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

2022-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在我国经历了十余年平稳的社会转型期之后,又遭遇到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针对不同主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人力资源管理

[

我国在经历了十余年平稳的社会转型期之后,遭遇到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原本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在目前显得更加突出,被称为近30年以来最难时期。本文在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表现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减少。2008年下半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总量矛盾突出

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480万未就业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官员表示,2009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屋漏偏逢连夜雨,面对这样两个“过剩”的数字,金融危机又波及全球,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不得不缩减开支,减少人员的招聘。

1.2结构性矛盾突出

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素质与企业的需求脱节,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以致出现“毕业生求不到一职、企业高薪聘不到人才”的局面。

2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2.1近几年来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大增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9万人,接着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到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611万,约占城镇新增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由于扩招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就是突出的一项。诚然,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迟早是会出问题的。

2.2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的需求减少

是否能充分就业离不开当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遭遇到困难,尤其是出口企业,用人需求减少,有的甚至采取裁员措施,能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也必然会减少。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2.3教育与需求脱节现象严重

一方面,大学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改进;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就为了毕业后谋到一份好工作?不是的,工作是一方面,学校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从这方面来提高学生素质才是高校教育根本性的任务。另外,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也不完全匹配。

2.4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

许多毕业生存在就业渠道不畅的情况。一方面,受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干部身份等制度的制约,高校毕业生从非公有制企业到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流动存在不少困难,导致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性不高。一些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城乡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渠道也有待进一步畅通。

3 相应的措施

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从国家到学生个人都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各地政府之间应该以吸引人才、促进发展为目的,大力开展区域人才服务合作,实现人力资源区域间的合理配置。

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录用前实训。目前,已经出现大学生“订单培养”的情况,且实训与就业相结合效果良好。因此,建议企业从注重“现货”向注重“期货”转变,和高校签订人才智力合作协议,设立学生实训就业基地,建立学生实训就业合作关系。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给员工恰当的绩效评价和薪酬回报,留住员工。

毕业生自身加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众多大学生不进行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以后的就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大学生在进大学门的时候选择专业,包括选择学校,甚至选择老师等,可能都要和就业紧紧挂钩。在就学的四年期间,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就业紧密相结合,逐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毕业生本身具有专业优势,要想把优秀的自己推荐给用人单位以使今后谋求到发展机遇,必须具备优秀的素质,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在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根据经济和就业形势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期望值,灵活择业。

面对就业困难,我们不应该一味抱怨,而是应该积极应对。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应该齐心协力,渡过这一就业难关!

作者:陈笑波

第2篇:金融危机下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摘要]:“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危机带来了困扰,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果大学生能以这次金融危机为锲机,努力把就业压力转变为学习动力,不畏困难,敢于迎接各种挑战,增强信心,实现自己的理想。经过危机的洗礼,战胜困难的决心和经历,都将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成为日后成功的砝码。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大学生

随着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危机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也日益显露。就连一向比较平静的校园也不免其扰,特别是在就业领域,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说,明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610万,今年底到明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针对此,很多大学毕业生甚至有感而呼:这个冬天比较冷!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困境金融危机下,华尔街很多公司濒临破产,美国雷曼兄弟、通用等大型公司也纷纷申请破产保护,美国国际集团(AIG)陷入困境,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的企业也无可幸免,有久认为现在的企业困境是危机带来的,其实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包括部分大型企业困境早就存在,危机作为一个导火索,使现在的企业生存和发展更为困难。一直以来,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缺少发展的内涵,没有多少品牌效应,在国际上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危机面前,往往经受不住考验,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了关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的情况。一些大中型企业虽然在危机中顽强生存下来了,但是为了降低生存成本,节省资金,在不同程度的进行裁员,降薪。而金融危机的显现影响还刚开始,真正的冬天还没来到,不知道接下来的一些尚在挣扎的企业能否挺到春天的来临。

金融危机带来的心理恐慌 除了恶劣的客观就业环境,人们现在还有着对于金融危机的心理恐慌,这种心理恐慌会带来更多的连锁反应,如果说在美国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倒闭,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之前,次贷危机的破坏性还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话,那么在这些事件与措施接连出现之后,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对于次贷危机的严重程度与传染性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市场的悲观预期甚至恐慌情绪开始出现。比倾家荡产更可怕的是人们的悲观失望情绪。

