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022-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探究

摘 要: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作比较,单元整体教学可以让小学时期的学生更容易把握住不同类型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区别和关联,并且能在学生的数字知识体系上进行深化。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形式,对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特征以及实践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探究

引言

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模式来看,小学数学教师基本上还未有树立起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分散化、片面化的教学方方式,对知识点的教授,没有从单元整体角度出发,没有单元整体关联的教学理念去对待小学数学教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对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数学课堂的效率进行提高,同时还能提高小学生数学学科的成绩。

一、单元整体教学特点

(一)全局化。不管是使用哪一版本的数学教本,对教本依照单元进行划分都是以让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内容更深入地理解为主要目标,单元化整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而借助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建立适合自己的数学记忆模式,对每一单元的内容进行储存。单元整体教学可以站在全局化的角度,对小学阶段或数学整体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对教材中哪些知识点之间存在联系,处在哪些位置进行明确。

(二)有序化。教学的设计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于教学的任务、目标、内容的设置、协调与区分。教师即便在教学前期当中不会超出大纲进行讲解后边需要学习的相关类别的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应当把该单元视作在小学阶段学习当中和那些知识内容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超前明确教学的整体性计划以及具体的单元性教学内容。

(三)立体化。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是把学生當作主体的教学方式,其实行的作用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便利,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将自己的思路慢慢地理清,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建立起知识的架构。在开展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学生的学习体验放在第一位,作为教学设计的考量标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答帮助,从而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学习自主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到助推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在知识内容的把控上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全面理解与掌握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需要有庞大的数学知识储备量。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放眼于眼前的年级或者眼前的教学内容,应该以整体的思维,放眼整体的数学教材内容,教案设计前进行不断深入思考与实践,并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从而总结出涵盖全局观念的教学课程设计。

教师在现阶段已经掌握并且熟悉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应该及时结合教学工作进行融合,对自身专业上的素质水平要开展不断地提升,为自己的学科知识领域开拓更广宽的视野。从心理角度上,建立起小学数学具体的知识体系框架,并且要不断地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更新与补充。在开展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结合教材编排的用意,安排学生能接受的学习内容。对设计的内容要秉承厚积薄发的理念,对每日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与规划,结合每节课的特点,连接起不同类型的课堂,使其能形成一个整合性强,动态化以及系统化的综合型教学体系。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增强师生互动.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成果不仅仅是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中,考试只是教学开展的手段,并不是最终目标。而学生的接纳程度与理解的程度才是对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最精准的体现。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并且开展教学内容探索与挖掘的学习过程,教师与学生建立高效的沟通方式,是为教学工作如期展开、不断完善与进步达到预期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开展新知识的教授时,可以借助提问题、与学生讨论的形式对学生展开引导,让学生在引导之下,进入到教师预定的知识体系中,跟随教师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中,装入新的知识内容。例如,教师在进行多边形章节的教授时,可以对学生开展一些诸如之前学习了哪些图形之类的提问,带动学生对以往的知识内容进行回顾,并引导学生把图形类的知识点引入到已学的数学整体知识体系中去。教师需要做到理解与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知识体系情况,并进行记录,在这些记录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开展阶段性的总结。不仅仅要让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更可以让学生加入到教学工作的评价工作中来,开展一阶段的教师学生相关评比环节,从整体角度出发,清楚学生关于教学设计的想法与意见,并在这个基础上互相进步。

(二)把控课堂教学方向。教师开展教学设计,需要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对应地调整,不能够受制于计划,对学生采取灌输式教学。教师需要对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地把控,合理、合规地对教学开展调整,及时地把控课堂方向。当设立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当前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及时地止步。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式不是单独孤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结合其他类型的教学方式,其首要目标就是要带动学生,开展数学探索,对课堂的教学方向进行掌控,让学生处在最佳的学习状态,让教师处在最合适的教学状态,从而可以让数学的学习不止步与一节课或者一学期亦或是一年级的内容,助推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虽然从教学模式上看,单元整体教学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对小学数学教师在专业以及综合素质上都有很高的要求,除此之外,教学模式的执行也是对教师有各种考验。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学实践的方法进行健全与完善,从而能建立适合自己教学又满足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提高能力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蔡良勇.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的探究[J].《新课程》,2017(05):72.

[2]郑嘉.小学数学课程中整体教学实践探究[J].《时代教育》,2018(15):221.

[3]张秀芳.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的实践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05):115.

作者:董建学

第2篇: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分析

摘 要:目前,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新的特点,在整合语篇资源时,基本上按照了主题式线索编排,还将听、说、读、写四项教学活动整合为一体,为此还设计了“口语交际”“写作”与“语文园地”栏目,综合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教育功能,旨在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为此,小学语文教师便要树立单元整体教学意识,遵循部编版学科教材的编排意图,切实调整教学策略,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准备。

关键词:语文教学;单元教学;整体感知

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是“活动与体验”,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因此,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具体的单元主题给学生设计深度学习任务,让学生围绕任务展开探究,使学生在真正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在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遵循学习任务的层次性,考虑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和过程,如学习任务的安排、学习内容的斟酌、学习主题的选择等,在这个基础上确定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二、围绕单元语篇,创设整体情境

即便到现在,阅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因为阅读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从语言积累层面来说,阅读本身也是展现语言文字知识的基本载体,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身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要求,关系着学生的听说、写作能力发展情况,而且也记载着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明发展成果,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阅读主题,各篇文本存在一定的共性。針对这一编排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则可围绕单元主题创设惯性、完整的阅读情境,以便让学生在情境内阅读各篇课文,形成丰富的情感体会,为促使学生实现深度阅读做准备。

三、明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低年段的教学,无论是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还是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都与小学语文低年段的课程标准紧密联系,都是通过将教学目标细化,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基于此,教师首先要根据低年段语文的新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结合单元中的听、说、读、写等内容,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以部分带整体,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例如小学语文低年段教学目标主要有识字与写字、阅读与理解、看图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并且,这些目标都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如识字与写字学习主要包括学会汉语拼音,形成主动识字的情感,掌握常用汉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等。

小学语文教材中同一个单元的多篇课文题材相似、内容相关,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以部分带整体,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语文单元教学,提高单元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莫唯然)

参考文献:

[1] 李静.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下的主题式课外阅读拓展[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6):160.

[2] 朱永霞.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D]. 广州:广州大学,2018.

作者:刘慧茹

第3篇:小学中低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教育行业不负众望,不断的创新改革,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拥有了学习意识,更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的增长了自身的学习能力来为学好小学语文知识添砖加瓦。小学生因为自身性格特点,认知能力和专注力都有所欠缺,对于课堂上内容往往不理解,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内容,组合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对语文知识逐渐的理解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认识到了大单元整体教学,使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大单元整体教学,将通过类性的课文作类比,通过以点带面,继续拿给你辐射教学,相比于单篇教学,他的系统性更强,从而优化了教学课时的安排和教学全过程,还能将教学活动的全方位都贯穿到,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能力,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内容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

引言:在当下的教学中,大单元整体教学属于一个热门的教育话题,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进行关注和研究。有許多优秀的教师也在教学中积极的尝试和实践着单元整体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结合现阶段的教学现状,并和教学内容充分融合一起,认知小学语文单元整体的特征和优势,来对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堂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从而使学生对单元内容内的知识理解和掌握。语文教科书经过不断的修正、改编,由以往的一篇一篇的课文,改编成了以单元为整体的编排模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时,掌握整个段元的主体核心,来对每篇课文进行分析和掌握。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能将单元主体多方角度的扩展,从而帮助不同学会说呢过拓展了学习内容,也为学生带来了不同情感的体验。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部分教师依旧以死板的方式教授语文新知识。在小学语文中低年级教学中,因为小学生的身心不成熟,需要教师循序善诱,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延续以往死板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口吐莲花,学生在讲台下默默无闻,部分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不设定教学目标,凭借自身的教授经验进行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的思路也不清晰,长此下去,最终会让学生感觉到语文是一门繁琐的学科,久而久之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会渐远渐行。

(二)部分教师不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旧包办学生的学习,部分教师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的原因,总是包办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方式。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强制学生进行学习和操作,也不运用引导、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的分析和思考,致使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了读死书的工具。

(三)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具有权威性。部分教师思想比较守旧,部分教师认为不能轻易的改变教师的权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为教学主体,自己想怎样教授学生都行,也不关注学生的接受内容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不能灵活对知识内容进行质疑、思考、分析,并且也不会去主动的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和自主学习。最终使学生不能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导致学生成为一名不会学习的人,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也不能有效的提升。

(四)部分教师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来教导新时代的小学生。小学生因为性格活泼,好奇心重,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能使让小学生有效掌握语文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来创新教学模式,使让小学生在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的同时,努力探索语文知识中的奥秘。但是有些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足,不懂如何创新教学,导致小学生觉得语文是一个没有新意的、乏味的教学课堂,从而使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慢慢的有了抵触的学习心理。

(五)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式的探索方式,部分教师还不能熟练运用。还有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单元整体教学的内容广泛,需要教师首先对单元的整体核心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进行实践学习。但是教师对单元整体教学方式并不熟悉,对教学内容也不扎实,致使学生在教师所谓的教学中不能清楚地明白和理解主体核心,对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提高学习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特征

小学单元整体教学整体特征一般分为三点,一整体性,二高效性,三组合性。

(一)小学单元整体教学具有整体性。因为受应试教学的影响,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来包办学生的学习,在进行教学是,总是将所要考试用到的知识点,考点进行寻找和点拨,而不注重对知识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这种将一篇篇的课文,分割成众多有用的知识点,使学生孤零零的记忆着零星小点,从而使学生感觉学习时索然无味。而单元整体教学中主要在强调整体性,所以需要教师把握整体内容,将单元的内容知识点串联为一个整体,为学生组合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纵览全局,有效的掌握知识内容。

(二)小学单元整体教学具有高效性。根据教学研究,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需要一篇一篇的找寻中心思想,掌握课文内容,学完整个单元后,基本上运用8到10个课时,,而单元整体教学,通过整体内容主体核心,在分散的去学习课文内容,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运用的时间大约是5到6个课时。两个想对比,发现单元整体教学的效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并且也克服了以往教学中空间时间长、教学内容少、资源差等弊端,帮助学生拓展的了学习资源和语文视野。

(三)小学单元整体教学具有组合性。单元整体教学是教师有意识的对教学资源记性组合,充分的发挥资源的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也就是说,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学生学习需求,在明确了课文组合意图和训练重点的基础上,来重组教学单元,重组单元原来单元内容修正、增加和减少、删除,以及对不同单元内容来相互融合,而重新组合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扩大了阅读视野,实践了学习能力,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认同感。

