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素质培养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是组织内部强化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管理会计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下,高校如何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教育培养人才的系统化、专业化优势,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进程,是当前设立会计学专业的高校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思维素质培养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思维素质培养管理论文 篇1:

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逻辑起点、内涵及策略

[摘要]文章阐述了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逻辑起点,分析了其内涵和意蕴,并从学校层面提出建立“二元三级”组织体系、打造“双高双强”教学团队、构建“四性五化”内容体系、搭建“四位一体”教学平台、创建“双师双线”教学模式等加强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关键词]职业本科;职业素质;内涵意蕴;逻辑起点;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邓肖丽(1982- ),女,广西扶绥人,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副校长,副教授,硕士。(广西 扶绥 532100)谭永平(1959- ),男,广西乐业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7)郑世珍(1981-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硕士。(广西 扶绥 53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重点项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JGZ173,课题主持人:邓肖丽)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规格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为发展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奠定了社会基础。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我国正在积极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教育部相继批准了20余所职业院校升格举办职业本科教育。显然,这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面对国内国际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为适应社会全面进步、产业全面升级、技术全面提高、民族全面振兴、教育全面提质、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职业素质是职业本科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职业本科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职业本科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职业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必须在加强其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强化其职业素质培育。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职业本科学生的职业素质业已成为当前开展职业本科教育院校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逻辑起点

职业素质的培养应与职业教育对象的类型层次相适应。要强化职业本科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必须首先厘清其逻辑起点。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及其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逻辑起点。对于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目前尚未有比较明确、统一的定义,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有关文件的表述以及综合有关学者的解读,从层次和类型特征上看,职业本科教育实质就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按照职业教育特点、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举办的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技术应用和初步研究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职业教育类型。教育部最近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明确把“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定职业教育定位、属性和特色,培养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①作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要求。可见,该类型层次人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高层次性。即相对于高职专科人才,该层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性和学术性,要求学生掌握较宽广、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在技术应用和开发上,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相对于普通本科人才,该类型层次强调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是属于技术理论的范畴,即结合具体行业,将原理、规律等转化为技术应用理论,属于具体化知识,而非仅仅是规律、原理的一般性知识。二是职业性。即该类型层次教育重点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及关键技术岗位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相应职业和工作岗位需要,学生需要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仅要掌握“怎么做”,而且强调“怎么做好”的职业综合能力。由此可见,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和目标要求,其职业素质培养目标要与其教育类型层次相匹配。

二、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与意蕴

职业本科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就是以提高职业本科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为目的的系统性培育活动。综合有关学者对职业素质的解释,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经过职业本科教育的学生应具备和形成与其将来职业岗位从事的具体职业活动相匹配的、能促进其职业不断发展需要的认知、知识、能力、精神、品质和态度等方面要素的总和,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职业综合品质,也是社会职业活动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对于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目前尚未发现有统一、明确的定论,根据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职业本科学生的职业素质应包括职业意识、职业兴趣、职业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品质、职业行为、职业礼仪、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素质等方面的素质。根据职业素质的性质特点和作用,可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核心职业素质、显性职业素质和隐形职业素质等。当然,这些素质还可根据专业实际对应的职业岗位的性质需要,在具体培养的过程中有所侧重和突出。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职业本科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应在注重基本职业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加突出家国情怀的底蕴、追求卓越的职业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敬業勤劳的品质、专心专注的态度等核心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背景下,加强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能,高素质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特征,职业本科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构成其人才培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其人才培养质量高层次性的标志,也是提升其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抓手。二是有利于增强职业本科学生竞争力和发展力。职业素质是职业本科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其适应社会变化需要,能够科学决策、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实现职业发展和人的成长所需要的重要因素,学生职业生涯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以较好的职业素质为前提,可以说职业素质是学生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实践表明,职业素质的高低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体职业发展层次的高低和空间的大小,加强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有利于促进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水平是企业发展能力、潜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要永葆发展的动力、活力,必须要有一支高职业素质的职工队伍,因此,职业素质已经成为用人单位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

