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教师知识管理的定位为了深入地探究教师知识管理,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说法很多。鉴于对一些文献的参考,知识管理的通俗定义就是指对知识的获取、保存、更新、应用、共享和创新,目的是使人们能够有效利用知识来创造价值。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教师知识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教师知识管理论文 篇1:

我国教师知识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架构综述

摘要 目前,教师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对教师知识管理相关概念——教师个人知识和教师知识管理,以及教师知识管理理论架构的国内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从事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师个人知识;教师知识管理;理论架构;教师共同体

Summary of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KM in China//Zhang Xufang, Zhang Junwen

Key words teachers’ knowledge;teachers’ knowledge management(TKM);theoretical framework;teacher community

Author’s address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目前,关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国内外都比较少,就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出教师知识管理研究主要分4个方向:1)教师知识管理的工具与方法的研究;2)教师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研究;3)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教师知识管理在教育管理学中的应用。在教师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中,教师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架构等基础理论是其他各个方向研究的基础,但这些教师知识管理研究中最基本的内容尚未达成一致,学者们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本文对目前教师知识管理相关概念——教师个人知识和教师知识管理,以及教师知识管理理论架构——进行综述,期待为所有关注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国内对教师个人知识的认识不同,基于此,从3个不同的视角提出多种教师个人知识分类:基于知识结构与范畴,分别提出七类说[1]、四类说[2]、三类说[3];基于知识形态将其分为教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4];基于知识来源将其分为教师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对教师知识的认识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教师知识管理认识。教师知识管理内涵的认识基本分为2个派别:基于内容的教师知识管理和基于过程的教师知识管理。

1 教师知识管理相关概念

1.1 教师个人知识内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探讨教师个人知识这个概念,目前对“教师个人知识”这个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引用较多的有3种解释。1)台中师范学院学者孙耀永[3]将教师知识总结为:一种对促进教学有用、随时可以加以修正和补充且来源多元化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2)北京大学学者杨明全[5]指出,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智力资源,教师知识的丰富程度和运作情况直接决定教师专业水准的高低。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身上可以发现,教师在从事专业教学活动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智慧技能,就是教师知识。3)台湾师范大学林进材博士[6]认为:教师知识,一般而言,指的是教师在某一教学情境中,为达到有效教学所必需具备的一系列理解、知识、技能与特质等。教师知识是根源于实践理性的知识,是教师在复杂且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中,奠基于个人过去多年积累的专业生涯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性活动而得来的实践知识。

由上可见,教师个人知识都强调教师的经验,由此累积的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即教师的个人知识。

1.2 教师知识管理内涵

1)基于内容的教师知识管理。刘省权[1]指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并辅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信息技术,管理有关教师的显性与隐性知识,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效能的提升、教师专业与素质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组织的竞争力。李勤[7]认为,教师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系统的方法管理个人的知识与学习,积极主动探究处于隐性状态的教师知识与经验。

2)基于过程的教师知识管理。金玉芝[8]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对于专业教学知识的持续取得、储存、分享、运用与创新的过程。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系统与制度,增加教师专业知识的分享性与流动性。梁占华[9]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造新知识,运用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孙志麟[10]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能够结合信息技术的力量,有效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取得、组织、储存、转换、分享、应用与创造的连续过程。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增加专业知识的实践价值,藉以提升教学效能,增加学术的学习成就。

由上可见,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基本分2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基于内容的教师知识管理,它强调教师知识管理的内容,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二是基于过程的教师知识管理,强调教师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中可以得出有关教师知识管理的几个要点:1)教师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组织、储存、共享、应用与创新等;2)教师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侧重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实现自身知识的增值;3)教育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效能,提升教师与整个学校的竞争力;4)教师知识管理需要信息技术、学校机制、知识管理制度、教师组织文化等一些要素的保障,以及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

2 教师知识管理理论架构研究

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较晚,因此,目前尚没有权威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理论架构。国内普遍接受美国生产与质量中心提出的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这个结构包括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和影响因素2部分。基于这一参考,邵晶晶[11]提出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理论架构包含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包括知识取得、分享、应用、创新;影响因素有信息技术、教师文化、教师学习型组织、教师激励制度。王兴海[12]提出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理论架构包含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包括知识取得、储存、分享、应用、创新;影响因素有信息科学技术、校园文化、学校领导、激励机制。本文基于以上参考,提出图1所示教师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

