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周边形势分析

2022-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当前周边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变化的动因及其发展趋势

2009年以来,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出现阶段性新变化,表现出很多不同于以往的特点,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尤其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正在进入历史性新阶段。深入分析并科学研究这些变化背后的动因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把握中国周边地区形势的发展规律、制定行之有效的周边外交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周边形势的阶段性变化

中国周边地区形势新一轮阶段性变化中虽然蕴含着诸多积极因素,但主要是负面变化。

(一)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变化中的大国战略压力上升。美国推进全球战略“再平衡”,提出“重返亚太”,调整亚太军事布局,向西太平洋增派航母战斗群,在新加坡部署濒海战斗舰。密集开展海上军事演习,整合亚太盟友伙伴,密织亚太安全网络,插手南海问题,强势加入东亚峰会。欧洲出台新版《对东亚外交安全政策纲要》,加大对亚太国家外交投入,密切经济安全联系,积极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介入亚太事务。俄罗斯把加大对亚洲投入作为其复兴大国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重新装备太平洋舰队,加大与印度、越南等国的军事合作力度,探讨重新租用金兰湾的可能,并与美同时加入东亚峰会,力图提升对亚太事务的影响力,高调整合前独联体国家,致力于打造欧亚同盟。日本推出新的《防卫计划大纲》,将防卫重点方向从北方转移到西南方向,增加海上装备购置力度,将修改宪法提上议事日程,图谋冲破和平宪法限制,成为“正常大国”。澳大利亚承接美国以轮换方式增加的驻军,努力参与亚洲经济合作,积极影响亚太安全局势。全球主要大国或大国集团加快聚集亚洲,使得中国周边地区战略压力持续增强。

(二)中国周边地区矛盾或争端时有呈现并趋紧。首先,东北亚局势持续紧张。朝韩两国在陆上、海上接连对峙。“天安号”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射星”、“核试”等突发事件频频出现,美韩接连举行大规模陆海空军事演习,美日韩加紧构建三边军事合作框架。朝鲜改善与美国安全关系的意图,与奥巴马加紧对朝鲜新领导人以压促变的政策之间激烈碰撞。当前半岛形势处于新的关键节点。朝鲜接连释放与韩国、美国对话的积极意愿,但美国仍坚持对会谈设定前提条件,各方分歧并未改变,重返六方会谈仍然需要艰苦细致的斡旋协调。朝鲜半岛问题将继续作为中国周边最切身、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而存在。其次,海上争端此起彼伏,呈现“多发、群发、齐发”之势。由日本政府实施所谓钓鱼岛“国有化”而挑起了钓鱼岛问题,中日间展开的外交博弈绵延至今。南海岛屿争端此起彼伏。菲律宾在黄岩岛挑起与中方公务舰艇的对峙,近期还挑起“仁爱礁”事件,向国际社会渲染“中国威胁”。越南出台《海洋法》,使越中领土领海矛盾再度激化。第三,与邻国陆上领土争端不时浮现。如印度与中方一度展开“帐篷对峙”事件等。

(三)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摩擦有所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对亚洲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亚洲经济虽仍保持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压力不断上升。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在亚洲的处境更为困难。中俄经贸合作低位徘徊,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步履维艰,中国在缅甸的密松水电站项目搁浅,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以国家安全等理由抵制中国矿业和电信等行业投资,与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的政治矛盾影响经济合作深化。美国在亚太地区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企图以更高标准规制亚太经济合作,强化其全球贸易规则制定权,孤立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冲击了包括中国与东盟等国“10+1”、“10+3”合作在内的亚洲地区蓬勃发展的经济合作,严重阻碍了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四)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负面舆论趋于增多。周边舆论和所谓的“国际主流舆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和平发展极大地惠及周边各国,带动了整个亚洲的发展繁荣。但周边各国出于制衡大国的考虑,同时受美西方抹黑中国舆论宣传的影响,对华态度和舆论表现不一。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公开呼吁,南海周边国家要警惕中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日益进取的态势。日本遍访世界寻求外交支持,纵容、煽动国内“恐华”、“仇华”情绪。越南国内多次出现反华游行。面对中国资本的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国内舆论频现反对声浪。

二、中国与周边关系阶段性

负面变化的动因及趋势

(一)全球化深入发展所导致的实力对比变化是基础性因素。中国与周边国家抓住全球化机遇,实现快速发展。中国作为本轮发展浪潮中的领头羊,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崛起,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以中、俄、印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导致亚洲地区在国际地缘格局中的地位上升,吸引全球大国更多关注和介入,其影响不但体现在亚洲形势变化上,而且体现在国际体系演变上。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日益从量变接近质变,其政治意义逐步超越经济意义,成为推动国际体系演变的根本动力。

随着亚洲整体实力的增强,亚洲事务具有更强的全球意义,各大国基于全球战略考虑,加大对亚洲的介入。俄罗斯参与东亚峰会,与越南讨论再用金兰湾;欧洲参与东亚事务力度上升;印度参与南海问题;日澳印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全球范围内的大国博弈因素在中国周边得到体现,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形势的重要变量。各全球大国甚至地区大国都试图打造以本国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各地缘经济板块之间的竞争,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如美在巩固北美经济板块的基础上,在欧洲推动TTIP,在亚太推动TPP,力求打造“一体两翼,环抱世界”的全球经济合作格局。这样不仅能够防止欧洲产生更大離心力,同时还可以防止亚洲新兴大国在经济上排斥美国。美国力推的TPP在客观上与东亚地区多年来行之有效的东盟“10+1”、“10+3”等合作形成明显的恶意竞争。俄罗斯力图整合前独联体国家,打造“欧亚联盟”。中国实力不断增强,实力分布日趋均衡,在国际格局中的影响力将实现“阶段性质变”。由此,中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明显,中国周边地区成为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挤压地带”,集中体现国际格局上的“单极”与“多极”之争,战略上的“陆权”与“海权”之争,一体化上的“泛亚”与“跨太”之争,文明上的“东方”与“西方”之争。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与周边关系将成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晴雨表”,中国周边地区将成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最迫切的地区。

(二)亚洲国家利益取向多元,政治诉求各异。周边大国的战略雄心高涨,日本力求成为“正常国家”,印度尼西亚欲成为东盟领导者,澳大利亚要发挥亚太区域枢纽作用,印度要当南亚霸主,把印度洋变成印度之洋,等等。周边中小国则各有盘算,力求防止任何大国主宰地区事务。与此同时,各国内政与外交的关联度将进一步提升。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不可阻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不可避免,亚洲将有更多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其发展将更多依赖对国际国内资源的充分利用。信息化不但是全球化和区域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本身也对亚洲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各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及新媒体等新式传播手段,使得外交与内政的界限日渐模糊。“民众、民意、民生”三民问题对各国外交的影响不断增强,其结果就是各国内外事务的联动性进一步增强。一国国内民众对提升国家地位的心理躁动,与国外势力有意识地引导煽动相互激荡,导致周边部分国家对中国产生不必要的担忧,出台的政策与域外大国遏制中国的图谋不约而同,对中国周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随着周边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其心理躁动和政策波动还将持续较长时期。只要在周边还不存在拥有绝对主导能力的大国,周边国家就会一直利用大国的分歧,通过以大国制衡大国的战略扩大自身影响力并谋取私利。

(三)周边热点问题将长期存在,但热度会根据各国政策波动。周边热点问题成为中国与周边部分国家龃龉的客观存在,也是大国插手中国周边事务的“抓手”,成为实现中国梦进程中挥之不去的“阴霾”。各热点问题多是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因素的结合,其形成有历史原因,其解决也难一蹴而就。如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方出于迎合国内右倾倾向,满足国内政治需求的需要,短期内难以让步,争端将长期存在。在南海岛屿争端问题上,各声索国不会轻易放弃“国际化”这一与中国谈判的筹码,外部力量也不会放弃“国际化”作为介入亚洲事务的抓手,岛屿争端将呈现长期化、国际化、复杂化的趋势。在朝核问题上,相关各方均有各自打算,但最终朝美两国的选择才是关键。中国虽然主张和平解决争端,也能劝和促谈,但热点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各方相向而行。因此,当前彻底解决各热点问题的条件并不充分,而搁置、管控热点问题,逐步推进解决,使之不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大局,则是现实选择。

(四)国际机制调整的力量欠缺,但将进一步完善。当前问题多发的原因与亚洲地区经济多边机制建设较为成熟、安全多边机制建设滞后有很大关系。在和平环境下,调和日益尖锐的各种矛盾,包容引发国际体系演变的各种动力,需要更加灵活、包容、有力的国际和地区机制。尤其是反恐、海盗、跨国犯罪、环保、救灾等跨国性问题仍将影响中国周边形势,并呼唤更大范围的机制性构建。未来随着周边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意愿增强,地区国际机制的构建将逐步覆盖更多领域,对管控各国过激行为,避免形成更大的矛盾冲突发挥更大作用。

三、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运筹团结周边国家

周边地区是中国不可选择的地缘环境,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地区依托,也是中国最能发挥影响力的地区。运筹和团结周边国家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方式。

(一)坚定不移专注自身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阶段性负面变化有其必然性,这是每个崛起大国在与周边国家关系互动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阶段。这种阶段性负面变化因崛起大国的实力上升至特定阶段而出现,也必然会因为崛起大国实力上升超过一定阶段而化解。中国与周边国家实力对比就是这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未来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期将更多依靠中国自身实力去争取和维护。因此,处理周边国际事务的首要源头来自于中国自身而非运筹国际力量。中国应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指引下,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推动实现好“十二五”规划,不断提升中国自身实力和国际地位。

(二)加强中国与周边的经济合作。地缘经济影響力是中国外交在周边最为突出的实力,要从发挥整个地区经济潜力,促进亚洲共同发展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简单实现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设计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进程,切实增强中国影响力。要做一篇“大文章”,在实现亚洲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国家利益,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大发展架构,扩大中国对周边发展的掌控力和影响力。

首先要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这是实现亚洲地区大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中国便于输出的优势产业,其连带经济、政治乃至战略效益要远远大于承建互联互通项目本身的效益。因此,要放眼长远,以政府援助、优惠贷款、民间融资、资源抵押等各种方式大力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推动相关国家采用符合中方要求的标准规则,为便利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要精心设计大项目,打造龙头产业、核心企业。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必须发挥整体潜力,形成国际竞争力,实现整体效益,而不能简单地叠加。因此,要加大科技含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发挥各国比较优势,聚拢亚洲地区能源、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打造能够体现亚洲优势和竞争力的、以核心企业带动的龙头产业,实现亚洲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三,要加大对周边的援助力度。对周边中小国家,要从战略高度进行扶持,尤其是要授人以渔,把经济援助与对象国的发展意愿和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有限的经济援助调动对象国发展积极性,撬动周边共同发展。

