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区域经济学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在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点,以及对于发展的政策和经济建议,得出由于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区域金融发展应给予特别的经济政策,方能够完成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结论。

第一篇: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区域差距依然过大的背景下,从理论上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新经济地理模型为理论基础来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经济一体化;区域差距

一、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增长。1978年~2010年,中国取得了年均9.8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经济体量的持续变大,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经济增速放缓,区域差距扩大等。(1)经济增速放缓。从2010年以后,除2011年以较高9.5%的增长以外,其他年份均小于8%,2012年~2014年经济增长分别为7.7%,7.7%和7.3%。(2)区域差距依然巨大。从2014年的GDP总量上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第一的广东省为6.78万亿元人民币,而西藏仅为920.83亿人民币。从人均GDP来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天津,北京和上海,排名最后三位的分别为云南、贵州和甘肃,其中排名第一的天津为105 231元,而排名最后的甘肃为26 433元,两者相差3.98倍!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中国政府通过“对内深化改革,积极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外加大开发力度,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其目的就是使得中国经济在时间维度上维持稳定增长,在空间维度上形成合理的分布。因此,从理论上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区域差距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从本质上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就是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问题。因此需要关心的是,当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后,经济活动的主体将会如何选择自己的区位?经济活动不同的空间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与经济增长相生相伴的区域差距又是如何变化的?对这些问题回答的好坏是政府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能否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而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NEG)是一门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切入点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化规律。因此,本文论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阐述新经济地理框架下主要模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关系的研究;(2)新经济地理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解释;(3)总结和建议。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关系: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

1. 静态模型。最初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旨在解释区域一体化发生后,经济活动在空间变化规律以及由产业分布的变化而导致的区域差距,其现实背景就是欧盟的产生。Krugman和Venables(1990)最初的模型就是解释当区域一体化发生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是如何在空间上进行变动的。模型中企业的区位分布是由聚集力(Agglomeration Forces)和分散力(Disperse Forces)的相对大小来决定。模型中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三种:市场接近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聚集力主要体现在市场接近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大的发达地区,因为这样可以实现自身的规模经济,同时生产接近大市场还能节省运输成本;另外,在企业集中的地区其生活成本也低,因为企业数量多的区域生产的工业种类和数量自然就多,需要从外地输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就少,从而承担的运输成本就小,于是产品价格相对便宜。市场接近效应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定位于大市场,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一个地区集中时,这个地区的价格指数又进一步下降,从而使得更多的制造业人口迁移到本地区。而分散力主要体现在由市场拥挤效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较多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为获得生产要素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降低企业的利润,进而促使其转移至边缘地区以降低生产要素价格。区域一体化化程度(模型中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对于聚集力和分散力的大小至关重要。当区域一体化程度比较低时,经济系统的分散力大于聚集力,各地区的经济活动保持对称分布状态。随着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聚集力和分散力都开始下降,但分散力不聚集力下降得更快,这样就存在当一体化程度达到某一临界水平時,聚集力大于分散力,进而导致经济活动的聚集。

从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化对过程来看,由于在静态模型中,生产要素都是事先给定的,因此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模型中没有明确表示经济增长的变量,模型中经济一体化程度(由运输成本下降导致的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变化过程具体如下:由于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运输成本下降),聚集力和分散力都发生下降,但分散力不聚集力下降的更快,这就存在运输成本的某个临界点,当运输成本低于突破点时,聚集力大于分散力,产业的聚集过程开始,工业企业逐步流向另一个地区,两个地区工业企业数量也就不再相等,最终形成核心-边缘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对两个地区来说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以企业数量和实际工资来衡量经济增长的话,(从整体和局部来进行分析)核心区域会随着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出现经济增长(企业数量增加),同时核心区的实际工资也会提高,实际工资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由于运输成本的下降,消费其他地区的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导致的实际收入的提高;另一个是由于核心区企业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消费其他地区产品的种类减少而导致的价格指数下降,从而使得实际工资提高。而边缘区则会发生经济衰退(企业数量减少),同时由于消费外地产品数量的增加,实际收入将会下降。在这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区域差距的变化,在运输成本从无穷大降低到零的过程中,两地区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差距会呈现出现增加后减少的倒U趋势。这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倒U结论一致,这说明在政府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发展经济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且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先富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会不断扩大,只有在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时,全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会不断缩小。这个模型本质上解释的是初始有差异的两个地区进行一体化过程中,经济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化规律。但模型没有说明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两个地区初始的差异?随后Krugman(1991a)修改的假设说明了在即使在两个区域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也能最终出现经济活动集聚的状态。其作用机制就是劳动力流动而形成的自我强化的作用效用。此后,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现实条件对模型进行修改,如把制造业工人的流动改为实物资本的流动就形成了自由资本模型(Footloose Capital Model,FC模型)以及把制造业工人修改为自由企业家就形成了自由企业家模型(Footloose Entrepreneur Model,FE模型)。从本质上来说,静态模型的修改并没有改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结论,即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区域差距先增加后减小的倒U的变化规律,完全一体化后,区域之间不存在永久性差异。

