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知识转化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相脱节问题,借鉴敏捷制造经验,将高等教育系统视为一个生产人才的制造系统,将学科视为企业,课程相当于虚拟组织中的核心资源,根据需求变化,对专业采取敏捷性调整与优化方式。其关键要素是提高创造知识、整合课程、选择教师的敏捷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师知识转化旅游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知识转化旅游管理论文 篇1:

浅谈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方向发展

[摘要]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公共外语教学具有专业方向,纯粹的英语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文章通过明确专业英语师资的综合能力要求,分析目前专业英语教学师资现状和不足之处,并探索将公共英语教师转化为专业英语教师的有效培养和发展途径。尝试通过校内集中专业培训、短期进修、专业教师带动与合作、挂职锻炼等途径实现专业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专业英语 师资 发展

[作者简介]江帆(1981- ),女,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专门用途英语教育与研究;邱国丹(1975- ),女,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商务英语教育与研究。(浙江 温州 325035)

[课题项目]本文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项目“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探索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ZY2009021)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开始需要大批既具有专业知识又能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要求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教学中的公共外语教学现在都应该有专业方向,纯粹的英语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这一新的形势对公共英语教师提出了拥有自己的专业英语方向的要求。笔者认为,只有迅速有效地将公共英语教师转化为专业英语教师,使他们能够胜任高职某一专业的专业英语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高职英语教育实现高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本文中出现的“专业英语教师”指的是担任高职某一学科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如机械英语教师。包括高云峰在内的一些教育界人士也认为将公共英语教师培养成某门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是可行的。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承担专业英语课教学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理想,不能满足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可见,为了适应改革,加强专业英语课程建设,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专业英语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型和实践性,专业英语教师也不例外。新的形势给专业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英语教师既懂语言,又懂专业;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明确专业英语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对于打造高质量的专业英语师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1.拓宽学科范围,提高复合知识比例。专业英语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同时又要掌握另一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部分,没有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会削弱英语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影响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然而,这种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也是英语教师所最缺乏的。

2.处理好英语和专业知识的关系。专业英语往往与某种特定的职业或行业相关。与基础英语相比,专业英语教学针对性、职业性强。专业英语的教学不仅包含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有明显的专业内涵,是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专业英语教师应学会处理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关联问题。在课堂教学上,逐步引导学生以英语为手段进行某专业学科的交流,强化学生在该学科领域内的英语应用能力。

3.创新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专业英语教师应当继续学习外语教学理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系统学习ESP理论,懂得专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实践和教材编写等有关英语教学的学习和研究,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二、专业英语师资队伍的现状与不足

1.师资来源局限性大,知识结构单一。现有的专业英语师资队伍在师资来源方面局限性较大,主要有以下两种来源:

第一,由公共英语教师担任专业英语教师。这部分英语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他们原来就读的专业方向无非就是英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学或英语教育专业。他们有着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并掌握一定的外语教学理论,懂得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但是由于自身专业和工作经历的局限,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和行业背景知识,缺乏其他学科领域的专业实践知识和与专业学科相联系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这部分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尤其是理工科教学内容,容易会产生抵触情绪以及挫败感。

第二,由专业教师担任专业英语教学任务。这部分教师大都有留学背景,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英语能力。然而他们在教学中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专业教师自己的英语水平制约了专业英语教学,他们虽然熟悉本专业的英语词汇,但口语表达能力不佳,无法像公共英语教师那样语言运用自如。英语阅读能力较强,但听说能力不足,语法知识欠缺。此外,他们缺乏外语教学法知识,不了解英语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也就显得不自信。

2.专业英语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目前,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推进和发展,专业英语教师数量普遍不足,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专业英语教师是相当紧缺的。大多数英语教师是文科出身,不具备理工科目的知识结构,并产生畏难情绪,不情愿从事机械、建筑等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另外,现有的专业英语教师中又以青年教师为主,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学术带头人缺乏,未能形成良好梯队。在归属上,大多数专业英语教师分散在各个不同院系,缺乏交流和学习机制,制约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3.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目前的专业英语课仍然侧重语言点教学和专业词汇教学,未能很好地将语言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英语课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形式为阅读、翻译为主,课堂教学活动缺乏互动。专业英语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中走出来,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协调好学科知识和语言的关系问题。

