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经济形势

2022-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当前经济形势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理性思考

摘 要:2014年2季度经济数据出现下滑,多项经济指标不及预期值,市场由此产生悲观预期情绪,出现了所谓的“市场悲观论”、“市场崩溃论”。本文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运用IS-LM模型,对当前中国经济整体形势以及“悲观论、崩溃论”做具体分析和理性思考。

关键词:凯恩斯理论 信贷循环 利率 稳健 资本边际效率

2014年,我国7月和8月的经济数据出炉后引起了各方关注,由于各项经济指标均有下滑,出现了认为中国经济再次来到“十字路口”、预测年终经济增长目标不达标等,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市场悲观论”、“市场崩溃论”等各种论调,并期望政府采取降息等强刺激政策措施。

本人认为,导致中国目前出现的市场悲观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从国内来说,中国经济数据持续的下降,各项经济指标不及预期是导致市场悲观的主要原因。

工业投资增速继续呈下降趋势,2014年1-5月同比增速仅为14.0%,增速较一季度回落1.0个百分点。出口方面,1-5月出口交货值累计增长4.9%,增速较一季度回升0.7个百分点,与去年年底基本持平,表明我国工业品出口略有好转。消费保持平稳增长,今年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1%,与一季度相比有所回升,今年以来消费增速呈持续微幅上升态势。

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与一季度持平。从当月看,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8%,比4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5月份比上月增长0.71%。分产品看,与一季度相比主要产品产量整体上呈回暖态势。钢材、水泥、原油加工量增速较一季度分别回升0.8个、0.1个和1.6个百分点,汽车产量与一季度持平,发电量和乙烯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均为0.1个百分点。

1-5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PPIRM)持续负增长,分别下降1.9%和2.1%,其中PPI较一季度收窄0.1个点,PPIRM与一季度持平。5月份, PPI和PPIRM同比分别下降1.4%和1.8%,降幅分别较上月收窄0.6个和0.5个百分点。至今PPI已是连续27个月下降,这说明工业领域通缩十分明显,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

1-5月,全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0%,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但较去年同期回升0.4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4.6%和5.1%,增速较今年一季度分别回落0.4个和0.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轻工业用电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重工业提高0.6个百分点。从历史走势看,工业用电量增速已连续三年处于个位数增长区间,整体持续低位运行。

上述经济数据反映出中国现今经济存在放缓趋势,经济增速从数据看来在下降。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中国经济悲观甚至崩溃。

二、国内一些经济学者受到国外唱衰中国论的影响,对市场持悲观态度。国内房产大亨相继发言预测国内房价仍会持续下跌,并且和由于实际中国的经济放缓导致的房价下降相符合导致了市场悲观论的加剧。

三、国内相继发生“超日债”违约等一系列金融风险更加剧了市场的悲观情绪。

四、从国外看,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化市场和生产链的地位提升,中国经济的下滑牵动着世界各国的神经,大量关注世界经济危机传递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知名学者都纷纷加入“中国危机论”和“中国崩溃论”的大讨论之中。以鲁比尼、克鲁格曼、席勒以及艾钦格林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学者先后抛出了不同版本的“中国崩溃论”,使本轮中国经济悲观主义思潮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并使很多市场人士坚信,中国必然是本轮全球经济危机的落脚点。

综上所述,国内国外共同引发了中国悲观论甚至崩溃论,紧接着引发了市场关于“央行全面降息,调整利率”等的强刺激政策的猜想。

那么我国经济发展真的走向衰落了吗?本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并未走向衰退,而是逐步走向稳健。本人以08年后的中国经济数据通过凯恩斯理论和IS-LM模型来分析我国经济目前的现状。

在过去,政府一直以促投资,稳增长为目标,以提高GDP为核心,大力引进刺激投资,从而使我国进入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过去,以三架马车为核心拉动中国经济发展,而其中主要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中国经济,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刺激政策拉促投资从而拉动GDP的增长,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本人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过度投资造成的市场存货量激增,而需求量增长速度小于投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市场存货量的大量增加,进而促使资本的重置成本增加,企业缩减规模,最后导致物价下降,国民收入降低。

首先,从通胀波动来看。上图为中国近年来CPI和PPI数据走势图,我们以08年以后数据进行比较,金融危机后,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促进投资增长来复苏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经济。由图可看出,09年后我国CPI和PPI进入了一个高增长期,增长趋势一直持续到2011年下半年,CPI和PPI才开始出现缓步下降的趋势,2012年2季度后趋于稳定并且平缓上下波动。CPI和PPI能部分的说明通胀水平,09年后,我国出台政策促投资,以此来振兴经济,物价会相应的做出波动。

根据凯恩斯货币价值基本方程式,由方程式可知

其中Ⅱ表示整个产出的物价水平,I表示新投资商品增长额的价值,S是储蓄总额,O表示用该商品量单位衡量的在一单位时间内的总产出,W1表示每单位的产出的收益率(即效率收益率),由于还需考虑外部环境的均衡,即L=B+G,(这里我们暂且不考虑外部均衡,这里笔者意在说明投资增长对于物价变动的影响)。所以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均衡状态即为I=S,所以,当I>S时,对整个物价而言就表现出上涨的趋势。[1]

国家通过货币供应量增大也会导致物价的上涨,上图为我国货币供应量环比数据走势图,从图中可以发现自08年后我国货币供应量增加率呈上下波动趋势,但是供应量高位居多,根据LM方程式:

其中M为名义货币量,P为物价水平, 为实际货币量,Y为总产出,r为利率。等式右边为流动性偏好(即货币需求量),当 时,即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会导致物价相应上涨。

因此,从物价波动状况来看,08年后前期物价上涨表明了政府促投资复兴经济的决心,通过增大货币供应量和增加投资率来促进企业利润上涨从而扩大规模、促进就业、提高GDP。但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政策促投资刺激生产导致了物价相应上涨,于是促使资本的重置成本的上升,由于有效需求的增长不及投资增长速度,于是大力促进投资复苏经济的后果便是成本攀升,需求不足进而导致存货量激增,这时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开始下降,企业便开始缩减规模,裁减人员,一些热门产业更是如此。

房地产行业最为典型。纵观楼市发展,从2000年开始急速发展,2006年后进入了一个繁荣期,不断推高的房价也拉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甚至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楼市的影响也是很小的。

2014年1-5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3607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降幅比1-4月份扩大0.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9.2%,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5.8%,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0.6%。商品房销售额23674亿元,下降8.5%,降幅比1-4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10.2%,办公楼销售额下降14.0%,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2.5%。

