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内科学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林寿宁,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瑞康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林寿宁致力于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针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学生日后工作需要,提出了中医内容、西医内容及中西医结合内容的三段式课程设置,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双导师内科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双导师内科学论文 篇1:

关于导师团队培养中医内科学研究生的思考

摘要:随着医学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培养普遍实行的单一导师教育模式弊端日益显露。通过分析导师团队培养的优势,初步探索在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实行导师团队教学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期望发挥导师团队作用,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中医内科学

我国高等教育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普遍实行单一导师模式。然而,随着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也正处于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从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过渡的转型期,加之医学发展迅速,学科间交叉渗透日益加深,单一导师制度弊端日益凸显,如师资不足、学术视野狭窄、学生素质提高较慢、管理不到位等。为更好地实现中医研究生培养目标,提高专业技能,加强学生科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经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结合中医教育特点,借鉴研究生导师优势,尝试在中医内科研究生培养中实行导师团队教学。

一、导师团队教学的优势

(一)缓解导师力量不足,多方师资参与教学

研究生单一导师制必然导致花费教师时间精力过多。招生规模扩大后研究生教育师生比失衡,导师指导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在中医内科学领域问题更为突出,一名导师带多名研究生已成常态,教授已无暇顾及对众多研究生的全面、深入地培养。有的导师既带硕士又带博士,很多导师同时兼任行政事务,诸多因素占用了导师大量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到他们为培养研究生所投入时间的数量和频度。据统计,在我国,研究生导师与学生每月平均交流次数仅2.83次。此外,导师资源分配不合理亦急需解决。同一专业里不同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对比悬殊比较普遍,这显然需要优化师资资源配置。

在扩招后“生多师少”的现状下,导师团队制吸收了中医师承教育、单一导师培养模式的优点,建立特定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协调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这对缓解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师资短缺不足起到一定作用。将高、中、初级职称教师以及博士和硕士同时纳入学生助学、助教、助管体系,从而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阶梯式教学团队,可推进研究生全程教育活动深入发展。

(二)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

单一导师教学最大的不足是学术传承关系单一,容易造成学术门户之见,束缚学术创新。每位导师其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研究方向各异,由此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往往侧重导师研究领域的某个方向,掌握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不够全面,背离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学科高度融合与交叉的新形势下,导师团队弥补了单一导师教师知识层面狭窄、专业背景单一、个人精力有限等不足,让学生博采众导师之长,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位教师的学科优势、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术层次的互补作用,给予学生持续、高效、纵深、全方位的指导。

为满足高等教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化的要求,让学生轮转跟随团队中的每位导师,还可以由知识丰富、技能较强的博士带硕士、高年资优秀硕士带低年级硕士,形成师生之间或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教学形式。不单让学生学习团队中每位导师各自擅长的知识和技能,领略各自的教学风格,感受不同层次的人文关怀,还能做到因材施教,将教学空间从传统的病房、教室延伸到实验室、宿舍乃至任何可以教学的地方,这将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专业学习及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增强师生责任感,实现教学相长

组建跨学科、结构合理的梯队型导师团队,团队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教师团队中成员各司其职,利于开展教学。多名导师指导一名学生,学生会感知国家和学校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学习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倍增,从而激发其自觉努力学习,从不同导师身上摄取各方知识和技能。同时,导师团队培养的实践还将实现学生成长和教师提升的双赢。团队能激发教师“自我实现”的意愿,其中每位成员都不甘示弱,纷纷发挥各自的作用。作为助理导师的青年教师通过参与研究生科研活动和实践环节,能较快提升自身能力和业务水平,拓展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积累带教经验,为今后独立担任主导师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有助于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层次丰富、凝聚力强的导师梯队。因此,构筑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优化整合导师资源,充分发挥团队独有的目标一致、凝聚力、责任感、团结协作、相互激励等作用达成教学互促,推动整个教学进程顺利开展。

