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22-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元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

1.学生能认识并体会写景抒情类散文的表现力,掌握一定的景物描写方法。

2.学生能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深沉感情与人文精神。

3.学生通过对文章创作时代背景的了解和文章思想感情的赏析,初步了解郁达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

4.学生通过对“秋”这一主题的进一步探讨,体会文章独属于郁达夫的“我之色彩”。

1.复习回顾,质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郁达夫《故都的秋》第二课时。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总结出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秋色。

生: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佳期。

师:大家说得很全面。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我们明确了故都的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齐):清、静、悲凉。

师:很好,这三个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整篇散文的“文眼”。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郁达夫笔下秋色的“清”与“静”,今天这节课的一开始,我想请同学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如果我们换一换,把题目变成《北平的秋》可不可以呢?大家想一想,从文章出发,说出你的原因。

生1:我觉得不可以,因为文章不是只写了北平的秋色,还有对文人伤秋、悲秋情怀的议论,如果改了就不全面了。

师:这位同学注意到了文章结构上的细节,非常好!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

生2:我也觉得不可以。北平只是单纯点明了地点,而“故都”二字却包含了一种情感在里面。

2.重点阅读,体会秋情

师:哦?这位同学提到了情感,这个思路很好,大家能不能顺着他的思路再往下想一想,作者这“故都”二字包含着怎样的感情?我们结合上节课总结过的五幅秋景图来谈一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幅“秋晨院落”图,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一段里找出具体的句子,说一说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我选的是这一句:“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秋天的清晨泡一碗茶,闲坐在院子里欣赏天色,静听驯鸽的飞声,是非常闲适、清幽的,作者喜爱这样的秋、眷恋这样的秋,体现了作者心境的悠闲和平静,有一种淡淡的喜悦。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作者对故都秋色的喜爱和眷恋,这一点找得很准确!正如刚刚那位同学所说,“北平”只是一个地名,而“故都”是什么?它是作者的“故都”呀!所以这两个字里,一定是蕴含着作者对故都无限的眷恋和赞美,非常好!但是这位同学刚刚提到了一个词,“喜悦”。大家想一想,在这里用“喜悦”这个词,合不合适?能不能也用文中具体的句子来讲一讲你的观点?

生2:我觉得不合适,因为它下面还有一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作者写到了破屋,写到了破壁,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数着日光、静对蓝朵,实际上是非常孤独的,也正好合上作者前文写到的悲凉。

师:哦,这位同学能够结合文眼来理解,很好!还有没有别的观点?

生3:我也觉得不太合适。作者写了“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蓝色、白色都是很冷清的颜色,而红色是热烈的,作者却认为它“最下”,也可以说明作者并不是喜悦,而是悲凉。

师:很好,注意到了颜色的小细节!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老师来总结一下。一方面,“故都”蕴含着作者的喜爱和眷恋;另一方面,作者对秋景的描写又饱含着一种悲凉、伤怀的色彩。

3.品味阅读,领悟秋思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荷塘月色》也属于这一类散文。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是喜爱故都的秋的“清”与“静”的,一般对于喜爱的事物,我们的心情都是比较喜悦的,就像《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尽管他心里有淡淡的忧愁,一见到月光下美丽的荷塘,他依然感到一丝明快、喜悦。可是这篇文章里,根据我们的赏析,虽然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但字里行间仍满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为什么呢?(生思考)

师:老师给大家一点小提示,我们可以从文章里找到答案,也可以从我们课前让大家阅读的郁达夫散文《一个人的旅程》得到一些启示。

生1:我是从文里找到的,第12小节,作者写到中外诗人“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秋是万物由春的欣欣向荣转向寂寥萧条的季节,秋景、秋色本身就能够引发文人的孤独和忧愁,这是一种文人特殊的悲秋情結,而作者也是文人中的一员。

师:从文中找到了特殊的一段议论,总结得很好!

生2:我也是在文里找的,文章作于1934年,之前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老师说过这一段时间是社会动荡、白色恐怖的时期,作者经历了这样的黑暗,对故都的思念笼罩着悲凉的色彩也是情理之中。

师:不仅找到了文章的创作时间,还能够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过的课文,非常好!

生3:我从《一个人的旅程》里读到了作者的遭遇。

师:能不能给大家概括地讲一讲?

生3:作者和家人长久地分离,兵乱迭起,交通阻绝,自身病倒沪上,又遭遇幼儿病逝,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作者身上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郁气质,“悲凉”就是他的人生感受,因此也通过文章体现了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全面了。还有没有同学能从郁达夫个人的角度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4:我之前读过郁达夫的一些散文,不仅仅是《故都的秋》这一篇,郁达夫其他散文里也有这种挥之不去的感伤情绪,是比较颓废、哀愁的。我觉得可能郁达夫他的文风就是这样。

师:这位同学有课外积累,很好!也就是说郁达夫这个“悲凉”的情绪和刻意去写“悲凉”的手法,很多时候其实也是作者本人独特审美情趣的表现,是他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选择。

4.延伸阅读,感知秋意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回想一下,“秋”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常使用的一个经典形象,课文中也提到了文人共有的“悲秋情结”,那么,是什么引发了文人们对秋的特殊情感?秋作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经典主题,究竟有何魅力呢?

生1:我觉得首先中国传统文化里,文人常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上,而秋天又有很多独具代表性的景,比如说红叶、秋蝉、秋风之类的,能够引发文人的创作热情。

师: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这个思路可以吧?但是同学们一起想一想,秋天是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春天、夏天、冬天难道就没有吗?

生2:秋更加特殊一些吧。在秋天里,很明显可以看到万物由盛极转向衰亡的过程,树叶凋落,秋风萧索,这些都是独属于秋的苦涩。

师:很好!秋的特殊性渐渐明确了。

生3:还有一点,我觉得在时间上秋是短暂的,转瞬即逝。而且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的喜悦持续的时间却如此短暂,更容易引发文人的感慨。

师: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秋之魅力了,很有启发性!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能够自圆其说。正如刚刚同学们所说,秋是特殊的,它甚至作为一种“情结”融入了文人墨客的骨血之中。而在这许多悲秋、颂秋的文章里,《故都的秋》又以它独特的抒情方式开辟出一种不同于他人的趣味。老师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观点:“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郁达夫独特的人生体验赋予了他的文章别样的“我之色彩”,我们既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对故都秋色的颂歌,也可以说它是作者饱含悲凉之音唱出的悲歌。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本文的理解难点在于作者如何通过景物体现内心的悲凉之情,以及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生遭遇下见斯景有斯情的缘由。因此,第一课时进行整体感知,概括景物图,寻找文章线索的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得较快,有疑问的地方并不多。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我的教学重点落脚于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语句,寻找文眼,从细节着手,通过对具体景语的赏析,由“清”“静”逐步揣摩出“悲凉”,再勾连学习过的课文《荷塘月色》与课外补充知识,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郁达夫的人生境遇,从而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意境。

在对此类散文的教学上,虽然也考虑到了勾连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让学生无形中比较了《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之间的异同。但碍于内容和时间限制,這一部分没有在课堂上明确点出,没能成为课堂教学内容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遗憾。

在教学设计中,以往对《故都的秋》这一类散文,关注的重点都在于它“写了什么”,此情此景此物此人,学生当下掌握了,换了另一篇散文可能又要从头开始。所以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中,我增加了一个由本篇辐射到郁达夫其人,再由《故都的秋》引申至“文人的秋”的探究环节。目的就是希望借由这个讨论,让学生能从作者个人和写作主题两个维度去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而从“一篇”到“一类”,使学生学会的不仅是某篇具体的课文,而是一种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栏目编辑:周 彦)

作者:陈湾妮

第2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导入揭题,引发矛盾冲突。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彭德怀非常爱他的大黑骡子,与它亲如手足,(板书:爱)然而,他却一次又一次地下令杀它,这是怎样曲折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彭德怀下令杀骡子的句子。

交流:三个命令

二、 品味细节,走进人物内心。

1. 这三道命令中,到底饱含着彭德怀怎样复杂的情感呢?(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3~20自然段,思考:三次命令分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圈画彭德怀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结合下令的背景,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

2. 交流第一次命令,感受情况之迫

(1) 出示命令:第一次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草地断粮,情况紧迫)抓住“燃眉之急”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情况的紧迫。

(2) 过渡:每走不远,就有一个战士的尸体啊!(播放红军过草地视频)看着这样的画面,作为三军团长的彭德怀心情如何呢?

