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管理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质管理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冲压是整车四大工艺的第一道工艺,冲压件的品质直接决定整车的外观品质,为了更好的提高产品质量,从人员管理、端拾器模具及设备管理、来料管理、工艺文件管理、品质过程监控管理、品质改善及提升工具及方法的应用等内容整体上阐述了冲压件的品质管理。关键词:冲压件;品质管理;质量品质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篇:品质管理论文

推行文化管理 提升管理品质

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大道至简,就是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因此,我们在倾力打造“福龙”品牌的同时,有意识地将品牌建设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客运服务中摸索总结出“甜甜服务,家的温馨”服务理念,并升华为公司的核心文化。伴随着公司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又有意识地将服务文化向安全文化、激励文化和营销文化纵深推进,力求公司管理品质的整体提升,从而形成具有“福龙”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

1 转变思想观念,推行服务链管理

优质服务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公司在组建初期,先后推出系列亲情服务,赢得社会各界和广大旅客的高度称赞,从中提炼出“甜甜服务,家的温馨”的服务理念。随着公司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对服务概念认识的提升,又将单一的服务向全员和全程服务转变,从而在公司内形成一个大的服务链。

1.1 “三个服务”形成合力。“机关为现场服务,地勤为乘务服务,乘务为旅客服务”,机关、地勤、乘务、现场四位一体,形成合力,发挥着巨大的相互促进作用。许多一线员工深有体会地说:“从机关到后勤到乘务,都为我们开绿灯、办实事,消除我们的一切后顾之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服务好旅客呢?”由于“三个服务”的良性循环,使公司担当的旅客列车的服务质量不断地提升。

2009年4月25日,龙永图先生携夫人乘坐我公司列车,一顿三菜一汤的家常饭被龙先生赞为:“福建境内最可口的一餐”。其夫人说:“车上的菜比宾馆的菜都好吃。”

1.2 机关“三个一”温暖人心。在“三个服务”初显成效的基础上,公司又适时推出机关“三个一”服务,即:一把椅,一杯水,一张笑脸。让来机关办事的员工有椅子坐,有茶水喝,还有一张真诚的笑脸相待。这“三个一”的推出,是先前“三个服务”又一次推进和深化,让现场员工更加感受到机关人员家人般的真诚和呵护。

1.3 建立QQ群,实现无障碍沟通。公司依托互联网,建立福龙员工QQ群,畅通公司员工的沟通渠道,让员工想说敢说心里话。关于“薪酬分配、深圳保洁委托和调整乘务作业时间”等问题,就是通过QQ群发现并妥善解决的。

1.4 “旅客满意工程”深受好评。一是增加提醒服务,特别是卧铺车厢夜间22时以后,乘务员为下车旅客换票时,及时提醒旅客不要把随身携带的物品遗忘在列车上;二是增加“天气导播” 服务,通过列车广播,及时将沿途各站的天气、气温及舒适指数等预先告知旅客;三是增加“导游服务”,及时向旅客提供沿途各旅游景点、风俗习惯、交通住宿,甚至连门票、购物及注意事项等最佳导游服务。四是车辆厂修方案体现人性化服务,如进行车辆防夹手车门改造,安装卧铺夜光显示铺号牌等,既方便旅客,又确保安全。这些看似细微但凸显人文关怀的服务,使公司担当的两趟列车的“旅客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5%~98%之间。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大学教授王博在乘坐福深列车时,曾感慨地说:“我是搞社会监督的,原先对铁路印象不好,这次乘车,让我感慨万千,原来中国铁路还有这么好的一趟列车和这么好的列车员。”

2 推行人文管理,注入温情元素

安全文化是每个员工安全意识和行为准则的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一改以往生硬、严酷的安全管理模式,更加关注人的观念、意识及情感等人文因素,从而使安全建设从生硬的制度管理向温馨的文化管理过渡。

2.1 出台《公司安全、路风、服务质量联责考核办法》。使联责考核保持在“给受联责人以监督的责任和理由,让责任人因愧疚而严谨”的良好状态,并且从严酷的考核中摆脱出来,实现人的自控和互控能力的逐步提升。

2.2 通过强化外部监督,强力推进公司内部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对外变被动检查为主动邀请检查;对内按照监管流程,

提升业务部监管的职权,完善乘务管理中心各口的积分考核办法,调整奖金分配的结构和比例,加强专业、技术管理,狠抓“两纪一化”,认真落实逐级负责、分工负责、专业负责和岗位负责等责任制。

2.3 推行“走动式”管理,突出服务现场、解决问题的职责。

要求机关干部把办公室移到现场,对专业人员、中层以上干部下达最低标准的添乘指标,强调树立“服务现场和查找问题并重,鼓舞士气与指导工作同行”的理念,不能只拿“手电筒”挑毛病,找问题,更要帮助现场解决问题,肯定成绩,鼓舞士气。

2.4 提倡“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人们自觉、愉悦地遵循法律条款,而不是敬畏”的理念。从关注家人的感同身受到敦促员工自觉地遵章守纪,公司在员工中开展“把家人守护在心田”遵章守纪温馨提示语”征集有奖活动,择优选出:“出门,你带着家人的爱;返程,一定把爱带回来”和“安全是离家最近的路”等20条充满温馨的提示语,在列车上张挂,以提醒员工自觉遵章守纪。

3 实行正面激励,留人“留心”留感情

公司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的激励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采用“思想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等情感激励方式,为公司的健康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

3.1 思想留人,坚持塑造正确的就业观念。每次新员工培训的第一堂课,都由公司总经理亲自讲授《改变你的思想,就能改变你的世界》,介绍公司的概况、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分享改变命运从改变思想开始和“优秀的品德将决定你一生成就”等心得,鼓励员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强调勤奋工作和经受磨练的重要性,让员工拥有并实现自己的梦想。公司还成立了“福龙读书会”,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定期举办学习心得交流会,建立通讯员队伍,同时给全体员工发放《老子――智慧讲堂》和《代录笔记》两本书,陶冶情操,提升品味,努力培育员工优秀品德、健康理念和阳光心态。

3.2 待遇留人,制定绩效管理、薪酬激励、员工晋升激励措施。通过民主评选结果,确定晋升对象,并适时调整岗位奖金系数;还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为公司发展储备人才资源,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和谐发展。同时出台《履约期满奖励办法》,对工作满合同期的员工分别给予奖励,还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年限进行加薪。此外,根据按劳取酬的原则,针对员工替班的劳动强力,提高替班补贴,调动员工替班的积极性,即使在春暑运和黄金周客运旺季,员工替班仍然积极踊跃。派遣员工与国铁员工没有身份歧视,一律同工同酬同福利,基本工资的增长与国铁员工接轨,派遣员工的年休假率达100%。

3.3 感情留人,营造家的温馨,开展“服务明星”、“形象之星”、“业务之星”和“感人之星”评选活动。公司每季度在各车班中开展一次“四星”活动,对于当选“四星”的员工,除物质奖励外,还在公司大会议室设立光荣榜进行张榜表彰,授予“列车之星”荣誉胸牌,员工佩戴上岗,感到十分自豪;并以喜报的方式通知员工家人,让员工家人又感动又宽慰;同时还利用《福龙墙报》进行广泛宣传,展示“四星”爱岗敬业、优质服务的青春风采,并形成“明星带群星,群星促新星”的争先氛围。

