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手段信息技术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落实到教学全过程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首要任务。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信息化管理手段信息技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化管理手段信息技术论文 篇1:

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师能力挑战分析

摘要: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显著特征的教学形态,伴随着我国信息化教育的逐步深入,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面临多方面的能力挑战,包括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更新、信息的采集与利用等。只有教师认清这些挑战,并做出相应策略,才能不断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发挥信息化教育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信息

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显著特征的新兴教学形态。在信息化教学中,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意识、态度、方法与技能[1]。近年来,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网络教学、数字校园等信息化硬件已日趋完善,蓝墨云班课、学习通、云课堂、腾讯课堂等移动教学设备和资源也更加多样和丰富。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和资源来改变传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体现。笔者本人曾参加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并获得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三等奖,对信息化教学有一定的感悟,也通过比赛切实提高了本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也意识到只有透彻认识信息化教学对教师能力的挑战,才有助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建立正确的认识观,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真正达到利用信息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和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信息化教学不是简单地用PPT讲课、用蓝墨云班课点名或是网络课堂学习,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和资源由“人灌”变成了“电灌”,这种教学不是信息化教学。

(一)什么叫信息化教学

顾名思义,信息化教学就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使得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教师直观呈现讲授内容、考核多元化及更具价值化的一种教育方式。我国的信息化教学起步较晚,从广播电视学、学校电化教学发展到远程教学、网络教学,又进一步发展为信息化教学,这些名称的背后其实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纵观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阶段则是在信息化设施建立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2]。目前,我国信息设施的建设已基本完成,但师生信息化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广大教师主要还是利用较为简单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授课,如制作更为漂亮的PPT、利用网络布置作业、利用各种APP和软件进行操作演示等,这只是从表象改变了授课方式。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则是要求信息技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手段、考核评价等,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修修补补,而是一个彻底改革的过程。

(二)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在信息化设备和资源问题都已基本解决的基础上,现阶段我们发展信息化教学的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充分认识到什么叫信息化教学,对信息化教学只是一个比较浅层的理解;二是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化教学,没有形成深刻的思考和理解,从主观意识上就阻止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信息化对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助力教与学突破时空限制,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变得更为快捷方便。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课堂,对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供给、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互联网和云计算则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持平台。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十二五”初期,我国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部署。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对“十三五”期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当前,我国正在筹划的教育现代化2030战略,进一步勾勒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蓝图及其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

刘延东副总理在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发言中指明了我国当前信息教学发展的方向:第一,顺应大势,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第二,以人为本,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的优势互补;第三,共建共享,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第四,互学互鉴,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相互学习借鉴各自的成功经验,增强其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一词首次出现,是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融合”的核心,不是用技术去强化传统教学,而是用技术去创新教学,引领教育体系变革。它不同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局限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而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也是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连接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如果说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那么信息化教学模式则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3]。当前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致力于变革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即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强调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强调资源对学习者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学习者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4]。怎样才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中的能力挑战。

(一)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怎样把一定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如何组织教师和学生,如何妥善安排和有效利用教学时间、空间以及其他条件,这些都是教学组织形式要解决的问题[5]。在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组织教学、教师讲授知识、教师评价打分。这种结构体现的只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满足学生层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在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有的教师只是用信息技术制作更漂亮的课件,就好比给黑白照片涂上了色彩,教學组织没有本质上的改变。采取何种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学生主体特征、学科性质特点、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进行考核衡量。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班级教学制,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课外的实践动手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合理的空间和时间内完成学习,这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二)教师角色转换

在有限的教室范围内,以黑板或PPT为媒介的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师讲,学生听,一个灌输课本,一个被动接受。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成长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枯燥的文字、平面的图像,就好比“文言文”般的晦涩难懂。而信息化教学就像一部“大片”,课堂上综合运用声光电、虚拟仿真、动漫游戏等手段,让老师的表现手法和知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信息化的技术还能突破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课前、课后都能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知识。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协助解决问题,师生关系的主线由“主导、从属”到“交互、协作”。部分教师可能会不适应主体地位的改变,也会觉得教学负担加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提高信息化素养,切身感受在信息化条件下作为教学活动的构造者、促进者、辅导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所带来的便捷、高效和成就。