三、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都是单篇单盘的讲解教学内容,而教师对每篇课文都认真的备案教学,语文教师总是先熟悉生字,在疏通课文,然后对文章进行段与段的讲解,最后归纳总结中心思想,一篇文章学习流程就这样结束了。虽然这样对学生认知这一课内容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于学生的思维提升确实有所欠缺。而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教师从整个单元出发,从而确定了主体核心,然后对整个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节省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和精力,促使教学目的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读写综合实践进行融合,从而使学生达到了一定的学习效果,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内容进行仿照或者举一反三,促使学生拥有了多言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单元整体教学真正的使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教师通过辅助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学生的学习技能熟练应用,并使教师在繁重的讲解模式中解放出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四、小学中低年级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把握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小学中低年级教学中发现,现阶段的语文编排方式都是以单元整体而组合的教材内容。并且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体核心,单元中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核心而组合的,也就是说这个主体核心,从而根本上决定了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需要教师通过核心观念,通过对知识内容进行规划、整合,从而有计划、有步骤的落实单元目标。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可以发现这个单元是由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而这个单元的主体核心是围绕着“春天”来进行安排的。从而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和学习体会中表达需春天的情感和对春天的热爱之情。从而把握教材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认识64个生字,通过对熟字加上偏旁或者替换偏旁的方式,记忆汉字,并培养学生自主认字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对汉字对汉字的认识来积累词语,丰富语言,熟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对春天的理解上,感悟春天的美好。

(二)立足单元主体,实现自主学习

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来熟悉课文,整体进行感知,然后在通过自己对文章内容进行学习、理解,从而领悟文章意图并灵活应用起来,然后通过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进行交流,从而发现单元整体核心,从而立足于单元主体,实现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这个单元主要是以“识字”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熟悉课文,从而走进语文,认识汉字,使学生立足于单元主体“识字”中,来对本单元的生字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认识更多的汉字,并且能够区分同意自和象形字等,还可以通过对汉字的认识,进行课文的阅读,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底蕴。

(三)主体单元教学,遵循学生中心

在进行单元主体教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正确的认识课堂学习主体是学生,所以在进行单元主体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加以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白教学并不是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而是看学生学会多少,掌握了多少知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转换角色,思考学生所想,制动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小学语文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行引导和训练,使学生能力在不断的学习中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单元主体教学时,需要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所凸显的学习位置,然后在确认了这个单元的主体“识字”后,教师了解教学内容,辅助学生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比如通过游戏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对汉字的学习和掌握,从而使学生通过自主实践的方式,更好的掌握和積累识字方法,

(四)教学贴近生活,加深理解内容

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比较欠缺,而经过多方改革修正,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趋向于生活实际,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学习时,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有关核心内容的图片、视频,从而使学生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方式,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语文知识内容,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整体单元主要是围绕:“爱”这个主题,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有关“爱”的视频,从而使学生了解了爱的种类和表达方式,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拥有着爱的印记,有了爱才使我们感受到幸福快乐。在教材内容中,《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让我们了解到了帮助别人的爱心,在《千人糕》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在《一匹出色的马》中,使小妹妹忘记了劳累,快乐的回到家。教师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方式,更好的理解和学习了语文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以爱之名,将爱洒向周围。

(五)紧扣单元主题,实施整体教学

随着单元整体教学实施逐渐深入,促使小学生对语文知识拥有了学习的意识和探索的欲望,从而提升了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围绕核心问题,从而由主题出发,科学、有效的实施整体教学。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这个单元编排了《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这三篇课文,通过人物、动物、生活故事和童话故事等方式引法学生多个角度的思考,从而获得丰富的含义和启示。在这个单元中,围绕核心问题:”办法”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看待问题,结合生活实际,明辨是非黑白,从而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并加深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紧扣单元主体,实施整体教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在小学语文中低年级实施大单元整体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认识为修正和弥补现阶段教学现状的弊端,从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的实施了大单元整体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和理解单元整体的特征和优势,从而科学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小学教师首先需要纵观单元教材内容,并引领学生找寻主体核心,从而确定好教学目标。使学生有计划的进行语文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立足单元主题,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分析,最终提升学生自主学生能力。教师进行单元教学的同时,教师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学生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紧贴生活环境,突出教材特点,抓住课程本质,理解教学内容,紧扣单元主体,培养学习能力,实施整体教学。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率,推动语文课程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韩金,崔鸿.以学生为中心的单元整体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J].生物学教学,2021,46(11):4-7.

[2]朱伟.试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单元整体教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44.

[3]奚洁.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教材解读和教学建构[J].语文建设,2020(14):33-38.

[4]王飞.单元整体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0):170.

[5]刘然.如何实现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8):53.

作者:邹江琦

第4篇:第二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组教材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课文有《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口语交际的内容是祖国在我心中的汇报会,习作的内容是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

总体目标:

1、学会本组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核心目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时划分:第一板块(前置性学习)

第二板块(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

第三板块 (口语交际与习作)

第四板块 (读整本书教学——《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第一板块(前置性学习)

教学内容:前置性学习

核心目标:明确目标、学习生字、读通课文、把握内容、课前准备,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 确定单元主题及单元目标

1、自读单元导读内容,明确单元主题及单元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齐读单元目标。

二、自读课文,解决字词。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学。

一读课文,画生字、词,想办法解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二读课文,归纳中心思想

三读课文,解决课后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读书遍数没有一定之规。)

四、课外搜集,詹天佑、季羡林的资料

三、组内交流。

四、全班交流 (可结合本单元的“我会写”“我会读”)

1、出示生字词语认读、理解

修筑 藐视 岔口 勘测 真挚 拖蔓 翱翔 蹒跚 刚劲 先驱 狂风怒号 寝不安席

2、形近字

3、多音字

坚( ) 浆( ) 咽喉(yān)

艰( ) 桨( ) 食不下咽(yàn)

4、读准句子。

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漫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心头。

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手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的端详着,轻轻的闻着,慢慢的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5、交流课文的中心思想。

小组展示,其他组补充或删减,力求更准确,更简洁。

6、介绍本单元人物。

五、提问质疑

1、

2、

3、 再读课文,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书中标注出来。 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疑问。

第二板块(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

学习目标:

1、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 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 为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到骄傲自豪。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向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鼓励学生结合资料介绍詹天佑。

2、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二、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爱国”“杰出”)

1、自学

默读思考:詹天佑“爱国”“杰出”具体表现在哪儿?画出感受深的语句,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展示

预设一 ①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阻挠我国修筑京张铁路?

②帝国主义者是怎样要挟的?要挟的用心是什么?

③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国内外有什么反应?为什么? ④由此,可以想象,1905年我们国家是什么情况呢?

抓住主线“爱国”阅读理解,就能认识詹天佑受任于国家危险之际,为国家为人民大长了志气,大树了威风,表现了杰出的爱国热情,树立为祖国为民族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宏伟大志。

预设二

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

为什么要进行勘测和进行周密的计算?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让学生抓住四个“哪里”,明确在山区筑路、开山、架桥、铲平陡坡、改小弯度,都要经过细心的查找、勘察和严密的计算。这要花费多少精力和心血啊!然而詹天佑总是勉励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不能“大概”、“差不多”,表明詹天佑不但有敢于“毅然接受任务”的勇气,而且还有严格的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是他能在危险的条件之下完成艰巨任务的重要基础。

预设三

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在气候多变、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詹天佑是怎样表现的?同学们要抓住“带着”、“不管……始终……”、“白天……,晚上……”等词句,想想詹天佑是怎样亲自深入第一线,和大家一起劳动;是怎样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是怎样调查研究,虚心请教当地农民。由此可知詹天佑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的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这种作风是他完成艰巨任务的关键所在。

预设四

强大的思想动力

詹天佑遇到困难时是怎样想的?反映了什么?通过“不但……而且……”这一递进关系复句的分析,同学们要了解詹天佑时刻用“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来鞭策自己言行,激励自己斗志,振奋民族精神,鼓舞自己去战胜一个一个的困难,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这是他完成艰巨任务的思想根源。 预设五

开凿隧道。重点掌握:居庸关、八达岭两个隧道工程怎样艰巨?詹天佑怎样带头苦干?他采用了哪几种凿井法?体现了什么?

同学们经过阅读、议论,从山势高、岩层厚、隧道长、泉水下流、满是泥浆、无抽水机等方面,了解当时隧道工程的艰巨性、复杂性。从詹天佑带头排水,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以身作则,艰苦奋斗,誓为国家作贡献的坚强毅力和战斗精神。以两端凿井法和中部凿井法的科学法体会他卓越的才干和高度的智慧。

预设六

设计“人”字形线路。主要弄懂詹天佑怎样顺着山势因地制宜,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说明了什么?

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对照插图,想象“人”字形线路和采用两个火车头前拉后推的科学原理。这是对山区铁路建设的一项杰出贡献,再次表现了他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层层学习、理解之后,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詹天佑所以能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是因为他有一颗热爱祖国的红心,有为国为民争气的决心。

预设七

全线竣工的情况。

抓主脉,明确为什么说这是一项“伟大工程”?为什么说这件事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学习时联系上文进行前后对比:起初帝国主义者认为“是个笑话”、“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结果是不但能建成京张铁路,而且提前两年完成,连来中国游览的外宾都赞叹不已。这一事实给帝国主义一记响亮的耳光!然后同学们抓住詹天佑受命时政治斗争的尖锐性,完成三大任务的艰巨性和创造性,竣工的时效性,来全面理解这项“伟大工程”的深远意义。

三、继续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爱母亲、爱祖国)

1、谈话: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有这样一位老人(视频),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季羡林。

2、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3、课文题目为“怀念母亲”,一看就知道是写怀念母亲的文章。但是通过预习课文,发现作者仅仅是怀念自己的母亲吗(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4、 再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我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敬意和同样真挚爱慕” 的语段,在旁边批注。

5、小组交流

6、全班交流

预设一 感受悠悠思母情

① 课件出示 我痛哭了几天…数十年如一日。

抓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理解,想象具体情状,说一说作者为什么会这样?

②课件出示日记房东太太 高兴 沮丧

指导感情朗读

预设二 体会拳拳赤子心

① 课件出示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抓词“频来入梦”的意思。两个母亲频来入梦,作者两次说道“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真的不知为什么吗?

② 课件出示另一篇日记

是什么让作者心里酸酸的,有点凄凉?

