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控制

2023-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控制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摘 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收集2013年01月到2014年01月本院收治的508例重症新生儿临床资料,严格执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制度;同时收集2010年01月到2011年01月本院收治的508例重症新生儿临床资料,未实施严格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最后对比执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制度前后的医院感染率、漏报率。结果:执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制度后,医院感染率、漏报率分别为2.95%、1.57%,明显低于执行前的13.39%、10.6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率、漏报率,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新生儿病房严重的医院感染率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专家的检查发现[1],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存在各种隐患。我院新生儿科是医院的重点学科,新生儿科的床位数需求量越来越多。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且大部分为急危重症患儿。为了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在2013年01月到2014年01月期间,本院对收治的重症新生儿加强预防与控制,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01月到2014年01月本院收治的508例重症新生儿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新生儿303例、女性新生儿205例。同时收集2010年01月到2011年01月本院收治的508例重癥新生儿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新生儿302例、女性新生儿206例。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方法

1.2.1完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

结合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根据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实际特征,不断完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使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形成新生儿配奶、洗手、工作人员出入病房等环节的有序流程。

1.2.2检查医院感染制度的落实

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中,首先完善全医院感染质量检查评估组织,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其次,结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医院感染质量检查评估标准。最后,采取多样化的医院感染质量检查形式。医院感染质量检查形式主要包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科内检查, 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的院内检查以及各部门的医院感染质量专项检查等。

1.2.3采取针对性的各项监测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过程中,采取前瞻性与目标性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发现于处理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在区域或床旁做好隔离警示标识,增强标准预防的执行力度。同时,采取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环境卫生学监测,确保新生儿接触人员手卫生达到标准。

1.2.4提高全员参与积极性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工作人员都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具有相关性,每一个进入病房人员都必须做好基础的洗手流程管理,参与到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当中。院方可加强有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其专业操作技能,共同参与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执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制度后,医院感染率、漏报率分别为2.95%、1.57%,

明显低于执行前的13.39%、10.6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 论

随着危重患儿数量的不断增加,有创技术使用日趋广泛,医院感染事件风险率逐渐增高。新生儿的明显特征是对医疗环境与医护人员高度依赖,针对实际情况,在本研究中有机保持制度、流程与实际工作的适应性[2],争取得到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批准,对科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充分的指导。同时,落实各项监督、检查措施,针对性整改存在的问题,确保有序的医院感染流程,制定完善的检查评估标准。在预防与控制工作中,由专职的感染科工作人员,到病房实施医院感染病例的前瞻性与目标性监、用药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等[3],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从而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最后,提高科室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和全员参与程度,增强洗手流程、出入病房流程的执行力度。通过以上研究表明,执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制度后,医院感染率、漏报率逐渐降低。综上所述,加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漏报率,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军,王英.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2(13):305-306.

[2] 张秀琴,侯瑞莲,黄彦萍.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12(26):1207-1208.

[3] 李礼,李江涛,舒蕾,等.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聚集性感染预防控制的持续改进[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9(20):3991-3992.

作者:闫玲 孟庆美 王毅

第2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收治的给予院内感染预防护理的127例重症监护的患儿(即预防组),以及同期收治64例未给予院内感染预防护理的患儿(即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恢复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花费以及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结果:预防组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1.8%vs23.1%),预防组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满意度高,两组患儿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由于抵抗力较弱,在重症监护病房内给予患儿院内感染预防护理能有效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以及患儿住院花费,增进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的支持,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预防护理

院内感染的发生与医护人员临床护理以及患儿疾病特征具有紧密的联系,新生儿各项免疫机能尚不完善,特别是处于重症监护的新生儿在医院内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高,我国平均每年有30%的低重儿、早产儿因出现院内感染死亡[1,2]。本次实验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收治的给予院内感染预防护理的127例重症监护的患儿和同期收治64例未给予院内感染预防护理的患儿,通过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恢复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花费以及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探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预防组127例患儿中男性新生儿有73例,女性新生儿有54例,新生儿年龄最小为出生后2小时,新生儿年龄最大为出生后16小时,新生儿体重1.5~2.6kg,平均体重在(2.2±0.3)kg,新生儿胎龄最小为33周,新生儿胎龄最大为41周,平均胎龄在(37.2±1.3)周,其中有79例为早产儿,有28例新生儿黄疸,有11例为滞产儿,有5例患儿患有窒息性疾病,有4例患儿出现溶血症。对照组64例患者中男性新生儿有43例,女性新生儿有21例,新生儿年龄最小为出生后2小时,新生儿年龄最大为出生后18小时,新生儿体重1.6~2.5kg,平均体重在(2.3±0.4)kg,新生儿胎龄最小为32周,新生儿胎龄最大为42周,平均胎龄在(37.8±1.4)周,其中有39例为早产儿,有16例新生儿黄疸,有3例为滞产儿,有4例患儿患有窒息性疾病,有2例患儿出现溶血症[3]。两组患儿在年龄、胎龄、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任何明显的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诊断标准