三、职业本科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策略

1.建立“双元三级”组织体系,增强系统性与规范性。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和全局性工程,它要求高、难度大、涉及面广。建立适应新时代职业本科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培养需要的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是系统、科学开展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为此,职业本科院校可通过构建“双元三级”的组织管理体系来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双元”即在职业素质培养的组织管理体系上应由校企双方有关人员组成,用足用好企业各种职业素质教育资源。“三级”是指:一是要成立由学校分管领导、职业教育研究专家、用人企业或单位负责人等方面的人员组成的校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全校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制定学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规划和相关制度机制,统筹协调和解决职业素质培养的重大问题,形成全员、全过程、全要素参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文化氛围。二是建立由教务处、教学督导室和二级学院负责人以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等人员组成的职业素质培养与教育督导工作组,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各专业开展基于岗位和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调研、制定专业职业素质培养实施方案和标准、组织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教育的督促检查指导和考核。三是采用专兼结合、校企融合的混编方式组建包括劳模和优秀校友等在内的职业素质培养课程教学团队,根据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目标要求,组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载体,编写职业素质培养活页式教材,建设模块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将职业素质培养教育有关知识的学习和素质训练分解并融汇到专门的素质培养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专门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课程教学突出“知道”,专业课程教学突出“做到”,突出实践体验。

2.打造“双高双强”教学团队,增强示范性与引导性。教师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教育的引导者和示范者,教师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和自身职业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成效的大小和质量的优劣。为此,可通过打造“双高双强”教学团队来充分发挥其在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示范性和引领性作用。即打造由学校相关教师和企业职业导师构成的政治素质高、职业素质高和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专兼结合混编化职业素质培养教学团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分工。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重点负责职业素质基本理论与要求等方面内容的教学,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导师重点负责职业素质行为以及相应意志、品质的指导和考核,形成知行合一、注重实效的职业素质培养组织形态。为此,一是要提高认识,增强教师加强职业素质培养的行动自觉。通过多种有效方式和活动,持续加强教学团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其对加强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重要意义的认识。二是加强对职业素质培养教学团队的培训和指导。针对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有关问题,采用内培与外培相结合、个人自学与集中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等方式,通过专家讲座和指导、专题研讨、教学示范、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分层次、系统化的培训。三是提高教学团队对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能力。围绕职业素质培养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痛点等问题进行立项研究。根据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改革实施方案和标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研促改的职业素质培养与研究的良性互动机制。四是示范引领,注重实效。将教师的“传道授业”“做事与做人”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细化、实化和量化,并纳入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每年开展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方案设计比赛、职业素质培养课堂教学比赛、职业素质培养优秀案例评选等比赛,并汇编《职业素质培养优秀案例》,供教师学习和借鉴,以此为基础,结合对职业素质培养的成效考核,评选年度职业素质培养“十佳团队”和“百佳教师”。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既言传又身教,营造职业素质培养的新氛围和新形态,从心灵上熏陶、从行为上指导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3.构建“四性五化”内容体系,增强时代性与适切性。职业本科学生培养的内容是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其内容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成效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本科学生素质培养的内容建设应回应时代发展需要,适应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调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突出大国工匠品质和精益求精精神的培育。具体来说,应突出“四性五化”的原则要求,“四性”是指在内容的性质上应体现时代性、先进性、融合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即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要反映新时代、新阶段职业素质发展的价值追求,要以先进的理念和理论为指导,要融合职业素质教育培养的要素,使之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生态。“五化”是指职业素质培养内容形态应体现项目化、可视化、立体化、本土化、模块化的特点。项目化就是突出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强调在做中学;可视化就是要注重把抽象的原理和理论化为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学的可知可感的直观形象;立体化就是建设能够满足学习对象线上学习多样化需求的多形态内容体系;本土化就是将优秀校友、劳模等事迹融入教学内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模块化就是根据不同专业群和不同学习阶段对相关教学内容按模块组织构建体系。为此,要及时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岗位能力素质需求,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修订机制,引导专业教学团队加强对就业岗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广泛、深入调研,并组织有关专家对职业素质目标的设计进行论证,及时根据新时代发展对职业素质培养要求进行充实和优化,使其更加精准、更加明确、更加完善;在职业素质培养内容建设的方式上,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目标要求和职业素质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方案,共同组织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共同编写专业职业素质培养教材,共同建设专业职业素质培养教育教学资源。