进行练笔 当你想故乡时,你仿佛听到 ,又仿佛看到 当你想到故乡的老朋友时,你仿佛听到 ,又仿佛看到 这千丝万缕的情感,说不清道不明,最后都融成一个字,那就是“糊”! 指导感情朗读

6、衔接阅读《我的中国心》,拓展升华。

四、读《彩色的翅膀》,抓词句感受宝岛战士爱岛爱国的情怀

自读,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展示

五、读中感悟,悟中感情读《中华少年》

自读,批注 小组交流

全班展示(爱国之心、自豪之情)

第三板块(口语交际与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引导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与规律。

2、培养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3、能将搜集到的资料,用比较适合自己的方式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4、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 演讲稿导入,感受其魅力

1、 “有这样一位母亲,他不是母亲却比母亲更亲,那便是----中国。

可记得这一位母亲?她飘散的长发是…”

2、同学们,听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觉?(感人,自豪,有感染力)

3、接着读下半部分后,谈谈这篇读后感与其他文章的不同之处。

二、结合综合性学习,讨论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1、回忆所学课文或者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那些人、哪些事打动了自己。

2、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评议,全班展示评比出“最佳小组”“最佳口才奖”

3、引导确定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4、演讲稿一般分为三部分

开头----根据听众写上适当的称呼

中间----用具体的材料把观点说清楚,这是演讲稿的主体

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名主题,发出号召。

5、研究主体部分

( 首先要有观点,其次用具体的材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①我们围绕祖国说一句话,梳理并板书

祖国风光秀丽

祖国文化灿烂

祖国历史悠久

祖国汉字有魅力

祖国人才辈出

祖国的诗歌是瑰宝…

②其实这就是我们演讲稿的观点。

③怎样才能让你的观点有说服力呢?这就需要借助一些材料了。 比如说“祖国科技发达”,我们就可以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火箭技术,再说到神舟七号、神舟八号,还可以举一些名人的话来增强表现力。

6、范文引路

讨论

这段话表达了什么观点?用了了哪些材料?

7、学生写作

8、评讲作文

9、进行演讲。

第四板块 (读整本书教学——《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阅读目标: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阅读过程:

一、了解作者---苏叔阳

二、读总序

三、总体阅读

1、看看书总共有多少页?

2、了解书有多少章?每一张的主题是什么?大胆想象每一张可能讲的是什么?

第一章 我们的祖国叫中国

第二章 我们有广阔的疆土

我国疆土的形成 我国疆土地形交错壮丽 我国疆土复杂多样的气候

我们有众多江河湖泊 我们有广阔的海洋 我们有多姿多彩的海岸

我们有丰富的矿藏 数不清的珍禽异兽…

第三章 我们有众多的兄弟

三、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章精读,批注

四、小组内交流最感兴趣的一章,可质疑。并推选优秀阅读者

五、全班展示

六、继续阅读其他章节,做好阅读轨迹。

第5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教学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文化主题:

爱护周围环境

单元导读提示:

让天空碧蓝,让河水清澈,让草木茂盛,让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阅读这组课文,让我们看看人们对待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请你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

教师用书的单元说明: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

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

教学本组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蕴涵的道理,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习作教学目标:

1.留心周围的环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交流的基础上,选择习作内容,借鉴课文的有关表达方法,写一篇与爱护周围环境有关的作文。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同伴分享快乐。

2.在习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保护周围环境的认识,愿意保护家乡的环境。

单元习作教学整体设计:

从语文教学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则是综合运用语文这个重要交际工具的专门的实践性活动。本组口语交际的展示汇报和习作是本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和习作是综合性学习活动总结和升华,综合性学习活动是顺利完成口语交际和习作的保证,我们必须把它们纳入整组学习的过程之中,作整体组织安排。

教学《翠鸟》一课,认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体验作者特别喜爱的感情,认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这是保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正确做法。学习课文是怎样抓住燕子的特点观察和写作,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开始组织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燕子专列》一课,领会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的爱心,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课文怎样用关键语句来表情达意的。

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找出并体会课文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课文通过具体的叙事表现小村庄变化的方法。交流综合性学习的调查结果并作整理,准备展示、交流活动。

学习《路旁的橡树》一课,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自己随这件事的看法;学习课文具体叙事的方法,以及通过人们的赞叹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

口语交际《我们能做点什么》活动,展示、交流、汇报综合性学习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讨论我们能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做点什么。通过展示交流活动,扩展学生的思路,提供写作材料,学习如何表达,为习作做好内容和表达的准备。

习作,根据自己的认识,写有关家乡环境保护方面的的作文。可以写自己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可以展开想象,写一写几年后自己家乡的环境;还可以写发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趣的事。内容上比较广泛,写法上一定要不拘形式。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写自己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记事、写景都可以,最好是把二者结合起来,还要加上适当的议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展开想象,写几年后自己家乡的环境,也是一样的。写调查中的趣事也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第6篇: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整体教学设计

祖国在我心中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詹天佑》写了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创造才能。《怀念母亲》表现了作者在留学时对祖国母亲和生身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彩色的翅膀》写了一个普通的海岛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决心和事迹,歌颂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一片诚心和深深的热爱。《中华少年》以诗歌的形式歌颂祖国,抒发了作者及中华少年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之情,也表达了中华少年要建设祖国的决心。 总体构想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模块一 预习模块──在默默中承受 模块二 理解内容──真情书写真诚 模块三 领悟表达模块──挚爱的力量 模块四 口语交际与习作第二部分: 整本书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第三部分:语文实践活动──搜集爱国资料 第一部分 教科书教学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理解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情和为祖国做出的贡献。

3.体悟深情,体验朗读,品析关键词句,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魅力所在。 4.阅读热爱祖国的书目,观看影像资料,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的感情。从小立志报效祖国。

5.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己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模块一 预习 ──在默默中承受 板块一:自主学习 1.课前准备

搜集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资料;学唱爱国歌曲;了解爱国英雄事迹;搜集祖国海岛的图片。

2.课文预习(出示自读提示)

一读,画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二读,归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主人公为祖国做了什么事? 三读,参考课后问题细读课文,质疑。 四读,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思想,比较写法。 3.整理汇报单

【设计说明:通过自主学习,预习生字词,初步了解本单元中课文的内容,并能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板块二:小组交流 由组长组织有序汇报: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交流预习的结果。

【设计说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资料整合,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 板块三:整理汇报单

1.根据交流的结果,适当修改整理自己的汇报单。

2.全班交流,谈谈自己读了课内外的资料及故事后对这些英雄的光荣事迹有什么感受?你觉得他们和平常人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懂得并能够默默的承受:承受压力,承受危险,承受使命,承受牺牲,承受……)

【设计说明:通过本环节,让学生在交流、整理中进一步完善汇报单,并能有自己的想法。】

模块二 理解内容──挚爱的力量 板块一:激情导入

1.播放长江、黄河、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南京长江大桥、三山五岳、剪纸、唐诗宋词、书法等图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感受中国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 2.出示民族英雄的图片引导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英雄图片并简单讲讲他的光荣事迹。

【设计说明: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深沉情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也为本课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板块二:名人亮相

问题引线:读了本单元的课文,你都认识了哪些人?文章讲了关于他们的什么事?

1.温馨提示:

(1)先总述人物的身份。(2)详细介绍人物的光荣事迹,说说他们是怎么热爱祖国的。(3)总体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2.小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班级交流,同时说说他们如此热爱祖国,你有什么想法或感受?【设计说明: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整体感知本单元的人物特点。

板块三:倾诉敬佩之情

(一)说一说:你最敬佩谁,为什么敬佩他,敬佩他的哪些地方?预设: 1.评价詹天佑

敬佩詹天佑的哪些方面呢?

(着重引导孩子从“杰出”和“爱国”两方面谈自己的敬佩之情。)

(1)杰出表现在:开凿隧道:方法适宜、省时省力;设计“人”字形线路;勘测线路:谨慎、谦虚、周密。

引导学生画图了解詹天佑创造性的做法。(出示课件)演示“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增强立体感,促进理解感受詹天佑卓越的创造才能。

(2)爱国表现在:在沉重的社会压力下,在技术、设备落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他毅然接受任务。理解“毅然”。环境恶劣,困难重重,他一丝不苟、矢志不渝、不辞辛苦。工作认真负责,心系祖国和人民。

(3)倾情朗读,读出詹天佑的精神,读出对詹天佑的崇敬。 2.评价季羡林

(1)他对生身母亲的怀念之情。(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指导朗读,理解“抱终天之恨、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引入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理解母亲的不易,作者的悔恨交加之情。

(2)他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感受作者时时刻刻思念着母亲。画出表示哭的词语,体会作者思念的强烈,感情的挚烈。画出关于梦境思念的语句,感悟怀念的深切、痛苦。

(3)指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想、去读、去感受。 3.评价小高

1.引导学生自由畅谈:

(1)说说令你最感动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自己的感受。

(2)出示宝石岛的图片了解环境的恶劣,拓展资料充分了解边疆战士的生活状况,感受他们的高尚情怀。

【设计说明:本环节意在通过倾诉对文中人物的敬佩之情,来深入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走入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板块四:倾诉心中之意 1.深情朗诵《中国心》。

2.你想对你最敬佩的人说点什么?

3.读一读《中华少年》。【设计说明:由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个人的情感体验,实现情感升华,达到课前设置情感价值观目标。】 模块三 领悟表达──真情书写挚诚

板块一:说人物说说哪个爱国者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他是怎样热爱自己祖国的?他有着怎样的爱国情怀?

【设计说明:回顾本单元的人物,巩固所学,同时为本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块二:品词句

(一)《怀念母亲》

感悟每时每刻的念:品析日记时间──每天 品析每天的时刻──每刻

感悟刻骨铭心的念:读悟“哭”情──念得痛心 读悟“梦”境──念得深切 布局谋篇感悟作者真挚的情; 品析文章的结构特色:总分总,以情贯穿始终;有叙述有摘抄体现作者的真挚热烈的深情。

(二)自学《詹天佑》《彩色的翅膀》

1.画出最能表达爱国者对祖国赤诚之心的语段。 2.默读这些语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情感的?

