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教案

2022-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认识周长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认识周长教案

关于语文教案设计的几点认识

题记:2004年9月27日至11月7日,我随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001级的同学们在湖南攸县二中参加语文教学实习。实习归来,多喜悦,亦多感慨。将近四十天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使我获得了许多关于语文教学的规律性的东西,也使我加深了对语文教学实践的许多感性认识。这些认识,有些也许能够反映语文教学的某些规律,有些则可能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有些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荒谬的。但我还是愿意在这里将它们提出来,目的是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正,更重要地还在于期望引发出对语文教育更为广泛的思考、讨论、争鸣与探索,以引起大家对语文教育的共同关注。

语文教学实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既体现在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体现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语文教学现象细心体会、认真总结以及获得对语文教学感性认识上面;既体现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体现在对语文课堂教学所做的准备性工作上。这些准备工作,包括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了解与钻研,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以及教案的设计与撰写等工作。而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又首推教案的设计。教案设计是教师在上课之前,依据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以及其他教学情况,对教学材料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将处理的结果以系统化、结构化的书面形式表述出来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所做的预期设想与规划。教案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准备和前提,教案设计的合理与否、优劣与否往往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这对于初上讲台的实习老师和新教师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案的设计是语文教学实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实习生上好语文课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遗憾的是,我们在语文教学实习中发现,许多实习生在上课前并没有对教案进行认真的考虑与精心的设计,甚至出现了有实习生没有准备教案就匆匆走上讲台讲课的情况,这是一种极不严肃、极不认真的态度,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既然教案设计是所有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必备功课,那么,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习中,就必须把实习生的教案设计当作一项紧迫和首要的任务来抓,具体的做法就是在试教之前以及正式进入实习学校上台讲课之前,要求实习生精心设计,写出详实完备的教案,并加以严格的督促、检查与指导,以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是对实习生课堂教学准备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案设计中,通过对成功的课堂教学的观察以及自己获得的感性经验,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案设计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我们的语文教材主要是由一篇篇的课文组成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讲解一篇篇的课文来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及素养的。而这一篇篇的课文则又恰如人面、各各不同,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色与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每篇课文的特色,把它作为自己设计教案的突破口,从而把握这篇课文教学的精髓和实质。具体地说,就是要在课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篇章结构、难易程度等方面下工夫。比如,在教《荷塘月色》时,由于这篇课文的结构比较清晰,学生对文章层次的把握比较容易,而比较难于理解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所以许多实习老师在把握了课文的这一特点之后,抓住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以及作者感情脉络的理顺来设计教案和展开教学,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又由于这篇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写得优美别致,体现了本文的语言特色,于是许多实习老师又抓住这一部分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重点的言语教学,让学生领会到了朱自清高超的语言艺术,使他们受到了语言的熏陶和思想的感染。这就是教案设计者在深刻的把握了课文特点的情况下所收到的实际效用。又如,同为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思想感情的脉络不如《荷塘月色》那么清晰,景物描写也不如《荷塘月色》那么集中,结构也比较松散,所以,我们主张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比较松散的形式对课文进行逐段的分析和感悟,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最终获得对课文的综合鉴赏和品味。而对于《我与地坛》,有的实习老师则结合作者的生平与课文哲理性比较深厚的特点,与学生展开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问题的讨论与思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些都是依据课文特点做出的理想的教案设计。

二是体现授课者本人的个性特点与风格。魏书生老师说,语文教学要根据个人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如果你口才很好,那么你尽可以发挥你的特长,在教学设计时,多安排讲述性的内容。如果你擅长书法,那么你尽可以利用你漂亮的粉笔字、设计好板书,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与熏陶。如果你会唱歌,那么你也可以以你动听的歌声来打动每一位学生……总之,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将自己的个性特长与教案设计结合起来,并以此展开教学,就有可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不存在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教案设计模式,懂得充分利用自己的个性特长来设计教案的老师是会领略到教学成功的喜悦的。事实上,许多实习老师在实习时就善于根据自己的个性与特点来设计教案,初步摸索到了把个性与教学结合起来的教案设计规律,也享受到了这种成功的喜悦。如有的实习老师在上课前采用让学生猜手势意义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此组织教学,就体现了授课者本人的风格;有的实习老师别出心裁地在教学过程中摆出糖果等奖品,以此激励学生思考和回答,也体现出他鲜明的个性特色;有的实习老师语气亲切,注重学生自我感受的抒发,于是她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的时候,就设计了让学生谈谈他们自己心中的“空中楼阁”的环节,这又体现了她教案设计的个性化。这些实习老师在他们的教案设计中,注入了他们的个性化因素,注重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匠心独运的开展教学,避免了千人一式的呆板面孔,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相信他们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保持自己的这种独特风格,为语文教学留下一串鲜活的足迹,从而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三是在课文内容的教学化上下功夫。所谓课文内容的教学化,是指授课者在准备教案时,根据对学生具体实际及教学目标的要求,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加工与重组,将自己的正确的理解融入到教案的设计之中,使之适合于教学的过程。课文内容的教学化体现在教案中,就是对教学具体情境中要呈现的教学内容的预期设想,是正式上课施教的一种准备状态。这一过程在教案设计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怎样将作为原生态的课文内容转化成适合教学的教学材料的问题,因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也直接关系到整堂课教学的成败。实习老师作为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他们在如何将原生态的课文内容转化成能真正体现教学价值的教学材料方面,比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师存在更多的困难,他们对课文的加工处理比专家教师也存在更多的盲目性和误区。如何在语文教学实习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正确地理解以及认真地分析与思考,从而设计出理想的教案,对于实习老师来说,有着重要而紧迫的意义。积极引导实习老师从教学价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设计出具有教学含量的语文教案,是促使语文实习老师迅速成长的一条必由之路。

对课文内容进行具有教学价值的教学化处理是语文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遗憾的是,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实习老师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以及对作为教学材料的来源的课文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不够透彻,对依据课文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性质也不甚了然,在设计教案时,要么是把和课文内容与教学目标无关的、由来不明和想当然的知识设计成教学内容,要么是将没有经过咀嚼思考的教学参考资料的内容照搬进自己的教案,因而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啼笑皆非的现象。例如,一位实习老师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在教到“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这个教学内容时,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说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呢?”本来这里可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小屋灵巧活泼的特点,从而增加他们对空中楼阁及作者寄予其中的生活理想的理解和感悟,可是,这位实习老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处理、阐释和发挥,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令人大失所望:“因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仅用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就将蕴蓄着丰富内涵、具有教学价值的课文内容忽略过去,这能让学生明白吗?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吗?很显然,这位实习老师在设计教案时,既没有真正理解和钻研课文内容的实质,也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领会和把握,更没有“运用脑髓”,好好想想该怎样使学生恰当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是在照搬和“全盘吸收”教参中关于修辞手法的介绍,因而出现了这种使人不知其所云的现象。在语文教学实习中,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有许多实习老师对课文内容缺乏冷静的思考和独特的处理,而把课本上的内容和教参上的内容原封不动的照搬进自己的教案。有些实习老师甚至还把自己一些来路不明的、连自己也弄不明白的、想当然的对课文内容的不恰当的理解设计进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极力宣扬,以各种随意的方式去误人子弟。这种“教教材”、“教教参”以及随意地教什么的情况在语文教学中很普遍,而在实习老师的教学中则更为常见。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造成了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同时也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及语文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包括实习老师)的成长。这种不良倾向必须在语文教案设计中给予足够的注意并纠正过来。

