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科技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背景,以秦皇岛地区体育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延伸至对中国区域体育旅游发展研究。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秦皇岛地区的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体育旅游品牌的国际形象、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国外科技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外科技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篇1: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旅游企业发展研究

[摘 要]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各类新型产业之间的跨界发展明显增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结构的转变,同时产业间跨界发展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旅游企业的产业融合是比较典型的一种。如今,旅游企业的产业融合已成为旅游界专家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重点来探究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旅游企业发展研究,主要从产业融合理念概述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旅游企业产业融合的五种典型模式探究、基于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旅游企业发展策略分析三个方面展开介绍,以期能够促进旅游企业创新出多种新型融合模式,实现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旅游企业跨界发展。

[关键词]产业融合视角;旅游企业;发展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产业融合现象将愈加频繁,如今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产业分化的一种典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指原本各自独立、不相交叉的两个或多个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致使原本明晰的产业界限逐渐模糊直至消失,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国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随着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中国旅游企业不得不科学调整产业结构以顺应旅游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因此,探究产业融合视角的旅游企业发展研究便具有了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下面本文将具体来探究,以期能够为旅游企业的产业融合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1 产业融合理念概述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11 产业融合理念

中国的产业融合理念出现较晚,与国外的产业融合理念的出现有很大的时间差。19世纪60年代左右,马克思、马歇尔相关理论的提出为产业融合理念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分工合作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产业之间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理念,马歇尔提出了机器生产的相关理念,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融合理念。随后又出现了技术融合的相关理念,直至80年代以后,产业融合理念才算是真正出现。所谓的产业融合理念,实质上是指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逐渐放宽产业之间的限制,减少进入行业的壁垒,从而实现产业间或产业内的相异行业交叉发展的新模式。产业融合实质上是一种产业结构动态发展演变的过程,包括产业分立、产业过渡、产业融合三部分。产业分立主要是由于政策壁垒和技术壁垒所造成的,是一种泾渭分明的产业界限。产业过渡是继产业分立之后的过渡阶段,产业过渡完之后顺利进入产业融合阶段,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最终实现了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的最终结果是产生一种新行业。

12 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旅游产业运行乐观,总体上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各地推行新型旅游业的积极性逐渐高涨。纵观最近几年旅游业发展的详细数据,可以发现,在三大旅游市场中,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而且消费者对旅游企业的服务评价已达到满意水平。其次,旅游企业的产业融合继续推进,正在不断优化旅游企业的产业体系。一方面旅游企业不断进行企业间的内部融合,从而产生了许多综合性的大型旅游集团,旅游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是旅游企业的外部融合,有效实现了旅游企业与工业、农业、渔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了产业间的渗透和交叉,不断优化了旅游企业的产业体系。最后,传统旅游企业与新型旅游企业均稳步发展,传统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因子,是旅游企业发展的基础。

2 旅游企业产业融合的五种典型模式探究

21 服务发展支持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指旅游企业在相关的支持行业,如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保险业的支持下,为游客提供最完善的旅游服务活动的跨界发展模式。旅游企业作为该模式的核心主体,可以有效拓展相关支持行业的业务范围,来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旅游服务。例如,金融银行可与旅游企业合作,推行旅行金融卡等,既拓展了自身的业务范围,又实现了合作行业的共赢发展。

22 信息技术渗透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有效改变了旅游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推动了大量在线旅游企业的出现。该模式的核心是将信息技术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相结合,使得旅游企业的关键业务能够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实现,例如携程、艺龙和去哪儿网等在线旅游企业,均以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向人们昭示了在线旅游企业的美好发展前景。

23 资源泛延重组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将旅游企业与工业、农业、渔业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各行业资源的重组更新,改善传统景点资源缺乏的现状。例如渔家乐与旅游业的有益结合,不仅保留了渔业的原生态特色,而且使渔业具备了旅游业的特性,从而使渔业与旅游业竞相焕发出崭新的发展活力。

24 产业功能附属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附属于旅游业的相关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如会展产业、休闲产业等,由于它们与旅游业有着相似的属性,因此,它们完全可以借助旅游企业提供的相关服务和资源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业务,将两类项目有机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如将会展产业与旅游项目结合在一起,形成会展旅游企业,便可以重新构造出新型的企业项目,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25 市场共拓双赢模式