2.1 知识获取知识获取就是教师获取自己所需知识的方式方法。教师所需知识的来源有2方面:1)共享其他教师的个人知识;2)获得存储在各种媒体中的知识,如互联网、图书馆等。其中,第一类知识可以在知识共享阶段获得,因此把它放在知识共享阶段讨论;第二类知识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如何才能更快地从中获得更有效的知识是关键,因此,这个阶段涉及知识搜索、知识挖掘等。

2.2 知识存储知识存储就是教师将已经获取的个人知识分类、整理,然后将其以系统化的结构存储在自己的知识库中。知识系统化的存储便于教师应用创新知识时的检索、提取,也方便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共享。因此,这一阶段涉及知识的分类整理、知识的检索提取、知识库的构建等。

2.3 知识应用、创新知识应用、创新就是教师应用已经存储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不断更新自己的现有知识体系,从而促进教学发展和自身专业成长。这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体现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就是教师将其隐性及显性的知识应用到专业研究上。

2.4 知识共享共享知识就是教师之间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增加教师个人知识的流通性。教师知识共享可以打破教师个人思维和知识领域封闭的现状,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知识的共享涉及知识的转移与传播,以及教师知识共享的方法与途径。

教师知识管理要考虑信息技术、绩效评估、学习型组织和学校文化制度等的影响,信息技术是进行知识管理的手段,它会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的效果;绩效评估是动态监控知识管理绩效的,不仅会影响知识管理的效果,还会影响管理者的态度;学习型组织是教师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有效途径,而教师知识管理的核心之一即是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学校文化和制度会影响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动机。

3 结束语

本文综述教师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相关概念——教师个人知识和教师知识管理,以及教师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希望帮助教育从业者了解该领域目前的研究情况,更深入地了解教师知识管理。研究发现,本文涉及的研究内容只是停留在探讨层面,虽然它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但尚未上升到理论知识的层面。因此,教师知识管理作为一个可以提升教师和学校竞争力的新的研究领域,值得教育从业者开展深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刘省权.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教师的知识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2]胡忠光.中学教师的知识管理[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3]乔贵春.基于知识地图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谢忠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与教师知识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1):7-10

[5]扬明全.教师知识:来自实践的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4-1-20(7)

[6]林进材.教师知识的内涵、建构及其在师资培育上的应用[J].台湾中等教育,1997,48(1)

[7]李勤.信息时代的教师知识管理与专业成长[J].浙江教育科学,2005(5):23-24

[8]金玉芝.国明小学教师的知识管理——个人与组织面向之分析[D].台北:台北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2001

[9]梁占华,郭甜,张玲.中小学校教师知识管理系统设计构想[J].教育技术导刊,2006(1):4-5

[10]孙志麟.教师专业成长的另类途径:知识管理的观点[J].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6(1):236-238

[11]邵晶晶.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2]王兴海.中小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作者:张旭芳 张骏温

我国教师知识管理论文 篇2:

教师知识管理探析

一、教师知识管理的定位

为了深入地探究教师知识管理,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说法很多。鉴于对一些文献的参考,知识管理的通俗定义就是指对知识的获取、保存、更新、应用、共享和创新,目的是使人们能够有效利用知识来创造价值。其中知识通常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用具体形式(如文字、图像、符号等)表达的,并且可用印刷材料或电子方式承载的方便人们交流的结构性知识,比如:书本上和网络上呈现的有形知识。而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具体形式表述,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形知识,它包括技能方面的,如:个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不易用某种具体形式表达的技巧、经验和诀窍等,主要存在于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中,相对主观;认识方面的,如: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主要深藏于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之中;还有情感方面的,如:个人的兴趣、爱好的形成等。

什么是教师知识管理呢?对教师来讲,为了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对其自身的知识进行管理。笔者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获取、保存、更新、应用和共享教学知识(如课件、教案、论文集、教材以及教学经验、技巧、诀窍等),实现教师知识的组合化、内化、社会化和外化,从而系统地、有计划地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实现知识的积累与创新,进而提高教学整体质量的一种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教师知识通常也包括教师显性知识和教师隐性知识。像教师制作的教案、课件、积件以及用教材、论文集或网络课程等具体媒介形式呈现的结构化知识都是教师的显性知识。而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或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积累而成,蕴含着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是教师思维综合能力的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这种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受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的影响,既是个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长时间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也可能是瞬间的个人灵感和领悟。