符合新生儿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点:①患儿经血培养后显示患儿血培养阳性。②患儿肺部X片显示肺部肺纹理增厚,出现阴影。③患儿实验室检查显示PLT含量低于100X109/L,WBC含量低于6.0 X 109 /L,CRP含量大于8mg/L。④患者出现体温异常波动、呼吸暂停、皮肤出现斑疹、反应能力减退差等症状。符合①、②中的任一项,同时符合③、④中的任意1项的患儿即可诊断患儿出现院内感染[4]。

1.3方法

1.3.1对照组64例新生儿给予基础护理,主要针对新生儿皮肤、口腔等部位护理以及病房管理。①皮肤护理是指,护理人员每天帮助患儿沐浴,在沐浴的过程中观察新生儿耳后、腋下、臀部周围皮肤是否出现红肿、皮损、斑疹等异常改变,除此之外,需特别注意患儿脐带有无异物渗出、红肿等表现。沐浴后用纯棉毛巾擦拭患儿全身,每半小时查房一次,更换患儿尿片,再更换尿片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新生儿臀部皮肤的保护,做好皮肤清洁工作,防止新生儿出现红臀。②口腔护理是指医护人员检查鼻饲导管的通常情况,及时更换导管,患儿进餐前后均用棉签沾取少量生理盐水对患儿口腔进行擦拭,在擦拭的过程中观察新生儿口腔粘膜是否出现红肿、溃疡,对于出现口腔溃疡的患儿适量使用具有临床治疗作用的漱口液,每天擦拭患儿溃疡创面。③病室管理是指护理人员应将重症监护病房温度控制在24-26摄氏度,将湿度控制在55 %作用,定期通风,保持空气的清新。

1.3.2预防组127例新生儿给予预防护理,预防护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医护人员在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对患儿进行临床护理前按照无菌技术操作的要求用消毒洗及流动水洗手、穿戴隔离衣、隔离帽、无菌手套以及无菌口罩,对探视家属进行无菌教育,指导患儿探视家属做好相关无菌操作,减少细菌的传播,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②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安装空气消毒器,每天进行3次空气消毒,每次空气消毒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③新生儿沐浴后毛巾进行回收,对于进行鼻饲以及气管插管的新生儿,坚持对患儿双肺进行听诊,并帮助患儿进行翻身,防止新生儿长期平卧,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闻及细、湿啰音后及时给予新生儿雾化治疗,对于新生儿鼻饲次数,导管畅通情况、更换次数,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情况做好相关记录,对于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做好重复消毒工作,并详细记录使用时间,使用次数。

1.4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恢复情况。

(2)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花费。

(3)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恢复情况

比较预防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临床恢復情况,191例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新生儿,预防组124例患儿未发生院内感染,均身体各项指标恢复良好出院,对照组有64例患儿有46例未发生院内感染,身体各项指标恢复良好后出现,两组患儿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预防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2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花费

比较预防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花费等情况,具体情况(见表2)。预防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花费明显少于对照组。

2.2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比较预防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具体情况(见表3),预防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儿多为早产儿、滞产儿、体重轻,免疫系统发育不全,以及护理过程中医疗器械消毒不严,医护人员未按照临床操作的要求对新生儿进行日常基础护理[5]。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医护人员需要对患儿皮肤、口腔进行常规护理,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由于自主活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皮肤较嫩,皮肤角质层尚未发育成熟,易受外界细菌的侵害,且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多经鼻饲喂养,部分患儿需要气管插管,鼻饲喂养的过程中,导管暴露在空气中,可增加细菌空气空气传播的几率。因此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临床护理过程中,加强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水平,及时回收几率一次性医疗器械,对新生儿探视亲属进行无菌操作宣传,以及无菌手套、隔离衣的穿戴进行指导,增加空气消毒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护理过程中,注重细节管理,完善相关操作水平,对降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6]。

本次实验发现预防组患儿发生院內感染的几率为31.8%,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出现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且预防组患儿家属对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66.1%vs45.3%)。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给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预防护理能有效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儿家属不必要的经济支出,对缓和医患关系,增进医护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

[1]何军,王英.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2):305-309.

[2]胡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4):1905-1905.

[3]练素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21(52):222-222.

[4]程贝贝.浅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预防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6):276-277.

[5]彭珺.环境干预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对早产儿的干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1990-1992.

[6]汤冰.环境干预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对早产儿的干预效果观察[J].饮食保健,2015,2(15):103-104.

