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保健

2023-03-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学生心理保健

心理资本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资本强调关注个体的积极方面和内在潜能,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学业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可以被有效开发和管理,建议学校和家长帮助中学生开发心理资本,使中学生通过自我努力以提升心理资本。

【关键词】心理资本;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促进作用;建议

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路桑斯(Fred Luthans)在积极心理学思想运动的启发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资本”这一概念。路桑斯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由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和韧性这四项核心能力组成,这些积极的心理能力是可以被有效开发和管理并且提高的。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性的心理力量,不仅对自我成长和个体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人际交往、组织行为和学校教育等诸多方面产生良好的增益效果。国内外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大。中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学习知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受到内部和外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心理资本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积极的视角。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中学生心理健康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均可能存在某些问题。首先,在学习上,中学生可能存在学习倦怠和学业压力,诸如学习动机不强,缺乏成就感。其次,生活中应激事件的处理不当、人际交往产生的矛盾以及环境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越来越长时间地使用电脑与手机,导致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例如沉迷于游戏以及问题性社交网络的使用。除此之外,中学生还存在自我同一性的矛盾、自我形象的烦恼以及消极情绪的困扰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两个主要方面。第一,从个体因素方面来讲,人格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变量,自尊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父母的职业、教育水平、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至关重要。控制型的父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民主型的父母有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三,学校教育和中学生的成长极其密切,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同学交往有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责任的教师以及糟糕的同伴关系则不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此外,中学生所生活的社区环境、社会支持及班级氛围等因素也影響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对其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均有重要的意义。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探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助于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提出合理的建议。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以问题为中心的解决方法通常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依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提升中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二、心理资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心理资本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学业满意度,在学业上对中学生产生促进作用;心理资本促进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建构,有助于增强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同时,心理资本有助于中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关注内在的积极品质;心理资本助力中学生在学业、生活以及自我发展方面产生增益,从而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面对学习压力时,心理资本水平高的中学生可以有效减轻压力程度,积极处理负面的学业情绪。心理资本有助于中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计划,从而提高学业成绩,并产生良好的学业满意度。此外,心理资本有利于减轻中学生的学习焦虑,缓解中学生的学业倦怠。心理资本高的中学生不畏学习上的困难与挑战,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心理资本在学业上产生的这些正面作用,均有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心理资本作为一种正能量,塑造着中学生在面对应激时的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拥有高水平心理资本的中学生在应对应激源时,会将其视为挑战而非威胁,从而做出积极的应对而不是逃避。当负性生活事件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时,心理资本可以缓解负性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在与同伴交往方面,心理资本水平高的中学生能产生更满意的人际关系,同时会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社会支持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存在相关。

三、心理资本视角下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中学生应有意识开发心理资本,建议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植入心理资本理念,家庭教育也是开发中学生心理资本的重要途径,以此共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提高心理资本水平的建议

第一,提升自我效能的建议。中学生应从力所能及的事情中训练和增强自信心,不断增加自己对成功的积极情绪体验,敢于面对学习上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寻找自我合理化的借口逃避,要付出切实的努力,通过困难和磨难提升自我效能。中学生要勇于接纳自己不完美的方面,找出自己性格中的积极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此外,给内心积极的暗示,不否认自我的价值,停止对自己不满的批判,远离自卑情绪。

第二,希望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中学时期应树立远大理想,对人生未来充满憧憬的同时也当脚踏实地践行每个小目标。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中学生提高希望水平,比如帮助中学生在学习计划上设置具体化、合理化及能够测量的分步小目标,中学生可以对照目标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对于达到每个小目标的行为给予积极肯定和奖励。中学生应认识到偶尔的失望、困惑与迷茫是成长中正常的心理现象,减轻对这些问题的烦恼和焦虑。

第三,中学生要培养乐观的归因风格,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莫要过多自我责备,要多考虑事情积极的一面以及从中能学到什么,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审视引起情绪低落的解释风格,改变思维上的负面认知,减轻消极情绪的影响;另外,中学生要怀有感恩之心,宽恕过往的失败与错误,珍惜和欣赏现在,用乐观的态度看待挫折。

第四,韧性能增强中学生战胜问题的意志力,激发其内心潜能,从而实现自我发展。中学生应善于利用学习和生活中的机会,开发并提高自己的韧性能力;客观预估所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寻求和利用相关资源去解决,通过解决问题提高韧性水平。中学生既要在学习上发挥才智,也要重视在实践活动中付出努力,这两方面同样可以锻炼能力和韧性。

(二)心理资本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

学校不仅要传授中学生知识,还应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心理健康教师应努力提高专业素养,重视中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资本,以促进学业满意度和心理资本同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应植入心理资本的理念,引导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功能是预防学生各种问题的产生。心理资本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中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强中学生的积极体验为途径,培养中学生的积极人格,使中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心理资本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纠正中学生的错误和不足,重要的是寻找且开发中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并在实践中让积极品质与中学生自身生活相融合。

身体健康有利于心理健康。学校要培养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激发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促进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协同发展。一方面,体育教学有利于塑造中学生积极人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均有积极的影响,同时能提高中学生身体运动能力;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激发中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有利于乐观情绪的长期保持。此外,体育教学提高了中学生身体素质,比如有氧运动减轻了焦虑情绪,培养了中学生韧性,也提升了中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

(三)家长帮助中学生提升心理资本以促进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要有意识培养中学生的心理资本,鼓励中学生不畏生活中的困难以增强自我效能和韧性,在认知上引导中学生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家长应向中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希望感,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环境和资源,为中学生营造健康、乐观而又自信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氛围。家长应该以平等的方式与中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中学生的外显行为和内心世界。家长对于中学生的进步给予恰当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其自我效能的发展;家长不要过于关注中学生的不良行为,而应更多地关注和引导积极行为。家长可以在周末或假期开展户外活动,提供机会让中学生体验生活的磨难,以此来增强中学生的韧性。

总之,心理健康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心理资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進是多方面的,心理资本的开发方式是多样的,心理资本的潜能是无限的。家庭和学校应协助中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中学生努力用实际行动来提升心理资本,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Luthans F,Youssef C M,Avolio B J.心理资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刘建平,付丹.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06):765-769.

[3]宋献惠.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8):21-23.

