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针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运用中的实际情况,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教育促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过大量实践,探索出三种模式:集团、学区化模式;教师抱团发展模式;云端资源共享模式,并对三种模式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1:

论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

【摘 要】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很多学校引进了信息化教学设备,高等院校基本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学科。但因我国的信息化技术起步较晚,教育信息化还存在一定不足。本文从信息化教育及其必要性开始论述,并结合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利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人才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国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其中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势必先行。

一、教育信息化及其必要性分析

1.教育信息化

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指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高度普及和应用,并全面深入到各项学科教学中,从而实现教育效果与效率的双重提高,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通常来说,人们将教育信息化看作为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而从其表现形式来看,教育信息化就是借助现今的教育资源以及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密不可分,实现教育信息化,首先应该从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入手。

2.必要性分析

2.1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如今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拥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强制灌输,一味的自我陶醉。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使传统死板的课堂环境变得活泼,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活泼的课堂环境。

2.2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接受能力不一,并且在其他各方面素质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统筹全局,兼顾个体;但由于授课时间和教师精力的制约,课堂上教师往往容易顾此失彼,难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如果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则能很好的弥补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使授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授课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进而可以多方面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能贴近因材施教的实际需求;另外还能令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直观化,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死板,课堂上许多教师习惯于使用粉笔与黑板,习惯于将知识和要点进行机械式的灌输。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显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进而形成了教师一边口若悬河,另一边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怪相。如果此时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利用精美的画面和动态立体的影像取代一成不变的板书,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2.4信息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降低教师的教学强度,通过合理地设置问题和采用多元化的引导方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其自行思考问题,这样可以每名学生进入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二、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两大部分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样必然要求我国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还要积极引进各种信息化技术,使二者共同发展,不可偏废。其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而信息技术人才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因此,科学合理的进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则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出以下五个建议:

1.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应侧重于高级认知能力培养

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的思维空间越来越广阔。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以往单纯的行为训练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种种需求,因此教育目标应该侧重于更高一级的认知能力培养方面。简而言之,就是教育活动要将学生的思维活动规范以及四维空间秩序维护作为重点,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从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价等六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对于信息社会的认同。现代化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教会学生操作计算机,记住几个基本概念,甚至是考取某些资格证书,而是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内涵和作用,培养他们自我学习以及适应多变社会环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加丰富的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自身就具有很多优势,如直观性、多元化、趣味性、科技化等等,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发挥其原本的优势,将隐性知识作为教育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方式融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比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以及协作教学等等。而在教学手段上,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就是多媒体技术,借助这项技术可以实现知识的互联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提高课堂实效性。在评价方法上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形式,建立统一化、系统性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能够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的灵活性、适应性和个性化。最终能促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应是动态开放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不仅注重如何获取信息以及信息的分析加工,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更新,实现科学合理地更新,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科学性。动态化的教学模式是推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手段,能使知识的传播手段和过程与实际的教学情况相结合,充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在教材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充分的挖掘网络资源,同时也可将优秀的教程上传到网络,与各地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4.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

从学生受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来看,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所打下的基础。因此,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首先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并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尽量避免教育的重复、资源的浪费,方便那些在中小学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在步入大学殿堂后,能够受到更高层次的、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

5.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从现阶段我国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缺乏专业化的训练。学校应该吧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不断进修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定期地组织和开展持续性的教师培训活动,鼓励教师进行进修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够胜任多变的信息化教育任务,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结束语:

文章从教育信息化及其必要性开始分析,从中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因此搞好信息技术教育就成为了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头等大事。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在高等院校基本普及,但是这与实际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文章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敬涛.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2009(01).

[2] 万朝阳. 浅谈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08).

作者简介:孙奕敏(1976-),女,山东菏泽人,工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作者:孙奕敏

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2:

信息化技术教育促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探索

摘  要:本文针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运用中的实际情况,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教育促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过大量实践,探索出三种模式:集团、学区化模式;教师抱团发展模式;云端资源共享模式,并对三种模式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互联网+”

