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课标培训方案

2022-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程新课标培训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新课程新课标培训方案

理解新课标践行新课程

摘要:2017年天津市实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为更好地了解天津市高中物理新课标及核心素养落实情况,开展了基于新课标物理教学的高一物理教师问卷调研,对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标;物理教学;调研;分析

作者简介:高杰(1963-),河北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教研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学科教学.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17年9月,天津市高一入学新生,全部进入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各学校依据《2017年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安排指导意见》《四省市普通高中2017级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及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应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实施物理教学.2018年1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正式颁布.

1调研背景

为深入了解各学校推进课程改革进展,了解教师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开展物理教学的实施情况,促进《教学指导意见》及《课程标准》、新的高考方案、旧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对接,开展了高一教师问卷调查.

2问卷编制

本次调研于2018年4月进行,调研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六个维度,第一部分包括选课走班情况、教师备课的精力投入状况和教师感觉目前教学中面临的困难三个维度.第二部分,借鉴和采用崔允漷教授等教师研制的“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调研问卷”,结合高考综合改革和新《课标》进行了相应调整,包括教师对《指导意见》及《课程标准》的理解、课程实施和教学反思三个维度.为力求较为准确地获取教师对于新课程的实践水平,第二部分采用Likert5级量表获取教师践行新课程的水平,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

3调研对象

借助“问卷星”网络问卷平台,面向天津市高一物理教师发放问卷,教师无记名答卷.收回有效问卷336份,涵盖全市的各区各类学校.样本覆盖面广,具有较高的信度.

4调研结果

41“6选3”的物理选择情况

截止回收问卷,在“6选3”的选课中,选择物理的学生比例情况见表1所示.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超过四分之三的学校,选择物理的学生人数少于一半.

为帮助学生适应高考选考及生涯发展,各校都进行了生涯发展指导,引导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特长进行课程预选.学生在进入高一学习之后的多次课程预选中,选择学习物理的学生人数逐次递减的占6369%,基本不变的占2857%.参调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及分析,得知人数递减的原因是物理难学或学生从其他途径了解到高中物理会越来越难,所以改选其他课程,虽有些学生觉得物理重要,但又觉得学习其他学科更容易得高分,故逃避物理.有些学生坚持选择物理很多是出于对以后报考专业面广等的考虑.有的学校虽然选择物理的学生人数基本没变,但人员有变化,有些学生突然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了,但也有些同学放弃选物理了.

42备课精力的投入情况

参调教师中,备课时间主要用于研读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和策划学生活动的占4464%(如图1),说明教师备课中,对理解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目标的意识和水平还有提升的空间.

43教师感觉的最大困难

对教师教学中感觉面临的困难进行调查(多选题,如图2所示):问题给出了五个选项,选择“没有《考试大纲》,难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位居困难之首,占7083%,选择“没有与《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位居第二,占6905%.说明教师潜意识里还是以考点决定学点、基于教科书而非基于课标的教学现象还占有相当的比例.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对“学业质量水平标准”的理解还需进一步加强.4315%的教师认为“由于课时少而缺少练习落实教学内容”,对“18课时为1学分”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要求认识不足.

44理解《課标》和核心素养

为推进落实高考综合改革和深化课程改革,天津市为每位老师举办了不少于32学时的市级或区级的岗前和跟进的集中培训,调研了解到,90%以上的教师日常教学中能够自主地进一步研读课标(图3).

教师理解《指导意见》中内容与要求、教学建议、说明及考试与评价建议的情况,理解《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水平的情况,采用Likert5级量表,具体得分情况如下: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学习和理解《课标》和《指导意见》,在课程基本理念、物理核心素养、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学业质量水平五个方面均有60%以上的教师努力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实践.

45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

451教学目标

《课标》修订的创新点之一是凝练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凸显目标性,注重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为:

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实施的方向,但从图4的统计数据看,依据《课标》制定教学目标的教师比例低于参照学情的教师.另外,在听课、座谈调研中也了解到,很多教师只是将教学目标写在教学设计上,确少对如何实现目标的思考,或只关注课时目标,缺少对物理课程的本质和课程目标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452教学方式

物理教师要基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方式,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物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教师物理教学方式的调研数据如图5所示.

