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12课

2022-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九年级历史12课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内能》说课教案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有:内能的概念;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等.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又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内能是更为抽象的概念,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内能及其改变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能量的守恒及转化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本节知识的学习渗透了通过直接感知宏观现象来推测微观事实的方法:如通过物体温度的变化推测物体内能的变化;通过棉花的燃烧推测空气内能的增加;通过水蒸气液化推测水蒸气对外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少等.科学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而本节知识的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1.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过程与方法]

(1)用类比方法让学生建立内能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1.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内能的概念是全章乃至整个热学的基础,改变内能的方法,尤其是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更是分析许多常见现象和汽油机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以上内容都是本节的重点.内能概念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分析,确立了以下的重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2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的建立过程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强、好动、要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演示实验、体验探究、多媒体课件等方法,并渗透一定的理性分析和判断,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在初二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以及机械能的转化等知识,而且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分子动理论.这为学生学习本课打下了知识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3 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本节课准备综合应用实验演示、学生探究体验、对话、讲授和讨论等多种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以观察实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主线的生生合作探究、师生对话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观察思考,分析、概括、类比机械能的概念,得出内能的概念;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并进一步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现象来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些指导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

4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4.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烧开水时壶盖跳起来的图片,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新课,再通过提问:“推动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热水蒸气产生的能量叫什么能? ”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物理从生活中来的理念.

4.2 新课教学

4.2.1 内能的概念

多媒体展示图片: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吗?相互作用的弹簧具有势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具有势能吗?

说明:通过学生已有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的概念.把比较抽象的“内能”的概念,变得形象而具体.

多媒体总结: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多媒体展示图片:炙热的铁水和冰山.问:它们都具有内能吗?引导学生通过分子动理论的知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得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4.2.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

(1)等质量的两杯水,温度分别为20 ℃、50 ℃ ,它们的内能一样大吗?

(2)温度相同的一杯水与一池水,内能一样大吗?

(3)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内能不变,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内能[HJ1.3mm]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熔化过程要吸热等,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温度、状态等.[JP]

说明: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物理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的知识.本设计通过问题支架,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

4.2.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用2~3分钟给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状态)

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球在静止时,内能不为零,机械能为零;球在运动时,机械能和内能均不为零,使学生认识到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一个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热运动有关,另一个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物体的机械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零,但物体的内能却永远不可能为零.

4.2.4 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学生体验活动:寒冷的冬天如何让你的双手变暖和?

物理从生活中来,通过创设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这样才能架设好“学校学习”和“日常学习”的桥梁,做好两者间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如下改变物体内能的作法:(1)把手放在火旁边;(2)双手来回搓手;(3)把手放进热水中;(4)把手放在热水袋上;(5)对手哈气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改变内能的大小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1)、(3)、(4)、(5)是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2)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热传递

学生思考讨论:

①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能量是怎么转移的?

②转移过程中能量的形式有没有改变?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

[TP4CW27.TIF,BP#]

讲授:① 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有温度差.

②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单位:焦耳(J).

③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④热传递实质是内能的转移,能量的形式没有改变.

热传递是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过的概念,且学生比较熟悉生活中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事例,从热传递引入热量的概念学生容易理解.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如:

①经火加热的铁锅,热得烫手;

②经太阳照射的棉被,暖乎乎的;

③夏天把饮料放进冰箱,饮料温度降低.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感知生活中的物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学习的热情推到一个兴奋点上,使得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

(2)改变内能的方法之一 ——做功

演示实验1:压缩空气点火仪

演示1:玻璃筒内不放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

引导学生思考:玻璃筒内有什么?(空气)活塞向下压缩,活塞是否对空气做功? (有) 空气的内能如何改变?怎么知道空气内能发生了改变?(空气的温度发生变化)不用温度计能否知道空气温度的变化?(在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化“不可见”为“可见” )

说明:通过宏观的现象,推知微观的物理变化是物理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法,利用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2:玻璃筒中放入硝化棉,向下压缩活塞(图1).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压动活塞时,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

②能量如何转变?

③棉花燃烧的原因?

④增大空气内能的方法?

总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3:空气膨胀对外做功

演示:在饮料瓶中放少量水,塞上活塞,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图2)

学生观察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引导:

①塞子为什么会飞出去?

②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

③能量如何转变?

④瓶内白气怎么回事?

⑤瓶内水蒸气的内能如何变化?什么原因?

总结: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

总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

4.3 新课小结

多媒体展示任务:写出《内能》的概念图.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4 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关于温室效应的资料,了解与温室效应相关的知识,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影响,写一篇关于温室效应的小论文.

5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程的整体设计上,还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作指导.例如:①内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引导学生类比已有知识“机械能”,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提升获得新知识;②提供“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学习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2)较好地贯彻了物理课程的理念——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①内能概念的引入:煮水时壶盖被推开;②改变内能大小的方法: 怎样使双手变暖的小活动;③列举生活中利用和阻碍热传递的例子;

(3)以知识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例如:①演示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变“不可见”为“可见”,让学生领悟研究微观世界的方法;②学生归纳总结,制作概念图.

