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苗族服饰上的纹样被称为是“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使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树木花草皆可成为崇拜的神灵对象。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苗族服饰纹样构成的来源。大自然的花草鸟兽及日月星辰,无不在苗族银饰上展现出来。纹样体现出勃勃生机的生命力和形式美,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情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论文 篇1:

苗族服饰图案的符号观

摘 要:苗族服饰图案是探知苗族民众生活心态和艺术心理最为直观的“文化读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将苗族服饰图案分为“一级符号”和“二级符号”两个层次。从“一级符号”层次,即规范化、程式化的题材和语义的角度研究苗族服饰图案的程式化与传承性;从“二级符号”层次,即创作者自身所具有的个人创作倾向和个性特征的角度研究苗族服饰图案的创作个性与艺术个性。

关键词:苗族服饰图案 符号 一级符号 二级符号

一、前言

图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观念的艺术,它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已远远超出了图案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苗族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支系最多的民族,据清代史记载,其支系就有82种。苗族支系的差异体现在服饰、语言以及风俗习惯上,繁多的支系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被称为“中国服装史上的活标本”“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源远流长的苗族服饰图案是苗族最为大众化的艺术。苗族服饰图案是我们探知苗族民众生活心态和艺术心理最为直观的“文化读本”。

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来研究苗族服饰图案,将苗族服饰图案分为“一级符号”和“二级符号”两个层次,从“一级符号”层次,即规范化、程式化的题材和语义的角度来研究苗族服饰图案的程式化与传承性;从“二级符号”层次,即创作者自身所具有的个人创作倾向和个性特征的角度来研究苗族服饰图案的创作个性与艺术个性。

二、苗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

苗族人民在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与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建立在万物有形、万物有灵、万物有情的原始意识之上,形成了对世界、社会、人生、情感的实用解释系统。反映在服饰图案中,不仅提供了历史演变、生命流逝、思想进化和审美追求的无穷信息,同时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艺术。

1.历史的记载

苗族有共同的族源、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图腾和共同的信仰,但没有文字,苗族人民采用形影相随的服装来记录民族历史和文化,让服饰图案担当起了文字叙述的重任,用这种符号生动地描述了苗族的族源史、迁徙史以及战争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南方部分省市的苗族,其支系的服饰种类就超过了一百三十多种。值得一提的是,不管苗族服饰多么复杂和繁多,它深层的文化结构中永远包含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内容:追怀远古家园,描绘迁徙历程。

“弥埋”和“浪务”两种花边图案在苗族中非常盛行。“弥埋”花边是由很多个抽象的马纹按折线骨架连续而成——相互间连成一串,横贯在河水中间,苗语“大埋挡务”,意为“骏马飞渡大河”。两边是无数个花塔,层层相叠,相间排列,苗语叫作“高蹦高介”,意为“金山银山”,表示崇山峻岭。再外层两边各用一条折线式纹样镶嵌着,苗语叫作“乃勾阿登”,意为“大路上的脚印”。整个花纹图案记录着苗族先民曾住在土地肥沃、水草充足、森林茂密的黄河、长江边上,但是由于战争等原因,他们不得不被迫离开家乡故土,往西迁徙,反映了苗族古址和迁徙状况。

2.趋利避害,追求吉祥如意

每个民族的观念由于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种观念包括人生观、民族观、艺术观、道德观以及整个民族信仰等。但是不管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

苗族的服饰图案中,很多题材都表现了趋利避害、追求吉祥如意的语义。例如“人驭麒麟”图案,描绘了一个力量过人的英雄驾驭麒麟,保护苗族人民免受灾害,而麒麟本身也有辟邪的功用。不同的图案有着不同的语义,随着图案语义的稳定化和明确化,这些图案的美好寓意就成为表达其审美心理的固定程式。苗族的服饰图案通过其所依存的服饰,再现了苗族人民乐观积极的生活观念。

3.族徽的象征

苗族服饰是一种统合性象征符号,统合性象征符号在本质上是综合性的、概括性的,它把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地加以综合,以一个统一的形式将其高度概括。统合性象征符号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并为全社会成员所熟悉。苗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坎坷迁徙中,依旧顽强地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特征,万变不离其宗谱,苗族服饰是穿在其身上的鲜明“族徽”。