从图5的统计结果看,选择“符合”比例最大的是“教师注重情境创设,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选择“不符合”最多的是“安排学生完成富有挑战任务”和“由于课时少,教学还有很多情况以讲授为主”.通过座谈也了解到,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要在物理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就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探究教学,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453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環节以及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教师教学中对学习评价的情况如图6所示.

“学习评价”的得分明显低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因此,要进一步关注和加强学习评价,激励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将学习动力转化为积极的学习行动.

46教学反思

461反思内容

教师实施教学,需要不断反思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行为,从而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反思的内容决定了反思的效果.教学反思内容的调查数据如图7所示.

可见,注重教学反思的教师人数在70%左右.反思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否符合《课标》的理念的教师人数几乎相等,略低于反思教学目标达成的人数.

462反思方式

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实践中,对教师教学反思方式调研统计结果如图8所示.

以上的统计结果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课标》,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习评价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积极践行新课程的要求,深化课程改革.

5分析建议

51绝大多数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水平有较大改善

问卷第二部分,对教师理解课程标准、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三个维度的调查,各子维度的统计数据均显示出,70%左右的教师积极学习和研究《指导意见》和《课标》,并努力将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而且注重对实施新课程的标准的结果和实施过程进行反思.调查数据反映出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方式选择方面以教学内容为指导,尊重学生实际情况,努力实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积极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向转变,而且体现出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有所影响.

52 积极开展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

从统计数据看出,70%的教师能够不仅关注《指导意见》中的 “内容标准”,而且认真研读并力求理解其中“教学建议”,力求将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落到实处,反映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教师在“注重情境创设”这一问题选择“符合”的比例较高可看出,这些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要在物理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就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探究教学,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从统计数据可了解到教师能基本领会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的要求.但从“课时少很多情况以讲授为主”选择比例较高的调研结果反映出,教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的深刻性和全面性的理解还需进一步加强.提倡教师的校本教研中,以案例为载体深度思考,扎实开展有思维的教研及教学,实现研训一体.

53在规定课时达成相应学业质量水平还有差距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形式、难度等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调查中,选择“没有《考试大纲》,难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教师最多;一方面反映出绝大多数教师潜意识里都存在怎么考怎么教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缺少逐层递进的意识,有“一步到位”的现象;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对本次课标修订中研制的学业质量水平标准把握不准.建议加强对“学业质量水平”的解读,促进教师理解此标准.促进教师能更好地依据核心素养的水平标准实施核心素养教学.

有些学校,物理一个模块教学的课时数多于国家规定的36学时,但这些教师仍然希望增加课时.这与教师对“学业质量水平“等级把握不准相关.建议加强在国家规定的课时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实践研究.

54教学设计需进一步加强理论指导

问卷第二部分调研的各题平均分介于3~4分之间,平均分最高的为“设计教学目标时参照学情”,394分.平均分最低的为“在平时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小组汇报”,308分.这两个题目具有相关性,但得分分别是最高和最低,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缺少理论的指导和理性的思考.这个调研结果提示广大教研员及教师,教学研究要实现从影响教学要素研究转向对学生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研究,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55少数教师的观念亟待转变

在调研中了解到,有64%的教师所在学校及教研组常常组织基于课程标准的专题教学研讨.而且从总体的数据看出,仍有20%的教师教学设计过于依据以往经验,不太关注《指导意见》和《课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及感性教学的现象.针对此类问题,建议学校加强学科文化建设,为学科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周文叶,董泽华,张静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测量工具的研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2).