教师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知识的组合化、内化、社会化和外化。(1)教师知识的组合化或综合化,是指教师通过教学知识与经验的整理、分类,实现知识的积累与创新。这是教师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2)教师知识的内化:指教师将自己所获得的显性知识,通过思考,进行内化。(3)教师知识的社会化:指教师通过与他人交流和经验分享,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人意会性的知识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4)教师知识的外化:教师隐形知识的显性化,即教师将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技巧等,用语言、文字、图像等呈现出来,使之经验化、显性化,以达到共享。

教师的隐性知识,尤其是那些重要的技巧、诀窍等一般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才能形成于教师的心智模式中,而这种存储方式非常不稳定,如果不用具体形式保留下来,很可能就会流失,而用具体形式保留就是要将其显性化。在教学中,教材和大纲都已确定,但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采用不同,从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比如: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付出了很多却效果不大,而有的教师却能很轻松地取得丰硕成果。也就是说,教师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直觉认识能力和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处理能力等特有的隐性知识。

因此,教师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只有鼓励教师将一些优秀的教学经验、技巧、诀窍等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自觉地与他人共享其优秀成果,才能不断地促使其隐形知识的修正与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但增加了教师个体教学知识储备,提高了教师的自身能力,同时还能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二、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障碍分析

目前教师知识管理,特别是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中存在客观和主观上的障碍问题。客观上,隐性知识是一个主观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用具体的技术很难实现其转化,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同时现代隐性知识需要现代交流环境,而我国大多数学校尚未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知识管理系统,缺少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开放交互式技术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的范围和效率。

主观上的问题包括:首先,教师缺乏进行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意识,对交流和共享知识的需求不足,其次,多数教师认为隐性知识是教师个人的财产,拥有它是教师参与竞争的砝码,教师在得不到回报的情况下一般不愿将其隐性知识与其他教师共享,所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促进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极为重要,而教育领域内尚未形成较完善的以人为本、鼓励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的氛围与平台,缺少物质、精神等多方面有效激励机制。

为了深入探讨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面临的障碍,笔者基于文献分析法及访谈法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走访周边学校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发现:目前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中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 教师缺乏进行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意识和需求

走访中,笔者发现多数教师很少专门进行知识管理,认为隐形知识显性化这种能力是潜移默化的,不需要专门开展。由于缺乏知识管理的理念与意识,教师不善于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且知识共享和交流的需求意识很薄弱,教师个体对创造、更新知识缺乏热情,缺乏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欲望。

2 教师的隐性知识本身不易发现和表达,导致其显性化面临困难

走访中发现,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其自身的隐性知识不易发现和表达。如:教师在讲课时生动的表情、手势和讲课的思路与方法等很难用文字等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又如:一些优秀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的有效方法是在总结先前的不足之处中逐渐形成于自己的心智模式中的,很少有教师能很好地将这些方法用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等,这些都不利于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

3 教师进行知识交流的平台与环境缺乏。从而限制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教师进行知识交流的平台是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交流经验的地方,如:传统的教研室、教育论坛和通过网络构建的教师博客等。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大多学校都缺乏一种方便易用、能帮助存储和共享隐性知识的平台。虽然一些地方也组建了教研室和教育论坛,但大多只是虚设,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而且很少有教师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的教师甚至都上不了网,这一现状也抑制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开展。

4 教师知识共享的信用保证机制不完善,导致分享意愿不足

走访中,大多数教师均反映隐性知识是教师个人的财产,其宝贵的教学经验是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而

成,来之不易,很多教师都不愿将其隐性知识共享。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合理的激励、回报机制不足以外,还存在信息保证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在知识共享中,有的教师付出了自己的隐性知识却没有得到回报,有的教师没有付出却从中受了益,还有些教师为了保存实力隐瞒自己的隐性知识等等,都反映出教师知识共享的信用保证机制不完善,教师信用的理念得不到树立,从而制约了教师共享知识的积极性。

三、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策略探究

针对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实施中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改善教师知识管理的引导机制、激励机制和信用保证机制,并加强其实施力度,促使他们进行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合作,从而有利于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

具体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理论上应加强教师对知识管理理论的学习,使其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管理。实践上可有以下几点优化策略:

1 组建教研室,开展教育论坛,并对其有效管理,确保教师知识具有共享空间

在学校内部或地区内组建教研室,开展教育论坛,各科目可以单独进行,并由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帮助教师识别和挖掘出自己在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当然要对那些在教学中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使他们自愿将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共享在论坛上。另外可将拥有特殊知识与能力的教师组成项目小组、任务小组等学习实践团队,让这些团队的成员在论坛中彼此交换想法、经验并相互启发,通过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共同探讨,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在探讨过程中,知识管理人员可对交流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系统测定和有效整合,使讨论中零散、无序的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以便所有教师都能获取这些知识。这样即完成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 提倡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并建立博客,在网络中实现教学隐性知识外化

以学校或市区为单位,建立教师交流的局域网和专家答疑系统,在网络上教师可借助群件等开发工具,总结教学经验,并在网上发布,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对于一些难以编码的教学隐性知识,如:操作技能、诀窍和心智经验等,可通过建立“寻人数据库”、“知识地图”、“专家网络系统”等,让教师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从而可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讨论。

同时,在学校中建立教师博客网站,教师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上将收集、整理、分析、综合、评价的其他优秀教师隐性知识和教学案例记录下来,这样教师不仅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还可以将这些知识分享给其他人。此外,教师可在博客上整理平时教学实践的日记,记录教学过程中的发现和个人体会。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将隐性的教学实践知识显性化。

3 鼓励案例教学,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实现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真实发生的教学具体事实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编写案例是将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以某种方式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不仅要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更要记录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后安排,如:教学内容的处理、教案的编写和课后任务的布置等。除了这些,还要对教师进行多次的课前和课后的访谈,在访谈中不仅要搜集教师教学内容准备资料,还有必要应用反思、探询、深度访谈法,通过提出设计好的连续问题,挖掘教师反思事实及其思考、行为中的深层次因素,探究教师教学前的心理准备和应注意的问题等,找出教师教学的隐性知识,并将其记录下来供大家参考与讨论,这样即可有效地实现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 在案例教学中要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不是要使所有的信息都系统化、条理化,而且案例编写也不存在所谓的标准规范与逻辑程序。其实,为了实现案例讨论的成效,合格的案例题目、内容都是以个性化为原则的,甚至信息是以散乱的方式撰写的,不会带有暗示性色彩,否则有可能误导分析讨论的方向,导致不能有效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4 采取合理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贡献其隐性知识的积极性

除了以上通过技术创造平台实现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外,还要营造一个以人为本、鼓励教师自愿共享各自隐性知识的激励机制,从而可以促进教师主动交流、共享与创新知识。而在校园内创造一种信任、合作和深度会谈的精神对于这种机制的运行至关重要。另外,可通过实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机组合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物质上建立“按知识贡献分配”的激励制度,把教师参与知识共享的程度与薪金、升职挂钩,用物质利益来驱动其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精神上可通过颁发奖项、荣誉证书来满足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这样教师不论是出于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还是出于自我无偿贡献的考虑,都会愿意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共享与众。

四、结论

知识经济环境下教师角色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不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知识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因此,提高教师知识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将其隐形知识显性化,才能提升其知识水平与专业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更好地立足于知识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1]胡小浪,知识管理是体育教学研究的新视角[J],南昌高专学报,2006,(05):82-83

[2]周福盛,王嘉毅论教师个体知识观及其对教师知识管理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35-36

[3]饶文萍,应用知识管理与挖掘隐性知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104

[4]王健浅谈学校的隐性知识管理[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6,(05):18-19

[5]杨斌,赵纯均,案例教学的知识管理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03):98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编辑:王 喆]

作者:曹 杨 张新明

我国教师知识管理论文 篇3:

新教师专业标准下的小学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现状调查

摘要:教师个体知识管理能力是一名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它对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延吉地区320名在职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并分析了小学教师知识管理能力及其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关系。结论表明:小学教师个体知识管理能力总体处于较好水平;教师的知识管理意识程度,对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有一定影响;学校建立良好的分享氛围,影响教师间知识信息的流动。

