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2022-03-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当一段工作完成后,或是一个项目结束后,回首工作与项目的过程,从中反思不足之处,可获得宝贵的成长经验。因此,我们需要写一份工作报告,但如何写出重点突出的总结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必修一第三章化学方程式总结1

高一化学第三章化学方程式总结

命题人:王艳审题人:于晓姣

1、钠及其化合物

(1) 4Na+O2 == 2Na2O (2) 2Na+O2Na2O2 (3) 2Na+2H2O== 2NaOH+H2↑ (4) 2Na+2HCl== 2NaCl+H2↑ (5) Na2O+CO2== Na2CO3

(6) 2Na2O2+2CO2 == 2Na2CO3+O2 (7) Na2O+H2O== 2NaOH (8) 2Na2O2+2H2O == 4NaOH+O2 ↑ (9) 2NaOH+CO2(少)== Na2CO3+H2O (10) NaOH+CO2(多)== NaHCO3

(11) Na2CO3+HCl(少)== NaHCO3+NaClCO32-+H

+

== HCO3-

(12) NaHCO3+HCl== CO2↑+H2O+NaClHCO3-+H+== CO2↑+H2O

(13) Na2CO3+2HCl(多)== CO2↑+H2O+2NaClCO32-+2H+== CO2↑+H2O

(14) Na2CO3+Ca(OH)2== CaCO3↓ +2NaOH (15)NaHCO3+NaOH==Na2CO3+H2OHCO3-+OH-==CO32-

+H2O

(16) 2NaHCO3Na2CO3+H2O+CO2↑ (17)Na2CO3+H2O+CO2== 2NaHCO

32、铝及其化合物

(1) 4Al+3O2==2Al2O3 (2) 2Al+3Cl22AlCl3 (3) 2Al+6H+==2Al3++3H2↑

(4) 2Al+2NaOH+2H2O==2NaAlO2+3H2↑ (5) 2Al+2OH-+2H2O== 2AlO2-

+3H2↑ (6) Al2O3+6H+

==2Al3+

+3H2O (7) Al2O3+2NaOH== 2NaAlO2+H2O (8) AlCl3+3NH3·H2O==Al(OH)3↓+3NH4Cl (9) AlCl3 + 3NaOH ==3NaCl + Al(OH)3↓ (10) Al(OH)3+NaOH ==NaAlO2+2H2O (11) Al(OH)3+3HCl ==AlCl3+3H2O (12) Al(OH)3+3H+

==Al3+

+3H2O (13) 2Al(OH)3Al2O3+3H2O (14) NaAlO2+HCl+H2O==Al(OH)3↓+NaCl (15) NaAlO2+CO2+2H2O==Al(OH)3↓+ NaHCO3

3、铁及其化合物 (1) 3Fe + 2O2 点燃 Fe3O4 (2) 3Fe+4H2O(g) Fe3O4+4H2 (3) Fe+2H+==Fe2++H2↑ (4) Fe2O3+6H+==2Fe3++3H2O (5) FeCl2+2NaOH==Fe(OH)2↓+2NaCl (6) FeCl3+3NaOH ==Fe(OH)3↓+3NaCl (7) 2FeCl2+Cl2==2FeCl32Fe2++Cl2==2Fe3++2Cl- (8) 2FeCl3+Fe==3FeCl22Fe3++Fe==3Fe2+

(9) 4Fe(OH)2 + O2 + 2H2O==4Fe(OH)3(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 (10) 2Fe(OH)3 Fe2O3+3H2O (11) 2Fe3++2I-==2Fe2++I2 (12) 2Fe3++Cu==2Fe2++Cu2+ (13) 2Fe3++S2-==2Fe2++S↓

4、其他

(1) 2Mg+CO点燃

点燃2 2MgO+C (2) 3Mg+N2Mg3N2

(3) Mg3N2+6H2O==3Mg(OH)2↓+2NH3↑

第二篇:高一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总结(全)

高一化学方程式总结

一.钠:

(1).Na在空气中与O2:4Na + O2 = 2Na2O(白色) (2).Na在O2中燃烧:2Na + O2 Na2O2(淡黄色)

(3).Na与S:2Na + S = Na2S(研磨即爆炸)

(4).Na与Cl2:2Na + Cl2 2NaCl (5).Na与H2O:2Na + 2H2O = 2NaOH + H2↑ (2Na + 2H2O

= 2Na+ + 2OH- + H2↑)

(6).Na与HCl:2Na + 2HCl = 2NaCl + H+2↑ (2Na + 2H

=2Na+ + H2↑ )

(7).Na与CuSO4溶液:2Na + 2H2O + CuSO4 = Na2SO4+ Cu(OH)2↓ + H2↑

(8).Na与FeCl3溶液:6Na + 6H2O + 2FeCl3 = 6NaCl + 2Fe(OH)3↓ + 3H2↑

(9).Na2O与H2O:Na2O + H2O = 2NaOH (10).Na2O与CO2:Na2O + CO2= Na2CO3 (11).Na2O2与H2O:2Na2O2 + 2H2O = 4NaOH + O2↑

(2Na+ + 4OH-2O2 + 2H2O = 4Na + O2↑)

(12).Na2O2与CO2: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供 氧)

(13).Na2CO3与HCl: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互滴鉴别)(CO2-+23 + 2H = H2O + CO2↑)

(14).NaHCO3与HCl:NaHCO↑(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3 + H = H2O + CO2↑)

(15).NaHCO3与NaOH:NaHCO3 +NaOH=Na2CO3 + H2O (HCO--2-3 + OH = CO3 + H2O)

(16).Na2CO3与 H2O 与 CO2:Na2CO3 + H2O + CO2 = 2NaHCO(CO2--3(鉴别、除杂)3 + H2O + CO2 = 2HCO3) (17).NaHCO3分解:2NaHCO3 Na2CO3+H2O+ CO2↑

(18).NaOH与 CO2 (少量):2NaOH+ CO2 (少量) = Na2CO3 + H-2-2O ( 2OH+ CO2 (少量) = CO3 + H2O)

(19).NaOH与 CO 2(过量):NaOH+ CO2(过量)= NaHCO3(OH -+ CO2(过量)= HCO- 3)二.铝:

(1).Al与6HCl:2Al+6HCl=2AlCl3+3H2↑(同H2SO4)

(2Al+6H+ =2Al3+ + 3H2↑ )

(2).Al 与 NaOH 与 H2O:2Al + 2NaOH + 2H2O = 2

NaAlO--2 + 3H2↑(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 (3).Al2O3与 HCl: 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AlO+3+23 + 6H =2Al + 3H2O)

(4).Al2O3与NaOH:Al2O3+2NaOH=2NaAlO2+H2O

(AlO--23 + 2OH = 2AlO2 + H2O )

(5).Al(OH)3与HCl: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Al(OH)+3+3 + 3H = Al + 3H2O)

(6).Al(OH)3与NaOH:Al(OH)3+NaOH=NaAlO2+2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7).2Al(OH)3Al2O3 + 3H2O (8).AlCl3与NH3·H2O:AlCl3 + 3NH3·H2O = Al(OH)3↓ +

3NH

(Al3+ + 3NH+4Cl 3·H2O = Al(OH)3↓ + 3NH4) (9).NaAlO2与HCl与H2O:

NaAlO-+2+HCl+H2O=NaCl+Al(OH)3↓ (AlO2 + H + H2O = Al(OH)3↓ )

(10).NaAlO2与CO2(少量)与H2O:2NaAlO2+ CO2(少 量)+3H2O=2Al(OH)3↓+Na2CO3

(12).AlO-↓ + CO2-2 + CO2(少量)+ 3H2O = 2Al(OH)33) (11).NaAlO2与 CO2(过量)与2H2O:NaAlO2+CO2(过 量)+2H2O=Al(OH)3↓+NaHCO(AlO-3 (过量) + 2H-2 + CO22O = Al(OH)3↓ + HCO3) (12).Al 与O2:4Al + 3O2 = 2Al2O3

三.铁:

(1).Fe与O2:3Fe+2O2Fe3O4 (2).Al2O3电解:2Al2O

34Al+3O2↑

(3).Fe与H2O(g)高温:3Fe+4H2O(g)Fe3O4+4H(4).FeCl3+2+

3 + Fe :2FeCl3 + Fe = 3FeCl2(2Fe + Fe = 3Fe)

(5).FeCl+Cl2+3+

2+Cl2:2FeCl22=2FeCl3( 2Fe + Cl2 = 2Fe

+2Cl-)

(6).FeCl3与 Cu:2FeCl3 + Cu = 2FeCl2 + CuCl2(用于雕刻

铜线路板) (2Fe3+ + Cu = 2Fe2++ Cu2+

)

(7).FeO与HCl:FeO+ 2HCl = FeCl2 + H2O(同H2SO4)

( FeO+2H+= Fe2+

+H2O)