1-5月份,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717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4.4%,降幅比1-4月份扩大0.9个百分点;销售额14054亿元,下降14.7%,降幅扩大0.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9530万平方米,增长0.3%,增速回落2.5个百分点;销售额4765亿元,增长3.2%,增速回落1.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9367万平方米,下降2.1%,降幅收窄0.3个百分点;销售额4855亿元,增长1.8%,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

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3402万平方米,比4月末增加75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加405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增加28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增加195万平方米。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2014年一季度总体而言商品房销售面积是趋于下降的,销售额也是趋于下降的。对比统计表发现,13年1-5月到14年1-5月整体而言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都成逐月下降趋势。但是就14年而言,下降趋势不再明显而趋于稳定。

由此看来,楼市总体的波动情况不明显。但是从数据看来,整个房地产行业销售额和销售面积不容乐观。总体形势趋于销售额降低,销售面积减小。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高利润行业,根据资本追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在其他行业比较而言不景气的情况下,大量其他行业资本会涌入房地产这个高利润行业,于是便会出现供给过剩,即房地产的产能过剩,降价也是必然的。

其次,根据凯恩斯理论,国民收入和两大因素有关,投资和消费,因为决定消费因素主要是由边际消费倾向决定,而边际消费倾向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所以,这里我们只考虑投资因素,投资又由两大因素决定,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等于或大于利率时才会促进投资增加。因此,政府为了促使投资增加最有效最强力的方法便是使利率下降以低于资本边际效率。[2]

上图为02年至12年我国利率调整走势图,我们以08年后的数据为例,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央行开始降准,以促进投资来复苏经济。08年后开始上调利率一直到12年,下调利率在此促进投资增长来增加GDP。

利率工具是拉动经济最强有力的工具,但是由此会伴随着负面效应,由于利率的调低增加了投资量,间接性的提高了货币供给量,通胀导致购买力的下降,由百姓的财富转为企业家的利润,实际上促使了财富的转移。本人认为,以利率政策来促进投资只是暂时的促进,并非长久之计,因为低利率会导致大量垃圾债券等一系列的风险产品的出现,加剧金融风险,并且,长期的低利率同时会导致长期的通胀压力,进而促使成本增加,进一步促使资本边际效率的降低,形成恶心循环,最后经济崩溃。本人认为,复苏经济最重要的是复苏资本边际效率,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来增加投资。由于利率政策非长久之计,所以央行不会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所以才有了08年至12年起起伏伏的走势。

由于过度刺激投资,导致存货量的激增,最后供给大于需求,企业利润下降,缩减规模,物价下降,投资减少,最后使得GDP增速放缓。上图为我国06年至14年的GDP增速走势图。我们以08年后的数据为例,08年至14年GDP由下降至增长最后逐渐下降趋势。

这里我引用一项报道来阐述新增信贷规模的降低。北京时间2014年8月13日,彭博社报道,中国最广泛的新增信贷衡量指标降至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低水平,增加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风险。中国2014年的经济增速可能创下24年来最低水平。

中国央行2014年8月13日在北京表示,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人民币(443亿美元),表明有所收紧。此前彭博汇编的一项指标显示上个季度中国放松货币状况的步伐创下近两年来最快。新增人民币贷款为3852亿元,是预估值的一半;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3.5%,低于预期。

由上图可以看出中国固投同比增幅自09年后逐渐下降。而GDP的增速趋势也和CPI增幅、PPI增幅、中国信贷规模增速趋势和固投同比增幅趋势基本符合。说明我国过去注重投资刺激经济导致的投资过热带来的问题已经日渐凸显。

因此,从物价波动,利率波动,新增贷款规模,GDP增速,固投同比增速等数据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遵循着凯恩斯信贷循环的发展规律,首先,进入信贷循环的原始阶段。即当我国刺激投资以拉动经济时,投资率大于储蓄率,商品膨胀和收入膨胀二者叠加,物价开始上涨,国民收入增加,贷款规模增加。接着,进入信贷循环的次级阶段。在一个差不多等于一个消费商品生产过程所耗费的时间内,资本膨胀和商品膨胀不断增加;再次,在该阶段结束时,商品和资本膨胀程度发生反作用。最后进入信贷循环衰退阶段,资本膨胀倒塌,最终投资减少到其正常值甚至低于其正常值,从而引起商品紧缩。投资率和储蓄率最终会回归均衡,所以物价也会由此上下波动。所以,由上述分析,我国目前并未是衰退甚至崩溃,而是正常信贷循环的后期阶段,我国经济在逐渐趋于稳定。[3]

所以,纵观整个中国经济现状,根据郎咸平教授的“二元理论”,本人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既存在投资过热,又存在投资过冷。由于一些产业高利润的特点,资本大量涌入这些行业,投资的增加存在大量存货,导致出现了高利润行业投资过热。然而,由于资本大量涌入高利润行业,导致其他产业投资匮乏,出现经济过冷的现象。

那么,上述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经济目前确实处于一个增速放缓的阶段,但是不存在崩溃现象。中国目前经济的增速放缓主要是由于过去长期促投资,刺激投资带来的负面效应。过去的长期刺激投资使得物价高涨,增加了重置成本,由于过热的投资导致市场乐观预期,加剧投资增加,又会促使重置成本的进一步上升,进而在形成对资本边际效率的恶性循环。当存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需求增速比不上存货增速时,于是,价格便会下降,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于是开始缩减规模,裁减人员,这时,物价下降,流动性偏好增加,投资减少,最后国民收入缩小。

因此,中国目前经济增速的放缓是由于过去投资过热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我国现在应做的是解决由于过去投资过热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本人认为,解决经济增速放缓关键在于提高资本边际效率。通过全面降息来拉动投资只是暂时的,且此方法虽然强力但是同时也会带来很多后续问题。所以,中国不会大规模使用利率武器,李克强总理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对于中国经济做出了一个指示。他强调,下一步,中国政府仍将在保持定力的同时有所作为,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一方面靠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一方面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同时促进实体经济、新兴产业发展,“我们依然要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就是保持定力,同时要继续有所作为,今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指标是能够完成的。”

对于业界广泛提及的“微刺激”,李克强也首次公开作出回应,“我们没有依靠‘强刺激’来推动经济发展,而是依靠‘强改革’来激发市场活力。”他说,中国政府会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稳定总量的同时,一方面进行结构性调控、定向调控,把已有的存量货币和增量货币向农业、小微企业、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倾斜;另一方面,通过结构性改革来推进结构调整,在运用货币政策的同时进行金融改革,努力控制和降低企业的杠杆率。