由于苗族的居住区域较广,不同区域演变出不同的服饰文化。因此,服饰图案在苗族服饰中的族徽作用更为突出,有时可根据一个人服装上的图案推断他来自哪里。例如有些地区的苗族把凤作为族徽;有的把麒麟作为族徽;还有的把鱼、虾作为族徽,这些都是服饰图案作为族徽象征的表现。

4.宗教的象征

对自然的崇拜,是苗族原始宗教观念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对于那些与其本身生活、生产劳动等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物,苗族人认为它们都有生命、意志和灵性,认为它们都是神灵的化身,对那些在自己周围环境中所发生而又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则认为是这些神灵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超人的“神奇力量”。并且,这些具有神奇力量的神灵,都能够主宰人们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直接导致的就是苗族服饰图案中充斥着苗族信仰的宗教文化。

三、苗族服饰图案“一级符号”

1.“一级符号”与集体意识

苗族服饰图案作为苗族文化的一部分,其创作的真正动机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企盼,是人们将自己的生活理想托之于外在万物的艺术表达,所以苗族服饰图案本质上表现了苗族人民的心理观念。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苗族服饰图案是传承了久远的祖先智慧和经验的艺术共性的表达。这种艺术共性就是服饰图案的题材和语义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程式化和规范化的图案题材显示了苗族的审美趣味和心理观念的共同性,这也就暗示了有某种统一而且明确的“行为规范”的存在,这种共存的“行为规范”,就是苗族服饰图案民族文化观念的趋同性特征。

苗族服饰图案具有趋同性特征,这种特征从意识思维的角度可以解释为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个体普遍认同的共性思维意识,不仅具有空间的广延性,而且还具有时间的延续性。因此,集体意识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意义上的统一性。凭着苗族服饰图案内含的集体意识,使之有如一张硕大的精神之网,广泛而持久地覆盖了整个民族的思想空间,使每一个人的认识都能统一在某个思想焦点上。

集体意识建构苗族服饰图案创作的内在规约性法则。符号的稳定性、系统性、社会化意义是集体意识所造就,也是集体意识的自身存在形式。所谓“老人们流传下来的”,简单来说就是集体意识符号。

2.“一级符号”的程式化

一级符号的程式化主要体现在图案题材的规范性上。这种规范性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

(1)图案的种类

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苗族服饰图案形成了一个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艺术图库。虽然苗族服饰图案的种类繁多,但是其表现内容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主要有几何图案、文字图案、动植物图案、人物图案等种类,这样分类的结果就会使种类繁多的苗族服饰图案归类清晰、完整。

几何图案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的图案之一了。从服饰上的运用来说,几何图案应该说是人类运用最早的图案了。苗族服饰中有大量几何形的图案,常见的有万字纹、回纹、井字纹、水波纹、十字纹、云纹、锯齿纹、太阳纹、星纹等。

苗族服饰中的动物图案主要有蝴蝶、狮、龙、凤、麒麟、鱼、虎、牛、鹿、鸡、蝙蝠、狗、龟、蟾蜍等。图案中的动物造型奇特,形态生动。

苗族服饰图案中的植物纹饰主要有鸡冠花、蕨菜花、折枝花、菊花、葫芦、荷花、石榴花、向日葵等花卉植物。苗族各支系的生存环境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工艺技术的不同,导致苗族服饰图案中花卉的表现也丰富多彩,对植物花卉图案的运用也呈现出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地域特色。

苗族服饰图案中还有不少人物纹饰图案。

(2)图案的语义

苗族服饰图案具有丰富的语义,几乎可以表达苗族人民所有的理想、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语义。每一个具体的苗族服饰图案,又有其具体、特殊的语义。这在很多苗族服饰图案的书籍中都有详细的介绍。

