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品质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应用元认知的研究结果,探讨了元认知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研究性学习模式,文章从课程方法论思想的渗透、加强实践环节,提高课程的研究能力、运用元认知迁移性教学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和实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思维品质研究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思维品质研究管理论文 篇1:

近五年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评述

摘要: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大学生考试作弊危害极大,它破坏考试公平、侵犯其他学生的利益、损害学校的声誉、降低高等教育的公信度,因而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对考试作弊的理论研究不够、对考试作弊的深层次原因探究不够、对考试作弊的系统治理研究不够等问题。对近五年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可以为关注考试作弊的研究者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教学管理;高等学校管理

作者简介:刘西(1989-),女,贵州盘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李佳孝(1949-),男,四川宣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 南充 637009)

一、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概况

1.研究文献的分布

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文献颇多,笔者于2012年9月1日在CNKI上,对2008~2012年有关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期刊论文进行查询,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大学生作弊”为检索词,共有期刊文献472篇;以“篇名”为检索项,以“高校作弊”为检索词,有165篇。检索结果按年分布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关于“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2011年后,更是出现了研究的热潮,这与教育部更加重视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治理,下发有关制止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法规有一定关系。笔者根据相关性原则,从中选取30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把握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2.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关于“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视角大多为教育学视角、心理学视角和管理学视角。如《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一文从教育学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教育策略;张春娟、卢愿清的文章《“坦然”作弊:大学生作弊的道德心理研究》则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因;《浅谈大学生作弊与高校考试改革》是从教育管理改革的视角研究应对措施。另外,周海涛、蓝石的《中美大学生对作弊态度和看法的比较分析》还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来讨论高校大学生作弊。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为主,其中使用问卷调查、进行量化研究的有12篇,其余18篇论文都是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质化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研究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及对策》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考试作弊也呈现许多新的特点”。一是考试作弊队伍不断扩大,用考试作弊的方式以求得好成绩是学生的一种普遍心理。“2008年,浙江大学的冯利君对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15所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5.4%的大学生有过作弊经历。”[1]二是考试作弊手段隐性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现阶段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主要有打小抄、利用电子通讯设备、雇佣“枪手”替考等多种方式。[2]三是考试作弊环节渗透性不断增强,以及考试作弊监督呈现放松的趋势。[3]尽管教育部已经出台多部法令来遏制考试作弊,但是考试作弊行为仍然层出不穷。[4]四是大学生不同的年级、专业、性别,考试作弊的频率也会不同,[5]特别是对待考试作弊的观念发生转变,由原来认为作弊可耻到现在能够接受,这是极其危险的。

2.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研究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考试作弊对高校教学管理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一是考试作弊导致评价信息失真,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考试作弊影响了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教师不能根据考试发现的问题改进教学,学校不能根据评价结论监控教育质量,从而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6]二是考试作弊违背教育公平,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三是考试作弊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社会诚信建设。

3.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

(1)大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是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大部分学者认为,一些不正当心理是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原因。“考试作弊这种不良行为,是众多的心理原因作用的结果。”[7]如投机心理、侥幸心理等。“有些学生成绩本来很优秀,但是看到周围同学通过考试作弊超过自己,心理极其不平衡。在这种不平衡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在考试时也进行作弊。”[8]无论大学生是出于好奇心,还是受到不平衡心理等的影响,可以看出,大学生作弊心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2)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外部原因。《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等6篇论文的作者都认为,由于社会欺骗、造假行为等不良风气四处蔓延,使大学生诚信观念也受到社会大环境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高校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与社会上的投机钻营、贪污受贿相比,根本就理所当然。此外,还有学者提到“基于青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大学生考试作弊不是先天所赋,很可能是后天的环境氛围在青年个体社会化进程中没有获得较好的影响所致。”[9]所以,社会的不良风气对考试作弊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4.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研究

