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2022-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西方经济学

微观 第一章 导论

1、资源稀缺性决定了必须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可归纳为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1) 生产什么。生产什么要解决如何选择用总量既定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哪些产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的问题。

(2) 如何生产。如何生产要解决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多种方法中如何选择一种最有效率的方法的问题。这既要从技术角度考虑,也要从经济角度考虑。 (3) 为谁生产。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对此,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风俗习惯、不同道德规范有不同的看法。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2)解决的问题不同 (3)研究方法不同。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与基本内容不同。

第二章 需求

1. 满足需求具备的条件:(1)购买欲望。2)支付能力。 2. 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

(1) 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来说,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反之,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与需求量的这种反方向变化关系称为需求规律。 (2) 消费者收入水平。对于一般商品,当收入水平提高是,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当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商品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化。对于低档商品,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商品的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

(3) 相关商品的价格。商品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互补关系,另一种是 供求理论

替代关系。 (4) 消费者的偏好。

(5) 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当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反之,当预期价格会下降,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不过对消费者需求量影响的预期因素不仅有价格预期,还有对未来收入的支出预期、对政府政策倾向的预期等。

3.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所谓“其他条件不变”是指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之外,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都是不变的。

供给

1. 满足供给具备的条件:(1)供给意愿(2)支付能力。 2. 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

(1) 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来说,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反之,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价格与供给量的这种正方向变化关系称为供给规律。 (2) 生产的成本。一般情况下,成本上升会减少利润,使供给量下降;反之,成本下降,供给量上升。

(3) 生产的技术水平。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可降低成本使利润增加,从而供给量上升。

(4) 相关商品的价格。商品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互补关系,另一种是替代关系。

(5) 生产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3.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所谓“其他条件不变”是指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之外,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都是不变的。

4、均衡价格 :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均衡价格是需求与供给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使价格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

(2)需求与供给对于均衡价格的形成作用不分主次。

(3)市场上的均衡价格是最后的结果,其形成过程是在市场背后进行的。 弹性理论

5、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

(1) 价格是自变量,需求是因变量。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是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2)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的比值,而不是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与价格变动的绝对量的比值。

(3) 弹性系数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但为方便起见,一般取绝对值。 (4) 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大小并不相同。

6、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因素 (1)商品可替代性。 (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3)商品对于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5)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7、需求的交叉弹性(简称需求的交叉弹性)【名词解释】: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它相关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和他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比率的比值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特点:

(1)效用是对物品的主观感受; (2)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特点:

(1) 边际效用(MU)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反比。

(2) 边际效用(MU)的大小与消费量(Q)成反比。当边际效用(MU)=0是,总效用(TU)达到最大值。

(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特定时间的效用(U)。由于欲望具有再生性和反复性,边际效用也具有时间性。

(4) 边际效用(MU)是决定产品价格的主观标准,产品的性情价格不取决于总效用(TU),而取决于边际效用(MU)。消费量(Q)少,边际效用(MU)大,价格就高;反之则低,即“物以稀为贵”。

3、消费者剩余【名词解释】:指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总额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总额之间的差额。

4、无差异曲线含义(等效用曲线)【名词解释】: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效用函数:U=f(X1,X2)=U0 式中,X

1、X2分别表示两种商品的数量;U0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

5、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 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越高。无差异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 (2) 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理由在于:根据定义,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是不同的效用水平,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同样的满足程度。

(3) 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就是说,无差异曲线不但向右下方倾斜,而且以凸向原点的形状向右方倾斜。 (4) 如图,为无差异曲线图:

6、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1)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拥有数量较少时,对其偏爱程度高;而拥有量较多时,

偏爱程度较低。

(2)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几何意义。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凸向原点。

7、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即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用一定的收入购买与消费各种物品,使自己总效用达到最大时的状态。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报酬递减率)【名词解释】: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连续投入一种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品最初可能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势必出现递减趋势。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1)总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A.当边际产量上升时,总产量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绝对减少;

B.某一点的边际产量就是该点总产量函数的导数; C.边际产量等于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3、 等产量曲线含义【名词解释】: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所有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4、等产量曲线的特点:

(6) 距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7) 同一平面坐标上的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因为每一条产量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

(8) 等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负值,因此,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5、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含义【名词解释】: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是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6、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名词解释】:是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该要素每一单位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7、等成本线【名词解释】:是在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8、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亦称生产者均衡)【名词解释】:是指在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9、规模报酬(收益)的含义【名词解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动所引起的产量变动。 第三章 成本理论

5.3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5.3.1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

1.产量和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资本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厂商可以通过对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的调整来改变产量水平。 5.4长期成本函数

5.4.3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变化的因素

1. 规模经济【名词解释】: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

2. 规模不经济【名词解释】:是指企业由于规模扩大使得管理无效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上升的情况。 第四章 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6.2完全竞争基本假定

6.2.2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 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特征:

(1)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AR曲线、边际收益MR曲线和需求曲线d是重叠的,它们用一条水平线d来表示。这是因为对于完全竞争厂商来说,在既定市场价格下的任何需求量上都有P=AR=MR,而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本身就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2)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收益TR曲线是一条由原点出发呈上升趋势的直线。其斜率之所以不变,是因为每一销售量上的边际收益值是相应的总收益曲线的斜率,即MR=dTR/dQ,而完全竞争厂商的边际收益是不变的,它等于既定的市场价格。

6.3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和行业的短期均衡 6.3.4短期生产者剩余

1. 短期生产者剩余【名词解释】:是指所有生产单位边际生产成本和商品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总和,它表示某一生产者边际成本曲线以上和市场价格以下的那部分面积。

6.4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和行业的长期均衡 6.4.1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的区别 1.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的区别:

(1)在短期内,厂商的规模和数目是不变的;在长期内,厂商的规模可以调整,数目可以增减。

(2)长期生产中对全部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a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b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选择。

(3)短期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变动成本,则可以开工生产,长期则不能这样做。因为产品的平均收益能够弥补平均总成本,即平均变动成本加平均固定成本。如果长期调整不能改变厂商的亏损状态,则退出该行业,而转入平均收益可以弥补其平均成本的行业。 第五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7.2 垄断竞争 7.2.1垄断竞争的特点 1.厂商众多。 2.互不依存。 3.产品差别。 4.进出容易。

5.可以形成产品集团。 7.3 寡头

7.3.2寡头市场的特征及价格与产量决定

1.寡头市场价格与产量的决定相当复杂,具有不同于其他市场的特点: (1)很难对产量与价格的决定做出像前三种市场那样确切而肯定的答案。 (2)价格和产量一旦确定之后就有其相对稳定性。

(3)寡头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使它们之间更容易形成某种形式的勾结。 第六章 要素价格决定理论

8.1 生产要素的需求

8.1.2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

1.使用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称为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缩

写MRP),或称为边际收益产量、边际产品收入,是指生产要素追加一单位投入所能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边际收益产品等于投入生产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MP和边际收益MR的乘积,MRP=MP·MR。

2.可用边际产品价值(Value of Marginal Product,缩写VMP)来衡量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边际产品价值是以投入生产要素所生产铲平的价格乘以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VMP=MP·P。

3.边际要素成本(Marginal Factor Cost,缩写MFC)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也被称为边际支出(Marginal Expenditure,缩写ME),MFC=MRP=MP·MR。 第七章 一般均衡分析和福利经济学

9.1 一般均衡分析 9.1.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1.市场达到一般均衡的条件:

(1)消费者在要素市场上提供各类生产要素,从而获得要素报酬收入,然后在产品市场上购买各类消费品。每个消费者都在既定的收入下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2)厂商在要素市场上够买各类生产要素,使用要素生产产品后,再在产品市场上销售各类产品。每个厂商都在既定的产品需求、技术情况、投入价格等条件约束下达到利润最大化,而且都只是获得了正常利润。

(3)所有市场同时出清,也就是说,每个市场都达到供求平衡。 9.1.2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

1.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在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这样的价格系统:

(1)每个消费者都能在既定价格下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并在各自的预算限制下购买产品来实现自己的消费效用极大化。

(2)每个企业都会在既定价格下决定其产量和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来实现其利润的极大化。

(3)每个市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会在这套价格体系下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等(均衡)。

9.2 资源配置与埃奇沃思盒状图 9.2.2帕累托最优条件与埃奇沃思盒状图

1.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名词解释】:是指当社会生产和收入分配状态既定时,通过产品在消费者之间交换使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

2.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名词解释】:是指当技术和社会生产资源总量既定时,通过要素在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使生产者达到产量最大化。 9.3 福利经济学与社会福利函数 9.3.1福利经济学

1. 福利经济学【名词解释】: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 9.4 效率与公平 第八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名词解释】:帕累托最优状态常常得不到实现,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时候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状况被称为“市场失灵”。 其原因是以下四点:垄断、外部性、公共品、不完全信息。 10.1 垄断 10.2 外部性

10.2.1外部性的概念及分类

1.正的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名词解释】: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获得额外的经济利益,从而带来外部收益。可以分为正的生产外部性和正的消费外部性。

2.负的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名词解释】: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蒙受额外的经济损失,从而造成外部成本。可以分为负的生产外部性和负的消费外部性。 10.3 公共品 10.4 不完全信息 宏观 第九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1.1 国内生产总值 11.1.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1.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缩写GDP)【名词解释】:是指一

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一般简称为总产出,常用Y表示。 11.3 核算国民收入的总量指标

4.国民收入【名词解释】: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报酬的总和。 第十章 简单的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12.4 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12.4.2 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2.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为负值,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原因是税收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支出降低;税收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支出增加。税收变动和总支出的变动的方向相反,税收乘数绝对值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的差的比率,或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的比率。

4.平衡预算乘数【名词解释】: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数量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

第十一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 13.1 投资的决定 13.1.2 资本边际效率

1.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缩写MEC)【名词解释】: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该资本在使用期内的各项未来收益折为现值之和等于该资本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4.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14.1.1 财政政策和和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名词解释】:是政府运用财政支出和税收等手段影响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名词解释】: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

控制货币供应量,从影响利率水平,进而改变经济中的投资量,以调节均衡国民收入的政策。 14.2 财政政策的效果 14.2.3 挤出效应

1. 挤出效应(Effectiveness of Crowding Out)【名词解释】:反映了政府采取一定的财政政策后,对经济中其他主体行为的影响,进而使得政府政策效果减弱。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5.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5.1.2 价格稳定

1.价格水平【名词解释】:是指一个经济社会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经过加权后的平均价格,在实践中,通常借助于价格指数即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加权平均值来衡量。

15.3 货币政策 15.3.1 中央银行的职能 2.中央银行的特征: (1)不以盈利为目的。

(2)不经营普通的银行业务,只与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往来,不办理厂商和居民的存贷款业务。

(3)具有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的双重性质,有执行金融监管、扶持金融发展的双重任务。

(4)处于超脱地位,在一些国家中甚至独立于中央政府,免受政治周期的影响。 15.3.3 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名词解释】: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限内,规定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最低准备金的比率。

2.贴现率(Discount Rate)【名词解释】: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 思考题:

6.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课本239页) (1)政策效应的不确定性;

(2)政策效应的时滞; (3)经济主体的预期。

7.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课本246页)