3.“一级符号”的传承性

苗族服饰图案具有很好的传承性。所谓传承性是指:“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苗族服饰图案的意蕴相对固定,形式得以延续,并逐渐走向程式化、规范化。当然,苗族服饰图案本身就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人们认识的一种精神活动,是“活”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变化、发展着的,它与社会的进步、历史的演变、人类的精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苗族服饰图案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民族文化,由于历史的变迁,图案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演化,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苗族服饰图案。

四、苗族服饰图案“二级符号”

1.“二级符号”与个体意识

创作者的个人观念在社会化意义系统的规约下所建立的符号,就称之为“二级符号”。

苗族服饰图案的集体意识在整个图案的创作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覆盖于个体意识之上,使服饰图案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是,苗族服饰图案中还暗含着个体意识,它在图案的创造过程中同样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形成苗族服饰图案创造过程中的另一半力量。

对传统观念给予物化显示和个性化表达是通过个体的审美创造活动实现的,因为只有通过“二级符号”的建构,苗族文化观念作为观念性存在的全部潜能和价值才能以现实的形式展示出来。

2.“二级符号”的艺术个性

“二级符号”是创作者在现实情境中将符号语言与他的观念情感相关联构成的。人们在创造服饰图案表现某种含义时,既受到历史意识的制约,又会常常融进个体的创造性,他们既是集体意识和传统观念的传达者,又是个人审美情趣的表现者。他们进行服饰图案创作时,在不违背传统规定和社会习惯的同时,总掺进不同程度的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反映在苗族服饰图案上,一方面是题材和表现方式的大致沿袭和传承,另一方面则是无限多的细节变化和技巧的日益繁复与精进,以及艺术审美境界和风格的多样性。通过图1—2中各种不同的龙图案就可充分地理解苗族服饰图案创作的个性化。从图1—2我们可以看到个体的创造性和集体意识的规限性。前者表现为创造主体充满个性色彩的表现,使之成为自我真情实感的表现;后者则表现为创作主体既不超越“集体契约”范围去随意选择符号,也不背离社会习惯去任意改变符号的意义内涵。

3.“二级符号”的创作个性

苗族服饰图案二级符号系统的建构,体现了艺术创作的个性化要求。

苗族服饰图案的创作个性主要体现在随意性方面,虽然随意性的构成是民间艺术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技法,但苗族人随心所欲、轻松自如的创作对随意性的表达更具代表性。苗族服饰中的很多图案都是苗族人根据自然物象的主要特征来高度概括、提炼和加工的,也可以说它是图案的再现性的表现形式,客观的物象与抽象几何形之间互相转换时,存留了物象客体的形式特征。苗族人民还将各种原本就有一定联系或者某种规律的动植物形象,通过联想、幻想等方法,再加上形与形之间的关联和重叠,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复合化的动植物形象。这些都是苗族服饰图案的常用技法,从中可看出苗族人民不受客观真实的束缚,而是注重主观想象和随意自由的创造。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可看出苗族服饰图案的符号层次由“一级符号”与“二级符号”两部分组成。“一级符号”与“二级符号”的关系本质上是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辩证关系,二者共生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集体意识决定着苗族服饰图案“一级符号”的性质;个体意识决定着苗族服饰图案“二级符号”的性质。

参考文献:

[1] 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丽艳.苗族服饰图案的构图形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昆明理工大学,2012.

[3] 何星亮.象征的类型[J].民族研究,2003(1).

[4] 汤海涛.云南民族美术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作 者:王坤茜,博士,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学。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作者:王坤茜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论文 篇2:

傩巫文化视角下苗族服饰纹样符号中的地域特征

摘要:苗族服饰上的纹样被称为是“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使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树木花草皆可成为崇拜的神灵对象。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苗族服饰纹样构成的来源。大自然的花草鸟兽及日月星辰,无不在苗族银饰上展现出来。纹样体现出勃勃生机的生命力和形式美,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情致。

关键词:苗族 服饰 纹样符号 地域特征

[本论文为“2013年度贵州省艺术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课题编号:13BF06)”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黔东南的凯里市、台江县、雷山县、施秉等清水江流域,黔东的松江流域,湘西的沅水流域一带。苗族人自古以来就有把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剌绣纹样、银饰纹样的形式记录于衣服饰物之上的习惯。如《后汉书·南蛮传》等古籍中就记载了早在尧舜禹时代苗族先民“好五色之服”,流行挑花剌绣服饰。而苗族万物有神的思想,也使得苗族服饰中的纹样符号折射出了苗族先民的傩巫信仰。