(3) 对啊,他必须让自己的战士活着走出草地,这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啊!谁能读好这第一次命令?

(4) 小结:彭德怀的话一出口就是命令,从这道“命令”中我们感受到了彭德怀的果断和坚决。

[评析]红军过草地的这段经历离学生生活遥远,所以,抓住“燃眉之急”这一情感的爆发点,适时播放电视剧《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体验过草地那种超出常人想象的艰辛,更真切地感知当时情况的迫在眉睫,战士们的生命危在旦夕,感受作为三军团长的彭德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3. 交流第二次命令,感受决心之坚

(1) 第二次命令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呢?(学生交流因为战士的一再请求)战士们是如何请求的呢?谁来读读他们的请求?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 小结过渡:是啊,彭德怀是三军的团长,他肩负的担子非常沉重,这匹坐骑对他而言是多么重要啊!面对这样一群宁可自己昏倒,也不愿杀他坐骑的战士,彭德怀是如何表现的呢?

(3) 交流出示句子:“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彭德怀怎样的内心感受呢?

① 抓住“深情地望着”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深深的眷恋和不忍。(你读懂了彭德怀的眼神,大黑螺子和他亲如兄弟,杀它,不就像是要切断自己的手足吗?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

② 质疑:既然充满深情,既然满怀不舍,那他为什么还下令杀它,而且话说得如此平静呢?

③ 抓住“只有”体会这是唯一的办法,为了战士他必须这么做,这是理智的选择。

④ 抓住“多一些人”体会在大黑骡子和战士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战士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⑤ 抓住“或许”体会只要有一线希望,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选择。

⑥ 小结引读:同学们,在他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的是痛苦和不舍,流露出的是对战士的爱啊,所以他深情地望着大黑骡子,却平静地说……

(4) 出示句子: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你从彭德怀的话语中读懂了什么?

① 抓住“能……也能……”体会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决心!

② 抓住“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体会彭德怀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

③ 彭德怀仅仅是在表白自己内心的无畏吗?联系“拍”体会对战士的鼓舞。

④ 抓住“最后一次大功”体会彭德怀豪迈悲壮的情怀。

⑤ 同学们,彭德怀的那种誓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决心和那无所畏惧的气概已经完全饱含在了他那坚定有力的话语中,体现在他对老饲养员肩头的一拍中。让我们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深情的朗读中吧!

(5) 在战士的再三请求下,彭德怀“不耐烦了”,出示第二次命令,你从不耐烦中又感受到了什么?他做事向来雷厉风行,这是彭德怀鲜明个性的真实写照,真切地反映了忍痛割爱背后的坚定决心,源于对战士的爱。

(6) 这不耐烦中饱含着这样复杂的情感,但更多的是对战士的爱啊!齐读命令。

[评析]所谓“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是内心情感表达的外显形式。因此,在教学第二次命令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展示和彭德怀的对话,用心品读,在与课文人物、与文本用心对话的基础上,展开师生交流,说中悟,悟中读。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中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无私大爱,感受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格魅力。

4. 交流第三次命令,感受割爱之痛。

(1) 杀一头骡子只需一枪一弹,然而,要杀这匹大黑骡子怎么那么难啊!这第三次命令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下达的呢?(在方副官长迟迟不肯开枪的时候。)

(2) 出示句子:二十分钟过去了……

① 这一迟就是多长时间啊!在这二十分钟里,出现了哪些感人的画面与场景呢?

② 重点交流:彭德怀背过脸去。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彭德怀“背”过去的脸上,用心体会,你看到了什么呢?

③ 对彭德怀来说,这是怎样的二十分钟呢?(漫长、痛苦、难熬、令人窒息……)

(2) 师:在这死寂的二十分钟过后,爆出了他的第三道命令,齐读。

(3) 这时,他双手叉腰,显然真的动怒了,你从这“怒吼”声中又体会到什么了呢?(痛苦,想赶快结束,很急,再不开枪,战士们将倒下得更多。)这怒吼中饱含的又是对战士的爱啊,再读命令。

(4) 彭德怀已经下达了死命令,方副官长怎么还能拖延呢?(教师配乐深情朗读)“砰”一声枪响,大黑骡子缓缓地、缓缓地斜倒下去,老饲养员猛地挣脱拉着他的人,扑上前去,抱住大黑骡子的脖子深深痛哭起来,狂风呜咽,野草叹息,在场地战士个个泪流满面,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此时此刻,他有多少知心的话想对它倾诉呀。

(5) 彭德怀要对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呢?请联系课文内容,走进人物内心,以“大黑骡子啊……”开头,为彭德怀写一段真情告白。

(6) 教师小结:纵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话也没说,这才是彭德怀, 一个有情有义,却刚毅果敢的将领,他把对大黑骡子的情感都藏在了这摘下军帽的动作中。

(7) 在彭德怀的心里,在三军将士的心里,此时的大黑骡子成了什么?

(8) 是啊,只有英雄才能享有如此崇高的军礼啊,齐读句子。

[评析]在教学第三次命令时,就抓住一个“背”字,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这背过去的脸上的神情,感受到彭德怀的割爱之痛,联系课文展开想象,写出彭德怀的心里话。此时学生能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展开想象,于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他们眼前,他们的思绪跟随文中人物融进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场景,真切地感悟到了课文的意境。

5. 在这三次命令中,彭德怀的情绪有不耐烦的怒吼,甚至是发火,但我们关注细节,联系下令的情况,深入到彭德怀的内心,收获到的却是一份深沉的爱,为了战士、为了革命愿意献出一切的无私大爱。

[评析]此时,学生自然地经历了一个“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受过程,虽然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但通过教师及时的总结回顾,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已完全为他们所心领意会,人物形象也完全在学生的眼前高大丰满起来了。

三、 升华情感,凸显文章中心

1.引读“漫漫长征路……”

虽然身无……却能……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对,这样的队伍就是铁流。

是什么融进了这支红军队伍?让他们能这样的英勇无畏?

2.这真是,“风雨苍苍,一路泥潭一路霜。征途茫茫,一把草根一把糠。绝处危情,战士生死谁牵挂?痛杀爱骑,一腔热血洒碧疆!”配乐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是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出示资料。

[评析]根据这篇文章提炼出小诗,学生学到此,配上悲壮的背景音乐渲染,更好地领会到战士们能“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的精神动力的来源,升华主题,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四、课后作业,开展延伸阅读。

长征途中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尝试着抓住细节描写,好好品读。

(作者单位:宜兴市范道实验小学

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作者:张文雅 吴芳

第3篇:《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同课异构及评析

【课例一】

省农垦总局北安管理局第二高中 程 立

背景呈现:课前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红楼梦》前两回中林黛玉的身世,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及其关系,画一幅林黛玉进贾府所走过的路线图;教师制作好本课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的文字。这一回中作者巧借黛玉之眼目睹了荣、宁两府的具体景况,另外,很多关键性的人物也在这一回中纷纷出场。

透过这一回,要让学生窥见《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无穷魅力,激发起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欲望,引导学生对细节的把握和感悟,学习作者如何将人物塑造得如此成功,在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理解中品味悲剧的艺术力量,同时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活动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设计本课时我充分考虑学情,集中分析王熙凤和贾宝玉两个重要人物,并由学生提出好的句子,带领学生一起深入体会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课时,我们跟随林妹妹的脚步来到了那个布局讲究、陈设华贵、礼节繁琐的贾府,也初识了贾府的一些重要人物,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本课都有了哪些人物出场?