作者:王威

第2篇: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

摘 要心理社会適应衡量了个体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未来的发展均有较大的影响。本文选定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作为主题,探究了班级心理环境与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之间的规律,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高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提出有效建议。调查取样自安徽省的三所中学,选取368个有效样本,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班级心理环境与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有预测作用。针对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优化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可操作性实践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 班级心理环境 心理社会适应 教育策略

心理社会适应(Psychosocial Adjustment)这一概念主要来自社会适应研究(Angel Nga-man Leung),认为青少年的心理社会适应主要分为自尊、社交自我知觉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1]。最新的研究中,姚金娟(2016)[2]在Angel Nga-man Leung三因子法的基础上将心理社会适应定义为个体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环境的能力,并针对中国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现状,修订了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问卷。问卷包含三个部分,即社交自我知觉量表、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

国外文献研究中把班级环境称作课堂气氛或氛围、课堂心理环境或学习环境等[3]。西方对班级环境的研究更多倾向于课堂环境的研究,而缺乏聚焦在整体班级心理环境的研究。张薇(2009)[4]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把班级心理环境定义为置身于班集体中的个体所感知到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表现和心理相互作用,不仅是班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多维动态发展的。张薇(2014)[5]将班级心理环境分为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和心理支持五个维度。其中内省体验指的是学生在班集体中自我的感觉和状态;学习氛围指的是班级整体在学习上所处的状态;向心凝聚指的是学生对整个班级团结的感受;矛盾冲突指的是学生的争吵和隔阂等;心理支持指的是同学间友爱互助。

国内学者近几年对班级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班级环境与学生适应性的多层线性模型[6]。结果发现,学生个体所知觉到的班级环境,对其适应水平有相当肯定的解释力。班级环境越好,学生学校适应越好[7],这说明学生的成长受到班级环境的影响。但是,对心理环境的细化分析并探讨其对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须要进一步挖掘。笔者选定班级心理环境和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作为主旨,期望通过对样本的调查,从中了解和掌握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基本现状,探讨班级心理环境与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以便有效地为提高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一、研究方法

1.取样

本次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式选取安徽省三所中学416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96份,问卷回收率95.19%。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28份,保留有效问卷368份,有效回收率为84.46%。

2.测量工具

(1)中学生学习投入量表

笔者采用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问卷[8],包含3个部分,分别为社交自我知觉量表、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本研究中对问卷进行了检验,社交自我知觉量表是在Harter(1982)编制的儿童自我知觉问卷中的社交自我知觉维度的基础上修订,共7个项目,该量表为5度量表,要求被试根据描述性语句,选择自己的符合程度。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866。本研究采用罗森博格(1965)的自尊量表,用以评定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整体感受,该量表为4度量表,共10个项目。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840。生活满意度问卷采用张兴贵(2004)编制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问卷,共36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包含6个维度,分别是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836。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2)班级心理环境量表

采用中学班级心理环境量表[9],该量表为5度量表,共40个项目,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和心理支持,整体克龙巴赫系数为0.906,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一致性信度。

(3)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其统计方法主要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在中学生班级心理环境量表中,各维度单个题目平均分值在3.1~3.7分之间,这说明中学生班级心理环境从整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各维度发展较平衡,但矛盾冲突低得分最高,为3.73分,说明中学生总体能够正确认知并处理好心理矛盾的水平较好;在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量表中,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生活满意度>社交自我知觉>自尊。中学生生活满意度中家庭满意度因子所得分数最高,平均得分为4.14,说明中学生对自我的家庭状况的心理感知良好;学业满意度平均得分最低为2.62,由此可见,中学生面对更多学业压力,学习时状态一般,学习感受一般,感受到学习快乐的水平低。

2.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用相关系数(r)来反映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方向和密切程度的线性统计分析技术。

表2 班级心理环境与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结果(N=368)

注:**代表p<0.01

由表2可以看出:班级心理环境中的五个因子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八个因子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都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学校满意度因子的相关性程度最高,即当个体的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低、心理支持处于较高水平时,个体对学校的满意度也相对较好。研究结果可知班级心理环境越好,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程度也相对较好。

3.回归分析

(1)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子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理清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预测力,分别以班级心理环境的五个维度(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向心凝聚、矛盾冲突低和心理支持)为预测变量,以社交自我知觉、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为结果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如表3)。

①在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中社交自我知觉的回归分析中,心理支持、内省体验和矛盾冲突低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33.4%。其中,心理支持对社交自我知觉的预测作用最佳。

②在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中自尊维度的回归分析中,内省体验和心理支持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13.1%,其中,内省体验对自尊的预测作用最佳。

③在对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中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中,心理支持、内省体验和学习氛围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41.4%,其中,心理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2)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各子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理清班级心理环境对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各子维度的预测力,分别以班级心理环境的五个维度为预测变量,以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为结果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如表4)。

①在友谊满意度上,心理支持和内省体验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29.6%,其中,心理支持对友谊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②在家庭满意度上,心理支持和矛盾冲突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7.5%,其中,心理支持对家庭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③在学校满意度上,内省体验、学习氛围和心理支持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44.7%,其中,内省体验对学校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④在环境满意度上,学习氛围和内省体验两者的联合解释量为22.9%,其中,学习氛围对环境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⑤在学业满意度上,学习氛围、内省体验和矛盾冲突低三者的联合解释量为17.4%,其中,学习氛围对学业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⑥在自由满意度上,心理支持的解释量为9.9%。由此可见,心理支持因子对自由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佳。

三、讨论与教育启示

1.建构和谐班级心理环境

本研究表明班级整体的心理环境好,其心理社会适应也较好。班级整体团结,学习氛围浓厚,矛盾冲突少,同学之间友爱互助,学生在班级集体中自我感觉良好,学生的社交状况、自我评价和生活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可见营造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增加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才能提高学生们的思想,丰富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增加了彼此的理解,学生间的友谊也更加坚固,班级也更加团结。同时,在组织班级集体活动时要注意多样性,积极发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对学生、班级甚至整个学校都是大有裨益的。

2.采取多种应对策略,提高中学生学业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心理社会适应的各维度中,中学生学业满意度的得分最低,因此教师当务之急应采取多种应对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业满意度。一方面教师应该帮助中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树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业满意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中学生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建构意义感,体验学习乐趣。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提高中学生学业满意度,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常常付出了很多努力而没有回报。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而又不愿意请教别人时,或是在教师的讲解下仍然不懂时,就很容易产生厌学、畏学的情绪,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也要从自身引导学生,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和学习习惯,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多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发挥家庭的社会心理支持功能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对孩子起着积极向上的教育作用,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升学压力的增加,当前社会各界对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越发重视。对于家长而言,最重要的应该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在生活中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有耐心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要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孩子因材施教,不仅要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也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4.将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结果运用到实践中

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渐开始重视中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但是却很少将心理社会适应研究结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测量结果,了解和掌握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理解中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情况来指导教学进程,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学生的发展。当教育者把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 Angel Nga-man Leung. Filial Piety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Hong Kong Chinese Early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ts,2010,05:651-667.

[2] 姚金娟,韋雪艳.基于双元孝道模型的中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研究[J].教育评论,2016(01).

