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艺术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服饰艺术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绘画艺术与民族服饰虽然分属两个不同领域,但二者的联系却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绘画艺术的发展带给服装设计师更多的创作灵感,更多的民族服饰开始与绘画艺术紧密相连。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分布、习俗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少数民族服饰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也呈现出多样化,并极具民族特色。

第一篇:服饰艺术论文

京剧服饰的艺术作用研究

摘要:京剧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具有极高的地位,其影响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在京剧表演中通过服饰,可以充分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京剧是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也是民族的印记,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京剧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京剧表演中,不仅要有高超的表演技巧,也要有良好的唱功等其他因素的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出人物形象。而京剧服饰就是这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京剧服饰 艺术作用 研究

京剧表演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有音乐和舞台等其他因素的配合,才能展现出最佳的舞台效果,从而塑造出一个个艺术精品和人物,而京剧服饰能使人物在形象上更加生动。

一、京剧服饰概述

(一)京剧服饰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通过提炼和美化而形成的

我国京剧服饰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是以明代的日常生活服装为基础进行设计的,加入了宋代和元代的服饰样式,同时将清代的服装特点进行结合,将各朝代的艺术繁荣进行概括和提炼,然后通过美化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服饰。京剧服饰融合了四个朝代的服装特点,也将中华民族的审美和民族特点进行了融合,因而在京剧服饰上,具有概括力强的特点。

(二)京剧服饰都是为扮演某一角色而进行设计的

由于京剧具有200多年的历史,所以流传下来许多服饰,当前已经成为一种程式了。在京剧表演中,一般都是根据衣服来分辨人物的。具体有这样四个方面:首先,衣服上带蟒的。如果人物是穿黄蟒的,是皇帝的装扮,穿红色和紫色蟒服的,是大臣的装扮。其次,穿着官衣的,是地方官员的装扮。而穿衣裙的,一般都是夫人和小姐的装扮。再次,对于衣服上带褶子的人物。在衣服褶子上绣着飞禽的,都是武生的装扮,绣花卉的是小生的装扮,褶子上补着杂色绸子的是穷困书生的装扮。最后,对于头上缠着带子或者身上系着裙子的,一般是病人的装扮。所以在京剧表演中,看见人物出场所穿的服饰,就能对这个人物的年龄和地位,以及生活状况等方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三)京剧服饰的种类

京剧服饰的种类有很多,根据戏服的材料、颜色、种类、色彩,通过纹样和质量进行不同的搭配,使戏服在颜色和搭配上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具有表现力。在进行戏服分类时,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根据穿戴进行分类。有长袍、短衣、铠甲、盔帽和相关饰品的分类。第二,以戏服方面进行分类。有蟒袍和官衣、箭衣和靠、披和褶子等多种分类。第三,依照色彩方面进行分类。有上五色和下五色。第四,以质地进行分类。有缎、绸、布等。第五,根据纹饰进行分类。有龙和凤、花和鸟、虫和鱼、水和云等。所以在京剧服饰上,分类的方式有许多种,观众可以根据人物的服饰对人物有一个大概的判断。

二、京剧服饰的艺术表现作用

(一)具有表现不同人物的作用

在进行京剧表演时,如果要想更好地处理各类人物关系,将人物进行划分,运用京剧服饰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京剧表演中,每个专业行当都有一定的工作范畴,任务和使命也不相同,所以在京剧服饰上,在行当内进行内部分工,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在京剧服饰的各种分类中,大衣是内部分工的重点之一,大衣是演员塑造角色时經常使用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衣服的袖口处有水袖,这也是其与二衣和三衣的主要区别。

(二)具有表现尊卑权位方面的作用

在京剧表演中,通过服饰来表现人物的尊卑,也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从京剧服饰的颜色上看,主要是受到五色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京剧服饰的特点,有上五色和下五色的分别,也就是正色和间色的意思。上五色是红色、黄色、绿色、白色以及黑色,下五色指的是紫色、蓝色、粉色、湖色以及古铜色。我国古代黄色和紫色是尊贵的颜色,黄色是帝王专用的,具有地位的崇高性。大官或者品级较高的官员是用红色,代表尊严和权力,高贵和庄重。除了通过衣服样式和颜色,还可以通过帽子和装饰来区分人物的尊卑和权位。

(三)具有表现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服饰样式和质地有一定的差别。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表一定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京剧服饰与我国客观环境和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京剧服饰,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四)具有表现不同艺术美感的作用

京剧服饰可以不受时代的约束,在表演中运用服饰演绎不同的人物,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艺术享受和美感。服饰表现的不仅是形态美,也是内在美的外在表现。在京剧艺术中,水袖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服饰,不仅充分体现了京剧的美感,也是艺术经过夸张和美化处理后,脱离生活原型的表现形式。在京剧表演中,水袖延长和扩展了人物的肢体,体现人物的情感,以轻盈优美的舞姿,增强了舞台的效果和表现力。

三、结语

服饰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体现不同时期的不同风貌。在京剧服饰中,也通过服饰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京剧服饰是非常奢华的,同时极具美感,在京剧表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简介:马明铭,女,本科,抚顺市满族艺术剧院,三级舞台技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马明铭