(三)处理好中国与大国在周边的互动,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美国、欧洲等所谓的域外大国实际上也深度参与中国周边事务,与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一样是中国周边关系中的重要大国。处理好与大国在中国周边的关系,是运筹周边国家关系中的重要一环。要依托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各大国在周边与中国形成良性互动,尤其是推动中美在亚太形成良性互动,推动与各大国构建以尊重为前提,以合作为途径,以共赢为目标的新型大国关系。

(四)构建周边立体式外交格局。各国内政外交界限模糊化使得传统政府外交已经不足以实现日益复杂多样的外交目标。深化国家、政党、社会、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加深各国人民相互理解,拉紧彼此心理距离,化解相互误解疑虑,营造友好合作气氛的重要环节。因此中国外交不但需要政府外交的引领,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构建政府外交、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等优势互补、有效配合的多层次对外工作格局。尤其是要发挥政党外交面向周边各国政党及其党员,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交往的特点,密切中国共产党与周边国家政党在战略政策制定、政党优势发挥、进行党的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等治国理政经验方面的交流互鉴,服务于国家政策战略制定和国家总体外交。

(五)推进周边机制建设。周边地区机制性“安全阀”缺失是中国周边形势阶段性恶化的重要原因。随着亚洲各国关系日益密切,各种矛盾和摩擦将同步上升,并将长期存在下去。而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周边各国对中国期望也在上升,期待中国提供更多地区性公共产品。中国应该下大气力推进周边经济合作机制建设。与此同时,推动完善现有的次区域联合巡逻等机制,探索周边安全机制建设新途径,补齐地区机制安全短板,减少战略误判,管控并适时解决矛盾和争端,敢于、乐于并善于提供安全类公共产品,树立中国在周边安全领域内负责任大国形象,影响地区安全合作走向。

(第一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产业安全研究中心;第二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

(责任编辑:徐海娜)

作者:李金霞 王洪涛

第2篇:国际安全形势与中国周边安全

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特别是2015年的诸多事件如何对全球安全格局构成冲击?面对这些安全挑战和安全危机,各个大国之间如何相互竞争?又如何维持一定的平衡态势?如何看待中国周边安全领域中发生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以及周边安全形势的总体特征?如何看待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2016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需要关注的主要趋势和看点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杨毅。

《领导文萃》:请您谈一谈当前国际安全环境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有哪些新特点?

杨毅:可以说,这些年国际安全形势确实发生了变化,2014年整个国际安全局势和国际政治生态就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过没有发生对全球整体安全格局造成震荡性冲击的事件。而2015年则出现了诸多安全挑战和安全危机,各大战略力量在安全关系方面的互动异常活跃,可以说2015年是冷战后,尤其是“9·11”事件以来国际安全局势变动最为活跃的一年。总的来讲,大的战争冲突尤其是大国之间的直接战争摩擦没有发生,但在其代理人之间发生了很多“敲山震虎”式的冲突。

2015年欧美和俄罗斯延续了自乌克兰危机事件以来的紧张安全关系。与之前欧美采取“攻势”、俄罗斯采取“守势”的不同之处是,在2015年“北极熊”绝地反击,“险中弄险”,争取主动。一方面,在欧美联合制裁、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降价的背景下,俄罗斯外汇收入降低,卢布贬值,经济遭受重创,安全环境出现恶化;另一方面,俄罗斯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坚决挺住,并有力回击,比较突出的是根据叙利亚的形势变化果断出兵,客观上使得俄罗斯的安全局势有绝处逢生的感觉。通过出兵叙利亚,克里姆林宫达到了很多地缘政治目的。而之后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使得法国对叙利亚IS进行了报复打击,客观上促成了法俄组成打击IS的同盟军,而英国随后也参与了打击。此外,针对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机这一事件,莫斯科采取很巧妙的回应方式,没有立即鲁莽地动用军事力量报复土耳其,而是有理有据有节地逐步占领舆论和道德高地,从表面上采取了一些防御性的措施,实际上为未来的军事行动做好了舆论准备、力量准备和方案准备,体现了比较高超的战略智慧。从这个角度上说,虽然有很多不利因素,但是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

对于美国来说,2015年是继续延续其战略间歇期,从整体上看,美国安全战略处于“休养生息”的阶段。在2015年奥巴马尽可能地减少对外干预、对外军事用兵。能不派兵尽量不派兵,能派无人机尽量不用作战部队,能派空中部队尽量不派地面部队,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小布什任期内过多地参与地面战争而陷入地区安全危机和战争泥潭的情况,尽量减少对美国综合国力造成重创的军事行为。

再者,美国面临着一个“双重矛盾”的尴尬,也就是其远大的战略目标与实际战略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美国的战略目标很远大,奥巴马总统提出要重振美国雄风,稳固其全球的领导地位,延续美国的全球领导,实现继续领导世界一百年的目标。然而,美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综合国力又不足以支撑这么宏大的战略目标,出现了战线过长、能力不足的窘境。

而在军事建设方面,美国面临维持现有军事行动规模与军队长远建设的矛盾,也就是在资源配置方面如何处理现实与未来之间的矛盾的问题。面对未来愈发激烈的竞争,必然要投资更加高科技的装备,这需要高昂的军费,而维持现有的军事行动规模同样要耗费大量的财政支出。更多地立足现在还是着眼未来,这使得美国陷入一个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IS和俄罗斯定为安全威胁,但从长远的国际战略格局来看,美国对中国的军事担忧与日俱增,这是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潜力没有底,不知道中国的战略能力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不知道中国进一步强大之后会采取什么样的姿态,美国对中国是不放心的。尽管美国宣称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但是对中国未来可能挑战美国霸权潜力的忧虑促使美国增强了对中国的战略防范,采取了一系列恶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举措,这就是在中国周边的南海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引发的紧张状态的美国因素所致。其中,美国采取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积极调动并借用日本来制衡中国。

总的来说,国际安全局势出现了各个大国之间相互竞争,而在竞争同时又维持一定的平衡的态势。在面对许多地区和世界安全危机上,各大国既有合作,又各打自己的“小算盘”,暗藏了深远的地缘政治目的。可以说,各大国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竞争中不得不妥协,形成了一种比较复杂的交织状态。此外,传统安全挑战与非传统安全挑战相互交错,在2015年发生了多起非传统安全挑战,比如IS的出现,巴黎恐怖袭击,美国恐怖主义事件。这些事件加大了大国关系互动的复杂性和重叠性,各大国在不同领域互动的现状和目标各不相同。

领导文萃:这些年,中国周边安全领域中也出现了令人关注的变化,特别是2015年发生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对此,您如何看?

杨毅:应该说,中国周边环境总体稳定。中国的整体实力增强,但是面临的战略压力在增大。这个看似是矛盾的,但是有因果关系的。中国面临的结构性和阶段性安全压力增大。所谓结构性,就是我们国家无论在地区、周边还是在全球层面,我们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影响力和军事能力都在大幅度提高,这就引发了其他周边国家的猜疑、防范、恐惧和担忧。对于美国来讲,是一种战略警觉和防范,担心中国的强大会把美国赶出亚太,影响美国在地区和全球的地位,甚至是在全球层面上把美国取而代之,成为在亚太乃至整个世界的主导性国家,所以美国加强了对中国的防范。所谓阶段性,是中国和周边国家,尤其是和与自己有海洋和领土争端的国家的矛盾在激化和上升,这些国家担心中国整体实力上升后,会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和他们打交道。这样的话,就形成了中国需要应对双重压力的情况,既面临着美国的战略防范,也面对着周边国家特别是与中国有矛盾的国家的恐惧和担忧。这两者在跟中国有矛盾的时候会形成不利于中国的合力,对中国形成同步压力。这是中国周边环境在当前的一个特征,特别是2015年发生的事件使这个特征更加凸显,具体说:

第一,日本安保法的通过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个也可以说既是二战之后日本安全政策的最重大变化,也是东北亚地缘政治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绝不能低估这个事件对于日本对外政策、东北亚安全以及亚太战略平衡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二战战败国,由于战后体系和宪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安排,日本被剥夺了集体自卫权,也就是剥夺了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发动战争的权利和能力,而安倍政权通过一系列努力突破了上述限制,其背景是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中美之间的战略性矛盾。前面我们讲到,美国是野心过大而能力不足,要防范中国感到力不从心,况且美国不能尽全力防范中国,他还有别的地区、别的利益需要关注和维护。所以,美国需要帮手。而日本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大力营造中国咄咄逼人、以强凌弱的氛围。日本以帮助美国防范中国、平衡中国为名义,“借船出海”,为其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造势,来获得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从短期来看,日本还不至于发动侵略战争,但是,一旦日本打开这个拥有发动战争权利的“潘多拉魔盒”,拥有这项权利和能力,日后对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冲击不可小觑。日本社会和战略文化中的军国主义的基因很容易被唤醒,对其未来不得不防。可以说,美日是相互利用,美国利用日本来弥补自己能力的相对不足,而日本则借机获取道德的保护伞。这对于中国就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历史上中国人民、朝鲜半岛以及亚太地区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害,对日本军国主义还留有很深刻的历史记忆。从地缘政治来讲,日本不能接受中国在这一地区充当领导者和支配者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日在安全问题上存在非常浓厚的零和色彩,因为两国还存在诸如钓鱼岛问题的争议。日本的军事潜力不可低估,这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大的事情。

第二,在南海方向出现了矛盾公开化、美国走向前台化的戏剧性现象。中国和越南、菲律宾等国存在海洋权益、岛礁归属等争议问题。虽然中国的领土被侵占,但我们还是本着稳定周边的考虑和合作共赢的大局,主张“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通过双边和多边关系的改善和相互合作,为未来问题的解决寻找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但是越南和菲律宾在域外势力,主要是美国的支持下,越来越大胆行事,时常到国际法庭上去告中国,而美国在对中国防范的战略的指引下,对于南海问题也越来越强硬,越来越表面化。美国针对中国在南海岛礁建设这一问题大做文章,进行炒作,使得南海问题的热度不断提高到中国破坏区域格局的高度,给中国扣上“破坏游戏规则”的帽子。说中国在南海人工造岛,而实际上是中国在自己的领土上进行施工建设。这是个根本的问题,因为如果是人造岛礁,就不拥有主权,而在自己的岛礁上进行施工建设,这是我国在主权范围内完全可以做的。而因为这个事,美国在2015年10月27日派军舰来巡航。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这次巡航,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而是整个大棋盘中的一步棋。通过这个来限制中国,并想借此激化矛盾,引诱中国做出过激的行动,让中国出昏招。而中国的应对相对巧妙,没让美国占多大便宜。在这个问题上美国重在政治炒作,在具体行动上非常谨慎,没有采取更加具体、更加刺激中国的军事行动,包括导航雷达开着,警戒雷达是关闭的,火控雷达也关闭着,也没有其他军事行动的操演。应该说美国在军事上非常低调,在政治上非常高调。而中国采取军事上监视、警告和驱离,外交上抗议,今后这步棋还要这么走,下一步美国还会让巡航常态化,那么中国的反应也必然常态化。中美双方在南海和整个亚太地区的互动也是未来导致地区安全局势变化的一个不确定因素。总的来说,东海方向的日本安全政策调整和南海方向的美国直接介入是中国周边形势在2015年的最大事件。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周边安全局势是稳定的,呈现出“北固、西稳、东紧、南急”的局面,也就是在北部和俄罗斯以及北部方向国家的关系较好,安全局势稳定;西部也相对稳固,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和最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中亚甚至西亚国家的关系比较稳定,安全局势较好;东部的紧张是由于日本安全政策走向导致;南部的南海问题风高浪大,显得比较急,对于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而言比较迫近。

领导文萃:由此,您认为目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杨毅:尽管2015年有着上述的标志性事件,但是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总体特征可以说是稳中有紧,紧张之中体现平稳的态势。中国的整体实力在增强,并处于上升趋势,这些问题和挑战也是中国在爬坡阶段遇到的正常挑战,属于正常现象。中国的回旋空间广了,力量大了,影响力强了,随之面临的压力也必然增大。而我们应对这些压力,面对这些挑战的能力也提高了。总体看,我们的运筹帷幄和应对是不错的。可以说2015年周边安全形势是稳定当中有动荡,动荡之中又维持一定的稳定。这跟我们的实力增加有关,跟我们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运筹也有关。

《领导文萃》:谈及国际安全形势,特别是谈到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就不能不首先谈到中美关系,当前中美安全关系的总体情况如何?

