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感染预防及控制

2022-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医院内感染预防及控制

医院内传染病预防控制与医院感染的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在医院内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区内一2级综合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院内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及效果。结果:通过实施医院感染管理,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共监测出空气超标2.61%,物体表面超标2.82%,医务人员手超标1.25%。两年间医院内10个病区56720名住院病人共发生医院感染143名,医院感染率0.25%。结果:医院感染管理可显著提高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增强管理实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及护理质量,降低医院内传染病的发生率。加强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严格执行防控措施,对防止医院内传染病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院内传染病;防控;医院感染管理 ;作用Hospital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系统管理和内涵建设的首位任务,医院感染管理作为医院内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被医学界广泛关注[1]。医院感染伴随医疗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科在承担全院传染病感染的预防、控制、监测、预警、控制、分析、统计、上报及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作用,是医院有效防治传染病、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2]。医院近两年来通过实施院感控制管理,在医院内传染病防控方面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院内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及效果,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在医院内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医院感染管理科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情况(观察组),并与2003年2月~2005年2月未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效果相对照(对照组),观察对比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两组在护理人员配置、收治病种、疾病程度及患者人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2.1缺乏医院感染知识:大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普遍缺乏医院感染的防治知识,对消毒、隔离等重视不够,各项技术操作未完全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机进行,缺乏无菌观念,将病原微生物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给他人或自己造成感染,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1.2.2技术水平不到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多基层医院设备缺乏,科室设置也不十分科学,如妇科和产科没有分开,合属妇产科,下设妇产科护理部,由此护理人员(包括助产士)往往不是来自妇幼或助产专业院校而是普通护校,导致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此外,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不足,观察能力缺乏,应变能力较差,对常用药物的药理机制欠熟悉等均可造成致病菌传播造成院内感染[2-3]。

1.2.3制度及流程执行不到位:存在个别护理人员有章不循、粗心大意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易造成症状、体征观察不仔细,异常发现、报告、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护理记录模糊不清,以及用药差错等情况。

1.2.4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标识不清:大多医院缺乏对住院病人请假离院的专门管理制度;医嘱护理级别与床头分级不符,药物过敏标识与特殊用药标识无明显区分,危险地段未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或标识不醒目。

1.2.5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力度不够:受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的限制,治疗室与病区的空气消毒设施及洗涤清洁设施不够完善,设置独立的医院感染控制机构较少,往往归属于护理部或医务科,且多由护士管理,管理的专业性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医护人员并不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及流程,导致产房空气、氧气湿化瓶、消毒液等细菌指数超标[3]。

1.2.6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一些护理人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缺乏与患者间的沟通经验,沟通技巧不足,使得对患者的心理、病情不够了解,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感和安全感不足,治疗依从性差,易诱发医院感染。

1.3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

1.3.1健全制度,完善管理监督体制。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医院传染病管理的中心科室,成立专门的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小组人员由感染管理科的人组成,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监测、控制及管理,尽可能减少和预防医源性感染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并定期进行感染管理效果的分析、统计及报告。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定期召开例会,及时进行整改,解决实际问题,领导小组要完善对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程序,规范院感管理的监督行为,对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生进行监督检查,明确工作职责,健全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院感知识人员培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制度。

1.3.2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特别注意学习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条例及规定。通过选派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定期召开临床医生、护理人员例会进行医疗质量反馈及医疗、护理安全意识教育,组织院内培训(如基本业务训练、医院感染知识培养、护患沟通技巧等)等方式,分层次、分类做好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了解院感知识,提倡预防的观念,同时,增强医务人员责任心,树立医院感染意识,提高对院感风险处理水平。

1.3.3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措施: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进货渠道应进行严格控制,并且由医疗器械科专人购入,按照有关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与验收标准,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3-4],尽可能在医疗器械方面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1.3.4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措施: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置时,处置过程是否遵循相关规定是关系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医院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置需要多科室、多人员进行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良好处置的目的。医院应对医务人员以及进行医疗废弃物处置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医疗废弃物分类放置,设置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收取、运送、焚烧,并在上述工作完成后进行详细记录,严格做到医疗废弃物日产日清的要求,并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工作,从而避免医疗废弃物流入社会,防止传染病暴发等严重后果。

1.3.5注重护理细节管理: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加强预见性护理及环节质量监控,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建立标识、加床档、严格巡视等方式减少患者的安全隐患。此外,加强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教育,护理人员要确保"看服到口",并及时跟踪其服药效果。

1.3.6对医院内部环境微生物以及消毒灭菌情况进行及时监测与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派专人进行医院内部环境微生物以及消毒灭菌情况的监测与管理,定期对全院各病区以及科室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等部位进行灭菌。若监测过程中发现超标情况,应及时向相关人员以及部门进行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对正在使用的紫外线灯,应进行使用时间累计记录,同时定期进行紫外线强度测试,若紫外线灯不能够达到合格标准,应及时进行更换,从而保证医院内部空气的消毒效果。

1.3.7加强医患、护患沟通:规范医生及护士言语,诊治、护理行为及礼仪,注意沟通过程中的主动、耐心、体贴、细致,引导医生、护士正确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同时明确探视制度,每天定时开放可视探视室,使患者与家属能够适时交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4]。

1.3.8严格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在发现传染病患者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时限进行上报,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疫情网络直报工作,检验科、放射科等辅助科室人员每天对各类检验、放射等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传染病病例时应立即电话报告监控管理部门和医务人员,为医务人员提供监测信息。

1.3.9传染病预防控制与技术指导。强化医院感染科的院感控制职能,传染病早期,由于症状不明显,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强化对早期发现散发传染病病例的控制,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爆发、流行时的控制,制定严格控制疫情传播的措施,隔离患者进行必要的医学干预,在传染病防治的报告、治疗、控制等环节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实施医院感染管理,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共监测出空气超标2.61%,物体表面超标2.82%,医务人员手超标1.25%。两年间全院10个病区56720名住院病人共发生医院感染143名,医院感染率0.25%。对上述统计结果与医院未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前各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一。

时间空气超标物体表面

超标医务人员

手超标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5.98%6.30%4.47%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2.61%2.82%1.25%P< 0.05< 0.05< 0.05由表一可知,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空气超标、物体表面超标以及医务人员手超标情况均较之前有明显改善。

由表二可知,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25%,明显低于未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医院感染发生率0.51%,证明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

医院感染管理是当前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10个病区56720名住院病人实施医院感染管理,显著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管理实效得到进一步增强,有效控制及预防了医院内传染病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及护理质量,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综上,加强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严格执行防控措施,对防止医院内传染病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5]。

参考文献

[1] 徐艳凤,邵士春.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108-109.

[2] 季玉翠. 影响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 25(1):171-172.

[3] 李嫦珍. 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674-675.

[4] 李万兰,郭晨霞.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长效机制的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1002-1004.

[5] 黄荔红,王佳,游荔君,等.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实践与成效[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4(20):253-255.

作者:江涛

第2篇:加强对医院的过程管理 有效预防及控制感染

摘要:目的:强化医院感染的防控,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防感染管理工作的效率。方法:合理划分医院感染防控责任,建立感染防控记录本,指派专人负责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工作。结果:医护人员感染管理意识得到明显提高,感染防控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医院感染率大大降低。结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在预防、重在检测和干预,采取新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能有效提升感染防控管理效率和提升医护人员感染监控意识。

关键词: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意识;措施

以往,由于管理、护理等方面工作的不到位,医院感染率得不到有效控制,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康复和医院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护人员及患者越来越重视对医院感染的防治,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我院在感染管理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改进,笔者现将心得体会阐述如下。

1 过程管理的方法

1.1 目的:提升医院临床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对医院感染防控的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感染管理人员的工作,并采取应有的感染防控措施;提升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全过程管理意识,使其转变以往事后管理、被动管理的工作习惯,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预防和干预工作,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病例的产生。

1.2 准备:结合实际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目标,召开科务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监控小组会议,树立其过程管理意识,量化、细化管理目标,明确各部门职责与义务。

1.3 实施:首先,明确了医院各病区相关医生、护士、相关负责人的医院感染管理责任,明确了其相应的义务,分区建立了感染管理沟通与记录本,记录内容为医院各病區医护人员感染管理工作情况的自查结果;医院感染管理专职部门的指导意见、建议措施、检查结果,医院感染病历相关情况的记录,感染管理科各种监测结果的评价与反馈等等。其中监控护士的职责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随机检查,并如实将检查结果记录在记录本上,并于周一早交班会上进行反馈;监控医师的职责是对感染管理科各种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病区发现感染病历立即登记,次日,早会上由监控医师报告,要求大家执行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医院管理专职人员的责任是填写记录医院感染管理专职部门的指导意见、建议措施、检查结果,普通病区每周巡查指导1次,重点部门每周巡查指导2次,跟班学习指导,主动地同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进行交流,认真了解工作中的困难,首先给予理解,其次要基于帮助和支持。如:负责消毒供应中心的专职人员,每天去跟班学习指导,1d关注一个环节,直至执行操作规范,同时把检查发现的成绩和存在问题记录在沟通指导记录本上,提出指导改进建议,病区要针对专职人员的建议,提出改进措施。专职人员观察指导改进的过程,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