0  引  言

国务院2012年颁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到2020年我国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扶贫开发要通过弥补贫困地区教育短板来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提高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内生能力,统筹各类教育均衡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并最终实现贫困地区稳定而长久的脱贫。《“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指出:缩小城乡学校数字鸿沟。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面覆盖、网络教学环境全面普及,通过教育信息化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區、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覆盖,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教育保障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教育保障的最终目的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让贫困地区孩子均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红利。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贫困地区教育投入,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配置了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目前,在贫困地区,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室均安装了班班通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校宽带网络全面覆盖,网络教学环境全面普及,这是农村学校采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先决条件。在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初步均衡的基础上,区域内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主要是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教学管理不均衡、教学水平不均衡和教学质量不均衡,针对这些问题,采用信息技术教育无疑是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

针对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就将两者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传递优势、质量优势、成本优势、交流优势,促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经过大量实践及探索,总结出了信息技术教育促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种模式:集团化、学区办学模式;教师抱团发展模式;云端资源共享模式。

1  采用集团、学区化办学模式,实现区域内学校发展一体化

集团、学区化模式就是采用“互联网+学校”的发展方式,在县域、乡镇内由教学管理先进和教学质量高的学校为总校领办农村学校和村级学校,实现强校与弱校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中心学校统筹作用,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综合性考评,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将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教师作为同一学校的教师“一并定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统一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加强硬件建设,实现两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引进或开发慕课、微课等课程,保障两类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切实解决农村学校、村级学校开不齐课程,特别是音、体、美等课程无专业教师上课以及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促进两类学校师生与优质学校师生共同在线上课、教研或交流。运用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区办学就是几个乡镇进行联合,取长补短,实现先进管理理念、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针对贫困地区由于经费原因无法建立网络直播平台的情况,各集团学校之间、学区内各乡镇之间的管理主要依托“县教育云”“校校通”云平台实现统一管理,通过云平台进行办公,发布管理信息,进行教学研究,总校教师上传优质教育资源,分校教师进行分享,集团、学区内师生进行互动学习、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集团、学区办学模式,实现集团、学区内学校的均衡发展,并最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  实行教师抱团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教师发展一体化

教师抱团发展模式主要采取“互联网+教师”的发展方式,以名师、骨干教师为主体,以学科、年级教师为成员,组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骨干教师1~3名,成员10~15名,成立名师工作室或骨干教师工作坊,团队成员在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引领下,共同学习,提高团队全体教师执教能力,更新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团队内教师主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班班通网络的使用及管理、课件制作、微课制作、优质教育资源的下载使用等。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成为常态,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

教师抱团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发展形式。在平时的学习、交流等活动中,每位教师优点各不相同,他们可以相互关联、相互交换、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成就,這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共同发展的场,形成了优异的教师文化。正所谓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

3  利用云端资源共享模式,实现教学质量一体化

云端资源共享模式是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学生”的发展方式,学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学会分享、使用公共优质资源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这是贫困地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最直接、简便的方法。主要是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地方教育部门云平台等网络媒体,教师通过注册登录,分享优质教育资源,选取音、体、美等学科优质教学案例下载进行播放,通过线上播放教学,线下教师指导,切实解决农村学校艺术类课程教师不足、开不齐课程、开不足课时的实际问题,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运用,全面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中每章、每节重难点知识进行解析,录制微课,通过家长微信群、QQ群,实现家校联动,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提高学生整体学业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媒体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绿色上网,查阅资料,网上学习。

4  结  论

信息化促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实践需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具体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学校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必要的设施设备;建立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通过多方举措,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红光,林君芬.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 [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33-39.

[2] 徐朝龙,聂明富.教育云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模式及发展策略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5):29-32.

作者简介:侯伟宏(1967-),男,汉族,贵州黔西人,主任,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作者:侯伟宏

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3:

教育信息化视野下的信息技术教育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加速器,必须进一步提升教师并普及到全民的信息素养,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深化课程和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需求;探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未来十年我国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通常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可以看作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伴随着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国家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将逐步构建,终端设施将逐步普及,数字化校园将伫立在我们面前,而伴随着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引进,网络学习课程的开发,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将逐步建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会更加深远,在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的优势会愈加突显。然而,面对着奔涌而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正如何克抗教授所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推动课程改革,特别是教学结构的改革,将课改推向更深层次,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更要践行的课题。