4.搭建“四位一体”教学平台,增强多样性与层次性。培养对象的多元化、差异化、层次化决定了要持续、有效提高职业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必须以系统的思维、科学的手段对职业素质培养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充分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搭建融合职业发展规划、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素质实践、职业素质评价等“四项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教学平台。首先,应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设计素质培养内容和标准。即对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进行调研,根据不同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素养的目标要求,设计相应的专业职業岗位的职业素质培养内容和标准,并融入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教学平台形成“药铺式”职业素质课程教学资源,以便满足不同类型岗位的不同需求,增强职业素质培养的适切性。其次,应开展“订单式”学徒制定向培养。学生入学后,即根据其自身的专业方向,初步选择就业单位及岗位,据此指导其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将职业素质培养提升融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中,依托职业意向测试与职业素质评价系统对学生职业素质进行初步评价。以此为依据,按照就业意向单位及岗位职业素质标准要求进行个性化、针对性培养。再次,根据职业素质培养的特点和职业素质形成的规律以及不同的需求层次和对象,依托职业素质培养平台,按照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要求,将职业素质培养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融入四年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认知提升与行为升华相结合,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延伸到其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场域,并与职业素质培养系统平台相链接,实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时评价的功能。最后,应在有劳模、大师、工匠的企业建立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基地,充分利用鲜活的资源开展职业素质的熏陶、教育和培养。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开展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现场真切感受劳模爱岗敬业、专心专注、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以及体现的价值,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5.创建“双师双线”教学模式,增强职业性与实践性。探索适应职业本科教育特点的职业素质培养模式是培养职业本科学生过硬职业素质的重要前提。职业素质培养具有示范性、实践性等特征,因此,要有效开展职业素质培养,可采用“双师双线”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开展教学。“双师”是指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学团队的组成上,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协同育人,每个专业群的教学团队应由学校名师和企业大师组成,即每个专业群的教学团队除要有一名校级及以上名师外,至少有一名企业“劳模”“工匠”和优秀校友参与。通过这些“劳模”“工匠”和优秀校友的参与教学,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功能和价值的认知就会更真切、更信服,对职业素质的修炼和提升才会更积极、更主动、更自觉。“双线”是指依托专业课程教学平台,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对职业素质培养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将职业素质培养内容分解为理论认知和实践培养两大部分。“线上”教学重点是对职业素质培养的内涵、要素、特征、意义、路径、要求、标准等内容的理论认知学习。“线下”教学主要是在具体项目任务的学习和完成中培養和检测学生的职业素质,对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进行科学分解,融入所有的课程教学和活动,在专业教育中深化职业素质培养,使职业素质培养真正达到入脑入心,并内化为其自身行为需要的目的。同时,在常规的教学和实训实践活动中,实行企业化准职业人管理,营造企业场域文化,按企业车间环境布置教室、实训室,将有关企业的理念、目标、规章制度、工作规程等张贴在相应的教学实训场所,设置“优秀校友”专栏,介绍优秀校友具有的优秀职业素质品质和事迹,并采用企业班组方式进行管理,让学生在虚拟和真实的职业实践活动中修炼职业素质、提升职业素养。

[注释]

① 教育部.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EB/OL].(2021-01-27)[2021-08-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101/t20210129_511682.html.

[参考文献]

[1]方泽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概念、发展动力与改革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19(13):18-23.

[2]胡培业. 基于可持续视角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践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6(12):22-25.

作者:邓肖丽 谭永平 郑世珍

思维素质培养管理论文 篇2:

高等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是组织内部强化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管理会计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是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下,高校如何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教育培养人才的系统化、专业化优势,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进程,是当前设立会计学专业的高校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 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 质量评价

一、引言

管理会计是在20世纪50年代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的新兴分支,相对于财务会计的漫长发展历史,只能算是刚起步。但凭借其先进的管理理念、日益强大的信息资源和灵活多样的分析方法,它在组织的规划、决策、控制和考核评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组织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作出了重要贡献。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专门的管理会计人才。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在其具备一定规模的组织中,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比例达到90%以上,并且这些管理会计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组织的决策、控制、分析等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工作。而我国会计一直偏重培养记账、算账、报账的财务会计人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专业设置和教育也偏向于财务会计领域,管理会计往往只是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导致了我国极度缺乏高端管理会计人才。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价值创造力,成为企业的内在需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也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大量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为此,2014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

在《指导意见》提出的任务和措施中,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与相关组织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但目前我国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却存在不少问题,如管理会计专业或方向设置过少甚至空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缺乏,教学内容偏重财务核算而轻管理控制,培养的学生掌握的管理会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距离社会和组织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高校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議。