作者:宁晓洁

第3篇: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肾移植术后严重肺部感染患者的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肾移植术后严重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有效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肾移植后因严重肺部感染收入SICU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疗效和护理。结果:8年期间共收治肾移植术后严重肺部感染患者15例,其中肾移植术6月内12例,按照发病地点分:院内获得性肺炎8例(53.3%), 社区获得性肺炎7例(46.7%); 按照致病病原体分:细菌性肺炎(33.3%)为多重病原体感染。经过综合治疗护理13例(86.7%)痊愈,2例(13.3%) 死亡。结论:早期行病原学诊断,根据病原体选择有效抗生素,及时调整免疫机制方案,加强用药的护理及全身支持治疗和护理,适时应用呼机机支持纠正低氧血症,呼吸机的正确使用和护理是成功救治肾移植术后肺部严重感染患者的关键。

关键词 肾移植严重肺部感染护理

肺部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亦是造成肾移植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应之一。由于应用免疫抑制剂,肾移植受者肺部感染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群的特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SICU收治肾移植后严重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患者临床表现特点及护理的有效性,以提高对肾移植受者严重肺部感染治疗的成功率。

一、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我科2002年10月至2010年3月因肾移植术后严重肺部感染收住SICU治疗的患者15例,全部患者均为首次肾移植。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22-62岁,平均(46.5±12.8)岁。其中>40岁11例,>60岁3例。入SICU第1天时最差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2(APACHE2) 评分为11-18,平均14.6±2.1。其中6例(40.0%) 为ARDS,6例(40.0%) 为ALI。治疗期间气管插管6例(40.0%),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7例(46.7%)。 5例(33.3%) 在SICU治疗期间发生AKI。

(二)临床表现。

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体温在38-40度;多主诉胸闷,憋气且发展迅速;咳嗽,但早期多数患者无痰或少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黄白色粘稠痰液,不易咳出;常见体征有肺泡呼吸音低,少数伴有干、湿性啰音;早期可出现低氧血症,常发展成ARDS,死亡率高;胸片可有肺纹理增粗、紊乱,双肺弥漫间质性病变或散在斑片阴影或毛玻璃状改变,严重者有肺实质病变。

(三)治疗方法。

入住SICU后均采用综合性治疗:1.抗生素及抗病毒治疗:根据降阶梯原则常规采用四联药物治疗,包括静脉给予美罗培南、氟康唑、更昔洛韦,口服复方新诺明等;2.免疫抑制剂的调整:停用吗替麦考酚酯(MMF),根据血药浓度情况尽量使用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减量使用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在肺部感染控制1周后在恢复三联免疫抑制剂的应用;3.呼吸机支持治疗;4.全身支持治疗,强调营养支持,纠正低蛋白血症;5.做好翻身,拍背,雾化吸入,促进患者康复。

二、护理

(一)药物护理。

1.抗生素的使用护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理化特性、药代学、药动学、作用、副作用及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等知识;在使用过程中现用现配,科学的安排给药间隔时间,可使用微量泵控制给药的速度,以保证抗生素最大限度发挥疗效;给药过程要规范,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病人进行用药的健康教育。

2.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护理。

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比较复杂,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和护理。观察患者有无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作用,可发生白细胞减少;出血性膀胱炎;水钠潴留作用致高血压;情绪不稳定、失眠、躁狂、精神错乱;寒战、高热等。

(二)气道护理。

1.呼吸机的护理。

(1)呼吸机的管理。

为避免呼吸机使用的医源性感染,注意呼吸机使用中各环节无菌操作是关键。呼吸机管道每日应更换消毒一次;加温湿化器专人使用;呼吸机管道应及时检查并倾倒管道内接水缸内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返流入气管内。

(2)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

气管插管损害了呼吸道自然防御功能,容易引发感染。因此按需吸痰,戴无菌手套,动作轻柔,单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负压不宜过大,避免气道粘膜损伤。吸痰用品专人专用,每日更换高压消毒。加强气道湿化,防止痰液干结,促进痰液排出。每日更换气管插管位置,并口腔护理tid。

(3)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

保持气管切开处的清洁,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内套管3次并用无菌棉球清洁气管切开外套管;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气切周围皮肤3次,并覆盖无菌纱布;每日检查气切勒绳的松紧,并在勒绳下垫纱布保护皮肤。

(4)无创面罩患者的护理。

带无创面罩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开始无法和呼吸机同步,往往感到憋气烦躁,所以护士要指导患者呼吸的配合,正确判断患者的需要并给予满足;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患者饮水,口腔护理;因无创面罩长期加压勒于面部,面部皮肤极易破损,因此在带之前给予贴保护膜保护皮肤,病定时放松面罩观察皮肤;餐后接无创呼吸机时,要观察患者有无呛咳,勿吸;备好急救用品和紧急插管物品。

2.肺部的护理。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至少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如病情允许可床旁坐起或床旁下地活动;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口腔黏膜湿润;超声雾化稀释痰液,呼吸机持续气道湿化。

3.生命体征的观察。

患者24小时持续多功能监护,至少每半小时记录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呼吸急促,心律增快,血压升高,血氧降低,等临床表现,并遵医嘱及时给与处理;每4小时测1次体温,并记录。依据患者的发热情况给予物理降温,并遵医嘱抽血培养化验;准确记录患者的尿量,因感染会引起肾功能损害,加重心肺负荷,因此每8小时测量CVP1次,总结出入量,保持出入量的平衡。