当然,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教育是长远的,学习是终生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启发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等问题仍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作者:潘华青

第2篇:九年级历史12课教案设计一(模版)

第12课《美国的诞生》教案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印第安人是美洲的主人,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北美殖民地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英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第一届大陆会议;来克星顿之战;第二届大陆会议;华盛顿;《独立宣言》;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战役;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2.能力培养:(1)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提高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原则、以美英双方作战的目的来区分战争性质的能力。在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的斗争是正义的。英国的殖民统治是非正义的。正义战争是“得道多助”,必将得到国际援助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最后的胜利。(2)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通过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1)北美是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等地移来的劳动人民和从非洲贩来的黑人奴隶共同开发的。(2)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人民群众经过艰苦斗争,以弱胜强,取得了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3)独立战争是民族解放运动,同时又是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战争的结果,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对欧美的革命特别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提问:英、荷、法在相互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哪国获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英国)它对殖民地进行了哪些罪恶活动?正是由于欧洲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和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灭绝种族和贩买奴隶等罪恶,才导致了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解放战争。

美国的独立战争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一次必然的事件。这是为什么呢?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美洲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与从欧洲来的大批移民共同开发,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各地的经济往来与交流,北美13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特别是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造船工业成为主要的工业部门。南部种植园经济,主要种植烟草、蓝靛、甘蔗等以商品为主的经济作物,主要供应欧洲市场。种植园经济性质是什么呢?它进行的是商品生产,它又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种植园主既是地主、奴隶主,又是农业资本家。从欧洲到北美殖民地的移民主要是英国人,其次还有德、法、荷兰、瑞典等国人。他们经过长期开拓和经济的频繁交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作为统一的语言,这样由来自欧洲的移民融合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就形成了。

二、来克星顿枪声 北美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和永远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表示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日益高涨。英国政府面对着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了什么政策呢?是严厉地采取了掠夺、压迫的高压政策,对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派军队武力镇压。北美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组织起来准备武装斗争。综合上述内因和外因,美国的独立战争这一事件的爆发不是偶然的。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是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独立战争爆发后,1775年5月在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决定建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32年2月,华盛顿出生在弗吉尼亚东部的一个大种植园主家庭,曾在1756年爆发的“七年战争”中参加英国军队一方对法军作战,受到了军事锻炼,成为具有军事才能的人。1759年为弗吉尼亚议会议员,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他又被选为第

一、二届大陆会议代表,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他指挥大陆军取得了胜利,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三、《独立宣言》的发表和独立战争的胜利

大陆会议于1776年7月4日发布了《独立宣言》。为什么说《独立宣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它还有哪些局限性?(1)《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北美脱离英国独立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后来把7月4日定为美国独立日。(2)《独立宣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因为它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摆脱民族压迫的要求,包含了资产阶级对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主张。

在战争初期,美、英力量相差悬殊,美军处于不利地位。但由于美国人民的坚强不屈、英勇战斗,人民群众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供应粮食,砍伐树木,阻止英军前进,支援美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美军采取灵活战术,迫使英军走投无路。英军将领率5 000人投降,美军取得了“萨拉托加大捷”。这次战役不仅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战争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人民的抗英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从此,美国独立战争由防御进入了进攻,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美军由防御转入进攻。在人民群众和法国、荷兰等国援助下,美军力量逐渐加强壮大,美军越战越强,战争形势由战争初期的不利形势变化为对美军的有利形势。在1781年,美法联军在约克镇又取得了重大胜利,英军被迫投降,战争胜利结束。

美国独立后,在1787年制定了一部宪法,历史上称“1787年宪法”。现在的美国宪法,就是1787年制定的。根据宪法的规定成立了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分析思考独立战争的意义影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归纳:(1)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了独立;(2)有利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3)对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第3篇:九年级历史第12课美国的诞生 学教案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学教案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英国在美国的十三块殖民地,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来克星顿的枪声,华盛顿,《独立宣言》的发表,萨拉托加战役,1787年宪法等基本史实,进而掌握美国诞生的概况。

能力目标:通过美国独立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提高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美是移民北美的劳动人民共同开发的;独立战争是正义的 学习重点:一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二是美国诞生的过程。 学习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学习过程:

导入:让学生说出当今美国的国旗是怎样的?在学生回答出星条旗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解释星条旗的含义,当今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就在200多年前,它还只是英国的殖民地,美国是如果摆脱英国的统治诞生的?由此引入课题。 新授:

一、 预习导航:

1.美洲的土著居民是 ,17世纪初, 国人开始在北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地。一百多年以后,英国在北美建立了 个殖民地。

2.在北美殖民地除了土著居民外,还有 、 和 人。

3. 年 月,一支英军在 同民兵交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争取独立的战争开始了。

4. 年 月 日, 发表《 》,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利坚合众国—— 诞生。

5.1777年,在 战役中,美军打败英军,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6. 年,美国独立。1787年,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任务一: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1.学生结合小字部分阅读课本分析北美在独立前的发展状况?

2.分析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后的活动和统治如何? 从而总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任务二:北美独立战争的过程和胜利

1.结合《独立宣言》内容的节选,分析这个文献的核心思想以及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2.运用你搜集到的资料来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联系中国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

3.人们都说华盛顿是美国的国父,你同意吗?为什么?

任务三:知识延伸

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如何?

三、 小结

四、 巩固练习

1.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不包括( )

A英国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B英国在政治上对北美采取高压政策 C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高涨 D英国在加拿大建立了殖民地

2.美国是当今最强大的国家,但它的历史并不悠久,可以说是一个新兴国家,它诞生的标志是( )

A列克星顿的枪声 B《独立宣言》的发表 C萨拉托加大捷 D1787年宪法的颁布 3.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告独立是在( ) A1775年 B1776年 C1777年 D1783年 4.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 )

A苏格兰人民起义 B萨拉托加大捷 C约克镇战役 D莱克星顿枪声

5.材料: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的人们的名义和权利,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应当名正言顺的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他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他们与大不列颠国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回答(1)材料反映出当时阻碍该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

(2)“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的应当成为独立自主的合众国“是通过什么(事件名称)于哪一年获得成功的?成功后,该国第一任总统是谁?

