不仅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建立循环经济体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地域经济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在战略上寻求可持续能力的最佳选择。循环经济的本质是通过生态经济综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物综合利用,达到产业间资源的最优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从而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和谐型经济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现代农业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环保、绿色和生态观光农业等是对现代农业内涵的一个较为流行的表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农业与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内在一致性。

首先,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这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生态学领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可持续农业不仅涵盖了农业科学范畴,而且与可持续经济、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等融会贯通,使农业经济系统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次,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更贴近;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另外,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農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

二、发达国家农业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

发达国家在追求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同时,发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工产品造成了环境破坏,意识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可持续。纷纷寻找替代农业,并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等。在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有效率、省资源和保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日本农业资源贫乏,除水稻外大部分农产品依赖于进口,但其农业产值仍然很大,现代农业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其城乡差别的缩小也依赖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农业条件独特、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经济实力和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地域,非常重视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借鉴其经验对我们认识和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重视政府投入和政策导向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对农业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率逐年提高,其年均用于强化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田水利、土地改良、农产品深加工等扶持农业生产的投入大体占政府总支出的6%。并针对农村地区空洞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凭借其工业优势,逐年加大对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和设施化的投入,形成了较高水准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农业县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已达95%以上。

2.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

为了扭转随着工业化进程造成的环境污染。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了“自然资源的维护和培养”模式,以维持和增进农业的自然循环机能,实现了从大生产、大消费、大废弃的社会到可持续发展的转换。2003年12月制定了《农林水产环境政策的基本方针》。

3.健全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

重视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了公立、高校、地方三级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4.完善的经济合作组织

农协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倡导和推动下,脆弱、零散的农户在抵御市场风险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的成功之路。农协是一个在一定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基础上,形成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社会经济合作实体,是农村中最强大、最广泛的经济合作组织,它以维护农民利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积极为农户提供最佳服务。

5.发达的农产品流通市场

市场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调整的导向和重要信息载体。规范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地区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中央批发市场;二是地方批发市场,作为中央批发市场的重要补充;三是农村自然景观较好,旅游业发达的地区,推广有机、绿色农业而自发形成的市场。

三、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现状及问题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粮食生产在充分满足本省消费需求同时,为我国协调粮食供需矛盾,保证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黑龙江省在全国各省份中也是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结合最好的省份之一。从农业资源看,其农业资源环境保障供应较好,近年来经济发展中引起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与其他省份相比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生态环境,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黑龙江省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农业市、县的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已经为农业技术、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推广示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生态区域经济理念已经贯穿在各级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并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采取有机的栽培技术,以优良的品质、充足的数量,在满足省内市场对绿色、有机农产品日益增大的需求下,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也应当看到,农产品销路不畅、农产品市场上的低质、低价产品过剩和优质、优价产品短缺的结构性矛盾。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实施力度。可是依据人们的传统观念,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大部分农村地区继续沿用粗放式经营方式,追求高产、高效生产的同时,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工产品以及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致使土壤污染、水土流失、自然资源衰退、农业环境日趋恶化。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繁荣和农民增收。另外,长期以来农民只重视农产品的生产数量,轻视产品质量,对市场缺乏认识,也是阻碍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发展循环经济是摆脱这一局面的重要手段。

四、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经济振兴的几点建议

1.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业生产体系积极应对全球化

发展优质、高效、安全农业生产体系已是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战略组成部分。黑龙江是一个农业大省,其农产品质量,不仅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而且也关系到经济的发展。

近年农业生产从消费者的嗜好的变化和进口农产品的竞争中,更加重视高质量,安全性。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和自身健康也更加重视,对农产品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逐渐关心,对食品的安全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业生产者之间也在努力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的问题而发生的食物中毒现象也经常见诸报端,农民不食自己种植的蔬菜的事情也时有所闻。我国自加入WTO以来,为农产品出口打开了方便之门,但黑龙江的农产品的出口仅限于俄罗斯等少数国家。