1.4 评价:为了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回顾、评价,也为了更好地激励和指导临床医护人员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工作,应每月举行医院感染管理总结会议,并结合合理的奖惩措施,严明赏罚,进一步激励管理与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1.5 交流和总结:为了不断总结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以及医院临床医护工作人员的感染管理经验与教训,应定期举行座谈会,我院的做法是半年举行一次监控管理座谈会,会议内容是展览优秀感染管理记录本,评选先进感染管理医生、护士、检测员以及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等等。除此之外,应结合年度、月度感染管理工作目标以及上级感染管理专项质量评价标准对医院各个病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监控成绩进行合理的考核,进而激励相关人员不断提升监控质量。

2 过程管理的效果

2.1 意识提升:自医院感染全过程管理工作开展以来,不论是临床医护人员还是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全过程管理意识、感染防控意识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被动管理和事后管理的局面得到改变。临床医护人员与感染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两部门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得到强化,实现了更密切和更和谐的配合。

2.2 敏感性提高:一年中,病区及时发现了两起病区内小型疑似暴发情况;分别是消化科短期腹泻病例增加,五官科病区术后<24h发热患者增多,及时调查了原因和影响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发现两起ICU小型感染暴发事件,包括NICU口腔真菌感染的暴发,综合ICU两种多药耐药菌感染暴发,由于干预措施采取及时,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2.3 手卫生依从性显著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由2008年的26%逐步提高至2011年的78%,医院感染率由3.8%降至2.9%。

3 讨论

3.1 服务于临床:以往,一些临床医护人员缺乏必要的医院感染管理意识,对自身在医院感染防控方面的人数不足,认为医院感染管理仅仅是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工作,使这些医护人员没有在临床工作中采取必要的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使医院感染率得不到有效控制。对于此,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主动地服务于临床部门,一方面要体谅临床医护人员,理解其工作压力认识到其工作强度,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开展一些培训和宣传活动,提升医护人员感染管理意识,促使医院感染全过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注重协调与沟通:以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多趋于静态管理和事后管理,感染管理工作人员负责记录和搜集资料,最终总结感染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对医护人员进行批评指正。这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感染管理部门对医护人员多批评,而支持与鼓励不足,妨碍了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控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二是,感染管理工作没有从源头上和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检测和管理作用。因而,应加强感染管理部门与临床医护工作者的协调与沟通,使其相互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信任彼此依赖,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开展。

3.3 提升人员素质:一方面,管理人员应提升其管理素质,要充分认识到动态管理的重要性,摒弃以往事后管理的习惯,不断充实自身管理知识,提升管理能力,经常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以便真正了解医院感染防控情况,与医生、护士、检验员等工作人员取得相互理解,进而提出有效的建议。临床医护人员要树立感染管理意识,将感染防控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做好监测和预防,秉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早预警、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4):426-428

[2] 胡必杰.医院感染管理执行力:案例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 王力红,赵霞,张京利,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警模型的建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368-3370

[4] 龚艳敏.妇产科手术感染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8(10):43-44

作者:郭利方

第3篇:临床微生物检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有效性及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有效性及临床意义。方法:从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9月住院治疗的患者中筛选出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比组患者(51例)按照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探究组患者(51例)联合临床微生物检验进行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干预。对比两组发生的概率和医院内感染的严重程度。结果:发生医院内感染情况比较,探讨组感染率为5.88%(P<0.05),对比组为19.61%,组间比较,探讨组的医院内感染率更低(P<0.05)。医院内感染严重程度比较,探讨组的轻度感染和重度感染比例比对比组低(P<0.05)。两组中度感染比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可以对感染源、易感人群以及传播途径进行提示,进行提前预防,有效的降低了医院内感染的概率。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医院内感染;有效性;临床意义

[

院内感染是患者在医院内由于内源性或者外源性因素导致的感染,既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还包括在院内获得,在出院后继发的感染[1]。感染的主要发病原因,是致病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宿主发生作用导致的一种病理过程,医院内感染也是如此[2]。为此,为了降低微生物对患者机体和免疫力的损害,需要定期对住院病人展开微生物检验[3]。

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对微生物的传播情况进行了解并提前预防。为了进一步验证微生物检验对病原菌感染的控制作用,本研究对102例患者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有效性及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材料 从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9月住院治疗的患者中筛选出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探究组患者(51例)和对比组患者(51例)。探讨组,男患者和女患者的比例为28:23,年龄方面,最高值为80岁,最低值为18岁,均值为(40.45±8.66)岁。住院时间为9~50天,平均(20.56±4.59)天。科室分布为:内科30例,外科21例。对比组,男患者和女患者的比例为9:8,年龄方面,最高值为80岁,最低值为19岁,均值为(40.68±8.70)岁。住院时间为10~50天,平均(21.08±5.10)天。科室分布为:内科31例,外科20例。患者入院前没有发生感染。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对比组:对比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并可提前做好医院内消毒、灭菌工作,防止空气中病原菌的传播。合理为患者使用抗生素。(2)探讨组:探讨组采取微生物检验措施进行辅助治疗。微生物检验方法如下:收集患者以及院内可以的感染源和感染人群的检验标本,进行无菌保存,制成检验标本,进行细菌检测和抗菌性实验。与常规的微生物指标进行对比,明确高危感染源和人群。临床医师可以根据微生物检验结果,对感染源、高危人群以及传播途径进行预防和阻断,对患者进行临床合理用药,预防院内感染。并采取相应的院内消毒和灭菌措施,进行病房内的隔离,尽量降低微生物的传播范围和途径。并以临床细菌检验结果为准,为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注意抗生素的合理用量,防止由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继发感染情况和耐药菌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1.3观察指标 (1)根据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评估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感染:患者治疗中疾病反复发作,且机体内致病微生物指标超标,引发炎性症状。未感染:患者治疗期间,病情逐渐好转,机体内致病微生物指标未超标且未发现炎性症状。(2)对两组患者医院内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组研究数据录入SPSS 22.0软件,进行统一计算。使用[例(%)]代表医院内感染率和严重程度,以卡方值检验。当P<0.05时,组间比较存在差异。

2 结果

2.1两组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 组间比较,探讨组的医院内感染率更低(P<0.05),见表1。

2.2两组医院内感染严重程度比较 组间比较,探讨组的轻度感染和重度感染比例比对比组低(P<0.05)。两组中度感染比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医院内感染,分为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主要是指患者本身携带的多种微生物病原菌,在一定的條件下,发展成为致病病菌,导致发生院内感染[4]。外源性感染,则是具备了一定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必要条件产生的。由此可见,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将致病病菌的传播进行控制,将传染途径进行阻断,有效的降低医院内感染的概率[5]。除了采取常规的消毒、灭菌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类预防药物以外,采取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方式,也可以对医院内感染情况进行控制[6]。通过微生物检验,不仅可以明确感染源和感染途径,还可以对微生物耐药情况进行了解,将感染途径进行切断。微生物检验,还可以为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这对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既可以降低医院内感染率,还可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节省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早日出院,提高医院病房床位的循环利用率,对于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医院内感染情况比较,探讨组感染率为5.88%(P<0.05),对比组为19.61%,组间比较,探讨组的医院内感染率更低(P<0.05)。这说明,与常规的预防医院内感染措施相比,联合微生物检验方法,可以提高控制医院内感染的科学性。也更加具有针对性,使得医院内感染的概率明显降低。医院内感染严重程度比较,探讨组的轻度感染和重度感染比例比对比组低(P<0.05)。两组中度感染比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这可能是因为微生物检测对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使得临床用药更加合理,患者的感染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综上所述,开展临床微生物检验干预,不仅能够对感染源、易感人群以及传播途径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还能够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准确性。使控制院内感染的措施更加有效,通过提前预防和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医院内感染的概率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 李荷楠, 曾吉, 金炎, 等. 2016年中国12家教学医院院内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和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研究[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8, 41(9): 651-657.

[2] 于新芬, 潘劲草, 杨旭辉, 等. 杭州市儿童急性呼吸道Saffold心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8, 11(2): 96-101.

[3] 陈云霞, 谷丽, 胡小鹏, 等. 肾移植后反复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病原学特点[J].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18, 39(10): 586-591.

[4] 陈琪, 阮嫣赟, 郑蓓佳, 等. 流式微珠阵列检测Th1/Th2细胞因子谱在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8, 11(3): 205-208.

[5] 赵云, 王蕾, 郭雅萌, 等. 数字聚合酶链反应及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 微生物与感染, 2019, 14(3): 185-192.

[6] 邱虹, 王卫彪, 李岱, 等.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情况分析[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8, 37(12): 1365-1368.