五、学后反思

第4篇:历史九年级上岳麓版第12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课标内容 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 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促进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为祖国建设而学习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的发明和影响。

二、难点

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我们已经了解许多有关革命的史实,似乎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在二百多年前的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革命,这场革命以和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就是工业革命,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你知道最早的纺织机器和最早的火车机车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内容在学案上,学案先一天已发给学生,让其在家完成,课堂上让学生将自主探究的成果内容在班级进行展示即可,展示顺序按学案题次进行)

(一)知识储备(请在自主探究前利用网络查找下列内容,并对感兴趣的内容制成灯片以便向全班同学展

第 1 页 共 3 页

示)

1、最早的蒸汽机

2、史蒂芬孙及其火车的发明

3、珍妮机

(二)自主探究(可以先通过阅读课文后独立思考作答,也可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然后将答案要点工整记录下来)

1、工业革命是 取代 的革命,要完成这样一种革命需要具备哪些前提条件? , 这些条件在 国最早实现?在该国的 部门也最早完成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习惯上以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 为开端。到 世纪基本完成。

2、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先后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骡机、 。它们的发明是互相促进的。后来在动力和交通运输方面又有如下新的发明:机械师 改良蒸汽机、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 、美国人 发明了汽船。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为机器大生产奠定了基础,加快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步伐,将人类带进了“ ”。用蒸汽机作动力的火车发明后, 迅速发展。这样地区间的距离缩短了,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方面的重要影响?如何理解?

(从生产力、城市化、社会关系变化、世界格局变化等四个方面谈)

明确:马克思曾说:工业革命“它是比任何一种革命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同思想革命和政治革命相呼应,引起了市民社会的全面改革”。工业革命既是生产领域的一场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它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工业革命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是生产技术上划时代的改革,它使社会生产力有了飞速的发展。工业革命形成了近代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工业、贸易、交通体系,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文明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2)工业革命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引起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由于机器生产是协作性的复杂劳动,必须在统一的管理下、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劳动,这样就形成了近代工厂企业制度。机器生产使如美国的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新的城市出现,也使旧的城市发展。大量的工人做工,商人经商,城市人口增长起来。19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在几十年中,就由占全国人口的二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二。1850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2%,初步实现了城市化。

3)工业革命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早期进行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取得飞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取得统治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甚至影响和左右着后来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三)自我测评

1、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时间是 A、18世纪60年代 B、19世纪70年代 C、20世纪四五十年代 D、17世纪60年代

2、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你可以通过下列哪些方式到达欧洲

第 2 页 共 3 页

A、坐飞机 B、搭汽船 C、开汽车 D、乘马车

3、现代家庭中许多家用电器的功率计算单位称为“瓦特”,这是为了纪念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英国机械师瓦特。他的成就是

A、发明了“珍妮机” B、改进蒸汽机 C、发明火车机车 D、设计内燃机

4、“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恩格斯的这段话是

A、肯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地位 B、赞扬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C、谴责英国组织“反法同盟”D、肯定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5、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珍妮机的发明 B.水力纺纱机的发明 C.骡机的发明 D.水力织布机的发明

三、合作探究(此环节为重点难点解析,主要通过教师追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精讲、等方式实现对重难点的理解)

1、想一想,在使用蒸汽机以前,人类先后使用过哪些原动力来进行生产,改善生活?

2、大机器工厂与手工工场有哪些区别?

四、引深探究(此环节主要是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深入探究更深层次问题,此环节可充分运用网络以帮助学生进行学生)

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你认为在本届展览会上能看到的哪些机器产品。你同意“环境污染也是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重要礼物”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含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一)课堂作业: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 )国展开,它开始于( )的发明

2、( )制成改良的蒸汽机,将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

3、1814年,英国人( )发明了蒸汽机车(火车)

4、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 )和( )

(二)家庭作业:

复习已学内容,完成下节课预习学案

第 3 页 共 3 页

第5篇: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了九年级三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初三的教学任务繁重,此时应指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这样老师会倍感轻松,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浓,学习效果也会提高。过去我之所以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虽然有时给学生安排了一些任务但由于没有及时去落实。这样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首先学生不会及时去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也会养成一种拖拉的习惯。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确实值得反思并纠正。因此,我告诫自己今后做任何事都要雷厉风行,要在快中求好,快中求稳,快中求发展。因为快节奏是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

2、中考历史考试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历史,教学内容较多,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太喜欢历史,这其中有些学生因为历史曾经学得差,对学习历史失去了信心。最多也就是希望听听历史故事,再加上历史知识点较多,难记。历史给他们的感觉是死记硬背、死板乏味,根本不想记,也不愿去理解分析;课后就更不用说去自主学习。其实只要老师恰当地引导,合理地安排,学生会自觉学习。平常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老师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一是历史学科内容多且复杂,知识点零碎,不像学习数学、物理那样能逻辑性很强。二是真正说来历史学习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仅要识记而且要理解,如材料、问答题学生能背出答案但往往答不出。因此这就需要老师作引导和指导。不能随便给学生布置一下或放任自流,而是有计划性、有目标性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指导合理的学习方法,然后定期做检查。长期进行这样工作,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定会养成,学习兴趣定会浓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历史的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后进生,我们的态度要慎重,委婉,更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我们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方法,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和学习和活动,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也是需要老师作引导和指导的。因此,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多做努力和探究。

第6篇:九年级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

讲好历史课,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套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讲好历史复习课,更难。首先,内容庞杂。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这一项一般是比较乏味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对历史教学及复习反思如下: 首先,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这一期间孙中山做什么去了?”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其次,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第三,比较式学习。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比如,我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我把甲午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美伊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战争的爆发它需要交战双方原因、国际环境、导火线等几个方面的原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第四,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我在进行《屈辱、抗争和探索》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第五,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新文化运动,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李鸿章,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