(四)催生团队科研成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团队教学是卓越科学成果产生的坚实后盾,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是良好的催化剂。随着社会和医学的不断进步,“单枪匹马”已无法完成重大科研和教学任务,重大科研成果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相互依赖、团结协作的团队。加强教师团队的合作已是教育教学大势所趋。组建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为提升导师自身学术水平架构了良好的平台,充分依托团队成员的优势,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共同体,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学科交融很容易产生创新点,从而催生科研成果。团队教学赋予了研究生机会跟从多名导师从而得到更多的指导,从不同导师身上汲取科研创新精神、科研学术素养、临床思辨能力,融合不同学科方向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激发研究生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创新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为适应学科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要求,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尝试在传统单一的中医内科学人才队伍增加西医人才,为适应学科基础研究发展,引进实验方面专业人才,以指导学科基础实验研究。实行导师团队负责制,不会影响团队中每位导师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发挥,而是实施人才结构重组,整合个人与团队的力量发挥更大效能。即导师团队的基本模式是:主导师1名,副导师1~2名,助理导师若干,以研究方向为导向,以具体研究内容为载体,通过规范的责权划分机制、协同和交流机制组建一支目标一致、凝聚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导师团队。作为总负责人的主导师由在医、教、研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担任,负责对学生培养做全局规划,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计划的实施及毕业论文答辩等。副导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和创新开发,教授新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搭建科研创新的综合性实践培养平台。助理导师可以是专业或研究方向相关的中级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或优秀的博士、硕士。助理导师作为主副导师的工作助手主要承担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全方位掌握和指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生活状态,同时发挥在研究生与主副导师间的桥梁枢纽作用。

导师团队成员可来自相关学科专业、不同单位、不同学术层次,实现了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强强联合、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学科之间、不同研究方向相互交叉渗透,促进了主要导师与辅助导师间的互助;校际间、中医与西医领域间导师的互动;不同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导师的互补。从而弥补了单一导师知识面较狭窄和科研思维单向等缺陷,拓宽了研究生在研领域的视野与思路,形成多方合力发挥团队优势加快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进程。[4]

三、实施导师团队制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团队组建和分工要合理

导师团队的组建直接决定了团队教育效能的发挥。打破学院、系、研究所等行政单位将学科固化的格局,鼓励成立跨学院的导师团队。导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要合理,分工职责界定要明确,才能真正发挥导师团队作用和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主导师要求知识水平和学术造诣较高、治学严谨、具有一定名誉声望和管理素养,主要负责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计划的实施特别是临床、科研能力的训练和指导毕业论文,副导师主要是为学生科研和创新提供平台,导师助理职责是辅助主副导师工作,帮助学生坚实基础,并且在其学习生活方面提供更多帮助。分工明确避免了导师过多容易出现的责任推诿和责任模糊,既有利于发挥导师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引导学生博采众家之长、扩大学术视野,也利于研究生导师后备力量的培养。

(二)导师团队管理要规范

科学规范的考评体制是确保导师团队教育质量最重要的保障。必须建立规范的考评制度,结合动态管理、量化考核、跟踪评估等督导措施,将考核结果与导师招生资格、招生指标挂钩。团队考核内容包括团队中每位导师的职业道德、履行职责情况、工作绩效,以及团队管理与发展等方面,形成以学生评价、学系评价、学校评价为主体的三大评价体系。将研究生导师在岗工作情况纳入学校人事管理的考评体系,其聘任、待遇等方面按照学校教师管理的相关规定办理。考核中综合权衡科研、教学、师德师风、管理等多个方面。定期公布导师团队的科研项目与经费、学术成果、指导学生与论文撰写等方面情况。通过规范化管理使团队教育的效能得以发挥。

(三)相应激励机制要建立

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导向良性竞争,促进导师团队健康可持续发展。依据考评结果,对教学效果、学术成果、医德师风优良的导师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学校可给予优秀的导师团队以特殊的待遇,如给予绩效考核评优和职称评定优先考虑、荣誉称号、委任实职,以及提供科研启动经费、配备工作室(或实验室)等优惠待遇,设立导师团队奖励专项基金奖励导师团队,奖励在培养研究生方面取得创新成果的优秀导师和团队,以调动导师团队积极性。

