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2022-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在我国经历了十余年平稳的社会转型期之后,又遭遇到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针对不同主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人力资源管理

[

我国在经历了十余年平稳的社会转型期之后,遭遇到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原本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在目前显得更加突出,被称为近30年以来最难时期。本文在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表现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减少。2008年下半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总量矛盾突出

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480万未就业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官员表示,2009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屋漏偏逢连夜雨,面对这样两个“过剩”的数字,金融危机又波及全球,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不得不缩减开支,减少人员的招聘。

1.2结构性矛盾突出

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素质与企业的需求脱节,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以致出现“毕业生求不到一职、企业高薪聘不到人才”的局面。

2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2.1近几年来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大增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9万人,接着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到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611万,约占城镇新增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由于扩招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就是突出的一项。诚然,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迟早是会出问题的。

2.2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的需求减少

是否能充分就业离不开当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遭遇到困难,尤其是出口企业,用人需求减少,有的甚至采取裁员措施,能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也必然会减少。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2.3教育与需求脱节现象严重

一方面,大学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改进;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就为了毕业后谋到一份好工作?不是的,工作是一方面,学校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从这方面来提高学生素质才是高校教育根本性的任务。另外,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也不完全匹配。

2.4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

许多毕业生存在就业渠道不畅的情况。一方面,受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干部身份等制度的制约,高校毕业生从非公有制企业到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流动存在不少困难,导致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性不高。一些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城乡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渠道也有待进一步畅通。

3 相应的措施

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从国家到学生个人都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各地政府之间应该以吸引人才、促进发展为目的,大力开展区域人才服务合作,实现人力资源区域间的合理配置。

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录用前实训。目前,已经出现大学生“订单培养”的情况,且实训与就业相结合效果良好。因此,建议企业从注重“现货”向注重“期货”转变,和高校签订人才智力合作协议,设立学生实训就业基地,建立学生实训就业合作关系。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给员工恰当的绩效评价和薪酬回报,留住员工。

毕业生自身加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众多大学生不进行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以后的就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大学生在进大学门的时候选择专业,包括选择学校,甚至选择老师等,可能都要和就业紧紧挂钩。在就学的四年期间,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就业紧密相结合,逐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毕业生本身具有专业优势,要想把优秀的自己推荐给用人单位以使今后谋求到发展机遇,必须具备优秀的素质,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在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根据经济和就业形势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期望值,灵活择业。

面对就业困难,我们不应该一味抱怨,而是应该积极应对。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应该齐心协力,渡过这一就业难关!

作者:陈笑波

第2篇:金融危机下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摘要]:“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危机带来了困扰,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果大学生能以这次金融危机为锲机,努力把就业压力转变为学习动力,不畏困难,敢于迎接各种挑战,增强信心,实现自己的理想。经过危机的洗礼,战胜困难的决心和经历,都将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成为日后成功的砝码。

[关键词]:金融危机;就业;大学生

随着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危机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也日益显露。就连一向比较平静的校园也不免其扰,特别是在就业领域,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说,明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610万,今年底到明年的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针对此,很多大学毕业生甚至有感而呼:这个冬天比较冷!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困境金融危机下,华尔街很多公司濒临破产,美国雷曼兄弟、通用等大型公司也纷纷申请破产保护,美国国际集团(AIG)陷入困境,在这种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的企业也无可幸免,有久认为现在的企业困境是危机带来的,其实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包括部分大型企业困境早就存在,危机作为一个导火索,使现在的企业生存和发展更为困难。一直以来,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缺少发展的内涵,没有多少品牌效应,在国际上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危机面前,往往经受不住考验,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出现了关闭、停产或者半停产的情况。一些大中型企业虽然在危机中顽强生存下来了,但是为了降低生存成本,节省资金,在不同程度的进行裁员,降薪。而金融危机的显现影响还刚开始,真正的冬天还没来到,不知道接下来的一些尚在挣扎的企业能否挺到春天的来临。

金融危机带来的心理恐慌 除了恶劣的客观就业环境,人们现在还有着对于金融危机的心理恐慌,这种心理恐慌会带来更多的连锁反应,如果说在美国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倒闭,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之前,次贷危机的破坏性还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话,那么在这些事件与措施接连出现之后,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对于次贷危机的严重程度与传染性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市场的悲观预期甚至恐慌情绪开始出现。比倾家荡产更可怕的是人们的悲观失望情绪。