另外,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比如:假设你是某位历史人物,写一篇日记。你应该注意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意史实、阶级立场和逻辑关系。这样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锻炼他们阶级分析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总之,历史课的创新虽然很难,但是不是山穷水尽,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并琢磨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现前方柳暗花明。

第7篇:七年级历史第12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实施什么措施才可以使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

) A、“以德化民”

B、提倡节俭

C、以身作则

D、抗击匈奴

2、西汉重视“以德化民”,这是在

(

) A、景帝后期

B、文景时期

C、文帝前期

D、武帝时期

3、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接受的是谁的建议

(

)

A、李斯

B、主父偃

C、董仲舒

D赵高

4、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

)

A、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B、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

C、派卫青、霍去病夺去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西汉统治者对农民实行政策中可以改变经济萧条的措施是

(

)

A、增加兵役

B、增加徭役

C、休养生息

D、大修露台

6、汉初统治者实行实行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

)

A、秦始皇实行高度集权措施

B、汉高祖实行“马上知天下”

C、文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

D、汉武帝推行大一统

7、西汉时完成大一统者刘彻,他就是历史上的

(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8、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

(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兵家

9、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百家”是指

(

) A、除儒家以外的百家

B、诸子百家

C、道家和墨家

D、法家和兵家

10、假如你是汉朝时期的学生,你应该读的书是

(

)

A、法家著作

B、儒家著作

C、道家著作

D、墨家

11、史书记载,董仲舒死后汉武帝经过他的墓地时,特意下马,汉武帝为什么这样尊重他

(

) A、建立了汉朝

B、完成出使西域的使命

C、推动实现大一统

D、帮助实行削弱诸侯国势力

1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主要是指对西汉前期出现的

(

)

A、货币不统一的问题

B、国家困难问题

C、诸侯国强大的问题

D、思想混乱的问题

13、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官员,你可能会看到下列情况

(

)

(1)、车同轨,书同文

(2)、颁布“推恩令”(3)、焚书坑儒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1)(2)

B、(2)(3)

C(3)(4)

D、(2)(4)

14、东汉的建立者

(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恒

15、东汉的都城在

(

)

A、镐京

B、长安

C、洛阳

D、咸阳

16、“光武中兴”指的是

(

) A、汉高祖刘邦时期

B、汉武帝刘秀时期

C、文帝景帝时期

D、光武帝刘秀时期

17、东汉后期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

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升级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二、连线题(补充完整)

1、通过楚汉之争建立汉朝的是----------------

2、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3、实行“摆出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的是---------------------

4、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是------------------------

5、为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亲属,建立较小的侯国的是--------------------

6、“愿殿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 ,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也。”提出这个建议的是---------------------------

7、“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是谁的建议--------------------- 请用一句话概括其观点--------------------

8、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是指哪家学说-----------------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

一、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汉书》 材料

二、夫农,天下之本也。--------汉武帝 请回答;

1、以上材料的相同思想是什么 ?。(都重视农业生产发展) 、为实践这种思想采取的措施是? (西汉时;文帝、景帝的措施---------)

(东汉时;光武帝的措施------------)(都以课本知识为主)

10、11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一个商人在秦朝统一后到楚国经商,他应该带的钱币是

(

) A、贝壳

B、刀形币

C、圆形方孔铜钱

D、铲形币

2、秦朝还统一了文字,这中文字称为规范文字

(

)

A、甲骨文

B、隶书

C、小篆

D、大篆

3、一位老人要看望她的修长城儿子,他的儿子在起点工作, 他应该到

(

)

A、辽东

B、临洮

C、北京

D、长安

4、他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是

(

)

A、嬴政

B、刘邦

C、项羽

D韩信

5、中原与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得以交流是因为灵渠沟通了

(

)

A、长江和黄河

B、珠江和黄河

C岷江和珠江

D长江和珠江

6、秦朝的暴政中不包括

(

)

A、繁重的徭役

B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赋税也很重

D、残酷的刑罚

7、老师在讲完陈胜吴广起义后要求,对起义进行评价,其中有一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

)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B、动摇了秦朝的统治

C、作为统治着要轻徭薄赋才能维护社会安定

D、起义没有失败,因为他的余部项羽和刘邦推翻了秦朝

8、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是

(

)

A公元前207年

B、公元前209年

C、公元207年

D 公元209年

9、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战役是

(

)

A、城濮大战

B、巨鹿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10、在巨鹿之战中出现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

) A、指鹿为马

B破釜沉舟

C、四面楚歌

D、霸王别姬

11、“约法三章”是谁对他的士兵的要求

(

)

A、项羽

B、刘彻

C、刘邦

D、刘秀

12、秦朝统一之后,有一个修长城的年轻人收到一封家书,这封信的字体应该是

(

)

A、甲骨文

B、铭文

C、小篆

D、楷书

13、秦始皇建立了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施行的行政体制称为

(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中央集权制

14、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

)

A、项羽

B、刘秀

C、刘邦

D、刘邦和项羽

二、连线题(补充完整)

1、行政----------------

2、军事----------------

3、监察----------

4、楚汉之争--------------

5、在“陈”建立政权---------------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泽东

材料二;秦修长城始于公元前214年有大将蒙恬主持,据统计,当初每年服徭役的人约有 七十多万,后来增加到三百万人。 材料三;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贫穷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连日的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者要被处死。陈胜吴广杀死了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根据材料请回答

1、长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答: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世界奇迹。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答:徭役繁重。

3、如何正确看待秦始皇修筑长城?