第二篇:瑶族服饰纹样艺术研究

【摘要】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由于长期以来瑶族过着隐居深山、以狩猎为生的生活,瑶族民族个性是十分鲜明的,并且一直保持着原有的语言、习俗、信仰、服饰等。目前,瑶族服饰已成为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对瑶族服饰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充分地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它。因此,为了丰富对瑶族服饰纹样的认识,笔者从瑶族服饰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其蕴含的人文艺术两方面入手,对瑶族服饰纹样艺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瑶族服饰;纹样;艺术特征;人文艺术

前言

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生活、信仰、语言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对瑶族文化进行研究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在瑶族,瑶族人所穿的服饰有着多变的纹样,这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服饰,还注重神韵的表现和意境的创造,同时也是为了象征瑶族人性别、年龄、等级等。因此,对瑶族服饰纹样艺术进行研究能丰富人们对瑶族服饰、瑶族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对瑶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瑶族服饰纹样的艺术特征

1、构图风格

在纹样构图风格上,瑶族服饰纹样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其中既有各种纹样相接、赋予纹样动态美的连续构图,又有具有宗教性质、能够带来模糊感的垂直构图,还有体现反瘦主义的满幅式构图。瑶族妇女在制作瑶族服饰的图案纹样时追求更高的意境和美的享受,对自然物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选择自然物中最真实、简洁、精美、生动的成分,通过自己巧妙的构思,按照美的形式规律,奇妙组合而成为具有瑶族民族风格的图案纹样,使其比自然物更美、更典型、更理想,进而达到主、客观的高度完美统一。这些经过高度凝练的纹样,物化了瑶族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融入了瑶族炽热感情和审美情趣,从而使它具有一种质朴的艺术魅力。这种多变的构图方式,既体现出了瑶族人服饰纹样的规律性与节奏性,又体现出了一定的趣味性。

2、色彩审美

在瑶族服饰中,其纹样色彩主要有蓝、红、黄、白、黑五种。红色是血液与生命的象征,瑶族祖先曾为了捍卫民族尊严而带伤奋战的流血牺牲,寄托着再生的意义;黑色象征着土地,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迁徒的民族,黑色成为他们对土地向往的情感代码;白色本身具有丧俗的悲伤哀痛;蓝色象征着严肃;黄色代表着阳光,是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希望。不同色彩的纹样使瑶族服饰的纹样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不同色系,尤其是现代撞色的运用更是将瑶族服饰的美感提升又不失时代性。

二、瑶族服饰纹样中蕴含的人文艺术

1、信仰崇拜影响着瑶族服饰的纹样

瑶族人的信仰与崇拜是多元化的。对瑶族人而言,信仰崇拜对其服饰纹样的设计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古代,由于缺少科学认识,有很多自然现象都是瑶族祖先无法给予合理解释的,对自然神的崇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就这样,瑶族服饰的纹样中有很多是与自然有关的,例如代表自然现象的日、月、雷、雨,代表植物的花、树、稻穗,代表动物的龙、凤、鱼、鸟等,这些纹样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动、植物更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瑶族服饰中最常见的还有几何型纹样,如圆形,三角形,方形,菱形,齿状形等。还有一些瑶族文化符号也用在服饰纹样上,如卐字型纹样,它是瑶族文字符号(万),万物生长,天下万福,蕴含着浓重的信仰崇拜和宗教意味。其实在瑶族服饰纹样中有很多是与宗教有关的,而瑶族神话中的祖先就成为了这种宗教纹样的原型,瑶族人红白相间地绣出人物形象的纹样,希望祖先能保证家人平安、民族兴旺。充分地体现了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瑶族服饰纹样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

民俗生活与瑶族服饰纹样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节日和婚俗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瑶族人而言,盘王日、祈福日以及祭天日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节日当天,他们会穿上极具瑶族特色的服饰来举行庆典。节日当天,瑶族男子服饰的纹样主要以花卉、蝴蝶等为主,采用二方连续的形式来对服饰的衣领、袖口等处进行修饰;瑶族女子服饰的纹样主要以花卉和吉祥纹为主,而纹样的颜色主要以鲜艳的红色、绿色、橙色等为主。另一方面,对于瑶族人而言,婚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嫁衣可谓是瑶族女子最珍贵、最漂亮的衣服了,因此瑶族人婚嫁服饰的选择上也是相当严谨的,一般瑶族姑娘长到十二、三岁就要准备嫁衣了,以长辈的嫁衣为参照,再根据个人的思想创造出喜欢的纹样自己亲手制作,嫁衣能体现姑娘是否心灵手巧、聪明能干。婚嫁是一件喜事,瑶族婚嫁服饰的纹样代表了对新人的祝福,因此吉祥纹、图腾纹就成了婚嫁服饰纹样的首选。