(1)经济运行状况处于不同时期采取同一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会有所不同;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影响利率的高低是以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的;

(3)货币政策存在的时滞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十四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16.1 总需求曲线 16.1.1 总需求

1.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缩写AD)【名词解释】:是指某一时期一个经济社会所计划或所需要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16.1.3 总需求曲线的性质

2.利率效应(Interest Rate Effect,凯恩斯效应)【名词解释】:物价水平越低,家庭为了购买想要的物品与劳务需要持有的货币就越少,可以用其他的货币去购买有利息的债券或者存入银行,从而使利率下降。当价格上涨时,利率会上涨,对家庭而言,现在消费会使未来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所以会减少消费支出;对企业而言,贷款成本会增加,投资会减少,因此,总需求会减少。反之,价格下跌,利率亦会下降,消费和投资会增加,总需求也会增加。

3.汇率效应(Exchange Rate Effect,蒙代尔-佛莱明效应)【名词解释】:当一国名义汇率不变时,若本国物价水平上升,将使本国货币实际升值,由此导致出口下降,出口也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使总需求下降;若本国物价水平下跌,将使本国商品变得比国外商品便宜,将会增加本国产品的消费而减少进口,使总需求增加。 16.2 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缩写AS)【名词解释】: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 16.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6.3.1 模型含义

1.凯恩斯主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在凯恩斯总供给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总需求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价格水平不变;总需求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减少,而价格水平不变,即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只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同方向变动。 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17.2 金融市场的开放 17.2.2 汇率与利率

3.汇率贬值政策【名词解释】:汇率贬值是本国的产品和劳务在国外的价格降低,并使外国的产品和劳务在国内的价格上升,会造成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内就业增加、国际收支赤字减少;反之,汇率升值则会造成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进出口的变动又会影响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即一国货币的汇率贬值后,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会改善经常项目的收支情况,减少赤字或增加盈余。 17.4固定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 17.4.1 固定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度(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名词解释】:是指不同国家间的比值转换由政府直接干预设定的制度。 17.5 浮动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 17.5.1浮动汇率制度

1.浮动汇率制度(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名词解释】:是指一国的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的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官方汇率,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供需决定,随外汇市场供需的变动而变动。 第十六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8.2经济增长模型

18.2.1哈德罗-多玛经济增长模型 1.哈德罗-多玛模型假设

(1)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作消费品,也可以作资本品。 (2)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

(3)在一定时期内,技术水平不变,股资本-产出比率不变,规模收益不变,也就是说,生产规模扩大时不存在收益递减或递增的情况。

(4)在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条件下,储蓄率不变。 18.2.2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1.索洛模型假设

(1)社会储蓄函数S=s·Y,s为储蓄率,Y为GDP; (2)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 (3)技术水平不变; (4)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5)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劳动和资本是可以通过市场调节而充分地相互替代。

3.黄金分割率【名词解释】:要想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就应该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等于劳动色增长率与折旧率之和。 第十七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9.2 通货膨胀理论 19.2.2 通货膨胀的原因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名词解释】: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3.结构性通货膨胀【名词解释】: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4.(1)从生产率提高的角度来看,社会结构存在着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速度慢;

(2)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些部门正在迅猛发展,另一些部门则日趋衰落;

(3)从同世界市场的关系看,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些部门(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另一些部门(非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没有密切联系; (4)生产率提高速度快的部门工资水平提高快,而生产率提高速度慢的部门工资水平提高慢,处于生产速率提高速率慢的部门的工人要求“公平”,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19.2.3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1)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2)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3)通货膨胀还会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产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1)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有一定的资源闲置。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引起就业和产出水平的下降,这种情况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经济体系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3)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

第2篇: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答疑

《西方经济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4.6.24)

期末复习答疑。

问: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期末复习的重点是那些章节,谢谢!

王社荣:各章中均有考试内容,请严格按照考核说明进行复习。建议做一做西方经济学自测练习上的习题。

问: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有那些?

王社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问:什么是消费者剩余?如何衡量?

王社荣: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在经济学中,消费者剩余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同时,消费者剩余也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指标。消费者从购买某种物品中得到的消费者剩余越大,说明生产与交易这种物品的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越大。在垄断的情况下,垄断者提高物价,这就减少了消费者剩余,即减少了消费者的福利。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就是消费者福利的增加。

问:什么是完全竞争?为什么完全竞争中的厂商不愿为产品做广告?

王社荣:完全竞争是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形成这种市场的条件是企业数量多,而且每家企业规模都小。价格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决定,每家企业不能通过改变自己的产量而影响市场价格。

通过形成完全竞争的条件可以看出为什么厂商不愿意做广告的原因了吧。

问:请问复习重点

王社荣:阅考核说明。

问:周期性失业与自然失业有什么不同

王社荣:(1)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周期性失业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2)自然失业是长期现象,周期性失业是短期现象。

(3)原因不同。引起自然失业的原因主要包括正常的劳动力流动(摩擦性失业)和一些制度因素(结构性失业)。引起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不足。

问: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回答时是否以图说明更形象?

王社荣: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能够运用图形,说明你对该问题理解的较好。 问:老师“围绕菲利蒲斯曲线的争论,不同的经济学派表明了他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态度。”这到判断是对还是错?

王社荣:当然是对的喽!

问:我们学校没有定考核说明,你能大致给我说说吗?

王社荣:基本上与教材前面的一致。

问:在通货膨胀情况下怎样保证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不受影响?

王社荣:提高工资可能是一个办法。

问:西方经济学考试题中在模拟试题中有吗?

王社荣:模拟试题是过去考过的试题。

问:请讲解一些计算的解题的方法 ?

王社荣:主要是掌握公式,能够根据给出的数据代入公式并计算出结果即可。请参阅西方经济学自测练习上的计算题。

问:老师模拟题的内容是专科还是本科考试用的?

王社荣:专科的。

问:问答题是不是从重点掌握里出的?

王社荣:基本上是。 问:填空、单选和判断是否都是自则练习中的

王社荣:只要自测练习中的题目都会做了,这部分考试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问:王老师,你挂在网上三套模拟试题仅仅是模拟,还是有一种考试倾向。

王社荣:西方经济学有6套模拟试题,都是过去考过的试题,仅供参考。(在中央电大教学资源中)

问:弹性的大小取决商品的价格吗?它的大小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王社荣:弹性分为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又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与需求的交叉弹性。

问:老师西方经济学考试的题型中每个题型有多少题,每个题型占多少分?

王社荣:填空题20分(20×1分)、单项选择题20分(10×2分)、判断正误题20分(10×2分)、计算题10分(2×5分)、问答题30分(2×15分)。

问:西方经济学考试中是否有案例分析题?

王社荣:没有。

问:西方经济学的计算题是否包括期末复习题上的全部类型,还是只要求掌握部分计算,有没有重点掌握的计算类型。

王社荣:考核说明中重点掌握和掌握部分的内容,凡是涉及到计算的都要求掌握。

问:在完成论述题时,如果题目没有要求作图分析,是否可以理解为不需要作图?还是只要题目的问题有图的就必须作图分析而不管是否要求作图。

王社荣:不要求的就不必画图。

问:西方经济学哪几章是考试的重点?

王社荣:每一章均有考核内容。除第一章外,其余各章均有可能出现问答题。

问:如何理解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王社荣:要理解“劳动供给取决于工资变动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王社荣:

填空题的回答要求

在题目中的空格上填入正确答案即可。如:

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那么,它的需求量_________。

这个题目只需在空格上填入“减少”即可。

判断正误题的回答要求

判断所给命题是否正确。若论点正确,则划“√”;若论点错误,则划“×”。

如:充分就业就是指人人都有工作。由于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因此,在题目中的括号中填入“×”即可。

计算题的答题要求

要求列出公式,并计算出结果,只列公式或只写结果都不完整。如:

某种商品在价格由8元下降为6元时,需求量由20单位增加为30单位。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

答案:a.已知P1=8,P2=6,Q1=20,Q2=30。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得-1.4。(由于显示的原因,略去)

b.根据计算结果,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该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王社荣:问答题的答题要求

问答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题目是考核有关基本理论掌握情况的,一种是考核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中问题的能力的。在回答这种题目时,要求列出基本要点,并加以解释和说明,只列要点只能获得应得分数的60%。需要用图形说明的一定要画出图形来解释。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1.(偏重于基本理论)总产量、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根据这种关系确定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

答案要点:(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含义。

(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3)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4)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在使平均产量最大和总产量最大之间。

在理解该问题时,最好结合教材中的图5-1。

例2.(偏重于应用)1999年,某国农业歉收,这对该国农产品的价格与交易量有什么影响?对该国的经济有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

第一、该国遭受自然灾害,不影响需求,只影响供给;

第二、自然灾害使农产品的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第三、画图说明,当需求曲线不变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会引起农产品的价格上升,交易量下降,此时有些人就要挨饿,对该国的经济也不利。

王社荣:选择题的答题要求

在所给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不需要作出解释。

例:下列哪一种情况引起汽车的需求量增加( )A.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

B.出租车的价格下降;

C.汽油降价;

D.汽车本身价格的下降。

在这个题目中,根据所学的知识可以判断出D为正确答案,因此,只需把D填入题后的括号即可。

王社荣:期末考试命题主要依据考试说明

重点掌握的部分要占65%左右,掌握的部分占30%左右,一般了解的部分原则上不作为考试内容,如果涉及,最多不超过5%。在考试内容上,导言、上篇和中篇大体上占60%左右,下篇大体上占40%左右。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最基本的知识大体占60%左右,稍灵活一点的题目占20%左右,较难的占20%左右。

第3篇:产业经济学期末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企业替代市场的原因是(A) A.节省交易成本 B.便于管理 C.密切人际关系 D.提高生产力

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A.国民经济总量 B.企业 C.家庭 D.产业

3.下列说法中对SCP的认识正确的一项(C) A.决定市场行为的主要依据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B.在此体系中,对于市场结构的指标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C.市场绩效优劣的评价主要从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水平、生产效率等方面 D.市场行为的主体指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4.可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心是(C) A.SCP理论 B.市场绩效 C.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 D.退出壁垒 5.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主要特征有(C) A. 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 B.产品无差别 C. 产业集中度较高

D.它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且偏向于完全竞争 6.有效竞争理论由(A)提出

A.克拉克 B.爱德华.H.张伯伦 C.乔安.罗宾逊夫人 D.霍夫曼

7.假设双寡头面临如下一条线性需求曲线:P=30-Q ,Q为两厂商的总产量,假设边际成本为零,以下结论中正确的一项是(A) A.竞争性均衡时,Q1=Q2=10,产量最高,利润最低 B.串谋均衡时,Q1=Q2=7.5,产量最低,利润为零 C.竞争性均衡时,Q1=Q2=10,产量最低,利润最高 D.串谋均衡时,Q1=Q2=7.5,产量最高,利润为零 8.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A) A.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B.实现供给结构的优化

C.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D.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