3.4 事业留人,关注员工职业生涯,帮助实现人生理想。由于劳务派遣员工的特殊性,公司更加关注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不但帮助她们在现有岗位上成才,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还帮助她们勾勒未来前景,拓宽择业路子,实现人生理想。公司于2007年与专业培训公司联合举办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参训人员有机关干部、列车长及班组员工,授课覆盖面达80%。在开展骨干员工竞聘活动中,先后选拔出20名列车值班员和16名列车长,有10名派遣员工走上列车长的岗位。

2008年10月23日,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于伟国一行乘坐N549次从武夷山到福州,对列车的整洁环境和乘务员的热情服务十分满意,他在乘务报告中批示道:服务热情周到,车厢秩序良好,说明福龙公司管理规范,员工队伍素质优良。

4 尝试情感营销,扩大品牌美誉度

我们把营销作为公司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贯穿整个经营生产的理念和文化。主要采用上门营销、品牌营销、亲情营销和政策营销,使公司的整个营销充满亲情和文化氛围。

4.1 细分市场,上门营销。福州至深圳2274次列车刚开行时,上座率只达40%左右,严重影响着公司的经济效益。为此,公司分别对南平、三明、龙岩、惠州、东莞东、深圳等主要车站的客流、流向、班次、票价、上座率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经过周密调查和市场分析后,提出主动上门营销,密切站车关系的营销方案。

前几年,当我们了解到福建省将乐县白莲乡有四五千人在广东打工时,为争取这批农民工成为我们的新客源,公司派出营销人员,主动送票上门,让农民工兄弟感受到铁路部门送来的真挚与热情。而更重要的是,这种主动上门的营销方式,不仅赢得一个白莲乡,而且逐步扩大到整个闽北地区,使原先包汽车出行的农民工选择了乘坐火车。

4.2 VI导入,品牌营销。为扩大品牌营销的力度,提升福龙品牌的整体形象。公司委托专业广告公司设计制作规范的VI导入系统。目前,在福龙公司机关办公室和运营的两趟列车上,大到车辆外观,小到信封,都形象而准确地将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核心文化,通过鲜明的视觉形式加以整合与传达,进而提高福龙品牌的文化内涵。

4.3 优质服务,亲情营销。公司围绕“甜甜服务,家的温馨”服务理念,各车班先后推出系列特色鲜明的服务新亮点:如开展共建文明车厢活动,形式新颖,场面感人;自办流动书屋,给旅客送去精神食粮;自购儿童玩具,为儿童开辟一个乐园;开展每月一星评比,在车班中形成比学赶超的热烈氛围。

自2008年以来,公司每年坚持开展以“关爱、感恩、为品牌增光添彩”的营销活动,印制带有公司标识的春联和“福”字各4万多件。于春节前夕,在福州站广场、候车室和公司运营的列车上,将春联和 “福”字送到旅客手中。许多乘客深有感触地说:“坐福深列车回家过年,真是年味一年比一年浓啊!”这些富有新意、体现以人为本的亲情服务,深受广大旅客的欢迎和好评,并产生良好的品牌效应。

几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指导帮助下,公司连续6年成为收入超亿、利润超千万的“双超”企业,先后被评为福建省青年文明号和路局品牌列车光荣称号。2009年5月在全省公共服务行业示范单位调查评比中,福深列车以100分(满分)的成绩,被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福建省第六届文明行业创建工作示范点”荣誉称号。

作者:林惟文

第二篇:管理层品质管理层的品质必须可以信赖

企业是由管理者来具体运营的,企业管理层品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企业的未来发展及盈利能力,所以在决定投资一家企业时,必须对该企业的管理层品质进行考察。

精彩语录

“和—个道德品质败坏的人,无法完成一桩好交易。”

“凡是伯克希尔所收购的公司,都必须有值得他赞赏和信赖的管理^员。”

“管理人员把自己看成是企業的负责人,就不会忘了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增加股东持股的价值。同时,他们也会为了进一步达到这个目标,做出理性的决定。”

“误导他人的主管,最后也将误导自己。”

“一旦盲目从法人机构开始发酵,理性通常会大打折扣。”

“对于企业而言,糟糕的动作加上混乱的管理,结果常常是一笔糊涂账。”

实战链接

投资或收购企业时,巴菲特非常重视管理阶层的品质。巴菲特认为,企业管理者永远应该以自身为企业负责人的态度作为自己行事与思考的准则。这也是以他对管理人员的最高赞美。巴菲特对于那些能看重自己的责任,完整而翔实地向股东公开所有营运状况以及有勇气去抵抗所谓“盲从法入机构”,而不盲目追随同行行为的管理人员,持极为敬佩的态度。

大致说来,巴菲特在考察管理层品质时,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看看管理层是否足够理性

由于资本的分配最终将决定股东股权的价值。所以分配企业的资本是最重要的经营行为,巴菲特认为,决定如何处理企业的盈余,转投资或者是分配股利给股东是一个牵涉逻辑与理性思考的课题,巴菲特认为理性是他经营伯克希尔公司与众不同的一个特质,而这个特质通常是其他企业经营者所欠缺的。

怎样处理公司盈余,与企业目前所处的生命周期息息相关,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它的成长率、销售、盈余以及现金流量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变化。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企业发展阶段,开发产品和建立市场要花很多钱。接下来进入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企业快速成长阶段,企业开始获利。但快速的成长可能使得企业无法负担;因此企业通常不仅不保留所有的盈余,同时又以借钱和发行股票的方式来筹措成长所需的资金。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企业的成长率减缓,并开始产生发展和劳动所需的现金盈余。最后一个阶段衰退期,企业面临销售和盈余萎缩,但仍继续产生过剩的现金。

当企业发展到第三和第四个阶段时,特别是在第三个阶段,企业最常面临到的问题是“应该怎样处理这些盈余”如果将过剩的现金用在内部转投资上,而能获得平均水准以上的股东权益回报率——高于资本成本,那么就应该保留所有的盈余做转投资,这是基本的逻辑。如果用作转投资的保留盈余比资本的平均成本还低,这么做就完全不合理了,这也是一般常识。

只有其投资报酬在平均水准甚至是平均水准以下,但却一再产生过多的现金企业,可以有下面三种选择:

1 它可以忽视这上问题,以低于平均的回报率继续做转投资。

2 它可以购买成长中的企业。

3 把盈余发放给股东。

这是巴菲特判断一家企业管理层优劣的关键。在不良的经营体系中,管理者会因缺乏理性思考而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

通常来说,企业管理层会在认为回报率过低只是暂时的情况时,可选择继续做转投资。他们相信以自己的本领,一定可以帮助企业赚钱。而股东们被管理人员预测公司情况一定会改善所迷惑。如果企业一直忽略这个问题,现金将逐渐被闲置,股价也会下跌。一个经济回报率低、现金过剩、股份偏低的公司将会引来入侵者,而这通常就是丧失经营权的开始。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管理人员一般会采用第二个选择:收购其他成长中的企业,促使企业成长。宣布收购计划可以激励股东,同时也能吓阻入侵者。然而,巴菲特对于那些需要靠收购换得成长的企业持怀疑态度。原因之一是,成长需要付出极高的代价;原因之二是,整合并管理新的企业容易犯错,而这些错误对股东来讲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的。