(三)教学评价

目前,教学有效性评价原则比较滞后,大体上是将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对教师打分作为评价标准,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6]。教师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一方面又采用传统打分制进行评价,这个矛盾是教师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信息化教学的评价是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而发展的,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我们评价学生的作业成绩、课堂表现、单元表现等,还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小组评价等。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评价范围,让教师能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程度,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还能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加强学习的持续力。只有建立起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制度,客观评价教学成果,才能对我们的信息化教学起到评价、诊断、监控和导向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能力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其次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而对“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的认可度较低[7]。教师没有体会到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的便利,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够熟练,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信息的采集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VR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社会各个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都在不断加深,教师可选择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目前大部分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提供的商品化教育资源;二是个性化教育资源,即校本资源;三是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教育资源。其形态是多样的,包括电子课本、学科资源、微课等。市场上也有许多商业或公益的APP,如蓝墨云班课、云课堂、腾讯课堂等。如何在这些众多的信息资源中选取适合课程、适合学生的资源,是我们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的第一道门槛。目前,教师们普遍掌握的水平较高的信息化教学工具有Word、PPT、QQ、微信、多媒体教室系统等,而对于动画制作软件、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等应用的掌握程度差异较大。教师们必须要加强信息化能力水平的培训工作,提高信息的检索与获取能力,提高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能力。

(二)信息筛选

网络的发达带给我们的是信息采集的便利,但其中不乏有许多不好、有害的信息,教师切不可拿来就用。国家非常重视信息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协调发展,以“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为原则,建立健全“一岗双责”的教育网络安全责任体系。目前,全国30个省已建立教育网络安全责任制度,21个省由教育厅局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负责人。作为信息传递的最后一道关口,教师必须严格把关信息,不能让信息化教学适得其反。教师所选取的信息一定是要适应教学内容的,并经过重新加工与整理,能够对教学效果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即按相关要求和规范,合理、合法地使用信息。

四、总结

教学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固定模式,它总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更加深入研究而不断发展、优化。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态度与信念、信息化知识与技能必须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教师除了通过培训或进修提高信息化素养,更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利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学习,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做一名学习者和传递者。

参考文献:

[1]刘喆,尹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提升路径[J].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2014,(10).

[2]许芳芳.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整合的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为例[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

[3]喻东丽.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论文,2003.

[4]林书兵,张倩苇.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20年研究述评:借鉴、变革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9).

[5]沈小碚.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的发展及其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6]李军民,傅云凤.信息化技术与教学过程无缝融合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6).

[7]张一春,王宇熙.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J].调查,2015,(36).

作者:胡仪员

信息化管理手段信息技术论文 篇2:

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 要] 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程不断加快,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落实到教学全过程中,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首要任务。以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状、问题和原因,从更新教学设计理念、关注学情分析、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目标管理、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水平、加大培训和开发力度等方面提出提升策略,为民办高校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手段逐步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信息化环境下,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落实到教学环节,信息化教学设计是首要任务。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作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良好教育背景且在信息时代成长的群体,更有责任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促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不断加强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在技术应用中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例如部分教师采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果。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探究成就感等。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技术应用初级阶段,同时考虑到教学课时安排、学校教学检查、自身资源整合和技术应用能力等现实原因,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程度低。信息化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落实,信息化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习,依据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要,将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和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以达到过程最优化而编制的教与学的实施方案。然而目前教师存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缺乏,学习资源、环境和技术有效整合层次低,导致信息化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目标不明确

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重点,教师不仅发挥传统的讲授作用,还强调发挥服务、支持和帮助作用。然而目前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受传统观念和学校检查任务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传统教案元素的全过程编写,侧重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设计环节突出“教”的功能,主要关注设计重难点知识的讲授,忽视能力的习得设计过程和教师的服务、支持和帮助方式和过程的设计。

(二)学习资源、环境和技术整合度低

信息化背景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虽具有主动尝试“互联网+”新型教学模式的意识和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面对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元的课程开放方式和各式多样的资源加工工具,结合自身信息获取、识别、筛选、应用、管理等能力不强等原因,难以充分运用教育媒体和信息资源,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开展创设面向开放资源的课堂教学环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三)忽视面向学习过程的动态设计

目前,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时,更为关注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行为,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反应行为和教学经验,制定传统的以讲授、模拟演练和练习的设计模式。缺乏基于学生主体学习视角,基于学习理论研究的面向学习过程的动态设计,忽视依据动态的生成性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合作型学习和探究型学习能力等。

(四)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弱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基于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基于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设计实践过程中,教师重课堂教学设计,轻课程教学设计,传统教学内容设计以课时为基本单位,忽视教学周和学期的整体信息化教学设计。

二、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教学理念固化

民办高校部分中青年教师受传统教学“教师为主体”理念的影响,教学设计环节着重强化知识传授和辅导,现代教学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认识不足,导致方案设计上以教师教为设计中心,忽视学生学的过程设计。