9.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通过(C)实现的

A.产业政策的调整 B.主导产业的选择 C.产业间优势地位的变更 D.产业的转换和发展

10.重工业化是指(B)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A.工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基础工业 11.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是(A) A.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B.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C.生态平衡目标 D.国家安全目标 12.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D) A.谢费尔 B.费特尔 C.帕兰德 D.韦伯 13.下列关于产品差别化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 A.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大,垄断因素越小 B.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小,竞争因素越大

C.在物理性上的差异是产品差别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 D.广告密度越小,产品差别化越大

14.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专门对工业结构规律进行研究得出的霍夫曼比率是(C) A.霍夫曼比例=消费品产值/资本品产值

B.霍夫曼比例=资本资料工业产值/消费资料工业产值 C.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产值/资本资料工业产值 D.霍夫曼比例=资本品产值/消费品产值

15.下面哪种市场结构具有产业集中度较低,产品有差别,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的特征(B) A.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B.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C.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D.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16.下面哪个行业中企业的广告行为最有影响(C) A.耐用消费品行业 B.工业品行业 C.非耐用消费品行业 D.中间品行业 17.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C) A.定价是为了扩大需求量 B.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此战略 C.价格一般订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 D.对市场结构产生有利的影响 18.在需求结构中,对产业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B) A.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变化 B.个人消费结构 C.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 D.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19.某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应该采取(D) A.前向兼并

B.后向兼并 C.混合兼并

D.横向兼并

20.交易成本的概念是由下面的哪一位经济学家最先提出的(A) A.科斯 B.张五常 C.威廉姆森 D.阿尔钦

21.(D)书的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正式形成

A.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B.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

C.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D.贝恩的《产业组织》 22.下列各项指标中,哪一项不是用来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B) A.行业集中度 B.市场容量 C.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D.熵指数 23. 下面哪项不属于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A) A.价格卡特尔 B.定价行为 C.广告行为 D.兼并行为

24.古诺模型中两寡头的产量水平之和比两寡头勾结确定的产量水平之和(A),而利润() A.更高,更低 B.更低,更高 C.相等,相等 D.不确定,不确定

25.许多学院和大学对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这种政策可以被认为是(A) A.价格歧视 B.掠夺性定价 C.限制性定价 D.垄断 26.沉没成本是(D) A.可以回收的固定成本 B.变动成本

C.边际成本 D.无法回收的固定成本 27.伯特兰德模型中的寡头是以(B)作为决策变量

A.产量 B.价格 C.成本 D.利润 28.劝说性广告与产品差异的关系是(B) A.劝说性广告降低了产品的差异性 B.劝说性广告提高了产品的差异性 C.二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D.劝说性广告降低了消费者的搜寻成本

29.主导产业选择的收入弹性基准是指(A) A.该产业产出的人均需求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

B.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 该产业产出的人均需求增长率 C.该产业产出的人均需求/人均国民收入 D.该产业的销售收入/人均国民收入

30. 厂商根据消费者群体的不同需求弹性为同一商品或服务制定不同的价格属于(B) A.非线形定价 B.三级价格歧视 C.欺行霸市 D.不正当竞争

31.在《孤立国》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的是(B)。 A.韦伯 B.杜能 C.胡佛 D.赖利 32.我国国家标准分类法将产业划分为(B)个门类

A.16 B.20 C.22 D.18 33.产业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是指(A) A.产业组织理论 B.产业结构理论 C.产业布局理论 D.产业关联理论 34.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B) A.市场结构 B. 马歇尔冲突 C.市场行为 D.市场绩效 35.哈佛大学的教授张伯伦和(C)同时提出垄断竞争理论

A.贝恩 B.谢勒 C.罗宾逊夫人 D.克拉克 36.(B)学派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A.哈佛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新制度学派 D.新奥地利学派 37.沉没成本与可竞争市场之间的关系是(D) A.沉没成本越低,市场越接近完全垄断 B.二者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C.沉没成本越高,市场越接近完全可竞争 D.沉没成本越低,市场越接近完全可竞争 38.技术与经营支持是政府对(D)产业的调整政策

A.基础产业 B.战略产业 C.新兴产业 D.衰退产业 39.直接规制政策的对象主要是(A) A.自然垄断产业 B.农业

C.竞争性产业 D.高技术产业 40.斯蒂格勒意义上的进入壁垒是指(A) A.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而市场上现存企业无须负担的成本 B.产品差别化 C.必要资本量 D.规模经济

41.从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来看,支柱产业是处于(C)的产业 A.成长期 B.衰退期 C.成熟期 D.形成期 42.不平衡增长理论是(B)提出的

A.罗斯托

B.赫希曼

C.植草益

D.克拉克 43.后工业化时期的主要特征是(C) A.第一产业地位下降 B.信息产业增长加快 C.产业知识化 D.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44.(C)着重研究了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

A.赤松要 B.钱纳里 C.霍夫曼 D.配第 45.克拉克在研究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时,使用的是(D)指标

A.产出 B.资本 C.需求 D.劳动力 46.下面(B)能够限制不同类别的消费者之间的转卖行为 A.书籍 B.医疗服务 C.面包 D.电影票

47.电影公司推出新片时通常先收取高价,放映一段时间后再降价,这是属于 (C)定价方式 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C.时间价格歧视 D.两部收费

48.资源稀缺和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的理论是 (A) A.不平衡增长理论 B.平衡增长理论

C.经济发展理论 D.二元经济理论 49.熊彼特认为(D) A.创新和企业规模大小无关 B.完全竞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

C.小厂商具有更大的创新动力 D.大型企业和垄断势力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50.信息性广告具有(B)作用

A.提高价格 B.降低价格

C.提高进入壁垒 D.夸大产品的差异 51.下面(B)属于经验性商品

A.服装 B.电脑软件 C.家具 D.个人电脑

52.认为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是(A)学派的观点 A.新制度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哈佛学派 D.新奥地利学派 53.价格协调在下面(D)情况可能发生

A.市场集中度低 B.厂商数量多

C.成本差别大 D.产品差别化程度小

54.(C)是处于技术不断成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时期 A.幼小产业 B.新兴产业 C.朝阳产业 D.衰退产业

55.当产品同质时,(D)模型的均衡结果具有竞争性产业的所有特征 A.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B.豪泰林模型 C.古诺模型 D.伯川德模型 56.古诺模型中,当两寡头合谋时,结果是(B) A.产量增加,价格下降 B.产量降低,价格提高 C.产量不变,价格上升 D.产量下降,价格不变 57.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是(C) A.平行于横轴 B.向右上方倾斜 C.向右下方倾斜 D.垂直于横轴 58.下面(C)不是其所处行业中的主导性厂商

A.微软 B.通用电器 C.先科电器 D.柯达 59.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鼻祖是(A) A.科斯 B.威廉姆森 C.西蒙 D.阿尔钦 60.马歇尔冲突指的是(A) A.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 B.完全竞争与市场的矛盾 C.竞争与垄断的矛盾 D.垄断与市场的矛盾 61.HHI指数的优势在于(C) A.必须收集到该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信 B.计算量不大

C.HH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反映特别敏感 D.便于收集资料

62.(D)书的出版,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A.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B. 贝恩的《产业组织》

C.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D.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 63.掠夺性定价的定价方式是(A) A.企业将价格压低至成本以下,通过承担短期亏损来起到驱逐竞争对手的目 的

B.企业将价格定在新企业进入市场后所剩的需求不足以使它生存的水平 C.企业长期保持较低价格,使竞争企业无利可图 D.企业通过高的定价掠夺消费者剩余

64.下列四种常见的市场结构类型中,哪种市场结构的进入壁垒最高(C) A.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B.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C.完全垄断市场结构 D.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65.下面哪项属于企业的市场协调行为(A) A.价格卡特尔 B.定价行为 C.广告行为 D.兼并行为

66.下列各项指标中哪一项不是用来衡量市场绩效的指标(A) A.熵指数

B.贝恩指数 C.勒纳指数

D.利润率指标 67.下列对贝恩指数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 A.贝恩指数代表的是产业的超额利润率 B.贝恩指数区分了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C.贝恩指数越高,一定是垄断因素越强 D.与勒纳指数相比,贝恩指数的数据更容易取得 68.资产的专用性与沉没成本之间的关系(B) A.资产专用性越强,沉没成本就越小 B.资产专用性越强,沉没成本就越大 C.资产专用性与沉没成本的大小无关 D.二者之间的关系无法确定 69.卡特尔制定统一价格的原则是(B) A.使整个卡特尔的产量最大 B.使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最大 C.使整个卡特尔的成本最小 D.使整个卡特尔中各厂商的利润最大 70.产业组织是指(A)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7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A.垄断市场的供应量比完全竞争市场高 B.垄断造成巨大的福利损失 C.规模经济会形成垄断

D.垄断必须以法律形式予以禁止 72.在寡头垄断的价格领导模型中(C) A.成本最低的厂商将决定市场价格

B.单个厂商对他们将一致索取的价格明确表示同意 C.由一个厂商领先制定价格,其他厂商则追随其后 D.所有厂商索取相同的价格,获取相等的利润 73.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 A.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地隔离开的 B.市场必须是能够统一的 C.市场必须是完全竞争的 D.市场必须是完全垄断的 74.产业结构理论是一种(A) A.中观经济理论 B.微观经济理论 C.宏观经济理论 D.古典经济理论 75.霍夫曼比例是指(A)

A.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B.供给与需求的比例

C.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 D.以上都对

76.(C)在其著作中阐述了产业的扩散效应 A.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 B.马歇尔 C.罗斯托 D.周振华 77.产业布局条件是指(B) A.产业布局时的内部环境 B.产业布局时的外部环境 C.物质化的硬环境 D.物质化的软环境 78.下列哪一个分析范畴不属于实证分析(C) A.“是什么” B.“为什么” C.“该怎么办” D.“怎么样” 79. 将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等,是按照(A)分类法划分的

A.战略关联分类法 B.方向关联分类法 C.用途关联分类法 D.技术关联分类法 80.按照古诺模型,下列哪一说法不正确(C) A.双头垄断者没有认识到他们的相互依赖性 B.每个双头垄断商都假定对方保持产量不变 C.每个双头垄断者假定对方价格保持不变 D.均衡的结果是稳定的 81.伯川德悖论的解决办法有(A) A.产品差别化

B.静态竞争 C. 产品同质

D.以上都不正确 82.以下哪种价格歧视在经济生活中最难做到(A) 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C.非线形定价 D.三级价格歧视

83.在静态限制性定价理论中,潜在进入者通常认为在位企业的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发生变化(B) A.价格

B.产量 C.成本

D.利润

84.下列那种价格行为有不正当价格行为嫌疑的(C) A.因清偿债务而降低商品价格

B.企业转产而出售商品

C.以低于产品成本价格而出售商品以扩大市场份额 D.厂商歇业而进行的降价行为

85.在位企业的下列那种行为对潜在进入者构成不可置信威胁(B) A.广告 B. 对潜在进入者的口头警告 C.对政府的游说 D. 建立新的工厂进行扩大再生产

86.工业化是指(A)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A.工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基础工业

87.1817年,古典经济学家(B)提出了基于国家之间生产技术相对差异的比较优势理论。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休谟 D.凯恩斯

88.下列(A)经济学家提出了“雁行形态理论”