【设计说明:通过课文中让人感动的词句,加深对课文人物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文中作者达感情的方法。】 板块三:动情读

1.自由练习朗读最感动的地方。 2.同桌互相指导读。 3.指名展示朗读。

【设计说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六年级的学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文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环节通过自由读、同桌互相读、展示朗读等形式,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板块四:拓展资料

1.展示课前搜集的中华好儿女的故事。 2.放课件,观看祖国大好河山和文化古迹。 3.讲当今听到的、看到的爱祖国的人和事。

【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是拓展学生的视野,跳出课文看更广阔的世界,进一步升华思想感情。为语文实践做铺垫。】 模块四 口语交际与习作 板块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出示感动中国视频。

2.说一下自己知道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设计说明: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情境,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板块二:全班交流,进行口语交际

(一)引出话题

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了大量资料,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搭建一个舞台,召开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学习汇报会,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心中所想奉献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确定汇报形式,小组排练。 1.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明确汇报形式。 2.分小组讨论汇报形式。 3.根据汇报形式,组内排练。

(三)汇报开始,同学评价。

1.小组抽签上台,同学们根据汇报情况做出公正的评价,选出最优秀的汇报者。(鼓励小组回报形式,体现集体精神。)

2.根据评价,给最优秀的汇报者和优胜小组颁奖。

【设计说明:在本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既是参与者,又是评价者,在活动中锻炼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板块三:习作

一、明确本次写作要求:

1.读习作要求,说说今天写什么? 2.这次作文有哪些要求?

(1)写演讲稿要符合格式,要结合具体材料把表达的观点写清楚。 (2)要表达真情实感。

(3)要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

二、写前准 1.确定内容。 2.列出写作提纲。

三、写前交流

1.讲演稿的格式是什么样的?

2.小组内交流你搜集到的有关演讲稿,并读一读,看看写演讲稿应注意什么?

四、互相评改。 1.小组内互评

(1)讲演稿的格式是否正确?

(2)是否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一主题? (3)感情是否真挚,能否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2.全班交流、小组打分,加分。

【设计说明:本环节教师重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方法。从写作前的指导,到写作过程中的思考,再到写作后的评价,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7篇:四上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推进教学的反思

案例描述

我们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备课的主备老师是徐老师,她的备课细致、深刻。在备课交流会上

四、五年级的老师一起提出尝试整体推进的教学方式。主要原因有三:其一,我们想做的课题与“按主题整体推进单元教学对单元习作教学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其二,几位老师经过深入研究教材编排,觉得这样的方式适合在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单元尝试;其三,在交流中听得出是魏老师已经先行一步,对于整体推进有了成熟的想法,希望我们的尝试能引发更多的思考。

徐老师对于第二单元的教材理解透彻,本单元第一课古诗,《题临安邸》是让学生领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游山西村》是领悟观察发现中的“顿悟”当观察出现困难时,走上“绝路”时,应该坚持不懈,等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第二课《爬山虎的脚》,主要是讲从细处观察;第三课《蟋蟀的住宅》主要讲长期连续观察;第四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讲创新性观察,从平常不起眼的事物中得到新的发现;日积月累是连续性的观察,从身边观察,不同季节的观察;习作是趣味性的观察。有了对第二单元教材较细致的分析安排教学时就胸有成竹了。于是我们从教第二单元开始就安排了相应的观察内容。

第二单元开始上的时候,我们布置了本单元推荐要看的课外书《昆虫记》,读书课上进行导读,并争取家长支持做到人手一册,每天坚持看书从每天半小时开始,每天看书时间递增一分钟,坚持细读,

细看,鼓励看第二遍。

同时,我们安排了观察神奇的种子,每个学生都种养了神奇的种子,从发种子的那天开始就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坚持两个星期从不间断。每天反馈观察日记,从刚开始的27人交齐(班级学生共30人)写满一面,到全班交齐并有一半的同学写一面半,再到后来有十来个同学能写到四百字;写作内容、观察点不断的变化。老师及时鼓励学生,学生写作热情高涨,就本单元来讲写作量已经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达到2000多字,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初步养成观察的一些习惯。到习作课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无米之炊”了。更可喜的是种养神奇种子的活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家长反馈说:以前孩子一周一篇周记总是挠破脑袋没东西可写,这几天精心呵护神奇的种子,每天写日记都有东西可写,不要家长催了。还有的孩子为了和同学比谁的种子长得快,偷偷把养神奇种子的瓶子放进被窝里„„童真童趣在活动中得到了毫无束缚的展现。

反思:

一、 全面把握,安排在先,胸有成竹

这两周时间里我们和孩子一起经历的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完整的,活动是有效的,语言实践是丰富的,体现了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的宗旨。我们在考虑整体推进的教学方式时全面把握,既想到了教材内容也考虑到了课外读物;既上好课也安排了和本单元相关的观察活动;既有学习基础字词句段也指导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这样活动开展起来有序,有效,孩子积极参与。因为我们以徐老师为主备的团队群策

群力、全面把握,安排在先做到胸有成竹,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参考和其他组开展活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 找准突破点,让孩子真正的参与

让孩子全程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是需要思考的,找准了突破点让孩子真正参与进来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孩子学习起来才不会觉得累。就像让孩子绕操场跑一千米孩子会觉得很累,而让孩子放风筝,孩子拉着风筝跑,即使是跑完了两千米也不觉得累。我们要找的是孩子心中的这个风筝和为她们搭上放风筝的这条线。

在推荐课外读物《昆虫记》时,我们先进行导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孩子坚持每天读30分钟,接着每天递增一分钟,(保底时间)孩子们觉得难度不大,加之书的内容本身是孩子感兴趣的,所以这两周来孩子们课外阅读量是完成得不错的。

另外观察方面我们也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选择观察的事物时,我们想到了被观察的物品必须是变化要快的,要能连续观察的,能观察到细节的,经过讨论我们选择的观察苜蓿种子的发芽,并给这个活动起了个“神秘的种子”的名字,吊起了孩子的胃口。起名字叫神奇的种子,是因为我们这里没有人种过苜蓿,孩子们因为没有见过所以感觉好奇,还有是这种子好种易活,孩子能操作,第三是种子小,要细心观察。选择的时候这些都考虑到了,就是为了找准突破点让孩子真正地参与进来。同时我们还设置了跟进的措施,第一天指导孩子怎么种,但是不告诉他们神奇种子是什么,这就让孩子感觉到更加神秘感,第二天看到种子发芽了老师才告诉孩子这是什么种子,因为神

秘孩子们就更加认真仔细观察,希望早点知道是什么种子,接下来老师每天只给孩子描述一句关于神奇种子的话,比如:苜蓿长大了开紫色的花。苜蓿能长一米高。苜蓿的花语是希望。多么诗意的寓意啊!这些都让孩子好奇不断,因为眼前这几粒不到1毫米的种子长大能开花,能长到一米高,实在是太神奇了,所以孩子们就会在心中有所期待,有期待孩子的参与度自然就更高了。

三、 立足语文课堂,更关注学生心智成长

不管是课外阅读《昆虫记》还是种养神奇的种子,都应立足语文课堂,因为这是语文的活动,不是科技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肯定在语文上。所以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激发观察兴趣,让孩子保持好奇心最后都是为孩子能写出生动的观察日记。当然在活动中立足语文课堂我们也关注孩子心智的成长,比如孩子的观察方法指导,观察品质的培养,环保的教育,生命教育都有所渗透,因为这些是不矛盾的,只有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同学才能观察到事物的变化,只有观察内容是丰富的写出的观察日记才是鲜活的。而且这些在孩子成长中是多么重要的品质。有孩子在日记中写道:“看到同桌的种子发芽了而自己的才裂开一个小口子,我想种子如果看到了这一幕肯定会说,我一定要长大,不让我的主人感到没有面子。”从语文的角度来看这是拟人,从生命教育的方面来看这就是生命意识。当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关注发芽的种子的时候有个孩子这样写到:“我发现有几颗种子这么多天了也没有发芽肯定是死掉了,并且我闻到了瓶子中有一股臭味,我断定她们已经死了,顿时眼泪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第一次为植物流泪。”这样

的活动立足语文课堂,当然也关注学生心智的发展。

四、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素材积累在平时,作文难点要分解。

孩子写作文是一项语文实践,表达言从心生,平时注重积累习作时肯定能信手拈来,一个单元的习作在作前已经积累了2000多字的观察日记,那么孩子们写作时就不会无米之炊。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有每天看到孩子乐于表达,一天两、三百字的小作文或观察日记不成问题,但是坚持两周实属不易,这样的积累作文的素材就丰富了。并且老师坚持每天对观察日记进行点,中虽然时间短,但是方向明确,针对性强,如:从连续动作的写法,从细致观察准确表达方面,从长期观察产生感情方面,看似不相干其实是在习作的指导,分解习作的难点,给孩子搭好脚手架。

当然在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明显的分层,让孩子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都有所收获。希望我们一起努力。

第8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要通过本单元教学,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一年级下册第三组安排了“保护环境”,二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专题。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这个专题,本组教材将导语、课文、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以及综合性学习等相关内容以整合的方式编排在一起。其中,“调查周围环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5课《翠鸟》之后,提示学生此次活动要求调查的内容、所选择的组织和调查方式;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之后,提示学生交流开展活动的方式,整理调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准备。

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前三篇属于精读课文,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本组的导语提醒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以及他人为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内心深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顺着这个情感发展主线,教材在课文后面安排学生去亲身调查、开展以“调查周围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中,教材在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和此次活动,开展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等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秆、绣、赤”等31个生字,会写“翠、衬、衫”等4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5、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四、教学课时安排:

《翠鸟》2课时《燕子专列》2课时《一个小村庄的故事》2课时《路旁的橡树》1课时《语文园地二》4课时单元复习2课时

第9篇:《单元整体解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组解读

(一)一个新的起点单元

首先,这是新学段(第二学段)的起点。对比二年级下册的教材,有这样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单元开篇多了一页单元导读,这导读是给老师看的,更是给学生看的,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要学什么,要达成怎样的学习目标。二是习作单独作为一个板块呈现,不再如二年级那样将“写话”放在语文园地当中。三是课文分为了两类: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四是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被“交流平台”取代,不再安排“我爱阅读”。 第一个变化,我觉得它契合了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自我建构的需要。学生走过了低年级的浪漫,开始向比较理性的自我认知过渡,在学习上,应该逐渐学会根据具体的目标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老师把目标藏着掖着的学习,即使有趣,对于学习主体而言,始终是盲目的,是不会有自我管理活动生发和参与的。这一变化是我个人最欣赏的。我在自己的教室课程探索和实践中,就已经在这方面尝试了好几年——每周会为学生提供一份“母语学习周计划”,让学生清楚接下来的一周要学什么和达到哪些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鞥明明白白地展开学习活动,就能有目标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第二个变化,是相对于第一学段而言的,也是相对于原人教版教材而言的,它不仅仅是努力体现习作教学本身的课程序列化,也强调了“写”和“发表”的重要性。读再多的书,增长了再多的见识,涵养了再好的性情,不会观察和思考,不会用清通、适切、准确、得体的语言来表达,终究成不了“自己”。第一次习作,聚焦“体会习作的乐趣”,是科学的目标设计,因为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新任务的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内驱力,意义的理解是其次。第三个变化,主要是相对第一学段而言的,体现的是方法的迁移运用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交流平台”替代了“识字加油站”,既是重点学习目标的升级和转变,也是教室学习共同体形成的方法和基础,还是对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进一步梳理和内化。 作为新学段的起点单元,它还通过编排形式以及教师在准确以及创造性理解基础上的教室生活实践,给学生以后如何更多地自主性创造自己的母语学习生活,提供了认识、方法和策略、习惯等方面的示范。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对以后的母语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也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第二,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新起点,对校园生活的认识开启了新的体验和评价模式。认知发展的新起点体现在多个方面,选择校园生活恰恰是最适合的一个方面,这是学生体验最真切的“境遇”。一二年级的学生心目中,自己的校园生活,甚至自己班级的学习生活就是他们认为的校园生活的全部,他们也缺乏反思自己学习生活的能力。到了三年级,身心的发展之外,无论是生活探索范围的扩大还是随着阅读带来的视野的扩大,都让学生有了突破原有认知的需要。通过校园生活主题单元的开启,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校园生活探索开去,了解到不同校园的同与异,在对比中发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了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对学校的想象和期待;从故事中学习反思自己在校园、在课堂中的角色、姿态和责任…… 第三,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起点。第二学段是学生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实践向逻辑思维实践过渡的阶段。将单元学习主题和重点目标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带着目标去学习,就是在帮助学生体验一种有依据、有逻辑的学习。例如,让学生聚焦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涉及了言语思维的发展需要——把要表达的意思充分地表达出来,是需要语言运用的策略的,语言积累的价值就在于能创生出属于自己的新鲜感的语言。包括口语交际(分享“我的暑假生活”),包括习作(“猜猜他是谁”),都更突显出言语逻辑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有了逻辑思维的陪伴甚至管理,言语思维的品质就会一步步提升,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输出性的表达,都将拥有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期待,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批判精神的萌芽也有赖于此。

(二)这是一个学习目标清晰而科学的单元

学习目标清晰既表现在导读中明确表述了出来,也体现在每项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如第一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

(点击图片可放大)

虽然只有第一题明确提出了“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但后面两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都是以课文学习为起点和基础引发的话题,教师应该适当地通过评价,将“有新鲜感的词句”的运用渗透在“说一说”的实践中。这一目标不断在课文阅读中得到多种学习形式的落实,读、说、写,目的是要成为学生阅读中养成关注和积累的习惯,在说和写中慢慢转化为能力,养成一种自觉。

习作“猜猜他是谁”,这个内容本身就与学习目标“体会习作的乐趣”相吻合——是一个具有游戏性质的习作活动。当然,习作的乐趣不仅在内容上,还在表达实践上,学生表述准确,如果还能有新鲜感——这是与阅读目标的关联——乐趣就会更深一层;学生的描述准确表现了同学的特点,让其他人读了后能很快猜出来,成就感又会带来印象更深刻的乐趣;教师将学生的第一次习作用某种形式“发表”出来,这一乐趣就成为下一次习作的驱动力了。

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落实的层次性和学生兴趣、接受能力、内化水平的匹配上。落实的层次性,以“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为例,每篇课文内的学习有层次(前面已经呈现,不再赘述),三篇课文之间也有层次性。三篇课文之间的层次性,从第一篇的读中体会、说中尝试运用,到第二篇的读中自主发现、仿写中尝试运用,再到第三篇略读课文中的读法运用,是很循序渐进的。

(三)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学习空间的单元

作为母语学习的主题单元,都应该是具有开放性学习空间的单元。这种开放性学习空间,不能仅仅是靠教师个人的理解和教学主张来创造,教材主题单元本身,无论从主题上还是文本的选择和组合上,也应具有开放性。

首先,校园主题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内容和话题,因为校园生活的丰富性,因为对校园生活体验的差异性,因为校园生活表达方式的多元性——学生可以在母语学习的基础上,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校园生活。校园生活的丰富性,文本中有,习作中也是一个具体的表现。第二,三个文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讨论校园生活的,角度的多元化,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很自然地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分享校园生活,文本的拓展就有了合逻辑的选择。例如,既契合校园生活主题,又可以进一步落实“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文本可以拓展《山沟里的孩子》等,整本书有王淑芬的《三年级花样多》等。再者,《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吴然的作品,吴然的很多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里,都有“新鲜感”的词句,如《走月亮》《珍珠泉》等,也可以作为开放性教室课程的一个选择。还有泰戈尔《新月集》,开个小学的读书分享会,或师生、家长参加的朗诵会,也是一个选项。

关键是,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根据课时的总体安排和规划,用好用活这个单元,创造出学生受益的教室课程生活来,建构“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叶圣陶语)的、具有逻辑的母语课程。

(四)这是一个文本选择上有瑕疵的单元

正如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的,教材是人编写的,不可能十全十美,缺陷和不足是不能避免的。个人认为,这个单元在文本选择上,是有瑕疵的。前两个文本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品质上,都是经典的,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好例子,好榜样。第三篇,就有了明显的落差。当然,这可能是因为要选择一个新的角度来呈现校园生活,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敢于在学习中质疑,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才选择了这个文本。但是,就落实重点学习目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而言,这个文本是难以胜任的,这也是文本的内容和体式所限。不是说文本中完全没有这样的词句,而是很少很少,如果是“关注词句表达的准确性”,倒是不错的选择。

二、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3)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要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四、单元整组课时规划建议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说明 备注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一课时 作为开学第一课设计,开学前一周布置学生按要求做好准备 “日积月累”做一个“古诗词中的童年”晨诵专题,时间持续一个月。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三课时 先学习单元导读,讨论对校园生活的认识、感受,明确单元重点学习目标;以学习单的方式完成字词自学和读通课文的课内预习。拓展阅读《走月亮》,学习摘抄有新鲜感的词句,开始学习做不同特色的阅读手账(方案2:拓展阅读《山沟里的孩子》)

花的学校 三课时 拓展阅读《孩童之道》《金色花》,建议布置《新月集》亲子共读活动。

不懂就要问 一课时

习作 两课时 紧扣一个“趣”字展开表达实践活动

语文园地之词句段运用 两课时 第二题融入课文学习和单元整理活动2。

单元整理 两课时

1、字词整理与积累;

2、吴然作品、泰戈尔散文诗班级朗诵会及新鲜感词句分享;

3、优秀习作分享与发表。

教学建议

开学第一课(口语交际)

一、为什么要设计为开学第一课?

在开学第一课分享暑假精彩生活,既是为了对暑假生活做一个有意思的自我总结和展示分享,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比感受暑假和校园两种成长生活的不同精彩和相互联系,为接下来的校园学习生活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这是分享课,也是衔接课,还是开启课。

结合第一单元重点学习目标,可以有意识地将对“有新鲜感的词句”的关注渗透在对学生分享的评价中——对于学生来说,“新鲜事”里往往会很自然地蕴藏着“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课前要做哪些准备?

为了让学生对这节口语交际课充满期待,教师可以在开学一周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请学生做好分享暑假生活新鲜事的准备。在布置任务时,提出具体要求,做必要的指导,如可以和家人一起选择要交流的新鲜事,准备好相关的图片、实物,甚至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制作PPT。当然,先试着给家人讲一讲,听听他们的建议是不可少的。甚至,教师可以提前制订一个评价量规,给学生在做准备时参考。

三、这节课可以怎么上?

教师要准备一个热情洋溢的开场白,调动学生分享的积极性。

要给每一个学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两种分享机会,即小组内分享和班级内分享。具体操作是:第一步,小组内按照要求分享,组员根据评价量规推选一人当堂在班内分享;第二步,每个小组被推荐的学生做班内分享,师生即时评价,教师评价有意识关注语言的“新鲜感”;第三步做活动延伸,和学生商量每天抽出固定的10分钟,让剩下的学生每天两到三个在班内分享。为了让学生收获明显的成就感,享受这种学习生活,可以将多种多样的奖项渗透在评价量规中,如最新鲜的故事、最佳口才、最美PPT、最有故事的实物、最精彩的图片…… 当然,分享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发现、小结效果突出的分析方法、策略,真正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0 2 《大青树下的小学》 文本解读

一、如何理解题目的变化

用过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老师会发现,这篇文章在部编版教材中时,题目从《我们的民族小学》改成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如何理解题目的这种变化?有人是这样解读的:

课题有了变化 ,由原来的民族小学改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教材编写中国家意识的体现。因为,这所学校,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学校,不是哪个民族独立的学校。大青树,就是这所学校的地域特点---边疆特色。

虽然课程一定会体现国家意志,虽然一联系上新时期的国家情怀就显得“有底气”,我还是觉得这种解读太牵强。我倒觉得原来的题目恰恰是为了体现我国是一个民族大团结的国家。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爱读书‟种植在孩子们心里”的作家吴然,他的不少作品都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如《走月亮》《珍珠泉》《抢春水》等。翻阅吴然的作品集可以发现,以往的集子,如《天使的花房》中,这篇文章题目是“民族小学”,还有的题目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和花朵说悄悄话》);2018年5月出版的吴然语文阅读课堂系列丛书中,这篇文章收录在《大青树下的校园》中,题目是“大青树下的小学”。从这些信息当中,我们很难确定吴然最初用的是哪一个题目。用心阅读吴然的散文作品,从他作品的内容特点、语言风格和主题特色(儿童散文,优美的笔调、馥郁的诗意和跃动的童心)等方面看,我更愿意相信这篇文章最初的题目是“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个题目有着朴素的诗意,让读者很自然地想到环境的美好、故事的温馨、情感的淳朴……同时,对照文中表现的“民族融合”的主题,也显得自然而含蓄。这些,“我们的民族小学”都是无法企及的。

二、欣赏——一篇诗意盎然的儿童散文

这是一篇构思巧妙、语言朴实优美、画面和谐、情感真挚的儿童散文。 构思巧妙表现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边疆小学;写了学生们上学、上课、课间等多个特定的景象;结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开篇第一句话,是一个长句,很长的句子,却没有给人冗长的感觉,它像是一个自然变换的镜头,镜头随着不同方向远景的移动向同一个近景聚焦,让读者跟着文字看清楚了从不同方向走来的小学生属于不同的民族。这句话为后面的内容做足了铺垫,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期待: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后面的内容正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