这种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悲观情绪不仅严重挫伤了直接参与投资行为的成年人的投资信心,使投资增速迅速下滑,而且青年人的就业心态普遍消极,期望值也在不断降低。以前在危机时,往往会伴随增高的自杀率,这可能是由于破产等经济因素带来的后果,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心理因素产生的影响。有的学生投了60份简历无一回音后,彻底丧失了找工作的信心。

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瓶颈除了每年固定的就业庞大群体——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今年还增加了更多的寻业人口。由于破产,停工以及经营上的困难,失业队伍不断壮大,大量的国内失业人员、回乡人员重新回到市场进行择业。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很多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可能会选择回国就业,这势必会加大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但是,面对就业队伍的激增,市场提供岗位的增速却在下降,张小建表示,由于部分企业招工用人的需求明显下降,会导致今年底到明年用工的减少。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这也是多年来在第三季度持续增长用工需求的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下滑。另外,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就业岗位骤减,据重点监测显示,第三季度监测的企业有一半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而且新增加的岗位和流失的岗位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开始各寻出路。原本毕业后计划找一份工作谋生的部分毕业生开始推迟就业,加入了考研、考公务员的队伍,有些毕业生为挤上公务员这座狭窄的独木桥,不惜重新过起了高三苦读的生活。美国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留学生迎来了签证的“黄金期”,很多人考虑出国留学。还有部分毕业生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在风尖浪口勇敢直面就业,他们称早就做好应对危机的充分心理准备。

近期,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将采取四个方面措施来拉动就业,国宏观调控政策也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公布的拉动内需的十大举措力度大,立足民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作用将十分明显。针对此,大学生应该从心理和现实出发,调整好心态,调适好自身,做出正确选择。

理性面对 增强信心 加强心理承受力“福号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危机带来了困扰,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果大学生能以这次金融危机为锲机,努力把就业压力转变为学习动力,不畏困难,敢于迎接各种挑战,增强信心,实现自己的理想,经过危机的洗礼,战胜困难的决心和经历,都将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成为日后成功的砝码。同时,大家也应该对危机有个理性认识,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发展的规律的,金融危机也有其发展的周期,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判断,明年一季度就业形势会出现更大的困难,但是从二季度开始就业的局势会好转。所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不应该一味的消极悲观,应调整好心态,尽早走出心灵的冬天。

多手准备应对竞争 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毕业生应做多手准备,积极应对竞争。不少毕业生在求职路上碰壁之后,一边加大“擞网”力度,一边掉头加入考研和考公务员大军。不少学生选择降低期望工资和职位来降低求职门槛,还有部分选择到基层和中小城市或者西部就业,以减低就业的压力,另外,不管就业还是做其它选择,大学生应该早做打算,不要等到就业时才决定,好的归宿也许是几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

完备自身增加就业资本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积累阶段,不管是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或做人都是重要的学习阶段,刻苦的学习是为以后的积累,只有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会具有竞争力,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更高一点,学习更努力一点,不断提高和完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即使面临金融危机等困境时,也能找到一份中意的工作。

作者:阚宗兰 戴 维 龙银成

第3篇: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学科建设、搭建实践平台、制定不同就业指导方针、鼓励创业等方式,以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对策研究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就业问题也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已突破700万人,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但是勞动力市场的需求没有因为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各种矛盾交织产生。

2010年1月,中国矿业大学根据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学校在动力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了电力工程学院。电力学院着眼于学生的世纪情况,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可行对策并切实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也在迅速扩大,高等教育顺利完成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高了适龄青年接受教育的比例,但也使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1]。