巴菲特指出,对于那些过剩现金不断增加,却无法创造平均水准以上的转投资回报率的企业来说,唯一合理而且负责任的做法是将盈余返给股东。因此,有两个方法可以使用,即提高股利或买回股票。

巴菲特认为,只有当投资人拿着现金所作的投资,比企业保留盈余转投资的回报率来得高的时候,这才是一件好事。多年来,伯克希尔已经从其资本上获得很高的回报率,而且一直保留所有的盈余。在回报率这么高的情况下,如果把股利分给股东反而使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毫不意外地,伯克希尔完全不支付股利。而且股东对此也都没有任何意见。

在1985年的时候,巴菲特曾为股东们提出了三个股利选择:1、继续将盈余转投资,不发放现金股利;2、发放营业盈余5%到15%的现金股利;3、以一般美国产业的股利发放标准,发放盈余达40%一50%的现金股利。

回应表明,有八成以上的股民倾向保持原来的政策。这项对于股东信心的最终测试,保全公司将100%的盈余用于转投资。伯克希尔的股东们,对巴菲特表示出了足够的信任和信心。

在很多时候,股利的真正价值会被误解。同样地,回归盈余给股东的第二种方法一购回股票也会被人误解。事实上。从各方面来看,采取这种做法对股东的利益很不直接,也不具体,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到成效。

巴菲特相信,以购回股票的方式处理盈余,报酬会是双倍的。如果当时的股票价格低于它的实质价值,那么购买股票是很正确的做法。假设某公司的股价是50元,而它的实质价值应该是100元。那么每花1元钱购买股票,所获得的实质价值就有2元钱。这种交易的本质对于选择继续持股的股东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巴菲特认为,如果企业管理者积极地投入股市买回自己企业的股票,就表示他们以股东的利益为第一优先目标,而不是只想草率扩展企业的架构。这样的立场会带给市场更多信息,并吸引其他投资者加入,他们寻找能够增加股东财富的绩优企业作为投资目标。一般来说,股东会有两次的获得机会,一次是在初次买入股票时,一次是在其他股票对这只股票感兴趣时。

看看管理层对股民是否足够坦诚

巴菲特认为,企业管理层对待股民的态度很重要,他极为看重管理人员是否能够将企业营运状况完整而且翔实地报告给股民。巴菲特特别尊敬那些不会凭借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隐瞒企业营运状况的管理者。他们把成功分享给他人,同时也勇于承认自身的错误,并且永远向股东们保持足够的坦诚。

财务会计标准通常只要求以产业类别分类的方式公布商业信息,有一些管理者就利用这些最低标准,把企

业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归类为同一个产业类别,借此混淆投资者的视听,使得他们无法掌握有关自身利益的个别商业动态。伯克希尔的年度报告,不但符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标准,还提供了许多额外的投资人所关注的信息,巴菲特详列了伯克希尔所有企业的个别盈余以及其他认为可以帮助股东分析公司营运状况的相关资料。巴菲特敬重那些采用同样坦白作风向股东公布资料的企业领导。

看着管理层能否拒绝机构跟风做法

如果说管理层只要勇于面对错误就可以增长智慧和股民们的信赖,那么为什么还总会出现很多企业在年度报告只说成功的业绩而对错误不提只字呢?如果资本支出的配置只是如此简单而非逻辑的事,怎么会有那么多资金运用不当的事情发生呢?巴菲特认为,就好像旅鼠盲目地行动一样,企业的管理者会下意识地模仿其他管理者的行为,不管那些行为是多么的愚蠢和违反理性。

巴菲特表示,这是他投资中最让自己惊讶的发现。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他一直以为,企业界那些经验丰富的管理者都是诚实而聪明的,而且懂得做出更好的经营决策。等到自己真正踏进了企业界,他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巴菲特认为,盲从企业通常会有以下四种情形出现:第一,一个机构拒绝改变它目前的动作方向;第二,如果工作量扩大,占满所有可利用的时间一样,所有的计划并购行为,也将消耗全部的可用资金;第三,领导者的任何行动计划,不管有多愚蠢,都会迅速获得属下的支持,他们提出详细的回报率及策略研究作为回应;第四,同级公司的作为,不管它们是正在扩张、收购、制定主管人员的薪资或者做其他的事,都会毫不犹豫地被仿效。

杰克·林区是国家偿金公司的负责人,是他帮助巴菲特发现了这种盲从行为的毁灭力量。当大部分保险公司在收益不足,甚至赔钱的情况下承保的时候,林区拒绝遵循这样的市场趋势,他不接受这种保险。同样地,在储贷业界通行的策略偏离正轨的时候,芒格与巴菲特当机立断改变储贷企业的投资方向。

在其他“旅鼠型”企业明显地自取灭亡,却仍然能够每季出现盈余的時候,大多数管理层不愿意使自己看起来愚蠢,且让企业承受难堪的损失。改变方向是非常困难的,跟随其他企业一起踏着相同的步伐,直到面临失败,大家才一起改变企业的方针比较容易。巴菲特的确不必担心会丢掉饭碗,这使得他可以不受约束地去做些不寻常的决定。

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拙劣的资金分配。巴菲特指出,企业的行政总裁通常因为是在行政、工程、行销或生产等方面有杰出的表现而升到目前的职位。因为他们在资金运用上缺乏经验,大多数人转而向他们的幕僚、顾问或投资银行寻求意见。就在这里,盲从法人机构的行为开始进入决策过程。巴菲特指出,如果行政总裁想要从事一项投资回报率必须达到15%才算是投资成功的收购行为,则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幕僚完全可以面不改色地提供他一份回报率刚好是15.1%的评估报告。

不经过大脑的模仿行为也是许多企业管理者常犯的错误。如A、B、C三家企业的营运模式相同,那么D企业的行政总裁也会认为,我们企业采取相同的模式也一定可行。

在向一群大学生演说时,巴菲特展示了一份列有37家投资失败的银行机构名册。他解释说,“尽管纽约股票市场的交易量成长了15倍,这些机构还是失败了,这些机构的主管都拥有非常高的智商,而且努力工作,对于成功更是有强烈的欲望,”巴菲特停顿了一下,巡视了一下整个房间,然后严肃地表示:“你们想想看,他们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我将告诉你们为什么,因为同行业之间不经大脑的仿效行为。”

在多数情况下,评定管理者的能力是一种排除量化指标的主观判断行为,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量化的数据可以参考和应用。这些量化的数据指的是那些用以评估经营绩效的标准,如股东权益回报率、现金流量以及营业毛利率等。

行动指南针 投资一家企业前、一定要认真考察一下管理层的品质。如果你没有制定自己的标准。不妨根据如上三点来考察。(《巴菲特投资语录》连载之十)

作者:郑月玲

第三篇:汽车冲压件品质管理研究

摘 要:冲压是整车四大工艺的第一道工艺,冲压件的品质直接决定整车的外观品质,为了更好的提高产品质量,从人员管理、端拾器模具及设备管理、来料管理、工艺文件管理、品质过程监控管理、品质改善及提升工具及方法的应用等内容整体上阐述了冲压件的品质管理。

