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林下经济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一、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庆阳市境内山、川、塬兼有,沟、梁、峁相间,760万亩的子午岭丛贯东部。全市总土地面积4067.85万亩,人口262.43万,共有林地1399.83万亩(集体林地1184.97万亩)。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总体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篇:林下经济论文

林下经济产业初探

摘 要: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使集体林地制度得到有效改革,全面深化多角度关键工作的推进,激励相关企业的稳定发展。其中林下经济作为新型发展理念,注重其应用能够为促进人们经济的提升,有效解决传统经济体制发展存在的问题。因此,针对林下经济产业来讲,必须要得到各个区域的认识,并全面分析其优势,掌握初步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机遇。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发展的必须要性,并阐述了相关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问题;产业

引言:

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背景下,对各个阶段发展都带了一定的帮助,其中林下经济作为当前提出的一种全新理念,主要将生态理念作为基础,实行多层次的养殖与种植模式,从而能够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社会各界带来众多帮助,促进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障人们的生活。但由于林下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受多样化因素影响,限制其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不足,则需要注重分析林下产业经济,并制定针对性发展方案。

一、林下经济产业概念及意义分析

在全球化经济稳定发发展的背景下,使得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区域较为迅猛,再加上我国人口正在不断增多,林业经济占有量相对较低。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不足,则需要重点分析当前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模式,注重采集业、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经济产业的优化,选择适合当前其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保证生态系统发展的稳定性,从多个角度定义林下经济发展,注重林业资源的共享,借助林地本身的生态环境落实好各个环节工作。再加上林下经济产业的落实能够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并优化林业结构,带动农民个体收入的提升。

二、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林下经济产业的稳定发展能够全面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并且可以更加高效利用闲置土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个体经营,提高林下作物的复种指数。事先从单一林业产业向复合林业产业的转变,不仅可以符合发展循环产业经济,而且落实好每一环节发展可以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提高林下资源的利用效率。无论是哪一项特点,都需要得到相关地方政府的重视,确保能够充分认识到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发展的必要性,优化政策的支撑模式,影响投资者参与投资的积极性,实现在同一林地空间合理并高效的运用林下资源。一方面林下经济产业的落实能够运用耕地代替林业农作物种植,促进林木的稳定生产,解决林业经营成本,使得其经济效益得到全民提升。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林下作物种植来获得短期的经济收益,缓解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积累并拓展林业规模,解决传统林业发展模式所面临的问题,遵循可持续发展道路[1]。

三、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发展对策分析

在新时代稳定发展的背景下,要想促进林下经济产业的稳定发展,地方政府必须要积极转变理念,并主动为人们带来更多帮助,同时需要落实好相关政策,运用多媒体及相关途径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宣传,详细讲解各种经营模式所带来的帮助,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林下经济模式化的道路发展当中,注重相关技术创新的同时,还应该落实创新发展的冰箱,着力于发展旅游业、种植业与养殖业,遵循社生态环境发展,避免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林业植被遭受破坏而无法正常生长。

(一)林下经济应同步化城市发展

在城市化建设的稳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使得城市机动车的数量日益增加,车辆尾气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再加上车辆噪声的影响,不利于城市发挥在发展,使得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人们的重视与接受。因此,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同步城市发展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影响,确保可以增加森林的覆盖率,为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帮助,落实好每一环节发展[2]。

(二)林下经济与乡村发展融合

在大力推广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同步城市化发展,同时还应该与乡村发展融合。再加上当前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大量农民选择搬迁和外出工作,导致乡村劳动能力大幅度降低,耕地遗弃现象较为严重,甚至绝大部分乡镇企业没有得到有效经营而出现倒闭的现象。所以,合理的将林下经济发展与乡村融合,能够将遗弃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能够遵循绿色生孩发展。但由于部分山区环境较为复杂,无法提高林下经济产业的效率。所以,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高收益的林下产业基地,种植符合当地区域环境的林业产品,发挥其作用与优势。

