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是指民营企业在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民营企业所获得的最终财务成果与最初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了偏差,从而使民营企业产生了经济损失或是获得了更大的收益。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论文 篇1:

小议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摘要]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财务活动本身环境的复杂性、认识的滞后性以及财务管理可控范围的局限性。文章立足于对以上成因的剖析,对如何防范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民营企业 财务风险 成因 对策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进行研究,以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1.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素质偏低,财务管理职能未得到发挥

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以独资、合伙及股份合作制形式存在,其经营方式多数以家族式经营为主,这必将造成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内部分工模糊,职能不清等诸多问题。会计机构的设置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设置会计机构,但分工不明确,兼职多;二是有些小企业根本不设置会计岗位,只是在必须提交报表和纳税时才突击编报予以应付。民企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机构相对简单,但各种性质的经济活动都会发生,这就决定了民企的会计人员业务技能要求比较全面,综合能力要强。但目前很多民企在财会人员的任用上任人唯亲,致使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影响民企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升级换代,如果还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那么财务管理的职能就无从发挥,有效的财务分析与预测信息就不能提供给管理者。

2.财务会计制度形同虚设,内控管理乏力

目前民企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企业自己设计规章制度的很少,会计凭经验和直觉做事较多,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曾轰动全国的庄妈妈净菜社宣布关门,负债近百万元,究其原因是不懂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从而导致破产。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我国民营企业存在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财务管理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缺乏风险意识等原因造成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1.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内因

负债经营和资金周转慢是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内因。财务风险主要是指无法偿还到期的负债而产生的危机,它与企业负债融资相伴而产生。对民营企业来说,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债务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资金成本,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利益。反之,过度的负债则会加大民营企业经营亏损,使企业增加财务危机成本,甚至会加速企业破产。同时资金周转慢直接导致现金流量少,从而影响偿债能力,由此产生的财务风险严重时可能会影响企业生存。

2.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

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财务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因此财务管理系统必须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否则将直接威胁民营企业的生存。

3.财务决策失误是催化剂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企业财务风险的催化剂。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例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和系统的分析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使企业承担着到期付款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风险加剧。

4.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内部财务控制不合理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上级之间存在权责不明、职责不清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例如,企业库存周转率不高,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无法实现销售,或者材料物资变质等。这势必造成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造成资金无效占用。同时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进而不进行赊销对象的资信调查,盲目扩大赊销金额,而且各部门之间没有明确收款责任,导致大量坏账的发生,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出现。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必然面临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导致企业财务机制不稳定并可能带来财务损失,因此必须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所以,民营企业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

制度建设是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逐步规范化,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决策制度、财务制度、监督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等。要丢弃企业创业初期凭经验管理的模式,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体制以及能够相互制衡和约束的权利分配机制,保证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措施的实现。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讨论与经营相关的家族事务,包括家族理事会、家族控股公司和家族股东会等形式。这样董事会成员能够从繁杂的家族事务中脱身,集中精力考虑公司的战略问题和创造长期的股东价值。

2.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3.增强企业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3.1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建立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如产品制造业可按一定规定和标准计提坏账准备金、商业流通企业计提商品削价准备金,用以弥补风险损失等。

3.2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民营企业应定期对相关财务比率进行考核,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外,还需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

4.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投资决策是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决策时,切忌主观臆断。

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对于经营者来说,它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企业经营;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在企业财务风险初露端倪时及时处理现有投资,以避免更大损失;对于供货单位来说,可以在这种信号帮助下制定商业信用政策,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等等。

5.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营运能力

加强企业资产管理,防止不良资产产生,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是防范财务风险重要的管理手段。从长期看,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而保持高盈利水平的企业往往是其负债能力高、财务风险相对低的有效保证和标志,一个健康企业的偿债资金一般来源于其盈利,而非负债资金。因此,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产周转等措施,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时,较高盈利能力的企业往往享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

的企业形象,这也使得企业有较强的融资能力,相应使企业有较强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潘秀庆.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J].广西会计,2002(11).

[2]贾明月.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J].商业时代,2004(32).

[3]王晓东.关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05(1).

[4]唐红珍.民營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其改进方法[J].企业经济,2005(6).

[5]王珍义.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

[6]曾健如.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1).