关键词:冲压件;品质管理;质量

品质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整车开发过程中,整车外观品质至关重要,因其决定顾客对整车的第一感官印象,而冲压件品质直接决定整车外观品质及整车产品尺寸稳定性,因此对冲压件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冲压工艺作为整车生产的第一道工序,通过利用设备、模具使板料产生变形或分离,从而得到整车所需的零部件,其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因此作为生产过程品质管理的第一道关口,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下结合广汽菲克冲压车间日常的品质管理工作,汽车冲压件品质管理工作的开展方法和途径,冲压车间的生产包括开卷落料及冲压成型,主要管理和控制有以下6个方面:

1 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主要包括对员工技能水平及管理水平,人在品质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目前车间推行人员发展管理模式,首先对由于人为失误造成的损失和浪费进行统计,识别出由于技能知识缺乏或者错误造成的损失,可以快速产生短期改善效果,通过标准化的分析方法,快速降低人为失误。进而建立技术人员及操作工的技能管理矩阵,通过有效的有计划的培训减少技能差异,加强员工的能力,培养新的岗位技能,满足工厂未来发展的需求,可以建立稳定的技能人员梯度,保证零件品质稳定提高。

2 设备及模具工装管理

广汽菲克冲压车间关于端拾器及模具管理全面推行WCM-PM管理,其中包括设备台账,故障分析,备件管理,依据月度生产计划制定月度点检保养计划以及端拾器和模具改善。

工装模具实行定期保养,实行强制预修制度,根据模具的冲次数进行保养,建立保养标准频次。建立质量维护矩阵,通过矩阵展示品质关键点与模具零件参数之间的关系。对生产时使用的模具参数、工艺参数及设备参数进行管控,以保证冲压件品质。

生产过程中的模具参数包括刀口间隙,模具氮气缸压力,坯料限位尺寸等,这些参数需要在模具保养作业指导书中明确;工艺参数一般由模具本身决定,主要包括装模高度、闭合高度、液压垫行程、液压垫压力、平衡器压力和顶杆规格,这些信息需要在《模具安装卡》明确,如果涉及到相关参数的改变需要,品质人员确认,在模具调试过程中,操作者按照零部件加工工艺中要求进行设置,过程中需要冲压车间品质检验员每批次生产前对参数的符合性进行检查,并保留记录。设备参数主要包括工作台平行度,工作台垂直度,滑块平行度,滑块垂直度,液压垫吨位精度,平衡气压精度等,这些参数如果出现偏差会严重影响冲压件品质,这些参数需要设备技术员定期测量和监控,对于冲压车间来说一般是每季度检测一次。

3 来料控制

加强来料的控制与监督,对于冲压车间来说,来料主要包括卷料及激光拼焊坯料,存在的来料问题有坯料夹渣,焊缝开裂,脱锌,碰伤等,这些品质不良具有偶发性,相对零件的位置不固定,在线检出的难度较大,属于来料控制的重点,需要推行卷料供应商提高技术水平,导入相关设备,例如增加在线图像检测装置,100%在线全检。

4 工艺文件管理

新车型经过前期设计,调试,小批量验证等各阶段形成相关的冲压工艺文件,冲压工艺文件一般包含《材料消耗定额明细》、《冲压工艺卡》、《控制计划》、《端拾器/模具明细表》、《模具安装卡》、以及《模具维修单》等。

冲压车间品质技术员将接收的工艺文件结合技术人员进行现场交底,并将接收文件发放至使用班组,相关班组长依据工艺文件,结合车间的实际生产情况,编制员工的《线检作业标准书》、《抽检作业标准书》《装箱作业标准书》《批次记录表》等,必要时文件管理员组织技术人员对班组长进行培训,保证各班组按照工艺标准执行。过程中车间品质人员负责对变更后的首批件生产情况跟踪验证,在变更实施完毕后第一次生产时,由品质人员结合班组长、技术员对首批件质量进行判定,制作样件并保留相关记录,首批验证合格后转入正常生产。

5 品质过程监控管理

冲压车间的品质管理需要严格控制工序质量,深入开展“自工序保证”:推行“双三检”制,即线检、抽检、巡检,首件、中间件、末件必检。

生产过程中的第一个零件、生产过程中零件、最后一个零件依照《抽检作业标准书》进行检验,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线员工对冲压件外观进行目视检验,如发现异常则停止生产,联系班长或品质人员进行质量确认。生产线班长负责冲压件质量的巡检工作,如发现异常则停止生产,联系品质人员进行质量确认。对于不能达到生产要求的零部件填写《模具维修单》,并由相关班组制定整改或预防措施。在批次尾件需在制件上标明“末件、检验日期、检验员姓名”。当冲压件品质及工艺稳定后,不必全检,转为抽检及线检来保证品质。对于汽车冲压件属于大批量生产,具体抽检频率需根据GB2828-2003国标抽样标准制定。

6 品质改善活动

在品质改善活动中,一直推行“自工序保证”活动,时刻反省質检工序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把质检岗位作为不合格产品产生原因调查的工具,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合格零件的良品条件,将管理的重点由对产品的检查转移为对制造条件的监控,尽可能减少和降低质检的岗位及频率,从而从根本上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良品条件的建立及监控仍无法完全保证不合格品的产生,这时候需要对良品条件的偏差进行分析,这种偏差包括满足良品条件但是零件品质不合格及不满足良品条件但是零件品质合格,进一步对良品条件细化及精准化,进一步的降低维护和生产成本。

依据此逻辑目前在冲压车间品质改善活动主要包含两类,第一类是冲压件品质的提高,第二类是对人为失误造成品质不良产生或品质不良流出的改善。对于冲压的品质改善活动主要使用 “冲压件品质评价表”,评价内容从质量,功能及风险等方面对潜在的品质缺陷进行评价分类分级,制定相关的改善及预防计划,改善工序及工艺薄弱环节,逐渐提高产品工艺能力及冲压件产品质量

对于第一类改善是根据目前冲压件存在的主要品质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对其进行改善。冲压件主要存在的重大品质问题有开裂,暗裂,缺料,少料,起皱及变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冲压品质问题,冲压车间各班组可依据不同的产生特性,制定不同的相关对策,定期召开冲压件品质提升活动,对冲压件进行评价,主要评价的项目有毛刺变化量,板件变薄量,CP/CPK变化影响的开暗裂风险。车间每月对各班组的质量改善提案进行实施,开展,效果确认,避免产生报废及重大品質不良流出,保障冲压件的质量稳步提高。

目前对冲压件的检查大部分依然依靠人工来完成,在较大的人力成本和管理的成本,在检测效率及检出率中很难取得很好的平衡,也制约着冲压件的质量提高,在冲压件的品质管理上,我们应积极的引进新的质量检测技术,比如所说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可以高效的识别处冲压件的品质缺陷,这些缺陷包括:毛刺,缺料,起皱,划痕,压印,开裂等。

