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2023-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抗菌药物安全管理对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用药的影响

摘 要:目的 探究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策略。方法 随机抽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道感染患者总计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用药期间未行抗菌药物安全管理,观察组在用药期间行抗菌药物安全管理,比较两组用药情况。结果 观察组合理用药中医师是否注明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剂量、用法的正确性均高于对照组,不合理用药中有重复给药现象、药物有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其他用药不合理情况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菌药物安全管理开展后,可降低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保障临床患者用药安全,值得临床应用重视。

关键词: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性;应对策略

临床疾病治疗中,药物治疗作为常见一种方式,科学、合理应用药物对患者病情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随着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医疗系统随着社会改变出现转变,然而,传统医疗体制在社会进展冲击下,管理工作出现一些问题[2]。目前对临床疾病治疗中,抗菌药物占据着较大比重,若出现用药不合理现象,不仅无法发挥出有效治疗作用,甚至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危害患者生命健康[3]。药师临床干预下,能严格贯彻并落实用药规定,及时发现不合理用药及治疗过程中安全隐患,大大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及安全性。为此,文章就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性及应对策略如下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道感染患者总计12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为19~62岁,平均年龄为(36.50±3.40)岁。观察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为18~64岁,平均年龄为(37.80±3.7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经痰培养病原菌符合阳性以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4]。

排除标准:①合并妊娠及哺乳者;②伴有免疫系统疾病且影响药物应用。

1.3 方法

本次研究开展中,所有纳入对象治疗期间对抗菌药物选择上,遵循以下原则:可口服给药不予以静脉用药,有价格低廉药物不选择高额品种,选择窄谱不用广谱,可单独应用,不用联合方案。对照组用药期间未行抗菌药物安全管理,观察组在用药期间行抗菌药物安全管理,具体如下:①用药期间由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共同协商用药使用方法,制定管理细则,详细内容包括向患者宣教如何应用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危害及抗菌药物相关知识,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②加强药物管理:不同药物种类管理上存在差距,包括外用药、口服药、注射药等,结合药品药理作用分类储存,按要求以冷藏、阴凉、遮光,防污染、防尘、防潮及防火等储存措施,确保患者使用药品质量有效、安全。③健全药品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健全药品管理制度,并落实到药品采购、储存、使用等各环节,强调药品质量安全、有效。同时加强对药学人员培训管理,定期组织培训,加强业务学习,包括掌握抗菌药物药效学、药动学,不同给药时间及剂量所引起不良反应,合理安排给药时间,掌握给药与下次给药时间间隔,提高药师对药品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熟悉程度,保障临床用药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④組织药品处方点评工作小组:每月随机抽取100张处方,病房(区)用药医嘱30份,实施对临床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临床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比较,包括用药合理:医师是否注明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的合理性;用药不合理:剂量、用法的正确性、有重复给药现象、药物有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其他用药不合理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或组内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或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用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不合理给药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情况显著上升,因抗菌药物联合应用、配伍等用药不合理现象会导致安全性事件的发生显著提升[5]。如何加强并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要求确保合理应用情况下并保障患者用药疗效。但目前因多方面因素影响下,此时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凸显[6]。

临床用药合理性及安全性关乎每一位患者生命安全,并关系到整个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药学干预是一种系统化用药管理及干预方法,可为患者提供可靠、安全及经济药品,同时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避免医疗资源浪费[7]。本研究显示,通过对患者采取合理用药管理,可显著降低用法用量不当、联合用药不当、重复给药以及抗菌药物滥用发生率,提高临床合理用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调查显示,目前对抗菌药物应用干预各项药品安全性问题分析上,常见为以下几类:药品来源不清、给药途径错误及联合应用不当等。通过合理用药能确保药物疗效发挥最大作用以及用药的及时性和安全性,最大程度降低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减少对人体造成伤害,并达到治疗疾病目的。同时,对临床医师及药剂师而言,要求严格把握抗菌药物用法、剂量,依据患者不同疾病种类及严重程度合理分析,评估用药疗效及使用时间、所产生不良反应[8]。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安全管理开展后,可降低临床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提升抗菌药物应用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春丽.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6):827-828,829.

[2]周梦圆.分析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7):194-195.

[3]《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28号.

[4]严俊珍.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管理措施研究[J].北方药学,2016,13(8):150,151.