4.消毒隔离制度。

患者入住监护室内保护性隔离病房,医护人员专人监护,初期禁止探视,减少感染机会。做好房间的消毒;医护人穿隔离衣;操作注意无菌原则,注意手的消毒;及时更换各种穿刺敷料、导管及引流管,引流袋;做好物品的消毒处理等。

5.基础护理。

由于免疫抑制状态下,正常寄宿在胃肠道和皮肤的微生物可变成危险的致病菌,导致肺部、皮肤、尿道、口腔等感染。因此要做好基础护理。晨晚间护理,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会阴冲洗或尿管护理,每日2次,并观察尿液性状;饭后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水漱口,观察口腔黏膜情况;协助患者床上或床旁活动,预防压疮,增强体质;补充营养和水分,少量多餐,防止肾血流量灌注不足、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6.心理护理。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患者忍受着各种如持续高热,憋气,胸闷等躯体不适的同时,还担心肾移植的失败,经济费用的增加。容易产生烦躁,情绪不稳定,失落等情况,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与支持。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鼓励患者倾诉,认真倾听,详细讲解疾病的情况和进展,在病情稳定后可适当的允许探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小结

肾移植术后为了避免排斥反应需使用大量免疫抑制剂,因此引起抗感染能力下降,感染发生率增高。其中肺部感染是最为常见。肾移植患者肺部感染的早期症状不典型,病情隐匿但发展迅速,短时间容易出现呼吸衰竭、ARDS。因此肾移植术后,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抗生素用药的准确安全,严格监测免疫功能,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用药及剂量,采取综合护理:重点是加强肺部护理,避免各种感染、营养支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侯瑞鹏,石炳毅,易滨,等.肾移植术后院内与院外肺部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53-55.

[2]秦国初,周正阳,顾康康,等.腎移植后巨细胞病毒肺炎的影响学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7):619-621.

[3]高燕.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J].柳州医学,2010,23(4):169-170.

[4]Kasiske BL, Vazquez MA, Harmon WE, et 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outpatient surveillance of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American Society of Transplantation. J Am Soc Nephrol,2000,11(Suppl 15):S1-S86.

[5]周梅生,朱有华,张佩芳.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调整与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关系[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05,26,(10):598-600.

(编辑郑云东)

作者:何培 王萌萌

第4篇: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

【摘要】我院重症监护室为综合性病房,主要收治各种危重症病患者,病人有严重生理病理紊乱,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素量大,时间长,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为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我科制定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程序及职业安全防护管理等制度,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重症病房;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方法

1.1制定健全医院感染控制的规章制度我院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三甲医院,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设有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对医院感染全面监控,科学规范管理,制定有《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探视制度》、《icu消毒隔离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废物及用后一次性用品处理制度》、《重症监护室质量检查标准》。科室每月质控自查2次,护理部、院感科各检查一次,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到科室及个人,做好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检查落实情况。

1.2加强人员管理

1.2.1 进入病房更换工作服,鞋及口罩帽子,进行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接触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处理被他们污染的物品时戴清洁手套,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按每两张床配制一个感应水龙头,每床配备速干消毒液,科室制定工作人员洗手制度,要求一医护人员每次治疗操作前后都必须按洗手六步法进行洗手或用速干消毒液消毒手,每月对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一次,对医护人员及卫生保洁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考核及监督。

1.2.2 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对疑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隔离于单独房间,无禁忌症,床头抬高30°~45°。重视基础护理,病人每日口腔护理2次,上午用5%碳酸氢钠棉球,下午用双氧水棉球两个+生理盐水棉球,尿道口用0.5%碘伏棉球消毒2次,全身擦浴每日2次。

1.2.3每位病人每次只能进入一人探视,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换专用鞋。进入病房探视病人前及结束探视用速干消毒液消毒双手,有呼吸道感染及婴幼儿、儿童避免探视。

1.3加强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3.1留置深静脉导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锁骨下静脉,每天更换穿刺口敷料,穿刺点局部红肿、有分泌物及时报告医生。

1.3.2留置尿管,严格无菌操作,采用密闭式、抗逆流引流袋,每日0.5%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2次,每周更换尿袋2次,每两周更换尿管。

1.3.3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树立人工气道粘膜保护意识。每日口腔护理两次,按需吸痰,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2次,分泌物污染及时更换,及时清除冷凝水。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及背部体疗。

1.4物品管理

1.4.1 呼吸机及附属品: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管道送消毒中心统一消毒。

1.4.2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使用的仪器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对于感染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1.4.3护理桌面、病人床单位、治疗车、药柜门把手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电脑、电主要按钮、鼠标应每天用75%酒精擦拭消毒。

1.4.4每天更换床单位。枕芯、被褥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1.5环境管理我科病房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排风口外表面的清洁擦拭,每日一次,过滤装置由专业人员负责,清洁每月两次。地面、门窗每日擦拭一次。有耐药菌感染,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一次。