(1)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荣辱感和诚信观念。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诚信教育是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本措施。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才能从源头上有效防止和减少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失范行为。加强诚信教育,一是要“把诚信当作一种信仰,加大诚信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比重,并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开展宣传,让整个社会都重视诚信教育,都来开展诚信教育。这样,长时期量的积累就一定能达到我们所需求的质的改变。”[9]二是要把诚信教育与平时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三是要发挥我国诚信教育的传统优势。卢愿清、侯晓晖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强项与优势。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优势资源,让其在解决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10]

(2)转变考试观念,改革高校考试制度。转变考试观念,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一是正确认识考试的功能。考试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发现教学活动的不足,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因此学者们特别强调要科学解释分数,淡化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考评中的比重。二是要改革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就要确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导向功能,改变当前考试内容多为记忆知识能力考察的倾向,使考试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积极、理性、健康思维品质的形成。”[11]三是要创新考试方式,提倡考评方法多元化。除了笔试外,可以采用讨论、答辩、操作性测验等方式。如《浅谈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及对策》、《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及对策》、《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防治》中都提到过。

三、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尽管五年来,在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对考试作弊的理论研究、追问考试作弊的深层次原因、对考试作弊进行系统治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是要寻求治理考试作弊的理论支撑。现有的关于考试作弊问题的理论研究文章比较少,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主要是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原因、对策的研究,即使个别文章涉及到理论问题,也只是停留在理论本身的介绍,没有将这些先进理论与我国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治理很好地联系起来,使得目前的研究理论高度不够。二是要挖掘考试作弊的深层次原因。已有研究大多只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表面原因,如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自身的客观原因等,缺乏对大学生作弊的深层次追问。正是由于对考试作弊的深层次原因研究不够,才使得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治理成效甚微。三是要探讨考试作弊的系统治理策略。已有的关于高校大学生作弊对策的研究有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从某一个侧面来探讨应对策略,缺乏对考试作弊的系统思考;其次提出的对策太过理想化,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加强对考试作弊问题的理论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去挖掘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源,认识综合治理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规律,探索建立“教育—监督—惩处”为一体的治理机制,通过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增强治理效果,逐步消除到最终根治高校大学生作弊现象。

参考文献:

[1]张玉虎,卢旺.大学生考试作弊动因及应对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

[2]张艳萍.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3]牛欣欣,桑艳艳.管理视觉下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

[4]杨帆,王健,尹景玉.浅谈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5]王嘉毅,卫士军,邵青山.西部某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调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

[6]李金苹,苗一梅,廖常规.大学生作弊现象分析及对策[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1).

[7]汤小红,孙银莲,邓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8]胡胜良.如何规避大学生考试作弊[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9]韩岁娟.大学生作弊现状分析与对策——以西部某高校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5).

[10]刘建辉,雷庆建.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防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4).

[11]王霞.浅谈大学生作弊与高校考试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刘西?李佳孝

思维品质研究管理论文 篇2:

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摘 要:文章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应用元认知的研究结果,探讨了元认知与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研究性学习模式,文章从课程方法论思想的渗透、加强实践环节,提高课程的研究能力、运用元认知迁移性教学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和实践。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元认知;创新能力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创新性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有创新能力,而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缺乏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为引导学生自主、协作、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思考,重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以支持课程学习的研究性[1]。本文结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经济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在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元认知的思維模式,构建了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研究了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管理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管理经济学课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是一门把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基础课程。它一方面为其他专业课打下业务理论和方法基础,同时又对各门专业课起综合作用,对提高学员分析经济问题、提高决策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中,既要体现其经济学理论性的一面,又要注意经济理论与方法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其重点和难点在于经济学与管理实践的结合上。因此,该课程具有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特点,同时还具有知识面更广、实践性强等自身特点。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管理经济学课程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大部分学生反映该课程难学。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管理经济学不仅概念和公式多,而且与其他基础课程联系紧密,用到的数理基础知识深而广。其次,管理经济学涉及各种研究方法、计算公式,图表繁多。最后该课程具有综合性特点,内容较为抽象,学习中需要理论与方法的综合掌握。