A.赤松要 B.库兹涅茨 C.克拉克 D.里昂惕夫

89.将产业划分为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等是属于(C)分类方法 A.技术关联分类法 B.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C.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D.生产流程分类法 90. 打开“企业”这个“黑箱”是(B)学派

A.哈佛学派 B.新制度学派 C. 芝加哥学派 D.新奥地利学派 91. 芝加哥学派的政策主张是(B) A.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 B.坚信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 C.用潜在竞争压力代替政府管制 D.通过纵向一体化降低交易成本

92.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的,主要取决于(A) A.沉没成本 B.机会成本 C.产业内企业的数量 D.交易成本

93.在新古典企业理论中,短期内企业的最优规模是由(A)原则决定的 A.MR=SMC B.P=MR C.LMC=SMC D.LAC=SAC 94.现代企业理论的开山之作是(D) A.《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 B.《垄断竞争理论》 C.《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D.《企业的性质》

95.(A)认为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设立,而仅仅是用要素市场取代产品市场 A.张五常 B.科斯 C.威廉姆森 D.阿尔钦

96.(A)的存在,使得股东可以以“用脚投票”的方式避免代理人滥用职权带来的损失 A.股票市场 B.管理者内部市场 C.管理者外部市场 D.产品市场

97.(A)本来是经济学家用来反映收入分配不均的指标,产业组织学者利用它们来反映市场集中度 A.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B.HHI指数 C.行业集中度 D.熵指数

98.现有企业通过拥有主要专利来控制优异的生产技术形成的进入壁垒是(A) A.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B.规模经济壁垒 C.法律制度壁垒 D.产品差异化壁垒

99.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的是(C)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市场行为 A.完全竞争 B.完全垄断 C.寡头垄断 D.垄断竞争 100.许多公司在报纸和杂志上向公众提供折扣券,买者为了得到下次购买时0.5元的折扣而剪下折扣券。这是企业实施的一种(A) A.价格歧视 B.搭配销售 C.捆绑销售 D.两部收费

101.电信公司的一种定价方式是先按月收取月租费,然后再按用户通话时间收取电话费,这种定价方式是(D) A.时间价格歧视 B.搭配销售 C.捆绑销售 D.两部收费 102.通常认为,劝说性广告主要针对的是(A) A.经验品 B.信任品 C.搜寻品 D.工业品

103.随着(A)特征越来越明显,广告竞争开始取代价格竞争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 A.寡占型市场 B.竞争型市场 C.垄断竞争型市场 D.垄断型市场

104.生产整车的企业和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属于(C) A.横向兼并 B.水平兼并 C.垂直兼并 D.混合兼并

105. 在某一产业市场上,由对市场条件的变化更具有敏感性和预测能力的企业首先改变价格,其他企业则跟随这个企业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属于(C)定价模式

A.主导企业领导定价模式 B.串谋领导定价模式 C.晴雨表式领导定价模式 D.合谋定价模式

106.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首先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B)国家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德国 107. 早在17世纪,(A)就第一次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

A.配第 B.斯密 C.克拉克 D.马尔萨斯

108.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钢铁业的开发,这是属于(A)效应 A.回顾效应 B.旁侧效应 C.前向效应 D.动态效应 109.(A)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

A.创新 B.主导产业的选择 C.市场需求 D.资本积累 110.主导产业选择中的赫希曼基准是指(D) A.选择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的产业 B.选择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的产业 C.选择需求的收入弹性高的产业 D.选择后向联系系数大的产业 111.直接规制政策的对象主要是(C) A.竞争性产业 B.垄断行业 C.自然垄断产业 D.垄断竞争产业

112.经济学研究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逐步缩小,因此,可以用(A)来反映一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A.相对劳动生产率 B.比较劳动生产率 C.平均劳动生产率 D.边际劳动生产率 113.在哪类市场上企业可以采取“打了就跑”的策略(B):

A.完全竞争市场 B.完全可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 D.垄断竞争市场

114.某些厂商在出售其产品时,批量越大折扣越大,这是(出题有误,BC均可) 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C.非线形定价 D.三级价格歧视

115. 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是(A) A.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 B.坚信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 C.用潜在竞争压力代替政府管制 D.通过纵向一体化降低交易成本

116. 从资产的专用性角度解释企业纵向一体化现象的是(B) A.张五常 B. 威廉姆森 C.科斯 D.阿尔钦

117. 现有企业常常能从供应商那里以更优惠的价格得到批量的投入要素所形成的进入壁垒是(A) A.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B.规模经济壁垒 C.法律制度壁垒 D.产品差异化壁垒 118. 两个都生产化妆品的企业之间的兼并属于(A) A.横向兼并 B.纵向兼并 C.垂直兼并 D.混合兼并

119.在某一产业市场上,由规模大,甚至占据50%——95%的市场份额的企业首先改变价格,其他小企业则自愿或被迫采取跟随策略是属于(A)定价模式

A.主导企业领导定价模式 B.串谋领导定价模式 C.晴雨表式领导定价模式 D.合谋定价模式 120.所谓产业结构,是指(B)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C.企业内部组织方式 D.政府组织 121.汽车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道路系统建设,这是属于(B)效应 A.回顾效应 B.旁侧效应 C.前向效应 D.动态效应 122.主导产业选择中的收入弹性基准是指(C) A.选择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的产业 B.选择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的产业 C.选择需求的收入弹性高的产业 D.选择后向联系系数大的产业

123.在工业化中期,工业重心由()向(B)转变

A.轻工业,基础工业 B.基础工业,高加工度工业 C.轻工业,重工业 D.农业,轻工业 124.广告密度和产品差别化之间的关系是(B) A.广告密度越大,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小 B.广告密度越大,产品差别化程度越大

C.广告密度与产品差别化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D.广告密度无法衡量产品差别程度

125. 假定双寡头各有固定成本24元,但没有可变成本,并且它们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为:厂商1的需求曲线为:Q1=18-3P1+P2 ,厂商2的需求曲线为:Q2=18-3P2+P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非串谋时,P1=P2=3.6,Q1=Q2=10.8 B.串谋时,P1=P2=3.6,Q1=Q2=10.8 C.非串谋时,P1=P2=4.5;Q1=Q2=9 D.串谋时,P1=P2=4.5;Q1=Q2=10.8 126.豪泰林模型说明的是(D) A.通过引入产品物理性质的差异假设解决伯川德悖论 B.通过引入生产能力约束假设解决伯川德悖论 C.通过串谋来获取最大利润

D.通过引入产品位置差异假设解决伯川德悖论

127.根据威廉姆森的观点,纵向一体化安排是为了(A) A.降低交易费用 B.避免政府干预 C.提高企业利润 D.扩大市场势力 128.科斯认为当(B)时,企业自己来提供零部件是合算的

A.P>AC B.P+交易费用>AC+组织费用 C.P+交易费用

131. 当创新带来的是新产品开发或原有产品的改善时,该产业部门趋于(B) A.收缩 B.扩张 C.不变 D.无法预测 132.(A)是第一位从产业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 A.迈克尔.波特 B.大卫.休谟 C.李嘉图 D.凯恩斯

133.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是(B)的形成及发挥 A.比较优势 B.竞争优势 C.区位优势 D.政策优势

134.按照钱纳里、渡边经彦的分类方法,钢铁业、石油化工业属于(C)产业 A.最终需求型 B.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C.中间产品型 D.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135.限制性定价方法主要针对的是(B) A.在位者 B.潜在进入者 C.供应商 D.零售商 136. 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反映了(A) A.先行者优势 B.后发制人 C.比较优势 D.成本优势 137. 投入产出理论是下列(A)经济学家提出的

A.里昂惕夫 B.库兹涅茨 C.克拉克 D. 赤松要 138.行业集中度指标的值越趋近于(A),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 A.1 B.0 C.无穷 D.-1 139. 通过队生产、测度、监控、偷闲等一系列概念来建立企业理论的是(B) A.科斯 B.阿尔钦 C.威廉姆森 D.张五常 140.最先把产业组织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的经济学家是(A) A.马歇尔 B.亚当.斯密 C.李嘉图 D.张伯伦 141.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B) A.市场结构 B. 马歇尔冲突 C.市场行为 D.市场绩效 142.可竞争市场理论主张(D) A.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B.对寡占和垄断采取规制政策 C.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D.用潜在竞争代替政府规制 143.沉没成本与退出壁垒之间的关系是(D) A.沉没成本越大,退出壁垒就越低 B.两者之间无相关关系

C.沉没成本越小,退出壁垒就越高 D.沉没成本越大,退出壁垒就越高

144.所谓产业规模结构的低效率状态是指(A) A.未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B.超过经济规模的大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C.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D.产业存在着低效率的小规模生产

145.关于技术进步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C) A.大企业的垄断地位一旦形成,就会丧失技术进步的动力。 B.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作用更大。 C.技术进步不限于某个特定规模的企业,所有规模的企业都可以有所作为。 D.技术创新成本巨大,只有大企业才能承担。 146. 主导产业选择的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A)提出的

A. 筱原三代平 B. 罗斯托 C.库兹涅茨 D.赫希曼 147. 按照钱纳里、渡边经彦的分类,农业是属于(B)产业

A.中间产品型产业 B.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C.最终需求型产业 D.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148.对外投资导致本国产业的对外转移,外国投资则促进国外产业的对内转移,这都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这是(B)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A.国际贸易因素 B.国际投资因素 C.需求因素 D.供给因素 149.如果A产业供应投入品给B产业,则A产业是B产业的(B) A.前向关联产业 B.后向关联产业 C.主导产业 D.下游产业 150.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有序发展的核心动因是(A) A.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 B.政府产业政策 C.充足的资金 D.廉价的劳动力 151.产业关联度基准是指赫希曼基准和(A) A.罗斯托基准 B.筱原基准 C.就业弹性基准 D.收入弹性基准 152大力发展(C)有利于提高就业弹性水平

A.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D.资本密集性产业

153.实践表明,主导产业的转换和发展经过(B)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A.6 B.5 C.7 D.4 154.供给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D) A.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不变,造成需求不足 B.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滞后,造成需求滞后 C.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过度,造成需求过度

D.需求结构变化,供给结构不变,造成供应不足

155.如果一国各个产业主次不分,轻重无序,甚至出现产业结构逆转,则说明(C) A.产业素质不协调 B.产业之间联系方式不协调 C.产业之间相对地位不协调 D.产业空间结构不协调

156.分别计算每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收入弹性,来判断产业结构是否是合理的是属于(D)判断法

A.国际基准 B.需求结构基准 C.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 D.需求适应性基准

157.解释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是(B)提出的 A.李嘉图 B.波特 C.俄林 D.赫希曼 158.下列(A)经济学家提出了“雁行形态理论”

A.赤松要 B.库兹涅茨 C.克拉克 D.里昂惕夫 159. X非效率是(A)提出的

A.莱宾斯坦 B.马场正雄 C.渡边经彦 D.罗斯托 160. 需求交叉弹性与产品差异化的关系是(C) A.需求交叉弹性越大,产品差异化越大 B.需求交叉弹性越小,产品趋于同质 C.需求交叉弹性越大,产品差异化越小 D.没有关系

