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3教学教案

2023-03-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小儿辩日3教学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两小儿辩日3教学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3

两小儿辩日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翻译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孔子东游

游: ②问其故

故:

③而日中时远也

日中: 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

⑤日初出沧沧凉凉

沧沧凉凉:

3、给下列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4、翻译句子。

①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②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成语加法。

①( )丝不苟+( )霄云外=( )万火急 ②( )全其美+( )神无主=( )面威风 ③( )思而行+( )海为家=( )零八落

④( )长( )短+( )上( )下=( )全( )美 ⑤朝( )暮( )+( )丝( )毫=( )分( )裂 【语言表达训练】

6、“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7、从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8、孔子为什么不能回答两个孩子的问题?

9、排列错乱的句子,标出正确的序号。

(

)院里有一棵我和爸爸一起种下的小白杨。

(

)窄窄的小院,静静地,听不到一丝声响,只有洒满院心的阳光。

(

)时间过得好快。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一个怪现象:我的头比那道印矮了一截。呀?我的个子怎么倒着长?

(

)妈妈见了直笑我:“傻孩子,你怎么能和小白杨比着长?”

(

)我天天来看它,盼它快长大。在它身上,我用小刀刻下一个小道道,每天早上都要跑到它身边,比一比,看看我长没长。

(

)哦!可我还是想快些长大起来,像个大人样,到外面那个我还没见过的世界闯一闯。 正确顺序:

10、读破句。

一天,某厂开大会,厂长在会上宣读文件。文件中有这样一句话:“已经取得大专学历的和尚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干部„„”当读这句话时,这位厂长不假思索地念道:“已经取得大专学历的和尚/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干部„„”话一说出,听众大笑,厂长说:“笑什么?时代不同了,当和尚也要大专学历嘛!”厂长这一解释,台下听众笑得更欢了。

这句话该怎么读,你一定知道。现在,请你把这句话修改一下(只准改一个字),让它变得语意明白,又不会在读的过程中产生误会。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11-15题。

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及其日中如探汤 (

)

②孰为汝多知乎(

)

12、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

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3、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14、用“/”画出文中加线句子的朗读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5、结合文章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分别说明两个小孩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的依据和结论。

一个小孩说:“因为________,所以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

另一个小孩说:“因为____________,所以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6-26题。

(一)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嘿(同“默”)然大喜,赍(jī,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16、下列加点字注音及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螳螂执叶伺蝉(sì,等待)

遂于树下仰取叶(zhú,就) B、扫取数斗归(shǔ,好几)

汝见我不(fǒu,同“否”)? C、乃厌倦不堪(kān,能忍受)

妻始时恒答言“见”(héng,总是) D、吏遂缚诣县(fù,绑)

(zhǐ,到„„去)

17、写出下列“以”字的含义。

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②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8、翻译语句。

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②对面取人物。

9、“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0、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

21、“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

22、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

(二)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①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②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刷:① 铛臼:烹茶的工具。 ② 伏谒:拜见。

23、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所蓄茶有数等。

蓄: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 恭:通“躬”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惑: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热:热情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25、请你揣摩一下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会是怎样的心情?

26、你认为本段文字讽刺了哪一类人?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①游:出游 ②故:原因 ③日中:正午,中午 ④为:是

⑤沧沧凉凉:寒冷清凉

3、略

4、①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 ②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5、①一

②两

③三

④三

⑤三

【语言表达训练】

6、 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7、示例:①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可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尽的;还可说明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表现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②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可认识到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还可认识到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 点拨:本题可从多角度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8、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那时候科学不发达,根本无法知道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所以他无法判断两个孩子谁说得对(实际上,两个孩了都说得不准确)。

9、②①④⑤③⑥

10、“尚”改为“还”。 【课内同步阅读】

11、①到

② 通“谓”

智慧

12、①一儿以日始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近也。”

13、孔子不能决也。

1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5、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

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

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

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

【课外拓展阅读】

(一)

16、C

17、①凭借。②来,连词。③认为。

18、①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暗中观察蝉,它躲过的叶子可用来隐身。②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19、不能。他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20、“经日,乃厌倦不堪,才云‘不见’”。

21、表现其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22、一叶障目

(二)

23、C

24、 亲自动手煮茶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25、 僧人的心情是失望和沮丧的。

26、讽刺了趋炎附势的人;讽刺了攀附权贵的人;讽刺了拍马屁的人等。 点拨:根据你的理解回答,意思对即可。

第2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设想

《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设想

一、这两篇短文都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按:《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盖庄子·列子之文常假托孔子言事说理,非真有其事,而所寄寓之理又较深(张湛注《列子》,对此节的注文是:“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二童子毁笑,未必不达此旨,或互相起予(启发)也。”)不宜讲给学生听。《乐羊子妻》是史传,乃实有其人,课文节选的是本传的前半部,记此人以正言规劝丈夫;其后,有盗欲犯妻而劫其姑,妻引刀自裁,太守赐以“贞义”二字,内容比较复杂,也不宜讲。总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难择易。

二、虽略读,诵读仍当照常进行,只是无须从头到尾字字照读,可以有选择地读。这两篇短文的精彩部分是人物对话:《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对话(含转述)共87字,《乐羊子妻》中妻的两段话共94字,合计181字,都宜于诵读,用一节课可以背下来,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三、教师讲解的重点可以放在词语上。生僻字较多,古今义不同这是本课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可分两步走:(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粗讲几句,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读完两篇短文后带领学生整理词语,该补讲的再补讲。

四、课文内容用不着详细分析,学生能多少说出一点体会就行,不必归纳主旨,不必把某些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写作方法也不用专门讲,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都是说理,讲讲说理的方式(援引和比喻)可能有助于记诵。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可根据B式略加改变。要点是:

1.学生诵读前加教师领读;

2.只背诵《乐羊子妻》的两段话,指导诵读可从简;

3.“积累词语”一项内容可适当减少,解词无须征引。

B(适用于较高水平)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解题。

此题系编者所加。“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按这类命题须观文而后会意,例如,屈原对自然界、历史传说等提出170多个问题命名为《天问》;柳宗元对这些问题逐个作了回答,命名为《天对》。这仅供教师参考。

二、教师范读并疏通文义。

可以先读后讲,也可以边读边讲。下面是讲解要点:

①“而日中时远也”,如果完整地说,该怎么说?(“远”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从上下文去找。

②“一儿以日初远”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时去人”四字。按:好几位专家都认为此句当作“一儿曰:„我以日……‟”‟,才跟上下文协调一致,且有文献资料可证。这不要讲给学生听。

③“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

④“及其日中”,许多文献资料证明,“其”是传写中窜人之字,“其”指“日”,“其日”一义重出。这要讲,不讲学生可能难解文义,指出“其”字多余即可。

⑤“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三、诵读练习。(含背诵)

先齐读全文两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四、说启示。(略讲)

1.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第3篇:《两小儿辩日》 教案教学设计

10两小儿辩日

教材简析:《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儿笑话。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篇文言文不仅叙述事情层次清楚,而且还蕴含着道理引人思考。

学习这则文言文的目的: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理解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设计理念: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要多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帮助学生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齐读题,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

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通过对辩和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提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便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2、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老师帮助解决难读的语句。

3、读课文,对照课后注释、查字典,自己尝试弄懂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4、学生复述故事,老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5、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古文的学习,先要读通、读顺、读熟,再求理解、翻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由于有注释的帮助,本篇古文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读懂,当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不到位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此环节的教学,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

辩斗的观点: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辩斗的理由: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由于两小儿观点不同,看太阳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不同,两小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分组来读一读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弄清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在反复的品读中感受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

3、开展辩斗。

(1)理解辩斗的意思。(争辩、辩论、辩驳)

(2)学生反复诵读两小儿辩斗的内容。(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小组合作展开辩斗。

激烈的辩斗就要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你与小组的辩友合作,好好练习。

(4)请两学生上台当两小儿进行辩斗,老师友情出演孔子,师生一起上演一出《两小儿辩日》。

4、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两小儿的观点,孔子赞成谁?反对谁?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介绍孔子,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3)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辩斗这一环节巧妙地再现故事的情境,使平面的、静止的文本变得可感、可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仅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语言,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

四、评价人物,抒写感受

1、读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喜欢这两小儿吗?为什么?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

2、结合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评价的目的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能力。因此,让学生谈谈两小儿和孔子,写一写自己感受,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表达欲望。当学生理解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后,就可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学以致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尝试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早晨中午

近大车盖盘盂小远

远凉沧沧凉凉探汤热近

教学后记:

第4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一、导入

1、 指名背诵《学奕》。

2、 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二篇小古文选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

3、 读《新起点》孔子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读,纠错正音。 练习读课文,读通顺。

三、理解词句

1、小组学习。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2、反馈。小组派代表讲解,并质疑不理解的词句。师相机指导。

重点语句: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孰为汝多知乎?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的意思。

四、背诵课文

四、理解课文

1、两个孩子对于太阳有什么不同看法?

2、体现了两个孩子的什么特点?

3、他们问什么会这样认为?

4、从“孔子不能决也”,你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5、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五、扩展

1、 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

2、孔子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新起点》中《论语篇》《孔子学琴》

六、板书

两小儿辩日 •

太阳位置

远近

依据

• • • • • • • • •

始出

大如车盖

日中

如盘盂

善于观察

初出

沧沧凉凉

有理有据

日中

如探汤

第5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 去:距离 以:认为

东:向东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第6篇:《两小儿辩日》教案1

两小儿辩日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辩斗() ()车盖()盘盂()探汤()

沧沧凉凉()孰()汝()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见两小儿辩斗辩斗: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去:

③及日中如探汤汤:

④孔子不能决也决:

⑤孰为汝多知乎孰:汝: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4、文学常识填空。

《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____,该书相传为战国时的______所作。

5、《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两个小孩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点击思维〗

1、注意“斗”是多音字,此处不要读成了三声;“汝”不要误读为“nǚ”。

2、古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不能混为一谈。如:“去”现在一般指到某个地方,而在本文中却是“距离”的意思。

3、第一句注意“日初远”“ 日中时近”翻译要具体;第二句注意“为”的意思;第三句注意“探汤”的翻译方式。

4、你知道吗?《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寓言。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都出自该书。

5、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两小儿辩日

日初:车盖→近者大日初近

孔子 日中:盘盂→远者小日中远孰为汝

不能日初:沧沧凉凉→远者凉 日初远多知乎

决也日中:如探汤 → 近者热 日中近

〖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简洁,事中见理,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把握重点〗

一、重点文言词语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等到。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指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二、文言句的朗读 文中“两小儿”说的前两句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攻克难点〗

一、文言句解析

①“而日中时远也”,如果完整地说,该在“远”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从上下文去找。

②“一儿以日初远”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时去人”四字。③“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④ “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二、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质询疑点〗

文中两个孩子哪一个的观点对?为什么?

两个说的都不对。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一下,若不考虑地平线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是一样的。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

度最大,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来说,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主干知识〗

1、 biàndòugàiyútāngcāngshúrǔ

2、①辩斗:激烈争论。

②以:认为去:距离。

③汤:热水。

④决:决断,判断是非。

⑤孰:谁。汝:您

3、①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中午时距离人近。

②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③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

4、《列子·汤问》 列御寇

5、围绕着太阳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上一篇:心灵驿站广播稿第六期下一篇:武松打虎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