作者:高杰

第2篇:分析新课标背景下培智学校课程管理的实践及思考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培智学校作为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需要适应新课标的改革。培智学校也在不断探索课程改革背景下特殊教育的改革方法,文本主要阐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培智学校课程管理的实践以及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培智学校;课程管理;实践;思考

培智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培智学校主要面对的是智力残疾儿童,为其提供特殊的教育。这些儿童不能为他们提供正常的教材进行授课,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需要改革的教材同样适合培智学校的儿童进行使用,帮助培智学校的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以便早日过上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受到同等的教育。这就需要培智学校的老师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课程管理,从而达到新课标背景下的新要求。

一、 培智学校老师重新制定课程

依据培智学校学生的基本特点和对于特殊教育的基本要求,培智学校老师应当重新制定课程,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对教材进行重新编排,但是重新制定课程不能盲目进行,要根据实际情况。

(一) 保证培智学校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任何学习,或者是学习环境,都要确保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老师仅仅作为引导以及辅助。培智学校老师进行教材重新制定,内容一定要符合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成长,使培智学校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充分结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重新编写的教材符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内心价值。

(二) 教材编写结合实际

培智学校学生学习的教材,不能像正常的应试教育教材一样,内容以理论教育为主,满篇都是知识点以及重点,考虑到培智学校学生的特点,如果教材编写以知识点为主,没有生动形象的描述,后果可想而知,培智学校老师讲的费劲,学生学习起来更是难上加难。课程编写要充分体现培养培智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不要过多的深难知识点,他们需要的是最基础的能带给他们快乐的东西。所以,培智学校的教材应在部分知识点涉及的前提下,更多地编写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培智学校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且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和他人交流,改变他们学习的环境,从而逐渐摆脱自闭,忘记心灵的创伤。

(三) 教材编写的完整性

学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要完整地体现出学习过程。这就要求培智学校老师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教材的完整性。使得上课的过程中每节课都能联系在一起,提高知识的系统性,让培智学校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促进了身心健康的發展。

二、 课程管理高效实用

虽然培智学校的学生和正常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也要尊重和理解培智学校学生,关注他们的发展。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基本特点,让他们实现多元化的学习,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教育环境。可以将学生在校上课的每一天进行合理的安排,通过不同的课程来满足培智学校学生的需求,劳逸结合,在开展文化课的同时注重体育、美术、音乐的学习,让课堂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体现出培智学校课程的生活化。通过课程表的形式,让培智学校的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每天要上什么课,提前做好准备,和正常的学生一样,拥有得到教育的机会。也可以制定出各科的学习内容,让培智学校的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科目以及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而且还可以通过所选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培养。对于学生普遍喜欢的课程可以进行更多的投入,这对于培智学校的学生来说更是有利于他们身心的成长。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也可以制定专门的、个性化的课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实行个性化教育也符合培智学校的特点。最大化地利用培智学校的基础资源,合理地安排与使用学校的专用教室来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培养,发挥教育的重要成果,使得培智学校的学生也可以享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乐趣。每天正常上课的同时,安排值周教师进行巡查,充分落实培智学校老师的日常工作,体现培智学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培智学校学生的不同差异,制订个人计划,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课程意识以及独立意识,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最终实现自我管理。

三、 建设一支有担当的团队

新课标背景下,要对目前的课程环境进行大规模的改革,改变上课模式等等。而对于培智学校来说,改革的难度远远大于正常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培智学校建设一支有担当的团队。为什么要说是有担当呢,因为培智学校面对的是智力残疾儿童的特殊群体,对于这样的工作环境有很多人望而却步,所以说,要想在新课标背景下改革培智学校课程,就必须建设一支有担当的团队。这个团队的教师需要从自身转变教育观念,在新课标背景下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逐渐融入培智学校的教育中。这样一支有担当的团队,通过团队之间的合作,制定出符合培智学校学生使用的教材,这样看来,就能实现课程的管理。与此同时,加强对团队老师的培训,彻底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切实投身培智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培智学校组建团队,引导教师进行学生特点的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目标以及评估,使老师在课后进行反思,引导教师采用培智学校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有效地提升培智学校老师的教学能力。一个人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离不开团队,通过团队的力量,能使一个人在团队中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 结束语

改革的过程充满了挑战,改革任务也十分艰巨,但是看到一个个特殊儿童对知识的渴望,我们必须身先士卒,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群体的各种需求,在新课标背景下管理好课程是非常有必要且意义巨大的,制定符合培智学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程,提高课程管理的实用性以及高效性,优化特殊儿童的课程,促进培智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义不容辞。

参考文献:

[1]刘嫣静.新课标背景下培智学校课程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8(5):63-64.