三、专业英语师资培养途径

教师自身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教师外语教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个过程花费的时间过长,不能迅速解决目前师资紧缺的突出矛盾。因此,与将专业教师发展成专业英语教师相比,将公共英语教师培养成专业英语教师是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无论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是日益突出的专业英语学习者的需求,都迫切要求公共英语教师尽快向专业英语教师转化和发展。公共英语教师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自身的发展与学校、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建构适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通过校内和校外培训等多种途径在较短时间迅速成长为合格的专业英语教师。

1.确立专业意识和发展意识。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接受再教育的心理自觉性和自主意识,激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新知识,并勇于面对改革和挑战,抓住这一机遇,寻求自我的持续发展和完善。英语教师在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时,应该充分考虑个人兴趣和知识储备,把专业方向与兴趣相结合,跨学科专业知识和已有知识结构相结合。英语教师应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只有构建教师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才能有利于专业英语教学能力的提高。

2.个人自学为基础,强化校内集中专业培训。在教师自学的基础上,邀请社会上水平较高的行业专家或知名人士来校对英语教师进行集中的专业知识培训。校内培训应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灵活性的特点。培训内容应根据教师的个体特点和专业需求加以安排,并要保证一定的培训时间量,真正把校内培训落到实处,让教师学以致用。校内培训还应当制度化,参加一定量的集中辅导后并通过考核的则发给该学科专业知识培训合格证书,作为专业英语课程上岗必备证书之一。此外,还应不定期地邀请专家或企业家,举办各类讲座,介绍行业动态和前沿知识,开阔教师视野,使教师及时了解专业和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除了获得校内集中专业培训证书外,还应鼓励英语教师可按各自专业英语授课方向,经过自学、进修或专题培训,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获得职业技能或资格证书。比如,参加翻译、单证员、涉外导游资格、平面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

3.专业教师带动、合作制度。充分利用校内专业教师资源,实行专业教师带动英语教师制度,帮助英语教师快速熟悉某一专业领域。制定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一帮一”模式,鼓励英语教师参与相应专业教研室活动,参与专业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改,便于了解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实施英语教师“跟班听课”制度,深入专业课堂,了解学生知识构成。英语教师应积极主动向专业教师学习,双方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专业教师的带动能让英语教师在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上少走弯路,并能较快地适应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在专业教师带动的基础上,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双方应当积极开展合作,如双方共同参与专业英语课题研究、专业英语课程设计以及专业英语上网课程建设等。可以要求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进行一门课程设计,但由于公共英语课程的数量限制,迫使英语教师寻求专业英语方向的课程设计和建设。通过与专业教师的合作,不断建设并充实、更新专业英语网络课堂里的专业课程资源,英语教师能更直接、更系统地熟悉并掌握该学科知识,避免了由于跨学科产生的专业概念模糊化与专业知识简单化等知识盲区。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由于专业教师的参与和合作,英语教师能更好地将英语教学与专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能更系统地设计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从而更快地成长为合格乃至优秀的专业英语教师。

4.鼓励跨学科进修或获取第二学位、学历。根据需求,每年选派英语教师参加到其他高校或培训基地进行专业英语培训,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机械英语、服装英语等,拓宽学科理论知识,优化知识结构。鼓励英语教师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包括在职、脱产等方式获得除英语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如国际商务、旅游管理、财会等方面的本科,乃至硕士学位,或达到其同等学力。这种方式保证了英语教师专业学习的时间量,对其学习效果也有了较直观的评价体系。

5.企业挂职锻炼。为了增强高职师资的实践性,许多高职院校组织了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挂职锻炼并进行相应的考核,但对公共外语教师却没有这个要求。要使基础课教师更快更好地发展专业方向,学院应把公共英语教师也纳入“下企业锻炼”规划中,按照专业化教学方向,分批到相应学科领域的企业接受专业实践锻炼,扩充相应的行业背景知识。深入企业能使教师更快地熟悉并掌握该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便于在教学中补充行业前沿知识,进行实践性教学。另外,应当鼓励公共英语教师到校内实训基地参与相应专业的生产性实训过程和教学指导,以便更快熟悉该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到相应企业或实训基地的挂职锻炼是落实公共英语教师向专业英语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能促进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和实践技能的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高云峰.专业英语师资发展[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3).

[2]申厚坤,朱恒章.高职“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

[3]朱万忠,韩萍.加强专业英语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提高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质量[J].外语界,2002(4).

[4]张莹,张霞.当前我国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弊端与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6).

