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带来的启示

2022-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群体性事件带来的启示

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广东经验及其启示

摘要:处于重要转型期的当前中国社会,风险与机遇同在。以群体性事件为代表的诸多社会冲突既给政治社会发展带来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引发诸多矛盾和问题。治理群体性事件,引导社会冲突发挥正功能,西方学者刘易斯·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为此提供了有益的学理镜鉴,而我国广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实践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经验,即要坚持以针对成因、抓住关键,区别对待、分类处置,治标为先、治本为要为的基本原则,缓和与化解群体性抗争。

关键词:社会冲突理论;群体性事件;广东经验

文献标识码:A

2000-2013年,中国10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共有319起,其中,广东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数量居全国之首,占30.7%[1]。但自2009年以来,广东的群体性事件逐年下降,已从高峰期每年的4000多起下降至1800起左右[2],近年来总体形势保持稳定。客观地看,广东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人口规模在全国均排在第一位,整体发展速度快,社会转型特征尤为明显,社会管理任务重、压力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触点多、燃点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在各种矛盾和问题倒逼之下,群体性事件早发、多发、频发。但相对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群体性事件发生率大幅下降,不仅在于广东始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民生的执政作为,而且也是广东各级政府对群体性事件妥善应对、有效治理的现实成果。

本文借鉴西方政治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对其中经验进行总结,对照现实进行反思,以期对以后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有所启发和借鉴。

一、科塞社会冲突理论视域下的广东群体性事件解析

20世纪初期,刘易斯·科塞从齐美尔的有机功能论思想出发,着重在“社会冲突的功能”领域展开研究,撰写并出版了《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进入60年代后,美国由于国内原因,以各类群体性事件为代表的社会危机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借机发展壮大。随着《社会冲突研究续篇》的出版,科塞社会冲突理论由一般论述发展为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进而奠定了科塞在社会学冲突理论分析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地位。以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为分析工具,剖析广东省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有利于认清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点和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展有效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一)冲突爆发有多种成因

科塞认为,社会冲突爆发源于“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即由于群体感受到的所谓“社会不公”带来的个人利益的现实损失或将会受损的预期判断;以及由“相对剥夺感”滋生的社会不满或仇视情绪,进而演变为对社会制度合法性的质疑。在这里,科塞独辟蹊径,将社会心理与合法性问题相结合,发现了社会冲突的又一成因。因此,社会冲突形成可能源于物质性因素或非物质性因素。前者是指社会现存的权力分配、阶层地位和物质资源状态,后者是指个人或群体意识层面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软性成分。在科塞看来,非物质性因素的多少与社会合法性的程度保持一致,即在群体眼里的“不公”、“歧视”源于现有制度合法性的消亡。

从2011年广东乌坎事件来看,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卖地之事并非短期内发生,而是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据称始于1993年)。此次乌坎村内部冲突的爆发,重要原因就在于近年来土地转让价格的大幅度提升,卖地利润的巨额增长,与村民收益的低水平徘徊形成强烈反差,相对剥夺感在村民中间迅速扩张、不断累积,村两委的合法性受到严重质疑,卖地收益的分配制度也面临危机。村民在诉求无果的情况下,选择对抗式的抗争手段,致力于防止将持续产生的利益受损。我们应该看到,政府及其代表的政治体制并没有受到否定和冲击。村民的抗议示威在受到限制后,采取的是“护村”行动而不是更为激进的举措。村中德高望重的村民林祖銮开始组织相关抗争活动后,村民的行动基本上纳入了制度框架,不仅选举组成村民临时代表理事会,甚至在上访行动前会“跟派出所打招呼”,其过程体现出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此外,从乌坎村民打着国旗欢迎省委工作组进驻的场景可以断定,村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还是根基牢固的。乌坎事件的根源在于物质性因素,对社会基本价值观及其基础上构建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非物质性因素没有形成冲击,冲突的烈度是有限的。

(二)冲突类型需多样划分

在科塞看来,社会冲突可以有多种相互成对的类型划分方法,如群体内冲突与群体间冲突、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冲突,而后者对于研究中国问题最具现实意义。所谓的现实性冲突是指由于群体诉求在未能满足或得不到自认为正确的外部评价下发生的冲突,其主观性强,目标指向明确,冲突属于一种表达诉求的手段或方法;非现实性冲突,主要是指出于某种诱因,群体为表达不满或释放紧张状态而发生的冲突,其诉求不明显,甚至仅是一种情绪发泄,随意性、多变性、非理性的特点较为显著。以广州新塘事件、潮州古巷事件、中山沙溪事件为代表的“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新类型。此类事件涉及人员多、议题多,诉求复杂,破坏力大,使社会结构僵化、社会治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充分暴露。上述两种类型的冲突中,前者的治理难度在于能否使群体的诉求得到满意解决;而后者的难度在于能否寻求治理的突破口,往往要伴随着一次或多次的暴力过程,才能使群体性事件走向得到逆转。在2014年的汕头“9.26”事件中,由赌博滋生的社会治安事件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后,这种现实性冲突开始了向非现实性冲突的发展。后被一些人以反对垃圾填埋场扩建为由,裹挟更多的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市政府,呈现了更为复杂的局面,直到政府充分重视后,采取了多种手段,才平息事态。可见,不论冲突是何种类型,如果不能将其纳入制度化的社会结构,都会导致社会机能失调,直接引发更大规模、更大烈度的冲突,即使是现行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也难以有效应对。

(三)冲突功能要辩证分析

科塞在深入研究社会冲突后续影响的基础上,发现冲突并不仅仅只有破坏作用,同时也可能会对社会团结、形成一致观念、实现有机整合具有促进作用,即表现出积极的“正功能”,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对社会和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维护社会或群体与周围环境的界限,促进群体内部的团结;冲突通过提高社会系统的适应能力,消除社会敌对情绪和分离因素,对社会或群体起到稳定作用;冲突可以在不同群体之间促成团结,有助于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冲突可以激发社会机体的自我更新能力,促成新规范和制度的诞生;冲突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展示出的抗争力量,作为一种平衡机制可以使原有社会规范的变更更为及时、科学。早在2006年的一次研讨会上,与会官员学者达成共识,即要“突破以阶级斗争、敌我矛盾的定势,再次肯定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3],为肯定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发挥其正功能奠定了基础。2011年,海门群众由于担心即将开工建设的60万千瓦燃煤电厂对环境的危害,自发组织集聚镇政府抗议示威,在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后,社会秩序很快恢复,事件逐步平息。此次事件使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得以凸显,引发社会群体达致前所未有的环保共识,增进了群体内部的团结协作,同时也警示公共决策过程要更加注重民生议题,促成社会制度规范的更新或创设。同样的社会冲突正功能也在2015年4月的河源电厂群体性事件中得到彰显。而作为一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广东古巷事件等族群社会冲突的爆发,为社会矛盾提供了减压阀,避免其走向激化、恶化。如果这些外来底层族群的紧张情绪得不到释放、未能通过低烈度的小规模冲突引发政府的关注,可能在可用资源少、抗争效益低、自组织空间小的背景下,走上近现代西方社会出现的黑恶化、集团化犯罪,甚至是难以修复的族际仇视,将社会推向分裂。

(四)冲突底线须准确把握

科塞在明确社会冲突正功能的同时,也提出在某种情形下,社会冲突诱发深刻社会变革的可能。社会冲突在得不到及时有效疏解的情况下,一旦冲突方不再认同社会系统建立的合法性,对社会的基本价值、治理模式、组织架构等产生质疑之时,这种冲突就会毁灭社会自身。因此,确保社会冲突不至于毁坏社会结构的根本之策,存在于自身社会结构之中,即实现社会冲突的样态、烈度、频度与制度化治理方式、社会可承受力之间的均衡,采取“整合(Integration)”之法。通过将社会结构系统的各类组成部分,如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要素进行配置,形成功能相互补充、有机协调,实现缓解社会紧张状态的综合作用,促使社会形成和谐、规范、有序的平衡体系,顺畅整个社会的运转机制,提高社会的一般化程度。广东近些年群体性事件得以有效治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在确保冲突不越过底线的基础上,不再一味追求消灭、根绝社会冲突,逐渐学会了消解、缓和和利用冲突,注重引导社会冲突发挥正功能,寻求建立能够符合民众、政府等多方利益的制度化渠道,既为社会提供了制度允许、公众接受的利益表达通道、情绪疏解环境,同时也引导社会冲突发挥社会减压阀的积极作用,实现了社会警示器的功能。