(三)林下经济产业配套服务的建设

在新时代为了能够促进林下经济产业的稳定发展,不仅需要注重宣传,同时还需要落实好相关配套服务,有利于加深农民对种植、养殖及旅游等相关知识的了解,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使林下产品规模化发展,并且可以在正规高效的渠道售卖,促进林下经济的提升,保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撑下,要想全面发挥林下经济产业的优势与作用,则必须要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并根据实际情况统一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当前林下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注重优化每一环节发展对策,掌握适合林下经济发展的模式,做好林下经济模式与林业模式的融合,落实好每一环节工作的开展,突出当前区域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特色,统筹规划生产计划,因地制宜,从而能够建设适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林下经济产业,促进当地经济法发展,提高当地人们的整体收入。

参考文献

[1] 张贝. 新形势下林下经济产业模式初探[J]. 绿色科技,2018(07):210-211.

[2] 邱智雄,丘英华.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初探[J]. 绿色科技,2018(11):115-116.

[3] 彭斌,劉俊昌. 民族地区绿色扶贫新的突破口——广西发展林下经济促农增收脱贫路径初探[J]. 学术论坛,2013,36(11):100-104+134.

作者:李标彪 郑军

第二篇: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包括林下产业、林中产业、林上产业。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提高宣传力度,落实林改配套政策

各级林业部门都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开辟宣传栏、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的益处,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途径、模式和关键技术,提高农民群众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例,做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任务目标。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要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林下养殖和林间种植做文章,科学选择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不能盲目发展。

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各自选择2~3个种养户作为自己的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发展。

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各行各业,覆盖千家万户,需要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术服务。由县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县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搞好资金服务。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列支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上级扶持资金整合力度,在不违反项目使用范围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与林下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和捆绑投入,共同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金融部门要将林下经济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加大信贷支持。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强化责任,严格奖惩

把发展林下经济列为乡(镇)年度重点工作,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推进,年终严格奖惩。具体方法:一是成立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督查有林地资源的乡镇进行规划管理,并成立相应机构,制订发展规划、工作措施和奖惩办法。二是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将林下经济发展目标分解到对应乡镇和村,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严格考核,实行目标管理,纳入各级党政机关的年终考核。三是实行职能部门包括督导责任制,县林业、农业、畜牧、科技等涉及农系部门对县内有林地资源的乡镇实行挂包督导,帮助建立示范基地,培育和扶持种养大户,组建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组织化进程。

总之,林下经济是实现从平面林业向立体林业跨越、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助推器,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引擎。

作者单位: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作者:王丽 张璐

第三篇:庆阳林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一、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庆阳市境内山、川、塬兼有,沟、梁、峁相间,760万亩的子午岭丛贯东部。全市总土地面积4067.85万亩,人口262.43万,共有林地1399.83万亩(集体林地1184.97万亩)。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总体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1.20世纪60年代:

起步阶段。依据其特殊山、川、塬兼有,沟、梁、峁相间的地理环境,进行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有成块的大片林也有以户为主的散碎林,全市造林面积高达全市耕地面积的10.01%以上。林下经济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林下种植及少数量的放养养殖,即种植基本的粮食作物,如绿豆、豌豆、黄花菜等,放养鸡、鸭等家禽。

2.20世纪70年代:

停滞阶段。在特殊历史时期,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吃饭问题,庆阳开始大力发展农业,林业发展被中断,林下经济的发展也受到阻碍,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部分的砍林毁林,原有的林地受到严重的破坏,林下经济处于原地止步状态。

3.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多元化階段。改革开放以来,林下经济从单一的种植、养殖模式,向多元化发展,出现了除基本农作物以外的种植品种,如药材、蘑菇等,尤其是90年代末期,林下种植蘑菇兴起一时,全市各县都出现林下蘑菇的种植。林下养殖也由原来的鸡、鸭发展为多形式的林禽、林畜养殖模式,出现了林下养殖桑蚕,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特点

现阶段,庆阳市把林下产业作为 “朝阳产业”、“无烟产业”、“环保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大力发展,确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林业生态安全为前提,以建设效益林业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和林阴空间优势,积极组织开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使林、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促进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发展。