(一)就业预期过高,自身专业素养较低

大学生就业难与自身的就业预期过高有一定的关系。一些大学生不愿意接受较低的工作待遇,即使不就业,也不愿意凑合就业;另一些大学生只愿意去管理岗和技术岗,不愿意去基层和一线。电力学院本科仅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空调工程等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学研究和管理的研究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研究电力学院近两年的就业率,2012届毕业生就业分布如图1所示,从事电力及其相关行业的同学占到就业总人数的58.6%;从事能源动力行业的同学占就业总人数的39.0%;从事其他非电力、非能源动力行业的同学占就业总人数的2.4%。电力学院2013届毕业生

图1电力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分布图

图2电力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分布图

就业分布如图2所示,其中从事电力及其相关行业的同学占到就业总人数的71.2%;从事能源动力行业的同学占就业总人数的22.7%;从事其他非电力、非能源动力行业的同学占就业总人数的6.1%。因此对于2014届毕业生来讲,80%的同学就业意向是去电力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的五大系统(华能、华电、国电、中电投、大唐),对于机组小于1000MW或者350MW硫化床机组的都不愿意去,只钟情大机组的电厂,而剩下20%的同学更愿意选择空调制冷、新能源等其他能源动力类行业,而不愿意去电力行业。毕业生在最终确定就业单位的时候,有严重的恋乡情结,会把生源地作为重要选择,不愿意离开家乡去闯荡,离生源地远的单位不予考虑,这种狭隘的就业观也会阻碍大学生就业。

扩招后,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同等难度的教学考核,很多学生的理解能力下降,成绩也下降不少。90后大学生是极具个性、创造性的一代,同样是目标多样、意志不坚定、离不开网络的一代。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贴吧,对专业相关网站、论坛、论文却很少关注,虚度年华,专业知识不牢固,难以满足单位及岗位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形成的严进宽出,也纵容了这些学业不精的学生。

(二)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学院就业指导欠缺

大学生生涯规划很重要,职业规划尤为重要,高校针对生涯规划开设了很多课程,包括大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但是针对职业规划的课程相对很少,以选修课、讲座、报告为主要形式,教师队伍非专业化、内容陈旧等,使职业规划课程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很多大学生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要么整日忙于课业,要么虚度年华,毕业时找不到职业方向,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2]。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和各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党委副书记承担。思想政治辅导员有义务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解决就业途中所面临的问题,帮助其就业,但由于辅导员平时其他行政事务较多,没有足够的时间针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此外,有的指导老师还没有通过国家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指导的科学性不够。职业指导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职业指导老师的成长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显然,一名处于成长阶段的职业指导师与一名成熟的职业指导师对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贡献有着很大的区别。电力学院成立的近三年内,仅有一名专职辅导员,分担工作多,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也非常有限,很难有质的提高。

二、解决就业困境的对策

(一)加快学科建设,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社会的发展带来各行业的科技革新,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及时增加教学形式和内容,添设课程,增设新专业,发展优势学科,实现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适应市场需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劳动者。

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的硬实力。这两年电力学院加大学科建设,先后为毕业生增开1000MW电厂仿真系统实验、ICEMCFD培训、MIKRON高精度全数字动态红外热像仪实验等,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专业知识更为扎实,实践能力更为突出,综合素质更为提升,就业机会大幅增加。

(二)搭建实践平台,制定就业指导方针

搭建全方位的社会实践的平台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在大学课堂内习得,检测标准主要是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然而学习成绩只能体现对于书本知识的领悟,并不能体现知识的实际操作和运用水平,因此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践的学生在就业过程必然受挫。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适用能力、动手能力,电力学院进行有针对性的暑期走访、毕业生回访等工作,大力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收集有效就业信息,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这两年,先后走访、回访了徐州国华发电厂、国电泰州电厂、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公司等10余家企业,先后走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近10家高校学习,先后与徐州华美热电公司、徐矿电厂等8家单位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就业指导方针。做好全程指导,对大学四年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不同重点的指导,大一新生,树立职业理念,初步了解本专业当前的市场需求、企业分布等情况,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逐步提升专业知识。大二学生借助职业规划软件等方式进一步确定专业方向,同时开展英语四六级考证、计算机等级考证、专业学习等[3]。大三年级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开展专业课学习、社会实践为主的教育,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指导,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电力学院为此成立就业指导类社团;邀请成功校友返校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学院聘请校科技园相关专家进行培训等。大四学生,开展专门的就业求职训练,以就业指导、就业推荐为主,强化过程育人。特别是大四学生,要全面、透彻的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方针,同时在大四学年时刻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变化,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整。每年毕业班学生在大三暑假完成生产实习之后,都会对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意愿进行统计,院就业指导小组成员、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要专门对今年毕业生就业意愿进行分析和讨论,制定相关就业指导、暑期走访、重点关注等就业重要问题,同时进行相应的具体工作开展。