(8).Fe2O3 与HCl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同

H+3+

2SO4)( Fe2O3 + 6H=2Fe + 3H2O)

(9).Fe3O4 与HCl:Fe3O4 + 8HCl = 2FeCl3 + FeCl2 +4H2O

(同H+2+3+

2SO4)(Fe3O4 + 8H= Fe +2Fe +4H2O) (10).FeSO4与NaOH:FeSO4 + 2NaOH=Fe(OH)2↓ + Na2+

-

2SO4( Fe + 2OH=Fe(OH)2↓)

(11).FeCl3与NaOH:FeCl3 + 3NaOH=Fe(OH)3 ↓+ 3NaCl (Fe3+

+ 3OH-=Fe(OH)3 ↓)

(12).Fe(OH)2 与H2O 与 O2:4Fe(OH)2 + 2H2O + O2 = 4Fe(OH)3 (白色沉淀→灰绿色沉淀→红褐色沉淀) (13).Fe(OH)2与HCl.Fe(OH)2+2HCl==FeCl2+2H2O

(Fe(OH)+2+

2 + 2H=Fe + 2H2O)

(14).Fe(OH)3与HCl:Fe(OH)3+3HCl==FeCl3+3H2O

(Fe(OH)+

3+

3 + 3H = Fe + 3H2O) (15).Fe(OH)3加热:2Fe(OH)3

Fe2O3 + 3H2O

(16).FeCl3与KSCN:FeCl3+3KSCN==Fe(SCN)3+3KCl (Fe3+

+ 3SCN-

= Fe(SCN)3+

3) (红色溶液,用于鉴别Fe)

(17).FeCl3与H2S(少量):2FeCl3 + H2S(少量) = 2FeCl2 + 2HCl + S↓ (18).FeCl3与KI:2FeCl3 + 2KI = 2FeCl2 + 2KCl + I2↓ (19).FeCl3与H2O: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20).C与H2O:C+H2O

CO+H2 (生成水煤气)

四.硅:

(1)Si与NaOH与H2O:Si + 2NaOH + H2O = Na2SiO3 +

2H (Si+2OH-+H2-2↑ 2O= SiO3 + 2H2↑) (2)Si与HF:Si+ 4HF = SiF4 + 2H2↑

(3)Si与F2:Si+ 2F2 = SiF4 (4)Si与O2:Si+O2SiO2 (研细的硅与纯氧) (5)Si 与 C:Si + C

SiC

(6)C与SiO2:2C+ SiO22CO↑+Si(工业制粗硅) (7)Cl2:与Si:2Cl2+Si= SiCl4

(8)SiCl4 与H2: SiCl4 +2H2=Si+4HCl(粗硅提纯) (9)SiO2 与NaOH: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 SiO-2-2 + 2OH = SiO3+ H2O )

(10)CaO与SiO2::CaO+SiO2CaSiO3 (11)SiO2 与HF:SiO2 + 4HF = SiF4 + 2H2O

(12)Na2SiO3 与HCl:Na2SiO3 +2HCl=2NaCl+H2SiO3↓ (13)Na2SiO3 与 H2O与CO2: Na2SiO3 + H2O+CO2 = Na2CO3 + H2SiO3↓(强酸制弱酸)

(14)Na2SiO3与H2O与CO2 (过量):Na2SiO3 + H2O+ 2CO2 (过量) = 2NaHCO3+H2SiO3↓

(15)SiO2与 Na2CO3:SiO2 + Na2CO3

Na2SiO3+ CO2↑

(16)SiO2与 CaCO3:SiO2+ CaCO3CaSiO3+ CO2↑ (工业制玻璃)

(17)H2SiO3与NaOH:H2SiO3 + 2NaOH == Na2SiO3+ 2H2O

(18)H2SiO3分解:H2SiO3

SiO2 + H2O

五.氯:

(1)Cu与Cl2:Cu+Cl2CuCl2(棕黄色烟) (2)Cl2与Fe:3Cl2+2Fe2FeCl3(棕黄色烟) (高价产物) (3)Na 与Cl2:2Na +Cl2 2NaCl(白烟)

(4)Cl2 与H2:Cl2 +H22HCl(燃烧苍白色火焰,光照

会爆炸) (5)Cl2与P:3Cl2+2P2PCl3(液体) (6)Cl2与P:5Cl2+2P2PCl5(固体)(白色烟雾)

(7)Cl2与H2O:Cl2+H2OHCl+HClO (新制氯水成分

三分子HO,Cl+,Cl-,ClO-,OH-22,HClO四离子H) (8)Cl2与2NaOH:Cl2+2NaOH=NaCl+NaClO+H2O (9)Cl2与Ca(OH)2: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工业制漂白粉)

(10)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Ca(ClO)2与H2O与CO2(少量) : Ca(ClO)2+H2O+ CO2(少量) = CaCO3↓+2HClO (强酸 制弱酸)

(11)漂白粉的失效原理Ca(ClO)2与H2O与CO2(少量): Ca(ClO)2+H2O+CO2(少量) = CaCO3↓+ 2HClO 2HClO2HCl+O2↑

(12)FeCl2与 Cl2:2FeCl2 + Cl2 = 2FeCl3

(13)NaBr 与 Cl-2:2NaBr + Cl2 == 2NaCl + Br2(2Br + Cl2 == 2Cl- + Br2)

(14)KI + Cl--2:2KI + Cl2 == 2KCl + I2(2I + Cl2 == 2Cl + I2)

(15)实验室制备氯气MnO2与HCl(浓):MnO2+4HCl(浓)MnCl+-2+Cl2↑+2H2O(MnO2+4H + 2Cl

Mn2++Cl2↑+2H2O)

(16)NaX与AgNO3:NaX+AgNO3=AgX↓+NaNO3 (X=Cl,Br,I)(沉淀不溶于HNO3,根据沉淀颜色鉴别卤离子) (17)NaCl 与 AgNO3: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白色沉淀)

(18)NaBr 与 AgNO3:NaBr + AgNO3 = AgBr↓ + NaNO3 (浅黄色沉淀) (19)KI 与AgNO3:KI +AgNO3 = AgI↓ + KNO3 (黄色沉淀) 六.硫:

(1)Na 与S加热:2Na +S Na2S (2)Fe与S:Fe+SFeS

(3)Cu与S:2Cu+SCu2S (低价产物) (4)H2与S:H2+S H2S (5)S 与 O2:S + O2 SO2 (6)S 与NaOH:3S + 6NaOH 2Na2S + Na2SO3 +

3H(3S + 6OH- 2S2- + SO2-2O

3 + 3H2O)

(7)SO2:与H2O:SO2+H2OH2SO3(注意“可逆反应”

的定义) (8)NaOH与SO2 (少量):2NaOH+ SO2 (少量) = Na2SO3 + H2O

(9)NaOH与SO2(过量):NaOH+ SO2(过量)= NaHSO3 (10)Ca(OH)2 与SO2 (少量) :Ca(OH)2 + SO2 (少量) =

CaSO3↓+ H2O

(11)Ca(OH)2 与SO2(过量):Ca(OH)2 + SO2(过量)

=Ca(HSO3)2

(12)CaO与SO2:CaO+ SO2 = CaSO3(13)SO2与O2:2SO2+O22SO3 (14)Cl2与SO2:Cl2+SO2 +2H2O=H2SO4+2HCl (同Br

2、

I) (Cl+2--

22+SO2 +2H2O= 4H + SO4+ 2Cl)

(15)H2S与 SO2:2H2S+ SO2=2H2O+ 3S↓ (16)SO3与H2O:SO3+H2O=H2SO4 (17)CaO与SO3:CaO+ SO3 = CaSO4

(18)H2S与O2(少量):2H2S+O2(少量)

2H2O+2S

(19)H2S+O2(足量):2H2S+3O2(足量) 2H2O+2SO2

(20)FeS与HCl:FeS+2HCl=H2S↑+FeCl2(同H2SO4,实验室制备H2S)

(21)FeS2与O2:4FeS2+11O22Fe2O3 + 8SO2 (22)SO3与H2O:SO3+H2O=H2SO4(工业制硫酸)

七.氮

(1)N2与H2:N2+3H22NH

3(工业合成氨)(2)N2与O2:N2+O2

2NO

(3)

N2与Mg:N

2+3Mg

Mg3N2

(4)NO 与 O2:2NO + O2 = 2NO2 (5)2NO 2

N2O4

(6)NO2与H2O:3NO2+H2O=2HNO3+NO

(7)NO与3O2与2H2O:NO+3O2+2H2O=4HNO3 (8)NO2与O2与H2O:4NO2+O2+2H2O=4HNO3

(9)Na2SO3与H2SO4:Na2SO3+H2SO4=Na2SO4+SO2+H2O (实验室制备SO2)