2. 动态模型。从本质上来说,静态模型的经济增长只能通过价格指数的下降来体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GDP的增长,因此在随后的发展中模型中增加的动态模块,由Baldwin(1999)提出来的资本创造模型(Constructed Capital Model,CC模型),与CP模型不同的是,CC模型中生产要素的存量没有提前给定,其经济增长是通过资本的折旧和创造来反映的。模型中引入了资本形成和资本折旧这两个新的变量。创造新资本的条件是资本价值大于等于资本创造成本,其中资本价值的确定是由资本长期收益流的现值来确定。只要资本价值大于创造成本,新资本就会不断会被创造出来,在长期,资本的价值与创造成本相等时,资本存量不再增加,经济增长也就停止了。对于初始条件相同的两个区域,贸易成本在一定范围内,经济活动是对称分布的。只有当贸易成本下降到足够低的时候,其中一个区域获取初始优势,对称均衡将会被打破。在一段时间变化后,所有的工业企业将会集聚到一个区域。同样,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增长地区获益,而萧条地区受损。平均价格指数下降,全国实际收入将会上升。如果初始区域规模不相等,这个转变过程会更快,尽管局部均衡也可能发生。

显然,在CC模型中,经济增长和区域差距是相互作用的:区域差距具有增长效应(区域差距的扩大,区域增长率将会提高)以及在区域差距扩大过程中,发达地区变为增长极,而另一个地区则沦为塌陷极。这样,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的是,发达区域将会比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更快,这与Myrdal(1957)的循环累积的概念是一致的。然而,一旦经济活动全部聚集到一个区域,那么经济增长将会停止。但此时,如果一体化继续推进,边缘地区的实际收入将会由于进口价格的下降而得以提高。这也意味着全国实际收入的提高。但与静态不行不同的是,即使区域间完全一体化后,两个地区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即存在永久性的收入差异。从长期来看,如果贸易成本不变,则区域差距的程度不会对经济增长形成影响。在CC模型提出后,不同学者对资本创造的过程进行了修改微观机制的描述,形成了全域溢出模型(Global Spillover Model,GS模型)和局部溢出模型(Local Spillover Model,LS模型)。模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也更为丰富,不仅有商品一体化程度的变化,也有知识溢出程度的变化。从经济增长方面来说,LS模型的典型特征为经济增长受到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其决定变量就是两个维度的一体化程度。当经济系统处于分散状态时,如果知识溢出程度很低,则创新成本很大,因此经济增长率低,但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企业开始慢慢集聚,当所有产业集聚到一个区域的时候,其区域内的溢出程度会非常高,因此创新成本会大大减小,从而提高资本增长率。这就告诉我们在区域间知识溢出程度很低(如通信技术落后等)时,可以通过经济集聚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使得经济进入 “快车道”。从区域差距方面来说,LS模型中不同的区域一体化路径对区域差距的影响也不一样。如果一体化中仅仅降低交易成本(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减小市场分割等),那么最终会促使经济发生核心边缘结构,经济会完全集聚到一个地区,从而加大区域差距;但如果同时降低交易成本和知识溢出成本,这样就可以避免经济的完全集聚。实际上,扩大知识溢出政策可以导致经济活动的分散。如当经济需同中贸易自由度和知识溢出系数都为中等水平的时候,如果区域一体化中等贸易自由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知识溢出水平就可以把经济系统从核心边缘结构转变为对称结构,从而减小区域差距,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区域一体化过程来看,政府的政策其实是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中权衡。如果形成核心边缘结构,则区域间存在永久性差距,且核心地区的福利高于边缘地区。但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边缘地区与一体化化之前相比福利是否提高,其不仅取决于一体化程度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消费者制造业支出份额的大小。随着一体化的与此同时在最新的新经济地理研究中,更多的是从企业和劳动力异质性方面来进行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区域差距的关系(Okubo et al.,2010;Fallah et al.,2011),这种异质性之间互相作用关系(异质性的企业和异质性的劳动是在空间上匹配问题)将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 NEG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差距的解释

1978年以来,中国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手段,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从理论上来说,这两项政策分别对应着国内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国际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按照新经济地理模型的预测,在一体化过程中,具被更好的市场可达性(Market Access)的沿海地区将会聚集更多的产业,因此沿海地区也会得到更强劲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从制造业的分布来看,陈秀山和许瑛(2008)研究表明,中国29个制造业行业中仅有9个行业存在扩散效应,1996年~2005年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的空间结构整体表现出核心-边缘分化过程。从沿海—内陆的经济活动分布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09》,中国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正如模型所预测的那样,内陆和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中国经济通过空间集聚实现了快速增长,1978年~2007年的三十年时间里,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高达9.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3.0%的速度,创造了令人关注的中国模式。