(三)鼓励自主创业,建立毕业生信息库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产品或服务进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式[4]。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发现机会、获取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积极活跃的大学生创业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缓解就业压力。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电力学院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如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

毕业生信息库的建立可以增加就业信息。电力学院十分重视已毕业生资源,在每年毕业时学院将建立完整毕业生信息库,建立学院毕业生QQ群,时刻保持联系和交流,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等全方面的发展。我院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也大幅度提高,同时我院实现了2011届和2012届两届毕业生离校零事故,毕业生派遣零失误,毕业生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工作无遗漏等一系列完善工作。所以,我院已毕业学生的满意度较高,对学校、学院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很多已毕业学生主动提供给学院就业信息帮助我院学生就业,還有很多毕业生返回母校为在校学生做一些经验报告,这些对我院就业工作的开展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当今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因我们应根据社会发展特点,及时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困难,努力发展高校管理与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齐柳,叶琳.严峻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中国电力教育[J].2014(3);

[2] 邱小玲.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研究.教育研究[J].2013(4);

[3] 张威.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的现实困境及体系构建策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14(1);

作者:孙婉

第4篇: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

近几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和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为我们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为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我采访调查了一些学生并做了如下的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和健康的。他们能够科学合理地定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自信,对职业前途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能正确面对并积极准备就业。在就业的过程中,有44%的同学树立了明确的就业目标与方向;45%的同学做了人生职业规划;32%的同学看过求职有关方面的书;21%的同学考过与职业相关的技术证书。但调查也反映出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性、依赖性、盲目性和思维惯性等不良就业心理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和择业成功率。有88%的同学现实地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有81%的同学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感到茫然无措和悲观失望,有61%的同学不知道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

大学生的具体表现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焦虑急躁心理。就业焦虑是指毕业生担忧自己不能达到就业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严重时带有恐惧色彩的就业情绪状态。对于就职毕业生来说,适度的焦虑可以增加其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是过度的焦虑则会导致情绪异常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求职过程中无法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理性的思维,甚至会导致行为失控。根据统计显示,有40%的毕业生存在就业焦虑,这在众多就业不良情绪心理的选项中居于首位。产生就业焦虑心理的原因是多种的,有的毕业生湮没在茫茫的求职人海中,所投的简历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因此感到失望和不安;有的毕业生因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来回报父母而感到紧张和急躁;有的毕业生在就职过程中屡次被用人单位拒绝,因失去了信心和动力而感到沮丧和懊悔。调查还发现,毕业生中女生较男生焦虑倾向更为明显。本科毕业生有焦虑倾向的占50%,而高职毕业生仅占22%,反映出在不同就业期望值下,本科生与高职生在就业心理上所产生的不同的就业心理压力。

第二种是抑郁孤独心理。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的、伤感的、持续时间较长的

情绪体验,常伴有孤独、无助等不良情绪反应。“处于抑郁状态的大学生认知灰暗、缺乏兴趣、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思维迟钝,对自我评价偏低,又对前途悲观失望,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就业抑郁孤独心理主要指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乃至悲观厌世的心理状态。调研中通过和部分学生闲谈,我发现毕业生就业抑郁心理的产生有的是由就业认知的偏差产生的自卑、自负心理转化而来的;有的是由就业利益诉求始终得不到实现的焦虑急躁心理转化而来的;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我行我素,缺乏同用人单位、学校老师及同学有效沟通,由心理自闭所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抑郁心理必然会产生心灵上的孤独感。调查还发现,有就业抑郁孤独心理的毕业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带着有色眼镜看社会,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总是持怀疑态度,在求职过程中听不进去任何意见,喜欢一厢情愿地行事。