[3] 江光荣,林孟平.班级环境与学生适应性的多层线性模型[J].心理科学,2005(06).

[4] 张薇.中学班级心理环境及其与学习态度和学业成绩的关系[D].开封:河南大学,2009.

[5] 张薇.班级心理环境问卷的编制及现状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6] 谭千保,陈宇.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7(01).

[作者:韦雪艳(1975-),吉林白山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纪薇(1989-),女,山东邹平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郭淑贤(1992-),女,江苏苏州人,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毕业学生。]

【责任编辑 杨 子】

作者:韦雪艳 纪薇 郭淑贤

第3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方式探索

【摘要】在中学阶段,大部分中学生的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叛逆、自信心不足、孤僻等,给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就可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破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心理健康在教育活动中的意义,认真仔细地分析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使用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进行解决。文章详细阐述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希望能有助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探索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自信心不足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家长和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果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会得到负面的评价,如果成绩有进步了,教师和家长又出于不让学生有骄傲心理的原因,往往也不会给很积极的评价,利用这种评价让学生继续保持进步。这种不积极的评价方式会使中学生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极大的怀疑,在面临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会认为自身的智力等生理因素不符合正常人的标准,于是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不信任自己,认为自己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进入中学之后,学习的难度和竞争压力也比小学时期要高很多,很多学生难以取得在小学时期取得的成绩,并且会在每一次考试时都会给自己很大的心理压力,怕被同学超过从而失去教师和家长的认可,这种想法会使中学生产生很大的焦虑情绪,导致其在考试中发挥失常,从而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不自信的心理使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方面,同时对教师和同学的言论也会十分敏感。

2.人际关系不好

目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都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得到积极的反馈,并且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父母及亲人的较多关注,一般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擅长和其他人进行交往,无法正确地处理和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导致其在中学阶段人际关系不是很好。同时,中学时期的学习压力比小学时期要重得多,家长和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直接导致一部分中学生也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了学习方面,忽视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不知道怎样加入到同学的交流当中,也不想和其他人进行更多的交谈。这部分中学生经常会感到孤独和寂寞,严重的甚至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从而产生了焦虑的心理。而且这部分学生当中,有很多人不愿意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反映给家长和教师,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3.回避心理

部分中学生在进入中学阶段之后会认为自己的心理已经成熟,与自己相关的事可以自己做决定了,对家长和教师的正面教育产生反感,不愿意接受家长和教师的正面教育,从而回避可能会发生正面教育的机会和场合。一般来说,正面教育的形式比较严肃,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思維,但这些思维并不十分完备,所以对较为严肃的教育形式会本能地产生反感,不愿意参与到这种教育形式当中来,进而产生回避心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学生往往会心不在焉,不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教师的教育内容中。同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还缺乏必要的能力,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往往会使用回避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一些中学生在考试中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而教师和家长又没有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中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回避学习。这种回避心理使学生不能正常地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影响了自身的进步与成长。还有许多学生因为回避心理而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可自拔,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阻力。

4.逆反心理

中学阶段,学生都进入了青春期,生理方面开始变得成熟,但与此同时又没有成熟的心理与之相匹配,导致许多中学生的心理出现矛盾,而逆反心理就是这些矛盾当中最为突出的一种。带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不认同和理解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仅仅是通过自己认为的一些比较片面的理解来否定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同时,许多中学生也会将社会上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认为是社会的常态,从而对社会产生消极的心理,不愿意参与到社会的活动中去,而以打架斗殴、顶撞教师为荣,以乐于助人、遵守校规为耻,对学校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强烈的抵制心理,使自己的人格成长出现偏差。

二、中学生心理教育方式

1.教师正确引导

首先,教师要对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和相关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并将这些理论知识以及科学的心理矫正方法向学生进行传授,使中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从而使他们能够了解到逆反心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独立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方式,许多中学生都会有同样的逆反心理。但是这种逆反心理存在非常明显的不足,会让中学生无法正确地分辨善恶和是非,一味地排斥和抵制正确的思想和观念,这种行为并不能使中学生变得更成熟,反而是心理幼稚的一种表现。教师还要让中学生了解到,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教育都是希望他们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而不是特意地去寻找中学生的缺点。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也要正确地看待学生的逆反心理,不能将学生的拒绝都一概视为逆反心理的表现,要准确区分初中学生是盲目地逆反还是合理的拒绝,对于中学生经过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所做出的拒绝行为要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因为这是学生思维独立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开始客观理性看待世界的开始,要使学生继续保持这种正确的心理。

2.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可以使中学生能够正确地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更为主动地同外界进行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使其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能够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使中学生能够自己解决自己心理方面所产生的问题。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可以用自我提醒和自我暗示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也通过写日记等方式对自己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并积极地思考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措施。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缺少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心理训练方法,要给予一定程度的启发和提醒,从而推动中学生的心理成长向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能够对中学生的心理和精神产生极为正面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外界环境来训练自己的各种心理能力。

3.学校与家庭共同配合

仅靠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也要参与进来,因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要与学生的家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能产生积极的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与家庭的共同配合,要做到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摒弃传统意义上负面的想法,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进行沟通与联系。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要充分地挖掘学生的优点,并对这些优点进行积极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信心发挥自己的特长;家长在家里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他们的缺点在进行善意的提醒和纠正,让中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家校共同参与教育就形成了一个科学有效的互补,它能够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学校来说,要为家庭和学校的合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教师、家长、学生三方之间能够互相尊重,进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语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体教育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学教师要充分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心理教育方式,及时了解中学生在自信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通过正确的心理引导、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训练、与中学生的家庭积极配合等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战胜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能力突出、心理健康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高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验式主题班会融合模式的构建[J].学周刊,2019(26):167.

[2]颜刚威.从家校合作模式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林区教学,2019(07):110-111.

[3]张博.中学生压力、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河北大学,2019.

[4]刘文敬,尤美娜,张芳,等.上海市在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09).

[5]王永永.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3):115-116.

[6]刘晶芝,胡燕燕.父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预防医学,2019,31(04):355-358.