这篇儿童散文,遣词造句和语言节奏都富有儿童情趣,词句朴实优美,节奏活泼明快。通篇语言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晓白如话,又诗意融融。例如第一句三个“从”到三个“有”一个“还有”,长短句参差有致;“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真好听”三个字看似平平常常,却在语境中更让人很自然地产生了遐想,再接着读后面的描写,发现这“真好听”是那么具有吸引力。最后两句,句式基本相同,边读边感受,仿佛觉得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都有了生命,都在欣赏着这美丽的校园。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通过语言文字描画出的几个美好和谐的画面。一是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们来上学的景象,小朋友们的出现,让整个校园都变得绚丽多彩,朝气蓬勃;二是树、鸟儿、蝴蝶、猴子都倾听小学生们朗读课文和各种小动物看小学生们课下玩耍的画面,前者令人陶醉、神往,后者让人感受到了天真、可爱;三是对铜钟和影子的特写,定格出一幅充满温情和希望的美好画面。

显然,这是一篇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的散文,白描手法,朴实语言,典型画面,把日常的校园生活写得真切,写得如诗如画,让熟悉这种学习生活的孩子们读了感到自豪,让不熟悉这种学习生活的孩子们读了感到新鲜,产生向往。

三、批判——一个学习价值清晰的文本

批判在这里指的是全面深入的分析判别,即用更高要求的眼光对文本进行审视和判断,最终厘清文本本身之于课堂学习的价值。批判是基于批判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它强调独立思考,强调思维和判断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批判还直接与创造性相联系。(《欣赏 批判 联系 建构——文本解读的四个关键词》) 把这样一篇儿童散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的学习价值表现在哪里?教师如何再从学习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文本?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

第一个维度,不同地区的学生关注点一般是不同的,这正好与课后第二个思考题(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的设置意图相吻合。“特别的地方”,不同地区的学生答案会不一样。学生认为特别的地方,也是学生感受最深的地方,是课堂上阅读这篇文章的兴趣激发点,或者深入阅读的切入点。第二个维度,要想到学生会对词句内容感到新鲜的有哪些,如何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对词句表达形式和策略的兴趣上来。就一般性学情来看,第一自然段第一句、最后一句,第二自然段对窗外安静景象的描写,对小动物的描写,最后一个自然段选择对铜钟和凤尾竹影子的描写作为结尾……这些都值得关注,值得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第三个维度,既是对单元主题的回应,更是为了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校园生活,观察自己的校园生活,还可以探寻更多不同地区小朋友的校园生活。这也正好与课后第三题是对应的。

这样一梳理,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学习价值十分清晰的文本。

四、联系——为学生的学“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

一个文本,无论是为了实现哪一具体的母语学习目标,都不能孤立地运用。一则,孤立的运用,犹如碎片化阅读,是不完整的,是很快会从脑海中被无意识地抹去的;二则,能力的形成,方法的习得,志趣的树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巩固和强化;三则,建立联系是赋予生活和学习以意义的基础,母语学习应该是一种有联系的生活,这种联系的建立,指向的就是为学习“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叶圣陶语)——沟通生活的境遇、文本拓展的境遇、单元整体的境遇等等。这篇课文的学习也不例外。

有联系的母语学习生活的创造,落脚点是学生的经历、实践和体验,但却始于教师“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文本解读。

先说重点学习目标引领下的单元整体的境遇。教师要在解读时弄清楚:

1、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的重点学习目标是什么;

2、这篇课文的学习要在怎样的层次落实重点学习目标(以学生的发现和交流为基础,能区分词句表现内容和表达形式、策略的新鲜感,初步学会聚焦新鲜感的用词、造句);

3、在这篇文章学习的基础上,下一篇或者在拓展文本阅读时,重点学习目标落实的层次是怎样的(能自觉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尝试分享自己体会出的新鲜感的表现);

4、在习作时渗透有新鲜感词句的运用与这篇文章的学习有怎样的联系(把握好度,把握好主次,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习作的乐趣)。也就是说,这一篇文章的解读,是要胸怀整组的,要运用系统思维,要确保在课堂学习实践时,让学生感受到不是在孤立地读者一篇文章。

再说文本拓展的境遇。夏丏尊在《关于阅读》一文中指出:“我以为最好以选文为中心,多方学习,不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在选文本身。因为每学年所授的选文为数无几,至多不过几十篇而已。选文占着国文课的重要部分,如果于一学年之中仅就了几十篇文字本身,得知其内容与形式,虽然试验时可以通过,究竟得益甚微,不能算是善学者。受到一篇选文,对于其本身的形式与内容,原该首先理解,还须进而由此出发,作种种有关系的探究,以扩张其知识。”前辈近百年前的观点,永远不过时。前面在进行单元整组学习规划时已经提到,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安排三个课时。一般都是两个课时,为什么要安排三个课时呢?这也是在文本解读时就想好了的。面对一个文本,学生可能还不会从作者或者内容、主题等角度去建构一段有意思的阅读生活,他们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方法策略等都有明显局限。作为引领、陪伴、规划学生学习的教师,恰恰是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素养的。

教材选择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开篇,是主题的需要,是目标落实的需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吴然的儿童散文里,有很多适合他们阅读、欣赏、积累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其中选入过小学语文教材的就有《走月亮》《珍珠泉》《抢春水》等。从作者作品的角度,立足“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个点,这几篇文章可以有选择地引入课堂;同时考虑内容主题的话,吴然还有这样一些儿童散文《学校旁边一条河》《我们的树林》《老师的礼物……

单元主题是校园生活,三年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理解,需要更开阔的视野。从这一角度建立联系,可以引入《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写了偏僻山区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语言也是朴素而诗意的,有很多“新鲜感的词句”。

是从作家作品角度还是主题角度建立更广阔的联系,进行拓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生活的整体规划等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

沟通生活的境遇,当然就是从“大青树下的小学”联想到自己的校园,观察、体验、分享、表达,也可以听听爸爸妈妈说说他们小学的校园生活,还可以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地方的小学校园生活……至于到底选择在哪些个方向上创造“相当的境遇”,同样要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生活规划的需要了。

五、建构——绘制以“这一个文本”为基础的课程生活蓝图

建构,就是直接指向课堂的解读和创造,就是从“这一个文本”出发对“这一段”教室课程生活进行比较细致的蓝图规划——不是写意的,而是工笔的轮廓勾描,同时还要想一想某些细节。也就是说,在文本解读的同时,学习目标的定位、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成果的呈现和评价等等都有了第一预设。看似这不是文本解读本身的事,但确确实实是文本解读应该抵达的重要一站。

《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的解读,可以建构这样一幅蓝图——

(点击图片可放大)

教学建议(设计简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单元导读”和交流,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对单元学习充满期待。

2、运用学过的方法,借助学习单,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通过边读边思边圈画,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梳理清楚课文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哪些事情,能根据课文内容说清楚自己觉得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学习准备:

设计学习单—— ★第一遍读课文,我通过查字典、借助拼音并联系上下文,把这些生字变成了熟字 (抄写在横线上或在课文中圈出来)。

★对照田字格,我发现自己已经会认会写的字有 ,我通过观察、练习,学会了写下面的字(在田字格中写两遍)。

★我认真练习朗读了课文 遍,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了。 ★通过读课文,我发现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跟我们的学校(一样 不一样),我将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做上了记号(画上波浪线),还读给同桌听了。课文中还有我不熟悉的事物,它们是: 。

教学过程:

一、聚焦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话题小讨论:你觉得校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自读“导读”,思考:你从“导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收获,教师小结谈话,帮助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过渡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习。

二、借助学习单,学习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借助学习单,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检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的同时指导读好长句子的节奏。如“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上,从一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2)听写词语:早晨、绒球花、汉族、打扮、朗读、安静、影子、鲜艳的服装、停在花朵上、粗壮的枝干。听写后评价,针对性指导书写。

(3)说一说:大青树下的小学与我们的学校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不同的地方或者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情景。交流文中不熟悉的事物,教师运用图片、“资料袋”等帮助认识这些事物,如坪坝、绒球花、铜钟、山狸、凤尾竹等。

三、再读课文,边读边思,梳理课文内容。

1、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梳理清楚课文向读者介绍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哪些事情。(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

2、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大青树下的小学“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的特点。(绚丽多彩、好听和安静、热闹)

3、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觉得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读懂这是一所边疆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孩子在一起学习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细心体会的方法,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新鲜感具体体现在哪儿,感悟表达特色,朗读丰富积累。

2、联系自己的学校生活,选择一个场景(具体地点和时间的情景),对照课文的写法,说一说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品读文字,体会新鲜感,感受语言魅力。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把自己觉得写得有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并与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觉得有意思。

2、组织班级交流,品读有新鲜感的词句,内化语言。

在整个文本语境中,在联系中,通过具体词句的品读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新鲜感的词句”既是指自己觉得新鲜的词句,也是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表达方式巧妙、表达效果明显的词句。

预设(1)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上,从一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读着这句话,就像眼前出现了流动的画面。从三个“从”三个“有”一个“还有”,感受这句话的节奏感。通过多个学生的合作朗读感受这种节奏感和丰富的画面感。

预设(2)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这句话作为第二自然段,一是用声音连接画面,巧妙过渡到下文上课的情景;二是写出了边疆小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三是拟声词给人以自然、悦耳之感。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读出钟声的节奏,引导学生感受钟声的自然、悦耳、悠扬;师生合作读,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教师接着读下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感受过渡的巧妙。

预设(3)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大家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到底怎么好听呢?文章没有直接写,而是用窗外的“安静”,用树枝、鸟儿、蝴蝶的表现来衬托“真好听”。这种写法很新鲜。可以调换这两句话的顺序,引导学生体会两句话的关系,从而感受到这样写的妙处。

预设(4)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为什么文章最后写到“古老的铜钟”“大青树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不用做分析解释,引导学生抓住“古老”“粗壮”“洁白”等词和省略号,边读边想象诗意的画面,边读边联想“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的情景(省略号的理解),体会作者用这两句特别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对这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赞美和喜爱。

3、师生合作,美读全文。

4、摘录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到笔记本上。

二、建立联系,渗透运用,说一说自己的学校。

1、谈话: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样子和这所小学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如果请你来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学校和校园生活,你会介绍些什么,怎样介绍呢?