1.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导原则》,及时送药敏试验,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明确给时间和次数。并经常邀请药学部药师指导抗生素的使用。科室分管医院感染医生对抗生素使用进行监测。

1.7废物及排泄物管理处理废物及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分类收集,密闭运送、定点放置。病人尿液、粪便、分泌物、排泄物倒入病人的厕所。

1.8加强监测与监督

1.8.1 院感科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及耐药状况,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导尿管相关感染。

1.8.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的监测,对疑是感染病人,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作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1.8.3 进行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结果

2009.1至2010.3医院院感科每月对icu物品、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茂康碘、呼吸机管道及医务人员手予卫生学监测,洗手不达标两人次,尿道感染一例,呼吸道感染5例。

3讨论

3.1监控与管理的必要性: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医院领导、院感科、科室主任、护士长应高度重视icu医院感染的监控与管理。把控制医院感染纳入年初的目标工作计划,制定管理制度及奖罚机制,加强检查指导,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切实做好医院感染管理。

3.2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医院感染和“三基、三严”的培训与考核,监督检查icu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理制度,预防医院感染。

3.3控制医院感染的众多措施中,应特别重视医务人员手的清洁与消毒,做好个人防护,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欣然、杨蒂危重病护理临床实践。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第5篇:重症监护病房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国务院 2003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原卫生部 2003年版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 消毒管理办法 原卫生部 2002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3.2 空气洁净技术 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 3.3 中央导管 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3.4 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 针对感染高危人群、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等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血液净化相关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器械相关感染 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患者在使用某种相关器械期间或在停止使用某种器械(如呼吸机、导尿管、血管导管等)48h内出现的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如果停止使用相关器械时间超过48h后出现了相关感染,应有证据表明此感染与该器械使用相关,但对器械最短使用时间没有要求。

3.6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entral line associated-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 患者在留置中央导管期间或拔除中央导管48h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3.7 呼吸机相关肺炎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 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所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h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3.8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 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或拔除导尿管后48h内发生的尿路感染。 3.9 医院感染暴发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outbreak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4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

4.1 ICU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兼职感控人员等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4.2 应制定并不断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落实于诊疗、护理工作实践中。

4.3 应定期研究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4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对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4.5 应针对ICU医院感染特点建立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进修人员、实习学生、保洁人员等,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6 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文件及指导原则。

4.7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埋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有关规定。

4.8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 5 建筑布局、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

5.1 ICU应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

5.2 ICU整体布局应以洁污分开为原则,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5.3 床单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m2,床间距应大于1m。

5.4 ICU内应至少配备1个单间病室(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8m2。

5.5 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相对湿度应维持在30%-60%。

5.6 装饰应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消毒的原则。 5.7 不应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6 人员管理

6.1 医务人员的管理要求 6.1.1 ICU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医务人员,ICU专业医务人员应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护士人数与实际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3:1。 6.1.2 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宜分组进行,人员相对固定。 6.1.3 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6.2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6.2.1 医务人员应采取标准预防,防护措施应符合WS/T 311的要求。

6.2.2 ICU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等 。

6.2.3 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6.2.4 应保持工作服的清洁。

6.2.5 进入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2.6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上岗前宜注射乙肝疫苗。 6.3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

6.3.1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应遵循以下原则:

a)应将感染、疑似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区安置;

b)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6.3.2 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单间隔离;如隔离房间不足,可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集中安置,并设醒目的标识。 6.4 探视者的管理

6.4.1 应明示探视时间,限制探视者人数。

6.4.2 探视者进入ICU宜穿专用探视服。探视服专床专用,探视日结束后清洗消毒。 6.4.3 探视者进入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4.4 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探视者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进行防护。 6.4.5 应谢绝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 7 医院感染的监测

7.1 应常规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微生物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相关信息的记录。监测内容与方法应遵循WS/T 312的要求。

7.2 应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L)、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标本做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具体方法参照WS/T 312的要求。 7.3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a)应制定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b)应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分析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据此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c)对疑有某种微生物感染的聚集性发生时,宜做菌种的同源性鉴定,以确定是否暴发。

7.4 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 15982。

7.5 应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医院感染发病趋势、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积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7.6 宜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监测。 8 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1 应严格掌握中央导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8.1.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8.1.3 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8.1.4 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8.1.5 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8.1.6 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8.1.7 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8.1.8 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 8.2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2.1 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8.2.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8.2.3 置管时间大于3d者,宜持续夹闭,定时开放。

8.2.4 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不应常规进行膀胱冲洗。 8.2.5 应做好导尿管的日常维护,防止滑脱,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 8.2.6 应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永平,防止返流。

8.2.7 长期留置导尿管宜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7d~10d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按说明书更换。

8.2.8 更换导尿管时应将集尿袋同时更换。

8.2.9 采集尿标本做微生物检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操作方法针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标本时应从集尿袋开口采集。 8.3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3.1 应每天评估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

8.3.2 若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头胸部抬高30°~45°,并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 8.3.3 应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6h~8h一次。 8.3.4 在进行与气道相关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8.3.5 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