161. 消费者即使在消费后也难以确定其质量的商品,如医疗护理等被称为(A) A.信任品 B.后验品 C.经验品 D.搜寻品 162. 不平衡”增长学说的创建者是(A) A.赫希曼 B.筱原三代平 C.库兹涅茨 D. 罗斯托 163. 下面(D)构成沉没成本

A.具有较强应用性的金融业的经营诀窍 B.运输业中的卡车

C.没有人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的往返于两城市间的航空飞机 D.用于研究开发、广告、员工培训的专用性支出 164.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理想状态是指(C) A. 未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B.超过经济规模的大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C.达到或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

D.产业存在着低效率的小规模生产。 165.下列(A)属于一级价格歧视

A.根据每个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收取不同的价格 B.根据消费者的用量不同收取不同的价格

C.将消费者划分为不同的市场,对每个市场收取不同的价格 D.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定价方式 166. 规模经济壁垒是指(B) A.在位企业在任一产量水平下的平均成本都低于潜在竞争者 B.新进入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不足以维持经济规模导致的成本劣势 C.在位企业在融资成本上比新进入企业具有的优势 D.在位企业控制了专利或技术秘诀

167. 以产量为决策变量、动态的寡头垄断市场博弈模型是(A): A.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B.伯特兰德模型 C.古诺模型 D.豪泰林模型 168.一家房地产企业兼并生产个人电脑的企业是属于(D) A.横向兼并 B.纵向兼并 C.垂直兼并 D.混合兼并 169. 所谓产业的产值结构,是指(B)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各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及其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C.企业内部组织方式 D.政府组织

170.将产业划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产业工业和其他工业是属于(B)分类法 A.生产流程分类法 B. 霍夫曼分类法 C.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D.三次产业分类法 171. 在SCP分析框架中,对(A)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A.集中度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B.消费者剩余 C.生产者剩余 D.贝恩指数 172. (A)通过对管理者的声誉评价,使得代理人不敢过分损害所有者的利益 A.管理者市场 B. 股票市场 C.要素市场 D.产品市场

173. 1980年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以HHI为依据将市场结构分为(A)类 A.6 B.5 C.4 D.7 174.产业组织政策的实质是(C) A.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B.优化资源配置 C.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间的矛盾 D.促进技术进步

175.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总量和消费结构都会发生变化,最终带动产业结构递进升级。这是(C)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A.国际贸易因素 B.国际投资因素 C.需求因素 D.供给因素 176.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C) A.投资结构优化 B.供给结构优化 C.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D.产业间比例协调 177.如果A产业供应投入品给B产业,则B产业是A产业的(A) A.前向关联产业 B.后向关联产业 C.主导产业 D.上游产业 178.筱原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D) A.罗斯托基准 B.产业关联度基准 C.就业弹性基准 D.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179.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就业弹性水平会(C) A.上升 B.不变 C.降低 D.难以预测

180. 在主导产业转换和发展的第五阶段,(B)是主导产业部门 A.汽车、石油和钢铁产业 B.信息产业 C.耐用消费品工业 D.电力、化工工业 181.衡量企业(工厂)规模经济的指标系数是(A) A.AC/MC B.MC/AC C.P-AC/AC D.P-MC/MC 182.鼓励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产业组织政策是(B) A.竞争促进政策 B.产业合理化政策 C.反垄断政策 D.产业技术政策

183.以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程度来判断产业结构是否是合理的是属于(B)判断法 A.国际基准 B.需求结构基准 C.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 D.需求适应性基准

184.竞争促进政策主要是(B) A.限制过度竞争的政策 B.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政策 C.鼓励企业兼并联合的政策 D.中小企业政策 185.经济增长结构主义观点的假设前提是(A) A.“次优论” B.均衡竞争 C.完全竞争 D.非均衡竞争 186.政府对“市场失灵”领域直接干预是属于(C)的产业组织政策 A.控制市场结构 B.控制市场行为 C.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D.反不正当竞争 187.衡量产业素质是否协调,可以用(D)指标

A.相对劳动生产率 B.需求结构 C.供给结构 D.比较劳动生产率

188.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起飞阶段的主导部门是(C) A.食品 B.水泥 C.纺织工业 D.汽车工业 189.产业成长的实质是(A) A. 产业的选择 B. 产业的扩大再生产 C. 产业的技术进步 D. 产品升级

190.产业政策的手段通常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以下属于间接诱导的手段有:(D) A.审批制 B.配额制 C.许可证制 D.出口退税

191.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对一国的产业结构有重要影响。这是(B)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A.国际贸易因素 B.供给因素 C.需求因素 D.国际投资因素

192.市场的主要供给者是超过经济规模的大企业,这说明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处于(C) A.低效率状态 B.理想状态 C.过度集中状态 D.高效率状态

193.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是:(B) 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组织政策 C.产业布局政策 D.产业技术政策 194.在市场规模既定的情况下,MES与进入壁垒的关系是(B) A.MES越大,进入壁垒越低 B.MES越大,进入壁垒越高

C.MES越小,市场集中度越高

D.没有相关关系

195.以下(C)不属于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供给因素 A.投资结构 B.资源条件 C.消费结构 D.自然条件

196.由于技术老化、需求萎缩、成本上升、长期亏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而退出市场的产业是(C) A.幼小产业 B.夕阳产业 C.淘汰产业 D.衰退产业 197.差别化的内在来源包括(B) A.产品质量上的识别性、产品品种的可挑选性 B.企业长期建立的市场形象和品牌吸引力 C.产品的外观特征、产品的价格 D.售后服务

198.韦伯是(A)理论的创始者。

A.工业布局

B.成本—市场学派 C.点轴

D.增长极

199.罗斯托关于经济增长本质研究的角度是(B) A.从总量的变化过程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B.从部门的变化过程来研究经济总量增长的规律 C.从均衡竞争的假设条件来研究经济增长。 D.从“次优论”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 200.下面(C)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A.渔业 B.钢铁业 C.林业 D.石油化工 201.以下(C)属于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需求因素

A.资本结构 B.资源条件 C.个人消费结构 D.技术进步 202.霍夫曼根据霍夫曼比率,将工业化划分为(D)个阶段

A.5 B.3 C.6 D.4 203.衡量有效竞争的标准有(C)个

A.5 B.1 C.3 D.2 204.对产业组织概念的拓展是将(B)纳入研究范畴 A.同一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市场或组织关系 B.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市场或组织关系 C.潜在进入者 D.替代品生产者

205.(A)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A.库兹涅茨 B.克拉克 C.配第 D.罗斯托

206.下面关于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的描述,(B)是错误的 A.短期内,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 B.短期看,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

C.长期看,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 D.长期内,市场绩效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207.最早提出“组织”是第四生产要素的是(C) A.萨伊 B.贝恩 C.马歇尔 D.斯蒂格勒 208.在(C)情况下,厂商攫取了消费者的全部剩余

A.二级价格歧视 B.三级价格歧视 C.一级价格歧视 D.两部收费 209.下面的例子中,(C)反映了古诺模型所描述的情形 A.两商店的距离差异导致的价格差异

B.偏远农产品市场上两大西瓜种植商的价格竞争 C.偏远农产品市场上两大西瓜种植商的产量竞争

D.消费者对彩电的尺寸差异偏好 210.下面(C)不是劝说性广告的作用

A.提高进入壁垒 B.形成产品差异化 C.降低了广告产品的市场价格 D.提高广告产品的市场价格

211.在克拉克看来,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必然出现的(C)的差异 A.成本 B.价格 C.相对收入 D.绝对收入 212.造船业属于下列(C) A.中间产品型产业 B.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C.最终需求型产业 D.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213.政府对产业技术开发提供补助金、税制优惠等是属于(A)

A.产业技术政策

B.产业结构政策

C.产业组织政策

D.产业布局政策 214.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了(B) A.关联方式分类法 B.三次产业分类法 C.农轻重分类法 D.生产要素分类法 215.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夕阳”产业是指(B) A.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 B.处于衰退期的产业

C.处于调整期的产业 D.市场容量渐趋饱和的产业 216.直接规制政策是属于(C) A.产业结构政策 B.产业技术政策 C.产业组织政策 D.产业发展政策 217.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产业布局实施了(D)战略

A.区位优势 B.平衡布局 C.生产要素优势 D.非均衡布局 218.赫希曼认为主导产业部门应当选择(A)的产业 A.后向联系系数大 B.前向联系系数大

C.收入弹性大 D.技术进步率高 219.在需求结构中,对产业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B) A.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变化。 B.个人消费结构 C.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 D.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220.从狭义上讲,产业是指(C) A.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的某些企业的集合 B.工业、农业和服务业

C.生产具体高度替代性产品的企业集合 D.经济活动的总称

221.新产业组织理论主要运用(C)研究方法

A.S—C—P分析 B.计量经济分析 C.博弈论 D.案例分析 222.HHI指数的优势在于(C)

A.必须收集到该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信息

B.计算量不大

C.HH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反映特别敏感

D.便于收集资料

223.产业组织理论把(A)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A.市场集中度 B.企业集中度 C.行业集中度 D.买方集中度 224.经济增长结构主义观点的假设前提是(A) A.“次优论” B.均衡竞争

C.完全竞争 D.非均衡竞争

225.供给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D) A.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不变,造成需求不足

B.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滞后,造成需求滞后 C.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过度,造成需求过度 D.需求结构变化,供给结构不变,造成供应不足

二、多项选择

1.经济发展的内涵是指(ABD) A.是一个包含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

B.包含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C.是一个偏重于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

D.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

E. 不引起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 2.衡量产业优势地位的标准有(BCD) A.产业内厂商数量 B.附加值高低 C.产业产值 D.产业关联效应 E. 竞争程度

3.产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ABDE) A.形成期

B.成长期

C.萌芽期

D.衰退期 E. 成熟期

4.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主要是(ABCD) A.供给结构优化 B.需求结构优化

C.国际贸易结构优化 D.国际投资结构优化 E. 消费结构优化

5.可用来定量反映市场绩效的指标有 (ABC)

A.利润率指标

B.勒纳指数

C.贝恩指数

D.基尼系数 E.恩格尔系数

6.产业间联系的纽带包括(ABCDE)

A.产品劳务联系

B.生产技术联系

C.价格联系

D.劳动就业联系 E. 投资联系

7.产业组织政策的手段有(BCD) A.调整衰退产业 B.控制市场结构

C.控制市场行为 D.直接改善不合理的资源配置 E. 行政干预

8.据功能定位的不同,产业政策可分为:(ABCE) A.产业组织政策 B.产业结构政策 C.产业技术政策 D.战略产业扶植政策 E. 产业布局政策

9.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ABCDE)

A.以农业为主导的阶段

B.以轻纺工业为主导阶段阶段

C.以工业为主导的

D.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E. 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10.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特点有(ABC) A.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 B.产品同质 C.自由进入和退出 D.市场集中度高 E. 信息不完全

11. 以下属于三次产业分类法中的第一产业的有(ACDE) A.种植业 B.采矿业 C.畜牧业 D.林业 E.渔业

12.贝恩指出的构成进入壁垒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E) A.由规模经济所导致的进入壁垒 B.厂商的绝对成本优势 C.产品差别化因素 D.政府的政策法规 E.必要资本量