作者简介:梁国梅(1974-),女,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检验科工作。

作者:梁国梅

第4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床单位首选消毒方法为()

A、日光曝晒

B、紫外线照射消毒

C、床单位臭氧消毒机消毒

D、甲醛薰蒸

2、手术器械、腹腔镜、膀胱镜、导尿管、口腔科牙钻、输液器械、输血器按医用物品的危险度应属于(

) A、高度危险用品 B、中度危险用品 C、低危险用品

3、卫生手消毒效果应达到的要求是()

A、细菌数应≤10cfu/cm2 B、细菌数应≤5cfu/cm2

C、细菌数应≤1cfu/cm2。

4、医院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表现为:()

A、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B、不适当的联合用药 C、无适应证或适应证不明确

D、以上都是

5、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属于什么废物?() A、病理性废物

B、严重污染性废物

C、生活垃圾

D、感染性废物

6、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必须达到什么要求?()

A、消毒要求

B、灭菌要求

C、高水平消毒

D、中水平消毒

7、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浸泡时间为多少?() A、不少于60分钟

B、不少于30分钟 C、不少于20分钟

D、不少于10分钟

8、《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中规定,吸引瓶、吸引管清洗后,进行消毒的药物、剂量和方法是()

A、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2000mg/L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0分钟; B、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2000mg/L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20分钟; C、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2000mg/L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10分钟; D、有效氯含量为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1000mg/L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30分钟。

9、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

)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同时进行 科室姓名分数

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

A、6小时

B、12小时

C、 24小时

D、48小时

10、下列哪种手术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 A、疝修补术

B、甲状腺腺瘤摘除术 C、乳房纤维腺瘤切除术

D 、开放性骨折清创内固定术

11、医院各类环境的空气中、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检测均不得检出:() A、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B、沙门氏菌

C、埃希氏菌

D、致病性微生物

12、多重耐药菌患者采取的隔离措施是()

A、标准预防+ 空气传播

B、标准预防+ 飞沫传播 C、标准预防+ 接触传播

D、标准预防+ 严密隔离

13、如果血培养标本不能及时运送,应暂存于何种() A、4℃

B、-18℃

C、室温

14、能发生血源感染的医疗侵入性操作有()

A、血液透析

B、器官移植

C、内窥镜检查

D、拨牙

E、以上都对

15、按照《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要求,当出现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医院应当于几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A 、2

B、 12

C、 24

D 、48

16、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几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

A 、2 小时

B、 4 小时

C 、6 小时

D、 12小时

1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与控制措施不正确的是() A、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适应症

B、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医务人员为病人吸痰前后应做手卫生 C、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每天更换

D、每天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8、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与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有效期分别为() A、1小时、12小时

B、1小时、24小时 C、2小时、24小时

D、2小时、36小时

19、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无植入物手术后多少天发生的感染不能诊断为手术切口感染()

A、10天以后

B、20天以后

C、30天以后 20、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

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21、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多少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A 、 4/5时 B、 3/4时

C 、2/3时

D 、3/5时

22、实现安全注射的措施有哪些?() A、改善病人和医护人员的行为。 B、提供安全注射装置和容器。 C、损伤性废物管理。

D、以上都对

23、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次序应为() A、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

B、感染伤口-隔离伤口-清洁伤口 C、清洁伤口-隔离伤口-感染伤口 D、隔离伤口-感染伤口-清洁伤口

24、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是() A 、

2、

6、24小时

B、

6、

12、24小时

C、

12、

24、48小时

25、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何种水平()

A、灭菌

B、消毒

C、清洁

D、擦拭

26、对病室内的空气及地面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A、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湿式清扫,遇污染时消毒 B、定时空气消毒,必要时通风换气;地面干式清扫,遇污染时清洁 C、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干式清洁,遇污染时清扫 D、定时空气消毒,必要时通风换气;地面湿式清扫,遇污染时消毒

27、 透析管路预冲后必须几小时内使用,否则要重新预冲() A、2小时

B、3小时

C、4小时

D、5小时

28、医务人员被HBsAg阳性血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应定期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多长时间(

) A、3至5个月

B、6至9个月 C、半年至1年

D、1至2年

29、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的隔离标志分别为() A、粉色、黄色、蓝色

B、粉色、蓝色、黄色 C、黄色、粉色、蓝色

D、蓝色、粉色、黄色

30、某医务人员违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将污染针头放入感染性废物包装袋内,造成他人刺伤而感染了血源传播性疾病,该医务人员应依法承担什么责任?()

A、刑事责任

B、行政处罚

C、民事责任

D、民事赔偿责任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31、血液透析室应开展哪些透析用水的水质监测项目() A、PH值

B、细菌总数及内毒素

C、化学污染物

D、软水硬度

E、游离氯

32、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医疗废物分为:() A 、病理性废物

B、感染性废物

C 、损伤性废物

D、化学性废物

E、药物性废物

33、对医疗废物收集的要求()

A、各类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不能混合。

B、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中,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C、禁止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

D、病原体培养基、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先在产生地点消毒后,再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34、手术切口感染常见的原因有() A、未使用抗菌药物 B、术中止血不彻底,缝合留有死腔; C、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D、病人免疫功能低下;

35、牙科手机机械清洗需要注意的事项正确的是() A、电源马达不应使用机械清洗机清洗

B、牙科手机清洗后内部管路应进行充分干燥 C、牙科手机可与其他口腔器械同时清洗

D、牙科手机不宜选用超声波清洗

36.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可临床诊断为血管相关性感染()

A、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B、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C、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D、穿刺部位抽血培养出细菌

37、下列那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A、 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B、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C、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 水痘等。 D、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38、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包括() A 、空气传播

B 、接触传播 C 、飞沫传播

D 、饮水传播

39、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A、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B、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C、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D、促进手术愈合

40、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A、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B、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C、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D、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41、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多重耐药菌包括() 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B、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C、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D、沙门氏菌

E、以上都是

42、手卫生包括()

A、洗手

B、卫生手消毒 C、外科手消毒

D、消毒剂泡手

43、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主要() A、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B、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C、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D、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44、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适应症是() A、清洁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B、头颅手术、心脏手术

C、异物植入手术 D、气性坏疽截肢手术

E、高龄或免疫缺陷者手术

45、防止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活动中发生利器伤的正确做法是() A、利器盒应放在利器使用处,保证针头等离开病人身体后立即放入

B、医生为病人进行穿刺操作后,应把针头一并包入穿刺包内,由护士来处置 C、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必须回套时应单手操作 D、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46、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给予随访和咨询,随访和咨询时间为()

A、在暴露后的第2周

B、在暴露后的第4周

C、在暴露后的第8周

D、在暴露后的第12周

E、暴露后的第6个月

47、发生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接触后预防措施为() A、接触后预防措施与接种疫苗的状态无关

B、未接种疫苗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 C、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抗体者,无需处理;

D、以前接种过疫苗,没有抗体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

E、抗体反应未知者进行抗原抗体检测,如检测结果抗体不充分,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

48、以下哪些是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A、新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

B、群体不明原因疾病 C、重大食物中毒

D、重大职业中毒

49、医疗废物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包括:() A、医疗废物产生单位

B、产生日期

C、类别

D、重量或数量

E、处置方法及去向

50、下列哪些措施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A、认真洗手

B、合理使用抗生素 C、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第5篇: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消毒与隔离工作制度

1.建筑布局和设施管理

⑴医院手术部(室)应当具备与医院等级、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药品、手术器械、相关医疗用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手术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医院手术部(室)应当具备与医院等级、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仪器设备、药品、手术器械、相关医疗用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手术工作安全、及时、有效地开展。

功能分区应当包括:无菌物品储存区;医护人员刷手区;患者手术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各区标志明确,设专用通道,区域之间有实际屏障,避免交叉污染。

洁净手术部的建筑布局、基本配备、净化标准和用房分级等应当符合《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的标准

⑵手术室的门在手术过程中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的出入。

⑶手术部的物品应分别采取有效的净化流程,各通道应符合功能流程。 ⑷手术部的净化空调系统应当在手术前30分钟开启,手术部清洁工作应在每天手术结束后。

⑸各级手术间应设置感应式自动推拉门,并设有自动延时关闭设置,室内温度宜22—25℃,湿度以40c- 60%为宜。手术间的门,除物品及人员通过时均应关闭。

2.人员管理

⑴在手术部的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⑵进入手术部清洁区内的人员应当更换手术部专用的产尘少的工作服。手术人员不能戴首饰、耳饰、擦亮甲油或戴假指甲,不允许有自己的衣服外露。外出人员及时更换鞋、衣。

⑶实施手术刷手的人员,刷手后只能触及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刷手方法和消毒剂详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⑷穿好无菌手术衣的医务人员限制在无菌区域活动。

⑸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应当放人指定位置后,方可离开手术室。

⑹参观人员应佩戴标识,由专人领至指定位置。人数控制在2-4人。 ⑺手术室工作人员患有上呼吸道疾病或皮肤病(如痈、疖)时一律不准进人手术间。

⑻手术病人进入手术部,必须更衣、戴帽、换鞋,接送病人采用双车法。 3.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⑴手术室实施标准预防并根据疾病传播途径采取接触、空气、飞沫的隔离预防措施。非触摸式洗手设施,严格手卫生管理。洗手刷或海绵块、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

⑵手术间物品摆放整齐,保持清洁无尘、无血迹。私人物品或书报一律不准携入,严禁在手术间内做敷料。因抢救借出的物品,一律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放回原处。

⑶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血液、体液的污染扩散,一旦污染,立即实施控制措施。 ⑶术后污染的器具应送消毒供应中心按《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中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程序处理后备用。

⑷手术中对病人做好手术护理记录,若发生清洁切口感染情况,协同相关科室及医院感染控制科分析感染原因,及时纠正。

⑸接送病人手术平车应用交换车,并保持清洁,平车上的铺单要防水、防渗,一人一换。

⑹手术室用房的墙体表面、地面和各种设施、仪器设备的表面,应当在每日开始手术前和手术结束后进行湿式擦拭方法的清洁、消毒,墙体表面的擦拭高度为2.0-2.5m。未经清洁、消毒的手术间不得连续使用。

⑺不同区域及不同手术用房的清洁、用于清洁、消毒的拖布、抹布应当是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料。

⑻手术室应当选用环保型中、高效化学消毒剂,根据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资料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周期性更换,避免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导致微生物的耐药性。

⑼手术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和敷料等用品应当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①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无菌,无菌物品应当存放于无菌物品储存区域。