作者:沈文君

第4篇: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逆反心理

Lcj转载

【辅导简介】

陈X,男,13岁,初二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眼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我通过与该生交流,了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家庭和个别老师教育不当。制定了辅导计划,并实施。主要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坚持正面疏导教育,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使该生的逆反心理有所改观,作业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关健词】

初二 逆反心理 辅导教育

【原因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陈X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

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

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

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陈X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孩子安排有意义的生日庆祝会,设计各种温馨的家庭活动,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3、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陈X在数理化方面的优势成立一个帮困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5、本人的自我调节:指导陈X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6、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陈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

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陈X的逆反心理已有所改观,和同学、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上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第5篇:贫困中学生自卑心理的心理辅导方案

一、贫困中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

在一般人看来,贫困生应该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沉重压力和所处消费环境或者维持其消费方式的过程中,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和压迫感,带来其“精神的贫困”,他们中的很多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自卑心理问题。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且以为他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经常要为吃穿犯愁,这与那些吃穿无忧、出手阔绰的同学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支付能力与消费追求的反差对其心理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感到心理不平衡,认为贫困给他们带来的是耻辱。久而久之,他们情绪低落、心理灰暗、意志消沉、自我封闭,无所思索、无所追求,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形成自卑自贱心理,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因此本文以改善贫困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为目标,根据通过设计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问题,全面了解和评价自己,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贫困生团体的心理辅导方案

(一)团体对象与规模

经过心理测试,选取来自不同年级的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中学生,成员随机分为两组,均为封闭式团体。

(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

1、活动目标

给贫困生提供可以尽情倾诉与交流的平台,引导他们直面贫困现实,正确认识贫困问题,辩证理解贫困,不断发掘贫困的积极意义。做到生活贫困但心理不贫困,引导贫困学生全面了解,分析和评价自己,让每个人都能发现自身的优秀品质,激发贫困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引导贫困学生剖析自身存在的自卑心理及其危害,教给他们克服自卑心理现象的方法,促使贫困学生开放自我和适时求助,结束团体活动后能将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与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存的自卑心理问题,恰当运用自卑心理应对策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活动形式时间安排采用游戏、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小小心理剧、行为训练等形式进行。活动安排心理课上或者课外活动,每组每周活动 1次,每次 1个小时,每组活动历时 1个半月。每次活动后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参加者写出自己在团体中的感受。

4、活动内容及实施

根据团体心理咨询理论设计团体训练活动,每组活动分六个单元 进行。

次数

单元名称 单元目标

活动内容 作业

相亲相爱一家人

(1)让来自不同班级的贫困学生相互认识和了解,减少成员初入团体时的紧张、焦虑和茫然。 (2)营造轻松、和谐的团体氛围,促进团体凝聚力的形成,并建立团体互动关系,初步形成团体。

“轻松体操”、“接 龙”

“无家可归”

“谁是谁

“对对碰”

“滚雪球”

“循环沟通”

思考哪些因素导致自己自卑,尽可能多地寻找减少自卑的办法。

风雨同舟

(1)让团体成员相互接 触,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逐渐建立信任关系, 彼此接纳,减少防卫心 理,以形成团体共识,感受团结的力量。

(2)培训团体成员之间的默契感,加强互相之间的合作,提高团体凝聚力。

“解开千千结” “任之旅”

“建高塔”

“汪洋中的一条 船”

在活动中总结降低自卑心理的方法

走进心的世界

(1)促进成员自我探索 " 真诚地了解自己,深 化自我认识,让每个贫 困学生都能勇敢地开放 地表达自己,形成健康 的自我形象。

(2)增强自觉能力、进 而能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同时了解他人,关心他人,接纳他人。

“假如你是我” “走出圈外” “生命线” “我的T恤衫”

在这次活动中总结自己和其他成员的优点。

告别自卑,演绎成功人生

让成员进一步澄清自我 价值观,要对自己充满 自尊和自信,在比较与 交流中确立正确的价值 观。

“我的自画像”“天生我才” “过去现在未来” “脑力激荡” “突破困境” “你说我说” “凝望你的眼”

学习问题解决与决策的方法和技巧,发挥集体力量找到更多的对策与途径。

第6篇:关爱学生自卑心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一、案例介绍

李芳芳(化名)是我所教的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这位同学非常的腼腆,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着头回答,回答问题声音含糊不清,脸蛋涨得绯红。遇到老师喜欢低头勉强一笑。学习成绩一团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甚理想,对于非常简单的题目,总是难以理清思路,无从下手,讲解多次仍是难以理解。从她的父母那里了解到,她平时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喜欢和同学出去玩,对于节假日亲戚朋友出游的邀请也提不起兴趣。异常喜欢安静,难以忍受一丁点的嘈杂。特别容易疲劳,课间总是趴在课桌上提不起精神,有时放学回到家或者在回家的车上倒头便睡,有时吃着饭也会睡着。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面对现实,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该学生自卑畏怯的心理非常明显,并且这种不良情绪长期压抑,导致对于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积极交流,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面对偶然的成功,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除了孩子缺少关爱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获得的‘不需要的关怀’过多。父母所教授孩子的应该是生活与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代替她学习或者生活。与家长深入沟通后,我发现,该学生从小被保护的太好,吃颗桂圆也要把里面的核给挖出来后才把肉喂给她吃。另外,父母非常的能干,因此对女儿的期望也非常高,但是工作繁忙,平时将女儿送去托管,进行的是填鸭式的教育,周末还要学英语、奥数、作文、书法、绘画等八门功课,而该学生根本接受与消化不了这么多的知识。种种原因导致该学生在学校与家庭所承受的压力非常大,甚至内心非常的抗拒与害怕学校这个环境和学习这件事情。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教师经常想到的问题是:自己怎样做才能治服、改变学生?很少想过,用自身的修养、知识、行为、语言去积极地影响学生,润物细无声。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属于中间状态或后进的学生来说,是一份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该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樗?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她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我始终相信:老师所有的一举一动,关键的一句话、一个赞许、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或许会让学生铭记在心,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成长的动力,这些都会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之中,甚至会影响着她的一生!

三、辅导策略

1.关心爱护,唤起信心

为了让该同学觉得老师和同学都在关心她、爱护她,我经常找机会跟她交谈,大事小事,无所不谈,而且尽量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使她觉得亲切温暖。并且经常去她家家访,亲自指导她的家庭作业,与她的父母交流她的学习生活情况,从正面和侧面让她有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师爱是教育的基础”,老师的关心让她对学习、对自己的信心都增加了不少。

2.发现特长,树立信心

经过我对该同学的全面评估,发现书画相对来说是她 的特长,书法和画画是她课外辅导时唯一比较感兴趣的科目,也得过一些奖项。碰巧我是书法老师,所以打算从培养她的兴趣入手,逐步建立她的信心。之前她已经入选了书法校队,在校队学习时,我特别观察了她的学习状态,发现她在写同一张作品时,水平发挥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有部分字写的非常老练,有部分字却写得像初学者一样毫无章法,仔细观察后我发现影响她水平差异的就是她的情绪,有时她状态较好,写了一个很不错的字,接着这一行或者两行字就写得非常好,接着一个小挫折,把其中一个字写差了,然后就无法再集中精神,越写越不敢写,越写越差。而这时,我便上前给她鼓励,缓解她的焦虑,等她情绪平复后,水平又得到了正常的发挥。

3.重视家庭,促进沟通

该学生的父母非常的配合老师与学校,我也经常与他们进行短信交流与家访,我们认真仔细的讨论过该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种种原因,也策划过一系列能帮助她建立信心的方法,在不断的实验与效果中改进和改善,这点对我的工作也起到了非常有利的帮助。

4.创造机会,坚定信心

经过我与家长的配合与她自己的努力,她在书法方面进步还是比较大的。有合适的校外校内比赛我都鼓励她参加,并亲自指导她创作,近期她参加了校外的一个展览,我建议她父母在她作品展览时全家人一起去参观、拍照,对她是一种非常好的侧面鼓励。新年将近,我又找出一些春节对联让她创作,写好后分给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相信在亲戚朋友的赞叹声中,也能让她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有一定的提高。

四、辅导效果

非常高兴,从该学生的父母那里得知,最近该学生的心情开朗了不少,亲戚朋友纷纷反应她像变了个人似的,对人说话也抬头挺胸了,声音坚定清楚了,也不脸红了,这是非常正面的效果,相信继续用上述方法跟进,她还会有更大的进步!