以上就是我在语文教学实习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点滴感受,而这又是对众多实习老师在语文教学实习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第一手经验材料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他们对教案设计完美化、个性化的追求,是他们语文教学智慧的结晶。当然,关于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案设计的经验总结还远远不止这些,它还有许多更为一般而又复杂的话题,比如对课文熟练程度的“懂”、“透”、“化”等问题,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但我相信,只要大家怀着一颗热情而执着的心去对待语文教学实习中的诸多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与实习工作就有可能取得质的飞跃。

我期待着得到大家的回应与争鸣。

(黄强军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作者:黄强军

第2篇:义和团运动时期山东督抚对教案认识态度的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义和团运动时期,山东三任督抚基于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基础对教案产生了不甚相同的认识和态度。对于教案起因,三位督抚都认为基督教的扩张是教案的直接原因;同时,毓贤和袁世凯又认为部分官员的不作为是诱发教案的重要原因。最后,袁世凯明确指出了列强和基督教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案的处理,张汝梅曲意弥缝,以和为主;毓贤和袁世凯皆主张持平办案。他们对义和团的剿抚之策,也影响了山东教案的产生。

关键词: 义和团运动山东督抚 教案

山东是近代教案的多发省份,教案数量居于全国首位,[1](P247)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根据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状态,本文以1898年10月赵三多起义作为义和团运动的开端,以1901年9月《辛丑条约》的签订作为义和团运动的终结。 该地民教冲突异常激烈,教案频发不已。此间,共有三位督抚在山东任职,即张汝梅、毓贤、袁世凯。作为山东省级行政首脑,他们对教案的不同认识,必然左右着其处理教案的方式、策略,影响着教案的发展趋向。从个案研究来看,学界对张汝梅论述较少,对毓贤与袁世凯学界则多有论及,但将人物与教案结合研究的论述并不多。[2]本文拟从三位督抚对教案起因认识的异同,其处理教案的不同策略、剿抚之策对教案产生的影响以及造成他们不同认知背后的心理因素等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教案起因认识的异同 

晚清教案持续时间长、数量多,涉及区域和影响的阶层非常广泛,人们对其认识也莫衷一是。同样,三位督抚对教案起因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首先,三位督抚皆认为,基督教的扩张和强横是造成教案的直接原因。

“巨野教案”对基督教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在山东的直接后果是外国教会加强了各种形式的传教工作。根据研究,巨野教案后,天主教信仰的影响极大地扩展,更多的民众信从天主教,以取得各种形式的“帮助”,主要是因为天主教拥有比新教教士更多的“权能”。[3](P153)教徒在天主教“权能”的庇护下,气焰更加嚣张,以致教案叠生。对此,张汝梅有比较深刻的分析:教民“一经入教,遂以教士为护符,凌轹乡党,欺侮平民,睚眦之仇辄寻报复。往往造言倾陷,或谓某人毁谤洋教,或指某人系大刀会匪,教士不察虚实,遂欲怵以兵威。不知教士之势愈张,则平民之愤愈甚”。[4](P13)继任者毓贤亦认为,“自西教传入中国,习其教者率皆无业莠民,借洋教为护符,包揽词讼,欺凌乡里,又或犯案懼罪,藉为逋逃之薮,而教士倚为心腹,恃作爪牙。”[4](P6)袁世凯也指出,教案的产生与教民的强横有莫大的关系。[4](P28)基督教的扩张打破了晚清山东社会空间、资源既有的分配格局,必然与山东民众产生激烈冲突,教案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

其次,山东督抚对教案起因的认识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与张汝梅不同,毓贤和袁世凯认为,山东部分官员的不作为是诱发教案的重要原因。

毓贤认为:“凡遇民教控案到官,教士必为间说,甚已多方恫吓;地方官恐以开衅取戾,每多迁就了结,曲直未能胥得其平,平民饮恨吞声,教民愈志得意满,久之,民气遏抑太甚,既不能忍,以为官府不足恃,惟私斗尚可泄其忿。于是有聚众寻衅,焚拆教堂之事”。[4](P6) 据此,他将教案发生的部分原因归结为地方官吏处理教案时委曲求全、偏袒外人和教会的强烈惧外性。袁世凯对山东部分官员对教会的态度的刻画更入木三分:“近闻东省官员,非视夷如仇,即畏夷如虎,其仇视者尤足倡民生事,而畏夷者尤足府怨激变。”[4](P28)可见,在二人看来,由于官员缺乏对夷情的了解,对外人或惧或仇的态度为教案的发生再次埋下了祸根。

第二、袁世凯认为德国入侵山东是引发教案的根本原因。

袁世凯认为,列强特别是德国对山东的侵略是引发教案的总根源。而在此过程中,传教士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成为德国入侵山东的急先锋,激化了民教矛盾。他指出:“窃维德人窥伺山东,蓄志已久,分布教士,散处各邑,名为传教,实勘形势,而构衅之由亦即阴伏于此。”[5] (P31)事实也恰恰如此。德国圣言会主教安治泰就曾积极怂恿德国侵占胶州,故鲁民对德国侵略者的仇恨,首先对准了德国天主教会。薛田资曾说:“统计表明,几乎每个天主教士都受到过以此袭击、抢掠和殴打。”[6](P81)1898年5月26日马泽轩神甫在其一封信中说:“不祥的谣言不断传来,外教的帮会分子甚至议定了屠杀全体传教士和教徒的日期,因为他们把传教士和教徒视之为德国人侵占胶州的原因。”[7](P211)连《柏林民报》也刊文说:查闹事之由自德国占据胶州始。德国首先并吞中国地方,俄、美随之……。中国有中国之教,何以必欲使从西教。欧人所传之教名为耶稣,而所为之事,与国家劝善本意大相径庭。为何分人之国,为甚强使华人购买西人之物。中国虽与檀人不同,而其保护本国之心则一也。[8](P239-P240) 可见,袁世凯对基督教与列强之间的紧密关系的判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并以此作为处理相关事件的依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事件处理的准确合理性。