2.转变观念、努力降低农业带来的环境负荷

近年,农业对环境负荷的增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环境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而被污染,农村的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逐渐加剧,由此带來的制约农业发展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大力推行旨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是当前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一是把单纯追求GDP作为首要目标;从农业方面看为了增产而过量使用化肥,而由于过量的化肥使用致使农作物抗病性降低,又大量使用农药,从而造成农作物品质不良和农药残留过多,既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又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和国际竞争力,并污染了水体和土壤。二是社会资源管理制度的缺陷;自然资源置于社会公共管理之外,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的公共资源,并不断的把它转化成自己的资本。

当前,黑龙江农业的发展必须定位在既要追求数量又保护生态环境上,要逐渐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逐步过渡到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利用工业技术,把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制成有机肥料,既做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又净化了环境,也能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增强国际、国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3.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规划、实现农业自然循环机能

我国正在研究制定包含生态因素在内的绿色GDP考核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农业发展规划,走新型的现代农业经营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农业经济指标平台,对各层次的有关信息进行统计,制定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生态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以及经济发展能力机制在内的农业发展规划。改变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观念和经济增长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将,张黎.关于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5).

[2]任爱华.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的比较借鉴[J].农村农业农民,2004,(12).

[3][日本]食料、农业、农村白书[M].农林统计协会,平成15年.

[4]王丽华,等.生态农业模式优化选择及应用[J].农村经济,2005,(1).

[5]张毅,等.国际绿色壁垒对中国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5,(2).

[6]刘远.发展生态农业[J].农业经济导刊,2005,(3).

作者:邢玉升

第4篇:试论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文章论述:农业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及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等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实践中,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存在着行为不规范、传统意识影响严重和政府支持不够等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广泛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

邳州市百信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邳州市碾庄镇,成立于2010年,占地800亩,拥有固定资产1600万元,现已建有350个春暖式钢架大棚、100个冬暖式高标准日光温室,建有蔬菜冷藏保鲜库、蔬菜交易市场等配套辅助设施,推广种植番茄、茄子、彩椒等20多个国内外品种。带动周围200户农户发展设施蔬菜,实现亩效益10000元以上。通过近两年专业合作社运作,有很深的体会。2006-2008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较为滞后,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分析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又称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尤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及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新型的农业合作关系,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归大堆、硬撮合”,而是农民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自发性地广泛联合,是农业生产者自愿结合起来的,将资金、劳动、技术和其他生产资料作为股份入股,按自主劳动、经营和民主管理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从而实现互利的目的。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合作经济组织的一般特征。包括成员的自愿加入和退出、民主平等管理、互助共赢和利益共享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协作经营。农业作为特殊的行业,即经营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从而农业经营的个体经济就是家庭经营经济,这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更带有社区性和综合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的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但由于农民的合作意识较差,自我管理能力不高,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和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在教育、培训和信息方面予以积极的支持。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基本原因

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需要农业合作制。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农业生产越专业化、商品化,就越要求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或联合。如果利用非经济手段强行地把不同的农户组合到一起,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中所购买或建设的许多生产资料具有专用性,若放弃该项经营的话,处理这些资产的价格也非常低廉。为了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农户也在寻求长期的合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需要合作制。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盈利,就需要通过合作制联合起来,借助外部交易规模的扩大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寻求规模经济。农业合作制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合作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的扩张是农业合作制产生的土壤,而农业合作制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为它的进一步协调发展起推动作用。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发展农业市场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笔农产品的交易量日趋增大。分散的小农户也没办法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大市场。因此,发展农业市场,农民合作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它能够把农户的单体资源在合作框架下进行整合,改变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化解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和控制开支,提高市场效率。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合作社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瑞典约有75%的农产品是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其居民消费的食物中有1/3-1/2是由农业合作社的企业加工生产的。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在大规模的农业市场前提下,在农业市场的大宗交易中,无论单个农户经营的规模有多大,其交易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在交易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强势主体对农民利益的侵占,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样既有利于让农民分享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的利润,获得更多的收益,也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强抵御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单个农户自愿结合起来,使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按自主劳动、经营和民主管理方式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不仅便于使用大型农用机械设备,而且还便于实施先进的农业技术。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