答:秦修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但是加重了人民负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三,“有人认为,如果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遇雨误期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繁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罚)。(没有遇雨也会爆发农民起义的人 第

一、二单元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

(

)

A、160万年

B、170万年

C、70----20万年

D、3万年

2、北京人可以称为人的原因是

(

) A、他们会使用火

B、它们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C、他们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D、他们会使用简单的语言

3、北京周口店遗址中的原始人类就有

(

)

(1)河姆渡人

(2)北京人

(3)半坡人

(4)山顶洞人 A、(1)(2)

B(2)(3)

C、(2)(4)

D、(3)(4)

4、住干栏式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5、半坡遗址在我国的

(

)

A、北京

B、郑州

C、西安

D、洛阳

6、商朝时迁都的原因是

(

)

A、有少是民族的干扰

B、统治者势力越来越小 C、政治**和水患

D、统治者的迷信思想

7、商朝时迁都在位的王是

(

)

A、商汤

B、商纣

C、姜子牙

D、商王盘庚

8、西周时期的制度是

(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君主专制

9、春秋争霸中首先称霸的是

(

) A、桓公

B越王勾践齐

C秦孝公

D 、吴王阖闾

10、春秋争霸中与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有关的霸主是 上题中的

(

)

11、春秋争霸中没有称霸的是 9题中的

(

)

12、商鞅变法是在

(

) A、西周时期

B、商朝时期

C、战国时期

D、春秋时期

13、商鞅的变法得到了----------的支持

(

)

A、齐桓公

B越王勾践齐

C秦孝公

D 、吴王阖闾

14、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指的是

(

)

A、青铜农具的出现 B、铁农具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

D、兴修水利

15、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是因为

(

)

(1)青铜农具的出现(2)、铁农具的使用

(3)、牛耕的使用

(4)、兴修水利 A、(1)(2)

B、(2)(3)

C、(3)(4)

D (2)(4)

16、都江堰的修建者

(

)

A、李冰

B商鞅

C蒙恬

D、李斯

17、商鞅变法是在

(

)

A、公元前356年

B公元356年

C、公元前365年

D、公元365年

18、商鞅变法中不包括

(

)

A、奖励耕战

B国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奖励没有军功的旧贵族 D、建立县制

19、《道德经》认为,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又相互联系,这一思想属于

(

)

A改革派的思想

B、儒家思想

C、朴素的辩证关系

D、迷信思想

20、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代表

(

)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二、将后边的内容补充完整(人物)

1、都江堰--

2、望闻问切四诊法---------------------

3、论语-----

4、春秋-----

5、《离骚》------------------------------

6、《孙子兵法》-----------------------

三、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忽施于人。” 材料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三;“廉相爱,交相利”。 材料四;“依法为本”。 材料五;“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请回答:

1、这五则材料分别是谁的主张?分别代表哪五种学派?

2、哪一种人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3、这种学术上的争论被称为什么? 第

八、 九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人们把文字刻写在兽骨和龟甲上,这种文字被称作

(

)

A、钟鼎文

B甲骨文

C铭文

D、大篆

3、古书中“(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载。记载的是

(

)

A、日偏食

B、日全食

C月食

D、月全食

4、战国时期,历法上的重大成就是

(

) A、夏朝的厉法

B、逐渐完备的历法

C、一年分为十二个月D、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

5、扁鹊为我国的医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

)

(1)麻醉剂“麻沸散”(2)“望、闻、问、切”四诊法(3)著有《伤寒杂病论》(4)用针刺、按摩、药汤治疗疾病。 A、(1)、(2)

B、(2)、(3)

C、(1)、(3)

D、(2)、(4)

6、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生活在

(

)

A、战国初期

B、 春秋初期

C、战国末期

D、春秋末期

7、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生活在

(

)

A、齐国

B楚国

C燕国

D、秦国

8、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写的《春秋》 ,作者是

(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9、记载孔子言论的书 是

(

) A、《离骚》

B《春秋》

C、《论语》

D、《礼记》

10、孟子的思想中不包括

(

)

A、用“仁政”治国

B、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

C、主张改革,反对空谈

D、不要过分捕捞鱼虾,按时令进山伐树

11、<孙子兵法>一书的作者是

(

)

A、孙膑

B、孙武

C、庞涓

D、鬼谷子

12、此书

14、<孙子兵法》的军事格言是

(

)

A、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B、军食未熟,将不言饥。 C、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D、制法而自犯 ,何以帅下

二、改错

商周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家创始人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墨家创始人老子主张“兼爱,”“非攻”。道家战国时期的代表韩非提出“无为而治”。法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1)错误--------------------;纠正----------------------

(2)错误--------------------;纠正----------------------

(3)错误--------------------;纠正----------------------

(4)错误--------------------;纠正----------------------

(5)错误--------------------;纠正---------------------- 三;简答

1、简要描述甲骨文。

答: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简述我国古代文字的变化过程。

答:商朝时称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周时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金文”或“铭文”。西周晚期将文字整理成一种样式,称为“大篆”。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

3、有关屈原的历史史料。

答: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他的代表作《离骚》,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第七课

大变革时代 识记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适用范围扩大。

2、牛耕的使用;春秋末期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3、水利工程;战国时,秦国,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是防洪灌溉水利工程。

二、各国的变法运动

1、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2、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

3、结果;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4、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地点;秦国。支持者;秦孝公。

(2)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是在

(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2、春秋末年已使用的耕作方式是

(

)

A、耒耜

B、二牛抬杠

C、牛耕

D、青铜工具

3、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

(

)

A、青铜农具

B、铁制农具

C、牛耕

D、二牛抬杠

4、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迅速推广的原因不包括是

(D )

A、材料交易得到

B、冶铁场规模较大

C、铁农具锋利坚硬

D各国政府大力推广

5、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的影响不包括

( C ) A、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C、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

D、引发了改革时代的风潮

6、都江堰是防洪灌溉水利工程,他使那一地区成为“天府之国”

(

) A四川盆地

B长江中下游

C成都平原

D、华北平原

7、商鞅在变法之前采用“徒木为信”的办法,其目的是

(

)