对于第二类改善主要是针对由于人员造成的冲压件品质不良或者流出进行改善,通过改善实现在过程失误发生之前加以防止。主要措施是自动作用、报警、标识、分类等,通过改善可以使得作业人员存在一定疏忽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失误,也就是对可能产生的错误失误进行预测、防止。生产班组对线体异常点开展此类改善活动,保证生产线体制作消除影响品质、安全、生产等防错改善,并安排人员对监督防错的有效实施,保证车间指标达成。当员工操作过程中仅凭目视或感觉操作不易判定是否入料到位,或因制件结构不易区分出现放反,品质不易保证,直接导致质量问题发生。如出现上述情况,生产班组应立即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增加模具或者自动化防错装置,避免坯料放不到位或者坯料方向错误。当改善完成后,由技术员及相关部门根据使用效果做出最终评定,验证合格后正式投入使用。将增加的模具防错定位增加到模具点检表中,由操作者每班次生产前对其点检。

7 结语

综上所述,冲压车间的品质管理及冲压件的检测是重要环节,不仅仅是控制各个点的问题,涉及多个重要环节,如:标准作业的制定,检测人员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标准作业,出现品质不良需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才能有效控制零件质量。严格控制冲压件品质的各个环节,才能确保冲压件品质及生产效率稳步提升,但是冲压件的品质管理的目的是冲压各个因素的过程控制得到满足设计和产品要求的合格冲压件,而不是片面的追求冲压件的高质量。

参考文献:

[1]轿车冲压件的质量管理 刘佳秋 张世俊 机械开发

作者:葛纪帅 王垒 李利波

第四篇:学校科研管理与品质提升

价值取向:由发展学校到成就老师

主持人:各位上午好。今天对话的主题是学校科研管理。当前,学校科研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突出的问题是扎实性不足,表面的热闹掩盖了实践盲目和高耗低效的现实。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究竞出在哪里。

张家明:学校科研的确存在形式化倾向,从立项开题起,经历着一个持续降温的过程。过去,人们认为是功利思想作怪,而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科研价值取向偏差。学校科研究竟为了什么?在理论和学术层面早有较为科学、完整和统一的说法,但是具体到实践层面,尤其是体现在学校管理中,却有着N种诠释。例如,为了响应上级管理部门的号召,为了提升学校形象,为了实现学校发展等等。客观而论,这种种的“为了”,都能促进我们对教育科研的重视与投入,但就是很难精进。不是研究路径不明。就是过程飘浮,因此导致张会长所说的“实践盲目和高耗低效”。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认识和实践上匡正学校科研的价值取向,强化“教师是科研实践的主体,科研受益的主体”的意识。只有确立了教师的主体意识,才能从教师的角度和教师的利益出发去规划、管理和实施教育科研,追求科研实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远一点说,杜郎口中学这所曾被纳入撤并计划的薄弱学校在短短几年内一跃而成为全国名校,就在于从教师发展出发,针对教师一时无法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的困惑,开展了“10+35”的课堂模式改革。以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转变带来令人惊异的课堂变化和效益提升。从近一点看,成都市双林小学创办不久,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多、教学经验缺乏现状,确定了“缩短青年教师成长期的研究”的教育科研课题,通过创设良好的育师环境,优化育师过程,一大批青年教师茁壮成长。促进了学校快速发展,短时期内成为了成都市窗口示范学校。再从我所在的龙潭小学来说,前身是乡中心小学,在区域内属于薄弱学校,几年前,通过开展顺应教师需求。适应教师发展的学校科研,学校因教师发展而发展,办学目标考核也从合格到表扬、表彰。社会认可度大幅度提高。

李强:按行政管理的思维,将学校科研的价值取向定位于学校品牌打造、形象树立和学校发展,在逻辑上没有问题。但是,过分强调学校利益而忽视对教师个体的职业体验和生命感受,极易使教育科研走向形式化和功利化。因此,学校科研在意义确认和目标追求中,应将重心由发展学校下移至成就教师。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大教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我们需要借助教育科研,增强教师应对挑战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在教师的自我更新与发展中实现学校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曾经有人说“科研兴校”的口号应变为“科研兴师”,我赞同这种提法,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管理思维,不少校长恐怕一时还难以转过这个弯。

黄敏洁:学校科研管理思维的确应该转这个弯。只有教师“发才致富”,学校才能发展升位。所谓发“才”,是拥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智慧,“致富”,是指精神富有,心灵充实,有着良好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而在当前,精神富有,心灵充实的教师少之又少。不知从何时起,教师的工作逐渐沦为标准化、作坊式的劳作,整天沉溺于课本、备课本、作业本和繁杂的事务之中,难以自拔。尤其是面对考试评价的压力,教师的职业感受可用苦、累、烦三个字来概括。这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但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发现有的教师自我感觉良好。他们精神振作,勤于思考,富于创造,面对工作的负担,充满抗压的弹性与活力。这是因为什么?是因为研究。无论是自主研究,或者是学校科研,只要他们是真实地投入了,就会进入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就会在问题的发现、思考与解决中增强创造的能量,产生创造的智慧,收获创造的成果。研究,是消减职业倦怠的强心剂,能使教师每天都有新思考、新发现、新收获,每天都充满创造的信心和成功的希望。

张家明:黄校长关于教师“发才致富”,学校发展升位的观点,是学校科研价值取向的朴素表达,也是对于学校科研本质的再认识。过去,学校在做科研时喜欢很“现实”地思考科研的投入与产出问题,尤其是很关注科研对于树立学校形象和扩大社会影响到底能产生什么积极的作用。如果,我们形成了“教师第一”的意识,这个问题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

胡燕:刚才张校长提到科研成本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我认为做科研实际上无法具体考量科研的产出效益。我在与长虹集团赵总交流时,他说长虹集团投入的研究经费很多,而回报情况无法计算,但是无疑对于技术的创新、产品的更新和企业的发展帮助很大。学校科研的投入,更是如此,虽然无法具体地评估效益,但一定会对教师和学校发展产生影响。所以,我们不必太计较投入与产出之比。只要有真投入就有真产出,有大投入就有大产出。一些原来办学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学校,在后来通过科研发展得很好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黄润清:学校科研价值取向的重心由发展学校向成就教师转移,是对教师生命的尊重和关怀,能改善教师生存状态。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的一位体育老师精神压力很大,原因是他感到自己的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成绩虽然不错,但是与其他老师相比,感觉自己还缺了些什么,有相形见拙的自卑感。后来学校行政通过与他交流,这位老师意识到自己只是埋头做事,缺乏研究和自主创造的精神,不像有些老师那样成功的体验多。对此,学校也引导他进行小课题研究,以此唤起其进取精神,激活其创造潜能,并丰富其职业体验。现在,这位老师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

主持人:学校科研为什么?大家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教师这一研究主体与受益主体,并迭成基本共识:学校科研首先是引导教师过一种研究的生活,在自我超越、自主创造和专业发展中增强人生的价值体验。这种由关注概念的“校”转向关注具体的“人”,是学校科研价值取向的明智调控。在教师自主创造实践精神萎靡,研究“闲情逸致”稀缺的今天,以研究的力量振作精神,以智慧的甘露滋润心灵,这无疑是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强力救赎。教师生存状态、职业状态的改善、必将引来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连锁反应。如果,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教师能通过科研扬眉吐气,还愁学校不能飞黄腾达?

