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班主任德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工学交替作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对新时期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强化工学交替实习环节的学生德育工作,以期培养思想品德好、技能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下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工学交替班主任德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工学交替班主任德育论文 篇1: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工学交替的实践研究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中的实践环节与三全育人的要求存在脱节的问题,不能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发要求。基于“课程思政”的理念,以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的实践环节为例,通过培养主体、培养环节,育人评价三个方面,来实现“课程思政”融入工学交替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工学交替

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把德育融入包括实践教育的各环节及领域。在教育部刚刚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也指出要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了思想政治课堂这个主阵地外,也包含了专业课、专业实践课等等。其中,工学交替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专业技能强,职业素养高的优点,被称为目前高职院校最佳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工学交替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了社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及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心环节。在工学交替中,高职学生完成“准员工”向“员工”身份转变的重要环节,是真实职业情景下对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的综合性提高。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实际知识应用能力,而在工学交替阶段,高职大学生工作的难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结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学生工学交替实践工作,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提升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完成工学交替实践环节的育人工作。

在目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背景下,从“课程思政”视角下对高职工学交替实践课程进行研究,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及意义。

1 目前工学交替期间,“三全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

1.1分散面广,高职院校育人工作难以有效展开

高职学生工学交替实践活动主要在校外企业,受到企业规模,经营现状等情况的限制,各个企业接受工学交替的学生规模差异较大,这些都将导致工学交替具有管理難度大、分散面广的特点。学校受到师资力量和交通等环境的制约,难以有效实施紧密跟踪,实现全面育人的功能。工学交替企业只是签订实践协议,对学生约束力不够,其对学生开展的育人活动更是无从谈起,很难奏效。

1.2准备不足,工学交替中的心态未调整

工学交替前期的充分准备很重要,其准备仓促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工学交替生对工程实践单位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学生很少主动去了解相关单位的情况,没有具体了解实践单位的具体经营情况、背景情况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面对数量繁杂的企业机构,对高职学生工学交替前的培训难以应对实际的复杂情况。

这些问题就导致“准员工”高职毕业生仍自我定位于学生,面对崭新的企业环境,工作中的差错,与企业人员上下交流不畅,挫败感和没有归属感将不可避免;面对难以适应的企业刚性管理方式,易出现消极怠工的消极情绪;一些工学交替学生的岗位在生产一线、销售岗位及技术派出现场等简单重复技能岗位,无法快速认知自我价值,易出现丧失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

1.3易受影响,缺乏党组织教育

一方面,由于党团组织在一些企业单位不够完善,这将导致高职工学交替生及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和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学生党员无法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另一方面,高职工学交替生初次进入社会,没有能力妥善处理比校内要多而复杂的人、事及问题,这些都导致高职工学交替生的心理负担加重及突发事件概率的提高。具体表现为:面对拉关系、金钱至上、论资排辈及不良客户关系等乱象,这些都对高职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 构建校企培养双主体,实现全程育人

2.1精心选择校企合作单位

实行工学交替企业门槛准入制和考核机制,通过项目合作、协会推荐、订单班培养、冠名专业社团等方式进行筛选和长效稳定合作,达到提高实践质量和学生的安全稳定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规避那些把工学交替生看作廉价劳动力的企业。

2.2创新考核制度

修订适应各个专业的基地标准、工学交替生考核办法的同时,引入“课程思政”考核内容,积极与相关主体签订三方协议,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列入三方协议之中,明确企业主体对学生实践的考核内容,在源头上实现“全程”教育不脱节,消除工学交替生安全与稳定方面的隐患。

3 融合“课程思政”,创新落实环节

3.1提前布局,培育工匠精神

首先,在高职学生前期专业的学习中,将“课程思政”与各专业特色、教学资源及学生需求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素养教育活动,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对自己专业和未来职业的热爱以及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其次,结合《职业规划课》和《创新创业课程》开设讲座,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企业、我国企业在全世界的相关行业的地位与贡献,拓展职业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提高求职能力。