这种空间非均衡的经济发展也使得区域发展差距被不断的扩大。按照不同的尺度空间,这种差距可以分为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差距,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从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来看,排名前四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和山东,全部为东部沿海城市,而排名最后的四个省份分别为宁夏,青海和西藏,都是来自于西部大省份,其中排名第一的广东省GDP是排名最后的西藏的73.64倍。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上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预测,即随着在工业化初期,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地区间基础设施的改善,区域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促使经济活动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集中。当地区间的运输成本从高到低,运输成本与产业聚集之间确实存在着“倒U型”关系,随着运输成本由高到低, 经济出现分散到集聚、再扩散的过程。根据文玫(2004)的研究显示:在1993年~1994年中国工业依然位于倒U型曲线的左方,即这段时间区域发展差距是单向扩大的,随着交易和运输费用的进一步下降可能会促进制造业在地域上进一步聚集。当把时间维度加长后,区域差距的变化就体现出模型所预测的那样呈现倒U变化的规律。徐召元和李善同(2006)的研究表明,区域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呈扩大趋势,2000年~2004年区域差距扩大有所减缓,而2004年收入扩大趨势开始明显减小,2004年也是大部分学者认同的区域差距变化的拐点。因此,新经济地理模型对中国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增长以及收入差距的变化有着很好的解释力。

四、 結论和建议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的理论出发,回顾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这一对变量的变化。在现有的理论中,随着区域一体化推进,空间经济过程的变化是非单调的,这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变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运输成本的不断下降),经济活动的分布规律是分散—集聚—再分散的过程。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也随着经济活动不同的空间分布而发生“倒U型”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好的解释力,但随着一体化程度进一步的推进,政府应该更加注重一体化手段的多元化。按照新经济地理动态模型的预测,贸易一体化和知识程度一体化都会引起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变化,不同的是前者的提高倾向于使经济活动的集聚,而后者的提高会使得经济活动分散。而通过贸易一体化使得经济起飞后,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深化会改善欠发达地区福利水平,如果这个时候采取加大贸易壁垒或市场分割的手段来进行干涉的话,反而不会提高欠发达地区福利。此外,在深化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需要从提高贸易一体化转移到提高要素流动和提高知识溢出一体化层面上来,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希伟,陶永亮.经济集聚与区域协调[J].世界经济文汇,2011,(32).

[2] 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6,(7):106-116.

[3] 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2):84-94.

[4] 陈秀山,徐瑛.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及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8,(10):104-116.

[5] Okubo T.,Picard P.and Thisse J.,The spatial selection of heterogeneous firms.Journal of Intenational Economics,2010,(82):230- 237.

[6] Gill,I.S.and C.-C.Goh.Scale Economies and Cites.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010,25(2):235-262.

[7] 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作者:季赛卫

第二篇:基于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发展现状;区域经济学理论——增长极理论形成与发展以及在实践中的意义;然后从区域经济学理论出发,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模式—增长极模式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有效发展模式的结论。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中国—东盟;发展模式

一、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以及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关系的稳定发展,中国在东盟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01~2007年间对外贸易以每年11.3%的速度增长,其中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每年以26.7%的平均速度增长。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全面恢复外交、经贸关系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截至2010年底,双方贸易额已达2927.8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29.5倍。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中国与东盟十国相互开放市场,形成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6万亿美元GDP总值的经济区。

二、区域经济学增长极理论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位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经济学理论,侧重于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组织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创新与区域政策等。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在引进西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与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纠正了西方学者偏重数学模型的缺陷,不断地丰富区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对区域经济学非均衡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其中就包括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F.佩鲁(F.Perroux)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依据该理论,“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所谓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以其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优越条件将周围区域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潜力吸引过来;所谓扩散效应,即增长极对周围地区投资及其他经济技术支援,形成附属企业或子公司,为周围地区初级产品提供市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在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中国曾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但是实践证明,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并未改变多年以来的非均衡布局及发展状况。针对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局限性,邓小平将中国的区域经济布局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战略转向与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并于1978年提出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思想。

三、适合于中国—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模式——增长极模式

任何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总是最先从一些点开始,然后沿着一定的轴线在空间上延伸。这些点既可以是一个城镇,也可以是由多个城镇所组成的群体,每个点都通过投入和产出方面的联系,对周围广大地区产生较大的乘数作用,从而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点与点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在空间上沿着交通线连接成轴线,轴线的经纬交织形成经济网络。一般而言,增长极是特定区域区域内的大中城市、资源聚集点或政治文化中心,该区域区域通常存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两极分化。增长极的生产力较为发达,对周围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增长极产生极化效应的前提是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集中的消费市场、较强的科技力量以及充裕的资金。在此基础之上,增长极的才能有效地发挥扩散效应,通过产品、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的流动,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的开发,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中国和东盟陆地直接接触地带分布在绵延5081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已有28个陆地边境口岸和一系列的边境贸易点和临时口岸,贸易主导型的经济贸易合作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其势头当然还会继续。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接壤地带全面合作,拓宽合作领域,促进邻国之间互补性要素流动与重组增值,增加合作方式与提高实际效果等角度出发.不能只是继续沿着贸易主导型的路子走,必须加强区域经济区的建设与合作。在中国与越南、缅甸等大陆东盟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区,多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与内地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的中国与越南、缅甸之间的产业结构互补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存在下去,这为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增长极效应的影响之下,中缅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瑞丽、畹町等地不仅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边境城市,还从财政补贴市转变为财政上缴市。不仅如此,边境贸易海带动了缅甸的掸邦和克钦邦等边远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缅友好关系。

