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产业发展报告

2022-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是在工作或项目事后编写的,所以报告具有总结性、叙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格式编写,才能编写出有效的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稻产业发展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水稻产业发展报告

2020年铁岭市玉米、水稻规模机械化情况调查报告

摘 要:为进一步加快铁岭市农业发展,促进铁岭市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020年末,由铁岭市农业农村局、铁岭市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多部门联合,对铁岭市现有玉米、水稻等大宗作物种植情况、农机具保有数量及农业规模机械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摸底调研,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建议,供有关部门及决策机构参考。

关键词:铁岭市;玉米;水稻;机械化;调查报告

1 铁岭市粮食作物总体情况

2020年,铁岭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1万 hm2,粮食总产93.24亿 kg,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2.6万 hm2,平均单产642.7 kg/667 m2,总产41.115亿 kg,占全市粮食总产的88.2%,主要种植品种有铁研58、良玉998、铁研818、东单6531、郑单958、辽单452、鑫中农5号、先玉335、良玉99、东单1775、东单1778、翔禾326、奥邦A6、诚单518、诚单818、元华1号、锦玉30、锦玉33、中迪168、中迪169、辽单577、辽单575、东单1331、辽单585等。

铁岭市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水稻种植面积4.78万 hm2,平均单产601 kg/667 m2,总产4.305亿 kg,占全市粮食的9.2%,主要品种有美锋669、红箭88、辽粳212、铁粳11、北粳2号、辽粳401、沈农9903、铁粳17、铁粳7、沈稻1号、沈农016、北粳1号、沈农604、富禾66、富禾5等。

2 玉米、水稻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玉米生产的主要问题有:品种来源五花八门,生产种植品种繁多杂乱;连年掠夺式生产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降低,主要产区土壤耕层结构不合理[1-2];化肥施用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重视大量元素的追施,忽视微量元素的投入,造成土壤养分供給不均衡[3-4];田间管理粗放,栽培技术水平低;自然灾害频繁,水利设施配套不全,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差。

水稻生产的主要问题有:水田生产环节烦琐,栽培管理粗放,秧苗素质弱化、插秧后缓苗时间延迟,个别地块插秧密度过大导致易发生病虫害;施肥不合理,造成无效分蘖过多或节间伸长,导致有效穗数降低及倒伏减产[5];农村青壮劳动力短缺以及劳动力老龄化带来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下降,生产成本提高;河灌区或水库灌区受阶段性供水影响,难以实现有效的晒田、晾田等技术措施;近年受国家粮价调控政策的影响,机械收获费用上涨,人工劳力及生产资料成本普遍上扬,导致水田经济效益偏低;2020年,铁岭地区水稻灌浆成熟阶段遭遇几次强台风,连续阴雨寡照,光合作用不足,导致结实率、千粒重下降,水田倒伏减产,影响了水田的种植效益。

3 铁岭市农业机械基本情况

随着铁岭市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机械拥有量迅猛增加,现有拖拉机86 900多台,从铁岭市各类耕整地及收获灌溉机械的分类和数量上看,总共拥有各种类型的耕整地机械3万多台套,播种栽植机械达到3.25万台套,各种类型的收获机械达到1.2万多台套。其中,拖拉机及配套机械中,拖拉机86 977台,包括小型拖拉机(22.1 kW及以下)61 970台、中型(22.1~73.5 kW)22 765台、大型及以上(73.5 kW及以上)2 242台。

除此之外,与拖拉机配套的农具数量117 728部,其中与58.8 kW及以上拖拉机配套的农具数量达到52 052部;种植业机械中,耕整地机械30 571台。按照细化使用用途分类,包括耕整机2 875台(套)、深松机1 343台、机引耙1 177台、铺膜机1 991台、微耕机247台(套)、机引犁7 419台、旋耕机10 143台、联合整地机5 376台;种植施肥机械中,播种机械32 541台(包括精量播种机26 805台、整地施肥播种机5台、免耕播种机1 263台、水稻直播机85台、水稻插秧机4 333台、秧苗移栽机50台);排灌机械42 303台,其中包括水泵28 160台、节水灌溉类机械14 143台套;田间管理机械8 964台,其中包括中耕机械4 298台、机动植保机械4 632台、果树修剪机34台;收获机械中,铁岭市共拥有玉米联合收割机5 086台、稻麦联合收割机780台、大豆收获机145台、马铃薯收获机88台、花生收获机5 364台、蔬菜收获机械50台、青饲料收获机140台、秸秆粉碎还田机140台、打(压)捆机228台;收获后处理机械,包括机动脱粒机19 188台、干燥机械242台、种子加工机械163台、保鲜贮藏设备192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3 429台。

统计铁岭市农业机械拥有量,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 486 992.3 kW。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2 279 256.3 kW、汽油发动机动力27 852 kW、电动机动力179 884 kW。

从绝对数量和单位面积的占比看,铁岭市玉米、水稻等大宗粮食作物的种植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生产,水稻稍逊一筹,但也达到95%。近年来,随着人力劳动成本的提高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农用小型或中型植保无人机技术在种植中应用发展迅速,替代了传统的农用植保防治技术和方式[6]。

另据铁岭市农业经营管理部门统计,2020年,铁岭市规模经营土地面积已经达到28万 hm2,占全市全部耕种土地比重的2/3以上。其中家庭承包流转类型的面积21.3万 hm2,规范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已经达到6.67万 hm2,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

4 铁岭市玉米、水稻机械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玉米机械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玉米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田块碎片化。东部山区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流转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速度,规模化生产较困难,大型机械难以施展。

其次,由于老式翻耙农具已被联合整地机械替代,现保有量较少,土地长期浅旋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不利于玉米的生长。

第三,从播种现状看,平原地区大多能够应用机械播种侧深施肥技术,一些丘陵、山地、田块面积较少的农户现仍然采用手插式玉米播种器播种,机械化仍是短板。不同地区和不同区域类型中,玉米机械化的进度差异明显,例如开原和西丰等东部山区玉米标准化种植水平还较低,当地的农业种植模式也存在多样化趋势。

第四,收获,玉米的机械化收获主要集中在平原经济发达地区,其他仍为人工收获;籽粒收机械工艺水平不过关,籽粒收玉米品种缺乏,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4.2 水稻农业机械化种植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稻田分散,由于分田到户个人承包,农户人均稻田的面积过小,分布零散细碎、高低不平、畦埂较多,无法实现集中连片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同时,在水田农机作业上,还存在简单粗放的问题,由于常规方法只进行初步平地作业,即所谓“大平小不平”的现象,造成田间灌溉有深有浅,不利于水稻均衡生长。

二是由于政策及农户思想观念等多方因素制约,农村土地流转难,不能实现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从而影响了机械化作业的普及。

三是农机和农艺未能实现完全融合。从近年来试验调查的情况看,在育苗这一环节中,培育适合机械插秧的秧苗需要做到农机与农艺的紧密融合,但由于机械插秧所要求达到的秧苗条件比较苛刻严谨,工艺流程较多,种子处理、盘土准备、精确播种及苗期精细管理等各流程要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作业,对缺乏种植经验的农户来说,如果不能全面理解、完整贯彻机械插秧育秧标准,就会造成秧苗不适合机插作业,大大影响机插效果。在水田整地环节中,由于生产上存在整地质量差、作业粗放的现象,导致水田易出现高低不平的情况[7-8]。

四是利用无人机防治病虫害,尽管无人机在农用植保领域发展迅猛,且具有效率高等優势,但其在质量、价格、性能等方面参差不齐,缺乏行业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及行业监督。另外,小型及中型无人机在农用植保作业领域对防病防虫喷施的方式、用量、时期、药理的针对性、防治效果等方面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和规范。

5 建议

首先,应该进一步加快农村耕地和土地流转工作的政策落实,促进铁岭市农业农机相结合,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和规范经营;其次,加强对丘陵、山区地区的技术培训,推广适合本地区运用的机具;再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机作业的条件,促进大型农机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 郑祥楠.耕作深度与秸秆还田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17.

[ 2 ] 翟振.犁底层对作物生产与环境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 3 ] 高洪军,彭畅,张秀芝,等.长期不同施肥对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4790-4799.

[ 4 ] 何萍,徐新朋,仇少君,等.我国北方玉米施肥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20(6):1387-1394.

[ 5 ] 周明旭.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 6 ] 任宝香.植保无人机推广问题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7,35(11):67-68.

[ 7 ] 江国会,吴桂清.玉米、水稻全程机械化与规模经营[J].才智,2012(30):314.

[ 8 ] 宫元娟,周铁,张旭东.玉米机械化生产机具的临界规模及机具配备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4,45(2):170-174.

作者:李轶修

第2篇:水稻产业化调研报告

立足资源优势

发挥龙头作用 加速推进水稻产业化步伐

庆安县拥有绿色食品水稻基地110万亩,年生产绿色食品水稻55万吨,绿色产业开发闻名全国,是“中国绿色食品之乡”。为深入开发水稻产业,庆安县从狠抓龙头企业入手,全力推进水稻产业化。经过几年的大胆实践,探索出一些颇具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其中,青清米业和丰龙泉米业两户企业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实现“共赢”的发展模式,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一、主要做法

丰龙泉米业和青清米业是庆安县两户较大的水稻加工龙头企业。丰龙泉米业在水稻原粮收购、仓储和初加工能力上突出,仓储能力达3万吨以上,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青清米业在精加工和市场销售上见长,拥有知名品牌“七河源”。2002年,米业市场形势紧俏,青清米业“七河源”牌大米在市场深受青睐,但货源供应明显紧张。丰龙泉米业原粮储存量大,但在销售上由于没有品牌优势,加工的大米相对利润率低,用行内话讲“装一火车不如装一汽车”。在这种情形下,两户企业老总牛景升和黄亚清凭借个人之

间的良好关系和优秀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开始尝试合作,实施强强联合,加速企业战略扩张。在合作模式上,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实行分工协作,专业化运作。具体合作上,丰龙泉米业负责原粮收购、仓储及为青清米业加工糙米,青清米业负责精加工、产品包装、开发市场。企业间分工明确,各个环节全部专业化,做到了各展所长,优势互补。通过几年来合作,已经形成集团化趋势,现在两家企业使用一套管理体系,实现资源共享、资金共享。

二、合作效果

丰龙泉米业与青清米业的集团化模式运作,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创造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了水稻产业化发展。