杨毅:中美关系是个非常复杂的关系,很难用一两个词概括中美关系。不能用朋友、敌人等词语把复杂的中美关系简单化、标签化。中美关系是个非常复杂的复合性的大国关系。在不同的领域,中美双边关系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是不完全一样的。在政治上,中国作为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与美国有很多共同利益和分歧,双方既有斗争也有合作,既有协调,也有妥协;在经济上,双方都是彼此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度较高,也是中美关系保持稳定的压舱石,尽管在2015年中美在贸易领域出现一些争议,但总的来说,经济是中美关系中比较稳定的因素;而安全和军事因素则是中美关系中最不稳定、变量最大的因素,因为在大国政治中,军事力量是看家手段,是大国博弈的“守门员”。如何守住底线,军事力量是最后保障。从全球来讲,美国的军事霸权、金融霸权是无可匹敌的,但出于对未来发展和全球领导地位的维护,美国对中国的发展是充满疑虑的。实际上,美国对俄罗斯并不担忧,尽管俄罗斯最近不断地秀肌肉,而且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核武器的存量比中国还多。但是美国更担忧的是增量。美国认为,俄罗斯再厉害也超不过前苏联,前苏联那么厉害,都被美国搞垮了,而俄罗斯不会对美国造成本质性的威胁。而中国是一个上升的东方大国,对于这样的一个国家,美国没有理想的手段和十足的把握能够战胜,美国也不知道中国的军事力量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中国未来的领导人、战略规划者在今后如何使用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对于中国的担忧是实实在在的。因此,美国加强了对中国军事力量和军事现代化的防范。在战略上,美国对中国是防范性的而非进攻性的,美国不希望主动挑起军事冲突跟中国决战;而在战术上,美国则是进攻性的,从军事部署上,美国招数不断,而且非常扎实地稳步推进。而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的访美对中美关系的总体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这次访问很不容易,双方进行了坦诚的交流,有博弈,有磋商,也有分歧,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很多共识。有一条共识很重要,就是双方要有效地管控分歧。我们承认分歧,正视分歧,尊重现实,尤其在军事安全领域。如何有效地管控分歧、控制分歧使之不转化为危机,使危机不转化为冲突,这是双方战略领导人的智慧所在,也是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所在。这使得中美两国恶性竞争出现的可能变得更小,更不能把可能出现的竞争和恶性竞争升级为对抗性的矛盾。对抗性是很危险的,作为两个大国,尽管中国的综合军事力量不如美国,但是中国军事的增量很大,中美两国的军事对抗不但使中美两国受害,还会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安全、繁荣、稳定造成负面影响。习主席的访问推动的是不冲突、不对抗的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美国从国家利益出发,也不愿意和中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对抗不是最好的方案,得不到什么实际的好处,反而会损失惨重。可以说,习主席这次访美为中美安全关系上了一道保险阀。

《领导文萃》:前面提到,“一带一路”是稳固周边特别是西部安全局势的重大战略部署,那么,您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杨毅:“一带一路”战略可以说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应对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很多人把这个战略简单地理解为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走出去”的一个平台,而实际上,这是中国提出的很大的战略构思,对内是战略,对外是倡议,是形成以中国为圆心向四周画的大圆,这个大圆形成利益共同体,政治安全上互信,经济贸易上互惠,文化民心上互通,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利益共同体。这是一个大的战略构想,它会促进中国在各个方向同俄罗斯、中亚、西欧、东亚、西亚、东盟等地区的合作。如果“一带一路”能够顺利实施,这将极大地拓展我国的战略空间、安全空间、利益空间,同时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也是有很多利益的。而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来自传统的地缘政治理念。按照麦金德的陆权理论,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住了全世界的命门,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正好要经过所谓的世界岛;按照马汉的海权理论,谁控制了海洋尤其是咽喉航道,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贸易的通道,谁就控制了经济命脉,谁就控制了全世界。在以美国为首的欧美看来,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就是要控制海上的咽喉要道,所以从传统的地缘政治来讲,这是一种挑战。对于美国来说,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美国的两洋战略出现重合性的矛盾,美国两洋战略,即大西洋战略与太平洋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冷战时期,美国主要的战略目标是搞垮苏联。而现在美国的新两洋战略从侧重欧洲转向侧重亚洲,在巩固大西洋联盟的同时,其重心已经放在了太平洋,比如加强美日同盟。当然,在两洋战略中还包括经济武器,比如TTIP和TPP。总的来说,我们的“一带一路”面临着两大挑战,传统的地缘政治挑战,认为你不是搞合作,而是占地盘,控制海洋,控制世界,美国认为,这是对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种挑战和对冲甚至是对抗和去全球化,还包括日本、印度、土耳其等一些地区大国的怀疑,这是“一带一路”的外部挑战;对内来讲,我们面临一个准备不足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大战略,形成了中央提出,各部委研究,地方实施的局面,容易出现一哄而上和急功近利的情况。

《领导文萃》:与中国相关的主要非传统安全议题,诸如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当前有哪些新变化?

杨毅:中国面对的非传统安全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15年气候问题更加严重,在我国的华北、华南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在去年12月中上旬北京颁布了雾霾红色预警,可以说,气候变化使中国深受其害,这类的非传统安全带有很强的紧迫性。

说到网络安全,我国是网络安全问题的最大受害国,我们的问题是,我们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因为我们的网络体系是从西方引进的,这增大了我国受网络攻击的可能性。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网络挑战,维护网络安全,比如维护网络安全平台的建设,加快网络硬件和软件的国产化。我们在遭受网络安全挑战的同时,也遭受来自这方面的压力,美国指责中国对其进行黑客攻击,而实际上,美国利用自己在网络方面技术最强、力量最大、手段最多的优势,对别的国家网络的监控攻击才是无所不用其极,正如斯诺登揭示的那样,美国甚至对盟国的领导人,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日本首相安倍都进行了监听,更不要说对我国的领导人和重要人物的监听。所以,在网络安全方面,中国面临着双重危险,一方面被别人攻击,另一方面被“莫须有”地指责攻击别人。

再者,是恐怖主义袭击。对于国内来说,我国没有面临大规模、有组织的暴力恐怖主义袭击的威胁。但是,这种潜在的危机、威胁在上升。第一,就是外部恐怖主义势力进入中国国内的问题。随着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在叙利亚对IS的打击,这些恐怖组织势力可能会东移,通过相关途径进入中国。第二,就是国内的三股势力不容小觑。三股势力呈现不断蔓延、不断扩大并逐渐向内地发展的趋势。不断高科技化并在大城市闹市区发生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在提升。第三,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深层次的转型期,各种类型的矛盾都在激化,客观上,为恐怖主义袭击提供有利的环境。因此,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领导文萃》:中国与周边大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的安全关系目前呈现出哪些主要特点?

杨毅:可以说,中国在与周边大国的互动中体现的是一种积极作为、稳步推进的态势。首先,我们跟俄罗斯的关系在2015年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战略互信不断提高,两国元首习近平和普京频繁会见和不断针对世界局势及时交换意见。中俄两国的政治关系、军事关系、经济关系都在提升,俄罗斯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中国的政治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合作。中俄战略互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俄签订了一系列的合同和协议,尤其军事合作,包括达成了关于俄罗斯苏-35和S400的协议。这些都是俄罗斯武器库中比较高端的武器。以前俄罗斯对于类似的高端武器出口中国是不放心的,而现在的出口则显示了俄罗斯对中国的战略信任在增加,当然也有其经济困难不得不卖的背景。可以说中俄之间的安全关系更加巩固、更加成熟。

就中印关系而言,两国总体关系得到改善,总体维持稳定。在2014年习近平主席对印度进行成功访问,并与莫迪总理进行了深入会谈,两国就重大的地缘安全问题,包括双边的和多边的国际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2015年莫迪总理访问中国,习主席特意到西安迎接,并举行了隆重的仿古欢迎仪式。应该说,两国关系在其领导人的大力推动下,总体回暖,保持稳定。两国发展稳定的、持久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双边关系的意愿是很强烈的。但客观上讲,中印安全关系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一个是两国的领土边界问题没有解决,另一个是第三方因素问题。美国和日本都在拉拢印度,印度也想在美国、日本和中国之间左右逢源,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总的来说,中印双边关系更加发展了,愈加巩固了,这是主要方面。

就中日关系而言,总体关系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我们知道,2012年日本政府对钓鱼岛采取购岛、“国有化”的政策,用政府的行为直接挑战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尊严,直接导致中日关系跌入低谷。而在2015年,中日关系进行了“破冰”和走出低谷的尝试。由于日本在中国核心权益方面做出了承诺,双方达成了四项共识,实现了中日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会见,双方也都愿意稳定中日双边关系,应该说,中日关系在逐步走出低谷,朝着更加稳定和积极方向发展。但中日关系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双方对对方的战略意图都抱有很深的猜疑心,有很高的不信任。日本担心中国日益强大会以力服人,采取咄咄逼人的政策;而中国担心日本在军事安全政策方面走得更远,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挑战。双方的战略担忧,互相不放心仍在继续。另外,两国在地区其他问题上也存在竞争,比如,日本的外交很重视中国,基本是习近平主席走到哪里,安倍就要跟到哪里。中日恶性竞争的事件经常发生。这都对中日关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总的来说,中日安全关系走出低谷,但要实现恢复平稳发展,避免结构式动荡,还需要中日两国的进一步努力。

《领导文萃》:2016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需要关注的主要趋势和看点有哪些?