一、苗族服饰纹样中的傩巫信仰符号

人类的巫术需求往往来自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如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中都蕴含有巫术的思想。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苗族的傩巫信仰是典型“一切皆有灵”的泛神论,是真实的历史与神话融合后的傩巫文化。

没有文字的民族其审美文化表现形式相对受到限制,服饰作为民族文化传达的载体,涉及传统文化的大部分领域,包含了精神文化的许多内容。苗族万物有灵的多神论思想认为枫树、蝴蝶、牛、猴、虎、鸟、鱼等都是有神性的,把这些东西刺绣在衣服和打造在银饰上,可以得到神灵的保护,康泰平安,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在苗族服饰造型中,无论是日月星辰、江川河流,还是平原山脉、动物植物等纹样都是具有象征意味的。例如松桃苗族服饰纹样中的“盘瓠( 似龙似狗)”[1]的形象,象征着苗民希望能够多繁衍子孙的生殖崇拜。流传下来为儿童制作“狗衣”、“狗帽”的习俗,也是相信儿童穿上“盘瓠”图案的衣帽能够健康成长,反映出儿童的夭折率高和生存条件极为艰苦时代的原始期盼与信仰。无论是宗教还是巫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衍化出一套完整的礼仪,形成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

二、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符号中的艺术特征

“蝴蝶”[2]形象在苗族文化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蝴蝶美丽且能作蛹产卵,有吉祥的寓意,加上神话故事的渲染,蝴蝶的形象成为苗族服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黔东南苗族的祭祀活动,其核心是祭祀父系祖先姜央和母系祖先“蝴蝶妈妈”。在苗族的刺绣图案中多有体现,物化的图案基本是以枫叶作为一种“图腾”标记穿在服饰上。苗族服饰造型及图案纹样便把这种崇拜意识注入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枫叶图案、蝴蝶图案造型。苗族服饰的“蝴蝶”造型多以蜡染和刺绣的形式出现,但不同地域和不同苗族支系的图案造型与纹样配色又不尽相同。例如,黔东南台江苗族服饰刺绣中的“蝶中套花”、“求子图”等衣袖纹样,蝴蝶造型古朴,色彩華丽而富有装饰性。苗族蝴蝶形象有的又配以亭台楼阁的抽象符号。例如,台江苗族衣袖饰中主纹为庙宇、凤、花、蝴蝶,其中的蝴蝶纹样就是抽象化的符号。苗族服饰纹样中也有蝴蝶与孩子组合寓意“百子”的图案,还有由各种动物拼合而成的蝴蝶图案,体现了“苗族万物起源于蝴蝶妈妈”的寓意。

“鱼”的形象在许多民族的神话故事中都有体现,苗族的鱼与汉族的鱼寓意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巫楚文化的相互影响,苗族对鱼、龙等形象有了自己的解释。由于鱼能够大量产子,暗示了鱼具有旺盛的生殖功能。苗族文化中“鱼”就成为繁衍后代的标志。在黔东南雷山苗族衣袖饰中,一般采用锁绣针法表现出丰富的鱼形图案。比如,人鱼交叠,象征男女交欢;鱼腹有子,象征女性怀孕;鱼龙吐珠,象征子孙无尽。

龙纹在苗服中也极为常见。早期苗族部落母系社会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龙形作为服装纹饰人人都可以使用。因苗疆多虫蛇,苗族的男子为了防止蛇虫的叮咬便在自己身上描绘龙或蛟的图案,用来防止蛇虫的叮咬。苗族的龙纹常常是与其他动物形象随意拼贴而产生的,具有原始神话的意味。因此,苗族服饰憨态可掬的“龙”形象比汉族“龙”的形象威严强悍更惹人喜爱。比如雷山西江抬拱式苗绣中的“蚕龙”图案,龙的纹样造型稚拙概略,有的有翼无角,有的甚至无爪,与其说是处于原始造型阶段的龙,不如说是长着许多条腿的可爱蚕虫。西江苗族女子盛装衣袖上的装饰龙纹,最具地域特色的纹样造型表现手法是“花中套花”,即在一个主要图案中装填若干次要图案,鱼肚子里生出桃子,又在桃子里面孕育出了龙。正因为服饰的每一个图案,每一处细节都具有象征的意义,才使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被其他民族文化同化,同时也将其灿烂的服饰文化流传下来。