生:贾母、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探春、迎春、惜春……

师:这么多人物写法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详写、略写,有集体介绍、单独介绍,有虚写、实写。

师:很好,我们来研究一下贾府两个重量级的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我们集中看描写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语段,选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形象(学生自主回答,到前面板书形象特点和手法)。

生:王熙凤的出场写得好,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形象地写出了人物泼辣的性格特点。

师:仅仅写出了性格特点吗?

生:还写出了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

师:很全面。还有哪些精彩的语句描述?

生:王熙凤连续问黛玉一系列的问题,写得好。写出了王熙凤考虑问题周全、八面玲珑的特点。

师:有一定的道理。

生:王熙凤回答王夫人的问话,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精明强干的管家。

师:你认为哪几个词是关键词呢?

生:“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的“先”和“我已预备下了”的“已”。

生:王熙凤夸林黛玉的语言描写也很精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可以看出她很会说话。

师:她这样夸赞林黛玉,是为了什么呢?

生:讨林黛玉、贾母欢心。

师:有道理。那么刚才那两句话中关键的词应该是什么呢?

生: “真”和“才”。

师:她用两个很有分量的词,将对黛玉的赞美提高到惊叹的程度,而且表达得自然、得体。那王熙凤是只夸了林黛玉吗?

生:不是,王熙凤说这些是为她接下来的话作铺垫。她接着就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可以看出她夸黛玉是为了说明只有老祖宗才有这么漂亮的外孙女。

师:那我们知道嫡亲的孙女和外孙女有什么区别吗?

生:一个是儿子家的,一个是女儿家的

师: 很好。那王熙凤都夸了谁呢?谁是嫡亲的孙女?

生:“三春”。

师:在场的还有迎、探、惜三姐妹的母亲,她们听了高兴吗?

生:高兴。

师:好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只一句话,就把在场的主要人物一一夸赞,不愧是“伶牙利齿”。不过夸人得让人听了喜欢,是极不容易的事。且看第三十八回,写贾母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水池上的藕香榭欣赏风景,就说起小时候在枕霞阁玩儿,不小心失脚掉进了水里,几乎没淹死,救起来头上却碰破了一块,现今鬓角上还有指头顶儿大的一个窝。在这种情景之下,如果你是凤姐你会怎么说呢?

师:难度比较大,有王熙凤在大家都不敢说了,那老师说说看: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好吗?

生:不太好。

师:是不好,因为老人是很忌讳说死的,何况也算不得什么大难。

师:老祖宗,有窝儿这叫残缺美。(生笑) 好吗?

生:(摇头)也不太好。

师:贾母80多了,对一个 80 多岁的老太太谈美是她喜欢听的吗?

生:不是。

师:对于老太太来说,美已经是过去时了,更何况是残缺美。那么王熙凤说的是什么呢?当时她说:“ 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 ? 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 ”王熙凤从什么方面发挥的呢?

生:福和寿。

师:那贾母听了会高兴吗?

生:会。

师:因此我们要抓住重点词,就可以准确地评点人物的性格。几句话就活脱脱地刻画出了凤姐的聪明与世故!

师:为什么对于王熙凤的外貌描写没有同学评点呢?

生:我认为作者把王熙凤写得富贵而美丽,恍若神妃仙子。

师:是很美,丹凤眼和柳叶眉都是很美的。但请大家注意她的丹凤眼的造型是“三角”的,柳叶眉是“吊梢”的,给你什么感觉啊?

生:狡黠,精明。

师:很准确。还有什么精妙的句子?

生:宝玉摔玉,有动作和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与众不同。

师:这是评点宝玉行为表现的意义,大家想想宝玉是突然摔玉吗?

生: 不完全是。前文王夫人已经说过他是疯疯傻傻的,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许多事来。

师:是啊,宝玉是典型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主儿。但他是不是看见谁都摔玉啊?

生:不是。

师:他对黛玉是怎么评价的?找关键词。

生:神仙似的妹妹。

师:是啊,他太喜欢林妹妹了,像神仙一样,太想和她一致了。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想和林妹妹一致呢?

生:宝玉说:“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从“也”字可以看出。

师:太棒了。这就是我们评点时要注意的抓关键词。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宝玉摔玉的时候说“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为什么不说“家里哥哥弟弟、叔叔伯伯都没有”呢?

生:因为宝玉喜欢女孩,觉得女孩与他都是一样的。

师:这反映了宝玉把女孩放在了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我们不妨看看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水浒传》的外文译本有的就翻译成《 105 个男人和 3 个女人的故事》,《西游记》当中的女人呢?

生:都是白骨精。

师:不准确,都是妖精,不是要吃唐僧就是要和他成亲的。就观音菩萨是好人,但不知是男是女。(生大笑)这么看来《红楼梦》确实是伟大的。曹雪芹饱含深情地谱写了一曲女性的颂歌,这也是它的主题——追求男女平等。

师:林黛玉认识贾宝玉都是听谁说的?

生:王夫人。

师:很好,在王夫人眼里贾宝玉是什么样的?

生:王夫人说他是孽根祸胎。

师:听别人讲的,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描写。

师:文中还有描写贾宝玉的语段在哪里?

生:《西江月》二首。

师:对了,那在《西江月》中说贾宝玉是好的还是坏的?

生:坏的。

师:可是,作者是在借贾宝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又为什么说他不好呢?

生:沉思。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种新的手法—明贬实褒。对于这段文字的解读我们留作下节课进行。

师:那在黛玉看来贾宝玉是什么样呢?

生:相貌出众。

师:好,同学把他写在黑板上。

师:今天我们通过精读描写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语段,分析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并归纳了塑造人物的方法,同学们和老师一同总结一下。

师:接下来我们做两个练习,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堂练习1:“猜猜我是谁”(大屏幕打出描写动画人物的句子,学生猜是谁。)

课堂练习2:“猜猜他是谁”至少用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写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让同学来猜是谁。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塑造人物的方法掌握得很好,我们今天根据同学们喜欢的句子,一起研究了一些经典的描写人物的语段,抓住了关键词,分析了它们的妙处,还有一些精妙的地方,我们下节课继续研读。我们今天跟随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有一天我们能跟随曹雪芹走进他的文化大观园时,定会沉醉其中,希望同学们都能认真研读一下《红楼梦》。

实而有味,是程老师的这节课最突出的特点。实,就是有意义、不花哨、不做作,让不同学生都能学有所得的扎实的课。学生的“得”在哪里?

我们看这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以及为达这一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应该说两个目标在设定上既符合考试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本单元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要求。所以说目标设定是合适而准确的。

从目标的达成上看,关于 “猜猜我是谁”的练习,正确率极高,而从一个侧面也暴露了习题设计过于简单的问题;至少用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写一个熟悉的人“猜猜他是谁”的写作练习,也让一些学生把握了肖像描写以形传神的精髓,而程老师带着学生由文本的阅读到写作训练,体现了听说读写的写,只是由于时间的短促,写一段话基本都变成了一两句话,学生的展示肯定是不够充分,也使学习效果打了折扣。但从整体上看,这节课依然是不折不扣贯彻了“扎实”而有“写味”的原则。

程老师的课,还是平实的,是实实在在的常态课。

看程老师的课件,不喧宾夺主,不靠课件、视频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而是最大限度地关注文本,在对关键词句的品味、感受、思考、领悟、鉴赏中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语文的味道,这就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所以说,这节课是平实而有“读味”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程老师的这节课思维活跃,不是按部就班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不完全预设具有生成性的课,这就是丰实性。它特别考验一个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准确度、课堂的驾驭力,比如有学生认为夸黛玉时的王熙凤是心思缜密的,这和教参的用词是不一样的,程老师敢于对这样的词加以肯定。

这样的课更考验老师的设问、质疑的能力与引导、指导的能力。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导与不导,导什么,怎样导,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

程立老师问得好,比如在王熙凤夸黛玉时问:“嫡亲的孙女与外孙女有什么区别?”而随后程老师进行了一口气的追问,这样密集的设问帮助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考,但是不是降低了难度、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力呢?如若教师只问出第一个问题,而其余问题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在“嫡亲的孙女与外孙女有什么区别?”这一“母问题”中,学生还能发现隐含着哪些“子问题”呢?这样的引导,是不是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完整而全面?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设问的快乐”,客串一下老师的角色?这是不是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新认识呢?