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民主管理”,而且将一些农户组织起来,共同生产、共同销售,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能够有效地实施,从而获得规模收益,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水平。

三、我国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缺陷

(一)许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不够规范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自愿组织在一起的民主组织形式,是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协会。国际上公认的原则主要有七个:自愿与开放原则;互助合作性原则;民主管理原则;一人一票原则;非赢利和社员参与分配原则;自主和不负债原则;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以及社会性原则。然而,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不符合这七条原则。很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目标定位不明确、商业化程度较高、以赢得为目的、服务职能较差,这就使得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开放程度不够。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被忽视,业务范围过于繁杂,从而影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及有序发展。

(二)多数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严重

自古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小户的生产经营习惯形成了较强的“小农经济思想”。再加上我国大部分农村比较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使得不少农民素质较低,比较看重眼前利益。认为搞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实施以前的“人民公社化”等“一大二公”的“大锅饭”体制。并且认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而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政府支持不够

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许多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然而许多政策的实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特别是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缺乏法律支持,如果不能从立法上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出明确的规定,那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就得不到保证,进而会阻碍国家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种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一)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规范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常常和村委会、党支部混为一体,经常出现领导在三者之间相互兼职的状况。这就使得本来应该是为农民服务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相互混淆,职能不清。所以,在以后的实践中,应该明确管理责任,增强运营规范。要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围绕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生产而展开,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机械化和规模化。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要加大政府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的外部市场环境。各级政府应该做好组织领导、宣传协调等指导工作。要转变政府工作职能,优化市场环境,切实为农业生产服务。另外,还要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完成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实行,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法可依。

(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政府除了在政策和立法等方面给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支持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使农民早日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此外,还要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同过去人民公社有着本质的区别,纠正人们的认识偏见。只有从根本上解放思想,才能够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收入过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康穆,王学林.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关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

2.刘劲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体模式及治理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

3.王海娟.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J].现代化农业,2008(10).

4.巫肇胜.我国现阶段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5.云南省盐津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报告[R].2006.

6.张庆亮,张宝兵.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8(8).

7.朱绍格.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8.程晓霖,方天堃.对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般性思考[J].南方农村,2005(4).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碾庄镇农业经济管理中心)

作者:陈忠宜

第5篇: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保险的相关作用探讨

摘 要:农业保险作为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度,在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和突出的地位作用。本文在对于农业保险的概念特征分析介绍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业保险的作用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促进农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升和进步。

关键词:农业发展 现代化 社会经济 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作为我国为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而制定的保障制度和维护政策,对于推动我国农业朝着大规模、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与农业建设的持续发展,国家对于农业保险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推行应用以及农业保险作用发挥更加重视,分别在中央的重要工作会议以及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农业保险发展的相关要求和指示,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更是通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进行农业保险试点的建立,促进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充分发挥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升。本文在对于农业保险的概念含义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保险模式,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于农业保险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论述。

一、农业保险及其类型特征的概述

1、农业保险及其结构类型分析

农业保险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增长以及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重要制度,也是我国结合国内农业发展实际情况而推行的重要政策战略,在农业经济的提升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保险,顾名思义,由保险机构专门开展经营和维护,针对农业生产以及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或者是意外事故等导致的农业生产与经营发展经济损失进行责任承担或者保险赔偿的一种制度和政策,对于保障农业以及农民的生产发展安全有着极为重要和突出的作用意义。

在我国,根据农业产业化的结构发展实际情况,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业等结构形式,因此,国家在进行农业保险制度以及政策类型的建立确定中,也是结合农业产业化结构形式建立制定的。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按照农业保险承担保险责任的对象以及内容情况不同,农业保险的类型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森林等保险项目。其中,种植业类型的农业保险主要是指对于植物性生产保险责任进行承担的农业保险类型,比较常见的种植业农业保险有粮食作物种植与生产保险以及经济作物种植和生产保险、水果果树种植生产保险、蔬菜园艺种植生产保险、其他种植与生产保险等。其次,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中的养殖业农业保险项目类型,则主要是指以动物生产发展为主的保险类型和项目,像牲畜保险、水产养殖保险、家禽保险、特种养殖保险等不同保险类型和项目。