这种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悲观情绪不仅严重挫伤了直接参与投资行为的成年人的投资信心,使投资增速迅速下滑,而且青年人的就业心态普遍消极,期望值也在不断降低。以前在危机时,往往会伴随增高的自杀率,这可能是由于破产等经济因素带来的后果,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心理因素产生的影响。有的学生投了60份简历无一回音后,彻底丧失了找工作的信心。

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瓶颈除了每年固定的就业庞大群体——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今年还增加了更多的寻业人口。由于破产,停工以及经营上的困难,失业队伍不断壮大,大量的国内失业人员、回乡人员重新回到市场进行择业。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很多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可能会选择回国就业,这势必会加大国内高端人才市场的竞争。但是,面对就业队伍的激增,市场提供岗位的增速却在下降,张小建表示,由于部分企业招工用人的需求明显下降,会导致今年底到明年用工的减少。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这也是多年来在第三季度持续增长用工需求的情况下第一次出现下滑。另外,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严重,就业岗位骤减,据重点监测显示,第三季度监测的企业有一半存在岗位流失的情况,而且新增加的岗位和流失的岗位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开始各寻出路。原本毕业后计划找一份工作谋生的部分毕业生开始推迟就业,加入了考研、考公务员的队伍,有些毕业生为挤上公务员这座狭窄的独木桥,不惜重新过起了高三苦读的生活。美国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留学生迎来了签证的“黄金期”,很多人考虑出国留学。还有部分毕业生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在风尖浪口勇敢直面就业,他们称早就做好应对危机的充分心理准备。

近期,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将采取四个方面措施来拉动就业,国宏观调控政策也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公布的拉动内需的十大举措力度大,立足民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作用将十分明显。针对此,大学生应该从心理和现实出发,调整好心态,调适好自身,做出正确选择。

理性面对 增强信心 加强心理承受力“福号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危机带来了困扰,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如果大学生能以这次金融危机为锲机,努力把就业压力转变为学习动力,不畏困难,敢于迎接各种挑战,增强信心,实现自己的理想,经过危机的洗礼,战胜困难的决心和经历,都将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成为日后成功的砝码。同时,大家也应该对危机有个理性认识,任何事物都是有其发展的规律的,金融危机也有其发展的周期,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判断,明年一季度就业形势会出现更大的困难,但是从二季度开始就业的局势会好转。所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不应该一味的消极悲观,应调整好心态,尽早走出心灵的冬天。

多手准备应对竞争 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毕业生应做多手准备,积极应对竞争。不少毕业生在求职路上碰壁之后,一边加大“擞网”力度,一边掉头加入考研和考公务员大军。不少学生选择降低期望工资和职位来降低求职门槛,还有部分选择到基层和中小城市或者西部就业,以减低就业的压力,另外,不管就业还是做其它选择,大学生应该早做打算,不要等到就业时才决定,好的归宿也许是几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

完备自身增加就业资本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积累阶段,不管是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或做人都是重要的学习阶段,刻苦的学习是为以后的积累,只有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会具有竞争力,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前景,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更高一点,学习更努力一点,不断提高和完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即使面临金融危机等困境时,也能找到一份中意的工作。

作者:阚宗兰 戴 维 龙银成

第3篇: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学科建设、搭建实践平台、制定不同就业指导方针、鼓励创业等方式,以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对策研究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就业问题也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已突破700万人,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但是勞动力市场的需求没有因为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各种矛盾交织产生。

2010年1月,中国矿业大学根据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煤炭行业和电力行业,学校在动力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了电力工程学院。电力学院着眼于学生的世纪情况,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可行对策并切实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也在迅速扩大,高等教育顺利完成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高了适龄青年接受教育的比例,但也使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1]。

(一)就业预期过高,自身专业素养较低

大学生就业难与自身的就业预期过高有一定的关系。一些大学生不愿意接受较低的工作待遇,即使不就业,也不愿意凑合就业;另一些大学生只愿意去管理岗和技术岗,不愿意去基层和一线。电力学院本科仅包括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空调工程等领域从事设计、制造、科学研究和管理的研究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研究电力学院近两年的就业率,2012届毕业生就业分布如图1所示,从事电力及其相关行业的同学占到就业总人数的58.6%;从事能源动力行业的同学占就业总人数的39.0%;从事其他非电力、非能源动力行业的同学占就业总人数的2.4%。电力学院2013届毕业生