但没有关系,更好的问题来了: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写“家里的姐姐妹妹都没有”而不写“家里的哥哥弟弟、叔叔伯伯都没有”?这真是无疑处生出的疑来,这一问,问出了宝玉有男女平等的意识。

也许程老师的这堂课还有待完善与反思,但这却是它的真实性所在,也是程立老师性格的真实折射。机智、幽默、干练、利落,雷厉风行,可能会少一点更为细腻、细致的分析与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总结;但这“丰实”而有“品味”的感受,依然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听课的老师津津乐道。

这里,我还想说一下关于作业布置上的一点建议,即便是我们赛课时的一堂课,也应该留好针对性作业、分层性作业,比如,在作业的设置上,我们是完全可以适当链接一下高考题,比如2012年我省的高考试题:老舍先生的《马裤先生》的第2小题“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与第3题“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这两个问题与本文的的学习目标简直是如出一辙,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下尝试。

这里,我想改写一下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最后一段的文字:“热爱,这对语文的热爱,若能够催生的话,我愿将语文成绩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样的表述是想表达我们做教师的更要让语文生活化,语文美丽化!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程立老师对《林黛玉进贾府》的热爱,有她讲课过程中的不倦的激情为证,有她的结语为证;我们甚至也看到学生们的一张张笑脸,所以我大胆推测,听了程老师的这一节课,一定会有一些学生会因此而萌生看《红楼梦》全书的想法。

【课例二】易 茗

背景呈现:

1. 集中精力突出对人物刻画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在第一节课对文本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林黛玉所接触人物的先后顺序,依次逐个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学习目标寻找阅读区间,筛选有效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用这种条理清晰的方法,化解文本复杂、学生不易适应的难题; 3.对文本中涉及到的文言词语,进行淡化处理。只要学生能理解大意,不妨碍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不做深究。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整体把握了《林黛玉进贾府》的课文内容,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分析《林黛玉进贾府》(边讲边板书课题)中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大家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投影展示:1.理解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品味语言的含蓄美;2.学习运用分析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探究人物形象;3.初步感受封建家族复杂的生活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板书:人物、出场、肖像、语言、性格。同时展示探究题:学一学,黛玉纳罕道:“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师: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大家看视频。(投影切换到电视剧《红楼梦》“凤姐见黛玉”片段。学生聚精会神地看视频。教师观察学生。)

师:在观看视频时,老师注意到你是第一个笑的同学,请你告诉大家为什么笑好吗?

生:我是看到王熙凤人还没见,笑声先到。看那些人都敛声屏气,她却这么张扬,我觉得她好厉害。

师:很好!这个同学注意到了王熙凤的出场特点是什么?

生:(齐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她的与众不同,她的厉害?还能从文中找到其他的“厉害”表现吗?

生:她的出场“放诞无礼”,就是“厉害”的表现。

师:是“厉害”的表现,粗门大嗓的笑声和寒暄是那样“放诞无礼”。(板书)

生:她说话表面上是夸林黛玉,实际上还迎合了贾母的心理,讨好了在身边的一大帮人,也够“厉害”吧?

师:够“厉害”,语言上“圆滑机智”。

生:她的穿戴也很不一般,色彩斑斓,穿金戴银。

师:外貌服饰上华贵可比,“厉害”!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性格?

生:她服饰色彩艳丽、珠光宝气、性格泼辣。接下来我们再结合文本思考:王熙凤为什么能如此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吧,有这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厉害”呢?

生:霸气十足 ,有无人可比的地位。

生:放月钱,管事。(笑声。)

生:是贾母宠爱的大管家。

师:好,大家对课文读得很认真,回答问题很准确。对王熙凤的描写和性格特点,哪个同学还有补充?

生:对王熙凤的肖像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师:这又写了王熙凤什么性格呢?

生:“丹凤”眼,“柳叶”眉,是写她的美貌。

生:“三角眼”“吊梢眉”该是写她的不好惹吧。

师:好,阅读细致,分析到位。下面我们一起阅读《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一段文字,用冷子兴的评价作为对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的小结。(投影切换相应内容,“读一读”,学生齐读。)现在我们分析另一个人物:贾宝玉。谁能告诉大家,课文是在哪几段写贾宝玉的?

生:13、14段。

生:还有11段。先是黛玉母亲向她介绍表兄宝玉,后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嘱咐黛玉“休信”那宝玉。

生:第10段也写了宝玉,黛玉见过舅母王夫人后,王夫人嘱咐黛玉“不要睬”那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师:很好!我们看,对贾宝玉正式出场和集中描写是在哪段?

生:(齐声)第13、14段。

师:如此看来,作者在宝玉正式出场前就借不同人之口几次向读者介绍了宝玉,宝玉的出场有什么特点啊?

生:人未出现,人品先知。

师:与谁的出场形成对比?

生:王熙凤。

师:作者这样写有何好处呢?

生:有利于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师:好!这就是作者在设计人物出场方式上的技巧。大家能读出很好,在写作中注意学习这种技巧就更好了。课文对贾宝玉的描写还有哪些?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生:肖像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是个英俊的帅哥。(笑声)

生:肖像描写“面如敷粉,唇若施脂”,也是秀气的小伙子。

师:这些描写的角度有什么特点?

生:是从黛玉角度写的,都是黛玉眼中看到的宝玉。

生:黛玉一见宝玉,感觉很好,绝不像此前长辈的介绍,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生:黛玉“大惊”“眼熟”,也是在呼应“木石前盟”吧。

师:这些都是作者安排情节结构方面的技巧,大家注意学习。下面继续讨论课文对宝玉的描写和性格刻画。

生:他特别愿意和女孩子在一起读书、玩耍。

师:说明什么。

生:他认为男女平等。他说“《四书》之外,杜撰的太多”,公开否定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

师:这又与他的哪种做法一致?

生:不愿读被选入科举考试范围的书。

师:这些在课文的那段写的?是怎样写的?

生:第13段的两首《西江月》中写的。“腹内原来草莽”“愚顽怕读文章”。

生:还写他“于国于家无望”,中不了科举,当不了高官,既不能光耀门楣,更不能做国家栋梁。

生:还写了他知道黛玉没有他那样的“通灵宝玉”之后,“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

师:这“摔玉”说明什么?

生:本来贾宝玉就对其他姐妹没有佩戴玉石不满意,觉得是玉石让他与姐妹们产生了隔阂,拉开了距离。

生:现在看到自己“曾见过的”娇媚的表妹也没有佩戴玉石,更让他对玉石深恶痛绝。

师:我们大家结合课文文本谈了这么多很好的见解,如果将其归纳一下,表现了宝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生:叛逆。

师:很好!尤其是大家对宝玉不爱读书的分析具体到位,我们再看一下老师课件封面的图片来证明这一点。(投影切换图片)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在快乐地读书。

师:仔细看读的什么书?