再次,专业社团开设“我身边的职业达人”主题活动,让高职学生及早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和往届优秀毕业生进行交流,感受“高校菜鸟”转变为“职业达人”的奋斗历程,为高职学生立自信、树榜样、奠匠心。

最后,理顺高职学生工学交替中的实践与待遇的关系,正确看待工作待遇和职业生涯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认知工学交替单位和岗位。

3.2正确实施“课程思政”,实现工学交替中的全程育人

首先,强化企业导师的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融入渗透职业素养,补全“全程教育”的企业一环。高职工学交替生的带教师傅(导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应用,还应该包括工作中的以身示范,遵循行企规范,认真细致的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内容,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融入专利申请、5S管理标准、标书撰写等企业要素,及“安全、质量、规范”等职业素养要素两方面。在完成专业技能培育的同时实现对职业理念、职业目标、职业行为习惯、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课程思政内容。

其次,专业教师带队,各级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实地考察,沟通企业实践情况,为工学交替生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和心理疏通。

再次,实现“互联网+”的工学交替,实现线上线下指导模式。针对工学交替单位分布地域广、岗位变换快、外派时间多等特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产教部尝试在学校工学交替管理平台之外,积极开展带有“课程思政”的移动式企业实践指导模式,通过微信群(党支部群、团群、寝室群、班级群、年级群、社团群、公司群)、学习强国APP、学院微信公众号、QQ群等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复合指导模式,引导学生在网上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指导高职学生工学交替工作。

最后,依凭心理疏导站,引入挫折案例,建立危机干预机制。

针对学生在工学交替之初的“心理不适应”、“工资兴奋”及最后的“工作厌烦”三种现象,以及如“冲突、生病、回家、外出”等个别危机等采取全程监控和跟踪,实现预防为主。

例如,工学交替初期,由专业带队教师、专业社团指导小组等形式,采用党员谈心、技能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了解问题,引入克服挫折榜样和案例,积极疏导情绪及压力的宣泄,帮助工学交替生完成调整心态、职业角色转换、提升抗挫能力、进入职业状态。

3.3创新工学交替阶段性总结表彰,引入校级小工匠称号

创新工学交替后总结表彰工作,对于在新的考评标准下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比如机电学院“焊接专业小工匠”称号、企业技能奖、优秀企业实践生等,用于树立榜样,激励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融通。

4 创新管理体系,实现育人评价

4.1三级管理体系,为全程育人提供立体保障

首先由校企“双主体”部门负责人组成工学交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制度考核制度的制订运行;其次,组建专业工学交替工作组,成员包括带队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企业导师、一线技术管理人员,负责贯彻工学交替专业指导和实施“课程思政”育人环节;再次,组建自主管理小组,由同一工学交替的实践单位学生组成,在锻炼学生自我管理的同时也方便指导教师的指导与监督。

4.2全程育人中的校企双主体的评价机制

校企双主体共同构筑工学交替生共管体系,实现工学交替工作中的全程育人。组建“三导师制”小组,包括校内教师作为专业导师、学生辅导员作为生活导师和带教师傅作为企业导师,实现对高职工学交替生的双重指导和管理。学生工学交替成绩则包括了专业技能成绩和职业素养成绩组成,由校企双方导师共同进行考核评定。

5 结束语

工学交替是校企合作以及高职学校了解行业企业和客户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职毕业生质量不可替代的培养方式。在此培养过程中,补全“全程育人”中的企业主体育人的环节,在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课程思政要素。在新时代下,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将工学交替实践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方面的改革,促进全程育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

[2]武春岭,李贺华,鲁先志.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6):80-82.

[3]杨伟.新入职员工跟进式职业成长导师管理模式浅析——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2017年新入职大学毕业生职业成长管理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8(4).

[4]杨林.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风,2019(19):6-64.

[5]李俊玲,杨保华.基于协同育人机制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路径设计与分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19,18(2):80-83.

