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哲学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英文哲学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本文通过对田家炳专项基金扶助重庆贫困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实施过程的全英文教学特色进行跟踪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培训项目中的成效和问题,进而对培训项目以及农村英语教师培训提出建议。

第一篇:英文哲学论文

通过英文儿童文学课程提升学前教育英文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

[摘 要] 高职英语(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向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要求。英语学前教育专业是为国际幼儿园、双语幼儿园培养高素质的中英文双语教师。要求学生熟悉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熟悉幼儿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的发展特点,还需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即英文听、说、读、写交流能力和使用英文处理与职业环境相关的能力。英文儿童文学课程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英文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学习英文文学经典,逐步提高学生全方位的英文水平。

[关 键 词] 高职;学前教育;英文儿童文学;英文交流能力

[

由于英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未来职业定位在国际幼儿园或双语幼儿园,因此,英语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就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和职业生长要求。不仅要熟悉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即精准的英文听、说、读、写交流能力和使用英文处理与职业环境相关的能力。

一、英文专业高职学生的英文现状

由于高职学生招生免试入学条件逐渐放宽,自主招生及统招生的多样化入学,学生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及教育背景上呈两极分化状。然而大部分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教育环境,存在英文基础知识薄弱、口语发音不标准、交流能力较差的普遍现象。英文学习的动机较弱,目标不明确,缺乏足够的兴趣,以往学习英语的受挫经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不够,最终学习效果不佳。

二、为何要从英文儿童文学课程提升高职幼儿教育专业学生英文读写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文能力一定要适合未来工作需要即职业发展,本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是幼儿的启蒙教育,双语教学是幼儿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教學资料,英文口语精准、表达流畅是这一专业学生求职的基本技能。所以经过长期市场观察和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真实的儿童英文文学读物的学习不但适合高职学生的英文现状,而且对未来从事英文幼儿教育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和益处。

(一)增强自信

自信在语言学习和交流中至关重要。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中国大部分大学生有过消极的英文学习经历,并且习惯了在课堂上扮演被动的角色。如何使英语学习者参与到语言学习活动中来,是英语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以前的负面评价和沟通恐惧阻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然而,一些有创意的英语戏剧活动可以培养他们在口语和互动方面的自信。

(二)语言技能

真正的儿童文学对大学英语学习者的第二个价值是获得语言技能,比如从短节奏或短句中获得准确的发音和语调,从而提高流利性。对于那些大学英语学习者来说,像儿童诗歌或摇篮曲这样的朗读材料让他们轻松愉快地进入英语学习。这些方法将消除学生的语言学习焦虑。这类儿童文学篇幅适中,难度不大。发音在外语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对于那些英语为外语的学生。由于诗歌或摇篮曲是由押韵组成的,通过反复地听、说、读练习,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将得到提高。

(三)词汇扩充

第三个价值是扩大词汇量。根据作者的研究和调查,职前大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不是为他们设计的,在中国没有专门为在职大学生编写和设计的英语教材。市场上幼儿园教师的英语口语教材是高校最常用的教材,主要以幼儿园教师的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五个学前教育领域为基础,忽视了职前大学生和双语幼儿园学生的需求整合。纯正地道的英语儿童文学中蕴含的词语表达,传统英语教材无法囊括。英文儿童文学在日常生活中丰富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词汇,在艺术领域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学修养,为未来职业生涯提供了知识储备。

(四)蕴含价值

第四个价值是通过学习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与中国的儿童文学一样,来自北美、欧洲、墨西哥和非洲的真正的英国文学也包含有意义的价值观,比如诚实、尊重、感恩、善良、友谊和无私。对于职前大学生来说,它有着特殊的价值,它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诗歌、绘本、神话、民间故事、短篇故事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节日的传统、习俗、文化、宗教等,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文化差异。例如,在儿童诗Today Was Not My Day当中。

Today was not my day,

For everything went wrong today

In almost every way.

This morning I was menaced

By a troop of marching ants,

I brushed my teeth with shaving cream,

I split my brand-new pants.

I masked my only glasses,

And the key snapped in the lock?

The toaster didn’t toast the toast,

Then he handed me a shock.