本人认为,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信贷衰退阶段,经济发展状况正在逐渐稳定,投资恢复到其正常水平或者略低于正常水平,所以目前国内投资不足也只是暂时的。解决目前投资不足,需求不振的办法是仍是提高投资率,通过提高市场预期信心,降低重置成本的方式来提高资本边际效率;通过增加工业流通的货币供应来支持投资和市场信心。本人认为,全面降息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不宜轻易使用,我国政府可采取定向降息,定向放款信贷条件,公开市场操作等形式间接加大货币供应量,尤其应加大工业流通领域的货币供应量,以此鼓励投资实业。通过定向降息政策鼓励投资过冷产业,同时通过定向放宽信贷条件鼓励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抑制过热产业的膨胀,缩减投机套利空间,并且同时鼓励市场“多头”,加强“多头”位置,从而实现振兴市场信心的目标。

长期来看,仍需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拉动有效需求增长,促进消费,以投资、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以消费为主,投资出口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需求拉动投资来促进GDP的增长。所以我认为从长期来看,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必要的,通过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来提高投资乘数,进而实现就业乘数的提高最后实现就业量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加。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正处于由过热到稳健的发展阶段,因此,本人坚信,通过深化经济改革,在我国政府的正确经济政策指引下,我国经济发展必能稳步向前,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货币论》[M].刘传军,刘志军,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7:139-140.

[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39-252.

[3]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货币论》[M].刘传军,刘志军,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7:259-260.

作者简介:

周俣勋 男,籍贯:四川,出生年月:1994年2月18日,学历:本科,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广东珠海市 519087)

作者:周俣勋

第2篇: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思考

从目前实施效果看,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有效地抑制了去年四季度经济下滑势头。有利条件不断增多,经济主体的信心得到恢复,企稳回升的势头日趋明显。总体上,我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利传导。货币信贷快速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我相信今年、明年还会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前景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外部需求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二、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消费的贡献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一些高耗能产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速度仍然比较快,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四、潜在的信贷风险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投资带动下,银行信贷金融明显在行业结构上向基础设施集中,在区间结构上向中长期贷款集中,在客户结构上向大企业集中。各地大规模上马的政府项目为地方财政和银行信贷安全埋下一些隐患。

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和各界都高度意识到应该提高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把投资的比重降下来,而且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当前投资的比重在上升,这是必然的,因为在危机时期社会需求受到了影响,要把缺口补上来,怎么补?短期靠消费不行,只能靠投资。“国进民退”的问题也是这回事,民营企业不投资了,因为他看不见市场前景。要把这个投资缺口补上来,当然要靠国家投资,我们的目的不是提高投资比例,是想通过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最终摆脱经济低迷,然后再带领民间投资。

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说在世界各国中,能够在短时间内这么有效的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态势是不多见的,当前经济运行中的许多积极因素不断增多,整个经济的主体态势是企稳回升的。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这种企稳回升的态势是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的。外需下滑的压力仍然很大;扩大内需在短期内受到一些制约,一些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仍然困难,因此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之前出台的一些刺激政策的效益会递减,一些着眼长期的政策取得成效还需要时间。所以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当下我们主攻的方向,要更加注重以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有人问,你认为到今年年底外贸能恢复多少?我个人分析,从目前趋势来看,珠三角的深圳、东莞、佛山地区的家用产品,包括服装、鞋类、箱包、玩具、家用电器已经全部恢复了,不仅出口数量回升,价格也没有下降。今年年底,我们可能能够持平或有正增长。

还有人问我,哪一个省,哪一种产品最早复苏?从目前来看,中国对外经济最早复苏的很可能是浙江省,因为浙江是民营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也许广东会后来居上,近两个月,广东小商品出口回升比较快。我估计可能广东跟浙江会并行。

现在好多人都建议尽快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但是中国的加工贸易解决多少就业?吴仪同志说接近1.2亿人。如果不从事加工贸易的话,我们的就业就没有载体。确实加工贸易的附加值比较低,但我不太同意一些专家希望加工贸易尽快转移到其他国家。加工贸易是我们的优势,虽然它现在有很多缺点,但我们不能洗完澡连小孩带水全泼掉。我认为当前中国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要加快高端生产力,尽快引进高新技术,特别是引进研发中心和工业设计,延长我们的市场链。

我们讲扩大内需,扩大消费,怎么做到?第一,首先应该看到扩大消费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在当前我们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年1—7月份的消费品整个增长拉动了我们国家上半年GDP增长3.8个百分点;第二,要扩大消费,根本的政策是调整国民收入制度,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为什么存钱,无外乎看病、上学、买房三件事,这都有赖于社会保障、国民收入分配和中西部经济差距问题的改善,但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三,扩大消费一定要培育市场、发现市场。

第3篇: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转型之思考

摘 要: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已刻不容缓,这不仅必要而且可能。综合国际与国内客观现实之经济形势,应以理念为先导,在法的保证中付诸行动,展开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践履。

关键词:世界经济形势;中国经济;转型

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总体先回升。肯定的同时,也需自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回升动力依然不足,结构性矛盾尚严峻。2010年2月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上讲话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我们应将这作为重要目标与战略举措,完成中国经济安全优质之转型。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合理缘由

(一)中国经济转型之必要性

经济转型符合中国国情与现实,是科学发展的必由道路。当前,中国已然进入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唯有转型经济,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

第一,为贯彻国家科学发展,经济转型是高战略、大举措。唯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有解决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之问题的可能,发展才有条件走上科学之轨道。第二,为深化国家发展实践,经济转型是中肯经验之总结。早在“九五”时期,国家即提出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党的十七大又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基本指向产业、要素、需求三结构。第三,为解决国家现实问题,经济转型是适应发展新阶段之迫切要求。全球发展模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倒逼机制”以及现实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各式矛盾化解的需要,无时不在压迫与内在推动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为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为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为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适应小康社会新要求、美好生活新期待,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二)中国经济转型之可能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其中,我们打下了必需的物质基础、制定了必要的体制保障。正因此,中国经济转型即成可能。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挑战,党团结领导各族人民,牢抓发展兴国之要务,积极应用政治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五年艰苦奋斗,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快速,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影响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建设以及生态建设与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来的经验弥足珍贵,投射的精神财富意义不凡。