二是学生对课程知识缺乏深刻的理解,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应用能力差。学生对很多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只停留在机械记忆上,缺乏对其经济涵义的理解,缺少将管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问题的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的能力较弱。

为了提高管理经济学课程的讲课水平,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管理决策问题的能力,笔者运用元认知的思想方法,从备课、讲课到课后指导,做了一系列尝试,初步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二、元认知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相互关系

元认知是近年来在人类认知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是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调控[2]。简单地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元认知知识,指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指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指个人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迅速达到目标。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3]。随着人们对知识及知识体系认识的提高,认识到创新能力与人的认知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的系统,将书本与课程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建构过程,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需要与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相互适应。因此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动态性,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化,其创新能力是不断提高的,呈波浪式前进。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创新能力的差异性不断增大,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总体创造力的成绩上,而且也表现在创造力发展的不同维度上;同时,由于大学生具有的较高的专业知识能力,其创新能力更多地带有现实性,更多地是由专业知识与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激发相结合而产生的。

创造成果的产生通常是由于采纳和使用某些思维方式直接导致的,而采纳和使用这些思维方式显然都是创造主体元认知监控的结果。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存在显著的相关,这种联系的实质是因果关系。思维品质中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是创造力的最重要的两个指标。

由此可知,元认知对于创新能力起核心作用。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一)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在本科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培养其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对元认知本身的特点的认识,笔者认为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1.从元认知知识的认知策略的角度来分析,教学中必须将管理经济学方法论知识与管理经济学本体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管理经济学本体知识的同时,体会与掌握管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笔者在本科生课程教学中,深刻体会到研究方法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来说,科学的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依靠证据、利用假设和理论、运用逻辑推理等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在具体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2.从元认知监控的角度来考虑,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处在积极有效的调控之中,必须采用元认知迁移教学法[4]。因此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要以渗透管理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创造性能力,以研究性和实践教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认知过程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在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手段,实施有效的元认知迁移,有效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迁移能力。

(二)管理经济学课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1. 管理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的渗透

管理经济学主要应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管理问题,而传统经济学是一门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过程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实践与思维过程。在整个传统经济学发展史中,其研究过程不仅发现了经济学本身的体系与规律,同时也创造了许多研究方法。笔者认为,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体会一条管理经济学科学研究的思路,即现实问题——科学假说——科学研究——结论的研究过程。

因此,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科学实验能力、科学假说能力,培养这些能力,需要在教学模式上创造一种由“问题”到“结论”的探索式教学模式。要达到这种目的,一方面需要任课教师注重科学方法论的积累;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实践的经验,二者结合,无论讲自己对方法论的领悟,还是转述别人采用的方法论,都会得心应手,生动活泼。

其次,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每讲一个内容,都要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按照“发现、加工和抽象出有关的问题”的思维模式介绍相应内容,把管理经济学的方法论贯穿于课程教学中之中。例如,在管理经济学课程中,“生产理论”一章较为抽象,学生往往只记住许多计算公式,而对其背后的具体应用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从具体的企业生产实践问题出发,引申出不同的生产决策问题,将其传化为生产函数,最后运用最优化方法解决这些管理问题。与此类似,从管理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向学生们介绍了弹性分析、实证研究、变换、逆向等分析方法,提高了学生应用管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应用和创造的能力。

在创造性能力培养中,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人口”,是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发现问题能力不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还需要与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紧密联系起来[5]。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掌握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将科研中的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中发现问题,激发对问题解决的强烈欲望,并且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管理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2. 加强实践环节,提高管理经济学课程的研究性