[5]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的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作者:江 帆 邱国丹

教师知识转化旅游管理论文 篇2:

基于敏捷性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调整与优化

摘 要 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相脱节问题,借鉴敏捷制造经验,将高等教育系统视为一个生产人才的制造系统,将学科视为企业,课程相当于虚拟组织中的核心资源,根据需求变化,对专业采取敏捷性调整与优化方式。其关键要素是提高创造知识、整合课程、选择教师的敏捷度。据此,需要构建“校-分院”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打造“多面手”高素质教师团队,统一教研与科研平台,强化高校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 敏捷性;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学科

一、问题提出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术实践需求的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1]。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学生所学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融通性,因此社会需求是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调整与优化的根本性原因[2]。以往政府指令性的专业目录调整造成专业与产业的脱节、专业趋同、专业无特色等突出问题,直接导致毕业生结构性失业[3]。2010年,教育部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工作重点》中指出:“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改革专业管理办法,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目前,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或调整时,依据“需求变化—专业调整—课程”路径,本质上仍然属于专业规定课程的方式[4]。带来的弊端是:第一,专业调整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节奏;第二,跨学科、跨院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困难很大。本文将制造业的敏捷性概念引入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明晰学科和专业关系,将学科视为企业,课程相当于虚拟组织中的核心资源,通过动态联盟形式形成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研究应用型本科专业调整与优化的逻辑基础及理论框架,构建基于敏捷性的专业调整与优化方式及运作机制。

二、理论逻辑基础及研究框架

(一)理论逻辑基础: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学科和专业在大学里是不同性质的事务,二者的逻辑基础、划分依据、发展目标、形成要素都有很大差异。学科是以知识的发现、整合、传递和应用为使命,是一种知识的分类体系,是大学的本体性的代表。专业是不同课程的组合,是对应于社会职业的分类,它一定会对应到社会某一个行业、职业,它是大学的工具性的代表[5]。学科的发展以增进知识、不断地发现和创新新知识为目标,专业建设以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才为目标。学科是大学的组织,专业不是组织,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课程由学科中产生,专业是课程的组成,一个专业可由数十门课程组成,这些课程来自于一个或不同学科,课程是联系学科和专业的桥梁。学科和专业相比,学科更具稳定性、实体性;专业对接社会需求应该更具灵活性、虚拟性。从知识层面看,学科是集知识创造、知识存储为一体的知识库,通过知识创造,完成知识存量的增加与知识更新的使命;课程是知识的载体,专业通过知识的输出与运用达到培养岗位要求人才的目标。

(二)研究框架:基于敏捷性的专业调整与优化

要想提高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融合度,从知识视角看,必须满足:第一,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保障“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知识输出”良性循环。没有学科支撑的专业必然会是陈旧的、肤浅的。第二,就业需求快速变化情况下,专业必须具备一定灵活性,并且跟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节奏。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约束下,专业调整与优化必须具有敏捷性[6]。

敏捷制造的实质是企业响应市场变化而快速组织资源的一种组织模式。以信息为基础,通过契约连接,将各个企业核心资源整合到一个虚拟企业中,运用动态联盟方式,快速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敏捷性能使企业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质量、更低的成本和更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竞争。高校教育系统与生产制造系统非常类似,高校教育体系中,输入知识,输出的是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发呈现多样性、变化性特征,因此敏捷性专业调整与优化是适应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如图1所示,借用敏捷制造理念,将高等教育系统视为一个生产人才的制造系统,学科相当于参与提供核心资源的企业,专业类似于由课程构建的虚拟组织。高校由众多学科构成,也就相当于具有差异优势的企业集团。专业调整要根据经济社会需求变化,到学科中整合课程或者课程群。这种构建专业方式是一种动态联盟,具有动态性、优势互补性及开放性特征。

三、构建敏捷化的专业调整与优化方式

在图1中,当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環境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对人才需求变化、外在知识体系中的冲击、自身系统循环的响应信息等因素发生变化时,带来生产系统敏捷性调整。利用教师、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学术资源,在学科平台中进行知识创造,将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成果统一到课程中,形成专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岗位需求等外界因素是促使专业调整与优化的动因,简单地讲,专业调整与优化过程是向前道工序学科“索要”课程并重新组合的过程。