二、中国经济转型的客观环境

从外围上看,外国敌对势力明暗两化的战略图谋依旧。或分化或西化,从未改变;保护主义抬头,花样杂多而伪善;国际与区域热点问题愈加突显,极端天候、短缺能源、公共卫生报警等此起彼伏,正是各种全球问题交互激荡,致国际经济增长速度趋减。诚然,国际性的金融危机不小地冲击了世界整体经济。然而总体上,国际环境仍不累中国和平发展。坚持科学的立场,中国在国际树立了良好的威信,明显提高了事务地位,各国主动对华开展进一步经济与技术之合作。不仅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及世界大国之间关系也发展得平稳持续。在全球化与多极化的演化中,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往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

从内部来看,有利条件的积极创造、广阔空间的适时提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作了铺设。由上往下讲,尽管中国一些社会性矛盾特别是各种“两难”问题存在,可政治大局依然稳定;尽管中国民生改善及保障工作的压力繁重,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市场潜力依然巨大,劳动力就业渠道依然丰富,国民储蓄率呈较高水平;也尽管中国不可持续、不协调、不平衡之发展问题突显,但随着各方面体机制不断完善,落后的经济结构势必得到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势必应时转变,这些都是好的方面。

综合考察内外情势,可以非常坚定地说,纵然发生新变动,重要发展战略期的基本条件依旧存在,国家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亦未产生根本性改变。十六大作出关于中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之重大判断是客观的、正确的。

三、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践履

(一)中国经济转型之理念先导

践履之前,理念先行。马克思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1]

根本上讲,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以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率先描摹出中国经济转型建设的理论图纸。具体开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与全过程,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全面性、协调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中国经济转型之行动付诸

1.主攻方向:辩证式调整经济结构。结构不合理,是中国经济问题的主要症结。我们理应针对突出矛盾,实施强力措举,辩证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完成经济结构初步升级。

经济结构性的调整过程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组成内容本身的加固与整体结构形式的协调。就需求结构来说,着力扩大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本身。针对近年来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带动的问题,应朝靠出口、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向。就产业结构来说,基本工作是稳定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针对产业间的孤立封闭,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作转变。就城乡区域结构来说,顺应规律稳妥推进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当务。针对城乡区域间的状况落差,协调发展坚持城恤农、工哺农与少取多予放活方针,促进区域良性互动。

2.唯物支撑:发展与创新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观照时代精神的科学命题。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来看,科学技术已经、正在或将继续发挥其应有作用。要转型经济,科技进步创新是实实在在的支撑。

发展与创新科学技术,首先是科技健康氛围的营造。全社会坚守唯物科学观,鼓励自由创新观,发扬人道技术观。其次,应加大投入与创新自主。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集聚创新要素,实现科技理论向生产力现实的转化。政府要加大政策投入,客观调查分析,制定益于自主创新的金融财政政策;其三是科技创新进步的平台构建。加快建设有益于科技创新进步之市场环境、政策体系与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主旨:保障与改善民生之本。所谓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与改善民生是出发点,更是落脚点。

从根本上讲,坚实的经济是民生之源流所在。民生改善与保障的物质基础在于经济发展。首先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实力及增加财富,是题中之义;然而,经济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其追求的终极意义在于国计民生。故而,我们应该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合理统筹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促就业重保障为民生之本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始终。

4.着力之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现代工业经济的泛滥,让我们陷入了空前的生态危机之中。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日益成为现时经济发展的瓶颈,危及到中华民族的切身生存。建设生态文明被提上日程,已然成为经济转型的着力质点。

从技术层面讲,我们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型能源;我们要深入贯彻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推广低碳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社会层面讲,我们要形成良好氛围,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培养生态意识;完善政策法律,使其纳入法治范畴;加快体制与机制构造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强劲动力:改革攻坚与扩大开放。社会基本矛盾客观存在,改革以一种量变的姿态解放发展着生产力,各领域之全面改革务必推进。世界日益一体化,“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国家开放成了客观必然。

改革应严谨且全面,坚定推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改革要高屋建瓴,实现总体设计和顶层规划。改革应明晰主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深化要素市场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开放应拓展格局,东西协同;开放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外贸颓势,开放应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创造新情势下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

(三)中国经济转型之法律保证

经济转型过程,自然呼唤法的强力保证。立法应敏锐及时,使政策转化为法律富于时效;立法应重点突出,准确锚定经济转型中的主要问题;立法应科学民主,在科学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客观规律的同时,民主集中有效平衡利益关系于方方面面,增强立法的质量;明确法规清理,及时修正与废除不符合经济转型要求的相关规定;深入备案审查之强化,坚决纠改违反法律规定、不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致力于国家政令通畅与法制统一之维护;至于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争议与社会矛盾,应运用法的手段加以解决。在行政纠纷化解中,行政复议的作用可充分发挥,切实于社会稳定的维护。

中国经济转型任重而道远。在纷繁复杂的内外环境中,其愈发显出艰难。为此,我们理应树立坚实信心,从容以面对!

作者:刘虎飞 汪一伦

第4篇:论中国当前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冲击和挑战。作为一名在校主修经济的学生,我想就我个人而言发表下我对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微薄看法和见解。近日来关于经济问题引起了全国广大人们群众的关注。一些我们在电视新闻中随时听到的新名词“蒜你狠”等等似乎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国通货膨胀的时期已经到来。作为经济学院的学生平日里我们会看各类专业的财经类新闻杂志。我认为,当我们在不断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如何不好,经济如何膨胀时,千万不能忘记从整个经济形势去看待问题,不可以盲目地跟随,应站在公正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经济现象。近日拜读了郎咸平教授关于中国经济形势分析的文章也感触颇深。

在应对这些挑战和冲击的面前,中国的经济从总体上说,依然保持了相当好的一个增长势头,尽管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放慢的趋势,今年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从一季度、二季度到三季度,增长有所下滑,比如一季度,我们的经济增长10.6%,二季度,我们的经济增长是10.1%,三季度,我们的经济增长是9%,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经济跟全球经济增长一样都在放慢,但是,在全球经济明显放慢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平均或者累计依然保持了接近10%的增长速度,是非常不容易的。但近来,中国经济似乎出现了人们不愿看到的通胀趋势。最近,一项面向100位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问卷调查显示,接近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通胀情况比较严重(占73%)或已经非常严重(占15%左右)。这折射出当前大家对通胀有着相当普遍的感受和担忧。该调查同时显示,有不到四成(38%)的人认为,明年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是遏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加剧。相比之下,该比重明显低于认为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或已经非常严重的比重。也就是说,尽管大部分都同意通胀已经是个严重问题,但并不主张将抑制通胀放在首位。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近来中国政府在应对经济金融问题时采取的政策措施: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在2008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后果是,在保持了GDP增速同时,也带来货币存量的过快增长。2009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9.74%,增幅比上年末高11.92个,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34.63%。货币供应量增速大幅高于名义GDP增长率。