(二)条件性知识匮乏

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多为硕士和博士畢业,教师本体性知识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但由于大部分教师非师范毕业,虽经历过短暂的高校教师资格证培训,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条件性知识依然匮乏。特别是在信息化背景之下,技术知识与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的融合,例如教师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等知识的匮乏就更突出了。

(三)资源整合能力弱

传统教与学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随着信息化教学变革的不断推进,现代教与学的要素形成了“教师、学生、资源、环境”四要素。信息时代学习资源丰富,丰富的资源支持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水平,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尤为重要。但是目前许多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资源整合能力弱,不能系统结合教学目标,寻找、选择、开发与应用资源,在运用媒体环境和整合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四)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

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缺乏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部分高校虽开展过相关培训,也多集中在课件开发、教学竞赛等,缺乏专门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导致教师缺乏整合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的能力,难以设计出基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

三、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策略

(一)更新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传统的重难点讲授设计转变为面向过程和基于资源的设计。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动态信息设计,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学习环境。提倡研究型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从重视结果评价转为重视能力评价。

(二)关注学情分析

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设计的实践中,需要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征分析和学习需要分析。学生特征分析不仅考虑民办高校学生的总体特点,还需考虑学院、系、班级等群体特征和班级成员的个体特征。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综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目标管理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信息化教学工作的开端,为落实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学生為中心,以能力为重点,关注学习过程,教师发挥服务、支持和指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促进学生学习的内涵,我们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基于课堂或课程的多维教学目标,按照目标层次和教学目标领域层层分解,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等具体方案。设计过程中不仅注重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达成过程,还需关注生成性目标,关注教育情境的交互过程设计。

(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水平

教育现代化进程下,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决定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质量,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在具体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中,应加强自身对信息资源进行获取、识别、筛选能力的培养,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提取课程所需资源,围绕课程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加工、应用、管理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水平。

(五)加大培训与开发力度

民办高校和教育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和开发力度,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主题培训、教学观摩、说课、研讨、竞赛、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内容应涵盖教师条件性知识、信息资源应用、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等多方面。培训结束后及时评价和反馈,反馈有利于教师制定改进方案,加强学习效果。同时培训与激励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与职称、奖金、培训机会等挂钩,调动起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培训参与积极性,提高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背景下,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应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民办高校信息化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大力倡导与推行“中国特色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J].中国教育科学,2020(1).

[2]别敦荣.大学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重点、难点和突破口[J].中国高教研究,2019(6):1-7.

[3]蒋立兵,毛齐明.高校教师应用智慧教室实现教学转型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9(3).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2018-09-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5]靳晓燕.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就[N].光明日报,2017-09-04.

[6]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6(6):47-56.

[7]黄露.兰州大学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

[8]王华英.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J].江苏高教,2015(2):89-90.

编辑 武生智

作者:刘伊

信息化管理手段信息技术论文 篇3:

刑事执行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我国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刑事执行专业教学中,深化刑事执行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下提高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从信息化基础构建、刑事执行专业群落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以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了刑事执行类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改革思路。

[关 键 词] 刑事执行类;信息化教学;教学改革

一、刑事执行类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1)资源库初具规模。目前刑事执行类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推进呈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牵头,各警官院校参与建设的态势。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以智慧职教为技术平台持续推进刑事执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源库目前资源数量达3万多个,该资源库是目前刑事执行专业最具规模和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库,为刑事执行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资源基础。(2)基础欠缺,差异化明显。刑事执行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对基础性建设要求高,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要求高,信息化教学发展水平呈现出差异化状态。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目前规格最高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能力比赛,此项比赛可以作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目前能参与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司法警官类院校数量不多,刑事执行类参赛作品数量有限。警官院校刑事执行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态势可见一斑。

二、刑事执行类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一)信息化教学推动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信息化教学在警官院校起步较晚,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的成果较少,对信息化教学的系统研究成果也不多。目前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是“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于刑事执行专业“教学练战”模式主要依托于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来实现。这种方式存在着人才培养地域跨度大、理实转化时空间隔大、教学效果反馈迟缓等不足。刑事执行类课程的教学,可以通过VR虚拟技术解决重点难点再现复杂情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学生擒敌格斗训练的质量,通过远程交互系统实现教室、实训室对接互动,实现教学练战的无缝对接,更好地落实“教学练战”一体化思维。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改变了现有刑事执行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硬件设备的应用价值,深化了教学内容的情境内涵和拓展了教与学的关系,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二)信息化教学深化刑事执行专业教学改革