1、经济效益。青清米业因合作有了稳固的粮源,保证了市场供应,集中精力开发高端产品和开拓市场。丰龙泉米业因合作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集中精力搞企业扩大再生产,彼此扬长优势,降低风险,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企业蒸蒸日上,已成为县内规模较大的水稻加工龙头企业。到目前,青清米业销售的“七河源”和“青清源”品牌大米已由原来的上海超市,扩展到以北京超市为中心,辐射华北地区,已经占领了北京80%的超市,年销售大米也由原来的2万吨扩大到5万吨以上,价格明显高于市场同类产品,成为“庆安大米”标志性品牌之一。丰龙泉米业由

原来的“小米碾”,发展到固定资产达2000万元的水稻加工龙头企业,并由糙米加工向仓储、运输、稻壳加工和有机稻米基地开发延伸,年加工稻壳棒近万吨,建立一处百亩稻鸭米基地,并拥有了自己的运输车队。企业做大做强,需要的原料更多了,带动了基地发展,农民直接受益。去年,全县第一家开秤收购水稻的就是丰龙泉米业,收购价格为每市斤0.87元,比当时市场价平均高出2分钱,卖水稻的农民们都说:“现在种再多的水稻也不愁销路,而且价格还比别的地方高”。

2、社会效益。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吸引了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企业务工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两户企业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00人。两户企业效益的增加,又进一步加速了周边人流、物流、商流,特别是在丰龙泉米业周围集聚了小饭店、超市和运输车队等,个体工商商户生意兴隆,繁荣和带动了当地发展。

3、生态效益。以前两户企业一大难题就是加工产生的大量稻壳堆积如山,每年都要花钱雇车拉走,风一刮满天飞,燃烧处理又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这也是水稻产业的一个通病。由于稻壳棒的成功开发,实现了变废为宝,在获得经济效益同时,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成为发展环保经济、循环经济的典范。

三、几点启示

青清米业与丰龙泉米业经过合作,两户企业从生产到销售实现了分工协作,彼此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了各个环节的专业化,强强联合,强中更强,带动了基地农户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也加速了水稻产业化步伐。两户企业的成功带给我们几点启示。

1、实现产业化,需要企业各展所长密切合作,形成强大引擎。龙头企业上连基地,下接市场,是产业化的纽带、核心。两户企业联合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在自身做不大、做不强的情况下,可以实行企业间强强联合,专业化、配套化发展,彼此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结,形成完整的加工链条,各展所长,实现共赢,发挥最大的牵动力。丰龙泉米业2007年加工水稻5万吨,仓储3万吨。青清米业拥有“七河源”品牌,稳固占领市场。双方强强联合后,既满足了市场,又保证了效益,同时丰龙泉米业还年加工稻壳棒近万吨。龙头企业的强弱和牵动能力大小,直接影响产业化的规模与成效。据初步统计,庆安县米业加工企业已经由原来的204户整合到80户左右,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还将会被淘汰。

2、实现产业化,需要着力建设企业家队伍,培育优秀舵手。企业家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走向,英明的决策可将困境中的企业带向辉煌,错误的选择也可把高峰中的企业推向深渊,拥有一批优秀企业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

的重要环节。青清米业董事长黄亚清与丰龙泉米业总经理牛景升能够合作,大前提是两个人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都是诚信的企业家,都是能够驾驭市场,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正是这种情形下,在米业高峰时期实现集团化,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短期内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企业不断扩张、壮大,得到高速发展。具备战略眼光的优秀企业家,使企业发展的根基,是实现企业由小变大,由少到多的根本所在,没有破产的行业,只有破产的企业,这就需要有更多的优秀企业家和战略投资者,来推动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

3、实现产业化,需要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打造知名品牌。品牌是核心竞争力。青清米业销售公司在北京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覆盖北京80%的超市,并辐射整个华北地区。历经数次大米行业市场波动的洗礼,“七河源”大米始终屹立,而且在市场同类档次产品上销售价格明显要高,根源就在于“七河源”这个知名品牌。是品牌效应在市场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知名品牌、好品牌不多严重影响和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的提速发展,影响产业化的推进速度。在今后产业化的推进上应更加注重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要靠质量创品牌,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国家监督检查力度逐渐加大,把好质量关是创品牌的首要任务。要靠创

新创品牌,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不断推陈出新。要靠宣传造势创品牌。庆安的绿色经济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就在于能够抓住办“绿色食品节”,参加哈洽会等各种机遇对绿色产业进行炒作。

4、实现产业化,需要推进精深加工配套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产业化的最终目的和最高阶段,是通过多环节加工,实现资源的吃干榨尽。目前,庆安县水稻产业化发展形势较好,从杆到壳,从普米到精米,从粗加工到精加工,在加工环节和产品开发上都已经破题,现在主要问题是产业链短而细。所说的“短”,就是由水稻到大米加工阶段仍是主流,精深加工项目仅处于破题或开始阶段,除了精米以外,其它产品仍然星星点点。所说的“细”,就是围绕水稻精深加工的项目非常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更少,应该有更多的配套加工、专业加工企业参与到链中来,增加“粗”度。在产业化推进上,要在引进、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同时,注重产业链延伸,从链条的长度和粗度都要增加。在长度上,由普米向精米、高档米发展;由大米到大米酒、米糠油、大米蛋白发展;由稻草编织向稻壳棒、稻壳发电、造纸等发展。在粗度上,不能每个项目只是单一企业在做,应该进行精细分工,实现专业化生产,有众多的企业来做,发展产业集群,努力做到吃干榨尽。

5、实现产业化,需要强化原料基地支撑作用,发展现

代农业。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为龙头企业提供原料,是产业链条的起点。水稻产业化要提速发展,基地也必须提档升级。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必须着力建设现代农业。要加快推进基地规模化,发展集中连片种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大力推广水稻钵体育苗摆栽、机械插秧等农业新技术,以及发展“稻鸭”米、“富硒”米等有机水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鼓励引导农民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组建农机合作社;加快推进基地标准化,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的绿色基地。

调研组负责人:中共庆安县委书记 刘凤岐

调研组成员:李义东 王明信 吕洪伟 李印

第3篇:水稻种植及加工产业化项目可行性报告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五万亩多年再生水稻种植

综合利用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兴文和平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编制人:周虎山 2016年4月26日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1 页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目录

第一章 总 论 --3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6

第三章 建设条件9

第四章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16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16

第六章 基地拓展规划---------------------------19

附图1 厂区平面示意图--------------------------20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2 页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提要:水稻有机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化 1.1.1项目名称:兴文县五万亩多年再生水稻种植 1.1.2项目性质:新建

1.1.3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1)项目建设单位:兴文和平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法人代表:周涛

(3)所有制形式:有限公司

1.1.4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期限及建设内容

1、建设地点:四川省兴文县

2、建设规模:年种植无公害水稻50000亩;年产17500吨有机生态大米

3、建设期限:3年,完全建成后连续丰产10年

4、建设内容

(1)建设无公害多年再生水稻种植基地; (2)引进优质大米生产线; (3)新建大米生产车间; (4)新建仓库及辅助设施。 1.1.5项目投资规模及投资构成

1、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 15000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6700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 7500 万元,建设期利息 800 万元。

2、固定资产投资构成 (1)建筑工程费:2000万元 (2)设备购置费:2000万元 (3)安装工程费:1000万元

(4)专项技术引进和资格认证投资100万元 (5)开办费用100万元 (6)土地流转费1000万元 (7)预备费500万元

1.1.6资金筹措: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要求,因此,项目应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投资支持。本项目总投资 15000万元,拟申请银行贷款13000万元,企业自筹2000万元。 1.1.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3 页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1、达产年产量:有机生态大米17500吨

2、达产年销售收入17500万元

3、年均总成本费用10000万元

4、年均利润总额7500万元

5、销售税金及附加450万元

6、年均投资利润率40.9%

7、投资利税率42.86%

8、财务内部收益率31.39%(税前)

9、静态投资回收期4.5年(税前,含建设期) 1.1.8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1、项目辐射范围:最低温度不少于零下4度的水稻产区,本项目以建设多年再生水稻基地为基础,面向广大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推广生产多年再生有机生态 水稻,建立大米加工基地,创立自主品牌,拓展国内和国际市场。

2、带动能力。本项目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动作模式,建设多年再生水稻种植基地 合同收购、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除可直接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外,其相关的带动功能,将促进当地种植业、运输业、商贸服务行业的发展,为10000人以上提供就业机会。本项目实施后,水稻达到25000吨,实现产值将达到1.7亿元以上,项目区农户及周边农户人均纯收入将增加500元以上。本项目的实施,将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并生产出优质农产品,促进当地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2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

1.2.1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1.2.2 《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是关键。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1.2.3 《全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 1.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

1.2.5 农业部农办发[2002]2号《关于印发“农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 战略性调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1.2.6 农业部农市发[2002]12号《关于印发“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 实施意见”的通知》;

1.2.7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国农办[2001]95号《关于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多种 经营的指导意见》; 1.3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4 页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1.3.1综合评价

1、必要性:随着全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WTO与全球经济的接轨,给有机食品的生产及转换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兴文县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地下矿藏多,土地矿物质含量丰富,但地上工、矿、企业少。无污染,境内空气清新,属于水源地区,水源纯净,土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 本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开发有机、无公害食品提供了绝对有利优势。本县农业生产一直以传统的耕作模式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不合理,经济效益十分低下,而且农民的小农意识强,农业人口文化程度低、素质差,再加上经济落后,资金缺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必须面对现实,克服困难,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扶贫开发的机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走以扶贫促发展的路子,因此,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2、可行性:本项目立足于兴文县丰富的农业资源,采用现代的农业种植技术种植多年再生水稻,既满足和适应广大农户传统的种植习惯,确保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规模加工有优质稳定的粮源;本项目的承建单位兴文和平稻农业科技 开发有限公司是2015年7月成立的新兴的农业公司,公司研发团队成员已经在全国各地各农业工作岗位从事多年再生水稻研究很多年,技术相当过关,完全可以实现多年再生水稻高产。同时公司销售总监赵吉鑫先生带领的直销团队具有较丰富的市场销售经验,该公司内部设施和外部均具备建设条件。因此,项目的实施是可行的。

3、环境评价:本项目多年再生水稻种植基地,将建成安全、无公害的生产示范基地。采用环保酵素+水稻+稻田养殖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项目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对污水处理、噪声控制等都有完备的设施和严格的检测手段,本项目在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并经环保部门审定,符合国家有关环保 要求后投入使用。 1.3.2结论

1、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要求,尤其是有利于对“三农”问 题的解决,是国家应该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

2、本项目建设地点空气符合大米现代化加工的环境标准要求。

3、本项目的实施立足于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以此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完 整产业链,将成为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本项目的实施,优质大米将成为四川省乃至全中国都具有广泛影响和代表性 的优质农产品。