I walked into a doorknob,

Something squirmed inside my shoe,

I found an ugly beetle

At the bottom of my stew.

A bird I didn’t recognize?

Flew down and pecked my nose,

A chimpanzee on roller skates

Sped by and squashed my toes.

I wonder if I’m under?

Some unlucky sort of curse,

Today’s the twelfth, and Thursday——

Tomorrow may be worse.

從这首诗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词汇和语法,还可以学习了解西方文化。以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话为例:“Today’s the twelfth,and Thursday——Tomorrow may be worse.(今天是12日,星期四——明天可能会更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尾?原来在西方国家,数字13和星期五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星期五和数字13的组合被认为更加不吉利。教师充分讲解诗歌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表演出诗中描写的“糟糕的一天”。

综上所述,英文文学读物的学习与英文传统教材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学生在课堂上接触这种未经修改的文字和语言,有助于他们在课堂之外实践和交流,这些技能有助于解决遇到未知语言时的困惑。诗歌、戏剧和故事是提升英语听说能力的最佳途径,不但比课本更有趣,也让学生更容易产生成就感。

三、通过英文儿童文学提升听、说、读、写能力的方法

笔者认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的,儿童文学的艺术形式包括:少儿英文诗歌、少儿英文戏剧、经典少儿英文故事,最适合纳入英文儿童文学课程中,因为这三种文学形式最符合高职学生的英文能力,活泼有趣的课程活动最适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原版少儿英文诗歌赏析

1.儿童诗的分类

首先,儿童诗歌分为三类:短诗(Short Poems)、幽默诗歌(Funny Poems)和押韵诗歌(Rhyming Poems)。为何采用诗歌的形式提升英语语言能力?诗歌为口语和听力提供了场所,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空间。因为诗歌不受规则约束,诗歌容易搭建,学生可以在词汇量有限的情况下找到表达自己声音的方式。

2.以学生为主导的诗歌赏析教学方法及步骤

第一步,教师可以用5~10分钟的时间辅助指导学习部分生词的发音及词义,学生互相彼此大声朗读每一行诗歌,相互检查发音及节奏,15~20分钟,帮助理解诗歌内容。最后用10分钟全班齐声诵读,巩固口语发音及流利度。第二步,让学生总结所学词汇,语言知识。并尝试改编写学习的诗歌,意思可以变换但是不能改变语句结构,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基础词汇替换能力,为写作打下基础。第三步,讨论诗歌背后的故事,例如可以提出关于主题的问题:Why did the poet write this poem? What influenced the writer?让学生猜测作者的写作用意及后来发生的故事并编写自己的故事。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主动编写属于自己的故事,从而提升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第四步,讨论诗歌中涉及的主题或问题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形成Shared reading学习氛围,调动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二)少儿英文戏剧(Children’s Dramatic Plays)

1.少儿英文戏剧介绍

戏剧教育在第二外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地位,维果茨基曾经说过:戏剧表演和即兴表演是有利于语言的习得情境,强调社会互动,因此促进知识从课堂转移到外面的世界。对于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英文戏剧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英语表达能力及现场应变能力。戏剧鼓励互动,文本往往是丰富的,是多层次的意义,之后可以有效地挖掘讨论和分享感受或意见,可谓是一举多得。

2.英文戏剧教学的方法及步骤

本文主要讲解剧本戏剧教学方法及步骤:(1)首先戏剧课堂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桌椅摆放,它需要宽敞开阔的“舞台空间”。(2)根据剧情角色数量将学生划分小组,小组内确定分配角色,在Cinderella(灰公主)剧目中共有7个人物角色。(3)学生理解剧本中的生词,教师讲解词义、其精准发音,学生在小组内模拟练习剧本,并深入体会角色性格和其语言特点,适当加入肢体语言或制作简单服饰道具体现角色特征。(4)小组分别表演剧目,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克服羞怯。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口语能力、创造力、表现力,在欢笑中增强了说英语自信力。(5)根据剧情,教师设计问题并要求学生写下:

A.What values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play?

B.Imagine you are Stepsister 1, what would you say to your mom?

C.List the action/cloth words you can remember from the play.

D.Write a short stories about the life the 2 stepsisters have ever after.