警官院校教学的基本矛盾是司法行政系统履职和发展与现有教学水平的差距。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学平台,移动学习軟件的使用实现了课堂翻转和混合式教学,教师通过第三方学习平台或者学校购买的各式资源进行学习资料和资源的发布,完成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任务布置,对学习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策略。通过动画、视频、仿真软件、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更好地化解了教学难点和重点,革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移动设备查阅资料,实时参与课堂活动,参与课堂评价,完成课后能力拓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渗透和应用,将强制性地改变教学思想、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将必然推动刑事执行类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信息化教学提高刑事执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信息化教学不是简单地利用计算机实现教学过程,而是借助多媒体电子设备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个人学习能力。仿真软件合理融入教学,通过精良的技术能够真实还原和形象创设实际场景,兼具情境性和趣味性。狱政管理中三大现场管理、狱内突发事件的临场处置、狱内侦查中的预谋犯罪侦查和犯罪现场勘查、警察体育中擒拿格斗体式训练,这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讲清楚、把握准的抽象的、复杂具体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动画、视频、虚拟技术、仿真软件合理呈现,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实战能力。信息化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信息能力。

三、刑事执行类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改革途径

(一)创新思路,完善信息化教学基础环境和应用、服务环境

1.整体规划,突出重点

(1)坚持信息化教学环境整体规划设计,提高建设效率,降低建设成本。紧扣“教与学”应用需求,本着适用、够用、特色、适度超前的思路进行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有效均衡教学环境建设及维护、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三大模块的工作内容。(2)本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原则,以应用为导向,关注实际问题,重视师生的需求。先从基础环境做起、从网络进教室做起,逐步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先从教师会使用、要使用做起,以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作为刑事执行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水平的主要推动力。

2.兼容开放,创新发展

(1)硬件设施建设本着合作开放的态度,运用“校际”资源和“企业”“行业”资源,实现信息化建设的规模效应不失为刑事执行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建设之路。信息化教学的根本基础是资金的投入,要本着合作共赢、共同开发、共同使用、社会共用的原则,盘活资金链,做活应用棋。(2)要从专业特色入手进行有效支持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新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信息化教学的良性发展。在刑事执行类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中,要跳出行业圈和专业圈,要创新教学思路,信息化教学突出专业教学特色,进行专业教学理念的创新。

(二)开发整合,优化专业群落信息化数字资源

优质的教学资源库是信息化教学正常、高效进行的前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资源。刑事执行类课程信息化教学中重点问题就是数字资源的建设不足,专业群落资源库在课程资源的质量、开发机制、认证体系和共享模式上都亟待完善。刑事执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应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资源突出多样性和全面性,突出虚拟仿真功能,有效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对情境的实现程度。刑事执行类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也需要将科学、先进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融入教学资源中,对专业教学真正起到助力作用。另外,刑事执行信息化资源建设,教师信息化水平是关键。教师专业能力、操作技能与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结合才能打造出优质的数字资源库。

(三)多措并举,提高刑事执行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1.解放思想——认知信息化教学与教育信息化的国策性

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国策,信息化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均把信息化教学视为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如火如荼。刑事执行類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探索和实践是大势所趋,教师责无旁贷。

2.学以致用——提升教师个体信息化教学能力

(1)提高信息化教学理论修养。学习教师教育课程,领悟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和精髓。通过学习信息化教学相关经验、方法与技巧,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要在本专业之外,积极学习和提高信息化教学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如计算机使用能力、网络使用能力、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视频的录制、录屏;剪辑视频;直播教学;投屏等)。(3)基于课堂软件和课程特点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教师要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并制作多媒体素材及课件,录制微课视频,开发微课程,建设专业群落教学资源库,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3.创新机制——提供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保障

刑事执行类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必须依托学校和专业的机制保障。学院要在政策引导、建章立制、创设环境、营造氛围上助力信息化教学改革。(1)加强刑事执行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从信息化教学理论素养、信息化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专题化培训。(2)组织打造信息化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需要高效、互补、配合的信息化教学团队。学院要推动刑事执行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授课教师团队、信息化专家团队和技术支持团队建设等。(3)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教学考核和激励机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和考核奖励管理指标体系,通过典型培养,辐射带动,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名单的通知[EB/OL].[2018-10-2].http://www.nvic.com.cn/FrontEnd/ZZBMDS/NewPaper.aspx?type=1e43ac44-0e6c-4529-a104-88bdbe34fe42&NewID=da39c16f-090e-4c43-be58-318a352f7cf1.

[3]郑小军.教师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7(15).

[4]董岫山.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EB/OL].[2018-10-1].https://www.sohu.com/a/192821144_537996.

[5]周源.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

编辑 马燕萍

作者:王秀丽 万洪云

上一篇:邮政储蓄所竞选演讲稿下一篇:竞聘学生会副主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