2、农业保险的主要模式分析

结合上述我国农业保险的主要结构类型情况,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中,针对农业经济生产发展的灾害事故,通过建立农业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实现以“政府主导”、“财政支持”以及“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保险模式。其中,“政府主导”主要是指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提升过程中,结合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国家和政府的牵头引导作用,实现农业灾害预防和灾害影响减小控制等保险制度和措施的构建完善,实现对于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而“财政支持”则是指各级财政机构结合国家对于农业保险政策支持以及决定内容,对于农业保险进行一定比例的保险费用补贴,以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保险的制度和要求规定,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再次“市场运作”主要是指通过农业保险专门经营管理机构对于农业保险政策制度的市场化运作与管理,在提升农业保险经营管理委托机构的经营管理资格同时,实现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完善,以能够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灾害的预警与灾害影响减小;最后,“合作共赢”则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农民以及政府、市场之间的相互合作,以推进农业保险制度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和完善,促进国家农业经济的真正提升和发展。

二、农业保险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相关作用分析

结合上述农业保险的概念含义以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与具体类型,在具体推广应用与实施过程中,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政府的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农业保险制度的完善与推广应用以及农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利益保障等,也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首先,农业保险制度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直接促进了我国农业财政投入资金的功能作用放大化。随着农业保险制度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国家财政机构在加强对于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同时,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方面的作用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放大效应,使得农业保险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作用影响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其次,农业保险制度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升也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再次,农业保险制度的推广应用在提升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同时,对于扩大农业的再生产融资能力以及维护农村发展的和谐稳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和意义。结合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现状,农业灾害事故预防与影响控制中,农业保险已经逐渐成为成为我国农业灾后生产恢复以及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和支持,对于农业发展的灾后恢复重建以及促进农业发展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与保障性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农业保险在为农业发展以及农民增收服务过程中,农业保险机构通过开展农业贷款形式,为农业保险以及相关配套保险政策等提供保障,不仅推动了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合作机制的发展推广,在转移农村信贷风险的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和提升农业保险的融资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农业保险作为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以及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规定,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而且在对于提升社会经济全局服务能力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文龙.重庆农业保险发展路径思考——基于国内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保险.2013(7).

[2]陈敏.重庆三峡库区农业保险与生态农业现状及协调发展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

(作者单位:东丰县东丰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吉林东丰县 136300)

作者:柏丽丽

第6篇: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但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才能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创新;发展

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不断创新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思路,使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创新提供借鉴。

1深化体制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1.1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应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制度体系的建设,完善相应的土地自由流转市场机制以及土地市场的价格机制,进一步在土地交易市场引入农村的集体土地。值得注意的是,农村集体土地的市场化必须要在严格控制其交易总量、强化管制土地用途以及明晰土地产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资产只有通过这样的措施才能发挥集体资产的活力,进一步得到全面发展,使资源转变为资产,将资产转变为资本。

1.2 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

改革农村经营制度,完善资产运营、产权联结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对农民的组织化意识和组织化程度进行有效加强,提升合作水平,从而使农业发展增效、农民增收。公司制的管理模式应该被引入农业农村经济中进行探索、尝试,使农村土地的规模化承包经营以及农村的建设管理得到相应发展,释放农业经营的发展活力。

1.3 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

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要进行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担保机制建设,从而使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拓展到农村,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提供小额信贷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要秉持市场化理念,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农村的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

2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1 壮大镇域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促进小城镇建设,建立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公司,实现各类资本一级开发,并且详细划分一般城镇和重点城镇,对道路框架的建设也应该达到更高标准;进一步加快老镇区的改造工作,健全镇域各项基础措施,实现功能的配套,进一步的优化城镇环境;要进一步开发公共配套服务的功能,利用土地、房地产业开发等项目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资源,推动餐饮、旅游等现代服务行业在城镇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给农民,实现农民增收。