【通联编辑:谢媛媛】

收稿日期:2019-10-19

基金项目: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基于协同育人机制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KCSZ-09);江苏省2019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项目编号:ZYB355)

作者简介:杨保华(1977-),男,安徽淮北人,副教授,博士。

作者:杨保华 李俊玲

工学交替班主任德育论文 篇2:

高职生工学交替实习环节的德育工作研究

摘 要: 工学交替作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对新时期学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强化工学交替实习环节的学生德育工作,以期培养思想品德好、技能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下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 工学交替 德育工作 高职教育

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政策引导

2006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并在《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采取“2.5+0.5”或“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半或2年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半年或者一年。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指在以人为本、就业导向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分别在课堂与车间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又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学生全方位参与生产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工作与学习相互交替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最有效的育人模式。工学交替将传统的以校园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的企业车间教育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利用学校课堂和企业车间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方面对于人才培养的不同的优势,力求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工学交替实习环节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难点

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特殊性导致学生德育工作的缺失。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这一新的特殊环境中,企业与学校双管齐下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与管理,但由于学生在实习期间亦工亦生身份特殊,易造成“两不管”的现象,学生德育工作面临诸多困难与新问题。

1.定员定岗、分班上岗,学生跟踪管理难度加大。

学生到实习地后,人员的安排是很分散的。学生原有的班级建制被打乱,一切都依实习单位的生产情况、人员配备、工人定员、产销的淡旺季而定。有时一个班的同学会分在几个不同的部门,更谈不上在一个班组、一个生产线或一个车间了。企业的排班工作制,使得同寝室的同学工作与休息的时间不统一,倒班的情况时有出现。学生集中开会也成了难事,找个学生都要跑几个地方,时间也很难统一,想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就更难了。

2.工作繁多、考核严格,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转变难以适应。

高职学生从轻松的校园生活突然踏入开放复杂的企业,原来按部就班的学习突然被紧张繁忙的工作替代,从对学习技能要求不高的在校学生转变为对产品质量负有直接责任的生产主体,角色跨度很大。由于学生对顶岗实习工作的角色未能准确定位,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不够熟悉,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较大,所面对的人际关系较前复杂等因素,使学生容易产生抵触等不良心理情绪。再加之,工学交替实习,学生是到企业中直接顶岗工作,像普通员工一样拿工资,所以企业对学生也像对其他员工一样严格管理,同等要求,一样加班加点,一样考勤核算,一样奖惩挂钩,而不会对学生另眼相对,宽松特殊。这样很容易使得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思想波动大,体力透支大,精神压力大,有的甚至是到岗不久就受不了,提前辞工。有的学生对实习单位的想法和看法特别多;有的成天不上班专找指导教师纠缠,一有不如意,就三三两两嚷着要回学校。这给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中的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3.环境复杂、人员多变,学生德育工作处于多元动态情景中。

当高职生走出校门后,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从相对单纯课堂与宿舍而过渡到企业和社会,空间与环境的变化使得德育工作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学生德育工作处于动态的情景中。学生在工学交替实习期间,脱离了原有的学校理论课教学平台、高雅艺术式的校园文化平台、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校园周边的环境平台,缺乏原有的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有力保证。同时,企业中有的员工身上的很多不良思想及行为对在校学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消极怠工、破坏工具和产品、吵架斗殴、通宵上网、夜不归宿等。在这样复杂的大环境下,要想达到很好的德育工作效果有一定的难度。

三、工学交替实习环节的学生德育工作的对策

1.转变传统观念,增强指导教师服务意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停留在严格管理和约束学生的层面上,这种管理手段背离了学生德育工作的宗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者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落实服务功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困惑和实际需求,尤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讲座、心理咨询、关怀慰问等服务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工学交替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全健康的人格。从而确保学生思想稳定,顺利完成工学交替。

2.科学定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职业意识、能力的培养。

工学交替背景下的学生德育工作应是一种全新模式,不能只是满足于管理规范好学生,使其循规蹈矩,避免闹事惹事的目标。在工学交替背景下,必须高度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应凸显职业技能教育特色,抓住“就业”这一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协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和发展技能,使学生能够适应企业较高的用工素质要求。同时在德育工作中还要融入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

