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教案

2022-03-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求,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活动主题。同时,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发展状态,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幼儿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增强幼儿的自学能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日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日记教案

观察日记教案

1、什么叫日记:写日记一般都是记自己做过的事,也可以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

2、、观察日记也是记录自己某一天里所接触观察到的人物、事物、景物,包括自己经历过,将对自己教育意义较大,感受较深,有一定启迪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记下来,实际上也就是在写个人日记。都是在记生活中经历过的、看到过的、接触过的事情。

3、记日记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比较自由,可叙述、可描写、也可抒发自己的感情。 《观察日记》

一、日记的格式

1、标题 根据内容需要,可拟标题,也可不用。

2、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天气

3、内容

• 日记是一种文体。

• 日记大都是指个人日记,记录自己在某一天里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情况,

• 提示学生,要写好日记,把所记的事情写具体,要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作个有心人,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多观察思考。

4、写日记必须注意的是:一是不能面面俱到;二是不能以早到晚记流水账;三是要记生活中最值得记或感受最深的东西;四是日记必须真实,不能虚构。

• 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留意并仔细观察生活中人、事、物、景,深入思考,只要心中有一点感悟,随时地写下来,这就是练笔。

5、 讨论写日记有什么好处。重要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可以查看,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意义的事情记下来,对自己是个教育。写日记也是积累作文材料,作文练笔的好方法,作文练笔的好方法。经常认真地写日记,就不愁写不好作文了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认识和使用一般的修改符号,修改习作中的错别字和不恰当的标点符号; 2.建立作文评改的常规标准和训练标准,教会学生按照标准来评改自己和同伴的习作; 3.树立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我评改和互相评改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教学难点:尝试为自己和同伴的习作写评语。

一、

导入: 1.表情练习。

2.前面,我们写了一篇习作《观察日记一则》,今天,我们一起来评改这篇习作。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以往的习作是谁来评改的呀?(老师)难道我们的习作就只有老师来修改才是对的吗?试想一下,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谁来修改呢?(老师自己)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你们猜猜,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3.今天老师很想对你说:自己能改的习作自己改。你们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

二、

认识修改符号:

1.老师曾经向你们介绍过一些修改习作的常用符号,当它们出现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你是否能够叫出它的名字呢?请看这组句子,它们中间都使用了同一个修改符号,你们能叫出它的名字吗?(删改号)它有什么用处呢?你能把修改后的句子读一遍吗?

2.接下来的这组句子中,有不止一种的修改符号,看看你能不能把它们认出来。(删除号、增添号、删改号)请你说说它的作用?谁来读一读修改后的句子。

3.下面这组句子中的修改符号更具有挑战性,咱们也来试试吧。(换位号) 4.有了这些修改符号,我们来修改习作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三、

自我评改:

1.现在咱们来看两张图片,一张是这个,你能用一个词来描绘你看了这张图片的感受吗?可是我个人更喜欢这一张,你们能猜猜为什么吗?其实我喜欢的这种眼神,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诗“回眸一笑百媚生”,照相的时候,回头看一眼,会让我们的照片更漂亮,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写文章也多回头看几眼,会让我们的文章更精彩的!

1 2.我记得老师曾经给了同学们几条每次习作都要达到的标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温习一下吧。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把第一条刷成了红色,这是因为这一条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习习作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条。写工整大家都明白,你们能想到写正确要做到哪些吗?(不写错别字,不乱用标点符号。)

3.为了让大家学会怎么来评改自己的习作,老师选了孙之兰的习作来和大家一起练习,现在我们掌声有请孙之兰上台来朗读自己的习作。同学们你们可得睁大眼睛,只要你发现她的习作中有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你可以举手打断她的朗读,为她提出意见。这并不是不礼貌的行为,而为了和她一起修改习作。当然如果孙之兰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也可以停下来修改好了再往下读。你觉得你的书写工整吗?如果要你在这三个中间选一个来评价你的书写,你想选哪一个呢?那你来画上去吧。