2.2 促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促进就业工作也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型作用,对市场的调节能力进行强化,通过招聘会等各种手段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最大限度提高农民的就业率,从而对农业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2.3 发展村域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村域产业的建设可以有效实现农民增收,因此要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推进村域经济发展,让更多的项目实现入村发展,凭借村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以特色产品等为基础,推动各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开发能力,建立符合实际要求的科学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利用对村集体资产、土地等资源的承包、租赁、入股等各种手段盘活资源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升农民的资产性、服务性等收入,帮助农民增收。

3 科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要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及人力资源、规模型的农业生产经营转换为集约型农业资源利用、现代型农业产业结构等目标,就必须通过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这一根本途径来完成。

3.1 贯彻“三年倍增计划”

农业的“三年倍增计划”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众多工程里面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于促使农民增收、鼓励全民创业以及发展现代农业有着重要意义。以农业产业的规划指导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进程。除此之外,农业生产的品牌化、标准化也要进行积极建设,在环保、健康的中心理念引导下,生产出有机农产品,创建生态型的农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3.2 创新服务机制

创新服务机制可以为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可以通过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部门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的创新,从而结合实际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拓宽农产品的增值空间;创建农村就业创业培训体系,借此加强农民生产技能,培养出大量的文化程度高、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供人才资源。

4 结语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创新。只有结合实践经验、大胆探索,才能够有所收获,从而促使农业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其健康长远的发展,为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红宇.不断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10,(01).

[2]江小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作者简介:张金凤,本科学历,辽源市龙山区工农乡人民政府,农业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作者:张金凤

第7篇: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注:如果书上和PPT上答案有冲突,则两者都可以。老师说不需要一字不漏背下来,答到要点、意思对即可)

第1章 导论

1.农业贡献包括哪些方面并作简要分析(回答四个要点+适当展开,答案仅供参考)P4

(1)产品贡献。食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非农产业部门的食品消费主要原于农业部门。农业除了对国民的食品贡献以外,还有对国家工业发展所作出的原料贡献。

(2)要素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要素贡献,是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农业部门所提供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3)市场贡献。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贡献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农民作为买着。购买服装、家具、日用工业品、耐用消费品等和农药、化肥、种子、农膜、农用机械及其他农业投入品。农民对这些工业品的消费扩大了工业品的市场,工业品市场的扩大又会刺激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扩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农村人口不断迁移到城市居住,因此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会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也会使农业对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用工业品消费的增加。农民用于工业品的支出代表农民对整个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一个方面。②农民还是一个卖者。作为卖者,农民在市场上出售农产品,把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出售给非农产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农民这种消费活动,不仅提高了农业滋生的市场化程度,而且满足了非农产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市场流通量增加以后,不但可以促进相关运销业的发展,而且是农产品的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也有利于农业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育成熟。

(4)外汇贡献。所谓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出口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赚取了大量外汇,用农业赚取的外汇购买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武装本国工业,从而促进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2. 什么是农业多功能?结合实际谈谈农业多功能表现在那些方面?P8

农业多功能是指农业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和纤维等多种商品的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农业多功能表现为五个功能:

(1)环境功能:农业的环境保护功能包括农业景观和各种生态问题:水土保持、补充地下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等。

(2)社会功能: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模式以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

(3)粮食安全功能: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除了提供粮食这一特殊商品的供给外,还具有非商品功能,既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减少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担忧、增加粮食安全的保障感、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实现,对于面临粮食短缺和购买力不足的国家,农业生产具有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确保家庭粮食安全的特殊功能。

(4)经济功能:农业除了与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提供产品和就业机会等传统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提供消遣场所、文化和历史继承、形成农业景观、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农村居民学习能力和维持特殊的生态系统等功能。

(5)文化功能:农业具有形成和保持农村独特文化和历史的功能。

第2章 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1.何谓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那两个条件?P23

(1)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着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2)从经济学角度讲,农产品供给的形式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经营者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二是生产经营者有供应能力。当只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而没有供应农产品的能力,或虽有供应农产品的能力但并没有出售农产品的愿望,都不能形成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2.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1)比较价格的变化;(2)技术变化;(3)投入要素价格;(4)生产者数量;(5)对价格的预期