该模式是指旅游企业与关联领域的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拓展市场,不断创新出新的产业链,以达到资源共享、市场互动、客源互用、合作共赢的效果,促进个性化旅游项目的逐步推广与成熟。例如,逐步改造传统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体验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愈加独特的消费需求。例如“旅游+地产”的华侨城、“旅游+演艺”的宋城为代表的新型旅游企业的产生,就是这一模式下的典型产物。

3 基于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旅游企业发展策略分析

31 旅游企业的融合发展要坚持适度性与可持续性的原则

旅游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就是持续创新、不断增值的过程,因此,在进行企业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首先,要坚持寻找产业融合中的创新点,对旅游资源有一个成熟的把握和利用,不断寻求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对产业融合中的创新点积极进行创新改进,不断谋求旅游业务的优化;其次,要注意企业规模扩大和企业赢利之间的平衡关系,不能一味地追求企业之间的融合,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增值因素的把握,时刻关注产业融合程度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在实现规模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保证企业的赢利能力与扩大规模之间的良性同步发展。

32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固有的发展模式

在强大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旅游企业的融合发展应该不断突出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创新技术融合的新模式。首先,在线旅游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业务成本也逐步增多,因此应该逐步减少线下业务,以此来减少线下经营的成本。其次,充分拓展移动互联网领域,实现旅游酒店、旅游住宿等的联合开发,并发展旅游点评、旅游推荐等网上项目,保证消费者拥有良好的用户体验,保证用户数量。最后,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创新核心来不断突破传统业务的发展,保证提供良好的差异后发展。

4 结 论

在这个解构与重构盛行的年代,旅游企业的跨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发展潮流。产业边界愈加模糊,市场需求更加个性化。如今旅游企业在产业融合的成功推行下,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旅游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旅游业获得了发展的强大活力,旅游企业已由“部门经济”成功转型到了“产业联动”。通过上述本文的研究,笔者主要分析了产业融合理念概述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旅游企业产业融合的五种典型模式探究、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旅游企业发展策略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促进旅游业与关联行业的同步创新发展,最终实现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旅游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金梅,宋子千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11(6).

[2]康保苓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与体育的互动研究[J]旅游论坛,2011(3).

[3]邢中有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8).

[4]张建都市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及其整合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2009(1).

[5]杨淑霞,吕明,张新伊春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关于伊春森林生态旅游的调研报告[J]民营科技,2009(12).

[6] 张奇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途径分析——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J]中国市场,2013(24).

作者:刘文彬等

国外科技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篇2: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区域体育旅游发展影响的探讨

摘要:本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背景,以秦皇岛地区体育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延伸至对中国区域体育旅游发展研究。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秦皇岛地区的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体育旅游品牌的国际形象、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秦皇岛地区;体育旅游;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一、前言

本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背景,延伸至对中国区域体育旅游发展的研究,以秦皇岛地区体育旅游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研究对象,希望能找出适合中国区域体育旅游的发展道路,实现奥运经济和体育旅游业的双赢。

二、奥运会对旅游业的影响

北京申奥成功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关方面专家分析申奥成功后 ,从 2002年到 2008年 ,中国经济每年将增加 0. 55个百分点 。旅游业适度超前的经济发展表明 ,申奥成功中国旅游业发展速度将加快。根据已承办奥运城市的旅游发展经验 ,北京奥运对中国旅游的影响基本也将呈马鞍型 ,即从承办前七年开始 ,影响逐渐增强到 2008年达到最大值 ,之后影响逐渐削弱 ,直到恢复到申办前的状态 。中国旅游业的强国之梦有望提前实现,北京旅游在全国的龙头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加强。

1995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达到5.67亿人次,比1950年增加21.4倍,年平均增长7.3%;国际旅游收入3,720亿美元,比1950年增加142.1倍,年平均增长11.9%(见表1)。

奥运会与体育旅游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一是通过举办奥运会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来观看比赛,从而来增加奥运会举办赛区旅游者的数量,使旅游对比赛举办赛区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给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收入;二是通过举办奥运会,使举办国家和举办城市形象得到改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关注举办城市和举办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到比赛举办城市和举办国家来进行旅游,因此,其收入常常不能准确地计算,甚至被低估。

