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2022-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国情研究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摘要:从改革开放至今34年间,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较往年低,但还是处在世界领先位置。我国正处在工业化深化过程之中,工业增长仍有较大空间,但传统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市场需求日益接近“天花板”,增长速度会逐步放慢;消费需求向下企稳,投资增速下滑,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流动性不足,但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房地产市场低迷,企业信心不足;同时,财政收入增长也将趋缓。总体上看,我国经济整体增长潜力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净出口将长期处于稳中趋降的态势,未来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降低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有助于内需扩大,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工业化深化;投资;消费需求;净出口;内需;流动性不足;通货膨胀压力;房地产市场;财政收入

作者:齐建国

第2篇: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0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发展环境极为复杂、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极为严峻的一年。各地区坚决执行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受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我国地区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方面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一、2010年我国地区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中西部发展势头强劲,地区经济增长趋于稳定

从增长速度看,2010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2.3%、13.8%、14.2%和13.6%,分别加快1.4、2.0、0.7和0.9个百分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保持了2008年以来形成的这一良好态势,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继续得到进一步遏制。

从总量构成看,2010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53.0%、19.7%、18.7%和8.6%,与上年相比,东部地区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和东北分别上升0.4、0.3和0.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重要性继续提高,地区经济实力差距趋于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

从2010年各季度经济增速的变化来看,各地区均呈现出前高后低的总体态势,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全年增速较一季度分别回落2.4、1.7、2.1和1.8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分别回落0.7、1.2、0.7和1.0个百分点,与前三季度相比,分别回落0.4、0.3、0.1、0.6个百分点,回落幅度不断收窄,增势逐步趋缓,显示经济增长趋于稳定的良好态势。

(二)各地区投资高位回稳,中西部地区民间投资快速增长

2010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分别增长21.7%、26.5%、26.2%和29.4%,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与上年相比,各地区增速分别回落1.1、10.0、9.0和2.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降幅最大;各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地区合计的比重分别为40.2%、23.7%、23.8%和12.3%,其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上升0.3、0.3和0.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延续了2009年以来不断下降的趋势。投资的地区结构变化表明,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政策倾斜效果明显,地区投资结构日益改善。

从投资构成看,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20.7%、23.4%、29.0%和28.1%,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6.6%、28.9%、18.6%和30.1%,除西部地区外,各地区设备投资增速较上年回落幅度均小于建安工程投资,反映出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对基建投资的影响正逐步减小。

从投资来源看,在城镇投资增速比上年明显放缓的情况下,民间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增长32.5%,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高达63.7%。其中,中西部地区民间投资更加活跃,中部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5.1%,西部同比增长34.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中西部民间投资正全面跟进,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三)对外贸易好于预期,区域结构有所优化

2010年,在稳定外贸政策和国际市场库存回补短期需求共同作用下,我国各地区对外贸易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33.8%、49.8%、39.9%和35.3%,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

出口方面,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分别增长29.9%、51.5%、38.4%和37.0%,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

进口方面,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同比分别增长38.4%、47.8%、41.9%和33.5%,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增速接近50%,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份额由2009年的3.5%提升到2010年的3.9%,显示出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一系列区域政策支持下,一般进口贸易快速增长,出口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企业效益有所好转

2010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高技术产业、装备工业产值增速高于工业整体水平,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6%,增速比2009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

各地区高耗能工业投资增速回落。2010年城镇高耗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4.1%,增幅比2009年回落8.2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回落幅度较大,同比分别回落了6.6和16个百分点。全国高耗能工业占城镇投资比重为18.1%,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比“十五”期末下降了5.8个百分点,连续多年低于城镇和工业投资增幅,表明国家针对高耗能工业投资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效果。

工业企业效益好转,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效益较东部增长更为显著。2010年1—11月,东、中、西和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比上年分别增长44.5%、55.7%、62.7%和49.9%,盈利能力继续提高;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分别下降28.2%、18.1%、22.2%和22.6%。企业主营业务发展向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29.0%、39.0%、34.5%和34.7%。

(五)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力度加大,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海洋经济发展明显提速

2010年,国务院陆续批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批准设立了重庆两江新区,制定并组织实施东北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随着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的深入实施,重点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开发开放力度加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加强。比如,天津在滨海新区快速发展的强力推动下,全市经济增长速度高达17.4%,跃居全国第1位;重庆在两江新区推动下经济增长17.1%,跃居全国第2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增长活力全面迸发,安徽全省经济增长最快的7个市均位于示范区内,引领安徽经济快速增长,安徽经济增速在全国的位次提升了4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增速比全区快1.4个百分点,对广西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9%,成为带动广西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10年,中央在已制定实施促进广西、宁夏、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印发了《关于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和《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对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务实推进对口援藏、援疆、援青等有关工作,为加快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注入新动力。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10年,新疆、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和12.3%,分别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0.3和2个百分点,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3%,比全国平均高5个百分点,增速和增幅史无前例地分列全国第4位和第2位。贫困开发工作深入推进,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74元的贫困人口,比2009年减少了近50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8.3%。

2010年,全国海洋经济试点工作全面展开。海洋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海洋经济已成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国家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特殊支持下,海洋经济成为区域发展的新亮点。2010年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3.8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7%,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六)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广度深度明显拓展

2010年,国内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合作载体明显实化。在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全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等工作顺利展开并务实推进。为积极引导产业跨地区转移,国务院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2010年示范区实际引进省外资金超过4000亿元,占安徽全省总规模的2/3,拉动效应很快显现。为引导产业转移健康有序开展,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支持和引导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措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一年来,重点区域一体化深入推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关中-天水等地区在战略规划、产业发展、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市场体系、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合作深度不断加大,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国际区域合作得到积极拓展。沿边地区开放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国与东盟、东北亚、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对外国际通道、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规划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我国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以上变化表明,2010年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自然灾害多发偏重的情况下,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不同寻常的成绩,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及时、有力、有效的。

二、当前地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0年,各地区经济逐步回升向好,经济增长普遍好于预期,但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亦不容忽视。

(一)各地区物价持续上涨,稳定物价的压力加大

2010年下半年以来,各地区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呈现出涨幅高、范围广、预期强的特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分别增长3.4%、3.1%、3.6%和3.5%,除中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资源、土地、劳动力成本等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将长期存在。此外,国际市场部分农产品供给趋紧,原油、大豆、棉花、铜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输入性通胀压力成为稳定国内市场价格的重大挑战;全球流动性增强,投机资本重新活跃,对价格上涨的影响进一步显现。面对推动价格总水平攀升的多种因素,2011年稳定各地区物价工作面临较大压力。

(二)各地区第三产业增长缓慢,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2010年,各地区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东、中、西和东北地区三产比重分别较上年下降0.2、1.9、2.1和1.7个百分点,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下降幅度较大。二产比重上升、三产比重下降,有国际贸易复苏导致工业产品大幅增长的因素,有我国不断加大产业振兴、基础设施和各项民生建设的投资力度方面因素;同时,也与我国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准入限制较多、税费负担偏重、产业化水平不高、规模效应不明显、整体发展缓慢有关。长远来看,各地区淘汰落后产能难度加大,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任务艰巨,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三)东部对外贸易顺差下降,进出口前景仍不乐观

2010年,东部地区实现对外贸易顺差1523.2亿美元,较2009年、2008年分别下降227.1亿美元和840.1亿美元。虽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贸易顺差有所增长,但由于东部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外贸80%以上,造成全国贸易顺差有所下降。2011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外需回升缓慢,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贸易纠纷有可能呈现出加剧趋势,各种难以预料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干扰可能不断出现,未来外贸形势面临新的挑战。

(四)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区域合作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