5、本项目采用的大米加工技术既先进又成熟可靠,投资利润率高,其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均佳,抗风险能力强。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5 页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1.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资金短缺是本项目存在的最大问题。建设多年再生水稻种植基地,建设现代化的大米加工基地,均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仅靠企业自有资金无法带动一方农民进行大规模种植和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因此,建议本项目列入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取得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扶持,尽快批准可行性报告,争取银行信贷资金,以解决项目实施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2.1.1国家产业政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党中央、国务院每年都把做好农业、农村、农民的工作作为一年的第一件大事来抓,几乎每年都有第一号文件对做好“三农”提出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的工作意见。尤其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规定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种(养)业结构(包括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种养业。要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商品率。要积极鼓励和发展适应当地农村特点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经济联合体。水稻种植是兴文县的传统产业,特别是共乐镇,是兴文水稻主产区,共乐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无公害水稻,还有可能种植富硒水稻。随着当今饮食消费回归大自然观念的增强,安全营养保健的绿色产品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因此,以兴文县多年再生水稻品种为基础,建立无公害水稻种植基地,建设现代化大米加工基地,使兴文县水稻种植向产业化、规模化和高效益集约化发展。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重要产业。 2.1.2行业发展规划

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2食品安全规划和全球食品安全战略,对食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国家对农业的综合开发,积极鼓励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全面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工程,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指导意见,并出台了一系列重点扶持促进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带来了新的生机。

2、水稻种植是中国南方地区农业的传统产业,也是兴文县农村主导产业之一,政府对水稻种植的发展历来十分重视,对发展无公害水稻种植,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优良而丰富的农业资源,广大农户传统天然的种植方法,自然环境无污染的土壤水利资源,党和政府重点的扶持,使本项 目的提出和实施具备了良好的内外环境。

2.1.3项目的提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农办[2001]187号文件明确规定:今后一段时期内,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方向重点是:“在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6 页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件的基础上,着力进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示范及高新技术示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培育区域主导产业,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化经营,探索形成不同区域最先进适用的开发模式。”据此,兴文和平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兴文县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和兴文县的政策平台,提出无公害多年再生水稻种植和大米加工产业化项目,即优化水稻品种,建设无公害水稻种植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现代化大米加工基地和联盟会员销售经营,集中配送的市场销售网络。经过考察论证,报请兴文县计委和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对项目进行认真筛选,确定本项目在优化当地水稻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实现水稻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好项目。确定的主导产业又具有较强的区域代表性,有资源和市场的优势,决定选择本项目为 申报和实施2016年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 2.2项目区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第一产业

兴文县有优质桑园2万亩,年产茧4万担;年出栏生猪30万头、牛羊30万头、肉兔50万只。优质山地乌骨鸡300万只。全县年产各类竹笋2500万斤、楠竹150万根、板栗、核桃等干果1.1亿斤,年可采伐木材2万立方米,林地面积保有76万亩,森林覆盖率45%;优质苦丁茶0.5万亩,化质生姜2万亩、香兰莱3万亩、稻田养鱼4万亩,年可产销优质苦丁茶10万斤、生姜8000万斤、香兰菜1.8亿斤、成鱼1200万斤,红黄淀粉1500万斤。

第二产业

2012年,全县新增鑫隆煤业、玉竹山煤矿、茶园煤矿、龙洞煤矿4家亿元工业企业,培育并实现了10亿元企业1户(华福集团)、5亿元企业3户(锦巍集团、五星集团、中鼎煤业),亿元企业达到12家,新增小微企业117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72亿元,比2011年增长41.1%。2012年,兴文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78亿元,比2011年增长42.8%,实现利润1.32亿元,比2011年增长50.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37亿元,比2011年增长44.9%。

第三产业

兴文县2011年共接待海外游客0.49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31%;接待国内游客210万人次,收入24.05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30.03%;旅游总收入24.05亿元,比2010年增长30.03%。第三产业占GDP的28.7%。

2.3 多年再生水稻种植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需要

2.3.1水稻是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是,科技含量低、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偏小等原因,一直制约着水稻产业的发展,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7 页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束缚了兴文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的发展。为了推动兴文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调整布局,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将过去的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品牌型,只有这样才能占有市场的高份额,农业才有高效益,

才能适

应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和发展高效企业的需要。

2.3.2多年再生水稻种植是调整工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需要

共乐镇是兴文县的大米基地,是优质稻谷的生产区,大力发展多年再生优质水稻的种植。该公司以此为依托,从制种、育种、田间管理到收割对农户进行科学指导,实行订单农业,既可保证公司产品的质量,又可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提高农民收入,从而促进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国家允许大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农民直接签定自用粮,特别是优质粮的产销合同,这将有力地促进大米生产与加工的专业化、一体化进程和“公司+农户”农业产业结构的实现。本项目市场前景广阔,社会需求量大。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加大本地区优质大米的就地转化,同时也可缓解因大米深加工技术落后而导致大量积压、售价偏低的状况,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传统的饮食结构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本项目的实施不仅跟上了全球性的食品返朴归真的发展趋势,而且对本地区的经济和所辐射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也为企业将来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本项目的开发建设利用是十分必要的。

2.3.3多年再生水稻种植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将会在未来的经济运行方式中居于主导地位,利润成为企业生存命脉。大米加工是微利经营,只有通过在粮食的精、深加工和提高附加值上做文章,才能使产品价值不断增值,企业得以发展,新建精 制免淘米生产线是我们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举措。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们在寻求自我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自然界造成的破坏,使得环境日益恶化,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环保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在中国广大的北方地区,缺水已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优质免淘洗精米的生产,单就节水而言,如每公斤大米少用淘洗水1.5公斤。

2.3.4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的需要

西部大开发、国家优先支持农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四川是国家西部开发的十个省份之一,是国家重点发展、扶持的地区之一,兴文县是生态保持较好的地区,有着天然发展有机食品产业的优势,这个产业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又符合国家西部开发的精神,有利于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带动当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带动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促进有机食品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8 页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的推广建设,使绿色农业产业化形成良性循环,还可以增加地方农牧业产值和财政税收,为本地区农牧业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通过价格、品质、地域等优势进入国际市场,出口创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第三章 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 兴文县地处泸州、宜宾两市与滇北结合部,属四川南部山区,位于东经104゜52′28″—105゜21′23″,北纬28゜04′28″—28゜27′18″之间。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43公里。东南与叙永县相邻,南与云南省威信县相连,西邻珙县,西北接长宁县,北与江安、纳溪两县、区共界。 3.1.2 自然资源状况

1、兴文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历年年平均降水量1234.7毫米,历年平均气温17.4℃,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010. 3小时。有利于水稻作物生长。

2、水资源:兴文县共有大小溪河19条,总长313.98公里,均属长江水系,分别汇集南广河、长宁河、永宁河注入长江。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古宋河1条;100至500平方公里的有晏江河、建武河、建设河、泥沙河4条;50至100平方公里的有博泸河、德胜河、落岩河、久庆河、底洞河(上游);50 平方公里以下的9条,总流域面积1427平方公里。能有效地保证水稻种植和大米的加工用水需求。

3、幅员面积为1373.1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501公顷。其土壤有100万亩 以上属于富硒土,且产地环境无污染,为发展农作物种植提供了优质的土地资源。 3.1.3社会经济状况

兴文县历史悠久,公元677年,唐朝在此设置晏州,公元1574年明朝取“偃武修文”之意,改戎县为兴文。兴文历史文化厚重,是古代僰人繁衍生息和最终消亡之地,是四川省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县,是川南早期革命的主要发源地,红军北上抗日的途经地,川滇黔边区红军游击纵队的主要策源地和转战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极具特色,风情浓郁,曾留下杨升庵题咏和朱德赋诗。兴文县旅游资源神奇而独特,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兴文石海”,其核心景区集世界特大天坑、地表石林、地下溶洞、卧虎景观于一体,“四绝共生”,神奇绝世。被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题词赞为:“天下奇观”。四川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僰王山”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30千米,景区面积60平方千米,珍稀植物,葱笼翠竹,山泉、瀑布、溶洞等绚丽自然景观为主,具有秀、幽、险、旷、雄等美感,且蕴藏丰富的文化内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9 页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涵,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好去处。

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47077万元,同比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165万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38374万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237538万元,增长10.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2.9:45.3:31.8,与上年相比,第

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升了0.4、0.5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499万元,增长13.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4782万元,增长19.3%。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02元,比上年增收1828元,增长9.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42元,比上年增收930元,增长11.8%。

〔城市经济〕全面启动园区骨干路网建设,110千伏变电站、中能燃气、7号标准化厂房、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功能更加完善;园区新落地项目14个,竣工投产项目6个,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95亿元。积极开展规上企业大调研,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发展难题,为煤炭企业减负5000余万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户,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户、亿元企业12户。完成工业投资25.8亿元,技改投资22.3亿元,政策性整顿关闭小煤矿4个,组建煤炭产业集团11个。全县工业用电量2334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0.7%,银行对工业项目的贷款6.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5%,工业经济在2014年严峻复杂的形势下稳步增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499万元,增长13.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4782万元,增长19.3%。

〔农业和农村经济〕培育家庭农场10家,新增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合组织30家,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56家、专业大户达722户,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新建方竹“万亩林亿元钱”高效示范区1个,发展林下特色经济基地4.8万亩,烤烟、蚕桑、马铃薯等传统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富硒水稻、猕猴桃、高山生态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逐步壮大。华兴农牧年出栏10万头生猪项目加快推进,发展特色畜牧示范村3个,出栏生猪43.42万头、肉牛1.42万头、乌骨鸡221万只。成功创建四川名牌产品1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个、绿色食品2个,实施“兴文石海”、“石海源”、“食在石海”3个农副产品地域大品牌申报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小型水利设施、农房产权等确权颁证工作,农村市场进一步激活,农民增收成效明显。成功承办全省乌蒙山片区助农增收现场会,被评为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稳定了全国产粮大县地位,粮食产量达20.39万吨。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99亿元、增长4.0%。

〔基础设施建设〕成贵高铁兴文段、宜叙高速兴文段、纳黔高速公路连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接线一期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快速推进,完成通村通畅工程146公里,全县交通建设累计投资18.7亿元。新坝水库导流洞全线贯通,完成1号和2号保通路、新民安置点室外工程、兰厂小学复建等重点工程建设。芭茅沟水库通过国家烟草总局评审。页岩气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其中两个平台井场建设基本完成,正实施钻井作业。完成光明新城35千伏变电站建设,涉及12个乡镇5000余农户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快速推进。