[2]谢正立,邓猛.新课标背景下培智学校课程本位评估的几点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7(18):40-45.

[3]李晓娟.我国培智学校综合课程实践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现代特殊教育,2016(17):56-61.

[4]刘友群,付勇.教育戏剧课程对提高智障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实践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7(5):56-58.

作者简介:

蒋艳玲,教师,吉林省延吉市,吉林省延吉市依兰镇兴农村延边第一特殊教育学校。

作者:蒋艳玲

第3篇:高师地理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对应性分析

摘要:为了探讨高师地理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对应性,本文以南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研究其与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对应性。

关键词:高师地理;课程设置;中学地理新课标;师范生

0引言

从清末近代教育的兴办开始,课程标准就已提出并在往后的教育(办学)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改革,直到今天新课程改革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并全面实行起来。在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实施下,不仅对学生及课程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对教师队伍以及高校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学生也会带来剧烈的冲击。因此,在中学地理新课标的挑战下,教师及高校的地理专业师范生应该怎样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将是影响中学新课标成功实施的关键点。当前,关于中学地理新课标对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在本科阶段研究比较少。在此,对河南南阳师范学院的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选取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2012年版和2016年版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017年版中学地理新课标和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比较研究法和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1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变化分析

1.1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中学教学中,通过模拟和现实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基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根据素养构建其相应的课程体系。

1.2课程结构

中学地理新课标的课程结构参照了初级中学课程、高等院校课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未来发展多元化需求。必修1和必修2组成了必修课;必修3则是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课程的丰富多元化,是前所未有,课程的侧重各有不同,目前主要偏重天文学基础,旅游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海洋地理,城乡规划,地理野外实习,自然灾害与防治,政治地理,环境保护等9个方向。高中地理课程的完善,不仅使得学生发展的自身需求得到满足,也融合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成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门学科。

2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变化对高师地理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的要求

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带动的影响是教育界的蝴蝶效应。它不仅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深远、重大,对中学地理教师的影响亦是深远、重大的。中学地理新课标的进一步落实,对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應中学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地理教师的提升应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全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下,对中学地理发展的方向进行把握,开阔其视野。

(2)对中学地理新课标进行解读,掌握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的重点内容,了解对其自身的要求。

(3)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加强自身技能的提升,如现代教育技术及各种媒体设备的运用。

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实施不仅给在职地理教师带来了重大影响,也与高师院校地理师范专业的学生密切相关,与他们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直接挂钩。因此,对地理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尤其重要。面对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发展,有效的培养地理专业师范生是高师院校的未来方向。

3当前高师地理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成立于1951年的河南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之南阳师范学院,坐落于河南省南阳市。现设有24个学院(部),在环境科学和旅游学院设立了地理科学专业,该专业为培养地理教师为主。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自1983年成立地理专业以来。在众多教师历经岁月的努力下,地理科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

3.1课程设置变化的对比

在对南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范生,2016版(当前使用)和2012版(历史曾用)两个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分析,可得出相应以下区别。

3.1.1课程模板不同

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教师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实践教育平台课程五个模块组成。而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则只有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等四大模块组成。课程门数、学分和学时皆随着课程模块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016年版培养方案与2012年版对比可发现,在所开设的课程中,各个课程模块的学分有所变动,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从34.4%下降到26.2%;教师教育课程的安排直接就删掉了;专业教育课程所占比例从13.6%提升到17.9%;专业教育课程所占比例从28.3%提升到41.0%;实践教育课程所占比例从15.4%下降到14.9%。随之,学时也出现相应的变动。

3.1.2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有所调整

在保留2012年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调整了部分课程的地位,得到2016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主干课程。其表现为两点:第一,为增强学生对地理学基础课程地质学的实地认识,缩减了地质学的理论讲授学分和课时,将地质地貌实习列为学科基础必修课程。第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后续其它专业课程打基础,将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遥感概论、应用生态学、水文学、GIS概论及应用、地理科学导论列为学科基础教育必修课程行列。