杨毅:应该说,2016年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十三五规划是在夺取全面小康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第一个目标的冲刺阶段的背景下提出的,对于中国全面推动改革的意义极其重大。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特别需要外部环境的稳定。处于国家利益维护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我国特别希望2016年周边安全环境的稳定,包括跟各大主要战略力量之间的关系稳定。这就牵扯到如何稳定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继续深化和巩固中俄关系,妥善地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印度的合作关系。应该说,这是中国周边外交需要关注的大问题。

但是,从外在趋势来讲,这不是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首先,中美之间在安全方面的结构型相互猜疑还会继续上升。因为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实力与日俱增,美国对于中国的担忧也会愈发强烈。双方还会继续试探对方的战略意图和战略底线,中美可能会在2016年出现新的摩擦点。第一,美国的对台军售就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美国已经放出风声,继续对台军售,这必然招致中国政治上的反对,中国也必然会采取相关的反制措施。第二,美国进入大选年。出于选举和国际局势的综合考虑,美国会对中国实施更大的压力。中国的议题会成为美国总统候选人之间很重要的谈资。第三,美国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相关问题上,会加大对与中国有矛盾的第三方的支持力度。比如,会加大对菲律宾和日本的支持。这些因素的叠加会导致中美关系的不稳定。

而中日关系面临着日本如何实施已经通过的安保法案问题,尤其是关于“灰色地带”的问题。首先,我们要警惕日本在钓鱼岛附近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日关系会面临着新一轮的紧张态势。其次,我们要警惕日本在南海方向上的动作。日本的官方和民调都支持日本加强在南海的巡航等等。这是一个非常能引起我们警觉的信号,会对中日关系造成很大的负面冲击。中日能不能避免在东海擦枪走火,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在海洋方面,我们要避免一些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因为美国的军舰、飞机在我们周边巡航、侦察频繁。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就必须增强我们的巡航,这样,发生意外事件的几率就会上升。

再就是要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问题,防止这些周边国家“抱团”,防止其形成更加固化和稳固的、针对中国的阵营。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关注点。

台海方面,即将上台的民进党,他们也不敢贸然采取不利于两岸发展的极端举措,但采取一些“阴招”,比如隐性台独、文化台独和恶化两岸关系的趋势不可低估。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的实力增长,地位的上升,中国在周边的影响力也会不断增加,周边国家对我们的经济需求也会增加,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我们在周边的回旋余地更大,但是相应的面临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2016年的周边安全形势总体上是乐观的,但是会发生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朝鲜半岛问题,这是很难预料的,朝鲜会不会继续进行类似不久前发生的核试验或者其他的冒险行动,都不好说。这就对中国周边的冲击很大,大大增加我国周边外交的变数。最后,我们还要预防那些我们难以预见的意外事故的出现。我们能预料的挑战,是比较好应对的,那些我们想象不到的意外事件,则需要我们提高战略智慧和应变能力来应对的。

作者:李然

第3篇: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探析:侧重于软实力的视角

[关键词]周边安全;中国外交;软实力;议程设置;话语权

[摘要]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复杂变化,在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的同时,东部和南部的海疆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军事安全形势显得尤为严峻。如何应对周边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本文认为在加强硬实力的同时,应从中国和平发展的大战略出发,进一步加强在周边安全战略中软实力战略实施,当前特别要重视增强中国周边外交中的议程设置能力,提高中国对外政策中“外交精英”的话语权。

[

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关系始终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中之重,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维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成为中国和平崛起重要的战略依托。但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复杂化的趋势,特别是中国的东部和南部的海疆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何中国周边环境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陡然变得严峻,如何应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新态势,国内外学界都有大量的分析和建议。但是现有的分析,更多侧重于从传统的权力政治角度来看,也就是从硬实力以及硬实力的平衡来分析,本文在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侧重于从软实力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和安全战略。

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在中国政府的运筹帷幄下,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和周边安全形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保持了大致的平稳势头,但危机与挑战也显得异常突出。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地缘政治竞争上升,地缘经济合作有被地缘政治竞争取代的趋势。东亚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与东盟的自贸区建设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中国的地缘经济优势,并没有转变为相应的地缘政治优势。同时,自2005年东亚峰会召开以来,为了平衡中国崛起的影响,更多的东亚区域外国家参加东亚峰会,且议题越来越分散,导致一方面东亚一体化建设本身趋于颓势,而另一方面东盟为了在与大国博弈中占据优势,不断推动东盟自身的一体化建设。其结果是东亚一体化建设催生了东盟一体化建设的进程,提高了东盟国家的集体认同感,在关乎东盟国家自身核心利益问题上,正在力争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表达自己的诉求。这对与东盟部分国家存在岛屿争端的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2012年东亚系列峰会上,尽管中国做了大量的外交努力,但政治安全议题还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东亚地区多边外交的议程中。

(2)传统安全领域的冲突上升,传统安全领域的冲突有取代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和地区合作的趋势。“9·11”之后,在国际反恐等非传统安全议题上升的大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合作不断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而成立的;中国参与的东亚系列峰会推动的区域一体化合作也主要集中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但是,随着近年来美国重返亚太步伐的加快,中国与东亚有关国家的岛屿之争,朝核问题的日趋加剧,中国周边的传统安全议题凸显。中国周边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有被传统安全的对峙和冲突取代的趋势。

(3)中国与周边有关国家的岛屿之争有上升为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风险。中国与菲律宾、越南关于南海岛屿之争,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特别是2012年9月以后由于日本的“购岛事件”导致了中日关系空前紧张。不仅如此,中国与日本在东海、与东盟部分国家在南海的岛屿争端导致东北亚和东南亚以及南亚争端国家的区域内部联动以及与美国的区域外的内外联动。日本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战略协调,甚至包括印度也跃跃欲试加入南海争端。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岛屿之争与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相呼应,中美结构性矛盾与东亚热点问题结合,“点”的争端上升为“面”的冲突的风险在加大,中国与日本、美国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在上升。中国崛起客观上对地区内的日本、全球范围内的美国构成了战略和心理压力。而这些岛屿之争,美国的卷入由模糊到清晰、由隐性向显性发展,美国总统奥巴马2013年1月2日正式签署国会通过的2013年度国防权限法案,宣告这一份包含美国防卫钓鱼岛的法案成立。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和激化了中美结构性矛盾,使得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发酵,造成了本地区安全局势的空前紧张。

(4)周边舆论环境对我国不利,中国硬实力的上升并没有带来中国在周边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在事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在过去一段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维权措施,但在西方和周边部分国家看来,中国对主权和领土的“强硬”诉求是在中国崛起、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第二、军事现代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只要中国政府对领土主权的维护显示出坚定的立场,都会招致西方舆论的负面评价,认为中国在利用积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采取进攻性、进取性、挑衅性的外交政策。当然,在处理国际和周边事务中,中国国内也确实发生了一些令国际社会普遍反感的事件。例如,在反日示威游行中,有些民众为抵制日货而采取的打砸抢行为,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恐惧感,损害了中国社会形象。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导致中国在硬实力提高的同时而软实力相对下降。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提高,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中国崛起的进程也明显加速,这是硬实力的提高。但中国硬实力的提高并没有带来相应的软实力的提高,从我们的观感和国际一些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中国在国际和地区的软实力都有下降的趋势。根据2012年英国某杂志公布的全球30个国家的软实力排名,中国的排名比此前调查滑落两名,至第22名。

当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上述挑战并不代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全部,总体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还存在诸多亮点。具体来说,作为周边和大国关系重要环节的中俄关系保持了稳步、积极发展势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也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保持了稳步发展;随着美国的阿富汗战争接近结束,中国在西部边陲面临恐怖主义的压力相对减轻;南亚地区,中巴传统友谊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印关系无论在金砖国家范围内还是在双边关系上都有积极发展的势头和潜力;在与周边国家关系中东亚地区是中国面临挑战最凸显的地区,但即使在这一地区,中国与朝鲜半岛的韩国与朝鲜的关系也保持了稳定和发展势头,特别是中韩在对日岛屿争端中保持了一定的战略协调;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中除了菲律宾和越南外,与其他国家保持了积极发展与合作的势头。虽然台湾问题不属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范畴,但近年来台湾岛内相对稳定的局面维持了台海局势的基本稳定,这也是我们周边环境中的亮点。

总体上看,相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当前中国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挑战性的一面在上升,而且这种挑战有从突发性向结构性、区域内向区内外联动转变的风险。二、影响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要因素

长期以来,影响中国安全环境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外部,中国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和地区环境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随着中国崛起的地区和国际政治效应的凸显,中国本身成为影响国际格局进而塑造中国外部环境包括周边环境的主要要素。

1.中国崛起对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

“崛起的中国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变量”。长期以来,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一直取决于国际大环境和周边其他行为体与中国互动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崛起进程的加速,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使得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因为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和地区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塑造国际和周边情势的能力在相应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引起国际和地区多种力量的疑虑。这种疑虑导致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后的战略意图不确定性的担忧。因此,那些与中国有领土、领海争端的国家,更寄希望于借助区域外大国制衡中国的影响力。

中国崛起导致的中国周边环境复杂化与中国崛起后形成的窗口效应有关。窗口作为权力转移的术语,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是美国国防部的一名官员詹姆斯·韦德(James Wade)提出来的,美国学者斯蒂芬·范·埃弗拉(Stephen VanEvera)在《战争的原因》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窗口是指一个国家相对实力即将衰落或是正在衰落的一个时期。根据埃弗拉的理解,窗口主要包含着机会窗口(windows of oppor—tunity)与脆弱性窗口(windows of vulnerabili—ty)。前者是一种正在减弱的进攻性机会,而后者是一种正在成长的防御性弱点。关于窗口效应的假设,埃弗拉提出了以下观点:(1)窗口使处于衰落的国家或者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存在在崛起国真正崛起之前早日发动战争的动机,以避免以后在更恶劣的环境下发动战争;或避免以后处于弱势而被迫谈判;而崛起国则在权力转移之前竭力想避免战争。(2)窗口使得衰落中的国家在外交谈判中不愿意做出妥协,不愿意达成相关协议;而崛起国倾向于达成一个维持现状的协议,窗口使得双方合作更为困难。(3)如果正在衰落的国家能够找到新的同盟,或者旧的同盟明确表示支持其争端,或者增强经济或军事力量来弥补其相对衰落,窗口就不那么危险,衰落国或者弱势国存在维持现状的动机。根据窗口理论可以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特别是中国与周边的岛屿争端提供一定的解释路径:首先,日本、东盟有关国家正是基于中国的快速崛起,在领土、领海争端问题上对于它们来说,当前比未来的机会窗口更大,未来比当前的脆弱性窗口更大。因此,它们更趋向于在当前采取强硬政策,迫使中国在争端问题上妥协。其次,对于美国来说,窗口理论也有一定的解释力,对于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寄希望于在中国完全崛起之前,把中国纳入到它设定的制度安排体系。最后,日本、东盟有关国家引入美国因素后,客观上减少了日本和东盟有关国家对窗口的担心,可能有利于和平局势的维持。但从窗口效应看,美国的卷入也可能进一步诱使这些国家看到目前的机会窗口更大,从而采取更具挑衅性行动。