关键词:知识管理能力;教师专业能力;现状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 “关于印发《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结合小学教师特性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做出明确性规定,如何按照《教师专业标准》之专业能力基本要求,提升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我国教师专业化新形势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个体理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个人知识在教师知识结构中有着重要位置。教师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如何从品类繁多的信息中甄别出有价值的知识并创造性的加以使用,也体现了每位教师的专业素质。运用个人知识管理理论来管理教师的个体知识,也将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小学教师知识管理能力存在哪些群体差异,小学教师知识管理能力与教师专业能力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其中知识管理意识、知识分享交流能力等因素对教师专业能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

1教师个体知识管理能力概述

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发端于英国剑桥大学哈格维斯(D.H.Hargreaves)1999年在英国教育研究集刊(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发表的《创造知识学校》(The knowledge-creating school)一文,这篇文章被认为是目前国外研究教育领域知识管理最直接而重要的一篇文献。而我国大陆关于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起始于刘毓1998年在 《教育评论》第6期上发表的《学校“知识管理”探微》一文,比国际上起步研究的时间还要稍微早一点,而后相关论述开始不断涌现。

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已渗透到教育领域中,教师是学校教学的工作者,就更要将知识管理延伸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教师知识管理具有知识管理的共性,又有教师群体的独特性。教师个体知识管理能力是存在于教师的内部,是教师在知识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为推进个人的经验教学与反思的知识管理过程。是教师主动的运用教师知识管理策略和方法,不断的对各类知识进行获取、组织、分享交流、应用、保护以及创新的能力。其本质是通过协调各种实践于知识管理的行为,整合存在于个人、团体和学校内部以及学校外部的各种知识以获取个人竞争优势的能力,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校的绩效和竞争力。教师个体知识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和实现教师本身以及学校的更好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调查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小学教师,为了了解小学教师个体知识管理能力,笔者采用自编的《小学教师知识管理能力与教师专业能力的调查问卷》,问卷共有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小学教师的个体知识管理能力,包括知识管理意识、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转换能力、知识分享交流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二是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编,包括教育与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和反思与发展,量表采用五点计分制。拟随机选取汉族小学和朝族小学共计6所,包括乡镇、城市朝鲜小学各一所,乡镇、城市汉族小学各两所,于6月上旬发放问卷,有效问卷320份,所有数据通过 SPSS18.0 进行统计与分析。

3 调查结果

小学教师知识管理能力总体处于比较好的水平,320名老师的知识管理能力均值为3.9879分。在各个维度上知识获取能力得分最高,知识转换能力得分最低,知识管理意识、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分享交流能力三项处于获取、转换的中间位置,各个维度发展水平良好。有208名小学教师的总体知识管理能力水平均值高于3.5分,占64.68%。

知识获取能力最好(4.0426),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善于捕捉教育教学实践和个人生活实践中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信息。T21从自身已具备的教学经验获取知识得分最高,T26通过图书馆获得知识的均值为2.783分,T28参加培训、讲座获得知识的均值为3.209分,可以看出小学教师善于从自身挖掘已具备的隐性知识,但是向外部获取显性知识的技能有待加强。

知识管理意识较好(4.0131),教师自觉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原则去认识和分析知识管理遇到的问题,是在长期的知识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智慧。知识管理意识维度得分较低的几项有T4教师个体知识管理的实质均值为3.150分,T9教师个体知识管理的方法3.402分,T10教师个体知识管理的方法3.401分,说明教师对教师个体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了解较少。

知识创新能力较好(4.0093),教师基于已有知识和思维领域,开拓思路产生各类新知识的能力。在“我能够创新设计新练习题和试题”这一项得分最高,为4.63分,有州级以上名师或学科带头人称号教师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普通教师。73.21%的教师常有新的方法和学生沟通,64.1%的教师常有新方法培养学生做人。

知识分享交流能力一般(3.9982),教师愿意并能主动地与同事分享教学经验与专业知识,共同解决在教学上所遇到的问题,增加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的流通性与可分享性。该维度T66、T67学校有鼓励交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的平均值为2.054分,得分最低。反应出学校没有为教师营造一个适于学术交流的良好氛围。

知识转换能力一般(3.8260),教师将已获得、选择、生成的知识通过分发、储存等方式进行整理,从而改变个体的知识资源状态。有4%的小学教师对如何整理已经收集的各类知识不太清楚。23.14%的教师有良好的反思行为习惯,能通过反思日记和教后记记录自己的知识。对于知识的应用,18%的教师能将吸收的知识用于教学过程,13.65%的老师能应用于教学研究,21.1%的教师能应用于学生管理中。说明教师对于收集到的知识不能高效的输出为教师的显性知识。