2010年,中、西和东北地区的GDP、投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等增长速度均快于东部,但东部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为53.0%,仍然占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发生转换,但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与此同时,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依然不强,合作机制受到制度性障碍制约,如产业转移和优化生产力布局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人口和劳动力流动受到户籍制度制约,资源输出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利益协调关系受到财税、价格体制等方面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仍待时日。

(五)各地区发展方式亟待优化,急速冒进势头需引起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依赖能源、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两高”行业增长偏快,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有待深化。从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土地资源更为紧缺,征地拆迁过程发生矛盾的现象屡有发生,“用工荒”逐渐由局部向全局转变。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仍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产业面临着加快发展和方式转化的双重压力。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两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和相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任务艰巨。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从目前各地区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明显高于全国规划指标,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大干快上”的倾向。这种势头可能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增加了转方式、调结构的难度。

三、促进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重点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完善区域政策体系

积极做好已出台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工作,充分发挥相关重点地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培育壮大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大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新政策,积极完善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制定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积极推进《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组织实施,研究制定配套政策。通过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促进形成各地区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加快调整投资结构,引导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政府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西部地区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更新;中部地区投资应重点向“三基地、一枢纽”等方面倾斜;东北地区要将投资重点放在提高粮食产能、加快重点产业振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方面,加快经济振兴步伐;东部地区重点在培育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发挥东部地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各地区也应抓紧出台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拓宽投资融资渠道,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发挥民间投资在产业区域转移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压,做好重点投资项目的技术设备引进、消化和吸收,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领域的盲目重复建设。

(三)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快速增长

充分发挥城镇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各地区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地推进城镇化。东部地区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同时,积极应对“用工荒”,及时出台促进农民工工资增长、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的相关政策。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要促进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重点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各级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人口就近就地转化。西部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引导人口适度向发展条件好的城镇集中,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从扩大消费角度看,东部地区要大力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的消费空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要大力改善消费环境,继续落实各项消费补贴,加大惠民力度。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切实发挥城镇化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积极作用,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积极扩大热点消费,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稳定和拓展外需,推进各地区传统出口产品的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支持成套设备、文化、软件等潜力较大的产品和服务出口;继续控制“两高”产品和重要战略资源出口。进一步制定出口激励政策,积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在对外贸易中的龙头地位,保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政策,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位、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鼓励外商向高端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投资。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加强沿海、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重点加强与东南亚、东盟、中亚、东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力度,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环境。

(五)继续深化区域开放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在此基础上,在中西部地区再选择若干条件成熟、基础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积极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推进一体化平台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组织的协调作用,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区封锁,加快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进程。

(六)积极倡导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各地区应严格按照中央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强化价格调控监管,稳定价格总水平。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尽快改变依赖能源资源过多投入支撑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鼓励东部地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海洋经济等方式,率先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抓紧推进资源税费改革,适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地方留成比例,增加地区财政收益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尝试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下游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补偿。

(执笔:杨荫凯 徐小黎)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

第3篇:当前我国外贸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2013年1—8月我国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

2013年是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一年,也是全球经济贸易具有转折性的一年,虽然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但是复苏的势头明显。在发达经济体表现良好的同时,新兴经济体却出现了金融动荡,增长放缓。面对复杂而严峻的进出口环境,1—8月,我国仍实现了27043.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8731.19亿元)进出口贸易总值,累计同比增长率为8.3%。其中出口金额14292.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9179.51亿元),累计同比增长9.2%;进口金额12750.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9551.69亿元),累计同比增长7.3%;贸易顺差1542.0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627.82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8.2%。具体而言,2013年1—8月份进出口贸易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上半年进出口波动较大,7、8月份开始稳定增长

2013年的进出口波动较大,经历了大起大落到理性回归的过程。

今年1—4月,我国进出口金额快速增加,特别是内地对香港贸易超高增长,进出口数据大大超出市场预期,一度引发市场对统计数据的质疑。究其原因,是自2012年底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离岸、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差扩大,在利差和汇差的驱动下,诱发大量的套利贸易。贸易项下的套利活动发展太过迅猛,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和贸易数据的失真。

4月中下旬以后,由于相关部门的监管措施,套利贸易的从5月份开始基本得到遏制,5、6月份的进出口出现了很大的下滑。5月份出口和进口增速分别为1.0%和-0.3%,分别比上月大幅减低13.7个百分点和17.1个百分点。6月份进出口同比下降2%,是2012年2月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进口同比下降0.7%,出口同比下降3.1%,增速创下44个月来新低。5—6月份出口增速大幅回落一方面是因为套利贸易得到监管和遏制,虚假贸易水分被挤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经济环境: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低迷、国内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贸易环境恶化等。

7、8月份进出口相比第一、二季度明显回升。7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额3541.6亿美元,同比增长7.8%。其中,出口金额1859.9亿美元,同比增长5.1%;进口金额1681.7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实现贸易顺差178.2亿美元。8月进出口总额3527亿美元,同比增长7.1%。其中出口金额1906.1亿美元,同比增长7.2%,相比7月的5.1%继续回升,进口金额1620.9亿美元,相比上月份从10.1%小幅回落到7%。7—8月份进出口回暖一方面是由于稳定外贸增长、优化外贸结构的政策措施的利好,另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好转、需求的改善,特别是欧、美经济复苏拉动中国出口增加,国内经济好转的预期也带动了进口的增加。

(二)我国对欧盟、日本贸易下降,对美国、东盟进出口平稳较快增长

按照今年1—8月份进出口贸易金额计算,美国、欧盟、东盟、日本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国家和地区。由于多元化市场战略的推进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对欧盟、日本贸易下降,对美国、东盟贸易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在延续,对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出口依然维持在高位。

受国际竞争加剧和欧洲、日本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份额在下降。2013年前8个月,我国对欧盟进出口金额3625.7亿美元,同比下降1.1%,出口金额2192.8亿美元,同比下降2.1%。由于欧盟成员国具体情况的差异,对欧盟不同成员国的出口出现了分化:对德国出口433.7亿美元,同比降低6.8%,对法国意大利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5%和2.2%,对英国出口310.9亿美元,同比增加4.9%。1—8月份对日本的进出口金额为2000.8亿美元,同比下降8.5%,出口同比下降3.4%,进口同比下降12.7%。

我国对美国、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稳定增长,但是对美国和东盟的贸易差额发生了转变。2013年1—8月份,我国对美国进出口同比增长率为6.6%。对其出口金额2328.3亿美元,同比增加2.9%,进口金额1008.6亿美元,同比增加16.5%。同期我国对东盟进出口金额同比增加12.5%,其中,出口金额为1560.8亿美元,同比增加23.6%,进口金额1282.3亿美元,同比增加1.4%。从贸易差额来看,今年1—8月份对美贸易顺差1319.7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1398.5亿美元的贸易差额,贸易顺差额收窄5.6%,是继2009年之后又一次贸易顺差出现负增长。2013年1—8月份我国对东盟贸易顺差278.5亿美元,相比2011年同期逆差额150亿美元和2012年同期逆差1.5亿美元,可以看出我国对东盟的贸易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1—8月份对香港双边贸易增长30%,与台湾双边贸易增长27.4%。同期对金砖国家的出口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对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出口金额分别为:310.3亿美元、232.5亿美元、325.8亿美元、112.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9.9%、7.9%、5.2%、24.3%。考虑到新兴市场潜在增长下降以及基数大等原因,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速在第四季度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回落。

(三)中西部省份进出口快速增加,逐渐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

根据各省海关和商务厅的统计数据得出,东部沿海省市依然是我国进出口重要支撑力量,但是进出口增长率却出现了分化。例如,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统计指标,1—8月份实现了进出口总额1113.64亿美元,同比增加14.7%,其中出口金额695.45亿美元同比增加15.0%,进口金额418.19,同比增加14.2%。广东和浙江分别同比增长16.5%和8.2%,而江苏出口仅增长2.5%,上海下降3.4%。