4.大家觉得读自己的习作有好处吗?好处大吗?现在请大家都来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像孙之兰一样修改自己的习作。(个别展示)

5.大家都知道,老师在给你们批改习作的时候都会给你们写一评语。如果叫你们为自己的习作写一个评语也许有点困难?于是老师为你们想了一个办法,用这样的表情来表示,咱们一起来画吧。(发纸条)

6.我们这次习作写的是一篇观察日记,我们来看看这次习作的要求吧。你们知道日记的格式吗?请你们默读自己的作文,继续完成下一行的表情。你觉得自己的习作哪里写得最好,还可以在“亮点”一栏中为自己写一句赞美的话。(个别展示)请大家撕下双面胶,把这张小纸条贴在你的作文结尾的地方。

四、互相评改:

1.当我们自己读自己的习作的时候,总有一些问题我们自己是发现不了的。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句古诗“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这个你们认识吧,我们还学学啄木鸟,当当医生,为你的学习伙伴批改一次习作吧?下面我们小组内交换习作,完成这张小纸条。

3.请把这张小纸条贴在同学自己纸条的下面,这是你对同学习作的评语。

4.同学们现在你们发现,习作评改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由自己来做,还可以由同学来做,你们还能想到由谁来做吗?

五、布置作业:

在同学批改的小纸条下面写上“父母的话:”回家把这篇习作读给你们的家长听,让他们为你写下评语。

本次习作是写一则观察日记,所谓观察日记就是用眼、耳、鼻、舌等多种感觉器官仔细观察,体会各种现象,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观察日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自然现象,可以是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等等。

学情分析

2.日记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写作形式,长期坚持可以锻炼写作能力,提高思想水平。而观察日记是日记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它需要运用眼耳鼻舌等多种器官仔细观察,体会自然和社会的多种现象,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是一种记写内容极为丰富、表达形式极为灵活的练笔形式。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观察花生,知道花生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掌握基本的观察顺序。

能力目标:

2、懂得调动多种器官观察事物,一边观察,一边想象。

3、培养学生将口语表达转化为优美的书面语言。

情感目标:

4、让学生学习花生的品质,做个实用对社会有用的人。

嗨!大家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先给你们猜一则谜语吧:“黄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这则谜

1、审题:观察和日记两点

那好。谁来讲讲自己平时是如何写日记的?也就是说,写日记的结构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导出日记的一般格式,观察的方法顺序。

2、细心观察,引导写作

2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美丽多彩的世界上,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东西。你们认真观察过他们吗?你们会通过什么去观察。

眼耳手鼻舌意

今天我们就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来观察花生 外:花生壳

眼:看到形状:有的像个小葫芦,有的像串珠,有的像蚕宝宝。(像8子,像粘在一起的球)

颜色:小房子的颜色是淡黄色的,(黄白色)

大小:大小也不同,(像小拇指一样大)有的一间,有的两间,还有的是三间。

手:摸一摸房子的表面坑坑洼洼的,像是树叶的叶脉。(蜘蛛的蛛网、像老人脸上的皱纹) 耳 :拿起花生壳摇一摇,你会听到“嗒嗒”的声音,像是花生粒在敲门 鼻:用鼻子闻一闻,会闻到一种诱人的香味。

内:花生粒 眼:扒开花生壳,原来化生粒的卧室墙壁非常光滑,那一定是他的爸爸妈妈怕花生宝宝受到伤害而设计的。花生粒的身子胖乎乎的,有一个圆鼓鼓的大肚子,非常惹人喜爱。每一个花生宝宝都包裹着一层红皮,就像穿着红色的外衣。 舌:拿起一颗花生粒放在嘴里,脆脆的,满口甜香,回味无穷。

意:

1、你可不要小看这层红皮,它还有补血的功能呢!