②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③医务人员使用无菌物品和器械时,应当检查外包装的完整性和灭菌有效日期,包装不合格或者超过灭菌有效期限的物品或肉眼可见污垢的器械、敷料和物品不得使用。

④获准进入手术室的新设备或者因手术需要外带的仪器、设备,使用前必须对其进检查,应按手术器械的性能、用途做好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后方可使用。 ⑤进人手术室无菌区和清洁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其外包装后进行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⑥手术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器械清洗、消毒相关知识。

⑦连台手术需重新按照外科手术刷手法刷手后再进行下一台的手术。 ⑧在无菌区内只允许使用无菌物品,若对物品的无菌性有怀疑,应当视其为污染;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用物;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⑨术后的废弃物管理应当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4.备注

其他管理要求参考《医院手术室管理规范》 附 Ⅰ 感染性手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术前

(1)已知具有感染或传染性的手术患者,手术医师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

(2)感染性手术应安排在感染性手术专用手术间内实施,条件受限时则应安排在当日最后—台。

(3)患有空气或飞沫传播疾病的手术患者应戴外科口罩实施转运。

(4)医务人员应在遵循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的传播途径遵循相应隔离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若为甲类传染病患者,手术人员在日常手术着装外应加穿抗湿的防护服;若为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手术人员应戴呼吸防护面具(如N95口罩),若可能发生体液暴露,应穿抗湿防护服和鞋套,戴防护面罩。 2.术中

(1)凡参加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间后不得随意外出,手术间外应配备1名巡回护士,以便传递短缺物品。

(2)术中应保持手术间房门关闭。 (3)严禁参观手术。 3.术后

(l)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手术用的物品、仪器等进行单独终末消毒。 (2)传染病人的体液、洗液必须经消毒处理后废弃。

(3)手术中使用的物品使用清洁包布集中打包,由手术间外护士使用清洁污衣袋收。注明感染性标志后,由相关部门按照相应标准操作规程处理。

(4)可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集中处理。 (5)普通手术间:医务人员在手术间按照规定脱卸防护用品。 4.环境清洁

(1)空气:普通手术间动态空气净化器应继续开启至少30分钟。

(2)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人员应按照相应隔离标准规程的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先使用清水擦拭各种物体表面,再次擦拭使用相应浓度的消毒剂擦拭,保留30分钟后再使用清洁抹布清除残留消毒剂。

⑶地面:无明显污染时,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去除污染物后,及时清洁消毒。当天手术完毕后,应对手术间进行及时的清洁消毒处理。

附 Ⅱ

接台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物品 (1)标本:由专人使用清洁的容器或标本袋运送至标本间。

(2)废弃物:将分类收集的固体废弃物,通过污染走廊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送到污物间;将液体废弃物通过专用池直接倒人下水道(有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或者消毒后倒人下水道。每日清洁消毒容器。

(3)医疗器械: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集中处理。

(4)手术床单位:立即拆卸床单、被套等织物,置于抗湿污物袋内,通过污染走廊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出手术间。手术床、床栏等没有明确污染时,清洁消毒可;被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去除污染后再清洁消毒。

(5)仪器表面: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仪器表面如按钮、操作面板等,应用75%乙醇擦拭或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要求进行保洁、消毒处理。

(6)常用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没有明显污染时,清洁消毒即可;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去除污染物后,及时清洁消毒。

2.地面

无明显污染时,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去除污染物后,及时清洁消毒。

3.人员

(1)手术人员应在手术间脱掉手套、手术衣,非接台手术人员洗手后方可离开手术室;接台手术人员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再按要求更衣、戴外科手套。

(2)接台麻醉师和巡回护士等应重新洗手,根据需要戴手套。

(3)口罩:手术人员应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必要时带一次性使用防护口罩、防护面罩,口罩潮湿或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4.空气

普通手术室:有人情况下应使用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连续消毒的方法,无人情况下可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5.清洁用具

(1)不同区域的清洁用具专区专用,用后专池或专室清洗、消毒、晾干。 (2)抹布应做到每清洁一个单位一清洗,不得一块抹布连续擦拭两个不同的医疗表面。

(3)每个拖布清洁面积不宜超过20m2,清洁过程中应随时清洗拖布或更换清洁的拖布,不得一把拖布连续擦拭两个不同的手术间。

(4)清洁与感染手术室用洁具应分室分池清洗。

第6篇:ICU医院内感染控制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感染控制已成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ICU 是医院控制院内感染的重点科室,是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ICU 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还会增加医院和患者个人的经济负担,给医院的医疗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而加强ICU 感染的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2006 年以来,作者通过对ICU 感染因素的防范,取得满意效果。

1 健全结构完善制度

本科的感染监控结构是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生—监控护士。在医院感染科的指导下,明确各级感染管理人员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上下协调,结合ICU 的工作特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完善医护人员技术操作流程、行为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消毒、隔离、保洁措施,做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

2 加强学习,提高感染监控意识

增强医务人员的感染监控意识是学习的关键。只有医务人员重视并主动参与感染管理,才能使感染管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科室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院内、科内制定的各项感染管理制度、措施及相关的感染预防知识等,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3 制定ICU的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3. 1 工作人员管理

保持工作服的清洁:接触特殊患者,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9MRSA) 感染或携带者,或处置患者可能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戴防护眼罩。手套:接触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或进行无菌操作时,须戴无菌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处理被它们污染的物品时,建议戴清洁手套。护理患者后要摘手套,护理不同患者或医护操作在同一患者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要更换手套。特殊情况下如手部有伤口、给HIV/AIDS 患者进行高危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酒精擦手液9ABHR) 消毒法作为ICU 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使用抗菌皂液洗手。摘掉手套之后、医护操作在同一患者的污染部位移位到清洁部位时,也必须进行手卫生。

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

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的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

预防接种: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9 乙肝指标阴性者) ,每年注射流感疫苗。

1 3. 2 患者管理

将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开安置。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

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

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固定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患者。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重视患者的口腔护理。

3. 3 访客管理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探视时穿访客专用的清洁隔离衣; 穿鞋套或更换ICU 内专用鞋;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戴一次性口罩;进入病室探视患者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患者周围物体表面;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 探视。在ICU 入口处,以宣传画廊、小册子读物等多种形式,向访客介绍医院感染及其预防的基本知识。

3. 4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留置深静脉导管:置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更换穿刺点敷料的间隔时间,专用贴膜可达7d , 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更换。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管。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粘膜损伤。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完整性,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使用精密尿袋更换1 次/ 周。保持尿道口清洁,每天评估能否拔除导尿管。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更换1 次/ 周,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3. 5 物品管理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 用500 mg/ L 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 %酒精擦拭, 1 次/ d。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1000mg/ 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

2 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每天用75 %酒精仔细消毒擦拭,每位患者有专用的治疗盒、体温表、听诊器、手电筒,做到一用一消毒。患者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每天用500mg/ L含氯消毒剂擦拭,擦拭毛巾做到一用一消毒。

3. 6 环境管理

开窗换气2~3 次/ d ; 空气消毒器定时消毒,所有地面,包括患者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的病室,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至少1 次/ d。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至少消毒1 次/ d。

3. 7 医疗废物管理

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要求分类收集,加强医疗废物登记,使用锐器盒,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3. 8 抗菌药物管理

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3. 9 监测与监督

常规监测ICU 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尤其是3 种导管9 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 相关感染。加强医院感染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应进行ICU 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第7篇:医院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医务人员管理措施:

1、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肤化脓性感染者禁止入内;

2、进入手术室必须戴消毒口罩、帽子、更衣换鞋;

3、尽量减少手术间人员的流动,严格控制参观人员;

4、手术室工作人员因事外出,必须更衣或穿外出衣;

5、严格执行外科消毒、穿衣、戴手套等各项无菌操作规程;

(二)、病人管理措施: 隔离病人:

1、当传染病或感染性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时应在隔离手术间手术,手术间外应有隔离标志;

2、在室内应有巡回护士,如需要从外面拿取物品时,应有外面巡回护士送给;

3、术后手术用过的器械、敷料和各种用物及时专用容器收集送消毒供应中心处置;

4、医疗废物严格规范密闭收集处置。

(三)、消毒灭菌管理措施:

1、各种灭菌容器中的消毒液,根据其效能定期更换和检测;

2、经常启盖的灭菌盒,每天更换消毒灭菌,固定的器械或敷料包定期清理灭菌,注意更换标记;

3、过期敷料或可疑污染物品应重新灭菌;

4、库领各种未经灭菌处理的橡皮类、硅管、内固定器械,送消

毒供应中心处置后备用;

5、体外循环用的各种塑料管、袋用环氧乙烷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保存使用;

6、高压蒸汽灭菌必须定期测定灭菌效能;

7、无菌手术、污染手术要分开进行,如手术间有限,应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污染手术;

8、应有定期清洁卫生制度,每日(周、月)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定期做好监测工作;

9、特殊感染或传染患者手术后按特殊感染或传染污染处置要求进行消毒处置;

10、手术备皮尽可能在术前短时间内进行。

集中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消毒供应中心室布局设施:符合卫生部相应规范要求: (1)供应室工作流水线:物流路线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行即遵循:“接收——清洗——检查、打包、灭菌——储存——分发和敷料制作——灭菌——储存——分发”,未经灭菌与灭菌后的物品严格分开,消毒物品和污染物品不交叉迂回传递;

(2)划区:污染区——将接收的各种用物进行分类、初步处理和清洗;清洁区——进行手术器械检查、器械及敷料包装、消毒灭菌处理、储存和发放。

2.供应室主要工作程序:

(1)清洗:尽可能机械自动清洗系统完成,锐利器械必须机械自动清洗,如超声清洗机清,常规清洗时,先用洗涤剂浸泡擦洗后以含酶清洗液清洗,以去除物品上的油污、血垢,然后流水冲洗,具有

关节、齿槽和缝隙的器械以及注射器的外管和内芯都应尽可能可能张开或折御洗刷干净;物品经过清洗后,因故未能打包者,应将物品妥善存放在清洁、干燥处,暂时保存;运送物品的工具和盛器,按收回和送出、清洁和污染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每日进行清洗保持清洁;

(2)包装:(包装是保持灭菌物品的灭菌状态的重要手段,包装前必须严格进行清洗质量及器械性能的质量检查)①包装材料应经性能测试,要求具有良好的蒸汽穿透性,又能阻挡微生物侵入,对灭菌物品不粘着、不发生反应、无害,价格便宜,布类每次用后均要洗涤;②敷料应按使用顺序折叠摆放,其外形尺寸不大于 30cm×30cm×50cm(预真空),重量不超过5kg;③手术器械放入器械托盘包装,重量不超过7kg;④包外捆扎材料,最好用化学指示胶带,包内必须每包中央置有效的化学指示卡,若采用线绳时要求捆扎后不易松散,取用时易于解开而又不使物品污染,禁止用大头针、橡皮圈、钉书针等材料封口;⑤包装好的物品必须具备可追溯记录标识即在包外应做标记,且记录包内物品名称、数量、包装日期、消毒灭菌锅次及经手人签名。

3.供应室管理措施:①严格区分污染物品、清洁物品和灭菌物品;②各种器械包、治疗包的包装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③严格检查消毒包的有效起止日期,消毒包要求干燥,便于保存及质量;④灭菌物品每月接受抽样检查;⑤消毒灭菌器严格规范生物监测并做好相应监测记录档案管理。

新生儿、母婴同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管理:

① 健康带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者、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患病期间应暂时调离。

该区工作人员专用工作服不得穿入其他病区,其他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母婴同室必须在指定的区域更换隔离衣裤及鞋,并严格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接触每个新生儿前,所有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手卫生规范。 限制人员流动:严格控制探视时间和人数,无陪护区、医疗区非卫生技术人员不得进入。

2.监控管理程序:

孕产妇入室除更换全部衣物外,也须更换鞋,个人物品不得带入室内;

当孕产妇或新生儿疑有或已患某种感染或传染性疾病 时,应针对其感染种类及程度作相应的隔离处理;

每日通风并空气消毒,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微生物学监测; 使用后的诊疗用品依据其用途和性质,严格清洁、消毒和灭菌管理。

3.保洁制度:要求环境清洁、空气新鲜:①保持工作鞋清洁,每周至少清洁一次;②卫生用具包括拖布、抹布等,严格分区专用;③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对室内空气和用物彻底消毒一次。

感染性疾病科预防控制措施

1.建筑布局分区设立:分区设置措施,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人员防护措施: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帽子/头发罩、眼罩(护目镜)、面罩、隔离衣、防护服、靴/鞋套等:

① 洗手和手消毒;

② 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③ 正确处置病人使用后的设备和污染的物品; ④ 防止针刺伤或锐器伤;

⑤ 环境、设备和设施的清洁消毒和溢出物的规范处理; ⑥ 正确处置医疗废物,使用黄色隔离标记。

3、病人分类隔离管理措施

① 可疑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② 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

③ 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污染;

④ 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 4.保护易感宿主的措施:

① 对易感宿主实施特殊保护性隔离措施,必要时实施预防性免疫注射;

② 免疫功能低下和危重病人与感染病人应该分开安置; ③ 空调相对独立,保护性隔离室应采用正压通风,呼吸道隔离室应采用负压通风;

④ 根据不同的感染病人进行分组护理。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落实规范,健全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发《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制定制度,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2、布局合理、分区明确:必须严格按治疗单元规范要求设置治疗椅(≥3M2/治疗椅单元),2台治疗椅间距≥5M,且中间必须设置≥1.6M分隔栏。

3、诊疗环境保洁:空气清洁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通风不好备机械通风设施或空气净化设备;治疗用物表面没治疗完毕即以有效氯消毒液(500mg/L)擦拭消毒处置,遇明显污染随时消毒处理。

4、治疗器械管理:严格遵循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管理规范,尽可能送集中消毒供应室处置。

5、严格职业防护规范执行:严格按标准预防要求,规范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6、严格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执行医院医疗废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产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管理:

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指定的区域更换隔离衣裤及鞋,并严格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接触每个病人前,所有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手的卫生规范。 除送病人到产科病房外,产房人员不能穿产房制服到分娩室以外,转送病人到其它地方须换上外出衣;

2、监控管理程序:

产妇入室除更换全部衣物外,也须更换鞋,个人物品不得带入室

内;

当疑有或已患某种感染或传染性疾病的产妇临产时,应针对其感染种类及程度作相应的处理;

分娩室每日通风及并空气消毒,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微生物学监测;

接生后使用的臀垫,应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清洗凉干备用;

3、保洁制度,产房要求环境清洁、空气新鲜:①保持工作鞋清洁,每周至少清洁一次;②卫生用具包括拖布、抹布等,接待产室、分娩室、隔离室等分区专用;③对分娩室和待产室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对室内空气和用物彻底消毒一次。

检验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人员管理:(1)工作人员上班时严格穿戴工作服、帽子、口罩,工作中有可能污染治病菌或从事烈性标本处理时,应穿戴隔离衣、裤,换下的隔离衣、裤必须严格按相应要求安全处置后备用。(2)工作中严格标准预防的原则,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做好自我防护。(3)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管理的各项操作技术规程,每操作前后严格按手的卫生规范做好手卫生工作即操作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行手消毒。

区域划分: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有明显的标识。清洁区包括办公、会议、休息、储存、培养基和试剂室;半污染区包括卫生通道、更衣、缓冲间;污染区包括标本收集、存放、处置、检测室。各区域物品严格规范管理。

3.环境管理:(1)定时空气通风,地面湿式清洁。清洁用具严

格分区专用;(2)各类用物表面、台面每天工作前清洁,工作后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地面以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3)检验标本直接污染的用物或器具以2000mg/L有效氯或溴消毒液喷洒或浸泡消毒30~60分钟。

4.检验器具管理:(1)采集标本的器材必须达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要求,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器材;(2)重复使用器材必须严格清洁-灭菌处置后备用,灭菌尽可能压力蒸汽灭菌,不宜者以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1小时后清洁备用。

5.各种废弃物管理:(1)一次性使用的器具必须严格按医院医疗废物的管理规定处置;(2)微生物培养后培养基必须压力蒸汽灭菌后常规废物处置;(3)检验残存标本以5000mg/L有效氯或溴消毒液1:1混合静置>2小时后常规废物处置。

常见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预防措施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由于耐药菌对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所致感染治疗困难,病死率较高。这些耐药菌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的控制带来困难。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订本防控措施。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

1.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各科室应该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医院相关规定,按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管理原则,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适应症。避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2.重视病原学检查,提高病原学送检率。各临床科室对感染病人及时做好相应病原学标本的采样送检,杜绝标本的二次污染,尽早准确确定致病菌。依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时间/浓度依赖型的药物执行不同的给药方案,规范给药剂量、途径、间隔和疗程。

3.推行优化抗菌治疗策略:严重感染的患者主张初期选择能覆盖所有可能引起感染病原菌的广谱药物实施“猛击”疗法,确保杀灭致病菌,然后尽早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针对性强,窄谱的药物实施“降阶梯”治疗。

(二)建立和完善多重耐药菌监测、预警和反馈机制

微生物室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及绿脓假单孢菌等应及时报告院感科和病人所在的科室,院感科进行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和指导临床科室对该类病例进行管理和消毒隔离工作,同时对多重耐药菌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医务处,反馈药剂科,药剂科建立预警反馈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预警报告及时上报医务处,反馈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掌握手卫生指征,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对患者实

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认真洗手和手消毒。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3.实施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预防措施。(1)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在病房不足时可进行床旁隔离;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在病历牌上粘贴兰色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实施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预防。(2)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认真洗手和手消毒。(3)病房内医疗用具如呼吸机、吸痰器、输氧管道、血压计、体温表等固定使用,用后常规消毒。(4)解除隔离指征: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如检出VRSA,原则上需要连续2-3个标本检验(每次间隔24-48h)均阴性。

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各科室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5.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和定植者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垃圾处理。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诊治能力

各科室应组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讨论,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掌握并实施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策略和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常见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隔离预防措施

根据卫生部《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实际,修订本措施。

1.严格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等有关规定。认真做好手卫生和消毒隔离工作。

2.按照医院规定做好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及时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可以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保持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定期(每周)彻底清洁卫生。

5.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并装入黄色塑料袋送洗衣房消毒,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物品。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一次性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

8.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9.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0.根据医院《预防和控制经空气、飞沫及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及“预防血源性疾病感染控制原则”,做好经空气、飞沫、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防止院内传播流行。如对肝炎、伤寒等传染病人,应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按病种隔离。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人,按照“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相关隔离”要求隔离。病人离开后,严格终末消毒。

11.对目标感染或定植菌(MRSA、VRE、产ESBLs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铜绿假单孢菌等)病人单独安置或床旁隔离,采取相应隔离措施;诊疗护理活动应先非感染病人后感染病人。对疑似特殊感染病人,如疑似呼吸道传染病人须及时上报,单间隔离救治,加强防护,有创操作时选择严密防护,防止锐器伤。一旦发生锐器伤,立即报告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按照医院《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流程》处置。