3.1.3主要专业课程加大了实践学时的比例

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对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学、气候与气象学、土壤地理学、地球概论、环境科学概论、计量地理学、中学地理教学论、中学地理教学技能实训等;另外还新增了GIS实训课程、3S应用综合实习、地理空间分析等课程。

3.1.4增设关系矩阵

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与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相比,在2012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和“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H表示高度关联,M表示中度关联,L表示低度关联),以更加清楚地阐述了开设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之间的关系。同时调整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适当减少必修课程比例,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设置个性化的课程。

3.2高师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

3.2.1通识教育课程的局限

在所设课程设置的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了政治思想、英语、体育、计算机、心理健康、普通话、就业及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宏观的设置符合大学生的培养,但微观的设置中,却出现了一定的局限与不足,其中政治思想课与英语课两类科目的比重分别占了通识教育课程的31.4%和27.5%,严重影响通识教育课程所学其他知识的范围。

3.2.2专业教育课程

在所有课程设置中,专业教育课程占的份额非常的充足,达到了41.0%。这也证明了专业课程在地理专业师范生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性。专业教育课程的开设,使得地理专业师范生在高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强有力的整合与学习,培养了地理专业师范生的知识要求与素养要求。但因实际锻炼环境的不足,使得地理专业师范生更多的是在纸上谈兵,并无实际的教学经历,这将对地理专业师范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带来很大影响。

4高师地理专业课程合理构建

4.1通识教育课程

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时,适当的调整思想政治课与英语课的比例,增设与教学类相关联的课程,并引领地理专业师范生在高校期间就学会各种与教学技能相匹配的现代教育技术。

4.2专业教育课程

随着中学新课标的改革,教师的教育不再局限于一地,更多的时候是开放性的教学,而教师教育类课程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综合性和专业性知识的学习后,从教学上引导地理专业师范生去“怎么教”。

综上所述,高师院校的地理专业课程设置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及加强与中学新课标的的联系,多与中学教师沟通交流,并在高师教学中咨询地理专业师范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容溪.從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化视角来看高师数学教育类课程改革[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魏胜华,汪浩.从元认知视角看高中地理课标新变化——以自然地理必修部分为例[J].地理教育,2019,(S1):14-15.

[3]段芋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4]李治中.高等教育视野下的河南地域文化教育[J].天中学刊,2013,(04):130-132.

[5]武利顺,林枫,殷保华,等.校企合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山东化工,2019,48(03):98-99.

[6]陈志坤.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03):113-116.

[7]李佳芙.吉林省金融类专业中职学校教学模式构建[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9.

[8]蔡向阳,李斌,林东序,等.新时期下福建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04):105-108.

[9]李兰兰.教师资格“国考”下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作者:宋文宇 邢香玉 徐磊

第4篇: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物理新课标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填空部分:

1.物理学是研究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

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2.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 、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 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包括(1) 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课堂日志:由教师和学生把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如实记录下来。

5.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

6.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7.物理课程内容标准有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内容组成。

8.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部分。

二、简答题

9.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有哪些?(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重

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造新的评价体系。

10.科学探究要素大致有哪几个方面?(1)提出问题;(2)猜想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

验;(4)进行试验与搜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11.《标准》提供多种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的

场合,它们的长处和不足可以互相补充,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选择。

12.教科书应该全面体现课程理念,要为实现《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服务。因此,它不能

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应担负物理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

的教育任务,这是考虑教科书编写时的出发点。

13.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条件,都是有限的,

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切合学习实际的音像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14.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 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15.物理课程中构建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一般从评价的功能上、评价的内容上、评价

的形式上、评价的主体上四个方面进行。

16.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

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17.科学内容含有三个主题:(1)物质(2)运动和相互作用(3)能量

18.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分别为教师、教材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以及学生学习评价建议

第5篇:新课程_新理念_新课标(大全)