2、花生外表普通,它并不像苹果、桃子那样,把漂亮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让人一见就喜欢。而是把果实埋在地下,默默无闻的做着奉献。

花生

2014年9月14日 天气晴 星期二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你知道这个谜语是什么吗?对了,是花生。今天的作文课上,我观察了花生。

花生的外壳很坚硬,就像是一所小房子。形状多种多样,有的像个小葫芦,有的像串珠,有的像蚕宝宝。(像8子,像粘在一起的球)小房子的颜色是淡黄色的,(黄白色)大小也不同,(像小拇指一样大)有的一间,有的两间,还有的是三间。房子的表面坑坑洼洼的,像是树叶的叶脉。(蜘蛛的蛛网、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摸起来凹凸不平,很粗糙。拿起花生壳摇一摇,你会听到“嗒嗒”的声音,像是花生粒在敲门。用鼻子闻一闻,会闻到一种诱人的香味。

扒开花生壳,原来化生粒的卧室墙壁非常光滑,那一定是他的爸爸妈妈怕花生宝宝受到伤害而设计的。花生粒的身子胖乎乎的,有一个圆鼓鼓的大肚子,非常惹人喜爱。每一个花生宝宝都包裹着一层红皮,就像穿着红色的外衣。你可不要小看这层红皮,它还有补血的功能呢!拿起一颗花生粒放在嘴里,硬硬的,脆脆的,满口甜香,回味无穷。

老师说花生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美味,花生油、花生酱、花生饼干……(润肺止咳,提高智力。)用处可大呢!

花生外表普通,它并不像苹果、桃子那样,把漂亮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让人一见就喜欢。而是把果实埋在地下,默默无闻的做着奉献。

3 通过观察花生,我知道了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品,更有着高贵的品质,我要像他那样谦虚朴实,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落花生( 许地山)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我们都说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第二篇:狂人日记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剖解狂人形象。作品在形式上的创新及心理描写的特色。 教学难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一、 创作背景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作者在这篇小说发表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的笔名。

从日本回国后,鲁迅接连遭到严酷现实的打击,一度失望而沉默。正当鲁迅埋头在中国古文化中‚钩沉‛的时候,正当鲁迅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痛苦、焦虑的时候,《新青年》树起了‚文学革命‛的旗臶,使鲁迅走出沉默将已数十年来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浓缩在一篇小说里,与《新年青》同仁一起,站在了文学革命的最前沿,向整个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这篇非同凡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在中国仍至世界文学史上以‚处女作‛成名的作家为数不少,但在37岁时才发表处女作,而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并成为大文豪的作家却为数不多。鲁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革命造成的机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学革命,也就没有鲁迅。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前,不但写了《文化偏至论》、《魔罗诗力说》等文学论文,翻译了许多‚域外‛的进步小说,还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其主要思想都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然而,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声音虽然激进,但毕竟缺少呼应,不能造成一个运动。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发难后,虽然也一时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动,终于形成了一股势力,其影响就震撼人心了。

二、 主题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力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和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下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三、 狂人形象分析及其深刻意义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不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就在于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理解。

讨论: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臵,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得启蒙者的思想特点。(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当时‚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知识‛。从作口中狂人的言行来看,他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属于精神病学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如作品所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像这样的以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处处可见。如果只看到这一方面,那就很容易认为狂人是真狂了。其实狂人的评议和心理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却又表现出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和发言人的洞察力。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从写满‚仁义道德‛几字的历史字缝里所发现的吃人的本质。这段话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礼教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揭示了封建制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几千年来,敢于站出来说出这个本质的人难道不就是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吗?作品开头,有这样一段话:‚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写人物的语言,其逻辑虽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义却是相当丰富而且深刻的。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如果我们很好地解决了狂人形象是真狂还是假狂的问题,那么,对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与不狂‛的两重性就容易掌握了。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

第三篇:观察日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回忆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引导他们懂得如何观察。

2、让学生沉浸在观察和发现的喜悦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并善于发现新事物。

2、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写具体。 难点: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观察,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事物的特征,及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句子,来使所观察到的事物显得生动、具体。

学具准备让学生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如水果、植物、玩具、动物等。 教学建议

1、先布置学生观察,写观察日记,

5、为了让学生有题材可写,教室可提供几个实验给学生回家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说新发现 学生谈谈今天的新发现并说说怎么发现的。