生:《西厢记》。

师:《西厢记》是写男女婚恋自由的“私书”,是当时的禁书。这也说明宝黛二人在这一点上是“心有灵犀”的。也说明贾宝玉不是一味地拒绝读书,只是不肯读家长、社会需要他读的那些科举考试的书。也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一个侧面。我们小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整体把握小说内容;②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行,析其心(心理活动),闻其评(他人的评价);③以此为依据,结合时代背景,概括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

师:接下来检验大家运用学习收获,分析人物形象的效果。(投影切换“练一练,黛玉形象分析”,接下来进行讨论式练习。小结本课内容,与学生一起填写表格,整理课文对人物的不同描写方式,布置作业:运用本节学习的分析人物形象的知识和方法,阅读原著有关章节,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

【评析二】成于贯通 失之跬步

省农垦总局北安管理局第二高中 石冬田

我认为易茗老师的课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两个“重视”促进目标达成。易茗老师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按照课标“把握文本内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要求,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重视文本,重视主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展示中,易茗老师处处注意从文本中提出问题,指导学生从文本阅读感悟中筛选信息,寻求答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将学习主体的阅读理解逐渐引向深入。

例如当一名学生说出王熙凤与众不同的“厉害”时,易茗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出证明这一观点的根据,先后提问了三名学生,从视频、课本、与别人的比较中,把握了王熙凤从不同侧面表现出来的“厉害①:放诞无礼”;“厉害②:圆滑机智”;“厉害③:霸气十足,无人可比的地位”,突出了文本的范例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效能。

二、 运用对比法整合文本信息,提高了课堂效率。易茗老师以目标2的落实为主线,以指导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开局,教给学生方法,“授人”以招数之“渔”。特别是人物出场的分析,易茗老师紧扣文本,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的有关语句,对比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引导学生捕捉到贾宝玉“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的出场方式。据此进一步对照分析人物性格,不但提纲挈领、举重若轻地达成了目标,而且体会了作者处处紧扣人物性格描写人物的艺术造诣,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欣赏优秀文学作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 耐心引导阅读,热情组织讨论。易茗老师在展示中耐心引导阅读,热情组织讨论,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了教学目标。如,在做分析林黛玉形象的练习时,易茗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不同观者的角度分析观察人物和人物描写特点,有学生对文本的自主学习、探究,有相互间的信息交流、碰撞,有老师循循善诱的提示、点拨,从而比较全面地把握了人物形象,落实了“在相互切磋中,加强领悟,共同提高”的课标要求。

课堂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下面谈一下我对易茗老师这节课的一孔之见。

一、易茗老师所设定的三条目标,我认为只有目标2达成率较高,此亦在上文表述,但目标1和目标3的达成比较含蓄。例如,目标1“理解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品味语言的含蓄美”是整个高中三年间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重点之一,在这节课中设计这一目标的确是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比较深透的结果,但易茗老师在施教过程中却差了半步未点破,结果使这一目标的落实打了折扣。

试举一例,文本中描写王熙凤的眼睛、眉毛就充满言外之意、含蓄深刻的韵味:“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丹凤”“柳叶”的言外之意是“长相美丽”;“三角”“吊梢”的言外之意是“性格刁钻”。虽然老师和同学对其“意”已探究明了,但“言外意”“含蓄美”的特点却未点破,使学生在“半步”之外只知其“意”,却未懂其因。

二、 首先是对王熙凤“张扬”性格原因的探究,易茗老师只是和学生探究到了“放月钱”“管事”。如果再联系原著深入一点探究:在偌大的荣府,为什么单单让她来管事呢?通过深入挖掘,不难发现王熙凤是贾府孕育出的一个产物,她的张扬、泼辣、狠毒,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著名交际学教授詹姆斯说过:“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欲望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有一部分学生得到老师的重视,而整节课表现积极,也有一部分特别是坐在后几排的学生积极态度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致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范围逐渐缩小。

由此看来,老师在课堂上真应练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从而使学生通过每节优化“过程和方法”的课堂,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尽可能高地提升“能力”。倘如此,教书育人的目标会得到更好的落实,我们的遗憾会少一些,人们的诟病会减一些,社会的认同会高一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第三回的内容,这一回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无非是林黛玉初到贾府,走了哪些地方,见过哪些人物,按时间顺序演进,不需花太多时间梳理。这一回讲究的倒是人物出场,也就是第一次亮相。《红楼梦》的前两回,通过各种方式演说了荣宁二府,到了第三回,人物角色就要逐个粉墨登场。《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的第二课时,集中的看点就是几个主要人物是怎样出现在读者的视线里的;他们的出现,有什么可关注、揣摩的;其精妙的笔墨,有哪些可圈可点的,由此可见人物分析是本文教学的目标。两节展示课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一、1.分析主要人物王熙凤、贾宝玉形象特点;2.学会抓关键词通过学生讨论、评点归纳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1.理解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品味语言的含蓄美;2.学习运用分析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探究人物形象;3.初步感受封建家族复杂的生活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应该说两人目标在设定上既符合考试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符合本单元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要求。所以说目标设定是合适而准确的。

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评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教学改革在许多教师和评课专家的心目中,一切似乎都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是重要的,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在目前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以为侧重评教学内容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更有导向性。在盛行评教学方法的今天,两位老师大胆尝试从目标的确立和目标的达成度入手,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切中肯綮地进行点评,有理论,有事实;有反思,有建议;有商榷,有指导。难能可贵。曲慧老师在点评程立老师的课时,肯定了程立老师关注文本,在对关键词句的品味、感受、思考、领悟鉴赏中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做法。

石冬田老师点评易茗老师的课归纳出三点遗憾,这三点遗憾都是从教学内容方面指出目标未达成的原因——对教材挖掘不到位,教学关键处止步。例如,易茗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到贾宝玉“叛逆”性格时,如果再向前踏出半步,指出他“崇尚男女平等”“拒绝参加科举考试”“声言《四书》之外全为无根据编造”“疯癫摔玉”不只是一般男孩子的青春期“叛逆”,而且更是作者反对封建正统的伦理观念、反对封建科举选仕思想的形象揭示”等。石老师进一步指出再深入一步设想,如果有了平时课堂的这种鞭辟入里、深入主旨的引导剖析,学生平时思考问题时流于表面的现象也就可以逐步得到解决了。

语文教学应该是微观(字词句)、中观(语段)、宏观(篇章)教学的结合,如果语文课只讲宏观方面的问题容易空而不实。程立老师注意从微观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来分析人物性格如:“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的“先”和“我已预备下了”的“已”。分析王熙凤是一个精明强干的管家。”又如“他太喜欢林妹妹了,像神仙一样,太想和她一致了。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想和林妹妹一致呢? ”“宝玉说:‘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从‘也’字可以看出。”等。这样的分析实而不空。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易茗老师在对黛玉形象分析时采取填写表格的方式,从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行、析其心(心理活动),闻其评(他人的评价)的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形象。学生按照老师的设计角度进行了概括,分析结果人物形象平面化缺少整立体感。如果易茗老师采用文脉分析法指出“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一句使以下所有有关黛玉的描写都纲举目张。如此,学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黛玉的性格、形象会跃然纸上。接着老师继续点拨黛玉如此敏感警惕地观察和回应着“环境”,同样“环境”也在环视聚焦着她。学生在这样思路的指导下何愁不会分析,进一步设想,如果平时的课堂老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也就不会是一句空话了。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升专业素养,形成教学风格,近期,黑龙江省农垦教师进修学院举办了“2014年垦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展评活动”,以“探索语文教学的本色,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主题,以期达到挖掘垦区高中语文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成果,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提升高中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此次活动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讲、评的形式进行,以学校为单位,在学校选拨的基础上,推荐两名教师形成一个展示团队,分别承担做课和评课的任务。

在黑龙江省农垦教师进修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郑红霞老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九个管理局及总局直属学校共组建18个团队,共计36名教师参赛,80多名教师观摩。所做的18节课充分展示了集体智慧和校本教研的成果。

本期我们将以两所学校的展示成果为例,呈现垦区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教学的探索与尝试,与广大教师共同研究探讨。

作者:程立 曲慧 易茗 石冬田 郑红霞 李慧丽

第4篇:【鼎尖教案】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二册 第一章 氮族元素 第三节硝酸(第一课时)