要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必须有实践环节的配合,否则只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上。因为管理经济学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一方面是课程事实、规律的學习,另一方面更是对管理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分析、判断、选择和运用过程,通过有目的课程实践教学,有助于形式对管理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评价与反思,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管理经济学实践教学的设计中,我们认为管理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管理经济学理论和理论能够“懂、管、用”。“懂”是理解管理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管”是学会将管理经济学理论应用于管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用”是在学会基本应用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经济与管理问题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因此,针对管理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我们构建了管理经济学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4个层次组成,即基础层,提高应用层,综合应用层,课外科技活动层。

管理经济学课程的实践主要通过各种案例与命题来进行。我们总结的管理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特点是将案例与命题内容分为“基本命题”与“扩展命题”,将部分案例指导书改为任务书,先“经济学”、“管理学”分离训练,后“经济学”、“管理学”混合训练,最后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与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联想对美国IBM公司PC部门的收购、我国电信部门的竞争、互联网行业发展变化等,要求学生进行实证分析,加强综合性设计性案例,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解决方案。特别要注意案例与命题要留出发展个性、创造性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管理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是根据管理经济学研究活动中的需要和课程特点来确立的,特别要注意课程实践过程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对管理经济学的案例分析往往是“生搬硬套”,缺少对案例与命题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与方法的具体应用,这样的案例教学实际上没有达到效果。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案例的选择与设计进行充分的准备,从元认知能力培养的角度,在案例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什么;(2)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在分析过程中采用什么理论和方法;(3)检查与分析学生的分析过程有没有不合理处,如何改进?(4)通过本案例重点希望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3. 管理经济学课程元认知迁移性教学策略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運用到管理决策的学科,因此,元认知迁移性教学是管理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迁移的本质,实质上是两种学科或课程之间在知识结构、认知规律上相同要素间的影响与同化、学习的迁移。迁移能力反映了主体对迁移对象的元认知水平。

根据管理经济学的教学特点,我们主要使用如下三种迁移策略:

(1)概念的迁移。新的概念的形成是学生掌握某一专门知识的起点,需要教师从现象和事实中加以概括和抽象,是新的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管理经济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管理决策问题,而经济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是其理解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采用迁移性教学策略,从经济学的概念出发,引申出类似的管理决策问题,提高学生对经济学概念在管理中的应用。

(2)经济学规律的迁移。经济学规律反映了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体系。经济学规律与管理决策问题之间存在一些相同要素,因此可以将经济学的规律进行不同学科(课程)间的迁移。从元认知的角度来分析,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理论与规律能否进行顺利迁移,取决于它们之间对导致规律产生的深层原因(原理)是否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因此,在管理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管理决策问题与经济学规律之间进行内在的原因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一致性,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产生。

(3)问题解决思路的迁移。心理学研究表明,专家与初学者解决问题主要区别是,初学者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由于缺少对不同知识的系统掌握,通常使用零散知识来处理问题,而专家则往往用不同领域知识组成的有序“知识组块”来处理问题。从元认知理论来看,迁移过程本质上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组块”来分析解决新的问题,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管理经济学的教学活动中,由于管理问题与经济学理论之间存在问题产生机制的相似要素,因此可使用水平迁移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能力。如将经济学成本理论中的成本变动规律运用于企业成本决策中;将完全竞争的市场门槛用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等。

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可以通过系统而长期的问题导向教学得到改善。在管理经济学问题导向教学中,一是要注意研究问题的设计。教师要结合课程知识设计问题,围绕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带着研究的结果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和讨论。二是任课教师要充分了解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主要是管理经济学的方法和体系)和元认识迁移方法,对问题进行仔细地审查,分析并寻找问题解决方案。三是加强对问题解决方案的讨论。目前对问题解决方案的讨论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笔者认为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深入讨论,可以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将课程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对不同解决方案的分析,扩大学生的视野,甚至可能推导出一些非常重要的结论与方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元认知能力。