[5]汪燕,黄艳,徐海燕, 等.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6):107-108.

[6]张海涛.探讨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5):787-788.

[7]石素琴,高峰丽,智成芳,等.临床药师干预骨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分析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5):171-173.

[8]张怡,李美月,高建林.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3):20-22.

作者:罗北海 谢冬萍

第2篇:加强药剂科管理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摘 要】 目的:观察药剂科管理对促进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我院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管理措施,回顾性分析加强管理前后住院处方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判断加强药剂科管理是否能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结果:加强药剂科管理后,住院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24.35%,单张处方药品金额平均降低20.42元。结论:加强药剂科管理可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延缓了耐药菌群的增长,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降低了患者开支,值得在医院间广泛推广。

【关键词】 药剂科;抗菌药物;管理;合理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药不断涌现,由于用药不规范引起的不良反应亦不断增加,随之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屡屡发生[1]。我院通过加强药剂科的管理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促进了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了院内感染率、减轻了患者的负担。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随机抽取我院药剂科参与药物管理前后的住院处方为研究对象,处方样本按照门诊科室分层随机抽取,处方样本总共8000张。

1.2 方 法 药剂科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医学水平,具体要求为:对药剂科人员进行定期学习与培训,让药剂科人员了解抗菌药物最新指南与使用原则,了解最新抗菌药物的使用信息,争取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加优秀[2]。

抗菌药物的采购要依照医院的需求和等级,而不应该为了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真实需求。二级医院抗菌药物的种类不能超过35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不能超过5种,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能超过4种。在药物的使用中,要对药物进行定期评估,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3]。

为了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药剂科需要与检验科加强合作,及时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和了解,同时了解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在药剂科配药发药的过程中,要对各科室使用的抗菌药物的品种和数量进行分析统计,同临床医师探讨更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方案。同时,密切关注各科室患者情况,争取采用更为经济有效的用药方案。

1.3 观察指标 观察药剂科加强管理前后每张处方的具体金额和抗生素使用率。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8.0版本,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药剂科加强管理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下降24.35%,单张处方药品金额平均降低20.42元,与加强管理前相比有明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剂科加强管理前后每张处方的具体金额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见表1。

表1 药剂科加强管理前后处方金额及抗菌药使用情况比较

3 讨 论

抗生素滥用使耐药细菌不断增多[4]。因此,在我国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加强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治愈感染,还可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5]。而对于医院来说,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需要各科室加强协作,相互配合,共同为患者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医院药剂科作为药物管理、配发的重要部门,是临床科室的重要辅助科室[6]。但是目前很多医院药剂科对于自身职责的履行不够完善,管理比较松散,如果药剂科仅仅配合临床工作而不了解临床抗生素使用情况,无疑会大大增加抗生素滥用的机会[7]。

我院药剂科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了符合我院现状的加强临床药物管理的方法,加强药剂科对于临床科室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对抗菌药物的配发加强管理,提高药剂科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在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降低了医院感染率,减轻了患者负担,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8]。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其他兄弟医院能够通过加强药剂科的科学管理,促进抗菌药物的科学合理应用,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好地促进医院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会英,曹洪涛,韩丽萍,等.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

[2] 袁凌华.加强药剂科管理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5):57-57.

[3] 郭澄,张剑萍,华雪蔚.从处方分析探讨“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必要性[J].中国药房,2012,23(2):97-101.

[4] 冀玉梅,刘延梅,郭朗.浅谈药剂科药事管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5):1976-1977.

[5] 许谙,顾蓓青,赵振华.加强药剂科管理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海峡药学,2012,24(9):211-213.

[6] 肖永红.细菌耐药监测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8(4):225-227.

[7] 温红萍,李元平.加强抗菌药物药事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8):880-881.

[8] 尚旭明,刘芸,王盛华.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001):147-149.