2.美国对亚太政策的调整。

奥巴马上台后,在调整美国全球战略的同时,对东亚战略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从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的战略实践看,其目标就是尽快完成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撤军,重返亚太的决心和战略应该说是很明确了。美国重返亚太既有牵制中国崛起的战略考量,也有维护美国自己的经济、政治和战略利益的考虑。毕竟,对于美国来说,战略上的挑战与经济上的机遇都来自亚太地区,因此对于要重整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进而增强其领导世界的能力来说,必须重视亚太地区。

美国重返亚太不仅对中国的战略环境构成了直接影响,而且给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增添了日益增多的变数。美国充分利用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矛盾心理,不仅强化了和传统盟友的关系,如美日、美韩、美澳、美菲的关系,而且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全面提高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充分发挥越南、菲律宾和缅甸的作用,进一步强化与印度的关系。在具体实施手段上,美国充分利用中国周边地区的热点加大介入力度。如利用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推动韩国疏远中国,强化美韩联盟;利用钓鱼岛问题强化美日联盟;利用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南海争议,以保持南海自由航行为借口直接介入南海争端。正是在美国直接或间接支持下,周边对中国心存疑虑或者有领土、领海争端的国家被鼓动起来,纷纷采取更具有挑衅性的行动,并相互抱团取暖。所有这些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急迫因素。

3.中国周边战略本身以及周边国家对中国周边战略的认知。

冷战结束后,中国政府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不断调整和优化周边安全战略。在和平发展大战略目标下,中国长期以来坚持“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战略,在当前周边面临着复杂、甚至严峻形势的背景下,中共十八大报告仍然“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应该说,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基本面是成功的,也经受了周边复杂安全环境的考验。

但必须承认,中国周边外交策略上还是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其一,相对于对经济议题的重视,正常时期政治安全议题我们重视较少。在政治安全议题上,和平时期我们倾向于发表一些原则性的声明、宣言,危机时期我们往往陷入刺激一反应型模式,在危机管理上经常处于相对被动状态。其二,相对于对多边外交和多边制度的重视,对双边外交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大国关系中,我们往往重视双边交往;但在周边外交中,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对多边外交和多边制度建设给予了更多重视,甚至往往是在多边框架中讨论双边问题。例如,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机制的逐步健全;中国与东盟系列峰会所建立的多边协商机制;包括周边的俄罗斯、印度在内的金砖国家集团等。重视多边外交和多边制度建设是中国外交的进步性转型。但是,我们与他国的争端往往存在于双边,在危机管理、解决争端时,我们往往坚持双边谈判。多边合作的培育与双边危机处理两者往往很难协调,针对中国周边小国我们也加大双边外交的力度。其三,中国外交决策的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影响外交决策的内部制约因素增多且复杂。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但与改革开放前、甚至与10多年前相比,中国外交受到内部因素制约在上升。这些内部制约既包括中国社会广泛存在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也包括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特别是非外交部门介入外交事务导致外交部门和非外交部门的协调问题。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近年来一些军事问题专家在媒体上就一些热点问题的强硬表态,如放弃和平幻想、准备战争;不惜一战等等。军队、军人在中国对外事务中的话语权的提高,确实彰显了中华民族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也对与我争端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威慑效果,但必须承认某些军人的极端言论,与国内网络上一些激进言论相呼应,确实对我们的外交工作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周边国家对我和平发展的战略、对我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产生疑虑。

尽管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如核武器的扩散、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的压力,但从宏观和当前形势来看,中国崛起、美国的亚太战略调整以及中国周边战略调整更应受到重视。

三、软实力战略与中国周边外交

如何应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新挑战,目前国内学界大致提出了几种思路:

第一,以硬实力对抗周边挑战。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大程度上认为中国目前GDP是世界第二,再加上中国军事现代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因此中国的综合实力也应是第二。既然中国有这样的硬实力,中国就不必再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应该以硬实力对抗挑衅中国的周边国家,在解决领土争端中有所作为,以实力求和平。如前所述,以硬实力手段解决周边的争端问题,尽管可能彰显中国维权的决心和意志,一定程度上也有威慑效应,但从长远看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它会刺激亚太地区的军备竞赛,加剧中国周边的紧张局势。目前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军备竞赛比较突出的地区。中美之间为了抢占战略先机,在外太空、深海、网络和远程投射以及防御领域展开了竞争;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也不断演练和提高军事装备,为本地区可能的军事冲突做物质上的准备。中国如果利用军事手段或者通过硬实力的进一步提高达到阻遏本地区对中国的挑衅,可能只会加剧这一趋势,从而加强中国的安全困境。

第二,它为美国的进一步更深卷入中国的周边领土领海争端提供了契机。尽管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预示着它卷入中国周边事务问题已经成为现实,但美国卷入的程度、方式和手段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美国国内学界、智库甚至官方对其“再平衡”战略也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随着美国国务卿的更替,美国亚太战略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在操作层面可能趋于温和与务实,甚至也要平衡中国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在周边争端中进一步显示以实力解决的趋势,或者在美国看来中国武力解决问题的意图在加强,那么美国在其国内政治和国际盟友压力下可能走向与中国公开对抗。目前持“实力求和平”的人乐观认为,如果发生冲突,美国不会卷入,因为中美经济高度相互依赖,且中国目前的实力足以在与美冲突中对美构成重创。这种对美战略判断存在很大风险。从历史上看,战争往往都不是冲突双方理性计算的结果,而是在民族主义的压力下、在巨大的社会民意的推动下,政府不得不选择战争。因此,我们必须警惕这一点。在目前的世界格局中,美国的优势地位是明显的,中国政府和社会并没有做好与美全面冲突甚至局部冲突的物质和思想准备,因此管控好脆弱的中美关系需要我们谨慎运用硬实力资源。

第三,它不利于中国在周边甚至国际上的“和平意像”形成。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小国对中国的疑虑和恐惧心理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否与中国有领土、领海争端,这种疑虑心理都一定程度存在,据此它们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很难走成功。但多年来在中国和平发展、和谐世界、和谐周边战略的宣传下,以及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努力下,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虑有一定程度的缓解,认为中国可能会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但是如果中国以硬实力手段解决地区冲突,则会使中国是本地区“威胁意像”重新达成。一旦这样的意像形成则很难改变,对中国整体外交战略实施也将构成障碍。

因此,有中国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周边战略实践中应该重视软实力,包括软硬实力结合的“巧实力”,以软实力化解中国的周边争端,促成中国和平发展的正面形象形成。软实力内涵丰富,中外学者理解有很大不同。中国学者一般将公共外交、人文交流、民间交流、经济外交和多边外交等作为软实力实施的具体手段,我认为,这些手段更着眼于软实力本身的提高,把软实力作为目标。而本文所探讨的软实力,则更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战略的软实力,侧重于从工具意义上探讨软实力。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不只是软实力本身的提高,而是如何通过软实力战略的设计和实施缓解中国的周边压力,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

1.增强中国周边外交议程设置的能力。

国内学者苏长和从国际制度中议程设置能力分析了作为一种国际制度的软实力。所谓议程设置,就是“造事起势”,约瑟夫·奈称之为“制造情势”,通过各种公开或者隐蔽的手段,将事情发展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并且在外界看来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从而形成集体行动的共识。其实在中国的周边外交中,议程设置问题也是明显存在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成为主要议题;2001年“9·11”之后,2003年席卷中国和东南亚的SARS事件后,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合作推广到更广泛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多边外交、地区一体化制度建设、地缘经济合作成为本地区外交主要议程,直到2008年前本地区的领土、领海争端还没有成为焦点议题。但是,在中国崛起、美国重返亚太以及周边国家战略调整的综合因素作用下,以领土、领海、岛屿之争为表现的地缘政治竞争和传统安全问题成为中国周边地区多国的主要外交议程。日俄、中日、日韩岛屿之争,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的岛屿之争,中印边界谈判的僵局、朝鲜核试验、导弹试验以及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击等等,所有这些争端把中国周边地区多年的地区一体化制度合作推向即使不是完全夭折,也是受到了重创。而中国周边外交尽管创造性提出了一些新的话语,如“新安全观”,“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睦邻、富邻、安邻”、“和谐周边”等话语,但并没有引起周边国家的普遍认同,因此也没有达到重置周边外交议程的目标。这一点我们需要借鉴美国的做法,无论我们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内容和实质如何评价,但我们必须承认美国外交的议程设置能力确实很强。例如,“9·11”事件后,美国通过强大的外交影响力、广泛的大众传媒动员能力,把美国国内的反恐问题转变成整个国际社会的外交议程,即使以经贸合作为主要目标的亚太经合组织在2011年的上海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也发表的是反对恐怖主义的声明。再如,在东亚一体化渐入佳境之际,美国推出TPP战略,把以东盟主导、东亚国家为主体的东亚一体化建设巧妙转移到美国主导、美国认可的亚太国家参与的跨太平洋伙伴合作框架。还有,美国以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为由,积极介入南海争端,并试图把这个争端上升为东亚峰会的议题,改变东亚峰会只讨论经济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传统,在中国与东盟之间打下楔子。

因此,从软实力与中国周边外交关系看,中国急需增强本地区外交议程的设置能力,把本地区普遍关注的“传统安全”、“地缘政治”的焦点和“势”引导到关注经济或者其他社会议题上。当然,这种引导既需要中国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动员力,还需要中国有娴熟的外交技巧。这一点中国实际上也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例如,我们在上海合作组织的议程设置中,我们把诸多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异质文明和不同民族的国家统一到反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战略目标上,由此它们构成了上海合作组织主要合作议程。议程设置能力既要我们主动“造势”,也需要我们有意识“借势”,例如,朝鲜第三次核试验在国际社会引起群起而攻之、日韩等国国内有出现核试验声音的背景下,东亚核不扩散体系面临危机时期,我们能否擎起维护东亚核不扩散体系的旗帜,主动发起、召集和组织地区内的国际会议,既可以淡化我们陷入僵局的钓鱼岛争端,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现有的危机,也为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建设的正义事业做出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软实力也可以得到提高。

2.提高中国“外交精英”的话语权。

随着中国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参与中国外交决策的部门、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行为体也越来越多,中国外交话语体系也越来越多样,在这样多样化的话语体系中,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目前中国对外事务的话语体系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官方的话语体系,包括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报告、文件,外交部的公开声明、外交部发言人的讲话等,如“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官方话语体系反映了中国政府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是在对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国际格局、中国外部环境和中国外交政策趋势进行理性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较高稳定性、长期性和前瞻性,但正因为如此,它在分析具体外交问题上操作性并不强。第二种是“外交精英”的话语体系。外交精英主要分布在从事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研究的大学、智库中,这些“外交精英”熟悉国际和自身研究领域的问题,国内外信息占有比较丰富,很多学者还受过系统的方法论训练,很多学者往往成为某一问题研究的国际学术共同体成员。尽管他们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视角,但基本观点还是理性的,其政策建议也有很强的操作性,由于外交精英话语充分考量了国内外的外交环境,避免了极端民族主义的成分,因此国际社会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其分析成果价值较高。第三,军事精英的话语体系。近年来,随着中国与有关国家岛屿争端加剧,军队在中国外交决策中的地位相对提高,军事精英在决策体系中的话语权有所提高。军事精英之间尽管也有不同声音,但为了区别于“外交精英”,增强其在决策体系中的影响力,他们的立场趋于强硬,以战争求和平、以小战止大战,不断提高军备水平,军事精英的话语体系涉及战争与和平问题,在国际社会有较强影响力。第四,社会话语体系。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在制造和传播外交话语中的独特作用愈益明显,在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推动下,中国对外政策中的民间社会话语体系空前发达。社会话语体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声音,但由于外交事务相对复杂甚至专业,且要求有高度的理性思维,因此,社会话语很大程度上具有“非理性”特征。他们对外交问题的判断较多呈现硬与软、是与非、爱国与卖国等简单的二元思维。总体上看,在中国周边争端中他们趋向于支持、呼应军队精英的声音,质疑、批评、反对外交精英的理性声音。