今年1—8月份,中西部省份进出口快速增加,据海关统计陕西省进出口同比增长27%,河南省进出口同比增长22.3%,其中,进口同比增长33.3%。湖南省进出口同比增加16%,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5.2%,山西省进出口同比增长15.9%,其中出口同比增长40.8%,安徽省进出口同比增加14.9%。随着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中西部省份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区域布局也会逐渐趋于均衡。

(四)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继续下降,私营企业进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

2013年1—8月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金额为6704.5亿美元,同比增长1.5%,出口额占同期出口总值的46.9%,所占比重较去年同期下滑了3.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金额5640.6亿美元,同比下降0.9%,进口金额占同期进口总值的44.2%,相比去年47.9%的比重下降了3.5个百分点。同期,其他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主要为私营企业)出口5942.9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占我国同期出口总额的41.6%。进口总额3833.2亿美元,同比增长33.8%,进口总额占我国进口总值的30.1%,相比去年同期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私营及集体企业进出口增速远远高出同期我国外贸总体增速,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在逐年提高,越来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国有企业进出口双双同比下降,出口同比下降2.9%,进口同比下降1.5%。国有企业出口总额占同期出口总额的11.5%,进口金额占同期进口总值的25.7%,进出口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在不断降低。总体来讲,私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我国外贸主体结构的优化反映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

(五)一般贸易平稳增长,加工贸易份额下降

2013年1—8月份,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14235.1亿美元,同比增长7.7%,一般贸易额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2.6%。其中,出口总额为7010.1亿美元,同比增长9.9%,占同期出口总额的49%,进口总额7225亿美元,同比增长5.9%,占同期进口总额的56.7%,一般贸易项下的逆差214.9亿美元,同比下降52.7%。

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735.4亿美元,同比增加0.9%,加工贸易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2.3%。其中,出口总额为5522.2亿美元,同比下降0.8%,进口额为3213.2亿美元,同比增加4%。加工贸易项下顺差2309亿美元,收窄6.7%。

其他贸易方式进出口总额为4072.6亿美元,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15.1%,同比增长31.3%。其中,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出口同比增加105%。

从三种贸易方式的比重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所占比重逐年上升,而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我国的贸易方式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和均衡。

(六)高新技术产品进出两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势良好

2013年1—8月份,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金额4266.3亿美元,同比增长15.2%,出口金额占我国同期出口总额的29.8%;进口金额3675.7亿美元,同比增长16.5%,机电产品出口金额8177.6亿美元,同比增长9.3%,出口额占同期出口总额的57.2%;进口金额5508.2亿美元,同比增加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稳定增长,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已经显现,外贸增长方式也在加快转变。

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出两旺的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表现良好。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金额2964.3亿美元,同比增长11.5% 。其中,服装出口增长势头强劲,计1127.9亿美元,同比增加13.4%,高出同期出口增速4.2个百分点。

(七)能源、资源型产品进口数量增长

2013年前8个月,由于价格变动,原油、煤炭、铁矿石等主要能源、资源型产品进口数量同比增长,进口金额却同比下降或略增。1—8月,原油进口18561万吨,同比增加2.9%,铁矿砂进口52612万吨,同比增加8.3%,煤及褐煤进口21303万吨,同比增加15.5%,成品油进口2742万吨,同比增加7.4%。能源资源型原材料进口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国内企业趁低价抄底;其次,国内政策预期趋于明朗,前景看好,特别是政府稳增长、拉动需求的政策,促使企业增加库存。与进口数量增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口金额出现同比下降或者增加缓慢的现象,其原因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2013年1—7月份,铁矿砂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31.1美元,同比下跌5.6%,2013年7月份,国际三大港口动力煤价格全面跌破80美元/吨。

二、2013年9—12月我国外贸面临的挑战

2013年1—6月份,贸易出现了超常的增长和急速的下降。7—8月份贸易开始回归常态,稳定增长,主要是因为套利贸易的监管和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逐步明朗。但是,在未来的几个月,我国仍然要面临诸多的挑战。

(一)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

2005年,我国开启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8年过去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超过34%。特别是近期国内经济向好,资本回流使得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出口企业的利润和承受能力受到很大影响。面对人民币升值,如果说传统产业面临的是订单、利润缩减,那么一些高端产品还要承受人民币升值和日元贬值的双重压力,因为日元的贬值使得日本产品更具价格优势,我们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的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长期看,人民币升值使得企业会有较大的压缩成本的动力,促进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人民币升值后,很多高科技设备的进口价格也会降低,有利于企业会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这推动企业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集约型模式发展。

(二)劳动力和资金成本上升影响出口竞争力

受到劳动力成本和资金成本上升的制约,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受到影响。首先,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通货膨胀造成劳动者生活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以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使得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少,劳动力价格上涨依然在持续。今年一季度,全国就有13个省市先后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在16.9%。其次,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依然存在,融资成本上升也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贸易保护主义来势凶猛

我国近几年成为在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中国光伏产品、钢铁产品先后被美国和欧盟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一些国家用限制性的手段控制高新技术产品或者是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贸易摩擦频发且多样化,我国的贸易环境出现了一些恶化。世界贸易组织将2013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测从此前的4.5%调降至3.3%,主要原因就是担心保护主义升温。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警告称,2013年贸易增长甚至可能弱于预期,尤其是欧元区危机带来风险,而且各国可能试图进一步限制贸易,以支撑本国经济。商务部有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一共有12个国家对我国发起了22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22%。泰国、印度、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对我国发起了贸易救济的调查。今年5月份欧委会宣布准备对中国无线电通讯设备及其组件进行双返调查。6月6日又宣布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由于贸易摩擦发生的国家、产品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对我国相关优势产品的出口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四)中东紧张局势对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

2013年中东地区的政治形势复杂动荡,特别是近来西方国家准备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的消息引发市场普遍担忧,原油价格在9月初涨至6个月来新高,2013年9月6日,伦敦市场布伦特原油价格涨到116.12?美元/桶。奥巴马确定对叙利亚动武的声明,一度引起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股市不同程度下跌。中东地区的政局可能影响到美国和欧元区经济的复苏,甚至阻碍全球经济复苏。

三、存在的机遇

(一)全球经济和贸易复苏

今年全球的经济增长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发达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虽然IMF对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为略高于3%的疲弱水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劲势头。全球贸易特别是先进经济体的进口将在未来有一个大幅增长,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欧元区经济趋好,美国经济复苏,这对我国外贸是利好消息。根据IMF的预测,2013年第四季度世界产出的增长为3.5%。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在第四季度转为正增长,同时,OECD公布7月欧元区领先指标由100.3升至100.5,OECD表示这是成长动能增强的讯号;欧元区8月经济景气指数上升至95.2,为一年半以来最高;欧元区8月份PMI指数为51.3,为26个月来最高,这些指标都显示了欧元区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加强;但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失业率高企的问题可能会对经济有负面的影响。美国上半年的就业状况进一步恢复,房地产持续复苏,居民消费逐步回暖,这些因素都将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力量。IMF预测美国第四季度产出增长为2%,高于全年的平均水平,2014年的产出为2.7%,高于2013年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7月份下调了其在4月份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主要原因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再加上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新兴经济体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内外环境。G20峰会上奥巴马表态退出量化宽松会分阶段进行,程序是可控的。这种沟通协调能够延缓一些国家陷入困境。考虑到不同经济体的表现,我国在第四季度的出口增长率将会出现分化,但是分析整体经济形势,第四度出口依然会稳定增长。