3、瑶族服饰纹样的识别功能

第一,瑶族服饰中不同的人物纹样代表着人物的不同等级。例如,从头型方面看,有一种用红、白两种颜色绣制的人物纹样的头型类似于抓髻娃娃,这是出现在祭祀场景中的师爷或侗长的象征,因为其人物头中间的髻与师爷或侗长用头帕包裹出来的发髻十分相似,所以可以认为这是当时瑶族人理想化的人物象征;而在现代,在瑶族服饰中会出现圆形的头型,这些则是普通百姓的象征,并且绣制的丝线也是红、白两色以外色颜色,以对人物的等级加以区分。

第二,瑶族男女服饰的纹样有着明显的不同。瑶族男子的服饰纹样非常少,主要以几何纹为主,并且纹样在服饰中所占的面积也不大;而瑶族女子的服饰纹样不但种类多变,而且所占面积也是比较大的。在瑶族女子的服饰纹样中,姑娘装和已婚妇女装的纹样又有区别,姑娘的服饰纹样以植物花纹和几何纹为主,色彩鲜艳亮丽;妇女的服饰纹样除植物花纹和几何纹以外还有文字纹、吉祥纹和图腾纹,因为瑶族中妇女的地位是比较高的,这跟瑶族自古以来实行的母系社会婚姻家庭有关。第三,瑶族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采用的纹样是不同的。儿童的服饰主要绣的是几何纹和植物纹,在十几岁以后才可以绣吉祥纹、图腾纹等,在成年后则可以运用各种纹样了。

三、结语

总之,服饰文化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服饰的纹样体现了丰富的艺术性,并且体现在很多方面的,本文只是从瑶族服饰纹样的艺术特征及其蕴含的人文艺术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广大学者仍需不断努力,以对瑶族服饰纹样艺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王丽娜.云南河口、金平瑶族服饰图案在当今家用纺织品设计中的运用探索[D].云南艺术学院2012

[2]伊涛.清末民初广西瑶族服饰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1

作者简介:万凌燕,女,瑶族,1968年1月生,湖南江华,江华瑶族自治县职业中专学校425500

作者:万凌燕

第三篇:民族服饰的绘画艺术探究

绘画艺术与民族服饰虽然分属两个不同领域,但二者的联系却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绘画艺术的发展带给服装设计师更多的创作灵感,更多的民族服饰开始与绘画艺术紧密相连。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分布、习俗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少数民族服饰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也呈现出多样化,并极具民族特色。服装设计过程离不开审美情趣、色调搭配和功能用途,这其中便蕴含着丰富的绘画艺术内涵。因此从少数民族的服饰中探索绘画艺术的运用特色,有利于当今服装设计领域的发展和设计理念的改革创新,亦有利于充分挖掘并发扬民族文化。由赵平勇、曹建中、车岩鑫所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10月出版的《民族服饰绘画与色彩表现》一书结合具体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从形态、线条、色彩等方面对服饰的绘画语言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究,旨在为当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范式指导。

该书的首要特点在于研究思路清晰、追根溯源,布局缜密合理。该书涵盖了民族概述、民族服饰与色彩、服饰绘画语言形式、绘画基本要素、不同表现方法以及作品欣赏等 6 个层面,结构层层递进,内容丰富具体。该书首先从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概况以及服饰特征和功用为切入点,通过对服饰所传达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及人文环境等进行详细描述,体现出民俗服饰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联系。

该书指出对少数民族而言,服飾不仅象征着民族特色,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多种多样的色彩、款式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等,也在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设计风格和艺术特点。例如蒙古族人热情洋溢,草原地区气候特征明显,因此蒙古族服饰不仅色泽鲜艳,传达给人热情好客的心理,又注重保暖和方便。因此从民族起源和发展历程入手进行研究,对于民族服饰的绘画艺术探究过程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让研究过程变得有理有据,便于分门别类总结不同民族服饰中的绘画艺术特点。

该书的另一特点在于案例丰富、图文并茂富有表现力,也正因此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并和应用价值。色彩之于民族服饰而言更像一种语言,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不同的图案、线条、形态等,可以有效帮助各民族传达心声。另外色彩作为绘画艺术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对于绘画作品内涵的传达影响深远。因此该书作者在研究民族服饰与色彩之间关系时,以苗族、傣族、彝族、瑶族等民族为例,对这些民族服饰色彩的基本色谱进行了汇总、分类,分析可见不同的少数民族由于受生活习俗、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民族服饰中拥有不同的色谱。而绘画形式语言除了有色彩、线条之外,更包括节奏、韵律和肌理美感,这些都是通过不同服饰传达给观众的视觉体验。

此外该书中针对民族服饰绘画的基本要素,从人物比例、姿势、着装形态、着色表现等方面入手,充分体现出不同要素的作用,更通过对薄画法、厚画法、油画法、卡通画法、拼贴画法以及数码表现法等不同表现方法的阐述,既为民族服饰的绘画艺术赋予了多重技巧,又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表明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性。该书中通过大量色彩鲜明的图片和翔实的民族服饰案例加以辅助陈述,既可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素材库,也可应用到实际的服装设计研究工作中,推动当今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