其他语言教学活动,如:可以让学生将此故事用英语讲述一遍,编写剧本后叙,形式可以是对话或短文,鼓励学生在写作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创新。

(三)经典少儿英文故事

1.英文故事用于外语教学的益处

选取经典并蕴含道德价值的故事,正如Rossiter(2002)所指出的,讲故事对于外语课堂有特殊的教学价值:故事是有效的教育工具,因為它们是可信的,可记忆的,有趣的。通过研究经典文学中的价值,教师鼓励学习者对文学文本形成态度,再通过生平并茂的故事教授提升学生的英文口语授课的能力。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词汇有其独特的特点,重点词汇和语句重复出现,句子结构简单,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和领悟。在进一步的理解基础之上加以对应的写作练习,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英文故事讲述教学活动建议

英语教师对Storytelling已经非常熟悉,笔者只对教学活动提一点建议。

(1)首先要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这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选取长度适中难度适中的少儿英文故事,故事字数可以从150字左右的短文引入,生字词的数量最好少于10个,在词汇的学习方法上建议,“先阅读后讲解”,尽量通过上下文的线索理解的单词词义,这样学生可以逐渐减少在阅读过程中的停顿。课堂活动大体分三个部分:Pre-reading(阅读前),While-reading(阅读中)和Post-reading(阅读后)。

(2)While-reading(阅读中)活动及Post-reading(阅读后)建议采用Literature Circle(文学圈)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Literature Circle相当于一个成人书友会,其目的是鼓励参与者进行深思熟虑的讨论和热爱阅读。文学界的真正意图是“让学生练习和发展优秀读者的技能和策略”(DaLie,2001)。是一种文学参与的形式,学生聚在一起讨论他们正在阅读的一本书。在文学圈,每个成员都同意在讨论会上承担特定的责任,学生的提问和思考是讨论的动力。

(3)Post-reading(阅读后)的活动还可以采用:Story-retelling (故事翻讲)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Creative Writing(创意写作)可以为故事编写另一个结局。Favorite Character(最喜欢的人物),写下最喜欢的人物名字并说明原因,这几种活动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一定要掌握高难的词汇,但是要熟悉学前幼儿语言发展阶段的英语语言及课堂教学英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英文儿童文学》因选取国外真实的少儿读物最适合用于培养前学教育英文专业学生的英文综合能力。学生在真实读物的学习中可以了解真正的英语语言习惯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轻松快乐的活动中逐渐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Vaseghi.R,Ramezani,A.F.Gholami,R.Languag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J]. Advances in Asian Social Science(AASS),2013,2(2):441-451.

[2]Clandinin,D.J.(Ed.).Handbook of narrative inquiry: Mappinga methodology[J].Thousand Oaks, CA,US: Sage Publica-tions,Inc.

[3]Nohora Inés Porras González: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stories: a meaningful and fun way for children to learn the language[J].profile vol.12 no.1 BogotáJan,2010(4).

[4]Nelly Zafeiriadou:Drama in language teaching: a challenge for creative development,2009,23(5).

[5]王莉.英美文学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2010(5A).

[6]王梦莎.英文戏剧表演在英美文学课堂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2(1).

◎编辑 张 慧

作者:杜晶

第二篇:英文原版电影与英文文学教学

摘要 英文原版电影是英语专业特别是英美文学教学的有效手段。英文原版电影用于英美文学教学具有广阔的前景,教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应当抓住当前信息化社会的有利时机利用英文原版电影辅助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英文原版电影 英语专业教学 英美文学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历经百余年的风雨历程,如今更是日新月异,朝着高科技,多元化发展,并以月产百部的速度前进。在这当中不乏根据经典的英美文学原著改编的作品,而英文原版电影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已有多位教育专家论述过。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无论作为教学手段还是教学内容,电影都具有其它教学媒体如录音、投影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一、英文原版电影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优越性