巴塞罗那作为奥运会的举办赛区主要城市是世界上极富有吸引力的旅游地,奥运会的比赛场地被越来越多的人参观。举办完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之后,这种情况同样也发生在巴黎,这些良好的国际比赛条件,即要使这些设施有利于当地的居民、学生,同时又有利于国内、国外游客的参观。原为举办奥运会修建的体育设施,即要保证这些设施以后能用于比赛、训练和具有较强的食宿接待能力,又要保证这些设施具有娱乐和休闲的综合功能。而对这些体育比赛设施综合的开发和利用,是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在奥运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深刻的教训,因此,申办、举办奥运会之前就应该对众多的比赛场馆做出合理的规划,提高其利用率,以加速其成本的回收,并力争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收益,让投资尽快发挥应有的效力。

西班牙是旅游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与主要旅游客源国相接壤;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或是度假圣地,或是历史遗迹与风土人情旅游地;国民经济比较发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1,000美元以上;服务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50%以上。特点是: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发展迅速,以大众市场为目标。西班牙是发展旅游赚取外汇的典型,旅游业是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1986年旅游外汇收入占贸易出口创汇总额的45%,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奥运会使巴塞罗那成为西班牙最吸引人的旅游胜地,每年接待约1,400万游客。近几年,西班牙的旅游业一直保持着良好势头,1989年共接待外国游客5,400万人,旅游业外汇收入达162亿美元,而西班牙全年的外汇收入为480亿美元。巴塞罗那的官员指出:1992年奥运会期间,来西班牙的外国旅游者达4,000万人次,给当年的外汇收入带来较大的增长,至于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旅馆和体育设施的增加,也为旅游业和开展体育旅游项目创出了一条新路。如几十名警察卫士横渡琼州海峡;体育界及普通老百姓参加从北京到莫斯科的驾车旅行;北京市超万人的登长城活动。奥运热情将推动中国体育旅游继续向深层次发展。

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区域体育旅游发展的影响

1.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旅游的影响

(1)申奥主题是促销的直接原因

2001年,为了配合北京申奥,国家旅游局推出“体育健身游”主题旅游年。正如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所说:“举办的体育健身游是为北京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支持与配合,体现中国人民上下同心申办奥运的决心。”2001年“体育健身游”中,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两类体育旅游产品:其一是各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共60项,如吉林长春国际冰雪节、北京万人登长城比赛等;其二是推出80多个专项体育旅游产品,如登山、阳光沙漠探险等。政府这些举措不仅是对申奥的支持,同时必将在中国掀起一股体育旅游热潮。有利于推动我国体育旅游朝着健康、稳定、快速的方向发展。以体育旅游支持北京申奥、以申奥推动体育旅游。

(2)有利于成功的开辟体育旅游的国际市场

申奥使北京成为一个全球的热点城市,北京正在引起世界的关注。同时,其他城市也能获得衍射效应。奥运盛会,不仅是体育的聚会,更是文化的盛会。世界通过奥运了解中国,中国也通过奥运了解世界。体育旅游,特别是传统体育旅游和特色体育旅游更能通过奥运会打开世界旅游市场的阶梯。

2.奥运会对秦皇岛地区体育旅游的影响

在对有效调查人群(n=214)的调查过程中,结果有100%的被调查者知道秦皇岛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分赛场;有99.6%的被调查者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秦皇岛地区体育旅游发展“作为发展的契机,起推动作用”,占重要比重。有23.76%的被调查人群表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会来秦皇岛”,有19.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来,而有56.64%的被调查者表示“看情况再说”。这说明秦皇岛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分赛场,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但如何发挥这一吸引力作用,从而加快该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进程,已经成为研究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问题。秦皇岛应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体育旅游向纵深层次发展,或将体育旅游适度超前发展,秦皇岛的旅游业会全面推向国际市场的。