三、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认识不到位,群众积极性不高。

部分群众对发展林下经济理解不深,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群众认为在现阶段耕地都没有较好效益的形势下,要想在林地上取得经济效益更是天方夜谭,可能性不大;对身边依靠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致富的农户也不以为然,不动心,不眼馋,怕投资大、收益慢,怕担风险,持观望态度,依赖政府投资思想严重,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2.资金技术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林下经济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筹资渠道不畅,政策性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力度小,普遍存在发展资金短缺、经营管理粗放和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虽然各县区创办了部分林下经济企业、专业合作社,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产销一体化的销售网络还不健全,竞争优势不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3.服务体系不健全,机制体制不完善。

有的县区林业部门人员少,忙于日常的林业工作,发展林下经济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服务职能不强,乡镇林业综合管理服务站都未正式开展工作,林业协会及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相对滞后,具体服务林下经济生产的技术人员少,影响林下经济发展。

四、提升庆阳市林下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

发展林下经济是现代生态学面向应用科学的创新实践,符合当前或今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和实践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林下经济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起着重要作用,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倾注人力、物力、财力,逐步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1.统筹安排,促进整体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任务目标。在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上积极引导向“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东区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适宜发展森林景观旅游和林下养殖业,主要以森林旅游、农家乐,林下养羊、养鸡、养蜂、食用菌种植等为主;西区林地面积小,林地资源少,但当地花木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主要以发展立体栽培花卉苗木为主;北区、南区林地分布零散,地势平坦,适宜林下套种,主要以发展林下药材种植、食用菌生产及各类林农间作为主。各区均形成了符合各地实际,布局科学合理、资源效益充分发挥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从现有成功技术经验和市场发展前景看,我市林下经济发展应主要推广以下两种模式。一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饲养鸡、鸭、兔等禽类,尤其是养鸡、养鸭深加工链条长,市场前景广阔;二是林药模式,即在林地种丹参、黄芩、柴胡等中药材,技术简单,并且近两年市场波动较小,价格适中,收益能够得到较好保障。同时,应该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林区旅游业,带动周边地区餐饮、娱乐业的发展。

2.培育龙头,示范带动,实现规模化经营

要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养殖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林下经济发展之初,多由农户或林农自发形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探索性和试验性,导致大多数农户或林农等待观望。扶持好典型,抓好大户带动显得尤其重要。在典型带动方面,应通过培训一批有丰富林下种养经验、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大户作为典型,示范带动林下经济发展。林业、科技、农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要各自选择2-3个种养户作为自己的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3.扩面融资,简化手续,提升融资效率

林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同样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为突破资金瓶颈制约,应采取“多渠道注水”的办法,来融资发展。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典型示范户、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吸纳民间融资。此外,银行应该很好地履行国家政策,在严格贷款标准和程序的前提下,简化手续,提高审批效率,放宽贷款用途,提高额度、延长期限,采取财政贴息和优惠利率等方式,并通过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联保贷款的相互组合,灵活信贷管理模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满足林企、林农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作者:郭山宁

第四篇:公益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对吉林地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和目前林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公益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策略,通过媒体宣传、政策扶持、统筹规划、政府管理、强化服务等措施,促进公益林区的林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公益林;发展;林下经济;探讨

自2004年我市实施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以来,公益林区实行了禁、限伐管理,林农的收益受到了较大的影响。2009年新出台的《国家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中,将公益林保护等级分为三级,一级公益林将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二三级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依法合理、适度地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和非木质森林资源培育与利用,这为发展公益林区的林下经济奠定了法律基础。

我市现有公益林面积69.6万公顷,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65.3%,其中初步划定为一级公益林的面积约为15万公顷,二、三级公益林面积约为55万公顷。因此,我市约有78%的公益林可以进行适度的经营活动,发展林下经济。

1 林下经济模式

林下经济是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林业为主体,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及相关产业的一种循环经济产业,可以实现林下开发的最大价值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组合。我市各级林业部门经过多年对林下经济发展的办法、措施和经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批发展基础好、规模大、市场广、效益高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1.1 林菌模式