(一)需求导向下敏捷性的专业调整与优化方式选择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变化情况,对专业进行调整与优化。如表1所示,当市场对某类人才需求规模不够大,但需求量及岗位对知识、技能要求比较稳定时,运用学科资源创造知识满足市场需求,在时间和成本上具有可行性,可以采取上文所述的组合课程或敏捷性创造知识的方式进行专业调整或优化;当市场需求量不大,而且预测未来需求量波动较大时,创造知识需要一定周期,难以跟上需求变化速度,这时可以通过技能培养包方式对专业进行优化。所谓技能培养包就是在现有知识、课程存量来不及变化情况下,柔性组合课程响应需求变化的课程包。比如旅游管理岗位需要同时懂计算机应用、茶艺、插花及酒店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这时可以将计算机应用、茶文化、茶艺表演、插花技能等课程打包到一起,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补充原有课程设置的不足。这个技能包内课程门数不固定,根据市场需求灵活组合。对于非跨学科调整的专业,除了可以采用柔性技能培养包外,也可以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强化学生某项技能,如市场营销岗位需要懂市场营销知识的、也要了解网络营销策划知识的学生,这时可以将原有营销学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将网络营销策划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另外,应对短期波动,需要学科建设上加强预测,把握变化动态,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原有课程中。

当市场对某类人才需求量很大且稳定,进行敏捷性专业调整与优化时间、资源等条件相对容易获取,因此无论是跨学科还是学科内都可以采用敏捷方式进行知识创造及形成新课程。当市场对某类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这类岗位会随着市场波动,具有不稳定性,属于短期需求量大的岗位,这就需要做好学科发展方向及职业发展需求预测,做好知识创新及储备工作。短期应对方式应采取技能培养包及课程组合方式。

(二)敏捷化的专业调整与优化关键要素分析

专业调整与优化的敏捷度决定于创造知识、整合课程、选择教师的敏捷性。

创造知识的敏捷性。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越发呈现复合型特征,知识的创造是敏捷性专业调整与优化必须面对的课题。通过知识的创造,往专业调整体系中源源不断地输入原材料。这就要求能够快速整合校内外不同学科学术资源构建指向性非常明确的科研团队,并能够将科研成果融合到课程中,形成新课程或更新原有课程内容,敏捷性专业调整与优化对知识创新速度和质量要求很高,做好知识原材料开发与储备是提高敏捷度的长期性工作。

整合课程的敏捷性。这里所说的整合是指学科内外专业的融合及组合,与前道工序的学科建设密切相关。课程整合如同做食物,要想食物可口,必须到超市里选择合适的食材,学科如同经营超市,超市货物种类、花色等要有特色、充足且新鲜,才能吸引住消费者,然后根据个人口味“点餐式”选取到合适的食材。通过构建课程调整机制完成课程内容整合工作。学科建设是课程整合的前提及基础。

选择教师的敏捷性。提高专业调整与优化的敏捷性,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教科研能力、课程建设能力及授课能力都应能够适应学科、课程变化的要求。教师不仅能做科学研究,还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将教研与科研统一到课程建设里。教师需要向复合型知识结构方向努力,为跨学科知识创造、传授做好能力储备。比如汽车营销专业,需要懂机械、汽车构成等相关知识的教师,研究营销理论,丰富汽车营销的课程内容,并能够传授给学生,满足汽车营销岗位对人才的需要。

四、专业调整与优化运作机制

(一)构建“校—分院”的矩阵式组织结构

为了保证知识创造、课程建设、专业调整与优化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高校内部组织结构要进行调整。减少管理层,缩短信息上下、内外传递路径,消除横向信息传递隔阂,加大横向部门的合作。如图2所示,成立专门的专业管理委员会,构建“校—分院”的二级矩阵制组织结构。专业管理委员会是常设校级组织,除了固定委员外,其他人员是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从校学科办、招生就业处、师资处、财务处、教务处、科研处等各个职能部门及分院临时组成,保障组织运行灵活性。管理重心在于知识创造及学科建设,专业构建相对学科,要去实体化,运行更灵活。各个学科形成动态联盟,在联盟中构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个专业。做好跨学院、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工作,完成专业的衍生工作。

(二)打造“多面手”高素质教师团队

敏捷性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思维,要在善变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服务的需要。培养敏捷性教师是打造敏捷性专业调整机制最为核心的要素。实施敏捷调整专业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从一般教书匠向敏捷型教师转变,使教师变成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使用知识为一体的“多面手”。加强教师培训体系的改造和完善,终生学习理念必须贯彻到基层学术组织中;构建知识的“创造—传授—使用”全过程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向“多面手”方向发展;发挥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传帮带作用,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做好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及时补充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力量。