我国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和传承价值,而民族服饰便是其中重要的分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中蕴含着极具审美价值的绘画艺术,而如何读懂这些绘画语言,并将其应用到当今社会的服装设计中,是现如今艺术设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该书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是一部值得仔细研读的优秀作品。

作者:张春新 李松

第四篇:浅谈京剧服饰的艺术作用

京剧蕴含了许多中华民族的印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被称之为国粹。京剧在我国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民族之瑰宝,是人们精神世界里一朵璀璨的花朵。京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其不仅要有优秀的表演,同时还要与音乐、舞台美术等共同配合才能塑造出京剧艺术精品。其中,京剧服饰在京剧艺术中的表现作用至关重要,其对于塑造表演角色的外部造型和人物形象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京剧艺术中的服饰概述

京剧的服饰,是以明代日常生活的服装为基础,参照了宋、元两代服装的样式,同时吸收了清代服装的某些特点,经过历代艺术家繁荣概括、提炼、美化形成的。可以说京剧服饰融会了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服装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形成了美观、夸张、概括力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京剧服饰大致可以分为五类:蟒、帔、靠、褶、衣。在这五类中,又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性别、 性格、行业、经济状况等有更详细的区别。

京剧的服饰一开始都是为扮演某一个角色而设计的。因为好而流传下来,服饰多了,逐渐形成了程式。如穿黄蟒的是皇帝;穿红、紫色蟒的是大臣;穿官衣的是小于大臣的地方官;穿衣裙的是夫人小姐;穿坎肩和裙子的是丫环。武生穿的褶子多绣飞禽;小生穿的褶子多绣花卉;贫困书生穿的褶子上补着不规则的杂色绸子,叫富贵衣;头上缠着带子,身上系着裙子表示这个人有病等等。所以京剧人物一出场,观众就能对他的年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和人品等有个简单的概念。京剧界把服装叫行头,是各种角色穿戴的服饰总称,它包括:长袍类,短衣类,铠甲类,盔帽类,靴鞋类,以及附属于服装范畴的辅助性、服饰性的东西。比如戏衣的名目就很多,重要的有蟒袍、官衣、靠、箭衣、帔、褶子等二十多种。戏衣的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材料上主要采用缎、绸、布等。戏衣的纹饰有龙、凤、鸟、兽、鱼、虫、花卉、云、水等。由于色彩、纹样和质量的不同,以及穿戴上的不同搭配,使整个戏衣显得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

“蟒”是行话,一般观众把它叫做“龙袍”。京剧里帝王将相大多数都要穿这种服装。蟒的样式是圆 领、大襟、长袍,腋下开叉,配有异色宽边,叫做“摆”,前后襟下面绣海水江牙图案,男蟒周身绣团龙或行龙;女蟒绣丹凤朝阳等图案,下配裙子飘带。

“铠甲” 行话为“靠”。这种服装依照古代战争时所披的甲胄设计。武将扎上“靠”,表现出人物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的英雄气概。靠分男靠、女靠两种。男靠前后身分为两片,用素缎绣鱼鳞花纹,靠肚呈虎头形,两肩做成蝴蝶式或虎头形,长袖紧口,颈口配云头领,腿的两侧系靠牌子,背子还系有插靠旗的皮套,名为“靠壳”。

“褶”在京剧服装里,属于便服,穿用机会特别多,不论哪个行当或哪种身份的人物都可以穿这种服装。褶子和从前人们穿的长衫类似而特别肥大,和尚领,袖子尤其阔。旦行的褶子为对襟,略短。褶子如绣有飞鸟、蝴蝶、花卉等图案的称为花褶子;没有刺绣的称为素褶子。

“帔”,绣有团龙团凤图案的黄帔,为皇帝、后妃、公主所穿;绣有鹤、鹿、牡丹、花卉等图案的帔,为宰相、重臣、绅士、夫人、小姐等人物所穿;状元登科和新婚拜礼时穿大红绣花帔;一般文人学士只穿素帔。男、女帔均为大领、对襟、宽袖;男帔较长,女帔至膝并配有裙子。

下层人物各有专门服式。除兵卒的衣外,刽子手、龙套均有特定的衣。渔家、堂倌、书童穿对襟粗布衣裤。天真活泼的少女,穿绣花的袄子、裤子,腰间系汗巾或四喜带,显得秀丽多姿。还有僧人、道人穿的八卦衣、道姑衣、法衣等。神仙人物也有各自的衣式。

上层人物的服装除蟒、褶、帔外,还有宫衣、太监衣、官衣、箭衣等。宫衣为公主、郡主等人物所穿,周身绣花并缀有飘带、缨穗,下配裙子,肩上罩云肩,显得格外娇媚尊贵。官衣是文武官员办公理事所穿的服装,胸背绣有方形图案,如仙鹤、旭日、海水等,以红色、紫色为高品位,黑色次之,黑色不绣图案的为黑素,为下级官吏的服饰。 箭衣小领、大襟、紧腰、窄袖,袖口马蹄形,并带纽扣。