(二)美国维持QE规模使得经济不确定性暂时延期

2013年9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继续维持量化宽松规模,原因是对经济复苏放缓的担忧:近期经济数据好坏参半,虽然劳动力市场有所好转,但是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数据,美国就业率的下降同时伴随着劳动参与率的下降;2013年核心PCE物价指数年率最高为1.3%,低于刺激经济增长所规定的2%的长期通胀目标;房地产市场近期正在进一步好转,但近期抵押贷款利率过快上升,将对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复苏造成负面冲击。虽然继续维持量化宽松规模的决定令市场感到意外,但是伯南克将在2014年一季度离任,不排除第四季度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可能性,所以退出延期实际上可能只是不确定性冲击的延后。

(三)国内宏观经济向好

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份发布的8月经济统计数据显示,8月工业生产同比增加10.4%,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加13.4%。生产、投资、消费的增长均超过上月,显示出了中国经济回暖的迹象。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PMI比上月提高0.7点,达到51,创一年零四个月的新高,反映出了中国制造业的景气度复苏趋势明显。同时,汇丰银行发布的PMI值为50.1,高于50的荣枯线,而且汇丰调查对象多为中小企业和出口企业,对经济动向的反应更为灵敏。可以看出,政府推出的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刺激政策,激发了对于需求增加的期待。

(四)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出台

2013年以来进出口形势复杂严峻,我国及时出台了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7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调整出口法检费用和目录,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改善金融服务,扩大信用保险支持,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意见。相关部门和各地方都积极出台具体措施来落实。例如,财政部和质检总局执行免收2013年8月1日至2013年年底5个月的出口商品法检费用的政策;国家质检总局积极落实减少出口法检商品种类的政策,从8月15日起对1507个海关商品编码的一般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商品检验。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中国出口信保公司也都出台了有关外汇、通关、税收、保险等贸易促进措施。一些地方也积极出台配套措施。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极大缓解了出口企业负担,增强了出口企业的信心。

四、2013年9—12月外贸形势展望

距离金融危机爆发已过去5年,2013年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一年,是世界经济形势出现转折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外贸面临的环境是严峻和复杂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形势出现了分化,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疲软,使得对其出口增速会面临压力。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出口企业要面对经营成本的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本币升值等诸多压力。但同时全球经济复苏、外需回暖无疑是我国外贸持续增长的利好因素,特别是对外贸易的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有助于实现我国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目标。所以,9—12月份的进出口将会持续增长的势头,同时,出口商品结构、外贸经营主体结构和贸易方式结构会更加合理,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也会继续优化。

(裴长洪,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付彩芳,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财贸系博士研究生)

作者:裴长洪 付彩芳

第4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当代经济形势分析

2007年3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完全以发达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化旧格局已渐入迟暮;在未来的全球发展中,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可望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值此战略转型的关节点,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应静观其变、平心静气、小心翼翼。

一、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结构性减速

认真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实绩及其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自2008年开始,中国连续30余年的高增长便已基本结束,国民经济落入一个新的次高速增长的平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经济减速是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是一个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我们无法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变它。

过去30余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迅速提高,第三产业份额缓慢增长。这对应的是我国的工业化过程。这一进程的本质,就是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资源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即农业、种植和养殖业等,向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即制造业和建筑业转移。由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第一产业(在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农业的10倍),这种转移便意味着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因之加快,此即“结构性增速”。但是,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第二产业已趋饱和,劳动力和资源开始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移。然而,研究显示,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制造业(在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上海,前者只相当于后者的70%)。基于这样的差异,当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和资源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之时,中国经济整体的劳动生产率必将下降,由之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必然下滑。 潜在增长率构成未来我国现实经济增长的基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的预测结果,2011~2030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会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经济减速不可怕,关键要提高效率

断定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时期,虽然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振奋,但考虑到结构性减速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新的压力、动力、机遇和空间,这一变化是值得欢迎的。

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但是,30余年高速增长波澜起伏,其间还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的增长也付出了不可忽视的代价,结构失衡、产能过剩、效益低下、环境污染等,

便是其中最显著者。如此等等,使得中国百姓享受到的经济增长成果大打折扣,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更难得到与GDP增长率同步的提升。这些代价,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水分”。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中的“水分”,主要体现在投入产出的效率降低上。

从投入看,以GDP来衡量,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为巨大。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相当于GDP一半的高投资以及接近GDP10%的净出口支撑着的,仅此一端,便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位居世界前列。如果把生态环境等外部影响也视为“投入”,我们为增长付出的成本更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12年的测算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的8%。2005年以来,这一数字虽不断下降,但到2011年,仍然在4%左右。若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的真实经济增长速度便仅有5%左右。

从产出看,对于我们这种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中是否存在水分,关键要看投资能否形成有效供应。如果投资变成“胡子工程”甚至是“豆腐渣工程”,与这部分投资对应的增长率就是“水分”。更有甚者,一些投资固然形成了现实生产能力,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形成规模巨大的流通库存,并进而迫使业已形成的生产能力长期闲置。与这样一些流通库存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对应的产值,同样构成经济增长的“水分”。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形势日趋严峻,传统产业的产能大面积过剩已是痼疾,就是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增长势头也令人担忧。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产能利用率平均已低于80%,有些产业甚至低至70%。按照85%~90%系正常水平的国际标准,我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已接近危险水平,有的行业已进入破产的境地。应当说,产能过剩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死荷重”。

将投入和产出对比起来分析,便形成评判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的综合指标。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指的是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既定的产出,或以既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近年来,在增长至上的激励机制下,各地对增加投入普遍高度重视,但很少顾及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更忽略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益联系。这样做的必然结果,就是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高悬,我国的经济效益提高缓慢,甚至有所下降。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的数据,清楚地刻画了这一变化的轨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增量资本产出比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1979~1995年,平均为

2一阶段上升了523;第二阶段为1996~2011年,平均为35。后一阶段竟比前2%!与相似增长阶段的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现阶段增量资本产出比明显

0的水平,偏高,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日本,其增量资本产出比基本维持在2

此后则缓慢下降。

显然,过去30余年中国经济增长虽然长期居于高位,但速度过快,难免“泥沙俱下”,其中包含的“水分”不可小觑。如此,倘若我国经济在增长速度下降的同时,大大压缩了其中包含的“水分”,换言之,如果增长速度之下降换来了效益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那么,我们的经济增长将更为真实,人民将因此得到更多的福祉。这种变化不仅不可怕,而且是值得欢迎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根本上决定了两类国家的经济差距。因此,所谓发展问题,所谓赶超问题,所谓超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质上是缩小两类经济体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问题。因此,比过去稍慢但质量和效益均有所提高的增长速度,恰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恰为我们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切实的物质保证。

三、新阶段必须调整宏观调控思路

总书记最近强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在当今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及早向供给管理转型,政策重点尽快由短期的救市和维稳,转向效率的提升和增长潜力的提高,哪一个国家就能更快地调整好自身结构以适应全球发展新格局,也就能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竞赛中胜出。

四、宏观稳定,微观搞活

着眼于调整结构,为未来经济增长培育后劲的宏观经济政策,可概括为“宏观稳定,微观搞活”。这种政策转变的核心便是,从关注需求管理转向关注供给机制的培育,转向关注激励、效率、竞争、生产率以及资本形成等这些有利于提高潜在产出的因素。

今后,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有效解决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而解决产能过剩的政策工具,也应通过改革,主要从供给方寻找。

其一,从产能过剩的表现来看,更多是由于供给过剩而非需求不足。目前,一些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所出现的产能过剩,从投入产出角度看,是有了大量投入,却形成了一些无效的或过剩的产能。