四、课程建设的效果与思考

通过引入元认知理论和对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与内容的改革,该课程教学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案例分析的程度大大提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表示肯定,借阅相关教材、学习指导书的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管理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思考的空间和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机会。但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增加了学习压力,这可能由于在该课程教学中布置了较多的案例与命题,需要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材料,参与课堂讨论也需要充分的准备。对于已经形成被动性学习习惯的学生而言,难以适应。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主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5]。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很多,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中必须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避免教学改革的盲目性。其中,从元认知能力培养的角度来探索教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十分有效的。通过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原有知识产生组块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各种知识迁移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具灵活性和独创性;通过科学实践手段,可以使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进而构建自我知识体系,发展创新性思维。

当然,在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中,也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限制,课程实施过程应当与学生认知能力相适应。此外,需要对教学中的其他因素进行改变,如教室环境的改变、考试方式的改变,最为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徐志君,施建青.大学物理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6(4):36-39.

[2]王菲菲,杨雪,黄海林.我国元认知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9):7-13.

[3]管国锋,吴松强.基于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7(05):71-73.

[4]刘伟方,司继伟,王玉璇.认知策略选择的元认知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9):1328-1338.

[5]吴语来,蔡金转.面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17(14):61-65.

[6]方芳.“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高教学刊,2017(13):4-6.

[7]李永华,刘红,杜晓明,等.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6(12):13-14.

作者:赵文平 赵江

思维品质研究管理论文 篇3:

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摘 要: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应重点做好四项工作:抓培训,促进队伍专业成长;抓研究,促进教师能力提高;抓管理,促进教学行为规范;抓均衡,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这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有效途径;培训;研究;管理;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因此,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指导,是教研部门或业务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可实施“上岗前培训,施教中辅导,培训中研修,研修中提高,管理中成长”的有效策略,实现培训、研修、管理、发展一体化。即重点做好四项工作:抓培训,促进队伍专业成长;抓研究,促进教师能力提高;抓管理,促进教学行为规范;抓均衡,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一、抓培训,促进队伍专业成长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更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为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1.组织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学习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要从学习人员、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效果考核等方面,完善学习制度,确保学习收到实效。充分利用教学光盘、教育网络等媒体,与名校对话,与名家对话,与名著对话,学习名校、名师的成功经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觉地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2.加强整体培训,促进专业成长。

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不只是数学专业素质,还包括师德、师魂、师风、师品、师能等要素,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是这些要素的和谐统一,其中教书育人能力是数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所以对数学教师的培训,应该在整体素质培训的基础上,突出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1)知识培训。着重进行师德、师风、专业知识、育人能力、教研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素质。

(2)专家引领。邀请小学数学教学专家、特级教师等做学术讲座,执教观摩课,给教师剖析教材、辅导教法、分析案例、答疑解惑。同时选派数学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新课程培训,接受名家指导。通过专家引领,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

(3)跟踪辅导。一是开学初,采取研读教材、分析例题、解剖课例等形式,对数学教师进行全员辅导。二是施教中,采取观摩研讨、随堂听课、课例评析等形式,对数学教师进行面对面指导。

3.开展学科活动,提供发展平台。

以名师作引领,以活动为依托,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好办法、好形式。名、优教师是教学的引路人,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名优教师上课、评课、讲座等活动,促进广大数学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数学高级教师研修班”、“数学文本解读与教学方法大家谈”、“同课异构异上”、“数学教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采取说课与上课相结合、教学与讲座相结合、点评与对话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精细的教材分析、精心的教学设计、精彩的课堂展示、精当的课例评析、精辟的专题讲座。通过这样的活动,为教师搭建专家引领平台、实践研究平台、同伴互助平台、教学展示平台、专业发展平台,让教师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

4.制定目标要求,实施发展计划。

教师的成长和专业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有培养目标,要有发展计划,要把目标要求分解到具体工作中去逐步实施,从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开拓创新、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