(1)极大的促进秦皇岛地区的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北京奥运会足球小组赛的分会场,最大影响的是,促进秦皇岛建设目标的提前完成。申奥成功后,秦皇岛应以“珍惜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建设,努力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 的发展思路,全面改造和建设秦皇岛的旅游基础设施、交通、环保、通讯和比赛场馆等。秦皇岛现正按照国际奥委会对足球比赛的要求,已建成投资13.5亿,占地550亩,容纳3.5万观众的高水平、现代化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其中包括集体育运动、旅游、服务、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建设相应的商务旅游区、环保设施组成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体系;建设环境舒适、配套设施完善的高档别墅区和疗养区等。

(2)改善秦皇岛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

奥运会足球小组赛在秦皇岛举行,必将带来巨大数量的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新闻记者、和观看赛事以及观光的海外旅游者,为促进秦皇岛入境旅游市场提供良好机遇。重要的是,2008年奥运会将让世界了解秦皇岛,让秦皇岛走向世界,从而带动奥运之后海外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加,为打开入境旅游市场奠定基础。

(3)推进秦皇岛地区及河北省旅游业的全面进步

奥运会作为大型综合性赛事运动,人文旅游品牌对相关产业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秦皇岛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明显,如果奥运旅游战略实施得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积极促进全市及全省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旅游服务质量、接待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旅游产业与世界接轨和全面提升,有利于加快秦皇岛步入旅游强市的行列。

(4)推动秦皇岛整个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与体育的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能促进体育旅游活动场所与设施的建设,机械、服装以及鞋帽等行业开发生产;又涉及交通,食宿,购物等。所以,体育旅游会促进全市的建筑业、器械、服装、食品等轻工业、交通业及商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增加就业机会。开展体育旅游活动还可以创造更加开放的环境,因为这不仅能吸引对体育事业的认识,而且还能汇集各行各业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他们带来大量的信息通过交流,秦皇岛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也能让全国以及全世界了解秦皇岛。通过合作与交流,从而推动全地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体育系

参考文献:

[1]鲍明晓.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及首都经济的深刻影响[J].前线.2001,(8):78-79.

[2]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78-182.

[3]喻坚.对五届奥运会经济效益的分析—提高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济效益的对策与建议[J].福建体育科技.2002,(8):50-52.

作者:贾桂云

国外科技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篇3:

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述评与展望

【摘要】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得文化旅游产品异军突起。而博物馆这一国家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展示窗口,则成为了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受旅游者的青睐。博物馆旅游作为都市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正在受到业界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期刊文献,总结国内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并从博物馆旅游资源、博物馆旅游市场、博物馆旅游功能、博物馆旅游体验等不同角度着手,对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进行归纳和梳理。在此基础上,与国外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相比较,从而指出我国在博物馆旅游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期对未来中国博物馆旅游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综述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2007年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非营利性、永久性机构,它向公众开放并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通过采集、保存、传播、展览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1]。从定义中不难看出,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已经从传统的“单一型高品位文化瞻仰”逐渐转变为现行的“复合型文化休闲旅游”模式,其寓教于乐的功能更是使博物馆同旅游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深受旅游者青睐的博物馆旅游。

随着近几十年来博物馆旅游在国内外的逐渐兴起和发展,博物馆旅游这一新兴文化旅游形式作为国内相对较新的研究课题,正在受到业界和学界的极大关注。由于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的文献梳理为数不多,因而笔者通过CNKI学术文献搜索引擎对1993-2012年题名为“博物馆旅游”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共搜索到相关文献113篇,大多以案例形式探讨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为主。

因而笔者另辟蹊径,试图从博物馆旅游资源、博物馆旅游市场、博物馆旅游功能、博物馆旅游体验等不同角度着手,在对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进行归纳和梳理的基础上,与国外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相比较,从而指出我国在博物馆旅游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期对未来中国博物馆旅游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国内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

博物馆旅游就是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旅游活动方式。随着都市旅游的兴起,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日益凸显,逐渐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的重要资源。然而,在我国博物馆业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制约博物馆旅游发展的因素,只有认清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探寻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笔者认为,国内博物馆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虽然近年来国内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但总量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国内平均约60万人才拥有1个博物馆,缺乏博物馆旅游规模优势;其次,博物馆的规模、管理、科研等方面都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展示内容陈旧乏味,缺乏市场吸引力;再次,博物馆类型虽不断增多,但总体结构尚不合理,精品博物馆数量十分有限,且特色博物馆类型较为单一,不能充分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此外,由于博物馆自身体制原因,传统的、被动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其经营和管理理念趋于保守,不能很好占领市场先机;而由于资金短缺且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更是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开拓旅游体验项目、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的实施;最后,博物馆旅游的休闲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博物馆旅游产业链狭窄且产品附加值低,降低了博物馆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博物馆自身的循环发展。