二、从广东经验看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基本原则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以集体诉求、非规则性表达面目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一旦遭遇社会冲突的无限蔓延,就有可能落入“转型陷阱”,出现“社会断裂”。但只要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引导社会冲突发挥正向功能,就能使其成为社会肌体自我修复、自然更新的重要契机。因此,需要在认清当前中国社会冲突功能作用的基础上,掌握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原则。

(一)针对成因,抓住关键

承认社会矛盾冲突是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固有成分,是社会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这种冲突及其引起的变迁属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它和社会诸多领域齐心协力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论社会处于稳定状态还是持续发生变迁,都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样态,尤其是在步入现代社会后,社会前进的轨迹基本上是处于发展与冲突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路径不断螺旋式上升的。治理群体性事件,“首先需要我们正视社会矛盾的存在,在对当前社会矛盾科学、理性认知基础上形成新的稳定逻辑和治理思路。既不能因为其严重社会后果而一味否定批判,也不能简单用非法的甚至是政治、意识形态的方式来进行匆忙定性;既不能盲目乐观而在应对实践中茫然失措,也不能过度敏感而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如临大敌”[4],而是要进行深入分析,抓住关键,才能为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找准方向、找对办法。因此,必须从群体性事件成因的角度抓住心理、体制和制度三个关键,既要重视疏导人们的社会心理、树立理性的国民心态,也要注重以多种举措增强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度;既要为群众表达诉求提供畅通的渠道,也要加强各类社会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从群体性事件的抗争手段来看,主要以依法抗争、以理抗争为主,少数社会冲突出现了秩序失控、诉诸暴力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非直接利益冲突”愈演愈烈,一些社会群体乘机发泄不满情绪,使群体性事件处置需要更多机构协作、多种手段并用。从群体性事件的目标来看,当前仍以“重视诉求、维护利益”为主,直接提出整体性制度变革要求的罕见,少有对社会制度框架的质疑和否定。因此,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尤其是事件爆发之初,首要的就是表达对群众要求的积极回应和有效回应。乌坎事件之所以到了省委副书记亲自做工作才得以化解的地步,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群众前期的诉求没有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更谈不上积极处置。相比之下,几起族群冲突能得到快速处置,关键点就是群众的呼声得到了积极回应。实际上,在2009年底的广州番禺反垃圾焚烧行动中,广州市政府积极顺应民意,通过在城管委设置“垃圾分类处”这样一个机构,充分回应了民众诉求,较好地化解了矛盾,且为官民对话、寻求合力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范例。同样是在2014年的茂名PX事件中,副市长在接访民众时表示,在社会没有达成充分共识前决不会启动PX项目,同时在媒体上连续刊文宣传普及PX相关知识,及时有效化解了民众的利益关切,在关键问题上回答了群众的质疑,树立了治理社会冲突的积极形象。

(二)区别对待,分类处置

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冲突多样化的背景下,若要成功处置群体性事件,必须正确区分群体性事件的类型、性质,寻找稳妥的解决方法。从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划分按不同的标准、角度,有不同的分类结果。总体来看,对极少数属于敌我矛盾的群体性事件要强力打压,而国内大多数群体性事件,只是“作为民众表达意见、维护权利的政治表达行动,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在体制外抗争但不反体制、聚众但非正式组织化的抗争活动。尽管其类型多元化,但其基本性质可以概括如下:它们更多的是传统的地方性抗争,并使用含暴力和低暴力的非法抗争手段,但一般是谋求解决现实社会的抗争行动,属于工具主义的抗争,并非呈现出反政权反体制的特点”[5]。所以,对此类事件要坚持以消解矛盾为主旨,以积极稳妥为基调。具体而言,要注意区分不同的行动议题、诉求目标和抗争手段,采取多种手段应对,尤其是在治理当前多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和“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时,对前者要注重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防范线下聚集相结合,对后者要控制现场秩序、有序疏导分散人群,辨别主从人员、突出重点方向,注意议题走向、控制事态范围,同时加强对所有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中暴力、非法行为的阻遏,防范敌对意识形态因素的渗透。2011年末广东花都游行示威、深圳工人罢工等事件中,大批警力负责沿途护航、维持秩序,并未上前制止,即是对合法抗争行动的肯定和引导,发挥了防范事态扩大、暴力行动发生的积极作用。在2014年汕头“9.26”事件发生后,政府在多次劝解警告无效情况下,由公安机关实施了依法劝离和清场,对挑头分子强制带离。经过教育后,劝解乡亲要通过合法渠道反映诉求,对平息事态发挥了积极作用。可见,必要的强制措施,对于即将突破底线的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遏制作用。

(三)治标为先,治本为要

从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及后果来看,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直接危害比较显著,处置要果断、快速,不能久拖不决,否则容易成为大祸。社会冲突一旦发生,首当其冲的就是社会治安形势的恶化,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害。不论是乌坎事件、汕头“9.26”事件,还是广东其他几起族群冲突中,群体性抗议、示威等活动在演化为小规模骚乱后,受到裹挟的不明真相群众以及参与化解冲突的政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物资财产均受到危害,社会交通秩序、经济活动等都受到严重影响。对此,必须强化管制,动员必要的警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防止不法之徒的蓄意毁坏和群众的无辜伤害,进而控制住事态的发展。

目的性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从广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经验来看,注重对事件的及时处置首当其冲,其后还要加强对事件成因进行深入探究,努力将群体性事件的诉求表达、行动过程制度化。化解社会冲突,应坚持将群体成员的诉求目标研究,尤其是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作为探求群体性事件治本之策的首要议题。“新形势下,如果利益关系协调不好、各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问题激化,严重的就会影响发展进程。”[6]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必须注重制度化建设,着力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扩大有序政治参与,避免“体制性迟钝”的发生。

三、结 语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领域变革日新月异,同时也步入了经济结构转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特殊敏感期,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激烈的地域、行业和人群中,在管制逐步宽松、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建立之时,各类社会矛盾就有可能激化为社会冲突。具体到广东,中国传统发展模式弊端的相对集中,改革开放前沿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达、外来人口集中、民主权利意识强烈、民间社会凝聚力强的特殊省情[7],都成为群体性事件多发的重要因素。不论是从转型期“助产”社会冲突的基本规律到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政治社会环境,广东作为群体性事件治理经验借鉴的对象具有显著的标本意义。从中国社会全局来看,社会冲突涉及劳资纠纷、族群排斥、文化差异、执法不当等多种原因,各种社会矛盾此起彼伏,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国内外舆论环境纷繁复杂、新媒体广泛应用正逐步成为社会矛盾发展、激化背后的重要推手,激发链式连锁反应,使群体性事件扩散快、波及广、影响深。在社会正气不彰、制度缺失的背景下,社会信任度偏低,法治认同度有限,社会冲突的外在特征更趋激烈、复杂,规则行动与非规则行动并存,甚至一些非制度化、非理性的抗争方式逐渐成为弱者的“杀手锏”,社会冲突竟被不断模仿、不断复制,整个社会关系更加复杂、愈加敏感,政治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为我们了解和把握广东群体性事件的外在特征和基本规律,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视角,同时也为我们总结广东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经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近20年来,我国政府对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思路逐渐从“处置”、“应对”的被动方式逐渐向“治理”、“管理”的科学方向转变,“稳定压倒一切”的静态、刚性稳定观已发生悄然变化,但“强力维稳”的治理思路还没有完全转变,“金钱维稳”的做法开始受到质疑,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模式也深陷困境。正如帕克所言,这种社会控制理念和做法,“总是在起着诸如管理竞争、调节冲突、组织个人以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当然,社会制约绝不可能使社会达到永久的平衡状态”[8]。思路决定出路。从社会建设的全局看,治理群体性事件,“必须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推进思路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健全公共安全体系”[9]。从治理过程和治理手段的运用上,要实现对当前高投入、高消耗、高压力、低效益的“三高一低”模式的根本转变,做好前期预防与中期治理并重、风险评估与事态跟踪衔接、过程治标与源头治本结合、行政手段与法治精神统一,在改善方式和创新方法中提高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 林,田 禾.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73.