品质追求:由规范管理到引领管理

主持人:请大家围绕科研管理的职能优化与效率追求谈管理的理念,管理的策略,管理的经验。

李强:管理的理念、策略、经验,这三个方面连起来是“一条龙”。理念是龙头,策略是龙身,经验是龙尾,三个方面处理好了,学校科研这条龙就能腾飞起来。作为龙头的科研管理理念是什么?我认为是“引领”而不是“规范”。过去,为了科研出成绩、挣面子,用各种规章条款督促教师尽力、尽心做科研,结果如何?答案是教师只有行动而无心动。受人诟病的“假

科研”就产生于应付式地做科研和评奖攻关。所以,假科研是被逼出来的。不幸的是,做假科研有时还真的能拿奖。这不值得羡慕,但却让人郁闷。科研管理的正道当是:告别规范管理,强化引领管理,杜绝虚假科研,追求真实效益。换句话说,引领才是真管理。

胡燕:科研的有序开展,需要增强规范意识,但是规范应当有一个正确的着力点。如果规范仅仅是为了按计划出一些表面的成果,这种规范当然会导致形式化,当然会束缚手脚,当然会让假科研钻空子。因此,我们的规范应当着力于遵从规律、适应校情的制度建设和操作实践的引导,也就是刚才李校长所提出的“引领”。“引领”这个提法好,合理的规范也体现在有效的引领之中,带来研究过程的扎实性,研究行为的真实性。“引领”的理念可以使科研管理站在一个制高点上,获得前瞻性管理的主动权。

主持人:去假科研倾向。树真科研正气,需要以引领的理念调整管理思维、管理制度和管理策略。我们心目中的真科研是什么面貌?

李强:是否真科研,可从五个维度考量:第一是否有真问题,所研究的内容是否具有实践改进与优化的针对性:第二是否有真投入,教师是否能做、愿做和想做;第三是否有真过程,研究是否密切联系实践现实,有扎实的研究行为;第四是否有真效果,通过研究是否有效地改变、改善和优化实践,是否对教师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五是否有真经验,研究所形成的基本经验是否体现教育的本质规律,是否具有普适性或启迪性。

张家明:李强校长所谈真科研的五条标准也可以说是常识和常理,学校需要的就是这种守持常识和常理的真科研。真科研是对教师日常教学有用的科研,既有理性的含金量,又有实践的高效益。理性的含金量不是指理论建树,而是指思维的品质。思维品质的提升只有通过扎扎实实地“做”科研。作为管理者,我们应爱憎分明,尊重“做”科研,厌恶“写”科研。这样的话,科研管理才能底气十足。名利双收。洋思中学就是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研究中做出了奇迹,创造了辉煌。

主持人:站在学校管理的角度,我们怎样让广大教师心甘情愿、求真务实、任劳任怨地做科研?

李强:还是需要回到引领式管理的活题。学校科研管理因情况不同策略不同,但是在管理的内容上基本一致,例如研究选题、研究实践、研究评价。学校都应当发挥引领的作用,使教师的研究既符合规律又贴近实际,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首先说选题。选题最能体现学校管理引领的智慧。过去有些学校的课题做不下去,除了方法问题。更主要的在于选题不切合学校实际。要让教师对科研感兴趣,课题的选择应考虑可行性。如果学校研究条件,教师研究能力有限,选择课题最好是“抓小放大”,市级以上的大课题不宜多,一个就行。多了就没有精力和时间研究,而且增加教师负担。引导教师结合工作开展“草根式”的小课题研究,能降低研究的门槛,让教师对科研产生兴趣和信心。因此在一个阶段内。可集中一定的力量,解决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的问题,待教师积累经验,增强能力后,再“由小到大”,开展具有一定难度的大课题研究。

曾容:关于学校科研课题到底选大还是选小,不可一概而论。课题做大做小需分情况,分阶段。对于一所刚组建的和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学校来说,根据需要,集全校之力做全员参与的大课题,可较好地营造研究氛围,创建研究文化,促进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同感,增强学校发展的向心力。同时可促进整个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办学思路的明晰。而在深入发展阶段,就需要做贴近教师需求和针对实践难点问题解决的专项性中、小课题。如东风路小学,做的关注后进生、学困生发展的小课题,效果就很好。

蒲春燕:李强校长谈到研究选题抓小放大、由小到大。我认为还可以抓小保大,使大课题做得更实在。我们学校承担的市级课题“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策略研究”看来很大,为了避免大而空,我们引导语文、数学、艺体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各自寻找研究的切入点,把大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课题——基于教材结构的整体性教学、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渗透的教学、基于审美体验的鉴赏性教学。在研究中基于教学实践。以生动实际的课例研究支撑小课题研究,确保研究的实效性。有了明确的研究主题,就克服了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问题为核心的课例研究。使大课题的研究有血有肉。

黄润清: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以开阔的心胸容纳研究内容的多元价值取向,在选题上要弱化行政意志和功利意识。比如,不能认为只有大课题才能出彩而忽略小课题或微型课题,也不能因为小课题、微型课题容易实施而忽视大课题。课题选择需要因校而异,因人而异。有的课题对他人没多少价值,但对这个人的发展有价值,有的课题在一方面作用不大,而对另一方面有作用。所以,课题是否有价值,要看实践的需要。实践的需要是检验课题价值的重要标准。

张友红:关于研究选题,除了基于学校和教师自身实际。还要跟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有利于教育实践的创新,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生命力。选题还应考虑是否能增强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竞争力。日本“佳能”与“尼康”,就是在相互竞争中实现技术的创新。其途径这就是对产品实用性改进、优化的研究。产品适用性强,有独到优势,就受欢迎,就会赢得市场。学校科研的选题,既有实用性,又有前瞻性,研究才不至于局限在一个低层次,才会体现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另外,课题尽可能满足更多教师的需求,调动教师全员参与,只有让更多教师参与进来,行动起来,才能促进教师群体的发展。我们学校推行特色教师行动研究计划,就是让更多教师动起来,边做边学习,不搞标准化,不搞”高大全“,尊重差异性发展。

胡燕:从前面大家的交流看,研究选题看重的是价值,课题的大小与价值没有直接关系,只要适应教育的共性要求和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都值得研究。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教育科研的根基,是教育科研力之源泉,我们在研究选题时应自下而上,民主协商,以师为本,使教师亲近并走进教育科研。

主持人:刚才,各位就研究选题作了辩证性思考,交流了选题的策略,尤其是胡燕主任关于选题要满足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的观点,能启发我们对研究选题做出价值论证。如何使科研在做的过程中增强扎实性?请各位就此谈看法,亮观点。

李强:教师对科研的投入情态直接影响到研究的扎实性。而投入情态与研究意识相关。具有研究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行为的教师很少,更多的是在研究制度、研究活动规范以及评价手段驱动下的被动服从和执行。学校科研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唤醒教师主动研究的意识,使教师通过研究热身,尝到研究的甜头,从而由被隐效,即不像实践改变和行为变化那样可观可测,但可通过师生的精神状态而感知科研效应可持续的“再生性”。一句话,优品质的科研能深深嵌入到学科实践和教师的心灵中,既显而易见地改变实践,又潜