新课程 新理念 新课标

一、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上。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的报道中所反映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在这次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学习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让它成为教师的一种素养。下面我就谈一谈什么是课程理念?以及在新课程背景下具有怎样的课程理念?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的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理念之一: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因为人始终在生活世界之中,人在生活世界中认识自然现象,理解与体验社会的道德、法律和艺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人格,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它为人生奠定了基石。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意思是说:一是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即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科技的发展水平。二是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即把学生从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之中。

理念之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例如: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只要教师能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学生就会在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新知识。

理念之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 1

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改变传统的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习具有内在动机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合作学习是从学习的组织形式的角度对学习的分类,相对于个别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该具有的素质。

探究学习是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进行的分类,它相对于接受学习。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理念之四:让学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体现了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参与教学蕴含着重要的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和探究。交往是一种互动,这种互动表现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探究活动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其次,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是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有主体参与的教学就一定会给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学生参与教学正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理念之五: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的获得。因此,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同时知识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状况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说,创新与实践,可以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的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新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作为显著特征和根本任务,而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理念之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新理念,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又要求教师角色发生相应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者的含义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进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的首席。

理念之七: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以往在教师的头脑中,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科书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现在我们就有这样的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要有课程目标意识,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成为只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工具;教师要有课程建构意识,教师不仅仅以本学科的内容进行教学,还要有各学科综合的意识,教师要有教学内容的意识,就是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材,它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教师要有教学实施意识,就是教师以课标为指南,将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的结构进行整合在课堂上进行具体操作的过程;教师要有评价课程意识、教师对课程的评价是教师的责任。

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主要是依靠少数的专家或研究者,他们开发的课程在内在的学术品质上可能是很好的,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来说,他们是无能为力的,也无法苛求他们。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

理念之八: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1、把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内容是包括考卷、作业、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评价方式,它对于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关注个性差异,全面评价学生,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反思自我都具有积极意义。

3、把学习的过程作为评价的内容。新的评价理念要求淡化分数概念,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测评的方式多样化,将动口、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4、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实现老师、家长、学生、同事四方协议评价方法。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要有主体意识(从来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救自己),危机意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实践意识(敢问路在何方)。

第6篇:暑期新课标培训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暑期新课标培训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

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第7篇:初中数学新课标培训

1.理解新的教学理念

首先,要知道新课程的特色。其次,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再像以往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新的课程理念还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新的学习数学的方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基本的结论的本质,体会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三是,重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倡导数学教学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数学课程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在内容上,新课程注意把算法的内容和思想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使学生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和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

2.教师应加快步伐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需要

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敬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与创造性密切相关,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

3.研究新教材,把握好教学中的“度”

新教材中有许多引入课题的生动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史话,其目的是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数学学习摆脱枯燥、抽象和脱离实际的现象。同时又删去学生难以接受的或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想方设法立足于最基本的东西讲深讲透,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很重要的。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自主增加课时,把大量的题目补给学生,这势必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过大,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新教材中采用模块逻辑顺序编排是他的一大亮点,而在每个模块中应如何抓住重点,适当增加弹性,则要求我们教师认真研究课标,认真研究教材,注重螺旋上升地呈现重要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从而把握教学中的“度”。

4.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贯彻新课程的这一精神。个人认为课堂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注意培养。一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习惯,同时又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符号的规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使用文字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二是精心剖析课本例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中所选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搞好例题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其独特的功效。教师应把课本例题剖析的透一些,讲解的精一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领悟。三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归纳,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授完一节或一章后,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知识概括。它是通过对众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经过概括的知识易懂易记。

对新课程存在的两点疑问:课程内容多,探究活动多与课时有限的矛盾,如何解决?新课程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而目前学校的硬件设施与要求相差甚远,如何解决?希望能得到学校领导及同行的帮助。

第8篇: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赵敏

今天街道邀请区教研室王惠霞主任在流亭小学,为我们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在有限的时间内王主任把我们平时上课的点点滴滴,与新课标相结合,力在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认为在以后还要加强的很多,力争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

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三、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四、培养他们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第9篇: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第1页共11页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余明艳 (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11)

