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案范例

2023-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小儿辩日教案范例》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两小儿辩日教案范例

两小儿辩日 教案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

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4、听老师范读。(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

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生回答,师板书:一儿、孔子、一儿、日初出、日中。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线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a.问其故。

b.及其日中如探汤。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孰为汝多知?

(2)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问题。

a.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

b.太阳在不同时候的大小问题。

c.太阳的不同时候的冷热问题。

(3)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想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

(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和()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

5、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

6、分组齐读

3、4小节。

7、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而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孩子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2、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5 分旁白、孔子、一儿 、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五 交流学法,培养能力。

1 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2 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3 小结。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这里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六 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看找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下面准备了几分快餐,欢迎你们自行选择。

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2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3 手机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4 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一儿:近(大)(小)

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凉)近(热)

第2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一、导入

1、 指名背诵《学奕》。

2、 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第二篇小古文选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

3、 读《新起点》孔子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名读,纠错正音。 练习读课文,读通顺。

三、理解词句

1、小组学习。结合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2、反馈。小组派代表讲解,并质疑不理解的词句。师相机指导。

重点语句: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孰为汝多知乎?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文的意思。

四、背诵课文

四、理解课文

1、两个孩子对于太阳有什么不同看法?

2、体现了两个孩子的什么特点?

3、他们问什么会这样认为?

4、从“孔子不能决也”,你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5、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五、扩展

1、 孔子不能决,你能决吗?

2、孔子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新起点》中《论语篇》《孔子学琴》

六、板书

两小儿辩日 •

太阳位置

远近

依据

• • • • • • • • •

始出

大如车盖

日中

如盘盂

善于观察

初出

沧沧凉凉

有理有据

日中

如探汤

第3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 去:距离 以:认为

东:向东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第4篇:《两小儿辩日》教案1

两小儿辩日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辩斗() ()车盖()盘盂()探汤()

沧沧凉凉()孰()汝()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见两小儿辩斗辩斗: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去:

③及日中如探汤汤:

④孔子不能决也决:

⑤孰为汝多知乎孰:汝: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4、文学常识填空。

《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____,该书相传为战国时的______所作。

5、《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两个小孩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点击思维〗

1、注意“斗”是多音字,此处不要读成了三声;“汝”不要误读为“nǚ”。

2、古代汉语中很多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不能混为一谈。如:“去”现在一般指到某个地方,而在本文中却是“距离”的意思。

3、第一句注意“日初远”“ 日中时近”翻译要具体;第二句注意“为”的意思;第三句注意“探汤”的翻译方式。

4、你知道吗?《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寓言。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都出自该书。

5、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规律方法】

〖理清结构〗

两小儿辩日

日初:车盖→近者大日初近

孔子 日中:盘盂→远者小日中远孰为汝

不能日初:沧沧凉凉→远者凉 日初远多知乎

决也日中:如探汤 → 近者热 日中近

〖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简洁,事中见理,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把握重点〗

一、重点文言词语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等到。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指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二、文言句的朗读 文中“两小儿”说的前两句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攻克难点〗

一、文言句解析

①“而日中时远也”,如果完整地说,该在“远”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从上下文去找。

②“一儿以日初远”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时去人”四字。③“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④ “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二、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质询疑点〗

文中两个孩子哪一个的观点对?为什么?

两个说的都不对。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一下,若不考虑地平线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是一样的。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

度最大,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来说,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主干知识〗

1、 biàndòugàiyútāngcāngshúrǔ

2、①辩斗:激烈争论。

②以:认为去:距离。

③汤:热水。

④决:决断,判断是非。

⑤孰:谁。汝:您

3、①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中午时距离人近。

②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③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

4、《列子·汤问》 列御寇

5、围绕着太阳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第5篇:两小儿辩日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备课平台!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 指导学生学会三个生字盂、沧、汤。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课文每句话及全文的意思。重点了解

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4、 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好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课文每句话及全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课前准备:

学生:

1、 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

2、收集有关资料,试着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 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

2、 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们对他了解有多少?的确是这样,(幻灯片出示)孔子不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而且他满腹经纶,学富五

车。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成就者就有七十二人;他是“世界

十大历史名人”之一;他先进的教育思想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

河,直到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圣贤名早已飞出国门,

扬名世界。除此之外,他说的一些话,也被后人广为传颂: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还说过:“听其言,关

其行”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不但要看他是怎样说的,更要看他是怎样

做的,也就是说做人要言行一致,我们的万事之表孔子,是不是像

他说的那样呢?刚好,<列子>中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

案.(师板书课题,生读题)

二、预习检查:

同学们,课前我们都预习了课文,并且完成了导学稿中预习检测

部分的练习题,题做的怎么样呢!老师来检查一下,我们来看预习检测第一题?(幻灯片出示预习检测部分的两个问题。)

1、 检查生字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三个生字(盘盂、沧沧凉凉、

探汤)。

过渡:字词掌握的这么好,课文读的怎么样呢?我们来接着看第

二题吧。

2、 师(小黑板)出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请同学们用斜线划出

这句话的停顿、节奏.

A、指名画节奏 ,读出来。

B、大家认为应该这样停顿吗?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C、师强调方法,生齐读这个句子。(解决方法:多读,书读百

遍,其意自现;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

师:这些都是不错的读书方法!