二 、教案处理的不同对策

三位督抚任职时,山东客观环境的差异及其对教案认识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教案处理方针和具体作法上的差异。

张汝梅对已发生教案曲意弥缝,以和为主。

李秉衡因巨野教案被罢黜,对山东、直隶两省的官员震动很大。此后,官员们似乎对任何与外国人有关的纠纷都胆战心惊,[3](P152)以致唯恐与外国人发生纠葛。教案一旦发生,地方官员极力向后退缩,一味袒护教民,“所谓持平办理四字,已经行不去,只好曲意弥缝。即地方百姓,亦皆知彼势大难犯,敢怒而不敢言,皆含垢忍辱,降心相从。所以委曲求全者,实已不遗余力。”[9](P107)张汝梅督政后期,山东义和团运动刚刚兴起,并没有掀起大的风浪,引发的教案为数不多,但张汝梅及其下属都小心翼翼地进行处理。1898年11月的红桃园与威县第三口村教案,以拳首姚洛奇被斩首并赔款3000吊而结案;同月发生的的日照教案,张汝梅虽表示强烈不满,但还是两次派人与教会议结。因此,这个时期传教士们基本满意,认为“张汝梅继山东巡抚任,大致平顺。”[10](P193)

与张汝梅不同,毓贤、袁世凯皆主张“持平办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持平办理”必须排除来自教会、公使方面的干预,由中国官方自主秉公断案。

巨野教案后,教民“动辄以微嫌隙故凌砾于乡党之间。偶不遂其餍求,即以抢夺攻击等情以耸教士之听。教士不查虚实,率然达于公使”,[11](P12-P13)给山东官方造成巨大压力。1899年夏,德国主教德华盛具名指控嘉祥教民被抢案多起,并谓教民四散,有家难归,情况十分严重。毓贤派员彻查,“检齐卷宗,勒传人证到案,会同逐一确切研讯。或因教民先前曾罚乡民钱文、酒席,欲向索还;或被将妇女诱令改嫁,得钱私肥;或教民自与亲属争产;或因家务争执,迁怒排解之人;或被藉以打点使用为名,乘机讹索多赃,后经查知往追,因而教民词曲理穷,捏诬乡民欲行捆打、抢割麦禾暨勾结大刀会匪滋扰等词,赴城内教堂避匿,并向教士诉述,请县传究,以图挟制而冀拖累泄忿。其实皆系谎词虚架,毫无影响。乡民委无平空向教民罚钱、寻衅之事。”从而得知所控各案之实情,“类皆教民恃入教为护符,平日横行乡里,鱼肉良民。偶有稍与理较,动辄故意张大其词,意图使人莫可谁何”。[9](P477)但控案所涉及之乡民“均因事后希图将被罚、被诈钱文索还,致被藉口,亦不免略有是非”。既弄清了所控各案之原委,处理起来也就有了事实依据。经过反复驳辩,德华盛无言答对,“始自言实为教民所激,惟天良不可昧,事如可了,决不好为其难”,并同意将控案累累之华牧师高会堂“任凭拿办”。[9](P477-P478)因此,毓贤总结道,“查民教生衅,总因教士偏听教民,教民依仗教士,往往借细故以诬平民。而主教又不察虚实,动辄张大其词,电陈贵署,肆口恫喝。本部院惟有督饬地方官,遇事速了,不分民教,持平办理而已。”[9](P419-P420)毓贤在办理教案过程中,有力地顶住了来自教会方面的巨大压力,制止了教士、教民的讹诈,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在肥城教案交涉中,英领事提出了诸多苛刻的要求,使谈判进行得异常艰难。袁世凯对此据理驳斥,如对“建堂立碑”一事,袁答复此事“均易商办,但占地不能过大,需费不能过万。此外亦不得再索赔恤。”[5](P107)英领事还欲援引巨野教案、日照教案之成例,索取利益,袁世凯严正指出,“洋人失物,照约只可拿贼追赃,亦无官代赔偿之例。况教民皆我赤子,只可由地方官查明抚恤,断难照前案议赔。……该领事复以肥城教民所设孝里铺教堂被焚,称为西人产业,请予赔款。当经索阅契据,竟未交出,因亦不能议赔。”[12]( P899) 袁世凯多方否决了外国公使的无理要求,有效地维护了清廷利益。

第二、“持平办理”,必须整饬吏治。

教案办理主要依赖地方各级官吏,要做到“持平办理”,必须要对“仇教”和“畏教”的官吏予以制裁,达到以儆效尤之目的。

兰山知县陈公亮刚愎自用,“审理词讼,擅用非刑;听断不公,民哭一路”,[9](P436)制造兰山冤案四起,其中包括三起教案。毓贤认为,该员“为见好教民之计,幾至激成戕害巨案”[9](P436)因而将其参革。在当时袒教成风的山东官场,毓贤此举无疑是对官员敲响了警钟。对其政策理解并执行的最好的是茌平知县豫咸。他对教案以尽量持平为原则,竭其所能解决争端。他最有名的一次是调解张官屯拳教之间的矛盾,豫咸不但亲自去了张官庄,而且还“看戏贺神拳呢!那时候神拳正兴,各庄都去,豫官还给神拳开了赏。” [13](P856)

针对山东官吏对基督教会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袁世凯严加申饬、批评畏事者“遇有交涉案件,但凭教民一诉,或教士一言,即签派传人,纵役勒索。到案后又不分曲直,往往抑制良民,希图易结。而教民转得借官吏之势力,肆其欺凌。”[4](P56)也指斥仇教者对人民的反教行为“不但不肯查禁,或对众讥煽,不啻潜导而阴驱之。迨教案既成,强邻执约以相诘责,则又张皇失措,听容所为。”[4](P56)袁世凯“通饬各属,遇案不分民、教,但论曲直。毋许教士干预词讼。严禁胥役藉案需索。并选择简明条约,刊刻颁发,今地方各官讲习遵守,知所依据。复面告各国洋教士等,知会各堂,谨守教规,断不准违背约章,横生枝节。”[5](P43)

“持平办理”教案虽然是毓贤与袁世凯的共同主张,但毓贤的“持平办理”是特殊背景下做出的反应。德国占领胶州湾之后,经常以此为基地四出杀掠,在兰山、日照、即墨、高密等处屠杀了不少中国人。对此,毓贤提出了严正交涉,但德国对毓贤的请求置之不理,因而是中国官吏及广大民众都非常气愤。[14](P463-P466)与此同时,德国对在山东境内发生的教案则提出严重抗议,要求严厉制裁拳民。针对德国政府的无理要求,毓贤及一批官吏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如果对犯有小规模骚扰教民罪的拳民坚持严厉制裁的话,那么,德国按理也得赔偿他们的军队行动所造成的损失。[14](P348-P349, P403-P407)。毓贤对德国所犯暴行的控告自然全部落了空。