作者:陈大勇

第3篇:加强药剂科管理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加强药剂科管理对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方法:在2016年1月-12月实施强化药剂科管理的改进方案,并随机选取201 6年1000张医嘱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2015年1000张医嘱作为对照组。分析管理前后医嘱中抗菌药物应用率、药品费用以及问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抗菌药物应用率、药品费用以及问题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加强药剂科管理,能够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能够降低药品费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药剂科管理;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药物种类也越来越多,许多新药出现在医疗市场中,但与此同时,许多由于用药不当引发的危害也越来越多,临床中不合理用药造成的医疗纠纷也是屡屡发生【1】。為了推动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降低医疗费用、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经济负担,药剂科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为社会提供科学的配药服务【2】。为了提高药剂科工作质量,我国卫生部门推出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了抗菌药物的使用。药房是医院提供药品的重要科室,也是药学服务的主要提供部门,加强药剂科管理对于确保抗菌药物的使用科学性有着重要的意义【3】。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加强药剂科管理对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2016年1月-12月实施强化药剂科管理的改进方案,并随机选取2016年1000张医嘱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2015年1000张医嘱作为对照组。处方样本为各个科室随机抽取。

1.2方法

强化药剂科管理的改进方案为:①提高药剂科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药剂科工作人员需要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让其了解前沿药物知识,尤其是最新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和相关政策,确保本职工作的科学性与先进性;②抗菌药品的采购管理:药品采购需要严格按照医院的实际情况,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选择昂贵的药物。通常情况下,二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品种不能超过35种;通用名相同的注射抗菌药物和口服抗菌药物最多只能有2种;常用抗生素中二代头孢和三代头孢种类最多使用5种;口服和注射喹诺酮类加起来不能超过4个【4】。在药品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药品的疗效、性价比以及安全性进行评比,从而选择更加经济实惠的药品;③加强与检验科的合作:为了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学性,减少耐药菌的出现,药剂科需要加强与检验科的合作,做好各种药敏试验,对细菌感染患者给予高敏感药物,从而确保临床治疗的有效性与科学性;④判断处方的合理情况:药剂科工作人员在配药时需要仔细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疾病名称等方面的情况,避免弄错处方,并且要与医师进行沟通,争取采用更合理的用药方案【5】。仔细叮嘱患者要按时按量服用药物,避免治疗效果受到影响。

1.3 观察指标 分析管理前后医嘱中抗菌药物应用率、药品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值检验,P< 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在抗菌药物应用率、药品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l。

3.讨论

我国在过去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没有过多限制,这也导致了临床中抗生素滥用问题的出现,该问题引发的是耐药菌的增多。因此,需要做好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是降低药品费用,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的重要途径。对于临床治疗来说,合理用药不单单是医师能够决定的,需要各科室的共同努力。而药剂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药剂科作为药品管理、处方审核以及临床发药的重要场所,是临床医疗科室的重要辅助部门,任何临床科室都需要药剂科的帮助。但是目前许多医院的药剂科未能够较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责,若药剂科工作人员没有仔细审核药品使用是否合理,只是机械的按照医嘱、处方调配药品,这容易导致抗生素滥用的现象发生。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加强药剂科的管理,通过提高药剂科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服务意识,药师也需要加强与医师和护士的沟通,及时处理不合理的处方,做到爱岗敬业,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给患者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从而推动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并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指导下,规范处方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降低耐药菌的出现,从而不断提高药剂人员工作水平,同时也能够降低处方药品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有助于提高患者对于药品服务的满意度。

本次研究观察中,观察组在抗菌药物应用率、药品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通过加强药剂科管理,能够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利用率,能够降低药品费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袁凌华,加强药剂科管理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5,20(15):64.

【2】彭晶晶药剂科管理对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34(28):288-289

【3】许谙,顾蓓青,赵振华等.加强药剂科管理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海峡药学,2015,24(9):211-213.

【4】任国胜,白鹤药剂科管理对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3):176-178.

【5】胡永军,秦胜民,明新杰等.药剂科管理对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影响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7):1300-1301

作者:林瑶

第4篇: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总结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开展合理用药工作总结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我院自2005年开始了以抗菌药物为主线的合理用药工作,经过几年不断的摸索与实践,目前已形成了一种长效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1. 医院成立了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管理小组及专家评议组。管理小组由药学部、医务部、纪检科、感染科、质控科、护理部等职能科室人员组成,负责合理用药的指导工作;专家评议组成员包括药学部、院感科、细菌室和临床科室专家等,负责定期对合理用药问题进行讨论及权威性评议。根据今年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医院又成立了抗菌药物合理用药领导小组、共组小组及三个督导检查组。