指导老师:吴隆才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本课题针对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研究了以下主要内容:1)课程改革产生的背景及其现状;2)基础物理课程标准;3)基础物理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内涵与实质;4)基础物理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实施;5)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等问题。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可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及其已带来的重大变化。也让我们明白了传统形式的中学物理教师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素质上都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以便胜任新世纪的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化,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大势所趋[1]。我们将成为新的教育形势下的物理教师,更应明白当前教育形势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基础物理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 ,课程理念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及现状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理论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课程改革一直是西方教育的核心,课程研究始终是西方教育理论的中心论题。而在我国却长期重教学轻课程。世纪之交,当我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新课程已经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2002年秋季至今实验又进一步扩大,新课程正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昭示其强大的生命。[3]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正是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们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出现

[2]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第2页共11页

在我们面前。

二、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及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又依据不同教育阶段发展需求及学习要求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课程基本理念包括:课程目的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实施上注重科学探究,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要更新评价观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基本理念还包括为: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高中教育阶段基本理念还包括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4]

根据基础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在物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内容囊括了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并有所深化和发展。就世界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几乎都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并且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在基础教育中全方位地实施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组成。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科学内容含有三个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其中物质包括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等。运动和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第3页共11页

续发展。高中物理内容标准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必修模块包括:物理

1、物理

2、选修模块包括:选修1-

1、选修1-2;选修2-

1、选修2-

2、选修2-3;选修3-

1、选修3-

2、选修3-

3、选修3-

4、选修3-5。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占2学分,其中物理1和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得4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6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在获得6个必修学分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潜力以及今后的职业需求继续学习若干选修模块。共同必修——物理

1、物理2:这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内容。在该模块中,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与能源、抛物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选修系列1-

1、1-2:本系列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系列2-

1、2-

2、2-3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应用性、实践性。选修系列3-

1、3-

2、3-

3、3-

4、3-5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的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无论哪一模块,不仅含有物理学概念、规律和实验,而且含有物理与社会发展、物理与技术应用、物理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分别为教师、教材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以及学生学习评价建议。[5]

三、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基础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无论其年龄、性别、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有什么差异,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基本的科学素质教育。并且应该是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实践,是新的课程理念和思想产生的土壤。在对基础教育进行国际比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第4页共11页

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需要,依据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形成了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为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理念二:在课程实施上注重科学探究,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已有证据证明,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由前面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可知,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意义不能给予,只能发现。富有探索性的物理学习实践是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意义关键,亦是物理素养形成的过程。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物理学素养必须通过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意义的过程来形成。当然,科学探究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理念三:在课堂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我国以往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过多的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有关评价指标单一,重在评价共性与一般趋势,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评价主体仍以教师为主,虽然有一些学生自我评价,但总的来说学生还是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结果则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论,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因此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评价方式与方法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一切都要求量化。由于教育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成若干量化指标,不仅无法从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第5页共11页

本质上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而且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的东西,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被抽象成僵硬的数字,而个性复杂性和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则泯灭于其中。评价手段多采用传统的纸笔方式,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而对学生在其它方面的表现几乎没有评价的手段,缺少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评价实施过程显得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因此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必须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便实现基础物理的课程目标。[6]

新的评价把评价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它同样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1)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而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2)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3)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4)倡导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总之,评价将走向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促进的能力。

理念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人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多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并由此对认识的对象和知识进行分类。这可以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本质的起点。随着认识的深入,在像近代科学诞生的那样特定历史阶段,由于认识发展的需要,愈加深化细化的研究方式成为主流,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被分成不同的学科,这种人为的划分具有更方便地描述不同类别事物的性质优点,但也丧失了对于自然界的整体把握。然而,近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进步逐步揭示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发现了原来被分开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性,以及各门学科所共有的最基本、最本质的概念。在这种综合中,自然界的本质进一步得以显示。因此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理想人才,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让学生整体地了解科学的发展以及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传统科学教育中强调科学的万能,神圣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欠缺深思熟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第6页共11页

虑,我们的星球正面临着如像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类开始客观地评价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理智地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而肩负培养学生科学观的科学教育应注重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整体的社会功能及必要的社会控制策略。

物理新课标还分阶段地提出,体现义务教育阶段自身特点的新理念为:

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或职业教育,所以该阶段基础物理课程应满足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同时课程的设置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而非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历程可知,过分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将课程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难、繁、偏、旧等。并且物理教学也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还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7]

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认识主体在探索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应充满乐趣,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合是构建初中物理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课程设计的起点。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在综合科学课程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物理分科课程。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索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从书本到书本式的学习,让学生直接、被动地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使学生很难意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真正意义,他们的学习便不是自己去发现意义,而是老师的灌输。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体现高中教育阶段自身特点的新理念主要有:

理念一: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第7页共11页

学素养。本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物理

1、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共同必修模块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科研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选修课程是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在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基本学习需要,又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相互联系和共同需求。因此,此课程既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又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促进学生自主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理念二: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共同必修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描述、相互作用与规律、机械能与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潜能,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后继课程的选择和学习做准备。选修系列1,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系列2,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选修系列3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因此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四、新理念的贯彻实施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突出了科学探究,注重物理课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科技和社会。认识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使新理念得以很好的贯彻实施,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第8页共11页

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消极心理影响。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在探究活动时可以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展新的物理情境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8]

(二)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未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展。无论是课堂讲授、探究活动还是资料查询,均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三)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实验活动。在教学中出乎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习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等,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护学习兴趣的手段。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这是因材施教的基本手段。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学生发展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9]

(四)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把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入物理课,就会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把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在研究中提高学生科学与经济、社会互动作用的认识,增加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与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第9页共11页

使命感。

(五)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仅为了获取知识。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是在相关原理指导下进行的。学会把实验获得的信息演绎、归纳成结论。教师应该积极开发适合教学的实验项目,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做实验。鼓励教师将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应用在物理实验中,同时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普通物品做物理实验。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场所,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实验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实验实事求是。并把实事求是的作风带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五、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迸发出极大的热情,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是扎实有效的,正在实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得到普遍认可,课程改革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

(一)教育观念发生新的变化。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改革理念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试尝融入他们的实验教学中。新的教育改革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校长也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可见新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课改教师的改革热情高涨。教师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们面对新课程,普遍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为使实验工作更加有效,教师们集思广益,开动脑筋,进行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此外,教师们还动手自制教具,并与家长共同交流,探教学方法,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三)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新的变化。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地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索,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10]

(四)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开始形成。在教育系统内部,由于有各级领导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第10页共11页

的高度重视,一些实验区的教育行政领导下课堂听课,带领教研员进行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坚实的支撑力量。社会各界普遍关注课程改革,家长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新课程理解、参与和支持。他们开始主动积极地为课程改革提供咨询意见和资源支持。新闻媒体也积极宣传课程改革,一种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正在开始形成。

总之,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探索和深化,从而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平台,起步是喜人的,其前景也必然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数理与工程教育中心编著,Inquiry and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ing,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2000,1,71-73。

[3] 廖伯琴、张大昌等,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 ,17-1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

,11-15 31-33。

[5] 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13-14 ,31-32。

[6] 常初芳主编,国际科技教育进展,科学出版社 ,1999,2 , 51-53。

[7] 陈时见主编,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广西大学出版社,1999,8,20-21 [8]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51-52 [9] 从立新,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91-92 [10] 陈玉琨、沈玉顺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43-44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第11页共11页

The new Standard and Idea about the Reformation of the Basic Physics

Course

Yu Mingyan (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stitude of Aqing Teachers College)

Abstract :The reformation of basic physics education is being put into effect in our country . We discuss 5 questions in this paper . 1) the background and actuality of the basic physics education reformation 2) the standard of the basic physics education

3) the new idea of the basic physics education reformation 4) the execution of the new idea 5) the change of the basic education

We kn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formation and the new education change by studying these questions . At the same time , we also know the traditional teachers need further improvement in idea and quality in order to adapt ourselves to the new education situation . We will become physics teachers in the future . So we must study hard to adapt to the new education situation . Key Words :basic physics education ,course reformation , course standard , idea of the course .

上一篇:亲情类高考满分记叙文下一篇:异地恋情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