移默化地塑造理性人格。所以,我认为优品质科研首先必须扎牢根基。这个根基是什么?上个月,我到知名的上海建平实验小学,校长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学校不要太热衷于搞科研,科研是研究者和专门人士搞的,你把校本教研搞好了,效果就出来了。他们的教研很实在,通常是专家名师与教师面对面进行研究,效果很好。从他们说的与做的看,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反对做科研,相反。是想通过做好校本教研扎实科研的基础,营造科研的土壤。如果连日常教研都没做扎实,何谈科研的优品质?所以,追求优品质的科研,我认为应当以科研的意识做好教研,以教研的意识做好科研,而不是只想到拉科研的大旗显示雄心壮志。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学校科研管理中十分强调增强三种“力”。第一是增强日常研究的实践促进力。科研的品质在于不仅要有科研的含金量。更需要真实地改变和改善实践,因此管理需要在促进实践上下功夫。第二是增强管理者的科研引导力。校长的科研引导力决定科研的品质。校长的引领力不仅仅是体现在管理的创新上,更重要的是为教师研究的智慧提升做好服务工作,一定要重视理论的作用,重视专家的作用,为专家与教师直接对话搭好桥,铺好路。重庆有所小学的教育科研搞得很好,教师发展很快,就在于西师的专家教授经常一对一地指导和帮助教师。对此我们很羡幕,希望能有一个“中介”,为学校、教师与专家的联系沟通搭起一座桥梁,这样就能少走弯路。第三是增强教育科研的培训力。学校应统筹安排,对教师进行切实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认识,并使其掌握科研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刘艳:增强“三力”的提法对追求优品质科研很有启发性。尤其是科研培训力至关重要,但是过去难以落到实处,所培训的内容理论性太强,有的内容又和老师们关注的问题不同步,教师的接受效果自然不好。基于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研究进程需求与教师的研究能力同步提升的培训策略。比如,在科研组长确定之初,主要进行的是科研课题的常识性培训和科研管理的技能培训。主题有:科研组长如何进行小组管理、课题方案的撰写方法等等。当课题进入实施阶段时,我们又对科研骨干进行针对性培训,培训的内容有“课题各阶段应该做的具体工作”,“怎么修改课题方案”,“如何梳理科研成果”等等。使科研骨干的能力提高和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同步进行,将空洞抽象的说教式培训变为实践操作性针对性培训,这样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赖含梅:我同意刚才赖敏校长的观点,优品质的科研要有优品质的教研为基础,连大众化的日常教研都搞不好。何谈优品质的科研?追求优品质的科研难度更大,因此鉴于教师能力的差异性,学校科研不一定要兴师动众,人人参与,但至少应考虑构建科研的核心队伍,让那些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力求进取并耐得住寂寞的教师率先参与。这样可以集中优势做科研。待科研做得较为成熟时。做得有声有色之后,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教师卷入。

胡燕:关于学校科研究竟是教师多数参与或少数参与的问题,这要看实际情况。当然,参与教育科研的越多,越好。但是需要分层次,例如,对于优秀骨干教师,可让他们做一些具有前瞻性或创新性的课题,而对于一般教师,可以做一些基础性、提升性的课题。尊重层次差异性,能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因此,学校科研有必要建立一种多元化期待的意识,做科研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就是面向教师全体,关注教师“每一个”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全员发展是优品质科研的显著特征。

任硕:学校科研是由若干个体参与的集体研究行为,是教师共同发展的平台,其品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合作的效度。在教师合作的状态下开放研究的渠道,流通研究的信息。分享研究的经验,能有效提升科研品质。我们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优势互补。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将艺术学科教师和刚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数学、信息技术的老师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共同研究。结果,习惯于感性思维的艺术学科老师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位音乐老师说:在一开始时真还觉得自己思考问题比他们更实在,但是当讨论到一个具体问题时,其中两位大学生的理性思维特强,他们一边听。一边通过画表格的方式,形成了对问题的本质性认识和理解。我这才发现,虽然这些新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但是在思考的能力与水平上却有他们的优势。通过这件事,我们更重视对教师理性思维的历练。我们搞了一个活动,要求教师在暑假时对本班学生的身心特点,身体发育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形成基本认识,于开学时向家长讲,结果引起家长的兴趣,获得家长的认可。这就是前面李强校长提到的向家长进行专业化的表达。

陈军:刚才有校长谈到,学校科研的品质提升,取决于学校科研管理的引导力。我同意这个观点。引导力取决于校长的科研观,有什么样的科研观,就有什么样的引导力,有什么样的引导力,就有什么样的科研品质。科研观来源于对学校科研的价值定位,科研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成绩,一是成长。两者齐备最理想,但如果不能做到两全,最好将重心摆在人的成长上。比如刚才提到的上海建平小学,他们就很关注教师在日常教研中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教师专业水平与思维品质的同步提升。他们在表面上是将科研与教研分离开来,而我认为两者具有密切的相关度。实质上科研的格局就是一个有深度的教研。这样理解,我们对学校科研形态和价值的定位就会发生变化,就会追求一种日常性、生态性的有肌理与有质感的学校科研。

效益考量:由标识成果到实践成果

主持人:做真科研,求优品质,是基于对科研高效益的期待。怎样考量学校科研的效益?最核心的效益观察点是什么?深究这个问题,有助于聚焦学校科研的着力点。

黄敏洁:做科研付出很多,都希望有效益,都希望有利可图,包括希望获得奖励之类的标识性成果。但是客观而论,课题获奖风毛麟角,我们大可不必全力以赴去挤这个独木桥,大可不必为没挤过独木桥而懊丧,应在实践的变化与优化中寻求内心的踏实感。教师的变化是考量科研效益的核心指标。教师的发展。教师专业和精神层面的“发才致富”,生命的良好状态,是学校科研的出发点与归宿。以这样的认识评价科研效益,我们的效益追求才会有生根之处,才会实实在在。

但是,作为“人”的发展,其精神历练与智慧增长是渐进性的,甚至是隐性的过程,很难以标准化的评价方式找证据。但这些变化并不是不可感知,关键的问题是需要我们转换观测思维,做有心人,从教师教学实践中的言谈、行为方式和工作效果中去捕捉科研带给教师的微妙变化。例如看教师是否对教育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对教学问题是否有改进的行为,这种改进是否产生一些效果,教师是否通过对教育教学事件和现象的梳理、分析、判断,形成个性化的思考或思想。当然,教师的研究文章也能反映出研究的效果,但我们还是要对这种评价方式有所节制,要重

点关注教师的发展和受益情况。

任硕:教师的受益状况通过精神状态、心智变化、实践效果等方面综合反映。具体说来看是否实现了三个转变。第一,教师是否由研究的尝试者向“发烧友”转变。我用数码相机给女儿拍照片,发现效果比起好的摄影作品还有很大差距,我就研究技术,学习艺术表现方法,越做越起劲,几乎成为摄影的发烧友,结果效果就是不一样。教师做科研有了这种精神就不用担心效果。第二是否由务实的行动者向理性的思考者转变。很多教师能够进行有效的实践性活动,并谈出具体的做法,但却很难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现象或事件及其经验进行理性分析与阐述,更难通过事物的“抽象”形成言简意赅的鲜明观点或思想。而有效的科研一定会使教师在思维品质和思维表达力方面所有提升。第三是否由教育的执行者向创造者转变。这是科研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扎实的研究和实践,形成研究的智慧与能力,才能以创造性的思维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获得更大的成功。做到以上三点,教师的自主、自信、成功和职业幸福体验也就在其中。