2. 成立了临床药学科。为了更好地开展合理用药工作,我院借鉴其他先进医院的经验,于2010年在药学部下成立了临床药学科,科室目前有人员5人,其中主任药师2名,副主任药师2名,药师1人,学历构成为博士1人,硕士2人,本科2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临床药学科作为相对独立的药学部的二级科室,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合理用药的日常管理工作及药学部质量管理工作。临床药学科的成立,使工作职责更加明确,明显提高了管理的效果。

二、建章立制,努力构建促进合理用药的长效机制:

医院建立了一系列合理用药相关的管理制度,并根据卫生部要求及医院的发展随时修订。如《处方点评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2005年、2009年)、《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2008版)、(2010版),《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第1-5版)、《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规范》(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暂行方案》等,为落实合理用药管理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教育培训,营造合理用药的良好氛围

医院一直重视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采取外请专家举办讲座、本院专 1

家进行小讲座及下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要求所有不值班的临床医师必须参加学习,由主管院长亲自主持会议并监督考勤,大大加强了临床科室对合理用药工作的重视程度。临床药学科人员负责在全院的医师培训及新职工的岗前培训中,对我院抗菌药物、处方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等有关规定进行宣教,并走向临床科室进行针对性的专题小讲座。今年将抗菌药物使用的知识培训增加到每月一次,每个相同内容授课三次,并在授课后进行考试,进一步强化了全员培训的目的。

四、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多种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1. 药师进临床:

2010年我院正式开展药师进临床工作,现有3名专职临床药师,分别在肾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跟随医师查房,面对面地为医生护士和病人提供用药服务。

2. 处方点评:

此项工作是我们最早开展的一项工作,从开始时的每月100张到目前的每月抽查门、急诊处方450张,对处方进行全面的分析点评,其中重点是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并提交一份分析报告,上交医务科、主管院长,由医务科在每月的《医疗质量分析报告》上予以公示,并记入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中。

3. 抗菌药物的专项管理:

①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控及超常预警:每月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内容包括:用量、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排序前10位抗菌药物,用量前10位科室及医师,出现超常使用的品种及使用超常药品的科室及医师的用药流向分析。

②终末病历分析:每月按约10%的比例抽取住院病历,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分析,参考卫生部监测网的方法,从适应症、病原学检查、药品选择、用法用量、更换药品、联合用药、用药疗程、围手术期用药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提交一份合理用药分析报告,在全院医疗质量分析会上进行通报,并将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的整体情况及存在的主要不合理用药情况,以科室联系卡的形式反馈给各临床科室。

4. 药品用量动态监控:

每月将全院抗菌药物用量、用药金额进行排序,对前10位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规定全院月用量波动幅度>30%,单品种科室用量波动幅度>50%、单种个人用量波动幅度>100%,为“警戒线”。监控中如发现有超过“警戒线”的药品、科室及医师,提出预警。

5. 开展多种形式的用药督导工作:

临床药学科每月进行全院的日常督导,根据日常督导结果,我们先后采取对不合理用药病历的当事医师及主任进行当面质询、专家督导组对重点科室进行重点检查等方式进行督导工作。

五、强化监督管理,深化合理用药工作

为了保证合理用药的长效化,我们对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分医师、科室及药品经销商三个层面进行督导改进,对临床科室及医师主要采取公示、上交整改报告、全院内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停止处方权、不能参加先进集体(个人)评选等处罚。对药品经销商主要采取由医院纪检部门进行口头警告、限量采购或降价、记录不诚信记录、取消新药引进资格直至取消药品购销合同等处理。

六、取得的成效

1. 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有效地控制了滥用现象:

通过持续的监督管理,用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我院住院抗菌药物用药金额构成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强度、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预防用药比例均明显下降;病原学送检率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30%以上,术后用药时间明显缩短,预防用药单剂量也明显下降。

2. 强化了医师合理用药的意识

经过强有力的干预,我院医师抗菌药物应用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从不规范、不自觉逐步提升到规范自觉的行为,合理用药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全院形成了合理用药的良好氛围。

3. 促进了临床用药安全

经过持续的工作,临床上一些不恰当的用药方法得到了改善,如将短半衰期抗菌药物由一日量一次给予改为了每日2-3次用药,在全院范围内统一了头孢菌素类过敏试验的方法,强调对抗菌药物药物热的重视,限制

