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心静心学习

2023-04-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净心静心学习

如何做到静心·净心·尽心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工作,领导干部是重点。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自觉地加强学习,加强修养,切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不动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展现出新时期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而要做到这些,我认为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有一个平静和谐

的心态、干净纯洁的心灵和尽力干事的心思。

一、静心以升境界

一要静心学习。古往今来的许多事实证明,心不静无以为学。领导干部工作很忙、事务很多,但都要养成学习的习惯,挤出时间,躲开喧嚣,置身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里,静心学习,潜心读书,争取每天都能有一段时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有这样,才能对党的最新理论有深刻的领会,才能对长期的思想困惑有深入的研究,才能增强自己的学识和修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要静心谋事。《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很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不分析、不思考、不研究、不把握,就不可能干好工作。因此,安安静静地坐下来思考,对手头的工作进行认真地梳理和谋划,应该成为领导干部每天的必修功课。当然思考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思考的结果是快乐的,面对工作中的难题,一旦想出了解决方法,就会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感觉到思考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三要静心处世。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既有顺境又有逆境。顺境常是过去艰苦努力、不懈奋斗得来的成果,逆境也正是日后峰回路转、否极泰来的前奏。因此,处于顺境,要心态平和、不骄不躁,把成绩归功于大家的共同努力,继续扎实地工作;处于逆境,也要心态平和,平静面对,把它当作磨练自己的机会,不丢失继续前进的勇气,努力达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境界。

二、净心以正言行

一要立公去私。公与私是矛盾对立的,公盛则私衰,公存则私亡。只有立公心、行公事,才能摒私念、去私欲、抑私情,才能为人守正、处事公正,才能树立正确政绩观,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好地为一方发展尽职尽责。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始终坚持以天下为公、以事业为重、以百姓为大,自觉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做到以公心凝民心、聚民力、集民智,形成上下同心、干群协力、克难奋进的良好局面,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得到充分体现。

二要立德去私。德,是为人处世的第一要义,是去私立公的重要前提。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加快发展的新阶段,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地继承和发扬历代贤人的高尚品德,更加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自觉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抵制各种社会生活“潜规则”,带头破除歪风邪气,对己心胸坦荡,克私节欲,做到淡泊明志、律己修身;对人豁达大度,宽容谦和,做到向善如流;对事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做到立德去私。

三要立制去私。领导干部去私心、断杂念,既要靠加强自身修养来自律,也要靠完善制度来他律,特别是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的。要注重制度的适应性,针对领导工作和政务活动的新特点,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制度建设紧贴工作实际。要注重制度的系统性,避免上级与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制度冲突,使各种制度彼此衔接、环环相扣。要注重制度的科学性,既要有利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又不能过于复杂、影响正常的工作,使制度便于操作、切实可行。要注重制度的严肃性,一项制度一旦确定,必须严格照章办事,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必须加强检查督促,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必须加大对违反制度的查处力度,做到令行禁止,真正使制度落到实处。

三、尽心以干事业

领导干部一要干净、二要干事,这是基本的要求。既不能干净而不干事,也不能干事而不干净。特别是当前铜陵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地需要一大批能干事、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领导干部。

一要为发展尽心干事。发展是最大的政治、是最硬的道理。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八届十次全会从铜陵实际和当前形势出发,作出了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这是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总引领、总目标。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组织者、领导者,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刻理解、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勇于解放思想、抬高标杆、争先进位,以真抓实干的劲头和敢于负责的精神,一项一项地攻克改革难关,一个一个地突破发展难点,在招商引资第一线建功立业,在项目建设最基层解决问题,做到以发展论功过,以实绩论英雄。

二要为群众尽心干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铜陵是一座老工业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建设特别是民生事业发展上还有不少欠账。要经常深入群众,尤其

要多到困难群众中去,拉一拉家常,算一算收入,看一看米缸,问一问冷暖,在加强联系中了解群众,在真诚服务中增进感情;要敢于面对困难,不回避矛盾,真正把群众的所需所盼作为自己的所思所干,真正把民生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尽心尽力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办难事。

三要为自己尽心干事。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总要做点事情,特别是作

为领导干部,有一个施展抱负、展现才华的良好平台,更应该做点事情。碌碌无为的一生,不应是领导干部的一生。因此,作为领导干部,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要有尽善尽美的意识,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头总结,看看自己这段时间做了哪些事情,完成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足和缺憾,还需要怎样加以弥补,努力以高质量的工作成果体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2篇:尽心精心静心净心工作心得体会(精选)

读一本好书浅谈“尽心”“精心”“静心”“净心”工作心得体会

“尽心”、“精心”、“静心”、“净心”,四者音近而形异,又同又不同。“尽心”开始,“精心”相承,“静心”相辅,“净心”而毕,四者循环往复、不断升华。“尽心”需时时努力,“精心”需事事细心,“静心”需长期磨炼,“净心”更需终生修养...

怎样结合这四心转变我们的工作作风问题,最近比较流行“制度、监督、惩治”一说。仔细想来,也不无道理,毕竟人是万物的灵长,失去了“清规戒律”的震慑,道德的樊篱极易被非道德的因素所击溃,万恶不赦的罪行尚难避免,维系良好的工作作风又谈何容易!