(10)Na2SO3 +O2:2Na2SO3 +O2=2Na2SO4

(11)SO2(少量)与NH3与H2O: SO2(少量)+2NH3+H2O= (NH4)2SO3

(12)NH3+H2ONH3·H2ONH+4+OH- (13)NH3与 HCl :NH3+ HCl = NH4Cl(白烟)

(14)NH3与 HNO3:NH3+ HNO3 = NH4NO3(白烟)

(15)NH3与 H2SO4:2NH3+ H2SO4 = (NH4)2SO4

(16)NH3与O2:4NH3+5O24NO+6H2O (17)NO + O2:2NO + O2 = 2NO2

(18)NO2+H2O:3NO2+H2O=2HNO3+NO(工业制硝酸) (19)NH4Cl受热分解:NH4ClNH3↑+HCl↑(20)NH4HCO3

受热分解:NH4HCO3NH3↑+ H2O

+CO2↑

(21)(NH4)2SO4与 NaOH:(NH4)2SO4 + 2NaOH Na2SO4 + 2NH3↑+ 2H2O (用于检验NH+4)

(22)NH4Cl 与 Ca(OH)2:2NH4Cl + Ca(OH)2

CaCl2

+ 2NH3↑+2H2O(实验室制氨气)

八.硫酸

(1)H2SO4(浓)与Cu:2H2SO4(浓)+CuCuSO4+ 2H2O+SO2↑

(2)H2SO4(浓)与Zn:2H2SO4(浓)+Zn = ZnSO4+2H2O+ SO2↑

(3)H2SO4(浓)与Fe(少量):6H2SO4(浓)+ 2Fe

Fe2(SO4)3 + 6H2O+ 3SO2↑ (Fe少量) (4)H2SO4(浓)与C:2H2SO4(浓)+CCO2↑+2H2O +2SO2↑

(5)H2SO4(浓)与 S:2H2SO4(浓)+ S

2H2O+ 3SO2↑ (6)H2S + H2SO4(浓):H2S + H2SO4(浓)= S↓+ SO2↑+ 2H2O

(7)HBr + H2SO4(浓):2HBr + H2SO4(浓)= Br2 + SO2↑+ 2H2O (8)HNO3遇光分解:4HNO3(硝酸显黄色的原因)

(9)Cu与

HNO3(浓)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Cu+4H + 2NO3=Cu+2NO2↑+2H2O) (10)HNO3(稀)与Cu: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 3Cu+ 8H + 2NO3= 3Cu+2NO↑+ 4H2O)

(11)HNO3(浓)与Fe:6HNO3(浓)+ Fe Fe(NO3 )3+ 3H2O+ 3NO2↑

(12)HNO3(稀)与Fe(足量):8HNO3(稀)+3Fe(足量)= 3Fe(NO3)2+2NO↑+4H2O (13)HNO3(稀)与Fe(少量):4HNO3(稀)+Fe(少量)= Fe(NO3)3+NO↑+2H2O (14)C与HNO3(浓):C+4HNO3(浓)+2H2O

4NO2↑+O2↑+2H2O CO2↑+4NO2↑

第三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 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 所加试剂 现象 离子方程式

Cl- AgNO

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 能否通过滤纸 有否丁达尔效应 实例

溶液 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 能 没有 NaCl、蔗糖溶液

胶体 在1—100之间 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 能 有 Fe(OH)3胶体

浊液 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不能 没有 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

2、SO

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

金属活动性Na>Mg>Al>Fe。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

A1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

五、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 碳酸氢钠

俗名 纯碱或苏打 小苏打

色态 白色晶体 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 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 较稳定,受热难分解 受热易分解

2NaHCO3 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 CO32—+H+ H CO3—

H CO3—+H+ CO2↑+H2O H CO3—+H+ 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与碱反应 Na2CO3+Ca(OH)2 CaCO3↓+2NaOH

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 NaHCO3+NaOH Na2CO3+H2O 反应实质:H CO3—+OH- H2O+CO32—

与H2O和CO2的反应 Na2CO3+CO2+H2O 2NaHCO3 CO32—+H2O+CO2 H 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 CaCl2+Na2CO3 CaCO3↓+2NaCl Ca2++CO32— Ca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 玻璃、造纸、制皂、洗涤 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六、.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

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 对比 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 == SiF4 ↑+2H2O SiO2+CaO ===(高温) CaSiO3 SiO2+2NaOH == 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 == 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 、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 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四、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五、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 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

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六、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 (浓) 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 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 ===(点燃) 2NaCl 2Fe+3Cl2===(点燃) 2FeCl3 Cu+Cl2===(点燃) CuCl2 Cl2+H2 ===(点燃) 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 2HCl+O2 ↑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 ,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七、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HCl+AgNO3 == AgCl ↓+HNO3 NaCl+AgNO3 == AgCl ↓+NaNO3

Na2CO3+2AgNO3 ==Ag2CO?3 ↓+2NaNO3 Ag2CO?3+2HNO3 == 2AgNO3+CO2 ↑+H2O Cl-+Ag+ == AgCl ↓

八、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

S+O2 ===(点燃) 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 H2SO3 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 连接。

九、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 ========(高温或放电) 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 2NO+O2 == 2NO2 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3 NO2+H2O == 2HNO3+NO 这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

十、大气污染

SO2 、N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防治措施:

① 从燃料燃烧入手。

② 从立法管理入手。

③从能源利用和开发入手。

④从废气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入手。

(2SO2+O2 2SO3 SO3+H2O= H2SO4) 十

一、硫酸

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挥发,沸点高,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吸水性和强氧化性。是强氧化剂。

C12H22O11 ======(浓H2SO4) 12C+11H2O放热

2 H2SO4 (浓)+C CO2 ↑+2H2O+SO2 ↑ 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

2 H2SO4 (浓)+Cu CuSO4+2H2O+SO2 ↑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 ,使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变红,与某些盐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碱中和

十二、硝酸 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易挥发,沸点较低,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

4HNO3(浓)+Cu == Cu(NO3)2+2NO2 ↑+4H2O 8HNO3(稀)+3Cu 3Cu(NO3)2+2NO ↑+4H2O

反应条件不同,硝酸被还原得到的产物不同,可以有以下产物:N(+4)O2,HN(+3)O2,N(+2)O,N(+1)2O,N(0)2, N(-3)H3△硫酸和硝酸:浓硫酸和浓硝酸都能钝化某些金属(如铁和铝)使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保护膜,隔绝内层金属与酸,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因此,铁铝容器可以盛装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硝酸和硫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实验室必备的重要试剂。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硫酸还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

十三、氨气及铵盐

氨气的性质: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且快)1:700体积比。溶于水发生以下反应使水溶液呈碱性:NH3+H2O NH3?H2O NH4++OH- 可作红色喷泉实验。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会分解,受热更不稳定:NH3?H2O ===(△) NH3 ↑+H2O

浓氨水易挥发除氨气,有刺激难闻的气味。

氨气能跟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 == NH4Cl (晶体)

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都离不开它。氨气容易液化为液氨,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还可以用作制冷剂。

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很多化肥都是铵盐),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

NH4Cl NH3 ↑+HCl ↑

NH4HCO3 NH3 ↑+H2O ↑+CO2 ↑

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干燥铵盐与和碱固体混合加热)

NH4NO3+NaOH Na NO3+H2O+NH3 ↑ 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 ↑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是否收集满。

第四篇: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分离的物质 应注意的事项 应用举例 过滤 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 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 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

1 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 所加试剂 现象 离子方程式

Cl AgNO

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Ba=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mol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

-1

2

3-1232-2-2+-

+(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 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

3 效应实例

溶液 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 能 没有 NaCl、蔗糖溶液 胶体 在1—100之间 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 能 有 Fe(OH)3胶体 浊液 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不能 没有 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

4 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

2、SO

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和SO

4、Ag和Cl、Ca和CO

3、Mg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HCO3,SO3,OH和NH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Fe、Cu、MnO

4+

-2+

3+

2+

---+

---2--4+

2-,2-2+-2+

2-+

-2+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 金属活动性Na>Mg>Al>Fe。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 A1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

五、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 碳酸氢钠 俗名 纯碱或苏打 小苏打 色态 白色晶体 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 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 较稳定,受热难分解 受热易分解

6 2NaHCO3 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 CO3+H+ HCO3 HCO3+H+ CO2↑+H2O HCO3+H+ 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与碱反应 Na2CO3+Ca(OH)2 CaCO3↓+2NaOH 反应实质:CO3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 NaHCO3+NaOH Na2CO3+H2O 反应实质:HCO3+OH H2O+CO3

与H2O和CO2的反应 Na2CO3+CO2+H2O 2NaHCO3 CO3+H2O+CO2 H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 CaCl2+Na2CO3 CaCO3↓+2NaCl Ca+CO3 Ca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 玻璃、造纸、制皂、洗涤 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六、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硅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7 2+2—2———

2—2———2—

—Si 对比 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 == SiF4 ↑+2H2O SiO2+CaO ===(高温) CaSiO3 SiO2+2NaOH == 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 == 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 、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 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8