13.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ABCDE) A.市场集中度 B.产品差别化 C.进入和退出壁垒 D.市场需求增长率 E.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 14.市场行为主要包括(ABCDE) A.竞争性行为 B.协调行为 C.企业兼并与重组 D.企业定价 E.广告

15.古诺双寡头模型对每个寡头的行为及有关条件的假定为(ABCD) A.产品同质

B.两个厂商同时作出决策 C.厂商边际成本为常数

D.两厂商之间不存在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E.厂商的决策变量是价格 16.伯特兰德模型的假设有(ABD) A.产品同质

B.两厂商之间不存在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C.产量竞争模型 D.价格竞争模型

E.厂商的决策变量是产量

17.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状况的指标有(ABC) A.消费者剩余 B.生产者剩余 C.社会总剩余 D.中间商剩余 E.X效率 18.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指(ABD) A.农业、工业、服务业

B.取自于自然的产业、加工取自于自然的产业、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 C.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

D.第一和第二产业是有形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 E.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 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BCE) A.部分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

B.相互密切竞争相关和替代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C.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D.产业活动包括政治、社会等活动

E.产业活动专指具有经济性质的各项活动,不包括政治、社会等活动 20.下哪些属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ACE) A.即使市场中存在着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这种高集中度产生的高利润会因为新企业大量进入而消失。

B.沉没成本沉没的程度主要取决所投入资本向其他市场转移的程度

C.如果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 D.技术和进入自由这两个因素决定市场结构 E.主张经济自由化

21.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是(ABC) A.资产专用性 B.交易所涉及的不确定性 C.交易发生的频率 D.交易成本的高低 E.纵向一体化

22. 投资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CD) A.对创造新的需求投资,将形成新的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

B.对部分产业投资,将推动这些产业以更快的速度扩大,从而影响原有产业结构 C.对全部产业投资,但投资比例不同,则会引起各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 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D.对外投资也会影响本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E.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23. 下面关于霍夫曼比例的描述正确的是(ABC) A.它的提出者是德国的经济学家

B.它反映的是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 C.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D.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上升的 E. 霍夫曼比例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 24.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ABD) A.国际基准 B.需求结构基准 C.供给结构基准 D.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 E.国家基准 25. 主导产业形成的条件有(ACD) A.足够的资本积累 B.先进的技术资源 C.充足的市场需求 D.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E.较强的扩散效应

26. 罗斯托在其著作中所阐述扩散效应的表现包括(ABC) A.回顾效应 B.旁侧效应 C.前向效应

D.结构效应 E.棘轮效应

27.反垄断法的三根支柱是(ABC) A.禁止限制竞争协议 B.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势力 C.控制企业兼并 D.直接规制政策 E.中小企业政策

28. 产品差异化策略有(ABD) A.品牌差异化 B.渠道差异化 C.融资差异化 D.服务差异化 E.成本差异化

29、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包括(ACDEB) A.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B.采用新技术和新生产方法 C.开辟新市场 D.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 E.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30. 退出壁垒的成因包括(ABC) A.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 B.解雇费用 C.政策法律的限制 D.必要资本量 E.规模经济性

31、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有包括(ABCD) A.行业集中度 B.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C.HHI指数 D.熵指数 E.勒纳指数

3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的特点包括(ABC) A.产业的绝对集中度为100% B.没有替代产品 C.进入壁垒非常高 D.完备信息 E.存在替代性产品

33、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包括(ABC) A.产业集聚化 B.产业融合化 C.产业生态化 D.产业知识化 E.产业合作化

34、影响卡特尔稳定性的因素有(AB) A.经济人理性假说 B.卡特尔成员具有违反卡特尔协议的诱因 C.卡特尔成员之间具有协调问题 D.存在市场进入问题 E.政府干预

35、判断市场是否是有效竞争的三分法标准指(ABC) A.市场结构标准 B.市场行为标准 C.市场绩效标准 D.资源配置效率 E.生产成本标准

35、产业结构政策通常包括(ACBD) A.幼小产业保护政策 B.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C.战略产业扶植政策 D.衰退产业调整政策 E.产业规制政策

36.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CD)。

A.结构 B.政策 C.行为 D.绩效 E.价格 37.下面(ABCDE)是属于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个人消费结构 D.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 E.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38.工业化过程要经历如下(BCE)阶段

A.信息化 B.重工业化 C.高加工度化 D.农业工业化 E.技术集约化

39.直接规制政策的对象主要是自然垄断产业,其主要内容包括:(ABCD) A.进入规制 B.数量规制 C.质量规制 D.价格规制 E.规格规制

40.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CD)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

A.进入壁垒 B.政策 C.完全可竞争市场 D.沉没成本 E.市场价格

41.大企业内部普遍存在X非效率的原因有(ABCD) A.利益集团目标分化 B.规模扩大导致管理成本上升 C.垄断企业没有竞争压力 D.成员“搭便车”动机强烈 E.技术进步 42.说明静态竞争策略的模型有(CDE) A.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B.米尔格罗姆-罗伯兹垄断限价模型 C.古诺模型 D.伯特兰德模型 E.豪泰林模型

43.制定战略产业扶植政策时,要防止(BC) A.设备加速折旧 B.战略产业选择失误 C.资源浪费 D.市场过度竞争 E.企业转产

44.产业布局的市场机制的主要特点有(ABC) A.主体是企业 B.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C.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 D.决策权仍集中在中央政府 E.地区经济利益被忽视

45.日本学者越后和典认为,小企业长期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仍能生存的原因是(CD) A.政府扶持 B.竞争不充分 C.产品差异化 D.廉价劳动力 E. 技术进步

46.波特认为,影响市场中企业的市场力量的相关因素包括(ABCD) A.供应商 B.购买者 C.潜在进入者 D.替代品生产者 E. 政府 47.评价市场绩效可以从(ADE)方面进行 A.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B.产业结构 C. 产业布局 D.产业技术进步 E.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48.衡量产品差异化程度的指标有 (AB) A.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B.广告密度 C.AC/MC D.贝恩指数 E.勒纳指数 49.可用来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有(ABCDE)

A.职工人数

B.固定资产原值

C.产量

D.销售额 E. 附加价值

50.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主要有以下(ABCD)市场关系 A.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 B.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C.买卖双方的关系

D.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 E. 潜在进入市场的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 51.导致企业的规模发生变化的因素有(ABC) A.企业自身追求规模扩展的动机

B.技术进步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C.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也会对企业规模产生影响 D.社会舆论 E. 消费者喜爱

52.以下情况中(ACD)是因为需求结构变化不能适应供给变化而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协调。 A.高档商品出现无法吸引低收入阶层 B.产品生产出来已经过时了 C.某些时尚产品消费者买不到 D.抢购风 E. 奢侈品大量涌现

53.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合了(ABC)基本理论的应用性经济学科

A.经济学 B.管理学 C.文化学 D.伦理学 E.美学 54.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有(ABC) A.马歇尔 B.张伯伦 C.罗宾逊 D.兰凯斯特 E.贝恩

55.下面关于霍夫曼比例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 A.它的提出者是德国的经济学家 B.这一比例的提出是在1931年

C.它反映的是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 D.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E.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上升的 56.产业政策的手段通常可分为直接干预,间接诱导和法律规制,以下属于间接 诱导手段有:(BCDE) A.配额制 B.税收减免 C.关税保护 D.财政补贴 E.融资支持

57.下列各项中(ABD)是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

A.能够迅速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并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 B.市场潜力巨大,可望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 C.能够大量吸收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

D.同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较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E.必须处于垄断地位

58.SCP分析框架所依据的价格理论的两极是(AD) A.完全竞争 B.不完全竞争 C.寡头垄断 D.完全垄断 E.垄断 59.说明动态竞争策略的模型有(ABE) A.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B.罗伯兹垄断限价模型 C.古诺模型 D.伯特兰德模型 E.无限次重复古诺模型

60.企业兼并有哪些类型(ABDE) A.水平兼并 B.纵向兼并 C.联合兼并 D.混合兼并 E. 垂直兼并

61.根据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把产业分为(AC) A.消费资料产业 B.重点产业

C.资本资料产业 D.支柱产业 E.主导产业 62.三级价格歧视就是(BE) A.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B.在不同市场上收取不同价格

C.在不同的时间段收取不同价格 D.根据消费者的用量不同收取不同价格 E.根据消费者的年龄不同收取不同的价格

63.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ABCDE) A.前工业化时期 B.工业化初期 C.工业化中期 D.工业化后期 E.后工业化时期

64.科斯提出,交易成本包括(ABCE) A.进行交易谈判,签订交易契约也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B.需要冒花费成本而购买不到原材料和劳动力或虽已购买到却不适用的风险 C.签订交易合约并对合约的执行进行监督 D.运输费用

E.获取市场信息需要支付的一定费用

65.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对在位企业成功实施掠夺性定价产生负面效果的行为有(ABCD) A.被掠夺方可能获得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B.潜在企业生产产品需要投入大量的专用性资产 C.消费者与被掠夺者签定了以竞争价格供货的长期合同 D.商品可以转售

E.在位企业可以获得行业或地区的交叉补贴 66. 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包括(ABCD) A.从研究开发新产品到国内市场形成 B.从国内市场饱和到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C.从国外市场形成到输出技术设备,就地生产和销售

D.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产品以更低价格返销,迫使本国该产品减少生产,并促使新产品开发 E.必要资本量壁垒

67.贝恩依据(AB)对不同垄断、竞争结合程度的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类 A.CR4 值 B.CR8值 C.产业规模状况 D.HHI值 E.熵指数

68. 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的高级化要经历(ABCD)阶段 A.重工业化

B.高加工度化

C.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 D.高信息化 E.规模化、标准化 69.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主要有(CD) A.定价行为

B.广告行为 C.价格竞争行为

D.价格协调行为 E.兼并行为

70.下列(ABC)描述的是哈佛学派的观点?

A.高集中度导致到利润率 B.对寡占和垄断采取规制政策 C.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 D.用潜在竞争代替政府规制 E.反对政府干预

71.在(BC)的市场结构中,价格协调越困难

A.集中度高 B.集中度低

C.产品差别化程度高 D.产品差别化程度低 E.进入壁垒高

72.一级价格歧视下,(ABCDE) A.厂商完全了解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B.厂商对每个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C.厂商攫取了全部消费者剩余 D.没有扭曲效率,但影响了分配 E.是所有市场形式中最低效的 73.在寡头垄断模型中,下列(BC)是以价格作为决策变量 A.古诺模型 B.伯特兰德模型

C.豪泰林模型 D.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E.米尔格罗姆-罗伯兹垄断限价模型 74.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包括(ABCDE) A.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B.技术进步

C.消费需求 D.投资需求 E.国际贸易

75.根据产业间前向和后向联系程度的差异,产业部门可分为以下(ABCD)类 A.中间产品型产业 B.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C.最终需求型产业 D.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E.先行产业

76. 主导产业选择中的罗斯托基准是指(AB) A.选择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的产业 B.选择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的产业 C.选择需求的收入弹性高的产业 D.选择后向联系系数大的产业 E.选择技术进步率高的产业

77.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为先导的代理理论包括(ABC) A.团队生产 B.测度、监控、偷闲 C.剩余权利 D.市场与企业的关系 E.垂直一体化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78.度量产品差异化的方法包括(ABCDE) A.需求的交叉弹性 B.广告密度 C.广告费用 D.销售网络状况 E.顾客对服务的评分 79.横向并购的福利效果是(ABC) A.扩大了生产规模,形成了规模经济

B.形成卖方集中 C.造成了垄断 D.福利影响为负 E.福利影响为正 80.下列(ABD)描述的是可竞争市场理论?

