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美文学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1.文学和语言的关系文学“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篇1:

高职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理论的有效引入

【摘 要】文学创造一直是英美文学理论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只有学好文学理论才能够实现文学创作,由此可见文学理论的重要性。高职英语专业对学生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文学理论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理论与相关的文论家。文学理论教学当中,理论讲授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主要方式,对提升学生英美文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高职英美文学教学当中引入文学理论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职;英美文学教学;文学理论;引入

自20世纪初,各种形式的文学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形势,不同形式的理论文学也从不同方面阐释了对文学的理解,基于不同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这些流派的文学理论不仅为理论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对文学创作、人们对于世界文学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英美文学教学与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英语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英美文学属于重要的部分,占据的教学时间也较长。该课程在设置之初,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英文原著阅读能力以及英文文学名著的欣赏水平,通过这门课程为学生介绍西方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也存在着塑造学生健康心灵的重要任务。在英文教学当中引用文学理论主要是为了发挥它的借鉴作用,之所以具有借鉴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原因一,英美文学教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以及知识的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学大纲内容,由此可见文学理论自身就属于英美文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原因二,文学教学与文学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作品与文学思潮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都需要文学理论对其做出相应的总结与回应,这也是各个时期,尤其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迅速、影响深远的主要原因。原因三,现今,国内的一些学者联合研究者共同开展了关于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文学理论的尝试,例如文学教学中,教师会使用一些读者反映、伦理学以及心理学来作为教学指导。在国外的经典实验中,瑞恰兹曾经选择了一些不同的、隐去作者姓名的诗,将这些诗交给学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一些好诗学生却弃之敝屣,毫不在意。针对此次试验,瑞恰兹写了一本叫做《实用主义批评》的书,他在书中提出了“细读法”理论,这一理论在学生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文学理论的系统性可以与文学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实现有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理论引入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中,之所以提出英美文学中引入人文理论的话题,主要是因为文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文学理论在存在上具有抽象性,在运用上多用于文本分析以及多角度阐释文学作品,所以文学理论还存在着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学历史与文学作品的作用。在文学理论中,跨学科性、思辨性以及多元性是文学理论的主要三大特征,所以它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于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自我思考能力,增强自身的总体素质。英语专业人才的发展现状是许多专家担忧的焦点,所以对于英语专业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众多专家关于加强文学类课程比重的呼吁较高。所以应该着重加大英美文学课程的比重,提升课程的学分数与学习课时。

文学理论课程在众多的文学类课程当中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所以英美教学当中应该设置与文学理论课程相应的学识与学分。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偏侧重于介绍文学知识与文学作品阅读,对英美文学课程缺少相应的重视,尤其在文学理论引入这一方面。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不是近期才有的,而是长时间的忽视导致的,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师对于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是教师对于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产生了一定的误区,教师认为文学理论一般都是晦涩、艰深难懂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就逐渐将文学理论淡化处理。而事实却恰好相反,英美文学教学当中引入文学理论正是揭开文学理论神秘面纱的最好办法,揭开文学理论的面纱,学生就能够接触到文学理论的亲和面貌,也逐渐走出只有精英人士才敢接触文学理论的认识误区,置身于文学理论的神秘之中,臣服于文学理论的魅力之下。

三、文学理论教学应注重结合理论讲授与文本分析

英美教学当中想要实现预期的文学理论引入效果,文学史或文学作品在讲述的过程中只简单地涉及文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文学理论导论”或“文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必要了,这门课程可以简明系统的为学生展示西方的文论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理论。文本分析与文学理论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讲授文学理论的主要方式,在文本阐释中应用文学理论,使文学理论褪去抽象化的外衣,去除神秘化的色彩,变得更加亲和化、具体化,让学生摒弃对文学理论神秘艰深的传统观念。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学习文学理论,觉得文学理论课程枯燥、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文学理论比较抽象,没有具体的文本分析作为教学实例,教师只能为学生解读抽象的理论,文学理论不能够摆脱抽象化,学生自然也更加难以理解,由此便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文学理论虽然属于理论知识,但是其初始来源始终是文学实践,当然,最终也要应用到文学实践中去,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不能够将其作为单纯的知识进行传授,还要在文学解读、文学现象分析等方面中进行文学理论知识运用,这样理论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由此可见,英语文学理论课程的讲解形式必须采用文学理论结合文本分析的方式。教师在选择文学作品或者文学批评文章时,一定要选择比较经典的文章进行讲授,首先要求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在阅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参考相关文学评论文章的要求,阐述观点时要结合自身对于文章的理解进行解读,锻炼学生的文章解读能力。