其二,从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来看,尽管有周期性因素影响,但更主要是体制性的、供给面的原因。一些企业(特别是那些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在扩张过程中,不计成本、不顾后果、盲目扩张、重复建设,这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有人说,重复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也是正常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中,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的损失是由企业自己来埋单的,而在中国目前这种情况下,造成的损失可能最终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来埋单,因此,一些企业或地方政府在投资决策时就会更加“大胆”,它们会通过给土地、赠予

矿产资源、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推动投资,使其投资行为发生扭曲。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经验研究表明,产能过剩较严重的产业,恰恰是政策倾斜产业和扶持性产业。

其三,从治理产能过剩的思路看,要想从根子上解决产能过剩,还需要供给管理的思维。过去我们主要通过上项目、重投资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或可因新投资需求的出现而暂时缓解当前的产能过剩,但会导致未来新一轮规模更大的产能过剩。鉴于此,我们必须摒弃以创造新的投资需求来消弭过剩产能的传统做法,应通过减少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作用,来最终抑制我国产能的盲目增长。

第5篇: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年初以来,我国消费和投资均实现较快增长。但是,投资终将形成产能,假如未来一段时期外需和消费不能协调增长,有可能加剧经济失衡。外需持久不振,将从下游蔓延到中上游,从生产蔓延到投资。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会造成部分农民工失业和新增就业人口的压力,进而对消费产生不利影响。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外贸企业的退税、融资、贸易便利化等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然而,渡过难关还应做好更充分的准备,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实招来稳定外需,须臾不能松懈。毕竟,在财税、金融支持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服务贸易等方面,仍有一定的政策空间。至于应对贸易摩擦,有待我们拿出更强大的合力更积极的努力

二、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准确把握2011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各类自然灾害和各种重大挑战,中央科学判断、沉着应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目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同时应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一是既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看到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做好应对准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二是要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三是要全面把握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十大重点任务,即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全力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促进内需平稳较快增长;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医药卫生、资源环境、财税金融、农村、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创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合作与竞争同步发展

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大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利用“二十国集团”和“金砖五国”等多边峰会外交平台,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使得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经济均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兴大国倡导以平等、互利、共赢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在相互借重、协调共进、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都注重维持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受金融危机和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后遗症的拖累,操控国际事务的难度加大。奥巴马政府继续实施内外“变革”,力求进一步摆脱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的困扰,新世纪头10年美以反恐、防扩散为重点的对外战略调整渐露端倪,逐步从过度倾注于反恐转向更多投入大国地缘战略角逐,应对崛起大国,同时强调多伙伴合作关系。奥巴马访欧强调美欧同盟关系的重要性,但“大西洋联盟”在双方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有所弱化;美介入亚太地区的积极性不减,美日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美俄关系“重启”产生积极效果,但双方在反导和俄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仍龃龉不断;美国继续按计划实施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计划,对西亚北非局势实行有限和有选择的干预政策。

欧洲一体化在艰难中推进,金融和债务危机波澜起伏,军事干预北非政局将欧盟拖入困局,欧盟财政金融一体化进程和共同外交、安全政策面临新的挑战。俄继续大力推进“经济现代化战略”,强化军事实力地位,同时外交上积极调整与西方关系,极力推动独联体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日本地震、海啸、核泄露灾害对日本国民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使本来稍有起色的经济重陷停滞,也打乱了日美经济安全合作计划,但日本仍在努力刺激经济,战略上拉住美国,力保政治经济影响力。

第6篇: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海南大学《形势与政策》 2013 学年——2014 学年第 2 学期

题目: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成绩:姓名:张琴学号:20111702310039班级:班

任课教师:吴新(讲 师)

摘 要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平稳,但也面临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全球经济复苏艰难,仍然不提供“增长红利”;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应对这一局面,需要智慧和勇气,仍然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优先考虑的选项,从激活经济内在活力入手,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字: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矛盾

一、当前国内经济形势

总的来看,近年来, 中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回调后逐步趋于平稳, 宏观经济保持了回稳向好的基本态势, 经济运行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一)经济增长持续回调, 内在增长逐步趋于平稳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 中国经济从 2008 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 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

(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在应对危机、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 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重点的 5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正抓紧进行,一大批重大装备、 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制成功, 科技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三)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农村居民人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时有所增长。三是世博会召开将刺激消费增长。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使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

增加。

(四)工业生产继续快速回升

企业利润大幅增加。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基数因素抬高工业增速。二是库存回补将拉动工业增长。三是先行指数走高显示工业处于景气上升期。四是出口形势好转将有利于工业出口交货值增加。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随着外贸出口的恢复由负转正,并且不断增加。外需增长将促使工业出口交货值提高,推动工业生产稳步上升。

二、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效率下降,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达10.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8万亿元,但对实体经济支持效率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增长较快,大量货币资金被用于“借新还旧”。而且,不少社会资金“避实就虚”,包括部分资金通过理财产品等形式在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持有,并未用于实体投资;一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矛盾长期累积,一旦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变化,就会出现短期流动性不足。这些原因引起了6月中下旬国内银行间市场资金骤紧,同业拆借利率大幅飙升,引发股票市场恐慌性暴跌。

(二)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财政支出增加。

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7.5%,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教育、科技、文化、社保和医疗卫生等领域支出刚性大。上半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0.8%,增速高出财政收入3.3个百分点。财政赤字压力加大,政府债务负担和财政风险上升,财政政策空间明显收窄。

(三)是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化解任务艰巨

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75%,处于严

重过剩。

三、经济增长下行的外因内因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仍然不提供“增长红利”。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预期也被调低。、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认为今年一季度日本经济将有所增长,预计全年实际经济增长率将超过2%。安倍政权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支持公共投资等一系列经济支援预算案的通过,起到了日元贬值、股市上涨效果,将提高经济增长率0.5个百分点。但这些政策措施均非安倍原创,别国经验早已证明其效果并不持久。

国际社会曾津津乐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虽初现端倪,但未成气候。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出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但这个新事物要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经济景气的强大动力则云路尚遥。

从内在原因看,我国经济增长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研究表明,世界上大多数经济体都经历或将经历“结构性增速”和“结构性减速”这两个过程。1978年至2008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8%,这是“结构性增速”过程,其经济机理是生产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都推动“增速”。从生产要素看,劳动投入增长和劳动参与率的提高、资源要素资本化和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工业技术的广泛采用;从产业结构看,资源配置从效率低的一次产业向效率高的二次产业转移,这些经济活动都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现在这些因素都发生了变化,劳动投入和劳动参与率趋向下降;资源资本化已基本结束,资本报酬递减导致资本投入增速亦呈下降之势,二次产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瓶颈;产业结构缓慢向三次产业转移,但三次产业中的技术创新以及传统行业的效率提高都面临动力不足的挑战,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位于7%至8%之间较以往略低的速度水平上。我们要正确认识到当前增长速度下降是客观经济规律使然,片面追求快速度,已无经济规律依据,唯有强调质量和效益,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

这些信息表明,虽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趋于改善,而这正是今后要着力追求的目标。

四、 怎样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不刻意追求快速度、但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速度仍然是重要的。怎样保持我国经济的合理增长速度是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是两条:一是依靠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来激活经济的内在活力;二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适时、适度地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变量关系,使之达到新的平衡。从目的和效果上观察,前者着眼于长远的体制与机制建设,调整的是结构关系,通过改革达到结构优化的目的,但在不少情况下,它难以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国家采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措施。通过这些调控措施较快地改变经济运行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内外需求的数量关系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但这些调控措施往往都只有短期效果,不解决经济内在活力问题。