一、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教学改革创设了无限的可能性

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信息时代的教育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有了太多变化的可能: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的表示形式异彩纷呈,从而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或提供帮助,个性化教学孕育而生;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分布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信息由不对称逐步趋向对称,引起教师权威的削弱,从而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学校不再是系统学习的唯一场所,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或通過大规模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信息技术改变了时空结构,资源全球化,形成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性,从而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信息化助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双基”内涵的时代特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界定要与时俱进;强调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整合;强调学生的学习過程与学习方法,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结果,更注重体验;强调在学习知识的過程中,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注重学科内在逻辑的同时,强调根据学生的经验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教师、学生、课程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推广面向应用教学及学习的過程性评价方法;强调发挥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在重视“双基”的同时,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为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最佳手段。新型教学模式包括:计算机支持的讲授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WebOuest网络探究学习、基于ICT的协作性学习、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等等。大量实验表明,这些教学模式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而实验也同样表明,这些教学模式需要建立在信息化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环境之上,即要有必要的信息化环境的支撑。信息化环境包括丰富的网络资源、工具以及交流与合作平台等等。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就是通過提供一定的刺激来激起预期的学生反应,可以说利用任何媒体都可以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刺激。教学中起作用的是方法而不是媒体,这是以科拉克(美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为代表的学媒无关说的重要观点。但是,按照当前国际流行的建构主义教学观,没有适当的媒体很难创设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和建构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与我国倡导的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教育信息化是不容置疑的。

三、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师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任何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无不经過教师的践行。作为教育思想与教育现实的纽带,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以教师自身理念与方法的更新为前提。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育信息化浪潮中,加强学习,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并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

自20世纪末计算机走进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到今天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已历经10余年,经历了单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学习”(CAL),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利用电子学档实现面向学习過程的评价等等,可以说在以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革新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也经常看到:不少教师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信息意识薄弱,信息的敏感度低,不能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无法开展信息化教学。很多教师手中的媒体仅仅是知识展示的工具,教学過程一如既往地充斥着讲授与演示,少见的是学生的探究和实践。“人灌”变成了“电灌”,不少教师被戏称为“拉洋片儿的”,技术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或過度使用技术的现象比比皆是。因为教师信息素养低下,很多设备被闲置的现象也绝不是个例。以上种种,究其原因:一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少学校信息化环境不健全,甚至缺乏信息化环境;二是教师教育理念的陈旧,对教育信息化缺乏认识;三是教师、学生信息素养普遍较低,不具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信息化环境可以通過加大教育投入来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教师、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此,必须从信息化视野的框架下关注教师教育。2002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包含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信息处理的方法与技能,在此過程中了解技术的优势,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過程的有机结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了解信息技术对个体在信息化社会生存的价值、发展的价值、享受的价值,以及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以及情感与态度,了解信息技术在弥合数字鸿沟、构建信息文化、适应知识社会等方面的价值,才能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技术的挑战,并主动将其作为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判断能力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一是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对信息、信息化、信息社会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二是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在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中,能根据自己的信息需求,灵活地通過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能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发送信息;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四是能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准确地进行信息的表达与呈现,能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五是能准确、高效地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六是能将信息技术手段灵活地应用于自己的终身学习。七是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等。

从以上七个方面的内容来看,信息素养指的不仅仅是在技术和操作层面上的素养,技术素养仅仅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信息素养更强调人们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态度,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表达、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人文色彩。在信息时代,教师无论作为社会人,还是作为职业角色都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四、教育信息化需要加快全民信息技术的普及及应用

伴随着信息化浪潮,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社会各方面。能够自信地、有创造性地并富有成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成为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信息技术能力不仅包括对于技术技能与技巧的精通,还包括了正确地、安全地、负责任地将这些技能应用于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人参加、参与现代社会的基础。因此,教育信息化需要全民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公民信息素养的提升主要依赖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深化来逐步实现。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明确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但现实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信息技术课开设状况不容乐观,师资队伍参差不齐,课时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偏低;同时,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整体上仍处于较低层次,如不加以扭转,长此以往,学生信息素养、乃至全民信息素养偏低的问题将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

技术是人类丰富的、充满魅力的伟大智慧的结晶。不仅如此,在应用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過程中,还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以及实现的方案和步骤。因此,要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在信息技术教育的過程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更要让他们体验技术的思想与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魅力,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认识它对提升全民信息素养的意义,认识到它对推进国家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意义,要激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成长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和价值。

信息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即将来临,此刻我们正站在下一次技术革命的门槛上。我们要认清形势,加快步伐,迎接技术革命的挑战。

[责任编辑 冯荣光]

作者:张超

上一篇:物业公司工作计划优选3篇下一篇:教师个人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