图1电力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分布图

图2电力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分布图

就业分布如图2所示,其中从事电力及其相关行业的同学占到就业总人数的71.2%;从事能源动力行业的同学占就业总人数的22.7%;从事其他非电力、非能源动力行业的同学占就业总人数的6.1%。因此对于2014届毕业生来讲,80%的同学就业意向是去电力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的五大系统(华能、华电、国电、中电投、大唐),对于机组小于1000MW或者350MW硫化床机组的都不愿意去,只钟情大机组的电厂,而剩下20%的同学更愿意选择空调制冷、新能源等其他能源动力类行业,而不愿意去电力行业。毕业生在最终确定就业单位的时候,有严重的恋乡情结,会把生源地作为重要选择,不愿意离开家乡去闯荡,离生源地远的单位不予考虑,这种狭隘的就业观也会阻碍大学生就业。

扩招后,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同等难度的教学考核,很多学生的理解能力下降,成绩也下降不少。90后大学生是极具个性、创造性的一代,同样是目标多样、意志不坚定、离不开网络的一代。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贴吧,对专业相关网站、论坛、论文却很少关注,虚度年华,专业知识不牢固,难以满足单位及岗位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形成的严进宽出,也纵容了这些学业不精的学生。

(二)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学院就业指导欠缺

大学生生涯规划很重要,职业规划尤为重要,高校针对生涯规划开设了很多课程,包括大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但是针对职业规划的课程相对很少,以选修课、讲座、报告为主要形式,教师队伍非专业化、内容陈旧等,使职业规划课程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很多大学生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要么整日忙于课业,要么虚度年华,毕业时找不到职业方向,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2]。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和各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党委副书记承担。思想政治辅导员有义务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解决就业途中所面临的问题,帮助其就业,但由于辅导员平时其他行政事务较多,没有足够的时间针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此外,有的指导老师还没有通过国家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指导的科学性不够。职业指导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累积经验,职业指导老师的成长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显然,一名处于成长阶段的职业指导师与一名成熟的职业指导师对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贡献有着很大的区别。电力学院成立的近三年内,仅有一名专职辅导员,分担工作多,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也非常有限,很难有质的提高。

二、解决就业困境的对策

(一)加快学科建设,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社会的发展带来各行业的科技革新,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及时增加教学形式和内容,添设课程,增设新专业,发展优势学科,实现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通过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适应市场需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劳动者。

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的硬实力。这两年电力学院加大学科建设,先后为毕业生增开1000MW电厂仿真系统实验、ICEMCFD培训、MIKRON高精度全数字动态红外热像仪实验等,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专业知识更为扎实,实践能力更为突出,综合素质更为提升,就业机会大幅增加。

(二)搭建实践平台,制定就业指导方针

搭建全方位的社会实践的平台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在大学课堂内习得,检测标准主要是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然而学习成绩只能体现对于书本知识的领悟,并不能体现知识的实际操作和运用水平,因此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践的学生在就业过程必然受挫。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适用能力、动手能力,电力学院进行有针对性的暑期走访、毕业生回访等工作,大力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收集有效就业信息,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这两年,先后走访、回访了徐州国华发电厂、国电泰州电厂、内蒙古大唐托克托发电公司等10余家企业,先后走访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近10家高校学习,先后与徐州华美热电公司、徐矿电厂等8家单位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就业指导方针。做好全程指导,对大学四年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不同重点的指导,大一新生,树立职业理念,初步了解本专业当前的市场需求、企业分布等情况,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逐步提升专业知识。大二学生借助职业规划软件等方式进一步确定专业方向,同时开展英语四六级考证、计算机等级考证、专业学习等[3]。大三年级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开展专业课学习、社会实践为主的教育,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指导,明确自身的职业目标。电力学院为此成立就业指导类社团;邀请成功校友返校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学院聘请校科技园相关专家进行培训等。大四学生,开展专门的就业求职训练,以就业指导、就业推荐为主,强化过程育人。特别是大四学生,要全面、透彻的了解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方针,同时在大四学年时刻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变化,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整。每年毕业班学生在大三暑假完成生产实习之后,都会对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意愿进行统计,院就业指导小组成员、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要专门对今年毕业生就业意愿进行分析和讨论,制定相关就业指导、暑期走访、重点关注等就业重要问题,同时进行相应的具体工作开展。