利用采伐剩余物,在林间空地种植木耳、榆黄蘑、平菇、猴头等菌类。

1.2 林果模式

主要有红松、榛子、核桃、山杏、山葡萄、软枣子等。

1.3 林养模式

利用森林资源,散养野猪、鹿、鸡、鸭、鹅、林蛙、蜜蜂等。

1.4 林药模式

在林下种植人参、天麻、五味子、细辛、柴胡、黄芪、甘草等。

1.5 林菜模式

主要为山野菜,有刺五加、龙芽楤木、沙参、黄花菜等。

1.6 林苗模式

利用造林地间中绿化苗、花卉等。

1.7 森林生态旅游

选择具有较高景观价值的地点,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改造为森林旅游景点,主要有蛟河市红叶谷、桦甸市白桦林、吉林市朱雀山。

2 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

2.1 制度

限额采伐指标和森林资源流转的制约。一是采伐限额导致林农不造林、不爱林、不护林,究其原因是林权所有者的正常经营权被严重地制约了,自己种下的林木到了需要抚育间伐时,却苦于没有采伐指标而干着急,既影响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又影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从而造成经济利益的重大损失。二是森林资源流转政策、林权抵押贷款政策还未真正落实。1985年开始实施的《森林法》规定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木、林地可以流转,但是不论是国家还是我省至今没有出台流转的政策及细则,因此,上买青山、下买青苗无法落实。

2.2 人才

林业企业大多偏居山区、交通不便、居住环境及配套设施落后,并且工资过低,既留不住人才,也招不来人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管理、科技等各种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2.3 资金

由于对森林的长期过量采伐导致可采林木资源越来越少,加之天保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各类生态工程的实施,国家下达的森林采伐指标不断减少,由此带来木材销售收入减少,致使很多国有林场经济危困,正常生产经营都难以为继,林业本身也就没有更多资金发展林业产业。此外林业长久以来就是比较封闭的行业,社会对林业的了解甚少,也导致了社会和其他企业的资金很少涉足林业。

2.4 市场

目前的林下经济产品一是生产规模小、并且分散,缺乏市场竞争力,销售网络渠道有限,不能有效的与市场进行直接对接,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二是缺乏品牌效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的产品少,市场整体竞争力弱,缺乏区域性生产的带动能力,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形成产业链和经营效益。

3 发展林下经济的策略

发展公益林的林下经济,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既可以充分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又可以给护林员带来一定的收益,促使护林员更加热心地投入到公益林管护中,还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一举多得。

3.1 整合销售,构建网络

通过龙头企业与社区对接,建立完善的网络销售渠道,将超市与企业进行对接,通过采取集中采购、统一品牌、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方式,初步构建林下经济产品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同时对市场需求进行反馈,让林农指导经营什么品种最赚钱、什么产品市场需求量最大,改变现如今林下经济收购环节中混乱秩序的现状,形成诚信有序的林下经济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东北地区林下经济生产销售电子商务平台,林农以林业社区为单位,发布供需消息,通过网络平台提高产品知名度,让用户的需求与林农的产品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提高林农受益。

3.2 政策扶植,招商引资

各级林业部门在广泛宣传国家、省和林业主管部门扶持发展林业经济的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协调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补贴、税收、投资、贷款、流转等相关扶持政策,大力鼓励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入社会和境外的企业、资金建立面向林下经济生产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组织规模化生产,提高企业的深加工能力。建立完善企业与社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模式,使林农依托企业推进林下种、养业的规模化发展,提高林农收入,增加林农生产积极性。

3.3 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和任务。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畜牧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

3.4 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各行各业,需要众多部门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搞好技术服务。由各县(市)区科技部门牵头,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植、养殖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二是搞好资金服务。进一步加大上级扶持资金整合力度,尽可能与林下经济结合起来,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三是搞好市场服务。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成立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从业人员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使林下经济搞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4 讨论与建议

发展林下经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在生产过程中提高林农收入是首要前提,但是也要需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基层实际组织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在林下经济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进程。