〔财税·金融〕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6468万元,增长10.0%。其中,税收收入37219万元,增长8.1%。税收收入占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5.9%,比上年回落了1.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6842万元,增长8.6%。国、地税收入合计58874万元,增长0.9%。201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26718万元,增长11.5%,贷款余额408271万元,增长31.0%。

〔境内外投资〕积极组团参加第15届西博会、第二届科博会等大型会展活动,在第五届“C21四川城市发展圆桌对话”活动中,兴文县被评为“四川最具投资价值城市”之一。落实县级领导牵头引进实体经济项目责任,全年完成项目包装100个,新签约投资规模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1个,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7个。12个省市重点督办招商项目全部开工,已完成6个。招商引资实现市外到位资金44亿元,完成任务的110%。

〔社会事业〕推进81个教育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14年高考本科上线突破千人大关,达到1153人。统筹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取消了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石海镇、莲花镇等乡镇卫生院及30个村卫生室建成投入使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深化文旅互动,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山地户外运动技能赛、首届西南民歌邀请赛,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成专利申请96件,四川东和欣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零突破。成功承办全市老龄工作现场会,老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及时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审批工作,全县符合政策生育率85.02%,人口自然增长率4.23‰。

〔人民生活〕全县“五险”参保人数26.74万人次,11651名退休职工养老金增加180元/月,累计支出各项社保基金3.47亿元。“新农合”参合人数39.04万人,参合率99.22%。全县集中供养1462名五保老人,19084人享受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发放普高生、中职生和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资金1645.15万元。城镇新增就业473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1%以内。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35套,竣工892套,安置人员779户,发放租赁补贴713户。开工建设日储量2万立方米的储气调峰站,安装天然气管网37千米。完成县城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应急供水工程建设,新建7处农村集中供水项目,有效解决了4.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全市率先实施精准扶贫,完成10个村整村推进和4个村连片扶贫项目建设,完成扶贫解困8484人。

〔兴文县工业园区〕 全年县工业园区共完成招商引资新落地项目14个,BT招商项目6个。完成新投产项目6个,分别是浦潮钢构、志诚商砼、盛源环保建材、四星猕猴桃冷链、奔电电动车生产、天强医药物流项目。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5亿元;完成融资3.4亿元。

2015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兴文经济发展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1—6 月全县GDP 完成35.09 亿元、增速10.6%;公共财政收入3.27 亿元、增速1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6 亿元、增速25.5%;服务业增加值11.96 亿元、增速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9 亿元、增速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97 元、增速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83 元、增速11.0%。当前,兴文面临煤硫矿业、房地产业等持续低迷,新的产业、新的增长点还未形成的严峻挑战,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保持定力抓发展,全力以赴稳增长,坚定不移促转型,扶贫攻坚惠民生。

一、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千方百计扩大投资,稳定增长

始终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一是着力在建项目加快进度,保持投资。全力推进全县108 个在建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投资90.9 亿元,增长20.5%,其中交通投资26亿元(成贵高铁兴文段9.1 亿元,宜叙高速兴文段5.2 亿元)、城建投资14 亿元、工业投资23 亿元、园区基础建设投资9 亿元、水利设施2.8 亿元(新坝水库建设项目1 亿元,芭茅沟水库年底可完成0.5 亿元投资)。二是着力落地项目加快开工,新增投资。围绕必干且带动力强的项目,陆续开工县城二级客运站、职业技术学校迁建、工业园区至纳黔高速江门互通连接线、棚户区改造、旧城区市政改造等一批项目,累计总投资达10 亿元以上,形成新的投资量。三是着力谋划项目融入规划,储备投资。立足资源和条件,积极融入川南经济区和“一带一路”战略,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谋划对接隆黄铁路兴文段、宜遵铁路兴文段等重大交通项目,包装煤硫集约循环利用开发、页岩气就地利用深加工、太安石林旅游开发、石菊古地、都良洞寨、高铁新区建设、物流运输等产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二、以产业基地为抓手,千方百计壮大规模,推动转型以四川·兴文苗族工业园为平台,立足优势资源,建设产业基地,推动转型发展。一是狠抓综合能源深度开发基地建设。组建11 个煤炭企业集团,有序推进4 个45 万吨/年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重点煤矿的技改扩能项目;支持发展龙腾、中鼎、华鑫等精品煤、洁净煤产业;积极促成瓦斯发电、生物质发电、煤层气发电等项目落地;加快页岩气开发利用,推进6 个平台30 口钻井和4 条集中输气管线建设,年底可望实现2 口井产气。二是狠抓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示范县建设,建设30万亩绿色方竹笋、10 万亩富硒猕猴桃、10 万亩富硒大米、30万亩冬笋、30 万备苦竹笋等特色种植基地;建设山地乌骨鸡、石海生猪、生态牛羊、特种水产等畜牧业基地;培育壮大石海竹业、赵氏泡菜、猕猴桃加工、九业食品、羿康乌鸡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做好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三是狠抓新型化工建材基地建设。保持年产200 万吨的瑞兴水泥达能生产,培育壮大浦朝彩钢、中泽建材、丰瑞钙业、智源商砼等新型环保节能建材企业;发展壮大锦惠线业、互惠线业;持续推进150 万吨/年硫精砂的鸿源化工等技改工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以旅游产业为带动,千方百计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抢抓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的机遇,以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发展。一是以旅游带动消费。以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全面提升石海旅游品牌,加快僰王山创AAAA 建设,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发展喀斯特水乡、苗族洞藏酒等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苗家长桌宴、乌鸡全席等特色餐饮业,带动自驾游、乡村游、度假游、休闲游、养生游等,拉动旅游地产等。二是以旅游带动电商。抢抓兴文被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县的机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规模开发苗家刺绣、苗家醋染、苗家 米酒等特色旅游商品,助推僰王山旅游公司、石海旅游公司、红山果网络传媒公司等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三是以旅游带动物流。开发县城高铁新区组团,着力打造成贵高铁兴文石海站、宜叙高速互通,引导九天物流等11 家物流企业组团式发展,建设川滇黔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狠抓服务业的“个转企”、“企转规”工作,做大服务业规模,做优服务业增加值。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千方百计增添活力,激发创业持续推进权力下放、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为企业松绑,为创业助力。一是改革提升服务效率。深化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严格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制,真正推进大众创业“零限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发展机制、企业培育机制、投资促进服务机制等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二是改革盘活资产资源。持续推进农地农房产权、林地林业产权、小型水利产权等改革,确权颁证,盘活产权,增加农民收入;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盘活公租房、廉租房、保障性租房的产权,让资产变资本。三是改革放开市场准入。促进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开发旅游资源;加大非禁即入的改革力度,推进县人防工程、僰苗文化公园、旅游综合服务区、县职业技术学校等PPP 项目,力求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投资主体多元化。

五、以扶贫攻坚为重点,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关切民生狠抓精准扶贫,实施好“九大工程”,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一是健全兜底机制,强化民生保障。落实“六个兜底”,完善项目整合机制,对每户特困群众补助危房重建资金4 万元以上;因病贫困户需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在医疗救助金内给予保障;建立基本生活安全线,编织兜底特困群众的安全网。二是落实精准机制,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农村住房、村道建设、安全饮水、医卫服务、教育均衡、网络覆盖等扶贫工程,加快37 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确保完成投资6000 万元。加快推进总投资1.4 亿元的兴文二中光明校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升级改造等20 个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总投资4295 万元的光明中医院等医疗卫生项目建设,突破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等瓶颈。三是严格工作机制,聚力扶贫攻坚。既注重57 个贫困村的贫困户,又不忽视面上的“插花”贫困户,整村推进建设扶贫新村16 个、烟草新村2 个;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精准识别贫困群众提供小额信贷贴息,支持产业扶贫;落实好“第一书记”帮村、县级部门联村、工作队驻村、结对干部包户等帮扶机制,确保精准扶贫、按期脱贫。

3.2项目关联产业的发展:本项目的实施将全面提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源头上保证水稻的生产加工质量,向消费者提供天然、无污染、高品位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项目实施后,兴文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的水稻,将在兴文和平稻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将逐步朝集约化、规模化、无公害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因此,带动其他运输、商贸等 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项目建设地点选择:所谓绿色无公害农业产品,就是在无任何污染的产地,按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方法,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农产品的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不受任何化学物品污染。因此,本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3.3.1水稻种植的基地标准、要求:远离城市和工业区,大气和地面水环境质量 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无污染,符合卫生标准。

3.3.2大米加工基地,必须严格通过ISO9000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认证,加工基地应远离市区和有污染的工业 区,厂区内尽可能园林化,整体设施环境应达到生态优美环境宜人。 3.3.3大米加工、包装贮运过程中的生产环境不得有任何人为污染。

3.3.4根据上述要求,兴文和平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多年再生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建在共乐镇东兴寺村,龙头企业加工及办公地址选在东兴寺村七组,远离周边环境无任何污染,生态环境空气达到上述要求。 3.4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3.4.1政策环境:兴文县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高度重视,对关系到全县农业支柱产业的水稻生产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指示计划、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要在计划安排、资金投入、税收政策上向有机食品开发倾斜,政策上给予支持,人力物力等方面都加大了扶持力度,为本项目实施营造了宽松政 策环境。

3.4.2资源优势:水稻是兴文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不仅种植历史悠久,种植基 础广泛,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4.3区位优势:成贵高铁兴文段、宜叙高速兴文段、纳黔高速公路连接线一期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快速推进,完成通村通畅工程146公里,交通便捷,经济活跃,信息灵通,市场开发优势明显,共乐中学实验器材齐备,我们通过校 企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科技依托力较强,具有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优势。 3.4.4市场优势:有机生态种植多年再生水稻,深受消费者的欢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命保健和生活质量,对绿色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优质水稻品质的提升和产品深 层次开发,本项目的实施将很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市场前景广阔。 3.4.5公司目前自身有一定的科技开发实力,现有直接参与多年再生水稻品种开发及加工科技人员2人,有的从事水稻产业开发多年,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同时公司还聘请了兴文县农业局退休老教授罗有才先生、沈阳农业大学、NM民族大学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资深的专家为顾问,为本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 的技术支撑。

3.5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3.5.1障碍因素:资金短缺。水稻基地建设、大米加工基地的建设,都必须要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的相关标准进行,其环境必须是无公害污染的良好生态环境,其产品在加工、贮运等方面必须符合无污染的品质要求,因此,项目规划要引进国内外最优质的多年再生水稻品种,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同时建立相应的市场营销网络,这些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要实现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 规模化加工、现代化营销的目标,仅靠企业自有资金是不能完成的。