过高的货币供应量导致通货膨胀压力显现。尽管由于产能过剩等原因,消费价格指数CPI在2009年11月才变为正增长,但在未来一年,价格上行态势已经形成,居民对物价预期具有逐渐走高的趋势。

面对通胀压力,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管理通胀预期”的政策主张,显然,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那么如何认识通胀预期,如何认识预期对现实通胀的传导机制,以及用什么政策工具来管理通胀预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政策选择。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增加货币供给,可以降低利率,进而刺激投资和消费。但从货币主义观点看,货币存量的增加,最终将影响到价格总水平的变化。

货币存量大幅增加以后,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逐渐产生,不过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认为通胀预期调整会非常缓慢。但在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学派看来,货币存量大幅增加后,通胀预期往往很快就能形成。

对货币政策制定者而言,了解通胀预期是如何被货币政策行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以及其他经济发展因素所影响,显然是非常有用的,但做到能够真正管理通胀预期并不简单。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08年在波士顿联储经济年会上发表演讲时承认,有一些测量预期通胀的方法,如了解家庭预期的调查,职业经济学家的预测,从通胀指数化债券市场收集信息等。然而不幸的是,那些被称之为企业的价格设定者的预期信息,提供的却非常有限。对于通胀的动态演化,哪些预期信息是最为重要的,中央银行如何从各种方式中找到最好的收取相关信息的方式,依然还是问题。

理性预期认为,行为人能够对经济政策和其后果作出准确判断,因而,政策制定过程常常滞后于公众预期,因而政策是无效的。当然,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之一是认为信息稀缺,并且在经济系统中不会浪费。但实际经济运行状况是不完美信息条件。如果政府与公众在博弈中占据信息优势,也有可能能利用政策影响预期。

在中国目前经济环境下,政府要想管理通胀预期,存在一定难度。

尽管中国CPI增速刚刚转正,政府强调2010年将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但这种低通

胀目标的政策选择能否得以实现,尚存疑问,因为低通胀的货币政策存在动态不一致性。 2009年11月中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当前物价满意指数为28.2%,较上季下降1.3个百分点,呈继续下降趋势。4季度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 73.4%,比上季提高6.6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持续走高。从目前政府传递的明年信贷、货币供给计划,以及当前的价格管理信息看,难以产生具有说服力的信号释放,政府只能从产能过剩和CPI水平来游说公众认可政府制定的低通胀目标,但以公众掌握的经济系统信息所形成的理性预期,公众不接受低通胀的说明,这样,就可能导致政策执行中发生动态不一致性,从而使实际通胀水平超出政府设定的政策目标。从实际经济运行看,东北产粮地区农民形成了年底价格上涨预期,因而实行了囤积不卖的策略;主要城市居民预期房价继续上涨,因而在年底出现了投机性抢购的局面。

虽然通胀似乎已成为实事,然而人们却忽略了中国经济在其他很多领域取得的进步。最近,国家统计局正在陆续的公布10月份的数据,从10月份的数据来看,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的指标依然保持了比较好的趋势。1—10月份,我们的工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等等这些指标依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多数指标还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另外,从一个大的趋势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8月份,我们经历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所以,我们今年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上是抑制通货膨胀的过快上涨,抑制过快的价格上涨演化为全面的通货膨胀。我们想力图通过刺激和加快国内的消费,国内的投资增长,来调整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所出现的比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今年应该说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内需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外贸出口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速度,尽管外需增长明显放慢,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但1—10月份,中国的外贸出口依然实现了21.9%的增长速度,外贸顺差达到2160亿美元,另外,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当中,产业结构也趋于协调,中国的粮食已经连续五年获得了丰收,今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将是历史上最高的水平。

另外,我们的油料、食用油的供给也得到了恢复性的增长,一度由食用油价格过快上涨和粮食价格过快上涨拉动的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得到了明显的抑制,农副产品的供给结构得到了有效的改善。1—10月份,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长14.4%,高耗能行业的增幅在继续回落,这说明中国政府在一方面抓保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还注重推动结构调整,注重来进一步抑制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高和环境污染重等一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人民生活在进一步改善,就业和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前三季度,中

国的城镇新增就业936万人,登记失业率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分别增加7.5%和11%,汶川地震后,国家恢复重建的规划编制已经完成,灾区人民生活得到了妥善的安排,恢复重建的工作目前正在有序的推进。

在制度改革方面,今年,我国全国推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顺了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被认为这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标志性的一项改革内容。县乡管理体制改革在进一步推进,在企业改革方面,国有独资企业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工作在继续深化,电信业通过合并调整,形成了三家具有全业务经营能力的市场经营主体,航空工业体制改革启动实施,铁路投资趋向多元化,在财税金融价格改革方面,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耕地占用税暂用条例,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银行改革稳步进行,修订了外汇管理条例,外汇管理制度得劲一部完善。调整了成品油和电力价格,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对保障国内能源供给发挥了作用。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端于去年4月份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在愈演愈烈,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不少国家的经济进入了衰退,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已经逐渐显现,而且在进一步加深。尽管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9.9%的快速增长,但增长速度在逐渐放慢,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在加大,针对国际形势的急转直下,中国政府从7月份开始,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年初的防止经济由增长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化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在当前价格水平上涨得到了明显抑制的情况下,又及时的调整了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这个就是重点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过快上涨,7月份以后,中央人民银行两次下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适时调整了纺织品、服装等出口的退税率。10月下旬以来,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不断加重的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又及时的进行了重大的经济工作部署,及时的调整了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坚持实行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连续出台了扶持稳定农业生产和外贸出口,增加保障民生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支持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最近,中央又明确提出,当前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更加有利的扩大内需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些措施并不是仅仅着眼于拉动当前的经济增长,从政策的内容上可以看出来,其更长远的一些内涵,这就是注重夯实基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立足长远,培育市场,创造需求的活力和动力,坚持扩

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举,以投资代消费,以消费促增长,重在培育消费的增长能力和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持续的拉动力。