当前,我国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短期经济运行问题相互交织,发展经济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例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与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矛盾、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发挥财政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的矛盾、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与发挥制造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矛盾、房地产价格上涨与稳定房地产投资的矛盾、稳定出口市场份额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矛盾等现象,都说明简单依靠政策调控来改变数量关系,特别是依靠刺激内外需求,都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会加大财政金融风险,恶化经济结构,进一步弱化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因此要多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视角来探寻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度地采取政策调控措施仍然是保持经济合理增长速度不可或缺的手段。

第7篇: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我国的应对思考

工商1101 潘泓

1101100124

一、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

1、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

首先,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期美国经济出现改善苗头,但长期增长的势头依然微弱,欧盟经济今年只能蹒跚前行。日本经济长期靠外需拉动,但受日元升值、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2011年日本出现了30多年未见的贸易逆差,加上国内部分产业呈现外迁趋势,日本经济今年增长前景黯淡。在新兴经济体中,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国经济虽然保持增长态势,但由于通货膨胀困扰,在控通胀和保增长方面面临两难选择。

其次,欧洲主权债务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欧盟长期高福利政策以及巨额开支使财政赤字、公共负债难堪重负,但这些国家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政策调整,自身根上的问题和全球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就出现了欧债危机。希腊等高负债国家历史遗留问题严重,经济持续负增长,政局普遍动荡。欧债危机对欧洲经济、政治的影响还在继续发酵,看不到彻底解决的希望。风险正从希腊等边缘国家向欧元区核心国家扩散,从公共财政向银行业扩散。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主权信用尚好的德、法等欧元区核心大国也受到冲击,市场信心较为脆弱。

再次,全球物价走势不容乐观。当前,供需矛盾尚未有效缓解,多种商品实际仍处于脆弱的紧平衡状态,加上发达国家持续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埋下了通胀的种子。在经济复苏放缓、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的同时,发达国家通胀水平却在逐步攀升,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加大。

总之,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面临诸多变数,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变化的过程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完全走出低谷可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2、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

自2008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总体走势经历了一次由2010较快复苏到2011再次减速的变化。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既不平衡,又很脆弱,经济下行风险有所抬头。世界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复苏步伐明显放缓,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这种不确定性对于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在“二次衰退”的悬崖边上“蹒跚前行” 。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的三分格局出现,一个富国,世界经济的龙头老大仍然是美国。二是欧元区,三是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2011年的上半年,世界经济显示出可持续复苏的态势,进入下半年后,世界经济坏消息频传,欧洲债务危机深化,市场信心走弱,日本面临灾后重建。发达国家经济基本面数据再现疲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减速,通胀压力普遍较大。

在全球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虽仍维持了9.2%的增速,进出口贸易仍增长了22%,但经济和贸易增长的下行压力也日益凸显,投资和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如何在稳定增长中力求通过深化改革寻求新的增长活力,已成当务之急。所以,密切跟踪掌握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吗,主动应对,贯彻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的指导思想,继续发挥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确保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2012年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 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前景

(一)发达国家增速放缓,经济复苏动力不足

1、美国经济复苏显著放缓,经济复苏乏力。

金融危机以来的2010年,美国经济有一定的改善,但2011年的增速却比我们原先预想的要低的多。美国的经济以目前的经济增速的水平,很多人仍然找不到工作,失业率仍然比较高,失业是美国经济的大问题。

美国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它的需求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的增速非常非常的缓慢,这两者是息息相关的,而它增速缓慢反过来又使消费者的需求不足。他们的收入不足,他们不得不储蓄更多的钱,因此,消费不足。美国经济增长75%以上来自私人消费,受房地产低迷和失业率高的双重影响,消费增长很慢。从这两个数字相比较你就可以看出美国经济方面遇到的巨大问题。美国是世界经济的龙头老大,目前美国国内总需求不足,市场信心不足,表现为投资疲软,美国的私人投资基本停滞,有钱人囤积货币,等待投资,这就出现矛盾,因为投资才能促进经济复苏,这种现象势必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极大影响。

现在,还有一个挑战美国的问题,就是它的赤字问题。美国财政状况持续恶化,财政赤字攀上历史高峰。

2、欧元区经济身陷债务危机,自身难保。

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2011年欧元区经济整体动荡。包括德、法、英在内的欧洲主要经济体的同期经济增速均出现下降。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扩散,今年3月20日,希腊政府开始债务重组。

目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拖累整个欧洲。法国国债规模高达1.59万亿欧元,占GDP比重高达81.7%,预期未来几年债务负担都难以下降,为此,穆迪调低法国农业信贷评级,显示市场已开始警惕法国银行业所存在的危机。

2012年将是欧债危机“肆虐”的一年。2012上半年,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三国的到期债务额将达5190 亿欧元。如此庞大的偿付压力,可能在短期内给金融和经济体系带来新一轮剧烈冲击。欧元区与中国关系密切,对中国影响较大。

3、日本经济缓图复苏

由于受到东北部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影响,2011年3月起,日本经济再现衰退迹象。这次大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万亿日元,企业生产遭受重创,出口大幅减少。日本内阁府公布的CDP统计结果显示,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日本实际GDP环比连续三个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尽管如此,日本内阁府和日本央行对日本经济充满乐观情绪,预计下半年日本经济温和复苏,特别是生产和出口有望回升;预计个人消费增长0.2%;但国际社会对日本经济仍不看好。

日本频繁换相的“走马灯怪圈”,20年换15个首相,难以保持政府政策的连续性。

(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增速仍将继续放缓,整体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力量有限。

金砖五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加南非)201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中国经济前三季度增长9.4%,俄罗斯经济上半年增长3.7%。1--8月,中国和巴西出口增速超过20%,印度一季度出口增长率同比超过50%。联合国《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报告指出,今后两年内,中国、印度、巴西将领跑全球经济复苏。(法国一本书的书名《中国不高兴,世界就会哭》)。但新兴经济体国家也面临经济发展的诸多压力,包括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胀压力增大以及随着货币政策收紧和利率上调可能诱发的热钱涌入等。(热钱又称游资,是投机性短期资金,只为追求高回报而在市场上迅速流动。热钱炒作的对象包括股票、黄金、其他贵金属、期货、货币、房产乃至农产品例如红豆、绿豆、大蒜。从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流入中国的热钱平均为每年25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同期外汇储备的9%。热钱与正当投资的最大分别是热钱的根本目的在于投机盈利,而不是制造就业、商品或服务。)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平均通胀率已经超过5%。

三、世界经济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主要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比如直接发行货币,货币量多了,需要贷款的企业和个人就更容易贷到款,一般能使经济更快发展,是促进繁荣或者是抵抗衰退的措施),但内生的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结构失衡、债务危机、财政赤字等问题频出。主要发达国家非但没有认真反思其政策失误,反而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结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力不足,从而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面临多重矛盾,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受到重创,消费和投资增长乏力,主要国家纷纷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上升,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涨,财政赤字和主权债务大幅上升,并使债务危机的隐患迅速膨胀。此外,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特大地震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也增加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世界银行2011年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11年及2012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为2.8%和2.9%;欧洲为1.4%和2.0%,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为负,发达国家将进入低速增长期。经济学家洛嘉尼在《金融与发展》发表题为《失业的悲剧》的文章中指出:“当前,世界正面临失业危机。估计目前全球失业人口达到2.1亿”。 国际劳工组织称,全球就业恢复到2007年水平还需5年。大规模失业正在威胁世界经济。

2.欧元区继续深陷欧债危机泥潭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世界经济前景面临的最大风险。欧洲问题国家债务规模史无前例,欧债危机尚在持续发酵,2012年,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陆续进入偿还高峰期,如果不能及时出台有效的救助措施,一旦欧洲银行业风险集中爆发,必将对世界经济金融体系产生新的重大冲击。欧债危机还要持续多久、恶化到什么程度、最终会是怎样的结局,仍需密切跟踪研判。