[2]广东群体事件量逐年下降目前降至每年1800起[EB/OL].(2012-04-18)[2012-09-15].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7690827.html.

[3]丁晋清.“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广东”理论研讨会综述[J].学术研究,2006(9):138-141.

[4]肖唐镖.群体性事件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11:4.

[5]肖唐镖.当代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概念、类型与性质辨析[J].人文杂志,2012(4):147-155.

[6]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9.

[7]孙立平.乌坎所展示的长治久安之路[J].中国改革,2012(2):22-30.

[8]科 瑟.社会学思想名家: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的思想[M].石 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98.

[9]习近平.牢固树立切实落实安全发展理念 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N].人民日报,2015-05-31(1).

(责任编辑 王婷婷)

作者:杨晓虎

第2篇: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启示录

9月11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协商会。王玉庆委员所作《妥善处理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认真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和张来斌委员所作《建立健全事关民生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的发言,都针对7月发生的四川什邡钼铜项目和江苏启东污水排海项目引发的两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发表了意见。

其实,近年来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仅从2007年算起,引起较大舆论关注的,就有:2007年6月福建厦门PX项目引发“集体散步”事件;2008年8月云南丽江兴泉村水污染引发村民冲突事件;2009年11月广东番禺兴建垃圾焚烧厂引发群众抗议事件;2011年8月辽宁大连PX项目引发群众抗议事件;2011年9月浙江海宁丽晶能源公司污染环境引发群众抗议事件;2011年12月福建海门华电项目污染引发群众堵路事件;2012年4月天津PC项目污染引发群众“集体散步”事件,然后是2012年7月初的什邡事件和7月底的启东事件。

分析这些事件可以发现,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相较于其他群体性事件,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政府的应对和控制能力薄弱。而且最终解决无一例外都是以当地政府迅速宣布停建污染项目,事件才得以平息,这样的演变模式可能会“鼓励”今后更多的此类群体性事件。

这些事件应该引起我们的许多思考:相关项目的污染到底有多严重?地方政府是否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倾向?这些项目当初的环境影响评估是否完善?政府的决策是否公开透明?与其事后维稳。为何不事先让公众充分参与?公众的群体行为是否全都理性、合法?为何群体性事件总是夹杂着“打砸抢”行为?政府对突发事态应如何应对?“一闹就停”是否会进一步丧失政府公信力?

让我们解剖什邡事件和启东事件这两只麻雀,从中寻找一些答案。

什邡事件

2012年6月29日,四川什邡市宏达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举行开工典礼。这个项目是当地最大的民营企业宏达集团筹建的,主要是利用公司在西藏开发生产的矿石原料,拉到内地进行加工提成。项目投产后,将年产钼4万吨、阴极铜40万吨、硫酸180万吨,每年伴生回收黄金10吨、白银500吨,年销售收入预计达500亿元,利税超过40亿元,解决当地约3000人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超过400亿元,提供辅助就业机会近1.5万个。因此,宏达钼铜项目成为了四川省特色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和四川省“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也是什邡历史上首个百亿级投资项目。

2012年3月29日,宏达钼铜环评报告,获得国家环保部批复。4月27日,有网友便在QQ空间发表《什邡,不久的将来或是全球最大的癌症县》,矛头直指这个项目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后,钼铜项目污染成为QQ空间、一些QQ群、天涯社区、凯迪社区的关注热点,进而也成为微博热点。随着在网络上的不断升温,当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项目的污染问题。很多人担心,这个冶炼厂将造成严重污染,危及该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6月30日上午,部分群众在市委附近聚集抗议。7月1日,有许多中学生到市委请愿,家长也来了。学生们拉着横幅在街上游行,上面写着“我们可以牺牲,我们是90后”“还我新什邡”“宏达钼铜厂,滚出什邡”等标语口号。7月1日晚,在什邡市委和附近广场聚集的群众已经相当多,经当地干部宣传疏导,夜深人群才逐渐散去。

7月2日上午,什邡市民在宏达广场附近越聚越多,表达抗议。中午,什邡市发布通告:“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责成企业从即日起停止施工。”“希望大家正确认识、理性对待钼铜项目建设。”但聚集人群不仅没有散去,反而不断增加,下午虽下起了雨,人还是越聚越多。17时许,开始出现打砸事件,一辆警方广播车被砸毁推翻。官方调动绵阳、德阳、成都大批特警来到什邡。警察们一手拿着盾牌、一手拿着警棍与市民展开拉锯式的推搡。

晚21时30分左右,什邡市长徐光勇、公安局长何渝相继表示,市政府决定停止宏达钼铜项目建设,要求群众“迅速离开,否则后果自负”。但聚集的人群还是越来越多。22时许,警方发射催泪弹。来自德阳、绵阳、成都的特警开始驱逐广场人群,并抓捕了一些投掷石块、矿泉水瓶的年轻人。此后,人群逐渐散去。

7月3日上午9时许,什邡市公安局发布《关于严禁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的通告》,要求立即停止非法集会游行示威。“凡煽动、策划、组织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活动或打砸抢的人员。限通告之日起三日内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争取从宽、从轻处理。对拒不投案自首者,一经查实,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惩处。”

但当天人群并未减少,还在不断增加。据现场参加抗议的市民讲:“原因主要是头天晚上抓了很多人,而且大多是学生。”群众要求放人,尤其是要求释放被抓学生。11时许,突然听到巨大的爆炸声,一些市民受伤,被送入医院治疗。有市民在爆炸现场捡到了比烟盒稍小一些印有“强光爆震弹”标签的弹片。

下午,什邡官方决定:不仅停建,而且什邡不再发展这个项目。但当晚,人群依然大量聚集,还是要求释放被抓学生。

7月4日凌晨,什邡市新闻办公室先后发布公告称:公安机关对在什邡宏达广场打砸、推翻警车的钟某、李某、刘某等三人予以刑事拘留;对强行冲击警戒线,向执勤民警投掷花盆、砖头、石块等杂物的洪某、周某、钟某等三人予以行政拘留;其余21人经批评教育,认清所犯错误,具结悔过后,于7月3日晚23时已全部释放。并对受伤群众、民警和机关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治疗。

公告后。人群逐渐散去。此后数日,仍偶有人群聚集现象,但人数逐渐减少,事件终告平息。

公众环境权益应如何维护

全国政协委员王玉庆在全国政协此次专题协商会上指出,我国已进入一个环境问题敏感时期。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快,环境污染严重,而群众的环境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愿望日益强烈,两者矛盾不断累积。再加上政府处理这些问题不论从制度上、认识上和应对实践上,都准备不足,难以适应形势需要。

从认识上来说,有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重经济、轻环保,为体现政绩招商引资往往降低环保门槛,在环境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成为企业的代言人。很多污染问题直接影响群众健康,突破了人民群众的心理底线,而有的领导同志没有坚持以人为本,忽视民意,对群众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强烈愿望,认识严重不足。

从什邡事件来看,4月底就有网民开始关注钼铜项目。什邡官方却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其后三个月面对网络上汹涌的民意。官方仍然没有做多少情绪疏导、信息沟通的工作,直到发生了严重的群体性事件,也应对失当。7月2日晚发射完催泪弹后,立即让大批警察冲过去,结果警察也受不了催泪瓦斯的强烈刺激,不得不又急忙退回来。7月3日晚又使用强光震爆弹,是否确有必要,使用方法是否正确,没有看到进一步的分析。事件发生前思想准备严重不足,发生后在处置上又很不得当,以至于两三天内人群越聚越多,事态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