第三节 硝 酸

从容说课

硝酸在初中知识已作为一种常见常用酸介绍过其具有酸的通性,并简单地提及其氧化性,本节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有关硝酸的一些性质。教材从硝酸与金属反应主要不生成氢气引入,介绍了硝酸的两种特性即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硝酸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由于硝酸是我们研究了浓硫酸后,又一次接触到的一种具有强氧化性的强酸。因此在教学中应在复习浓硫酸物理性质、特性的基础上,找出硝酸和浓硫酸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更易接受和掌握硝酸的知识。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跟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时反应产物的记忆;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发生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教材通过介绍市售的浓硝酸为什么有时呈黄色从而与硝酸的不稳定性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当然在教学中可以就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适当作出解释,如硝酸的氧化性强弱取决于得失电子的多少还是得失电子的难易,硝酸与金属反应时为什么不直接或不主要生成氢气等。本节教材中还安排了适合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阅读材料。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强氧化性)通过探究硝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

2. 通过介绍硝酸的用途和我国硝酸工业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硝酸对国民经济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掌握有关硝酸的计算。 ●教学重点

硝酸的特性——不稳定性,强氧化性

●教学难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有关硝酸的计算技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 利用实验的手段,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2. 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的氧化性。 3. 利用影像资料介绍硝酸的用途和我国的硝酸工业情况。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机、试管、试管夹、无色透明气球、铜片、浓(稀)HNO

3、酒精灯、石蕊试液、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言]硝酸是我们中学常见的三大强酸之一,那么它具有酸的通性应在情理之中,除此以外,硝酸会不会也像硫酸一样也有自身的某些特性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对硝酸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板书]第三节 硝 酸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展示]硝酸样品。

(让学生观察硝酸样品并阅读课文后,总结硝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口述]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为1.5027g·cm,沸点是83℃,常用浓硝酸质量分数约为69%,98%以上的硝酸叫发烟硝酸。

[设疑]刚才同学们看到硝酸保存在棕色瓶中,我们学过的保存在棕色瓶中的试剂有哪些?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从硝酸用棕色瓶保存,我们可推测硝酸具有什么性质? [生]回答:我们学过的氯水,以及常见的AgNO

3、AgCl等均用棕色瓶保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见光易分解,因此我们可推测硝酸具有不稳定性。

[板书]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展示]装在无色试剂瓶中的浓硝酸。

[讲述]硝酸以见光和受热时均易分解,而且越浓越易分解。我们看到装在无色试剂瓶中的浓硝酸变黄色,就是因为硝酸分解产生的NO2又溶于硝酸中的缘故。

[板书]4HNO3========4NO2↑+O2↑+2H2O 或光照

[设问]在浓硝酸中滴加石蕊试液,应该看到什么现象? [生]变红色。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难,看是不是这样呢。

[演示]在浓硝酸中滴加石蕊试液,变红后微热,红色消失。 [师]在浓硝酸中滴加石蕊试液,为什么会变红? [生]因为硝酸有酸的通性,能电离出H+。

[设问]那么为什么又会褪色呢?请同学们从硝酸中N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来分析原因。 [生]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师]对。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将浓HCl、浓H2SO

4、浓HNO3分别滴在三块蓝色石蕊试纸上,预计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浓HCl滴在石蕊试纸上只变红,因为浓HCl有酸性。浓H2SO4滴在石蕊纸上先变红后变黑,因为浓H2SO4具有酸性和脱水性,可以使试纸碳化。浓HNO3滴在石蕊试纸上先变红后变白,因为浓HNO3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

[师]对。我们知道浓H2SO4除了有酸性和脱水性外,也具有强氧化性。浓硫酸的强氧化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教师板书] 2.强氧化性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浓硫酸的氧化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常温下使Fe、Al钝化;加热时和铜等不活泼金属反应,和非金属反应;和硫化氢等还原性化合物反应。

[讲述]浓硝酸常温下也可使Fe、Al钝化,因此也可用铁或铝容器盛放或运输硝酸。

[板书](1)常温下使铁、铝钝化

[过渡]硝酸能不能和铜反应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1—7]在实验时,用两个无色透明的气球替代塑料袋,在将稀硝酸反应的试管上的气球松开时让学生代表操作。

(现象:浓HNO3和Cu反应剧烈,生成红棕色气体,溶液变蓝色;稀HNO3和Cu反应缓慢,生成无色气体,当气球松开后,瓶口处变为红棕色,溶液变蓝色)

[师]通过刚才的反应可以看到硝酸不仅能与金属反应,而且能与不活泼的金属Cu反应,足以说明其氧化性之强。浓HNO3和Cu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稀HNO3则被还原为

-

3 无色的NO气体,但遇氧后很快又变成NO2。

[板书](2)与金属的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讨论]在上述反应中,浓硝酸与铜反应N元素只得到1个电子,而稀硝酸与Cu反应N元素得到3个电子,能否由此说明稀硝酸氧化性比浓硝酸强?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①不能说明。因为浓硝酸和铜反应比稀硝酸剧烈。②氧化性强弱取决于得电子的难易而不是多少。

[师]硝酸不仅可以氧化金属,还可以氧化非金属。它可以和C、P、S等多种非金属及某些有机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3)和非金属的反应 △

4HNO3(浓)+C====2H2O+4NO2↑+CO2↑

[过渡]HNO3遇到指示剂使之氧化褪色,遇到金属放出的气体也不是H2,HNO3都表现的是强氧化性,那么HNO3的酸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3.酸的通性

学生讨论后回答:硝酸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盐反应成另一种盐和酸,都是硝酸酸性的表现。

[讲述]金和铂不能被浓H2SO4溶解,也不能被浓HNO3溶解,那么有没有可以溶解金和铂的溶液呢?有。那就是王水。什么叫王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回答。

[生]浓HCl和浓HNO3体积比为3:1的混合液叫王水。

[师]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农业生产中有重要的用途。下面我们来看录像,了解硝酸的用途。

[板书]

三、硝酸的用途

[播放录像]小专辑:硝酸的用途和我国的硝酸工业。 [投影练习] 为了测定某铜银合金的成分,将30.0 g合金溶于80 mL 13.5 mol·L-1的浓HNO3中,待

+-1合金完全溶解后,收集到气体6.72 L(标准状况),并测得溶液中的c(H)=1 mol·L。假设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仍为80 mL,试计算:

(1)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2)合金中银的质量分数。

解析:(1)硝酸被还原生成NO或NO2气体,因此产生的气体物质的量即是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n=6.72 L/22.4 L·mol-1=0.3 mol (2)c(H+)=1 mol·L-1,说明HNO3过量。参加反应的硝酸为13.5 mol·L-1×0.080 L- 1 mol·L-1×0.080 L=1 mol,设合金中Ag为x mol,Cu为y mol,则有

108x64y30x2y0.31 解得1x0.1moly0.3mol w(Ag)=0.1mol108gmol30g100%36%答案:(1)0.3 mol (2)36%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硝酸的特性即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其不稳定性决定了硝酸的存放应在棕色瓶中,也是造成浓硝酸显黄色的原因。其强氧化性与浓H2SO4的强氧化性很类似,主要的也是表现在与不活泼金属铜的反应、与金属Fe、Al的钝化现象,以及与非

金属碳的反应,所以大家将硝酸的强氧化性与浓H2SO4的强氧化性对比来理解和掌握就容易得多了。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硝 酸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4HNO3=======4NO2↑+O2↑+2H2O 或光照

2.强氧化性

(1)常温下使铁、铝钝化

(2)与金属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与非金属的反应

4HNO3(浓)+C====2H2O+4NO2↑+CO2↑

3.酸的通性

三、硝酸的用途

●教学说明

本节教材不仅是本章重点,也是整个高二教材的重点之一,在学习时,抓住硝酸的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熟悉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规律,并与以前学过的浓H2SO4进行联系和对比。在教学中还适度地启发同学浓HNO3与非金属单质S和P的反应,以及硝酸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参考练习]

1.下列对于硝酸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浓NHO3和稀HNO3都具有氧化性 B.铜与HNO3的反应属置换反应 C.金属与HNO3反应一定不产生氢气 D.可用铁或铝制品盛冷的浓HNO3