12.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严格医院医疗废物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并做好交接记录。

门诊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卫生部《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

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措施。

1.门诊护士应做好预检分诊工作,维持病人就诊秩序,设立卫生宣传栏,经常向病人进行预防、保健、卫生、消毒、预防感染等知识的教育。

2.传染病流行期间,门诊应设临时检疫岗,对每一就诊病人进行预检,可疑者要进行隔离观察,排泄物、分泌物要按规定处理。

3.严格手卫生,工作人员工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4.室内保持整洁,一般情况下湿式清洁,每天二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 擦拭检查台、床、桌、椅等。

5.诊室每天开窗通风换气不少于二次,每次≥15分钟。必要时可采用紫外线消毒。

6.无菌罐、镊、钳高压灭菌2次/周,无菌贮槽中的灭菌物品(未经小包装)一经打开,一般要求使用时不超过24小时。

7.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灭菌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听诊先清洁再用酒精擦拭消毒。体温表每次用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擦干备用。

8.疑似或确定为法定传染病者,应及时填写传染病登记卡。 9.拖把应有明显标记,严格区分使用。拖把每次使用后清水冲洗,悬挂凉干备用。地面有血液、分泌物污染时,先用2000mg/L含氯消

毒剂约等量喷洒污染地面30min后常规处置,拖把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10.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应分类放置,禁止乱放。

急诊科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根据卫生部《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措施。

1.工作人员衣帽整洁,治疗操作戴口罩。认真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检查病人前后洗手或手消毒,检查传染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菌病人后、接触污染物之后等,应洗手和或手消毒等。

2.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抢救室、治疗室、换药室等每日空气消毒机消毒,并有记录。空气消毒机过滤网和空调过滤网定期清洁,有记录。

3.治疗室和换药室等桌面、办公桌面、病历牌、水池、平车、轮椅、诊察床等物体表面、每日定时清洁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30分钟后清水檫净。

4.无菌物品有失效期,并专柜放置,一用一灭菌。

5.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不得超过24小时。

6.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两次,容器每周灭菌两次,置于无菌贮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尽量采用小包装。

7.体温表一用一消毒,有浓度监测和记录。听诊器、血压计等定

期和随时清洁、消毒。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等器材,统一送供应室消毒,要求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用灭菌水。

8.根据医院有关《预防和控制经空气、飞沫及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及“预防血源性疾病感染控制原则”,做好经空气、飞沫、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防止院内传播流行。如对肝炎、伤寒等传染病人,应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按病种隔离,病人离开后,严格终末消毒。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人,按照“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相关隔离”要求,采取隔离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引起医院感染。对疑似特殊感染病人,特别是疑似特殊呼吸道传染病人必须及时上报,单间隔离救治,采取一级防护措施,有创操作时选择二级防护,防止锐器伤。

9.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流程规范处置,分类收集,密封转运,做好交接记录。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 试行 ) 》等法规,结合医院实际,制订本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原则

1.1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防护目的: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根据传播途径执行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重点是认真洗手和掌握洗手的时机。

1.2 标准预防措施

A.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B.在下列情况下,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f.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方法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执行。 C.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先洗手,后消毒。

b.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消毒方法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执行。 口罩的使用: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

护口罩。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应正确佩戴口罩,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D 护自镜、防护面罩的使用: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

a.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b.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c.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护目镜、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手套的使用: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方法及注意事项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E.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a.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b.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等患

者的诊疗护理时。

c.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穿防护服: 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方法及注意事项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鞋套使用: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防水围裙的使用: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 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2.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3.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帽子的使用: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A.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B.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C.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D.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设备清洁消毒原则: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消毒或灭菌处理。

环境清洁消毒原则: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地消毒床单、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单位、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

被服处置原则: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

的被服时,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和污染衣服,应避免扰动,以防微生物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适宜隔离病重: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经血传播性疾病、皮肤感染等

措施:①床旁防置蓝色“接触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②尽量采用单间隔离,可同种病原感染同房间隔离;③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脱掉隔离衣严格洗手;④接触病人前后、接触可能污染物品后及不同病人之间要严格洗手;⑤诊疗用品专人专用,严格一用一消毒;⑥可回收物品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注明标识;⑦病人转院或离开严格终末处理;⑧医疗废物严格密闭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无害化处理;⑨限制探视,探视者穿戴隔离衣并严格手卫生。

(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适宜隔离病重:肺结核、水痘等空气传播疾病

措施:①房间或床旁防置黄色“空气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限制人员出入;②采用单间隔离(尽可能负压房间隔离),可同种处于同期患者同病室隔离,间隔必须大于1米;③尽量减少转运,需要转运工作人员具备相应防护;④工作人员进入房间严格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使用后物品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注明标识;⑤病情允许患者佩戴

外科口罩并限制活动范围;⑥患者之间或与探视者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探视者戴外科口罩,严格手卫生;⑦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⑧病人转院或离开后严格终末处理。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病种: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措施: ①房间或床旁防置黄色“空气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限制人员出入;②采用单间隔离(尽可能负压房间隔离),可同种处于同期患者同病室隔离,间隔必须大于1米;③尽量减少转运,需要转运工作人员具备相应防护;④工作人员进入房间严格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使用后物品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注明标识;⑤病情允许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限制活动范围;⑥患者之间或与探视者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探视者戴外科口罩,严格手卫生;⑦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⑧病人转院或离开严格终末处理。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监测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措施。

(一)管理:执行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1.人员管理

1.1 工作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压力蒸汽灭菌器械操作人员还必须取得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1.2 进入工作区前需工作服、帽子穿戴整齐;进入污染区的工作

人员还需戴口罩、穿防水隔离衣、手套、防水鞋。

1.3 执行各项工作前、后应彻底洗手,工作过程中手有污染也应及时洗手。

1.4 回收的使用过之器材,皆视为感染性物品,应小心谨慎处理,避免锐利物品导致的锐器伤。

1.5 工作人员除非必要,应减少在灭菌物品贮存区进出。人员不可在去污区、准备区、灭菌区、灭菌物品贮存区之间互相穿梭,且勿于工作区内进食。

1.6 若皮肤有伤口或有传染疾病者,护士长应作出评估,必要时会同感染科医生评估该工作人员是否可作工作调整。

1.7 若患有呼吸道感染者应戴口罩,并禁止面对灭菌物品咳嗽、打喷嚏。

1.8 工作人员随时掌握有关感染管制及消毒灭菌相关信息,并不定期接受相关在职教育训练。

1.9 非供应室中心之外的其他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各工作区;参观者均在参观通道内进行参观,不得穿越其它区域。

2.中心使用的清洁剂、酶制剂、润滑剂、包装材料等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3. 中心应制定各项操作流程并严格监督执行。

4. 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制定各环节质量控制要求及标准,认真进行检查和记录。

(二)环境和物品 1.通风设备

室内温度:维持18-24℃;相对湿度:35-50%。

空调:灭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区为正压区。去污区为相对负压。气流走向:依序灭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再至去污区。换气次数:6-12次/小时。

2.环境

各工作区环境及工作台面及桌面应随时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消毒。

去污区的地面每日以500mg/L的含氯(溴)消毒液清洁;若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的含氯(溴)消毒液倒在污染地面30分钟后再用拖把拖干净。工作台面的桌布每日更换。

灭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区内放置灭菌后物品的柜子、架子等物体表面每日500mg/L含氯(溴)消毒液擦拭。并做好环境卫生的微生物监测的自测工作(包括空气和物体表面)。

3.用物

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遵循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储存与发放等基本工作流程。

所有的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该分区放置。 污染器械和物品的回收

使用科室应及时送尽快由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特殊感染性疾病污染的器械和物品应放在防污染扩散的装置内,并标明感染疾病类型。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定时到使用科室收集使用后的器械,物品,回收应使用封闭式回收车或收集箱,按照规定的路线,封闭运送。

收回的污染器械、物品,应及时进行清点,检查和记录,尽快进行去污处理;避免在使用科室清点,减少交叉污染机率。

使用后的一次性无菌物品等医疗废物不得进入消毒供应中心进

行回收和运转处理。

回收车或收集箱每次用后应清洗或消毒,干燥存放。

器械,物品的清洗:包括分类,清洁剂浸泡,清洗,漂洗与干燥。 根据器械的不同材质,形状,精密程度与污染状况进行分类。 根据器械类型和性质,采用不同的清洗方法:包括手工清洗,机械清洗。耐热,耐湿的器械与物品宜采用机械清洗方法精密;复杂的器械应先手工清洗,再采用机械清洗方法或手工精洗。

手工清洗的操作步骤包括初步冲洗,清洁剂浸泡,刷洗(超声清洗),漂洗与干燥。

严重污染或有机物干固器械初步处理的步骤包括清洁剂浸泡,冲洗(刷洗),再采用机械清洗方法清洗。

精密,复杂器械的清洗方法包括冲洗,清洁剂浸泡,冲洗(刷洗),在采用机械清洗方法清洗。

人工清洗时做好个人防护,清洗过程中应将器械轴节完全打开,复杂的组合器械应拆开;在流动水中进行冲洗,在清洗液面下进行洗刷,防止产生气溶胶。

人工清洗使用的专用器械清洗水槽,专用酶清洁剂与专用的刷子或海绵,每天用后清洁消毒。

机械清洗的用水根据污染情况及时更换;器械上有锈渍时必须先除锈,然后再进行机械清洗;器械轴节必须充分打开,容器,管状类放在专用冲洗架上清洗;器械表面和管腔内必须充分接触水流。