京剧里的人物头上所戴的统统称为“盔头”。“盔头”有盔、冠、巾、帽等类。“盔”系仿照古代战将所戴的头盔样式并加以夸张美化而形成的,分有许多种类:虎头盔、倒缨盔、大额子盔、夫子盔、草王盔、帅盔等。凡戴盔的都是重臣武将,具有威武庄重的气质。

京剧中各类人物都有特定的帽式。“皇帽”,又称“王帽”、“唐帽”、“堂帽”。帽为圆形,前低后高,背后有朝天翅一对,黑地饰以龙纹,顶端有黄色大绒球两个,并有许多珠子。左右各挂黄色大穗,称为“流苏”,为皇帝专用的礼帽。 封侯者戴侯帽,它的两旁有宽翅,翅的边上垂着穗子,握有兵权的,顶端加戟头,称为台顶。“汾阳帽”俗称文阳,与相貂略同,金地龙纹,缀有绒球珠子,两旁为金色如意翅,用于权势显赫的宰辅。纱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左右加翅;由于翅的形状不同,又有“方纱”“圆纱”“尖纱”之别。一般说品位较高的文官,纱帽的两侧插长方形帽翅;品位次之的插長圆形帽翅;品位低的戴“尖纱”或“圆纱”,含有贬义,多为奸臣丑角所戴用。

水袖的名字来自水衣。水衣就是一种衬衣,演员穿戏衣时,里边要衬一件水衣,水衣的袖子长一点,露在戏衣的外边。后来,演员发现这种衬衣的袖子,不但可以保护戏衣,而且还可以用于歌舞表演,就逐渐把它放长,脱离水衣,直接缝在宽袖的戏衣上,就成了水袖。水袖的功法有:抖袖,表示整理衣服;投袖,表示生气;挥袖,表示叫人离开;招袖,表示叫人来;摆袖,表示飘洒自如等。《打神告庙》是敫桂英接到王魁休书以后,痛诉于海神庙的一场独角戏。在这段表演中,演员交叉使用水袖的功夫,再配合表演身段,更突出了桂英的悲愤心情。

胡须的表演又称为髯口功。京剧里老生、净、丑都挂髯口,各个角色利用髯口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种种感情。现在常用的髯口有三髯、满髯、扎髯、丑三髯、吊搭等十多种。老生的髯口功所表示的意思,如捋须表示整理;托须表示思考;挡须表示着急;绕须表示喜悦;吹须表示恼怒等等。在舞台上髯口功要配合其表演加以运用。 在《乌龙院》这出戏里,闫惜姣逼宋江写休书。演员运用抖须、甩须、吹须等功法,表现宋江着急、惊恐、激怒等复杂心情。

翎子,是古代武将在盔冠上插的两根雉鸡尾,表示官职比较高的将领,也作为英勇善战的象征。艺人为塑造人物把雉鸡尾加到七、八尺长,除起装饰作用外,还通过舞动翎子,做出许多优美身段动作,借以表现人物的心情、神态。翎子功,生、旦、净、丑各行都用,小生用的最多,故有雉尾生一行。 翎子功有掏翎,有衔翎,有绕翎、刷翎、抖翎、摆翎等多种。可表示喜悦、得意、沉思、惊恐等各种情绪。 盔上的珠球的妙用,如演关公的演员,演到刮骨疗毒一场,既神态自若地在用心下棋,又让盔上的珠球抖动发出声响,以表示手术的疼痛。

甩发是生、净、丑等角色在头顶上扎一绺长发,演员可以通过舞动甩发,表现人物的情绪,这种表演技巧叫甩发功。甩发功,一般有甩、扬、带、闪、盘、旋、冲等多种。如《周瑜归天》中演周瑜的演员就是用甩发功,表现人物的激愤、惊恐、绝望和挣扎的心情。

京剧舞台上用的扇子有大折扇、小折扇、团扇、羽扇等多种。扇子功法有挥、转、托、合、遮、扑、抖、抛等耍法。通过这些动作的组合,配合身段可以衍化出各种舞姿,刻画人物性格。

京剧里的“旗”很多,如帅旗。它是大本营的标志,同时也是两军胜败的象征,旗不倒兵不败。在生活中,风是看不见的,京剧把它有形化了,制成风旗。而水旗、云片则把自然界本来流动不定的形态固定化了,然后经过演员的舞动,再让它活动起来。 大旗在武场里用它抄筋斗,表现搏斗,还能耍出各种旗舞。

二、京剧服饰的艺术作用

(一)表现人物类型的表征

京剧服饰与京剧表演一样,表演为一出完整剧目和处理各类人物,它可以分为多种行当,而且通过各自的行当动作、唱念、翻打等手段去塑造人物,那京剧服装也不例外为能塑造不同人物,分门别类地划分为大衣、二衣、三衣、盔帽等专业行当,它们各自又有各自的工作范畴和具体使命。