(三)统一教研与科研平台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目标指引下,教研与科研不应该是割裂的[7]。要完成敏捷化调整与优化专业的任务,教研与科研的目标必须一致,保证知识创造与专业构建协调发展跟上岗位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打造教科研统一平台,在学科建设导向下,将所有学术资源引导到一个平台上,使学科成果真正为专业建设服务、为本科教学服务。将现有课程进行整理,按照学科归属进行分类,课程、研究内容、教师教科研内容在一个学科内基本一致,在学科内能够迅速地整合优势资源,敏捷性地调整专业。

(四)强化高校信息化管理

快速跟踪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现管理信息的敏捷传递,建立教师、用人单位、部门间、高校间的合作系统,保障信息传递顺畅有效。加强信息技术在高校的使用,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信息管理体系,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拓展信息获取渠道,研究制订高校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技术方案。建立畅通的高校信息网,不同学科间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同时逐步将不同分院和学科有关资源情况、实验设备能力等信息上网,在“竞合/协同”的前提下跨学科、跨学校选择合作伙伴,利用信息技术持续不断地为用人单位提供具备不同知识和技能的学生信息。

五、结论与探讨

利用动态联盟方式调整与优化学科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响应社会经济快速变化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整合学术资源的组织模式。要做到专业调整与优化的敏捷性,首次要打破传统观念,重新认识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将学科实体化,专业向虚拟化方向发展。其次要保障专业发展,必须依赖学科建设,必须使“知识创造—知识整合—知识输出”链条在开放的环境系统中良性循环。最后,高校专业调整与优化要想达到敏捷效果,必须保证知识创造、课程整合、教师选择的敏捷性。构建“校—分院”的矩陣式组织结构、打造“多面手”的高素质教师团队、统一教研与科研平台、强化高校信息化管理为敏捷性专业调整与优化实施提供保障条件。需要指出的是,岗位需求与专业调整的时滞性、专业调整与学科建设时滞性问题是实施敏捷性专业调整的关键问题,实践中需要有力措施作为保障,后续实践者可以展开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2]尤偉,颜晓红,陈鹤鸣.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变迁[J].江苏高教,2015(5):68-71.

[3]吴琴.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0):82-83.

[4]常思亮.大学专业与课程关系的两种模式解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2.

[5]叶飞帆.敏捷高等教育初探--基于学科与专业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28-33.

[6][7]魏小琳.基于敏捷性的本科专业设置机制建设与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52-53.

Key words agility;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discipline

Author Li Wenl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52); Yang Jisheng, professor of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en Shaozhi,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作者:李文丽 杨吉生 陈少志

教师知识转化旅游管理论文 篇3:

旅游管理专业“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课堂环节,让学生识记、理解基础知识;通过课题环节,让学生融会贯通各项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两个环节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

一、开放式教学理念概述

(一)开放式教学理念

开放式教学理论源于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也融合了斯皮罗(Spiro)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开放式教学是和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相对应的,强调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自由成长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该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开放教学内容、教学空间、教学方法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开放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有了教学理念,还必须有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教学理念指导作用充分发挥。部分学者在开放式教学理念指导下对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如陈伯超、付瑶详细论述了“中文教师主讲+外教辅讲”的教学主体开放的教学模式;熊严柳探索了模拟案例教学法在开放式教学中的作用;张桂芬、滕兰花提出了“课堂+社会”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等等。总体而言,开放式教学理念在实验类、实践类课程的推广应用较多,教学模式多样,涉及教学主体、教学空间、教学手段的开放等环节,但是对教学内容的开放研究较少。

笔者长期从事旅游管理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教师的课题研究引入教学,进行“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参与科研课题,如查找资料、实地调研、论文撰写等实践工作,来综合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开放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的开放相结合。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解,而是引入实践型科研课题,将书本理论和科研实践相结合,不仅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使他们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空间上,我们将教学从传统的课堂延伸至课外,既包括图书馆、网络等查找资料的平台,还包括景区、景点等实际调研的场所。

二、“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式样,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构建的,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构建“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课堂和课题两个环节的教学目标。

(一)课堂和课题两个环节的教学目标确定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将课程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识记即对某些知识只要求能记住或回忆得起来,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理解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转换、解释和推断。应用指能用单一的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分析指能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如成分分析、工作原理分析等。综合指能把多种知识综合起来,解决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评价指能根据已学到的知识和某些内部或外部制定的标准对某一事物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