(1)“五个有”要求。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有精湛的业务技能,有一定的科研水平,有务实的工作热情。

(2)“五个字”目标:加强一个“德”字(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突出一个“专”字(提高专业水平,具有专家精神);强化一个“能”字(强化教学技能,增强科研能力);讲求一个“实”字(为人诚实,工作扎实,功底厚实);体现一个“绩”字(教学成绩显著,工作业绩突出)。

(3)“八个一”任务:每周写一篇学习心得或教学经验摘抄;每周(或间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每周至少听一节课;每月在教研组里上一节研究课;每个教学单元作一次教学质量分析;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学期(年)确立一个专题进行研究;每学期至少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

二、抓研究,促进教师能力提高

从调研的情况看,一些学校还存在着“花时多收效少”、“投入多产出少”的现象,除了师资力量薄弱以外,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研究,尤其缺乏对教材、教法、学法三位一体的研究。因此,为了提升数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要狠抓教学研究,并瞄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重点,改善研究方式,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健全教研网络。

为使教学研究制度化、规范化,把研究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三级教研网络:以市为主的市级教研,以镇为主的区域教研,立足学校的校本教研。市级教研,主要起研修、示范、引领作用;区域教研,主要开展全镇或校际之间教师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让不同层次的教师上课、听课、观摩、研讨,从而营造镇村结合、校际联动、教师广泛参与的教研氛围;校本教研,主要是立足本校,着眼课堂,研究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把握教研重点。

教学研究要围绕“有效课堂”展开,而打造有效课堂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要认真研究怎样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创设途径、搭建平台;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手实践、亲历过程;研究如何让学生真正领悟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并运用基本的活动经验和基本的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要以研究教材、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围绕有效教、有效学展开研讨。

(1)研究数学教材。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加强对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组织教师对教材的每个单元、每个板块、每个例题、每组习题认真研读,让教师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材要求,从细心研读中找到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

(2)研究课堂教学。在学习课程标准和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着重从教材意图、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研究学习方式。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让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研究评价策略。要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效果等方面寻求评价的策略,形成科学的评价方法。既要有教师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互评和自我评价;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对数学的情感、价值认识进行评价。

3.加强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基于教学实践,在学校层面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它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所以要立足课堂教学,开展教材研读、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案例分析、互动交流等活动,让每位教师都经历一个学、教、研的全过程。对于热点问题、重点问题、疑难问题,可以沙龙的形式组织研讨,各抒己见,形成共识。对于教学方法的探讨,要突出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能否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策略,能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此外,也可以开展优秀课、优秀论文、优秀案例评比等活动。学校要对校本教研的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效果进行跟踪检查和指导,确保每个数学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

4.开展课题研究。

教研促进教学,科研强师兴校,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所以要使教师的专业水平上档次、有品位,必须开展课题研究。

一要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把课题研究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来抓,把课题研究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策略来抓,把课题研究作为培养名优教师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来抓。

二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要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实践就是研究,进步就是成果”的观念,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研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把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

三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从科研的角度去实验、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所以,课题研究要重过程、重质量、重实效、重发展,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

三、抓管理,促进教学行为规范

要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是前提,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是保障,细化管理措施是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是关键。为此,要抓好六个方面的管理。

1.备课管理。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数学教师业务能力的具体体现。所以,抓备课管理是促进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举措。要以研究教材、教法、学法作为备课的切入点,从课程、单元、课时等层面整体把握学科教学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把握教学目标。为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教学设计的整体水平,应开展集体备课。先由个人钻研形成预设,然后集体研究教材,一起探讨教学策略,共商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师自身的优势、学生的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条件,设计具有自己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的个性化教案。

2.课堂管理。

上课是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课堂是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渠道。因此,要花大力气抓好课堂教学管理,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求每个教师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过程有序,教学方法科学,教学结果高效。课堂上,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学”起来,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和建构知识,培养和锻炼各种能力;要让学生能听得明白、说得有理、读得流利、写得规范、算得正确;要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师既是新课程的实践者,也是新课程的探索者。所以,为了把“三维目标”落到实处,要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