(三)鼓励自主创业,建立毕业生信息库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产品或服务进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式[4]。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发现机会、获取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积极活跃的大学生创业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缓解就业压力。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电力学院支持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如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

毕业生信息库的建立可以增加就业信息。电力学院十分重视已毕业生资源,在每年毕业时学院将建立完整毕业生信息库,建立学院毕业生QQ群,时刻保持联系和交流,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等全方面的发展。我院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也大幅度提高,同时我院实现了2011届和2012届两届毕业生离校零事故,毕业生派遣零失误,毕业生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工作无遗漏等一系列完善工作。所以,我院已毕业学生的满意度较高,对学校、学院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很多已毕业学生主动提供给学院就业信息帮助我院学生就业,還有很多毕业生返回母校为在校学生做一些经验报告,这些对我院就业工作的开展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当今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因我们应根据社会发展特点,及时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困难,努力发展高校管理与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齐柳,叶琳.严峻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中国电力教育[J].2014(3);

[2] 邱小玲.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研究.教育研究[J].2013(4);

[3] 张威.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的现实困境及体系构建策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14(1);

作者:孙婉

第4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前就业形势与分析

当前就业形势与分析

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中国就业形势现状.

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在09年GDP增长速度保持8%都很难了,这和国家的财富有很大关系。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预计,本次经济危机的出口下降导致的非农就业减少为1763万,其中服务业664万,制造业969万。首当其冲的是金融行业。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同时,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与此同时,美国由于经济的恶化而大幅缩减了进口,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开始呈下滑态势,未来的形势也不明朗,预计明年情况将进一步恶化,贸易物流类企业的招聘需求将有所下降。由于市场萎缩,需求下降,不少高科技企业今年也缩减了招聘计划,尤其是硬件和软件外包、芯片制造等行业。同样,通讯和互联网企业也放缓了扩张的脚步。

二解剖中国就业问题

总结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陷入了低谷,国内中小企业大批外企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

2高校扩招影响:2008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6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7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三关于提高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1政府: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政府可从不同角度如供给,需求等方面发展我国创业投资金的思路.,可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2学校: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让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要变就业教育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

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以及相关的创业能力。就业教育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对创业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样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能为其他人提供就业岗位。再次,要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

3用人单位:

⑴企业应善于创新,强强联手,延伸优势,吸收更多人才. ⑵不应过分关注文凭。不应存在性别歧视和生源地域歧视等。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应该能找到能与自己企业工作能力相称的人才.另外许多优秀女生的做事能力并不比男生差,能为企业争取较大的利润。⑶不要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应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4大学生:

⑴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另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⑵应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去外企工作,做一个白领,是多年来许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但在目前岗位需求总量萎缩的形势下,大学生们的择业思路需要转换,期望值需要调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同样也是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另外大学生应该放低心态从低层做起.

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⑷放远目光,提早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行业的现状,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各种渠道途径,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自我,搜集就业信息,规代好末来.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

⑸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⑹继续深造,重组知识。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大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深造,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参考文献:

王林萍 田美玉 国际金融.-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祁型丙 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包晓间,刘昆山 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日韩篇-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刘苍劲,谈方 形势与政策(学习指导).-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谢卫民,李日京 就业指导-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5篇: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就业难不难,就业有多难,那要靠社会的就业形势。现在就以大学生就业形式问题分析分析。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几个比较突出问题。

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取消统一分配派遣,实行自主择业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就业渠道不畅。据对调查,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他们呼吁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多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提供就业信息。另外,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信息迟缓,影响毕业生就业。

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但是,现在的一些高等院校,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工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就业观亟待改变。在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仍有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关人士指出,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加大就业宣传力度。要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需要怎样的人才,政府、学校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培训,不能盲目地追求就业率。

扩大就业渠道。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扶持政策,从人才管理、职称评定、岗位流动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有利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和就业为前提,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创新、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作用。

大力挖掘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和平台。各级政府人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要多加强联系、协调,共同办好 “ 人才信息网 ”,

注意经常搜集、更换、发布各类人才信息,努力实现人才信息网上招聘工作。同时,要不定期召开人才招聘会,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经济原因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社会原因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自身原因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

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政府方面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方面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具体的讲: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第6篇: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