8.3.6 应保持气管切开部位的清洁、干燥。

8.3.7 宜使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插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3.8 气囊放气或拔出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 8.3.9 呼吸机管路湿化液应使用无菌水。

8.3.10 呼吸机内外管路应按照11.4的方法做好清洁消毒。 8.3.11 应每天评估镇静药使用的必要性,尽早停用。 9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9.1 应严格掌握患者出入ICU的指征,缩短住ICU天数。

9.2 应符合国家关于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要求。 10 手卫生要求

10.1 应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应不低于1:2,单间病房应每床1套。应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每床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10.2 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10.3 医务人员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的要求,

10.4 探视者进入ICU前后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11 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 11.1 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如下:

a)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随时清洁并消毒;

b)医疗区域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c)计算机键盘宜使用键盘保护膜覆盖,表面每天清洁消毒1~2次; d)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宜专床专用; e)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如交叉使用应一用一消毒;

f)普通患者持续使用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输液泵、氧气流量表等)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g)普通患者交叉使用的医疗设备(如超声诊断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表面,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位患者使用后立即清洁消毒,不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周清洁消毒l~2次; h)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11.2 地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11.3 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ICU,空气净化系统出、回风口应每周清洁消毒l~2次。 11.4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的消毒如下:

a)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b)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 c)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12 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

12.1 床栏、床旁桌、床头柜等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12.2 床单、被罩、枕套、床间隔帘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12.3 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保持清洁,防止体液浸湿污染,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 应随时更换。

13 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

13.1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 13.2 腹泻患者的便盆应一用一消毒。

13.3 有条件的医院宜使用专用便盆清洗消毒机处理,一用一消毒。 14 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

14.1 ICU空气应达到GB 15982的要求。

14.2 空气消毒可采用以下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a)医疗区域定时开窗通风。

b)安装具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c)空气洁净技术:应做好空气洁净设备的维护与监测,保持洁净设备的有效性。 d)空气消毒器:应符合《消毒管理办法》要求。使用者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并定期维护,保证空气消毒器的消毒效果。 e)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应遵循WS/T 367的规定。

f)能够使空气达到卫生标准值要求的合法有效的其他空气消毒产品。

第6篇: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6)

附59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WS/T 311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国务院 2003年版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原卫生部 2003年版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原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版 消毒管理办法 原卫生部 2002 年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3.2 空气洁净技术air cleaning technology

通过多级空气过滤系统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创造洁净环境的手段。 3.3 中央导管central line

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3.4 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

针对感染高危人群、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等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血液净化相关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器械相关感染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患者在使用某种相关器械期间或在停止使用某种器械如(呼吸机、导尿管、血管导管等)48h内出现的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如果停止使用相关器械时间超过48h后出现了相关感染,应有证据表明此感染与该器械使用相关,但对器械最短使用时间没有要求。

3.6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 associated-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

患者在留置中央导管期间或拔除中央导管48h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存在的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3.7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

1 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时所发生的肺炎,包括发生肺炎48h内曾经使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者。

3.8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AUTI

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或拔除导尿管后48h内发生的尿路感染。 3.9 医院感染暴发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outbreak

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4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

4.1 ICU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兼职感控人员等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4.2 应制定并不断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落实于诊疗、护理工作实践中。 4.3 应定期研究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4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对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4.5 应针对ICU医院感染特点建立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进修人员、实习学生、保洁人员等,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6 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文件及指导原则。

4.7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有关规定。

4.8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 5 建筑布局、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

5.1 ICU应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

5.2 ICU整体布局应以洁污分开为原则,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5.3 床单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 m2,床间距应大于1 m。

5.4 ICU内应至少配备1个单间病室(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8 m2。 5.5 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相对湿度应维持在30%-60%。 5.6 装饰应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消毒的原则。 5.7 不应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6 人员管理

6.1 医务人员的管理要求

6.1.1 ICU应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医务人员,ICU专业医务人员应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护士人数与实际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3:1。

6.12 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宜分组进行,人员相对固定。

6.1.3 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6.2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6.2.1 医务人员应采取标准预防,防护措施应符合WS/T 311的要求。

6.2.2 ICU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等。

6.2.3 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6.2.4 应保持工作服的清洁。

6.2.5 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2.6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上岗前宜注射乙肝疫苗。 6.3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

6.3.1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应将感染、疑似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区安置;

b)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6.3.2 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单间隔离如隔离房间不足,可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集中安置,并设醒目的标识。 6.4 探视者的管理

6.4.1 应明示探视时间,限制探视者人数。

2 6.4.2 探视者进人ICU宜穿专用探视服。探视服专床专用,探视日结束后清洗消毒。 6.4.3 探视者进人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4.4 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探视者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进行防护。 6.4.5 应谢绝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 7 医院感染的监测

7.1 应常规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微生物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相关信息的记录。监测内容与方法应遵循WS/T 312的要求。