2、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场所,练习说一说它的样子或者同学们在那里学习、活动的场景,说的时候想一想这篇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努力说得既准确又有“有新鲜感”。 (1)选定场所、情景,独立练习说一说。 (2)小组内说一说。

(3)推荐班级内说一说,教师引导评价,关注说准确说清楚和说得“有新鲜感”。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方案一目标: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感受吴然儿童散文朴素诗意的语言特点,欣赏、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激发课下阅读吴然儿童散文的兴趣。 方案二目标:拓展阅读《山沟里的孩子》,体会不同地区儿童学习生活的不同特点,欣赏、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学过程: 方案一步骤——

一、教师朗读《走月亮》,学生倾听,然后说一说听过之后的感受。

二、对比倾听教师朗读《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走月亮》语段,交流猜想与发现。

对比语段第一组: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上,从一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大青树下的小学》)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走月亮》)

对比语段第二组: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大青树下的小学》) 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走月亮》)

三、自读欣赏《走月亮》,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朗读分享。

四、自读欣赏《珍珠泉》,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朗读欣赏《走月亮》《珍珠泉》。

六、摘抄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七、介绍吴然和吴然的儿童散文,推荐阅读吴然儿童散文系列。 方案二步骤——

一、教师谈话,激发阅读《山沟里的孩子》的兴趣。

二、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发现文章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和这些词句的特点。

三、分享交流,朗读欣赏。

四、摘抄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也可以有第三方案哦!) 附: 走月亮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珍珠泉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地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了。我很想知道,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断流的时候,在村里的井水干涸的时候,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难道是有许乡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挑着阿爸给我做的小桶,来到珍珠泉边,我都这么想。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 山沟里的孩子

清晨,天还没有亮,山沟里还黑着。

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

傍晚,太阳落山了,山沟里很快地暗下来了。

孩子们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背着书包结伴回家。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远远近近,说说笑笑,夜雾笼罩着他们。

天边的云黑黑的,山沟里的路黑黑的。远处,狼在嚎,羊栏边的黄狗汪汪叫,天黑洞洞的。忽然,天空中亮起了一盏灯,哦,那是月亮哟,它把清辉撒向山野,照亮了孩子们回家的路。

传说,山沟里埋藏着一把金钥匙,谁能找到它,谁就能打开智慧的宝库,改变山沟的面貌。山沟里的孩子们就是怀着这样的理想,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在辛勤刻苦地寻找。他们要用那把神奇的钥匙,打开知识的宝库,用知识的力量改变村庄,改变山沟的穷面貌。

啊!山沟里的孩子不怕从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找到理想的灿烂的黎明…… 0 3 《花的学校》 文本解读 1 我第一次读泰戈尔是在近三十年前,那时正在读师范。印象深刻的有三个集子——《新月集》《飞鸟集》《吉檀迦利》,最喜欢的是《新月集》。记得当时写了好几千字甚至有上万字的感想,还在周记上模仿他的写法创作过几篇散文诗——这些文字早就不知湮灭何处了。

当初读泰戈尔,是真正的“素”读,除了集子,找不到任何可以启发和参考的文字来帮助自己理解,但是“童真”“母爱”这些主题还是很快就领会了。参加工作以来,除了晨诵,没有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过泰戈尔的作品,也就没有再认认真真地欣赏、解读过。为了课堂,为了学生的学而解读《花的学校》,这是第一次。

因为有的教材版本中选编过《花的学校》,我很想知道教学过此文的老师们是如何进行解读的,便上网搜索、阅读、对比,发现几乎没有找到一篇“为课堂”的解读,要么是做浅层次的文学欣赏,要么是做知人论世式的读解,没有一篇是从作品欣赏到教学解读的。 关于文本解读,我提出过自己的主张,要立足四个关键词展开,即欣赏、批评、联系和建构。接下来我还是遵循这样的原则和思路,来呈现自己的解读。

2 郑振铎翻译的《花的学校》,的确是一篇经典。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品读,你会不知不觉随着文字走进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自然的博大与多彩,有花儿-儿童的纯真与活泼,有欢欣鼓舞的热闹,有心思安恬的温馨……雷云轰响,阵雨落下,湿润的东风吹着口笛,这是热情的夏天,这是自由的季节,这是大自然对“一群一群的花”的召唤、迎接和馈赠,所以,这些花儿“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儿童-学生看见了这些“狂欢地跳着舞”的花儿,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亲爱的妈妈,这些美丽的花儿原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雨一来,他们就放假了”,就“冲了出来”。儿童要告诉妈妈什么呢?花儿在地下学校的不自由、不快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放了假后的欢欣——一出了学校,他们觉得树枝、绿叶是在为他们欢呼,雷云是在为他们鼓掌。甚至,儿童看明白了,这些花儿“冲了出来”,是要回到家里,回到“星星所住的地方”,回到妈妈的怀抱里——就像这个跟妈妈诉说的儿童一样。

读到这儿,或者,我们早就发现,这些花儿,不就是正在向妈妈诉说的孩子吗?花儿的心思,就是孩子的心思啊!

是的,这里有童真,有童趣,有童年的幻想——东风吹着口笛,雷云拍着大手,花儿的家在星星所住的地方,他们“扬起双臂”奔向“自己的妈妈”。还有,是的,还有他们这么渴望着“放假”,他们是迫不及待地从“地下学校”“冲了出来”。 新的问题来了。诗人泰戈尔到底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真的仅仅是赞美“童真”和“母爱”吗?诗人泰戈尔为什么要在诗中将“学校”塑造为“反面形象”呢?仅仅是因为儿童都天生向往自由吗?学校一定是不自由的地方吗?我在三十年前读的时候,就认定这是儿童最纯真心思的表达。现在想来,觉得没这么简单,因为泰戈尔不单纯是一个诗人,他还是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印度民族主义者。他一定希望印度的儿童能在学校里接受良好教育的,希望儿童能爱上学校,或者,希望学校是儿童喜爱的地方。这首诗分明将“地下学校”与儿童对自由、自然的向往对立了起来。儿童会不会因为读到这首诗而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呢?这或许正是泰戈尔所想要的,因为,泰戈尔生活的年代,印度正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学校是为殖民服务的,而不是为印度的儿童自由成长服务的。(泰戈尔自己在学校里的经历也是不快乐的,他讨厌当时学校教育的刻板。)诗中的“家”“妈妈”与“地下学校”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对立的。这样看来,“天上的雷云”“六月的阵雨”“湿润的东风”都是有象征意义的,是诗人渴望的改变,是创造自由环境的热情行动。《新月集》一共有37首散文诗,除了《花的学校》,还有《十二点钟》《职业》等写到了学校和功课,这些诗中,学校同样是自由和快乐的对立面。这就更可以说明泰戈尔想表达什么了。

欣赏过这首散文诗后,下一个问题是,作为一篇选入三年级教材的文本,为了课堂,为了学生的学,身为教师身份的我们,又该如何来解读,才能既不曲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又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教学价值呢?

3 作为一首散文诗,《花的学校》最吸引人的就是其诗的语言(鲜明的节奏、朴素优美的词句、充满想象和童趣的修辞)、诗的形象(热情的雷云和阵雨、欢快的东风、因为“放假”而充满生机的花朵、和花朵心心相印的孩子、温柔倾听孩子心声的妈妈)、诗的意境(雷云轰响,阵雨落下时,东风的口笛带来了放假的消息,一群一群的花儿从地下学校“冲了出来”,尽情呼吸自由的空气,急切奔赴妈妈的怀抱),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与文字的亲密接触(阅读、想象、品味)心领神会——无论是富有阅读经验的成人还是三年级的儿童——只要能将文字读成画面,读成心思。

“为课堂”的文本解读,要关注学生会怎样理解这首散文诗,学生会与诗的语言、形象、意境等比较自然地展开怎样的对话。“花的学校”,这是一个能带给读者很多联想的题目,儿童更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是花儿们上学的学校吗?那个学校里会有哪些新鲜的事物呢?是种满了各种鲜花的学校吗?这样的校园会是多么美丽多么芬芳啊!带着这些联想开始阅读之旅,最先被注意到的句子应该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原来,或者果然,文章要写花儿们上学的学校。

刚刚体验一下发现的惊喜,接着往下读——“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一个正在讲故事或者正在与妈妈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思的儿童(学生很容易在心中将自己与“我”看作可以相互分享的同龄人)突然出现在面前,那“一群一群的花”是这个“我”看到的和联想的。这些花是怎样上学的呢?“关了门做功课”,“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这样看来,花儿们的学校,并不是一个让他们感到自由快乐的地方。诗中还会写他们在学校中的其他生活吗?“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接着,进一步照应第一段的描写,写了花儿们放假时的欢欣——仿佛树枝绿叶都在为他们的放假欢呼,雷云在为他们的放假鼓掌;写了花儿们服装的绚丽多彩,写了放假带来的兴奋——“冲了出来”。原来,那地下的学校,是花儿们不喜欢的,他们在学校里,最渴望的是放假。三年级的儿童是不是也像花儿们一样觉得学校里不自由不快乐呢?是不是也渴望着放假呢?也就是读到这儿,三年级的儿童会不会与花儿们、与“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与儿童自己真实的学校生活体验密切相关,也与儿童的天性相关,大概,很多三年级的儿童都会产生共鸣。共鸣不仅仅来自于地下学校的约束,还来自于学校外面的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这时候再来回味“雷云”“阵雨”“吹着口笛的东风”“相互触碰的树枝”“簌簌的绿叶”,学校外面的世界的确值得向往啊! 接着往下读吧,诗中还会写什么呢?是继续描写花儿们在绿草上游戏狂欢吗?没有。接下来的三段,又写的是“我”告诉妈妈的想法,“我”懂得花儿们从学校里冲出来,心中惦记的是他们天上的家,是家中爱着他们的妈妈——儿童从学校出来,短暂的游戏过后,不也急急忙忙地要投入妈妈的怀抱吗?