作者:李梦新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论文 篇2:

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表现与防控

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中小民营企业在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因此,如何对中小民营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已成为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管理者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表现分析

(一)从民营企业财务活动全过程分析存在的财务风险 企业的财务活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应该包括筹资、投资、资金回收、收益分配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中小民营企业在财务活动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筹资、投资、资金回收、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的财务风险:

一是筹资风险。是指由于借入资金引起负债规模过大,从而增大丧失偿债能力而带来的风险。由于企业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企业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中小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50%。使用负债资金虽然具有利息支出抵税效应,但是这种靠负债所筹集的资金来支撑企业发展,极易陷入偿债危机,过度而不合理的负债将危及企业的生存。

二是投资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值而发生的风险。企业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中小民营企业投资风险主要表现有三种情况: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或虽已投产但出现亏损,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投资项目并无亏损,但盈利能力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投资项目既没有亏损,利润率也高于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水平。

三是资金回收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指应收账款的回收在时间上和金额上的不确定所导致的风险。当前我国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为买方市场,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甚至成为坏账。反映资金回收风险的主要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即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比率,它能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应收账款回收期,即反映企业收回应收账款所需的平均时间。应收账款回收期长,资金回收风险较高。

四是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指企业在分配收益的方式、时间和金额上的不同权衡和取舍所产生的风险。如果收益分配方案选用不当,企业脱离实际一味追求给投资者高额的回报,必然造成企业的保留盈余不足,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债权人的利益。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导致企业倒闭破产。

(二)从民营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分析存在的财务风险 从资产负债分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财务风险很小;二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侵蚀,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必须引起警惕;三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还占据了负债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属于高度风险。

(三)从民营企业收益状况分析财务风险从企业收益分析,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二是在其基础上扣除财务费用后为经常收益。三是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

对这三个层次的收益进行认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财务风险: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说明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存在一定风险;如果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收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若问题严重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必须十分警惕;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财务风险已经显现。

二、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防控措施

(一)树立和强化风险理财观念 一是中小民营企业主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都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存在承担一定经济损失的风险。因此,要树立和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要使企业主及财会人员意识到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之中。为此,企业主及财会人员必须时刻保持风险意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把风险防范工作放在财务管理的首要位置。二是提高中小民营企业主及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为此,要通过各种形式组织中小民营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学习法律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等,为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三是关注政策,适应市场变化。中小民营企业也要时刻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经营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变化对企业在投资项目、经营项目、筹借资金、经营成本等方面可能产生的风险效应。又要关注因市场需求、供求关系等变化而引起企业成本费用和资金需求增加,使财务成本上升而出现经营亏损的风险。要力争把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牢牢把握企业发展的主动权。

(二)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活动全程风险管理 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活动全程风险管理就是对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和分配活动每个环节潜在的风险予以预测和控制。

第一,对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主要措施有:一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是防范和控制筹资风险的根本,因为企业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二是适度负债、优化资本结构。负债经营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带来更高收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较大的筹资风险损失,所以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三是合理安排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的比例。一般来说,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应由流动负债筹集,固定资产应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这种合理搭配的稳健的负债策略对于筹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对投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主要措施有:一是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在投资之前对未来收益情况进行合理预测,将风险高而收益低的方案排除在外,这对防范与控制投资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合理进行投资组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投资项目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越小,投资组合降低总体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因此,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注意分析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企业进行项目投资时,在突出主业的情况下,也应注意多种经营,使多种产业和多种产品在利润和时间上相互补充以分散投资风险。

第三,资金回收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主要措施有:一是选择合理的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对于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好的客户,采取赊销的方式,结算时相应采取分期收款、商业汇票等风险较小的结算方式。对于那些信用状况不好、偿债能力差的客户则宜尽可能采取现销方式;二是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及时催收货款;三是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企业应依据谨慎性原则,对于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金,以减少本期虚增的利润、防范资金回收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四,收益分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主要措施有:一是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一般来说,收益分配方案取决于企业的实际盈利情况。如果企业的盈余是稳定的,则可以发放较高的红利。否则,只能发放较低红利;二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塑造投资者信心。收益分配方案不当或者收益分配方案频繁变动都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此时,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向投资者传达正面有利的信息。

(三)优化财务结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优化财务结构是保持企业财务稳健、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一是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二是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负债到期结构应保持安全边际,企业应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既使风险最小、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

(四)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财务监督机制一是健全和完善中小民营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是指企业内部为保护财产安全和完善,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经营方针和目标的实现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总称。它是企业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通过会计核算来参与控制本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的一种内部控制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民营企业一方面要依赖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作出经营决策;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取信于社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二是以会计法规为依据,形成企业事前会计监督机制。有效的会计监督必须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而建立事前会计监督机制是实现全过程监督的必备条件。因此民营企业事前会计监督分为两个层次的监督: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参与制定各种经营决策以及相关的各项计划和预算时,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度和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指导;国家通过制订颁布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等规范文件,尤其是在法律中作出强制性规范,规定企业必须作出或禁止作出一定行为,否则就是违法,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利用法律的强制力达到事前监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颜青:《浅谈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现代商业》2009年第7期。