课堂上要给学生三个权利:给学生发言交流的权利;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让学生自我体验、主动建构,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按学习需要选择学习方法,按自己意愿选择学习伙伴,按实际水平选择练习难度。

课堂上要实现“六个转变”:

(1)课程理念的转变——课程资源是现实的、多元的、开放的、生成的。

(2)课堂功能的转变——课堂是科学知识探究、个性心理教育的殿堂,是彼此沟通、相互交往的场所,是合作交流、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和谐发展、生命成长的乐园。

(3)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精神成长、心理成熟的引导者;是探索交流、自主建构的合作者;是张扬个性、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4)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接受、体验、探究、发现、合作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

(5)交流方式的转变——课堂上有师生间的交流,也有学生间的交流;有个体间的交流,也有群体间的交流;有知识、技能上的交流,也有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上的交流。

(6)评价方法的转变——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有多元性、诊断性、矫正性、导向性、发展性和激励性。通过评价,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净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空间,让每个学生对数学学科都产生兴趣,让每个学生的每一课都充满快乐,让每个学生的每一天都感觉幸福。使评价真正为改善教学工作、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服务。

当然,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积极稳妥,不要追求“时尚”;要科学探索,不要违背规律;要有机结合,不要生搬硬套;要求真务实,不要形式主义。

3.作业管理。

做作业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技能,教师在安排作业时要做到:设计精心,数量适当,重点突出,难易适度,书写认真,批改规范,反馈及时,指导到位。课堂作业尽量当堂完成,家庭作业要按规定布置,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组织学生练习要做到:课课练、堂堂清、人人会,既夯实基础,又减轻负担。

4.辅导管理。

辅导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品质、学习方法、行为习惯上的差异性,从指导自学、引导探究、答疑解难、查补缺失、排除障碍、树立自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辅导要有计划、有内容、有过程、有考核、有记录、有检查,把辅导工作落到实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5.考试管理。

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效能、检验教师教学目标达成、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形式和有效途径。因此,数学教师要按照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认真做好各个层级的教学检测和考核。(1)及时进行单元测试,确保每个单元都过关。(2)规范做好期末考试,确保每个学生都达标。(3)加强教学质量调研,确保成绩达到要求。

提高质量不应以加重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代价,要少一些加班加点,多一些轻松快乐,真正实现“负担减下来,质量高上去”。

6.常态管理。

加强常态下的教学督查,既是对学校教学常规的管理,也是对每个教师教学业务的管理。所以,相关部门要不定期对每个数学教师常态下的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学生作业、教学检测、听课记录、教学反思等进行督查和指导,看他们的教学工作是否正常、规范和精细化,确保每个教师都能做到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组织练习、有效做好辅导、有效进行检测、有效实施评价。进行常态教学视导时,要特别加强对教师“常态课”的指导和管理,使常态下的课堂教学避免随意,远离浮躁,求真务实,力求高效。

四、抓均衡,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针对当前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老龄化突出、专业素质偏低、课改意识淡薄、教学水平不够均衡的现状,要加强对薄弱学校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分析薄弱原因,寻找应对策略。要整合城区小学、中心小学最优质的教学资源,组织一批数学骨干教师,开展对口支教、送教下乡、送课到校活动。校际之间开展“我与名校联谊”、“我与名师牵手”、“教学开放周”等活动,让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定期到中心小学、城区小学跟班听课学习,一起参加教研活动,一起参加集体备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引领带动,以强扶弱,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上的差距,帮助薄弱学校教师逐步达到应有的水平,促进城乡教学工作的和谐发展,让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成为教育行家、教学名家。

【责任编辑 高洁】

作者:谢士锦

上一篇:中秋节演讲稿范文下一篇:人民医院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