客观地讲,随着中国社会多元化发展,在国内外事务中存在不同声音是正常的,政府最终的外交决策应该权衡不同声音。但目前的国内情势是,军事精英话语权在上升,其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在上升,社会精英话语在挤压外交精英话语。在网络平台上的公共事务辩论中,外交精英的理性声音往往被非理性的批评、谩骂声音淹没,导致在国际社会看来,中国社会受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鼓动而集体走向对外强硬,中国和平、发展、合作的对外战略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中国的国际形象受到损害。因此,中国舆论应该有意识引导社会尊重外交精英的话语,弘扬理性对话,创造健康的国内舆论环境,以推动中国与周边关系的稳步发展。

四、结语

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硬实力是基础,没有硬实力的提高,中国难以获得今天这样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和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但要提高硬实力对中国外交的正能量,当前迫切需要重视软实力战略。这不是外交的软与硬的问题,而是从大战略出发对中国总体对外战略的规划,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考量,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面对周边特别是东亚有关国家对我周边战略的不信任,我们更应该在周边关系中重视软实力战略实施。

如何在中国的周边外交中通过软实力战略优化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我们以往的经验是强调中国文化在周边的传播、中国参与并积极构建国际制度、中国外交本身的合法性建构。这些在总体上当然有利于中国在周边软实力的提高,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周边的和平形象。但是,面对中国与周边岛屿纷争的复杂局势,面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推进,特别是面对中国国内日益多元且带有民族主义情绪的公众舆论对中国对外政策制定的牵制,上述战略似乎适应不了维护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目标。我们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周边的软实力战略应该侧重于内外联动,既要运筹外交,也要经营好国内。因此,周边外交中的议程设置与国内公众舆论的理性导向就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责任编辑 刘蔚然]

作者:冯永利 方长平

第4篇: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摘要】今天的我国,正处于近两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周边的国际形势。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一环。周边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安全利益,事关国家和平发展和战略机遇期的实现。而我国的国际战略环境,除了大国的关系因素之外,周边形势及相关国家的战略选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中国

安全形势

周边国家

争端

【正文】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缘方向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即陆地环境明显趋于和缓,而海洋环境则趋于紧张和严峻。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

首先,分析我国周边安全的基本特点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点:

(1)邻国众多,政治格局多极化; (2)陆海兼备,自然环境差异大; (3)东强西弱,经济发展不平衡;

(4)各国间矛盾交织,军事冲突次数较多。 而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有: (1)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 (2)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 (3)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

(4)少数分裂势力影响边疆安全稳定。 并且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也具有两重性:

从地理角度看,有利方面:我国是一个大国,大国本身就是维护周边稳定,确保安全的有利因素;不利方面:地理位置和地缘环境的特殊性将长期制约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改善。一是边界线漫长,由于缺少天然安全屏障,易遭外敌入侵。二是强邻之多为世界罕见,给我国安全造成了巨大压力。三是众多邻国中某些仍与我存在领土领海争端,使我周边安全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四是多个热点并存,使我国安全面临不同程度的威胁与挑战。

从社会角度看,有利方面:(1)我国内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争取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我国与周边国家不断发展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改善了我国的总体战略环境;(3)我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争端或正在得到解决或暂时搁置,有利于我国安全环境的改善;(4)我周边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棘手的内部问题,缓解了我国安全面临的压力。不利方面:(1)美国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遏制政策,不断插手我周边地区事务,对我国安全构成了最大威胁;(2)我周边某些国家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增大了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3)“台独”和民族分裂活动的存在使我国面临严峻的反分裂和维护稳定的斗争;(4)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经济安全问题。

其次,简单分析目前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

(一)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

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我国构成最大威胁的国家。苏联解体后,其继承者俄罗斯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回缩到我国北部方向,而美国作为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对我国周边格局的影响力进一步上升,已成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国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美国的影响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样性,一是保持直接的军事存在,二是发展同我国周边国家的军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预地区热点问题和危机。当然,目前美国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大都是间接和潜在的,而且其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在遏制我国的同时,也同我国进行“接触”与合作。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缓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美国对我国的威胁。

(二)日本与中国安全

中日关系在1972年进入正常化。至今38年有余,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却有存在着许多隐患。人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事件更是说明了中日在东海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日本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近些年来,双方的各项交流合作逐步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关系的发展已成大势所趋。在应对朝核问题上,美国逐渐明白举行多边商谈,才是寻求问题一揽子解决的最佳途径。而我国在六方会谈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且在会谈过程中显示了发展壮大的我国能够给地区带来和平稳定。我国不但说服朝鲜放弃核武器,重返核不扩散条约,也说服美国放弃以武力攻朝的想法,让朝鲜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综合而论,新世纪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时起时伏、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四)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我国北部地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邻国。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好状态,并且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动摇。因此,该地区的政治格局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俄在对外政策上,其作为欧亚大国的地缘政治决定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实施欧亚并举的双头鹰外交。西部,把外交重点放在独联体地区,对欧盟签署“通往未来路线图协议”。对美,虽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内不会发生直接的冲突与对抗。在东方,则加强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方位关系,同时积极参与朝鲜核问题。两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也表明两国的军事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两国政治走向合作的体现,为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奠定了基础。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五)中国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以及近日我国与菲律宾的黄岩岛事宜,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其中南沙群岛位于中国南海南部,是距离我国大陆最远,分布最广的、岛礁最多的一个群岛。南沙群岛及其海域的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他处于我国同东南亚各国交往的重要纽带,是为我国南大门的第一道海上屏障,也是包围海上通道的安全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在我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影响下,南海地区基本上处于稳定的局势。但是1999年我国驻南使馆被炸以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过展开了新一轮对中国南海岛屿的争夺;南海问题正在趋向国际化。在地理上南海北包围在东南亚国家之中,涉及东盟数国的利益;美、日、印等国际势力在以不同的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介入或插手,这些国际势力的渗透是南海问题更加错综复杂。

最后,回顾2011年,中国社科院专家近日将发布新一期《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在中国周边同时正在形成一种多极力量结构,在短时间内构成了中国相对安全的周边环境。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它与亚洲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在此同时,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烈了。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加上普金的当选,它的综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没有受到根本的打击,东盟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印度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加,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一地位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由中国、日本、美国、俄国、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任何一极,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取得优势。在多极均势结构中,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但是其作用一是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二是不会得到东盟和印度的无条件支持,没有什么利益会促使印度和东盟放弃他们长期遵循的独立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卷入美国同中俄的对抗中去。中国是本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与和平的对外政策,中国将会对这一结构的稳定作出贡献。

总之一句话,中国的周边环境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而又相对稳定安全的局势,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强,将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5篇: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

与思考

学院:网络工程

专业:信息安全

目录

当前我国的周边分析形势与思考 ................................................................................................... 1 提 要 ................................................................................................................................................ 3 关键词 .............................................................................................................................................. 3 导语 .................................................................................................................................................. 3 一.我国周边地区形势的基本概况 .................................................................................................. 4 二. 地区分析 .................................................................................................................................... 4

朝鲜半岛 ................................................................................................................................... 4 日本........................................................................................................................................... 5 东南亚....................................................................................................................................... 6 俄罗斯....................................................................................................................................... 6 印度........................................................................................................................................... 7 巴基斯坦 ................................................................................................................................... 8 三.我国周边形势思考 ...................................................................................................................... 8 调查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提 要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步入新世纪10年,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呈现着更明显的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此时,我们更应明确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安全因素。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态势。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

中国 安全 周边形势 安全环境

导语

为了调查对我国周边形势的了解,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做了社会调查。调查以问卷形势,深入的社会各个角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表明,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呈现着更明显的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此时,我们更应明确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安全因素。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我国周边特别南海地区的交不安全。

一.我国周边地区形势的基本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陆海邻国最多的国家。陆上邻国15个从东到西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海上邻国8个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邻居”那就是美国。邻国数目的众多使得我国周边承受巨大的安全压力。

一如古语所云:唇齿相依,唇亡而齿寒。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一环。周边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安全利益,事关国家和平发展和战略机遇期的实现。中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政治格局依然呈现出“陆缓海紧”的态势。

二. 地区分析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的局势发展可谓始终牵动着大国利害关系,影响着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朝鲜于宣称,针对最近朝鲜半岛“非同寻常的局势”,朝鲜将采取新的先进方法进一步加强核遏制力,以应对美国的敌视政策和军事威胁。新时期的朝鲜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朝鲜与美国,韩国的矛盾以及利益冲突可谓是根深蒂固,不排除未来以武力解决朝核问题的可能性。朝鲜半岛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接壤国,是我国东北部战略缓冲的要塞。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日本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可谓是曲折坎坷。中日两国在处理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的对抗正迅速从政治层面扩展至民间,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将有可能逆转为战略对抗关系。中日间对抗不断升级也波延到文化经济领域。日本不断突破二战以来的军事限制,其实施海外军事干预意志和能力的增强将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和中日冲突的隐患。虽然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

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中日关系又是国际关系中复杂的一环,充满了许多变数。这些变数无疑给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中日关系的走向,不仅是中日双方所关心,也为世界各国政要所注目。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国际因素的影响。

东南亚

东南亚国家对外战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依托于一个地区性的同盟。东南亚地区形势的振荡还体现在海洋上,尤其是南海形式更是趋于复杂化,其中南海海权争端及岛礁主权争议颇为剧烈。受到政局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东盟各国的经济受到打击,海外市场缩小,外资流入减少,旅游业衰退,如何实现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成了东盟国家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虽然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存在南海“海权”争端,但总体形势是平稳和可控的。双方在经济上有竞争,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两方的关系必将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密切,无论是合作的内容还是合作的层次,都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俄罗斯

所谓战略伙伴关系,是指我们两国在总的、重大的、战略的和主要的国际关系和国际问题方面进行协作。这一战略伙伴关系只能发展,不能后退,只能深化,不能停滞。为什么?从中国方面来看,至少有三点理由:第一,中国确定20年的战略机遇期,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需要国内有稳定的形势,希望周边国家和地区有稳定的形势,也希望国际形势比较稳定。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具有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稳定和发展与俄的关系非常重要;第二,当前台海两岸关系比较紧张,而且前景具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