自电影诞生以来,电影和文学就有了千丝万缕、不可割舍的联系。因为文学与电影都是活生生的人为表现对象,通过这些活生生的处于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之中的人,连缀或折射出广阔繁复的社会生活:同时,电影和文学都是时间艺术,两者都是在时间的流动延续和运动过程中叙述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而且电影和小说都常通过戏剧化冲突方式叙述事件,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因此电影与文学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在讨论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时,我们还应提到电影艺术对小说的影响,尤其是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响。许多小说家都曾公开表明他们借用过电影语汇或电影表现手法。美国30年代的作家Dos Passos在其颇富创新的三部曲《美国》中就借用了电影的蒙太奇等技巧,别出心裁地使用了“新闻报道”,“照相机快门”的手法,力图客观记录时代背景和模拟人物内心的意识状态。

其实,电影和文学最明显、最直接的联系是大量的文学作品被转换为电影作品。通过电影的再“发掘”。传统的经典文本重新为人们所重视、欣赏。电影的普泛化和大众性一定程度上使文学作品为更多的普通人所接受,从而使文学更为广阔地融入社会。一部成功的电影会促使文学原著的畅销,甚至令其成为文化热点。譬如,五六十年代的外国电影《苔丝》(X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曾在中国观众中掀起重读原著的热潮,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电影《霍华德庄园》(HowardsEnds)和《占有》(Possesion)也一度令迷恋电影的英国观众重拾E.M.Foster和A.S.Byatt的作品。当许许多多文学名著被改编为电影电视之后,人们的欣赏渠道显然得到了扩展,对文学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和认识。电影对文学的普及功不可没。

从认知方面里讲,让形象和言语结合起来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外语学习规律的。影视作品强调视觉效果,集声音、图像、文字和动画于一体。学习者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话语对白以及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这些感性的认识会在学习者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当学习者带着具体的视觉和听觉记忆来阅读文本时,无意识中增强了对原文的理解。从教学法观点看,直观性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而英美原声电影赏析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因此我们可以说音像结合的教学手段能更加全面而真实地展示语言信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去积极捕捉并理解语言信息,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所以说英美原版电影丰富的内容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言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进而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英文原版电影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可行性

2000年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文学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能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而丰富的电影内容除了可以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同时更直观地向我们提供了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风土人情、地理、自然、经济、政治等情况,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把英文原版电影用于英美文学教学是否可行呢?

首先,从客观方面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英文原版电影用于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也为英文原版电影用于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条件。在多媒体环境下。原来手段单一的方式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原来枯燥、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收到声形并茂,情理交融之效。在网络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校有了新的先进的网络设备,如互联网、校园网、多媒体教学等教学环境,学生接触英文电影的机会大大增多。在网络上,我们可以找到丰富的英文电影资源,还可以进行多遍的重复欣赏,根据所需作适时的暂停或倒退以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目的。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信息的获取途径,使快速掌握某一领域的信息成为可能。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加强对英文原版电影信息资源的收集控制,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课中电影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另外,现在有许多为电影配音而专门设计的英语教学软件供英语学习者选择。这些教学软件是以世界英语电影名著为题材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这些都为电影用于文学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条件。

其次,从主观方面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主观需求也完全具备。英美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多为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原版电影教学不存在根本障碍。关键是要加强责任心,不能把英美文学课上成电影放映课或影视欣赏课,同时要进行进修和深造不断地提高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把文学批评理论应用于利用电影辅助教学当中去。就学生方面来说,英美文学课程一般开在大学三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听说能力,经过从难到易的训练,欣赏英文原版电影应当不成问题。尤其关键的是,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过文学作品学习语言。在英美文学中,许多优秀的作家都是语言大师,他们的作品不仅成为文学精品,而且也成为英语应用的典范。而通过欣赏英文原版电影就能够更直接的接触到标准的、地道的英语,在理解原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语言的熏陶。能更直接、更贴切地去欣赏英美文学,巩固学生已经习得的语言知识,进一步养成对英语的敏感性,从而增强他们应用活生生的英语语言的能力。通过看电影,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有了近一步研究和学习文学的欲望: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语言交际的能力,学到了地道的英语或美语。

三、英文原版电影应用于英美文学教学的操作方法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电影视

为一种有自身独特风格的与小说平等的作品来“阅读”,而不能视其为小说的附庸,更不能将电影代替小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习者了解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习者的文学鉴赏能力。

