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2022-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

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说给同学听听。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讨论讨论,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在小组中互读,边读边品议。

3、比读。愿意读的同学,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

五、小结学法,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自己赏析,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第2篇:《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朗读古诗,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像古诗所 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一、揭题

我们刚刚学了李商隐的《无题》,今天再来学习他的一首《夜雨寄北》。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商隐呢?

二、解题:这首诗大约是他身处巴蜀,收到妻子来信后所作,寄给妻子,故称“寄北”,寄给住在北方的妻子。

三、品味感悟

1.思考: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妻子问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

“巴山夜雨涨秋池”-----读了这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

是啊,这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让我们带着诗人对妻子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范读,生画节奏读,分组读,齐读,背诵。 补充:

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板书设计

1、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2、 “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第3篇:《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明确方法

我们用导读的方法学习了XXXX这首词,由此可总结出鉴赏诗、词、曲的一般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个方法试着来仿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二、 粗读课文,了解背景。

(一)、 知人论世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二)、 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仿照“导读”中的思维训练题的思路格式,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三、 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以下为教师课前暂拟的思维训练题,这只作个准备,要根据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修改。

思维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3、老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思维训练题。

4、四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亦可选派1~2个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四、 反馈检测、对比迁移。

1、比较阅读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回答问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

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试用“/”在原诗中画出本诗的朗读节拍。

2)、诗题为《寒食寄京师诸弟》,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景,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诗与《夜雨寄北》都借助 “雨”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与《夜雨寄北》一诗有何不同?

2、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4篇:四年级4课《夜雨寄北》教学设计[精选]

《诗文与国学教育》四年级上册 第四课《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诵读目标】

1.能熟练而有韵味地朗读本诗。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文后注释和译文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3.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 4.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背诵此诗。

【诵读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方法】

1.组织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反复朗读。

2.在诵读过程中,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诗题。

思念是一种美好的情感,

思念是亲友间共同的情素

思念是对曾经拥有的回忆

思念是对将来重逢的渴望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思念亲人的古诗,题目是:夜雨寄

北。 和老师一起读诗题——夜雨寄北

二、知诗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谁来说说你收集到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可以用课本上的)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他的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是很有价值的文学常识,应该把它积累下来,记住以下内容: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读一遍)

三、解诗题。

看看诗题,读(夜雨寄北)

想一想,“寄”是什么意思?(可以说是寄信吧) “北”又指什么呢?(北方,也可能指北方的亲人,自己的妻子。)

看一看,诗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寄北”呢?

再读诗题——(夜雨寄北) 夜雨里做什么?读(夜雨寄北) 什么时候寄北?读(夜雨寄北) 这三种读有什么不同?

为了强调某种意思而重读一些字词,这样让人听得更明白。读古诗也要注意读出重音,这样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那么,诗人想寄怎样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什么呢?

四、读诗句

1. 请大家自己读诗,把读不准的字圈出来。 2.同桌互读,要校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3. 汇报你们校不准的字词。

记多音字“涨”,(涨潮,涨破)在这里读三声。读两遍,记住它。

4.教师范读

5.自己练读几遍,做到读得字正腔圆,一个字不错。 6.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诗歌韵律。

五、知大意

1.自主学习,对照注释译文,整体把握诗文内容。 2.合作探究,交流反馈:①一人读诗句,一人说意思。②指名说整首诗的意思。

六、悟诗情

(此处根据学生情况自行调整问题)

1.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

(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 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

2.但紧接着作者却写了"巴山夜雨"之景,这是否偏离了作者在首句所创设的感情基调?

(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

3.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续这一感情进行抒写呢?如果不是,又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个词语可看出这种转变?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 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

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

4.小结: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七、诵古诗。

1.配乐朗读古诗,品味诗歌韵律美。

2.全班读、小组读、比赛读,在反复诵读中达到背诵的目的。

六、拓展读。

学生默读“趣味古诗”和“故事林”。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并帮助其积累一些文学知识,教师不必讲解。

七、留作业。

1.课外至少搜集一首李商隐的名篇或至少搜集两句李商隐的名句。

2.读页脚名言警句,会背诵。 3.自读2课《父母的心》。

八、板书

夜雨寄北

1.君问归期未有期-----句中是谁在问谁? 2.“何当”体现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第5篇:《夜雨寄北》晋级用讲课微型课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秋雨绵绵中的一天,李商隐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夜雨寄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学习这首诗需要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感受品味:

1、“君问归期未有期”—— 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巴山夜雨涨秋池”—— 现在我是独居在巴山的旅馆里,面对不停夜雨,只见秋天的池水往上涨。品评: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何当共剪西窗烛”——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品评: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4、“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品评: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明确: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四、教师小结:这首诗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奇诡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夜雨寄北

问归期未有,夜雨涨秋池——绵绵愁思; 何当共剪,却话夜雨——盼望早归。 ————羁旅之愁,思归之苦。

第6篇: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过程与方法:了解李商隐的生平,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古诗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妻子的思念。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能理解“写景抒情”这一知识点,学会如何学习诗歌。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一、导入

中国被称为是的国度,在这里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而且名家辈出。其中有两位诗人被称为“小李杜”,他们就是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师:关于作者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

总结: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诗人。

师:了解了作者,接下来咱们进入朗读环节。 2.朗读

师:首先老师为大家做示范朗读,注意听老师朗读的读音、节奏。 师:老师朗读完了,谁来说说这首诗应该注意哪几个易错字词? 生:涨 剪

师:朗读诗歌,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读出节奏,谁来说说这首诗是什么节奏?

生:二二三拍节奏。

师:掌握了易错字词和节奏,接下来大家自由朗读3—4遍,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大家朗读得都很认真,谁来为大家示范朗读这首诗?

师:现在咱们进行男女朗读比赛,看哪一组朗读更流利,声音更洪亮。男生发扬一下绅士风度,女生优先。

„„

师:相比之下,男生声音洪亮,略胜一筹。女生也不用灰心,请继续加油。

师:熟读了这首诗歌,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理解全诗的意思,勾画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要求每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 3.疏通诗意

师:各小组讨论得都很热烈,哪一小组有问题请举手示意。 师:在此强调以下字词:

涨:涨满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能够 却:再 话:叙说

三、整体感知

师:疏通了文意,接下来咱们再深入地学习这首诗歌,首先看题目,说说你从诗歌的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总结:时间、环境、事件 师:那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两个场景?

生:一个是现实的场景,一个是想象的场景。

师:哪几句描写的是现实的场景,哪几句描写的是想象的场景?

生:现实场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想象场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接下来找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一下这两种场景。

四、重点探究

师:我们整体感知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诗,想一想,你从诗歌中读出了哪些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总结:

两个“期”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涨”,深夜里,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思念之苦。正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作者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诗人心中充满了思念,但思念只能寄托给将来,等到有一天,返回故乡,和亲人在窗下窃窃私语,整夜难眠,倾诉对对方的思念。

师:通过以上同学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场景和想象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五、总结评价

思念亲人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也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希望每位同学莫让思念仅仅停留在脑海之中,无论身在何方,请多给亲人送一份温暖,道一声祝福。

六、板书

现实场景

(思念) 想象场景

七、课后反思

本课的设计思想,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首诗的难点是通过词句来分析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让学生通过赏析词句是学习古诗,把握作者情感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上一篇:家庭学校和社会下一篇:湛江市湛江大道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