在海峡两岸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我国北部边境的安宁更显重要。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对我们的理解和某种形式的支持对我们非常重要;第三,美国在战略上把中国作为21世纪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采取各种手段遏制中国,而稳定、友好与合作的中俄关系是我们保持大国关系平衡的重要因素。我认为,对于俄罗斯来说,也有三个原因使它需要和中国保持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一是俄使经济实力翻一番,然后继续发展,逐步恢复俄罗斯的经济大国地位。这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保持和发展睦邻合作关系;二是美国以及北约仍然在遏制俄,通过北约不断东扩,挤压俄罗斯在前苏联地区特别是独联体的空间,这对俄不利。从应对北约东扩,改善地缘政治环境考虑,加强俄中关系对俄非常重要;三是从外交战略上看,和中国一样,俄罗斯也反对单边主义,而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建立合理的国际格局和国际政治秩序,特别是进一步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方面俄罗斯需要和中国一起努力。

印度

中印两国外交政策都是独立自主、追求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印两国的外交实践表明,两国不仅在诸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发展,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等问题上持相似的立场,而且在反恐、核安全保障以及在一系列国际和地区事务方面有着类似的主张。中印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的战略利益,这是双方开展合作的坚实政治基础近年来,两国在联合国、多哈回合及其他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上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就是有力的证明。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是我们的好伙伴。

三.我国周边形势思考

在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从苏联解体以及冷战历史教训得出,国家的竞争主要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发展中心,以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是确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

调查总结

从以上对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可以看来,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 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维护国家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需要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下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 参考文献

《迈向21世纪的中国形势与政策纵横谈(漆权等)》 《宏观中国:形势.问题.对策(石齐平)》 《形势与政策(张清学)》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周边形势(薛君度)》

第6篇: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周边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既面临着需要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也面对着需要认真对待的严峻挑战。这一判断,应成为我们正确看待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我们面临的国际机遇

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目前,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军事干涉主义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诱发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各种动因仍未消除并有所增强,但各国人民要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和平力量继续壮大,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这必将继续为我国的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

美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世界各类经济组织、经济区域一体化和世界统一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其结果必将进一步推动商品、技术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从而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家间的经济依存性不断增强;由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一些传统产业正在向其他国家转移。这就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分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并获取比较利益,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3.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20世纪后期兴起的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革命的影响,毫无疑问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作为“构成21世纪的最强大力量之一”的信息技术,已跨越其产业边界,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渗透,并通过商业化不断开拓新的世界市场,引发巨大的新的市场需求。全球范围内的科技进步浪潮,为我国在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4.美国称霸全球的“雄心”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美国的胃口太大,结果正应验了《红楼梦》中“大有大的难处”一说。一个小小的伊拉克便让其难题丛生。美国到处插手,但却是按住了葫芦起了瓢,手忙脚乱,难见成效。美国现在的处境,极像毛主席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所说的那样:它每侵占一个地方,就为自己的脖子上套上了一根绳索。 5.美国经济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前几年,学界绝大多数人认为美国经济现状与前景总体上很好,但现在认为美国经济潜伏严重危机的人在增多。2001年前后美国股市泡沫的破灭,以及近3年里美元对欧元贬值35%,都是美国经济潜伏严重危机的反映和释放。当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同时集中体现经济的政治互动性极强,所以美国经济在短期内变数很大。任何事物都逃不脱他的规律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美国政治上、军事上的霸权主义,是以其金融霸权主义为基础的。目前,美国实际上利用着全世界净储蓄总额的72%。但美国共有7万多亿美元的内外债;其债权、债务相抵后,国际净债务达2万多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一国货币下跌需要三个最基本条件,这就是大量的贸易赤字、财政赤字和投资者的信心下降。1980年前,美国对外贸易通常呈现顺差,而2004年对外贸易赤字已攀升到6000多亿美元。2004年的经常项目赤字为6600亿美元,财政赤字也已超过4200多亿美元。这三大赤字都创下历史新高,在近期内决不可能大幅下降。可以说,现在美元较大幅度跌落的基本条件都已具备,是否大幅度跌落,只欠持有美元者信心进一步大幅下降了。

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曾提出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论”,将60年左右划为其经济兴衰的一个周期。有学者认为美国经济的现状正印证了“长波论”,美国经济长周期中的扩张时期已经结束,现已进入衰退时期。美国经济要走完这一衰退时期,有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以“9·11”事件为标志,美国霸权主义已经开始从其顶峰上跌落,这极有可能成为事实。 6.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已开始有所复兴。

这是由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根本性矛盾所决定的。美国领衔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是柄双刃剑;它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资本所雇佣的人数愈来愈少;而产品价格和质量却愈具竞争力,因而产品的市场便愈具全球性。现在,从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产品到牙膏、洗衣粉等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都是那几家知名品牌。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技术革命并不能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与此相反,恰恰是加剧了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对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群众的剥削。科技进步非但没有消弥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穷国穷人越来越穷、富国富人越来越富的现象,从而必然引发不同国家、政治派别、种族、宗教势力等在全球范围内各种形式的摩擦和纷争。随着全球范围内两极分化日益加剧,这种抗争的“铁的必然性”必然会表现得更为充分。这就为社会主义思潮、理论、运动和制度在全球范围内走出低谷并引领新的高潮创造了条件。

7.美国等西方国家有求于我的方面不少。

如:我国有当今世界最大的尚未开发的市场,这是现在世界上最为稀缺的资源;我国握有美国数千亿美元的国债,这对稳定美国乃至世界金融市场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每年输往美国等西方强国大批物美价廉的消费品;我国进入经济大国行列,宏观经济走向对美国乃至世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在许多国际事务问题上,都企图要我国配合。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中美关系不会坏到哪里去,并能保持比较平稳的关系。

第7篇:怎样看待中国当前的周边形势

正确看待当前中国的周边形势

和平年代耳边的警钟

尽管已经远离了金戈铁马的饮水河,尽管已经用不着醉里挑灯看剑,尽管我们已经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可是,朋友,在你的心中是否还存在一片绿色呢?当前我国的的各种形势,需要我们去关注,去了解。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中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统一的大国,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是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

当前周边形势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

日本政局持续动荡。先是鸠山由纪夫前首相因驻日美军基地搬迁问题等处臵失措于6月份被迫辞职,由菅直人出任民主党新党首并于6月8日出任新首相,接着是7月11日举行参议院改选,由于菅直人的消费税改革方案“得罪”选民,致使由民主党与国民新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失利,在野党占据了参议院过半数议席,在野的自民党赢得选举、成为参议院第一大党,日本由此再次出现了朝野政党分别控制众、参两院的“扭曲国会”,民主党执政难度进一步增大,日本政局前景自2009年9月“变天”后重又趋于动荡不定;

朝鲜政权“换代”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9月28日,朝鲜劳动党召开党代表会议,选举朝鲜劳动党最高指导机关。在朝鲜劳动党历史上,党代表会议只在1958年和1966年举行过两次。此举表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培养“接班人”的“紧迫感”增加。与此同时,在南太(平洋)地区,连政局一向平稳的澳大利亚居然也发生“政变”,陆克文总理因矿产资源税政策失误等严重影响其工党年底选情,陆克文迫于工党内部巨大压力提前辞职,吉拉德出任工党新党首并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吉拉德于7月17日宣布将澳大利亚议会选举提前到8月21日举行朝鲜“货币改革”以失败告终,国内经济困境加剧。

当前中国形势

当前中国周边动荡呈现普遍化、常态化、复杂化乃至一定程度的联动化,其中又以一国内部的政局不稳居多,也有两国之间的冲突甚至对抗,还有大国强权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

就经济而言:中国,目前处于守势,而日本,美国等国家是出于攻势。他们视中国为未来国际地位的最大挑战者。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迅猛的发展,举世瞩目。成为21世纪的世界大国。

就意识形态,社会体制而言,中国目前处于转型期,相当于落后世界先进主流50年。但是这种珠江、 形成的并且正在完善的社会体制一旦崩溃,势必将**频仍,民不聊生,

对当前中国而言,最大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台湾局势,关乎世界格局,牵涉中,美,日,俄世界各国,这也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而对中国台湾的回归有极极大异议的无疑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与台湾:“渊源”颇深,单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家都在观察对方的举动。中国与日本在东海的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脑参拜神社也时常引发中国民众被屠杀留下的伤痛。

周边国家的重要性

首先,在国家安全上,周边地区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捍卫中国主权统一与领土完整、开展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是中国防御外敌入侵的前沿与前哨,是中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缓冲带与战略屏障。

其次,在政治与对外战略上,周边地区是保障中国国际政治利益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崛起与成为世界大国不可逾越的环节与必经之地,是中国今后崛起为多极格局中单独一极的主要支撑点与战略依托带,是中国与其他力量中心打交道的主要平台。中国崛起与和平发展对外主要体现在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上升,周边地区是中国对外展示实力与施加影响的主要场所,是中国对外发挥国际作用的主要地区,是中国担当“负责任大国”力所能及的主要舞台。

再次,在经济上,周边地区关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市场,也是中国能源与资源进口的主要来源,还是中国能源资源进口战略通道(陆上油气输送管道与铁路、海上航线)的集中区域。

解决措施

应建立稳定和谐的周边环境:我国的周边外交立足于国家的战略利益,在与周边各国的交往中,我们注重外交理念的和平性,军事战略的防御性,安全政策的合作性,承认各国的自主性,尊重地区的多样性。

和平协商,合情合理的解决边界纠纷。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指出,一要尊重历史和现实,和平协商,互相尊重各国的利益,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巩固的国防,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人民安居乐业。人民解放军正向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不断发展和提高。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高效能的司令机关。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没有健全的、具有头脑作用的、富于科学的组织和分工的司令机关是不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号召,强调“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队现代化”。这是对“建立强大的国防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目前,人民解放军正沿着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道路,为达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要求而继续奋斗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 政策 ,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科学技术创新。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从小学,中学,高中,我们都接受过教育。可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却未真的理解过当前中国的各种形势,这是一直在我心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正确认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自觉维护我国安定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

第8篇:当前中国周边形势及大国关系

政治与行政学院

2012级2班

201203140240 杨皎

摘要:当前,国际格局正处于"一超多强"向多极化的巨大转变之中,大国关系也显露出明显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冷战后,世纪之交的世界处于“一超多强”格局。美国凭借其超级大国的实力暂居主导地位,中美关系既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大变数 ,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虽然比较稳定 ,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潜在危险。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对的最大挑战有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中日钓鱼岛主权问题等。

关键词:合作共赢,和平发展,战略互惠,朝核试验,六方会谈 中美关系发展现状及特点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相对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和平的,繁荣的国际环境与经济环境,所以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发展好中美关系,以展开更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上的合作,以便发展自己。相比之下,美国处于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其政府更关心维护国家利益和他的霸主地位,美国现阶段的对华战略方针应该在大体上维持现状,尽量将中国融入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轨道,同时防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

