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下的文化差异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翻译能力,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學翻译思维。本文运用理论阐述和事例分析法,从英美文化价值取向、习俗风情、美学思想、角色转换等方面构建英语翻译思维。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英美文学下的文化差异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英美文学下的文化差异论文 篇1:

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赏析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人了解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欣赏英美文学,不仅能够提升文学和文化素养,还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由王滢编著的《英美文学欣赏》一书,从英美两国文学的发展特点和作品特色入手,揭示了二者之间的显著差异和内在联系,对英美文学展开了全面而客观的阐释和赏析,为读者充分了解英美两国的文学与文化提供了别具一格的视角。

《英美文學欣赏》在作品选取、特色分析以及结构思路方面都颇具匠心,主要分为“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两大部分。在英国文学部分,作者以历史发展为线索,将英国文学的悠久历史、中世纪以来的发展变迁、在欧洲和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等内容紧密结合,引导读者了解英国文学和文化的同时,也从比较文化的视角深刻剖析了其与亚洲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极大地开阔了读者的思路和眼界。在美国文学部分,作者根据美国文学的发展特点,从美国文学与英国文学的关系入手,详细阐述了美国文学比英国文学更多元、更开放、更包容的特点,在内容、形式、内涵上都与英国文学有显著不同。

该书既有对文学理论的深刻阐述和独特见解,又有对具体作家作品独辟蹊径的解读与鉴赏。其对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审美特征、艺术感染力等方面作出的全面立体的剖析,令读者充分领略到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文学的独特魅力和发展规律。该书为文学教育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对文学教育而言,鉴赏英美文学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英美文学通常也是我国高校文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教师通过结合英美国家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也是英美文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过程。该书对英美文学发展及作品的研究,有助于将文化差异的辩证分析更好地融入教学中。

第二,该书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展现出新颖、宏阔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的语言技能,以及文学作品的鉴赏、审美水平,还能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宽度,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和提高。

第三,在文化差异的视角下,鉴赏英美文学具有重要意义。英美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着英美文化中最为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及精神内涵。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了解和学习别国语言文化的重要性明显提升。该书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解读能够帮助读者体会语言背后的人文内涵,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进一步在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由此可见,欣赏英美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学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

综上,该书结构精巧、层次清晰,见解独特、论述精当,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对于英美文学的教学以及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都具有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英美文学下的文化差异论文 篇2:

解读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

摘要: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翻译能力,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學翻译思维。本文运用理论阐述和事例分析法,从英美文化价值取向、习俗风情、美学思想、角色转换等方面构建英语翻译思维。

关键词:英美文学 翻译 文化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化体现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翻译是文化交流和传递的桥梁和纽带,沟通世界文化,融合人类共通的思想和情感,文学翻译是人类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最为重要和持久的方式。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是帮助中国人感知外国文学的最为主要的方式,也是丰富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促进中西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借助这扇翻译之窗,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宽更广的西方世界,感知西方思想文化,也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中外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学的繁荣。英美文学要保证引入中国时保留英美风味,而又合乎国人思维,这就离不开翻译思维的构建。

一、 翻译思维构建的意义

语言是思维形式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形式,背后是思维模式的差异。文学翻译从表面看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其依据的却是不同民族的潜在思维形式。英美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化,更是中西思维的沟通和衔接。从高校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首先,构建英美文学翻译思维有助于高校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国家文学大家创作出来的优质作品,不但具有很好的表现句式,还有良好的英语素养、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的语言生动鲜活,成语和习语等内涵丰富,语言富有表现力,翻译英美文学能够很好地感知英语习惯,积累英语词汇和句式,练习语言表达艺术,更好地感知英语思维,锻炼英语思维,使原本单调乏味的语言变得生动鲜活富有内涵,提高了英语的写作思维能力和语言表现力。其次,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语言翻译要做到“信、达、雅”,构建英美文学翻译思维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信、达、雅”的翻译思想。英美文学翻译首先要做到“信、达”,真实地译出英美文学作品的情节、情感、思想,把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翻译过来后,形象不走样,情感不消解,思想不变味。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对文句进行必要的修饰润色、调整和滤化,让文学作品更有艺术性,更有文采,以便更好地传播西方文学。所以,构建英美文学思维对于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水平,以及促进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构建英美文学翻译的角色思维转换意识

