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模块在高中化学中的教学浅析

2023-0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这样写道: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

化学必修课程模块是整个高中化学的奠基石,是学生学化学的入门和基础。首先体现在为全体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其次为选修课程和其他相关理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知识。为此我们不妨先分别对两本必修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新课程体系分为三个连续的、不断深化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启蒙教育(义务教育化学),第二阶段是共同的全面发展(必修模块),第三阶段是个性化的深入和提高(选修模块)。化学必修1模块的基础性不仅表现在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方面,还表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它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学习中不仅是承接启蒙教育阶段的知识,还为必修2以及选修打下基础。例如必修1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初中的感性认识继续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必修2中的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又会遇到。因此必修1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

在必修1中学生要学会化学基本观念主要有:元素观、微粒观、分类观。

元素观是指,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成分“化学元素”组成的;通常我们见到的物质千变万化,只是化学元素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一种元素对应于一种(一类)原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序号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

微粒观指的是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很小很小;这些微粒是运动的,有间隔的;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间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分子发生变化,而原子不变。

分类观指学生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比如从元素组成、从物质性质和微粒间相互作用等角度。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化学2却有更重要的意义所在。它分为三个一级主题: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对应的教材在内容上包括四章。化学2在化学1的基础上突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作用,强调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同时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来进一步认识化学结构和反应的关系。最终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大背景相联系,更加显现化学的重要性。化学2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化学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以元素知识为基础,将其应用于理论:化学反应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与社会等。化学2在整个化学教材中起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指化学1所学的元素知识在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在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又遇到,化学2的学习是对前面的知识的一种复习和拓展。而启后是指通过对化学2的学习,为学习后面选修模块的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化学2所学的知识在选修模块中都要继续学习,为学习后面的选修模块的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其次我们说说新课程化学教材特点。

新教材突出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尽可能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知识。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猜想,设计方案,并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思考、讨论等活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该怎样来处理教学呢?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把握必修模块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要求。体现三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中体现三维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经之路。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学习方式的引导和化学观念、价值的教育;对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对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每项学习目标的达成,不要求一步到位,只有通过多次的学习,螺旋上升,反复巩固才能逐步实现。

2)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出发。高中化学新课程在知识体系构建方面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树立整体意识,准确理解和把握不同课程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目标要求和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认识基础,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形成。

不顾学生实际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方式,不仅把知识独立起来,重复再现的周期拉长,更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反而使知识难点集中,知识深度增加,往往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体系构建的层次性和渐进性,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切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分层次、循序渐进地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3)让知识结合生活,增加趣味性。在教材的编排体系中也不乏这类主题,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富集在海洋中的元素——氯”“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等等。

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景,只有真实、可信、能引发问题的学习情景,才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参与讨论、实验、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典型的化学史料等素材来创设学习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以前的教学环节中,学生依照族学习元素,虽然系统有序但是情景单一枯燥乏味,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难以紧密结合,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时不时会问:“化学学来做什么?”所以我们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排目的,让学生在必修的学习中知道为什么要学,在选修的学习中他们才能够递推到“怎么学”的层次。

4)培养学生基本化学观念的形成。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倡导基本观念的教学,就是在教学中要关注整体,把握本质,不要过分注重细节,要超越具体事实,引领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所学知识。化学基本观念包括范围广、概括程度高,它决定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对提高学生科学的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当学生将许多的事实性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他头脑中还能留下什么?是观念,是方法,是思路。具体知识是形成这些基本观念和方法的载体。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背诵或记忆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当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化学观念及某些基本观念的载体。

5)努力提高学生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增强问题意识、提高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必修教材中都设置了“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卡片”“提示”等许多不同功能的栏目,我们不应该忽略这些栏目的功能,不能让学生随便看看就完事,而是要巧妙设计充分让其支持和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比如“提示”“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归纳与整理”等栏目为学生自主学习适时提供了学习资料,辅助学习,在学生自主预习时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会让学生对本部分知识更感兴趣。“实践活动”“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等栏目引导学生回顾、思考、讨论、实验(观察、操作、分析、设计)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实践活动”“学与问”等栏目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练习,应用所学知识更明确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栏目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问题意识、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都会得到培养。

6)重视知识形成过程与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归纳。在教学中注意应用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新知识的生长,从中体会研究学习化学的方法。例如通过实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通过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是整个高中化学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在选修的学习中才能得到扩展和延伸。作为教师的责任就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更加有效的教学,使他们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所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摘要: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部分教学就是一个大战场,分成必修和选修两大战区。要想在高中化学这场战役中取得辉煌战果,我们就得先熟悉教材每部分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什么战略地位,起的什么作用,应该怎么样去安排部署。同时我们还得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和计划。本文就针对必修模块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必修模块,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上一篇:浅谈国际工程商务合同管理下一篇:旧集装箱在连云港滨海旅游景区设计中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