1、板书:看

2、板书:听

3、我发现„„板书:仔细、认真

结:观察的“好帮手”:眼睛、鼻子、耳朵、舌头、双手、大脑

2师:本组课文我们学习了四篇文章,《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它们都写得具体、生动、有趣,同学们知道这些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有趣吗? 生:与作者的认真观察分不开。 生:与作者的长期、连续的观察分不开。

3、师小结后导入:

对,同学们说得很好。它们都与作者平时的认真、连续的观察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这些文章才显得生动有趣,转载自百分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

二、引导学生观察

1、让学生确定自己要观察的事物:

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准备观察的事物,水果、玩具„„

2、激发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

过渡:小朋友,你将怎样观察你手中的事物,能说说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3、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师: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观察这一类事物的方法。

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观察,讨论、探究观察方法并将自己小组探究到的�美嗍挛锏姆椒ㄐ丛谥缴稀�

师: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学习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把结果展示出来,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4、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如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每步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 如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 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的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品读日记

1、小组交流。

A读自己日记里精彩的片断、句子。 B给别人提提意见。

2、全班交流:

读自己的好句子,说说别人给你提了什么意见; 也可说说你给别人提了什么意见。

教师相机小结:要写一些好词好句,还要写出自己的感想,使文章具体生动。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小结如何使文章写生动。

第四篇:原创精品教案 《狂人日记》教案2

狂人日记

教学要点:

1、浏览小说,从整体上感知小说中所讲述的内容。

2、细读文本,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意义并给以总结。

3、思考细读小说的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

一、导入:

在《歌德谈话录》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能改变整个世纪的面貌,而某些个别的人物往往能凭借他们创造的成果,给他们那个时代打下烙印,使后人永记不忘,继续发生着有益的影响。”今天,鲁迅先生逝世已有70周年了(1881.9.25-1936.10.19),在这个曾经爆发五四狂潮的季节,年轻的我们是否还能聆听到先生的心灵震颤呢,还能否感受到先生在“铁屋子”中的呐喊和彷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先生的作品,对先生作一次近距离的回眸凝望,从而走近鲁迅先生。下面我们将一起学习先生的《狂人日记》(板书)。

二、解题:

1、《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4月第四卷第5号《新青年》上,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我们知道,上一世纪20年代,华夏土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其口号正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留日归来的鲁迅同样经受着时代思想的洗礼,最终不甘寂寞地钞古碑,在钱玄同的鼓动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实践,用以延续自己“年轻时候做着的梦”,于是就有了崭新内容和形式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写作,以及后来的集子。

2、鲁迅的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三、分析课文: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从总体上感知小说的内容。

在阅读这篇小说后,你觉得这篇小说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由2-3个学生回答并给以评价)

——教师总结: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

2、梳理课文,重难点分析:

从结构上,这篇文章分为两个系统:(1)作为整理者的文言文题叙系统,在这里,交代了狂人发病的始末和这本日记的由来;(2)整理过后的白话狂人日记系统,这里记录了狂人在病中的种种独特的发现、思想挣扎和心灵感受。本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一部分。

第1页共5页

课下让大家预习这篇小说,我想问一下,在文章中,最能够直刺你的心灵,引起你震撼甚至触目惊心的是什么呢?

——“吃人”。这是作者在文字中所发出的最为振聋发聩的声音,也是“狂人”透过层层的历史和现实的烟云的独到而深刻地发现。(有种说法就是:“对于疯子,他一定是看见了常人所没能看见的事理,或者在他疯之前,或者是他在疯之后。”)

狂人发现了令人震惊的“吃人”这一现象,那么,是什么诱使他发现这一现象的呢?(我们可以在第一节的文字中寻找一下。)

——“月光”:明亮、皎洁、烛照万物。它是引发狂人发狂的契机。在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时代,月光其实是有所指的,应该是一种启蒙主义者所获得的思想武器。月光照亮了狂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使他有所觉悟,然后引起了精神的愉悦,开始发病了。在现实意义上,他是被众人认为“发了疯了”,但在精神层面上却由此觉醒,成为一个启蒙者。(“一个人一旦真理在握,就有资格去教育别人,启蒙主义者就是大众的教师”。)但狂人却由此而害怕。在不觉悟的时候,尚可浑浑噩噩、昏昏沉沉地过活,视“吃人”为正常,可一旦觉悟,看清了周围环境险恶的真相,他就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恐慌和紧张了。

可以这样说,狂人感到恐慌和紧张的根源是对“吃人”这一现象的发现。我们可以在文中寻找一下,狂人从身边和历史上看到了哪些让他感到震惊的事实呢?