答案:BC 2.在某稀溶液中含1mol KNO3和4 mol H2SO4,向其中加入1.5mol Cu粉,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 A.11.2 L

B.22.4 L C.33.6 L

D.22.4 L~33.6 L之间

答案:B 3.在铁与铜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NO3,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m1 g,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2S4,充分振荡后,剩余金属m

2g,则m1与M2之间的关系是(

)

A.n1,一定大于m2

B.ml可能等于m2

C.ml一定等于m2

D.ml可能大于m2

答案:A

4.将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分别滴在三张蓝色的石蕊试纸上,片刻后可观察到三张试

纸的颜色是(

)

A.红、黑、红

B.红、黑、蓝

C.红、黑、白

D.红、红、红 答案:C

第5篇:《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以下是《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过程方法: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学习科学家们契而不舍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三、教学过程

㈠、用视频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简史”

投影展示: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1862年法国矿物学家尚古多“螺旋图”;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耶尔“六元素表”;1865年英国工业学家纽兰兹的“八音律”;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手编第一张周期表;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修正的现行元素周期表。

让学生观看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简史视频,体会科学发展的过程 ㈡、学生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复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让学生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原子不带电的原因,总结出: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2、 根据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让学生设计一个元素周期表,说明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⑴、学生积极思考完成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⑵、学生设计出部分元素的周期表结构。 ㈢、比较自己设计的周期表去认识元素周期表

展示现行元素周期表。分析元素周期表中有几横行,各有几种元素?分成几类?有几竖行,分成几类各是什么?将什么样的元素排成一横行,横行又叫什么?将什么样的元素排成一竖行,竖行又叫什么?要求 仔细观察周期表的结构,分析周期表中各周期及各族元素种类及相关信息,写在练习。

总结并板书: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强调:锕系、镧系,第Ⅷ族。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㈣、讨论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周期表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如06年美国成功合成了118号超重元素等等。

㈤、小结和练习巩固

1.①原子序数= = = ,这个关系只能用于 情况

②周期:与横行是什么关系? 按照什么原则划分?

③族:与列是什么关系? 按照什么原则划分?

2.写出Al、C、O三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在分别找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请你整理好之后用文字表达出来。

3、(1)写出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Na: Fe: (2)已知氟位于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ⅦA族,画出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推测114号元素的位置。

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学生自己去观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分布、分类、元素种数等,建立起构、位的关系,熟悉周期表的结构。

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表结构

1、周期:

①定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电子层数相同、排成一个横行

②分类:三长三短一不全

短周期(

一、

二、三行)(元素有

2、

8、8种)

长周期(

四、

五、六行)(元素有

18、

18、32种)

不完全周期(七行)(元素有26种)

2、族

①定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②分类:主族(A)、副族(B)、第Ⅷ族、0族(稀有气体元素) 主族(

1、

2、

13、

14、

15、

16、17列) A族 副族(

3、

4、

5、

6、

7、

11、12列)B族 零族(18列)

第VIII族(

8、

9、10列)

第6篇:《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说课稿

兴文二中

蒋 智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

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 1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1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教法分析

本课依教材特点,采用螺旋式发展,循序渐进,探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具体解决重、难点的方法如下:

1、“由旧引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必须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如果学生对新知识课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就难以理解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出新概念,从而使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

2. 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一堂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一堂以分析、讨论、总结为主的新课。既强化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的原子(离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元素性质的内涵

原子半径

微观性质

化合价

元素的性质

电子得失能力

金属性

宏观性质

非金属性

3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以具体的数据为判断依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己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4 重难点突破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元素的性质的内涵,使学生明白,结构决定性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也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同时,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点上,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从而完成本堂课的另外一个情感目标.

原子结构的

决定

元素性质的

归纳出

元素周期律

周期性变化

反映

周期性变化

反映

原子的最外层

原子半径

元素性质随

电子数从1个

主要化合价

原子序数的

增加到饱和

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递增而呈现

(2个或8个)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周期性变化

的稳定结构

三、学法方面

(1)在本节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2)本节第二课时,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四、教学程序

从时钟转一圈,地球的自转、公转引出周期,从而引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周期呢?

<一>、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1 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从感性上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学习元素周期律之前,已经学习了卤素、碱金属2个主族元素族。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理解元素周期律时,以这些知识为材料,将已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新学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更好地理解理论,又能进一步认识元素化合物。例如,元

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原子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如何变化?请看VIIA族元素卤素从F到At,原子结构如下:

随着原子序数从9到85,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从2层到5层,呈递增趋势(原子的半径逐渐增大),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个。

作为金属族的代表物碱金属族也有相同的规律。原子结构如下:

从3号Li到55号Cs,随着原子序数从3到55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递增,从2层到6层。原子的半径也逐渐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是1个电子。

由此可见,用丰富的实际知识去理解一个新学的理论规律,便于掌握这一理论,从而也巩固了已学的实际知识。

充分利用 教材表5-5的相关数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表5-6,引导学生得出规律

表1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

1~2 1 1 2 2

3~10 2 1

8 8

11~18 3 1

8 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

周期性

变化。

2 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核内正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减小。

再让学生充分利用 教材表5-5的相关数据,验证规律是否与推测的相一致。

表2

原子序数

原子半径的变化

3~10 逐渐减小

11~17 逐渐减小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

周期性

变化。

3 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表3

原子序数

化合价的变化

1~2 +1 0

3~10 +1

+5

-4

-1 0

11~18 +1

+7

-4

-1

0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

周期性

变化。

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

通过对以上几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二>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给出元素周期律的的内容,分析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本质是由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补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完成我们的情感目标.

<三> 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依据

最高价氧化物的酸、碱性强弱和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判断

<四> 补充

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课堂练习:1.比较微粒间半径的大小

(1)Na、Mg、Al、Si、P、S、Cl

(2)Na与Na+;Cl与Cl-

(3)O2- F- Ne Na+ Mg2+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微粒半径的方法:

一看电子层数、二看核电荷数、三看电子数。

特别强调: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其离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相关问题 课堂练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离于方程式为:

RO3n-+ 6I-+ 6H+ = R-+ 3I2 + 3H2O

⑴ RO3n-中R元素的化合价是

.⑵ R元素的原于最外层的电子数是

.

答案:⑴ +5;⑵ 7.

解析:该题第二问易误填为5个。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化合价

以及 |最低负化合价|+最高正化合价=8.

课堂练习:某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R,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

A H3RO3

B H2RO4

C

HRO3

D H3RO4

有关半径的判断

课堂练习: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2-、dD-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A>B>D>C

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

D.单质的还原性:A>B>D>C

答案:C

解析:对于原子半径与离子半径的区别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与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问题。

其中,

1、

2、

3、4点均为学生易出错的问题,因此,在讲解这些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是很理想,可以临时增加一些习题。

第7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用所学的目标语言进行口头交际。

2.学会用结构be(not)allowed to谈论家规——Family rules。

教学设计

热身(Warm-up):

Play a game复习结构be or be not allowed to。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看哪一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列出最多的校规,明确学生必须用所学结构be or be not allowed to。

(通过这种小游戏,既达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为下面的新课作好铺垫)

呈现(Presentation):

①教学3a.

(1)让学生先描述图画,预先知道要谈论的话题——Family rules。

(2)让一对学生大声朗读对话。

(3)让学生再次阅读对话,单独完成填写表格。(帮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提醒学生用“Don’t”和“You can”归纳信息。)

(4)让不同的学生说出答案,教师帮助纠正。

(5)最后,将学生分成二大组,分别扮演Sun Fei和WuYu朗读对话。

②教学3b.

通过投影,展示对话。让一对学生朗读对话。

A: What rules do you have at home?

B: Well, I’m not allowed to go out on school nights. How about you?

A: I’m not allowed to go out on school nights, either. But I can study at a friend’s house.