高剂量用药等,规避了临床用药风险。

目前,医院合理用药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在今后的工作中,医院将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尝试开展针对病种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加大对抗菌药物的奖惩力度,对积极配合医院开展合理用药工作的科室及个人予以及奖励,对表现不好的科室及个人予以相应的处罚。我们深切的体会到,要真正实现合理用药的长效机制,信息化手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正在致力开发合理用药监控程序,通过技术手段对医师用药实施更有效的监控。医院将进一步完善合理用药工作的各项制度,努力提高合理用药应用与管理水平,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目标。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王娜

2011-11-1

第5篇: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工作制度

为加强抗菌药物安全、规范、合理使用特制订本制度

一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二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本院的抗菌药物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并写出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三 不良反应发生率频繁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经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四 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五 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等,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院通报警示,以防止再次发生。

六 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

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

七 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理论知识。

八 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地促进和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第6篇: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AMS

瑞安市人民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

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在抗菌药物管理领导小组下增设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组长由主管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医务科长、药学部主任、院感科科长担任,成员由感管科、药学部、临床微生物室、信息科、护理部、感染科等各科室的负责人和具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

一、抗菌药物工作组职责: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

(二)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三)定期检查、调查和分析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督促临床医师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对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四)对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五)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二、各部门职责分工:

(一)医务科

1、作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职能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

2、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培训。

3、组织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和考核,按不同级别专业技术资格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和调剂权,并对处方权和调剂权进行动态监督管理,将新增和取消处方权的医师名单及时报送信息科维护。

4、督促临床医师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严格执行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使用、更改、停用抗菌药物病程录中要有使用、更换原因和效果评价的分析记录;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前必须做到有样必采,及时留取标本送检;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5、负责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结果和不合理用药医师名单进行全院通报和公示,对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奖惩与考核。

(二)感管科

1、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定期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的比率,统计一联、二联、三联及三联以上抗菌药物的用药比率。

2、会同处方点评小组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点评,检查、监督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并负责制定检查、考核、奖惩细则。

3、根据临床微生物室上报的临床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结

果,分析和汇总和发布医院感染病原菌及耐药资料。

4、定期汇总抗菌药物使用、监督、检查、奖惩的数据材料,向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汇报。

5、协助药剂科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

6、协助医务科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学习培训。

(三)药学部

1、对临床科室提交的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和淘汰意向的申请报告,提出意见后,报药事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制定和修订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2、组织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

3、组织制定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分级目录。

4、定期组织处方点评小组对抗菌药物处方和医嘱实施点评,点评结果汇总报送医务科。

5、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定期统计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金额、占全院药品使用金额的消耗比例、使用强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数据,分析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向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汇报。

6、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四)临床微生物室

1、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为病原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及时提交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报告。

2、负责本院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分析、汇总药物敏感试验的有关数据,内容包括:采样病区、住院号、采样时间、样本种类、感染菌株种类、药敏结果,上报感管科。

(五)门诊部

协助医务科督促门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范处方行为,控制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输液比例,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门诊医师进行教育、批评、督促整改。

(六)感染科

负责对本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

(七)护理部

1、督促各科护士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使用间隔,严格执行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其他措施。

2、协助观察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3、协同做好标本采集和送检。

4、对患者进行普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教育。

(八)各临床科室主任

负责本科室成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与法规的培训和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持续性改进,贯彻落实医院管理部门提出的各项改进措施。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卢学勉

副 组 长:罗文朝

组 员:葛体池 黄鹏 周瑞微 丁继光 张顺开

金国信 吴力力 钱定良 曹华妹 金凯 贾秀眉 林传洲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小组(AMS) 组 长:罗文朝

副 组 长:葛体池 黄鹏 周瑞微

组 员:丁继光 李克诚 上官宗校 张顺开 张建海

金国信 何国鑫 吴力力 钱定良 曹华妹 金凯 谢丽晓 何尚映 曾伟伟 贾秀眉 余雪梅 易林高 郑小彬 郑旭东 杜庆玮

瑞安市人民医院 2017年1月1日

第7篇: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各部门职责分工

按照工作组四条职责,全体成员相互协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分管工作任务。

(一)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管理部门:医务科 负 责 人:

(二)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

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调查: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填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并按要求上报。