A.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

B.认为即使是独家垄断企业,也只能制定超额利润为零的可维持价格,以防止潜在竞争者进入 C.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 D.主张用潜在竞争代替政府规制 E.一个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是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 81.科斯的现代企业理论包括(ABCDE) A.企业和市场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 B.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C.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有成本

D.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划花费的成本要低 E.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 82.资产专用性有如下(ABCD)种类型

A.场所专用性 B.物质资产专用性 C.人力资产专用性 D.专项资产 E.无形资产

83.混合并购的原因包括(CD) A.扩张市场势力 B.降低交易成本 C.资产充分利用 D.降低风险 E.获得规模经济

84.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ABCDE) A.产业组织理论 B.产业结构理论 C.产业关联理论 D.产业布局理论 E.产业发展理论

85. 波特的“钻石模型”提出,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ABDE) A.生产要素 B.需求因素 C.比较优势 D.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 E.企业的战略、组织和竞争状态 86.构成产品差别化的因素包括(ABCDE) A.物理差异 B.心理差异 C.服务差异 D.空间差异 E.品牌差异

87.配第.克拉克定律描述的是(ABC)

A.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B.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C.反映了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 D.资本品工业优先于消费品工业增长的规律 E.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扩散效应

88.竞争性产业的政府规制政策包括(ABCDE) A.进入规制 B.数量规制 C质量规制 D.设备规制 E.价格规制

三、问答题

1.S-C-P三者间的关系。 2.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内容及政策主张。 3.试述市场结构的度量指标。 4.试述主导产业的作用。 5.试述古典企业模型。

6.试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短期与长期行业均衡及厂商最优规模分别是如何决定的。 7.试述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8.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9.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试分析每一种主要因素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10.试述兼并的主要类型及动机。

11.试论述如何综合评价某一产业市场的市场绩效。 12.试分析企业的价格歧视策略。

13.论述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14.论述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15.论述广告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16.论述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内容 17.论述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18.论述贝恩意义上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 19.试述产品差别化的实现途径。 20.论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特征。

21. 简述产品差异性的度量方法。 22. 简述广告的类型及其特征。

23. 简述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产生的原因。 24.简述规模经济的三个层次。

25.分析不同市场中企业的市场势力。

26.简述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新特点 27. 阐述科斯的企业理论。

28. 简述行业规模经济水平的测量指标。 29. 简述主导产业选择的产业关联度基准。

30. 简述管理者市场是如何有效降低代理成本的。 31. 简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表现特征。 32. 简述创新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

33.简述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的区别及联系。 34.简述配第-克拉克定律。

35.简述勒纳指数的理论依据及特点。

36. 从工业化发展阶段简述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 37. 简述贝恩指数的理论依据及特点。

38. 分析大企业内部存在x非效率的主要原因。 39. 简述规模经济壁垒。

40. 简述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 41. 简述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 42.简述完全垄断市场的特征。 43.简述HHI指数及其优劣势。

44.简述退出壁垒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45. 简述纳什均衡的哲学含义。

46. 简述绝对成本优势壁垒的形成原因。 47. 简述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 48.简述竞争性产业的政府规制政策。

49. 简述股票市场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的。 50. 简述主导产业选择的筱原基准。

第4篇: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

经济区域: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

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区域内经济发展、区域间经济关系

区位论:(1)古典区位论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2)屠能的农业区位论:屠能(3)龙哈德三角区位论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的“区位三角形”。(4)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运输成本。劳力成本。集聚 近现代区位论:(1)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理论(2)廖什景观,价格高低、需求强度、市场半径、单位距离的产品运输成本。(3)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 经济区划的方法:聚类分析法,地域分工分析法,经济中心分析法,

中心地等级体系三原则:

1、市场原则

2、交通原则

3、行政原则 城镇的经济效应:聚集效应,规模效应,优位效应,创新效应,辐射效应

城镇职能:经济职能:贸易中心职能,服务中心职能,信息中心职能,生产中心职能,金融中心职能;其他职能:政治职能,军事职能,文化职能,文化职能,

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相互分工又密切合作的城镇组成的空间体系。

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因素,资金,市场因素,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状况 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

产业布局的一般区位选择:主要影响因素有:运费、生产成本、市场价格。

1、选择线路运费最低点

2、选择总运费最低点

3、寻找劳动费用最低点

4、考虑聚集效应影响

影响产业布局的因子:

1、原料

2、原料指数

3、区位重量

4、劳动费指数

5、聚集效益指数

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接着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的分布在第一产业越来越少,二三产业越来越多。其原因是不同产业之间在收入上的差异。 霍夫曼比例:工业化进程中,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品部门的增加值的比例

区域经济关系不同区域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促进和制约的经济关系。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区域合作形式合作经营,合资经营,三来一补(来样加工、来件加工、来料加工)BOT

区域垂直分工不同区域在初级产品、中

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分工。

区域水平分工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或同一行业的不同生产环节,在不同区域分工进行。

依附理论又叫中心外围理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势必出现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经济进步不同时在每一个地方出现,旦出现,形成经济中心,巨大动力将会使经济增长因素围绕其进一步集中。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区域经济学的对象、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内经济结构2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路径3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1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2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萧条区、衰落区,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不同类型与成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3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必须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

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冲突能够两败俱伤,通过扩大开放,经济合作,实现双赢。(1)资本无孔不入,追逐最大利润,扩大了空间经济一体化。(2)市场扩大往往伴随交易成本的降低。 经济区划应遵循什么原则?(1)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具有经济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2)地区优势和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通过区域交通通讯网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市与农村相互结合成区域整体。经济中心的规模和经济实力决定了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吸引力的强弱(4)经济区的界限与行政区域一致。统计数字可获得性(5)同级经济正确地理范围上不重叠。

简述城镇的基本功能?经济职能:贸易中心职能,服务中心职能,信息中心职能,生产中心职能,金融中心职能;其他职能:政治职能,军事职能,文化职能,文化职能,

自然因素如何影响产业布局?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植被条件,河流、山脉等,决定农业生产布局、工业门类、城市建设。自然资源(土地状况,水源条件矿产资源,能源状况)

有哪些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产业区位布局?人口和劳动力因素(企业必须有最低的劳动力数量,新技术产业对科技人员的要求也有一个门坎数量,劳动力价格差异;资金(内部资金来自自我积累,部资金来自投资;市场因素(任何产品都有一个门坎需求量,低于此数值,企业就不能投产。保本需求量和销售量。运输,科技发展状况(提高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扩展产业布局的地域范围,改善资源的平衡状况,使自由度增加,

优化产业分布,降低运输和能源成本,改变产业内部结构,对能源和原料的依赖改变。

区际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区域经济关系:不同区域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促进和制约的经济关系。能否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对区域发展非常重要。(1)决定劳动力流动方向和结构,本区域劳动力素质高低(2)决定资本流动方向和结构,本区域资本存量多少和吸收外资多少(3)决定技术引进扩散速度、技术经济效益(4)决定对本地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对外部资源使用状况(5)决定区域内市场繁荣程度。 西部大开发如何搞好可持续发展

1转变生产模式,推进经济转型2转变消费方式,推进生活转型建设环境友好型(1)进行宣传教育(2)积极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消费方式改革可以促进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3转变思维方式,推进意识转型,要重新审视人鱼自然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

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 ①区域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始终控制着开发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则是一个有很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持续不断的客观过程②区域开发是对未被利用火未被充分有效利用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而区域发展可以是在与哪来基础上进行量得扩展和质的提高③区域开发具有时效性;区域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比较区域创新与国家创新的不同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重要支撑;而国家创新体系则是形成各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和相互联结的纽带。

1、创新要素构成的层次与边界不同

2、主体性要素不同

3、网络结构不同,国家创新是网状结构,区域创新其结构可以是网状或链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第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第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难以发挥。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第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动力。第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 关系将更趋于紧密。 经济政策的作用1调节资源配置2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3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4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5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

第5篇:双学位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

一.判断题

1.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学存在并发展的根本原因,任何脱离区域空间关系的研究,都不应该属于区域经济学的范畴。(正确)

2.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里空间上发展变化的科学。(正确)

3.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结构的改变必然会引起功能的改变。因此我们要改善区域经济学发展的质量和状态,就应该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错误)

4.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需求依赖比较大的产业,如钢铁,机械,石化工业,食品制造等。(错误)

5.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对其展业发展起组织和劳动作用的产业。从这一严格定义来看,云南省目前还没有主导产业。

6.重工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物质基础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工业。可以分为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三类。(正确)

7.从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来看,工业结构内部演变的总体趋势表现为: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重心的阶段,到密集的重化工业的阶段,在到技术密集型为重心的工业。(正确)

8.自然资源是指由人们发现的,自然状态的或未加工的所有物质的总称。(正确)

9.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区域发展,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的过程。(正确)

10.合理化和生态化是衡量区域产业架构优化的两大标志。(错误)

11.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值和劳动力相对比,重在大多数国家都呈下降趋势。(正确)

12.区域是按照不同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区划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主观意见。(正确)

13.经济区域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错误)

14.三产业分类法由英国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最早提出的。目前,该方案已成为应用最为普遍的方法。(正确)

15.当某一区域,某个行业的区域熵的值小于一时,表明该行业与上一级产业区域相比较,专业化水平高,具有相对优势。(错误)

二.名词解释

1.区域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城市群体组织,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起各种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城镇的空间布局总况。 2.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

三.简答

1.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合作的主体: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作为合作的主体,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和自然人,也可以是地方政府乃至主权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

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由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因此,形成了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贸易的区别表现在对象上一个是生产要素,一个是物质商品。

区域经济合作的效益:区域经济合作的利益与商品贸易的利益是不同的。区域贸易的利益是交易双方各自短期里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区域经济合作的利益包括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两个方面。从短期利益上讲,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微观主体相互取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他们短期效益的取得是在促进长期利益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的。从长期利益角度上讲,区域经济合作将促进区域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与进步。

2.简述区域基础设施的含义及其组成部分?