参考文献

[1]古小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广西的地位和作用[J].东南亚纵横.2002(12)

[2]古小松.东盟自由贸易区[J].当代广西.2004(9)

作者:杨力刚

第三篇:经济转型时期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摘要】 本文在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点,以及对于发展的政策和经济建议,得出由于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区域金融发展应给予特别的经济政策,方能够完成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区域差异 金融相关比率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发展方式当中,金融经济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在调配资源设置、风险控制、信息管理与提供、资金利用等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金融发展成为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内容。因此,经济的发展不单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更应该以金融设施的提供和发展作为最主要的推动力。

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直接反映出区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前景,而区域经济依赖区域金融的运行方能得以实现。因此,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推动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前人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成果出发,通过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关键核心内容,阐述实现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和内容建议。

二、研究成果综述

从我国不少研究人员对于我国区域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协调发展的研究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地区金融发展无论是在量的增长上,还是在质的提高上都有助于各地区经济增长。同时,估计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在质的提高方面比单纯量的扩张方面更能促进经济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6省;西部地区包括西部大开发政策所涵盖的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本文研究就采用这种划分方法,力求得出有建设性的研究结论。

三、区域金融和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是大国经济发展非均衡的表现。由于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存在差异。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由于金融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金融运行必然具有区域性的不平衡特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双向作用关系。

1、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金融发展形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禀赋之一。区域金融发展的程度,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以及区际合作与竞争的方式。并且区域金融所能提供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

(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增加区域资本的投入。区域金融发展能够增加储蓄规模,金融系统越发达,金融机制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越快。同时区域金融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

(2)区域金融发展能够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金融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经济货币化、金融化进程,不仅为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强的资金支持,也推动了科技成果迅速传播、普及,加速向生产力的转化。

2、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金融发展

区域金融差异形成的根源在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金融发展有推动和制约作用。

(1)区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决定区域金融运行及效率。经济规模的扩大不但会引起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规模的相应增长,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金融产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经济效率决定金融效率,区域经济效率的提高在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会改善金融交易者的交易地位,使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融资者的满意程度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从而提高金融效率。同时,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可以引起金融资源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从而引起融资结构和金融资源供给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金融效率。

(2)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导致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随着货币信用体系的发展,独立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并在经济资源分配中发挥着引导作用。区域市场化进程的差异,直接造成金融资源的供求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

四、政策建议

1、差异化的政策

(1)实施差异性的金融货币政策。国家在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及利率、信贷等相关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时必须正视东西部差异,做到差别对待。由人民银行总行按主要区域确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刺激欠发达地区活跃金融和增加投资;实行差别的再贷款政策,在再贷款的规模、期限和利率上向西部地区倾斜;实施差别的再贴现政策,可以在再贴现的规模和条件上给予支行一定的区域决策权,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

(2)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对策。首先,建立金融合作区。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在各地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在金融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和监管下,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合理分工,使东南部沿海地区尽早形成市场化金融运作方式,形成资金流通最畅、资金使用效率最高、金融机构合作最广的区域性金融体系。

其次,鼓励金融创新。创新是促进金融结构优化,推动金融发展的基本动力。监管部门应更新监管理念,既要通过适度监管防范创新风险,又要注意保护和激励微观金融主体的创新热情。只要创新合法合规,有利于金融发展,监管部门就应鼓励和支持。

最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民间资本投资对于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消费、投资与就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后一段时间,民间资本的投资将继续发展,并呈现出新的态势与特点。加大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的开放,让民营投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是东南部沿海地区金融融资方式的一大趋势。

(3)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对策。促进西部经济发展,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就要调整西部金融战略,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基础上,以区域金融发展支持经济发展。

首先,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银行,以更为灵活的政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区域性银行的建立有助于区域内部金融资源的整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资金运用的倾向性,避免资金的流失。

其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增强地方政府干预地方经济的能力。西部政府债券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财政的压力,增加地方政府的经济自主权,同时有利于资金在西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和分配。

最后,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引导股份制、外资银行在欠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以国有金融机构为基础,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竞争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1)优化金融地域结构,促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中国金融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城乡金融发展极不协调且呈逐步加剧之势。因此,校正城乡金融的结构性偏差,逐步改善中国金融的二元结构特征,理所当然应成为优化金融结构的重点。如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允许现有的股份制银行设立县域分支机构、扩大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理顺邮政储蓄存款机制、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等。同时,政府应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大局出发,从国家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尽快制定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战略和具体的实施规划。应重塑农村金融体系,对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实现在目标一致前提下的各类金融的协调配合和功能互补。