4 讨论与分析

4.1 小学教师个体知识管理能力的分析

小学教师的个体知识管理能力总体良好,但也有37%的小学教师还没有进入到较好的学习以及整合个体知识的状态,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1)知识管理意识。所调查的小学教师从新手型教师、熟手型教师、骨干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分布不等。教师不了解知识管理的价值,很多老师只是停留在听说过知识管理,但是却不清楚教师个体知识管理的内涵以及实质;还有的教师不能明确识别合格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分类,普遍学者比较赞同的分类是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不清楚自己缺乏的知识。教师对自己任教科目的权威观念致使很多教师缺乏对知识的更新,从而不能明确自己已掌握知识的储备量。这些都导致了教师知识管理意识不高的情况。(2)知识获取能力。学校是储存知识的大仓库,图书馆以及教育书籍是最有效的知识来源,但随着因特网的普及,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上网浏览需要的材料,通过复制或是下载进行保存;学校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其设置的教育培训、讲座、研讨会是教师获取知识的第二个主要渠道,教师通过良好的交流培养氛围更容易获得教育教学知识;很多老师不满足自己现有的文凭,通过进修来增加知识面的拓展。(3)知识转换能力。教师需要将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这样能更好的明确收集到的是何种知识。很多教师采用反思日记和教育叙事的方法记录教学经验,经验系统化并可以随时调出供自己和别人分享。但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时候,调查数据普遍一般。一些教师不善于将存在于个体的知识应用于教育教学特别是论文发表和校本研究。(4)分享交流能力,大多数的教师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都能够很快建立自己的学习圈,同事之间彼此分享交流,老师愿意和同事分享教学观念、教学方案和教学困境;在学校营造的校园交流气氛中,很多老师表示学校没有适宜的鼓励交流的条文和政策,也没有激励老师间彼此学习的各种奖励。(5)知识创造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开发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练习题和试题;更多的教师常有新的方法和学生沟通。

4.2 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师个体知识管理能力的关系

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本领。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①通过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本质在于教师不断地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在教学实践的检验中有很多因素阻碍了教师的个体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能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将教师个性化的实践性知识转变为社会化的教师专业性知识。通过教学反思和交流互动都能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熟练运用并且提高教学技能。当教师的专业能力向上提升的时候,也会进一步增进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所以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与教师专业能力为动态的循环关系。

虽然我国的教师专业标准也已经出台和实施,但目前绝大部分小学教师对此关注程度不高,对专业能力认识和了解状况不良,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唤起教师的专业觉悟,提高教师专业标准认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结论与建议

(1)小学教师个体知识管理能力总体水平较好,其中知识获取能力最好,而知识转换能力一般。所以教师应该掌握系统的将收集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保存。青年教师对于网络的利用程度较好,学校应组织讲座,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发、设计、利用新的教学技术,增进教学效果。

(2)教师的知识管理意识程度,对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有一定影响。对于知识管理的内涵,大部分教师都不能给予恰当的解释,有个别教师甚至表现出一种茫然的状态。但是通过进一步了解后,很多教师都在教学过程中都在进行着知识的收集和管理,只不过大部分是无系统和无计划的。老师将个人知识管理视为手段、方法或策略,那么教师专业发展则为目的、结果或目标。当教师使用知识管理的策略愈佳,其专业成长也愈佳。

(3)学校建立良好的分享氛围,影响教师间知识信息的流动。

教师间知识的交流、分享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更是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前提。学校为教师营造良好的交流共享环境,可以促进和实现教师间知识的有效交流和分享。学校环境下知识的流动过程实施需要学校机制和教师组织文化的保障,并建立有效的信息技术平台支持这一过程的具体实现。所以需要制定条例、政策来鼓励教师分享交流的行为,让教师做到自我规划与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奖惩措施,对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奖励。可以采取团队合作的激励,使老师形成团队配合的整体概念。

参考文献:

[1] 连榕 教师专业化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5页

[2] 赵金波.做好知识管理,让教师工作更高效[J].现代教育技术,2003(5)

[3] 周福盛.王嘉毅, 论教师个体知识观及其对教师知识管理的启示,2005(11)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作者:李妍

上一篇:花卉订购合同下一篇:钳工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