笔者以大衣为例论述。大衣是京剧服装内部分工的行当之一,它的存在是为演员创造角色服务。大衣类中的服装名称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学士官衣、判官衣、开氅、鹤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宫装、古装、裙、裤、袄以及其它服饰配件。论及大衣行当的范围及作用所涉及的有关人物领域,明显可以看出它塑造的大都是文职官员、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丫鬟仆人等范畴的人物。另外从服装样式来看,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蟒、帔、褶子、开氅、宫装、八卦衣、官衣等服装在袖口处均有水袖,这正是区别于二衣、三衣之间的不同。

(二)尊卑权位的写照

在京剧中,尊卑权位通过服饰能表现出很强的力度。

京剧服饰的用色受到“五色”观念的影响,同时有其自身特点。服饰色彩上,它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即正色与间色。上五色包括红、黄、绿、白、黑,下五色包括紫、蓝、粉、湖色、古铜。在中国古代,黄色与红色是最为尊贵的象征。黄色是帝王专用色,京剧中黄色蟒袍也为剧中皇帝、皇后、贵妃等所专用,杏黄色较为稳重,为剧中王子、亲王、王爷及有地位的老旦等一类角色穿用,以显其高贵地位。如刘备、刘秀、李艳妃等。红色为尊严、权力的象征,它表現出一种高贵庄重的气质。红色蟒袍多为剧中公伯王侯等显要人物穿用,如曹操、孙尚香、杨玉环等。红色官衣为三品以上的官员、状元、使官等一类人物穿用,故而,在京剧舞台上,区分官员级别有“红为府、蓝为县”之说。

再如舞台上的各种冠帽,也能体现出剧中人物等级的明显不同。冠帽翅子的样式,基本有三类,即向上、平直、向下。这是区别剧中人身份的明显标志之一。向上的叫朝天翅,有这种翅子的冠帽如皇帽、皇巾、九龙冠、扎镫、相巾等,都是皇帝和高级文武臣僚戴的。一般中下级文官戴的帽子,如方翅纱帽、尖翅纱帽、圆翅纱帽、桃叶翅纱帽,都是用的比较平直的翅子。宰相戴的相貂也用了平直的翅子,但其翅子很长,尾端略为上翘,就同一般官员的帽子区别了开来。

(三)悠久历史的符号

回顾服饰历史。19世纪末,强调曲线的紧身曳地长裙,20世纪70年代充满青春活力的“A字裙”和活泼性感的“迷你裙”,到了20世纪80年代,科技迅速发展,人们开始追求体现女性的自然曲线美。反观上述文字,笔者认为可以看到不同服饰作为不同时代的符号性意义。

中国戏曲服装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传承、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心理素质及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笔者在此以蟒服为例,它作为京剧服饰中体现统治阶级地位的代表, 其在造型布局与色彩、图形装饰的运用等方面, 无不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体现着人物性格特征和道德上的审视。蟒服中的纹样更是涉及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容, 包括宗教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民俗习惯等等, 还集中反映象征父权、象征天人合一的皇权、象征宗教观念的物态和图形。这种装饰生活、概括生活、突出生活之美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而浓郁的传统文化。

(四)艺术美感的流露

京剧传统服饰不受时代、地区、季节的限制,以有限的服饰演绎无数的人物,并不使观众感觉雷同。人的服饰是形式美的一种体现,而它不仅是形式美,也从一定意义上彰显着内在,正所谓形式即内容。京剧中水袖的运用,是美感的一大体现。男用的水袖一般长一尺有余,女用水袖长两至三尺,其作用为表演时延长和放大人物的肢体展现力,体现思想情绪、感情,同时创造出许多优美的舞姿,增加舞台效果。毋庸置疑,水袖舞动如波,轻盈飘逸。

美是一种主体感受,在这一点上,京剧中的服饰所起到的作用是更为直观的,显而易见的。

结论

单就服饰而言,当无法直接观察生活理念时,可以通过特定文化时期的典型穿着和时装来观察,对选择的服饰可以显露出许多十分重要的观念,京剧服饰亦然。实用、美观、奢侈、传统、成熟、个性、内涵等,这些观念属于文化价值和信念,是服饰行为的动力。它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向大众展示了国粹的内核与外延。

(作者单位:河南省京剧院)

作者:王光伍

第五篇:畲族服饰艺术视觉符号研究

【摘要】 畲族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畲族服饰总体上朴素却又重视绚丽的纹饰及刺绣。本文通过对于畲族服饰特点的分析,总结出畲族服饰中所特有的艺术视觉符号。同时,针对畲族服饰传承所遇到的危机,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畲族服饰;视觉符号;传承;发展

[

福建闽东是我国畲族主要聚居地,共有8个畲族乡镇及141个畲族村,总人口约15.8万,居全国之首。畲族人民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及生活习惯,创造了璀璨而特殊的畲族民族文化,畲族服饰就是其中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一、畲族服饰文化特色

在众多历史文献中都有对畲族服饰特点的详细记载。如《景宁县志》卷十二所记“无寒暑,皆衣麻”;《赤雅》书中记述,“椎髻跣足”“其乐五合、其旗五方、其衣五彩,是谓五参”。