——

1、身边的见闻感受。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出了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了心肝来,用油煎了吃,……”(“狼子村”?——狼子野心,象征了一种野蛮的部落,具有现实的代表性。)

狂人在路上的种种遭遇:大家看着我的眼光和窃窃私语;赵家的狗(?百家姓上第一家,是当时皇族权威的象征。);街上女人指桑骂槐的打孩子;家里人的表现如此等等。

2、从身边到历史的思索——过渡。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没有年代?——整个狂人所见的历史都是这样,故无须具体的某一年代,这是一种历史的普遍现象。)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自己也遭受了种种潜在威胁并敏锐地感受到了,在寻根究底的深思中层层剥笋,追溯到了历史的源头。)

3、对历史追本溯源。

“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突出狂人思维的无绪和慌乱)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吃……”

“……他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又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

“易牙蒸了他的儿子,给桀纣吃,(易牙-桀纣,不同的历史时代?精神震惊后的极度慌乱和紧张以致思维故障,“语颇错杂无伦次”的表现)还是一直从前的事。谁晓得从盘古开辟天地以后,一直迟到易牙的儿子;从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有

第2页共5页 一直吃到狼子村捉住的人。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舔。”(把历史和身边的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

作者不仅提出了历史上“吃人”的存在。在课文里,还写到狂人所亲身经历过的两次“吃人”的事件,这又是哪两次呢?

——(1)狂人所遭遇的“吃人”的威胁和对将要“被吃”的恐慌,而这也就是他所真正生病和发狂的原由。对于狂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大家都把他看作是一个疯子,一个发了狂的人;但在理想的层面上,他却是一个无比清醒的“新人”,一个受到新思想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民主”影响过的时代新青年。在这个万马齐喑的时代,这样一个思想上高度清醒的觉悟者,一个新思想的启蒙者,他是改变社会现实的一个优秀知识分子,叛逆的改革者却要遭遇被吃的恐慌和紧张。而吃掉了他,就等于吃掉了民族的希望之光,也灭绝了民族前进的动力。

(2)已经吃过了的妹妹。她是一个孩童,是社会新生的接班人,吃掉了她,等于吃掉了民族的未来。

以上是对“被吃者”的分析。而“吃人”这一动作包括“被吃者”和“吃人者”,大家再思考一下,又是哪些人在吃人呢?

——

1、大哥。这是一个主谋者,他吃了自己的妹妹,又打算吃自己的兄弟。狂人其实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的,他在反思中害怕自己也曾吃过人,尤其是曾经参与吃过自己的妹妹!因为“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狂人的怕:怕狗〈狗咬人〉—怕人—怕大哥—怕自己〈自己也可能存在“吃人”的历史〉)

2、陈老五和何先生。帮凶。

3、他们。被压迫者。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侯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这里面,对“他们”的发现,是最让人惊悚了。可以说,他们是无意识的一群,是被启蒙者,在社会上处于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地位,个人的处境和命运已经是朝不保夕了,却也念念不忘要吃人,真是令人悲愤而苦闷。(联系《药》)故此群众的极度不觉悟就成了革命者发狂的真正根源。鲁迅也说:“群众的罚恶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

对于将要被吃的人,这些吃人者又采取了怎样的方式呢?