三、苗族银饰纹样符号中的地域文化特征

银饰曾是辟邪秽、驱鬼蜮,保平安及光明的象征,后来却逐渐演变为贵与美的体现。苗族用如此大面积的银饰来进行装饰与他们的民族心理、审美意识是分不开的。在苗族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味浓厚。例如:丹江苗族支系妇女背部银衣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宗庙”图像造型。丹江苗族每一件银衣都不能少了这个“宗庙”图样。包括妇女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以及小孩银帽上的神像,在制作过程中都不能随意创造、变形,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作用。

银饰造型中与苗族始祖相关的图腾造型中,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苗族妇女佩戴的银牛角[3],大小银角冠是牛图腾造型的标志性符号。水牛既是农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牺牲。因此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雷山苗族逢年过节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进行款待。从银匠那里取回新打制的银角时,除了付给工钱外,还要送糯米饭等礼物以示感谢。把银角拿回家时要备酒肉请亲朋好友庆贺,并说:“把门敞开,拉牛来了。”在苗族大型的祭祀活动中祭祀杀牛,是对远祖“蚩尤”的追忆和对族群起源的认同。因此,苗族银角只能在节日或嫁娶等重大场合才穿戴使用。银角冠由银泡、银片组成的银冠左右,加以两支长长的牛角状银片,高高扬起的两弯牛角,既是美丽至尊的象征,也具有明显的牛图腾崇拜的色彩。

蝴蝶造型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重要纹样之一。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蝴蝶的形象。苗族银饰中还有一种独特的饰物是响铃,不论是项圈还是挂牌、吊牌、围腰吊饰,都常常佩有响铃,这也是一种迁徙的遗风。在响铃声中,人们走过了一道道山水,前呼后应,永不失散。

苗族的银饰虽然出现较晚,但由于苗族口传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刻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如今,他们依然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风物,崇拜着祖先的勇敢顽强。银饰纹样中反映苗族早期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以及清水江迁徙历程的纹样符号十分丰富。例如,“骏马飞度”图案,是苗族服饰和头冠上常用的图案,由马和骑士组成,是苗族先民悲壮迁徙的见证。在台江和雷山苗族银花头饰上,有武士手执刀棍,骑马奔驰的造型纹样。施洞苗族妇女佩戴的银马围帕中左右两边各7名制作精细、头挽高髻、手执兵器立于马背之上的剽悍男人相向而驰。 “星宿花”表示蚩尤和黄帝打仗时,在夜里行军,依靠星宿指引方向,表现了苗族先民们驰骋疆场不断西迁的征战场面。“虎爪花”叙述了迁徙到深山后打虎的故事,等等。妇女背饰银衣片上,也还保留有男子骑马的纹样。另外,苗族妇女胸饰挂牌镂刻有各种刀、剑纹样,妇女常常将各种刀剑、挖耳勺等银饰挂在腰间,表现了苗族人对先祖的缅怀。苗族通过银饰雕刻这种独特的记载形式,其中的蝴蝶、锦鸡、龙、凤纹样与苗族的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显示了苗族对神话的信仰。在其内心深处烙下祖先的迁徙历程,表现出对先民们的大无畏精神的崇敬之情。

图腾崇拜与巫术直接影响到苗族银饰的造型,产生了鼓钉银额带、鼓钉银镯、鼓钉银梳等银饰。锐角鼓钉象征的是闪电和光明。苗族相信一切锐利之物都可以避邪。

银饰作为苗族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与苗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思维信仰理念、生产生活方式、巫术祭祀礼仪等文化内涵。地域特色造就了苗族银饰所包含的各种图腾、巫术、神话、民间传说的物化载体,最终使得苗族银饰具有繁、重、多、大的视觉美。它的存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所表现的符号寓意的形态是多样的,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符号和精于其它民族装饰物品的艺术语言。