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是有条件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的时期,在清醒的认识我们面临的困难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我们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促进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首先,要看到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外需减弱的因素,也有国家宏观调控的累积效应。多年来,面对经济增长过快,投资消费出口比例关系严重不协调的矛盾,面对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承载压力大,以及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中央一直希望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适度放慢中国的经济增长节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今年经济增长适度回落,正是中央宏观调控所预期的,也正如社会上所讲的,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在发展。其次,应该看到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综合国力和抗击各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够利用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具有有效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调动和组织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三是我国人口多,市场大,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还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立足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潜力还十分巨大,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的矛盾还非常突出,实现科学发展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无论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改善和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还是推进经济结构升级、优化,提高技术进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能源节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都会创造出许多新的需求。从而,奠定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发展或者较快增长的基础,通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广阔的空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够很好的应对和化解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各种矛盾、风险和困难,更好的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提高供给能力,改善供给结构结合起来,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使中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较快发展。

第5篇:一、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贸易顺差减少17.6%,内需的作用增大;城镇新增就业655万人,物价涨幅总体可控,重要商品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二季度后经济增速略为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没有超出预期。我们将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二、 中国金融业的现状及发展

三、 中国创业投资的历史回顾

四、 中国创业投资的现状

五、 中国创业投资的发展趋势

六、 创业投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6篇: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中国当前经济特征与政策

决定未来经济形势的主要是趋势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从趋势性力量看,我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中长期下行压力较大;从周期性力量看,2013年驱动库存和投资增长的因素较上年增多,但力度较弱、周期较短。今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潜在增速下降和短周期回升,与2012年两大力量同时施压、经济下行压力偏大有所不同。政策在做好稳增长、控物价和防资产泡沫风险的同时,应把抓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释放现有增长潜力,加快培育新竞争优势,实现增长阶段平稳转换。

首先增长阶段转换是当前经济形势的中长期背景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供求条件的变化,成功追赶的经济体在高速增长期后,将面临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从近期经济形势看,这一增长阶段的转换正在发生,经济增速在2010年二季度到2012年三季度期间出现连续10个季度的超长下滑。从失业和物价两大压力测试指标看,经济持续下行并未导致明显的失业和通缩,说明经济运行在潜在增长率附近。在增长阶段转换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风险容易引爆,但只要政策得力、改革到位,我国有条件实现增长阶段转换,在2020年前保持年均7%的增长。

其次近年我国部分传统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逐渐削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下四个。

一是劳动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低端劳动力工资涨幅尤为明显。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工资跟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明显高于越南、印尼、印度等国,导致部分跨国企业低端生产基地从我国迁出。

二是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2005年7月—2012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幅达31.4%,我国出口价格优势减弱。从国际比较看,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属于较高水平,2005—2012年间印度(-21.7%)、墨西哥(-16.6%)、韩国(-10%)等则出现了明显的贬值,大大提高了这些国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非中国制造”开始增多。

三是重工业峰值临近。典型工业化国家普遍在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1990年G—K国际元时出现重工业比重峰值,2012年我国人均GDP9136国际元。近年我国基建投资潜力下降,汽车、地产销售大不如前,未来居民消费向服务类需求升级,重工业产能过剩呈趋势性加重。2012年粗钢产量仅增长3.1%,钢价跌回十年前。

四是东部地区受综合成本上升和外贸不利因素影响,主要指标降幅较大,转型发展形势严峻,2004—2011年间东部GDP占全国比重由59.4%下降到56.3%,下降了3.1个百分点;投资比重由58.3%下降到48.4%,下降了9.9个百分点。

同时,我国一些传统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仍然存在,新优势和新动力正在积极培育。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市场规模、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优势强大。我国拥有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我国道路、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明显好于一般发展中国--------------------------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家,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和运输成本。我国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体系,部分主要工业部门在全球占据领导地位,2011年我国出口占世界比重达到10.4%,制造业产出占全球比重达到19.8%,具备明显的规模优势。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及劳工素质较高,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680万,居世界第一,智力资源优势明显。

二是产业升级呈现积极态势,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不断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新技术、新业态正酝酿着新的发展机遇。三是近年东部地区主动转型,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近年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尽管如此,我国的经济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第一,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中前进。美国经济保持温和增长。欧盟将维持零增长或轻度衰退状况。日本经济有所放缓。 新兴市场回升动力不足。第二,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

尽管如此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我国还有很多有利条件。

比如,工业化和城镇化还有很大余地。.原有和新投入的基础设施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 东部地区创新发展。中西部和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还可以进一步释放。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还可以提高。

鉴于以上国情,我国政府对2013年的工作做出了全新的要求。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在总体要求下,政府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以维持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首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代地方发债3500亿元。 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金融支持,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

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个群体的协作下,一定可以实现我国经济目标,保持经--------------------------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济快速平稳发展。

--------------------------精品

文档-------

第7篇:当前中国形势

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养精蓄锐、调整力量,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模式大发展的新阶段。世界多极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稳定、局部动荡紧张的状态。

首先是世界加快朝多极化发展。美国一强称霸的局面暂时无法改变,综合实力无人能及。同时其他国际政治力量正在发展并逐步成为多极化世界的某一极,中国迅速发展、俄罗斯国力恢复、欧盟自我意识觉醒、印度崛起等,再加上非盟、阿盟等地区性国际政治组织的作用日益显现,多极化世界的雏形日渐明朗。其中中国国际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对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对国际秩序重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次是局部地区动荡局势短期内难以扭转。如中东的伊朗核危机、巴以危机,南亚的印巴土地争端,非洲的党派、部族、宗教之争,索马里的海盗猖獗、国际恐怖主义兴起等造成当前世界总体缓和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而局部动荡、总体和平而局部冲突的局面。而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上升,全方位外交活跃世界舞台。现在,我国国际地位变化及面临的新挑战