首先要做好选片关。美国电影理论家杰佛里·瓦格纳在他的论文《改编的三种方式》中曾经提出影视改编的三种方法,即移植法、近似法和注释法。一是移植法。即电影尽量忠于原著,尽量不显露改编的痕迹。意大利导演卡斯特拉尼执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1954),是一个标准的移植式改编。教师应当尽可能多的选取这一类的影片辅助教学。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原著精神,从语言、情节到主题都对原著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对这类影片可以进行完全放映,甚至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课下让学生反复观看,加深对原著的理解。二是再注释法,即电影对小说进行颇具个性化的解释与评论。这类电影融合了导演和演员对原著的个人理解与感悟。能明显地表露导演对小说的艺术加工和创作自由。由Mike Nichols导演,根据美国小说家Joseph Heller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 22)。三是近似法或再构思法,即电影完全背离原著的故事情节,却对小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进行别出心裁的彻底改写或模仿和讽仿。2000年独立制片人兼导演麦克·阿尔默瑞德执导根据莎翁名剧《哈姆雷特》是再构思法改编电影的典型例子。以上两类影片尽量少选取。如要选用,可以使用节选放映的方式或让学生业余时间观看,以影评或书评的方式检查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影片。把握不同切入点。例如2000版的《哈姆雷特》我们就要把重点放在人物性格分析上,而淡化其主题。因为影片所具有的后现代因素是原著所没有的。对待不同的影片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忌教条单一。

其次要做好观看前的准备。影视提供了直观的艺术形象,使课文变得形象、具体、生动。但是,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注重其实效性。为避免学生在看录相时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不思考的被动状态,教师最好在组织学生看录相前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布置思考题。在播放影片前,教师应将背景知识,作家,作品等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并就电影主题。人物形象等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让他们看改编的影视作品,能对学生产生视听触冲击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启迪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饶有情趣的状态下进入作品意境,加深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先看原著的方法是更应当提倡的,因为它避免了先看电影所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弊端。

下面就是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就是观看影片了。

除了挑选一节课从头到尾地放映全片以外,教师还可以在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把光盘和教案结合在一起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如在教《简爱》,《远大前程》时,可把VCD光盘上的有关情节和教案相结合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学生在教师分析有关情节后或讲解完选读以后再欣赏相关电影剪辑,能充分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师与学生的看、听、说、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了英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另外教师也可以对电影进行节选,和选读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内心独白。时就可以播放电影的相关片段,比教师朗诵或让学生朗诵的效果要好的多,收到了声情并貌和身临其境的效果。讲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的时候,也可以节选奥利弗在济贫院的一段进行放映。加上对原文的理解。学生更能体会到资本主义的黑暗和作者幽默的写作手法。

观赏影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比较法(compari’son)首先可以从主题方面比较。影片是否忠实于原著精神实质。比较的目的应是强化原著的主题,而不是喧宾夺主地突出电影的主题。其次要从语言上比较。一般而言,名著的语言都有精炼、个性化、生动等特点。改编成电影电视后,不仅具有原来的色彩,而且经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处理,常常是更加精彩感人,富于魅力。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加了解语言的表现力,也更能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之处。在完成这些任务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但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要越俎代庖。

除了以上提供的方法。还可以进行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看默片(sound off),看一写(watch—w rite)。小组讨论g roupdiscussion,影评(film review)等教学活动,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刘苹苹

第三篇:全英文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田家炳专项基金扶助重庆贫困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实施过程的全英文教学特色进行跟踪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培训项目中的成效和问题,进而对培训项目以及农村英语教师培训提出建议。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 农村英语教师 培训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和困难

目前,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关键是师资问题。正如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差距就是教师的差距。总体上来说,农村教师跟城市教师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培训项目对农村教师的帮助不大。加之目前农村小学教师接受培训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外界因素来看,有以下原因,如:培训成效不明显,基础条件差,接受高层次培训机会少,已有的培训缺乏针对性,校本培训难以有效开展等等;而对于教师自身因素而言,我国农村地区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队伍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技能偏低、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等问题。由此可见,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是极其必要但也充满挑战的。