(四)导师自身学术水平要提升

导师学术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培养的质量。团队中每位成员的学术水平都关乎教学团队作用的发挥,只有不断提升导师个人科研学术能力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教学的成功。教师团队改变了传统导师单一传承关系,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互助、碰撞融合,更有利于提升导师的学术水平,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术水平高的科研团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优势尤为突出,导师学术造诣越高,学生的荣誉感和优越感就越强,越能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越能引导学生自发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科研。因此,导师个人学术水平的提高是导师自我成长的需要,是保证团队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团队教学所达到的成效。

纵观国内各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内科领域研究生教育中引进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尚属于探索阶段,尽管导师团队制真正实施起来还存在着导师遴选机制、责权划分机制、评价和激励机制等问题,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仍具有单一导师制度所未有的诸多优势,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临床医生、科研人员等多方共同探索,不断完善和推广,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全面发展的中医药学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禄保平.基于转型期对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导师任职基本条件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0):8-10.

[2]许长青.高校博士生教育质量满意度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136-145.

[3]刘飞,赵百孝.导师团队制教学在中医教育中的思考与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9):800-803.

[4]曹艳,陈科力,黄必胜.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初步实践——以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3):347-348.

[5]王毅超,王云贵,刘卫东.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68.

[6]程建华,曹一雄.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培养途径的选择[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1).

[7]卢慧铭,卢倩,汪海涛.军队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0).

[8]胡小唐,钟登华,李云章,陆培毅,何振雄,杨秋波.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9).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资助项目(NO.201010600R02)。

作者简介:龙春莉(1977-),女,广西北海市人,现任职广西中医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学临床和教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通讯作者:史伟(1960-),女,广西融安县人,现任职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肾病、风湿免疫等疾病临床和教学研究。

作者:龙春莉 谢永祥 史伟

双导师内科学论文 篇2:

林寿宁:潜心钻研 只为授业

林寿宁,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瑞康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

林寿宁致力于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针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学生日后工作需要,提出了中医内容、西医内容及中西医结合内容的三段式课程设置,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作为区内的著名中医,林寿宁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传帮带”上,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和学术思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有学生问:“林教授,您不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吗?”林寿宁笑着说:“只要大家学会了,为病人治好病,比什么都强。”

林寿宁长期担任《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课程的主讲教师,教授学生万余名。他根据中医教学的特点,研究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三基”水平与创新能力得到同步提高,学生理论考试及技能考核优良率达到90%以上。2000年,他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已带出研究生50余名,师带徒16名,悉心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并获多个立项。林寿宁善于将医德道理融于日常教学中,多次利用假期带领学生下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

林寿宁曾获广西“全区德技双馨”好医生、广西高等学校创优争先优秀共产党员、广西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教研成果获广西优秀教材二等奖、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双导师内科学论文 篇3:

内科学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

【摘要】 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PBL教学模式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医学院校内取得重大的成功,目前PBL教学模式内科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笔者多年的时间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能有效发挥PBL教学优势且适合郑州大学医学院内科教学情况的新医学教育模式。

【关键词】 PBL; 内科学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ternal medicine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14,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5.029

内科学是一门对医学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具有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等特点,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其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是分门别类地讲授医学基础及临床等学科,且各学科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内容多有重复,最终实施后易造成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脱节,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往往缺乏横向思维[1]。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传统的教学方法所暴露出的局限性严重制约着现代医学教育,并成为其发展的一个瓶颈,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教学应运而生,其目的主要在培养临床、护理等医学相关学生的学习以及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他们探究创新的兴趣,逐步养成勇于质疑,不断思考,乐于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2]。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在全世界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讨[3]。目前已被包括中国在内的1700余所医学院校陆续所采用,并取得了宝贵的研究和教学成果,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了实践依据[4]。近些年中,我们在内科学教学实践中采用PBL教学,以期对培养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热情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1 PBL的教学模式