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中美关系的现状似乎还跟一件事有关系——“911事件”。在911事件之后,布什似乎略有收敛,因为他推行的“单边主义”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甚至是盟国的不满。美国人也意识到:脱离整个世界,美国是无法生存与发展的。因此,美国与中国的关系进一步好转,以利用中国加强他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并帮助他进行反恐斗争。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新航程的显著特色。 新的航程展现新的前景。只要中美两国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就能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作出贡献。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无论是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还是从地缘文化来说,中日两国人民的利益都是紧密相关的。中日关系的发展走向,影响并制约着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还影响着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中日关系现存在的主要特点有四:一是经济合作日趋密切,政治摩擦接连不断;二是重要性上升,信任感却下降;三是合作与摩擦并存,但双方都努力防止关系的破裂;四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受制于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由于是东亚邻国,又存在着难以解扣的“历史情结”,中日之间在战略层面上的“不信任”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安全困境”的作用较诸中美关系更形明显。同时,两国又都处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期,中国正在崛起,而日本正在争取成为“正常国家”。经济崛起的中国与政治崛起的日本之间“不信任”与“安全困境”的消极作用,使两国在政治及军事安全领域的战略互信短时间内尚难建立。

在国家层面,中日关系中的“认同危机”反映在两国国民心理上,表现为情绪对立和感情龃龉。日本右翼政治势力的推波助澜,加大了两国民众的感情距离和心理落差,应有的友好求同气氛渐渐为国家利益碰撞的现实所替代。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问题、台湾问题、两国军事力量发展及今后各自战略动向等问题相互交错,使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几乎超越了中美关系。

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国家战略的转变和对外政策的调整,中日两国关系正从“特殊”向“普通”的方向转变。通过两国首脑互访,中日关系出现了改善和发展态势,为缓解双方相互疑虑,增进战略共识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外界舆论把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和2007年4月温总理访日分别形容为“破冰之旅”和“融冰之旅”。福田首相2007年年底访华和2008年5月胡主席访日,启动了国家最高层次对话,为构筑日中战略和解与合作“双赢”的“战略互惠关系”起到了“铺石垫路”作用。“共同的战略利益”终于催生出中日两国间的战略互惠关系。

当代,和平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中日两国也会在这个大前提下发展两国关系,和平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内是两国关系的重点。我们要努力使两国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合作发展中达到共赢。以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具战略性的视角寻求两国共同利益。共同致力于实现地区稳定和繁荣。克服双边关系的脆弱性,稳定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集中力量解决互利合作的现实问题,维护和发展战略互惠的长远利益,理智爱国,实现中日两国永久和平友好合作的大目标。

朝核问题及中国对策

朝鲜是世界上经济较落后、军事支出占国民收入比例较高、国民生活质量偏低的国家之一,现国家总体水平相当于中国60年代。

中国和朝鲜自古以来就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1949年10月6日,中朝两国建交。从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美援朝,到1961年7月11日,两国签署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从朝鲜战争开始,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的严重困难,向朝鲜无偿提供了几百亿人民币的资金和几百万吨的物资。中国一直还以很低廉的价格把矿产品出售给朝鲜。中朝双方宣布成立罗先经济贸易区管理委员会和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管理委员会。 朝鲜与中国是一体的。甚至可以说,朝鲜是中国打的牌。朝鲜是中国在东北亚的缓冲,中国不会轻易丢掉它。可以这么说朝鲜为中国的“小兄弟”。

然而,由于出于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信心、外交突围等多因素的原朝因朝鲜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一再的在领土上进行了危险的核武器研究和试爆。严重危害了中国周边及国际环境的安全。自2002 年10 月以来,朝核问题一直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朝鲜核试验带来的影响:

1、朝鲜核试验破坏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2、朝鲜核试验使东亚地区成为了潜在的战争策源地。

3、朝鲜核试验使美日关系更加紧密。

4、对中国东北的边陲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为解决解决朝鲜核危机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共同参与六方会谈。会谈于2003年8月27日开始,到2007年9月30日为止,共举行过六轮会谈。2009年朝鲜宣布退出之后,六方会谈至今一直没有复会,被普遍认为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即使在目前形势下,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仍坚信必须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手段解决朝核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六方会谈虽然并非完美有效的方式,但仍是在目前形势下外交解决朝核危机的唯一为各国接受的现实方式。

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积极参与对朝鲜核问题进行的系列国际管理。朝鲜半岛局势和平稳定符合中国战略利益,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中国坚持和平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调和朝鲜核问题争端。中国政府明确对朝鲜核问题的立场。即 主张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以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维护核不扩散体制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希望各方保持冷静,避免采用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行动。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会更加激烈,但和平、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是整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的经济外交,既为中国利益而来,更为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利益而来。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丘吉尔。

时殷弘:中美关系与中国战略【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期

.韩一敏:试论中美关系正常化与台湾问题【J】,《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

郭震远: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变化与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2期 .时殷弘: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形势【J】,《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7月 巴殿君:21世纪中美双边关系中的台湾问题【J】,《东北亚论坛》,2007年9月 黄大慧:《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政治--中日复交政治过程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203页

黄大慧:《日本大国化趋势与中日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史桂芳:《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与中日关系》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朝核问题-百度百科

第9篇:形势与政策当前中国周边形势及大国关系论文

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西”主导了“东西关系”,“北”主导了“南北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超强实力地位和突出作用。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极化的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

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主导地位的下降。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G8会议向“G8+5”会议的演变。很多全球政治、经贸和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在G8体制中得到解决,而必须邀请这些新兴经济体参与决策,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议题、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俄罗斯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出现尖锐化和长期化的趋势

美国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对立以及在安全上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冷战时期美苏矛盾的延续。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更是根深蒂固,是植根于文明、信仰和价值观的冲突。现在出现的新趋势就是俄罗斯与伊斯兰极端势力有可能结合,某种程度上形成对抗美国的合力。如果这一结合出现,必然导致美国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国际环境将更加恶劣。

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内部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表现出逆向演变的趋势 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有两大支柱,即强大国力和联盟体系。美国联盟体系中欧洲是最重要的部分,北约一体化组织是最主要的机制。冷战结束后,由于外部共同对手苏联的解体,欧洲对美安全合作的愿望下降,在主要的威胁认知上与美国的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与被布什称为“老欧洲”的矛盾更加尖锐。另外,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欧盟成为欧洲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的主导力量,对美独立性增强。欧盟正面临着东扩后的内部协调和其他复杂问题,欧洲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事务解决和加强欧盟内部团结上,而不愿意过多地承担北约责任,受美国调遣。另外,美欧经贸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欧元的崛起势必冲击美国霸权的基石——美元霸权,影响美国利益。

总体上看来,国际格局正经历“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互动频繁,相互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资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延续着先较量,后合作的传统,但奥巴马却改变了这一惯例,自上台之后就不断向北京释出善意,强调中美合作的必要,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时代出现了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

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后,把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念确立为白宫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华政策呈现出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上,克林顿坚持与中国的人权状况挂勾,人权问题成为当时困扰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1994年,克林顿签署美国对外关系授权法,公然声称要提高台湾的国际地位。1995年,时任台湾领导人李登辉访问美国,触及中方底线。中美关系因台湾问题的冲击出现严重倒退。

从1996年开始,白宫逐渐调整对华政策。时年5月,克林顿宣布无条件延长对华最惠国待遇,进而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和北京达成协议,中美关系触底反弹。 1998年,连任之后的克林顿延续对华接触政策,并对中国进行了长达9天的访问,中美关系进入稳定发展的新时期。

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白宫一度把中国定位成地区安全的威胁和战略竞争对手,对华政策再趋强硬。时年4月,他宣称将竭尽所能协助台湾自卫,并扩大对台军售。而当月发生在南海的撞机事件,更使中美关系再度降至冰点。

9·11事件的发生改变了白宫的对华政策。小布什意识到,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少不了中国的合作。2002年,中美两国元首实现互访,小布什明确宣布不支持台独。2005年,白宫把北京明确定位成利益相关者,期待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积极角色,中美关系再度回暖。 相比之下,奥巴马上台后的对华政策有着完全不同的参考背景,金融危机的阴霾和中国的迅速崛起,令白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

于是,上任不到一年,这位立志变革的美国总统在气後变化,清洁能源,中美贸易,国际金融秩序,以及地区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寻求与北京对话,并不断强调中美合作的重要性。

从上海到北京,不论是与青年学生的互动,还是和中国领导人的会晤,奥巴马的首次中国之旅尽显平和与谨慎。除了在经贸和人权等问题上不愿多作让步之外,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展现出别样柔情,中美关系也呈现出更为密切的发展态势。展望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在下述几个重要方面将会逐渐有较好的提升和发展:

一、美中两国战略经济对话将继续保持下去,而且会更有绩效,更有实质性的提升,而不存在美中战略经济对话可能被奥巴马政府中止的可能性问题。

二、美中战略(政治)对话,也将会在更高、更新的层面上向前发展,对话的层级将会仿效美中战略经济对话,提升到国务卿级别。

三、美中战略军事对话,也将提上日程。可以预料在加强和提高美中军事交流程度和层级的基础上,势将逐渐过渡到美中国防部副部长级定期对话,并顺势最终实现美中战略军事对话的部长级层次。

四、奥巴马政府会如奥巴马本人所说的乐见一个强大和平的中国的崛起。虽然奥巴马也曾说过中国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是竞争者,但是奥巴马本人及其政府的对华认知和对华政策,势将因上述三大关系的改善及改进,必将会演变成:中国既不是盟国,也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是可靠的可信任的合作伙伴。为此,奥巴马政府将会希望、要求、请求中国同美国一道承担更多的世界大国责任,发挥更大的全球大国作用。

五、台湾问题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是美中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奥巴马政府将会在布什政府的台湾政策基础上,回归克林顿政府的“三不政策”(

一、不支持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

二、不支持台湾独立,

三、不支持台湾加入需要会员国身份的国际组织)。而且也自然会把对台关系纳入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框架内,逐渐减少对台武器供应,并尽力促进两岸和平

解决分歧,乐见两岸和平发展。这一点既是由中国的对美政策、美国国内和国际形势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国国民党马英九执政排除台独后,两岸已经进入良好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所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实力地位的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约1万亿美元。21世纪的头8年,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第二,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20多年来中国海军、陆军、空军等的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发展模式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世界各地“中国热”持续升温。正确认识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就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胡锦涛同志在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的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既要正视我国全球性影响日益扩大的现实,同时又要坚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定位,要坚持承担与我国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新形势下,我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同各大国的关系总体稳定。一批发展中大国加快崛起,推动世界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深入发展。我国在当前的国际体系改革进程中处于相对主动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建设性作用。在准确把握机遇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挑战。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的一面仍很突出,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不容忽视。不少国家对我国快速发展尚未做好心理准备,我国将长期面临外部各种牵制,将不时受到“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干扰。

上一篇:幼儿园花样跳绳教案下一篇:松木桩支护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