近几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和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为我们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为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我采访调查了一些学生并做了如下的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和健康的。他们能够科学合理地定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自信,对职业前途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能正确面对并积极准备就业。在就业的过程中,有44%的同学树立了明确的就业目标与方向;45%的同学做了人生职业规划;32%的同学看过求职有关方面的书;21%的同学考过与职业相关的技术证书。但调查也反映出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性、依赖性、盲目性和思维惯性等不良就业心理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和择业成功率。有88%的同学现实地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有81%的同学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感到茫然无措和悲观失望,有61%的同学不知道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

大学生的具体表现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焦虑急躁心理。就业焦虑是指毕业生担忧自己不能达到就业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严重时带有恐惧色彩的就业情绪状态。对于就职毕业生来说,适度的焦虑可以增加其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是过度的焦虑则会导致情绪异常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求职过程中无法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理性的思维,甚至会导致行为失控。根据统计显示,有40%的毕业生存在就业焦虑,这在众多就业不良情绪心理的选项中居于首位。产生就业焦虑心理的原因是多种的,有的毕业生湮没在茫茫的求职人海中,所投的简历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因此感到失望和不安;有的毕业生因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来回报父母而感到紧张和急躁;有的毕业生在就职过程中屡次被用人单位拒绝,因失去了信心和动力而感到沮丧和懊悔。调查还发现,毕业生中女生较男生焦虑倾向更为明显。本科毕业生有焦虑倾向的占50%,而高职毕业生仅占22%,反映出在不同就业期望值下,本科生与高职生在就业心理上所产生的不同的就业心理压力。

第二种是抑郁孤独心理。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的、伤感的、持续时间较长的

情绪体验,常伴有孤独、无助等不良情绪反应。“处于抑郁状态的大学生认知灰暗、缺乏兴趣、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思维迟钝,对自我评价偏低,又对前途悲观失望,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就业抑郁孤独心理主要指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乃至悲观厌世的心理状态。调研中通过和部分学生闲谈,我发现毕业生就业抑郁心理的产生有的是由就业认知的偏差产生的自卑、自负心理转化而来的;有的是由就业利益诉求始终得不到实现的焦虑急躁心理转化而来的;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我行我素,缺乏同用人单位、学校老师及同学有效沟通,由心理自闭所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抑郁心理必然会产生心灵上的孤独感。调查还发现,有就业抑郁孤独心理的毕业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带着有色眼镜看社会,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总是持怀疑态度,在求职过程中听不进去任何意见,喜欢一厢情愿地行事。

第三种是知行矛盾心理。“知行”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知行”更多的被用于德育教育的探索实践中。笔者将“知行矛盾”引入大学生就业心理加以分析,其原因在于“知行矛盾”反映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科学的就业观念与现实的就业实践的矛盾冲突。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一种纯粹理想化的、传统的道义教化方式,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不得不面对大量的世俗化的价值选择。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离与割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冲突与错位,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认知与就业价值实践中产生了“知行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我认知上自傲与自卑的并存,职业选择上独立感和依赖感的错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矛盾、迷惘和困惑。”调查中,多数学生对大学毕业后担任服务西部建设的志愿者表示敬佩,但具体到自己的职业选择时却倾向于环境好、待遇高的就业岗位。但是导致岗位空缺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知性矛盾”心理的存在。

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我觉得有学生的自身因素,像自我认识的偏差、知识面过窄等原因;家庭因素,主要是家长对子女寄予了过高的期望;社会因素,当前国际形势不容客观、社会一些单位或企业对应届生存在一定的偏见。

针对目前的情况,我觉得有如下较好的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自己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大学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适。在择业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特别要注意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等。

三、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择业指导工作。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科学的工作。学校不但要深化教学改革,更新狭隘陈旧与实际需要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学校应设专门的择业指导机构,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择业能力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

四、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所要重点的努力方向是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发挥主体精神、培育主体人格,大学生作为接受信息的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并不是被动的。之所以会形成就业心理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主体意识的缺乏。因为缺乏主体意识才导致主体目标模糊,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独立、能动、创新过程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制约。

五、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一方面要全面掌握各种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在在校期间尽可能多的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积累社会经验,注意锻炼人际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等。此外,还要正确面对客观现实,结合自身条件,树立正确健康的就业观念,多了解就业信息与政策,为就业打好基础,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第7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2.1 高校扩招。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2.2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国家方面。