3.把握重要节点,全程跟踪教育。

在工学交替实习环节中,要坚持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教育融入到各项常规工作中,为日后工学交替、深入车间劳动打下思想基础。学生入企业“工作”前,必须进行专项的动员和教育,消除顾虑,统一思想,最好采用座谈交流的形式并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参与。一般来说,进入企业后两周左右,学生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压力和疲劳感相应增大,容易出现思想波动,此时安抚慰问式的思想梳理工作应立即介入。学生领到自己劳动获得的第一份工资时,是进行劳动意识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有利时机。许多工学交替的工作岗位需要三班倒,节假日休息也较少,要注意利用这些时间探望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领导的关心。

4.掌控重点人群,防范群体事件。

在工学交替中,“抓两头促中间”尤为重要。要以人为本,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正面引领作用。工学交替下的学生脱离了校园环境,教师对其影响逐渐减小,而扮演着领头羊角色的学生党员、干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及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对一些平时组织纪律意识淡薄的学生,要特别关注、积极引导,避免由于个体情绪的宣泄而引起群体性的反应。与此同时,应与学生家长加强沟通,讲明利弊,争取学生家长对工学交替的理解和支持,使其成为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另一方面军。充分发挥班团组织的作用,注重以班团组织为单位开展丰富的班团活动,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用有组织的行为抵御非组织的不良思潮影响。同时,可以运用微博这个信息传输的新载体,及时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

5.配备优良的指导团队,分环节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学交替期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推行德育工作导师制,主要基于学生工学交替实习的三个阶段开展工作。一是准备阶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工学交替的目的、意义和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让他们提前做好思想准备;二是实施阶段,保持与学生的密切联系,全面服务和指导学生思想、生活与工作,起到引导和保障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干预;三是在学生经过一段工作返回校园后,组织召开工作经历体验交流会,结合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制订今后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

综上所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方法上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增添了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工学交替实习环节的德育工作融合了学校教育与企业文化,对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凸显了新时代下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如何实现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由单纯的校内集中学习,转变为校内集中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工作学习相结合;解决德育工作环境由简单到复杂等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应长期探索、不懈努力的工作方向,为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8-26.

[2]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周济.学习贯彻中央16号文件座谈会上的讲话[R].中国教育报,2004-10-21.

[4]胡锦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彭晓玲,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6]王伟.“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0(2).

[7]耿德平,李锐,蔡菁.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企共管机制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

[8]韩颍.高职顶岗实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

作者:徐佳

工学交替班主任德育论文 篇3:

工学交替过程中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在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工学交替的主体,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工学交替的成败。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全面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工学交替 班主任 学生管理

早在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2013年4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实训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训实习的典型模式就是工学交替。所谓工学交替,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交互轮替安排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作业,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

2011年,笔者作为班主任带领镇江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首批08、09级共131名学生前往江苏常熟某公司开展工学交替活动,为期两个月。第一天学生们进行了岗前及适应性培训,之后正式进入车间开始顶岗实习,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一周工作六天。131名学生被分别安排在组立课、涂装课、成形课三个部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两个月的工学交替顺利结束,虽然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整个活动中没有发生一例安全事故,同时企业对学生也比较认可,取得了东方职校首次工学交替的圆满成功。回顾担任班主任的工作过程,笔者认为有如下体会值得同行参考。

一、体会:班主任应紧扣典型问题,抓住细节,逐个击破

1.明确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工作

在外进行工学交替的学生具有双重的身份和角色,他们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实习单位的员工。而学生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角色的转换,鉴于此,笔者对学生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应立即转换角色,从现在起就是“职业人”,应以在厂正式员工的身份进行实习。不能因为只是在工学交替而放松自己,要严格遵守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要积极努力完成企业交给的各项任务。其次是还应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要把眼光放高远,从企业工作的全局出发,了解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员工的基本心态、企业管理制度等,这种观察和训练能够使学生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熟悉企业,增强适应能力。要从小事做起,向有经验的长辈和师傅虚心求教,尽快适应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培养工作能力。