第三种是知行矛盾心理。“知行”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知行”更多的被用于德育教育的探索实践中。笔者将“知行矛盾”引入大学生就业心理加以分析,其原因在于“知行矛盾”反映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科学的就业观念与现实的就业实践的矛盾冲突。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一种纯粹理想化的、传统的道义教化方式,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不得不面对大量的世俗化的价值选择。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离与割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冲突与错位,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认知与就业价值实践中产生了“知行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我认知上自傲与自卑的并存,职业选择上独立感和依赖感的错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矛盾、迷惘和困惑。”调查中,多数学生对大学毕业后担任服务西部建设的志愿者表示敬佩,但具体到自己的职业选择时却倾向于环境好、待遇高的就业岗位。但是导致岗位空缺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知性矛盾”心理的存在。

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我觉得有学生的自身因素,像自我认识的偏差、知识面过窄等原因;家庭因素,主要是家长对子女寄予了过高的期望;社会因素,当前国际形势不容客观、社会一些单位或企业对应届生存在一定的偏见。

针对目前的情况,我觉得有如下较好的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自己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大学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适。在择业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特别要注意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等。

三、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择业指导工作。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科学的工作。学校不但要深化教学改革,更新狭隘陈旧与实际需要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学校应设专门的择业指导机构,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择业能力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

四、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所要重点的努力方向是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发挥主体精神、培育主体人格,大学生作为接受信息的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并不是被动的。之所以会形成就业心理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主体意识的缺乏。因为缺乏主体意识才导致主体目标模糊,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独立、能动、创新过程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制约。

五、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一方面要全面掌握各种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在在校期间尽可能多的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积累社会经验,注意锻炼人际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等。此外,还要正确面对客观现实,结合自身条件,树立正确健康的就业观念,多了解就业信息与政策,为就业打好基础,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第5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的论文

《 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课 》 结 业 论 文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的论文

【提 要】随着各高校连年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连年增长,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来愈困难, 虽然政府方面也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点毛皮而已。在这种形式下,毕业生们将会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激烈的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形势 经济发展 择业 竞争 与时俱进 就业观念 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

【正 文】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就业难不难,就业有多难,那要靠社会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以下几点:

一、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是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

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有待加强,亟待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三、是认为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1-

《 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课 》 结 业 论 文

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五、是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形式多样。特别是“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实施,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也影响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引进人才工作。

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找工作存在误区,很多人不愿意到县和乡镇企业发展,只想呆在市区,就是没有工作也要呆在那里。而外地人来浙江工作就不那么“挑剔”,愿意到小地方就业,这对本地学生也能产生一种激励。同样地,到各地去招收高层次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促进就业——实现一项技术突破或带来了一些新项目,能够给我们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在小的城镇,那里还有一些岗位没有人愿意去干,我国大学生就业开始流向小城镇,这是现在大学生的一个就业趋向。在城市里各个工厂,学校,等事业单位基本上都已经不缺人了,在大城市找工作简直等于自找没趣。

二、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三、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

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

-2-

《 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课 》 结 业 论 文

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一、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二、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三、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四、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五、全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要有所改变。

-3-

《 大 学 生 就 业 指 导 课 》 结 业 论 文

在市场就业的情况下,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需要有一个转变,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调整。比如,最近上海市大学生求职时出现了“三多三少”,即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外企多、国企少的现象。由于就业观念的不适应,有的大学生盲目跟潮,有的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目前,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接受不了大学生失业的现实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在我们就业过程中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信心不仅给毕业生带来勇气和力量,也会使用人单位,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其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尽量避开自己的不足,这样,就有可能使你在择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动用人单位的热情。要给人感觉到,我是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

还要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现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天天的增加,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应付多变的市场,为我们的将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为我们以后的生活的更加美好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葛寿昌主编《劳动经济学》1998年5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黄昌建.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02)

3、王裕国陈爱民主编《中国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 2000年6月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4-