也正是由于博物馆旅游发展过程中众多问题的存在,促使并激发了国内学者对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热情,不同学者选取不同视角对我国博物馆旅游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二、国内博物馆旅游文献概况

在本文中,笔者借助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搜索引擎工具,对1993-2012年题名为“博物馆旅游”的文献进行高级检索,截止至2012年2月16日,共搜索到相关文献113篇。陈桂洪等(2010)[2]在对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文献的分析时,总结出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在2000年后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博物馆与旅游的结合、博物馆旅游开发问题研究、城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博物馆解说系统、博物馆旅游者行为、生态博物馆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筛选、归纳和整理,笔者对陈桂洪等人的总结基本认同,但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对博物馆旅游者行为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文献大多以案例形式探讨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为主,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相似度相对较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程。

因而,笔者基于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视角,研究其开发、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从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等不同角度着手,对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热点问题加以分析。

三、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热点

根据ICOM对博物馆概念的定义,使博物馆旅游有了明确的类别划分:博物馆旅游属于文化旅游,更是遗产旅游的重要内容[3]。而博物馆旅游作为都市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试图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并基于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视角,从博物馆旅游发展阶段所需经历的: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等四方面的过程出发,探讨近年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热点问题,以展望我国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趋势。

(一)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Holloway(1986)指出:旅游吸引物必须是给旅游者以积极效益或特征的东西[4],而对于博物馆而言,其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高雅的艺术鉴赏氛围、丰富的文化休闲活动、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等,便是其独具一格的旅游吸引物资源。

栗中斌(2004)[5]通过对博物馆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的分析,探寻束缚博物馆文化旅游功能发挥的原因,并提出博物馆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黄邦恩(2005)[6]对厦门主要博物馆资源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指出其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厦门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唐顺英等(2006)[7]在对山东省博物馆科普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了博物馆科普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其未来的战略对策;罗美娟等(2008)[8]从博物馆数量、类型、展品、展示手段和解说系统等角度展现了澳门博物馆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吸引物,在详细分析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馆间资源合作、营销树立形象、政府民间支持、转移传统功能、拓宽信息渠道等方式促进澳门博物馆旅游资源发展的举措;张岚等(2008)[9]以上海市为例,总结了博物馆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了其在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了针对上海市博物馆旅游资源的三种开发模式;张葳等(2010)[10]根据河北省域范围内博物馆旅游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依托空间维、时间维、虚拟维的理论基础,提出适应河北博物馆发展的多种开发模式;李雪峰(2010)[11]则是通过对上海民间博物馆吸引力及开发现状的分析,探索上海民间博物馆产品的开发方向。

从博物馆旅游资源的视角出发,国内学者大多通过归纳、整合与分析博物馆所拥有的能够提高旅游者消费价值的旅游吸引物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旅游资源、创造发展环境,以此探寻适宜国内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战略,以达到博物馆旅游的研究目的。

(二)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拓展和旅游业的成熟进程,在不同的时期,旅游市场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主要涵盖:有形交换地点、无形交换关系及旅游消费者群体等三个方面[12]。而旅游者作为旅游交易及活动发生的基础,无疑是旅游市场的主体要素,也因此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