2010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国际社会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中国,视中国崛起为本世纪最重大的全球性事件。中国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进一步上升。今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灿荣:08年奥运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动员力和民族凝聚力,09年阅兵向外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能力。)伴随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国的外交自信心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但是,随着中国地位和影响的迅速增大,各种外部阻力与压力也随之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上影响力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场所都活跃着中国的身影。但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已成为美日欧等力量“假想潜在竞争对手”,在各个领域给中国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目前美国在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不断对我国进行打压。日本、印度等国不断加强军事扩张,朝鲜半岛核问题也有随时恶化的可能。东西方均存在着现实威胁,中国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不少国家和外部力量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不适应感,“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不断出现。一些大国更对我产生明显的战略敌意,使我国面临更多的麻烦和事端。今年年初以来,美国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接连发难,谷歌事件、美对台军售、西藏问题、贸易纷争和压人民币升值及南海军事问题。此轮中美关系的紧张,除了美国国内急于摆脱经济困境和中期选举的政治压力因素外,担心中国实力增强后会挑战美国的霸权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朝野普遍认为,中国正变得“自大傲慢”,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举措,被美国视为与美争夺亚太主导权,对美国在亚太的利益构成了威胁。美国国内一些智库的重量级人物公开主张,重新审视美国的对华政策,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中国成长产生的大国崛起效应也引起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和防范心态,增加了我们维护周边环境稳定的难度。我国周边环境复杂,邻国众多,又存在大量历史遗留的领土及边界划分争端。出现任何纷争,不仅当事国陷入麻烦,也为外部力量介入提供了机会。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地区的一些维权活动,如中国渔政船在南中国海巡航、护渔、伸张主权,以及中国海军舰队在冲绳附近海域演习等,就引起周边国家的严重焦虑。一些周边国家为缓解中国实力上升的压力,希望美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平衡者”作用。菲律宾等国一直希望美国介入南中国海的争端。一旦外部大国介入,极易造成我周边安全形势的恶化。近期南海主权争端表面化和复杂化,美国的介入便是重要原因。(近两年,随着对中国护海行动疑虑的加重,美国一方面向中国施压,指责中国在南海问题处理上,妨碍了海上贸易的开展,违背了国际海洋法,另一方面,加快重返南海地区的部署。不仅以“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为借口,增加在该地区的投入,频繁派遣军舰在南海活动;还通过军售、联合军演来提升与部分国家的军事合作。今年8月,美国就与越南在南海进行了海上联合军事演习。)近年我国已经面临日益严峻的领海权益维护的考验。象南沙群岛,钓鱼岛及东海大陆架划界和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上,与越南、日本等国的争端都呈现加剧之势。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上对中国关注和重视的增加,对我国的期待也大大上升。国际舆论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使我国面临履行大国义务的压力明显加大。(如对巴援助问题;气候问题解决上要求中国承担过重的责任)尽管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有利于我国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可以增加我国的战略份量。但是,以我国现有的能力履行过度的国际责任,将影响到我国自身的长期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必须平衡好自己的国家实力与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

面对我国国际地位变化和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是积极开展峰会外交,扩大我国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国际峰会的高规格、权威性,既是各国直接表达自己声音的最佳场所,也是有效处理问题和发挥影响力的极好机会。去年以来,我国领导人频繁出席和参加了一系列重要峰会,象联合国系列峰会、金融峰会、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及今年更为密集的核峰会、四国峰会、G20峰会、上合组织峰会,以及即将举行的中欧领导人峰会、亚欧首脑会议、APEC峰会等众多国际峰会。通过领导人参加这些峰会,直接向世界阐明我们的立场和态度,使世界了解中国的主张和诉求,既有利于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也使中国的重要利益得到维护。

二是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关键所在。与大国的关系出现问题,往往产生损害到发展和安全的严重后果。今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压力明显加大,复杂性的一面进一步显现。面对中美关系事端频发的不稳定状态,我国在正视现实,承认中美结构性分歧长期存在的基础上,为化解纷争展开了高层战略对话和协商,敦促美方切实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排除两国关系的干扰,维持了中美关系大局的稳定。中俄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不断深化,在能源、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同时还保持了中欧关系平稳发展势头,加强双方在国际金融改革、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合作。巩固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增进政治互信,改善民意基础。加强同新兴大国的协调与合作。

三是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今年我国在与周边地区国家的安全、能源及多领域合作得以切实推进。此外,通过推进多边区域合作还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政治上的互信。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在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关系,带动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两岸之间的ECFA签署生效,建立中日韩东亚自由贸易区成为谈判议题。在区域安全合作上,今年我国在哈萨克斯坦参加了上合组织举行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促进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政治关系及在反恐和维持地区安全稳定上的密切合作。但与一些海上邻国的领土和权益争端问题迄今尚未得到解决,其中包括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尤其是南沙群岛领土争端,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东海大陆架的划界和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上的争端。一些领土争端有日趋国际化的倾向,某些外部大国和地区多边组织介入其中,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四是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金融危机后,我国不仅积极推动国际经济重建和国际体系的调整,我们还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参与伊核、朝核问题会谈,支持周边国家政府稳定国内政局的努力,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在防核扩散、能源、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主动与国际社会展开合作。中国还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既从自身做起,也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发挥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作用。

第8篇: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已经从贫困、落后、封闭的国家,迈向正在现代化的小康国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改革开放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世界瞩目中国非凡的成就,但世界上也有不少人对中国的崛起心怀嫉妒。中国的崛起的确正在改变全球的经济格局,所以有人会有些不舒服。但是我想,谁也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

一、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处于合理区间中

尽管当前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但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短期困难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出口压力不断增大;国内市场需求动力依然偏弱,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多月同比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相关领域投资和消费增速回落,进一步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金融风险。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就业是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就业稳定是经济稳定的重要体现。近两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小幅减少,同时快速发展的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加上积极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超过 700 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70%;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同比增长 1.8%,增加 307 万人。这与多数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今年上半年,主要食品供应较为充足,消费品市场供求大体平衡,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基本稳定。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 2.3%,各个月份基本上是在 1.8% 和2.5% 之间平稳运行,远低于全年物价总水平调控目标。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然较高,南非、巴西、印度、俄罗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都在 5% 以上。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经济增速的放缓,并没有影响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8527 元,同比名义增长 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7%。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 元,同比名义增长 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9%。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986 元,同比名义增长 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13120 元,同比名义增长 12.1%。9 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797元,增长10.0%。

外贸出口将温和回升。今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增长逐步改善,温和复苏有望延续。美国下半年在就业和房地产回暖驱动下有望加速复苏。欧洲货币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欧元区将延续复苏势头。日本将在国内消费和投资推动下继续温和复苏。新兴经济体在经历年初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金融动荡后,经济形势趋于稳定。我国出口环境有所改善,国家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也将减轻贸易企业负担,外贸出口有望保持回升走势。

二、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结构

当前,中国经济减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短期周期性因素来看,世界经济复苏低于预期,中国外需明显不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大幅升值进一步抑制出口增长;企业盈利前景不佳以及去库存化等因素导致投资出现减速;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龙头市场调整导致消费稳中略降。

从中期结构性因素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换挡的压力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相互交织,新兴产业增长难以弥补传统产业下降的影响,要素投入支撑作用减弱,结构升级要求提高,化解过剩产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都会影响经济增速。

从体制机制因素来看,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但是改革尚未到位,各部门、各地方行政效率较低影响到政策落实。此外,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懒政不作为现象,稳增长政策执行不到位。

三、中国当前经济形势需要可持续性发展

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首先是有害气体减排与工业化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整个大气环境被破坏,南极和北极的冰川都在融化。工业化加大了温室气体排放,使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与我们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减排承诺。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最近几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但是,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不能承担相同的义务。尽管如此,我们仍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因为地球只有一个。