然而,刚性的“清规戒律”真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吗?如果是,为何在法制完备、律令森严的西方某些国度,贪污腐化的阴霾(mai)和高度发达的制度文明一样为民众所诟(gou)病?所以事实并非如此,至少并非全都如此。于是,人们提倡一种修炼心法,也就是“心”的修炼。强调“心”的修炼,绝非唯心者论,也不是否定所谓制度的优越,而是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途径和方法。

一、要修炼“尽”心。何谓尽心,简而言之,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抱持责任,对所从事的工作无限热爱,对待日常工作全身心投入。选择在商业服务业工作,原本就意味着选择付出和奉献,选择比别人担负更多更重的责任,我们没有理由和借口不全身心投入。我们要修炼“尽心”,务必在“责任心”、“完美心”和“惭愧心”上下功夫。“责任心”是“尽心”的总源头,我们工作的绩效、驱动力、影响力和对外形象均发轫(ren)于此;“完美心”是“责任心”重要体现,对待工作是否精益求精、是否追求卓越,是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和工作境界的真实反映;“惭愧心”一词源于古印度梵文化,它和“完美心”是相对应而言的,要求完美,必有惭愧。如果我们对待本职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用“责任心”、“完美心”和“惭愧心”来对待和处理身边的小事、琐事、麻烦事,又何来竭尽全力,奉献公心?又何来转变作风,提升境界?所谓“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发”的道理也近于此。因此,德兰修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和他人:“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二、要修炼“精”心。精心是指心要细,积极认真,一丝不苟。我觉得顾客事情无小事,衡量一个人成功与不成功的差距就在于精心与否,在人类的修身思想中,只有“精心”才能接近最唯美的终点,因此,我们要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工作,从小处着手、从细节着手,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俱时提高目标找差距,逆境中不断反思找方法,为改进服务扩大销售不断努力,想方设法、殚(dan)精竭虑。

三、要修炼“静”心。诸葛亮有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一旦染上浮躁之气,必定会沉不下心,稳不住神,心猿意马,魂不守舍。这种心态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思想上的心骛(wu)八极,学习上的浅尝辄止,工作上的敷衍了事,生活上的糜烂堕落。无数事实也证明,心不静,无以言学,心不静,无以成学。况且,随着浮躁之气的滋生,观念就会庸俗,贪欲就会膨胀,信念就会动摇,人的理性就会淡化,甚至扭曲、泯(min)灭。我们要摒(bing) 弃浮躁之气,一靠静心读书,二靠静心思考。只有静心读书,经常领略书香的无穷魅力,才能对工作进行梳理,化繁为简,化乱为序,寻得理性和规律;只有静心思考,才能随心所愿,随愿所往,找回一片宁静,赢得一种淡远。静心读书,静心思考,身处俗世又超越世俗,远离哲人又亲近哲人,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既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更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倘若我们都能从应酬事务和案牍会场的纷扰之后及时抽出身来,用静心读书和静心思考的方式来寻得精神的调养栖息之所,我们的工作作风又何愁不能转变?

四、要修炼“净”心。“净”者,“清洁”、“干净”之谓也。许多腐化堕落的人,大多与思想不纯不净有关。所谓“心远地自偏”,无非是以思想上的纯净求得精神上的安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八荣八耻”的行为准则,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充满了对纯净社会和纯洁人生的无限向往。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我们修炼“净”心尤为必要。修炼“净”心就是不能心存杂念和侥幸心理,务必自重、自省、自励、自醒,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把做人应有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带到工作中,带到生活上。有人认为,一个普通员工位卑权微,既无中饱私囊的空间,又无贪图享乐的机会,没有净心修为的必要。事实上,即便如此,修炼“净”心,也应当防微杜渐、勿为小恶。历史上的腐败大案最终浮出水面,大凡有一个从小变大、潜然默化、逐步发展,直至东窗事发的过程。贪一己而误终身,图一蝇头小利而身败名裂的深刻教训可谓不胜枚举。故我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第3篇:《道德经》读后感:静心·净心·尽心

静心·净心·尽心

——《道德经》读后感

熊静忍

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骗;贪污、腐败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端。"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责!

其实,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端正心态的问题,它蕴含着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守自己的人生坐标;净心:净处自己的人生位置;尽心:尽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清静无为"为道教修道之本,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曰明",不会因"不知常",而"妄作,凶"也。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则云:内以养正安静虚元,原本隐明,内照形躯。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云:"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又云:"静则生慧,动则生昏",这则是道教静中处世的指导思想。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是保持清正廉洁工作的源泉

净明道重要典籍《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的序言:"净明者,无幽不烛,纤尘不污",由此而见,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没有丝毫的灰尘存在,是谓之"净"也,如果完全用人性的角度看待"净"的含义,那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从色尘(视根)、音尘(听根)、味尘(味根)、香尘(嗅根)、触尘(触根)、法尘(法根)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西汉智者河上公给此章命名为"检欲",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君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正廉洁工作的源泉。

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这是说明了人们解读历史可以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而为己用,那我们通常所说的"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然而,我更以为,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妄为"正是人们静心、净心的外在表现,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有为".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什么是道"的文章,作者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道在哪里!道就在我们身边,尽心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谓之道也".这句话浅显明白而又让人警醒。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道教所云的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都在加强道德自律教育,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随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二十字方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推出,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集体,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社会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下,一些有智之士越来越注意到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重读和阐释道教圣典《道德经》,积极挖掘道教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教理和教义,才能让道教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才能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责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上一篇:你可能不知道的小知识下一篇:淘宝店铺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