实际上,主权债务危机仅仅是一个表象,核心问题是整个系统出现了机制性的问题,希腊仅仅是个缩影,现在已经发展到它的核心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问题就是,欧元区的高工资、高福利没有建立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上,这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你的一切报酬高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常常就会出问题。

欧洲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洲经济的稳定对我开展经贸合作有利,所以采取适当的方式,通过加大经贸合作,力促欧洲经济的稳定复苏,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

3、地缘政治风险将影响全球应对经济危机能力。

北非、中东等地缘政治风险居高不下,各国经济不振导致执政者垮台及政局不安的连锁效应,更影响全球合作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比如石油供应问题,今后10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量的90%也需要由中东地区承担。当前国际原油供需仍处于脆弱平衡的状态,一有风吹草动,市场很容易产生供应可能发生短缺的恐慌心理,进而推动石油价格上涨。有专家估计,国际油价每上涨15美元,美国经济增长率将降低0.5个百分点。同时,许多国家也将面临严重的通胀压力。如果国际油价走势居高不下,很多国家将被迫采取更严厉的紧缩政策,以防通胀恶化。这意味着,2012年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将会进一步放缓。

4.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增大

面对世界经济贸易环境趋紧,也可能促使某些经济体采取更多的保护主义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上升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发达国家经济低速增长,国内消费和投资疲弱,需要通过国外需求的增加来弥补国内需求的低迷,为此各国都在强化出口支持政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第二,经济低迷、高失业率、财政紧缩、贸易失衡、汇率问题等将会继续成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

第三,部分发达国家经济衰退与选举政治周期叠加,为转嫁危机和转移国内矛盾,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可能采取更多的保护本国产业的措施,以满足国内各种利益团体的保护主义诉求。

2012年将是世界经济最为动荡的一年,欧、美、新兴经济体做为世界经济的3个支点,任何一个出现体力不支,都会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结果。特别应注意的是,一些国家通胀、失业、社保等问题和两极分化加剧相互叠加,可能导致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各种风险触发点增多,都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

在这种形势下,各自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我国的应对思考

2012年是“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既有挑战也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1、 今年中国经济运行面临诸多潜在风险

今年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相对艰难,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将更加恶化,加之中国经济面临过热和通胀压力。

从国内看,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存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经济金融等领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在美欧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的形势下,国内面临内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如何审慎再平衡?,是中国经济运行面对的主要问题。

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2年中国经济定调。会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准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3、2012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

2012年经济社会工作任务繁重,涉及许多方面和领域,概括起来讲,就是“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

稳增长。伴随着欧债危机的逐渐升级,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的增强,稳增长的重要性又显得比其他时候更加突出。

控物价。过去的一年,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物价始终是生活中的关注点。延续着2010年物价水平的逐步走高,2011年上半年的物价形势十分严峻,通胀压力与日俱增。中央政府一直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摆在宏观调控首要位置,当前国际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和环保要求提高等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存在,对物价问题绝不可掉以轻心。

调结构。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有扶有控,力促结构升级,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2012应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实现内生增长、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的发展。继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惠民生。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在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仍有不少待解难题。今年,应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把促进社会公平特别是机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抓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应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财税金融、资源环境、收入分配、社会事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促和谐。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机遇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努力从苗头上和源头上消除影响经济稳定、社会和谐的负面因素;积极稳妥地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和民间借贷中存在的风险;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统筹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和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隐患,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稳增长是保持今年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和关键,控物价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调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的基本途径,惠民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抓改革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促和谐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环境。只有把各项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才能取得预期效果,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

总之,希望2012年,我们的龙年,我们中国龙能腾飞得更高、更远、更快、更强劲。

第8篇:我国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分析及对策

摘要:当今国际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关系,纷纷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协调和处理国际事务,办理各自的国际角色。乍看当前的国际局势貌似稳定,我国的国际环境良好,其实暗藏风云。我国除了受韩国、朝鲜战争殃及的危险,还要谨防日本、越南和美国勾结的遏制与威胁,面对台湾问题。这些不同的国家、地区、政府为了各自的战略目标和利益对中国政府采取了各不相同的政策。对于这些复杂的局势政策,我国政府必须逐个击破,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政策:以柔治强,以强攻强。以不变应万变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关键词: 国际局势

威胁

国家利益

政策

正文: 一.概述

自苏联解体以来,剑拔弩张的两大阵营瞬间瓦解,冷战时代结束,再看现在国际形势,美国和伊拉克不打了,美国撤兵了,国际上基本没有热战,那么就有许多人认为,现在的国际形势是很稳定的。其实不然,现在的国际形势就像海洋,表面风平浪静其实暗潮涌动。就拿我国的当前形势来说,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众多威胁,在外有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美国;在内有台湾问题。

二.周边国家的威胁

首先说说我国周边的国家。这些周边国家并不希望中国崛起,中国一旦强大起来,是必要涉足更大的领域。然而日本、韩国都已经是发达国家了,谁都不愿意和中国这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分一杯羹。在他们看来今后的中国不会只是一个单项大国,中国必然成长为一个综合性大国。为了遏制中国的成长,这些周边国家不惜与美国合作,共同抵制中国。

(一)韩国与朝鲜

2011年朝鲜和韩国争锋相对的时候,韩国和美国在黄海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其实美韩两国的做法只会进一步加大半岛的紧张局势,我认为除了是警告朝鲜向朝鲜示威,也是向中国挑衅,放出了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极其危险的信号。如果中国没有做出反应,忍气吞声,那恐怕两国会更加嚣张,进一步的挑战我国的防守和忍耐的底线。朝韩开战,对于作为两国的邻国——中国来说无异于家门口着火,随时都有被牵连的危险。就如同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时,我国政府做出的政策“抗美援朝”一样。当时我国刚刚从战争中解脱,新中国刚刚成立,就好像婴孩一样脆弱但是我国为了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即使并没有侵犯我国领土,我国政府也派兵支援。同样的如今朝鲜和韩国的局势紧张,我国的国际环境就很不安全,所谓的唇亡齿寒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在这场纷争中的唇——朝鲜,又是一个军事和经济发展极度失衡的国家。朝鲜的大量的核武器是他与韩国对决的筹码,核战争一触即发,到时候不仅是我国会受牵连,这将会是全人类的灾难。

(二)日本

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为单一民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中日矛盾一直以来也是中日关系的主要构成。近代时期八年的战争充满了屈辱和仇恨,两国是极度敌对的关系,但是战争结束后,为了适应国际和平趋势,两国又重修旧好回到了中古时期友好互通的状态。对于日本中国长久以来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完全是出自我国的传统儒学文化的中庸,相对应的日本的政策也是极受他们文化的影响的,日本极右的民族。例如对于钓鱼岛的问题,日本不再采取温和政策并且不断强化西南诸岛的军事部署,与驻日美军进行夺岛演练,并且日本政府还决定把25个离岛“国有化”,以作为划定大陆架面积和确保海底资源的据点。这些岛屿中,就触及了钓鱼岛。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日本对华政策的强硬。作为日本民主党内的首相候选人的小泽一郎表示,日本应该明确回绝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的声明。并且小泽一郎在参加一场与菅直人的电视辩论时,更是表示,钓鱼岛“在历史上从没被承认过是中国的领土。我们必须把这一点说明”。日本这样咬住钓鱼岛为的是什么呢?第一,这是日本成为军事大国的战略决策,第二,日本是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小国,地寡人稀得现实条件迫使他必须对外扩张,占领资源。除此以外,日本政府又为“新编教科书”大开绿灯;大张旗鼓的参拜靖国神社 都是为了掩盖二战战败国的身份,以顺利的实现他政治大国的梦想。而这些种种都说明了,遏制中国是只日本为了维护在这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中的本国利益做必须采取的政策。那么中国政府相对应的政策呢?一贯的“与邻为善,与邻为伴”方针,虽然派出渔政船巡航执法,坚持常态化维护渔权,但始终没有以十分强硬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与其说是爱好和平不如说是底气不足。所以以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说,这没有绝对的对错,谁是最后的赢家,历史就为谁而写。