其次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南到北,我们的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特别是比较发达地区的水污染更是严重。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生活美好,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最终目标。如果人均GDP达到一万、两万美元时,水都不能喝,GDP还有什么用?所以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水资源的保护,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等环境已经污染了再治理它就太难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再次,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很令人忧虑。资源匮乏了,环境污染了,我们的后代该如何生存?对石油、煤炭、水以及各类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美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美国近海油田不开发,煤矿基本上也不开发,资源得到了很好保护。美国不开发其地下资源,主要是买其他国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人很自私。自私的一面我们不学,但保护环境的一面我们要学,要借鉴。我们不能耗竭式地利用自己的资源。我们现在也要学会保护资源。我们要学会资本运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全球资源的配置。我国外汇储备的应用,相当大部分应该放在这方面。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海外资源做支持,经济增长是难以为继的。

最后,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给中小企业的支持不够。应该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要有更大的支持。

四、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化对中国有利也有挑战

今年,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化,不同经济体宏观政策在不断分化。先看发达经济体,欧元区刚刚走出危机最差的时期,2015年经济增长可能稍好于2014年,但是2015年欧元区债务恶化不会明显缓解,通货紧缩将会持续,在此形势下,欧元区于1月推出欧版QE,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宏观政策上表现为“放松”。再看日本,在2014年4月提高消费税后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几个季度萎缩,2015年经济不会好于2014年,为了刺激经济,实现预期通胀和增长目标,将在宏观政策上继续实行超宽松量化货币政策,在宏观政策上也表现为“放松”。在这次危机中,美国在发达经济体中表现突出,私人消费抬头、制造业回流、失业率下降等都使经济向好。但美国2014年11月宣布退出QE,并于2015年年中可能开启加息窗口,宏观政策总体趋势表现为“收缩”。发达经济体之间宏观政策的收和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由于美国是世界超大经济体,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放松带来的影响,不足以抵消美国在宏观政策上收缩给世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再看新兴经济体。中国和印度在新兴经济体中是表现相对较好的两个经济体,这两个经济体目前为了应对经济形势变化,都相继采取了放松的宏观政策。但是阿根廷、委内瑞拉、巴西、俄罗斯等经济体,面对资本外流和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也分化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带来不同挑战。

总之2015年,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利有弊。去年以来美元坚挺回流、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回落,对我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降低成本有利。比如石油我国每年进口约三亿多吨,如果价格降一半,我们进口原油会节省一千亿美元左右,当然这是理想状态,还有铜、黄金、铁矿石、大豆棉花等。但是,当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回落以后,必然引起新一轮的世界通缩。一旦通缩,国际市场需求将进一步萎缩,对中国产品出口将形成严重需求约束。还有,在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形势下,除了美国之外,世界上20多个国家开始竞争性货币贬值,这使得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对其他货币明显升值。这严重抑制了中国的出口,这对当前我国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对未来中国经济形势的展望

转变增长方式,控制产业链,把握产业链的高利润节点。中国如今的制造业主要是集中在制造。制造是整个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节点,会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严重的劳动力剥削。美国人聪明之处就是控制了产业链,自己控制高利润的研发设计,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而把利润最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转移到中国,剥削中国的劳动力。而且往往造出来的产品都返销美国,国人并不能享受这些产品,真是“遍身罗琦者,不是养蚕人”。政府为了保障出口,保持着劳动力的廉价优势,或者通过出口退税的方式促进出口。这种思想方式似乎有悖于“经济发展,全民共享”的理念,为增长而增长的思维并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政府需要产业升级,加强产业链控制,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的定义和意义。不能盲目地信从GDP指标,应该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思路。相信政府可以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真正达到国富民强。

第9篇: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

摘要: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针对2012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应加强防控风险的准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应对和化解各种冲击,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关键词:安全问题、经济增长。

一、周边国家“合纵连横”,利用上安全议题制衡中国。2011年以来,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中越、中菲之间的摩擦不断,冲突升级。中国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经成为美国与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

一。周边国家“合纵连横”,试图共同制衡中国。美国首次在太平洋地区扩大长期军事存在,矛头也直指中国。美国以海上安全作为其构建“雁型安全模式”的主要“抓手”,得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积极配合,南海争端国际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未来,南海争端将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地区军备竞赛加剧。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整体上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目前,美国是全球绝对的军事霸主,带给全球最大的不确定性;俄罗斯正在不断建设和巩固军事强国地位;印度推动全方位进攻性军事战略,成为中国周边的“上升性威胁”因素;东南亚各国纷纷加强军备建设,尤其是海军军备。

美国是亚太地区绝对的军事霸权国家,对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和政治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的加速东移,未来一段时间,东亚是美国军事战略关注的首要地区,中国是其防范的重点。

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周边国家眼里,中国军费开支的增长幅度过快,而中国的意图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焦虑感的上升。中国“军事威胁论”随着中国军力的增长而被放大。虽然美国军费开支和军事实力远远高于中国,但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意识更强,这主要表现为:澳大利亚认为中国将成为亚洲的主要的军事力量;东南亚国家加快军备建设,加强与美国军事合作关系,尤其是菲律宾和越南;日本将中国列为主要防卫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周边国家正加强军事合作,联合制衡

中国的意图越来越明显。因此,中国虽然能一再宣称自己的军事现代化是防御性的,但是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持续增长,未来这一态势不会改变,这将损害国家间安全互信的建设,使亚太地区陷入军备竞赛的“恶圈”之中。

三、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

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的恐怖主义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构建稳定的周边政治格局的严重威胁。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是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在此背景下,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疆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分子,与境外(包括中亚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分子相结合,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使得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恐怖威胁。在东南亚,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已成为东南亚地区安全的现实威胁。在南亚的印、巴等国,恐怖主义活动也出现新的发展势头。坚决打击恐怖主义,是我国维护周边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态势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有两个趋势可以基本确定: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已开始小幅下降;二是物价上涨的内外压力交织并将较长时期存在。应对经济增长速度低一点、物价高一点可能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从长期看,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关键在于准确、辩证理解和把握好“稳中求进”这一经济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争取;一味求进,大局难稳;只稳不进,机遇错失。稳是为更好地进,进是为长远的稳;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把握好稳中求进,才能有效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同时力避物价涨幅反弹,有利于疏解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压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牢牢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夯实经济社会得以健康、持续、较快发展的基础。

上一篇:人禽流感疫情应急预案下一篇:研学旅行活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