——

1、仁义道德的表面文章,这是社会上吃人的方法。

2、愚民思想中的孝悌观念,这是家庭伦理中吃人的方法。

3、巧立名目找口实:“发了疯了”。一个社会和家庭都能够接受的妙法。

4、历史的因袭,毫无原因,无须原因,只是有前例。“有许有的,这是从来如此……”(这可说是统治者更为厉害的“国粹”,即强权的专制主义原则。鲁迅:我以为法律上的许多罪名,都是花言巧语,只消以一语包括之,曰:“可恶罪”)

文章中,有这许多的活生生的“吃人”现象,是否可以由此得出观点:“吃人”的内涵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呢?联系以往所学思考一下。

——很明显地,“吃人”并不仅仅是现实中真实的存在,而具有一种深刻的象征性含义。

第3页共5页 虽然,文章中确也提到过人吃人的事例,但这只是皮毛的理解。在以往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譬如他的《故乡》中的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药》中的夏瑜,华老栓一家……他们都成了“被吃者”,因此“吃人”的内涵就深刻的多了:

(1)礼教吃人;

(2)制度吃人;

(3)政治统治吃人,愚昧思想吃人;

(4)深刻的原因最终归结于文化吃人……

(这里各要点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是交叉存在的的,而不是单一的内涵。在《狂人日记》里,各方面都点到了一些,这第一部小说具有一种总纲的性质。鲁迅后来的作品实际上都按照这里提出的思路写下去的。)

四、总结“吃人”的意义:

——至此,吃人的含义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这是一种政治机器和愚民思想对人的残害。荼毒生灵最终的指向不仅是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和它所赖以存在的腐朽思想的专制,而且是生灵们在长期愚民思想中的沉睡,并由此形成了愚昧的积习。他们不仅残害了那些饱受压迫、忍辱负重的下层人民,而且杀害了那些优秀的觉悟者和启蒙者,象夏瑜等人(铁屋子中的呐喊者)。这是一种对人性的泯灭和恶化,是不尊重人,不理解人,是摧残人性的表现。是一种群体的“伤天害理”(从对吃人者的归纳上看,吃人的人囊括了广大的人群,它不是一个,而是一类人,甚至是全体,是人类的共同的恶,这是整个社会的弊病,故拯救人必须从启蒙开始)。

五、“救救孩子……”

文章结尾处,狂人发出了一声震彻心扉的呐喊:“救救孩子……”这句话可以怎样理解呢?是吃人者太多,孩子在这样的社会中会遭遇被吃的可能,因此要求人们救他呢,还是有别的原因?

——很显然地,在这里,鲁迅或者狂人的喊声是另外的意思。我们知道,治标必须先治本,否则一切就是妄谈,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首先就得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在文中,作者提到了那些小孩,他们——也同那些成年人一样,是充满罪恶的,在他们身上,存在邪恶的因子,那么在这个时候必须给他们不断换血,在新思想的不断熏陶之下,一点一点地改变他们身上存在的邪恶的因子,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的救赎。在这个时候,我们想想,这里是不是熔铸了鲁迅的思想呢?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和悲天悯人的愿望……

六、小结:

狂人所处的时代或许已经结束了,但狂人所思索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人类的普遍经验。在毕淑敏的《红处方》中:“我希望您能在一个清风拂面的早晨开始阅读,因为那个时刻的神经比较坚强;我希望您在傍晚合上书本之后,迅速离开我所描绘的那家医院,返回到亲人们中间;我希望震惊是短暂的,留下长久而宁静的思索……”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小说的主题,正如那句话,我希望震惊是短暂的,留下长久而宁静的思索……

七、作业:

第4页共5页 一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以拯救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生活富裕的环境中几成“小皇帝”“小公主”时,有人又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是无病呻吟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5页共5页