根据布卢姆的理论,课堂和课题两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有如下两个方面。

1.在课堂环节以识记、理解为主。课堂环节为“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讲授课程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识记理解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识记所学的知识,同时在识记基础上理解所学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不但知道其本质、特征,而且知道其内涵和外延以及与其相近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等。

2.课题环节重在培养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识记并理解基础理论,但是这些理解停留在浅层次,理论知识只有通过指导实践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课题环节为课堂的延伸和深化,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运用课堂所学各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比较好地培养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总体而言,在“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中,通过课堂环节,让学生识记、理解基础知识;通过课题环节,让学生融会贯通各项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两个环节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流程设计

这种教学模式从课堂、课题两个环节,教师、学生两个维度,在明确课堂教学、课题参与的目的基础上,确定教师和学生在各阶段的任务,从而设计教学方案。

1.课堂环节。教师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讲授课程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架构。在这一环节,需要达到学生能识记、理解基本理论的教学目的,为参与课题奠定理论基础。

2.课题环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教学,将课堂延伸至课题。

一是前期准备。教师结合课程特点申报合适的科研课题。由于课题申报周期较长,教师需要尽早做准备。在课题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和本专业其他教师合作,或者拟定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课题。同时,学生需要储备基础理论,为参与课题做好理论准备,同时组成学习小组。为了保证子课题的完成并保障每位学生都能实际参与,学习小组成员在5人左右为佳,确定一位小组长综合管理。

二是任务的下达与接受。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并参考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确定任务期限和成果形式。成果形式可以多样化,根据课题的内容和性质确定,主要以调查报告、小型学术论文为主,必要时辅以调查视频和图片资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任务,每个小组承担一个子课题,并负责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需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课题。接受任务之后,小组成员需要合理分工,每位学生必须承担具体任务。

三是任务的完成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运用各种方式完成任务,如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分析总结等,形成调研报告或论文,并将成果制作成PPT。整个任务完成过程中,组长负责组员的协调与管理。教师要定期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对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任务。

四是成果展示及任务评价。课题完成之后回归课堂,以小组为单位提交调研报告、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以及每位成员的成果。每个小组派代表用PPT展示成果,并作简要阐述。教师对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成果展示和评价进行全程录像,一方面,学生通过回看能较为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作为课程资料积累。课后,教师评阅每一组的调研报告、论文和每位成员的成果。然后,根据小组总体完成情况以及每位组员的分任务完成情况评定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情况的一部分。

三、“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彰显专业应用性特点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停留在浅层次,即能背诵、了解内涵,但是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存在不足。毕业生空有理论缺乏实践能力也是为众多企业所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理论;通过课题参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实施“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时,教师应将科研课题分解,一般5名学生为一组,通过合作共同完成子课题的资料收集、调研和论文撰写。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较强的个性,他们在合作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合作的苦恼与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开拓学生理论视野,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撰写毕业论文是本科生的重要任务之一,但由于学生平时缺少学术研究锻炼,毕业论文成了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负担。通过“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学术研究,一方面,在完成课题过程中,通过资料的收集、查阅,了解学术界的前沿动态,开拓理论视野;另一方面,通过撰写论文,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和课题相结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让教师的教学内容紧贴学科发展。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让教师的科研紧密联系实际,从日常教学以及和学生的交往中获得科研灵感。

四、“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课堂和课题的关系

在“课堂+课题”开放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明确课堂和课题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基础,课题参与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没有课堂基础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运用知识完成课题,因此务必夯实基础。另外,学习知识是为了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堂必须延伸到实践。

(二)课题的选择要有目的性

教师选择的科研课题需要紧扣教学大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让学生参与课题后能达到深化理论理解、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课题是否具有前沿性,和课程内容是否紧密结合,学生完成课题是否能动用所学的大部分知识,这些是教师选择课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的课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难度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切实可行。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学本科生完成科研课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用合适的手段激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将学生参与课题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在期末成绩中有所体现;鼓励学生将调研报告或论文修改整理后作为学年论文或者毕业论文,鼓励他们公开发表;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梦云,王向东.高校思政课开放式教学模式探索[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陈伯超,付瑶.把外教教学纳入开放式教学[J].辽宁教育研究,2000,(9).

[3]熊严柳.浅析情景案例在新闻采访与写作开放式教学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2).

[4]张桂芬,滕兰花.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堂+社会”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11).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责编:思 源

作者:帅军霞

上一篇:中学教科室工作计划下一篇:青少年无线电通讯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