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一国人民在一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经过长期劳动创造的产物,表现为一定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准确地说,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传统、风俗人情、文学艺术、生活方式、价值判断、思维形态的总和。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进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语言就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当然也就对文化本身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语言的发展又必须受到文化的制约,不能脱离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另一方面,本民族文化的稳定性、持久性和传承性等特点都制约着语言形式和语言习惯的突破。要想更好地学习英语,进行英美文学翻译,首先必须明晓一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因为文学翻译是用一国语言的文化形式去重新组合另一国的语言文化实践活动,文学翻译必然涉及语言的审美情趣、文化心理和民族特色等,是多学科综合的跨民族的文化交流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着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感知过程。因此,做好英美文学翻译必须平时多了解英美文化差异,多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价值评价尺度和道德审美标准,多了解中西文化价值差异。

翻译文学作品,对于译者来说并不是简单的二传手。尽管每个翻译者都不可能百分百地忠实于原著,当然也不能完全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角色感知立场。为此,译者应尽可能地完成角色转变,一部作品由一国之作者到读者,再到另一国之读者,译者要经过多重的思维和角色转变,才更好地忠实原文,同时又能很好和本国读者对话。就好像一个美国厨师做出一道非常好的牛排,那么中国的厨师就要在掌握美国厨师制作牛排方法的基础上,选用中国的牛肉,制作具有美国风味的中国牛排。我们的译者就是这个中国厨师,除了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思维和角色的转变程度及有效性也是影响英美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的学生必须具有思维的角色转换意识。

风俗是指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礼节风尚和习性,它受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学等方面的影响,英美文学翻译应充分考虑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例如,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欢和讨厌的动物,所以,宠物就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并表现出不同的风俗人情。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通常用狗来比喻或形容坏人或不好的事情,但是英美国家则不然,他们一般都对狗有着较多的好感,在他们的思维里,狗是忠实的朋友,所以在英美文化中,“狗”就会常常用来形容人的生活,并由此派生出许多谚语习语。还有“猫”也是一种小动物,是英美国家比较喜欢的宠物,在他们的习俗中,猫天资聪明,多用来比喻或形容女人。

再如,中国人常用“红”来形容年轻女性,比如“红妆”代指女子的盛装,“红颜”代指“少女”。但是在英美国家,他们习惯上用“red”表示和中国相距甚远的意思,“go into red”指“出现赤字”,“see red”意为“气得发疯”“大发雷霆”,“paint it red”则指“把某一个事物形容成非常可怕的样子”。此外,礼仪之邦中国历来都尊老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这个词用来形容对人的尊敬,比如“李老”、“陶老”等,因为我们中国,年长就是代表着阅历,代表着智慧谋略,代表着德高望重。但是,在英美国家,“old”则是赶不上时代的艺术,代表着落伍,在西方的习惯中,年龄都是个人隐私,特别是女性,非常忌讳别人问及年龄等。这些都是中西风俗文化差距,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很好地进行英美文学翻译,真正实现中西文化相容,思想相通。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渗透于各自民族的语言表述之中,只有深深明晓中西文化的个性差异,通晓中西文化的内涵,才能在翻译中做到“信、达、雅”,把英美国家的文学翻译成符合英美情又具备中国味的好作品。语

参考文献

[1]李伟.文学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功能及作用[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2]苏玺.文学翻译中译者思维与角色转换[J].文学界(理论版),2011(6).