二、田家炳专项基金扶助重庆贫困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

田家炳专项基金扶助重庆贫困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下文中简称为培训项目),试图通过香港和重庆市教委双方的共同努力,找到以香港和重庆两地合作为主线的贫困地区英语教师培训的新模式,HK-CQ英语教师培训模式是一个多层次(政府和投资者、培训学校和参培学校、培训导师、TA和培训者等)、多阶段(培训者培训、一线教师培训、教师持续发展)、多特点(香港双方培训导师合作、全英文教学、TA全程辅助、第三方专家参与评估等)、多元化(香港和重庆的合作、城市和农村的协调、高校和地方教育资源的整合)构成的四维立体系统。其中,参加培训的学员分别是来自重庆的黔江、垫江、涪陵、开县四个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英语老师,培训导师分别来自香港和重庆西南大学和重庆教育学院。在为期8天的培训过程中,培训导师使用全英文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也从中看出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这些成效和问题对田家炳专项基金扶助重庆贫困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项目第二期的进行和其他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而言都是宝贵的财富。

三、培训项目中全英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实施全英文教学的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培训学员自身英语水平有限、港渝两地老师的话语量的差异以及培训内容和课程设置的限制。

在培训结束后73%的学员表示HK-CQ合作教学模式较适合自己,仍有27%的学员表示培训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学员的反馈意见中有一点集中在全英文教学上,表现在由于培训学员来自重庆不同的贫困地区,自身学历水平和实际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且由于大部分学员第一次接受全英文教学,相当部分的学员感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因此在学习期间产生一定的焦躁情绪,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另一方面,听力障碍使得部分学员对自己的英语能力产生怀疑,使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有所削弱。

香港和重庆的老师有着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在英语语音语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有95%的学员认为香港和重庆的培训教师存在话语量的差异,港方导师的语速明显快于重庆的老师,且语音也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不同学员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不适应,且有学员表示缺少语音方面的专门指导,应该加强语音的培训等。

从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而言,有93%的学员对所使用的材料较为满意,但仍然有5%的学员感到不太满意,学员表示,由于全英文教学内容太多,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所学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学员对本次培训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他们也认为课程设置的适用性不尽如人意,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未能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这些无疑都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四、对培训项目的建议

1.完善对学员的需求分析。在本次培训过程中没有对培训学员的语音专门进行纠正,但从培训后的访谈我们可以看到,多数学员认为语音纠正是有必要的,所以应该完善培训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2.安排更合理的培训内容和时间。相当部分的学员对于全英文教学的内容感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因此在学习期间产生焦躁情绪和畏难情绪,加之培训时间短、强度大,由此直接影响了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所以安排更合理的培训内容和时间是关键。

3.设计针对学员对全英语教学接受程度的测试环节。如果能够在每一天或两天的课程培训后设计学员对全英语教学接受程度的测试环节,如:针对所教授内容设计小组活动等,既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反馈信息使培训导师适时调整授课进度和难度,也能使学员及时了解自身情况并对学习充满信心。

结束语

培训效果是检验培训成败的最好标准。尽管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中我们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但全英文教学作为本次培训的一大特色,对学员的英语能力、教学理念、教学动力等方面的提高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同时也暴露出学员在培训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产生的种种困惑和培训模式本身的一些不足。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何坚持不断地研究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深入了解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如何提高农村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等问题仍是全体英语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作者:陈姿颖

第四篇:中式菜单的英文翻译

摘 要: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许多菜名反映着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这也给菜单的英译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中文菜单的翻译,不仅要注意语言上的转换,而且要注意文化层次的进一步转化。本文从谈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出发,提出中文菜名英译时须遵循的一些原则及可借鉴的技巧。

关键词: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式菜谱 翻译原则 翻译技巧

一、引言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饮食文化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式菜谱更是其重要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国际的交往日益频繁。如今,许多外国朋友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对其菜名的涵义、使用原料、烹调方法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不准确的英文译名不仅无法体现中华名族的优秀饮食文化,而且会影响外国游客的胃口。可见,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加深国际交流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其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西方饮食则精致巧妙。两者在饮食观念、对象、方式、菜品命名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1.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在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国饮食进一步体现着食以味为先的观念,食物首先要色香味俱全,而后才是营养搭配。而西方饮食则较为理性,烹调重营养而轻味觉。

