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区域循环经济机制

2023-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循环经济理论内涵与脉络

在我国, “循环经济”一词最初由刘庆山提出, 循环经济的发展, 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具体地说, 循环经济是和地域空间上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连的一种理念, 在企业、园区、区域以及区际等四个层面展开。在企业层次, 主要通过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手段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园区层次, 主要是通过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 实现资源共享、副产品交换和废弃物资源化;在区域层次通过建立整个区域的循环经济网络,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区际层次是循环经济的区际联系和区际补偿问题。只有结合区域的概念, 才能从完整意义上诠释循环经济的内涵,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从政策层次来看, 循环经济在中国得到了政府高层的普遍重视, 从具体实践来看, 从1999年开始, 国家环保总局率先从企业、区域、社会上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循环经济, 在政策层次上, 体现出高强度高密度的政治推动特性, 不断高效和循环利用及其过程完善。

二、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问题与系统机理

区域循环经济框架组成特征具有多重性和复合性, 主要包含产业体系、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在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中, 主要基于产业共生和关联的理念, 区域循环经济的行为主体由政府、企业和公众组成, 区域循环经济的系统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传输者和分解者。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模式研究的断面性、知识体系的缺失性、具体实践的机械性。具体地说忽略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动态性”, 缺少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 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 贯彻循环经济的区域性, 就是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 如果缺少基于物质流的核算, 就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划分成:驱动机制、规划机制、运行机制、反馈机制、调控机制, 有利于建立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框架体系, 完善和重组的发展目标, 有利于有关行为主体, 进而将其发展, 提升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实践的操作性。

其驱动机制在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包含自然和人文在内的整个区域系统的不断完善;区域循环经济规划主要是通过信息流在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传输和分享;运行机制是整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主体和核心;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必须从反馈信息的渠道、处理、诊断等方面着手设计反馈机制, 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调控机制是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 优化资源配置, 以充分体现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过程性。

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

驱动的作用机理, 就是在政府的环境政策推进与制定过程中, 指系统内外驱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传递与转换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它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公众意识提升也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实现完善和重组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增长对环境压力增大都具有正向效应, 经济增长对废弃物排放产生的环境压力的冲击影响效果较为稳定, 技术效应表现为对废弃物能值增长的抑制效应, 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演化完善和重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过程非常迫切。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机制是资源环境危机下人文响应的具体表现,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就是通过某种手段, 实现对现有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改变, 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侧重于区域产业体系的仿生态构建, 并通过产业共生和产业集群来实现.根据共生企业间的相互利益关系, 通过区域的产业系统集成管理, 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规划空间的地域性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鲜明特征。区域循环经济规划要充分考虑地域性问题, 要体现在区情的分析和识别, 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使得区域循环经济规划中的战略布局特点鲜明, 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完善和重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 进行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和优化, 体现为公众参与机制, 并互为反馈影响关系。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完善和重组, 是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资本流在区域内部以及和外界之间的不断交换与转化, 它们在系统中起到了沟通的链接作用。

总之, 在中国, 循环经济被赋予了鲜明的中国元素,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实现完善和重组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系列功能, 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调控机制, 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区域循环经济系统作用机理, 旨在实现国家既定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摘要:本文以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架构为目标导向, 论述了关于循环经济的脉络梳理与内涵特征, 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问题, 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基本理论体系, 为指导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脉络,区域,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 包英姿.循环经济与末端治理的比较研究闭.天津科技, 2004, 9

[2] 杜欢政, 张旭军.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近期讨论综述, 统计研究, 2006, 2

上一篇: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50R)在模拟临床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研究下一篇:互联网技术优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