A、重赏之下发现勇夫

B、秦孝公的命令

C、树立威信,为变法而准备

D、戏弄百姓

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 A、奖励耕战,

B、承认土地私有,

C、允许自由买卖

D、根据军功大小受爵位和田宅

9、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

)

A、奖励耕战

B、土地私有

C、建立县制

D、奖励耕织

10、一个人因生产粮食布帛多而免除了徭役应该是在

(

)

A、公元前653年以后

B、公元前563年以后

C、公元356年以后

D、公元前356年以后

11、商鞅变法措施中是秦国国富兵强的是

(

) (1)土地制度的改革

(2)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建立县制 A、(1)、(2)

B、(2)、(3)

C、(1)、(3)

D、(2)、(4)

二、材料分析题

(一)

1、材料一

生产工具中有;石器工具、青铜工具、骨制耒耜和铁农具

2、材料二

有一故事这样说道;大力士王拉牛的尾巴,怎么拉都拉不动牛,牛尾巴拉断了牛也没有动一下。有一顽童牵着牛鼻环,牛乖乖地跟着他走了。 根据材料回答; (1)按生产工具出现的先后时间顺序排列。

答: 石器工具------骨制耒耜---------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2)铁农具与其他农具相比有哪些优越性?

答: 锋利、耐用。

(3)材料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牛的习性为利用牲畜代替人力劳动创造了条件。最终被人类利用,出现了牛耕。

(4)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有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材料分析题

(二)

1、材料一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2、材料二

韩非说:“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根据材料回答

(1)管仲是任何辅助齐桓公称霸的吗?

答:积极改革内政,注重发展生产,改军制,建立强大的军队;一“尊王攘夷”为口号扩疆界。

(2)韩非为什么给商鞅这么高的评价?

答:秦国经过商鞅的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3)请你分析一下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对商鞅的变法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站在新兴的地主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立场上分析)并说明理由。

答: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变法。因为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保证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奖励军工可以得到以前奴隶主贵族所享受的特权和官职。

奴隶主贵族;反对变法。因为变法中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不能享受世袭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农民阶级;支持变法。因为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也可以因军工授爵位。

(4)上面的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国富兵强的重要措施。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识记

一、东周的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二、春秋争霸

1、概况;

(1)、齐桓公:齐桓公任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织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土,使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中原的第一个霸主。

(2)晋文公:在城濮大战中取胜,成为中原第二个霸主。

(3)楚庄王:百年之后楚国大败晋国,楚庄王成为中原第三个霸主。

2、争霸战争的影响; (1)、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2)在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呈现统一的趋势。

三、战国七雄

1、七雄并立 (1)、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2)、后齐国大夫田氏代替了齐,叫田氏代齐。 (3)、七雄并立:齐、楚、秦、燕、赵、魏、韩。

2、秦国的强大:

(1)、战国末期,秦国不断兼并东方六国的土地。 (2)、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军大败赵军。从此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东周分两半,这里的两半是指

(

) A、夏朝后期和商朝前期

B、商朝后期和西周前期 C西周后期和春秋时期

D、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2、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定都洛。下边关于东周的叙述有一项是错误的 (

) A、开始于公元前770年

B、分为春秋和战国 C天子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D、都成在今天的洛阳

3、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扩充疆界的是

(

) A、楚庄王

B晋文公

C管仲

D 齐桓公

4、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指谁霸诸侯

(

) A越王勾践

B晋文公

C齐桓公

D楚庄王

5、历代明君都重用人才,辅佐与齐桓公、进行改革、成就霸业的是

(

) A、伊尹

B、姜尚

C李悝

D管仲

6、从这次战役之后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这次的战役是

(

)

A、马陵之战

B、桂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7、使晋文公成为霸主地位的战争是

( )

A、逐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8、成语“卧薪尝胆”说的是那个霸主

(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9、“朝秦暮楚”这句成语反映的是那个时期的历史

(

) A、春秋

B、战国

C、西周

D、秦国

10、“可怜赵军做坑魂,自此群雄不敢西”。这两句话与下列哪件事件有关 (

) A逐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11、对春秋争霸战争评价中正确的是

1、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小国被灭,出现了一些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3、争霸过程中都实行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4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促进民族融合。

A、

1、

2、

3、4

B、

1、

2、3

C、

2、3

D、

1、

2、4

12、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都存在的一个国家是

(

) A、秦国

B、楚国

C、齐国

D、燕国

二、以课本P33的战国形势图请回答

1、就课本P33战国形势图中说出河南境内的两个诸侯国 (1)

(2)

2、说说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诸侯国的名称以及都城(1)东

(2)西

(3)南

(4)北

三、列举题

1、请列举春秋五霸的名称

2、请列举战国七雄的名称

3、请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化 识记

一、手工业

1、青铜制造业;

(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青铜器。 (2)夏朝时期,逐渐增多。

(3)商朝时期,青铜文化灿烂时期,代表作:巨大的“司母戊鼎”,奇特的“四羊方尊”

(4)商周同期,引起中外人士瞩目的、举世闻名的,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代表作“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2、陶瓷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3、玉器制造业;兴盛、雕刻艺术水平高。

二、农业;是社会的主要产业。

1、商周时期,“五谷”已经齐备。

2、已知道选种,施肥,治病虫害。

3、西周时已经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生产劳动。

三、畜牧业;

1、今天的家畜商朝时就有了。

2、商王室和贵族有专门的牧场。

四、奴隶的生活

没有人身自由、处境悲惨。 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我国青铜器出现在

(

)

A、商朝

B、夏朝

C、原始社会末期

D、原始社会中期

2、我国的青铜灿烂时期是在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3、奇特的四羊方尊和巨大的司母戊鼎制作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包括