苗族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使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树木花草皆可成为崇拜的神灵对象。银饰上三角形的枫叶纹代表枫树是祖先之祖,具有生殖崇拜含义的“鱼纹”是苗族从头到脚各种银饰少不了的纹样和造型。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苗族服饰纹样构成的来源。大自然的花草鸟兽及日月星辰,无不在苗族银饰上展现出来。纹样体现出勃勃生机的生命力和形式美,体现了苗族人民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情致。各种图腾符号与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灵活搭配,给银匠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苗族服饰纹样符号对研究人类交往行为学、苗族历史文化、苗族先民创造的地域文化符号具有深远影响。

注释:

[1] 盘瓠:苗族的始祖。相传苗王的女儿和打败敌人的龙狗交合产下六男六女,互相交配,繁衍子孙。

[2] 相传蝴蝶妈妈送给苗族先祖姜央夫妇一头小水牛,小水牛生长十分迅速,成年后产下一头小水牛,姜央夫妇也同时生下了儿子。之后,姜央夫妇家人丁兴旺,生活富足。

[3] 传说苗族的先祖蚩尤就是头上有角的。据《述异记》记载:“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觚人,人不能向。”

参考文献:

[1] 方李莉.梭戛日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2] 尹存国.审美中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 封孝伦.美学与艺术的集思[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4

[4] 刘成纪.自然美学的哲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 [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6] 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李洁,铜仁学院教授,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民间美术与文化。

作者:李洁

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论文 篇3:

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民族服饰图案作为传统文化在服装艺术中的表现,具有自身的美学价值,其在色彩、布局、工艺等方面都具有为当今服装设计提供的借鉴价值,在具体的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民族服饰图案中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将这艺术还原到具体的服装设计中,来进行传承。本文对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价值进行阐述,并对如何运用这些图案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民族服饰;图案;服装设计;教学;应用

将丰富绚丽的民族服饰图案与现代的服装设计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为服装增添绚丽的色彩,优美的图案,让整个服装看上去更有美感,而且还能传承创新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

一、服装设计教学应用民族服饰图案的价值分析

民族服饰经过长久的发展,其图案也为我们展示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该民族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也包括该民族的传统工艺,包括刺绣、图案等手法。民族服饰图案通常为我们展现了绚丽多彩、自然流畅的这样一个意境。通过民族服饰图案中的纹样世界,不仅能够对该民族的历史哲学等进行追忆,同时发挥想象力,可以在图案的世界中畅游。传统的民族服饰图案,除了精湛的工艺,优美造型、丰富款式之外,民族服饰图案的色彩的把握也具有非常高的记忆,在对颜色的把握上,除了对红、黄、蓝、黑这四大主要色调的使用和其他颜色的陪衬下,整个图案给人的感觉具有丰富的强烈的视觉体验。在色彩的对比中,人们可以通过想象,感受图案世界里如火的激情或者如水的平静来获得心灵上的享受。服装设计教学中,可以将图案中缤纷的色彩进行采用,可以让设计的服装更加绚丽和自然。民族服饰图案还常常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例如夸张与象征手法,让整个图案更具有蕴藉属性,将图案中所记录的事物通过表现手法进行记录,图案中不仅具有形象的事物,还有很多线条和纹饰代表着某种象征。通过对这种意形空间的利用,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加以使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苗族服饰的纹样中,有很多优美的线条,这些线条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山路和河流,意味着苗族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多次的迁移,让子孙通过这些纹样能够了解民族的发展历史。