什邡事件也反映出当地政府公信力的缺乏,与群众的有效沟通不够。除了在环评环节,在项目立项及审批后,一直到开工建设,在环境问题上都缺乏与当地群众的及时沟通。

对于环评环节,环境问题专家马军认为,问题的核心并不是在审批时去考量什么,而是整个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现在需要作出重大的调整。现在的环评很多时候是走过场,缺乏信息的公开、公众的参与,很容易受到压力和诱惑,环评的科学性以及整个环评的质量会受到挑战。

现在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将环评的过程进行根本的调整,能够与国际接轨,让它变成一个利益各方充分参与的过程。用民主的选择去保证科学的决策。如果这一点做不到,环评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因为环评的全过程通常是“暗箱操作”,这样自然无法取信于民,民众不愿相信政府,对街头小道消息却是说什么信什么,即使夸大其词也深信不疑。

这些项目带来的环境影响本来应该是企业的事,而有些地方政府却喜欢大包大揽。一旦出现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又不敢担当,为平息矛盾匆匆表态停建或取消项目,既造成恶劣影响,再次严重杀伤政府公信力,又对承揽项目的企业极不负责,也失信于企业。

启东事件

2012年7月28日8时许,由于担心日本王子纸业集团准备在当地修建的污水排海设施会对民众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数万名启东市民在市政府门前广场及附近道路集结示威,散发《告全市人民书》,冲进市政府大楼,对许多办公场所进行了“抄家”式搜索,并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打砸。

9时,超过1000名武警抵达现场,但只是维持现场秩序,并未采取强制驱散等措施。在民众示威过程中,出现了民众掀翻汽车、捣毁市政府办公电脑等暴力行为,而警方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至少有两名警察在该事件中被愤怒的民众拖进人群。殴打至出血。

在冲突过程中,启东市市委书记孙建华遭到民众扒光上衣。市长徐峰被强行套上印有“抵制王子造纸”字样的宣传衣,但启东市领导并未下令警方采取进一步强制措施,未因此激化矛盾。

上午10时30分,江苏省南通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授权发布:南通市人民政府决定,永远取消有关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

中午过后,警方的处理态度开始有一定的变化,开始抓捕一些过激分子,在此过程中,有少量民众受伤。

当天下午16时30分左右,冲进政府大院的上千民众全部撤出,之后,当地警方封锁周边道路,抗议活动基本平息。

启东事件中,官方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事后得到了广泛称许。虽然市委书记被扒掉上衣,市长被强套宣传衣,但事态并没有因此激化,也没有采用催泪弹、震爆弹等强行驱散人群的措施。这一群体性事件虽然一度声势浩大,但当天就基本上平息下去。《钱江晚报》称之为“理性的双赢”,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它不仅令人欣慰在启东公民以理性的方式赢得了保护生存环境的诉求,也欣慰在当地政府以理性的姿态顺应民意知错即改,更欣慰旁观此次事件的人们以理性的思维评判。有网友说,人群散了,但官员羞涩的微笑永远留在了人民心中。”

此事的原委是:号称世界第四、亚洲第一的日本“王子制纸”企业在南通开发区建设工程项目。南通市政府为了解决王子制纸集团(南通)有限公司日产15万吨废水排放问题,制订并开工建设了“南通市达标尾水排海工程”。该工程耗资12.5亿人民币,管道全长为110公里,管径1.6米,将南通、海门、启东沿线所有污水处理后,统一排放,设计能力是每天60万吨,后来降低到每天15万吨。

根据《中国环境观察》报告,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承载着数百家化工、印染企业,每天24小时不停地向长江喷吐着经过简单处理的红褐色污水,日排放量达到10万吨甚至更多。在其排污口形成巨大的红色污染带,漂浮着当地环保官员所谓的“被电死”的鱼。当初南通很希望王子项目落户当地,但因为南通的企业已经造成了长江巨大的污染,为了获得商务部和环保总局的审批,他们配套了一个环保项目,准备将污水不排人长江而排入大海,这就是“南通市达标尾水排海工程”。

而这一工程遭到启东渔民的强烈反对。启东吕四渔港是世界第九、全国四大渔港之一,每年盛产大黄鱼、小黄鱼、鲳鱼、带鱼、鳓鱼、鲻鱼等优质经济鱼类共2亿斤,小黄鱼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一半。渔港是省级二类口岸、国家一级群众渔港,渔港水产品批发市场是国家首批重点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如果排海管道建成,每天向启东沿海排放15万吨化工污水,民众担心将对吕四渔港造成毁灭性打击,而广大渔民也将丢掉饭碗,经济损失和环境灾难的阴影笼罩在他们心头。在反对污水排海的问题上,启东官方与民间立场其实是一致的。“你南通的企业,凭啥把污水排到我启东的渔港?”甚至连处置此次事件的一些警察私下也有这样的疑问。

民生重大决策应建立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张来斌在全国政协有关专题协商会上指出,类似四川什邡、江苏启东这类因环保问题引发的大规模群体事件,说明事关民生的重大政策决策风险越来越大。在尽可能推荐政策决策科学化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已迫在眉睫。

评估指标包括:一。政策制定过程的程序正当性、透明性与规范性。二。政策出台涉及的相关群体及利益调整幅度。三,与民生的关联度。四,应急机制与决策风险分散机制是否健全。五,可能引发的关联影响和不利影响。

王玉庆委员也指出,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也包括缺乏适宜的社会组织了解和代表民意。自然之友副秘书长常成指出,在启东事件中,显然需要“启东渔民协会”这样的民间组织事先参与到修建排海管道的项目决策中来,没有代表渔民利益的群体的同意,这一项目不应贸然通过环评。但因为中国社会目前组织化不强,政府在决策时往往找不到能充分代表相关利益各方的谈判对象,这也成为决策难以科学化的一大原因。

在政府决策难以充分平衡各方利益的情况下,相关利益的群众就容易被激化矛盾。而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就迅速推倒原定政策或方案,也容易让人产生当初决策草率或只要发生群体性事件就可以扭转政策的取向。从而也不排除可能形成非民主的“多数人的暴政”。

张来斌指出,目前的重大民生决策都是行政主导,这就将决策风险全部集中到了政府。建议将决策风险在体制内外加以分散:一是将一些重大民生政策交由立法机关讨论、决策并上升为法律法规,让立法机关承担决策风险。二是尊重并明确是否采纳了专家或专家团队的意见。让专家或专家团队承担相应责任。三是建立真正的决策咨询制度,让咨询机构及其成员帮助分担决策风险,等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鲧禹治水,堵不如疏。保护好环境,社会才能稳定,而稳定的社会则更有利于保护环境!

作者:李蒙

第3篇:网络群体事件与现实群体事件的关系初探

【摘要】无论是网络群体事件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群体事件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裹挟力,牵动着社会各个方面敏感的神经,正确把握并且从中找到启示对如何更好地处理群体极化事件甚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群体极化 群体事件 网络

麦克卢汉在《媒介即信息》中他写道“虽然技术的效果并未在意见或观念的层次上发挥作用,但却逐渐地且不可避免地改变‘感官作用的比例’或理解的形式。”①他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印证了今天互联网对人们的影响。网络群体事件便是一个典型代表,从铜须门事件到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从躲猫猫事件到邓玉娇事件,汶川地震中辽宁女事件,以及由这些网络群体事件而被网民制造出来的流行语,如打酱油,做俯卧撑等,无不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价值观。

一、网络群体事件及特征与现实群体事件及特征

1、网络群体事件及特征

(1)事件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引起极大关注。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截至2009 年6月30 日,中国网民达到3.38 亿人,仅半年时间就增长了4000 万人;全国互联网普及率25.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②如此巨大的网民数量,一些敏感的网络事件一旦出现,各个论坛和网站纷纷扬扬的帖子和跟帖如同雪花般纷致,加上互联网的超时空的特点,一经关注便会迅速传播开来。