三、抚剿之策对教案的影响

山东督抚对义和团抚剿之策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山东教案的走向。

首先,张汝梅和毓贤均主张“抚团”,即借助团会的力量和教会抗争,以维持民教双方相对的“和局”,而此后事态的发展,远远不是他们当初所企望的情况。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解决国家财政危机,大量裁减军队,造成地方防御脆弱,盗匪因之猖獗。因此,国家大力提倡地方组建民团,维持社会治安。为此,张汝梅非常重视民团建设,并因此得到清政府的嘉奖。张汝梅组建民团除维持社会治安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藉以调和民教”。[15](P174)由于列强及基督教势力的扩张,民众为自保身家,团会纷起。因此,张汝梅认为,“如任其自立私会,官不为理,不但外人有所借口,并恐日久别酿事端。查北方民俗刚强、好勇斗狠是其固习。此项拳民所习各种技勇,互有师承,以之捍卫乡闾,缉治盗匪,颇著成效。应请地方官,谕饬绅众,化私会为公举,该拳勇为民团,既顺舆情亦易钤束,似于民教两有裨益。”[4](P14-P15)张试图将山东反基督教势力纳入团练之列,既便于政府控制范围,又可最大限度地消除教会对这些组织的迫害及藉口,最大限度地减少教案发生的可能,从而达到“调和民教”的目的。但由于当时朝野对此举争议很大,“抚团”计划的进行并不顺利。而这一安抚政策,给了拳民一定的发展空间,为以后教案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毓贤在职期间,德国步步紧逼,教徒“以护符密迩,日益鸱张,鱼肉乡邻,无所不至”。[4](P42)为了抵制教会势力的嚣张气焰,毓贤确立了自己的“民教势力均衡”政策,即允许民众在官府控制的范围内对教会进行适当的抵制。在这一政策的诱导之下,1899年夏秋,在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发生了众多的针对教民的财物抢劫案件。对此,毓贤基本不屑一顾,因为他认为拳民对教民的打击,是教民咎由自取。教民常擅自妄为,借端讹诈,不仅强索罚金,甚至抓走那些反对他们的人,将其关押在教堂,直到收到罚金为止。[14](P348-P349)因此拳民们往往私设公堂或向教民收回其强索的罚金,在他看来,这是拳民的正常反应,他还认为,团民“从未取人一物。偶有一二无知少年负气而取物做质者,亦必请人送还”。[14](P479)至于拳民为炫耀一下武力,在教堂附近练拳,甚至将教堂做拳厂。只要拳民们将自己限于这些防卫性活动范围之内,即仅作为天主教会自治权力的制衡,毓贤就对其采取宽容态度,进行一定程度的包庇。面对朝廷的责问,毓贤还称,“委无虐待教民情事。此奴才服官事省二十年,耳闻目睹,知之甚确者。”[9](P24)

毓贤“抚团”的民教势力均衡政策是模糊的,它的执行也是有弹性的。它的具体操作以不能导致列强的强烈不满和维持自身在山东的统治为前提,如果超越了这个前提,则必须给予一定的镇压。为此,他曾说:“敝处防闻既确,凡安分者自保身家,原不禁止,若真有捉人勒赎抢掠无忌情事,亦即派队查拿”。[16](P22-P23)1899年8月红拳首领陈兆举的被捕和处决就是明证。由此可见,毓贤对反教斗争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当反教斗争的烈度过大遭到外国公使的强烈干预时,他亦采取一定措施,避免给列强以口实。但对民众反教的镇压,毓贤有自己的策略,那就是“惩首解从”,这是他的一贯主张。“惩首解从”策略实际上对义和团运动起了纵容作用,因为义和团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再造自己的领袖,从而极易召集自己的随从。斗争既然还会继续,教案也就不可能消失。

袁世凯则是特立独行,以理性的态度否认了教案的“合理性”,对破坏社会稳定、蓄意制造教案的拳教双方痛下杀手。袁世凯认为,“民间多一教案,即公家多一亏损,该夷又得一进步,是良民之欲报复乎教民者,反足以贻累于公家,而挑衅于强敌”,[5](P32)“无益于民,徒病于国”,[5](P42)从而否定了教案存在的“合理性”。

据笔者统计,袁世凯上任前的一年间(1898.10~1899.11),山东共发生教案235起。为了消弭教案,袁采取了铁血手段,对拳民进行了清剿。首先,他派防营将领“于各州县冲要之地,不分殄域,扼为防范。”[11](P56)在此基础上,“选派公正绅士,分投开导。一面恳赏购线,缉拿案犯首要”,[5](P44)并“激励乡团,督率庄兵练勇,合力兜拿”“匪首就获,所从自散”。[11](P61,53)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经过两个多月的镇压,山东“匪势日衰,地方一律安靖”。[17](P305)因山东义和团力量大大削弱,1900年春发生的教案寥寥无几。

1900年夏,山东义和团运动复起并进入高潮,教案进入高发期。为调和民教矛盾,朝廷发布上谕,饬令教民反教,但此举并不成功。袁世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教案,实行了两手策略:一方面,继续竭力清剿拳民;另一方面,竭力保护教堂,礼送教士出境。因 “中国毙一洋人,必抵偿数命,抚恤巨万”,[17](P201)为减少动荡和不必要的损失,袁世凯派兵将境内洋教士保护出境,教堂“分别封存,派人看守。”[11](P658)如恩县“护送西人十七名平安出境”,“庞庄大教堂赖以始终保全。”[9](P1019)由于袁世凯保护重点的转移,一些据点的教民遂受到拳民的攻击。1900年夏,义和团攻打小芦教堂,山东第四路统领戴守礼率兵将神甫抢出送到济南,忽略了对教民的保护,以致教民受到拳民的杀戮,因此有教民说戴统领故意将军队撤出,让团民杀教民。[13](P66-P67, P510-P511)

当然,蓄意制造教案者除了义和团之外,还有少部分教民。为稳定政局,袁世凯对他们也进行了无情的镇压。1900年7月平度二十里堡教民为非作歹,袁世凯批示“正凶即须按照土匪章程,就地正法,以昭炯戒,不问其教不教也。”[11](P370)据此,二十里堡教案中教民孙明显被正法。此外,在1900年8月聊城南关教案、茌平教民投毒案等案件中都对涉案教民进行严惩。此类教案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局势动荡的非常时期,足以彰显袁世凯的“坚强、有魄力”[18](P85)

四、认识及态度的心理分析 

义和团运动期间,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山东三任督抚对教案的认知、处理以及对义和团的态度呢?本文拟从社会和心理学的角度对此有所解释。

首先,既定的文化背景,使三位督抚对基督教形成了相同的社会印象,从而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社会判断。