五、结论

教育,不能只关注成绩;小学阶段的教育,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针对其心理问题,采取平等交谈、心理换位、关爱感化,目标激励,心理暗示、体验成功等方法来纠正其心理偏差。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被爱、被关注、被认可、被尊重的需要,一个人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造成其心理障碍。而这个案例到现在为止取得一点点成功之处也在这里,所有的工作都是以详实调查,认真思索为基础,长时间的予以关注、关爱,用爱心去叩开孩子封锁的心扉,融化她对老师设定的心理防线,这不是一朝一夕,一两次谈话辅导就能办到的。

针对学生心理的辅导不同于一般的德育工作,往往惩罚是不能奏效的,人的情绪有时就像洪水,只有用“大禹治水”的方法,进行疏导,疏通,让水经过河流流入大海才能使洪水得到妥善治理,这必然需要老师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辅导技巧,和一颗充满爱的、充满耐性的心。

第7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向我们预示着:21世纪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关注21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因此,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尤为重要。

一、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1、进行理论培训。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为了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认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自主性学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心理健康杂志、书籍、学习资料等。在学习中认真做笔记,把好的方法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2、走出校门,进行参观学习。

到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的学校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学习、交流,开阔眼界,提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了解其意义,掌握一些指导

的方法、途径等。

二、创设多元环境,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都注重把科学的辅导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构建和谐发展的成长氛围。

1、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程。

在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方面,我努力实践,认真总结。作为一名普通的心理辅导老师,在具体的活动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

(1)、营造氛围

真诚沟通。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课程。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现的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所以,在活动中,我极力创造出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诚地和我沟通,说出自己的心理话。

①、教师要倾情投入

心理活动课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要求教师掌握辅导的基本技巧,如倾听、共鸣等。当教师进入活动中时,就要卸掉自己的心理防护,坦诚地面对自我和学生。在活动中,我坚持这一原则,努力调节好自己的心境。面带笑容,倾情参与活动中,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我的真挚感情。在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形象思维丰富,感性认识充分,教师的思想、情绪的轻微变化都能给他们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教师倾情投入是整个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②、积极引导学生倾诉真情

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到:“我最喜欢的课是心理活动课,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我们的心理话„„”心理活动课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内心交流的良好场所,在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心、诉真情,体会情感交流带来的满足感。在第一次活动时,学生们对活动的目的、内容不明确,个个正襟危坐,发言也是三思而虑,不愿轻易敞开自己的心扉,虽说辅导的是能充分让学生交流的“优点轰炸”,但活动的效果并不明显,不能让学生真正地认识自我、他人的优点。在以后的活动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只要你能说就是最棒的!”,小学生天真活泼,乐于接受鼓励,他们渐渐地对辅导活动有了新的认识,能大胆地和老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还会把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在我辅导《丑小鸭与白天鹅》一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优点。有一位学生就站起来告诉大家:“我身上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我的舌头小时候被咬到了,比你们都要短一些„„”,他不怕同学们笑话,正确地对待自身的不足,敢于向大家表露心迹,充分说明了活动中融洽的气氛让他了敢于和别人真诚沟通、乐于和别人真诚沟通。

(2)、贴近实际,形式多样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谈论和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学生最需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

①、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要求辅导教师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以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当代的小学生,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处于特殊地位,长辈的呵护、父母溺爱,容易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他们最关注什么?他们最困惑什么?他们最需要辅导老师帮助什么?为深刻地了解这些,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心理适应问题,其中学习方面最突出,其次分别为生活方面、交往方面、认识自我方面。针对这一实际,在活动课中,我认为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方面进行重点辅导,使学生爱学乐学: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动机和兴趣是学习中的动力因素,我主要选择了《小学生心理辅导指南》教材中的《我喜欢的课程》、《知识越学越有趣》等内容,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是十分有趣的。2)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选择了《不做“小拖拉”》、《告别“小粗心”》等内容,让学生联系实际,对照自我,从而自觉地学习,消除学习上的不适应情况。3)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我选择了《同好书交朋友》、《记忆有窍门》等内容进行辅导,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学生熟悉的事情,只有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他们才能有话可说,产生共鸣,课堂气氛活跃,辅导效果水到渠成。在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方面,我也选择了一些有针对性、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②、活动形式多样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在活动中,我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以我辅导的《保持一份好心情》为例,让两位学生表演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的事情,让学生听音乐放松心情,随音乐跳舞,最后出示图文并茂的字画寄语学生,赠“笑脸”给学生,形式较多样,学生的反响很大,让学生确确实实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保持一份好心情。

(3)、重在感悟,实际运用。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在总体把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主线,突出心理知识、心理训练的系统性,要坚持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避免把心理活动课上的单纯的心理知识传授课。在活动中,我力求让学生多活动、多训练、多感悟,从而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

①、重视学生心的内心体验,心灵感悟。

小学生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课的心理素质恰好与人的心理世界沟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活动中,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在辅导《保持一份好心情》中我向学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闹矛盾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假如你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你会怎么想?”等问题,让学生经历内心的思考、内心的体验,有感而发,反映出真实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灵顿悟,调适自己的心境。活动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灵感悟,我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②、延伸课外,实际运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设计活动课,并对学生进行辅导,目的并不仅仅满足活动课上学生的心理要求,它应该贯穿学生的始终,让学生所感悟到的知识内涵应延伸课外,指导行为。小学生形象记忆能力强。对活动中感兴趣的内容铭刻在心,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上反映出来。在辅导完《不做“小拖拉”》 这一内容后,有许多同学都笑着对我说:“老师,我现在做事情可及时了,再也不拖拉了”。可见,学生们能用心理活动课中的感悟、体会来指导鞭策自己的行为,达到了教师们的心理活动的目的。