四、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五、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 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 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六、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 (浓) 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 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 ===(点燃) 2NaCl 2Fe+3Cl2===(点燃) 2FeCl3 Cu+Cl2===(点燃) CuCl2

Cl2+H2 ===(点燃) 2HCl 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 2HCl+O2 ↑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

9 -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 ,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七、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

3、SO3) HCl+AgNO3 == AgCl ↓+HNO3 NaCl+AgNO3 == AgCl ↓+NaNO3 Na2CO3+2AgNO3 ==Ag2CO?3 ↓+2NaNO3 Ag2CO?3+2HNO3 == 2AgNO3+CO2 ↑+H2O Cl+Ag == AgCl ↓

八、二氧化硫

制法(形成):硫黄或含硫的燃料燃烧得到(硫俗称硫磺,是黄色粉末)S+O2 ===(点燃) SO2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容易液化,易溶于水(1:40体积比) 化学性质:有毒,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H2SO3,形成的溶液酸性,有漂白作用,遇热会变回原来颜色。这是因为H2SO3不稳定,会分解回水和SO2 SO2+H2O =H2SO3 因此这个化合和分解的过程可以同时进行,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往正反应方向发生,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作可逆反应,用可逆箭头符号 连接。

10 -+

2-

2-

九、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在自然界形成条件为高温或放电:N2+O2 ====(高温或放电) 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在常温下遇氧气即化合生成二氧化氮: 2NO+O2 == 2NO2 一氧化氮的介绍:无色气体,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少量NO可以治疗心血管疾病。

二氧化氮的介绍:红棕色气体、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3NO2+H2O == 2HNO3+NO 这是工业制硝酸的方法。

十、大气污染

SO2 、N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防治措施: ① 从燃料燃烧入手。 ② 从立法管理入手。 ③从能源利用和开发入手。

④从废气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入手。 (2SO2+O2 2SO3 SO3+H2O= H2SO4) 十

一、硫酸

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挥发,沸点高,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吸水性和强氧化性。是强氧化剂。

C12H22O11 ======(浓H2SO4) 12C+11H2O放热 2H2SO4 (浓)+C CO2 ↑+2H2O+SO2 ↑ 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 2 H2SO4 (浓)+Cu CuSO4+2H2O+SO2 ↑

11 稀硫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 ,使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变红,与某些盐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碱中和 十

二、硝酸

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易挥发,沸点较低,密度比水大。

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还能氧化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但不放出氢气。 4HNO3(浓)+Cu == Cu(NO3)2+2NO2 ↑+4H2O 8HNO3(稀)+3Cu 3Cu(NO3)2+2NO ↑+4H2O 反应条件不同,硝酸被还原得到的产物不同,可以有以下产物:N(+4)O2,HN(+3)O2,N(+2)O,N(+1)2O,N(0)2, N(-3)H3△硫酸和硝酸:浓硫酸和浓硝酸都能钝化某些金属(如铁和铝)使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保护膜,隔绝内层金属与酸,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因此,铁铝容器可以盛装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硝酸和硫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实验室必备的重要试剂。可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盐类等。硫酸还用于精炼石油、金属加工前的酸洗及制取各种挥发性酸。 十

三、氨气及铵盐

氨气的性质: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且快)1:700体积比。溶于水发生以下反应使水溶液呈碱性:NH3+H2O NH3?H2O NH4++OH 可作红色喷泉实验。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会分解,受热更不稳定:NH3?H2O ===(△) NH3 ↑+H2O 浓氨水易挥发除氨气,有刺激难闻的气味。

氨气能跟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 == NH4Cl (晶体) 氨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氮肥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和纯碱都离不开它。氨气容易液化为液氨,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还可以用

12 作制冷剂。

铵盐的性质:易溶于水(很多化肥都是铵盐),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 NH4Cl NH3 ↑+HCl ↑

NH4HCO3 NH3 ↑+H2O ↑+CO2 ↑

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干燥铵盐与和碱固体混合加热) NH4NO3+NaOH Na NO3+H2O+NH3 ↑

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 ↑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是否收集满。

11、金属的通性:导电、导热性,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一般情况下除Hg外都是固态

12、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

①热分解法:适用于不活泼金属,如Hg、Ag ②热还原法:适用于较活泼金属,如Fe、Sn、Pb等

③电解法:适用于活泼金属,如K、Na、Al等(K、Ca、Na、Mg都是电解氯化物,Al是电解Al2O3)

13、铝及其化合物

Ⅰ、铝

①物理性质:银白色,较软的固体,导电、导热,延展性 ②化学性质:Al—3e-==Al

a、与非金属:4Al+3O2==2Al2O3,2Al+3S==Al2S3,2Al+3Cl2==2AlCl3 b、与酸:2Al+6HCl==2AlCl3+3H2↑,2Al+3H2SO4==Al2(SO4)3+3H2↑

常温常压下,铝遇浓硫酸或浓硝酸会发生钝化,所以可用铝制容器盛装浓硫酸或浓硝酸c、与强碱:2Al+2NaOH+2H2O==2NaAlO2(偏铝酸钠)+3H2↑ (2Al+2OH-+2H2O==2AlO2+3H2↑) 大多数金属不与碱反应,但铝却可以

-3+d、铝热反应:2Al+Fe2O3===2Fe+Al2O3,铝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 Ⅱ、铝的化合物

①Al2O3(典型的两性氧化物) a、与酸:Al2O3+6H==2Al+3H2O b、与碱:Al2O3+2OH-==2AlO2+H2O ②Al(OH)3(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白色不溶于水的胶状物质,具有吸附作用 a、实验室制备:AlCl3+3NH3•H2O==Al(OH)3↓+3NH4Cl,Al+3NH3•H2O==Al(OH)3↓+3NH4

b、与酸、碱反应:与酸 Al(OH)3+3H==Al+3H2O 与碱 Al(OH)3+OH==AlO2+2H2O ③KAl(SO4)2(硫酸铝钾) KAl(SO4)2•12H2O,十二水和硫酸铝钾,俗名:明矾

KAl(SO4)2==K++Al+2SO4,Al会水解:Al+3H2O Al(OH)3+3H

因为Al(OH)3具有很强的吸附型,所以明矾可以做净水剂

14、铁Fe ①物理性质:银白色光泽,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铝,排第四。 ②化学性质:

a、与非金属:Fe+S==FeS,3Fe+2O2===Fe3O4,2Fe+3Cl2===2FeCl3 b、与水:3Fe+4H2O(g)===Fe3O4+4H2

c、与酸(非氧化性酸):Fe+2H==Fe+H2 与氧化性酸,如硝酸、浓硫酸,会被氧化成三价铁

d、与盐:如CuCl

2、CuSO4等,Fe+Cu==Fe+Cu Fe和Fe离子的检验: ①溶液是浅绿色的

14 2+3+

2+

2+

+

2+3+

2-3+

3+

+--+

3+3+

+

+

3+

-Fe ②与KSCN溶液作用不显红色,再滴氯水则变红

③加NaOH溶液现象:白色 灰绿色 红褐色 Fe ①与无色KSCN溶液作用显红色 ②溶液显黄色或棕黄色

③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15、硅及其化合物 Ⅰ、硅

硅是一种亲氧元素,自然界中总是与氧结合,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硅有晶体和无定型两种。晶体硅是带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硬度大、有脆性,常温下不活泼。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可制成光电池等能源。

Ⅱ、硅的化合物

①二氧化硅

a、物理性质:二氧化硅具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熔点高,硬度大。 b、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是H2SiO3的酸酐,但不溶于水 SiO2+CaO===CaSiO3,SiO2+2NaOH==Na2SiO3+H2O,SiO2+4HF==SiF4↑+2H2O c、用途:是制造光导纤维德主要原料;石英制作石英玻璃、石英电子表、石英钟等;水晶常用来制造电子工业的重要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等;石英砂常用作制玻璃和建筑材料。

②硅酸钠:硅酸钠固体俗称泡花碱,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是无色粘稠的液体,常作粘合剂、防腐剂、耐火材料。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质: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实验室可以用可溶性硅酸盐与盐酸反应制备硅酸:Na2SiO3+2HCl==2NaCl+H2SiO3↓

15 3+2+③硅酸盐:

a、是构成地壳岩石的主要成分,种类多,结构复杂,常用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组成。其表示方式

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如:滑石Mg3(Si4O10)(OH)2可表示为3MgO•4SiO2•H2O b、硅酸盐工业简介:以含硅物质为原料,经加工制得硅酸盐产品的工业成硅酸盐工业,主要包括陶瓷工业、水泥工业和玻璃工业,其反应包含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水泥的原料是黏土和石灰石;玻璃的原料是纯碱、石灰石和石英,成份是Na2SiO3•CaSiO3•4SiO2;陶瓷的原料是黏土。注意:三大传统硅酸盐产品的制备原料中,只有陶瓷没有用到石灰石。