答:基础设施指的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技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狭义的工程设施(有形的部分)和硬件系统。 分类:交通运输系统,给水系统,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等四大部门。

3.刘再兴将我国划分为哪几个经济区?(六大经济区)

答:刘再兴(1985)根据全国生产力总体布局态势,在遵循区内近似性和区间差异性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全国划分为六大一级经济区。即东北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二盟一市)、黄河中下游区,也叫华北区(京、津、鲁、晋、冀、豫及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中下游区,也叫华中区(沪、苏、浙、皖、赣、湘、鄂)、东南沿海区(闽、桂、粤、琼、港、澳、台)、西南区(川、贵、云、藏)、西北区(陕、甘、宁、青、新)。

4.简述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答: (1)能源指向

这类部门包括:火电站,铝、镁、铜等有色属冶炼,电冶合金,稀有金属生产,合成橡胶以及石油化工等。另外,重型机械制造、水泥、玻璃、造纸业等在有些情况下也属于燃料、动力指向型产业。在这类部门中,燃料、动力的耗费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一般在35%-60%。能源的供应量、价格和潜在的保证程度是决定布局的重要因素。

(2)原料地指向

这类部门包括:采掘工业部门,原料用量大或可运性小的部门。如原料开采、化纤、人造树脂、塑料、水力发电、钢铁、建材、森林工业、机械制造(部分),以及轻纺工业的制糖、罐头、肉类加工、水产加工和茶业、棉花、毛皮等的粗加工业。原料地指向型产业大多是物耗高的产业部门,一般要考虑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采的年限,还要考虑运输的能力等。

(3)消费地指向

主要包括为当地消费服务的部门,以及产品易腐变质、不耐用、不易储存的部门。如重型机械、大型机械和特种机械的制造,建筑构件制造,面包、糖果、缝纫以及各类副食品生产部门。布局的要点是考虑产品本身的特性、产品就近销售的比重、以及消费地所能够提供的产业间的协作规模。

(4)劳动力指向

在这一类部门中,劳动力费用的支出在产品成本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超过其他费用项目的支出。如仪器制造、纺织、缝纫、制鞋、制药、塑料制品以及工艺美术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布局,往往考虑地区劳动力的供应情况。

(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由于交通运输枢纽兼有原、燃料地和消费地指向的优点,因此,对布局条件要求不甚严格的那些部门,其布局指向将移向交通运输枢纽。另外,产品耐运性较强、运费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很高的部门,也属于此列。

(6)高科技指向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工业、机器人工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要求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研发能力强、设备先进、劳动力素质高,多布局在科研单位和大学聚集区附近,如日本的筑波、我国的中关村等。

6.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1)第一阶段——传统社会

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 (2)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

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革、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利用区域内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的竞争能力。

(3)第三阶段一一工业化中期阶段:

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渭的重化工业阶段。 (4)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

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5)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 (6)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

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

四.论述

绿色经济:,即要求经济活动不损害环境或有利于保护环境。在这里,绿色是对经济活动的外在限定,它要求经济活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不付出过大的环境代价。在这个意义上,绿色经济并非单指某些产业活动,而是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要求,它实际上是指要把原有经济体系的面貌由非环保型转到环保型,因此,此时绿色经济又可称为环保型经济或环境友好型经济。举例说,钢铁、化工、建材、造纸等产业,在粗放型发展方式下是高排放的因而是非绿色经济的,而在清洁技术、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下,就是环保型的,就属于绿色经济。应该注意,这时候绿色经济强调的重点是环保,即为了环保的目的,哪怕放弃一部分经济效益也是必要的,以保证经济是绿色的。

1.结合材料及我国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回答国家建设生态文明,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必要性?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

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①在我国,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②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利、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③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增强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落实保护资源和环保的基本国策,缓解资源短缺压力,减轻环境压力,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④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论述我国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发展以及美丽中国的对策?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一、教育方面:加强国民教育,做好宣传工作,从小学教育抓起等;

二、经济方面1: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走环保型发展道路,协调好人和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科技方面:发展高新技术,用技术节约资源和能源,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法律方面:加强法律规范,环保立法和法律约束;

五、做好植树造林和环境建设,就是做好人工改造工作;

六、建立环保社团组织;

七、政府方面:增加财政拨款,将美丽中国建设列入考核指标;

八、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

第6篇:沟通学期末复习

一、客观题

第一章

1. 语言沟通的含义:指词语符号为载体实现的信息传递

2. 交谈的含义:语言沟通的一种方式,是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进行的信息传递 3. 交谈的功能:①交流信息

②表达情感

③进行互动

4. 交谈的类型:①社交性交谈

②专业性交谈

③个别性交谈

④小组交谈 5. 适合交谈的:

①格调高雅、轻松愉快、对方擅长

②生活性话题(运动、电影)

③少说多听

④流行性话题(服装、彩妆、发型)

⑤问候、赞美、天气、交通

⑥新闻 6. 不适合交谈的:

①政治、宗教、隐私

②对同业的批评、诋毁

③庸俗低级的内容

④国家或行业机密

⑤倾向于错误的内容

⑥非议交谈的对象 7. 交谈中的沟通那个策略:

①倾听 ②核对 ③提问 ④反应 ⑤阐述 ⑥移情 ⑦沉默 8. 交谈的禁忌:①不打断对方 ②不补充对方 ③不纠正对方 ④不质疑对方 ⑤不独占讲坛 9. 沟通方式的百分比:倾听53% 读17% 说16% 写14% 10. 倾听的含义:通过感官媒介接受、吸收和理解对方思想信息和感情的过程 11. 问问提示不要加否定词

12. 人际距离:

第二章 1.

2.非语言和语言的关系

①重复

②加强

③补充

④规范

⑤矛盾

⑥取代(要会判断出于什么类型) 3.非语言沟通的作用:

①非语言暗示补充语言信息

②非语言信息调整语言沟通

③非语言信息代替语言信息

④非语言信息加强所说的内容 4.眼神注视的功能:(要会判断出于什么类型)

①提供讯息

②规范互动

③表达亲密

④执行控制

⑤促进任务达成 5.人的六种情绪:①快乐

②悲伤

③惊喜

④生气

⑤恐惧

⑥厌恶

6.副语言:通过非词语的声音,如重音、声调的变化、哭、笑、停顿等来实现的 第三章

1. 演讲的含义

①广义的演讲:凡事以多数认为对象进行的讲话,都可以叫演讲

②狭义的演讲:特质在公共场合就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口语形式。借助

有声语言和身体语言,面对广大听众说明实力、发表意见、抒发感情,从而达到感召

听众的一种表达方式。 2. 演讲的目的

⑴首要目的:①交流信息

②传授知识

③说服和影响受众对某事物的观点 ⑵次要目的:个人化目的 3. 演讲的分类:

⑴根据演讲的目的分为:①传授型演讲

②说服型演讲

③激励型演讲

④娱乐型演讲 ⑵根据演讲的方式分为:①即席型演讲

②提纲型演讲

③手稿型演讲

④记忆型演讲 4. 受众的类别:①同时手中

②上级受众

③混合受众

④国际受众 5. 演讲的选材:①确定主题

②确定标题

③收集材料

④组织材料 6. 演讲稿的结构安排 ⑴开场白

开场白的方式:

①以故事开头

②制造悬念

③陈述惊人的事实

④向听众提问

⑤使用展示物

⑥妙用楔子和引子

⑵演讲主题的结构:①引入主题

②阐述主题

③组合引申

④合理运用提纲

⑤控制产开的时间

⑥充分展现主题 ⑶结尾的常见方式:①总结式

②号召式

③戛然而止的结尾

其他形式:④幽默式

⑤诗词式

⑥告诫式

⑦赞美式 7. 演讲的时间安排:不要超过90分钟 8. 演讲的空间安排:①小型机会演讲:4—8米,运用辅助工具拉近距离,加强沟通效果

②大型集会演讲:8米以上,确保演讲者权威的表现 9. 消除紧张的方法:①回避目光法

②自我调节法

③呼吸松弛法

④注意转移法

⑤自我陶醉法

⑥语言暗示法

10. 补白的含义:即在演讲紧锣密鼓的进行时,把预期暂缓下来,对某些特定内容作必要的

阐释火补充说明

11. 不补白的场合:①特殊时间

②特殊地点

③特殊数字

12. 解答问题的技巧:①重复问题 ②将回答指向所有人 ③保持专业语气 ④对问题的总结 第四章

1.会见的特征:①目的性

②计划性

③角色差异性

④互动性

⑤技巧性 2.会见的一般过程:

⑴准备阶段:①明确会见目的:收集或交换信息、影响别人命令、给予劝告、提供咨询

②准备相应材料

③分析会见对象

④确定会见的时间和地点

⑤分析可能采用的会见方式

会见双方的座位成何种角度效果最好

⑵实施阶段:①关系的建立

②提问倾 ③倾听

④回答问题 ⑤记录问题

⑶总结阶段:归纳、总结、整理材料,最终解决问题

3.会见的原则:①平等的原则

②彼此关心的原则

③坦诚相对的原则 ④充分准备的原则

二、主观题

第一章

1. 有效倾听的行为:①停,看(语言技术)

②问,听(非语言技术)

有效倾听的语言技术:①提问

②鼓励

③复述 有效倾听的非语言技巧:①目光接触 ②人际距离 ③身体语言 ④短暂静默 ⑤面部表情 2. 提问的两种基本形式:

⑴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的特点:收集正确信息的最好方式

⑵封闭式问题:①优点:寻求事实,避免罗嗦;

②缺点:不能充分了解细节,带有引导作用 ⑶开放式问题的重要性:(记住4句以上) ①能引起对方慎重地思考 ②能引发对方的内心所思 ③能集中堆放的吸引力

④您能从容的控制整个面谈过程 ⑤根据对方的反应推断他的性格

⑥您的聪颖而有深度的问题会令对方尊重您 ⑦有助于确认对方需求 第二章

1.非语言沟通的定义:除语言沟通以外的各种人际沟通方式,包括形体语言、副语言、空间

利用以及沟通环境等。

非语言沟通的特点:①非语言沟通是有文化所决定的

②非语言信息可能与语言信息矛盾

③非语言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

④非语言沟通表明情感和态度 2.肢体动作的分类:

①象征性为:要求有某些共同的背景或基础

②说明行为:用来重复、加强或补充语言讯息的非语言动作

③情感表现

④规范行为:规范行为指的是那些能够监控、维持、或影响啊人说话的非语言行为

⑤改编行为:人们在私底下表现的行为,主要用来满足个人的某种需求,这种因为在别人

面前所以会比较收敛,没有想私下是那么明显的行为

第三章

1. 演讲的准备:①演讲目的的分析

②演讲受众分析

③演讲选材

④演讲稿的结构安排

⑤演讲的时空安排

⑥演讲风格的选择

⑦解答问题

2. 写一篇演讲稿(300字,格式要正确,重点是开场白和结尾) 第四章

1.会见的含义:管理意义上的会见,是一项目的明确,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而有组织、有计

划开展的交换信息的活动。

会见与面谈的区别:①相同点:无本质区别,都是有目的的、正式的会面

②不同点:相对于面谈而言,会见的正是程度更高,参与与人数更多,

面谈通常是指参与人数较少(二三人之间)的正式会面 2.主式者应该注意的沟通问题

①注意营造和谐气氛

②消除混论效应的消极影响

③紧紧围绕面试的目的

④防止顺序效应

⑤不要轻视应聘者

⑥注意控制说话的时间

⑦注意非语言行为

⑧防止以偏概全的评价模式

⑨防治与我相似的心理因素

面试者应该注意的沟通问题

①准备一份出色的简历

②收集应聘公司的信息

③充分准备面试中的问题

④注意保持诚实的形象

⑤不要对外界做出负面评价

⑥避免消极的非语言行为

⑦合适的着装

上一篇:教学常规检查要求下一篇:基督徒的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