二、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借鉴民族服饰图案的能力

民族服饰图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丰富的艺术效果,有着丰富的意象,包含着大千世界中的河流、山脉、动物、植物等。如中国明朝的服饰曳撒飞鱼服上,大臣将军在穿戴飞鱼服作为自己的公服,公服上按品级绘制了不同的动植物。文官按品级分别是凤凰、孔雀等珍禽,武官的服装图案上则绘制了虎、豹、海牛等动物,通过对这些图案的分析可以得知古代的官位等级等知识。在这些图案力含有丰富的意象,通过对这些惟妙惟肖的意象的借鉴,可以让设计的服装形象丰富,颜色鲜艳。学生通过对这些画法、技艺、整体布局等的借鉴,将其应用到服装设计当中,这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借鉴能力,学生通过借鉴,将传统文化中的图案知识传承下去,让传统图案表现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例如学生通过服装设计学习,将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背景通过象征手法绘制在服装图案上,再利用颜色的对比和选用,表达个人喜好。让服装图案艺术手法能够真正的做到传承,而不是一味停留在对同一图案的传承上。在传承过程中,不要脱离传统文化,继承与批判要做到适可而止。

2、加大对民族服饰文化背景的教学

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对民族服饰图案进行研究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对服装图案进行借鉴,加强学生对自身民族的认识与研究。让学生了解,民族服饰不仅仅是指少数民族,还包括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虽然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在今日看来具有非常强烈的美学感受和艺术体验,但对比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加大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背景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向学生展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图案,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给学生提供第一形象,在视觉效果的冲击下,让学生对传统民族服饰图案产生兴趣,在播放视频或者幻灯片时配上一定的文字和语音介绍,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到民族服饰图案的深厚底蕴,因此在今后的服装设计工作中能在作品中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二,带领学生到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参观,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图案中描绘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将眼前所视的内容对比具体的图案,进行领悟。在参观了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后,不要忘了汉族文化进行实地采风,通过对嘉定地区进行游览,感受明末汉族的不屈精神。第三,增设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传统服饰的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来学习各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知识,重点要对汉服进行介绍,让学生知道汉族也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在传承的道路上只是被强行折断,对汉服进行传承具有可行性。让学生了解汉服的分类和形制,右衽、中缝、纽带是汉服最基本的特征,按形制可以划分为直裾、深衣、圆领袍、襦裙等很多类别。

3、加强民族服饰文化语境的创设

教师在进行服装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加强对民族服饰文化语境的创设。要明确不仅要培养学生从传统服饰图案中借鉴出美学价值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服饰文化背景记性掌握,还要锻炼学生对民族服饰图案进行应用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第一,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收集的民族服饰图案进行归类,加强学生对这些图案的认识,再引导学生对归类的图案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图案进行改造或者变形,变成自己设计的作品,通过改造变形,不仅锻炼了民族服饰图案的应用能力,还不会破坏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机艺术形式的基本内涵。第二,教师应给学生某一个款式,学生根据这个款式,参照传统民族服饰图案的形式,对款式的色彩和造型等进行改造,并且按照改造之后的款式,制作出实物。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图案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教师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服饰文化语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对民族服饰的图案做出一个更好的理解,只有在学生理解图案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对图案进行再造,设计出更加符合现实生活、贴近现代社会的服饰作品出来,不仅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而且还让图案能够更好的应用与现代生活,让设计出来的服装更加具有美感。

三、结束语

对服装设计进行教学过程中,对民族服饰图案的应用,能让设计出的作品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欣赏图案美感的能力,将图案艺术进行借鉴,融合民族服饰文化背景,结合特殊语境有效应用。将民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让服饰更具有民族底蕴。

本论文为文山学院校級课题:《文山瑶族传统服饰艺术研究及其开发应用》,项目编号:15WSQ03,主持人:任晓波

【参考文献】

[1] 周 莹. 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10(02): 88-91.

[2] 齐德金, 刘馨怡. 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2(05): 101-103.

[3] 张玉华, 刘晓东. 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大舞台, 2013(01): 176-177.

[4] 程金涛. 浅析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成功(教育), 2013(11): 146.

[5] 李海英. 谈民族服饰符号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妇女(下旬), 2014(11): 288-289.

[6] 赵怡洁. 试论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才智, 2014(35): 210.

【作者简介】

任晓波(1987—),男,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文山学院艺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服装设计研究。

作者:任晓波

上一篇:教学质量下初中数学论文下一篇:企业后勤中心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