(编辑向玉章)

作者:牛勤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论文 篇3:

浅析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摘要】 论文通过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剖析,对如何防范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对策

【中图号】 F276.5 【文献标示码】 A

企业的财务风险,从广义上看,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对企业的存在﹑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由于财务活动是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收回、分配等活动环节的有机统一,各活动环节中都有可能发生风险,因此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必须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和其总体理念出发,并联系到财务收益上来。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进行研究,以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1.1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 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财务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因此财务管理系统必须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否则将直接威胁民营企业的生存。

1.2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例如,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猴王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其与上级企业猴王集团之间存在着混乱的财务关系,致使上市公司因猴王集团破产而出现严重财务危机。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内部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负债经营和资金周转慢是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内因。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1.3 财务决策失误是催化剂 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1.4 内部财务控制不合理 内部财务控制不合理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上级之间存在权责不明、职责不清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例如,企业库存周转率不高,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无法实现销售,或者材料物资变质等。这势必造成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造成资金无效占用。同时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进而不进行赊销对象的资信调查,盲目扩大赊销金额,而且各部门之间没有明确收款责任,导致大量坏账的发生,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出现。

2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必然面临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导致企业财务机制不稳定并可能带来财务损失,因此必须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所以,民营企业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2.1 合理确定负债经营规模 现行制度给了企业自主筹资权,同时在会计核算上也明确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不同权力与责任。通常负债资金的来源有一定的期限、固定的利息,并要求负债到期还本付息。所有优先股是永久性资金来源,一般情况不会抽回,但有权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所以适度负债经营已成为现代经营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负债经营、其负债比重保持在多大限度内,要视情况而定。如果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销售良好,资金利润率高于借款利率,企业以举债方式取得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就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反之,如果企业资金利润率低于借款利率时,就不宜以借款方式组织资金,而应通过增加所有者权益,如增发股票或减少税后利润分配等方式筹集资金。同时,企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对财务风险也有一定影响。当企业负债特别是流动负债占所有者权益的比例过高时.容易发生危机,财务风险就大。—般来说,企业的流动负债大致相当于流动资产时,财务风险就小。因此,企业要正确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把握适当的负债比例,科学组织资金来源,以规避未来的财务风险。

2.1 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投资决策是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决策时,切忌主观臆断。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对于经营者来说,它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企业经营;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在企业财务风险初露端倪时及时处理现有投资,以避免更大损失;对于供货单位来说,可以在这种信号帮助下制定商业信用政策,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等等。

2.3 制度性防范 制度性防范的出发点是要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参与和影响者的相关活动进行控制和反映,预防可能避免的偏差,使企业财务活动围绕一定的财务目标进行。因此,企业财务运行机制决定着财务风险的水平,制度性防范就要从建立良好的财务运行机制入手。财务运行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构和财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注意资产占用与资金来源间的合理期限搭配,避免不合理引起某一时点的偿债高峰或某一时点过多的资金闲置。如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则以5年期的长期债务来提供资金需求;商品存货预计在一个月内销售,则筹措为期30天的短期负责来满足需要。使企业资金占用的时间与负债偿还期限基本一致,既可降低企业偿还能力的风险,又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第二、建立投资审批制度。投资决策是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及资金结构。投资不仅存在经营风险,而且存在财务风险。投资决策正确,就会给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使企业得以迅速发展;投资决策失误,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甚至陷入破产困境。靠举债投资助企业,若投资项目不能按期完成或超计划支出,都会给企业带来到期不能还贷的压力。因此,建立投资审批制度,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把财务风险减少至最低是必要的;第三、加强应收账款与存货的管理。建立内部资金使用效率监控制度,保障资金收支顺畅,确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和清欠责任制,用存货经济批量法,加强存货监控,盘活存量资产,避免长期占用资金,增加资金成本,防止坏账及存货的毁损出现,降低由此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避免财务风险。第四、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企业市场份额,自觉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及时了解国际汇率变动,国际贸易政策的动向,防止各种由于经营不当带来的财务风险。

2.4 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营运能力 加强企业资产管理,防止不良资产产生,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是防范财务风险重要的管理手段。从长期看,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而保持高盈利水平的企业往往是其负债能力高、财务风险相对低的有效保证和标志,一个健康企业的偿债资金一般来源于其盈利,而非负债资金。因此,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产周转等措施,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时,较高盈利能力的企业往往享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也使得企业有较强的融资能力,相应使企业有较强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3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 李 亚.民营企业理财方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崔海霞

上一篇:中国式管理论文下一篇:隐私权宪法论文