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有效培养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1 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 阅读自学”等教育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新课程标准下, 数学教学过程将是老师和学生双方以数学教材为媒介, 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的认识与发展相互统一的教学活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教学民主,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合作氛围, 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2 数学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沟通的载体, 数学学习活动是数学思维活动,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因此, 掌握好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之一。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数学语言的不断内化和形成的过程。学生灵活而准确的掌握了数学语言, 就相当于掌握了数学思维、数学表达、数学交流等活动的工具。数学作为一种语言, 已经不只是用来描述自然科学也成为描述社会科学、管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语言工具。掌握数学语言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逻辑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能力, 所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对思维品质的形成的重要作用。严谨准确的数学语言是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及周密性的好方法。由此可知, 数学语言的水平高低还反映着一个学生数学素质和能力的高低。

2 学习方式有效途径

2.1 阅读

阅读对于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往往习惯于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弄碎了给学生, 从学生的耳朵灌进去, 忽视了学生自己的阅读。现在的新课程标准教育提倡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提倡终身学习目标。培养学生阅读, 首先要阅读教材。可以由浅入深, 先带着问题去读书, 通过回答问题从而掌握知识点;随着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先独立思考教材中的问题, 再总结归纳知识点,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在掌握了以上的阅读能力以后结合教材内容和特点, 查找有关的数学史实、数学名人、数学书刊以及数学趣味题等课外读物,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阅读理解,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2 质疑

俗语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老师要懂得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 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类比、猜想, 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学生在体会到提出的问题得到解答并被肯定的快乐后, 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增加积极性, 并会努力提出问题大胆去解决。

2.3 探索与实践

有效地学习数学的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或者模仿。因此,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有关知识的观察实验和猜测联想, 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方便学生制定有效地学习策略。

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 也应用于生活。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应力求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 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以及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促使学生逐渐养成数学的应用意识,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教学情境的创设

3.1 设计问题情境

设计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兴趣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等具体事物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也是克服困难, 饱含激情和希望的推动学习增加积极性的内部动力。比如, 先讲数学家泰勒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测量金字塔高度的小故事, 同时告诉学生, 学懂相似三角形的一系列性质后, 你也可以测量出这个城市最高的建筑物的高度。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兴趣, 这时可以抓住他们的兴奋点, 及时顺势引导他们到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课程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和素材, 讲课的时候灵活运用, 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3.2 创设发现情境

创设发现情境,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习惯。数学源于真实的生活, 源于对身边事物的缜密观察和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课本上的书面知识, 还要让学生从书面到生活,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规律。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这样从观察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新的道理和方法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都在提高, 都有强烈的参与欲和求知欲。这样的课堂就会轻松活跃的多, 学生也会上的轻松。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需的数学知识, 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学到更多的东西, 积极参与探索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提升学生自身发现真理的能力。

3.3 创新思路情境

创新思路情境, 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发散性思维。所谓创新思路, 其实就是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 抛开平时的思维习惯, 使思维过程不被常规束缚。进而能从问题的根本上去探索发现其共性及异性, 寻求变化、角度、层次的延伸和拓展。所谓创新思维, 是指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不仅可以揭露事物的客观本质以及内在联系, 也可以产生许多独特而新奇的想法, 从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数学学习的目的在于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因此, 通过创新思维的锻炼, 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条件下, 还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学生探索发现互相交流的过程中, 增强思路的清晰度, 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散能力。

4 结语

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的目的还在于培养其各种思维能力及应用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有效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新课程标准力求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以求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

摘要:社会信息化的加进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对新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根据新课程要求, 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从生活特性进行教学, 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思维,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少华.试说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科学论坛, 2005 (6) .

[2] 夏国良.关于数学创新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数学月刊, 2007 (10) .

[3] 刘伟东.浅谈有效性教学下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4) .

[4] 何叶青.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 2009 (1) .

[5] 陆汉俊.浅论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重要性[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3) .

上一篇: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下一篇:浅议家校配合共促后进生的预防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