然而,综合分析国内博物馆旅游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在对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程中,却较少涉及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的分析和研究,且主要以客源市场总体抽样调查为手段,借此分析客源市场和游客行为特征,进而从游客市场出发,开发满足游客需求的博物馆旅游产品。史萍(2002)[13]通过对上海博物馆客源市场的调查和分析,解析了其客源市场的变化与时代特征,并为其寻求新的突破提出独到见解;张岚等(2009)[14]同样以上海市博物馆为例,在客源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史萍的研究成果加以补充和完善,提出从多渠道筹集资金、找准市场定位、细分客源市场、发掘产品潜力、加强行业合并以及加大营销力度等方面的举措,并构建起一套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市场开发运营模式;刘俊等(2005)[15]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通过对游客行为调查问卷数据的研究,指出地方性博物馆“高满意度却没有产生较高重游意愿”的原因除了博物馆自身资源利用和开发程度不合理外,更重要的便是博物馆游客的游览行为大多在其他旅游动机的驱动下发生;罗建基等(2009)[16]对到福州地区博物馆旅游的游客进行地域结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等分析,以此了解游客客源地、游客年龄比重、知识文化水平的构成,从而开发出满足游客需求的、具有针对性的博物馆旅游产品;龚金红等(2010)[17]则选取广州具有代表性的三座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形式分析博物馆游客的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博物馆在经营观念、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和营销宣传等方面的开发策略,以进一步开拓博物馆旅游市场。

从博物馆旅游市场的视角出发,博物馆旅游者的旅游购买力、旅游意愿、旅游购买权利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因而,如何借助旅游者行为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深入挖掘旅游者内心活动和想法,充分把握影响旅游者决策的关键因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利用、完善、创新博物馆旅游吸引物资源,激发旅游者动机,满足旅游者期望,以促进旅游者决策,便是未来博物馆旅游研究的趋势所在。

(三)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

在博物馆旅游发展初期,受博物馆“非营利”理念的影响,博物馆仅被大众视为接受教育的文化场所[18]。然而,文化性作为博物馆业与旅游业间的共同特性和最根本的连接点,使博物馆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寻求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两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博物馆社会角色的转变和全方位旅游功能的完善可谓势在必行。

张礼智(2005)[19]认为博物馆的属性即是文化,因而博物馆应该回归到文化本性上,把博物馆真正办成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场所,让观众从中获得享受;倪晓波(2006)[20]则更是将博物馆旅游定位为“一种更具文化内涵、更能陶冶游人高尚情操的旅游类型”,明确了博物馆提高旅游者文化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功能;而谭颖(2007)[21]和杨国杰(2007)[22]的研究又一次将博物馆的功能予以丰富,提出现代博物馆除了具有传统的文物收藏、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三大功能之外,逐渐附加和培育了旅游功能;吴晓昊(2007)[23]认为博物馆除文物收藏、科学传播、社会教育、科学研究等基本功能之外,其国际文化交流、为旅游者服务等功能已越发重要,因而文章从旅游功能开发角度,对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发展提出见解;赵飞等(2010)[24]选取广州三家影响力较大的博物馆,采用问卷、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调研主要涉及旅游者和博物馆管理者对博物馆旅游功能开发的现状、态度和措施。最终归纳文化教育、文化传播、娱乐休闲、购物和旅游服务等五方面博物馆旅游功能,并针对这五方面功能,提出相应的改进设想。

从博物馆旅游功能的视角出发,国内学者主要通过对博物馆业与旅游业融合的研究,以探寻由此触发的博物馆旅游功能。此外,以实证研究为基石,通过对博物馆旅游者及管理者的调研,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博物馆的功能加以明确,从而使管理者依照旅游者的功能需求对博物馆原有设施及发展战略予以改进和完善,以吸引更多潜在博物馆旅游市场。

(四)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

“体验经济”的提出者B. Joseph PineⅡ和James H. Gilmore将“体验”定义为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的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25]。笔者将此定义沿用到博物馆旅游体验中,即:“博物馆旅游体验是以博物馆为舞台,以博物馆旅游资源为道具,为旅游者提供寓教于乐、富有参与性等体验活动的产物”。

随着体验经济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以及博物馆旅游者体验性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内学者对如何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研究也日益兴起。祝晔(2006)[26]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对南京民俗博物馆的游客体验进行分析,探寻游客感知体验上的劣势和威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王冠玲(2007)[27]则提出了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与设计方法,并总结出博物馆旅游体验的设计模型;李燕妮(2007)[28]总结了博物馆旅游的真实性、怀旧、文化朝圣、认同、休闲和时尚等六种符号意义,并认为符号意义起着吸引旅游者的文化中介作用;刘珺(2009)[29]从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发展趋势着手,分析了博物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以汉阳陵地下博物馆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旅游体验的表现,并提出提升游客体验的针对性措施;任丽娜等(2010)[30]通过结合ASEB栅格定性分析和HERITQUAL定量分析对湖北省博物馆游客体验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游客对文物展示的视觉体验和感知较强,而对非历史类产品体验水平低和展品与游客互动性不强”的结论;胡红梅(2011)[31]在认清河南省博物馆体验旅游发展滞后的现状后,提出以旅游体验设计来促进河南省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战略。