漫长的林木生产周期,是制约林业发展和林改后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让林地更早地有收入,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丰富林业产业内涵,变林木为“摇钱树”,变林地为“聚宝盆”。而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吸纳林区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林业生产发展,还可以防止传统家庭养殖业污染居住环境、影响村容整洁,不断提高林农的生活质量。林下经济的迅速发展,还会引导带动更多的林农更加重视学习、掌握和应用科技知识,提高经营管理的本领,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因此,建议省政府及省林业主管部门尽快重视,及早出台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促使我省林业产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作者简介:于殿双(1955-),男,汉族,吉林磐石人,磐石市致富林场工程师,从事林业生产管理工作。

作者:于殿双 李福强

第五篇:林下经济产业现状与发展重点

摘 要 林下经济,一种极度高效的循环林业经济,是用来进一步拓宽林业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化林业经济的必经之路。概述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发展重点;对策

林下经济产业是一种新型经济产业,它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以充分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前提,以促进广大农民增收为最终目的。林下经济产业能够大幅度提高林地的利用效率以及森林产业的综合效益,利用林地的资源优势,促进林下经济产业的深入发展,使其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成为我国林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1 特点

林下经济产业并非将林业同农业两者进行简单的组合,它可以有效提高土地、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在时间、空间的高效运转。具体来讲,林下经济产业有以下特性:(1)生产模式具有立体性特征,林下经济产业系统上层一般是茂盛的林木,林间通常种植高效的经济作物,而地面则可以养殖鸡、鸭、鹅等家禽,或种植食用菌类;(2)结构有着复杂性特征,林下经济产业是一种将农、牧、林等产业链条结合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的高效的复合型产业结构;(3)管理服务具有广泛性特征,林下经济产业在管理方面涉及到了农业、林业、医药以及农业等多个相关管理部门。总而言之,与传统的农业、林业相比较,林下经济产业具有生态及经济方面的综合优势,可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力发展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可以进一步提高生物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指数,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并实现零排放目标,促进森林资源循环、有效使用。

2 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后至今,我国林下经济迅速发展。林下经济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针对林业发展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首要任务的战略。随着林业建设重点战略性转移的实现,我国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整体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生态建设的成果举世瞩目。为实现生态建设,大量森林不再被采伐,这也给林业产业建设及经济发展造成一系列新的

问题。

当前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主要包括森林景观利用、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等4种模式。森林景观利用和采集加工是二级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经济产业的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流通、加工、销售及观光、旅游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林下养殖和林下种植,就是利用林业产业的林下资源,适当地发展药类、菌类、牧草种植,或者立体养殖禽畜类产品。

林下经济产业凭借资源利用率较高、经济收入的种类多、涉及的流通销售方面广及可持续发展性较强等优势,十分适合我国当下林业经济的发展态势,同时也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一旦实现良性发展,就可以实现森林资源科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进行及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的多赢

目标。

3 存在的问题

相比传统林业经济的增长,当前的林下经济产业拉长了我国林业经济的产业链,也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但是当前的林下经济也有着很多

问题:

(1)扶持政策欠缺,启动资金明显不足。由于当前我国许多地市都没有专门针对林下经济产业的扶持政策和发展优惠的政策,很多农户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和前期运转流动资金支持,不利于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没有龙头带动,很难实现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国的林下经济产业依旧难以实现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所以,不得不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借势、借力实现产业化发展,特别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撑,借助多家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带动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产业化发展。

(3)缺乏相应组织领导,很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组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农户不能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因而,产品很难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进行有效地调整。同时,林下经济产品通常缺乏有效的畅通渠道进行销售,难以保障农户的利益,因而很难实现林下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重要性

4.1 可以充分利用我国林下资源

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林下资源,有效提高土地的使用率。林木覆盖下土地资源有着很大的特殊性,林阴地与裸地、农田相比有着很大的变化,比如,直射光强度大幅减弱,而散射光的强度得到增加,光质发生了变化,昼夜温差减小等等。这些变化为部分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如果辅助以科学技术,在掌握了这些动植物生活习性的前提下,发挥林阴环境的优势地位,进行立体种养,就可以给实现农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4.2 有助于提高产量