第五篇:日记讲评教案

注重日记的指导和讲评

很多学生对写日记有畏难情绪,要么不知道写什么内容,要么写不具体。为此,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从写观察日记入手,练习写作。所谓观察日记,就是留心观察周围的人物、动物、植物、景物,活动等,按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能坚持不懈,既可积累生活素材,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 激发学生写观察日记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写好观察日记,我常利用晨会课、作文课、日记讲评和指导课等时间读一些好的文章给他们听。由于学生观察能力差,一开始写日记,困难比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我总是让学生回忆一天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到的事情记下来,都给予鼓励。特别是当班里的学生写了好日记,每一篇我都拿来有感情地读给学生听。当学生听到身边的同学都能写出这么好的日记,更激发了他们写日记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校的开展的日记展示、红领巾广播站成了我们孩子施展才华的舞台,谁写的好,谁展示;谁写的好,谁播音。不仅如此,我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去年,刘红颜在征文比赛中获奖;今年,刘占彪的《我的理想》被选中,参加了征文比赛。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素材

“看时轻松,做时难。”很多学生写了两三次日记,就发现没内容写了。于是,为了应付老师,又开始了天天翻作文书,东拼西凑。久而久之,又害怕起了写作文。其实,“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同学们在丰富、优美、多彩的生活中,“无论走到哪里,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每地每事动脑进行观察,都可以寻觅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比如课堂上自己和同学们的表现、老师对同学们的批评或表扬、课下同学们之间发生的开心或不愉快的事;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的人和事;在家中,与亲人之间、或亲人与亲人之间、以及与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即使和小猫、小狗在一起玩耍,只要有所思、所想,有所感这些都是很好的生活素材。当然,学校和社会上开展的各种活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更应该记录下来。

三.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观察日记,可以是一景、一事、一人的短文,看起来易写,但要写得准确、细致、透彻,还必须掌握一些方法,因此,我结合教学,指导他们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仔细地观察。

如写物时指导他们仔细观察它的外表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古代中医有“望、闻、听、切”,其实我们也可对观察的物体来一番“诊断”,摸一摸,闻一闻,甚至可以品一品,可以写它的颜色、形状、图案等。

同时,我告诉学生:现实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日记内容,你都会有所见,有所感,从中选取有意义、有趣味、感受深刻的事来记述。不过,一天中发生的事情和接触的人可能很多,不能像记流水帐似地全写下来。要从生活中提炼主题,捕捉情节,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记录自己的经历,这样五彩的生活才会记得实在。 四.告诉学生在写作时要融入情感

观察日记不仅仅是写看得见的景和物,更重要的是用心观察人物的想法,体会自己的心情变化。我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时,曾反复地强调,日记是记录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只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心情,你的日记就会感人,就会成功。比如今天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或受到批评、作业多或少了、和同学们在一起怎么玩、参加补习班的经历、甚至欺负同学和如何被别人欺负等等,只要把真实的想法、心情表达出来,就是一篇好日记。如果只记录了事情的经过,就是一篇毫无目的的流水账。

指导学生写日记很重要,讲评日记更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不足,不断改进,发现优点,学到方法,树立信心。关于日记讲评,我是按下列步骤进行的:

一、小组交流、互相评价、发现优缺点,这样使每位同学都得到展示和点评的机会,在小组练习之后,学生有话可说了,才会敢说,自信心才会不断增强。

二、集体评点

1、找一名同学朗读日记。

2、指名评点日记的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尝试,自己主动站起来说。)

3、师根据学生实际,借机评点。(教师的点评要有重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4、评点过程中,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已对文章的看法,并引导学生说出修改意见。

三、佳作赏析

朗读佳作时,要求学生 认真听,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一会读完后,再交流你听后的感受。佳作欣赏时,也应该有针对性。比如我针对同学们日记内容不具体、表达情感不明确的问题,选择了下面的这篇日记,请同学们欣赏、点评。

我真高兴

有一件事我至今想起来还激动不已,9月9日教师节颁奖晚会那天我得了两项奖金,一个是学习成绩奖励,另一个是乒乓球比赛获奖,共得了1400元,这可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啊!