3.5.2解决方案: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和投资方案论证,既不能盲目扩大投资,又不能留有缺口。经过论证审查确属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效益项目,符合地方资源优势又有利于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项目,需要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加 大扶持力度,扩大投资强度。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第四章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兴文县和平稻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主要从事多年再生水稻的制种、育种和栽培,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承“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在我们种子所到的地方完全实现用环保酵素(水:植物:红糖按10:3:1的比例密闭发酵三个月所得)解决肥料、农药、除草剂问题,实现无公害生产稻谷,逐步实现富硒大米品牌效应,真正地实现有机、生态种植,我们要“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所有大米销售均按联盟会员直推模式销售(大米5元/市斤),我们要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有机大米、有机粮食、有机蔬菜。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给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增砖添 瓦,让我们企业像我们的水稻一样再生和永生。

第五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5.1大米市场

5.1.1国外市场概况和发展趋势

中国成功加入WTO,入世后,泰国、越南等国大米大量进入到我国,这对国内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尤其是一些低品质稻米。然而由于我们多年再生水稻稻米特性:野生非转基因、种植一年收获多年、丰产期达到8年到10年、粘性大、米香浓郁、口感有嚼头,大面积播种多年再生水稻,第二年不用育秧、耕田、插秧等工作,节约种植成本,减少农民种田的劳动负荷,增加种田的幸福感; 5.1.2国内市场概况和发展趋势

随着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人们对自己的健康、健美、延年益寿更加关心,迫切需要营养平衡和高效能的食物,尤其对纯天然及绿色食品更为推崇。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绿色大米制品深受喜爱,市场售价为同类普通食品的3-5倍,甚至超过10倍以上, 优质大米产品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和极大的发展潜能。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建立公司产品的销售体系,建立联盟会员直推销售网络和配送中心,大力开拓国内乃至国际消费市场。 5.1.3区内市场现状

本项目生产的多年再生水稻大米营养丰富、产品受到污染少,完全符合国家对绿色大米食品的质量要求,因此很有市场潜力。近几年来,虽然政府大力推广优质水稻的种植,但因种种原因,优质稻谷的收购、储藏和加工等仍处于起步阶段,远远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因此,从多年再生水稻的专业种植到收购、储藏、加工以及产品开发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积极研究、探索与尝 试。谁走在了前列,谁就抓住了市场。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5.1.4成本优势

大力发展多年再生水稻,第二年不用育秧、耕田、插秧等工作,节约种植成本,减少农民种田的劳动负荷,本项目建成我们将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公司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新品种的培育力度,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在兴文县建设5万亩优质多年再生水稻生产基地,产供销一条龙,减少 中间环节,使本项目大米产品具有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 5.1.5企业市场前景分析

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带动水稻种植大户种植多年再生水稻的积极性,作到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我县水稻走出一条从稻谷种植到收购、储藏、专业加工一体化的良性循环道路。既解决农民种植水稻销售的后顾之忧,又保证了企业原料的专一品质的来源,并且价位低、成本 小,企业发展后劲大,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2、产品营销定位策略 5.2.1产品定位: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就是使用绿色农业生产出来的原料,根据国家有关加工标准加工出来的食品,绿色食品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近年来,消费者出于对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关注,对纯天然、无污染、高品质且对环保有利的绿色食品需求日益强烈,消费者宁愿多付一定数额的价钱来购买对身体和环境无害的食品,因此,绿色食 品成为迅速扩大的新兴市场,显示出广阔的前景。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健康和安全的考虑,想要“洁净的食品”,即“不含防腐剂、催化剂、薰蒸剂、化学残渣和生长激素的食品”,因而绿色食品生产过程要求相当严格。首先,绿色农业生产过程中强调以传统农业种植方法为主,也正是当地农民比较熟悉的,易于接受和理解。其次,本地区耕地也没有受到工业污染,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要素符合国家生产绿色食品的有关质量标准。从各方面条件看,建立一个没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将本产品定位为绿色食品,更利于消费者接受。 5.2.2品牌定位:争创区域第一品牌

随着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方便化、休闲化、功能化、工程化、专用化和无害化已成为人们当今食品消费的六大趋势。强化营销宣传攻势,塑造区域第一品牌。具体表现为:通过品牌经营,谋取品牌优势。通过维持与强化品牌,创区域第一品牌。谋取大米绿色食品品牌优势,可以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增强区域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市场份额,带动本地区农业结 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5.2.3市场定位:主导区域市场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该项目所得产品为优质绿色大米制品,产品除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开发国内大中城市市场,直推联盟会员销售,减少中间销售商利润环节,为社会增加了劳动就业机会;稻草、稻壳、米糠等副产品在我们这里将变成环保酵素,酵素既是我们的肥料,又是我们的驱虫剂,还是我们的土壤改良剂。我公司通过强化市场营销和品牌运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 5.2.4产品整体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

(1)营销重点:区域市场立足山东、北京、上海,并向全国大中城市扩展,产品宣传以有机生态为需求点,让消费者现场体验对有机食品有充分的认识,基地现场安装手机终端远程监控摄像头,带宽同时满足一万人即时在线观看,让消费 者有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消费感觉。

(2)市场策略:有机农业市场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熟、更专业化,顾客对高质量绿色食品的需求稳步增长。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特点,本产品的市场定位为老百姓消费得起的有机大米。 5.2.5产品营销方案 (1)期权销售联盟会员直推

会员预售定制(期权销售),目标10万人。所有销售联盟会员达到领奖金标准时,公司上市时给予会员当年领取奖金相等的原始股票,子女工作基地优先培训上岗。10万以外联盟会员配额和奖金相等的市值股,所有单个会员年采购量不超过1000斤大米:

1、一次性交款500元,同时每人发展2名会员,当年大米上市领取50公斤大米;

2、合作推荐会员达到9人+9人时,成为铜级会员,每月发放奖金(报销电话费)200元,基地所在地市终生每年免费旅游一次(含吃、住、行)。或一次性领取奖金9*(500*10%)=450元;

3、合作推荐会员达到30人+30人时,成为银级会员,一次性领取奖金30*(500*10%)=1500元;

4、合作推荐会员达到300人+300人时,成为黄金会员,一次性领取奖金300*(500*10%)=15000元;

5、合作推荐会员达到900人+900人时,成为钻石会员,每年一次性领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种良心地

留子孙田

取奖金900*(500*10%)=45000元;

组建10万人会员销售团队后,解决10万人的劳动就业,公司即在A股上市,同时配额股份到位。

(2)大米产量超过会员的采购量时,由当地钻石级会员作为区域销售商或代理商,联系当地超市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同盟,按会员价格给超市供应商供货,限定超市供应商的最高销售价,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有机生态大米。 (3)以会员价和农产品电商销售达成供货协议,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机会得到低价的有机生态大米服务。

第六章 基地拓展规划

公司基地在三年内实现200亩稻田制种标准,我们提倡素食主义,所有种植基地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每年不少于四次在总部基地参加我们的道德文化课学习,建立孝心村。

1、全国范围内温度不低于零下4摄氏度的地方第一年试种1亩到3亩,公司免费为各县种植基地提供多年再生水稻种子,统一按照公司提供的《种植标准》种植,每年收获后上交给公司100元/亩种子提留款,三年内种植面积必须达到100亩,五年内公司将无私地协助该县建成不少于五万亩多年再生水稻有机生态种植基地,同时公司到该县建设大米深加工生产线,各基地种植收获自留部分不超过20%,自留部分不能在市面销售,回购的稻谷公司按2元/市斤返款给种植户(高于市面普通稻谷30%回购);

2、每个县市种植基地建成后,我们将在该县建立公益教学部、公益癌症康复部、公益养老部、公益生命关怀部、公益素食部。 酵素:

1、配合比,水+植物+红糖按10比3比1的比例装进密闭容器3个月,前30天每天定时放气,即能得到上好的有机肥料催化剂;

2、工作原理,密闭3个月是厌氧处理,得到上好多肽酶,酶对田间的多余肥分、微生物有分解和催化的作用。 自制有机肥:

1、配合比,猪粪+牛粪+锯末按10比20比3的比例充分搅拌匀,加入发酵粉(小苏打),堆放7天,控制温度不超过70度,即能得到上好的有机肥料。

2、本县养猪和养牛专业户粪便无人问津,对生活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我们用粪便做成有机肥,能帮助我县解决环保问题。

让有志的人得到成长

让有缘的人得到服务

第4篇:水稻产业发展经验材料

近两年,绥滨县抢抓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的有利发展契机,把水稻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狠抓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增强科技支撑,壮大龙头企业,强力推进水稻产业发展。如今水稻成为我县占绝对优势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1.2万亩,占县属耕地面积的70%,成功打造了“百万亩水稻基地县”,水稻面积、质量、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水稻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水稻生产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已成为绥滨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水稻产业有如此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项举措。

一、建立种植基地,打造百万亩水稻基地县。绥滨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份,县委、县政府通过对比较优势进行再挖掘、再认识、再定位,立足本地万分之一坡降大平原和毗邻两江水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重新审视和科学定位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以稻抗灾、以稻增粮、以稻富民”的发展理念,用两年的时间将所有适宜种植水稻的耕地实现全覆盖。在2010年新增水田面积30万亩、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翻一番的基础上,绥滨县自加压力,攻坚克难,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提出举全县之力再新增30万亩水田,实现 “百万亩,十亿斤” - 1 -

的工作目标。为扩大基地面积,我县成立了水田开发专项推进小组,对各项工作实施目标管理,采取了四大班子齐上阵,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驻户的工作机制,并实施“白加黑”、“5+2”的工作方式全力推进。通过整合各方面项目和资金,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的良性发展机制,两年共投入资金2亿元。制定出台了打水田井补助、建育秧大棚补助、新增面积奖励、每亩水田提供600元延期贷款等一系列水田开发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旱改水”的主动性。通过两年的努力,全县水稻面积在2009年40万亩基础上,增加到现在的101.2万亩,占县属耕地面积的70%(160万亩),使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成功打造了“百万亩水稻基地县”。

二、改善生产条件,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农业项目围绕水田开发转”的原则,将农业、农机、水利、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投入,集中建设,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支持水稻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尤其是在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县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倾囊而出,出资1亿多元,相当于一年的地方财政收入,用于水田开发建设。通过银行贷一些、项目投一些、财政出一些、农民自筹一些等方式,为水稻生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撑,确保了水稻产业化发展必要的防洪排涝、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土地整治、林带绿化、