作者:陈翠兰

英美文学下的文化差异论文 篇3:

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摘要】当前,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英美优秀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然而,在获取英美文学作品的真实内涵过程中,对作品的翻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翻译过程中灵活把握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才能领会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作者以文化差异为背景,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细节进行剖析,借助有效的翻译策略推进差异性文化的通约,揭示英美文学作品的本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美文学作品 翻译策略

文化上的差异造就了形式特色各异的文学作品,充分体现了大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使广大读者能够借助于不同的文学作品来领会不同的文化风格,而在不同语言创造出的文学作品中,有效的翻译是打通作品客观存在的文化壁垒的关键手段,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而言,与中国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想呈现作品本身的文学特色,就需要在进行翻译时尽可能的缩小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这才是领略文学作品真谛的关键所在。文章立足于英美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以此为背景来深刻剖析文学作品翻译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一、文化差异在英美中三国的客观存在

在世界的板块格局上,英国、美国、中国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大洲,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这也就决定了三个不同的国家之间必然有不易突破的自在的要素,也正是这些自在要素的客观存在,使得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成为必然而不是偶然。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历史积淀,三个国家居民在生活观、认识论、世界观上的差异造就了他们在文化上的不同,这些不同也在其文学作品创作中得到现实的体现,因此,剖析三个国家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是做好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重要前提和现实基础。文化差异在英、美、中三国有以下几种典型表现:

首先,英、美、中三国在生活观上表现出的文化差异。如前文所述,英、美、中三国处于世界的不同板块,由于在各自的板块上长期居住,并养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习惯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衍生成为各自内在的区域文化,作为文化差异外延的表现出来。比如,从饮食文化来看,中国人主要以颗粒状的饭食作为主食,五谷丰登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打,而五谷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稻米,这就决定了“rice”的中国文化表现。在英美两国人的饮食文化中,饭食类的食物则被面食类的食物所取代,形式各异的汉堡、面包等主食占据主流,这就属于典型的生活饮食观上的差异,在文化层面明显的表现出来。

其次,英、美、中三国在认识论上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不同的人对于外部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对于不同国家的人来说,认识论的差异则更为突出,从认识论的层面来看,中国主要从集体利益出发,去分析在集体中不同个体存在的差异性特点,最终落脚点仍然是集体利益为重;而英美两国主要立足于部分,对每个部分都进行精细化的分析,集体更多的是作为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一点认识文化差异表现的也比较突出。比如,在中国文化认识论中有“海纳百川”的表述,强调整体的包容性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无论百川有多么庞大最终都会融入大海的怀抱,翻译为“All rivers run into sea”,这就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力量的缩影。而在英美文化中会对每一个具体的数字进行精细化分析,“one,two,three”所代表的都是某个具体的数字,这也是英美认识论典型的文化特征表现。

再次,英、美、中三国在世界观上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世界观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文化对于世界观的影响是非常强大的,同样世界观对于文化所产生的冲击更是不同忽视的,而世界观常常表现为居民对于世界的整体看法和观点,经过积累便演变成为文化的显性符号得以表现。比如,中国文化中有“紫气东来”,为什么不是“紫气西来”,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地处世界的东方,这就决定了中国人“东”为上,“东”为核心的思想,这也属于一种东方的世界观文化;而英美两国则恰恰相反,一方面两所地处西方世界,加之常年受到海洋风向的影响,形成了“西”为上,“西”为核心的思想,造就了中国与英美两国之间的世界观文化差异。

二、英美中三国的文学作品差异分析

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能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同样,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更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有效的展示,如前文所述,文化差异在英、美、中三国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决定了其文学作品创作时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三国文学作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英、美、中三国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宗教思想的差异。世界上很多思想都来源于宗教,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图腾膜拜,还是英美文化中的上帝至高无上,这些典型的宗教思想都能够在其文学作品创作中若隐若现的被体现出来,也正是这种宗教思想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三国文学作品存在着文化差异。比如,在中国的神话类文学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雷公”、“电母”“如来佛祖”等等诸多神仙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是中国古老的宗教思想的现实体现,每位神灵都神通广大但却没有唯一至高无上的神;而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上帝是至高无上的,这就是英美的宗教思想,凡是都可以归结为上帝的力量,凡是都需要服务于上帝的至高无上。