我们知道,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人的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因而是形成民族性格的东西。生活方式包括了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同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在重大事件的认识上也往往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形成较为一致的社会判断。[19](P63,132)三位督抚所属的具体民族虽然不同,但在清代民族大融合趋势下,他们早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传承了相同的文明因子。也就是说,他们所积淀的文化基础是相同的。影响社会判断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规范,二是社会信息。社会规范属于文化的范畴,这一点三位督抚有共同的基础。所以,只要他们能取得相同的社会信息就能得出共同的社会判断,而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背景下,这一社会信息是不难取得的。他们在督政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了追随军旗而来的基督教这一异域文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使他们面临着无休止的麻烦。由此可见,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之上,面对大致相同的社会信息,他们得出“基督教的扩张和强横是造成教案的重要原因”的结论是不难理解的。

其次,不同的个人动机,偶然促成了毓贤和袁世凯对教案的“持平办理”。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要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如前所述,毓贤和袁世凯在处理教案过程中都极力主张“持平办理”,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他们的个人动机即意愿,却大相径庭。有学者认为,毓贤在教案处理上坚持“持平办理”,是出于政治投机,目的是为了迎合京城顽固派以获得载漪等人的青睐,从而达到仕途上平步青云之目的。[20]对此,笔者深以为然。19世纪末,清政府对外政策表面虽未做大的调整,但因引渡康梁失败和己亥建储遭到列强干涉,在最高层中涌动着一股排外的暗流。在己亥建储过程中,载漪集团迅速崛起,“刚毅……力引载漪居要职,宠眷在诸王上。”[21](P35)当时,载漪集团炙手可热,“朝中视线均集于该邸”,[22](P679)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封疆大吏的毓贤难免不去逢迎。而据史料记载,毓贤与载漪等关系密切。1899年11月21日,清廷曾密电各督抚,在列强干预慈禧“训政”或己亥建储的情况下,不惜与列强一战。在此背景下,列强越是痛恨毓贤,他就越容易获得载漪集团的青睐。出于这种目的,曾以擅长“治盗”著称的毓贤,却执行了前任巡抚张汝梅的“抚团”计划,对教会、教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制,但仍信誓旦旦的宣称“委无虐待教民情事”。“持平办理”在道理上无可非议,但在中外不存在平等关系的情况下,持平办理不仅做不到,其结果只能招来更多的纠纷。况且,从巡抚的言行举止,地方官都能读懂“持平办理”的真意。

对于袁世凯在山东的所作所为,传统观点认为他是要用义和团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但此说是站在政治革命立场上的主观臆断。笔者以为,袁世凯在山东的举动是基于中外条约格局考虑下为维护山东政局稳定的必然举措,并不是媚外之举,更不是为了自己的仕途。如果说袁氏媚外,那么很多事情很难解释得清楚。如,早在朝鲜时期,他同日本不仅进行了艰巨的外交舌战,而且展开了保卫王宫的生死战。1900年后,日本在我国东北虎视眈眈,妄图使东北与朝鲜连成一片,对此,袁曾表示“不管是对日本、俄国或某个其他列强,凡是有关领土完整的事情,我们都不应该做任何让步”,“尤其是对日本,我们一定要怀有较大的戒心”。[23]八国联军在天津设立都统衙门,在袁世凯的严令交涉下,1902年被迫“将都统衙门裁撤,所有地方一切事宜交与中国地方官(袁)办理。”[24]如果说袁世凯是为了仕途着想,那么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在清廷对外宣战后他还竭力绞杀义和团和冒天下之大不韪参与“东南互保”。因此,笔者判断,袁世凯的举动才是在条约格局下较为真正意义上的“持平办理”,是为维护山东政局稳定坚持的一项方针,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正是因为这样,他不仅对蓄意制造教案的义和团进行了无情绞杀,而且对故意制造事端的教民也按“土匪章程”就地正法。

再次,社会文化环境(即生活空间)的差异,形成了个人不同的素养,这也是督抚们对教案认识形成差异的重要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个人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三位督抚虽然都受过封建文化的熏陶,但因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其接受异文化的机遇实有很大的差别。毓贤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北中国,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和对古老文明的自诩使他对异文化不屑一顾。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中积淀起来的旧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时刻在他的心理世界中起作用,使他对异域文化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自觉不自觉地带着“文化眼睛”去观察外来事物,并作出相应的心理反应。毓贤“偏而且乱,又甚恶洋操”,[25](P24)在这种心理引导下,“抚团”抗教、抗洋之举就是自然的反应了。

袁世凯虽然生在北中国,但其生活阅历丰富,尤其早年出兵朝鲜,做过“钦命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接触并认识到世界大势;其与李鸿章等洋务官员过从甚密。因此,从袁的经历来看,他直接或间接经受过欧美风雨的洗礼,较早地接受了西方文化,视野比较开阔,思维比较理性,具有一定的近代意识。面对山东动荡的局势,袁世凯冷静地将道义上的正义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截然分开。对于义和团的闹教,袁世凯不是不能理解,但是他看到在敌强我弱的中外条约格局下,这些举动“无异于民,途病于国”,只能授人以口实,招致列强的干涉,因此他对义和团进行了坚决镇压。袁世凯采用铁血手腕,稳固了山东政局,没有给列强留下过多的把柄。而且在议和过程中,经过袁世凯的积极争取,在列强开单处分的官员中,山东占的比例极小,教案赔款数目也大大减少。[9](P1129-P1136, P1151)另外,袁世凯熟悉国际惯例,能够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为中国最大化地争取权益。如在肥城教案中,他“利用现代的方法和工具,与外人做理性竞争”,[26](P257)使案件按照我方意图进行办理,最大限度地排除了英领事的干扰,维护了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赵树好:《教案与晚清社会》,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2]喻大华:《东直督抚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戚其章:《关于毓贤评价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张华腾:《庚子战前袁世凯对教案的态度》,《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58年版。

[5]廖一中:《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 ]青岛市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德国侵略胶州湾史略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 路遥主编:《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 翦伯赞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 第一历史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中华书局1990年版。

[10]刘准:《天主教传行中国考》,献县胜世堂排印1923年版。

[11]朱金甫 荣孟源:《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2]朱金甫主编:《清末教案》(2),中华书局1996年版。

[13]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教务教案档》(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版。

[15]廉立之 王守中:《山东教案史料》,齐鲁书社1980年版。

[16]林学瑊:《直东剿匪电存》,沈云龙主编,近代史资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17]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1),神州国光社1951年版。

[18]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1),中华书局,1982年版。

[19]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0]喻大华:《东直督抚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1]罗惇曧:《拳变余闻》,载《庚子国变记》,神州国光社1951年版。

[22]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义和团史料》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3]《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3期。

[24〗《南开史学》,1987年第2期。

[25〗《袁世凯致徐世昌函》,《近代史资料》,1978年第2期。

[26]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

A Contrasting Research to Mass-versus-Church Cases 

among Shangdong Stadholders in the Period of the Boxer Movement

责任编辑 林建曾

作者:王栋亮

第3篇:认识周长教案

师:请一名同学上台把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画下来。 (生上台画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刚才画的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谁来把周长2个字写上去?