从博物馆旅游体验的视角出发,国内学者大多以具体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对博物馆旅游体验现状进行研究。李燕妮对符号意义的深入阐释,揭示了博物馆旅游的体验价值是吸引更广泛旅游市场的关键因素。因而,如何借鉴王冠玲博物馆旅游体验型产品的设计开发模式,不断提升旅游者寓教于乐、闲适等多重身心体验之感,便是今后基于游客体验的博物馆旅游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

上文已从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完善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述评。然而相比国外博物馆旅游的研究成果,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笔者通过对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的简要归纳,以期寻找我国在博物馆旅游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明确发展方向和研究目标。

近年来,博物馆和旅游的关系一直是博物馆学界和旅游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Lee Jolliffe和Ronnie Smith(2001)[32]以北大西洋两个岛屿为研究对象,具体探究了旅游和博物馆的关系,认为博物馆和旅游都是文化的反映和表现方式,而博物馆需要依托旅游活动将特定文化展示给旅游者。

国内外博物馆创办之初都是以文物收藏为目的,随着博物馆与旅游的融合,逐渐衍生出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旅游休闲等功能形态。Awoniyi Stephen(2001)[33]认为,与传统博物馆相比,现代博物馆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为丰富。博物馆作为一个公众教育的实施机构,在保持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更多的推进博物馆休闲娱乐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使博物馆从传统的“被动访问”逐渐转变为现行的“主动游览”模式。

博物馆旅游者行为研究是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主要包括旅游者需求和决策研究、旅游者期望和动机研究以及旅游者体验、满意度和真实性研究。在旅游者需求和决策研究方面,Silberberg(1995)[34]按旅游者动机程度将文化旅游市场划分为5大圈层:完全动机型、部分动机型、附属动机型、偶然动机型及无动机型,并提出博物馆等文化产品市场份额的策略是将文化的吸引力从仅占市场份额小部分的完全动机型旅游者,拓展到能为博物馆获取更多利润的其他四类旅游者;在旅游者期望和动机研究方面,Myriam Jansen-Verbeke和Johan Van Rekom(1996)[35]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城市博物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行研究,证实了博物馆作为城市旅游产品的关键因素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旅游者体验满意度和真实性研究方面,Frans Schouten(1995)[36]通过分析不利于旅游者体验的8个因素,以避免不利因素并寻求提高旅游者满意度的措施。Richard Prentice(2001)[37]则从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出发,提出博物馆营销的“同心圆模型”,并阐述了博物馆在无形产品的开发中如何体现真实性。

此外,博物馆对旅游的影响也是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关注的重点,且大多以定量研究为主。Beatriz Plaza(2000)[38]通过对该博物馆开馆前后,到访该地旅游者数量、平均逗留天数、饭店入住率等指标的增量和增量百分比数据的分析,以此证明该博物馆对当地旅游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五、启示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博物馆旅游文献的整理,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大多出现在2000年以后,但在文献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的质量却仍与国外有着明显的差距。

国外学者大多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对旅游者的心理及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和考察[39],而国内学者则大多局限于以案例形式分析博物馆旅游的开发现状,并针对性的探寻其未来发展对策,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相似度相对较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进程。

因而笔者认为,未来国内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应转向博物馆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通过深入了解旅游者的需求,来实施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此外,Andrea Davies和Richard Prentice(1995)[40]曾提出“非访问者为博物馆提出的建议很可能会刺激游览行为”的观点,笔者认为这可以成为国内学者未来研究的另一重要内容,也就是通过对“非博物馆旅游者”(包括潜在博物馆旅游者),而非完全动机型旅游者进行调研,以拓展博物馆旅游市场空间,并针对目标市场实行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功能完善、旅游体验升级和多渠道、多形式营销。同时,对于完善国内博物馆旅游功能、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研究仍需深入,不断挖掘促进国内博物馆旅游发展的新设想、新举措,如将博物馆与文化旅游、修学旅游、民俗旅游、会展旅游、红色旅游等紧密结合。

笔者坚信,国内博物馆旅游在研究视角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并在借鉴国外优势经验的同时,我国博物馆旅游的研究层次一定能不断深化,而博物馆旅游的发展也将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ICOM.The ICOM Statutes[Z].Vienna(Austria):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2007.