(2)迅速形成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概念是由美国当代法哲学家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他在书中说: “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③在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丁香小慧满身是血的照片被传到网上,未经证实,大家便将矛头指向其后母,网络上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声讨最毒后妈的大军,不辨真假地将继母大骂特骂。

正如凯斯·桑斯坦所言:“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而且频繁地沟通,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造成这种群体极化的原因很多,首先就是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在作怪。兴趣点或是社会、民族背景相似的人聚集在一块,极易造成对一件事情的极端看法。其次就是群体心里在发挥作用。“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惊人的特点如下: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在这个群体里极易受到各种暗示和顺应等各种心里作用的影响。

(3)事件真相在传播中迷离曲折、真假难辨。在网络的群体事件中,事件真相往往是在未被确认的前提下,进行着包括着揣测和谣言传播着,使真相越来越曲折迷离、难辨真假。

揣测,则是根据每个人对类似事件的已有成见而进行的想当然的推断。正是如此,在“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中,看到小女孩满身是血的照片就想当然的与现实生活中的恶毒后妈形象联系在一起,谁也不会去实际考察到底什么是真相,更不会去考虑,这些狠毒谩骂和人肉搜索给这位后妈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谣言的传播是以宣泄和表示焦虑与仇恨为基础的。这种宣泄、焦虑与仇恨的心态,以及个人人格差异,最终影响着信息的传播,自然也就会影响着再次地被认知。”④信息在谣言和揣测中扑朔迷离、似真似假,左右着人们的对事实真相的了解。

2、现实群体事件及特征

(1)事件迅速升温、激化。2008年6月22日,瓮安县公安局接到报警,到6月28日就形成了约2万人的游行示威队伍,事件升级非常迅速。

(2)参与者众多、且身份多元化。瓮安事件中,开始时队伍中的人并不多,但迅速增加,高峰时民众达到约2万人。他们身份也是各不相同,大都与死者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3)破坏力大、严重威胁公共秩序。这次事件破坏力大,造成的损失巨大。损失至少有三方面:一是发生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其中,瓮安县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被烧毁办公室160多间,被烧毁警车等交通工具42辆,不同程度受伤150余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二是产生严重的国内政治影响,可能加重已有的社会不满情绪,诱发类似事件。三是造成巨大的负面国际影响,在目前这个敏感政治时刻,产生多方面难以消除的有害效应。⑤

二、网络群体事件与现实群体事件的关系

1、网络群体极化事件和现实群体极化事件的区别

形式的不同。在网络群体事件中,表现为在网络上掀起的虚拟的批判浪潮。其中一个重要形式就是进行网络人肉搜索,但网民在网络上进行口诛笔伐,加入人肉搜索的队伍之中,回到现实生活,这些事件可能最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不会付出实际行动。现实中群体事件的形式则表现为,聚众进行街头的示威、静坐等等较之于网络群体事件更具有现实攻击性的行动。因而,有专家分析发现,网络中的群体事件要比现实中的群体事件发生几率要高出很多。

使用的工具和手段不同。网络群体事件常常被称为网络暴力,是在情绪左右下进行的舆论声讨。网络舆论主要是通过论坛和新闻跟帖两种手段实现的,网民所以能形成声势浩大的舆论声势,主要是通过论坛讨论、发帖、跟帖、转帖等等各种手段从而形成铺天盖地的舆论氛围。在瓮安事件中,参与者围攻县政府,并采取现实的打砸抢烧,手段比较粗暴、性质比较恶劣。以键盘为武器的网络群体极化和以实际行动为工具的现实群体极化运用的手段明显不同,

2、网络群体极化事件和现实群体极化事件的联系

以青年人为主。在我国网民中,青少年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中国互联网第24次统计报告,我国网民年龄10—29岁的占60%以上,所以基于其生理心理素质而言较为冲动,对于极化现象有影响。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瓮安事件中,同样是青少年人居多,甚至十多岁到二十多岁的中学生、大学生也参与其中。这是一群最容易极易产生冲动和藐视现有秩序心理的人。

受群体压力影响。网络群体事件和现实中的群体事件能在短期内能够引起巨大的关注,并且迅速形成群体极化现象,其中有一个重要且共同的原因就是受到群体的压力。

瓮安事件中所进行游行示威和破坏的这个群体并不都是与死者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的,但是却做出了几乎一致的行为,显然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在网络中亦是如此,网民也同样受到了群体的压力,在这里就涉及到了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使网络中少数意见者受到多数意见者的影响趋向于少发表意见或是沉默。在“铜须门”事件中,有人试图对事件进行探究,但很快就遭到“伪善”、 “冷漠”之类的攻击。大家在多数意见面前趋向了大多数人的意见。

法不责众思想作怪。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假如是一个人想进入商店抢劫,他会考虑很多,抢劫性行为的不合法性,最终放弃抢劫,而如果一群人进入商店抢劫,个体就不会再考虑这些,而很可能会加入抢劫的队伍中去,显然是受到法不责众心理的促使。网络和现实群体事件中的人群正是如此处于法不责众和盲从的心理状态下,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

三、启示

1、必须充分尊重大众的言论自由权

对两种形态的群体极化事件的特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群众在对各种利益的诉求和争取的过程中难得到满足,言论自由权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可能因为一件小事而引发大规模的群体事件。因而,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社会中,相关部门要在网络空间里,允许对社会和一些部门提出合情合法的意见和建议;现实生活中,则是要加强信访部门的工作效率,充分尊重人民言论自由权。

2、疏通沟通渠道

当大家对一事件广泛关注时,也正是各种谣言和揣测四起的时候,不加以疏通,则会更加重了谣言的可信砝码,因而,各部门对任何一件群体极化事件都不能怠慢,应该及时的给出最权威的、最真实的信息。

3、重视权威的作用

处理现实群体事件,权威人物在发生群体事件之初现身的有着重要作用。瓮安群体极化事件中有一个细节,在群众到达县政府时,竟然无一人接待。这可以说是冲突事件进一步扩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契机,如果当时县政府主要领导站出来为群众讲解和疏散群众,事态可能不会恶化。

同样在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的开始,有一个相关事件的重要人物第一时间站出来,与网民一块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如此一来,网络中的群体极化事件就会逐渐变少,破坏性也会降低。

参考文献

①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6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③[美]凯斯·桑斯坦 著,黄维明 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0

③沙莲香 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47-248

④于建嵘,《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作者:郜利宁 曹素妨

第4篇:校园暴力事件带来的启示(整理)

校园暴力事件带来的启示

七、六 李聿麒

校园暴力事件带来的启示

今天,我看了宋警官给大家讲解的关于校园暴力的事情。

他首先给我们讲解了校园暴力的概念: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开展正常管理、教育期间,在校园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与学校师生之间所产生的暴力行为,它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今年两会期间,会议还专门讨论了关于校园暴力的事情,可见校园暴力的危害有多么大啊!

接下来他又为大家讲了几个案例:

1.有6名高年级女生对5名学妹实施暴力,导致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肇事者被法院判决刑事拘留5年;

2.因一点小矛盾,几位女生对一位女学生实施暴力,强迫其跪下,并抽耳光,滋事者同样受到处罚;

3.几位中学男生心情不爽,这时走来一名小学生,便进行情绪发泄,对其拳打脚踢、大打出手,重拳出击,致使身心受到了严重伤害,他们因寻衅滋事罪被依法判刑。

然后是视频调查,记者对最近的100起校园暴力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肇事者中,男生占18%,女生占82%;围观者中,78%是肇事者同伙,22%是路人;受害者中,20%是男生,80%是女生;地点中,89%在校园内的无人与僻静之地,2%在公共场所,9%在操场;被害者年龄逐步下降。

随后,他教了我们几个预防校园暴力的方法: 谦虚对待他人;同学之间和平相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遭遇或遇见校园暴力,应在学校、警方或家长的帮助下,制止暴力,决不能逆来顺受或以暴制暴;与暴力作斗争时,一定要讲策略,运用智慧,尽可能避免正面冲突,把暴力一步步消除;若有暴力现象,及时报警,或向老师、家长寻求帮助;增强法律意识,若自己受到伤害,要勇敢站出来,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我想:校园暴力必须制止。校园是一个纯洁的环境,相互谦让,容不得任何暴力存在;校园是一个和睦的环境,和睦相处,容不得任何伤害存在;校园是一个美丽的环境,五彩缤纷,容不得任何肮脏存在。

我们现在要增强法律意识,参与到制止校园暴力中来,从我做起,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纯净、美好!