二、改革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理念指引下,针对相应的专业设置,为了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预先设计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模式而系统地进行的人才培养活动。主要涉及专业(或方向)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计划方案的制订、教学组织方式、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同风格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形成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的不同特点,直接影响其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水平。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财政部《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根据文件精神,高等院校应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上做一些大胆的改革探索。

三、增设管理会计专业(或方向)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会计学(或注册会计师方向)、审计学等专业进行。但在这些专业中,明显偏重对学生事后记账、算账、报账的财务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管理会计方面如事前规划决策、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分析等能力的学习训练。管理会计往往只是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来要求,并且其教学内容在各类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或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没有作(太高)要求,其地位还比不上财务会计、税法等相关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近年来,虽然因为经济管理的现实需要和信息化管理条件的成熟,也有少数院校尝试在本科阶段开设了管理会计专业,或在研究生阶段设立了管理会计研究方向,但招收的学生人数不多,远远不能满足推进国家管理会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更无法适应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管理水平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应积极秉承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将教育活动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增设管理会计专业(或方向),大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以满足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广泛需求。

四、科学定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通常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胜任会计、统计、审计等实务工作,或从事相关的会计教学、咨询及人才培训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此为目标培养的会计人才,仍然主要是财务会计工作者,很难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高标准、新要求。今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许多企业要与国际知名企业同台竞技,面临的不仅有技术方面的竞争,更有管理模式、企业战略规划决策方面的挑战。这些竞争使得企业迫切需要熟悉国际市场、懂资本运作、会战略规划、善决策管控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以不断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适应市场的变化。要求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要掌握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管理会计人才不仅要熟知会计知识,具备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且对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经济法律法规等相关的知识能力要求也较高,否则无法参与单位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

要精通信息技术。现代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经济管理工作的条件和手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要求管理会计人才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对国内外、单位内外的网络资源和经济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分析、利用,从而为组织作出管理决策提供实时的资料。

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会计人员参与决策管理绝不能满足于闭门造车式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而要走出部门、走出单位、甚至走出国门,与财政、银行、税务、证监、竞争对手、单位管理层等各种对象打交道,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应付自如地做好管理工作。

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组织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面临的形势复杂多变,要求管理会计人员收集、获取信息的范围增大,处理信息的速度加快,作出反映决策的应变能力加强,高难度、超强度的管理工作使其面临非同寻常的压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难以胜任。

高等院校应针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特点,从工作面向、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科学定位相应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五、构建合理的管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关键。高等院校应按照管理会计的职能、知识的层次结构、教育学习的规律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围绕经济管理这一主线,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合理安排专业课程。

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通识课、专业课两大部分构成,其中专业课又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由于管理会计人才对外经济交流频繁、收集信息的手段多样、预测分析的要求较高,因而通识课程中的英语、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应予加强,其他课程则可以压缩或取消。对于专业课程的安排则应避免走重核算、轻管理的老路,要突出对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方面,在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课程外,可以设置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概论等与管理关系密切的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更要注意加强学生战略管理能力、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考虑开设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外贸会计、管理会计(初、中、高级),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制度设计、专业英语、经济法、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方面则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升其综合能力,可以设置会计发展史、会计行为规则与责任、财经应用文写作、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国际会计准则、对外贸易实务、网络技术与应用、数理统计、资产评估、证券投资、电子商务等素质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上述所有涉外课程在条件具备时还可以采用双语教学,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对外经济交流能力。

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生动多元、新鲜有趣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在战略型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上,学校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創新思维教学法”等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优势,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分析、讨论、思考、行动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上,高科技手段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多媒体教学、翻转教学、微课堂教学等,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教学手段与组织形式,日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这些教学手段以其信息量大、形象直观、节省时间、随时学习等诸多便利条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其教学效果远超过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学手段。

七、校企合作广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由学校投入一定资金、企事业单位提供设备、环境和与专业相对应的岗位,双方合作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实现学校和单位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长期在象牙塔里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提供了真实地学习、实践的环境,让学生在真正的职场上通过顶岗实习,对自己的职业岗位有更充分的认识,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应用,同时也更好地训练了实践操作技能。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对学校理论教学内容的具体应用,也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高级组织形式,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际化、信息化、日趋复杂化的市场经济管理,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上的高要求,使得学生必须尽早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学习运用所学经济管理知识并及时进行分析评估,积极提出自身的看法意见,为管理层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舞台,一个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平台。高等院校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设法寻求各方支持,积极探索建立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环境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八、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主导力量,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技艺精湛、眼界高远、思维独特的新型管理会计人才,必须有一支精通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并且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过硬的“复合型”“双师型”师资队伍。而这样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高校解放思想,“内训外引”。