16、氯及其化合物

①物理性质:通常是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能溶于水,有毒。

②化学性质:氯原子易得电子,使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氯气与金属、非金属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一般作氧化剂。与水、碱溶液则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拓展

1、氯水:氯水为黄绿色,所含Cl2有少量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大部分仍以分子形

式存在,其主要溶质是Cl2。新制氯水含Cl

2、H2O、HClO、H、Cl、ClO、OH等微粒

拓展

2、次氯酸:次氯酸(HClO)是比H2CO3还弱的酸,溶液中主要以HClO分子形式存在。是一种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漂白)的易分解(分解变成HCl和O2)的弱酸。

+

--- 拓展

3、漂白粉: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容易保存,工业上以Cl2和石灰乳为原料制取漂白粉,其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须和酸(或空气中CO2)作用产生次氯酸,才能发挥漂白作用。

17、溴、碘的性质和用途

溴 碘

物理性质 深红棕色,密度比水大,液体,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强腐蚀性 紫黑色固体,易升华。气态碘在空气中显深紫红色,有刺激性气味

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易溶于酒精、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化学性质 能与氯气反应的金属、非金属一般也能与溴、碘反应,只是反应活性不如氯气。氯、溴、碘的氧化性强弱:Cl2>Br2>I2

18、二氧化硫

①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1:40),密度比空气大 ②化学性质:

a、酸性氧化物:可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亚硫酸(中强酸):SO2+H2O H2SO3

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SO2+2NaOH==Na2SO3+H2O,SO2+Na2SO3+H2O==2NaHSO3 b、具有漂白性: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是是一种暂时性的漂白 c、具有还原性:SO2+Cl2+2H2O==H2SO4+2HCl

18、硫酸

①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沸点高,密度大,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②化学性质:酸酐是SO3,其在标准状况下是固态 物质组成性质 浓硫酸 稀硫酸

17 电离情况H2SO4==2H+SO4 主要微粒 H2SO4 H、SO

4、(H2O) 颜色、状态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无色液体 性质 四大特性 酸的通性 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a、吸水性:将物质中含有的水分子夺去(可用作气体的干燥剂) b、脱水性:将别的物质中的H、O按原子个数比2:1脱出生成水 c、强氧化性:

ⅰ、冷的浓硫酸使Fe、Al等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钝化

ⅱ、活泼性在H以后的金属也能与之反应(Pt、Au除外):Cu+2H2SO4(浓)===CuSO4+SO2↑+2H2O ⅲ、与非金属反应:C+2H2SO4(浓硫酸)===CO2↑+2SO2↑+2H2O ⅳ、与较活泼金属反应,但不产生H2

d、不挥发性:浓硫酸不挥发,可制备挥发性酸,如HCl:NaCl+H2SO4(浓)==NaHSO4+HCl 三大强酸中,盐酸和硝酸是挥发性酸,硫酸是不挥发性酸

③酸雨的形成与防治

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包括雨、雪、雾等降水过程,是由大量硫和氮的氧化物被雨水吸收而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是化石燃料及其产品的燃烧、含硫金属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的生产等产生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SO2 、 H2SO3 、 H2SO4。在防治时可以开发新能源,对含硫燃料进行脱硫处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19、氮及其化合物 Ⅰ、氮气(N2)

18 +

2-+2- a、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78% b、分子结构:分子式——N2,电子式—— ,结构式——N≡N c、化学性质:结构决定性质,氮氮三键结合非常牢固,难以破坏,所以但其性质非常稳定。

①与H2反应:N2+3H2 2NH3

②与氧气反应:N2+O2========2NO(无色、不溶于水的气体,有毒) 2NO+O2===2NO2(红棕色、刺激性气味、溶于水气体,有毒) 3NO2+H2O===2HNO3+NO,所以可以用水除去NO中的NO

2两条关系式: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

3Ⅱ、氨气(NH3) a、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常用作制冷剂 b、分子结构:分子式——NH3,电子式—— ,结构式——H—N—H c、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一水合氨) NH4++OH,所以氨水溶液显碱性 ②与氯化氢反应:NH3+HCl==NH4Cl,现象:产生白烟 d、氨气制备:原理:铵盐和碱共热产生氨气 方程式:2NH4Cl+Ca(OH)2===2NH3↑+2H2O+CaCl2 装置:和氧气的制备装置一样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 (注意:收集试管口有一团棉花,防止空气对流,减缓排气速度,收集较纯净氨气) 验证氨气是否收集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收集满

- 干燥: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Ⅲ、铵盐

a、定义: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如Cl、SO

4、CO3)形成的化合物,如NH4Cl,NH4HCO3等

b、物理性质:都是晶体,都易溶于水 c、化学性质:

①加热分解:NH4Cl===NH3↑+HCl↑,NH4HCO3===NH3↑+CO2↑+H2O ②与碱反应:铵盐与碱共热可产生刺激性气味并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即氨气,故可以用来检验铵根离子的存在,如:NH4NO3+NaOH===NH3↑+H2O+NaCl,,离子方程式为:NH4+OH===NH3↑+H2O,是实验室检验铵根离子的原理。

d、NH4的检验:NH4+OH===NH3↑+H2O。操作方法是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是否变蓝,如若变蓝则说明有铵根离子的存在。 20、硝酸

①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硝酸因为挥发HNO3产生“发烟”现象,故叫做发烟硝酸

②化学性质:a、酸的通性:和碱,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b、不稳定性:4HNO3=== 4NO2↑+2H2O+O2↑,由于HNO3分解产生的NO2溶于水,所以久置的硝酸会显黄色,只需向其中通入空气即可消除黄色 +

+

-+

-+

-2-2-c、强氧化性:ⅰ、与金属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常温下Al、Fe遇浓硝酸会发生钝化,所以可以用铝制或铁制的容器储存浓硝酸

20 ⅱ、与非金属反应:C+4HNO3(浓)===CO2↑+4NO2↑+2H2O d、王水:浓盐酸和浓硝酸按照体积比3:1混合而成,可以溶解一些不能溶解在硝酸中的金属如Pt、Au等

21、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①原子组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不带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组成 质子 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 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 ②原子表示方法:

A:质量数 Z:质子数 N:中子数 A=Z+N 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是质子数多少,确定了质子数就可以确定它是什么元素 ③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16O和18O,12C和14C,35Cl和37Cl ④电子数和质子数关系:不带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

带正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电荷

带负电微粒: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 ⑤1—18号元素(请按下图表示记忆)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⑥元素周期表结构

短周期(第

1、

2、3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

2、

8、8) 元周期(7个横行) 长周期(第

4、

5、6周期,元素种类分别为

18、

18、32) 素

21 不完全周期(第7周期,元素种类为26,若排满为32)周 主族(7个)(ⅠA—ⅦA)期 族(18个纵行,16个族) 副族(7个)(ⅠB—ⅦB)表 0族(稀有气体族:He、Ne、Ar、Kr、Xe、Rn) Ⅷ族(3列) ⑦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⑧元素周期律:

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从上到下:原子序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所以在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金属性最强的是Fr (自然界中是Cs,因为Fr是放射性元素) 判断金属性强弱的四条依据:

a、与酸或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释放出氢气的难易程度,越剧烈则越容易释放出H2,金属性越强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c、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如:Fe+CuSO4==FeSO4+Cu) d、原电池的正负极(负极活泼性>正极) 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三条依据:

a、与H2结合的难易程度以及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结合则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c、非金属单质间的相互置换(如:Cl2+H2S==2HCl+S↓)

22 注意:“相互证明”——由依据可以证明强弱,由强弱可以推出依据 ⑨化学键: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共价键 极性键 化学键 非极性键

离子键

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的形式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间形成。

非极性键:相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A—A型,如:H2,Cl2,O2,N2中存在非极性键

极性键:不同的非金属原子之间,A—B型,如:NH3,HCl,H2O,CO2中存在极性键

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一般由活泼的金属(ⅠA、ⅡA)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ⅥA、ⅦA)间形成,如:NaCl,MgO,KOH,Na2O2,NaNO3中存在离子键

注:有NH4+离子的一定是形成了离子键;AlCl3中没有离子键,是典型的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仅仅由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如:HCl,H2SO4,CO2,H2O等

离子化合物:存在离子键的化合物,如:NaCl,Mg(NO3)2,KBr,NaOH,NH4Cl

22、化学反应速率

①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v==△C/△t 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浓度增大,速率增大 温度:温度升高,速率增大

压强:压强增大,速率增大(仅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有影响)