第5篇:“意外”带来的启示

椒江区东山中心小学 王小永

【背 景】

小学《科学》学科,以它丰富的知识和探究活动吸引着学生,学生也特别喜欢自主探究,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探究中体验快乐,在探究中培养能力。同时教师也会对每一个探究活动进行精心设计与准备,然而有时精心的设计也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案例描述】

有关《物体热胀冷缩》的内容,记得修订前是三年级下册《热胀冷缩》这一课的内容,当时的课中安排了液体、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近日听了一节课《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是一节全新的课,教师的设计也是无可挑踢的,符合《科学》课中的安排思路进行设计,教师的设计环节是这样的:把圆底烧瓶(事先放了红色液体)先放入热水中,观察发生了“什么”情况;然后再把它放入冷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呢?大部分学生都按照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设计思路的要求进行实验;可是在汇报的时候却有一组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组在圆底烧瓶还放在热水中的时候,水柱就已经往下“掉”了,这是为什么?当时上课的这位教师有点不知所措,放在热水中已反复实验过,不会是这样的结果?这一组同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当时也有点儿纳闷?常规的实验设计思路应该没问题!我们是可以这样设计的,这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后来这位教师素质还是较高的,在稍等一下后也反应过来了,在学生的期待中简单解释了学生实验所出现的这一现象,给了学生一个比较科学的、满意的答复结果,但我不明白这位教师是否真正认识到所出现的现象!

【案例分析】

按照我们平时的常规设计,这一实验设计思路一般我们都会这样选择的,这样可以让学生能比较明显地去观察到实验现象,因为只有这样当放入开水中时,由于遇热膨胀,水柱就会明显上升;当水柱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再把它放入冷水中,这时水柱就会很快下来了,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得出“热胀冷缩”这一实验结论,同时《科学》教科书上也有类似的配图说明,应该说教师对本节课的设计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我们常规的实验设计方法;问题在于这看似简单的实验,却让我们忽视了开水自然冷却了这一重要环节,该小组学生所出现的现象就是这一“特殊”现象中的现象,这一“特殊”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是值得我们所有科学老师深思的!我们算是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吗?我们教师在设计课的时候,应如何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同时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教师在设计课时应该考虑的问题?怎么样去备课?语文、数学课需要教师备课时要预设学生这一头,同样我们的科学课是否也应该这样,也要讲究备课的全面性或者是说更要讲求科学性,我们在备课时尽可能多的考虑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我们要具备这样一种能力或最起码能解释得了学生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正如在这一节课由于教师的疏忽大意,造成了这“意外”小插曲一样,如果这一课的实验操作过程不是教师这样扶着的,让学生自行去探究的话,可能这堂课上起来会更有意思,同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值得我们去深思。

1 【给我的启示】

本节课中所出现的“意外”小插曲,让我们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去设计提出了挑战,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科学教学应朝哪个方向才更科学的问题,同时新课标已向我们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这样扶着,而不感放手呢?通过这一课例也使我们感悟到: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 是我们科学教师的必然选择

在以往的《常识》课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教师对学生意识淡漠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善于让学生配合教师,老师牵着学生走,而不是倡导教师配合学生,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作为主导者的形象出现,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实质性与深刻性。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自己的角色,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树立,使学生有更多的探究计划,根据自己的想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经历探究科学的实践活动,从中获得充分的发展。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成了科学课的主旋律。这样,探究性学习对科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传统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科学课堂的主角转变为探究活动的平等参与者;从课堂的阐述者、传递者转变为课堂的开发者、创生者;从封闭型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开发型科学课程资源的建设者。

《科学》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什么呢?《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该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小学科学教学是让孩子们自己提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教师给予帮助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即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探究的过程中,科学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领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老师面对一个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除了轻松地说明真相外,还应该再加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而不是老师对未知领域惶惶不安,而是需要引导好奇新所激发的学生一起进行研究,不要让他们盲目地摸索,然后与他们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新《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现代科学教学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但也不忽视教师“教”的作用。相反,在科学探究中,把教学策略建立在学生身上,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正确的学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职责(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为学生提供示范、建议、指导和评价,而不是传统中权威的讲授者即主导地位的确立),新的教学观促进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之外,还必须采用有效而具体的教学策略,例如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探究目标、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探究结果)的个人意义、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等,以增进教学效果。因此,《科学》课程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

二、留有空间 让学生自行运用科学探究学习方式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作为知识的在探究教学中,探究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太长的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结果,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在每一次探究中,一般要选择只含一个中心问题的内容,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问题,通常不要求学生对证据

2 作过多的探究。探究内容应具有可操作性,即探究内容是可以通过有步骤的探究活动得到自己的结论或得到技能和认识上的提高。教师引领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也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学生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引领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引领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转变教学观念 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发现新知识

波利亚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本节课教学,如果教师在学生做完实验后,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放入冷水中,而要学生去思考,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们发现的问题可能会出现更多,但经过多做了几次实验后,它们的规律是一样的。再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现在让水柱下移,你会设计出实验来吗?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探究知识的理解,又引发学生去自主探究发现新的科学知识,因为这一节课足够让我们有时间解决液体的热胀冷缩问题,何乐而不为呢?我们教师为何不这样子做呢?这就说明我们的科学教学还没有完全转变《自然》、《常识》的教学观念,因此新课程倡导,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体,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这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结 束 语】

新课程教学中重视教师引导启发、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师生双边活动得到充分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

第6篇:生活带来的启示

生活,是五颜六色的;生活,仿佛像一个五味瓶,包含了酸、甜、苦、辣;生活,是!!!!!!

今天,我在中央一台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报道:一个曾是家财万贯的人,因为迷上了吸毒,害的家破人亡。万般无奈之下,他的妈妈与姐姐只能一次次把他送到戒毒所,但是,他屡戒屡犯,后来他自己竟有了自杀的念头,幸亏他的妈妈及时赶到,才把他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最后,他终于戒毒成功了,因为他的那颗“铁石心肠”的心被他妈妈的泪水与家人们的亲情感动了。

说到家财万贯,应该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有钱是否做了有意义的事呢?像新闻里说的那样?拿钱去吸毒,这是极不应该的,现在,我国的许多工人因为文化水平低,有的家里有一个人已经下岗了,而有的家庭却夫妻双双下岗,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如果我有很多的钱,我则会办一个工厂,帮助那些下岗了的叔叔阿姨们恢复往日的欢笑,这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呀!

不过,光有家财万贯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家人的关心与爱护。我的家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是,我的家庭却十分和睦,尽管我的爸爸经常在外地工作不在家。有一次,爸爸在山东测井,离家较远,而且那次在那呆的时间也比较长,爸爸用手机特地打了一个长途电话来,询问我最近的学习情况怎么样?最近几次单元测试考的怎么样?还有一次,正值我十岁生日,爸爸前些天还在外地测井,但是,他想到过几天—7月13日就是我十岁的大生日,爸爸通过努力,把测井的时间提前了几天,特地赶回来给我过生日,乐得我甭提有多高兴了!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给我的生活赋予了价值,增添了欢乐!

第7篇:【精】挑战报纸带来的启示作文

你们的语文考试是怎么样的呢?紧张?害怕?我们这次考试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教室里不但少了写字的沙沙声,还多出了许多铃铛般的笑声,和响彻云霄的尖叫声。

一上课,张老师就让大家把桌椅移到教室的两边。咦,张老师要干嘛呢?有的同学说会不会是要办一场辩论赛?也有的同学说难不成要开聚会啊!