2.倾听学生问题,为学生的工作减压减负

职校生大都存在做事缺乏积极性、遇事不努力等问题,平时在学习上就缺乏主动性。作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放在第一位的,既然学生进入了企业,又是工学交替,那就必须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反观学生,他们不能完全从学生的角色中转变过来,他们对企业安排的工作不能够接受,这就成了一对不可调解的矛盾。为此,笔者要求班委每天下班召开例会,了解当天同学们的上班情况,及时掌握同学们的动态。同时每周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倾听学生上班中遇到的问题,和他们分析其中的利害得失,为他们的工作减压减负,并教导同学们应谦虚行事,积极融入团队。

3.及时妥善处理突发问题,避免矛盾再次发生

在学生上班的第二天,学生已普遍反映上班苦且工作量比较大的问题,更为突出的是学生难以忍受车间主管、领班的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有时存在着言语过激的现象,这和平时在学校里老师的反复教育、谆谆教导有很大不同。为此,笔者紧急召开会议,希望通过对大家的思想动员,使大家能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有个全新的认识,并能够尽快适应企业,适应当前竞争残酷的社会。

同时,也及时和企业沟通,希望他们能在这方面加以改进,以教育为主,不要出现言语过激的现象。另外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对于车间要求的工作量,鼓励学生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每天厂里交代的任务,就像是学校里老师交代的任务一样,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让他们明白当独立踏上社会之后,如果不努力进取,不能完成任务,势必会被社会淘汰。在整个会议过程中,笔者也一直提醒学生:既然我们到了企业,在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就必须要完全服从厂里的制度、管理。

4.关注学生们的食、住、行,关心爱护学生

因学生需在该企业实习两个月,且身处外地,经事先和企业协调,企业提供学生的早中晚三餐以及住宿,这样就解决了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但即便是这样,作为学生,特别是90后的一代,自小从没离开过家,在家也是娇生惯养,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安排分配宿舍的时候就把平时在学校里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安排到每个宿舍,希望他们在宿舍里能够帮助其他同学,解决他们遇到的生活难题。

另外,把班委、思想觉悟高的学生分配到每个宿舍里,希望他们的先进思维、积极向上的态度能影响宿舍的其他同学,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最终能把本次工学交替很圆满地完成。此外,学生的一日三餐也都在企业食堂,我们也和企业协调,在确保食堂食品卫生的同时能够尽量符合学生的口味。

二、总结:开展工学交替,班主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通过两个月的工学交替,笔者认为在日后开展工学交替过程中,班主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认真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开展工学交替,对于学校、班主任、家长、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其中牵涉的细节很多很多。因此,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前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让家长了解工学交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好学生关心问题的解释工作,让学生信任学校、信任班主任,愿意参加工学交替,知道工学交替给他们带来的益处。

2.加强学生的住宿管理

由于身处外地,又是在企业住宿,脱离学校的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校的管理,如就寝时间不一、宿舍卫生差以及男女生相互串门等问题。在以后的工学交替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必须和学生明确住宿管理制度,强调和在学校住宿一样,假设有学生违反规定,坚决按学校的制度处理。

3.适当增加小例会次数

白天学生都在顶岗实习,老师也不方便随意到车间走动,以免影响学生的正常工作,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和老师见面机会少,缺少沟通、交流的问题。而每当情况发生,学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班主任,他们希望能够有老师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能在第一时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班主任应多去食堂、学生宿舍,多与学生接触,关心学生,倾听他们反映问题。

4.加强与厂里领导、领班、主管的沟通

学生进入企业后,老师更多起到的是协调作用,更多的是车间的领班、主管对学生的管理。而他们对于学生的管理和学校老师的管理比较起来千差万别,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也了解甚少。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起学生与领班、主管之间的矛盾。在以后的工作中,带队老师应与领班、主管多交流、多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及了解学生当天在厂里的动态。

参考文献:

[1]郑巧东.工学结合学生管理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2]刘国荣.实行半工半读,增强职教发展活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作者单位:镇江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张坚

上一篇:铁路半年工作总结(3篇)下一篇:社会工作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