记得那天晚上,我还在台下津津有味地看演出,突然,张宝琴老师告诉我你期末数学得了全管局第一名,一会上台去领奖,我一下愣住了,既惊讶又激动,二话没说飞快地跑到舞台东侧等着领奖,心怦怦直跳,心想:这次数学打了100分可是值了,还能得钱。这时听到主持人念我的名字,叫我上场了,我迈着大步精神地走到台上,温暖的灯光照在我的脸上,我仿佛看到了同学们羡慕的眼光,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高书记上台给我颁发了奖金,在台上没好意思看是多少钱,只是摸着感觉挺厚的,下台时连忙打开一看,天啊,居然是1200元,完全出忽我的意料,高兴地嘴都合不拢了,蹦蹦跳跳地回到了班里,同学们争着抢着问我得了多少钱,我自豪地说:“一千二百元”,此时此刻我是多么地光荣啊,不过这光荣离不开爸爸妈妈和老师的辛勤教导,如果没有他们可能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随后,我又一次登上台领取了乒乓球女子团体第三名的奖金,那天可真是大丰收啊!同学们都很羡慕我,但是这种光荣不是一天就有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刻苦练习换来的。

高兴的同时,我要把它化成一种动力,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明年无论是考试还是乒乓球比赛都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评议时,同学们通过小作者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描写,深深感受到了她的激动、快乐和自豪。从日记的结尾处,同学们对“没有思考就没有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说,此次日记讲评收到了良好效果。

无论你有什么好方法,如果学生不喜欢观察,不爱动笔,不能主动思考,就不可能写好日记。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日记的兴趣才是我们老师最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六篇:《观察日记》讲评教案

《观察日记习作指导》评课

中卫市第十小学 冯艳梅

对于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作文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要写出好文章,就要象蜜蜂“采蜜”一样辛勤的积累,而积累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观察。这几天听了杨敏老师老师、王姣姣老师和张瑜老师指导的三节作文课,感受颇深。

1、在这几节观察日记教学课中,学生明确了自己在写观察日记时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明确解决的办法,同时又能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了学生一个阶梯,让学生知道了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再加上用一些描写手法才能把文章写好。

2、在这几节观察日记作文教学课中,我深深地感悟到“先说后写,说写结合”是作文训练的有效方式。这种集“说——写”为一体的综合性训练,打破了常规的训练模式,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既锤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3、三位老师都回顾了课文中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运用动词是使文章更生动。

4、在这几节课中,每位老师都出示了日记的格式,保证学生写观察日记的格式正确。还出示了《绿豆芽成长》图文结合的习作范文,王姣姣老师和张瑜老师,都叫学生先观察图片,自己再说从图上观察到的,形成文字,再出示范文,叫学生对比找到差距,学习范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把文章写生动,方法有效。

我个人认为,小学观察日记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练写观察日记,积累素材

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从何入门呢?练写“观察日记”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作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东西,如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千变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等,而光观察不记

录,那么有多少新鲜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难免会忘记,即便日后能回忆,也是朦胧的。所以,在教导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还要养成练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提倡“观察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观察。在课堂上要经常指导学生练笔,使每个学生都能练出一双锐利的眼睛,学会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使生活周围的人和物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2、多表达、勤交流。在习作指导时不但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作文要求允许的最大范围内给学生表达的自主权,以培养他们作文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能力。

3、多做游戏,在玩中写,培养写作兴趣。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用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写作十分有效,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将游戏融入到作文训练中,教学生玩中写作,写中再现玩趣,使作文成为最轻松平常的事。这样,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再也不觉得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4、多修改、重指导。重视对修改习作的指导,让孩子利用自改、互改等形式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5、多鼓励、重评价。老师在作文批语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兴趣因此,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要用赞赏的眼光去批改,并通过作文批语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学习上的动力,心理上的平衡。

总之,观察能力的提高、作文水平的提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是,如果学生一旦养成了习惯,把平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并且用描写性的语言去写的话,那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作为语文老师,只要平时勤于培养学生积累、搜集写作材料的良好习惯,并在作文的指导和讲评上下一番功夫,就能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只要语文老师脚踏实地,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个良好契机,不断实践、探索、反思,根据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理念和目标,改进作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努力突破作文教学这个“难区”,总有一天能够帮助学生攻克作文这个堡垒,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爱上作文,并写出好的作文。

上一篇:渠道经理工作思路下一篇:人教版英语上册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