23 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其他:反应物颗粒大小,溶剂的性质

23、原电池

负极(Zn):Zn—2e-==Zn2+ 正极(Cu):2H++2e-==H2↑

①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a、有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者其中一个为碳棒)做电极,其中较活泼金属 做负极,较不活泼金属做正极

b、有电解质溶液 c、形成闭合回路

24、烃

①有机物

a、概念:含碳的化合物,除CO、CO

2、碳酸盐等无机物外

b、结构特点:ⅰ、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一定形成四根共价键 ⅱ、碳原子可以和碳原子结合形成碳链,还可以和其他原子结合 ⅲ、碳碳之间可以形成单键,还可以形成双键、三键 ⅳ、碳碳可以形成链状,也可以形成环状

c、一般性质:ⅰ、绝大部分有机物都可以燃烧(除了CCl4不仅布燃烧,还可以用来灭火) ⅱ、绝大部分有机物都不溶于水(乙醇、乙酸、葡萄糖等可以) ②烃:仅含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甲烷、乙烯、苯的性质见表) ③烷烃:

a、定义:碳碳之间以单键结合,其余的价键全部与氢结合所形成的链状烃称之为烷烃。因为碳的所有价键都已经充分利用,所以又称之为饱和烃 b、通式:CnH2n+2,如甲烷(CH4),乙烷(C2H6),丁烷(C4H10)

24 c、物理性质:随着碳原子数目增加,状态由气态(1—4)变为液态(5—16)再变为固态(17及以上) d、化学性质(氧化反应):能够燃烧,但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同甲烷 CnH2n+2+(3n+1)/2O2 nCO2+(n+1)H2O e、命名(习惯命名法):碳原子在10个以内的,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

④同分异构现象: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的现象,称之为同分异构现象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物质之间称为同分异构体 如C4H10有两种同分异构体:CH3CH2CH2CH3(正丁烷),CH3CHCH3(异丁烷) 甲烷 乙烯 苯 分子式 CH4 C2H4 C6H6 结构式 不作要求 结构简式 CH4

CH2=CH2 或电子式不作要求

空间结构 正四面体结构 平面型 平面型(无单键,无双键,介于单、双键间特殊的键,大∏键)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煤道坑气的主要成分 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 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有毒 化学性质 ①氧化反应: CH4+2O2 CO2+2H2O ②取代反应:

CH4+Cl2 CH3Cl+HCl ①氧化反应:

25 a.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b.C2H4+3O2 2CO2+2H2O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 ③加聚反应:

nCH2=CH2 —CH2—CH2—

产物为聚乙烯,塑料的主要成份,是高分子化合物 ①氧化反应: a.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b.2C6H6+15O2 12CO2+6H2O ②取代反应:

a.与液溴反应: +Br2 +HBr b.与硝酸反应: +HO-NO2 +H2O ③加成反应: +3H2 (环己烷) 用途 可以作燃料,也可以作为原料制备氯仿(CH3Cl,麻醉剂)、四氯化碳、炭黑等 石化工业的重要原料和标志,水果催熟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制造塑料,合成纤维等 有机溶剂,化工原料

注: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中一个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有上有下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两端的原子与其他原子直接相连的反应:只上不下

芳香烃——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烃称为芳香烃。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易取代,难加成)。

25、烃的衍生物 ①乙醇:

26 a、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气味,易挥发的液体,可和水以任意比互溶,良好的溶剂

b、分子结构:分子式——C2H6O,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官能团——羟基,—OH c、化学性质:ⅰ、与活泼金属(Na)反应: 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

ⅱ、氧化反应:燃烧:C2H5OH+3O2 2CO2+3H2O 催化氧化:2CH3CH2OH+O2 2CH3CHO+2H2O ⅲ、酯化反应: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d、乙醇的用途:燃料,医用消毒(体积分数75%),有机溶剂,造酒 ②乙酸:

a、物理性质: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溶于水和乙醇。纯净的乙酸称为冰醋酸。

b、分子结构:分子式——C2H4O2,结构简式——CH3COOH,官能团——羧基,—COOH c、化学性质:ⅰ、酸性(具备酸的通性):比碳酸酸性强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CH3COOH+NaOH=CH3COONa+H2O ⅱ、酯化反应(用饱和Na2CO3溶液来吸收,3个作用) d、乙酸的用途:食醋的成分(3%—5%) ③酯:

a、物理性质:密度小于水,难溶于水。低级酯具有特殊的香味。 b、化学性质:水解反应

ⅰ、酸性条件下水解:CH3COOCH2CH3+H2O CH3COOH+CH3CH2OH ⅱ、碱性条件下水解:CH3COOCH2CH3+NaOH CH3COONa+CH3CH2OH

27

26、煤、石油、天然气

①煤: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可通过干馏、气化和液化进行综合利用

蒸馏:利用物质沸点(相差在20℃以上)的差异将物质进行分离,物理变化,产物为纯净物

分馏:利用物质沸点(相差在5℃以内)的差异将物质分离,物理变化,产物为混合物

干馏:隔绝空气条件下对物质进行强热使其发生分解,化学变化

②天然气:主要成份是CH4,重要的化石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加热分解制炭黑和H2) ③石油:多种碳氢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可通过分馏、裂化、裂解、催化重整进行综合利用

分馏的目的:得到碳原子数目不同的各种油,如液化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

裂化的目的:对重油进行裂化得到轻质油(汽油、煤油、柴油等),产物一定是一个烷烃分子加一个烯烃分子

裂解的目的:得到重要的化工原料“三烯”(乙烯、丙烯、1,3—丁二烯) 催化重整的目的:得到芳香烃(苯及其同系物)

27、常见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物质(离子) 方法及现象

Cl 先用硝酸酸化,然后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SO 先加盐酸酸化,然后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 CO3 加入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沉淀可溶于硝酸(或盐酸),并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28 2-2-4-Al 加入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入NaOH溶液,沉淀消失 Fe(★) 加入KSCN溶液,溶液立即变为血红色

NH4(★) 与NaOH溶液共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刺激性气味+3+3+的气体(NH3) Na+ 焰色反应呈黄色

K+ 焰色反应呈浅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I2 遇淀粉溶液可使淀粉溶液变蓝

蛋白质 灼烧,有烧焦的羽毛气味

29

第五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碳族元素方程式总结

高一化学碳族元素方程式:

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Si + O2 == SiO2↑(加热)

SiO2 + 2C == Si + 2CO↑(高温) SiO2 + CaO == CaSiO3 (高温)

C +2Cl2 == CCl4 (加热) C + Si == SiC (高温)

2H2SO4(浓)+ C == CO2↑ + 2H2O + 2SO2↑ 加热

C + 4HNO3(浓)== CO2↑ + 4NO2↑ + 2H2O

SiO2 + 4HF == SiF4 + H2O 制磨砂玻璃

NaCO3 + SiO2 == Na2SiO3 + CO2↑

CaCO3 + SiO2 == CaSiO3 + CO2↑ 此二者需高温,为制造玻璃的步骤

金刚石、晶体硅:原子晶体 石墨:混合晶体

别称总结

苛性钠NaOH 纯碱、苏打Na2CO3 小苏打NaHCO3 漂白粉Ca(ClO)2

碱石灰CaO、NaOH的混合物 石膏CaSO4"2H2O 生石膏2CaSO4"H2O

高岭石Al2(Si2O5)(OH)4 石英SiO2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 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

3、SO

2、P2O5等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 盐氧化物:CO、NO等

净 含氧酸:HNO

3、H2SO4等

物 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

3、H2SO4 、HCl

酸 按强弱分

弱酸:H2CO

3、HClO、CH3COOH

化 一元酸:HCl、HNO3

合 按电离出的H+数分 二元酸:H2SO

4、H2SO3

物 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 按强弱分

质 弱碱:NH3•H2O、Fe(OH)3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 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 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 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 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 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分散系 溶 液 胶 体 浊 液

分散质的直径 <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 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 ~ 10-7m) >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实例 溶液酒精、氯化钠等 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 石灰乳、油水等

性质 外观 均

一、透明 均

一、透明 不均

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 溶胶、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

A. 物理方法

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 化学方法

① 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胶体)+3HCl

②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胶体的性质:

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 、 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 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

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NO3->C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 )或石膏( )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 明矾、 溶液净水④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 硅胶的制备: 含水4%的 叫硅胶

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四、离子反应

1、电离 ( ionization )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

H2SO4 = 2H+ + SO42- HCl = H+ + Cl- HNO3 = H+ + NO3-

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HSO

4、NaHCO3

KCl == K+ + Cl― NaHSO4 == Na+ + H+ +SO42― NaHCO3 == Na+ + HCO3―

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小结〕注意:

1、 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小结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6、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对比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物质结构 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时微粒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导电性 强 弱

物质类别实例 大多数盐类、强酸、强碱 弱酸、弱碱、水

8、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基础)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关键) 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第三步:删(途径) 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第四步:查(保证)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1.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式。 2.固体间的反应,即使是电解质,也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3.氧化物在反应物中、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4.浓H2SO4作为反应物和固体反应时,浓H2SO4写成化学式. 5金属、非金属单质,无论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处于澄清溶液中时写成离子形式;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

高一化学方程式分章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 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 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 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 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 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 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 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 物质的量n(mol)= N/N(A) 2. 物质的量n(mol)= m/M 3. 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 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 胶体:

1. 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 胶体性质: ① 丁达尔现象 ② 聚沉 ③ 电泳 ④ 布朗运动 3. 胶体提纯:渗析

高一化学方程式大全

第六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

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

可溶性固体和液体

的混合物。例如分离NaCl和水的混合溶液。

ii、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

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

分液是把

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

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萃取剂的选择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也不反应;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过滤

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1)生成沉淀法

(2)生成气体法

(3)氧化还原法

(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

(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

(6)离子交换法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序号

原物

所含杂质

除杂质试剂

主要操作方法

1

N2

O2

灼热的铜丝网

用固体转化气体

2

CO

CO2

NaOH溶液

洗气

3

CO2

CO

灼热CuO

用固体转化气体

4

CI2

HCI

饱和的食盐水

洗气

5

Fe2O3

AI2O3

NaOH溶液

过滤

6

BaSO4

BaCO3

HCI或稀H2SO4

过滤

7

NaHCO3溶液

Na2CO3

CO2

加酸转化法

8

FeCI3溶液

FeCI2

CI2

加氧化剂转化法

9

FeCI2溶液

FeCI3

Fe

加还原剂转化法

10

I2晶体

NaCI

--------

加热升华

3、物质的鉴别

常见气体的检验

常见气体

检验方法

氢气H2

纯净的H2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混合空气点燃有爆鸣声,生成物只有水。注意:不是只有氢气才产生爆鸣声;可点燃的气体不一定是氢气

氧气O2

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氯气Cl2

黄绿色,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

注意:O3、NO2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

氯化氢HCl

无色刺激性气味。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白雾,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蓝试纸变红;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冒白烟;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

二氧化硫SO2

无色刺激性气味。能使品红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硫化氢HCl

无色、臭鸡蛋气味体。能使Pb(NO3)2或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

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

氨气NH3

无色、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能生成白烟。

二氧化碳CO2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N2等气体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石蕊变红)(2)Na+、K+

(焰色反应)(3)Ba2+(SO42-)4)Mg2+

(OH-)

(5)Al3+(OH-和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6)Ag+(Cl-)(7)NH4+(OH-反应并加热)。

(8)Fe2+

能与OH-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9)Fe3+(KSCN溶,溶液变血红色或者OH-,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

(10)Cu2+

能与OH-反应生成蓝色Cu(OH)2沉淀。

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Br-、I-

(Ag+)(3)SO42-(Ba2+)(4)CO32-

(H+和澄清石灰水)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事故

处理方法

酒精及其它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

立即用湿布扑盖

钠、磷等失火

迅速用砂覆盖

少量酸(或碱)滴到桌上

立即用湿布擦净,再用水冲洗

少量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直接用水冲洗,再用NaHCO3稀溶液冲洗

碱液沾到皮肤上

先用较多水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洗

酸、碱溅在眼中

立即用水反复冲洗,并不断眨眼

误食重金属盐

应立即口服蛋清或生牛奶

汞滴落在桌上或地上

应立即撒上硫粉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

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

约为6.02x1023

粒子数目与物质的量

公式:n=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用M表示

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公式:n=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时,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气体摩尔体积与物质的量

公式:n=

标准状况下

,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B=nB/V

nB=CB×V

V=nB/CB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溶液的配置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振荡----定容----摇匀。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两性氧化物:Al2O3等

不成盐氧化物:CO、NO等

含氧酸:HNO3、H2SO4等

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

、HCl

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一元酸:HCl、HNO3

按电离出的H+数分

二元酸:H2SO4、H2SO3

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按强弱分

弱碱:NH3·H2O、Fe(OH)3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

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

(一)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

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

,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分散系

溶  液

胶  体

浊  液

分散质的直径

<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

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

~

10-7m)

>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

实例

溶液酒精、氯化钠等

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

石灰乳、油水等

外观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不能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

(二)、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

胶体凝聚的方法:加入电解质;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加热。

三、离子反应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小结(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3、电离方程式

H2SO4

=

2H+

+

SO42-

HCl

=

H+

+

Cl-

HNO3

=

H+

+

NO3-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2SO4、NaHSO4、NaHCO3

KCl

==

K+

+

Cl―

Na2SO4

==

2

Na+

+SO42―

NaHSO4

==

Na+

+

H+

+SO42―

NaHCO3

==

Na+

+

HCO3―

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小结]注意:

1、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

4、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5、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对比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物质结构

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时微粒

水合离子

分子和水合离子

导电性(条件相同时)

物质类别实例

大多数盐类、强酸、强碱

弱酸、弱碱、水

6、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

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有关,与其溶解度的大小无关。例如:难溶的BaS04、CaC03在水中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故是强电解质。而易溶于水的CH3COOH、H3P04等在水中只有部分电离,故归为弱电解质。

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

没有必然

的联系。例如:一定浓度的弱酸溶液的导电能力也可能比较稀的强酸溶液强。

③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如HCl、HN03、H2S04)、强碱(如NaOH、KOH、Ba(OH)2)、大多数盐(如NaCl、

MgCl2、K2S04、NH4C1)和活泼金属氧化物。

④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如H3PO4

、CH3COOH)、弱碱(如NH3·H20)和水。

7、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例如:CuSO4+BaCl2=BaSO4↓+CuCl2

第二步:拆

把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拆成离子形式

Cu2++SO42-+Ba2++2Cl-=BaSO4↓+Cu2++2Cl-

第三步:删

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Ba2+

+

SO42-

=

BaSO4↓

第四步:查

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1)必须是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才有离子方程式。例如.固体间的反应,即使是电解质,也不是离子反应,也就没有离子方程式

如: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

(2)浓H2SO4作为反应物和固体反应时,浓H2SO4写成化学式。

(3)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若为澄清溶液,写成离子;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时一律写化学式

如条件是澄清石灰水,则应拆成离子;若是石灰乳或浑浊石灰水则不能拆,写成化学式。

8、离子共存问题

凡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之间不能大量共存(注意不是完全不能共存,而是不能大量共存)

一般规律是:1、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盐的离子(熟记常见的难溶、微溶盐);

2、与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

OH-和CH3COO-、CO32-等弱酸根离子和HCO3-等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

3、与O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

NH4+和HCO3-等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以及弱碱的简单阳离子(比如:Cu2+、Al3+、Fe3+、Fe2+、Mg2+等等)

4、能相互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常见还原性较强的离子(Fe3+、S2-、I-、SO32-)与

氧化性较强的离子(Fe3+、ClO-、MnO4-、Cr2O72-)

四、氧化还原反应

①、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③、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物)

氧化剂: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氧化性----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还原性----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④、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a、常见的氧化剂

(1)

活泼的非金属单质:O2、Cl2、Br2

(2)

含高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Cl3

(3)

含某些较高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浓H2SO4

、HNO3、KMnO4、MnO2

b、常见的还原剂:

(1)

活泼金属:K、Ca、Na、Al、Mg、Zn

(按金属活动性顺序,还原性递减)

(2)

含低价金属阳离子的化合物:Fe2+

(3)

某些非金属单质:C、H2

(4)

含有较低化合价元素的化合物:HCl

、H2S、HI、KI

⑤、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

(2)

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

⑥、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强弱的依据

i.

根据方程式判断(简称:前

>

后)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ii.

根据反应条件判断

当不同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如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难易来进行判断,如:

4HCl(浓)+MnO2

MnCl2+2H2O+Cl2↑

16HCl(浓)+2KMnO4=2KCl+2MnCl2+8H2O+5Cl2↑

易知氧化性:KMnO4>MnO2。(反应条件越高,性质越弱)

iii.

由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价来判断

当含变价元素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由氧化产物相关元素价态的高低来判断氧化剂氧化性的强弱。如:

2Fe+3Cl2

2FeCl3

Fe+S

FeS

可知氧化性:Cl2>S。(生成价态越高,性质越强)

iv.