生:上台写周长2字。 师:齐读周长。

[赏析]: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从书中找到周长的概念,并找出句中需要注意的词语,以此加深理解周长的概念。还精心设计了找、指、摸的学习活动,并抽象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实现了有效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强化了学生对一周的认识。

2、自主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个图形周长的长度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生:测量 师:怎样测量? 生:用尺子去量

师:谁愿意上来测量,你准备测量哪里?

生:上面这条边。 (量出后标示:长27厘米) 师:你又准备测量哪里?

生:侧面这边条, (量出后标示:宽20厘米)

师:其它两条边还需要量吗? 生1:要量。 生2:不用量。 师:(指生1)为什么量? 生1: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四条边的总和。 师:(指生2)为什么不用量?

生2:因为长方形对边相等,量出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后,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出就知道了。

师:(追问)是多少? 生2:另一条长也是27cm,宽是20cm。 师:我欣赏偷懒,这是种科学的偷懒。

师:那么现在周长是多少呢?可以不用计算,谁来写算式。 生:27×2 +20×2

师:27×2表示什么? 生:两条长边 师:对边相等,×2就可以。

师:20×2又表示什么? 生:两条宽边 师:谁还有不同的写法?

生:27 cm +27 cm +20 cm +20 cm

师:说说你的理由,每个数是哪条边,用手指一指。(生边说边指)

师:其他同学跟她一起指一指。

师:李老师支持科学的偷懒,你们写的算式很长看起来不简洁,可不可以简单一些。

生:不用每个都带单位。

师:好,我们先来算一算周长是多少? (学生计算,周长94(cm)) 小结:算式中每个数都带单位,结果的单位就不用添括号;如果算式中每个数都不带单位,结果的单位就要添上括号,这是一种规定。

师: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计算周长,想不想学?

生:我觉得还可以估算,27+27+20+20,把27看成30,30×2+20×2-3-3

师:刚才都是先算的对边,怎么算一条长、一条宽呢?

师:用手势表示 像一把什么?(枪)

师:我画一把枪,谁来帮我画另一把枪?

师:长方形里面有几把这样的枪?生:2把

师:这两把枪长多少?可以怎样写算式? 生1:27+20+27+20

生2:27+20=47,47×2=94。

师:(指生2)你能把你的算法写成综合算式吗? 生2:(27+20)×2。

师(指):(27+20)算的是(一把枪的长度),×2算的是(两把枪的长度)

师:(指生1)用(27+20)×2来改造你的式子可不可以? 生:可以,我的算法是把两把枪分开算,有点麻烦,算出一把枪再乘以2简单得多。

小结:先算一把枪的长度,再算两把枪的长度。

[赏析]: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改变了课本上的练习形式,设计让学生测量、拼一拼、观察计算两组图形的周长,由易到难,使得计算周长的方法更直观、更灵活多样。

三、拓展延展

1、探究组合图形的周长及周长计算

师:只学习了这些还不够,请看。出示一张纸,这张纸与数学书的封面一样大,数学上讲同样大。这有2张同样大的纸,把它们拼在一起怎样拼?谁来拼

生上台拼:

师:现在这个图形周长是不是94×2,赞同的举手,不赞同的举手。谁来说说为什么不赞同?

生:不同意,因为2条长边合起来,就消失了。

师:赞同她的说法请举手,不赞同的上来讲。生:指拼后图形的周长。

师:还有谁认为是94×2,谁愿意再来讲一次。 生:两个长方形拼起来,中间的两条边也就消失了。

师:现在你听懂了,听懂了就再讲一次,用手指一指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不量能不能算出周长?(能) 生汇报

2、摆一摆

师:如果我们把一张旋转一下,谁来指一指它的周长,如果现在我们要计算它的周长,现在的数据够不够?

师:同桌2个摆一摆数学书,你觉得哪里需要数据就去量。 生:量了两处。

师:有和他一样吗?你来绕一圈它的周长,请其它同学为他报数据。

师:你们都认为要量两次吗?(不语)现在老师变个魔术可以不量。

师:怎么样算?

生:27-20=7(cm) 7/2=3.5(cm) 师:如果上下不一样,怎么办? 生:要量 师:想不想不量就能知道它的周长。 生:想

师:跟着老师一绕,一起平移,看看移的时候长度变了没有,向右平移,再向上下平移。我们在移动的时候长度有没有增加?有没有减少,哪还量不量?

生:没有,不量

师:谁来把长度标上去?

师:再次动手绕一绕,再移一移。

师:现在请同学把你们的两本书在自由的拼一拼,拼出来的图形周长我们还量不量?(我估计要根据情况,可能有的需要量,有的不需要量)

[赏析]:在练习环节,教师注意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学生拼一拼,再指导观察图形拼组后的周长,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了数学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发展了空间观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并且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最好的表现在哪里? 生:不怕出错

师:正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今天出过错的同学有哪些站起来,感谢这些出过错的同学,正是因为他们的出错才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好了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就到儿,下课。

[全课赏析]: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提出了:“经历、体验、探索”的目的……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体验成功和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李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善于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形象直观的形式让他们亲身体验发现新知识,探究新方法。在这节课中,李教师特别注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操作、测量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充分的交流中认识周长,掌握测量和计算常见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可以说既符合“课标”的要求,又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

第4篇:《认识周长》教案

认识周长

南乐县近德固乡李村小学 裴红英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描一描、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感知并认识周长的含义。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等。

学生准备:直尺、彩笔、毛线等。 【课前谈话】:

师:上课前先做一个调查,在老师发考试卷时你当时心里在想什么?(生

1、生

2、生

3、生4.。。。。。)通过她们的发言我就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第一名,其实只要利用好你的眼耳口心四件宝贝,你不考第一都难。现在摸一下你这四件宝贝它们组成一个什么字?(生聪),告诉老师它们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那就上课吧! 【教学过程】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揭示课题。

师:说的好不如做的好,现在我要当场测试一下你的四件宝贝,请注意观察(老师围绕着讲桌转了一圈)。你发现了什么? 生:围绕着桌子转了一圈。

师:你为什么说是一圈而不是2圈或是其他圈呢?