(2)优化社会融资方式结构,促进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协调发展。实现中国金融体制转换,使市场更好地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应加快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改变资本市场结构失衡的现状。建立规范的场外交易市场,为众多不具备中小企业板上市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广阔的融资平台。

(3)优化金融开放结构,促进金融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金融开放是金融发展的助推剂,扩大金融开放是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开放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层面,在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推进金融的对内开放。金融对内开放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给内资和外资相同的“国民待遇”。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和业务,也应该对内资开放。二是给国内各种经济成分以相同的“国民待遇”。应消除行业垄断和歧视性的准入政策,为非国有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尽快设立民营银行,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体系的所有制结构;放松金融业务管制,鼓励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竞争,允许金融机构在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的前提下进行业务拓展和业务交叉,以便为将来实现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创造条件;弱化政府在金融领域的价格管制,加快利率管理体制改革,使金融机构享有充分的利率确定权和金融产品定价权。

【参考文献】

[1]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IrII,s.K.,Pesaran,H.M.,Shin,Y..Testing forUnit Roots in Heterogeneous Panels[J].Journal ofEconometrics,2003(15).

[3] Maddala,G.S.,Wu,S..A Comparative Study ofUnit Root Tests with Panel Data and A New SimpleTest[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9(61).

[4] 冉光和: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J].中国软科学,2006(2).

(责任编辑:刘冰冰)

作者:钟用

第四篇: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基于长江经济带2000~2016年数据,分析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对二者的动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和空间差异进行综合衡量和评价,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经历了由不协调到协调发展的状态转换,当前处在耦合协调发展的中级阶段;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发展水平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推动上、中和下游之间区域物流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差异

[

长江经济带作为与“一带一路”倡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并列的国家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对协调长江流域各地区经济的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截止到2016年末,长江经济带GDP为33.51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5.06%;物流产业增加值为13 658.71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1.32%;而该地区总面积约为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1.35%;地区GDP总量和物流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均超过40%以上,说明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及地区间差异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獻综述

关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早期的研究以定性分析和作用评价为主,认为物流业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起到基础性作用,应该优先发展[1-3]。在定量分析方面,Rubbén等(2013)运用投入产出法分析了物流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对西班牙Arogon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4];Pablo C.等(2014)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研究了物流业和信息技术对经济产出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流信息技术指标每提升1%就能使得区域经济产出的技术效率提升0.59%[5];Peter J.等(2018)运用美国邮政编码层级的数据集,通过增加空间准确度,并在统计上控制相关变因,论证了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双向协同成长关系[6]。

关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及其空间差异,Mohammad(2013)、Sultan(2014)分别运用GDP和货运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7-8]。贺玉德和马祖军(2015)运用 CRITIC赋权法和DEA协同发展模型,对四川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9];谢守红和蔡海亚(2015)运用熵值法对2002年~2011年长江三角洲区域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的协调度进行了测度[10];胡玉洲(2016)通过构建动态耦合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11];梁雯等(2017)构建复合系统动态耦合模型,实证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演化速度和耦合度,结果显示两者的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12]。杨宏伟(2017)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省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13];戴德宝等(2018)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及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法,对西部12省市区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西部各省区物流业发展水平保持稳定上升的发展趋势,但区域内各省市区之间的差异特征明显[14]。物流效率的非均衡发展和空间差异是影响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诸多研究成果[15-17]都显示我国区域物流效率的非均衡性和空间分异性特征并没有伴随着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而缩小,相反区域物流效率的趋异趋势却非常明显。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有文献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对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的研究却比较少,尤其是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更少。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然后对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及空间差异进行综合衡量和评价,最后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特征,为推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致了对区域物流的更大需求,并为区域物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支持,促进了区域物流的发展和成长,同时也对区域物流的运行方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区域物流的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的跨区域流动,通过成本节约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服务提升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等提升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两者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形成高效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体系,促进了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一)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的基础,决定了区域物流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区域经济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决定了区域物流的规模,并为区域物流的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伴随着人才、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在区域内的流动和集聚,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内产业分工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派生了对区域物流的极大需求,带动了区域物流业的发展[18]。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地利区位、主导产业、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条件等因素也对区域物流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

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只有当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我物流服务状态,才会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物流需求侧重点和重视程度也不同,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更强调成本节约而言,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则对区域物流提出了更高的、基于效率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区域物流系统能够对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提供更加灵活的、低成本的、高效率的物流服务。同时,现代物流业发展所需要交通运输网络和物流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由于沒有足够的资金投资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从而不能有效推动区域物流的发展。