3.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概念P38

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价格变动率的比率。其大小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Es=(ΔQ/Q)/(ΔP/P)=ΔQ/ΔP*P/Q

4.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P40

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又称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映的灵敏程度,即指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Ed=(ΔQ/Q)/(ΔP/P)=ΔQ/ΔP*P/Q

5.影响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P42

(1)农产品的必需程度;(2)农产品替代与互补程度;(3)农产品的用途情况;(4)农产品价格高低及其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6.恩格尔系数的含义与意义

(1)含义: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用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全部生活消费支出)*100%

(2)意义:

第一,恩格尔系数揭示了居民食品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定量关系。

第二,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第三,恩格尔系数对于研究消费结构(如衣着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3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

1.农产品零售市场为什么会向超市连锁配送方向发展?(以下几点+展开)

超市、连锁、配送是农产品商品化生产成熟的标志。

首先,强化了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

其次,利于农产品质量得到全程监控;

第三,有利于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第4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

1.农产品期货交易及它的运行特征

(1)期货交易是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由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预先签定买卖合同,而货款的交付与货物的交割则要在约定远期进行的一种贸易形式,属于信用交易范畴。

(2)运行特征:

1.期货交易是一种“买空卖空”的交易行为;

2.期货交易是一种委托性质的交易行为;

3.期货交易是以期货合约自由转让为前提的交易行为;

4.期货交易是在交易所进行的交易行为。

2.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P81

(1)回避市场风险(转移价格风险);(2)发现合理价格;(3)风险投资和资源配置功能;(4)

国际定价;(5)知识更新。

第6章农业土地资源

1.什么是地租?什么是级差地租?

(1)地租: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将土地转给他人使用而获得的收入,它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2)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入到条件较优(包括土地肥沃程度较高或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上,或者生产率不同的各个资本连续投入到同一块土地上而产生的超额利润。前者叫做级差地租Ⅰ,后者叫做级差地租Ⅱ。

2.土地集约经营有哪几种类型,应如何提高土地的集约经营水平?

(1)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1.劳动集约型;2.技术集约型; 3.资金集约型。

(2)提高中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

1. 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 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

4. 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

5. 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

3.何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简单地说,是指在最适宜的土地面积上的经营。

第7章农业劳动力P165

1.什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其主要类型有哪些?(P177-)

(1)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2) 主要类型

(一)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可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

(二)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可将剩余劳动力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积累型剩余;

2.结构型剩余; 3.替代型剩余;4.季节型剩余。

2.解释刘易斯模式(基本含义)(P173-)

刘易斯模式: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

3.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

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

4.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

的生产剩余,积累了利润。

5.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

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此题论述备选,同学们可自行展开)

(1) 加快城市化速度。

(2) 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4) 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转移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

第11章 农业家庭经营P262

1.什么是农业的家庭经营?

所谓农业家庭经营,就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

2.现阶段农户兼业化的原因是什么?

(1)现阶段的农户家庭收入的不足是农户兼业最直接的动因

(2)农业收入的基础作用及保有土地的积极意义是农户兼业的保证

(3)农业劳动力的剩余为农户兼业提供了可能提供了可能

第12章农业合作社

1.农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涵义?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称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

2.合作社的基本原则?

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通过的合作原则:自愿和开放原则 ;社员民主控制;社员的经济参与;自治和独立;教育、培训和提供信息;合作社要通过协作形成地方性、地区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组织结构;关心社区发展。

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模式选择?