[2]陈桂洪,黄远水,张雅菲.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75.

[3]李燕妮.我国博物馆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1:89-90.

[4]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72-73.

[5]栗中斌.论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J].CNKI,2004,6.

[6]黄邦恩.“厦门博物馆之旅”开发刍议[J].福建地理,2005,4:36-39.

[7]唐顺英,刘丰祥.山东省博物馆科普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4:77-78.

[8]罗美娟,郑向敏.澳门博物馆旅游发展评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1):48-54.

[9]张岚,丛莎莎.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对策探讨——以上海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8,(2):104-108.

[10]张葳,李彦丽.博物馆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0,3:46-50.

[11]李雪峰.上海民间博物馆旅游发展思路及产品设计构想[J].ECOLOGICAL ECONOMY,2010,6:111-114.

[12]Chris Cooper, Alan Fyall.张俐俐等编译.旅游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342-347.

[13]史萍.上海博物馆客源市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8-54.

[14]张岚,薛辉.博物馆旅游市场特征及开发对策探讨[J].旅游经济,2009(1):134-137.

[15]刘俊,马风华.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性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以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为例[J].旅游科学,2005,10:38-45.

[16]罗建基,周桂林,赵春莉.博物馆旅游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1-4.

[17]龚金红,赵飞,石冠琼.博物馆旅游市场特点及其开发策略——基于广州三大博物馆的调查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12:10-14.

[18]党士学.论旅游业对博物馆的冲击[J].中国博物馆,1992,4:66-76.

[19]张礼智.关于博物馆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C].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2005.

[20]倪晓波.博物馆旅游的开发和发展问题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02-105.

[21]谭颖.博物馆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93-96.

[22]杨国杰.论现代博物馆职能演化进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181-184.

[23]吴晓昊.浅析博物馆旅游功能的开发——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发展的启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6.

[24]赵飞,廖冬连,冯威娜.博物馆旅游功能的实证研究[J].市场论坛,2010(3):83-85.

[25]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6]祝晔.基于游客的民俗博物馆旅游开发策略探讨[J].商业现代化,2006,10:155-156.

[27]王冠玲.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7.

[28]李燕妮.博物馆旅游的符号意义及体验价值初探[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46-48.

[29]刘珺.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几点思考——以陕西汉阳陵地下博物馆为例[J].经济师,2009(12):202-203.

[30]任丽娜,张立明.基于游客体验的综合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4:92-97.

[31]胡红梅.以旅游体验设计促进河南博物馆旅游的发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4-46.

[32]Lee Jolliffe, Ronnie Smith. Heritage, tourism and museums: the case of the North Atlantic islands of Skye, Scotland and Prince Edward Island, Canada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1,2:149-172.

[33]Awoniyi Stephen. The contemporary museum and leisure: recreation as a museum function [J].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2001,3:297-308.

[34]Ted Silberberg. Cultural tourism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 for museums and heritage sites[J].Tourism Management,1995,5:361-365.

[35]Myriam Jansen-Verbeke, Johan Van Rekom. Scanning museum visitors: Urban tourism marketi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64-375.

[36]Frans Schouten. Improving visitor care in heritage attractions[J].Tourism Management,1995,4:259-261.

[37]Richard Prentice. Experiential Cultural Tourism: Museums ﹠the marketing of the Mew Romanticism of evoked authenticity[J].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2001,1:5-26.

[38]Beatriz Plaza. Guggenheim Museum’s effectiveness to attract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4:1055-1058.

[39]戴昕,陆林,杨兴柱,王娟.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07,22(3):84-89.

[40]Andrea Davies, Richard Prentice. Conceptualizing the latent visitor to heritage attractions[J].Tourism Management,1995,7:491-500.

作者:陆川 朱立新

上一篇:药学伦理课程职业道德论文下一篇:文化体育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