蒲春燕:考量与评价学校科研的效益不忽略科研理论成果和物化成果,但更应看重教师的变化。我们学校是2004年由两校合并在一起的,教师素质差异较大,部分教师过早地出现职业倦怠,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内趋力,且团结协作与共同进取的意识薄弱。我们通过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研究,改善了教师精神面貌,增强了其职业进取意识。尤其是在教学研究的情境中置入教师互评,促进了教师真诚合作、共同提升。比如以往教研组的课例研究活动。要么沉默无言,要么言必赞赏,没有个性化的思维参与。现在,每一位老师都具有了以评价帮助同伴发展的意识,坦诚而有主见地指出教学的问题所在,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而授课教师也能够坦然且乐意地接受意见,因此教学实践的改进与优化显而易见。

黄润清:研究带给教师的变化与发展因人而异,表现多样。我校有一位老师,当一位专家听他的课,发现连学困生的发言都声音宏亮,充满信心,便大加赞赏。原来,这位老师正在进行学困生学习的研究。我校有一位数学老师,可以说她对研究和研究的表达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或者说成为了研究的“发烧友”。她每期写三万多字的“博客”,内容都是关于“CEo”(首席执行官)制度在合作学习中的运用探索。她的研究显著地提升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主持人:今天。各位校长就学校科研的价值取向。学校科研的过程管理和效益考量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达成了三点共识:教师才是真主体,引领才是真管理,变化才是真效益。在座校长大多数是从研究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因此能够站在研究主体——教师的角度深层次地思考学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希望大家以后进一步加强教师在科研中成功发展的案例研究,从中提炼出更多的管理经验,使我们更加内行地管理学校科研,切实地追求科研优品质。

作者:本刊编辑部

第五篇:优化班级管理,提高育人品质

摘 要:本文基于分析优化班级管理的方法,谈一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的管理经验。首先分析当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主要表现在:管理理念相对滞后、忽略家校的合作、缺乏班级管理制度。其次阐述班主任有效管理的有效策略:通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班级管理的方式,设计多样化班级活动,来优化与改进班级管理现状,以此来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与育人品质,实现对学生润物无声的教育,督促学生的成长与前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班级管理 育人品质 管理经验 班主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9.054

班级管理是辅助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的方式。可以说,良好的班级氛围与班集体,更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与生活态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此时班主任对学生开展高效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育人的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一、当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现状

1.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在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之中,不难发现很多班主任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究其原因在于班主任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加之自身的素质及管理能力的欠缺,影响了班级管理的质量与效果。通常情况下,班主任都是沿用多年的管理方式与经驗,有自己固定的一套管理体系,没有完全紧跟时代的步伐,加之部分教师为非教育专业出身,本身就缺乏一定的班级管理知识与技能。

2.忽略家校的合作

可以说,沟通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重要桥梁,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之中,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却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班主任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不愿在私下与家长进行联系,无法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表现,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班级管理的全面性与实效性。因为大多数班主任会认为自身的职责,就是在校管理好班级与学生,而学生的校外生活与自己无关,所以没有为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与家长沟通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或不良行为。

3.缺乏班级管理制度

一个班级的管理,与具体班规班纪联系紧密。但是很多班级之中,都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有些班级,规范执行并不到位,导致学生在班级中的违纪行为频繁出现,而影响到了整体班风。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管理者,其自的素质与工作能力,能够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的质量。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之中,班主任想要提升育人的品质与效果,做好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就要加强对自身的建设,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首先,班主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能够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以此来充实与丰富自我,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与落后的教育理念斗争,从而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思想。

同时,班主任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只有具备丰富的学识,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并且在学生心中建立榜样的形象,获得学生的爱戴与尊敬。尤其是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之下,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十分广泛,这对班主任的知识储备、教学水平及专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班主任作为小学生的模仿对象,自身的一言一行、思想道德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向与内容,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之中,要以身作则,以此来为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确保班级管理的效果与育人品质的全面提升。

2.创新班级管理的方式

班主任需要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加强班级管理方式的优化与创新,以此来增强班级管理的水平与质量。由于每一个班集体,都是几十名学生组成,其家庭环境、生活背景及性格特征迥异,每一位学生都有鲜明的特点,而正是这些不同,才增添了班级生活的多样性、趣味性。但是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若按照以往的“一刀切”管理方式,势必会影响管理的效果。在现代化的教育发展下,班主任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能够采用分层管理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与之相应的管理方法。

比如,班级上的一些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其内心相对敏感且脆弱,尤其周围人的异样目光更容易让他们受到伤害。针对这部分的学生,班主任就需要加强关注,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与呵护,与学生私下展开积极的交流,尝试以学生的朋友身份走进其内心,为学生进行心理的安抚与疏导,并与学生的家长多沟通,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

3.设计多样化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因此,在实际班级管理之中,班主任要为学生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班级活动,比如主题班会、节日文艺演出、各种的竞赛活动,等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来激发学生的合作、表达与展示的欲望,以此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而班主任可以作为教练,班级干部作为领队,安排学生进行节目的排练,促使学生呈现出更加完美的节目,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这样做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班主任在潜移默化之中的教育与思想引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班级管理的实效性。

例如,班主任开展“尊老爱幼”的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谈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关心长辈,使学生意识到在乘坐公交车时,遇到老人要主动让座;对待比自己小的小朋友要谦让,家里来小客人,要学会将自己的玩具与其分享,等等。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演绎与体验,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与小主人,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开展活动有利于升华学生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品德与行为修养,以此来彰显出学生的特长,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能力、品行的良好发展。

4.及时沟通实现家校互动

小学班主任还要及时保持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因此,教师常进行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时,还要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实际情况。因为很多家长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又或者是自身缺乏一定的教育经验,导致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进而为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班主任作为每个学生的“二家长”当学生在学校出现异常行为时,就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互相交流教育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让孩子能够获取正确的学校与家庭教育。

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组建一个班级委员会,家长轮流成为委员会代表,每次保证家长代表人数在5人左右,要求其积极加入班级事务管理中,并主动辅助教师完成大型班级活动。身为代表的家长要主动与其他家长沟通,收集家长们的意见并反馈给教师。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积极鼓励家长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主动融入课堂,为学生带来一堂精彩的活动课。班级委员会的建立不仅体现了班级管理中家长的价值,还可以强化家长与班主任之间的互动。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承担着班级的管理工作,肩负着教化育人的职责。因此,班主任要加强对班级管理的优化与改进,对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加以摒弃,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来充实自我,逐渐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与育人水平,以此来增强班级管理的育人品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新萍《以生为本 优化管理——谈农村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新课程(教研版)》2020年第4期。

[2] 武毅欣《提升育人品质,优化小学班级管理方法经验探讨》,《家长》2019年第29期。

[3] 查仙福《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沟通艺术探究》,《国际教育论坛》2020年第6期。

[4] 温玉兰《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之我见》,《成长》2020年第5期。

(廖丽华,1975年生,女,汉族,广东南海人,大学本科,小学数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实践,主要从事小学班主任管理、学科德育渗透、小学数学教学、年级组长等工作)

作者:廖丽华

上一篇:农业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律师事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