真是一篇美妙的散文诗!这首散文诗是在讲上学儿童的故事和心思啊!如果“花的学校”指的是地下的那所学校,那就是花儿们-儿童希望逃离的地方;如果,冲了出来后可以尽情狂欢的草地、心之向往的有妈妈的家也能被看作另一种学校,那就是花儿们-儿童所喜爱的学校。题目在阅读、联想、体验中,被赋予了多元的、个性化的意义。

怀着童心,这样一个在文字中徜徉、沉思、欣赏的历程走下来,诗人要表达的心思和情感,已经在对话中清晰了。三年级的儿童,这样带着猜想、期待读下来,带着自己的经验与诗人、诗歌的情感对话,也就是充分而满足的了。 还原到这里,我们已然发现,这首散文诗是有层次的。一二段是大自然中诗意的场景,一群一群的花跑进了充满热情的世界;三至六段是“我”告诉妈妈的猜想,猜想这些花儿们是从哪儿跑出来的,为什么跑出来,循着这样的猜想再来看花儿们放假后整个世界的欢欣鼓舞,照应了一二段;七八九段是“我”再次猜想这些花朵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表达了对花儿的理解、共鸣以及对母爱的信任和渴望。从所见到所思,以所思来诠释所见,层层深入,自然而巧妙,诗意就这样从文字中氤氲开来。教材中,从排版上看不出这样的层次划分,而很多译本,都是分成三个部分来排版的——笔者以为,鲜明地分成三个部分,应该有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诗意,来自于诗人所表达心思和情感,更来自于具体的词句。应该说,对于三年级学生,这首散文诗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是新鲜的,都是充满丰富想象力的,都是情感真挚饱满的。东风“走过”荒野,“吹着口笛”,一群一群的花“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还和着雷云和阵雨的节拍……欣赏这样的词句,需要边读边想象边品味,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新鲜之处、美妙之处,甚至,是要反复诵读,积累沉淀的。

至于,前面谈到的诗人对当时学校的态度,是不必在此时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三年级儿童去苦心理解的,在联想、想象中与诗中的“我”在向往自由、向往温馨上产生共鸣,是三年级儿童所能够和只需要达到的阅读的境界。关键是,不要回避儿童关于“我”对“地下的学校”的态度,尊重儿童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回馈——这有利于儿童将来对这首散文诗的重新阅读和形成自己的判断,建立自己的观点。

4 一首《花的学校》就足以让学生爱上这充满诗意、想象力丰富、情感真挚自然的一词一句。这首诗的表达特色,也是泰戈尔《新月集》中每一首散文诗的共同特点。所以,一定要跟学生们谈谈《新月集》,一定要领着他们再读一读《金色花》《职业》《孩童之道》等——“交流平台”中的第二个句子,就是选自《职业》一诗。

当然,关于“学校”-“校园生活”这一单元主题,这首散文诗恰恰通过“我”对“地下的学校”的态度,给三年级儿童提供了判断、体验、反思自己校园生活的新参照和新角度——真实的生活带来真实的体验,真实的体验带来真实的思考。不妨在这个话题上,联系《十二点钟》《职业》,更多地了解一下泰戈尔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并联系《大青树下的小学》《山沟里的孩子》等,进行对比,“制造矛盾”,鼓励大胆探究。这个探究活动中,渗透点“知人论世”的方法,就很自然了。这,一定是比较有意思的学习活动。

解读到这儿,就可以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规划了。 教学建议 目标定位

《花的学校》是一篇经典,在主题单元这个整体当中,经典文本的学习价值往往是在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承载着更丰富的拓展性目标。 《花的学校》学习目标的定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常规性学习目标,二是基于学段、单元、文本特性及学生需要设计的重点学习目标,三是基于文本内蕴价值的拓展性目标。这些目标的落实,大概需要三个课时的课堂学习时间。

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

2、带着对题目的兴趣和疑问,读懂文章内容,体会“我”眼里花从地下学校冲出来时的兴奋和“我”的心思。

3、通过边读边联想、想象画面的方式,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词句的“新鲜感”,并能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形式仿写句段。

4、熟读成诵,摘抄自己欣赏的句段,丰富语言积累。

5、拓展诵读《新月集》中的《职业》《十二点钟》等散文诗,积累更多诗意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开展泰戈尔散文诗朗诵展示活动,激发自主阅读泰戈尔散文诗的兴趣。

过程规划 第一课时

一、缘题质疑,交流激趣。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你是怎么想的?

二、带着猜想和疑问师生一起逐段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懂“我”眼里花放假了的兴奋。(因为这篇文章中生字不多,又因为这首散文诗充满了童真,充满了美妙的想象,初读时就读出情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带着欣赏的眼光细读品味。) 第一自然段,教师读“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学生接读后面的内容;教师再读前面的部分,并引读“湿润的东风——”“在竹林中——”,以引起学生对东风形象的注意。

第二自然段,教师读“于是”,指名学生读后面内容;与三到四个学生合作读后师生一齐读。

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读,教师提问:

1、前面的雷云、阵雨、东风、一群一群的花与“我”、妈妈有什么联系?

2、你以为接下来应该写什么?

循着这个节奏、思路读完全文,然后再连起来读一遍全文。

三、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文中花儿的表现和“我”的心思,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班级交流:

1、花的学校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花儿们为什么不喜欢地下的学校?“我”怎样跟妈妈聊这些花儿?

2、你觉得哪些词句非常新鲜?为什么?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欣赏之情,读出词句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相机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写话,注意这句话表达的情绪。(这两组话题在交流时可以融在一起,少讲多读,读中加深体会,积累语言。)

第二课时

五、熟读成诵。教师陪着一起练习背诵一二自然段,再让学生独立或者同位合作练习背诵。展示背诵,倾听欣赏。

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在摘抄之前,自己判断哪些字词不太熟悉,圈出来,教师在巡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荒、罚、舞、互、臂”等字的写法。

练习书写重点字词后再摘抄,展示评价。

七、简介泰戈尔,拓展阅读《职业》《十二点钟》。

教师简介泰戈尔,并结合《花的学校》介绍《新月集》的内容和主题,激发学生阅读泰戈尔散文诗的兴趣。

发给学生《职业》《十二点钟》,先自主选择一篇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为展示交流做准备: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八、展示交流对《职业》《十二点钟》的理解和发现。交流重点:

1、诵读展示。先说一说自己要展示诵读哪一篇,自己读懂了什么,再朗读展示,也可以几个人一起朗读展示。

2、对比三首散文诗,说说自己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的发现。

3、谈话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新月集》。

九、摘抄《职业》《十二点钟》中自己喜欢的句段。

十、话题交流与探究:泰戈尔这三首散文诗中,诗人对学校的感情是怎样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山沟里的孩子》中,作者和小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是怎样的?提供泰戈尔与学校有关的成长经历,理解诗人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聊一聊自己对学习生活、学校的看法。

十一、开展班级小型朗诵会,内容是《大青树下的小学》《山沟里的孩子》《花的学校》《职业》《十二点钟》等。【

十、十一两项学习内容可以选择其一】

06

部编三上一单元作文教学建议

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三年级的习作,这种提法上的变化,隐含的是学习目标诉求的变化,而学理上除了“循序渐进”,当是立足于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累积和发展需要——但这一点并非是一致性的事实,低年级的学生特别钟情于故事的创造,尤其是阅读量较大的孩子,辅之以写绘、生活故事创作等课程,很多二年级的学生就已经能写出很有意思的小文章,甚至富有创造性的小连载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开始将书面表达的实践定位为“习作”,首先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提法,其次,应该是基于教材承载目标的渐进性。讨论部编版习作教学的前提以及教室语文课程的凭依,当然主要就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了。 有了上面的认识,我们才能以合情合理为探讨和实践的坚实心理基础,认认真真勾画习作教学的蓝图。作为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习作,首要的任务肯定是要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种下“爱作文”的种子,让“怕作文”的心理无从萌芽。所以,单元学习目标只强调了七个字:“体会习作的乐趣”。 习作的乐趣从哪里来呢?内容和形式两者都要认真选择和设计,还要形成合力,让学生从始至终都“其乐融融”。“猜猜他是谁”的确是一个符合学生口味的习作内容,因为它充满了游戏精神。这次习作,要始终让学生保有充满激情的、严肃认真的游戏心态。充满激情靠的是游戏的“好玩有趣”,严肃认真强调的是要学会通过努力取得不错的“游戏成绩”。

独白的、沉思的、需要语言技巧的“游戏”,互动性的实现,就如同这样一种场景——

“嗨,猜个谜怎样?” “好哇,你说,猜什么?”

“我说几句话,你来猜猜说的是谁。” “那我们开始吧!”

脑海中有了这样的场景,习作的目标就清晰了,课堂上的活动就明了了。 目标,最终指向是“体会习作的乐趣”,到达这一最终目标的路途上,还有更具体的目标。首要的,是创设这样一种游戏的情境,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起这样一种认知:作文是生活中一件很好玩的事。如此,习作的乐趣才会从学生的心底里萌芽,而不是从外部制造一种假象。其次是游戏的质量追求——怎样将游戏玩得有水平,吸引人。这次的“游戏”中,质量的保障就在于说(写)什么、怎么说(写)。写什么呢?谜底——那位同学的外貌、衣着、性格、兴趣……更高级的是故事,独一无二的故事。怎么写呢?选自己认为最有特点的一个或两个方面来写,真实,准确,语言有新鲜感就更棒了。到底是写一个方面还是两个方面呢?这就是看游戏中的需要了。如果,几句话呈现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就让同学准确地猜出了谜底,一个方面就好了。如果,一个方面,不足以让同学猜出,大概有两个原因,或者这个方面本来就不够独特,或者你描述得不够清楚准确,也就是使用的语言文字与自己期待要表达的效果不匹配。若是前一个原因,再写一个方面;如果是后者,暂时也再写一个方面,之后在评价中听取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对第一个方面进行修改。这里也就渗透了修改的意识和读者意识——渗透就够了。 活动,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发起游戏,第二要务是与学生一起制订游戏的规则,第三要务是一直参与游戏,以参与者的身份将引导隐含于游戏角色和游戏过程中。发起游戏,也就是成为上述描述场景中第一个说话的人,发起后得到积极响应,教师就出示自己写的“谜面”,让学生成为猜谜的角色。“谜面”准备写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次出示一个方面的,让学生将自己的谜底写下来,不要告诉其他人;如果还有人表示为难,在出示第二个方面的信息。这是个学生以方法的示范。第二步就是一起既成为谜面制作者,同时成为猜谜者。这一步,先要从老师的示范中,刚刚的活动中,一起发现并明确游戏的规则(规则当然与教材中的要求是一致的)。大家在规则之下玩这个游戏,规则就隐含了“习作”更具体的目标要求——有目的地写,写出来的句段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谜面写好了,相互猜谜,若遇到困难,提出疑惑,相互启发怎样的谜面才是生动而准确的,教师随时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帮助和指导。然后,游戏升级,每人再选择一个或两个同学为谜底撰写谜面,张贴出来,“有奖”猜谜,评选优秀谜面和智慧猜谜者。什么样的谜面是优秀谜面呢?抓住了同学某各方面的特点,描述细致而准确,语句连贯,语言还有新鲜感。

这样把习作玩成游戏,习作的乐趣,学生会有深切体会的。

上一篇:通风机停风技术措施下一篇:援藏援疆工作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