(

)

(1)、制瓷

(2)、青铜制造

(

3)、玉器雕刻

(4)造纸 A、(1)、(2)(3)

B、(2)、(3)、(4)、

C、(3)(4)(1)

D、(4)(1)(2)

5、三星堆文化包括

(

)

1、四羊方尊

2、青铜立人像

3、司母戊鼎

4、青铜神树

A、

1、2

B、

2、3

C、

1、3

D、

2、4

6、我国的青铜时代包括

(

)

1、夏朝

2、商朝

3、西周

4、东周

A 、

1、

2、3

B、

2、

3、4

C 、

3、

4、

1、

D 、

4、

1、

2、

7、我国农业中的“五谷”何时就已具备

(

) A、夏朝时期

B 商朝时期

C商周时期

D 西周时期

8、关于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畜牧业的发展,错误的一项是

(

) A、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

B、今天的家畜商朝时已经有了 C、农业已经会选中、施肥、治虫害

D、西周时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器

9、我国哪个朝代就有瓷窑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大汶口

二、判断改错

当学完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一课后,小明同学立马写下课程记录,但是因为马虎写错了两处,你能判断出来吗?

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青铜器有很大的发展,制瓷业也很发达,引起中外人士瞩目的的“三星堆”文化出现于成都平原,曾出土有四羊方尊、青铜神树很青铜面具。说明西周时期已经使用一定数量的铁制农具。

判断(1)错误--------------------------改正---------------------------

(2)错误--------------------------改正----------------------------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识记

一、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统治中心:阳城。

3、政治:(1)、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建立。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4、灭亡:夏桀推行暴政,(暴政内容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夏朝灭亡。

二、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伊尹做大臣,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2、政治:盘庚迁都到殷(原因是:政治dongkuan和水患。)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3、灭亡:商纣推行暴政(暴政内容略)。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

(1)背景: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用姜尚,国力逐渐强大。

(2)经过: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纣在牧野大战,商朝军队阵前倒戈,商灭亡。周朝开始,建立者周武王,都成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实行分封制(1)目的:巩固统治。

(2)内容:周天子、、、、、、(略)。

(3)作用:开发了、、、、、、(略)。(要求背会)

3、灭亡: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于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描述他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种制度是

(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上题中的那种制度打破了这种理想的社会

(

)

3、我国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变为世袭制,下列哪位人物开了历史先河

(

)

A、禹

B、启

C、汤

D、纣

4、夏朝的统治中心在

(

)

(1)河南

(2)河北

(3)山西

(4)山东 A 、

1、2

B、

2、3

C、

1、3

D、

3、4

5、辅佐与商汤的大臣是

(

)

A伊尹

B、伯益

C、管仲

D、姜尚

6、商朝因水患和政治dongkuan迁都到殷,这与那位君主有关

(

)

A、盘庚

B、商汤

C、周武王

D、周文王 7:、成语“酒池肉林”原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那么、这一成语与下列哪个商朝君主有关

(

)

A汤

B桀

C启

D纣

8、讨伐商朝的王是

(

)

A周文王

B 周武王

C周幽王

D周厉王

9、西周后期的国人暴动赶走的王是

(

)

A周幽王

B周武王

C周文王

D周厉王

10、按顺序排列

(

)

(1)商超的建立

(2)夏朝的建立

(3)尧舜禹的传说

(4)西周的建立

A

1、

2、

3、4

B

3、

2、

1、4

C

2、

1、

3、4

D

4、

3、

2、1

二、列举题

列举夏商西周的

1、国家名称;

2、建立时间;

3、都城;

4、建立者;

5、灭亡之君;

三、判断改错

有一个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后,对原始社会有这样的描述:约公元前2010年禹建立了夏朝,于公元前1600年商和夏在牧野大战,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世袭制开始了。 这一段话中有三处错误

1错误------------------;正确-------------- 2错误------------------;正确-------------- 3错误------------------;正确---------------

第三课

华夏之祖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

1、把“距今约四五千年”和“黄河流域”两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应该是下列那些人物

(

) (1)黄帝

(2)炎帝

(3)北京人

(4)禹

A、(1)(2)

B、(1)(3)

C、(3)(4)

D、(2)(3)

2、华夏族的主体是

(

) (1)炎帝部落(2)黄帝部落(3)蚩尤部落(4)尧部落 A、(1)(2)

B、(2)(3)

C、(3) (4)

D、(1)(4)

3、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的第一章内容应该是

(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黄帝

D、河姆渡

4、

汉族的前身是

(

) A、蚩尤族

B、华夏族

C、鲜卑族

D、戎族

5、蚩尤部落勇猛异常但在逐鹿一战之后被战败,它的名称应该是

(

)

A、黄帝战蚩尤

B炎帝战蚩尤

C、华夏族的诞生

D、炎黄战蚩尤

6、 学习历史要注意培养正确的学史能力。下列属于逐鹿之战进行评价的是(

)

A、逐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逐鹿之战的主战场在逐鹿 C、逐鹿之战中持有被战败

D 逐鹿之战发生在距今约四五千年

7、“战争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黄帝命令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打败了蚩尤。以下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

(1)材料描写的是逐鹿之战(2)这次交战的双方是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 (3)材料的叙述带有神话色彩(4)材料的叙述是真实的写照 A、(1)(2)(3)

B、(1)(2)(4)

C、(2)(3)(4)

D、(1)(3)(4)

8、2010年5月,”2010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摘取2010年最具国际影响力祭拜大典奖项,因为黄帝为中华大地早期物质文明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被人们称为

(

)

A、中华祖先

B、人文初祖

C、人文鼻祖

D、史实记载

9、在河南、山西、浙江等地 发现了数千年的水井遗址、蚕茧、和绢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下这些验证属于

(

) A历史遗迹

B、史实记载

C、考古实物

D、传说故事

10、《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反映的是

(

)

A、尧舜禹时期

B、夏朝建立后

C、山顶洞人时期

D、半坡农耕时期

11、按顺序排列

(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

(3)夏朝的建立 (4)

? (

) A、奴隶社会的开始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出现 C、第一个封建国家出现

D、华夏文明出现

二、连线题

A、会用骨针缝制衣服

1、半坡原始居民

B、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2、尧 C、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3、舜 D、能制造色彩绚丽的彩陶

4、禹

E、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5 、山顶洞人

F 、领导人民治水有功

6、 河姆渡原始居民

三、问答题

1、尧和舜有哪些高尚的品质?