生:因为只是走了一圈。

师:我是从这个桌角处出发,沿着桌子边线走,又回到了这个桌角处,所以是1圈,在数学上一圈也叫一周。师反问,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一圈),那我再加上一个字长是什么意思?(生:长度)那合起来呢?(生:一圈的长度)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请生齐读课题。 (二) 感知周长。

1、指一指。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老师这儿有一颗心形卡片,你能指出它的周长吗?(要求:边指边说清楚是从哪里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

生1:我从这里开始,又回到这里。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说? 师:谁和他的方法不同。生2:

师:表达得非常清楚,请回。刚才她们摸的方法一样吗? 生:一样,都是从一个地方开始又回到这个地方。

师:像这样围绕心形卡片一周的长度就是心形卡片的周长。(出示课件)

2、摸一摸。

师:那我们经常用的数学课本的封面有周长吗?(生:有)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它的周长吗?现在同桌互相指一指数学封面的周长。像这样围绕数学课本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出示课件)

3、找一找。

师:除了心形卡片和数学课本的封面有周长外,你还能找出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有周长?(生汇报)

4、描一描。

师:看来,大家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找到了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这里有一些图形,你会用刚才的方法把这些图形的周长描出来吗?看谁描的最快,最准确。请读题:请描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图形的周长。(让生找题目中的关键词。)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要说清楚你是从哪里开始描,又到哪里结束的?(生展示)

师:你认为他描的怎么样?(生评价)

师:谢谢你的建议。请迅速把学具放在桌子左上角,看哪个小组快。

小结: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沿着图片的边线描了一周,请看(动态演示)。自认为自己描的好的请举手,真是自信的孩子。

5、说一说。

师:同学们请观察这个图形有周长吗?(出示课件)为什么?(生:图形没有封口)现在呢?(有)

师:所以我们把“围绕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图形的周长。”让生找关键字词。

(三)估一估。探究合作。

师: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呢?请独立思考。 生:测量。

师:这个同学很聪明。

师:现在用你的火眼金睛估计一下这三个图形哪个的周长长。 (课件出示圆形、三角形、长方形。) 师:怎么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生:可以量一量。

师:你有信心测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小组合作要求:

1、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测量方法,再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将测量出的周长和选用的工具填在记录表里。

3、组员分工:一人管理,一人测量,一个记录,一人汇报。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测量得最快,最准确。看一看哪个小组分工更合理,哪个小组成员间配合得更默契。)

(教师深入学生小组中去,与他们共同探讨测量方法。) 汇报圆形:

师:哪位同学来前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什么图形的周长。

生1:我们觉得测量圆形可以用绳子。

师:这个同学想到了用绳子测量圆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根绳子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生(演示测量的方法):做好标记,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听了这位同学的方法,你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好)简直太棒了。关于圆形谁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生1:我觉得可以用米尺。

生2:还可以用直尺,让它围着圆形转圈。

生3:还可以用纸条,然后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同学们可真不简单,想出了这么多测量圆形周长的方法,其实,同学们在无意识中用到了一种数学思想。有知道的吗?(学生摇头)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经常会用到。 师:长方形、三角形呢?

生1:长方形可以先用直尺测量出它们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长方形只测量两条边就可以了,因为它们两条边相等。

生3:三角形测三条边然后求出三个长度的和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的测量方法越来越简单。

【评析:概念的应用,新旧知识的综合;知识的拓展;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操作,调动其心灵深处的思考,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同时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感悟。】

(四)巩固周长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周长,也知道了怎样测量一个图形的周长,现在老师邀请你参见“巧选抢答”的选字练题的游戏,有兴趣吗?

【评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周长的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关注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强化学生对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切领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巩固拓展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周长的知识,老师搜集了一些图片,希望课下大家继续收集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用到周长的知识。

(六)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你对你的四件宝贝在本节课上的表现评价一下。(生答)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5篇:认识周长教案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执教者:周佳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4~65页《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使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物体和简单图形的周长。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分析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精神。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周长的概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一个长方形像框、一块手帕、一面圆形的镜子、一个书签、卷尺、细线绳。

2、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导参与

1、我们学校是一所山东省规范化学校,为了使校园更加美丽,学校准备对校园进行规划,这就是我们校园的规划图。

2、这些花坛漂亮吗?花坛里有这么多美丽的花,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保护它们呢?

3、揭示课题。

大家都觉得给花坛安上护栏比较妥当,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保护这些美丽的花吧。怎样知道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呢?(讨论)

只要知道每个花坛的一周的长度就可以了。指出: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周长。

板书:认识周长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一)探究物体表面周长。

1、认识花坛的周长。

指出:每个花坛需要的护栏的长度就是花坛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每个花坛的周长。

3、学生分别指出每个花坛的周长。课件分别出示。

4、认识身边物体的周长。

学生指一指数学课本封面、黑板面的周长。

5、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流并进行指导。

6、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二)探究平面图形周长。

1、设计多层次练习,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1)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学生完成课本第65页第1题。做完后,教师指出沿着图形的边描出一周的边线,实际是描的每个图形的周长。

(2)指出各图的周长。

2 (3)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我们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请同学们指一指下面图形的周长。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师:老师有几件事情想麻烦同学们帮帮忙,大家愿意吗?

出示4个问题及相应的教具:给圆形的镜子镶上塑料护边、给心形的书签围上金线、给长方形的黑板挂上花环、给正方形的手帕围上花边,各需要多长的护边、金线、小木条和花边呢?

每个小组任选一项任务合作完成。

四、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第6篇:《认识周长》教案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胡长娟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西师新订版三年级上册第77-78页的例

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会灵活运用各种工具测量一些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

3.在认识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周长的概念,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软尺、米尺。

学具:纸杯、长方形纸片、直尺、软尺、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蚂蚁沿权叶边线爬行一周的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蚂蚁爬行的起点和终点在同一个点上,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

提出问题:在数学上,蚂蚁爬过的一这长度叫什么呢? 老师顺势提示课题:认识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操作实践,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实物周长。(教学例1)

(1)视觉感知桌布的周长。出示情景图(例1左图) 提问:想给桌布镶上散结边,你知道应该怎么镶吗?