管理部门:药剂科 负 责 人:

(三)定期为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并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管理部门:药学部 负 责 人:

开展培训时有医务科负责具体工作,负责人:王 玲

(四)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 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具备医师

职称的授予一线抗菌药物处方权,主治医师职称的授予二线抗菌药物处方权,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授予三线抗菌药物处方权。

培训及考核管理部门:医务科、药剂科 负 责 人:

处方权管理部门:医务科、药剂科 负 责 人:

2、 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经过配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管理部门:医务科、药学部 负 责 人:

3、 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工作形式:由医务科下发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组织各科室医师认真学习或集中学习。

负责人:各科室主任

药剂科、医务科对各级医师处方权限严格把关,并让每位医师明确自己的权限。

负责人:

4、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明确的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抗菌要素临床应用程序,并严格执行。

管理部门:医务科 药剂科 负 责 人:

工作方式: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我院有严格的审批程序,由各科主任严格把关,管理部门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对不履行临床应用程序的相关人员按规定严厉处罚。

5、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工作方式:

(1)组织全体医师学习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的合理规范,做到人人知晓认可,并在承诺书上签字。

管理部门:医务科、感控科 负 责 人:

(2)科主任严格把关,对本科是临床医师医嘱、病历、处方按标准严格监管,发现违规现象,立即纠正。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成员,由组长组织分成内科,外科两组,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检查,处罚,公示和反馈。

管理部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组 负 责 人:

(5)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评估,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检测,分析我院及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适应症超剂量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要及时上报院领导。

管理部门:药剂科 负 责 人:

(6)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管理部门:检验科 负 责 人:

(7)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组织临床、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对每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1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内科、外科、骨科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病历。

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格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管理部门:处方点评小组 负 责 人:

(8)严格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依据《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查处力度。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卫生行政部门或医疗机构应当式轻型依法依规予以警告、限期整改、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降级使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

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科室,医疗机构应当视情形给予警告、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处理;问题严重的,追究医疗机构负责人责任。

管理部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组 负 责 人: 工作时具体分工:

组 长:定期组织召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组会议,不知检查工作。

副 组 长:执行组长分配的工作任务,协助组长做好相关工作。 成 员:完成分管工作,检查康申诉使用情况时,服从组长、副组长工作分配,按时按要求完成检查任务。

第8篇: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工作组机制及职责分工

某某医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组

长:刘某

副院长 副组长:仇某

医务部主任

药剂科主任 成

员:王

护理部主任

感控科负责人

检验科主任 朱

内科主任 金

神经科主任 王

外科主任 赵

骨科主任 葛药剂科副主任 孙

药剂科副主任

工作组职责: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三)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宣传教育。

工作制度及监督管理机制

按照工作组四条职责,全体成员相互协作,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分管工作任务。

一、 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管理部门:医务科 负 责 人:

二、 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

对我院2011年1月1日至5月31日期间,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开展调查: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使用量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填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并按要求上报。

管理部门:药剂科 负 责 人:

三、 建立完善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操作体系

我院已按要求设置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室,配备了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定期为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并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管理部门:药剂科 负 责 人:

开展培训时有医务科负责具体工作,负责人:丛培强

四、 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1、 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具备医师职称的授予一线抗菌药物处方权,主治医师职称的授予二线抗菌药物处方权,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授予三线抗菌药物处方权。

培训及考核管理部门:医务科 药剂科 负 责 人:

处方权管理部门:医务科 药剂科 负 责 人:

2、 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经过配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管理部门:药学部 医务科 负 责 人:

3、 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工作形式:由医务科下发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组织各科室医师认真学习或集中学习。

负责人:科主任

药剂科、医务科对各级医师处方权限严格把关,并让每位医师明确自己的权限。

负责人:

4、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明确的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抗菌要素临床应用程序,并严格执行。

管理部门:医务科 药剂科

负 责 人:

工作方式: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我院有严格的审批程序,由各科主任严格把关,管理部门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对不履行临床应用程序的相关人员按规定严厉处罚。

5、 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根据黑肯局卫发平【2011】94号文件严格执行抗菌药物购用管理的相关规定。

管理部门:药剂科 负 责 人:

6、 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工作方式:

(1) 组织全体医师学习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的合理规范,做到人人知晓认可,并在承诺书上签字。