3.1.1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例如对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时,给于资金支持或是优惠政策。帮助其自主创业。同时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农村及基层单位就业。 3.1.2稳定的就业环境。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例如规定最低薪酬,并且针对金融风暴的影响,更要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而且要平衡中小城市与珠三角的人才竞争政府积极为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例如: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要切实关心这些毕业生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在基层大有作为。 3.2 教育机构方面。学校应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课程,切实培养具备各种综合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大学生要在工作中得到实现自身价值也离不开创新,学校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贾思勰农学院

马青美

10园林

第8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探讨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第9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又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并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现状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2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然而就业率比较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又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相反,如果不能够解决好这个社会问题,既不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发展,也不利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相关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网站相关信息,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27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创下历史新高。相对于大学生毕业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伴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大学生相继毕业,从2002年开始,大学生就业率就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据相关统计,2002年大学生就业率就比2001年降低了10%,2004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为73%,2005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为72.6%,而到2006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为70%。随着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要达到749万,堪称最难的就业季。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又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所具备的各项能力和知识已经难以满足新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纵观我国各个高校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其所设置的内容和课程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难最大的归因在于结构性过剩的矛盾。

1.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当前的家长和大学生自己都比较倾向于去政府事业单位、国企等相关单位就业。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自身的就业期望也就越高。就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来看,他们的就业观念与现实岗位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了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抱有比较高的期望。他们比较倾向于政府事业单位和国企等单位。如果社会中的就业岗位不能够满足这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时,他们就会陷入失业的状态。

2.大学生供求之间存在严重错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所具备的各项能力和知识已经难以满足新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纵观我国各个高校的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绝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现象。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短缺,而社会需求不太高的人才高校有着重培养,导致供过于求。因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最终归因可以说是供求之间存在严重错位,从实质上来说这是一个结构性过剩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绝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仍然是远离市场需求的。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比较陈旧,部分教师也没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这就造成了一部分高校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从而引发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3.就业市场环境不规范的影响

就业市场环境是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领域,就业市场环境不规范、不公平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正常就业。就我国当前的就业市场环境来看,就业环境不规范、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单位片面强调学历观,有许多企业单位在招聘大学生中就现状了

211、985院校的毕业生,学历歧视和崇拜直接降低了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严重破坏了就业市场环境,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正常人力资本发挥应有的功效;另一方面各种非正常现象的存在。就业市场中存在的非正常现象严重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公正。这种就业不公平、不公正既有在学校与学校之间,也有在大学生群体之间。就业市场环境的不规范严重影响到就业市场的公平、公正,直接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率,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大学生。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又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相反,如果不能够解决好这个社会问题,即不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发展,也不利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和谐与稳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所具备的各项能力和知识已经难以满足新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针对此,笔者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对策。

1.加强政府积极引导,规范就业市场环境

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对大学生正常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环境存在的不规范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引导,规范就业市场环境。一方面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员工的招聘不能够带着有色眼镜选拔人才,要消除学历、学校以及性别偏见和歧视。完善用人制度,在选聘员工的过程中,要结合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合理设置用工条件,消除人为偏见和歧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完善相关就业政策。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约束用人单位的各种歧视和偏见行为,以制度或者法律的形式消除人为歧视和偏见,为大学生的正常就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高校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教学与就业相结合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针对此,笔者应该高校在新形势下应该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教学与就业相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这就需要把教育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出多层次、复合型的人才。一方面高校应该更加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着力推进和完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需要不断选择新的教材。高校教师不应该只是运用单一的教材,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选择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新教材。通过科学合理选择教材和完善课程设置,为社会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多层次和复合型人才。

3.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就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来看,他们的就业观念与现实岗位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到了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抱有比较高的期望。他们比较倾向于政府事业单位和国企等单位。这种陈旧的就业观念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常就业。因此,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到大众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需要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起大众化就业的观念。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社会问题。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又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加强政府积极引导,规范就业市场环境;高校需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教学与就业相结合以及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措施来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大学生的正常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赖德胜.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J].求是.2013(20).

[2]春英.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及监测体系构建[J].人民论坛. 2012(32).

[3]郝晓艳.大学生就业难及其解决思路[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04).

作者简介:

潘振华(1961.8.31-),男,江西宜春人,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副教授,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从事经济法、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上一篇:专兼职防火员职责下一篇:创造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