指明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模拟为桌布镶边,引导学生发现并感受桌布的一周。

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桌布的边线,并指出:花边就镶在这些地方,围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布的周长。(板书)(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桌布的周长) (2)视觉感知树叶面的周长 出示情景图(例1右图)“树叶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测量树叶周长) 你知道树叶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实物) 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树叶面的边线(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树叶面的周长),并指出树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面的周长。(板书:树叶面)出示树叶,指出树叶的周长。

2、摸一摸,说一说,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例1中的议一议) (1)摸课本封面的周长。

刚才摸了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摸摸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强调:封面)它的周长是哪一部分呢?大家能用手指在书上摸一摸它的周长吗?(同桌轮流) (2)指名学生上台摸。

问:你认为摸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摸的时候要注意从封面四周上一点出发沿着4条边围1周,又回到出发点就是这本书封面的周长。) (3)描周长。(78页课堂活动)

强调描的终点和起点都在同一个点上。 (4)概括周长的含义。

刚才你们摸的课本封面、桌布、树叶面它们的形状都不同,我们用两个字“图形”来概括它们,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总结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周长的含义。(板书:图形)

引导学生找一找重点词语“一周”“长度”,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5)反馈:判断平面图形的周长。(课件出示练习)

3、动手测量,认识周长。(教学例2)

(1)小组内讨论测量周长的方法(先交代规则,再出示大屏幕)。

出示长方形纸片、纸杯,先让学生指一指杯子下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认识工具后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树桩面、杯子的下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学生操作练习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杯子、长方形纸片、软尺、线、直尺等),测量出杯子下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测量方法: ①用软尺量;②先用线围,再用尺子量;③先量每边长,再加起来。 (3)优化方法。

量长方形用直尺直接量比较简单。

(4)比较绳子的长度(课本78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课本78页练习十八

三、深化拓展 变魔术。(用铁丝围圆、桃心、小猫、蝴蝶)

用相同长度的铁丝围刚好一周的不同形状的图形周长都相等,让学生理解“守恒”原理。

四、本课小结 、课外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

再认识周长。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一周”的含义,并配合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一周”的内涵。

2、在我们的生活中,智慧的人们利用周长来解决了不少问题,比如:知道了自己的腰围 腰围,就可以买到合适的裤子„„同学们,请用你你敏锐的观察力,在生活中找一找通用周长来解决的问题,想想解决方法,找找问题答案吧!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角形的周长:直尺、软尺

纸杯杯口周长:软尺、线+尺子

【教学反反思】 《认识周长》这节课是西师新订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七单位的内容。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围权叶边线爬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利用桌布及树叶面,让学生观察感知“一周”,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接着让学生触摸感知课本封面的周长,以及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描一描,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最后学生动手测量物体面及平面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经历探索图形周长测量策略的过程,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

第7篇:周长的认识教案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建设街小学 孙冉

(一)、 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旧教材是把对周长的熟悉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编排在了一起,而现在我们是用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为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的计算铺路搭桥。本节课通过描、找、说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一周”;再通过“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究“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根据对周长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小组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课件)

2、它是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课件:蚂蚁绕树叶跑)同学们要认真看小蚂蚁是怎么运动的。

3、小蚂蚁告诉了我们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4、说说你对周长的理解。

[学情预设: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也就是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态演示,突出了小蚂蚁爬行的路线,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 板书:一周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出示一片大树叶。

师:老师这儿有一片美丽的大树叶,谁愿意到前面描出它的一周?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他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描,又到什么地方结束? 要求: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描出树叶的一周,其余的学生跟着比划树叶的一周,然后再请几名同学展示不同的描法。

小结:不管他们从哪一点开始,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象树叶一样有一周,你能不能从我们的周围找出这些物体表面的一周?说给你的同桌听。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描一描”,初步建立“一周”的表象;到生活实际中“找一找”,加深对“一周”的理解。]

2、、观察比较,理解周长。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逐一出示例1的相关图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 生1:周长就是四周边线的长。 生2:周长就是一周的长。

生3: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没有。

师:你能指出你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吗?(一生上台指)

师:你能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请你用笔描一描。(学生独立描,然后小组交流,最后让学生上台指出每一个图形的周长。)

练一练。

师:你能在教室里指出一个实物的周长吗?

生1:课桌表面的周长就是桌面一周的长度。(学生边指边说) 生2:黑板的周围长就是四周四条边的总长度。 生:我文具盒上面这个面的周长就是这一周的长度。 „„

3、小结周长的含义。

我们把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结合开课的事例,先让学生说一说对周长的理解,感知周长,然后在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等一第列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从理性上认识周长。)

三、量算结合,理解“周长”

1、自主探究。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在例1的这些图形中,你能想办法知道你所喜欢的物体的周长吗?(请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2、组织交流。

师:好,请大家停一下.咱们看看哪一个组坐得最好。瞧他们小组做好了,反应真快,咱们大家要想他们学习啊! 师:来,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1:我们用尺子先量了一下每个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了它的长度。

生2:树叶和钟面,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他们的边绕了一圈,在用尺子量出它们的长度。

生3:有的可以用尺子量,有的不行。

2、量腰围。

要求:先估计,再测量,最后汇报量的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估计有时离实际测量的结果相差太远,教师可提供一些数学信息,让学生有据可依。]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并得出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体会有些图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四、课堂小结,体验成功。

今天,我们熟悉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贴各种图形

第8篇:周长的认识(教案)

周长的认识和计算

回龙中心小学

陈惯莲

教学内容:课本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结合具体事物或者图形,使学生初步认识周长。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够计算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结合情境,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建立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物,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形状的图形、实物。 学具准备:各形状的纸、绳子、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一年一度的森林运动会快要举行了,蚂蚁王国正在紧张的选拔爬行运动员,快乐和幸福两只小蚂蚁作为优胜者做最后的比赛,胜利的一个将代表蚂蚁王国参赛。它们两个分别沿着两片树叶的边线,看谁先爬完一圈谁胜利。让我们来看一看,幸福先爬完,幸福队胜利了。生:不公平。师:对,谁来说说为什么不公平呢?(指名学生说)师:两张树叶的大小不同,那么两只小蚂蚁所爬的距离到底哪个长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出示课题)周长的认识和计算

二、摸一摸,说一说,建立周长的概念认识。 (出示课件)认识树叶的周长。(出示各种形状的图形)让学生自由选择物品,先摸一摸所选图形的周长,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介绍图形的周长。(找周长的活动)请同学们找一找身边物体的周长,互相说一说。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分组测量,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6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每个小组里都有四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小组长安排组员测量,测量好以后作好汇报的准备。

四、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课件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先让同学们独立计算图形的周长,鼓励先完成的同学帮助旁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五、基础练习。

书本41和43 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六、解决情境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的棒,那么咱们再来看一看蚂蚁王国的爬行比赛。哎呀,蚂蚁王国因为刚才同学们的一句话,现在已经乱成一窝蜂了,看来还得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才行。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吗?(指名学生说说)师:同学们的办法太好了,蚂蚁王国的小蚂蚁终于在同学们的建议下进行了一次公平的比赛。你们听它们在表扬你们呢!(出示课件)(小朋友们,谢谢你们给我们出的好办法,你们真的太棒了!)

七、小结。(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说说: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周长的认识和计算

设计理念:

为达到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本人先以蚂蚁王国的爬行比赛引入新课。在新课中我充分注重直观演示、学生操作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先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把学生视觉和思维活动协调起来,让学生对周长的意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小组交流等活动,探索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解决情境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上一篇:小学生思维测试题下一篇:防火办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