“内训”是学校为了提高本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而开展的培训。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针对某一专题开设校内中短期培训班,鼓励老师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组织老师去国内外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学术机构学习,派老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担负新时期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重任的师资,因其任务紧、技术新、知识面广、要求高,更需要学校多重视、增投入、重实效,否则只能流于形式。

“外引”则要借助于外部力量,从校外的企事业单位、专业学术机构、事务所聘请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审计师、企业家担任管理会计专业的兼职教师,让其带着案例现身说法,可以起到更逼真的教育效果。

九、建立多元化的管理会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应对自己培养的人才质量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传统的人才质量优劣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来体现,评价标准比较单一,不能准确反映人才的整体素质。管理会计人才质量的评价,应结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内容和企事业单位战略经济管理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人才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思维、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量化。具体指标可由高校组织财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会计专家、教育专家共同拟定,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使之趋于更加合理完善。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R].2014.

[2] 聂洁.关于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的思考[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8,23(3).

作者:殷晓红

思维素质培养管理论文 篇3:

工科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探讨

【摘要】 工科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有其必要性,应结合高校工程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工程素质培养实施的要素,围绕师资建设、实施基地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培养。

【关键词】 工科专业工程素质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1.07.012

一、 工程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工程素质是指从事工程实践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能力,是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

性。工程素质主要涵盖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比较扎实和比较宽厚的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和工程应用技术专业知识,受到必要的、基本的工程训练,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素质中包括了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三种不同形态的东西。对工科专业而言,工程素质的高低是衡量教学目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要素。

工程素质对学习和思维能力、创新和科研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一,职业能力。利用“校中厂”、“厂中校”特色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程职业环境,通过完整的“工程链”,打破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的模糊印象和神秘感,全方位地历练工程方案论证、方案设计、技术文档、设备选型评价、工程实施、调试、运行、验收、维护、完善开发等过程。不仅强化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实用性,尤其通过融入企业文化和岗位职责,使学生自信心、竞争力、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大受裨益,在激烈的就业市场赢得先机。其二,学习和思维能力。工程素质培养能充分领略工程思维的方法,学会用工程思维去分析在工程训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并能转变学生理论知识、实验平台技能的应用习惯及局限性。其三,创新和科研能力。通过工程素质培养的深化,打破传统的验证性实训束缚,可设置创新训练内容,提供创新环境和机会。以创新训练为主的工程综合训练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不仅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技能,也有利于提高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当前,许多高校在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方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但也有许多高校,一方面对工程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并未按工程素质培养规律指导教学。主要表现为:其一,工程素质教学理念和方法尚未形成,不论是决策层,还是作为具体执行的教师以及学生,并未从根本上理解工程素质教学的本质规律和现实意义。其二,工程素质配套的管理体制、制度严重脱节,既不能起到宏观指导作用,也缺乏可操作性。其三,教师自身素质难以胜任工程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其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未能实现有效整合,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建设不能适应工程素质培养的需求。其五,缺乏现代化、信息化、高起点、高标准的工程训练中心。

由于工程素质有效培养的缺乏,一方面造成学生就业能力存在不足,“就业鸿沟”问题日益凸显,表现为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导致就业市场错位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即使在成功就业的许多学生中间,由于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先天不足,导致失业和跳槽现象时常发生。

二、 工程素质培养实现基本要素

工程素质教育既渗透于各类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表现于常规的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而且人文社会领域也能服务于工程素质培养,因此,工程素质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庞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工程素质培养内在的要求,结合近几年的探讨及教学实践效果,实现工程素质培养应着重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一)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物化成果和组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人才培养方案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等方面提供了依据,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工程素质培养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及职业能力。为此,一方面,需要充分把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基本理念,并贯彻“工学”、“产学研”结合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研究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应立足于如何有效实施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

(二)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重构。

改革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合,有意识、有计划地把对学生进行工程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建立“一条主线、两个体系、三个阶段”的工程素质培养模式;“一条主线”指把工程素质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围绕它设置课程和内容,实施教学;“两个体系”指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筑“教、学、做”理实一体化和基于工作过程新型教学模式,需要把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的培养贯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之中;“三个阶段”依次为“工程认知”、“工程认同”和“工程熟练”,通过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全方位服务于工程素质培育要求。