紧接着,张老师又拿起一张报纸放在地上。哎!张老师呀张老师,你明明说要考试,怎么又让我们看新闻了呢?真奇怪!

张老师还让康康和楚楚站到中间。张老师,你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怎么请了个高个子,又叫了个小小娃?

正当我们疑惑不解的时候,张老师开始讲解自己的用意:“今天我们要写试卷中的作文,但在写之前,我们先玩个游戏。让康康、楚楚、小赵和安安站到这张报纸上,没有脚碰地5秒就算挑战成功。而且会不断加大难度。”我们恍然大悟,静静地等待游戏的开始。

他们开始挑战,但这对他们来说真是so easy,不需几秒,立刻搞定。张老师又把报纸对折,再次放到地上,但他们仍然顺利通过。

接下来,张老师加大难度,又折了一折。现在,报纸只有A4纸大小了。他们一下碰身子一下踩到脚,不下两秒钟身体就失去平衡。同学们都帮他们想点子,有同学说:“要不你们单脚站,站的面积小。”他们听了马上照做,一秒,两秒……哎,好不景不长,他们最终还是因为站不稳失败了。又有同学说:“你们抱在一团吧,这样平衡力好。”他们想了想,觉得有道理,便抱住对方。张老师刚准备宣布成功,同学们刚准备拍掌祝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小赵同学的一只脚落了地。都挑战两次了,还没有成功,我已被他们急出一身冷汗。经过前两次的教训,挑战者们冷静下来,讨论了一小会儿,两只脚踮在纸上,啊!成功了,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下面是本游戏最激动人心的时刻,4位挑战都将面临一个看似不可能成功的任务,他们面对的是一张和语文书差不多大的纸,但有八只脚要站在这张纸上。我忍不住要尖叫起来,张老师,整人也得有分寸啊。他们先背靠背站,但纸实在是太小了,根本做不到。大家也想了很多点子,可结果仍然一样。张老师说:“你们要有策略。康康人高体壮,可以让楚背在康康背上,而汪晨安和赵奕航体型差不多,就一边挂一个。”他们按张老师的提议做了,康康累的脸红到了脖子根,咬着牙坚持,就差一点了,虽然这次没有成功,他们又试了一次,“五,四,三,二,一!”大家异口同声地喊道“成功!”

在响彻云霄的“成功”声中,结束了这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考试课。这节课给我的启发很大,让我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团结,加上智慧,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到。

第8篇:员工跳槽的故事带来的管理启示

最近看到这么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某公司经常有销售人员跳槽,顺便就把手里的客户一起带走了。为了避免客户的流失,人力资源部想了很多办法,但总是效果不佳。

后来,老板想了个办法,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一般公司的财务是从1月1日到12月31日,12月31日结账,销售人员兑现年终奖,然后布置明年的销售计划。而这个老板却把财务周期调整为每年的7月1日到第二年的6月30日,6月30日以后结算年终奖。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别的公司从1月1日开始,销售人员如果跳槽过去,就很难与他们的财务相匹配。结果,还真是减轻了销售人员的跳槽现象。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至少会给我们如下一些启示。

1、 解决员工跳槽的方式很多,“挽留”未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说到降低员工流失率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映可能就是去竭力挽留,有的是摆事实讲道理,有的是主动提供更高的薪水,等等等等,但无论是所谓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还是其他什么什么留人,在这个时侯都已经是十分苍白无力。既然员工提出要走了,基本上他们已经是打定主意了,一般情况下不会因为你的“挽留”而改变想法的(当然,也有少数人是想借此来“要挟”一下公司,但此举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哦,谨慎使用),“XX留人”其实是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中的,把它内化为员工的一种骄傲才行。

那么,除了挽留,是不是其他方法就不能解决员工跳槽问题呢?显然不是,上面的小故事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嘛。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是“挽留”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降低员工流失的效果。比如调整结构,将一部分现金报酬转化为远期报酬,如带有一定条件的商业性保险、 ESOP、调整年终奖发放时间,等等。

2、 管理其实没有规律可言,HR工作要敢于突破习惯性思维。

管理这东西确实没有太多的规律,真正能够称得上“规律”的最后也是妇孺皆知,并逐一被员工破解。这就提醒我们,在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抱着以前的方法不放,几年前非常有效的措施到了今天可能根本就是毫无效果,或者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一定要敢于突破习惯性思维,敢于在工作创新。

第9篇:从一千到“六千万”带来的启示

——如何更好的做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工作

从一千到“六千万”带来的启示,是我对于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是基于去年《从一千到“六千万”》的基础上升华总结的新体会,同时以该篇博文为主要内容的讲座视频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辅导员专题培训录用并向全国辅导员推广学习。

“一千”是我刚参加工作时,工资只有1000多元,而经过10年的工作,已经是“六千万”了,这六千万不是千万富翁的六千万,而是辅导员工作的“六千万”;工作对象是千家万户、工作内容是千头万绪、工作状态是千辛万苦、工作方式是千变万化、工作特色是千红万紫、工作效果是千恩万谢。

一、工作对象是千家万户

工作中接触到的学生概括为“千家”+“万户”。

“千家”,就是担任辅导员期间,先后担任1978名学生的辅导员,他们来自1978个家庭。

“万户”,就是这1978个家庭所带来周围亲戚的家庭,他们的家庭也是我们工作的对象,这样我们接触的和服务的对象就近万户甚至更多。

启示一: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

1.辅导员要善于把辛苦转化为成果,把经验上升为科学。做学

生工作只有信任才能交流,只有交流才能沟通,只有沟通才能影响,只有影响才能传承。 (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 2.老师只教书不育人,再老也不是师。高校不重育人,再高也不是校。(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 3.辅导员要像海一样存在,有着强大而独特的协调和净化能力,给人平静与力量,能容人,培养人和成就人。(赣南师范学院黄晖) 4.做一个优秀的辅导员,除了要有热情,还要有激情与活力、责任与行动,辅导员贵在有责,精在业务,强在耐心和爱心。(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张霭云)

5.选择辅导员这个职业可能是一种偶然,但一旦选择了它,就要用一生的热情、责任和忠诚去对待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充满理想、朝气蓬勃、最具活力的青年大学生。辅导员工作就像带孩子,有时虽然很累、很烦、很辛苦,也会有抱怨,但体验更多的还是幸福、快乐与自豪。(泰州学院朱以财)

二、工作内容是千头万绪

学生工作永远有做不完的事,开不完的会,讲不完的话。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是在处理千头万绪的学生工作,在千头万绪的学生工作中最关键要做好两件事:“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抓大放小”。

(一)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1.开展“班主任助理”聘请工程。每年聘请一些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担任自己所带班级的“班主任助理”。

2.成立“学生组织”。作为辅导员,在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中成

立学生组织,让没有加入到团委、学生会的同学有一个锻炼的平台,更为同学提供一个服务的渠道。

(二)“抓大放小”

“抓大放小”是指学生工作中的大事一定要由辅导员亲自过问,如: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发展学生党员重点培养对象的考察,重点与特殊群体学生的定期谈话,大型活动的组织和安排等;“放小”是指学生们能自己处理和解决的事情不要插手,学生们能充分感受到主人翁的意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

启示二:学生工作者的两个关注点

1.个人的发展:职业规划、职称、职务、学历提升 2.各类证书的储备:

职业证书: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 、国家职业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中国职业规划师( CCDM ) 、职业发展辅导师、PTT(职业培训师培训)……

荣誉证书:优秀辅导员、先进个人、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证书、人物……

三、工作状态是千辛万苦

说实话,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多,工作任务重,自然是千辛万苦了。我认为,辅导员工作是一个必须要把自己业余时间安排的有意义的职业,方式可以为:“休闲放松”+“广交朋友”+“抓紧学习”。

1.“休闲放松”:平日里的工作状态已经让大家非常紧张,因此要充分利用好业余休闲和放松的机会,多参加一些有益于身体身心健

康的活动,比如:打球、爬山、骑行、打牌等。

2.“广交朋友”:利用一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与其他高校的辅导员成为朋友。其实,很多时候辅导员也需要心理辅导。辅导员的许多心里话也需要交流,这些人有着很广泛的共同语言,倾心交谈即能缓解压力和疑惑,又能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和改进工作。