如果教师仅仅将文学理论课程当成是一门知识性的课程,只知道向学生灌输抽象的文学理论知识,那么学生的想象能力逐渐受到束缚,思维能力与文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会受到限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文学理论的理解,教师可以选择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进行文学理论讲解,在实际中联合理论进行解读,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阐释文学理论中的丰富性以及多元性,激发学生的文学理论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理论知识的殿堂。学生在文学理论学习期间,自身理论思维与文本分析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文本分析训练。在文学课程的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文本分析进行着重讲解,简单明了的介绍西方文论的各种流派,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作为不同流派理论分析的运用依据,这样学生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文学理论知识,学会文本分析。

阅读实践是作品分析的基础部分,尤其要求教师熟悉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评论。首先,教师要大量的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并引导学生有方法、有目的的阅读,养成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以及自我反思的习惯。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把握好阅读环节,学生当今存在一个不读文本的普遍现象,学生没有阅读的体验与对文本的感受,文学理论与文本分析就无法进行.因此学生只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

高职英语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结合文本分析进行文学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爱好,带领学生逐渐走进文学批评的殿堂,还要注意为学生展示文学理论课程的多元性以及趣味性,提升学生对于文学理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文学学习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程爱民,徐劲,柯可,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6)

[2]张良丛,冯元元.文学理论教学的反思——从教材编写谈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

作者:陈霞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篇2:

从电影《死亡诗社》看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摹写与文学创作

摘 要:摹写与文学创作意在于启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思考能力,并发散学生的思维触角,使学生在领会教学内容的同时,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再一步的摹写与创造,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

关键词:摹写;文学创作;英美文学;教学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科目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常识和专业知识,课程的开设对于高素质、高技能的英语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功用。然而,目前,国内英美文学教学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依托英美文学的教育内容对在国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则成为专家和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同时,面对商务实用英语的兴起,英美文学教学正渐渐地从中心走向边缘化。因此,加强对于英美文学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不容忽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丰富课堂成果也随之成为现阶段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从建构主义教学到后现代解构式教学模式的当代运用,经过一系列国内课堂实验和论证后发现,“经典性文本”的教学解读成为目前国内英美文学教学中较为适用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以《死亡诗社》这一国外典型性文本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英美文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式的探讨,以供英语文学教学同仁们参考。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逻辑起点

(一)教会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要提炼

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人表现出畏难情绪,常常表示难使学生理解其文本的精要内容。事实上,部分教学人员尚未能把握住英美文学教学“本质”特征。从教学逻辑起点上来看,教会学生对文本精要部分的自我提炼则是解决英美文学教学的根本。从文本属性上来分析,《死亡诗社》是一部富于教育反思性的优秀的文本。文本开篇以“仅仅教导一个人成为专家是不够的,如此一来,他有可能成为有用的机器,却没有均衡发展的人格。”结合爱因斯坦式教育的具体案例,对这一文本解读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教育的受众群体是每个学生,而不是单一某个学生主体,这是文本主要表达的内容。

同时,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从文化差异性和价值观的对照两方面入手,来理解文本的差异性。从教育学上来看,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对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且热切关注,使学生对道德之美有鲜明而敏锐的辨别能力和感知能力。否则,可能会造成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却难以成为非和谐发展的个体。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教会学生以价值观视野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待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

(二)教会学生从思维上感受文本

通过《死亡诗社》《鲁滨逊漂流记》《三个火枪手》等一系列文本,使学生对文本中角色的感染力有一定熟知,能够从主体特征上进行总结。通过其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诸多方面去独立思考,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感受到文本背后生命的美感。从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发现,单一的复制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对于现阶段的英美文学教育效果需求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文本中培养学生主体性认知和进行适应的引导,对学生文学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牵引性作用。正如基廷先生所说的,在英美文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引导方法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死亡诗社》中尼尔等重建死亡诗社时说:“我希望活的深刻……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这一富于哲理性的文学语言,需要教学人员的引导,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启发。事实上,这也是英美文学教学的核心所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为人们带来思想上的震撼,同时也为人们带来沉思。英语教学人员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懂得触动学生的心灵,教书育人不单单是简单的教会学生们所必须学习的课本上的内容,还要教会学生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去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正如《死亡诗社》一样,在感悟生命之中铸造未来。