(三) 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工程素质的培养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构筑“教、学、做”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以实现“校中厂”、“厂中校”工程教育新理念。为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实现“工学结合”,应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加强工程实践训练,为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职业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 也为学生了解社会、融入企业文化、认识和完善自我提供重要途径。

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遵循“界定—资料检索—具体分析—方案比较—实践—结论”基本过程,为学生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消化、吸收和提高,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具有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工程实践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并提升工程实践、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四)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作为工程素质培养的主导者,其素质和执行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工程素质教育成败。“双师型”教师指融合教师、工程师的复合型教师。工程素质培养依托于工程实践,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也应具备完整的工程调研、分析、判断、综合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完整的教育教学规律所应具备的能力,因此,“双师型”教师在实施工程素质培养方面尤为关键。

(五) 强化学生工程素质观念。作为工科学生,将来从事“技能化”实践工作,奠定自身的专长和品牌,有赖于专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三位一体。知识在于记忆和理解,是应用的起点;技能、经验在于训练和积累,是立足的根本;能力在于变通和创新,是腾飞的必由之路;而工程素质的培养和形成正是能力成长的最佳结合点。只有理解工程素质内涵和重要性,才能焕发学生的激情,学生才能自觉地调整学习理念及方法,应用于实际学习过程。因此,工程素质的培养,不应是学校、教师的单向愿望,也应该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履行。

三、 工程素质建设实践

通过广泛的调研、分析、探索,可围绕对工程素质培养具有决定作用的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建设和制度建设几方面,开展一定的实践工作。

(一)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实施工程素质培养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因此师资力量对工程素质培养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主要通过下面两方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其一,对现有教师队伍,深挖潜力,苦练内功。改变只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研究、轻工程实践的错误观念;切实加强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与能力的提高。应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保证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在评估教师工作质量和职称晋升及奖酬机制时,应促使教师在教学、工程实践、科研三者间形成良性循环。其二,拓宽教师队伍。不仅可聘请有实践经验、有学术水平的企业界工程技术人员兼职教学,把他们工程素质的优势、社会的需求、企业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也可破格从企业直接引入高新技术人才,充实和完善教师队伍。

(二) 建设多功能实训基地。工程素质的培养需要实训基地的强力支撑,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实训基地,都应立足于“零距离”接触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同时应兼顾企业利益。

校内实训基地在保证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创设与工作现场相接近的实训环境,尽可能开展生产性实训,不仅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还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整合学校资源,使人员、设备、仪器优化配置;做到资源共享,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充分提高设备和仪器的利用率,确保实验、实训、校内外培训、科研及技术服务等功能的综合应用。既满足教学的需要,又由于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企业的合作平台和窗口,构筑名副其实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提供生产性实训场所,发挥企业的工程师、管理干部及一线工人丰富现场经验和工程素质传、帮、带的示范作用,而且注重发挥学校的优势,加大“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基地+专业+公司+师生员工”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开展培训取证、技术指导示范、成果转化推广、信息咨询、科研立项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使企业从中受益。

(三) 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加强合作与交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成果转化、市场销售等工程研究、生产、开发、转化的各个环节,从而取得一定的工程实际经验,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观念。校企合作不仅注重人才交流培训和科研应用开发领域,也应在学校教研改革和企业改制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促使合作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实训项目开发、实训内容确定、实训教材建设、实训质量评价,乃至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教材、课程标准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学校不仅应积极承担企业生产任务、优先为企业培养或提供所需人才,也应为企业的技术革新及所面临的问题出谋划策,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双方共享、共赢局面,为校企合作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 制定和完善工程素质培养机制。工程素质的培养,需要相应的管理规程去规范实施。为此,应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及激励机制、人才规格及培养方案,发布有关教学理念、教学计划、课程及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标准、实训基地管理及运行机制、校企合作、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工程素质的培养朝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郭建华.重视工程教育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4)

[2]陈玉华.校企合作建设学习生产型校外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2010年立项项目(2010C217)

【作者简介】 蒋兴加(1969-),男,湖南道县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硕士。

(责编黎原)

作者:蒋兴加

上一篇:化学重要问题管理论文下一篇:景区妇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