管理部门:医务科、感控科 负 责 人:

(2) 科主任严格把关,对本科是临床医师医嘱、病历、处方按标准严格监管,发现违规现象,立即纠正。

(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成员,由组长组织分成内科,外科两

组,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检查,处罚,公示和反馈。

管理部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组 负 责 人:

7、 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评估,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检测,分析我院及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适应症超剂量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要及时上报院领导。

管理部门:药剂科 负 责 人:

8、 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管理部门:检验科 负 责 人:

9、 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对每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盒介入治疗病历。

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格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

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管理部门:处方点评小组 负 责 人:

10、 严格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查处力度。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卫生行政部门或医疗机构应当式轻型依法依规予以警告、限期整改、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降级使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科室,医疗机构应当视情形给予警告、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处理;问题严重的,追究医疗机构负责人责任。

管理部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组 负 责 人: 工作时具体分工:

长:定期组织召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组会议,不知检查工作。

副 组 长:执行组长分配的工作任务,协助组长做好相关工作。 成

员:完成分管工作,检查康申诉使用情况时,服从组长、副组长工作分配,按时按要求完成检查任务。

第9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

理机制

第一章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第一条 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再选用药物;临床医生应以细菌学诊断为依据,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使所选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病情危急需在药敏实验前用药者,可先根据临床诊断进行经验治疗,待获知药敏实验结果后再依据治疗效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制定个体化的综合给药方案;按照病人的免疫状态与脏器功能,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第二条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选用对微生物影响小的窄谱抗菌药物;已确诊的病毒感染未合并细菌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只能针对某一种或两种最可能的细菌进行预防用药,不能无目的的应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感染;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不常规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膀胱冲洗、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的局部用药。

第三条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是病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混合感染和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一般不采用三联以上用药方案。

第二章 组织管理与职责

第四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由院长领导下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承担,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成员由医务科、质控办、药剂科、院感办、护理部、检验科及内、外、妇、骨等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组成,医务科、药剂科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条 成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领导下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组 长:李长友 副组长:王曙梅

成 员:衣忠卿、宫世杰、苏晓玲、王燕

下设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医务科, 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审议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三)对本院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宣传教育。

第六条 各职能科应履行全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职责,医务科、质控科应经常深入科室检查临床抗菌药物用药情况,及时反馈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提交“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讨论决策。药剂科应定期公布全院抗菌药品的消耗量,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及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使用率等,对销量异常抗菌药品进行预警。

第七条 小组中各临床科成员负责对本科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督管理职责,督促本科医生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保证医疗安全,及时纠正本科室医生临床用药中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第八条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必须遵循抗菌药物分级原则,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第九条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包括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临床医师必须按专业技术职务在任职资格分级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选用原则,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

(一)一般对轻度或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二)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治疗;

(三)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选用应具备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使用前必需组织院级专家组成员进行病例讨论,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第十条 医师权限

(一)所有临床执业医师均应参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培训”,并通过考试,未通过考试的无抗菌药物处方权;

(二)所有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注册临床医师均可开具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

(三)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可以开具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

(四)患者病情需要选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时,经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指定专业技术人员会诊(须具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会诊同意,方可选用,处方需经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无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格的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

(五)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1天用量,并做好记录,事后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第十一条 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12版) ,结合我院实际, 制定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第四章 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与定期评估制度 第十二条 本院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由医院药剂科统一采购,其他科室或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与调剂活动。临床上不得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第十三条 抗菌药物的遴选应当遵循“安全可靠、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原则。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第十四条 医院引进新的抗菌药物品种,需由使用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同意遴选意见后,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并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第十五条 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或者发现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或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成员均可提出清退或更换意见。清退或者更换意见获得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50%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

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原则上12个月不得重新进入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第十六条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的品规数,我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

第十七条 凡临床需要使用我院抗菌药物目录外的药品或新药时,必须由临床科室提出书面申请,启动临时采购程序。

临时采购程序: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需使用本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剂科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药品库存由申请人负责用完,否则,以药品同等金额扣除申请人奖金。

第十八条 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5次。如果超过5次,要讨论是否列入本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调整后的采购目录抗菌药物总品种数不得增加。临时抗菌药物申请表见附件2。

第十九条 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应当定期调整,并于每次调整后15个工作日应向卫局备案。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但最低不得少于1年。