二、摹写与文学创作的“二维”起点

(一)“阅读”是摹写与文学创作的起点

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之中,许多教师都能够重视学生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但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效果却不是非常明显,亦或者说是实际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从学生们的课下阅读质量来看,许多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一学年往往能够阅读10本或是以上的相关英美文学读物,然而,对于这些经典的英美文学读物的阅读却仅仅是停留在就个别章节的阅读。从头到尾、自始而终的阅读却并不是那么的多。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其实是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塑造学生的文学气息,以及周围的文学氛围,只有多读书才能够领略到英美经典文学的风采神韵,只有多阅读文学作品,才可以真正的进入文学世界,理解感受作者所经历的心路历程,走进作者的内心。为了解决学生仅仅阅读部分这一现象,增加摹写和文学创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摹写以及文学创作往往是能够检验学生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在确保学生们完成老师教给的阅读任务才能够按时完成作业。

(二)摹写与文学创作的起点

事实上,英美文学往往不单单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语言以及文化的载体。之所以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受到无数人的推崇并且能够融入到教学之中,是因为其作品表达出的深刻思想内涵以及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主旨。因此,摹写与文学创作的结合完全可以实现学生的英文写作实现质的突破,从单纯的增加自身阅读量,变为增强自身文学水准。优美的国外散文可以成为学生摹写的对象,学生自身先对散文进行阅读,感受散文中的美感,然后通过摹写,将自身已经学会的语言搭配以及语言结构运用到写作之中。摹写以及学生对于文学的创作还具有另一个比较突出的作用,就是能够从各方面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读写、翻译以及思维的能力。通过对摹写以及文学创作这种方法,教师能够使学生们的学习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

通过将英美文学中的教学内涵作为指导方针,本着实用以及可行二者兼容的宗旨,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终会找到适合国内英美文学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而摹写与学生自己进行文学创作这种模式的普及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摹写以及学生的文学创作这一教学方法的创新意义不仅是在模式上的创新,还是更深层次的引导学生去感受英美文学作品的内涵。

当然,英美文学教学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了解英美文化、政治等背景知识的机会,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能完善学生的人格与品德。例如在讲完《鲁滨逊漂流记》之后,教师可以假设每个人都是鲁滨逊,那么自己在岛上如何存活?同学们可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跳出传统思维的模式,发挥学生自己的创造能力,不再简单拘泥于传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谱写新的故事。英美文学教学亦能够塑造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进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最终获得人格与个体素质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庞肖狄.死者不死——另眼看《死亡诗社》[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11).

〔2〕冯静莹,段冰.《死亡诗社》:涅磐重生的青春祭奠[J].电影评介,2012,(24).

〔3〕刘淼,耿会芹.让诗歌充满你的灵魂——从电影《死亡诗社》看基丁老师教学生鉴赏、感悟与创作诗歌[J].语文建设,2007,(06).

〔4〕刘卫星,彭劲松.浅议《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的教学理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2).

〔5〕王檬檬,卢珺.思考的力量:电影《死亡诗社》的精神内涵[J].名作欣赏,2012,(06).

〔6〕王锡磊,连晨.从优秀电影“死亡诗社”中学教学[J].大众艺,2012,(23).

(责任编辑 王文江)

作者:阮国艳

英美文学教学论文 篇3:

论英美文学教学中电影与文学作品的互动

摘要: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既分别独立,又相互交叉。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将赏析电影与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的。本文试从英美文学教学的三个环节探讨如何使其有机结合并进行互动,通过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的互动教学,使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英美文学课教学 文学作品 电影 互动

一、英美文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学是英美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英语专业学生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英美文学系统地反映了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基本情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有助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好其他的专业基础课。

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对英美两国文学史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作品及其创作特点;通过阅读、分析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提高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发散思维,使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文化的理解,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英美文学课教学缺乏趣味性。

由于历史跨度大,英美文学流派众多,作家风格纷繁多样,以及不同时期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等因素,加之英美文学课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和单一的“教材+黑板+粉笔”的灌输式教学,这些较为单一的方式通常难以产生多种的感官刺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大容量的知识,往往感觉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常因此而事倍功半。