2、班主任细心关爱每位学生,正确地引导,使每个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校提出每位教师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我在孩子们的成长袋中深情地写道:希望老师的爱,可以让你扬起进步的风帆。你一次一次的成功,会成为老师、家长的骄傲。我发现班内一名男生总是面无表情,不张嘴说话,书包被淘气的同学扔到窗外都不说,课间不去厕所,曾一天两次尿湿裤子。于是我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结果孩子得的是自闭症。于是,我与家长共同配合,采取各种方法对其进行心理上的治疗,引导他走出自闭的困扰。课堂上老师用亲切的话语激励他,同学们用掌声鼓舞他,课后与他谈心、游戏,3个月后,这名同学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课下也参与同学们的活动了,看到他脸上时常浮现的纯真的笑颜,家长、老师感到由衷的高兴。

3、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学生和谐发展。

以课堂渗透为主渠道,在音、体、美、劳等各学科教学中运用渗透、挖掘、融合、引申、扩展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材中、课堂上,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例如我在上劳动课时发现学生们在生活中有追逐穿名牌服装、奇异服装的攀比心理、攀比现象,就将纸模教学引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着装观的教育,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服装的知识、提高了服装的欣赏水平、培养了学生服装的审美意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矫正了攀比、虚荣的心理问题。在美术《仙人掌、仙人球》一课教学中,我不仅传授了画仙人掌、仙人球的技能技法,还结合植物的抗旱、抗寒等知识对学生进行了如何适应环境的改变,努力培养自己的自理、自立、与人相处的能力的教育。

4、开展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促其健康、和谐地发展。

针对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我开展了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军训活动中爱哭鼻子的“小公主”、娇气的“小皇帝”们磨练了意志,锻炼了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在“野外生存能力大赛”和“劳动小能手”大比武竞赛的系列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社会适应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的参与,调节心理情绪,使学生的生理、心理机能得到协调发展,在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学生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我们班成立了广播站,开设了《卫生健康》、《心灵小屋》广播栏目,广播小组的成员们先经过调查,了解不同时期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心理问题、困惑,在心理咨询教师的指导下,在广播中对全校同学进行具体的指导,例如,临近期末考试,针对学生焦虑、恐慌的心里进行了《如何克服考试的焦虑、紧张的心理》、《健康新概念》、《如何与人交往》等内容的广播,帮助广大同学解决生活上、学习中的心理问题。还在广播中带领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公布答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指导,这种形式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健康教育广播不仅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指导的效果,更帮助同学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社会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生活在校园中的小学生们正茁壮成长。今天,他们面对的是菁菁校园,明天,他们将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工作,我们将继续本着“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献上我们的菲薄之力

二00四年五月

第8篇:中学生心理特征

中学生各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分析

10.强烈的审美需求

对美的追求是职中生普遍的心理特征之一。职中学生经常参加见习、实习、社会调查活动,他们在工厂、宾馆、商店、医院、学校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见多识广,对美的认识评价和要求更加具体、现实和丰富。为了获得美的仪表和风度,往往讲究穿戴,穿着打扮标新立异,其中美术、美容、美发、幼师、服装、旅游、外事等专业的学生表现最为突出,个别学生花费大量的钱和时间,盲目追求时髦打扮。当然,有更多的职校生非常注意锤炼自己的礼仪、语言表达和办事能力,讲究文明礼貌,做到彬彬有礼,给人留下良好印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职校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无可厚非。但作为班主任要重视引导,让学生理解美的全部内涵,做到生理美、风度美、修饰美、精神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协调发展。

11.觉醒而敏感的性意识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生理上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相继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成熟,这些变化反映到心理上便是性意识的觉醒。所谓性意识,是指学生对性的理解、体验与态度,一般表现为:意识到两性的差别,产生对异性的特殊好感与好奇心;对正常的性生理成熟现象如男生遗精女生月经常产生惊慌、恐惧、不安和焦虑等否定性情绪体验;羞于谈论性问题并带有神秘感,渴望了解性知识,以揭示生理上的新奇变化;在异性面前珍视自己的形象,好表现自己,以引起异性注意和取得异性之好感、亲近。这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部分职校生由于不能把握爱情和友谊的分寸,过早地陷入早恋的旋涡而不能自拔,其人数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据资料记载和调查,国内外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结婚年龄要早于普通学校的毕业生,这与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定向培养,因而考虑现实生活较多密切相关。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的性欲望比作火药库,如不加引发,保管得当,则能保持平静,相反,则可能引起强烈的爆发。对于职校生早恋这一棘手问题,班主任绝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也不要简单禁止,粗暴对待,而要?quot;情"着手,以理服人,艺术地加以疏导,帮助学生以理智战胜情感的冲动,从早恋的情感误区中解脱出来,奋发进取。

四、中学生的异常心理

青春期既是人生黄金时代开端的关键时期,又是人生最脆弱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时期。过去人们多重视学生的生理卫生和身体健康,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世界卫生组织曾把"健康"定义为"不仅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肉体、精神、社会各方面的正常状态"。中学生的健康应该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者缺一不可。

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标准难定,国内外学者意见不一致。但至少包括这样几条:具有正常的智力;具有情绪的自控能力;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协调的行为方式;具有与年龄相

符的心理特点;具有与其所处社会相符的道德品质。这里主要就中学生中常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进行阐述。

(一)心理障碍

1.青春期烦恼

上海市教科所曾对该市闸北、虹口、徐汇三个区各类型学校的800多名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有三大青春期烦恼。

(1)白日梦。中学时代是一个多梦的时代,年轻的中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他们常常通过丰富的想象,在脑海里架设一座由现实的此岸世界到达理想的彼岸世界的桥梁,在想象中实现自己的梦想。白日梦有多种类型,有想象成为各个领域强人的"英雄型",有想象成为百万富翁的"富贵型",有想象得到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情爱型",等等。白日梦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偶尔出现是正常的。但如果以幻想代替现实,整天沉缅于其中就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不少中学生从白日梦中醒来,梦中的理想自我与现实的客观自我发生剧烈冲突,内心失衡而无法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2)体相烦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充满朝气的中学生?中学生有了强烈的自尊自爱需要,珍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这一年龄阶段,正是生理发展的"拔节抽条"期,四肢的生长快于躯干的生长,身材比例总不那么匀称。因此,中学生体相烦恼应运而生,不是嫌自己长得太胖就是嫌自己长得太瘦,不是嫌自己长得太矮就是嫌自己长得太丑,有的甚至因脸上的"青春痘"茶饭不思,暗自流泪。许多人自备镜子天天端详数次,几乎人人在体相上均有本难念的经。这种状况如果走向极端就会引起很大的问题。如某校一女生因面部长得较丑而几次轻生。另一女生因长得较胖而强制自己连续几个月节食,引起神经性厌食症,最终死?quot;弥散性血管凝血症。"