第6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又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并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现状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2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然而就业率比较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又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相反,如果不能够解决好这个社会问题,既不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发展,也不利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相关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网站相关信息,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27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创下历史新高。相对于大学生毕业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伴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大学生相继毕业,从2002年开始,大学生就业率就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据相关统计,2002年大学生就业率就比2001年降低了10%,2004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为73%,2005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为72.6%,而到2006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为70%。随着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要达到749万,堪称最难的就业季。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又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所具备的各项能力和知识已经难以满足新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纵观我国各个高校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其所设置的内容和课程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难最大的归因在于结构性过剩的矛盾。

1.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当前的家长和大学生自己都比较倾向于去政府事业单位、国企等相关单位就业。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自身的就业期望也就越高。就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来看,他们的就业观念与现实岗位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了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抱有比较高的期望。他们比较倾向于政府事业单位和国企等单位。如果社会中的就业岗位不能够满足这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时,他们就会陷入失业的状态。

2.大学生供求之间存在严重错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所具备的各项能力和知识已经难以满足新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纵观我国各个高校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绝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现象。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短缺,而社会需求不太高的人才高校有着重培养,导致供过于求。因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最终归因可以说是供求之间存在严重错位,从实质上来说这是一个结构性过剩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绝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仍然是远离市场需求的。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比较陈旧,部分教师也没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一部分高校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从而引发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3.就业市场环境不规范的影响

就业市场环境是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领域,就业市场环境不规范、不公平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正常就业。就我国当前的就业市场环境来看,就业环境不规范、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单位片面强调学历观,有许多企业单位在招聘大学生中就现状了

211、985院校的毕业生,学历歧视和崇拜直接降低了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严重破坏了就业市场环境,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正常人力资本发挥应有的功效;另一方面各种非正常现象的存在。就业市场中存在的非正常现象严重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公正。这种就业不公平、不公正既有在学校与学校之间,也有在大学生群体之间。就业市场环境的不规范严重影响到就业市场的公平、公正,直接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率,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大学生。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又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相反,如果不能够解决好这个社会问题,即不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发展,也不利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和谐与稳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所具备的各项能力和知识已经难以满足新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针对此,笔者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对策。

1.加强政府积极引导,规范就业市场环境

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对大学生正常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环境存在的不规范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引导,规范就业市场环境。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员工的招聘不能够带着有色眼镜选拔人才,要消除学历、学校以及性别偏见和歧视。完善用人制度,在选聘员工的过程中,要结合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合理设置用工条件,消除人为偏见和歧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完善相关就业政策。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约束用人单位的各种歧视和偏见行为,以制度或者法律的形式消除人为歧视和偏见,为大学生的正常就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高校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教学与就业相结合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针对此,笔者应该高校在新形势下应该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教学与就业相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这就需要把教育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出多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一方面高校应该更加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着力推进和完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不断选择新的教材。高校教师不应该只是运用单一的教材,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选择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新教材。通过科学合理选择教材和完善课程设置,为社会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多层次和复合型人才。

3.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就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来看,他们的就业观念与现实岗位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了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抱有比较高的期望。他们比较倾向于政府事业单位和国企等单位。这种陈旧的就业观念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常就业。因此,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到大众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需要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起大众化就业的观念。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又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加强政府积极引导,规范就业市场环境;高校需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教学与就业相结合以及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措施来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大学生的正常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赖德胜.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J].求是.2013(20).

[2]春英.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及监测体系构建[J].人民论坛. 2012(32).

[3]郝晓艳.大学生就业难及其解决思路[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04).

作者简介:

潘振华(1961.8.31-),男,江西宜春人,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副教授,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从事经济法、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第7篇:当前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11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达到660万左右。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每年社会新 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为什么仍旧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呢?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一、当前就业形势

困难与问题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严峻。

问题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

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

城乡: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

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440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

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

(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

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1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曰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人。毕业生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大。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曰益突出,大学毕业生们将面临比往年更为严峻的就业挑战。

(1)“8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理想化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事业单位的选择比重较高,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相对稳定,而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选择比值较低,自主创业的意愿有所增强,但仍显不足。

(2)薪酬、福利不再是就业考虑的首要因素,个人价值的实现成为第一考虑。“8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都比较强调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选项时,70%左右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个人价值”,而非“福利薪酬”。