当今的医学模式己经从过去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在人类战胜疾病方面起着巨大作用,但面对新的医学挑战,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而新的医学模式的实现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PBL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加拿大的BarrowS教授最早将PBL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中,他提出用具体的临床案例作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不论在临床前期课程或者临床课程中,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将患者问题作为基础,同时成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小组,让学生面对临床问题,将临床学科和基础学科贯穿于案例中,使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最终以培养学生病例诊治的发散思维和横向联想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导师只是起到导向作用。此外,关于PBL的概念,目前认为有两种,即大写的PBL和小写的pbl,前者特指起源于医学教学中的一种已经得到了良好印证的教学方法,而小写的pbl则泛指把问题置于学习活动的中心,它涉及任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可以包含所有的研究,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5]。

2 PBL操作途径

2.1 研究小组的设定 将5~6人分为一个研究小组,在学生学习过解剖、病理、生理等基础学科后,按病例形式系统学习内科学特定内容。导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导向作用,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推理技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效率。在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按照假设-演绎推理的思路,鼓励和帮助学生学习处理过程,在讨论确定教学问题之后,向学生传授学校图书馆数据库中英文文献检索方法,使学生掌握应用主题词、关键词等方法进行证据检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必要时及时调整检索策略,并获得临床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支持[6],鼓励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中学习寻找答案。每个学习病例均由导师从真实病历或者既往典型病例中选择,学生以小组形式收集病例资料,在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每个PBL小组选出1名同学以自己制作多媒体(Power Point、flash等)课件等方式对本组的问题进行汇报。

2.2 PBL的考核 根据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一名医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不单单包括医学方面的,还应包括其他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总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1)专业的医学知识,如解剖学、诊断学、药理学、临床医学、生理学、病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这些内容大多是纯医学的学习内容,约占考核内容的60%;(2)医患关系,作为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交流的能力,正确评价疾病以及给个体带来的影响等,这部分内容可以占到考核内容的10%;(3)恰当处理医疗与社会的关系,这其中包括对人群的社会关系、人口结构、疾病的发病与流行、社区结构、基层医疗结构与社区保健、健康与卫生经济的综合考虑,这些内容约占考核内容的20%;(4)如何成为一名医生,强调道德及专业的不断发展,医生与其他医务人员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注重患者出院后的随访工作及患者社会、经济关系等对疾病的影响,这些内容约占考核内容的10%。

3 PBL教学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3.1 PBL教学的优点 从笔者长期使用PBL教学内科学教学探索中,可以发现PBL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1)PBL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在整个过程中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在此期间,学生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过程灵活,能充分彰显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与主动性。(2)PBL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PBL教学法的中心是围绕一个较复杂的、开放性且无明确答案的问题来组织教学,正是因为问题的复杂性,在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小组成员要想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自己动手通过网络、图书馆资源等文献查询、记录,并定期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学生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PBL可以提高学生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是作为医务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PBL教学提供了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的平台,在整个过程中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合作互补,各施所长,共同克服困难,共享成功,通过不断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4)PBL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在PBL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参与其中,在笔者实施PBL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表达能力较好和表现欲高的同学往往积极发言,而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则在多数时刻保持沉默,在笔者和同学的鼓励下也会有少量发言。整个过程之后,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的性格、知识储备和能力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以后的不断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7]。(5)笔者尝试将符合现代医学教育模式的新型教学方法引入内科教学中,如将PBL与高端智能模拟系统结合(ECS)或者病案式教学方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以及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eam Based Learning,TBL)等方法互相结合[8-9],取长避短,优势叠加,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临床环境中的诊疗判断及救治能力[10]。