(二)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现代物流业作为区域经济系统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物流活动贯穿于企业供应链的供-产-销多个环节,涉及到区域经济运行的多个行业和部门,以纽带的方式联系着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物流产业的前后关联效应显著,极大地提升了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带来生产效率、流通效率和消费效率的联动提升,降低了区域经济运行的成本。同时,区域物流的集聚化发展使得众多物流企业汇集成一个相对独立又与区域经济系统有着密切联系的产业集聚区。在物流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在信息搜索与共享、增殖服务提供与获取、物质与人力资源的储备及其他辅助性服务等方面具备了外部经济性,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为不同企业间进行资本、信息和技术交流提供了便利,有助于增进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加快知识传播和扩散,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区域物流体系的网络效应可以促进区域内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强化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空间可达性,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内产业间的分工和专业化优势,有利于区域内资源和要素的集聚以及市场的扩张,扩大了经济运行主体的空间活动范围,从而带动区域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区域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够提升一个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化,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促使区域经济发展迈向一个更加稳健、高效的新平台,实现区域经济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

(一)熵值法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为克服原始数据的单位与量纲的差异,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3.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具体情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选取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所选变量原始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及各省统计年鉴,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权威,数据质量较高,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利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1所示。

(二)利用动态耦合评价模型计算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

1.加权计算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

2.计算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度

耦合度(Coupling Degree,记为CD)是描述系统或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影响的程度,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衡量指标;耦合协调度(Synergetic Coupling Degree,记为SD(t))是度量不同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反映了系统由无序(低水平发展)走向有序(高水平发展)的趋势,体现了系统间的动态发展过程和协同状态的变化。借鉴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18-20],建立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

公式(4)反映子系统间的耦合度,体现了子系统间相对静态的耦合状态。其值越低,说明两系统之间的耦合水平越低,系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其值越高,说明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度越大,系统的共振性越强,并趋向于新的有序结构。

3.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

为动态的反映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耦合度模型中加入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系数T,得到公式(5),即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SD(t)。

其中,T 为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协调指数,反映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α、β为待定系数,分别表示区域经济子系统与区域物流子系统的贡献系数。由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在两者的协调发展中扮演者同等重要的作用,故其贡献系数α、β分别赋值0.5,即 α=β=0.5。

耦合协调度动态地反映了两个子系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反映了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SD(t)的值越大,表示两个子系统的动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越高,为良性协调状态,系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越强;相反,SD(t)的值越小,说明两个子系统的动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越低,为失调状态,系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越弱,处于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一种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形成连续的阶梯状分布,从而更为直观的反映两个系统间的动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如图2 所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见表1)和公式(3)加权计算得到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上、中、下游地区的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见表2)。图3和图4分别显示了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上、中、下游地区区域物流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变动情况及发展趋势。

从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2004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高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区域物流子系统对两者协调发展的贡献大于区域经济子系统,区域物流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2005~2009年为第二阶段,该阶段内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同步发展状态,二者之间的耦合性达到最高水平;2010~2016年为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内,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低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子系统对二者协调发展的贡献度较大,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分地區来看,下游地区在绝大部分年份里(2001~2003年除外)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高于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而且其偏离度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只是在最近两年(2015~2016年)来才逐渐缩小,这种情况说明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区域物流的发展已不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游地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以2010年为分界点,在2010年之前,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高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对二者协调发展的贡献度较大,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在2010年之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反超区域物流子系统,该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16年。就下游地区来看,两者的变动趋势与中游地区类似,也是以2010年为分界点,其区域物流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与中游地区的变动趋势一致,但是2016年上游地区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又反超了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

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样本区间内呈稳定的上升趋势,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推动了二者的协调发展。

(二)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及空间差异分析

利用公式(5)分别计算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上、中和下游地区区域物流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见表3),并根据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等级的划分标准,判断长江经济带整体及各地区所处的协调发展阶段和耦合协调发展水平。

从长江经济带整体情况来看,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在样本区间内逐步上升,经历了由不协调发展状态(耦合协调度小于0.4)到协调发展状态(耦合协调度大于0.4)的转变,体现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就当前阶段而言,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处于耦合协调发展的中级协调阶段,离高级协调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应加大区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逐步提高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见图5)。

分地区来看,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区域物流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绝大数年份里(2000年除外)都高于中游和下游地区,且率先由不协调发展状态进入协调发展状态,处于协调发展的领先地位,成为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长江经济带整体协调发展。中游和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和状态基本一致,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趋势下,与下游地区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五、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其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样本区间内逐步提升,经历了由不协调发展状态到协调发展状态的转变,当前处于耦合协调发展的中级阶段,距离高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推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对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和区域物流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就当前阶段(中级协调)而言,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低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利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尤其是下游地区两者之间的背离长期存在,影响了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向更高级水平的演进。

(二)政策建议

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逐步完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互动作用机理和良性循环机制。由图1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决定区域物流的规模和水平并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物质保障等方面的支持,也对区域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区域物流的发展通过规模经济效应、空间溢出效应、成本节约效应、服务提升效应以及资源配置和优化效应等提升了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推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了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贡献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长期低于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贡献度较低,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未来应着力提高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的综合发展水平,提升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最后,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从研究结果来看,长江经济带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是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长江经济带要通过构建“以点带线、连线成面”的空间立体发展模式和区域物流网络通道,加强区域内各省市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破除行政区划壁垒,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进程,以局部带动整体,推进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向更高阶段(高级协调)转化,同时降低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DANUTA K M.Logistics change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the polish econom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4,35(1/3):23-28.