3.“抓紧学习”:辅导员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需具备语言、心理、思想、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才能胜任,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加强学习积累。

启示三:辅导员工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事辅导员工作前两年时间。不要想太多,要干一行爱一行,要专心工作。新人主要是熟悉业务知识,锻炼基层行政能力,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结合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知识对学生工作进行适应性探索和研究(可以考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其次,前辈和同事们的经验也很重要,要抽出时间多向老学工老同事虚心学习和请教。

第二阶段,工作几年后,有可能从事一定的领导岗位(学工办、分团委或具体负责某一系统工作)。这个阶段要尝试在领导的层面上思考工作、开展工作,不是老看到别人的腰部,而要在可能的情况下站起来统观全局,这是不同层面上的锻炼,包括工作面的拓宽,工作内容的转变,工作性质的变化。

第三个阶段,若是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毕竟领导岗位是有限的),则视为心态调整和磨练的机会。也许就进入了职业疲倦期,需要心态

的调整,在工作中自得其乐,“自娱自乐”,而不是只有“当官”了才会感到快乐;努力当一名专业辅导员、专家辅导员和职业辅导员。

四 、工作方式是千变万化

当辅导员老师,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千变万化的工作方式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最关键的“技术环节”。总结起来是:叫出每一位学生名字 + 给辅导员写一封信+ 随时随地与学生谈心+生日送祝福

1.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

(1)每个班级制作一大张照片集,把姓名、籍贯、爱好等信息写好,有时间拿出来“记住”。

(2)利用各种活动记住每一个人:早操、早读、班会、一起春游、爬山、集体活动等班级活动。

(3)在路上偶遇学生,主动叫出其名字并主动向他打招呼。 2.给辅导员写一封信。

(1)每个学期,做一个班级对辅导员工作的调查与反馈。 (2)请学生代表(全体学生)给辅导员写一封信。 3.随时随地与学生谈心。

(1)利用吃饭的机会找学生谈心(我每天在学校食堂吃饭) (2)每周抽出一个固定时间与学生谈心 4.生日送祝福。

把所带班级每个学生的生日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到一个表格上,建立“生日谱”,临近学生过生日那一天,给过生日的学生发一条祝

福短信(现在可以用飞信发祝福),给一些主要干部送上一个小蛋糕。

启示四:学生工作的四点想法

1.享受辅导员工作。有些人把辅导员工作仅当作谋生的手段,或当着一个跳板;既然来到了这个岗位,不要被动的去工作,而应主动的去享受工作,才会发现里面的快乐与幸福!

2.有为才有位。这是对辅导员未来发展的最好诠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平台是靠自己努力去争取的;多参加各类比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3.辅导员也会有疲倦期。希望学校多给辅导员出去学习的机会。每年争取出去学习一次,不管是公费还是自费,创造机会。

4.一个人的发展依靠个人努力+领导朋友的指引和帮助+机遇。

五、工作特色是千红万紫

(一)辅导员网络教育平台工程

1.QQ:根据学生的需要,已经有4个QQ,227个QQ群,特别是建立了“江西理工大学家长群。

2.飞信:先后开通了3个飞信并开通了飞信会员,加2000余位好友,同时在中国移动的帮助下,开通了2个校园企业飞信,可以给5000位学生和老师同时发信息。而且与460多位家长建立了飞信联系。

3.辅导员博客:每1-2天更新辅导员主博客,每周坚持写“辅导员周记”。

4.人人网:“饶先发”的人人网账号现有1311位好友。

5.微博:新浪、腾讯微博用户“团学饶先发”有2650粉丝,微博数3500多条。

6.微信:近两年刚刚兴起的广受学生欢迎的新媒体工具,通过学生喜爱的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开通了公共微信平台“有事找发哥”、“饶先发”。

(二)优秀经验编辑成册给学生借鉴

10年工作时间里,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编辑了《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给大学生的100封信》、《青春导航——致大学生的一封信》、《给大学生的一封信》、《百名大学生给大一学生的一封信》、《学生给辅导员一封信》、《辅导员周记》、《班长、团支书工作心语》等小册子。

(三)开展“家长校友论坛”

1.家长:利用家长看望孩子的机会,给同年级、本学院的学生做一次讲座,讲家长擅长的地方,并谈谈自己对孩子的希望和期待!

2.校友: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抓住校友回母校办事、组织招聘、班级聚会等机会,邀请校友给在校生分享经历经验。

(四)开展“假期家访活动”。

家访不仅是向学生及其家庭传递来自学校的关爱,更是对学生和家庭的一种激励。通过到学生家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加强了师生感情,深化了家校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情感化、精细化和人性化,同时有助于形成家校育人合力,更好地服务学生才成长。

启示五:学生工作者的五点要求

1.政治要求:政治素养要过硬,吃透各种文件政策(教育部、教育厅和学校)

2.原则要求:不收受学生礼品礼金、不让学生请吃饭、不在学生身上动赚钱的心思。

3.特点要求: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中,一定要去挖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坚持就是创新,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大事。(彭凌、袁利、华秀梅、曹威威、祝鑫、鲍金勇、张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4.人脉要求:一个年轻的学生工作者一定要寻找到几位学生工作方面的“专家”“长者”“领导”为自己成长把脉和指引。主动向一些领导靠齐、主动向领导请教和咨询,沟通有时候比做事更重要。

5.能力要求: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以赛带训的形式来提高辅导员的能力,非常有效果;我自己就是参加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受益者,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辅导员,光会爱学生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能说会写、上得了课堂、跑得了操场、下得了宿舍、开得了心房、劝得了情种、管得住上网, HOLD得住学生,做得了导航”的全方位的战士。(井冈山大学张丹)

六、工作效果是千恩万谢 1.举办“每月一书”读书工程。 2.实施班级“每周之星”工程。 3.“温馨提示”工程。

4.一封感恩父母的“家信”工程。

5.每个学期开展“述职报告会”。 6.每个学期开展总结表彰大会。

启示六:学生工作者需要关注“五网站一报纸”

“五网站”:分别是教育部(思政司和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学生工作研究会、省教育厅网站、学校的官方网站。

“一报纸”: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可以了解中国的教育整体情况;

思政司:可以了解中国高等教育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情况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

中国大学生在线:报道国内大学生活动的一个网站; 辅导员工作研究会:辅导员各类活动的牵头人之一; 学生工作研究会:开展学生工作活动的牵头人之一; 省教育厅网站:省级有关教育的官方网站; 学校的官方网站:了解学校的最新动态;

中国教育报:一份报道国内教育的报纸,经常报道很多高校学生工作的经验做法。

(一)全国性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系列活动与比赛 1.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长论坛(开展了10届) 2.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开展了7届) 3.全国高校辅导员人物评选(开展了6届) 4.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开展了6届)

5.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活动(开展了3届) 6.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开展了3届) 7.辅导员国内高校交流活动(开展了9届) 8.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开展了2届) 9.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的评选 10.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的评选 11.高校辅导员访问学者计划活动 12.其他活动

(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系列活动 1.申请加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成为会员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课题申报与评选 3.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的申报与评选 4.高校学工干部工作创新研讨班 5.其他

辅导员正在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和前进,如何成为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辅导员,是我们辅导员面临的一个问题,国家和政府正在努力,我们也应该有信心;辅导员工作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规划成自己的一个职业、一项事业、一门学问、一种生活,用自己的兴趣和责任去经营它。

我们人生会面临很多选择,要么选择喜欢的,要么喜欢选择的!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希望每一位同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珍惜现在就会把握好未来。

最后送给大家三句话,与大家共勉。

第一句:学工干部的成功=积极+实干+责任心;

第二句:成功就是做一般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做一般人不敢做的事情,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

第三句:人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要么选择喜欢的,要么喜欢选择的。

上一篇:包钢通勤车路线下一篇:学院财务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