其次,英、美、中三国的文学作品表现出劳动观点的差异。劳动是全人类共性的活动,但是对于劳动的看法却存在着差异,有的国家注重对于劳动成果的表现,而有的国家则注重对于劳动过程和劳动人民的表现,这种劳动观点的差异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比如,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任何劳动者都是平等的,任何劳动者的劳动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而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常常被忽视,剥削阶级的形象常常被作为一种身份的炫耀,从而掩盖了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这也造就了英美文学作品中奴隶的身份是卑微的,相反,绅士的地位是高大的,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中国普通劳动者形象象征的“牛”的朴实,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更多的起到吃肉的作用或者挤奶的作用,而“horse”则代表了英美作品中的辛勤劳动。

再次,英、美、中三国的文学作品表现出价值认识的差异。价值认识是物质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基于不同的物质需求出发点,决定了差异性的价值认识取向,对于奉献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中国文化对价值的认同来说,显然与对自我中心主义盛行的英美文化价值认同存在截然不同,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随便就能够读到关于无私奉献的表述,而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我们所能读到的更多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味道。这种价值认识的差异决定了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不同的形象发挥不同的价值地位,比如,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狗常常是不受待见的不好的象征,而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dog”则是忠实的象征,这也是幸运儿被翻译成为“a lucky dog”而走狗却被翻译成为“obsequious person”的原因之一,其中的价值认识差异是导致翻译存在明显不同的最重要原因。

三、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文化是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基于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使得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差异问题,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差异性的翻译策略来完成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差异性文化之间的交融,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应该遵循以下策略:

首先,差异性对待文化立足点不同的翻译策略。毕竟当文学作品问世以后,无论是写作的人,还是翻译的人都希望将最真实的涵义呈现给读者,这样读者才能够通过阅读作品来走进作品的世界中去,所以,当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就需要差异性对待不同的文化立足点,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包括英美人的生活习惯问题、认识论问题、世界观问题等等,在差异性的宗教思想、劳动观点、价值认识之间架设一座互通的桥梁,尽可能的通过翻译来突破文化差异的瓶颈,打通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衔接的通道。

其次,差异性对待语言风格性不同的翻译策略。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语言风格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比较繁琐的语言表现风格,而具体翻译成中文之后,我们会发现表述非常清晰,对于有些文化差异的问题,进行具体翻译时可以采用直译或者意译的方式来调整语言风格,从而让文学作品的表述更加合理,而且广大读者也能够通过阅读更准确的把握文学作品创作者的本意。同时,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还应该利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性特点适当将文学作品拓展到更深的领域,从而让文学作品更具表现力。

再次,差异性对待词语替代性不同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涵义,在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英美文化的特点,合理使用有效的替代性词汇使翻译后的作品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例如,“old”、“dog”、“dragon”、“green”等词汇在翻译成汉语时很多时候都不是“老”、“狗”、“龙”、“绿色”的涵义,这就需要翻译者根据英美文化的特点和背景,结合具体的翻译语境,使用合适的词汇来替代,从而让翻译出来的英美文学作品更符合中国文化的现实性需求,同时,不同脱离英美文学作品本身的实际含义。

总而言之,英美发达国家的文学作品是值得我们阅读和学习,其中很多思想精髓的东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文化差异在英、美、中三国之间是客观存在的,三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风格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文化差异背景下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譯,应该遵循差异性对待文化立足点不同的翻译策略,差异性对待语言风格性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及差异性对待词语替代性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闫文珍.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浅谈[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2]马晓华,姬长华.文学作品汉译英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J].时代文学,2011(10).

[3]吴琼.试论如何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作者:林竞

上一篇:教师节演讲稿:甘为人师下一篇:基层干部青春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