过渡: 课文中有好几个和这个句子相似的句子,自己找出来读

读吧!(生自由练读)

3、 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相信大家会把课文读得通顺、流利。谁先

来读一读。

A 、指名读

B、全班一齐读

通过刚才的检查我发现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还不错,上节课我们已

经学过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可不一样,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什么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板书:读正确通顺:读懂大意:

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二、 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是啊!学习文言文,我们不仅要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还要读懂文章的大意,请同学们依据导学提纲中互动研讨第一步中所提示的方法和要求再来读读课文吧.

大屏先出示然后教师读互动研讨第一步:

1、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好理解的句子同桌讨论讨论。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小故事。

(好,开始读书吧!)

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大家读书的收获吧!先来看看互动研讨第

一步中的第一小题。

下面我们分小节来说说课文的大意吧!第一小节谁先来说(指

名回答)“辩斗”是什么意思?“故”呢?

师:第二小节呢? “以”是什么意思呢?“去”是什么意

思呢?“中”呢? 你能给大家说说吗?词语都讲的这样好,看

来你是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第三小节呢?“及”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车

盖”、 “盘盂”我还是不太明白?谁来给我讲讲?(生解释,

听你这一讲我真明白)。

师:下一小节呢?“沧沧凉凉”是什么意思?“探汤”呢?

(指名说)

师:最后一小节呢?“决”是什么意思?

过渡:每小节的大意我们都知道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

小故事吗?

出示互动研讨部分的第二题: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小故事。自己练一练吧!

A、自己练说

B、指名讲小故事

四、细读课文读出感情

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读课题,“辩”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是啊!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呢?那他们的观点和理由又是什么呢?请

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并完成互动研讨中第二步所提的几个问题。

幻灯片出示:互动研讨第二步

1、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呢?两个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各是什么

呢?请在文中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孔子能判断吗?说明什么?孔子不能判断解决,那你们能判断解决吗?

2、仔细观察插图,并想想当时他们对话的情景,怎样才能把

描写两个小孩观点和理由及孔子的话读出感情和韵味来呢?

(表明观点的该怎样读,表明理由的该怎样读.)

3、你觉得这两个小儿是怎样的孩子?你喜欢他们吗?为什

么?对孔子,你又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都讨论完了, 我们交流交流吧!我们来看第二步中的第一题:

1、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呢?两个小孩的观点和各自的理由是什

么呢?请同学们读出相应的句子.

师:一儿曰:(指名回答)(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板书同时找人

用现代汉语说一说。)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另一儿曰:(指名回答)(板书:日初远,日中近)

一个小孩的理由是:(指名回答)(车盖,盘盂)

另一个小孩的理由是:(指名回答)(沧沧凉凉,探汤)

对于两小儿辩日,孔子能判断吗?说明什么?

(指名回答)(板书:结果: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孔子不能判断解决,那你们能判断解决吗?(指名回答)

2、怎样才能把描写两个小孩观点和理由这四句话读出感情和韵

味?(观点该怎样读?理由该怎样读?)

A、指名说,观点该怎样读?理由该怎样读?

B、同桌俩配合着读。

过渡: 好了同学们我们先练到这里,谁先来,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角色吧!

C 、指名分角色读。

过渡:通过刚才的感情朗读,相信你对人物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3、你觉得这两个小儿是怎样的孩子?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对孔子,你又有怎样的印象呢?(指名回答)

五、熟读成诵表演朗读。

刚才大家分角色朗读好极了,如果能够把课文背诵下来在进行表演朗读就更好了,试一试吧?(生练读)

师总结:是啊,从这个“辩日”的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天真可爱、勤学好问的孩子,也看到了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孔子,更让我们明白了知识是无止境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让我们带着对人物的喜爱和敬仰,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一起用朗读结束我们今天的课文吧!

第6篇:2、两小儿辩日教案

2.两小儿辨日

教学目标

1.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5.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质疑。

6.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句活的意思。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

的古代“四大发明”,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而孔子就是其中一位。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

孔子,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是这么博学多才的人,可是他在周游列国的路上却被两个小孩的争执给难倒了,到底是什么难题难倒了这位智者呢?让我们来学习《两小儿辩日》。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解决难解的字词。游:游历、游学。辩斗:辩论,争论。

故:缘故,原因。以:认为。

始:刚刚,才去:距离。

日中:正午。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太阳在

中午时很热。

决:决断,判定。孰:谁。

为:同“谓”,说。汝:你。

知:zhì,同“智”,智慧。

四、布置作业

熟读本课文,背诵解释的字词

第二课时: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小儿辩日的课文和古今异议词,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详细学习,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一、 学生快速复习上节所学,检查作业

二、 老师带领学生整体翻译,小组交流讨论,请同学起来翻译

三、 老师带领大家划分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孔子看见两小儿在争辩,向他们询问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点叙述了两小儿是怎样争辩的。第一层(第

2、3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观点。

第二层(第

4、5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理由和依据。

第三段(第

6、7自然段):写孔子和两小儿的态度。

四、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站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双方各有根据,争执一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

第三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明白了两个小孩争论的缘故和孔子不曾裁决谁对谁错,那么本节课我们来分析一下孔子和这两个小孩带给我们的启示,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孔子解决这个问题呢?

启示:

孔子:1.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2.“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不以不知为知

3再博学的人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终生学习

两小儿:1.要细心观察、勇于质疑

2.阐述自己的道理时也要向两小儿一样,有理有据

3.善于思考,敢于提问

科学解释:一样近的

近者大而远者小: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光线比较柔和,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远者凉而近者热: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

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板书设计:

辩日

两小儿

一儿

一儿

2.两小儿辨日 初出 近远

日中 远近(大如车盖)(沧沧凉凉)(如盘盂)(如探汤)

上一篇:大学生发言稿下一篇:期末质量评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