(3)西部城市及基层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吸引力,但他们有所顾虑。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西部城市和基层广阔的就业空间,使一些大学生自愿或被迫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但人地生疏、怕受排挤、发展空间受限以及自身的困难等因素使大部分大学生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4)重视社会实践,自我评价客观,就业心理较为成熟。绝大多数的“80后”已没有了“天之骄子”的感觉,自我定位较为实际客观,比较看重社会实践对个人能力的锻炼,但社会实践形式单一,社会锻炼渠道不畅,但面对就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心理准备充分,抗挫折能力较强。

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择业时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通过我们直接访谈大三大四学长学姐们,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心理:

1、焦虑心理: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为盲从、自负、自卑等原因,求职时遭受拒绝或失败等挫折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它是由心理冲突或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

2、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等等。

3、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

4、盲从心理:有些毕业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择业时,从不按自身具体条件独自思考、分析,盲目效仿,即使是求职材料,也是千人一式,众笔一辞,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因而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

5、攀比心理:青年学生大多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起攀比心理,

形成了较高心理期望值,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6、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而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就业主管部门,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调查结果:通过发现大部分对社会就业形势、政策的认识以及自我评价趋于理性,减少了就业过程的盲目性,少部分同学自我定位较高,对工作的期望值太高,就业心理压力较大。 个人体会:大学生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自己;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思路,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理智就业;树立正确的求职心态,立足基层,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第8篇: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1提纲:•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根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初探就业对策。

2简介: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为出发点而写的,它主要写的是现今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怎样找准就业方向,让大学毕业生能在最佳的岗位上作出最好的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对策

3课题内容: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2004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

115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115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64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63%;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近6190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71%。

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115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供大于求;

从产业需求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占2/3,第二产业需求占近1/3。从用人单位性质看:企业用人占95.5%。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7%、23%和15%,三者合计达75%。其余为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分别占5%,其他类型企业占11%。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占1%,其他单位占3.5%。

从性别来看:

求人倍率男性为0.88,女性为1.03

全国部分城市人才市场2004年三季度供求状况:

职位需求比为 2.2 : 1

招聘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管理工程,建筑,企业管理,文秘,通信工程,金融,财会。

以上10个专业占招聘总数的66%。

求职者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建筑,文秘,通信工程,财会,企业管理,金融。以上10个专业占求职总数的70%。

人才市场主要特点:

供求状况平稳;

用人单位要求提高:

1. 需求:研究生9%,本科47%,大专及以下43%

2. 求职:研究生6%,本科44%,大专及以下50%

3. 职位需求比:研究生1.5:1;大专及以下2.6:1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09年大学生,据估计会有700万人左右。

09年工作岗位,保守估计,只有150万。

剩下的就是失业人数了。

当然,这个数字是比较悲观的,因为从08年经济衰退的趋势来看,前景确实很悲观。

但是08年底中国经济又有了复苏的迹象,所以09年6,7月份的时候会怎样还不好说。有可能更糟糕,也有可能会好转。

此外,09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还要考虑到08年的失业人数。。毕竟2000年的金融海啸,已经让很多人失业了,加上08年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这些人都要同09年应届毕业生去抢夺那数量不多的工作岗位。

所以简单来说,09年失业的人倒不一定很多,待业的肯定相当多。至于失业率,政府从来就没有官方公布过任何准确的数字出来。。。考虑到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和非法劳工的存在,中国实际失业/待业人数是相当多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三、对于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对策

由于现今金融危机还未结束,所以说09年大学生就业将相当困难。但是在这相对于前几年较为紧张的就业环境中,机遇也是存在的。例如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大学生村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并不只有工作这一条路。像现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而且现在的大学生还可以去进行再造,这样就可以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现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针对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

2 提升认识水平,改变就业观念。

3 遵循市场规律,找准就业路径。

4 掌握必备技能,就业就有出路。

4.1 “通识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4.2 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5 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在我认为如果能做到这几点,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也就是说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第9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上一篇:防火防电安全教案下一篇:小学校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