机械清洗的设备清洗仓或水槽每天用后须清洗;每周检查自动添加清洗剂泵管是否通畅,准确控制清洗剂用量;带电源的器械不得使用浸泡清洗方法,可用沾有清洁剂的纱布或海绵进行清洁。

器械的清洗与保养应严格按《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选择器械专用清洁剂和润滑剂,其使用和操作应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用水原则应按《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并根据清洗方法和程序使用不同水质的水。

清洗,消毒后的器械禁止采用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可采用机械烘干;不适用高温干燥可用清洁纱布擦拭干燥或采用95%的乙醇擦拭干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干燥。

器械,物品的检查与包装:经过清洗、消毒、干燥处理的器械、物品,在检查包装区进行检查,包装后灭菌。

清洗质量的检查: 目测或借助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是否光洁,无残留物质,无血渍,污渍和水垢,器械表面包括关节,齿牙等处不得有锈斑。不合格器械应退回重新处理。

器械功能的检查: 检查器械功能的完好性,灵活性,咬合性等,刀刃器械,穿刺针的锋利度等。

器械包的组装与摆放严格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不得超出标准重量,和体积。

器械的包装时必须核对器械种类与数量;锐器应加保护套。 用于器械包装的包布层数不得少于两层;使用的包装材料应符合包装材料要求。

用于器械包装使用的盒式等硬质容器必须一用一清洗,清洗方式与器械清洗相同;使用的滤纸应一用一更换。

用于器械包装使用的一次性塑封包装材料,密封宽度应大于6MM,保证热封严密完整。

灭菌物品包必须包装严密,捆扎松紧适度,使用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

灭菌包应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操作人员代号、灭菌器锅号、锅次等。

灭菌物品的装载严格遵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的要求,容量严禁超载或过小,并做好灭菌物品种类、数量、灭菌器编号、锅次、菌程序、灭菌温度、灭菌日期、灭菌时间、操作者等的记录和存档工作。

灭菌的方法应根据器械、物品的用途、性质等选择适宜的(压力蒸汽、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等)灭菌方式。

菌物品的卸载

压力蒸汽灭菌物品的卸载时:物品取出后放置于远离空调或冷空气入口的地方冷却;物品完全冷却前,不要放到冷的台面上,防止产生冷凝水。

灭菌物品的卸载时:检查灭菌包装的完整性,干燥情况,如有破损、湿包,应该视为灭菌失败必须重新灭菌处理;灭菌包掉地或误放不洁处应视为污染必须重新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处理;

灭菌物品的存放

灭菌物品存放区应由专人管理,按规定着装,并注意手卫生,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所有灭菌物品均应仔细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灭菌物品存放区储存;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用品须拆除外包装后方能进入灭菌物品存放区

灭菌物品存放区应清洁,干燥。温度应在20摄氏度~25摄氏度,

相对湿度应小于60%。

灭菌物品应存放于洁净的橱柜内或存放架上;存放架(橱)必须离地20CM-25CM,离墙5CM-10CM,距天花板50CM。

灭菌物品应分类放置、位置固定、标识清楚,并按有效期顺序排列,严禁过期。

菌物品存放的有效期:在温度低于25摄氏度,温度低于60%的存放条件下,有效期为10~14天,其他环境存放期应为7天。

灭菌物品的发放:

应根据使用科室的需要,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人,封闭式运送车或容器进行发放,并做好发放时的记录,包括物品发放日期、科室、物品名称、规格、数量、发放者、接受者等内容。

发放灭菌物品时应注意:

发放物品的运送车、容器等工具应每日清洁,消毒后存放。 从灭菌物品存放区发出的物品不能再退回存放区

过期灭菌物品须从存放区取出,重新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处理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

应由专人监管,在进入消毒供应中心时应检查检验合格证,外包装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标记清楚、包装清洁、没有污渍、水渍、霉变、包装没有破损、变形等。

入库时检查并记录入库日期、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

定时进行物品的盘点并记录,做到收、发一致。

发现不合格产品,应立即停止发放和使用,并通知相关部门。 4.特殊感染病人用后器械的清洗消毒和处理

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等感染的病人使用后的器械,应先高水平消毒后,再采用机械或手工清洗方法进行清洗。

朊毒体感染病人用后的器械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处置。

(三)监测:执行《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应专人负责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测,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学监测,同时应对清洗、消毒、干燥、包装和灭菌的设备进行检验和验证。

清洗质量的监测

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流程时进行。

使用清洗消毒机进行装载、温度、时间等工艺监测。

每月不定期抽查,每次抽查1—3个待灭菌包内所有物品的清洗质量。

消毒质量的监测

化学消毒应每天进行浓度监测、定期进行消毒剂生物监测。 不定期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消毒效果进行抽测。 灭菌质量的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质量的监测:应该使用物理监测法(工艺监测)、化学监测、B—D测试和生物监测法。

物理监测法(工艺监测):每锅监测,每次灭菌时必须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

化学监测法:每包监测,(包括包外灭菌化学批示物监测、包内灭菌化学批示物监测)可进行化学挑战测试包监测。

具体要求为每一灭菌包包外均应贴有包外化学指示胶带或包外

指示卡,高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灭菌化学指示物。

每—灭菌批次可进行化学挑战测试包监测。

通过观察指示胶带或指示卡(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经过灭菌和灭菌是否合格。

对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物品包不得发放使用部门或使用。 生物监测法:应每周一次,采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7953或SSIK31株)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包放在排气口的上方,并设阳性对照. 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立即追溯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的所有灭菌物品,重新灭菌;并应分析原因,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能使用。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新安装、移位、故障、大修后和灭菌失败后,应进行生物监测,空负荷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B-D试验: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

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新安装、移位、故障、大修后和灭菌失败后,应在生物监测合格的基础上进行B-D试验并重复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环氧乙烷和低温等离子灭菌质量的监测

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灭菌剂的浓度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化学监测: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胶带,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当化学指示物变色不符合要求时.产品不应放行和使用。当出现三个以上包内指示物变色不合格时,同—批次的灭菌物品不应放行。

生物监测:每灭菌批次应做生物监测。

生物指示物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放在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

生物指示物应在预处理之前放入被灭菌物品内或被灭菌物品包内。在灭菌周期完成后应立即将生物指示物从被灭菌物品中取出并进行培养,同时设阳性对照。

经36℃±1℃培养7天(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

移植物应在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

3.3 灭菌后医疗器械的监测:定期进行自我监测,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存放有效期内进行抽样采样监测。

3.3.1 小件医疗器械如:缝合针、刀片等直接投入专用培养运送液试管内,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检测,无任何微生物检出为合格。

3.3.2 大件医疗器械如:血管钳、镊子、刀柄等用有无菌脱洗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后投入5ml的培养运送液试管内,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检测,无任何微生物检出为合格。

3.3.3 注意事项

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100 CM2。

采集样本及时送检,不得超过6小时。

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

4.1 消毒供应中心应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监测进行记录与追踪。记录应易于识别和可追溯、清洗、消毒监测资料的保存期限应≥半年,灭菌质量的监测资料存档并保留应≥3年。

4.2 清洗消毒、灭菌设备和操作的过程记录,包括每天机械清洗消毒设备的运行状况。

4.3 灭菌器运行参数及灭菌效果记录,包括记录每次灭菌的信息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操作员签名或代号等。

临床常见诊疗用品及环境消毒、灭菌管理措施 消毒因子的作用水平分类:

根据消毒因子的适当剂量(浓度)或强度和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分为如下四类:

灭菌――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热力、电离辐射、微波、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方法,以及用甲醛、戊二醛、PPA、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化学消毒剂等化学灭菌方法(很多化学消毒灭菌剂由于对环境危害将逐渐被淘汰)。

高水平消――能杀灭所有病原微生物,除了细菌芽孢造成的严重污染 :热力、电力辐射、微波、紫外线等物理方法和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溴消毒剂、臭氧、二溴海因等。

中水平消毒――能杀灭分枝结核杆菌、生长期细菌、大多数病毒和真菌,但不能杀灭细菌芽孢:超声波、碘类(碘伏、碘酊)、醇类等。

低水平消毒――能杀灭大多数细菌,部分病毒和真菌,但不能杀灭分枝结核杆菌或细菌芽孢:季胺盐类(苯扎溴铵)、双胍类(氯己定)、植物类、金属离子以及机械除菌等。

*在医院消毒工作中不得以任何消毒或灭菌方法替代清洁过程** *去污染 = 清洗(用去污剂、更强调酶清洗)+消毒或灭菌过程* 清洁过程用或不用去污剂(用来去除残渣、血液,盐份等)对最终消毒或灭菌效果有重要影响,严格清洁过程可去除绝大部分微生物 (90%的微生物存在于“肉眼可见的灰尘”),清洁过程尽可能主要依靠机械自动清洗或超生自动清洗机,以便于质量控制。

(二)医疗用品的分类(根据其对人体的危害性分): 高危物品――凡是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器官内,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用品: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检钳等。

中危物品――这类物品仅和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而不进人体的无菌组织内:呼吸机管道、胃肠内窥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子宫冒、避孕环、压舌板、喉镜、体温表等。

低危物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当受到一定量的病愿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一般诊疗用品(听诊器、血压计)和生活卫生用品。

(三)选择灭菌、消毒方法的原则:

必须遵循安全、经济、有效、无害化(对人和环境)原则即: *首选物理方法(压力蒸汽灭菌),尽可能不用化学方法*

*必须符合杀灭微生物的标准*

*安全性高 (在一般或特殊场合)费用低,环境污染少* 必须具备可供操作及管理的质量控制标准*

任何消毒器械或消毒药剂厂家说明不能代替消毒技术规范* 高危物品――必须灭菌

中危物品――必须达中水平以上的消毒

低危物品――低水平消毒或一般清洁即可,但有或可疑受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相应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去污染处理。

(四)常见诊疗用品及病房环境的消毒管理

①空气:一般诊疗环境强调清洁、干燥、通风,需行空气消毒环境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消毒设施或消毒剂的使用进行消毒,特殊病例使用病房,终末处理用过氧乙酸1%水溶液加热熏蒸消毒,量以100ml/m3计。

②病房地面及物体表面:一般情况只进行日常清洁卫生工作,遇病人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随时以有效氯消毒液1000mg/l擦试消毒,遇特殊传染病按《常见传染病消毒隔离措施》要求处置。

③诊疗室地面及物体表面:除做好日常清洁工作要求外,物体表面每天治疗前后以有效氯消毒液500 mg/l擦试处理。

④血压计:一般情况只进行日常清洁卫生工作,袖带遇病人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在保持日常清洁基础上以有效氯或溴消毒液500 mg/l浸泡30分钟后清洁凉干备用,血压计以同样消毒液擦试消毒。

⑤听诊器:日常清洁的基础上以有效氯消毒液500 mg/l浸泡30分钟后清洁凉干备用。

⑥体温表(腋温):日常清洁的基础上以有效氯消毒液500 mg/l浸泡30分钟后清洁凉干备用。

⑦氧气湿化瓶及其管道;病人一用一消毒,连续使用者每日消毒一次,送集中消毒供应室统一处理(或以有效氯氯消毒液500 mg/l浸泡30分钟后)清洁凉干保存备用。

医院感染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管理措施

(一)医院获得性肺炎预防控制基本措施(试行)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医院获得性肺炎特订本措施:

1、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必须遵循我院手卫生制度和采取必要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正确管理病人体位,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

3、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4小时一次;

4、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5、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6、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通常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

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蒸馏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防止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0、其它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按照《消毒供应室管理规范》、《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操作技术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及有关产品使用说明书执行;

11、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有污染随时消毒;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送供应室清洗消毒,干燥封闭保存。不耐高温的物品如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也可选择低温等离子或环氧乙烷灭菌处理。

12、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来预防HAP/VAP;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13、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剂;

14、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置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严格无菌操作等;

15、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应该定期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学习培训。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控制基本措施(试行)

尿路感染(UTI)是第三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

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1.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医务人员在进行导尿时应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操作或护理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插管时戴无菌手套,插管前,使用消毒剂消毒会阴;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常规的消毒方法: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a)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b)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6)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7)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2.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2)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3)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4)导尿管应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7)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8)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量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 3.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三)外科切口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试用)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医院感染的一种主要形式,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预后。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特订本措施:

1.手术前措施

(1)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日。住院前做好相关疾病必要的治疗,再住院等待手术。择期手术前,如果存在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应尽可能待此感染治愈后再行择期手术。

(2)手术前一天晚上,建议病人应用肥皂洗澡或淋浴。如果需要

去处毛发,应于手术当日采用剪毛或用脱毛剂去除毛发,不应采用剃毛方法。

(3)严格手术区的皮肤消毒,消毒区域应足够大以备延长切口或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

(4)除了手术区和需要麻醉用药和麻醉维持的区域外,病人所有部位均应覆盖无菌手术巾。

(5)手术室环境要求

① 手术室地面、墙面、仪器表面有血或其他体液污染物时,在下次手术前用认可的医院消毒剂清洁受影响的区域。

② 在污染的或污秽切口手术后不要实施特殊的清洁切口手术,应关闭手术室进行消毒。

③ 用认可的医院消毒剂在每天最后的手术后或晚上对地板、物表进行消毒。

(6)手术室人员准备

① 进入手术室的所有人员严格洗手和手消毒,按照规定更换鞋、衣、裤、帽、外科口罩;

② 直接参与手术的所有人员必须穿无菌手术衣,严格进行外科手消毒,戴无菌手套;

③ 有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外科人员,应尽量避免手术,待疾病治愈后恢复工作;

2.术中措施

① 手术时应该保持手术无菌区的无菌状态,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② 在放置血管内装置(如中心静脉导管)、脊髓和硬膜外麻醉导管,或在配制和给予静脉药物时必须坚持无菌原则;

③ 尽可能使用单股不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使用可吸收缝线缝闭皮下组织各层。对清洁污染、污染和污秽伤口,最好使用可吸收缝线缝闭切口;

④ 术中按照手术原则操作,尽量避免损伤组织或形成血肿;注意缝合切口时要避免遗留死腔;

⑤ 如果外科医生认为外科部位严重污染(Ⅲ级和Ⅳ级)时,可延期缝合皮肤或敞开切口待二期缝合。引流须从远离手术切口的另外部位戳口放置引流并尽早拔除引流。

⑥ 应尽量减少手术过程中进入手术室的人数,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3.术后措施

① 用灭菌敷料保护术后切口,敷料渗湿后应立即更换,须注意无菌操作。

② 在更换敷料前后、与任何外科手术部位接触前后均须严格执行手卫生;

③ 抗菌药物要合理应用。 4.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手术切口感染(SSI)的发生率。

5.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该按照卫生部和医院关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原则、规范执行。

(四)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基本措施(试行) 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监护室(ICU))。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

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CRBSI,特订本措施:

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掌握适应证,除非有医学指征,否则避免导管插入,并尽早拔除,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2)所有静脉置管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3)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5)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6)规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7)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2)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随时更换;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8)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应掌握有关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使用、插入方法、维护方法,接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2)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目标监测),监测结果上报医务处,反馈科室。

(3)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

第8篇:2011年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培训小结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措施培训小结

为了医疗废物的安全治理,进一步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临床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与控制工作,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院切实履行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医疗废物治理条例》,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治理,由感控科组织全体医务及工勤人员学习了《医疗废物治理条例》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于2011年3月14日下午3:00在三楼大会议室组织学习,由副院长主讲,重点从六方面进行了学习:(1)、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2)医疗废物管理的一般规定。(3)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4)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及监督管理。(5)感染性废物的分类。(6)加强学习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此次培训,内容较多,时间紧,有些方面不能进行详细说明及学习。但培训的效果是好的,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有了一定的了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医院感控科

2011年3月15日

第9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 加强医院管

医院环境内大量细菌和易感人群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场所的特殊性[1]。为了减少医院内的各种感染,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1.1 完善接诊、分诊制度 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门诊,以预防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和就诊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1.2 完善病种管理 根据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开设隔离病房、危急病房、温馨病房等,以满足不同病种患者的收治,减少交叉感染。

1.3 完善区域化管理 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管理,护理人员不仅要严格律已,还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属。

1.4 严格执行陪床探视制度 控制探视人员,减少陪床人员,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

1.5 妥善处理废用垃圾 医用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分类妥善处理,由专职人员收集后并进行处理。

2 严格执行消毒

2.1 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 空气中细菌含量与多种感染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从多个环节减少高危区域的空气微生物的含量。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对高危重点科室、高危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探视,且采取探视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视后对室内进行通风、消毒擦拭、喷雾消毒等措施。每月一次做细菌培养,如不合格的,重新消毒后再做培养,以保证病房的清洁。

2.2 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 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目前灭菌方法很多,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较好。有研究报道,污染的氧气湿化

瓶、氧气管、氧气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导尿管、床旁柜、公用洗涤池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所以,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对易忽视的消毒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

2.3 手的消毒 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都要彻底洗手,因为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2]。在上班时间不准戴戒指、手链,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巾一带,在治疗室安装感应水龙头,并配备干手机避免或减少再次污染,每月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保证手指带菌数不超过15cfu/cm2。

2.4 终末消毒 患者出院及病故后,对床单位进行严格的擦拭并消毒,以达到彻底终末消毒的目的。

3 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有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3]。在必须导尿时,应选择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严格无菌操作,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每日更换引流袋,无菌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留尿管前后和拔尿管前后都应对患者做尿的细菌培养,如发生菌尿症立即停止导尿,并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

4 减少开放式治疗

开放性的操作是造成感染的又一诱因。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持续膀胱冲洗是不可避免的。采用3 000ml大袋生理盐水冲洗,因重力缘故不需要排气管及连通管,换袋工作由护士进行,仔细检查每袋生理盐水,避免有混浊及杂质的液体冲入膀胱。连接5 000ml一次性引流袋,常用密闭式,管颈粗,不易堵塞且可减少院内感染发生,妥善固定后冲洗液不易逆流,更有效地避免院内感染。

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药物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医嘱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常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和换药的依据,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进,不宜置于同一溶液中静注或静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药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由于药液相互作用,可出现药理上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失去活性,丧失或降低抗菌作用。

6 缩短住院时间

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支持疗法,在提高医疗质量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对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其慢性疾病病情稳定后,应嘱其尽快出院继续治疗并定期门诊随访。

总之,做好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全体医护人员是关键。只要严格遵循以上规则,院内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另外,应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组织。从这几年的各项监测指标可以看出,以上预防措施大大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上一篇:孔乙己读后感学习下一篇:年终工作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