畲族的传统服饰,衣服崇尚青、蓝色,多为自织的苎麻布。畲族由于居住地区不同,服饰的样式不一,种类很多。在众多的对于畲族的文字记录中,“织绩木皮,染以果实,好五色衣服”是当时文化社会中对于畲族服饰最好的注解。[1]42-44在相关的记录之中对于畲族女性的描写多以“蓝布戴冠裹发、裙不蔽膝,常荷锄跌足而行”形容,而对于畲族成年男子则以其青蓝色无领短衫为主要特征。由于畲族与汉族长时间混居,其着装文化也与汉文化渐渐趋同,虽保留有其特色的民族服饰,但日常生活中着装已与汉族无异。

现在畲族所保留的最显著的服饰特征就在其结婚礼服之中。婚礼上男性戴红色顶戴黑色缎绸官帽,着与平时相似的青色长衫,襟和服饰的胸前方绣有龙花纹图案,脚上着黑色布鞋[2]112-116。女性服装则样式种类较多,多以青蓝色麻布上衣为主,在其衣领、右襟及袖口镶嵌花边。其发饰以凤冠、银簪为主,凤冠是以红布包着有银饰的竹筒,置于脑际,护以发髻,再盘于后脑。平时劳动时常裹彩色毛巾,以此代替凤冠。

在日常着装方面,畲族男性与汉族相差不大,但是女装却与汉族较为不同。由于畲族先民将凤凰视为图腾符号,所以畲族女性的日常打扮及穿着都带有象征凤凰的意味,畲族女子的装束打扮可统称为“凤凰装”。在畲族传说之中,其先祖盘瓠王因平定番乱有功,遂被高辛帝赐婚于其三公主,召为驸马。在出嫁之时,三公主穿着皇后赐予的凤冠及宝珠凤衣下嫁。婚后诞下三男一女,将其女儿打扮为凤凰模样,此时,凤凰从凤凰山衔来五彩凤凰装前来。从此畲族女子将着凤凰装的传统延续至今。虽然畲族女性着装统称“凤凰装”,然而根据着装者的年纪,又会在服装图案、服装颜色及发饰上有所不同,其主要类型有“小”“大”“老”三类凤凰装。对于未婚或未成年的女子,服饰方面主要以较细领袖边花纹为主,头上以红绳扎头髻,腰带后倾,并带有丝絮及花纹的凤尾,此称为“小凤凰装”。对于成年的女子,服饰方面的领袖边花纹较“小凤凰装”略宽并带有大红带金黄纹饰。头上也将头髻扎高,并佩戴花纹较多并带有鑲嵌金边的丝絮。此类服饰被称为“大凤凰装”。老年妇女则是将发髻降低,穿着较少花纹及配色的“老凤凰装”。

二、畲族服饰图案的内涵分析

畲族服饰一个大特点在于颜色基调的相对统一。畲族服饰主要以青蓝色与黑色为主[3]53-56,以此为基调的服饰具有朴实及庄重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辅以颜色鲜艳的围腰、头巾及刺绣花边作为点缀,以体现女性爱美的特点。在畲族服饰视觉符号的表达之中,颜色的搭配不仅有美观上的应用还具有深层的文化含义。畲族女性的花襟由红、白、蓝、绿、黑或红、黄、绿、蓝、紫为主的五色彩虹布圈为主。花襟的设计主基调以“彩虹”为主,所以颜色搭配五彩缤纷但却极为简洁大方。而且其中颜色配合往往代表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含义,如红色代表阳光、绿代表土地山川。除此之外,对于衣袖、衣领的点缀也成为区分各地畲族服饰的一个重要特征。如,罗源一带的畲族女性喜在衣领处将彩色线条缝制成柳条状,围身裙的样式多以云头纹为主;福鼎一带的畲族女性服饰带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如花纹及图案尺寸较大,上衣以红色为主色调;福安等地的畲族女性服饰则以黑色花纹及红色镶嵌边缝为特点。所以,畲族女性对于色彩的运用往往是在符合畲族服饰的总体色彩基调上,通过不连续的小幅度颜色对比,从而达到个体化的表现。由于服饰总体偏向冷色调,而通过暖色调的不间断对比,以鲜艳的小色块对于蓝黑背景的冲击,从而将畲族女性的个性融汇于同一的民族性之中,最终达到了颜色多而不杂的统一协调之美。

畲族服饰的图案选取是其一大特色。畲族女性在图案的选择上具有很高的自由度和独特的匠心。图案的内容中多以生活中所见的花鸟、花草及生活场景为主。畲族服饰还拥有众多传统几何样式,如叶纹、浮龙纹、云头纹等。[4]66其更为人称道的是将描绘景致的图案高度抽象化的固定图案格式,如彩色图案代表江河湖海、方格代表农田等。从畲族独特的抽象服装图案样式看出,畲族女性对于图案符号追求的是精神上的统一,而不是形式上的相同。利用人为的高度抽象去描绘景物和物品,打破了形态上的原型,而追求生动、夸张、活泼的表现形式。同时由于织物与刺绣相结合,以简洁的类似线描或剪影的技法去呈现自然的原型,并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使用简化、变形等手法将所要表达的元素更加理想化,利用简单的线与面将复杂的概念和谐地组合在衣物之上。