答:尧关心爱护他的人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2、能说出禹治水取得成功的原因吗?

答:总结失败的经验,采取正确的方法,亲自参与,态度坚决。

3、尧舜禹在品质上有哪些共同点? 答:都具有崇高的品质。

4、他们传位的方法是什么?这种制度的表现是什么? 答:“禅让”。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新的首领,而且,被推选出的首领没有特权。

第三课

华夏之祖 识记

一、炎黄战蚩尤

1、相传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联合,在逐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

2、此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二、黄帝--------“人文初祖”

1、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

2、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

3、黄帝被后人称------“人文初祖”。

三、尧、舜、禹的“禅让”

1、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有部落联盟中各部落首领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2、原始社会结束 (1)、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有财产不断增多,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有部落和部落联盟转变成国家,禹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成国王。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习题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你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应当是

(

) A 、语言产生

B、群居生活

C、使用工具

D、制造工具

2、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2010年博物馆日宣传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围绕这一主题积极开展活动,推出了为“原始人”征集宣传大使的活动。这一“原始人”最有可能指的是

(

) A、元谋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3、韩非子描述远古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因此最需要的是

(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

D、过群居生活

4、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把一些贝壳、石珠、骨块穿联在一起,做成美丽的项链,这件手工艺品应该属于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5、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最早进入氏族阶段的远古居民是

(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 、大汶口原始居民

6、《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木取火,以化腥臊。”最早懂得钻木取火的的我国远古居民是

(

)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北京人

D、半坡原始居民

7、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些遗址处于长江流域的是 (

)

A、元谋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

8、“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我国原始农耕时期遗址包括

(

)

(1)北京人遗址、(2)半坡遗址、(3)元谋人遗址、(4)河姆渡遗址 A、(1)、(2)

B、(2)(4)

C、(3)(4)

D、(1)(3)

9、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骨耜,请说出它距今约

(

) A、170万年

B、30000年

C、7000年

D、6000年

10、原始农耕时期我国境内的原始居民对世界文化贡献是他们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植物。

(

)

A、麦、水稻

B、粟、玉米

C、水稻、粟

D、麦、玉米

11、“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是谁培养 (

)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2小王同学家有一仿制的鱼纹彩陶盆,如果是真品,他最早可能出现在

(

)

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二、材料分析

材料一: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白虎通》

材料二: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原始农耕遗址出土了成堆的稻谷,谷秆以及用水牛等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材料三:有一图(省略)半坡遗址的男子复原图。 请回答:

(1)材料一: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耕”?材料一又反应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现象?

答:食物不充足;原始农业的出现。

(2)材料二:反映的是那一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此地的原始居民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答:反映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他们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 (3)请你为材料三的半坡男子配上一段话,介绍一下他一天活动情况。

答: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用木制的耒耜等开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用骨质箭头打猎,捕鱼等。饲养猪狗等动物,种植粟和蔬菜,制彩陶,住半地穴式的房屋等等。

(4)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原始农耕遗址分别代表了我国那些地区的原始农耕生活?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何共同的特点? 答:材料二代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材料三代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生活;

共同之处在于: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长江与黄河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三:分析说明题 材料一:“上古皆穴处,有圣人出,教之巢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处,古之遗址也。”

---------------项崚《始学编》

材料二“南方建筑为棚,多敞口;北方建筑为窝,多封闭。前者原出巢居,后者来自穴处。”

---------------陈从周《说国》 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

(1)请说出“上古皆穴处”的远古居民。 答:北京人、山顶洞人。 (2)说明“巢居”“穴处”的房屋建筑样式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巢居”指的是干栏式建筑,“巢居”遗址代表是河姆渡遗址。“穴处”指的是半地穴式房屋。“穴处”遗址代表是半坡遗址。

(3)请结合所学知识,缝隙一下南北方建筑样式的不同对于当今社会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启示?

答:启示: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 (4)在高楼大厦林立的今天你还能找到“巢居”、“穴处”的人房屋建筑样式的影子吗?

答:四川、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吊脚楼就属于干栏式房屋建筑。山西、陕西的窑洞就近似于半地穴式的房屋建筑。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识记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千年。

2、地点:(位于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

3、生产活动:(1)、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2)、农耕;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3)、制作;会制造陶器,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4、生活:住干栏式房屋,过定居生活。会挖井,饮水方便。

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

1、时间:距今约

5、6千年。

2、地点: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位于黄河流域)。

3、生产活动:(1)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

(2)农耕: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很早种植蔬菜。

(3)饲养:饲养猪、狗等动物。

(4)制作:能制造色彩绚丽的彩陶,上绘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

4、生活情况:住半地穴式房屋,房内有灶炕,供饮煮和取暖用。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识记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与生产:一会使用工具,知道用火。 二: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3、身体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4、生产:制造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生活:过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3万年。

2、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3、生产: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

4、生活:按血缘关系组成氏族,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

上一篇:高调行善四辩总结下一篇:中标通知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