耕作机械、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为了确保水田的灌排需要,今年绥滨县制定了《2011年灌排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投入5700万元用于实施灌排能力建设工程。改造扩建灌溉干、支渠60条,增加灌溉面积3万亩,计划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江灌稻50万亩,大幅提升水稻产业效益;建设排水渠道109条,全面提升排水能力,解决水田发展的后顾之忧,全力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良田。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增加补贴资金600万元,更新水田大型农用机械1100多台,争取投资1000万元实施大型水田农机作业合作社项目,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是强化科技引导,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针对新发展水田面积大而新手较多的现状,组织开展专门的水稻生产实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免费培训,强化科技支撑,引导水稻产业化经营合作社和种田大户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加工增值率,促进增产增收、节能减排。为了加快水稻适用科技的推广步伐,围绕“三小变三大”水田标准化生产模式,突出打造11处万亩水稻标准化科技示范区,实现“田方林网路水泥,渠直沟通电拉齐;绿色稻鱼标准化,规模经营增效益”的建设目标,使之成为永久性保护、永续性利用的水稻产业化样板。通过建设科技示范区,实施标准

化建设,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促进水稻产业种植水平的全面提档升级。如今,绥滨农民种的水稻品种一年比一年好,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生活更是一年比一年好。四是鼓励规模种植,推进产业化经营。为推进水稻产业发展,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尽快改变现有百万亩水稻面积分散在1万多农户手中种植的传统农业格局,努力打造好水稻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平台,绥滨县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条件、有标准的统

一、成片流转,努力确保水稻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永久性和流出土地农民经济收益的稳定性。如今百万亩水田基本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全县150亩以上水稻种植规模经营户达到1300多户,面积20万亩,300亩以上规模经营户1000余户,面积达到30万亩,500亩以上600多户,面积30万亩。

五是龙头、合作社带动,与农民结成紧密利益整体。为促进水稻产业化经营,在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水稻产业品牌等方面,绥滨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县上规模的粮食加工企业有崧阳米业、宏和米业、永强米业3家。在农业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市场引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格局初步形成。如万源米业,在忠仁镇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10万亩,实行订单生产,有效推进了水稻产业化经营,提高了

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同时,鼓励水稻种植大户组建合作组织,提升米业品牌。合作社一方面组织专业户进行生产交流和技术帮助,另一方面成立米业公司,统一品种、技术,统一收储、加工,统一包装、品牌,实行产销对接,打造绥滨优质大米品牌,提高稻米附加值。

绥滨县通过发展水稻产业,不仅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步伐,而且也凸显了多重效益,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通过算账对比,1垧地水稻的收入相当于2垧地玉米的收入,相当于3垧地大豆的收入。今年绥滨县水稻总面积达到101.2万亩,水稻产量将突破10亿斤,按去年的价格计算,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将达到8200元,种植水稻的效益之大,农民增收的步伐之快显而易见,不言而喻。二是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全县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面积突破百万亩,其中仅水田实施集中连片开发的面积就达40多万亩。通过水田开发加快了土地规模经营步伐,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了分工分业,流转土地的农民可以从事农业精细化种植、务工创业、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三是促进了三次产业的全面发展。由于水田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外地客商纷纷来到绥滨县洽谈投资,崧阳米业、

宏和米业、永强米业等诸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绥滨,加快了产业化的经营步伐。通过实施规模经营,大量农民离土离乡,对全县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带动了餐饮、服务、流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仅去年一年城镇新增人口就达1.4万人,全县一年开发的20多万平方米住宅楼有1/5是农民购买的。可以说,通过发展水稻产业,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呈现出了农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绥滨县打造百万亩水稻基地县,发展水稻产业的思路是正确的,符合县情,符合民意,符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第5篇:黑河地区水稻水稻生产技术总结报告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

水稻研究室)

黑龙江省黑河市属于高纬度寒冷稻作区。这里是目前我国和世界上水稻种植的纬度最高限。黑河地区横跨

四、

五、六共三个积温带。近年来,随着早熟、极早熟耐寒水稻品种选育创新和稻作栽培技术水平的进步,实现了喜温作物水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高产与稳产。黑河地区的水稻生产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面积由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的接近40万亩。黑河分院水稻室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试验数据积累和整理,并与与种植大户、农业推广部门等生产经验相结合,形成黑河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一、黑河地区水稻生产农时标准

(一)大棚扣膜期:大棚扣膜于3月20日前全面完成。

(二)浸种催芽期:浸种始于3月24-25日,结束于4月4-5日;催芽始于4月5-6日,结束于4月15-16日;集中浸种、催芽4-5批次。

(三)秧田播种期: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棚内置床温度(有地膜)稳定通过12℃以上时即可开始播种,适播期旱育机插中苗4月8日-20日。

(四)泡田整地期:上年秋季或4月上旬旱整地,4月10-15日开始放水泡田,4月15-20日开始水整地,5月5日前结束。

(五)移栽期: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3℃,泥温稳定通过15℃时为移栽始期,机械插秧5月10日开始,5月25日结束。

(六)晾田控蘖壮根期:水稻进入有效分蘖临界叶位,10叶品种7叶,预计田间茎数达计划茎数80%左右时,在6.5叶期开始晾田,控制8叶的同伸分蘖发生。

(七)稻瘟病防治期:10叶品种在水稻8.1-8.5叶期防治水稻叶瘟;水稻孕穗末期-始穗前期防治水稻穗颈瘟;水稻齐穗期后15~20天防治枝梗瘟、粒瘟。

(八)安全成熟期:水稻在9月8日前安全成熟,安全成熟的标志为全田水稻穗部黄化完熟率95%以上。

(九)收获期:商品粮收获10月16日前结束。

二、黑河地区水稻生产用种标准

(一)种子标准:水稻种子发芽率85%、纯度>98%、净度>98%以上、水分<14.5%以下。

(二)芽种标准:芽种标准为芽长2毫米以内,根、芽长一致,呈“双山型”。

(三)种植比例: 第三积温带下限以10叶品种为主,11叶品种占30%;第四积温带生以10叶品种为主,11叶品种占10%;第五积温带以9叶品种为主,10叶品种占20%。

(四)主栽品种:北安主星、海星等三积温带下限四积温带上限地区以龙粳

31、龙粳

36、龙粳

37、龙粳

24、龙粳27等为主,五大连池、嫩江、逊克等地以龙粳

24、龙庆稻2号、龙粳

27、龙粳

31、黑交06-213为主;五积温带以黒交970

9、为主,搭配种植龙粳

24、龙庆稻2号等。

三、黑河地区水稻旱育壮苗技术标准

(一)旱育壮苗量化标准:旱育中苗叶龄3.1-3.5叶,秧龄35天左右,生产上要求旱育中苗具有10条以上根系,地上百株干重3克以上。

(二)水稻旱育壮苗外部形态标准:

1、根白而旺。

2、扁蒲粗壮。

3、苗挺叶绿。

4、秧龄适当。

5、均匀整齐。

四、黑河地区水稻培育旱育壮苗技术标准

(一)旱育秧田标准

1、规范化秧田。规范化秧田置床高度20-30厘米,置床宽度7-8米,棚间距13米,秧田布局合理,井(水源)、池(晒水池)、床(苗床)、路(道路)、沟(排水沟)、场(床土、有机肥堆放场)、林(防风林)综合配套。

2、二秋三常年。秧田秋整地、秋做床,常年备床土、有机肥、培肥地力。

3、钢骨架大棚。钢骨架大棚高2.5-2.7米,宽6-6.7米,长60-63米。大棚燕尾槽开闭式肩部通风和卷帘器肩部通风技术,加强防风建设,培育壮苗。

4、扣棚。早扣棚、早化冻,保证种子播在暖床上,早生根、早发苗。

5、大棚增温。采用大棚三膜覆盖、两膜覆盖增温技术。

(二)置床处理技术标准

1、做床。要求旱整地旱做床,秋季粗做床使床土平整细碎、床面平整、土质疏松,有利于部分根系通过盘孔,扎入置床吸收养分和水分。

2、壮秧剂调酸、消毒、施肥 。每100平方米用壮秧剂30公斤均匀撒施在置床表面,耙入土中0-5厘米。如测定置床pH值达不到4.5-5.5之间,再用77.2%固体硫酸补调到标准pH值。

3、床土配制。将过筛的床土3份与1份腐熟有机肥或4-5份床土与1份炭化稻壳混拌均匀,然后,按照种衣剂配套肥使用说明将床土与配套肥充分混拌均匀后堆放待用,要堆好盖严,防止遭雨和挥发。

4、机插秧苗摆盘。在播种前5-7天进行摆盘,普通秧盘盘内装土厚度2厘米,高性能机插盘和钵形毯式秧盘盘内装土厚度2.5厘米,盘土厚薄一致,误差不超过1毫米。

5、浇水。摆盘后采用微喷浇水要一次浇透底水。

6、覆土。摆好盘浇透底水后,当气温达到秧苗生育低限温度指标(气温5℃,置床温度12℃)时即可播种,播种器匀速作业。覆土要求厚薄一致、到边到角、覆盖严密。

7、保温增温。水稻播种后采用三膜增温时先覆地膜,然后再扣小棚,或覆上防寒膜,或采用炭火炉、液化气炉等增温。4月15日前播种的秧田采用三膜增温技术。

(三)播种技术标准

1、播期。采用三膜覆盖或具备增温措施的大棚机插苗最佳播期为4月10-18日。

2、播量。常规机插中苗播芽种4400粒/盘(种子发芽率90%,机插中苗田间成苗率90%),即每100平方厘米播芽种275粒)播种时要求播量准确,播种均匀,秧盘边缘无聚堆和压摞现象。 (四)秧田管理技术标准

1、温度计监测棚内温度。种子根发育期主要是指播种后到不完全叶抽出的时间,约需7-9天时间,要求棚内温度不超过32℃,超过此温度时即打开大棚两头开始通风,下午4-5时关闭通风口;第一完全叶伸长期,从第1完全叶露尖到叶枕露出,叶片完全展开,约需5-7天时间,棚温控制在22-25℃,最高温度不超过28℃,最低温度不低于10℃,及时通风练苗,离乳期控制温度和水分,棚温控制在2叶期22-25℃,最高不超过25℃;3叶期20-22℃之间,最高温度不超过25℃,最低温度不低于10℃。

2、防病:离乳期应注意防治水稻立枯病。

3、秧田追肥:为了保证秧苗健壮生长,在秧苗生长期间分别在秧苗1.5叶期、2.5叶期各追肥一次,每次追纯氮1克/盘,即硫酸铵5克/盘(尿素2克/盘)。

4、做好插前三带工作:移栽前一天带磷: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铵125-150克,少量喷水使肥料粘在苗床上;带药:70%艾美乐6-8克/百平方米或25%阿克泰6-8克/百平方米,兑水3公斤喷洒预防潜叶蝇;带生物肥:0.15%天然芸苔素1克/棚,或生物肥按产品说明书使用。