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林下经济产业的经济效益。利用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发挥林木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林业产业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多方位、多目标、多层次地利用农、林、牧、副、渔业的各种产品,增加单位面积农林产品的总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单位面积林业经济产出及整体的经济效益。

4.3 增加农林主副产品的数量和种类

林下经济生态环境比较复杂,可供多种物种生存。因此,可以生产很多种绿色产品,可以提高林下经济的产量和产品质量,充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农林产品需求。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养殖、种植等多种产业,可进行林下经济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以弥补林下经济生产周期过长的不足,达到长短结合和以短养长的效果,实现林下经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发展的策略

5.1 合理进行林下经济产业的规划和统筹

在当前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大环境下,我国应该重点推动滩涂、森林和土地的利用,完善我国林下经济相关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建立和健全资产评估制度,有效促进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资产有序合理流转。在资产评估得以完善的前提下,林下经济资产的使用权便可作为经济性的权利来进行继承和流转,从而得以使用、处分和收益,充分调动林下经济产业经营者进行开发和投资的积

极性。

5.2 加大资金投入,规范开发、投资标准

在林下经济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公益林业的建设上,我国已经给予了大量资金方面的支持,对其起到了有效的发展和促进作用,接下来应当逐步地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林下经济产业的基地建设、优质种苗的开发和推广及珍贵品种的引进等几个方面的投资,逐步加大和规范国家补贴和补助指标和

标准。

5.3 加强国家政策的扶持

林下经济产业是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一种重要的产业模式。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新增长,所以,国家政策扶持和鼓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出台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和实施办法以及其他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统一资源利用、税收以及游资和融资政策,保证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有序推进。

5.4 建立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保障机制

5.4.1 以林改为契机,促进产业发展

我国林改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林业体制改革为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环境,因此,林下经济产业理应顺应这种政策变革的趋势,积极地寻求相关政策的扶持,促进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将林改的经验推广到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在明确林业权属的前提下,推进林下资产使用权科学合理地流转,各个社会主体均可以通过转让、拍卖、承包、租赁、等合法形式进行流转。积极有效推进林下资产的有偿转让,创建林下经济资产流转市场,加速建立和健全林下经济资产的评估制度。

5.4.2 推动非公有制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

国家应该鼓励各个社会主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投资发展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只要是有能力的城镇居民、农户、私营企业主、科技人员、机关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和职工,均可以合伙或单独从事林下经济产业,参与林下经济产业的开发。在此过程中,要切实明确非公有制林下经济产业的合法地位,落实相关政策,统一投、融资政策、资源利用政策以及税费政策,为各种所有制的林下经济产业的经营主体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5.4.3 政府应该加大林下经济产业的建设投入

要结合我国公益林建设和管理以及重大林业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逐步加大林下经济产业建设的资金投资规模,以工代贩和农业的综合开发等相关的财政扶持资金,也应该相应地增加投人,对重点地区的林下经济产业建设以及珍贵品种的引进和优良种苗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等,安排相应的投资,逐步规范各项工程建设补助的标准。相关地方政府必须承担起本来由森工企业所承担的投入,给予必要的支持,使林业企业能够有精力、有能力发展我国林下经济产业。

5.4.4 完善相关的优惠政策

制定并完善一整套适合我国林下经济产业建设以及自身发展的政策,增强我国林下经济产业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能力,提高林农投身到林下经济产业建设中的积极性,已然迫在眉睫。这方面相关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对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林业资源的更新和改造免征采伐等相关税费、土地占用费等;林下经济产业生产用电收费以农业灌溉的用电标准来收取;林下经济产业所需的灌溉、育苗用水,要切实保障,并免收相关费用;对于那些成功造林的生态林地,可以允许农民继续在所在林地从事林下经济产业,使农民能够尽快地受益,从而进一步调动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保障林下经济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林下经济产业具有投入少、潜力大、易操作、见效快等优势,是新型林业发展的模式,于增加林业产品附加值、开辟广大农民增收新渠道、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巩固我国生态建设成果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当下我国各个地区在发展林下经济产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我国政府应该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张云翔

上一篇:矿山企业管理论文下一篇:经济形势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