服饰的整体构图上,畲族服饰主要以铺满织物的花纹构图为特点,并不强调在服饰中突出某一部分。在图案的编排上,往往会同时选取几十种花纹进行整体性构图,但是在局部又会施以花鸟虫鱼组合成新的花纹来点缀。同时在安排图案时,还会将这些图案有机结合,如将花纹局部重叠而制造一种视觉效果。所以畲族女性服饰通过团的精巧运用和大范围组合,体现了畲族群众劳动生活中的智慧和审美。在有限的传统纹饰的基础上,通过多样性的排列组合,和具有视觉深度的重叠搭配,达到一种均衡的表现,使其呈现出一种特别的艺术张力。

与众多的传统绘画和手工艺品相同,畲族服饰之中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涵。如利用谐音而达到祝福目的的“五福(蝠)捧寿”,或借由谐音与寓意的“福寿双全”。这些元素的应用在其他福建地区的绘画或传统建筑装饰中也均有出现。所以其服装的文化元素,也有可能存留与其他文化(如汉文化)相互交流的痕迹。

从畲族女性服饰的色彩、图案、构图及意涵中可以看出,畲族服饰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其中包含色彩鲜明的集体意识和个人意识的交融。蓝黑色的服饰基调体现集体意识的选择,而通过衣领处的彩色镶边和不同花纹的选取,看出了畲族女性的集体意识下的个人意识的表达。她们将自己对客观生活和事物的观察,进行高度的抽象化理解,最后融汇于衣服之上,体现出了一种最为质朴的审美情怀。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过去,利用传统木制织布机及手工针线的制法传承千年的畲族服饰风格,加之个人审美的加工,我们一件普通的畲族服饰,可以感知这个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风格。

三、畲族服饰的传承危机及保护建议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畲族人口中也产生了深刻的社会结构的转型。除了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等群体性变化外,个人的生活所需也是畲族服饰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向城市、乡镇迁移,畲族青壮年为了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活,基本选择不穿戴其民族服饰,即使回家过年也选择以时兴的服装作为礼物赠与家人。一般畲族群众只有在节日活动或者一些礼仪性的表演接待活动中才穿着畲族传统服装。所以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凤凰装渐渐成为了畲族老年人压箱底的服饰,总体上保留的凤凰装数量正在不断地减少。

视觉符号的解读是一种人为可见的艺术形式的高度总结,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字记录和重视,对于畲族传统服饰的解读愈加困难。与此同时,对于这些图案背后所具有的意涵和象征意义也因为缺乏详细的记录,而面临失传。一个民族的视觉符号的消失,往往意味着其背后文化的消失,普遍的观点认为,在民国之后,畲族服装逐渐汉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可见到身着传统服饰的畲族老人,然而现在由于现代服装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传统服装的穿着人数和频率正在迅速地下降,一些特有的畲族民族服饰的图案和制作技法也在渐渐消失。基于上文的讨论,对于畲族服饰传承与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提高自身民族身份认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之下,畲族群众的生活习惯及服装穿着在发生改变。畲族服饰作为畲族重要的视觉符号,不仅有利于了解畲族服饰艺术特点和保护畲族文化遗产,同时,该视觉符号也有利于突出畲族的特殊性。视觉符号是一种群体对于另一种群体的形象语言,可以通过提倡畲族青少年穿着本民族的服饰来彰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整理归纳畲族服饰艺术。服饰所承载的视觉符号是一种可见及可触摸的艺术形式。与语言文字相同,视觉所呈现的语言也需要相应的记录。不仅是制衣或科学性的记录服饰的纹饰等,更应该着重记录下这些图案和线条背后的深刻寓意。将畲族服饰的视觉符号进行高度总结,使后人在研究畲族文化的同时,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最后,利用畲族服饰艺术视觉符号,在应用中传承和发展。将畲族服饰视觉符号有形体化和载体化,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利用“文创”和“非遗”相结合的良好思路。例如,在畲族特色明显的商品包装和畲族旅游宣传海报中加入畲族服饰的视觉符号,可以让消费者快速地捕捉到浓重的畲族文化元素。通过对于视觉符号的娴熟运用,总而言之,在应用中传承和发展,才能将传统畲族文化发扬光大。

结 语

视觉符号是人类用以区分文化的最直接的方法。畲族服饰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在新形势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畲族服饰视觉符号的消失,形势极为严峻,需要引起从事相關的文化工作者的重视。希望在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承载畲族的历史传承和文化风格的特色服饰能在现代生活中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2]唐羽.好五色衣服——早期民族融合的象征[J].民俗研究,1995(1).

[3]闫晶,范雪荣,吴微微.畲族古代服饰文化变迁[J].纺织学报,2011(2).

[3]蓝雪华.畲族服饰青、蓝色的文化内涵[J].丽水学院学报,2009(1).

[4]郑健.浑然质朴天人合一畲族服饰纹样探索[J].美术大观,2006(3).

作者:李凯

上一篇:功能材料论文下一篇:国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