2.中西方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主要是补充能量的,所以爱吃高能量的食物。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摄取的食物包罗万象。

3.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体现在烹调方式和进餐方式等方面。就烹调方式而言,首先是原料的加工,中餐就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形状多种多样,有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等,西餐原料的处理则较为简单,一般有整体、块等;其次是火候,再者是调味,中餐较西餐而言,烹饪方法更繁复多变。在进餐方式上,筷子对刀叉、圆桌对长桌的对比都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极大差异。

4.菜品命名的差异。

西菜命名多实用性,突出菜品原料。中菜命名则注重表情达意,多富于艺术性,除少数一般大众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当一部分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来命名的。

三、中文菜单英译原则

随着中国与国际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涌入中国,在宣传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方面,一份精妙准确的菜单就是一支好的广告。菜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层次上的意译,而且是文化层次的传译,译者在翻译时必须遵循一些相关的原则。

1.避免文化冲突。

中文菜谱为追求其“意”美,命名时常借用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食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则可省略。如“脆皮乳鸽”,西方人认为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不能食用。考虑到此种情况,此类菜在英译菜单上就应省略。

2.注重原料,避虚求实原则。

大多数中文菜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特色,其中不乏神话典故、自然联想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此类菜名应从其原料出发,采用转译或意译。如“百鸟归巢”,应译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

3.音译原则。

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且也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可使用汉语拼音注译。如:饺子(jiaozi)。还有些用地方语言或音译拼写的菜名,则仍保留其拼写方式。如:豆腐(tofu)。有些流传广泛的传统菜点在音译后还可以附加说明。

四、英译中文菜单的技巧

汉英语言差异很大,因此在翻译菜单时,译者应尽量体现出其原料、烹饪方法、味道形态,以让人一目了然。

1.初加工中的英语对应语。

中国菜肴制作较为复杂,在正式烹制之前,要先对原料进行初步加工,如去鳞(scaled)、剥皮(skinned)等。中国菜肴的加工注重刀工,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ed)、切丁(diced)等。

2.烹调方法的英译。

中餐的烹调方法极其多样,大致分类如下:烧、烩、焖(braise);炖、煨(stew);煎、炸、酥(deep-fry);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干炒、干煸、焙(sauté);煮、汆、涮、白灼(Boil);烧、烤、烘(roast,barbecue,broil),而蒸(steam)、腌、卤、酱、熏(smoke)、酿、扒、烫、糟等有其对等词,可一对一翻译,较特殊的做法如“油淋”可归入“煎炸”类,西餐没有“拔丝”方法,类似方法为candy,toffee。应注意的是,英译时除了“烤”(roast)外,均采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

3.直译及转译法。

直译法能较好地保有菜肴本身的特色,是一种可取并且实用的方法。菜名的直译可借鉴下列格式及技巧:

以主料开头的:主料(名称/形状)+with+配料;如:白灵菇扣鸭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以烹制方法开头的: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如: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

以形状或口感开头的:形状/口感+主料。如:脆皮鸡(Crispy Chicken);做法(动词过去式)+形状/口感+主料+配料。

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人名(地名)+主料。如:麻婆豆腐(Mapo Tofu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菜名含器具的可译出器具,也可直接译出原料。如:八珍火锅(Eight Delicacies Hot pot)。

4.意译法。

有些中文菜名极具象征意义或由神话典故得来,需采用意译法。如“蚂蚁上树”,若直译为Ants Climbing Tree,可能会引起外宾的诧异。蚂蚁在中餐中虽可以入菜,但此蚂蚁非彼蚂蚁,而是用酱油和淀粉和过的肉末,应意译为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五、结语

通过菜名这一窗口,食客可以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中文菜名的准确英译是极为重要的。中文菜名由于其文化背景和地方特色,翻译时要克服语言与文化的双重障碍,因此要准确且生动地翻译出中文菜名较为困难。译者需熟知中西饮食文化知识、饮食汉英语的对等转换等。英译中文菜名的方法不可能是单一不变的,译者可运用多种翻译技巧以达到通过菜名能很好地体现菜肴本身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陈克成.旅游交际英语通[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承球.中国菜谱英译初探[J].广西师范学报,1997,2.