7.2 应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L)、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标本做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具体方法参照WS/T 312的要求。

7.3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a) 应制定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b) 应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分析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据此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c) 对疑有某种微生物感染的聚集性发生时,宜做菌种的同源性鉴定,以确定是否暴发。

7.4 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 15982。

7.5 应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医院感染发病趋势、相关危险因素和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积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7.6 宜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监测。 8 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1.1 应严格掌握中央导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8.1.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8.1.3 宜使用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70%体积分数)溶液局部擦拭2-3遍进行皮肤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8.14 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8.1.5 置管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8.1.6 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8.1.7 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定期对穿刺点涂抹送微生物检测。

8.1.8 当怀疑中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如无禁忌,应立即拔管,导管尖端送微生物检测,同时送静脉血进行微生物检测。

8.2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2.1 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8.2.2 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8.2.3 置管时间大于3d者,宜持续夹闭,定时开放。

8.2.4 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不应常规进行膀胱冲洗。

8.2.5 应做好导尿管的日常维护,防止滑脱,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 8.2.6 应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返流。

8.2.7 长期留置导尿管宜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7d-10d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按说明书更换。 8.2.8 更换导尿管时应将集尿袋同时更换。

8.2.9 采集尿标本做微生物检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操作方法针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标本时应从集尿袋开口采集。

8.3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8.3.1 应每天评估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 8.3.2 若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头胸部抬高30°-45°,并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 8.3.3 应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6 h-8 h—次。 8.3.4 在进行与气道相关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8.3.5 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

8.3.6 应保持气管切开部位的清洁、干燥。

8.3.7 宜使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插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3 8.3.8 气囊放气或拔出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 8.3.9 呼吸机管路湿化液应使用无菌水。

8.3.10 呼吸机内外管路应按照11.4的方法做好清洁消毒。 8.3.11 应每天评估镇静药使用的必要性,尽早停用。 9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9.1 应严格掌握患者出人ICU的指征,缩短住ICU天数。

9.2 应符合国家关于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要求。 10 手卫生要求

10.1 应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应不低于1:2,单间病房应每床1套。应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每床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10.2 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10.3 医务人员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的要求。

10.4 探视者进人ICU前后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11 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

11.1 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如下:

a) 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随时清洁并消毒; b) 医疗区域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c) 计算机键盘宜使用键盘保护膜覆盖,表面每天清洁消毒1-2次;

d) —般性诊疗器械如卩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宜专床专用;

e) 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如交叉使用应一用一消毒;

f) 普通患者持续使用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输液泵、氧气流量表等)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g) 普通患者交叉使用的医疗设备(如超声诊断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表面,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位患者使用后立即清洁消毒,不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h)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11.2 地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11.3 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ICU,空气净化系统出、回风口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11.4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的消毒如下:

a) 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b) 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 c) 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12 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

12.1 床栏、床旁桌、床头柜等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12.2 床单、被罩、枕套、床间隔帘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12.3 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保持清洁,防止体液浸湿污染,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 应随时更换。

13 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

13.1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 13.2 腹泻患者的便盆应一用一消毒。

13.3 有条件的医院宜使用专用便盆清洗消毒机处理,一用一消毒。 14 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

14.1 ICU空气应达到GB 15982的要求。

14.2 空气消毒可采用以下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a) 医疗区域定时开窗通风。

b) 安装具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c) 空气洁净技术:应做好空气洁净设备的维护与监测,保持洁净设备的有效性。

d) 空气消毒器:应符合《消毒管理办法》要求。使用者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并定期维护,保证空气消毒器的消毒效果。

e) 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应遵循WS/T 367的规定。

f) 能够使空气达到卫生标准值要求的合法有效的其他空气消毒产品。

第7篇: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除执行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外,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环境及用品

1、布局合理,分治疗室和监护区、医护人员生活办公区、污物处理区,环境保持清洁安静。

2、ICU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为15~18M2;每个ICU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M2。

3、治疗室内应设流动洗手设施,非手触式水龙头、消毒性皂液、干手纸巾,每间病床旁皆设手卫生设备(或速干消毒剂手剂)、听诊器和手电筒。

4、保洁人员每天清洁物体表面3次。

5、监护区和治疗室每天定时用空气净化消毒器进行空气消毒,保持空气新鲜。每月对环境、物表进行卫生学监测,每季度对手卫生学进行监测,效果必须达到Ⅱ类环境卫生标准。

6、病人的安置应感染病人和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7、对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措施。

8、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

9、加强对各种留置管路的临床观察和局部护理,加强病人医院感染的监测。

10、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的监测,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和耐药菌引起的二重感染。

11、病人转出、死亡后床单元须终末消毒。

(二)工作人员

1、诊疗过程中须戴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污染后应立即更换。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和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3、工作人员进入ICU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4、当医务人员发生医疗锐器伤时按医院相关流程处理。