第五章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 第二十条 医院应对全院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

第二十一条 培训的内容应包括:

(一)《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国家处方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的规章制度;

(三)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与注意事项;

(四)常见细菌耐药趋势与控制方法;

(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第二十二条 培训结束后,进行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考核,执业医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第二十三条 被限制或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和被限制或取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的药师,重新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必须再次经过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第六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制度

第二十四条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每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并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标进行统计。信息科提供技术支持。

第二十五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的重点:

(一)重点监测疾病: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介入手术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

(二)重点监测药物:特殊使用类药物;销量前十位的抗菌药物;

(三)重点监测科室:外科、内科、骨科、妇科等;

(四)重点监测医师:抗菌药物使用量前3种中的前10名医师;检查中发现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较多的医师。 第二十六条 监测的内容应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宜性、使用时间(天数)、使用量、使用强度、用法及次数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等。

第二十七条 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

(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二)半年来使用量排名,始终处于医院前10位的抗菌药物;

(三)临床经常超适应症、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第二十八条 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第二十九条 定期对本院所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评估,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促销的抗菌药物品种予以清退。

第七章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及时向临床科室通报全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到每季度通报1次,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检验科每月及时开展感染病例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及时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上报院感染办,院感染办每季度通报1次,以指导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检验科每月进行全院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并列出细菌耐药谱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办公室定期向全院公布,以指导临床用药。检验科按要求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上报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

第三十条 针对不同细菌耐药情况,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办公室及本院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检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第三十一条 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第三十二条 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第三十三条 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有指征,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第八章 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及评价标准

第三十四条 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 第三十五条 成立抗菌药物处方点评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医务科、感管科、药学部门、感染性疾病科、临床微生物学室等部门负责人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负责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相关问题的咨询工作。

第三十六条 点评范围:全院门诊处方、运行病历、归档病历。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和介入治疗病例。

第三十七条 点评内容: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等。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用药不适宜处方:

(一)适应症不适宜;

(二)遴选的药品不适宜;

(三)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

(四)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及医保、农合报销品种;

(五)用法用量不适宜:

(六)联合用药不适宜;

(七)重复用药;

(八)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

(九)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等。

第三十九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超常处方:

(一)无适应症用药;

(二)用药与诊断不相符合;

(三)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

(四)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

(五)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 第四十条 药师经处方审核后,认为存在用药不适宜时,应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药师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应当拒绝调剂,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并应当记录,按照有关规定报告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教育培训、批评等措施,并给予其考核周期;一个考核周期内5次以上开具不合理处方的医师,应当认定为定期考核不合格,须离岗参加培训;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的,上报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给予相应处罚。

第四十一条 医院每月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予以表扬;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进行通报公示和诫勉谈话;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第四十二条 药师应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医嘱,若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不得发药。

第九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

第四十三条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加强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示和诫勉谈话制度,对各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对排名情况予以公示;对排名后位或者发现严重问题的部门负责人、医师进行诫勉谈话,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 第四十五条 每月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点评,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标准”表中分值小于70分的视为不合理,每查实一次扣责任医师奖金50元,将点评结果和医务人员奖金挂钩。

第四十六条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 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第四十七条 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一)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的;

(二)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第四十八条 药师连续3 次以上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医嘱,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第四十九条 医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由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 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后仍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使用未经批准抗菌药物的;

(四)索取、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财物或者通过开具抗菌药物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五)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第五十条 药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由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药品管理法》 有关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依法给子降级、撤职、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药品管理法》 第二十六条、三十四条的规定,违法购入未经批准抗菌药物的;

(二)违反《药品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调剂审核处方、医嘱,造成患者严重损害的;

(三)未按照本办法规定,私自增加抗菌药物品种和规格的;

(四)违反《药品管理法》 第九十条的规定,在药品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五)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第十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诫勉谈话制度

第五十一条 医院每月进行抗菌药物的专项点评,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进行通报,并由医院纪检监察部门组织诫勉谈话,进行教育,督促其改正。

第五十二条 对存在严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由医院分管院长进行谈话、教育。 第五十三条 对谈话、教育之后,仍不改正的医师,按《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及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考核奖惩办法》进行相应的处罚。

上一篇:二手房贷款吗下一篇:禁毒工作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