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金属原子(或单质)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或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阳离子的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⑦、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a)配平依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b)配平步骤:“一标、二找、三定、四配、五查”,即标好价,找变化,定总数,配系数、再检查。”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金属的物理通性:

常温下,金属一般为银白色晶体(汞常温下为液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物质

Na

Al

Fe

保存

煤油(或石蜡油)中

直接在试剂瓶中即可

直接在试剂瓶中

化性

常温下氧化成Na2O:

4Na + O2 = 2Na2O

点燃

点燃生成Na2O2

点燃

2Na + O2 == Na2O2

常温下生成致密氧化膜:

4Al + 3O2 = 2Al2O3

致密氧化膜使铝耐腐蚀。

点燃

纯氧中可燃,生成氧化铝:

点燃

4Al + 3O2 == 2Al2O3

潮湿空气中易受腐蚀:

铁锈:主要成分Fe2O3

点燃

纯氧中点燃生成:

点燃

3Fe+2O2 ==

Fe3O4

O2

与Cl2

2Na+Cl2 == 2NaC

2Al+3Cl2 == 2AlCl3

2Fe+3Cl2==

2FeCl3

与S

常温下即可反应:

2Na + S = Na2S

加热时才能反应:

2Al

+

3S == Al2S3

加热只能生成亚铁盐:

Fe

+

S

==

FeS

与水

常温与冷水剧烈反应:

2Na+2H2O=2NaOH+H2↑

去膜后与热水反应:

2Al+6H2O==2Al(OH)3↓+3H2↑

常温下纯铁不与水反应。

加热时才与水蒸气反应:

3Fe+4H2O(g)

==

Fe3O4+4H2

酸溶

2Na+2HCl=2NaCl+H2↑

2Al+6HCl==2AlCl3+

3H2↑

Fe+2HCl=FeCl2+H2↑

---------------------

2Al+2NaOH+2H2O=2NaAlO2+3H2↑

---------------------

与硫酸铜溶液:

2Na+2H2O+CuSO4=Cu(OH)2↓+Na2SO4+H2↑

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单质

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单质

----------------------

点燃

镁条引燃时铝热反应:

2Al+Fe2O3==Al2O3+2Fe

---------------------

金属活泼性逐渐减弱

三、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1、氧化物

Na2O

Na2O2

Al2O3

Fe2O3

性质

碱性氧化物

非碱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白色固体

赤红色固体

与水反应

Na2O+H2O=2NaOH

2Na2O2+2H2O=4NaOH

+O2↑

----------------

----------------

与酸溶液

Na2O+2HCl=2NaCl+H2O(溶液无色)

2Na2O2+4HCl=4NaCl+

2H2O+O2↑

Al2O3+6HCl=2AlCl3+3H2O

Fe2O3+6HCl=2FeCl3+3H2O

(溶液黄色)

与碱溶液

----------------

----------------

Al2O3+2NaOH=2NaAlO2+H2O

---------------

其他

Na2O+CO2=Na2CO3

2Na2O2+2CO2=2Na2CO3+O2

----------------

---------------

2、氢氧化物

化性

NaOH

Al(OH)3

Fe(OH)2

Fe(OH)3

属性

碱性氢氧化物

两性氢氧化物

碱性氢氧化物

碱性氢氧化物

与酸溶液

NaOH+HCl=NaCl+H2O

Al(OH)3+3HCl=

AlCl3+3H2O

Fe(OH)2+2HCl=

FeCl2+2H2O

Fe(OH)3+3HCl=

FeCl3+3H2O

与碱溶△

-------

Al(OH)3+NaOH=NaAlO2+2H2O

-------

----------

稳定性

稳定

2Al(OH)3==Al2O3+3H2O

4Fe(OH)2+O2+2H2O=

4Fe(OH)3

2Fe(OH)3==Fe2O3+3H2O

制备

金属钠与水即可

铝盐溶液与过量浓氨水

亚铁盐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液面下)

铁盐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3、盐

Na2CO3(俗名:纯碱、苏打)

NaHCO3(俗名:小苏打)

溶解度

较大

较小

溶液碱性

使酚酞变红,溶液呈碱性。

使酚酞变淡粉色,溶液呈较弱的碱性。

与酸

反应迅速Na2CO3+2HCl=2NaCl+2H2O+CO2↑

反应更迅速NaHCO3+HCl=NaCl+H2O+CO2↑

与碱

-------------

NaHCO3+NaOH=Na2CO3+H2O

稳定性

稳定,加热不分解。

固体NaHCO3

2NaHCO3 == Na2CO3+H2O+CO2↑

相互转化

Na2CO3溶液中通入大量CO2

Na2CO3+H2O+CO2 = 2NaHCO3

固体

NaHCO3

:2NaHCO3 == Na2CO3+H2O+CO2↑

其他

溶液中:Na2CO3+Ca(OH)2 = 2NaOH+CaCO3↓

溶液中:NaHCO3+Ca(OH)2 = NaOH+CaCO3↓+H2O

用途

工业原料等

中和胃酸、制糕点等

FeCl2

FeCl3

颜色

浅绿色

黄色

与碱溶液

FeCl2+2NaOH = Fe(OH)2↓+2NaCl

FeCl3+3NaOH= Fe(OH)3↓+3NaCl

相互转化

2FeCl2+Cl2 = 2FeCl3

2FeBr2+Br2 = 2FeBr3

2FeCl3+Fe = 3FeCl2

2FeBr3+Fe = 3FeBr2

检验

遇KSCN不显血红色,加入氯水后显红色

遇KSCN显血红色

用途

净水剂等

印刷线路板等

四、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1、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⑩NaAlO2+HCl+H2O=Al(OH)3↓+NaCl

2、铁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本章知识结构框架

二、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一)

硅及其化合物

1、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比较

二氧化硅SiO2

二氧化碳CO2

类别

酸性氧化物

_酸性氧化物

熔沸点

与水反应方程式

不反应

CO2+H2O

H2CO3

与酸反应方程式

SiO2

+

4HF==SiF4↑+2H2O

不反应

与烧碱反应方程式

SiO2+2NaOH

==

Na2SiO3+H2O

2NaOH+CO2==Na2CO3+H2O

与CaO反应方程式

SiO2+CaOCaSiO3

CaO+CO2==CaCO3

存在状态

水晶、玛瑙、石英、硅石、沙子

人和动物排放

2、硅以及硅的化合物的用途

物质

用途

硅单质

半导体材料、光电池(计算器、人造卫星、登月车、探测器)

SiO2

饰物、仪器、光导纤维、玻璃

(二)

1、液氯、新制的氯水和久置的氯水比较

液氯

新制氯水

久置氯水

分类

纯净物

混合物

混合物

颜色

黄绿色

黄绿色

无色

成分

Cl2

Cl2、H2O、HClO、H+、Cl―、ClO―、OH―

H+、Cl―、H2O、OH―

性质

氧化性

氧化性、酸性、漂白性

酸性

2、氯气的性质

与金属钠反应方程式

2Na+Cl2

2NaCl

与金属铁反应方程式

2Fe+3Cl2

2FeCl3

与金属铜反应方程式

Cu+Cl2

CuCl2

与氢气反应方程式

H2+Cl2

2HCl;H2+Cl2

2HCl

与水反应方程式

H2O

+Cl2

==HCl+HClO

制漂白液反应方程式

Cl2+2NaOH==NaCl+NaClO+H2O

制漂白粉反应方程式

2Cl2

+2Ca(OH)2==CaCl2

+Ca(ClO)2

+2H2O

实验室制法

MnO2+4HCl(浓)MnCl2

+Cl2

↑+2H2O

Cl-检验

AgNO3溶液

Ag++Cl―==AgCl

(三)

硫、氮

1、二氧化硫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

密度

毒性

黄绿色

比空气大

有毒

化学性质

酸性

与水反应方程式

SO2+H2O

H2SO3

与烧碱反应方程式

SO2+2NaOH==Na2SO3+H2O

SO2+NaOH==NaHSO3

漂白性

漂白原理:由于它能跟某些有色物质生成:无色物质

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吸附漂白:活性炭

氧化漂白:HClO、O3、Na2O2

还原性

与氧气反应方程式

2SO2

+

O2

===

2SO3

与氯水反应方程式

SO2

+

Cl2

+2H2O

==

H2SO4+2HCl

氧化性

与硫化氢反应方程式

SO2+2H2S

==

3S↓+2H2O

2、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性质

浓硫酸

浓硝酸

相同点

与Cu反应

Cu+2H2SO4(浓)CuSO4+

SO2

↑+2H2O

Cu+4HNO3

(浓)==Cu(NO3)2

+2NO2

↑+2H2O

3Cu+8HNO3(稀)

==

3Cu(NO3)2

+

2NO↑+4H2O

与木炭反应

C

+

2H2SO4(浓)

CO2↑+2SO2↑+2H2O

C+4HNO3(浓)CO2↑+4NO2↑+2H2O

与铁铝反应

发生钝化现象,所以可以用铁制或铝制容器来存放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

特性

①吸水性

②脱水性

③强氧化性

①强氧化性

②漂白性

3、氨气、氨水与铵盐的性质

氨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

密度

水溶性

无色有刺激性

气味的气体

比空气小

易溶(1:700)可以形成喷泉,水溶液呈碱性。

氨气的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方程式

NH3+H2O

NH3·H2O

NH4++OH―

与盐酸反应方程式

NH3

+

HCl

==

NH4Cl

实验室制法

Ca(OH)2+2NH4ClCaCl2

+2NH3

↑+2H2O

氨水成分

NH3

、NH3·H2O

、H2O

、NH4+、OH―、极少量的H+

铵盐

物理性质:铵盐都是无色色晶体,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

NH4ClNH3

+

HCl

NH4HCO3

NH3

↑+

H2O

+CO2

上一篇:保健医生一周工作计划下一篇:部门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