接着,多媒体课件提供3a表格的正确答案,学生不看书本,充分利用表格中的信息模仿之前投影出的对话进行结对练习。

让两到三对学生展示对话。

巩固和拓展(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①Activity 4对目标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明确活动要求,并且让学生朗读表格中的rules。

教师和一学生进行示例对话,以便让学生明确怎样进行调查。

T: Do you have to go home after school, Wang Ling?

W: Yes, I do.

T: Are you allowed to stay up until 11:00 pm?

W: No, I’m not.

T: ...

允许学生在课室走动,各自调查三位同学,并且填好表格。(通过任务型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把英语用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两到三位学生读出他们的调查结果。For example,a student might say,Wang Ling has to go home after school.Li Ping is allowed to stay up until 11:00 pm and so forth.

②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自由辩论——Students should or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use mobile phones at school.(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全班同学的参与,气氛将热烈,活跃。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时间,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

作业的布置(Homework):

1.用结构be(not)allowed to和have to各造五个句子。

2.模仿3a编造一个对话,谈论family rules。

第8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情态动词must, might, could, can’t的用法,学会理解他们在句子中的含义。 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等。、

教学设计

热身(Warm-up):

1.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猜测。比如,展示一些同学的不同时期去旅游的照片,让他们猜地点或者其中的人物,或者用一些其他的课前收集的同学其他的东西,如语文、英语作业本、校服、夹子等,让同学们猜物主。

(通过看同学的照片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好奇的氛围中复习了上节课的目标语言。)

2.检查作业(Check homework)。

呈现(Presentation):

①教学3a&3b.

(1)导入(Lead-in),展示3a中的图片中的女孩,让同学讨论“What is Linda doing? ”S: She might be playing computer games. / She might be writhing a e-mail to her friend.(2)任务1:阅读并排序(Reading and put them into right order.)。让学生阅读句子,如果有生词,在生词上画圈,根据上下文猜猜它们的含义。生词应包括:symphony, optometrist, appointment, algebra, crucial, anxious

(3)任务2:讨论(Discussion)。以3b的对话为模式,运用3b的句型,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些词的可能含义,经过讨论后查字典判断谁是谁非。谈论时引导学生运用句型:

S1: What do you think“symphony”mean? S2: It must mean kind of music.

S3: Why? S1: Because she went to the symphony hal1 for a concert. S4: Yes, you are right.当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巡视各组的进展,如果有困难,教师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能运用句型进行讨论。

(4)归纳总结(Sum-up),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断后更加完整地理解了全文,保证了能正确排出顺序——5,2,4,3,1(3a)。

(5)巩固新词(Consolidation)symphony, optometrist, appointment, algebra, crucial, anxious.让学生根据音标拼读单词,再跟老师读,注意学生的发音。

(6)语言点比较because of, because的用法。教师可以通过例句来让学生分辨,假如学生仍然不理解,可以多举几个例句。

He was late for school because it was raining heavily.

He was late for school because of the heavy rain.

(将探究式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于课堂活动中,不局限学生的思维,通过这个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又锻炼了口语和听力,进一步理解了情态动词must, might, could, can’t的用法。)

②教学4拓展(Extension)

利用4的图片。要求学生先在表格中写下自己的猜测。然后参照给出的对话模式以及上一节课的句型和同学进行交流。可以全班自由交谈,可以问问你感兴趣的同学的猜测,并且用Why do you think it must belong to a girl? 等句型巩固本单元的语言目标,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业的布置(Homework):

将4部分里根据自己的猜测用4~5句话写成一段文章。要求分别用上must, can’t, might, could,并且要有推断依据。

第9篇:《学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能手、远近闻名、专心致志、走了神儿”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对比两位学生学棋的不同表现,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设疑激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学棋》。(齐读课题)

2、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还记不记的这些生字(出示生字)

3、请小朋友仔细回忆一下,课文讲的是谁跟谁学下什么棋呀?(两个学生跟秋学下围棋。)

4、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来一起读一读:有两个学生拜秋为师,跟他学下棋。

5、你们看,就是这两个学生在跟秋学下围棋。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坐在后面的这位年长的就是秋。那么,这两个学生为什么要跟秋学下棋呢?秋是个怎样的人?请小朋友打开语文书,读读第一自然段,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二、抓住重点,细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

2、秋是个怎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秋?(秋是个棋艺高超的人)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1)、“能手”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联系这句句子来说一说?(这里的能手指人,指熟练掌握一种或几种本领的人,在这里指秋是一位特别会下棋,棋艺高超的人。)

(2)、还有哪个词也能看出秋下围棋很厉害? 远近闻名:近处的远处的人都知道,指非常有名。

3、指导朗读。

4、过渡:同学们,都说“名师出高徒”,后来秋的这两个学生是不是都成了出色的棋手呢?(不是)你从哪里知道的?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第3自然段。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出色的棋手 没有多大长进

(1)出色是什么意思?(特别好)能不能换个词?(优秀) (2)长进是什么意思?(进步)没有多大长进是什么意思?(没有大的进步。)

3、知道了这两个学生学棋的结果,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同样是一个老师教,为什么一个成了出色的棋手,一个则没有多大长进?)

过渡: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的第二小节里,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一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2、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

(因为一个学生上课时专心致志,另一个学生听着听着就走了神儿)

3、瞧,这就是两个学生上课的情景。哪一个是专心听讲的?(穿红颜色衣服的)哪一个不专心听讲?(穿蓝颜色衣服的)

出示图:现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个穿红色衣服的学生,看看他是怎么样专心听讲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眼睛紧紧盯着棋盘,手托着下巴,正在思考)

课文里是怎么写他专心听讲的呢?谁来读一读句子?

(1)出示句子: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这个句子里表现认真听讲的是哪个词语?)

板书:专心致志

(2)“专心致志”是什么意思?你能结合这句话来说说吗?(师提示: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个学生的专心致志主要体现在三个动作上。能找到是哪三个动作吗?)

板书:听 看 问

(3)他在听什么?看什么?听和看这两个动作还用了个关联词语“一边„„一边„„”,是指这两个动作要同时进行,就像刚才同学们说得那样,这个学生在秋讲的时候不仅用耳朵认真听好,他的眼睛还紧紧盯着棋盘,这样就会听得明白,记得住。

(4)你能用“一边„„一边„„”说话吗?

同学们,在学棋时这个学生用耳朵认真听,用眼睛仔细地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还不断地动脑筋想,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直到弄明白为止,他一心一意,把整个儿心思都放在学棋上,这就是专心致志。(齐读成语)

你还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和专心致志是一样的?(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一心一意)

多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呀!我们来夸夸他吧。 (5)指导朗读。齐读。

4、另一个学生是怎么学棋的呢?找找相关的句子,谁来读一读? 如果说前一个学生学棋的态度可以用“专心致志”来形容,那这个学生学棋的态度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呢?

板书:走了神儿

(1)“走了神儿”是什么意思?

(2)他的心思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现在他的心思到哪里去了?他想了什么事?

(3)老师发现他走了神儿,提醒他注意听讲,可他是怎么做的?你觉得他又去想了什么?

另一个学生呢?听着听着又走了神儿,好像看到,他想! 齐读这段话。

5、小结:正因为这两个学生有着不一样的学习态度,所以才会有不一样的学习结果。

三、总结全文

1、学到这,先前的问题能够解决吗? 两个学生跟同一个老师学下围棋,为什么学的结果不一样? 一个学生因为________,所以_______。 另一个学生因为________,所以_______。

3、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不能。

4、小朋友们说得真好,但是不能光靠嘴上说,还要看行动,你打算怎样专心致志地学习呢?

5、如果这两个人来到你身边,你会和他们说什么?如果你和秋学棋,你会怎么做呢?如果我们身边有不认真的同学,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四、作业

1我会读:课后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2我能找:找找我国当今有哪几位举世闻名的围棋能手,并收集他们的小故事。

附板书:

13 学棋

秋 能手 远近闻名 一 个 专心致志 出色的棋手

(听 看 问)

另一个 走了神儿 没有多大长进

上一篇:职业生涯管理练习题下一篇:学生学籍基本信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