[2] MELENDEZ O, MARIA F. Th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problems of Latin American integration efforts:the Andean part, a case of study[D]. Knoxville: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2002.

[3] MACIULIS A,VASILIAUSKS A V, JAKUBAU S G.The impact of transport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al economy[J].Transport,2009,24(2):93-99.

[4] RUBEN S,JOSE B,SUSANA V,SAMIIR J K. The economic impact of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the case of PLAZA——the Zaragoza Logistics Platform[J].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2013,36(4):299-318.

[5] PABLO C, XOSE L F,MIGUEl ?魣 P, MANUEL A. Impact of logistics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world production(2007-2012) [J]. Networks & spatial economics,2014,16(4):981-995.

[6] PETER J H, CATHERINE L R.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fluence on logistics clusters"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J].Regional studies,2018,52(3):350-361.

[7] MOHAMMAD 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stic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Indonesia: analysis of time series data[J]. Journal Teknik industry,2013,15(2):119-124.

[8] SULTAN K, EMARH ?魻. Research into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urkey[J].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14,3(1):11-16.

[9] 贺玉德,马祖军.基于CRITIC-DEA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及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软科学,2015(3):102-106.

[10] 谢守红,蔡海亚.长江三角洲物流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5):20-27.

[11] 胡玉洲.基于长三角城市群数据的城市群物流与经济动态耦合分析[J].商业研究,2016(7):180-186.

[12] 梁雯,陈广强,司俊芳.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与区域物流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2-19.

[13] 杨宏伟,郑洁.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省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7):56-62.

[14] 戴德宝,范体军,安琪.西部地区物流综合评价与协调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8(1):90-99.

[15] 余泳泽,武鹏.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1):65-71.

[16] 诸裕祥,陈恒.我国区域物流也发展非均衡性及其外部效应估计——基于要素投入及其效率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8(1):112-121.

[17] 陈永平,张亮亮.区域趋同还是趋异:中国物流产业效率及其收敛性——基于2006-2015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8(3):5-19.

[18] 梁雯,陈广强,柴亚丽,孙红. 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耦合协调度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8(4):78-86.

[19] 时朋飞,李星明,熊元斌. 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关联性测度及前景预测——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8(2):86-102.

[20] 彭迪云,刘畅,周依仿. 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7):104-110,121.

Study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Logistics and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Guo Hubin1,Deng Zhituan2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Shanghai 201209, China;

2. Institute of City and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0, China)

Key words: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regional logistics; regional economy;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責任编辑:张梦楠)

作者:郭湖斌 邓智团

第五篇:浅谈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区域经济政策是企业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经济政策的实施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在宏观上进行指导,从而促使区域形成自己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空间布局。只有用多种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从区域财政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产业政策等几个方面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探讨,以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影响

制定经济政策是区域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对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通过对区域的经济关系进行控制和协调,实现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对于政府来说,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则是对市场机制运行中产生的漏洞和缺陷进行纠正,让区域经济稳步增长和均衡发展。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涉及很多方面,包含财政、金融、产业、外贸等经济市场的方方面面。这些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一、区域税收政策

1.区域税收政策的内容和作用。世界上大部分的市场经济国家都会实施税收政策来作为自己的一种国家区域政策,税收政策主要实施在一些政府期望能够更快更好发展的区域,对一些企业进行税收上的减免以降低企业和公司运营的成本,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宏观调控,这就是区域税收政策的核心内容。税收政策最大的优势就是税收政策具有选择性,在税收政策的实施中可以做到有重点、有侧重地对企业进行税收上的优惠和限制,这样实施税收政策体现政府经济政策意图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处理在区域经济中显露出来的一般的突出经济问题,故而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例如,对于一些经济发展不够均衡的区域,可适当地限制发达地区,防止发达地区在经济上的过度膨胀,对次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进行政策上的鼓励,以帮助此区域更加迅速的发展。

2.区域税收政策的意义。对于一个经济区域来说,税收是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调整税收政策,能够为一些特定的企业和公司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用更少的运营成本,给他们迅速崛起的可能,让他们能够担负起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责任;而且区域税收政策的制定不会对国家经济体系造成负担,十分适合政府财政能力不高、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落后的国家。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想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行有效的控制,实施合适的税收政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税收政策带来了如此多优势的同时,也让税收政策成为了一项临时性的政策,因而不具有经济政策的长期性。