(3)性心理问题。青春期是开始性成熟的时期。我国青少年到16岁时,男性性成熟者已达93%,女性性成熟者已达96.8%。性成熟,又必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性心理问题。例如,对女生的月经、男生的遗精等正常生理现象,不少中学生产生惊恐、疑惑、羞涩、精神恍惚、焦虑不安的心理,又并存着神秘感和好奇心理,渴望了解异性,探索异性?quot;奥秘"。一旦产生这样的想法便感到羞耻和不安,有"罪恶感"、"负疚感",这与性教育、社会化教育落后于中学生正常生理成熟,大多数中学生缺乏必要的性生理知识有关。这种性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学生产生种种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有的产生性过错,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对中学生的性心理矛盾和障碍应当予以足够重视。

青春期的烦恼是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大问题。困扰当今中学生的另一个大问题是社会适应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学习心理障碍和社交心理障碍。

2.学习心理障碍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是他们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中学生是否得到社会成员与自身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学生"角色(首先是学习者)扮演得如何,一旦在此方面存在问题,就尤其不安和焦虑。学习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厌学。厌学是学生回避或厌恶学习的内在反应。这类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们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既因为成绩差产生自卑,又极自尊,怕人嘲笑,在家瞒父母,在校应付老师,有一种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

(2)考试焦虑。一位女中学生说,"为什么我在考试时会紧张得把准备好的东西忘得一干而净?"另一位男生说,父母对他期望过高,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考试中都会出现心悸、头晕,有时伴有腹泻,记忆内容的再现和回忆困难,见到试题,头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紧张情绪。

(3)作弊。作弊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作弊者为了考试成绩铤而走险,一段时间心理处于紧张状态,作弊之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自责和内疚感,从而导致心理失衡。有个学生说:"我有个隐私,无法诉说,思想负担很重,我曾在初二期中考试中作弊,无人知晓,但以后我心中始终放不下,一到考试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羞愧,好象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抬不起头来。"

3.代际冲突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代际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只不过会因时代变化而表现得或强或弱。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以前对父母又变为理解期,40岁以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会真正了解、认识自己的父母。在现代社会,这种代际冲突表现得极为明显、剧烈,代沟双方心理承受力都异常脆弱、互相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有个中学生这样说?quot;有人说人生的最大痛苦莫过于成长,现在,我开始渐渐地理解了这句话。令我喜悦的是,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一个无知的毛孩子了,我拥有了独立的见解。令我忧伤的是父母仍然认为我什么也不懂,事事处处都得由他们作主。""我曾不止一次地幻想着跟父母作朋友式的交流,可那是多么困难啊!想尝试一下的冲动,每次都被内心的恐惧所吓退……""我疲于争吵,每当他们的喉咙冲着我响起来的时候,我便沉默地用双眼看着,直到他们没有了侮辱我的话语。……即使上了床,我仍得’聆听’父母在被窝里发出的’谆谆教诲’。"另一位学生则说:"代沟是根本无法也没有必要去缩短和消除的,谁想这么做,简直是浪费精力。我们的最终生活目标是做一个自己心目中的人,而不是父母假定的模式,也不必希望父母以己为骄傲。"

4.性格缺陷

中学生性格发展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偏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狭隘和抑郁。前者表现为经受不起委屈,常为一点小事而烦恼,耿耿于怀,不能自解,以致出现神经过敏,情绪不

稳定或意志消沉等情况。后者表现为郁郁寡欢、心境悲闷、沉默寡言、消极颓废、食欲不振和失眠等状况。二是怯懦和自卑。有此性格的学生,常常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害怕在别人面前讲话和做事,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担心别人耻笑自己。三是孤僻和离群。这类学生喜欢独处,往往与他人没有什么交往,人际关系不和谐,性格古怪。四是对立和破坏,表现为处处与人作对,恶作剧,无理取闹,破坏公物和公共秩序,逆反心理明显,常常?quot;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叫他打狗他偏要赶鸡。"

(二)心理疾病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和人格异常等。1.神经官能症

也称神经症,它是一种心因性疾病。个体神经系统并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主要是功能的失调或降低。神经官能症的类别较多,中学生中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神经衰弱症。少年期神经衰弱的学生较少,而青年初期神经衰弱的中学生就逐渐增多。神经衰弱是中学生所患神经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大多数学生是由于学习负担过重,遭受挫折和打击,长期的心理矛盾造成压抑、烦闷、悲伤、恐惧等消极情绪的心理状态,引起大脑神经活动过度紧张,导致大脑的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中学生神经衰弱的一般表现是:精神不振,体力不支,注意力难以集中和持久,心烦意乱,容易疲劳,记忆力减退,并常伴有头痛、心悸等躯体不适感以及入睡困难、失眠等现象。一般患有此症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和效率下降。

(2)恐怖症。这是以对某些客观现实、刺激有强烈、持久的恐惧并伴有普遍的焦虑情绪为特征的神经官能症。事实上,引起这种恐怖情绪的客观事物对患者不具有任何伤害或威胁的意义。如有的学生害怕猫、狗等动物;有的学生害怕登高、过桥、黑暗、打雷、闪电等;有的学生惧怕与生人扫交道或在公众场合露面、发言(即社交恐怖症)等。恐怖症的产生可能与患者以往经历过的挫折和重大精神创伤等有关。

中学生容易患学校恐怖症(恐学症),常见的有这几种:上学恐怖,异常害怕上学,常以呕吐、头晕、腹痛为理由,逃避上学,学科恐怖,怕学某一学科,例如害怕上数学课,见到数学题就紧张得发抖;考试恐怖,异常害怕考试,常有"怯场"、"晕场"现象发生;教师恐怖,学生对个别教师特别惧怕,常有恐怖反应,如哭、逃跑、呆若木鸡,这多半由于教师不适当的严格管教所造成。此外,学生的学习能力偏低,存在生理及心理缺陷,也容易造成恐怖反应。中学生的学校恐怖心理和行为,已日益受到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的重视。(3)歇斯底里症。也叫癔病(症),发病的中学生中女生较多,这种病多发在青春期,一般都是由于承受不了心理上的创伤,神经系统、大脑皮层负担过重,功能失调造成的,其具体原因主要是遭受惊吓、人格受到侮辱、自尊心受到伤害或家庭不和睦,同学间纠纷、师生关系紧张等精神因素所致,大多与性格有直接关系。性格内向,情绪压抑,心胸狭窄,易受