(1)专业合作社模式;

(2)日本农协模式;

(3)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第13章农业产业化经营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

答: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

答:生产专业化、企业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

第8篇:经济学农业行业经济论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

长机理研究

[摘要]研究和遵循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特殊的成长机理及存在问题,从体制、理念、培养方式及从业环境和对外交流等方面提出培育途径,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发展后劲。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成长机理 培育 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人力资源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命脉地位。在工业化进程中,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走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农民农业科技知识贫乏,市场意识淡薄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职业观仍未彻底改变,阻碍着新一代年青人从事农业科技事业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还影响着人们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城市出生的青年不远到农村去;从农村到高等学府学习的热血青年目的就是为了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其它职业。不少现有农民都愿意到城市从事建筑业或其它体力劳动。据统计,2006年,37.8%(13181万人)的农村从业人员外出劳动,其中80.1%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97.2%的人在城市从事

二、三产业,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科技工作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推广。

2.农业科技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科技人才成长资助有限

我国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遵循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投入和自主创收的模式。按照中央、省、地、县、乡递减的原则,越接近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的单位所得到的资源配置越少。当前,农业研究的经费还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有限的拨款首先得保证科研人员的工资,其次还要考虑公务费,最后才能考虑业务费,最低的农业推广机构业务费只占10%,使得农业科技投入经费太低,也就难以开展大项目或基础性研究。

3.多头管理体制,使有限的农业科技人才难以形成研究团队

从教育机构来看,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已基本理顺,以前分属不同部门管辖的高校现已统一由教育部归口管理。而农村科技人才分属农业、渔业、林业、环保、科技、经贸等部门管理,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往往需要不同部门相互协调才能进行。不少情况下,还是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工作,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造成农村多头管理,使农民难以适应,影响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科技的积极性。

4.农业科技人才成长条件艰苦,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农村现有的科研条件十分有限,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不少农村科研人员连最基本的科研设施都难以保证,信息来源的主渠道还是靠广播和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先进的网络资源难以发挥作用,也就难以保证科技人才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据统计,2006年末,全国人均工资收入21001元,而最低的农、林、牧、渔

则为9430元,受经费的困扰,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更谈不上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创新,致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开发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5.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开发方案缺乏,农业科技后劲不足

人才资源同其它资源一样需要不断地进行培育、开发,才能进一步发挥其最大的潜能。除了农业科技经费紧张外,有关部门领导也缺乏深入基层调研、思考,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开发的战略性计划尚未启动,简单、机械地照搬照抄外地(或外国)的做法,难以培养出符合当地需要的实用科技人才,更谈不上科技创新人才,也难以保证农村科技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的途径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供稳定的体制保障

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农业科技人才责任重大、待遇偏低,付出与所得严重失衡的尴尬局面,这也是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农业的关键性问题。要制定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关心人才成长和提供较好科研环境等方面的更加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服务于“三农”工作,使农业科技人才从想去到要去,最后决心扎根农村的转变。另外,政府自身要改变工作模式,多做公仆,尽最大可能给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一切服务;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2.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狠抓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传统的人才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结果是眼高手低,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未能发挥教育的效能。让学生亲自操作各种实验设备,以提高动手能力和改进意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塑造模式根本转变。建议农校学生应该采取半农半读的方式,花更多的时间在农村一线体验农业科技的巨大威力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将它们带到课堂上进行研讨,激发掌握先进科技的自觉性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3.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型老师的精心培育。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大多缺乏工程师应具备的技能,急需弥补实践知识的不足。高校在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要下大力气加强创新型老师的建设和培养。双方友好合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还能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双赢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学到农业科技文化的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4.理顺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现有条块式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要尽快理顺多头管理的体制,集中有限的资源,全力攻克当前农业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发挥联合攻关的效能。要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就必须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业科技生产与市场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5.扩大对外交流,为农业科技人才了解世界学术动态、提升研究层次提供信息平台

建议为农业科技人才创造更多的国内或出国学习交流、考察和培训的机会。可以委托国内外著名高校对现有人才进行继续培养和深造,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到国外特别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的先进气息,了解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手段,掌握学科前沿,开阔眼界,启迪新的思路,借鉴经验,促进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庆先,漆雁斌,王燕.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的几点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5,(4):15-17.

[2]曾志华.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J].云南农业科技,2006年增刊.21-22.

[3]江泽民.论国防和军队建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4]喻国华.试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25-327.

上一篇:母婴护理下一篇:美术作品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