3.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产生影响。税收优惠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税负的减轻,企业运营成本的下降,企业和投资人的收益也会更多一些。相反,税收的优惠没有了,投资者的收益也会减少。所以在税法统一的前提下,对经济落后的地区实施税收优惠能有效地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就没有必要再去实施这样税收上的优惠了。在一些国家希望经济能够更快发展的地方也要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让区域内的企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早日能够挑起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梁。在税收优惠方面,区域税收优惠可以和行业税收优惠一起实施,这样可以在保护行业竞争公平的前提下创造发展区域经济的条件。(2)税制结构影响区域财政。对不同的主体税种的实施也能够对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的一些落后区域,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企业的管理落后,效益也不好,税制结构不以商品劳务税和资源税为主只会造成税源数量和质量的降低。故而税收收入也可以不受企业成本费用的影响,这样对于企业财政的收入也是一个保证。在税制结构上以商品劳务税和资源税为主,不仅能够减轻落后区域的经济压力,还能够促进区域中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这样的税务结构,减轻了纳税企业的税务压力,也解决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使得落后区域能够得到更大的经济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也被有效地减小了。

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财务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和作用。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政的不平衡,国家实施了财务转移政策。财务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为区域间各项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创造了政策上的条件。在财务转移支付政策中最主要的就是区域补偿政策,这种政策是世界各国解决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政策,其原理是在控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对区域收入进行转移,所以区域转移支付政策对区域内的经济调节是直接的,而且被转移的收入被应用到社会福利和财政补贴中,有效地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是提高贫困地区的社会福利,让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2.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有效地抑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而且对实现社会的公平,解决了经济社会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合理的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形成一种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次发达地区的援助机制,提高社会服务的平均水平。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提高中央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在进行财务转移支付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得到了补助,边缘资金得到了利用,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政府宏观调控的政治意图也得以体现。而且,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活跃地方政府的增收节支,让地方政府的经济循环更加合理。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大多不够规范,地方政府过多地把财力花在税收和与中央的拉锯中,无力发展经济,这也是政府职能没有正确发挥的原因。

三、区域投资政策

1.区域投资政策的内容。投资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区域投资的分配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助力。国家对区域的投资主要分配在社会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的布置上,这两个方面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对交通运输环境的建设,对居民供电系统、供水系统的建设以及解决居民住宅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建设可以让区域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更容易吸引到外界的投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区域的经济增长做准备。在工业企业的建设方面,国家政策将重要的工业企业定位在一些区域的重点位置,以图区域经济可以在工业企业的带动下迅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共同发展,对一些落后的、贫困的地区政府一般会加强投资的力度,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实力,控制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国家的区域投资政策对区域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

2.区域投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投资是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区域投资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生产力的布局调整。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没有政府的投资,经济上就会落后发达区域,没有投资,区域生产力也就得不到发展,对区域的投资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必要前提。区域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作用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投资包含着各种生产要素,投资的对象包含人、财、物等,这些生产要素受到投资的要求和配合,区域生产力才得以发展,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进行区分投资,自然能够有效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进行控制。而且区域投资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可以满足区域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各种商业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利用,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就提高了投资的效益,甚至,投资还能对社会的再生产结构起到巨大的影响。区域投资往往能够帮助被投资的产业迅速发展,只要投资的方向正确,就可能促进区域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并给一些薄弱产业也带来发展的机会,这样企业内部的结构也就得到了改善。新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会让区域间的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合理,故而区域投资能够有效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比例关系,同时实现区域发展的各个经济目标。良好的区域投资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共同富裕,还能发展区域生产力,实现政府区域经济资源配置的职能,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目标,完成科学技术到生产力的转化。

四、其他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区域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于一个区域来说,要想能够更快地发展,实现经济的崛起,就必须要拥有足够的资本,这是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基础因素,往往也是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区域金融政策就是充分利用当前存在的信贷货币,提高资源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故而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金融专业本身就有分布不均匀的特性,这就让区域金融的层次和形势更加复杂。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能够聚合资本的形成,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个强大的推动力,还体现在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了,让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更高。金融政策能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能动作用和调控作用,所以,区域金融政策的实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2.区域产业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产业政策指政府对产业进行保护、调整和完善参与企业、产业的运营活动以及对商品、金融、服务进行干预,来调控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从而影响区域的布局和发展政策的总和。区域产业政策能够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合理利用区域资源谋求最大区域效益;让区域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加强对区域积极协调发展的调整和统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实现共同富裕。

五、结束语

对于区域社会发展来说,区域的经济能否如同预期一样迅速而又健康稳定地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区域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合理实施区域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减少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江.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区域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12(02).

[2]刘玉珂,邝湘敏.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湖南省级数据的实证[J].经济地理,2012(01).

[3]刘渝琳,刘明.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优惠投资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J].世界经济研究,2011(06).

[4]刘泰洪.财政分权和职位晋升: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逻辑[J].学习论坛,2013(01).

作者:田际炜

上一篇:微课程社区教育论文下一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