3.2 PBL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PBL教学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在第四军医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校陆续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就笔者自身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PBL模式应用于内科学教学仍然存在以下一些不足,同时在不断的探索中也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应对措施。首先是教师培训问题和教材的编写。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对这个新事物了解不多,从而产生了不少的疑惑,而在PBL教学操作过程中,因其多变性,限制了教师的理解,使得有些教师和主管教学的领导一时还不能完全接受,限制了了PBL模式的应用的普及。为了更好地开展PBL教学,树立正确PBL的教学理念,笔者参考了武汉大学医学院的“请进来、走出去、全面培训”的思路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11],近些年中,笔者陆续选派多名教师到国内PBL比较成熟的医学院校开展学习,交流经验,选拔青年骨干教师参加PBL学习班,学习PBL教学方式及其问题的设计,组织讨论,加深教师对PBL教学的理解;制定与PBL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教材,现有教材主要用于传统的教学体系及方法,为了PBL教学能很好的实行,笔者在原有教科书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保留适合运用PBL教学法的篇章,编写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临床操作和基础医学知识掌握相结合的教学计划,并做到每个学期PBL教学的课程安排让教师有安排、使学生有准备。选取临床实际病例或者经典案例和思考题[12]。此外,PBL教学的成功开展,往往要求教师和学生保持高度的配合,老师结合提纲、临床病例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得到问题后进行分工,各小组成员根据问题去查阅文献资料,并相互沟通,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虽然能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但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对学生的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良好的自律性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角色已经发生变化,由传统的被灌输者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因而出现部分学生会无从适应,觉得PBL教学模式太难了而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影响了PBL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个现象,在PBL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逐渐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对PBL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发掘出学生潜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3]。其次,在PBL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学生学习条件上的限制,在同参加PBL教学的学生交流后笔者了解到医学院远离郑大新区,学习资源偏少,图书馆中专业书籍不全,图书馆开馆时间偏短,缺乏学习谈论的场所。对此,通过我们的反映,院领导比较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延长图书馆开馆时间,开通了网线并与郑州大学新区图书馆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加大对专业书籍的资金投入,确保学生能够全方位查找所需资料;针对PBL小组成员开放空闲教室。最后,如何处理传统教学方法和PBL之间的关系,笔者推崇的PBL教学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确实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法,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模式当中,传统的教学依旧占据着很大的份额,而且笔者也必须承认,在过去的多年中,传统教学并非一无是处,也培养了大批的医疗人才,而PBL教学模式也并非包治百病。鉴于以上传统教学方法和PBL教学法各自的优势和弊端,在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相互补充,即“双轨教学法”[14],而在实施PBL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其最新研究进展,掌握PBL的精髓,逐步、分阶段在医学院实施PBL模式。

当今医学及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更新也越来越快,学生的负荷随之加重。面对这样的现状,学生容易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死记硬背中反而忽视了临床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今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知识水平已转变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将来医学生的培养更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创新,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医学教育的首要认为[15]。

基于对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局限性的认识,郑州大学医学院内科教研室非常重视PBL教学理念的引进及实施,在近些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笔者遵循PBL的教学理念,逐步地对旧的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完善,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一套能有效发挥传统教育模式和PBL教学优势且适合郑州大学医学院内科教学情况的新医学教育模式已经初步建立,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一定能在郑州大学开花结果,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培养合格的高级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磊,刘春庆,刘建.PBL在普外科临床实习中应用的现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82-84.

[2]陈香,杨艳芳.PBL教学法在个案护理查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7):79-80.

[3]李志勇,罗燕,董靖,等.PBL教学模式在内科学教学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19-20.

[4]郭万刚,刘军,师晓琴,等.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内科学PBL教学模式介绍及借鉴[J].医学与哲学(B),2013,34(3):85-86.

[5]刘忠秀.基于PBL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9.

[6]吴甘霖,徐美荣.在肾内科PBL教学中培养循证思维的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1):167-168.

[7]刘小粉,杨锐,贾强,等.PBL教学对医学院校本科生高级知识学习能力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4):471-478.

[8]吉珉.PBL联合病案式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3):376-378.

[9]李天发,姚远,王军,等.CBL,PBL与TBL整合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学中的实践[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1):83-87.

[10]章海燕,龙明智,孙楚乔.PBL教学法联合ECS智能模拟系统在心血管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8):78-80.

[11]边专,樊明文,台保军,等.PBL教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06,22(4):448-451.

[12]韩凌.PBL教学法在心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探索[J].河北医学,2014,20(5):876-878.

[13]谢炳光,何伟,李端昌.PBL教学模式在外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实践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4):140-141.

[14]杨志仁,桂淑玉,孙耕耘.PBL教学法结合L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安徽医药,2013,17(12):2188-2189.

[15]胥莹,徐智媛,杨黎宏,等.应用PBL教学法于内科见习教学十年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0):96-97.

(收稿日期:2014-03-03) (本文编辑:郎威)

作者:于泳等

上一篇:开发区半年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护士洗手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