三.国际刑警——美国

最后说说最麻烦的美国。2010年美国国会众议院以绝对优势通过2011年(始于2010年10月1日)国防授权法案,包括战争拨款在内,国防预算总额将达到7250亿美元,其中包括1587亿美元的战争拨款。美国是全世界军费开支最高的国家。尽管美国白宫和国会为控制预算赤字,谋求压缩联邦政府开支,但国防预算较上财年仍有增无减。美国已经是世界军事第一大国了,为什么还是如同冷战时一样大力发展军备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美国感觉到有强大的压力,会威胁到他的地位;

(二)美国仍不满足与现状,想要进一步扩大它的势力范围和统治。无论是哪种原因,中国都无疑是美国所针对的对象。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是一种综合性的威胁:军事、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等,并且美国就是以一种综合国力上的绝对优势来胁迫中国。而美国对中国威胁的突破点就是南海和台湾。南海是中国的南大门,谁控制了南海谁就拿到了一张要挟中国、威胁亚太地区的王牌。先是越南,再有马来西亚,至2009年南海已被划分为上百个油气招标区。恰在此时美国又有了不停的做些动作,首先是希拉里国务卿在2010年7月东盟地区谈论上高谈“南海关乎美国国家利益”紧接着美越两国又在南海进行联合军演。再是历届美国总统都会适时使用的“中国牌”,从深层次分析近期奥巴政府对华政策的所作所为,不难发现,由于美国中期选举的临近和奥巴马民意支持率的下降,奥巴马政府为了改变被动的形势必须有所作为来转移美国民众的注意力——美国欲推南海行为准则反制中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有美国参与钓鱼岛事件,也是他对于南海的动作的之一。2010年12月3日,美国举行了代号“利剑”的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军演的第一天地点就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直指中国。美国恰到好处的利用这次机会高调回归亚洲,加强了自己在该地区外交和安全上的地位,获得了继续控制日本的权力,甚至有了让日本感谢它的绝好理由。在这件事中美国很好的诠释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挑起中日之争,完全符合美国在日本驻军及其在亚洲的战略利益,美国挑动日本制约中国,日本也正希望美国参与钓鱼岛来“制衡”中国。台湾问题就是另一个美国扼在我国脖子上的一个利爪。自内战结束后,美国从“弃蒋保台”,到现在的表面上所做的不统、不独、维持现状,推行地区平衡的战略。但是2009年12月传出消息美国要向台湾出售武器。不难看出美国对于台湾并不是表面上所变现出来了的那样无欲无争。台湾是美国入驻中国的踏板,一旦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矛盾上升到战争层面,台湾势必要找个靠山——美国。中国国内局势不稳定,美国则刚好可以见缝插针再进一步把中国搅个天翻地覆。现在台湾利用美国来迫使大陆与他保持现有的局势,美国也利用台湾来分散中国政府的注意力。美国对于中国是居心叵测的,这个毋庸质疑。

四.我国针对这一形势必须做出的对策

这一系列相互牵制利用的复杂利益关系,就是我国现在所面临的外部国际局势。很明显的我国对于这些复杂的威胁,也不能够采取单一的政策。对于日本、越南的挑衅,必须使用铁血手腕。因为这些国家的挑衅,完全是我们造成的!如果不是中国政府一让再让,这样的害怕战争,这些国家会这样嚣张?虽然说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相争都是这样的,没有所谓的对错之分,但是就算是为了自己国家自身的利益我们也必须做到如果日本、越南敢对中国染指,我们就断它一指。针对钓鱼岛的问题,必要时刻战争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对于韩国,朝鲜则必须温和对待,所以我国积极促成“六方会谈”。对于这样紧迫形势,我国积极促成六方会谈希望通过对话与谈判和平解决半岛危机。但是台湾问题又不能归为以上的任意一种。对于台湾问题必须是软硬兼施的。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有一个中国,在这个前提出下可以给台湾一部分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一旦逾越中国大陆也不能放弃武力镇压的权力。其实美国与中国的正面冲突并不多,美国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蜘蛛网。美国的大网覆盖了所有对中国产生威胁的层面,我国对于美国的政策绝对是最复杂多变的,或者换句话说,美国从哪一个角度威胁到了中国,我们就从哪个角度下手,以不变应万变。自己国家的安全,自己捍卫。

[参考文献]:

[1]《国际安全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3月1日)王帆,卢静. [2]《美国是如何介入台湾问题的》, 中国台湾网. [3]《要一百年眼光规划海洋战略》,载《国际先驱报》. [4]《专访:“中国文化年”取得的巨大成功》,人民网;吴晶. [5]《新中国60年》,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09年)徐步. [6]《南海面临被瓜分危机》,赵磊. [7]《形势与政策教育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百度文库,新华网,凤凰网

第9篇: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

1提纲:•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根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初探就业对策。

2简介: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为出发点而写的,它主要写的是现今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怎样找准就业方向,让大学毕业生能在最佳的岗位上作出最好的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对策

3课题内容: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2004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

115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115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64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63%;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近6190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71%。

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115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供大于求;

从产业需求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占2/3,第二产业需求占近1/3。从用人单位性质看:企业用人占95.5%。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7%、23%和15%,三者合计达75%。其余为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分别占5%,其他类型企业占11%。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占1%,其他单位占3.5%。

从性别来看:

求人倍率男性为0.88,女性为1.03

全国部分城市人才市场2004年三季度供求状况:

职位需求比为 2.2 : 1

招聘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管理工程,建筑,企业管理,文秘,通信工程,金融,财会。

以上10个专业占招聘总数的66%。

求职者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建筑,文秘,通信工程,财会,企业管理,金融。以上10个专业占求职总数的70%。

人才市场主要特点:

供求状况平稳;

用人单位要求提高:

1. 需求:研究生9%,本科47%,大专及以下43%

2. 求职:研究生6%,本科44%,大专及以下50%

3. 职位需求比:研究生1.5:1;大专及以下2.6:1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09年大学生,据估计会有700万人左右。

09年工作岗位,保守估计,只有150万。

剩下的就是失业人数了。

当然,这个数字是比较悲观的,因为从08年经济衰退的趋势来看,前景确实很悲观。

但是08年底中国经济又有了复苏的迹象,所以09年6,7月份的时候会怎样还不好说。有可能更糟糕,也有可能会好转。

此外,09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还要考虑到08年的失业人数。。毕竟2000年的金融海啸,已经让很多人失业了,加上08年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这些人都要同09年应届毕业生去抢夺那数量不多的工作岗位。

所以简单来说,09年失业的人倒不一定很多,待业的肯定相当多。至于失业率,政府从来就没有官方公布过任何准确的数字出来。。。考虑到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和非法劳工的存在,中国实际失业/待业人数是相当多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三、对于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对策

由于现今金融危机还未结束,所以说09年大学生就业将相当困难。但是在这相对于前几年较为紧张的就业环境中,机遇也是存在的。例如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大学生村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并不只有工作这一条路。像现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而且现在的大学生还可以去进行再造,这样就可以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现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针对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

2 提升认识水平,改变就业观念。

3 遵循市场规律,找准就业路径。

4 掌握必备技能,就业就有出路。

4.1 “通识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4.2 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5 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在我认为如果能做到这几点,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就会减少很多,也就是说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上一篇: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下一篇:某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