五、黑河地区水稻田间作业技术标准

(一)生产全程机械化

1、秧田机械化。最好实现集中浸种、集中催芽和精密秧田播种器播种,秧田播种以精密播种器为主,人工播种器为辅。

2、移栽机械化。以机械插秧为主,以洋马、久保田等高速插秧机为主。

3、整地机械化。水田旱整地以翻地机械为主,旋耕、深松机械为辅,水整地以搅浆机整地为主,手扶拖拉机找平为辅。

4、收获机械化

水稻收获在枯霜前以机械割晒、机割机拾、半喂入式收获为主,枯霜后以机械直收为主、,充分发挥半喂入式收获机的作用。

5、植保机械化

在充分发挥飞机航化作业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弥雾机的作用,每户一台弥雾机,本田防病防虫要坚决淘汰喷雾效果差、防效差、效率低的人工背负式喷雾器。

(二)耕作技术标准

1、本田规划。实行单排单灌,灌水渠地上渠,排水渠地下渠。

2、泡田。本田实行花达水泡田、花达水整地,即泡田水深为垡片高的2/3为宜。

3、整地。在水田放水泡田之前先进行旱整地(旋耕或平地),放水泡田3~5天垡片泡透后即可进行水整地,水整地要求达到早、平、透、净、大、齐、深、匀 。

4、沉淀。水整地沉淀后,田面指划成沟慢慢恢复是最佳沉淀状态,此期正是插秧适期。

(三)移栽技术标准

1、移栽秧苗类型。机械插秧旱育中苗3.1-3.5叶适龄秧苗。

2、插秧水深。插秧前一天把格田水层调整到1厘米左右(呈花达水状态)有利于插秧机作业。

3、插秧时田面硬度。插秧时田面硬度检查方法是食指(或木棍)入田面一节(2厘米左右)深度划沟,周围软泥呈徐徐合拢状态,为最佳的插秧状态。

4、移栽深度。水稻机械插秧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人工插秧深度1-1.5厘米。

5、移栽密度。①原则:移栽密度总的原则是地力条件好、秧苗素质好的地号宜稀植,地力条件差,秧苗素质差的地号移栽宜密植。②密度:根据黑河高纬高寒气候特点,四积温带插秧规格在30×10厘米,30×12厘米为主,每穴4-6颗,五积温带插秧规格26.4×10厘米,30×10厘米为主,每穴5-7颗。

(四)施肥技术标准

2、施肥量与比例

①施肥量:施肥总的原则是因地因土施肥,土地肥沃、地力条件好的地号少施,尤其是氮肥;地号瘠薄、肥力较差的多施。如计划产量在600公斤/亩时,建议施用化肥商品量25~30公斤/亩,其中,旱改水5年以内的稻田施用氮磷钾总量在25公斤,生物硅肥5公斤/亩;建议使用钙肥、镁肥、锌肥等提高品质,增加优质率的肥料和使用配方肥。

②施肥比例:常规生产田亩施肥26公斤时,尿素(46%N)10公斤,磷酸二铵(18%N、46%P2O5)6公斤,硫酸钾(33%K2SO4)10公斤;N:P:K比例为2:1:1.2,要提高钾肥用量,使氮:钾达到1:1。如果使用50%硫酸钾(K2SO4)10公斤或60%氯化钾(K2CL)10公斤,则N:P:K比为2:1:1.8或2:1:2.2,常规生产田可以减少50%硫酸钾或60%氯化钾3-4公斤。

4、肥料种类

水田施肥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氯化钾)、生物硅肥为主。

5、施肥时期

①基肥:氮肥总量40%、磷肥100%、钾肥60%、硅肥100%,最后一遍水整地前人工全田施入或用撒肥器施入,随着搅浆整地耙入土中8~10厘米。

②蘖肥:氮肥总量的30%,在水稻返青后(4叶期)立即施入或在插秧后3~4天及时施入。蘖肥分二次使用,第一次蘖肥总量的80%全田施入,其余20%哪黄哪弱施哪。蘖肥在施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施用3-4公斤硫酸铵。

③穗肥:在水稻倒2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用氮肥总量的30%,钾肥总量的40%。

④粒肥:生产田以叶面追肥代替粒肥。

(五)浅湿灌溉技术标准

水稻浅湿灌溉除返青期、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实行浅水灌溉以外,其他各生育期均实行间歇灌溉,土壤水分调节要点如下:

A、水稻返青期:水稻返青成活后,分蘖始盛期高肥田采取强度的间歇灌溉,中肥田采取轻度的间歇灌溉。也可视苗情在分蘖始期浅灌,分蘖盛期间歇灌溉。 B、水稻分蘖末期:水稻进入分蘖末期落干晒田。晒田适宜时期在有效分蘖临界期,最晚不超过穗分化前期,对分蘖力强的品种,当分蘖达到计划茎数的80%时就应开始晾田;分蘖力弱的品种可在达到计划茎数时开始晾田。通过晾田,稻株形态上应是叶片耸立,茎杆老健,叶色清淡,出现所谓“拔节黄”。

C、孕穗至抽穗开花期:从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灌水保持3-5cm水层,期间晾田1-2次。

D、乳熟至黄熟期:从乳熟到黄熟期,实行浅湿交替的间歇灌溉,干干湿湿,前期以湿为主,后期以干为主,到黄熟期停水。

(六)化除技术标准

1、旱育秧田杂草防治技术。水稻1.5-2.5叶期,稗草2-3叶期,千金与排草丹,防治稗草和阔叶杂草。

2、本田杂草防治技术。第一次插秧前5-7天阿罗津乳油或瑞飞特或马歇特,第二次插秧后15-20天马歇特与草克星甩施。严禁水整地后立即施药,防治药剂局部富集产生药害,同时,防止两次用药间隔时间过长,二次用药时杂草已经出土,灭草效果不佳。

3、池埂化除技术。74.7%草甘膦100-150毫升/亩,或41%农达200-300毫升/亩,兑水喷雾。

(七)防病技术标准

1、寒地水稻旱育秧田病害防治技术

①水稻立枯病:真菌病害。在选择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数量及置床、床土调酸、消毒的基础上,秧田发现中心病株时,药剂防治立枯病在水稻1.5-2.5叶期,30%瑞苗青水剂1-1.5ml/㎡,兑水5升喷雾。严格做到边喷药边喷水洗苗,严防烧苗现象发生。

②水稻恶苗病:真菌病害防治,在选择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量的基础上,进行药剂浸种或种衣剂包衣防治水稻恶苗病(详见水稻药剂浸种或种子包衣部分)。

2、移栽田稻瘟病害防治技术

(1)农业措施防病:选择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量;培育壮苗,全面提高秧苗素质,提高其抗逆、抗病性能;合理施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增施钾肥、硅肥;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严防深水淹灌,采取井水综合增温措施,保证温水入田;按照水稻条件叶龄生育进程,及时晾田壮根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增强水稻抗逆性和抗病性;合理密植,严防生育后期田间郁蔽和湿度过大,以降低病原菌浸染机率,提高水稻抗病性。

(2)穗颈瘟药剂防治:水稻孕穗末期-抽穗期2%加收米80毫升/亩+20%好米多100毫升/亩,或25%施保克(咪酰胺)100毫升/亩,兑水5升弥雾机茎叶喷雾,或航化喷药防治。

(3)粒瘟、枝梗瘟药剂防治:在水稻抽穗后15-20天防治粒瘟、枝梗瘟,药剂配方及防治方法同上。

(八)防潜叶蝇技术标准

(1)农业措施:培育壮苗、带蘖移栽。本田保持浅水灌溉,保持叶片直立,可减轻潜叶蝇危害。(2)药剂防治:水稻移栽一周左右做好田间调查,在幼虫初发期,40%乐果100毫升/亩或70%艾美乐6-8克/亩+2.5%敌杀死20-30毫升/亩或25%阿克泰6-8克/亩,兑水5升弥雾机喷雾防治。

(九)收获技术标准。

(1)直收时期:水稻黄化完熟率达到90%以上。(2)割茬高度:15-30 cm。(3)技术要求:不掉穗、脱谷干净、谷草分离彻底、不裹粮。(4)收获水分:籽粒含水量16%以下。(5)收获损失:直收综合损失3%以下。(6)糙米率:小于2%。

第6篇: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 促进新农村建设

水稻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与小麦、玉米相比,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和技术措施复杂,耕作栽培制度精细,生产环节众多,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用工量多。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是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近年来,随着农机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水稻生产突破了机械化育插秧这一关键技术难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及田间管理技术是采用规范化育秧、机械化插秧和标准化田间管理的农机农艺新技术,主要包括软盘育秧、水田耕整、机械插秧、大田管理四个关键环节。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县在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做好今后的技术推广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一、全县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基本情况

我县水稻种植区为稻麦轮作区,共有7个乡镇种植水稻,水稻种植面积7万余亩。响应省市农机部门号召,2009年初,我县以农机大户为扶持对象,在西平乡西平村和杨堂北村建立了两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设立了试验对比田,推广久保田四行手扶式插秧机2台,育秧手动播种机2台,完成软盘育秧

1.2亩,机械插秧100亩。对比试验统计结果显示,示范点经济效益明显:软盘育秧比传统育秧节省育秧田9亩;机械插秧比手工栽插平均每亩节约成本50元,提高产量107公斤,增产22.3公斤,共计节本5000余元,增产10700余公斤。同时,由于机械插秧实行的是宽行窄距、定穴定苗栽插,因而机插水稻通风透光好,抗倒伏能力强,病虫草害发生少,减少了农药施用量,提升了水稻品质,保护了生态环境。

在培育和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的过程中,我们着重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用好购机补贴政策,对于购置插秧机的用户,在上级补贴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台加补2000元,充分调动农民的购机积极性。

2、举办全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班,组织水稻区乡镇农机站长、示范点村干部、育插秧示范户、农机合作社社长及部分农机大户进行集中培训,系统学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及田间管理技术。

3、组织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水稻软盘育秧操作要领》和《水稻机械化

育插秧及田间管理技术》,并印发到机手及部分农户手中。

4、在软盘育秧、机械插秧等关键时期,县乡农机技术人员多次深入到田间地头调试机械、传授技术、指导工作。

5、在示范乡镇召开全县水稻机械插秧现场会,稻区乡镇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农机站长、农技站长、农机合作社社长以及部分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到会观摩学习。