[3]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4]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2003,11.

[5]朱葆琛,朱锡炎.实用旅游英语[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李晨琛

第五篇:高中英文写作训练

摘 要:结合高中生写作的现实状况,强调从高一开始从简单句的训练起,逐步过渡到篇章,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多读、善思、勤写的好习惯,同时采取小组合作竞争和选批的方法,优化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改和讲评,使写作教学更具现实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简单句;复合句;读写结合;优化习作批改和讲评

英语写作训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应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水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写作技能的要求是:“能根据所读文章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

一、句子训练

1.写好简单句,打好写作基础

高中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写作水平差异大。因此,高一开始就应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先写好简单句。英文只有三个句子框架:主谓宾、主系表和There be句型。

关键在于动词本身的用法。针对重要动词词汇进行重点学习,通过查阅字典或资料的方式进行造句训练,对词汇精加工。

2.修饰简单句,过渡到复合句

现实中的语言并不是都如此简单,因为语言是活生生的,句子中有很多修饰成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各成分的功能,从简单句过渡到复合句。

首先,积累好句,每日三个句子,可选自习语、谚语、名言警句或语言优美的句子。如,Seeing is believing;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There are many ways to achieve a goal等。这些句子简洁明了、朗朗上口、潜藏句法结构,同时又富含寓意,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进行扩写,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缩写,掌握句子的主干;改写,让学生不拘泥于一种表达。

二、读写结合

英语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除了上好写作课外,要重视语篇教学和写作环节。因此,对结构明了、组织完整的语篇进行篇章策略的提炼、分析,让学生将其运用于对原文的仿写,读写结合、读写互动,是事半功倍的好办法。

1.篇章策略

高中英语写作的体裁有叙述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英语的语篇常由引入段、主题段、支撑段和结尾段四部分构成。英语的首段都是开门见山表达作者的写作主题,正文都围绕写作主题支持或说明主题,而结尾是对文章的内容加以概括和总结。还要运用衔接词和词汇衔接手段,讲究英语句式的变化。

2.读写结合

广泛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与写作是息息相关的。选用不同体裁,主题多样,符合高中生的兴趣爱好,难度略微高于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佳。多读多思,适当地做读后笔记。

(1)仿写

学习写作的规律之一就是从模仿到创造。先给学生搭台阶,使学生感到没有超越自己水平的难度。北师大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中每单元都有一个Communication Workshop,以模块二的Unit 6为例,主题是Writing:Describing Your Dream House.在写作任务前,先进行相关so that例句训练,然后根据提供的house相关的词汇,使用so that进行训练。

(2)勤写

要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准备一本习作本,除记录下好词佳句外,还应该针对那些阅读过的文章,有感而发地用笔头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所得到的启发,长期坚持,如周记或者日记,就可以逐渐培养用英语思维进行写作的习惯。

三、优化习作批改和讲评

全批全改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所以,优化习作批改和讲评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任务,又体现了课改精神。

1.小组合作

先对班级以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进行分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同伴修改。同伴修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助于运用构思和检查的写作策略。训练和指导学生在修改过程中检查语言、文法、逻辑和用词,并帮助同伴润色。定稿后,组内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选出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2.教师选批

对每次习作要采取重点批改和轮流批改的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教师批改的机会。尽量选择面批的方式,了解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想法和困惑,学生也能得到针对性的指导。

3.竞争激励

对于读后感、周记或者日记的批改可以发挥小组的力量,主要汇总组内成员的写作次数和长度,采取小组积分的形式,教师定期检查完成情况,表扬积分最高的小组和个体成员。同时,定期出板报,除展示学生优秀习作外,还可提供学生课后写作交流的平台。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写作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既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足量的写作训练,又要在阅读和生活中善于思考,提升文章内容的深意和内涵。写作水平的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师生共同成长,更加有效地促进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青云.读写结合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侯福莉.语篇阅读中篇章策略的提炼及意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编辑 王梦玉

作者:黄小气

上一篇:音乐心理学论文下一篇:艺术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