暗示,富于幻想,自我中心的中学生容易发病。癔病最为常见的症状是情感失调和意识障碍,常在精神受到刺激后即发病。发病时有强烈的外部表现,主观意识模糊,如大哭大闹、狂喊嚎叫、撕衣咬物、打滚、抽搐昏迷,也有的表现出器官功能障碍,如失明、耳聋、麻木、瘫痪等,这些现象无相应躯体器质性病变,病因一旦解除,症伏便可消失。这种心理疾病,由于暗示作用,还易集体性发病,所以对青少年要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

(4)强迫症,这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患者明知出现这些症状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却无法加以克制、摆脱,因而感到焦虑和痛苦。中学生的强迫症主要表现?过于认真"上,如写信后担心地址、姓名、落款是否写错,反复核实;作业完成后反复检查好多次;因怕脏、怕病菌传播,反复地不能自控地洗手等等。这类中学生一般比较固执刻板,做事循规蹈矩,不善于应变和决断,对自己要求过高,但又缺乏自信。对学习、工作异常谨慎负责,但又十分拘泥,主动性差,常处于被动状态。

2.精神分裂症

这是一组常伴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心理活动互不协调及与环境相脱离的重性精神病。其临床表现一般除无意识障碍和智能缺损外,其他各种异常心理均可发现,但以思维障碍最为重要。临床上通常将精神分裂症分为单纯型、紧张型、青春型、妄想型和未分化型。在中学生中最常见的是单纯型和青春型。

单纯型多发病于青少年期,该病进程缓慢,早期可有失眠、头昏、头痛、注意力涣散、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症状,颇似神经衰弱。随后,性格发生改变,表现为孤僻、懒散、情感冷漠,不好与人交往,不修边幅,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厌学严重,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出现思维贫乏,行为退缩,病情严重时与外界环境完全脱离,精神衰退也日益明显,因很少有幻觉、妄想和紧张症状,所以称之为单纯型。

青春型多发病于青春期,病人主要表现为言语增多,内容荒谬离奇,想入非非,思维紊乱,情感喜怒无常,变化莫测,表情做作,好扮鬼脸,常有痴笑或不断照镜子;行为幼稚、愚蠢、古怪,常有兴奋冲动,或赤身裸体,不知羞耻。此型症状明显,易被早期发现。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十分复杂,至今医学上尚无定论。但大多数精神病学家认为这种精神病是遗传因素、精神因素、躯体因素和生化代谢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9篇: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学生素质培养计划简介

我国正式开展素质教育已有20多年历史,各大中小学校也有自己的一套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并取到了不错的成绩,但不能否认,我们的素质教育还是有很多值得考究的地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仍然是教育的主要矛盾,因为资源有限,大部分学校只能保证“教书”,而“做人”方面还是做的不够系统和彻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现实环境的压力下,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如最近一则倍受关注的新闻:2012年19日,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赛阳中心小学三名10岁女生结伴手拉手跳楼后被摔伤送往医院,她们自杀的原因是“想跳楼死了,就再也不用写作业了”。一系列的案例表明,学生的心理素质还是有待提高的。

中学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游戏成瘾:

表现为:

1、不能控制网络使用时间;

2、在网络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一旦停止网络使用出现抑郁、焦虑、社交障碍如亲子关系危机等症状;依赖虚拟感受,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严重后果:重度网络成瘾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活动瘫痪,学习、工作、生活均受到严重影响,乃至出现生活自理障碍、认知能力下降、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

2、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表现为:思维紊乱,不能控制情绪、人格混乱,扭曲现实或者与现实脱离联系等。

3、自杀倾向:

主要原因:

1、抑郁等心理障碍;

2、家庭环境;

3、学校的强大压力;

4、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先兆:

1、严重抑郁症状;

2、梳理过去事件;

3、将自己财物整理并馈赠他人;

4、暗示话语。

4、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平均比例高达46%,年增加率超过5%。

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

1、有些家庭环境成为滋生儿童反社会行为和犯

罪的温床;

2、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

3、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自身因素。 问题虽多,但这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而能否解决和度过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就是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了。因此,从小开始给予一个正确的心理引导和系统的心理健康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应该突破以往“亡羊补牢”的教育手法,尽量做到防范于未然,选择一个专业系统的素质教育模式,从小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青少年期的基本矛盾是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基于此,他们强烈要求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在行事过程中又经常遭受挫折。这使他们情绪易波动,逆反心理强,容易冲动,甚至导致矛盾的激化。于是,他们在强大的诱惑和压力下,再加上心理抵御能力的脆弱,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很容易走向歧途。

另一方面,青少年们因为叛逆心理,大多不愿意主动找老师,家长倾诉自己的困境。导致了父母、教师及学校心理工作室的教育工作很难开展。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真善美心理咨询有限公司设计了一套专业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方案,与学校,家长多方面配合,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成就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们一方面针对中学时期出现的常见问题设计专题心理辅导方案,争取做到防范于未然,给青少年一个晴朗的花季;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设计专题能力拓展发散思维的训练,开拓更多的能力,帮助青少年挖掘出自己的个性和潜力,更积极得面对压力,面对生活。

一切都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阳光的美好未来;给学校一个更加积极的学习环境;给家庭一个更加和谐的温馨氛围;进而让社会的明天更加朝气蓬勃。

中学生素质培养流程简介

本计划将按照“评估——宣传——援助——长期机制”模式规划。

一、 评估

1. 评估对象:学生

2. 评估者:公司委派

3. 评估工具: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

《儿童行为量表》(CBCL)

《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卷》(16PF)

《自评抑郁量表》(SDS)

《中学生网络成瘾量表》

4. 评分标准

由本公司专业心理团队进行系统的统计评估,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专业性、权威性。

5. 结果送达

评估结果送达过程中,注意方式的选择,尊重学生,以免让学生对评估产生反感,以致于对心理援助甚至是公司产生反感。

二、 宣传

1. 宣传对象: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

2. 宣传方式:讲座、海报等方式。

3. 宣传者:公司委派、学校配合。

4. 宣传内容

针对评估结果选择宣传主题,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强调心理援助的必要性,引起学生及家长的重视。

三、 援助

1. 一对一援助

依据之前心理评估结果,学生特别是家长主动求助,根据问题进行针对性心理援助。

2. 团体辅导

依据之前心理评估结果,针对班级内或校内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团体辅导活动。

四、 长期机制

1. 长期合作

公司可作为学校定点心理援助顾问,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个月进行一到两次心理健康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共同营造健康校园。

2. 拓展援助

学习行为矫治,包括注意力训练、思维训练、记忆力训练等心理素质训练。开展团体训练,内容包括团队精神训练、人际沟通训练、情绪管理训练、压力管理训练等。

3. 模式延伸

以上模式运行成熟后,可将该模式推及老师及家长,包括老师心理援助、师生关系援助、亲子关系援助等。

上一篇:神奇的网络世界教案下一篇:金融案例分析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