(三)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与病人接触要洗手。

第8篇: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晋江市中医院

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医护人员进出ICU,需更换工作衣、裤、鞋,戴工作帽,不戴手饰,外出时必须穿外出工作服,更换外出鞋。

2.医护人员患有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时应暂停在室内工作。 3.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4.严格洗手制度,特别强调洗手的清洗与消毒,在预防病人医院内感染尤其是同一病人多部位感染(同一病原体多部位感染)中的积极意义,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检查、治疗、病人与病人之间、部位与部位之间的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

二、环境管理

l.ICU应保持整洁,定时通风换气,确保无尘、无虫蝇。

2.ICU布局合理,划区明确(治疗区、监护区、污处置区),有条件医院配置净化工作台,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2。

3.监护区、治疗室应配备空气净化装置,每日进行动态消毒,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监测一次。

4.每日用消毒液擦拭门、窗、桌、椅、床等,用消毒液拖地二次。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

三、消毒隔离制度及措施

l.病人的安置应净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诊疗护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2.各种设备、仪器的表面,定时用清水擦拭,经常保持其清洁。 3.患者转出后,床单位的所在物品须更换和用消毒液擦拭,按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执行。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5.呼吸机输入及输出管道、氧气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的喷雾面罩管道和装药液的容器每个患者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送供应室清洗消毒。

6.加强病人各种留置导管的护理与观察,对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置入的皮肤穿刺部位,应每天用碘酒、酒精消毒,防止感染。 7.换药及治疗用过的器械和容器先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再送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8.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住院较久病人,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分泌物及粪的细菌培养,当有感染流行时,应对ICU病人、接触者和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便及时控制感染。

9.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尽量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有特殊流行病学意义的多重耐药菌株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0.加强对各种侵入性诊疗器械设备污染现状及消毒效果的监测,包括对使用中消毒灭菌物品及敷料污染现状的监测与管理。

11.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必须进行消毒毁形等无害化处理,由专人进行回收处置。

第9篇:中国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管理指南(2008版)

一、工作人员管理

1. 工作服:可穿着普通工作服进入ICU,但应保持服装的清洁。不建议常规穿隔离衣,但接触特殊病人如MRSA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病人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2. 口罩:接触有或可能有传染性的呼吸道感染病人时,或有体液喷溅可能时,应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接触疑似为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病人,应戴N95口罩。当口罩潮湿或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 鞋套或更鞋:进入病室可以不换鞋。但如果所穿鞋子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应穿鞋套或更换不裸露脚背的ICU内专用鞋。

4. 工作帽:一般性接触病人时,不必戴帽子。无菌操作或可能会有体液喷溅时,须戴帽子。

5. 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病人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病人或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病人进行高危操作,应戴双层手套。

6.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ABHR)消毒法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病人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的ICU,建议使用抗菌皂液洗手。

7. 人员数量: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医师和护士人数与ICU床位数之比必须为0.8~1:1和2.5~3:1以上。

8.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9. 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乙肝指标阴性者),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0. 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二、病人管理

1. 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2. 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3. 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4.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

5. 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 6. 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 7.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8. 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三、访客管理

1.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 若被探视者为隔离病人,建议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访客着鞋较脏,或ICU室外尘埃明显时,建议穿鞋套或更换ICU内专用鞋。 3. 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建议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SARS等,应避免探视。

4. 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 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 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7. 在ICU入口处,建议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四、建筑布局和相关设施的管理

1. 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 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设正压病室和负压病室各1个。设置病床数量不宜过多,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尽量多设为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 ICU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得少于9.5M2,建议15~18M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单人房间的每床使用面积建议为18~25M2。

4. 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等非手接触式水龙开关,并配备擦手纸和手套。每张病床旁须放置手部消毒装置(酒精擦手液)1套。 5. 不主张在入口处设置风淋。

五、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1.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戴口罩、帽子、铺设大无菌单、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前洗手或酒精擦手。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建议2%洗必泰消毒穿刺点皮肤。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建议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达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2.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对留置导尿病人,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病人清洁以后还需消毒。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

3.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4.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5.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六、物品管理 1.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2.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3.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4.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5.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七、环境管理

1. 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洁净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普通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2.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3.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但后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

4. 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 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八、抗菌药物管理

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九、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 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 拥有ICU的医院,应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否则在倾倒之前和之后应向下水道加倒含氯消毒剂。 3. 生活废物弃置于黑色垃圾袋内密闭运送到生活废物集中处置地点。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密闭运送至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地,由指定机构集中无害化处理。

4. 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5. ICU室内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但不必加盖。

十、监测与监督

1. 应常规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

2. 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 应进行ICU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 不主张常规进行ICU病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微生物监测,但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应进行相应的微生物采样和检验。

5.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经常巡视ICU,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6.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短期内同种病原体如MRSA、鲍曼不动杆菌、艰难梭菌等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甚至脉冲场凝胶电泳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常为ICU环境污染,经医务人员手导致传播和暴发,对其有效的感染控制方法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上一篇:暑假三下乡心得体会下一篇:年度纪检监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