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卓越人才理念为导向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建“‘双导师’制”协同教育模式探索

2022-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需要加大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力度,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现阶段在高校“双导师制”落实过程中,以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作为重点改革方向,建立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要的导师责任制和项目资助制,是实行产学联合的重要培养机制。在双导师教学模式落实过程中,针对现阶段,高效卓越人才理念为导向,民办大学协同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探讨,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卓越人才理念为导向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建“双导师制”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度落实过程中,主要是以校内导师的指导作为主要方向,联合校外导师进行课程实践、项目研究等各项内容,可以吸取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丰富经验,能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有效培训。国家在发展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提高综合性应用能力。尤其是在我国政策指导之下,需要对高校各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全面培养,落实“双导师制”,以产学结合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向,才能在最大范围内满足我国国家战略的基本需求。通常情况下,会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作为主要的指导教师,采取双导师或者是导师联合方式,为国家培养人才,奠定基础[1]。

二、现阶段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建“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一)校内导师的问题

“双导师制”在推行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综合教学水平,在最大范围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随着校企融合不断发展,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高校对双导师制给予高度认同。然而,现阶段在双导师制落实过程中,尤其是在协同教育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校内导师来说,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不断扩招,校内导师多是一名指导多名学生,使得校内导师分身乏术,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还要带研究生,这样使得大部分导师忙于行政事务,很难将工作重心进行偏移。这样在无形中降低了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很难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指导,然而校内导师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不足,这样可能在企业前沿技术掌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2]。

(二)校外导师的问题

对于校外导师来说,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弥补校内导师实践性不足的问题。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校外导师管理力度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实践技能,导致校内导师发挥的作用低于预期。一般情况下,多数的校外导师都是管理,或者是高级工程师,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事务较为繁忙,很难抽出时间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这时会削弱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会盲目地跟着工人自行参观,没有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3]。

(三)校内外导师沟通存在的问题

除此之外,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再联系过程中,由于沟通不及时,可能在双导师制度落实过程中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学生进行联合指导工作落实过程中,由于校内导师把多数学生送往企业之后和校外导师联系脱轨。不能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及时了解,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互动交流的情况较少,几乎只有在论文开题或者是答辩过程中才能碰面,这样使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并不能开展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双导师育人有效程度不高[4]。

三、以卓越人才理念为导向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建“双导师制”协同教育模式路径

(一)落实导师资格认证

目前,针对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很多研究者提出,关于制度改善的建议,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进行双导师制落实过程中,必须要让相应的导师具有资格认证,可以积极地吸引校外导师参与到高校专业指导体系过程中,对于已有的经验和调查,在进行高校资源使用过程中,荣誉资源是双导师制落实的基础,在进行我国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培养过程中,应该对校内导师进行严格审查,保证导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具备一定的带教能力。其次,需要对校外导师进行明确的选择,做好相关的考核工作,然后有双方资深的专家或教师进行担任。要严格地遵循相关依据落实高校卓越人才理念,培养大学生双导师制协同教育模式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落实导师的资格认证,才能在最大范围内提高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综合能力。解决双导师制落实过程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校企融合的积极作用[5]。

(二)完善考核与奖惩制度

在双导师制落实过程中,必须要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可以通过奖惩。考核标准可以制造,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考核奖惩标准,促进更多的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加积极的专业指导。与此同时,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的完成导师交代的任务。除此之外,在进行实践基地考核过程中,高校必须要对校外导师进行强化管理,才能将校外导师的人才培养落实到企业本职过程中,在最大范围内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双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做好具体的实例分析,要以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加强实践,断裂对于不同专业进行授课和实习现场相融合的方式,实施多方导师联合指导,才能有效地发挥专业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最佳效用,实现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资源优势互补,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6]。

(三)加强校内外导师的联系

现阶段,在我国双导师制落实过程中,必须要对校内导师加强培训工作,和校外导师进行及时沟通。一方面,在进行校内导师培训过程中,可以使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师资队伍指导水平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质量也是最关键因素,培养校内导师实践能力,为培养广大学生具备综合性应用技能奠定基础,成为后续培训和学习的主要方向。在进行导师培训过程中,应该对相关的学历内容进行进修,做好挂职锻炼等各项工作,积极地和国内外优秀知名院校进行交流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拓宽视野,在最大范围内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为双导师制的落实打下坚定依据。另一方面,要和校外导师做好及时的沟通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落实双导师合作制度,能够在校内外导师共同培养之下,完成教学目标。使广大学生在认同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校外导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研究生人才培养课程中,才能在最大范围内,确保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有机结合,实现学习到无缝对接。除此之外,校内导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对开题、检查以及答辩环节进行严格组织审查,两位导师应该对学生实现交叉培养,在最大范围内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相关的企业、高校在进行双导师制强化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共同体作用,并不是靠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7]。

四、结语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发展,为了满足我国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基本需求,在进行高校教育培训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可以通过专业授课和现场实习相融合的模式,实施双导师或多方导师联合指导机制,在进行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研究过程中,加大以卓越人才理念为导向的协同教育模式,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建“双导师制”的现状。其次,阐述了现阶段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建“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以卓越人才理念为导向,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建“双导师制”协同教育模式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卓越人才理念,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建,“双导师制”协同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崔玲玲,刘超.医学院校本科生双导师制的导师问卷调查[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0):46-48.

[2] 陈立梅,王露露.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绩效评估体系研究[J].电子商务,2019(4):91-93.

[3] 周虹,钟景清.新时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解读[J].成才之路,2019(11):4-5.

[4] 赵娟娟,耿博超,吴荣荣,等.京津冀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模式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9(4):76-77.

[5] 马东俊.双向互进模式下的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实践探索[J].青年时代,2019(3):153-155.

[6] 赵俊瑛.基于EGP+ESP协同教育模式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研究[J].林区教学,2018(12):122-124.

[7] 董颖,郑友取,李俊.高校创业教育的校企协同:归因、模式与案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8):68-74.

上一篇:计算机网页设计中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下一篇:电厂热动系统节能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