6、积极协调农机销售企业,免费为育秧户提供手动播种机2台、标准育秧软盘2500余张。

7、邀请县电视台制作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专题片,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好处及技术操作要点。

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还是新鲜事物,认识比较模糊,对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害怕承担投资风险,多数持等待、观望态度。特别是软盘育秧有20多道工序,操作繁琐,技术性强,各项要求严格,农民一一掌握确有难度。二是当前农村土地联产承包、分散经营的模式,不利于插秧机集中连片作业,影响机械效能发挥。三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对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仅仅局限于补贴机具,对标准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环节缺少必要的资金补助。四是技术推广力量相对不足,特别是基层一线既懂农机又懂农艺的技术人员匮乏,难以满足大面积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需要。五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少,示范面积小,稻区乡镇发展不平衡,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六是插秧机售后服务不到位,影响机插效率和机手效益。

三、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全力做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统筹协调

目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还处在初级阶段,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至关重要。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机、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或协作机制,加强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实行目标责任制,分解工作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将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单位、干部年终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落实工作责任,加大考核力度,确保任务完成。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针对许多农民对机械化育插秧的种种顾虑,农机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召开现场观摩会、开展“赶科

技大集、送科技下乡”等活动,进行全方位宣传。一方面宣传领导,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一方面宣传群众,提高他们对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优越性的认识。通过广泛宣传,营造大力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浓厚氛围,引起全社会对该项工作的关注,争取各阶层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三)加大补贴力度,强化政策扶持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政府不但应优先安排资金,支持农民购买水稻育插秧机械,加大对插秧机的补贴力度,引导商业银行出台优惠政策,对购机户给予贴息贷款、按揭贷款以及机械保险担保,还应对使用插秧机的农户给予作业补贴,以充分调动农民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标准稻田、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确保机械农田作业出入方便、畅通无阻。

(四)搞好示范引导,加快辐射带动

利用中央和地方连续出台惠农政策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及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乡镇,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扶持。稻区乡镇也要立足自身实际,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本地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点建设。坚持以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为突破口,在有条件的村庄建立机械插秧示范点,设立试验对比田,组织农户到机插后的稻田观摩,了解机插稻生长发育情况,学习田间管理技术,以实实在在的典型,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习应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确保推广一亩,成功一亩,示范一片,成功一片。

(五)加强技术指导,强化技术培训

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成立技术实施小组,由农机、栽培、土肥、植保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制定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建立农机、农艺的配套协作机制,总结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范,提高机械化育插秧的技术到位率和生产水平。认真总结近年来机插秧培训工作经验,根据本地水稻生产特点和购机对象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培训计划,明确责任分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插秧机使用培训班,召开软盘育秧和机械插秧现场会,现场培训育插秧机手和农户,特别要加强对县乡村三级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要加强分类指导,提高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覆盖面,以培训技术骨干为主要对象,通过课堂授课、分组研讨交流、实地操作演练等形式,强化培训的整体效果。通过培训,真正使每个学员掌握插秧机操作要领、维修保养、

软盘育秧和大田管理技术,培养出既懂农机又懂农艺的复合型人才,确保试验、示范成功。

(六)把握关键环节,搞好农机农艺结合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要靠生物化学技术,又要靠机械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农机、农艺相互适应,互促共进,互惠共赢,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机化技术的推广,不但是推广应用机具,还要推广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涉及品种的选用、育秧、植保、田间管理等农艺技术,农艺环节比较多,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把好“四个关键环节”,建立农机、农艺零距离协调协作机制。

把好育秧环节。“机械插秧七分育三分插。”多年来推而不广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其难点不是插秧,而是育秧。软盘育秧是机械插秧技术推广的基础,要统一品种、统一育秧模式、统一选用秧田,进行相对集中育秧,以便于统一管理秧田,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调节使用水源和病虫草害防治。选择优质、高产、稳产、抗性好、早熟、穗粒并重型品种,坚持高标准筛选床土和制作秧板,适期高密度播种,严格控制播量(每盘播芽谷150克),最好使用手动播种机播种,提高均匀播种水平。切实加强苗期管理,科学控水、控温,及时揭膜炼苗,适时精施断奶肥、送嫁肥,高度重视稻灰虱等病虫害防治,确保苗匀、苗全、苗齐、苗壮。

把好耕整环节。水田耕整要超前,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麦收后及时上水泡田,然后用水田秸秆还田机进行灭茬整地,灭茬后耙地墁平,并做好清除田埂杂草、整修沟渠、田埂等工作。根据土壤肥力、茬口等因素,科学施用基肥。对小麦秸秆还田量较大的地块,在插秧前一天每亩增施碳酸氢氨10-15公斤作面肥,防止秸秆在腐烂过程中形成生物夺氮,造成土壤中速效氮肥短时亏缺。结合泥浆沉实,搞好化除封杀,压低杂草发生基数。

把好机插环节。栽前3天控水炼苗,坚持带药移栽、适期早栽,秧龄控制在15-20天(“三叶一心”期),苗高12-18厘米。机插秧时大田水层深度宜控制在1-2厘米(瓜皮水),既防止水深漂秧,又防止无水粘秧。栽插以“不漂不倒,越浅越好”为原则,插深一般控制在0.5-1.5厘米范围内,防止栽插过深,充分发挥机插秧浅栽快发的优势。重视机具调试,提高作业质量,降低漂秧、倒秧、伤秧和漏插率。严格控制基本苗,每亩掌握在8-10万株的范围,具体应根据地力和施肥水平作适当调整。合理安排机械作业,做到以机定田,以田定秧。把好田管环节。坚持一栽就管,促进秧苗早发稳长,切实抓好全生育期的水浆管理、肥料运筹和病虫草害防治。严格按照技术要求,突出薄水栽插、浅水活

棵、科学施用返青分蘖肥和拔节孕穗肥、适时适度搁田等关键技术措施,协调水稻中后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建立合理的产量构成结构,施足底肥,早施追肥,湿润灌溉,防治病虫,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增产。

(七)加强质量监管,完善技术体系

积极开展水稻生产机具试验选型,重点支持推广一批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型水稻生产机械。积极培育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农机作业、供应、维修等服务网络建设,注重培养高技能维修人才,壮大育插秧机械维修力量,确保机械用得好、能维修、有效益。加强机具质量跟踪调查、投诉监督和质量督导等工作,及时向生产企业反馈调查结果和农民投诉情况,促使企业不断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组织开展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总结和交流,汇编印发相关技术成果资料。归纳和总结育秧关键技术、栽插密度、肥水管理和病虫草害控制技术量化指标,进一步完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形成适合本地实际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规程,推动技术本地化和标准化,加快技术普及化。

(八)强化市场运作,创新经营机制

发展农机化的主体是农民,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是关键所在。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及科技示范户等成立育插秧机械作业公司,开展机械化育插秧和跨区作业服务。推行订单作业模式,签订作业合同,提供统一育秧、统一耕整、统一机插、统一田管、统一机收等农机一条龙作业服务。依托农机化信息网,建立和完善机械化育插秧信息交流平台,拓展信息交流渠道,强化信息引导和信息服务。建立市场化育插秧运作模式,鼓励机械、技术、资本和服务的联合,推动区域机械化育秧服务中心、插秧公司以及育插秧联合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发展,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开拓新的跨区作业领域,推动育插秧作业服务向规模化、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方向发展。鼓励和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大胆承包闲置土地和代理经营农民土地,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农场,实施区域化、标准化种植,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水稻良种选育、高效栽培、精深加工、产品包装、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拉长水稻生产产业链,提高稻米附加值。

第7篇:山东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与未来

山东省农机办主任 林建华

山东省水稻种植历史悠久,黄河大米、章丘香米等久负盛名。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和种植习惯的影响,全省的水稻种植面积仅为17.7万hm2,主要集中在济南、济宁、东营、荷泽等沿黄和南四湖部分地区。

1.基本情况

同小麦、玉米生产机械化相比,山东省的水稻生产机械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全省拥有水田整地机械1.3万多台,插秧机10.0万台,水稻联合收割机180台,水稻脱粒机4.9万台,烘干设备105台。水稻生产机械多数是宵户用小型拖拉机配带自制农具作业,效率低、质量差,规模化的工厂育秧设施还是空白。水稻机械插秧1.38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8%;机脱面积为15.9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9.8%,是各个作业环节中机械化水平较高的,但目前的脱粒机械科技含量低,多数是老式简易机械,有的仍用拖拉机带动“稻磙子”进行脱粒作业;水稻植保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每年航空植保作业面积都在1万hm2以上;全省水稻机械收获面积为3.4万hm2,占种植面积的19%,其中联合收获面积近3万hm2。

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大力推进农机结构调整,把水稻生产机械化纳入了农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围绕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针对我省的实际情况,找准工作切入点。一是大力推广应用旱田整地机械水田作业。根据山东实际,我们采用旱田机械(主要是旋耕机)进行水田耕整,旋耕后实施浇灌插秧,提高了灌水前的整地机械化水平。目前旱田机械水田耕整机械化程度已达到60%以上。二是稳步提高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我们在引进、试验、示范水稻收获机的同时,着重进行推广稻麦联合收割机收水稻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从2001年开始我们着手抓了水稻收获的跨区作业工作,据统计,青岛、威海、济宁等市地有近200台稻麦联合收割机远赴辽宁、江苏等省参加了水稻机收跨区作业。水稻跨区机收的开展,对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努力提高水稻植保机械化水平。近几年来,全省在水稻产区推广植保机械近1万台,水稻的病虫害防治基本上实现机械化。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总起来看,近几年山东水稻生产机械化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水平较低,仍是我省农业机械化的薄弱环节之一。主要原因是起步比较晚,水稻种植面积小,其生产机械化问题多年来未能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投入的精力不是很多;进口插秧机价格高,农民买不起,国产机质量差,对稻田、秧苗要求高,制约了水稻插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同时,我省现有机械严重老化,科技含量低,作业效果差,不适应水稻大面积生产需要;另外,我省稻田地块普遍较小,为机械化作业带来困难。

2.今后的规划和打算

水稻在山东省农作物中占的比重虽然不大,但作为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也必须是农机部门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总体思路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机结构调整为主线,稳步增加机械总量,优化配置结构,大力提高机械的科技含量和利用率,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整体水平,使之逐步与我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相适应和同步同水平发展。计划到2005年,全省各类水稻生产机械化机械达到20万台(套),耕、插、收等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5%、50%和50%,逐步普及工厂化育秧和机械烘干。

上一篇:个性签名伤感下一篇:物业保洁部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