(二)数字化影像教学虽然激发了学生兴趣,但效果不够理想。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变革,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之前,学生往往不能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积极进行深入有效的互动。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在得到了一定改进。在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中,使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辅助教学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电影提供了直观的艺术形象,使文本变得形象、具体、生动,从而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善了课堂气氛。通过观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学生可以直接感性地了解相关作品,提高自身对作品的感受力及英语听力。因此,电影教学具有可行性及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一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作为形象文化的影视与作为文本文化的文学毕竟是有差距的,若只停留在看电影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影视只是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不应成为教授文学作品的“快餐”。教师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应注重其实效性,只有正确借鉴电影这一形象化的表现形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活动,将电影与文学作品、欣赏电影与欣赏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并使其互动,才能使学生成功地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体验到经典文学的美妙。

三、实现电影与文学的结合,兴趣与内容的统一

虽然电影和文学作品都属于艺术,但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它们的表达方式存在着差异。文学的传达媒介是文字和语言,它们与艺术形象的关系是间接的。而电影的传达媒介则是直观运动着的影像。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大量素材,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改编自文学作品,电影的成功又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应让学生了解电影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绝不能用电影去代替文学作品。

(一)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一定要把好选片关,尽量选择那些忠于原著的影片,因为它们最能体现原著精神,从语言、情节到主题都对原著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对一些经典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反复观看。

其次,在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读原著,这样可以避免先看电影所造成的先入为主的弊端。而且,电影作为改编后的艺术,存在忠实性的问题,即改编后的电影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背景、时间、空间等不一定具有完全一致性。因此让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再看改编的影视作品。既可以对作品和影视艺术有双重了解,又能受到视听冲击力,从而激发情感,启迪想象和联想,增强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饶有情趣的状态下进入作品意境。影视作品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升华,可以加深对原著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播放影片前,教师应围绕作品的欣赏重点,将背景知识、剧情梗概和艺术特色、作家等相关内容简要介绍给学生,导人对该作品精彩片段的阅读与欣赏,并就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并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布置思考题。这是正式进行课文教学前的必要铺垫。可以避免学生在观看影片时一味追求故事情节而不加思考的被动状态。如在欣赏《飘》时,首先应向学生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即美国南北战争,在此社会条件下,学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主题。

(二)教学中,情节与教案相结合。

观看影片时,可以在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把光盘上的有关情节和教案相结合,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师分析情讲解后再欣赏相关的电影剪辑,学生能更充分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师与学生的看、听、说、写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了英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另外,除了从头到尾地为学生放映影片外,可以摘取一些精彩片段重点讲解,作为作品中最精彩内容的节选,它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和文学欣赏的重点,这些经典的画面、语言和镜头,足以代表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准。对于这些精彩片段,教师可以把电影节选和文本选读结合起来讲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内心独自时就可以播放电影的相关片段,这比教师朗诵或让学生朗诵的效果要好得多,能收到声情并茂和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教学后,布置作业及其他教学活动。

观赏完影片之后,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影片,选取不同的切入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分析评论法,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展开探究和讨论。如在欣赏《阿甘正传》时,要让学生重点体验剧中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就阿甘成功的秘诀进行深入讨论。学生通过分析能得出,阿甘的傻,其实是一种保持孩童般的纯真及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电影通过阿甘的传奇经历,重新定义了愚钝与智慧,肯定了旧的道德及社会主体文化,宣扬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它又否定了其他前卫的新文化。另外,通过将影视与原著欣赏相结合,可以使用比较法。首先要从主题方面比较。影片是否忠实于原著精神实质。比较的目的应是强化原著的主题,而不是喧宾夺主地突出电影的主题。其次要从语言上比较。一般而言,名著的语言都有精炼、个性化、生动等特点。改编成电影电视后,不仅具有原来的色彩,而且经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艺术处理,常常是更加精彩感人,富于魅力。通过比较,学生能更加了解语言的表现力,也更能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之处。另外。还可以对由同一作品改编成的不同电影版本进行比较。

四、结语

当然,对待不同的影片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忌教条化和单一化。除了以上提供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对声像的欣赏,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外,教师还可以在这三者基础上组织其它教学活动,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取得更好的互动效果。

作者:许 苗

上一篇:国际私法立法论文下一篇:施工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